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化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1:0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面化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主体地位 创新培养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人才素质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大学生本科教育中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国内现行本科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里多数学分都是大学生通过课程教学修得的,这意味着应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统一。笔者在“应用表面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同时还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形成课程教学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
1.确定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
就课堂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主人,是主动的求知者。大学生的学习最终是要由他们自己去践行而完成的。要构建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力图使学生主体处于激活状态,能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动脑、动眼、动口、动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的空间和创设探究的情境。要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会导、善导,创设民主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就会乐学、会学、善学,学生就始终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2.确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作为专业课的教师,要考虑如何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要反映学科的新发展,要有前瞻性。要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观点来学习专业知识,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更好地达到上述教学要求,主讲专业课的教师其科研方向要与授课内容相关,以教研深化教学,以科研丰富教学。为此,我们吸纳了从事表面化学科研方向的教师,组建了“应用表面化学”课程组,其成员均有与表面科学相关的研究课题,教师科研成果向专业直接转化,既突出了专业方向,又保证了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二、课内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授课教师除了转变教育观念外,还要注重课内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课外的资源和条件为教学服务,使知识传授与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在课内外结合方面,我们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从表面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固固界面――摩擦、液液界面――牛奶、气液界面――雨滴、气固界面――雪花、固液界面――锂离子电池,等等)和学科发展(多尺度非均相体系中界面是基本科学问题之一)对以线性尺寸在1~100nm范围为研究对象更加重视,让学生对开设本课程的意义、目的及建立界面观点是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的知识点内容。如人们常用“一盘散沙”一词,干沙子是散的,若有适量的水就会成型。为什么要水“适量”?从而引出表面张力的问题或将表面张力应用于生活实际。洗涤剂为什么能洗净衣服上的油污?从而引出润湿、乳化和洗涤等问题。还有当前的研究热点仿生微纳结构具有超疏水性等。这些实用和趣味性强的例子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通过激发兴趣,使部分学生对这些问题在正式学习课程内容之前就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查寻和进一步了解这些表面现象和问题。
2.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科专业和“应用化学”理科专业都开设应用表面化学类课程。根据本课程的已有基础,按学科、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并吸纳了负责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师形成理工结合的大课程教学组,并把课程组老师的科研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将其中与表面化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吸收进教学内容。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有利地保证了科研成果及时向教学内容的转化,既突出了专业方向,又保证了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例如,在对表面科学前沿和研究进行介绍时,我们选择二氧化光催化材料和低维纳米材料,这样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表面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还能够对表面科学的前沿和研究现状有所了解。
3.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验是本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科研思路,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启发学术思维。针对学生的科研热情和新的想法,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并鼓励和引导学生申请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目前本课程组教师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从08年起已申请国家级立项目1项,学生参加近二十余人次。校级立项7项,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目前还有部分项目正实施之中。除了参加科技创新外,还有部分同学直接进入老师的实验室进行相关科研实验工作。从已毕业的同学反馈发现,参加学校科研创新的同学进行毕业实验的全过程都比较顺利,并且毕业论文都取得较好的成绩。有的同学还在毕业过程中发表了相关科研论文。
4.学科综合性实验与课程教学相互配套
依据课程建设需要,我们内容在学科综合实验中加入与课程相关的实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以及研究能力。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如洗发香波配方设计及配制的实验,学生自己做出样品并使用,感到本课内容与日常生活贴近,使学生加深了对表面科学前沿内容的印象,激发了继续探索的兴趣。如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钡纳米粉的实验,同学掌握了该技术后制备其他纳米粉,并获得了学生创新实验立项资助。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对实验现象的解释过程中,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的积极性,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既要掌握好理论知识,又要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要从反常现象中产生新思维,开创新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 镁铝合金, 复合镀层,腐蚀性
中图分类号:TF7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陆颖,女,1985 - ,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从事冶金应用设计研究。
概述
镁及其合金:是工程应用中最轻的结构金属材料;比强度和比刚度高,优于铝合金和一些高强钢;良好的切削加工性和热成型性能,产品具有良好的外观和强烈的金属质感;优良的导热性能,作为电子设备的外壳使用时可较好的解决电子元件散热的问题;具有优良的吸振性能和阻尼性能,能承受较大的冲击,且无毒无污染,符合现阶段的环保要求,是开发新一代高科技材料的理想基体。
实验原料及工艺
2.1 实验原料
本文采用自制的镁锂合金为基体材料, 此合金化学组成为:Li 10%,Zn 1%,余量为Mg。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可重复性,实验过程中所用的化学药品有硫酸镍、次磷酸钠、柠檬酸钠、乳酸、氟化氢氨、氟化氢、磷酸、硝酸、氟化钠、磷酸钠、氨水、Al2O3粉, 其等级均为分析纯。
2.2实验工艺
2.2.1 复合镀工艺参数的确定
(1)溶液的组成及其作用
化学镀镍液的主要成分是主盐(可溶性镍盐)、还原剂、缓冲剂、络合剂、稳定剂等。
综合考虑镍盐的沉积速率和工件成本,本实验采用硫酸镍作为主盐。镍离子与次磷酸盐浓度的最佳摩尔比约在0.4左右;还原剂是化学镀镍的主要成分,它能提供还原镍离子所需要的电子,在酸性镀液中采用的还原剂主要是次磷酸盐。在一定范围内镍沉积的反应速度与次磷酸盐的浓度成正比,综合考虑次磷酸盐浓度、反应沉积速率和镀层质量,本实验采用次磷酸钠作为还原剂,浓度为30g/L;随着反应的进行,氢离子逐渐产生,溶液的PH值不断降低,沉积速率也随之降低,所以应加入缓冲剂以维持镀液PH值。
(2)工艺条件的影响
1)PH值的影响:在酸性化学复合镀的过程中,随着PH值的上升,镍的沉积速度加快,镀层含磷量下降。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及时调整,维持镀液的PH值。本实验初定的PH值为6;2)温度的影响:温度是影响化学镀镍反应活化能的主要参数。温度过高镀液不稳定,容易分解;温度过低,反应不进行。本实验初定的温度为80±1℃。
实验分析
3.1 Al2O3装载量的影响
3.1.1 Al2O3装载量对镀层成分形貌的影响
在化学复合镀中,第二相颗粒在镀层中的实际复合量将直接影响镀层的性能。试验中选定1g/L、3g/L、5g/L、7g/L、10g/L Al2O3装载量的镀液进行施镀。当装载量为1g/L时 ,镀层中Al2O3含量很低。而当装载量增加至3g/L时,镀层中的复合量迅速升高,至5g/L时达到最大,此后,继续增加镀液装载量,镀层中Al2O3含量反而出现了降低。
3.1.2 Al2O3装载量对镀层硬度的影响
为了研究镀液装载量对镀层的性能的影响,首先对制备好的不同粉含量样品进行了显微硬度测试,相比于没有添加Al2O3粉的单纯镀镍而言,所有不同Al2O3装载量的复合镀层硬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复合镀层的硬度随镀液装载量的增加也是先升高后平缓降低,在5g/L时达到最高值730HV。这个变化趋势与镀层复合量的情形一致,说明镀层的硬度主要受Al2O3粉末复合量的影响,镀液装载量决定着镀层中实际Al2O3粉复合量从而间接导致镀层硬度的变化。
3.2 性能检测
由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镁锂合金化学复合镀Ni-P-Al2O3的最佳粉含量是5g/L。在5g/L时,镀层的耐蚀性耐磨性和各方面性能均达到最优。现我们就对最佳粉含量的镀层进行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3.2.1 Ni-P-Al2O3复合镀层的沉积过程
图3.5为复合镀Ni-P-Al2O3过程中样品增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复合镀的动力学曲线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在施镀20min前,样品几乎未发生明显增重,沉积速率很小。说明此时处于孕育期阶段。此后样品增重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沉积速率远高于孕育期,动力学遵从直线规律,说明此时处于自催化反应阶段,样品表面发生了快速沉积。
图3.5沉积速率曲线
3.2.2 Ni-P-Al2O3复合镀层的硬度研究
对镁锂合金基体、化学镀Ni-P和复合镀Ni-P- Al2O3试样分别采用410MVDTM数显显微维氏硬度计测试镀层的显微硬度,施加载荷为5g,加载时间为10s。每个样品至少测量5个点,取其平均值为最终结果。实验证明,基体的硬度为68HV,而化学镀镍的硬度达到了531HV,复合镀的硬度更是高达730HV。复合镀Ni-P-Al2O3的硬度值远远高于基体合金和化学镀Ni-P的硬度。综上分析,随着镀层中Al2O3粉含量的增加,弥散强化作用和结晶细化作用增强,两者综合作用,使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也随之增加。
5.结论
本论文在镁锂合金表面成功制备了高硬度、高耐磨性、且具有良好耐蚀性的Ni-P-Al2O3复合镀层,得出以下结论:
(1)Al2O3粉装载量影响镀层复合量及镀层的显微硬度。随着Al2O3装载量的增加,镀层复合量和显微硬度值均出现先增加而后缓慢降低的变化规律。而且,分别在装载量为5g/L时,达到最大值。Al2O3粉装载量对所制备复合镀层的耐蚀性能无明显影响。
(2)最佳Al2O3粉装载量所制备的复合镀层的沉积过程分为孕育期和自催化反应两个阶段。此Ni-P-Al2O3复合镀层呈现典型的非晶结构。涂层结构致密、Al2O3粉分布均匀,与基体结合力良好。其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均优于单独化学镀Ni-P涂层。复合镀Ni-P-Al2O3涂层和单独化学镀Ni-P涂层均能明显改善镁锂合金的抗腐蚀能力,而且不和督促较单独化学镀层有更优异的耐蚀性。
参考文献
[1] 梁春林.Mg9Li合金表面化学镀镍的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7,2-3.
篇3
关键词:表面处理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90-02
《表面处理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简要介绍有关材料表面的基本概念和某些重要理论,阐述现代表面技术的形成、分类、涵义和内容,然后通过一些典型的表面技术来说明主要设备、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分析检验和具体应用等,从而使学生对表面技术的形成、现状和发展有一些基本了解。该门课程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课程,包括表面物理、表面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电化学、冶金学和材料学科等学科技术。由于在高职院校对于这门课程的各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有效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益的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学习内容是否有效。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下面以“绪论”部分为例谈谈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
课前准备包括教材、学生、目标、教法、教具等内容,这些都是上好每一节课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表面处理技术》在我院是焊接、质检和机制三个专业的专业拓展课,学生总体学习比较认真,但是对该门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该课程内容简单、知识面广、工艺繁琐、应用广泛,尤其在高、精、尖领域应用率较高。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第一节课就应用一些前沿的成果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绪论”从总体上给学生讲述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关领域的发展概况等。该课程内容包括:表面处理技术的涵义;表面处理技术的目的和意义;表面处理技术的分类;表面处理技术的应用;表面处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学好该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并且培养学生撰写技术论文的方法。第一节课重点需展现自己较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当与否也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经过大量搜集资料,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尽量减少文字描述,大量采用生动的画面、视频等来展现课程的信息。由于关于表面处理相关的工艺较多,同样为了增加基体表面的耐蚀性,可以通过电镀、化学镀、热喷涂、堆焊等工艺来实现,具体使用什么工艺,要结合实际条件恰当选择,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不同的工艺做比较,了解各种工艺的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正确选择,所以建议学生多看资料、做读书笔记,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来学习。
课堂系统
《表面处理技术》课程绪论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授、总结、作业等四部分。导入部分笔者借助两个问题:(1)磨损、腐蚀和断裂是机件的三种主要失效形式,每年钢材因腐蚀和磨损而造成的损失约占钢材总产量的10%,损失金额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如果将因金属腐蚀和磨损而造成的停工、停车和相应引起的各种事故等损失统计在内的话,其数值则更加惊人。(2)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对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的要求更高,这就必然对材料表面的耐磨、耐蚀等性能以及表面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金属表面防护和强化技术,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具体讲授过程如图1所示)。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见下页表1)。
课后系统
这门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的方法全方位地考查学生(课程总评成绩构成见下页表2)。课后要及时辅导,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同事进行交流,请专家进行评课,分析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看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教育、教学理念是否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总之,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真正使教师从讲解员转变为教练员,最终才能实现教师会教与学生会学两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钱苗根.现代表面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陆群.表面处理技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王学武.金属表面处理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万福,曾国英.国外高校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12(2).
[5]范雪蕾,钱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6).
篇4
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混凝土性能
0. 前言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水泥混凝土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混凝土可调凝、早强、高强、大流动度、高密实性、高耐久性、低水化热,而且要求制备成本低、成型容易、养护简单……。为达到这些目的,混凝土外加剂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已经成为混凝土中必不可少的组份。
混凝土外加剂是一种在混凝土搅拌之前或搅拌过程中加入的、用以改善新搅拌混凝土和硬化混凝土性能的材料。它的特点是品种多、掺量少,能有效的控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与塌落度损失;后期强度有较大的增长;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对混凝土的抗渗、抗冻、抗碳化等耐久性指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硬化混凝土有较好的体积稳定性等。自水泥新标准实施之后,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出现了不少问题。科技论文。因此了解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影响,对更好的使用外加剂,充分发挥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上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1. 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
水泥新标准自2008年6月1日正式施行后,各水泥厂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措施,主要是提高水泥早期强度、细度、混合料的质量等,但对外加剂的适应性却增加了不少问题。
虽然外加剂厂为达到与新水泥指标的兼容性,对外加剂性能的调整作了不少的努力,但从工程实践的情况来看,问题仍然很多,比如同品种同掺量的外加剂,对不同品种的水泥,效果差异很大。甚至同一种水泥,不同时期效果也有差别,使用同一批外加剂的水泥净浆流动度时大时小,其混凝土的塌落损失也忽大忽小,甚至有时泌水、有时不泌水、凝结时间差异大,时而还会出现促凝现象等,这些都是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问题。
1.1 外加剂与水泥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减水剂效果低下或增加流动度的效果不好、凝结速度太快或缓凝、塌落度损失快,甚至降低混凝土强度等,这种不适应的问题与外加剂的品种、作用机理、原材料的选用与制造工艺、胶凝材料的成份、细度、水泥磨细阶段工艺的差异有关,其他如环境温度、加料方式和外加剂用量也会产生影响。
1.2 外加剂品种与性能的影响
外加剂特别是化学合成的高效减水剂性能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如萘系高效减水剂的性能涉及磺化程度与磺化产物,缩合工艺与程度,分子量大小,平衡离子,分子结构等各种因素,水泥等无机矿物颗粒由于范德华力、不同电荷的静电互相作用、水化颗粒的表面化学作用,导致粒子形成聚集结构,束缚一部分水,不能用于滑润水泥粒子,也不能立即用于水化。加入高效减水剂等外加剂后,由于吸附作用和电荷斥力,使水泥粒子分散,絮凝结构解体,释放束缚水并阻止粒子的表面相互作用,使水泥浆体的流动性增大,其增加的大小与其技术性能及掺量有关。
1.3 水泥矿物组份与化学成份的影响
水泥胶结料的矿物成份和化学成份对外加剂吸附量的多少,对于流动性及强度增长有很大的影响。科技论文。外加剂吸附量越少的水泥浆体的流动度值越大。
1.4 水泥细度与颗粒形状的影响
为满足水泥新标准的强度要求,提高水泥细度是最有效的办法,但水泥过细,表面积增加,需水量大,更加降低了液相中残留外加剂的浓度,增加了液体粘度,塑化效果变差,混凝土塌落度损失更快;水泥过细水化速度快,水化热高,容易产生裂缝。
1.5 掺合料的影响
根据国家标准,允许在水泥中掺入一定量的掺合料,常用的掺合料有水淬高炉矿渣、粉煤灰、沸石粉、火山灰、煤碱石等,由于掺合料的性能不同,也会影响外加剂对水泥的适应性,火山灰、煤碱石最差。
1.6 碱含量的影响
水泥中的碱主要来源于所用的原材料,特别是石灰和粘土。含碱量越低,相容性越好,高含碱量则会加速水泥的早期水化速率,导致需水量增大并且加快工作度损失,塑性效果变差。
1.7 新鲜水泥存放时间与温度的影响
由于新鲜水泥干燥度高,而且温度相当高(80℃~90℃),早期水化快、水化时发热量大,所以需水量大,而且对外加剂的吸附量也大。在外加剂已供施工现场的情况下,可通过调整掺量来解决新鲜水泥与外加剂不兼容的问题,其调整幅度视水泥新鲜的程度和对外加剂的适应性而定。
2. 混凝土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1 选择与水泥相适应,并能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的外加剂
不同生产工艺、种类或配方与掺量的外加剂对水泥适应性有差别,应通过试验确定,选用质量稳定、适应性好的外加剂;同时根据不同设计与施工要求,选择相应的各类外加剂,如高效减水剂、泵送剂、防水剂、防冻剂等;根据设计与施工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材料,进行试配,确定合理的施工配合比与外加剂的适宜掺量。
2.2 大剂量高效减水剂对新拌混凝土稳定性的影响
随着高强混凝土和泵送工艺日益广泛的应用,原来掺量不仅减水率达不到要求,而且由于水灰比减小、浇筑时工作度要求增大,新拌混凝土的工作度损失加剧,不能满足较长距离运输的施工要求,因此高效减水剂的掺量逐渐增大。研究与应用的实践表明:大掺量高效减水剂使混凝土在水胶比很低的条件下,仍能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可以成型密实,生产强度与耐久性良好的高强和高性能混凝土。
每一种高效减水剂与水泥之间的搭配,都有一相应的饱和浓度。对于大多数高效减水剂,其饱和浓度约为0.8%~1.2%。在配制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时,要特别注意高效减水剂的适宜掺量,需要与其外加剂和矿物掺和料使用,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2.3 其他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3.1 水泥的矿物组份和化学成份以及物理技术指标
选择满足设计与施工技术要求的水泥品种。
2.3.2 保证砂、石质量,原材料用量准确
砂的含泥量与细度模数必须符合要求,碎石的含泥量与针片状含量不超标,最好选用连续级配的石子;原材料质量保证,用量准确。
2.3.3 通过设计与试配,确定合理的配合比,必要时需进行适当调整
施工配合比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关键因素,如泵送混凝土适当提高砂率可提高混凝土的可泵送性。降低水灰比可以提高混凝土强度,而在降低水灰比条件下配制外加剂混凝土应有一最低用水量,这不但是保证混凝土有一定工作性,更重要的是保证水泥在水化时,石膏有足够的溶解用水,石膏在缺水时会大大影响溶解度,影响外加剂对水泥的适应性。
高效减水剂掺量过多时,水泥浆的流动度大,浆体稀薄,不足以维持与集料的粘聚,往往会引起混凝土离析、泌水,此时可以适量增加用砂量,增加胶凝材料用量或是适量减少高效减水剂用量或用水量,产生离析的混凝土拌合物有害于工程质量。
2.3.4 注意水泥出厂及进货时间
砂、石、水泥及外界的温度对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科技论文。特别是刚出厂的水泥温度有时高达80℃~90℃,在高温情况下,需水量与外加剂吸附量增大,塌落度减少,适当增加外加剂的掺量也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2.3.5 掺入部分活性掺合料
试验证明具有一定活性的水硬性材料或自硬性材料,如磨细矿渣粉、粉煤灰等在满足一定的技术要求条件下与外加剂同掺,不但节约水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提高混凝土强度,还能改善外加剂对水泥的适应性。
2.3.6 保证施工质量
保证制模质量、防止漏浆与支架变形;施工中混凝土要振捣密实,防止漏振或振捣过度;及时利用原浆收光面层,在初凝前再进行二次压实收面,可减少塑性裂缝;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泛白或8小时内及时浇水养护或喷养护剂,最好加薄膜密封或覆盖湿麻袋养护,养护日期不少于14天,以免因施工质量不佳而引起与外加剂无关的异常现象。
3. 结束语
今后的混凝土外加剂会朝着复合多功能型、品种系列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应用的广泛和研究的深入,混凝土外加剂定会在建筑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和良好的效益。
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O 6-33, G 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20-02
随着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培养创新型的环保人才成为了迫切而现实问题。但是在我国,普通高校的环境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比较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与兴趣;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很多高校的环境专业缺乏系统的创新教育,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创新型环保人才的培养。
1 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由于各校的历史沿革和专业设置的特点不同,使得各校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不尽相同,但是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内容重复率高、实习基地单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1.1 设计教学环节欠整合,内容重复率高
为了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各高校已经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大多的做法是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与种类,如有的高校仅课程设计就开设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环境工程设计实践、专业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与同类专业相比,在学时上是比较多的,但是由于没有有效地整合、协调各个设计的层次、内容,使这些设计变成了简单的重复,没有真正地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1.2 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基地单一化
目前企业为了自身的安全问题与生产秩序,不太愿意接受在校生的实习,更谈不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正因为如此,多数的实习基地都是教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很难保证实习的深入进行,往往是走过场,所以虽然有些高校在招生等方面为实习基地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一般都是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或者垃圾填埋场等,单一化严重,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1.3 实验教学偏重验证,创新性内容少
实验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巩固书本知识,更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了解学科前沿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由于许多高校忙于扩大招生规模,所以在宿舍、食堂等方面投入的经费很多,而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明显不足。这导致了许多高校对待学生实验的态度就是应付,只让学生做一些成熟的、花费低的验证性实验,制定的创新性实验只是停留在应付检查的材料上,并没有落实到位,从而使学生实验的价值大打折扣,没有起到应该发挥的作用。
2 整合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方法
作为培养创新型环境保护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切实地加强实习基地的联系,不断改善设计环节的内容,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把基础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加设计型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无机化学等化学类实验课,大学物理等相关实验课,环境监测实验等专业基础课实验以及专业实验等专业方向实验。[3]这些课程开设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很有帮助,为了切实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还必须从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式。学生实验之前,指导老师从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过程逐一地给学生讲解,这样不但养成学生疏于预习的惰性,也把学生变成了机械执行的操作工具,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危害很大。指导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起的作用应该是指导、督促,而不是步骤的发令枪,学生进入实验室那一刻起就把他们当成实验的主导者,指导教师要从台前自觉地退到幕后,把传授实验知识变为真正的指导实验,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汲取营养。
其次,指导教师要必须坚持不解地研究、创新实验教学的内容,把自己科研工作中的一些新知识、新发现有效地植入学生实验中,增加学生对学科发展方向的了解,在创新能力与求知欲望上都会得到锻炼。
2.2 实习基地多样化,切实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加强使理论与工程实践充分的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了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外,还增加了监测实习,但是教学的内容得增加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实习教学“走马观花”模式,为了切实提高实习效果,可以从实习基地多样化,切实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实习基地要多样化。认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地点只能是污染物处理的企业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实环境工程的面很广泛,不仅包括污染物的处理,更重要的是如何从源头上制止、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了解污染物是如何产生的,所以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不但要有直接处理污染物的工厂,更要的是选择一些化工企业,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学生对污染物的产生、危害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对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等知识也可以加强巩固,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促进作用。
其次,在实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运行于管理中很重要,这不但要有时间上的保证,还要求企业能够派出足够的指导人员,把学生分到不同工段,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操作。
2.3 调整毕业设计方案,整合课程设计内容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也是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对其整合。
第一,调整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时间和内容。在时间上,各高校已经将四年制大学生的第八学期专门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时间,但是由于有些工程环节时间比较长,短时间内对工程技术进展等无法全面的了解,再加上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真正用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时间其实很少,因此提交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时间经常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所以我们可以提前一年或更长时间把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在学生的周末或假期就可以跟随前面的毕业生进行一些工作,也可以跟随教师参加一些工程实际,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工程设计能力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二,有效整合课程设计的层次与内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比较多,如何有效整合就显得异常重要,所以在制定设计计划时要通盘考虑,既要保证设计内容不重复,又要相互衔接。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主要以塔塔为主,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时可以考虑以颗粒物的去除为主;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应该主要以单体构筑物为主要设计对象,必要时增加一些生物化学反应的计算;而环境工程设计实践的内容应该主要针对建设污染物处理工厂的设计,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了解建设污染物处理工厂的整套程序上;而专业设计是将前面的几个设计综合的过程,通过前面的训练,能够对污染物的处理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 论
作为培养创新型环境保护人才的重要阵地,开设环境工程专业高等院校应鼓励相关准予的教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通过从事环境工程老师的共同努力,不断改革与整合实践教学环节,使我国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系统和完整,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性的环保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等.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47-49.
2 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6(6):36-37.
篇6
药学专业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后续专业课程,物理化学的许多理论在药学实践中都有所应用,但是,现有的大部分物理化学教材,仍然是以解决化学化工问题的角度来讲述物理化学的理论,部分教材即使对药学相关方面有所涉及也仅仅是以知识拓展或习题的形式展开,学生对物理化学和药学的关系感受不深,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物理化学教学内容方面做了许多改动:热力学基本定律是化学热力学的基础[3],但其中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导致学生望而生畏,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求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了解公式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式的应用即可。但是,对于在药学专业中有所应用的几个重要的概念,我们则特别加以强调,比如,熵函数是热力学的基本函数,在药学领域,也经常使用熵函数表征药物结构特性,确定合成条件,分析药物代谢机理,辅助药物剂型设计等,而传统教学中仍沿用了化学专业的讲授思路,没有体现出其在药学专业中的特殊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简单的通过卡诺循环引入熵函数之后,便从统计热力学开始,以微观的角度,从熵函数的物理意义出发,介绍熵函数,并进一步的通过学习掌握熵函数的应用。
化学平衡和相平衡是热力学的基本应用,学生通常会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意识到物理化学和药学的密切联系,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和掌握这种联系,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通常选择以现实中存在的药物合成反应为例子,向学生讲解相关公式的应用,而在相平衡中,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会向学生解释冷冻干燥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水蒸气蒸馏等相关药物提取技术,特别是在学元相图时,我们会引导学生思考,低共熔点的存在,对于药物剂型设计有何影响,如何利用和避免这种影响,并向学生展示其具体应用。相比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与药学的关系更加明显[4],其基本理论在药物稳定性、药物体内代谢等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应用,在教学中,我们强化了这种联系,通过设计习题,以具体药物的代谢速率、药物贮存期预测等相关案例为载体,让学生亲自动手应用动力学理论,解决专业问题,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于物理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采用这种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明显的提高教学效果。同样的,在讲授表面化学、胶体化学部分内容时,我们也以满足专业需求为出发点调整了相关教学内容。根据我校药学专业培养计划,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已经开始了药剂学课程的学习,部分知识学生其实已经有所了解,比如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等内容,为避免重复,在授课时,我们更加侧重于在理论的高度去分析、解释相关的内容,这样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结合学生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所传授的知识,然而,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力也有所差别,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笔者所在学校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数理基础较差,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公式繁多、逻辑性强的物理化学课程有明显的畏难情绪,有较多的学生认识不到物理化学与药学专业的联系,因此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同时,学校有大专和本科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有所差别,对于物理化学课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些具体的现状,既是我们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也是我们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针对这些现状,我们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比如:采用案例分析法、问题引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具体的药学或生活实践案例,引出其背后隐藏的物理化学原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比如,在讲解动力学部分时,分析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分析其动力学特性对于药物剂型设计的影响。活用讲授法这一基础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以适应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对于物理化学繁多的公式,讲授时可以弱化公式的推导过程,对于专科生则可以完全取消公式推导的讲解,转而强调公式的应用条件,并通过习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其具体应用。熟练和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灵活有效,方便快捷,通过图像、视频,学生可以对知识有更加直观的体会。比如,在学习固体的润湿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展示大量丰富的相关图像和视频,比如,原油泄漏环境中的海鸟、“魔法砂”的神奇现象、荷叶上的水滴等,教师可以灵活的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用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3以应用为导向,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化学实验是物理化学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学会利用物理化学理论解决药学专业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解决未知问题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主要作了如下努力:注重实验操作细节,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本该在其他课程中掌握的基本操作,学生掌握的并不够牢固,比如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滴定操作,甚至某些专科学生配制特定浓度溶液都无法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物理化学实验的完成,还会对学生后续专业实验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集中讲解、演示之外,实验教学人员还全程对学生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学生有操作问题,则立即对其进行讲解和指导,直到确认其掌握为止。针对药学专业需求开设物理化学实验。
篇7
关键词:热稳定性;绝热复合材料;SiO2气凝胶;莫来石纤维
1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领域对隔热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隔热材料,如:无机纤维、有机泡沫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的需求。因此,现代工业隔热材料的新的发展方向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应运而生,其主要是由于气凝胶具有高空隙率,而且其孔为纳米尺寸,可以有效地抑制热传导和热对流,是目前最理想的隔热材料[1-4]。但纯SiO2气凝胶强度低、韧性差,不能作为单独的块体材料用于保温隔热工程[5-6]。气凝胶/纤维复合材料凭借其自身独特的性能优势,在现代航空、军工、化工、冶金等高新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7-8]。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本文所采用的试剂为正硅酸乙酯(TEOS)、乙醇、三甲基氯硅烷、正丁醇、正己烷、甲酰胺等均为分析纯试剂;盐酸浓度为 0.1mol/L、氨水浓度为 1mol/L ;水为蒸馏水;纤维为一般工业用莫来石陶瓷纤维。
本文所采用的仪器为JB-2型磁力搅拌器、DZKW-D-1型电热恒温水浴锅、DZF-6020B型曲线控制真空干燥箱、PHS-3型pH酸度计、STA 449 C型热重分析仪等。
2.2 样品制备
取一定体积的正硅酸乙酯、甲酰胺、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搅拌;数分钟后用加入分散好的莫来石陶瓷纤维,继续搅拌;数分钟后再调节盐酸pH至酸性条件下某一恰当值,将其放入水浴锅中水浴加热保温半小时左右;待其充分水解后加入一定量的氨水作催化剂,调节pH至恰当值,使其发生凝胶化,加入母液,并老化48h以上;将老化后有一定刚性的醇凝胶/纤维复合材料取出,放入无水乙醇中浸泡1h,倒掉溶液;用正丁醇浸泡2次,放在烘箱里面烘干,每次烘24h,以使醇凝胶中的水全部被正丁醇替代,倒掉溶液;加入不同比例的三甲基氯硅烷的正丁醇溶液,50℃下恒温24h,对湿凝胶进行表面化学改性;用不同浓度的三甲基氯硅烷和正己烷对混合溶液进行表面改性3d左右,改性后将凝胶用正己烷洗涤;最后,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数小时,得到气凝胶纤维复合材料。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图1为纯SiO2气凝胶的热重-差热扫描谱线图。
由图1可以看出,从室温到1100℃的整个加热过程中,气凝胶的质量一直在减少,总失重达24.13%,其中,大部分的失重发生在800℃以下。在450~600℃区间内TG曲线变化非常陡峭,其失重率约为13.21%。从DSC曲线上看,在该温度处有个较大的放热峰。P.B.Wagh等人认为[9],在450℃左右为SiO2气凝胶表面疏水有机基团(—CH3)的热稳定温度,超过此阀值温度,疏水性消失。因此,可以推断在450~600℃区间对应的失重为疏水有机基团的氧化热分解。
图2为纯SiO2气凝胶与SiO2气凝胶/莫来石纤维复合材料的热重扫描谱线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两者都在20~200℃之间有一定质量的损失,这主要是由于纯气凝胶以及复合材料中的物理吸附状态的水和乙醇的挥发引起的,在450~600℃区间对应的失重为疏水有机基团的氧化热分解。从图中还可以看到,纯SiO2气凝胶的TG失重为24.13%,加入10%的莫来石纤维后失重为16.71%,并且差别主要发生在550℃左右。还可以看出,质量损失的温度大约一致,只是损失的比例不等,主要是因为莫来石纤维的加入,改变了SiO2气凝胶的组成结构,而莫来石纤维质量不会改变。
图3为纯SiO2气凝胶与SiO2气凝胶/莫来石纤维复合材料的DSC扫描谱线图。
由图3可知,纯气凝胶在450~600℃,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放热峰,结合图1的DSC曲线可以看出,该处为有机疏水基团(—CH3)的氧化引起的。在800~1000℃处,出现一个放热峰,就纯气凝胶而言,不是因为相变引起的。通过X衍射分析,该温度下,气凝胶呈现的是非晶态。因此,可能是因为气凝胶结构空隙太小,里面存在的有机物被SiO2骨架保护着,在低温下很难被氧化,而随着温度的升高,通过热量慢慢沿着孔道传递,当热量积聚到一定程度,致使有机物被氧化放出热量。
从图中还也可以看出,SiO2气凝胶/莫来石纤维复合材料在800~1000℃之间的放热峰比较大,在450~600℃之间没有放热峰,这是因为纤维加入后,气凝胶中的孔径变得更小,里面存在的有机物被SiO2骨架保护得更加严实,在450~600℃,该氧化一直存在。因此,产生的放热峰比纯SiO2气凝胶要大。
4 结论(下转第18页)
(1) 纯SiO2气凝胶与SiO2气凝胶/莫来石纤维复合材料在450~600℃之间有机疏水基团(—CH3)发生氧化,使得材料有较大的失重,有明显的放热峰;
(2) 纯SiO2气凝胶与SiO2气凝胶/莫来石纤维复合材料中,450~600℃未完全氧化的有机基团在800~1000℃的时候,继续氧化,使得材料有失重,DSC有放热峰;
(3) 莫来石陶瓷纤维的加入,使得气凝胶的内部孔径变的更小,导致SiO2气凝胶/莫来石纤维复合材料在450~600℃时候氧化的有机物比纯气凝胶少,在800~1000℃才发生氧化反应。
参考文献
[1] 高富强,曾令可,王慧,程小苏,刘平安.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气
凝胶/纤维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的表征[J].陶瓷学报,2010,31(3):
368-371.
[2] 高富强,曾令可,王慧,程小苏,刘平安.SiO2气凝胶/纤维复合材
料制备工艺的研究[J].中国陶瓷, 2010,46(8)17-19.
[3] 董文辉.SiO 纳米孔超级绝热材料[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06(2):10-13.
[4] 忤亚红,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化、韧化机制[J].北京石
油化工学院学报,2003,11(3):36-37.
[5] 董志军,李轩科,袁观明.莫来石纤维增强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
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6,34(7):58-61.
[6] 杨丽丽.硅气凝胶常压制备及增强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65-67.
[7] 董志军,李轩科,袁观明.莫来石纤维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材料
的制备工艺研究[J]. 当代化工.2006,35(6):440-442.
[8] 高庆福,冯坚等.陶瓷纤维增强氧化硅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的
力学性能.[J].硅酸盐学报.2009,37(1):1-5.
[9] P.B.Wagh, parison of some physico-chemical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活力,激发
高校学生组织,作为大学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机构,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生力军,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学生组织往往容易出现诸如队伍庞大,学生活动缺乏统筹,特色不鲜明,学生干部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精神,组织文化弱化甚至缺失等问题,使学生组织活性不足,吸引力下降,严重影响到其作用的有效发挥,甚至会给学生组织干部梯队培养带来压力。通过实际工作中指导学生组织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组织活力,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完善制度,规范体系,优化学生组织结构
古语云: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制度化管理是任何一个组织正常运作,产生效益的基本保证。在高校,为了保证人才培养和组织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同时也结合学生流动的周期性特点,高校学生组织每年都要吸收新鲜血液,学生在某个组织的最长任期为三年,而大多数学生在学生组织仅仅工作一年,人员更替相对频繁是高校学生组织的一大特点。“每一个学生干部的工作理念是有差别的,做事风格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换届前后的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的理解、职能的表述、活动的侧重、工作的具体要求上都会有差异。论文格式。”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保证学生组织长期目标的实现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保证组织运作的效率,除了教师在指导时要把握方向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保障。
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工作体系,使学生组织每一阶段的工作重心明确,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能够在学生组织换届时保证各项工作的平稳过渡和组织精髓的良好传承。例如学生组织的章程,会议制度,财务制度,干部选拔任免、培养教育、监督考核、奖惩制度,规范学生活动流程的团学活动管理办法等等,能够保证在人员频繁更替的前提下,学生组织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其次,为了保证学生组织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实效性,要特别注意制度出台的需要性、科学规范性、公正合理性以及制度执行的严肃性。第三,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并不是一刀切,学生是学生组织的根本,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每一届学生的特点也越来越突出,学生组织的制度化管理一方面要根据前期发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要注意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潜力。在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组织进行结构优化。根据学校或学院学生工作的整体安排,对主要学生组织的架构进行调整,将各组织的资源进行整合;明确各学生组织及其下属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定位,对功能重复部门进行合并精简,取缔功能不明确,存在意义不大的组织,避免机构设置过于臃肿,人浮于事的情况出现。保证各学生组织工作的协调,使组织各部门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也保证组织内学生干部有足够的锻炼机会和成长空间,积极性提高,便于组织和管理。
二、整合资源,结合特色,全力打造品牌学生活动
品牌这一理念自提出至今,发展几十年,现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品牌一旦形成,它所代表的特殊意义就远远超越了其作为一种符号本身的价值,它作为一种形象认知和品质认知是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无形资产。品牌建设,是各种组织发展壮大、扩大影响的有效途径,学生组织也不例外,作为学生组织的重要“产品”,打造品牌学生活动,首当其冲。
学生活动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思源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锻炼自我、成长成才的良好平台。如果学生活动缺乏统筹、没有特色,不仅会牵扯学生过多精力,影响学习成绩,也会影响活动质量,无法得到学子的广泛参与和认可,不仅打击学生干部的积极性,更无法实现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通过建设品牌学生活动,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把握学生组织及其组织活动的功能价值,目的明确,有的放矢,而不是为了组织活动而组织活动;统筹安排主题一致内容相近的活动,确保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有序、高效地投入在精品学生活动中。例如在基层团组织建设方面,着力将基层团校打造成品牌,将对团学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服务意识等各方面的教育要素整合进团校培训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持续性地展开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活动,能有效改善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容易出现的表面化,随意性和不连贯等问题。其次,品牌学生活动必须有鲜明的主题,突出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使活动具有专有性和可识别性。可结合学生组织所在院、系的特色,充分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引导专业学习兴趣,也可结合时代性主题,打造教育意义突出,传承性强的品牌。例如艺术类院系的“百米长卷”绘画大赛,理工类院系的大学生科技节,以重塑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的“一二·九”文化艺术节等等。品牌活动一旦形成,能有效整合资源,实现组织有序,内容充实,影响深远,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组织的影响,锻炼学生干部队伍,提升学生组织文化价值,更能让学生干部从广大同学对这些活动的喜爱和参与中获得认同感的成就感,进而极大地调动工作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工作。
三、积极引导,挖掘潜质,着力培养学生骨干的创新能力
学生骨干是各学生组织的核心和关键,他们是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和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组织的形象和作用的发挥。论文格式。但当前高校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很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越来越复杂,学生骨干也受到影响,出现工作热情不高,官僚作风滋长,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树立的教育目标。学生骨干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执行能力,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工作方法,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是我们培养学生骨干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组织充满活力的基本保证。
培养学生骨干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民主自由的宽松环境,尽量消除可能阻碍创新的思维惯性和固定模式。以“宏观指导,微观放手”的思想,在坚持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骨干们“改变陈旧的活动形式,用新形式展现经典活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时代和同学的需求出发,不断开拓学生活动的新领域”。另外,要特别注意个性化培养和针对性指导在创新思维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质挖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在实际工作中因势利导地进行引导,因人而宜地安排适合学生潜质的工作内容,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在平时的日常教育管理和具体活动的指导中,以精英化培养思路,对学生骨干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培训、参观、讨论、团队破冰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骨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要求他们在工作中杜绝模仿抄袭,努力学习新知识,发现新情况,开动新思维,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使“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为学生干部高度认同和拥护的工作准则,使学生组织成为有生命力的创新团队。论文格式。
四、凝神聚力,浓厚氛围,加强学生组织文化建设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是指学生组织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所创造或逐步形成的,组织中的学生干部所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心理预期和团体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它为该组织所特有,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并直接决定了该组织的精神风貌和成员的行为方式,对学生组织力量的凝聚和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
建设高品质的学生组织文化已成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非常迫切而又非常重要的开创性工作。加强学生组织文化建设,要明确高校学生组织的功能定位,结合院、系发展总体规划和专业特点,适应时代特色和学生需求,凝练学生组织的精神内核,紧密围绕这个精神内核,形成明确的组织文化建设思路和合理的组织文化建设政策,以此为指导建设学生组织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努力形成完善的学生组织文化体系。同时通过扩大宣传,争取舆论支持,来帮助组织文化扩大影响力,实现外部认知和认同;通过实现组织文化有形化等各种途径和手段,增强组织文化的内部感知和传承创新。高品质的学生组织文化,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组织在思想教育,学风建设方面的导向作用,促进各项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取得最大成效和影响;能够把学生干部与学生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鼓舞其精神、培养其情感,提高其思想,激发学生干部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励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凝聚一切力量为学生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承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努力工作。同时,组织文化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会对学生干部产生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实现学生组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周贤群.王位,从执行力到公信力[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2]瞿彦剑.张清政,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08.10
[3]彭小孟.龚利明,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篇9
【关键词】应用化学 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O43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89-01
地方性高等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定位应符合地方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满足地方和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培养具有特点鲜明、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1 应用化学专业定位应符合地方经济总体发展规划
根据有关资料,在化学工业领域,上海市将以医药工业、生物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环保工程作为发展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品更新换代为目标,加大产、学、研力度。因此在人才质量要求上,需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化学人才。另外,根据教育部对未来人才需求预测,工科应用性人才将名列第一。应用化学正是培养此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出于上述考虑,并结合我校自身条件,将应用化学专业发展的方向定位为:商品检验和环境监测与治理;为中小型企业及外贸、海关、卫生部门培养商品检验、环境检测与治理等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要符合上海市和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面向全国,培养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与其他高校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本校自2001年应用化学专业开始招生以来,为使本专业的发展定位符合21世纪上海未来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实践和完善,本专业在专业建设、师资力量、课程改革、社会实践、教学设备、国际交流等方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专业所属的环境监测及治理和商品检验方向不仅与其他高校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而且近几年来已经毕业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的实践证明,本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定位是符合上海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的,并于2007年获得第二期上海高校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2 应用化学专业定位应符合应用化学专业应用性的特点
应用化学涉及化学、化工、材料、生化、环境、检测技术等诸多方面,是强调应用性的化学专业之一。国内外设有应用化学专业的高校,一般都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当前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发展趋势是“专才”与“通才”的结合。地方性高等院校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兴办的地方大校,地方性决定了地方高校必须置身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全方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根据上海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金融贸易、先进制造技术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化工新材料、绿色化学技术、新型环保技术和商品检测技术将是未来开发的重点。尤其在进入WTO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上海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将会显得更加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化学实用人才。本校作为上海地方重点高等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定位与发展应当与上海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紧密相结合,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突出应用性,使本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所学知识能够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毕业后能直接应用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技术人才,更好地为上海未来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服务。
3 应用化学专业定位应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与化工工艺工程之间的一个应用性理科专业,是培养理工结合型的“用”化学的人才,与化学专业培养“做”化学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上是不尽相同的[2]。为使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充分地“用”好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除使学生学习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化学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化工基础知识外,还应紧紧围绕专业定位方向设置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在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上应体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厚基础、专业技能突出、知识广、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3],其知识培养要符合专业定位方向,又要适应地方经济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我们就当前较为突出的环境保护、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在学生知识培养上开设绿色化学和环境监测及商品检验等专业课程,以保障本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学以之用。
同时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中能接受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技能训练。其中包括(1)综合性社会实践,是学生在低年级进行的一项广泛性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所需要的各种素质,让其具有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2)基本实验技能培训,通过此环节的技能培养,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同时,又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室安全等基本知识,使其初步具备科学实验态度及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综合设计性技能培训,是学生在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内容及要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独立操作得出实验结果的过程。此环节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也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态度及勇于创新的精神。(4)毕业实习,通过实习环节的实践,能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工作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5)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四年学习的总评价,通过此过程可充分检验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学习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写作能力;同时又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6)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利用我系是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所设的“化学分析工”考核点的有利条件,经过培训让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化学分析工职业技能中级证书,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 应用化学专业定位应充分体现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
应用化学专业定位不仅要符合地方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而且还应与地方上相关的单位或部门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充分体现应用化学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几年来,本专业与上海桃浦工业区污水处理厂、上海市环境检测中心、上海科创色谱仪器有限公司、奉贤区环境保护局、宝钢环境监测站、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上海农药研究所、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等建有校级合作教育基地,并与上海市通用通标公司(SGS)联合建立了商品检验和食品安全实验室(已经取得了CMA和CNAL认证);与上海市科委联合建立了上海市紧缺人才――纳米人才培训基地,与上海市科协联合建立了上海市青少年纳米科普实践基地;与上海市纳米中心联合建立了环境计划实验室;与上海市经委建立了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教委联合建立了部门开放的现代电化学和表面化学测量技术实验室,与上海市金山化工园区建立了应用化学人才培训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另外还具有上海市劳动局批准建立的分析中级工和高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考核点。本专业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近几届毕业学生都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都达98%以上。
参考文献
[1] 向纪明.应用化学专业发展的改革与实践[J].安康师专学报,2005,17(2):114-116.
篇10
关键词:教育;中职;提高;改变
【中图分类号】G712
一、当前我国中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在现代中职教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无法摆脱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C板书,在课堂上,依旧以板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导致的不良结果有两点:一是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写字和擦黑板会占用过多的时间,极大的影响了课堂课程内容的进行,从而影响了课堂容量和课堂质量的提高;第二,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某些课堂内容的教授时会显得非常吃力,比如,在建筑设计课程上,板书是无法形象化的将立体化的建筑图像展现给学生的,这对于一些立体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接受的,这也会影响课堂质量的提高,所以,当前中职教师单一的教学手段是最需要进行改革的内容。
(二)使用教材传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
中职教师使用的教材比较传统,传统的教材内容过于学科化,难度较高,而且缺乏实用性,没有与中职教育的目标和实际相结合,在教材内容的组织方面,这些教材仍旧停留在传统的、静态的阐述知识,很多内容都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感。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发现,这些课程内容学了也没用,因为中职教育的教育目标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传统的教材安排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久而久之,也会泯灭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了。
(三)课堂教学理念落后
在当前中职教育的教学形势下,教师没有理解“以人为本”的根本概念,导致课堂教学模式表面化,不管学生做的对还是错,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都对学生无底线的服从,对学生进行一味的鼓励,以为这样就能让学生对课堂提起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其实不然,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学生慢慢感到自己无论做的好还是坏,反正都是正确的,长此以往,学生对课堂慢慢失去一种尊敬的心理,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个人发展都没有实际性的帮助。
二、如何有效促进中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要对中职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就要从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尽可能多的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来进行教学,传统的板书教学已经跟不上当代大容量、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步伐,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种专业教学软件可以更好的展示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通过音频、视频等工具进行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实际情况改变教材内容
受我国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总体形势的影响,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表现为基础能力不高、学习成绩较差的特点,而传统的教材更多的注重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对这些中职学生来说,过于专业化,教师讲起课来比较费劲,学生听起来也感觉吃力,没有起到教学的目的。所以,中职院校要对这些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可以大胆的将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删减掉,对一些与自己专业结合较紧密的课程要加大教学力度,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用性这一主要教学原则,另外,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当前时展的要求,同时还应该增加一些实践操作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重在培养一批能够服从于市场需求的就业型人才,中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要依附于教材,但是不能停留在教材,要通过对教材的改革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关键环节,课堂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成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化的去灌输知识,而学生在讲台下面被动的去接受,去学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互相结合。所以,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改变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给学生们设计一些学习任务,让他们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首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够有所收获,在课后,他们可以继续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自己的主动动手实践去找出答案,改变以往单纯听讲的学习方式。另外,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中,主要以项目教学为主,让学生们能达到一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一体化学习模式,专业技能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样的教学改革恰恰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未来就业能力。
(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在教学中对他们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把他们分成A、B、C、D四个不同的能力层次,在教学中,可以对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课程设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理解“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重在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三、小结
近些年来,中职教育慢慢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被社会学者所关注,如何通过对其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有效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是本文所阐述的重点内容,但由于本人学历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能给同行和社会热心人士带来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