三国人物歇后语范文

时间:2023-04-12 14:1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国人物歇后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国人物歇后语

篇1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篇2

关键词:歇后语;不可译性;语言交际;文化沟通;翻译操控

中图分类号:H3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4)02-0065-08

一、引言

歇后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熟语形式。其他熟语形式如成语、惯用语、格言、谚语,在别的语种中也都有,唯独歇后语难见。歇后语表达力强,常常起着一语惊人、画龙点睛、令人捧腹、拍案叫绝的修辞效果。这种修辞效果,翻译起来常常令专家教授也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而有时费尽心机,译文却反倒弄巧成拙。黄龙教授将“狗撵鸭子――呱呱叫”译成“Chased by a dog, the ducks quack―crack” ,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数位专家学者为此争辩。[1]对此译文,黄龙教授本人是非常满意的,而译界也多认为其“佳” 、“妙”,但我们也听到不同的声音。马教授就认为此翻译“还是不成功” ,他说:“如果再要翻译类似的歇后语,我会用英美人看得懂、说得出的语言,力求传达出它们的基本含义。比如可视上下文将‘狗撵鸭子’译为:It’s something to write home about./That’s really cool!/Terrific!” [2]范仲英教授更是把“狗撵鸭子――呱呱叫”作为不可译的例证,尖锐地认为黄龙教授这种译法是翻译界的一大奇闻。 [3]而唐述宗教授则称“这句译文虽然错误,却是人类向认知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说被狗撵得直叫唤的鸭子‘呱呱叫’固然费解,但是要译出Like a dog chasing the ducks to quack, the job you have done is crack之类的句子,便不会使人感到译文莫名其妙了” 。[4]从诸位专家学者热烈的讨论可以看出歇后语翻译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作。要处理好歇后语中的不可译性,我们必须在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民俗学和翻译学等多方面的结合点上,探索出英译歇后语的原则和方法。

二、卡特福德的翻译限度理论、汉语

歇后语的特点及其不可译性

根据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语言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是指译语没有与原语文本对应的语言形式特征。语言不可译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 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一个语言形式;2. 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而文化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产生的原因是“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 [5]。这些年来,译界对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这一争论其实是认识论的问题,它涉及认识方法,是宏观,还是微观的;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的不可译性不等于不可译[6]。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曾不无讽刺地指出,即使是一些极力坚持不可译性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也希望自己的著作被翻译成其它文字。译者的工作就是翻译,我们看到和承认语言中存在着微观的、绝对的不可译性,尝试通过多种的方法进行翻译操控,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但不追求绝对的形式上的一致和丝毫没有的信息丢失。在处理歇后语这一汉语有的语言形式的翻译中,不可译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对其翻译的操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译好歇后语,首先要了解和把握歇后语的特点:

1. 歇后语的第一个特点是结构的定型性。它由语面、语底组成,两部分多用破折号隔开,少数情况也有用逗号隔开或不分开。

2. 歇后语的第二个特点是语义的融合性。语面的意义揉合在语底之中。

3. 歇后语的第三个特点是语法功能的整体性。歇后语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一个成分

4. 歇后语的第四个特点是独具风格的民族性。民族特色不仅在于这种表达方式在其他语种中鲜见,而且在于在语言素材上。

歇后语语面和语底之间的比喻、引申、联想、谐音、双关的联系手段,歇后语独特的句法特征,加上歇后语大量涉及到我国特有的人文史地、风土人情、宗教传说和思想文化,构成了卡特福德理论所提到的不可译性,既是语言结构方面的,也是民族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正如一部著作所指出:“如果独特的语言形式又表现了民族性极强的思想内容,翻译就更难了,汉语中的歇后语就是这类型的代表。”[7]

三、歇后语翻译机制操控的探索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在上个世纪,经历了描写语言学阶段(40年代)和交际理论阶段(59至69年),从 70年代起,进入了社会符号学阶段,对于翻译理论提出了精辟的指导原则,阐明了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即动态等值 dynamic equivalence)两个概念。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种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之间并不总存在着形式对应,要跟与原文语体来决定使用形式对应还是动态等值,而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等。他指出:“实际上,对一个译者来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的问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他要求把译文读者放在首位,“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言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形式是次要的,功能是主要的。[8]

歇后语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熟语表达形式,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讲,在翻译操控中应把功能对等看作是一条翻译原则,要力求译文的遣词造句对目的语读者也能触发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效果。而歇后语中大量涉及到的我国的历史、传说、民俗,能反映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及我们中华民族的创造天赋与聪明才智,在翻译歇后语时,尽可能深入表现这些方方面面,恰如其分地介绍中国文化,这应该是每一个中国译者的光荣义务。

为了更好地肩负这一光荣义务,译者应当把有史以来翻译大师们采纳的翻译机制和积累起来的经验,全面调用起来,针对歇后语的不可译性,进行可行的翻译操控。这些翻译机制包括音译、直译、意译、半音译半意译、阐述性翻译和注释翻译等。我们把这些称为翻译机制,而不是翻译技巧,首先因为我们期待这些机制的全面调用能解决思想内容和文化信息的尽可能充分转译,其次,即使是纯语言的翻译,所谓技巧也难免弄巧成拙,因为语言脱离了语言环境往往词无定译,再好的词语,再好的翻译技巧也是炒韭菜搁葱――白搭。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上面提到的黄龙教授冥思苦索的“狗撵鸭子呱呱叫”的译文,既非不可用也非绝对好。倘若迫于无奈本属愚钝的我们竟然把一件事漂亮地做了,在这个语言环境下使用的歇后语“狗撵鸭子呱呱叫”,翻译成“Chased by a dog, the ducks quack―crack,”应当是无可指责的。原因是译文中文化上和逻辑上的错位与缺失在语篇中得到了补足。外国读者还会联想到迪士尼动画片的镜头为此称快呢。换个语言环境或者没有语言环境,黄教授的译文就会理解成鸭子的惊慌失措、狗欺负鸭子,等等,鸭子令人的烦躁的叫声给人带来的不是“呱呱叫”的印象,而是厌恶。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谈我们对歇后语翻译机制操控的探索:

首先,要尽可能充分使用直译机制,从传播文化角度看,这是异化的过程。

其次,在直译机制受到不可译性限制或行文显得过于拖沓冗长等情况下,正确使用意译机制,疏通不太流畅的文字,让语篇更加接近接受语的特点,从传播文化角度看,这是归化的过程。

最后,进行汉英双语深入的对比研究,寻求不同程度的替代说法,扬长避短,沟通东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沟壑。这是语言文化传播中殊途同归的合璧过程。

音译、半音译半意译、阐述性翻译和注释翻译,等翻译机制,常常伴随上述三个主要翻译机制的操控发挥功能效用,本篇限于篇幅不单独列出作深入探索。

四、有关直译机制的探索和认识

1. 直译机制是实现奈达提出的“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言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主要手段,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于音译、半音译半意译、阐述性翻译和注释翻译等。请看下面一小段中我们对两条歇后语的处理:

……嫂子并没把手放下,春芍干咳了两声,笑笑说:“羊粪蛋里掉个落花生,看来看去嫂子是个好人(仁)呀!”……“‘羊群里跑个兔’,你猜这是啥意思?”桂蓉笑着说。“啊――”

春芍知道这是歇后语,嫂子把它说成是“谜”了,听着怪俏皮的,可猜不透是啥意思,又急着想知道,所以说:“此言怎讲?“羊群里跑个兔,数它小,数它精呀!”桂蓉说。春芍知道是骂她,一定要打嫂子。Sister-in-law did not put down her hand, and Chun Shao uttered two dry-coughs , chuckling: “By my careful study, my sister-in-law is a saintly lady, something like a good groundnut kernel dropped into a ball of sheep’s dung. ” (Note: Kernel is a homophone of a human individual.)… “ ‘A hare rushes in the midst of a flock of sheep―’Guess what it means!” Gui-rong said smiling. Chun-shao realized it to be a wise crack, but her sister-in-law adapted it into a riddle. She had a sense of its being nifty but she didn’t know the answer. Eager to know the answer, she asked: “How to account for it?” “A hare rushes in the midst of a flock of sheep― the smallest but the smartest of all there.” Gui-rong replied. Chun-shao knew her friendly curse was aimed at self, and so she threatened to beat her sister-in-law while chasing after her.[9]

这里非常生动风趣地描绘了姑嫂在羊圈里打闹逗趣的场面,反映了农村妇女的风趣,聪慧,机警和姑嫂之间友好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果采取意译,只能传达这样的两个信息:My sister-in-law is such a saintly woman.和You are small but alert and agile。我们采取直译机制,连谐音关系的歇后语都设法通过加注,做了直译,基本不走样地用英语再现了这种乡土气息。

2. 在直译操控过程中对于源文化信息要和原文化语言一样地采取严谨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勿望文生义。下面几个歇后语翻译中,狗鱼不能译成:dogfish(角鲨, 星鲨);山里红不能译成:azalea(杜鹃花,映山红);宝贝疙瘩不能译成:precious lump 或swelling(肿块);不能译成blotch(疹块或小脓疱);也不能译成pimple(丘疹,粉刺)。

狗鱼脱钩――从此不回头A pike rid itself from an angling hook―will never return.(Note: A pike is a kind of fish-eating fish, about 1 meter long, with black or white spots. Those with black spots are found in the Heilongjiang River, by which this saying is originated.)

山里红包粽子――不像个枣(诅咒)Dried Chinese hawthorn fruits(山楂果)used as an ingredient for zongzi nothing like dates, alluding to: ①good-for-nothing; an inhuman person(窝囊废,没人性的人) ②(言语、行动) rubbish; absurd; nonsense; (俚语)shit不合理 (Note: Zongzi is a kind of glutinous rice dumpling wrapped in reed leaves. It’s widely eaten especially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o commemorate the death of Qu Yuan, a minister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 221 BC) )

寿星公的脑袋――宝贝疙瘩 他那五短身材,焦黄无须的瘦腮,打褶儿细白的脖子,锥子尖一般的三白小眼睛,在他世伯世叔的心目中,好像放大了八倍,成了伟男子,成了寿星公的脑袋――宝贝疙瘩。(梁信《龙虎风云记》) His short build, with brownish beardless thin cheeks, a wrinkled greasy white neck and small eyes with small pupils that are as small as awl tips, was magnified to eight times in the minds’ eye of his uncles: he became a hero-like man and most admired personality like the bulge on a long-life elderly man’s forehead.寿星老或寿星公,是人,国画、年画和塑像中往往前额上有个鼓起的一大块,这是寿星老的典型标志,江苏省常州地区溧阳市的南山竹海很值得一游,那个镀铜的寿星老塑像几百米外就能印入眼帘,特别是那亮烁烁的“宝贝疙瘩”。我们把它译成bulge(体内因为年龄等因素形成)。偏巧,美国俚语have(or: get)the bulge on sb.表示“对...占优势; 占...的上风”。开个玩笑:看来bulge在英语中也还算“宝贝疙瘩”呢!另外一个翻译难点是例证中的三白小眼睛,一般词典查不到。三白眼是瞳仁小,眼白显得大的眼睛,网上搜一搜,颇有些美女俊男动人的三白眼照片。但是梁信笔下的丑男所生的三白眼倒不错,就是太小,眼球瞳仁才锥子尖一般大。这么精彩的描绘,不直译对不起英文读者,我们作了一点尝试。

此外,译文的遣词造句要力求审慎,注意切合语篇中文化内涵的表达,再举一例:

鸡孵鸭子――干着忙(帮干忙) 这个年头,今天这个捐,明天那个税,风吹日晒辛苦一年,鸡孵鸭子――干着忙(帮干忙),连个安逸年都过不上。Nowadays, we have tax revenues of this kind today and that kind tomorrow. We toil in harsh weathers day in and day out for a whole year but we can not earn leisurely Spring Festivals for ourselves. We are like hens used for hatching ducklings―end up in nothing entitled to us. 这条歇后语是陷阱,容易误译。这里涉及到中国乡土文化。鸭子不孵蛋,在无现代化科学方法的地方,老乡们让母鸡“代劳”。对于鸭子,这是帮助繁衍后代,鸡不是徒劳,当然鸭子不会感谢鸡的。对于人,更是有收获,也不会感谢鸡。由此可见,歇后语的语底是从母鸡角度看:白忙,用老乡的话是“干着忙”,“帮干忙。”由此可见,译成: fruitless labor; futile effort; 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 全是错误的。因为有劳动成果,不过是别人占据或享受了。

3. 直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东西方文化在某些文化方面的褒贬差异,注意在必要时适当加注,以免误解。例如:

恶狗戴佛珠――假充善人(/假慈悲) The ferocious dog with Buddhist beads on the

neck― showing affected mercy(Note: A dog can be a faithful friend in Western culture but it often has a negative image in China, although it is becoming a more and more popular pet there now.)

半篮子喜鹊――叫唤起来没个完 Half a basketful of magpies―making endless twittering noise, a metaphor for chattering merrily and noisily on and on (Note: This saying is not derogative as Westerners might think when they find the bird “magpie” is involved. Contrary to Western belief that the bird foretells bad luck and even, in Scotland, death, Chinese folks used to and some now still think the bird brings good news and happiness)

聋子的耳朵――摆设A deaf man’s ears―no practical use.(利用反译法)/A deaf person’s ears―are kept for appearance’s sake 如果译成“A deaf man’s ears―ornament/decoration.”那就错了。聋子的耳朵就算是摆设,译成 ornaments也不妥,因为耳朵不是耳环那样的附加的饰品,是人自己长的,也未必好看。这么译,西方读者会认为是取笑残疾人,不尊重人家人格,不文明的表现。下面选段的译文回避了该歇后语,避免了语用失当:

“不知怎么,一到会场就犯困,别人说什么也听不明白。我坐到那儿也是聋子的耳朵当摆设。”( 浩然 《金光大道》)” I don’t know why but I always get drowsy during meetings. I can’t make heads or tails out of what others say. It’s like my ears are just there for decoration.”

别看他身上挎着三号驳壳枪,这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冯志《敌后武工队》)That Mauser hanging by his side is purely ornamental.

4. 利用直译机制处理信息时,特别注意语面相同语底不同的歇后语,不能视作同样的歇后语。例如:

画饼充饥――空喜欢(一场) Drawing a cake to stuff an empty stomach ――happy for no real gain

画饼充饥――自欺自(=自己哄自己、自欺欺人Drawing a cake to stuff an empty stomach―an act to deceive(hoax/cheat) oneself

画饼充饥――口惠无实Drawing a cake to stuff an empty stomach―to offer a gift of a pie in the sky

5. 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歇后语中思想文化内涵经过直译机制异化的过程。例如:

石敢当搬家――挖墙脚Removing the stele inscribed with “shigangdang” at the foot of the wall beside the front door to another house―to undermine the foundation of sth.(Note: The stele with inscriptions used to be placed at the foot of the wall by the side of the front door facing a bridge or the entrance of a lane to turn ill luck into good in the old days)这条歇后语中的石敢当没有写成Shi Gan-dang, 说明译者有中国文化意识,没有拿一块小小的石碑当做人名字去误导外国读者。这种石碑从注释可以看出,旧时人们迷信认为大门对着巷口桥梁之类犯忌,靠石碑消灾辟邪,搬家了就不一定用了,或者要挪位置了,所以搬家就意味着挖墙脚。看来,除非是历史文献或旧题材小说,即使出现这条歇后语只要译出挖墙脚即可。

有些歇后语使用频率特别高,很有必要利用直译机制。比如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习惯成自然,和尚本人听了也不会生气了,最多道一声:“阿弥陀佛!”使用这条歇后语时,翻译把它译成:A monk under an umbrella―wu fa wu tian(without air, without heaven)―defyinglaws, human and divine。后来美国友人韩丁为它加了注释: It is double pun.A monk has a shaved head, hence no hair. A monk under anumbrella is cut off from the sky, hence no heaven.But “fa” also means law, and “tian” also means heaven in the sense of supreme ruling power. Thus a monk under an umbrella is without law or limit―rebel-like Monkey King(who accompanied the monk Tripitaka in his legendary journey to India), unbound by established rules, instituions or conventions, whether earthly or divine. 连谐音关系的不好译的歇后语都千方百计异化,相信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沟通,将来加上便于西方读者容易查阅的歇后语翻译辞书,中国人一提到A monk under an umbrella,外国朋友便马上可以接下去说defyinglaws, human and divine,且爽然莞尔一笑。

四、有关意译机制的探索和认识

1. 在直译机制受到不可译性限制或行文显得过于拖沓冗长等情况下,我们多半要正确使用意译机制,疏通不太流畅的文字,让语篇更加接近接受语的特点,从传播文化角度看,这是归化的过程。具体可分为如下五种情况:

(1) 由于文化差异,风俗习惯不同,容易引起误会或费解的歇后语,一般不宜直译。例如:

棺材里伸手――死要钱。迷信的外国读者听众会以为闹鬼或僵尸作祟(ghost- or zombie -haunting),很难产生吝啬的联想,所以译成 be greedy for money 即可。再如:公公背着媳妇过河――吃力不讨好。老外婚后一般都是和父母分开过日子,对于某些国人喜欢拿公公和媳妇开涮很费解,甚至反感,所以只需这么翻译:a merit without a credit。

(2)外国人生疏的人名、地名、其他名称或提法,在不允许加注的地方要回避,在能加注的地方也不宜太多,弄得喧宾夺主。例如:

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杨沫《青春之歌》)译成: (Those bullies )only attack the weak.周瑜打黄盖――打的愿打,挨的愿挨,不妨译成:The punishment is skillfully given by one and gladly accepted by another/Both the giver and taker of the penalty feel alike―a due and worthy penalty. 这两个例子中回避语面的翻译,因为雷公,周瑜和黄盖这些神话和三国的历史人物,外国人不熟悉,加注后对于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没有多少意义。

(3)谐音、双关的歇后语,外国读者听众无法理解领略其微妙之处,在多数语言环境中,通常不宜直译出来。例如:

不蒸(争)馒头争口气。西方人烤面包,不蒸馒头,至于蒸和争是同音词,也多半不晓得,所以这条歇后语的明智译法是:try not to lose face at all costs(不丢脸)或strive for vindication(澄清诬告,嫌疑或误解)。选择哪一种翻译,要根据这条歇后语使用的具体语用环境而定。

(4) 歇后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生理残疾的联想,多半本无恶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外国人看来,老这么说残疾人,就有轻慢甚至侮辱之嫌,显得不太文明。这类歇后语翻译时要慎重取舍,对恶作剧式的歇后语,坚决不要加以直译。例如:

当着秃顶或瘌痢头的面,最好不要直译“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译成a sure thing 或quite obviously即可。另一方面,“瞎子点灯――白费蜡(啦)”这条歇后语,可以直译成:Light a candle for the blind―of no use。原因是节约是人的美德,盲人不会介意,语面也没有对他们不恭。

(5)过于粗俗以及骂人的歇后语,除非文学作品刻画坏人有此必要或上下文的风格特别粗俗,一般能够回避就不直译。例如:

猫咬尿泡――空喜欢。译成:an empty dream of happiness 或 hopeful celebration (or joy) that ends up in frustration (or pain) 。再如:懒牛上场――屎尿多。如果一定要传达对相关人的贬义,还是可以直译这条歇后语的:Like a lazy cattle would shit or urinate more often than work as made to, a lazy-bone escapes hard work through excuses。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需要净化文字而不直译这条歇后语,应该译成:Idle folks lack no excuses. 或者译成:people tend to seek every pretext for the laziness。

2. 语篇中直译产生意想不到的错误的或贬义联想时,一定要用意译,防止语用失当。例如:

赵本山的相声小品,深受欢迎,他台上一站,嘴动一动,管保让你草泥塘翻泡――发酵(笑)Zhao Benshan is most welcome and best known for his comic dialogue and humorous short sketch. The moment he appears on the stage , or makes an attempt to move his lips, you are sure to be bubbling with laughters, like a pond of rotten grass and mud at the bottom, fermenting.译文中把人bubbling with laughters紧扣翻泡泡,描写发笑,谐“酵”的音。问题出在直译草泥塘发酵上,把人的发笑和腐草发酵类比,似乎说听众牢骚满腹,而不是开心。所以干脆意译,去掉like a pond of rotten grass and mud at the bottom, fermenting,译文更加流畅,表达上也排除了不好的联想。

3. 在口语会话中使用的歇后语过长,再好的直译也该放弃,采用意译。例如:

小黑马乐的心直跳,两个胳膊一伸,捣了牛牛和二小子一拳,笑着说:“瞧见么?他没有上锁呢!”“哈哈,这可是 ‘关门打瞎子’ ――没跑啦!”(袁静《小黑马的故事》)Little Black Horse, with merrily thumping heart, gave Niuniu and Erxiaozi a fist each with stretched arms. He smiled: “Did you see―he didn’t have it locked.” “Wow! No escape now!”

歇后语的译文故意不译关门打瞎子,原因有三:(1)所描写的语言环境不允许说许多话,简洁明快的语言加快描写活动的节奏感和紧张心态;(2)不了解这是歇后语的外国读者会以为瞎子是三人找的目标;(3)了解这是歇后语的外国读者会不满意关门打瞎子,欺负残疾人的粗鲁行为,译者加注对此解释,文字更加拖沓。

4. 同一条歇后语有的有多种义项,要严谨进行翻译操控。例如:

眉毛上失火――红了眼 有三个义项,请看有关可选英语的词汇和例证:

(1)发怒,(方言)光火become angry(or: furious/ indignant); fly into rage; become frenzied; wrath; rabidity ; (英国口语)paddy; (俚语) wingding; boil (or: burn)with anger(/wrath)

战士们一见鬼子进入包围圈,这是眉毛上失火――个个红了眼,只听连长一声喊,“打!”仇恨的子弹一起向敌人飞去。On seeing the Japanese invaders entering the encirclement circle, our fighters were filled with hatred, all with blood-shot eyes as if there were fire on their eyebrows. The company commander shouted: “Fire!” Bullets of retaliation flew directly to the enemy soldiers

(2)贪财 avaricious;greedy;rapacious; be avid of(or: for); miserly; cupidity; be insatiably greedy; grasping; covet after wealth

于福这人爱占小便宜,一见人家有什么好的东西就眉毛上失火――红了眼。大家都讨厌他。Yu Fu loves to take "petty advantages". He’s so greedy as if his eyebrows were on fire, eager to have a share of whatever a good thing others have. He was a bore to them all.

(3)妒忌be jealous of;be envious of;envy; heartburn; green-eyed.

小兰尖刻的话语把比她小一岁的妹妹气哭了。爸爸一见就明白怎么回事,于是把小兰叫到自己房里去,和颜悦色地开导她。没一会小兰就从爸爸房间走出来,拉着妹妹的手道歉,逗得她用小手擦留在面颊上的泪痕。原来爸爸是这么跟小兰讲的:妹妹三门功课都考优,爸爸该奖励她。爸爸在公司还得到奖励呢,妹妹这么小,不该奖励吗?你干嘛眉毛上失火―红了眼呢?你考得不如妹妹,也很用功呀,要不妈妈为什么打手机,说她在给你挑纪念奖品呢?Xiaolan’s biting remarks made her sister, one year younger than she, cry bitterly. Father immediately knew what was the case, so he let Xiaolan come to his room and cordially gave guidance to her. It didn’t take long before she came out from Father’s room. Pulling her hand, she apologized to her and teased her until she felt better and wiped the remaining tears on her cheek with her tiny hand. It turned out Father talked to Xiaolan this way: your sister got top scores for all three subjects and she deserves rewards just as Father did for his work. She’s so small and she needs more encouragement than Father does. But why should you be green-eyed? You didn’t do so well as she but you worked hard enough. Otherwise, why your Mum should have called me with her cellphone that she is picking up a gift for you as a keepsake?

五、有关借代机制的探索和认识

1. 在直译机制受到不可译性限制或行文显得过于拖沓冗长等情况下,我们除了使用意译机制,疏通不太流畅的文字,让语篇更加接近接受语的特点之外,我们还要进行汉英双语深入的对比研究,探索开发接受语中可替代的成语、谚语、俗语和其他惯用语,寻求不同程度的替代说法,或奏异曲同工之效,或加工改造,扬长避短,努力沟通语言文化之间的沟壑。这是语言文化传播中殊途同归的合璧过程。由于西方语言没有对应的歇后语语面,汉语歇后语寻求替代说法只能为无损本意的语底找替代说法,有时是忍痛割爱放弃对语面的翻译。例如;

半篮子喜鹊――叫唤起来没个完talk nineteen to the dozen

长生果――不老实as slippery as an eel

吃冰棍儿拉冰棍儿――没有化(话)freeze into silence

赶着(/打着)鸭子上架――难为人家 force a donkey to dance

锅边的小米――熬出来了Every dog has its day/Every cloud has its silver lining.

2. 有时一条歇后语有许多替代说法,在使用借代机制翻译时可以根据语篇要求加以选择。例如: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lend wings to imagination; ask(or: cry)for the moon;

(贬义)have a maggot in one’s brain(or: head); have a bee in one’s head(or: bennet);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3. 一条歇后语有时有几个义项,借代机制只对有替代说法的义项起作用。例如:

耗子进书房――咬文嚼字 用意译或只翻译语底有三个义项:①书生气,卖弄文才talk like a book, talk pedantically ; bookish; show-boating one’s literary talents; play with words ②装腔作势地说话 talk posh; chew(/ruminate) upon a subject;③ 死抠字眼pay excessive attention to wording; verbalism 借代说法有两个:split hairs about words and phrases; word-splitting,只对第三义项起替代作用。在语篇中该歇后语表达前两层意思时,用这两个借代说法就词不达意了。所以运用借代机制操控时来不得粗心大意。

4. 有的文学描写中,意译显得乏味,直译显得噜苏,借代倒显得特别明快达意,外国读者不费劲就能心领神会。例如:

赶脚的骑驴――图个眼前快活(直译)Donkey-driver rides on the donkey’s back himself―enjoying temporary comfort.(Note: The driver is supposed to be hired by someone to ride his donkey or mule or to carry some loads on its back.)(意译)seek short-term pleasure or comfort(借代)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请看下面例句中歇后语的翻译效果:

刘衙内关在皇宫半个月,……一听说老包出巡离开京城,快活得没法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跑出来了。“赶脚的骑驴――图个眼前快活”,哪知出了皇宫,一条街还没走到头,就让王朝、马汉给逮住了。Yanei Liu, son of noble gentry Liu, was shut up in the imperial palace for half a month….On hearing that Bao Gong was away from the imperial capital on an inspection tour, he was happy beyond description. He went out without a second thought.―After all, 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To his dismay, before he reached the end of the first street outside the palace, he was captured by Bao Gong’s bailiffs Wang Chao and Ma Han.(Note: Lord Bao or Bao Gong, , formal name Bao Zheng(999~1062), is also known as Bao Wen-zheng , most popular for his rectitude, justice and legendary trials of many difficult cases)

直译方案中,为了把方言中的“赶脚的”解释清楚,加了注脚,所以很难成为好的译法。充其量只起介绍这条歇后语内涵的作用。加注译法在实际翻译操控中,多半不宜过长。为此,我们在例句译文中运用替代译法,用一鸟在手强似双鸟在林,这是西方尽人皆知的谚语,不损失要表达的本意。再如:

爹爹走了,我也躲起来了,金阴人派来要账的狗腿子金四,寻到妈妈的头上来了,到了我家,见鸡捉鸡,见鸭捉鸭,骂人砸家伙,两天催三回,一进门就大喊大叫:“癞蛤蟆躲端午节――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砸了你们的骨头熬成油,也得清账。”(马忆湘 《朝阳花》)With Daddy having fled and I hidden myself, Mum was the only one Jin Si could find, who was a lackey sent as a dunner by Jin Yin-ren. The moment he set foot on my house, he started to catch chickens and ducks that came to his sight, and smashed our pots and pans while swearing. He urged Mum to repay the debts three times within two days. He would shout at the top of his voice at the threshold: “You may get off today, but not tomorrow! You’ve got to square the account, even by squeezing your bones for oil. ”

癞蛤蟆在端午节前后,白天的确很少出来活动,躲起来了。从前有人利用癞蛤蟆,在端午节期间制作清毒消肿的中药,此习惯已经在有的地方沿袭至今。癞蛤蟆躲的原因还是个谜,因为他们不可能估摸人们抓他们。据说端午节中午前后小孩子到太阳底下走,容易生疮害疖子。癞蛤蟆体内的毒恐怕在太阳底下使得本身也受不了,所以癞蛤蟆要躲起来。这条十分流行的歇后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入微观察,我们本可以利用直译机制加注让老外了解这一中国人观察到的奇特现象,帮助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但是在例证翻译时我们改为你躲过今天逃不过明天,文字简练,节奏加快,更加生动地刻画金四狗仗人势,气势汹汹,逼得借债的穷人走投无路。

六、结语

通过对歇后语翻译操控的实践,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不可译性,但不可译性不等于不可译。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符号工具,用相对的眼光看尽管有不可译性的存在,但还是可以翻译,奈达的翻译等值理论就成为我们可依据的原则。翻译等值并不意味着再现原文的全部内容或者说全部信息。译者的任务主要是寻求内容等值,而不仅仅是形式对应。作为译者,我们要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力求使译文给目的语读者或听众带来同原文给原语读者或听众一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龙. 翻译艺术教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214-215.

[2]马. 翻译批评散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45-48.

[3]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197.

[4]唐述宗. 是不可译论还是不可知论[J]. 中国翻译, 2002(1):54-57.

[5]J.C. 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穆雷,译.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1:109、115.

[6]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50.

[7]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M]. 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 2003:455.

篇3

一、交流,满足展示的欲望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儿童的这种欲望尤其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孩子们每阅读一个专题或一本书后,教师就抓住契机,举行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会。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展示阅读收获的机会,每一位孩子都品尝到阅读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更大的阅读热情。

阅读《365夜故事》后,实验班举行读书交流会,教室布置得像童话的世界:正面黑板上写着活动主题“《365夜故事》读书交流会”,周围画着许多泡泡,写着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教室的墙上张贴着孩子们读书时画下来的画儿,色彩明艳,夸张,充满童真童趣。交流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讲故事,朗读优美句段,小组合作演故事,谈读书收获,介绍自己画的故事等等。孩子们把《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长颈鹿看病》的故事演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大笑。尤其是那个猪八戒摔跟斗简直像专业演员。

阅读《三国演义》后,举行一次“走进三国城”读书交流活动:看一看,“三国城”手抄报、三国人物画像、三国故事精选画;说一说,三国演义中的妙计、成语、歇后语;猜一猜,有关三国的人名、地名;读一读,三国故事的精彩片段……孩子们徜徉在“三国城”里,展示阅读的成果,回味阅读的历程,交流阅读的收获,整整一个下午,还觉得意犹未尽。

此外,古诗词朗诵、默写比赛、问题抢答、闯关游戏等活动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交流形式。

二、交流,触摸语言的精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语言,是阅读的起点,也是阅读的归宿点。

在阅读了杨红樱的《四个调皮蛋》后,我们举行了一次读书交流会。《四个调皮蛋》这本书除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外,语言诙谐幽默,人物特点描写细致也是吸引孩子阅读的原因。如何引导孩子品赏语言的精妙呢?教师先抛出这样的话题:这本书里写了哪些人物?学生很快就说出:马小跳、张达、毛超、唐飞、路曼曼、夏林果等20个人物。教师又顺势而导:这20个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在书中找到能说明理由的具体的片段或故事情节。喜欢河马张达的,就读出描写张达嘴巴大的句子,读出张达当守门员时神气十足的片段,读出描写张达在脑门敲鸡蛋那干净利落的动作片段;说到张达奉行“君子动手不动口”时,就举出他为选班花打架等。喜欢毛超的,就在书中找出毛超爱讲废话的故事,并且把他编的顺口溜背得有声有色;找出毛超机灵的特点,如神秘兮兮的“四全齐美”的计划、声东击西甩掉跟踪、制造爆炸新闻等。说喜欢唐飞的,就找到描写他模样可爱的句子:矮墩墩、胖乎乎,爱穿一件黑色的牛仔背心。背心的扣子扣不上,只好把又圆又大的肚皮露在外面,那样子跟南极的企鹅像极了,所以大家都叫他“企鹅唐飞”。一提起马小跳,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他喜欢玩,玩失踪、玩传纸条、春游带食物忘了带笔记本;说他也有勇敢的一面,抓盗兰草的贼,还讲义气,出钱请哥儿们上厕所等等。

就这样,引导学生在读故事、画精彩语段、说故事情节、表演故事对话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感悟语言。有的同学像语言“小侦探”,连一个细节、一句话都不放过,“有趣,好玩”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以触摸的语言形象。在交流中,人物的形象越来越丰盈,语言的精妙越来越凸显。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读书的方法――透过语言感悟人物形象,体悟故事内涵。

三、交流,提升审美的情趣

课标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鼓励孩子的个性化阅读,欣赏独特的见解,也允许互相补充,允许争论。

《四个调皮蛋》读书交流会上有位同学谈到喜欢唐飞,因为他吃零食技巧高超,在上课时也吃,但从来没有被老师发现,特别有趣。教师就及时点拨:“这个片段作者描写的活灵活现。咱们再读读这个片段,想一想,有什么话要说?”一会儿,有人发言:“上课吃零食是不对的呀。我们可以模仿作者准确运用动词的方法,但不赞同上课吃零食。”有位同学喜欢张达的理由是:张达嘴大,舌头也大,说话结巴,把“毛超”说成“毛刀”、把“马小跳”说成“马到”特好玩,我们班的某某说话就这样,还特意朝那位同学笑了笑。看来该同学从书中学到的不是精华而是糟粕。如何正确引导呢?老师没有直接表态,而是问:张达还有哪些特点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说:张达乐于助人,用脑门帮同学敲鸡蛋。有的说:张达是优秀的守门员。有的说:张达力气大,“自由竞争”当上了总经理。有的说:张达讲义气,说好了选毛超,就选毛超,不象唐飞,背叛了马小跳……等同学说得差不多了,教师意味深长地说:“是呀,作者把张达写得很有特点,如果我们只看到他的某一点,特别是生理缺陷觉得好笑,说明还没有真正读懂书的内涵,更不应该因此取笑类似缺陷的同学,这是没有同情心,也是不道德的表现。”刚才发言的孩子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彼得・潘》读书交流会,朗读精彩片段时,有一位同学读海盗虎克杀死小海盗“哑巴”的片段,他认为这一段描写得很有趣、很精彩。老师让其他同学说说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立刻就有人反应:虎克真的太狠心了!虎克是个残忍的海盗。虎克简直是杀人不眨眼。虎克是十足的坏蛋,我们都不喜欢这样的人。

就这样,在交流中,砥砺思想,明辨是非,文道结合,既提升审美情趣,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好底色。因为,言语与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学习言语的过程就是接受思想熏陶的过程,如果离开作品本身进行僵化的说教,又怎么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呢?

四、交流,拓展思维的空间

课标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思考着的孩子最美丽,读书交流会正是给孩子搭设的展示思维花朵的舞台。

《彼得・潘》读书交流会的最后一个环节:你认为这本书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或者你对这本书有什么建议?有的同学建议在书的前面加一个内容――主要人物介绍,因为人物太多,看时有点晕;有的同学建议书里增加一些插图,辅助阅读;有的希望把达林先生写得宽厚一些,对孩子和保姆不要那么冷漠;还有的孩子对语言表达方面提出一些修改建议……尽管孩子们的有些建议有点稚嫩,或者不尽合理,但他们能以自己独特的眼光看待书本,能把阅读与思考联系起来,不仅能读进去,还能从书里走出来!不唯书,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批判性阅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用心阅读。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交流,让孩子分享读书的乐趣,学会了阅读的方法,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篇4

关键词:中日两国;文化差异;日汉翻译

所谓的等值翻译,只是在吸收文化、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合理地处理处理结构、意义、文化、语用等问题,使源语与目的语尽可能趋于相等。由此可见,文化信息的损耗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将这种损耗降低到最低程度,使原作与译作尽可能保持等值。

一、中日语言所折射的文化差异

1.地理环境差异

中日之间在地理上“一衣带水”,但是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却存在很大差异。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洋对其影响之大。而与此相对,中国处于内陆,自古以农业为主,人们生活及经济活动多依赖土地。正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反映在语言上日语多用与海洋相关的用语,而汉语多用与土地相关的用语。例如:汉语在表达在一方面有特别特长的人,即使在这方面突然到了穷困的地步,也比一些在这方面刚出炉的人强时,常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在日本,要表达这一意思常用的是“腐っても”,(鲷鱼即使臭了也选择鲷鱼)。又如汉语在形容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时,常用“抛砖引玉”来形容,而日语常用“海老でをつる”(虾小,鲷鱼大,比喻以小获大)。又如汉语形容说大话常用“吹牛皮”表达,而日语则为“法螺を吹く”(吹海螺),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牛在农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日本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对海产品比较熟悉。可见,自然环境的差异会导致文化差异。

2.风俗习惯差异

中日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但两国在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且中日习俗的差异也是多方面的。从饮食习惯来看,日本人喜欢吃海产品,菜肴以生、冷、淡为主,如生鱼片、寿司等。口味上重视原味,因此菜肴名多为食材+加工方法,如“w~の山椒き”、“刺身の大皿盛り”、“の木の芽き”等。而中国人喜欢吃肉,主要以猪肉、牛肉及羊肉为主。菜肴以崇尚油腻厚重味,多以炒、烧、煎、炸为主,菜名多以加工方法+食材,如“凉拌黄瓜”、“红烧牛肉”、“清蒸鲈鱼”、“葱爆牛肚”等。另外,在饮食礼仪上日本人饭前会双手合掌说“いただきます”(意思是“我开吃了”,这个“我开吃了”包含有领受、拜领父母及上天恩惠之意),饭后同样双手合十说“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意思是“多谢款待”,是对父母及神的感谢)。而汉语中在饭前及饭后没有这样固定的说法。习俗的差异还体现在对颜色和数字的喜好方面,如日本人喜欢奇数,而中国人喜欢偶数;日本人以紫色为高贵,一般喜欢浅色,而中国人喜欢原色,以大红大绿为上,图案上喜欢龙凤等动物。

3.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中日两国文化常用“同文同种”来形容,固然日本曾长期受汉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方面与中国有相似之处。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将吸收的外来文化加以本土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如表达某人的兴趣不在正做的事上而在另一件事上时,汉语常用“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日语用“长媳灸芩陇り”,该典故源于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在举着攻打毛利氏旗号的行军路上,突然喊出 “真正的敌人在本能寺”随后转而突袭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又如汉语中表示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常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来表示,而日语为“弘法にもPの`り”,弘法大师为日本历史上三笔之一,其直译为弘法大师也有笔误。可见历史文化的差异对习语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翻译中若不了解这些民族特色,很难做到准确翻译。

二、在日汉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应用

1.直译法

中日两国在在漫长的文化交流中又产生了一些相同或相似的习语,这些习语的字面意义及形象意义所传达出来的文化信息也是相同的,这种情况多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如日语的“同じ穴のC”直译为“一丘之貉”;“壁に耳あり” 直译为“隔墙有耳”;“rは金となり” 直译为“时间就是金钱”等。

2.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解释,强调意义的实现。这是由于有些情况下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言的文化内涵,这时为了达到翻译效果的最大化,只能将原文的形象换成目的语读者所能理解的形象。例如汉语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翻译成日语为“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文对日本人来说比较陌生,因此用文殊代替诸葛亮易于被日本人所接受。又如汉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翻译为日语为 “七福神が海を渡る、それぞれ腕前をう”,七福神是日本人广为信奉的七个福德之神,而八仙是中国人所熟悉的八位神仙,因此译文用“七福神”代替“八仙”易于读者理解。

3.阐释法

所谓阐释即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源语中的“障碍点”加以解释,其目的在于增 加译文的可读性。如汉语中的大量歇后语在翻译成日语时常使用阐释法。例如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译为日语为“T葛孔明の知{袋―略はo尽i(T葛孔明:明代の小h《三国演x》中の人物の一人、知{が回っている)”。又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译为日语为“猪八戒がRに姿をうつす―板挟みで苦しい(猪八戒は中国《西[》の中の人物,“嫦娥”をからかったため、豚の姿に浃à椁欷皮筏蓼盲浚”。上例中的“诸葛亮”“猪八戒”基本上直译或者直接写汉字,尽管通过翻译已经实现了符号的转化,但这种中国文化浓厚的词,对日本读者来说如果不进一步说明很难明了。因此通过阐释法进一步说明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篇5

关键词:习语; 同声传译; 功能翻译理论; 变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3009604

收稿日期:2013-10-06

基金项目:2013 年度淮南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口译中习语的变译处理”(2013XJ37)资助

作者简介:樊继群(1981-),男,安徽阜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级翻译。

Functionalistic variation of idiom transl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FAN Ji-qun,ZHANG Qin-q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Idioms have always been a tough challenge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 This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angle of functionalism, to apply skopos rule, coherence rule and fidelity rule in analyzing the guidance role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and its specific tactics to idiom treatment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It also explores the restrictive role of functionalism in guaranteeing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diom translation vari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Key words: idioms;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functionalism; translation variation

习语是各民族在其语言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因其与文化、历史、传统习俗紧密相关,在语言转换过程中会成为译者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同声传译是口译中难度较高、时限性要求较强的一种翻译活动,因此习语这一翻译中的常见难题给译员带来的挑战在同传中变得更大了。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已有学者将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于同声传译中,而多种变译手段也成为翻译包括口译的常见策略,但很少有人将变译、功能翻译理论以及同声传译中习语的处理结合起来。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探讨变译理论在同声传译的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末,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赖斯、诺德、弗米尔等学者。其首要代表理论为目的论,即“翻译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sup>[1]</sup>。目的论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法则, 即目的性法则(skopos rule)、连贯性法则( coherence rule) 和忠实性法则( fidelity rule)。其中最主要的是目的性法则, 即翻译活动的行为和采取的策略都取决于翻译目的,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目的性法则突破了传统对等理论的限制,扩大了可译性范围,丰富了翻译技巧与策略, 使翻译标准及译文评价角度多元化。连贯性法则指译文必须能为接受者所理解, 在译入语文化和译文被使用的环境中必须有意义<sup>[2]</sup>。忠实性法则是指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sup>[3]</sup>。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各种差异,权衡各翻译活动参与方的关系,既要忠实于源语文本,又要对目标语信息接收者负责,并最终找到最佳的翻译策略<sup>[4]</sup>。

功能翻译理论突破了将翻译视为语码转换活动的观点并摆脱了对等论的束缚。自问世以来,该理论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其侧重翻译目的、权衡翻译参与方关系,尊重源语文本和目标读者的理论特色不仅为传统的笔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以交际为主更强调时效性和译语受众效果的口译(特别是同声传译)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同声传译译员会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向目标听众的传输通顺易懂的信息上。以此目的为主导的翻译活动就会更好帮助译员地摆脱源语的具体词句的束缚。这一点又与同声传译重内容和速度轻形式与文采的本质十分切合。可以说功能翻译理论为同传译员解开了一道枷锁,也为其运用包括变译策略在内的多种翻译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将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于同声传译、接替传译以及商务口译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变译概念、手段及特点

“变译”这一概念在学术界早已有之,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胡庚申教授就在研究即席口译中汉语词语重复策略时,提出了“变译”<sup>[5]</sup>。但在国内真正将这一概念理论化系统化的还是黄忠廉教授。他认为“‘变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化成异域文化信息以满足读者特定需求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sup>[6]</sup>。变译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受译文目的性所决定的变通方式,变译是由译文的功能即完成交际功能所决定的,译文必须被读者所接受<sup>[7]</sup>。

所谓增译是译者对源语信息有根据的增加,主要体现为释译和译者的评注。减译则与之相反,是指译者对源语信息的删减,这主要也是译员视目标语接受者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编译是译者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对源语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改编。述译实际上就是译者对源语信息的一种复述。缩译顾名思义就是对源语信息的压缩。并译就是对源语中同类或有逻辑关系的信息进行合并。改译就是改变原作的内容、形式或风格。所有这些手法的采用都有同一个标准,那就是译员的译文能够更好地帮助译入语接受者理解原文。

功能翻译理论将文本目的作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原则,将翻译视作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而变译理论强调以帮助目标语接受者理解为目的,因此两种理论在对翻译任务的解读上有着高度的一致。功能翻译理论侧重于理论,而变译理论则侧重应用,是从无数翻译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翻译策略和手段。变译理论立足于中国翻译实际,其阐述的十一种翻译变体应用并拓展了功能翻译理论。

三、 习语的特征

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和汉语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习语。广义上的习语包括成语(idioms)、俗语(common saying)、谚语(proverb)、典故(allusion)、格言(maxim)、歇后语(allegorical saying)等。作为语言的一种精华形式,汉语习语和英语习语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习语的某些成分是固定不变的,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习语具有稳定性和完整性,不可随意更换或删减。例如“牛鬼蛇神”就不能换成“马鬼兔神”, 英语中的“curiosity kills cat”也不能改为“curiosity kills dog”。第二,习语常用常见的形象表述抽象的概念。汉语和英语习语都经常使用一些简单常见的形象来传达比较抽象或深奥的道理,如在汉语中我们常说的“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更多地是来说明人类社会中的一些计谋,而非自然现象。而在英语中“diamond cuts diamond”也并不用来说明宝石的坚硬。第三,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民族风格。如在中华文化中,有些习语表达的意思跟吃没太多的关系,人们还是用饮食形象将其表述出来,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吃大锅饭”、“吃亏是福”等。在英语中,人们多有,因此英语习语与《圣经》以及希腊罗马神话有着紧密的联系,如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 “a Judas’ kiss” ; “sphinx’s riddle” ; “Pandora’s Box”等。第四,习语与其他语言相比具有通俗性的特征。习语是一代一代语言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 “Every jack has his Jill” 就像是街坊邻里聊天般的语言;“Jack of all trade and master of none”也像是前辈在耳边的谆谆教诲。同样在汉语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习语也是日常人们经常听到说到的。第五,习语常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习语常使用头韵或尾韵,重复等修辞手法来实现音律节奏上的美感,如“卿卿我我”,“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might and main”; “easy come, easy go”等。

四、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同声传译中习语的变译策略

习语由于汉语和英语使用者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典故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对口译尤其是时间紧张的同声传译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因为大部分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特色,翻译时必须根据文化背景和具体情况来确定它的意义。译者在翻译习语时,不仅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语言意义,更重要的让目标语听众能够顺畅理解说话人的意思。此外,译员还需要在平时大量积累英汉双语中的习语表达。具体来说从变译的角度来考察,一般译员在同传中遇到习语翻译有以下几种处理手法:

(一) 增译法

例1. 右侧这一幅是“草木皆兵”,发生在淮南境内的八公山上。

译文:On your right hand, the picture describes a war which took place in Bagong mountain of Huainan. In the picture, the soldiers are extremely frightened. Bushes and trees are mistaken as enemies.

例2. In English we have a proverb――“carry coal to Newcastle”; but in China, we might say “carry coal to Huainan”.

译文: 英语中常说“把煤运到煤产地纽卡斯尔是多此一举”,而到了中国咱们可能要说“把煤运到淮南是多此一举了。”

例一是笔者在陪同一组中外客人参观当地博物馆时,为在场的外籍客人做耳语同声传译时遇到的一个例子。“草木皆兵”是一个带有历史典故的习语,如果仅仅是将其意思译出,则译语与后文很难对上号。译员此时就要以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为目的,对译文进行微调,增加一些能够帮助译入语听众理解的信息。在例二中,如果仅仅译出“多此一举”或是仅仅译出“把煤运到煤产地纽卡斯尔”, 则前半句与后半句很难发生联系,汉语听众很难在短时间内领会说话人的意思和幽默,因此笔者不仅保留了地名等形象信息,而且增加了译注“煤产地”,这样很容易帮助听众建立“纽卡斯尔”和“淮南”的联系,易于为接受者所理解, 在译入语文化和译文被使用的环境中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符合功能翻译理论中的连贯性法则。

(二) 减译法

例3. 你们中国人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外说中国话”。

译文: There is a saying among Chinese people that “the most horrifying 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listen to a foreigner speaking Chinese”. [8]111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老外说中国话很难懂。笔者在处理时,一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同样朗朗上口,诙谐的习语,另一方面如果译员执意要将“天不怕,地不怕”译出,可能这些信息由于对整个习语的中心意思没有任何贡献而成为目标语听众的负担,反而影响了信息的接受。因此译员选择将“天不怕,地不怕”简单处理为“the most horrifying thing in the world”。

(三)删译法

例4. 一方是互联网任务者,一方是互联网任务接受者,任务标价由双方议定。“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很难有第三方对价格进行干预。

译文: One side offers the internet tasks, while the other side receives. The price of the task is decided by both partie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 third party to intervene.

这是在一次互联网大会上一个门户网站负责人的发言。“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典故, 如果译员要将此典故译出,可能要花费大量的口舌,此外该句信息中其余部分已将此举信息完整的体现出来,而这句习语只是起到形象概括的作用,对整个句子并没有贡献新的信息。译员在同声传译中本来就疲于应付铺天盖地的信息量,针对这种不痛不痒的信息,肯定是采取删译的处理策略。从功能翻译理论忠实性法则的角度来看,译员此处的译文对说话人和听众均是负责的。

(四)并译法

例5. 这里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美丽的滨海新城。

译文: Blessed with grand mountains, clear rivers and hospitable climates, sanzao is a beautiful coastal new town. [8]211

“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连续的一组习语,均是形容这座城市的,由于同声传译讲求译员的反应速度,如果将这三个习语依次译出,不仅信息冗余而且对译员的脑力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里译员选择将这些信息合并译出,译文高度浓缩又易于理解。并译既照顾了目标语听众的实际感受和理解难度,又缓解了译员在同传时的压力。

(五)改译法

例6. 在当今世界,每个企业都面临严峻的竞争,树立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精神。

译文: In today’s world, every company needs to face severe competitions, so the spirit of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is really needed in establishing its own brands in the market.

例7. When asked about how to discipline their kids, most Chinese parents will think about punishments. They fully believe in a saying―“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

译文: 当问到如何管教孩子时,很多中国家长会想到惩戒。他们深信“不打不成器”。

在以上的两个例子中,说话人使用了汉语中的一个习语,这对英语听众来说是陌生的,译员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舍弃形象,直接译其意思。二是找寻对应的英语习语。这两种方法从目的论上来说都是合格的,都是以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源语信息为出发点的。但是第二种处理方法在忠实性法则上更胜一筹,因为它使用了和源语习语相近的英语习语,更加忠实于源语说话人,另外这种改译对译员来说要比第一种释译更加解释时间和脑力。当然这就需要译员在平时要多加积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变译理论所提到的多种翻译策略对同声传译中习语的翻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该理论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也体现了功能翻译理论中目的性法则(skopos rule)、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 和忠实性法则( fidelity rule)的要求,对译员在处理同声传译中习语翻译问题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Nord Christian.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ng-Functional Approach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7.

[2] 李.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0.

[3]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8.

[4] 樊继群.同声传译中结构信息冗余的功能性处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0(11): 128-131.

[5] 胡庚申.“变译”与“简译”:重复词语的口译方法[J].上海科技翻译, 1989, 4(4): 41-44.

[6] 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7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