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听的网名范文

时间:2023-03-15 12:1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听的网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听的网名

篇1

每个人都有很多名字:中文名,英文名,笔名,小名,昵称,网名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十分有学问,有意义的。

比如,我的中文名是张芸。芸取自芸芸众生,给人一种温文尔雅,淑女,文静的感觉。听我妈妈说,她想让我因名而异,变成淑女,温柔可爱。当我听我妈妈讲她给取这个名字原来是想让我当淑女时,我差点没跳起来,都笑得我按着肚子直叫痛。一想到我成为淑女的样子,我就直叫恶心。(大家千万不要学我哟!因为这是我的专利——窃取专利是非法的哟!)我的英文名是Anna,是我爸爸妈妈在我三岁的时候,带我去一个伯伯家做客时,伯伯收我做女儿,为我取名并办证的。我可喜欢这个名字啦!取中文谐音为安娜。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意义,不过伯伯说这是一个很多明星用过的动听的名字。我听了当然喜上眉梢,原来伯伯是想让我当位明星啊。我的网名是芝紫蔷玫欧。是我自己取的,里面包含了四种植物的名称和一种鸟类的名称。“芝”就是芝兰,代表正气清远。“紫”就是紫罗兰,代表永恒的美丽。“蔷”就是蔷薇,它是英国的国花,给人以优美的感觉。“玫”就是玫瑰,代表爱的誓言“欧”就是海鸥,代表拥有博击风浪,永不退缩。怎么样?这个名字炫吧?我在博客中常用笔名:简新。发表的我的文章教就要像佳句:"删繁就简三秋数,领异标新二月花。”我的笔名就是取其中简新俩字。我的别名是梦窈。相对于张芸,大家更喜欢叫我梦窈。“梦”就是梦想的意思,“窈”取自于窈窕淑女中的窈。就是我梦想当窈窕淑女。怎么样?可笑吧?大家听这个名字和意义就知道我一定不怎么淑女,没错,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假小子。我相信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源由的,名字也是一样的。

乖乖!你是不是也发现你名字的意义,源由了呢?

篇2

晚上,我很想看一些有关跨年之类的电视,心中有股说不出的热情、兴奋。我从8点开始看跨年演唱会,内容很精彩,演唱会持续了5个小时,看完的时候已是凌晨,我也幸运地听到了敲响新年的12点钟声,那钟声一下一下钻进我心里——仿佛那一刻,我变了。

新的一年来了。一阵微风拂过我的脸庞。

清早,我迎接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的兴奋啊!因为,每一次的新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充满了无数的新希望。

伴随着兔年脚步的渐渐远去,龙年正悄悄向我们走来,我的心情激动不已,因为即将迎来的是我的本命年。眼看着元旦就要来到,我强烈要求开个“家庭迎新会”,同是属龙的妈妈也举双手赞成。爸爸只得“被迫投降”,他风趣地说:“我这只老鼠也要参加你们龙的聚会。”大家都被逗乐了。

晚上,我们先把客厅装饰一新,水果、饮料都摆上了,我理所当然成了这次迎新会的主持人。我清了清嗓子宣布:“家庭迎新会正式开始。”首先,我建议每人说一个带有“龙”的成语,若接不上者,则要表演一个节目,爸爸妈妈拍手叫好。

我先开了个头:“龙腾虎跃。”

爸爸也不甘示弱:“龙飞凤舞。”

妈妈脱口而出:“龙凤呈祥。”

我马上想到自己的网名:“龙行天下。”

前面几轮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但最终我因“江郎才尽”,成了他们的“手下败将”。我只好乖乖认输,为大家献上了一曲《新年好》,动听的歌声立刻让大家陶醉在快乐的新年气氛中。

接着,为了让爸妈轻松一下,我出了一个字谜:“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打一字。”还没等我说完谜面,妈妈马上抢答:“是元旦的‘旦’字。” 我奖励妈妈一个火龙果。妈妈举起火龙果说:“希望在龙年,我们的事业都能像这火龙果一样红红火火。”

迎新会继续进行着,下一环节是对对联。我先出上联“玉兔蹦跳去”,爸爸马上接上了“神龙迎春来”。轮到妈妈出上联了,当教师的妈妈故弄玄虚:“我要来句难的——刚唱兔岁歌一曲。”一向反应灵敏的爸爸居然卡壳了。他口中念念有词,却一下子对不上来。我抓耳挠腮,拿起饮料喝了一口,“哎,可以对饮酒呀!”我马上来了灵感,对道:“又饮龙年酒一杯”。爸爸竖起大拇指说:“对得好,对得好,我怎么没想到呢?”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篇3

燕子

昨天(8月1日)看了楚韵老师和闫语老师写的对王者7期和8期将近30名学生的回忆录,感觉很真实、很感动,老师们尚能对这么多的学生一一进行回忆和评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做一个小小总结呢。尽管自己本次面试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对于面试基础和语言组织能力极差的我来讲,在此次面试准备中的收获和进步是自己必须肯定的,当然这里离不开王者学院两位老师的辛勤辅导、对题目耐心细致、独到的讲解以及师哥师姐的无私帮助和同学们的宽和包容。下面回忆一下自己在整个考试中的大致过程吧。

一、自我剖析及认识。先对自己做个简单评价吧:我是一个慢热型选手,性格踏实稳重,上进心较强,做事认真负责,有时过于追求细节,导致效率相对不高。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书籍没有太多的兴趣和爱好,所以知识涉猎面较窄,也就更谈不上读书看报时一目十行的本领了。但庆幸的是自己在应试方面的学习能力相对还可以,参加一些考试或竞赛之类的测试时通过率还相对较高,在笔试成绩方面基本能跨入优等生行列(当然是自命的哦),呵呵!但缺憾的是自己似乎不太懂得生活的艺术和说话的方式,也缺乏幽默感,说话做事过于直白(特别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或最关心自己的人更是“口无遮拦”,有啥说啥,当然从内心来讲我没有任何一点点恶意),或许这也是自己多次面试失败的原因之一吧。所幸的是,在单位和同事交往或和朋友同学相处时我都比较内敛,能以诚相待,谦虚低调谨慎行事,所以和周围的同事、朋友、同学关系都比较融洽。总之,自我感觉属于那种“高分(比较勉强)低能”型选手,典型的情商不足。

二、备考过程。从4.13笔试联考之前的准备到7.21面试结束一共持续了大致四五个月时间吧。备考的过程并不轻松,由于白天需要上班,所以只有晚上的时间可以静心来学习一会,整个过程中唯一的感觉就是可供利用的时间好少好少。笔试基本上是自己在网上下载了一些题目做做而已。笔试结束后,感觉并不是很好,自我感觉应该基本处于面试范围的边缘(也就是要么刚进面,即使不进面估计也在个十来名左右吧)。在笔试结束后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时间(山西基本属于联考省份中最后两三个公布成绩的省份之一吧)后终于于5月底出成绩了,成绩出来发现自己竟然进入面试了(笔试第二)。

由于之前对三人行比较了解,自己对三人行也非常信任。所以在知晓成绩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报了名气十足的王者学院。在这里,让我感觉到了老师们非常雄厚的实力,对每道题目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亮点,以及两位老师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不同基础和不同特点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点和教导,而且非常有耐心),让我真正感觉到自己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果然是名不虚传。

先说一下闫语老师,声音清脆洪亮、悦耳动听、实力雄厚、自信满满、精力旺盛、对同学们耐心十足,属于难得的好老师。和闫语老师的交流属于第二次了(去年冬天跟着闫语老师学习过七天冲刺班,但由于自己基础太差太差,只能名落孙山,但老师的实力和对我的耐心开导是永远都无法忘怀的),由于自己的失利感觉很对不住老师的耐心讲解,以至于在这次报名王者学院时也有一点点的顾忌,总觉得无脸再次面对老师,所以就换了个网名,没想到在上完一节课后还是被老师发现了,当然能感觉出老师没有任何嫌弃我的想法,反而更加地关照我,希望我能有更多地进步。

对于一代名师楚韵老师,虽然声音不如闫语老师清脆响亮(这仅仅是我的第一反应,希望老师别生气哦),但真的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除了佩服还是佩服。老师对每一道题目的解读那绝对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任何题目老师都能挖出亮点,听老师的讲解真的是一种享受,受益匪浅,百听不厌啊,真希望能一直听下去!另外,楚韵老师是一位对学生感情极深的老师,从其他同学的一些点滴细节上可以很明显感觉到她既是一名良师,更是一位益友。

对于自己,老师们的评价是有很大的心结。的确,由于自己的基础较差,且失败的次数较多,所以从内心来说的确是有较大的自卑,而且总感觉面试就是自己难以迈过去的一道坎。所以在学习之初自己总觉得无话可说,无法开口,语言用词极其匮乏,但到学习后期,在老师们的耐心开导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下,至少每道题都可以完整答完,偶尔也能想到一两个与众不同的点。所以慢慢地也对自己有所信心了,甚至有时候也会盲目自信一下。但是尽管如此,考试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面试成绩80.93,基本处于考场的平均水平(最高84+,最低77+),但这个成绩从纵向与自己之前的成绩来比,也是比较满意的了。当然,我们需要追求的是不断进步、更多成长,所以以后进步的空间还有很多很多,需要自己继续不懈努力。

篇4

原来,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3月初的某一个下午,我在百盛对面的STARBUCKS见到那个自称是驿泽的男人。他身着一套浅灰色的西装,头发整齐而服帖,握手时我庆幸他的掌心十分干燥。他要了一杯拿铁,而我向来只喜欢腻人的摩卡。对着他微笑时我在心里嘲笑自己的无聊,不过竟还有些莫名的愉悦。

媚媚,你和我想像当中有些差别。

啊?哦。也许吧。

我发现他的声音和电话里一样动听。只是,虽然我已经在电话里习惯他称呼我媚媚,不过头一次面对面的叫似乎还是有些无法适应。媚媚?那丫头怎么会想到起这么一个别扭的网名,听起来十分不顺耳,有被人占了便宜的感觉。不过似乎也不能怪媚媚,她压根就不知道这件事,谁叫我一时贪玩呢?

我想,我应该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媚媚。

媚媚是和我一起租房子的女孩,换句话说我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并且长达两年,感情深厚。她是个自由撰稿人,总是没日没夜地写那些文字,或登在某一小报的专栏里,或出现在某一本著名杂志中,那些零零散散的稿费集中起来竟也相当可观。半年前,媚媚在上海一家报社的副刊上开了个专栏,专门写一些情感故事,并且死心塌地地用着同一个男主角的名字,驿泽。由于那些好心的编辑总是寄来一张又一张报纸,所以我也在空闲时读全了她那个专栏的所有故事。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你怎么老用这拗口的名字?媚媚神秘兮兮地摇晃她的脑袋,笑嘻嘻地说要保密。于是,驿泽成了一个谜。

驿泽,驿泽。读了半年多的驿泽,我发现自己对这个男人异常熟悉,甚至怀疑是否真有这么一个叫驿泽的男人。一个月前,在一个大白天我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驿泽。如果是在夜晚,我会以为自己在做梦,可是电话确实是在白天打来的,我想我总不至于白日做梦吧。

他说他叫驿泽,于是我立刻想到了媚媚。媚媚那时正在被窝里梦游苏州。我完全可以叫他稍后打来,或者告诉他他要找的人现在不在。可是当时我的反应竟是鬼使神差地告诉他,我就是媚媚。

这的确是有些无聊的一件事,而且还有点恶作剧的味道,像是小时候偷偷拿来母亲的口红乐颠颠地在额头点上一点,然后似乎自己就成了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公主。不过后来我想,这个他肯定也是在干一件无聊的事,难道他说他是驿泽所以他就是媚媚故事里的驿泽了吗?

可能是生活过于平淡,或者是出于好奇,我对这件无聊的事竟起了那么点不大不小的兴趣。于是我重新装了一部电话,然后把新号码告诉了驿泽。我得意于我对游戏的敬业,不然如果穿帮了那还有什么好玩的?

起初,我和驿泽的话题经常围绕在媚媚所写的那些个故事里。

你怎么总用驿泽这个名字?

瞎起的。

我还以为你认识我。

怎么可能呢?

故事写得很不错,我每期都看。

哦,我也觉得很不错,呵呵。

颠来覆去的这几句话让我们都渐渐感到无聊,于是我们开始聊些其他的东西。聊其他东西让我感到轻松无比,总算不用再假装媚媚,我可以告诉他我喜欢卡拉扬指挥音乐时的那种神情,喜欢向日葵面朝火球的傲然,喜欢清脆的苹果和冰豆浆……他说我们有些相似,却又不太一样。我笑着说,谁和谁会一样呢?

电话交流经常都是在深夜,白天要面对的只有繁重的工作和压力。驿泽说,我本以为你们这些作家都喜欢在半夜写东西。我心想,的确是啊,亲爱的媚媚正在她屋子里写她的长篇小说呢。但是电话里我只能对驿泽说,我是很坏的,经常在上班时偷偷写些故事赚取外快。然后我就听到驿泽在电话那头爽朗的笑声。

一个星期前,驿泽对我说,媚媚,周六下午我在STARBUCKS请你喝咖啡。我心想,这个男人可真自我,他至少该用疑问句而不是陈述句。不过如果他和所有的男人都一样的话,恐怕我早对这游戏失去了兴趣。

驿泽,你真的叫驿泽?

他啜了一口咖啡,不紧不慢地对我说,需要看身份证?

我理所当然地摇头,我能提出那么俗气的要求吗?再说,他不是驿泽还更好,反正我又不是媚媚。

3月的阳光十分温和,坐在2楼贴近落地玻璃的座位恰好可以享受些许暖意。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对面的百盛更是热闹非凡,只是一切似乎都很遥远,一块玻璃隔绝了所有的嘈杂。我的身边只有漫溢的香气,和一个高大而干净的男人。我们时而闲扯几句,时而沉默无语,像是一对老朋友,在繁忙之中享受一刻静谧,默契而温馨。

不知怎么的我忽然想到媚媚,心里有一瞬间的真空。

驿泽,我的真名叫白末。既然都见了面了,以后就不要叫我媚媚了。

分开的时候,驿泽说了一句很俗套的话。末,我们还真挺有缘分的。

我的眉头皱了皱,随后又舒展开来。他叫我末让我很高兴,所以我也就暂时管不了那俗套的话语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总有一个问题在不停打转,如果媚媚知道了这事,会如何?

我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媚媚。

媚媚依然继续她日夜颠倒的写作生活,而我也自然是朝九晚五毫无变化。不过驿泽倒是变了。自从见面之后,驿泽似乎不再常常看媚媚写的故事,至少不再和我提起。我想,或许是因为媚媚已经不再神秘,于是驿泽便失去了兴趣,就好像我如今也对媚媚故事里的那个谜失去兴趣一样。

我和驿泽开始逐渐渗透彼此的生活,像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预备,就已经起跑。我们在不同的跑道偶尔相望,我希望他加入我的跑道,可是或许他也是同样的想法。在等待中,两条跑道依旧平行,可是我想,总会交错的。

那天晚上,我正在和驿泽通电话,媚媚却敲开了我的门,于是我只好先将电话挂断。媚媚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平时这会儿她可都是精神奕奕地猛敲键盘。3月的天气还有一些微寒,于是我让媚媚钻进我的被窝。她唉声叹气地埋怨,看来我是找不到他了。

我没有说话,我知道媚媚一定还有话说。

你知不知道我为什么总用驿泽这名字?其实我小时候在上海住过很久的一段时间,10多岁才随全家搬去了南京。住在上海的时候隔壁有个小哥哥,我们经常是形影不离,那时大家还开玩笑说我们是什么青梅竹马。后来,我们家去了南京,就和他失去了联系。他名字就叫驿泽。我是想啊,说不准他还住在上海,说不准他经常看那份副刊,说不准他会对我的故事很好奇然后就来找我,可是都这么久了,一点消息都没有。前阵子倒是有个叫驿泽的发电子邮件给我,可是那不是我要找的驿泽。唉,看来是找不到了。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还真会有这样的事?我当时觉得有点晕,不过看看身边的媚媚一本正经的模样,我想大概是真的。

媚媚唉声叹气了一会,又一骨碌爬起来去写作。我瞪着天花板,心里变得十分慌乱。驿泽,会不会就是媚媚要找的驿泽?不会这么巧吧。可是万一真的是呢?我这不是棒打鸳鸯吗?不对不对,他们小时候那些事能算什么爱情。

一晚上,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上班的路上忽然醒悟,驿泽在不知不觉中溜进了我的心里。

焦灼了几天,终于忍不住和驿泽见面。

我在CK酒吧门口等了5分钟后见到了驿泽。他一见我便摸我额头,我有些迟钝地原地不动。他问我怎么几天不见忽然如此憔悴,一副病恹恹的模样。我心里恨恨道,还不是为了你嘛。嘴上却只能说工作太忙。他说外面风大,便拥着我进了酒吧。驿泽的动作十分自然没有丝毫做作,直至找到位子坐下后我才惊觉刚才的温暖。

天南地北地聊上一会儿后,我旁敲侧击地切入正题。得到的答案令我十分沮丧,因为我几乎可以确定驿泽就是媚媚小时候的那个小哥哥。一只鼓胀胀的气球忽然被戳破了,顷刻间瘪了下去。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我问他,驿泽,你说如果小时候的那个小女孩忽然又被找到了,你是不是还会喜欢她?其实嘛,你们小时候只是闹着玩而已。说完话,我嘿嘿地干笑几声。

驿泽若有所思地望着我,很坚定地说,会啊,如果真再碰上那可是天大的缘分了,当然要珍惜。

酒吧里光线昏暗,丝丝黯淡渗进了心里,像是蒙上了一层灰。如果我不接那个电话……可是如果永远都是假设。我对自己说,我不想告诉驿泽关于媚媚的事。可是心底深处立刻有一个反驳的声音,如果不说,那么我会一直不安,像是一根刺扎在那里。

喝光了驿泽为我点的冰水,我不顾他的反对要了一杯深空轰炸。烈酒让我头晕目眩,恍惚中被一双有力的手臂紧紧地圈住,我闻到淡淡的烟草味和清爽的剃须水的味道。

我醒来的时候是在自己的卧室里。屋里灯火通明,驿泽坐在凳子上,而媚媚坐在床边。他们没有说话,他们都看着我,他们的眼睛里都有些异样。我想,这下游戏结束了。

媚媚说要帮我准备点吃的,于是先行走出了房间。驿泽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似乎要看穿我的心,让人不寒而栗。沉默,长时间的沉默,我不说话,他也不说话。空气里的氧气似乎越来越稀薄,让人有窒息的感觉。我忍不住,于是我说,驿泽。可是唤了他名字之后,我却又什么都说不出了。

末,我在生气。谢天谢地他总算说话了,我本以为他要说媚媚的事,可是他却责怪起我醉酒的事。在接受批评的时候我觉得有些迷糊,难道他还不知道媚媚的事?可是怎么可能呢?

我正不得其解,媚媚端着一碗香喷喷的皮蛋粥走了进来。走到我跟前时,媚媚装出一副凶恶的模样,俯身在我耳边低语,我那青梅竹马总算是找到了,可惜被一个坏女人捷足先登了,你说怎么办呀?看她调皮的语气,我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悄悄对她说,那你就把驿泽和坏女人的故事写出来赚点稿费呗,也算是意外收获啊。

媚媚走了后,我终于发现驿泽眼底隐隐约约的笑意。他端过皮蛋粥,低头一边搅拌一边说,末,我宣布我们正式成为恋人关系。

这个男人怎么永远都只会陈述句?我假装不甘心地嚷嚷,才不呢,先前你不是要珍惜你小时候青梅竹马的缘分嘛。

唉,那会儿我还以为你就是那个小丫头呢,只当你在套我的话看我还记不记得小时候的事。说完,驿泽舀起一口热乎乎的粥很无辜地看着我。我再也忍不住咯咯大笑,欣然接受他的服务,舒舒服服地靠在床上享受着一口又一口的美味。

篇5

[关键词] 奥斯卡;中国电影;审美原则;电影语言国际化

一、张艺谋冲击奥斯卡影像奖的艰难路径

奥斯卡,是梦幻或是梦魇,挥之不去的悲喜情,一直萦绕在国人心中。奥斯卡是电影中的“奥运会”,它除了艺术本身有较高的含金量外,其文化含义、商业意图、政治影响远远大于电影评奖本身。在法国的金棕榈奖、意大利的金狮奖、德国的金熊奖、瑞典的金豹奖中,唯有美国的奥斯卡显得那样珍奇,它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既娇艳又生畏,让人在摘取时常带着一丝惧怕。当下,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在前苏联解体的情况下,世界各国谁将成为新的霸主?电影艺术在疏导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时起着隐逸的作用。新格局下的世界不再是大面积的战争侵略,文化与艺术这些被喻之为“软实力”的东西,犹如一把利剑,直逼人咽喉。美国当代学者穆塞尔・亨廷顿将各国文化的竞争,看作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①。作为最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电影,其就成为世界的“众矢之的”,去争夺奥斯卡影像奖就决不是无关痛痒的,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民族自尊和生存空间的拓展等大事。

自从以中国北京为其历史文化背景编导的那部《末代皇帝》在奥斯卡颁奖晚会上一举夺得最佳影片奖后,中国电影文化终于有机会问鼎奥斯卡,引起世界影业专业人士的注目。不过,执导该片的导演不是中国人,而是意大利导演戴维・拜恩,他那“威尼斯式”的浪漫思维,对中国清朝文明还略带点揶揄的摄影镜头,其实离儒学为本的汉文化相去甚远。1987年,同样是代表中国主流文化的《红高粱》,也被摆在了奥斯卡的评奖桌上,6 000多奥评委员对由张艺谋所执导的这部带有浓郁西北文化色彩的影片赞誉有加。那些火红的高粱,黄黄的土地,彪悍的村夫,合着那场在野地里的镜头,都是那样的真实,酣畅淋漓地将中国西北的本色展现给奥斯卡,遗憾的是该片只被评委们走了一下过场,提名为最佳外语片奖未果。掀起华人进军奥斯卡的热浪未灭,1900年,张艺谋又以《菊豆》再掀波澜,影片讲述一个被压抑的村姑不甘沦落的故事,这部印着浓郁中国封建符号的影片,博得奥评委持博爱、自由、人权思想的西方人的一致拥戴,该片被推上了评委席,获最佳外语片提名。可是,张艺谋的两度征战都铩羽而归,世界媒体撰文以“排挤异域文化”“搞种族歧视”的犀利语言在报刊披露。时隔一年,1991年的奥斯卡,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勇搏激流,在一千多部影片中冲出重围,第三次凸显在奥评委的眼前,其结果仍然是“虚晃一枪”,落得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后又无名下台。

经由多次失败后,中国媒体怀疑奥斯卡影评的国际性和公正性,其间除了文化的差异、语言思维的不同外,更多问题反映在:奥评委个人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色彩的对峙上面。美国的一位学者在评论如何做好公正时有一段精辟的话:“我们在考虑公正的时候,必须从我们各种特殊的身份中抽身出来,如,德国人肩负着一种弥补大屠杀的责任;美国人肩负着纠正奴隶制和种族隔离制度之不公正的特殊任务。”②张艺谋出生在西北,“老陕”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摄影技术,使他多次在国际乐坛上获奖,可就是与奥斯卡无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张艺谋,竭尽全力地打造国际化的电影语言,深入研究奥斯卡影评的游戏规则,将中国的儒学与西方的哲学融为一体,在力争国际电影话语权的同时,也使国内媒体一度陷入迷茫,面对他那些越来越看不懂的电影思维和语意,网评、报论连篇累牍,有人毫无掩饰地说:“你到底是在向西方贩卖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还是在向西方媚俗?还是彻底投降?”③

1995年,身心疲惫的张艺谋在几经折腾后已对奥斯卡评委们不再感兴趣,他所拍摄的《摇呀摇,摇到外婆桥》,是一部讲述旧社会黑帮感情纠葛的影片,该片叙述故事的方式和创作理念与香港导演吴宇森殊途同归,被媒体恶评一阵后又被搞到奥斯卡评委席上了,同样的最佳外语片奖提名,同样的失败结局,啼笑皆非的张艺谋已无话可言,他也无力反驳。继后,他的《图兰朵》《千里走单骑》《十面埋伏》《英雄》《满城尽是黄金甲》等电影,都以较高的水平彰显了这位国际大师的实力。2008年的奥运会主题宣传片,开幕式上奥委会主席洛克惊叹张艺谋不凡的艺术设想,他感慨:“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开幕式!”张艺谋终于在苦涩燥热的内心,感到一丝清凉。

二、李安――要让中国的名字在柯达剧院留声

有人将张艺谋的失败归咎为东、西文化差异,于是,研究西方人的语言和思维就成了中国导演首当其冲的大事。破解奥斯卡,就得读懂以美国人为主导的欧洲文化,学会他们电影的叙事方法、语言表达方式、审美习惯、文化内涵、以及隐含在电影当中的意识形态。李安――台湾导演,正是突破了上述关口,才登顶奥斯卡,成为华人引以为荣的惟一骄傲。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搅动了奥评委的心弦,该片秉承中国文化的精髓,周润发等演员将中国的竹海、剑术、武打、服饰、人性的儒雅、仗义行狭气节,演绎到极致,为本片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奥斯卡外语片奖,是对外语言奖项所设70年来首次颁发给中国人。李安深谙美国文化,24岁移居美国,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戏剧系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他又在纽约大学获电影制作硕士学位。

李安虽然长期留居美国,但他的言语和行为思维始终是东方式的,他坦言:“中国文化对我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不单受台湾早期文化的影响,更受家庭与各方的影响,虽然我在美国居住了14年,但思想和情感是很中国的。”④李安在读书期间,在美国学生中具有东方清秀、儒雅的做派,举手投足都为在校女生所倾羡。1985年,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因夹杂着东、西文化的要义,被学校多数评委看好,获纽约大学学生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他的导师预言:“我的学生终将会为世界所震惊。”走出校园的1990年,他的《 推手 》在影坛引起专业人士的注目,该片讲故事的方法完全是美国式的,思维跳跃,蒙太奇衔接独特,镜头干净,画面优美,音乐厚重……他用类似太极拳的方法,将一位中国老人生活在美国儿子家的生活情态和细腻的内心感受,讲得娓娓动听,为影片赢得亚太影片展的最佳影片奖,距离冲击奥斯卡奖仅一步之遥。1995年,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理智与情感》叩开了李安的心,他不惧这部小说被电影多次翻拍的危险,用一个东方人的手法,诠释了这部文学的精彩。其中的人物构思、画面处理、音乐创作、剧本剪辑、摄影技术都超越了以往他的电影思维语言,在奥斯卡评委会上,一共获得七项提名,最终以最佳编剧奖首次问鼎奥斯卡,随后是他的《卧虎藏龙》获奖。

在《卧虎藏龙》获奖后,李安没有沉迷于成功的喜悦,他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就真的不能够获得那最令人激动的导演奖吗?作为执导过多部精彩影片的国际性导演,他思索着如何去理解不同肤色――那些白色人种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审美标准到底在哪里?中国人怎么能够在跨文化的语境下进行文化的交流与传递?跨文化交流不单单是一个电影中的艺术现象,它已经触及了国与国之间许多实质性的问题。有位学者认为:“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沟通能力的一种延伸,两者的定义大同小异,惟一区别在于,跨文化沟通能力特别强调‘情境’脉络的重要性。这种情境脉络的强调,除了重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有效性,也很注意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双方文化的认同。因此,跨文化沟通能力可以定义为互动者谈判意义(cultural meanings)。”⑤李安的路还在脚下延展。

1997年,李安按照美国西部片叙述故事的方法,将他执导的《冰风雪》放在美国一个小镇,故事叙旧、手法牛仔、荒漠与浓情交错、美女与英雄迭置、推拉镜头、双人镜头、西洋景、闪回、前闪等妙手珠连,就是缺乏了些狂野与粗粝,使该影片未能引起媒体和评委的足够重视。1999年,《与魔鬼同骑》呼啸而来,该片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叙事的手法为美女喋血街头的场景,无与伦比的优美风光,堪称一流。但是,美国人不喜欢一位华人去讲述他们的历史,奥评委们更是小瞧了中国人对美国文化所把握尺度的准确性,影片再一次功亏一篑。2003年李安在《绿巨人》中呐喊咆哮,借影片来宣泄激情,他企图在科幻片中找到一丝慰藉,一样的失败,一样的迷茫与苦楚。直到2006年,他的《断臂山》问世,一位奥斯卡舞台上的东方巨人才重显其威力。《断臂山》至少从两个层面上满足了奥评委的心理。其一,“同性恋”主题,正好当前美国家庭婚姻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危机,家庭危机,社会动荡,甚至民权运动,行为自由,颠覆传统习俗相对应。其二,大片的绿色森林,浪漫的吉他,优雅的情调,西北牛仔的着装等,都与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相去不远,它给观者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幽谷”,一个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李安再度跃起,一举摘得奥斯卡最佳导演这个盼望已久的奖项。

三、张、李二人在夺得奥斯卡大奖后留下的思考

回顾中国军团进军奥斯卡走过的艰难路径,回眸所留下的依稀脚印,我们深感悲喜交织,成败参半。中国尽管有像李安、张艺谋、陈凯歌、吴宇森这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导演,但所取得的成就却寥寥无几,且奥斯卡奖项的内容狭而窄,最佳电影奖这个最具分量的奖项一次都没有。我们要坐下来认真思考,认真去研究美国主流文化所需要的东西。奥斯卡诞生于美国,这项游戏规则既然由他人所定,我们不妨找到问题的途径,以使自己不会因多次跌倒而失去摘冠的机会。

(一)思维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以儒学为本,讲究事态的平和方正,思维趋于内敛,一幅太极八卦图,形象地说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西方以基督教文化为宗,强调救赎与征召,开拓进取,求新寻奇,思维呈十字架形,圣教徒胸前挂着的那枚十字架徽章道出他们思维的迥异。思维方法的相异表现在电影上的叙事、语言、生活习俗、审美原则、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不一样。中国电影叙事情节发展缓慢,故事的线条进程有点像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很难一目了然地让西方评委明了电影的语意。中国电影的语序及叙述的方式要进行系统的研究,所表达的主题和专业语汇要做深入仔细推敲。我们在这方面的突破不妨借鉴中国汉字改革的经验。众所周知,中国文字由甲骨文演变流传至今,是一个艰苦蜕变的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历经千年。1951年,总结近百年特别是“五四”以来有关汉字改革的研究成果,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各国共同的拼音方向。”由繁体到简体,由八股文到白话文,日显其实用性和审美价值。同理,电影的出路何在?没有人去深究中国电影“要走世界各国共同的方向”问题,对中国电影角逐奥斯卡奖败北这一事态的关注度也不够。国产影片要力博苍穹、逐鹿国际影坛,只依靠少数艺术家未必显得有点形单影只、难当重任。如何改变中国电影的叙事方法和电影语态,这不仅是一个专业的学术课题,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如何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国际化战略思考,值得深究。

(二)文化上的差异

美国文化源于英伦文化,与欧洲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化相去不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化含因相互叠置交错,汉代、唐代、宋代、元、明、清都各有其不同的优秀文化品种,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戏曲,清代的小说等,无一不在闪现着中国文化的光轮。据此,在电影语言表达上,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显得另样,人物的语态、服饰、布景、饮食乃至生活习俗、人物性格特征均发生变化。美国文化相应简洁,200年的文化历史清晰可辨,面对中国电影中的唐朝恢宏的歌舞,元朝惊险的杂技,清朝男人的长辫等,老外未必能够搞懂,误解与误判是自然。为了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精神的迫害、对人性的压制,张艺谋电影语境下的《菊豆》的红杏出墙,《红高粱》镜头在地里的野合,《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表现的妻妾成群等的性道德意识,与基督教为信条的奥评委的思想相抵触,与社会倡导的对男人的规范、对女人家庭观念的要求、对婚姻的诠释等社会问题相违背,所触及的道德底线一定程度左右了评委公正的评判。当然,问题还不仅在此,力图冲破中国封建思想对妇女的压制与束缚,只凭借电影艺术是不够的,这种呼声势必显得及其微弱单薄。

(三)美国人的优越感

美国是一个极具有优越感的国家,自前苏联解体后情况更是如此。惟我独尊,恃才放旷,我行我素在美国人的骨子里体现出来。掀开美国这个国家的历史不难发现,具有英伦文化遗传基因的美国,最初的人民来源于英国殖民者的对外扩张。1620年,英国具有冒险精神的第一批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远洋轮渡来到北美,他们手持英王亨利七世的“特许状”,到达美国腓尼基亚洲开垦荒地,企图将这个只有原始印第安人居住、杂草丛生的蛮荒之地建成一个极乐园。他们远离英国的管辖,由于受老的英教皇的统治,秉承着“上帝的使命”。美国的先贤多以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肩负着改造社会的重任,拓展地盘、宣传教义、同化其他民族的三大任务,自始至终横贯美国历史,左右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在好莱坞所有获奖影片里,美国精神和国家意识形态围绕上述线条展开,对于电影的主题、人物的造型、内容的表达、社会风尚、伦理道德等诸问题,都高于其他国家。由此出现影片中标准的人物形态:男性高大俊美,威武彪悍,女性窈窕婀娜,身段修长,面部具有古希腊雕塑般的轮廓。克拉克・盖博、英格丽・鲍曼、加利・格兰特、奥黛丽・赫本、格雷高利・帕克、伊丽莎白・泰勒、托尼・寇蒂斯、玛丽莲・梦露……好莱坞明星从性格到身材、人品到气质都为人们做出了模型。与其相比,在美国人和欧洲人的眼里,亚裔人种的猥琐、拉丁族群的野蛮、西非黑人的暴力、印第安人的愚笨常常被异化,大有“种族歧视”之嫌。带着这种“固化”的定型思维,奥评委对异族文化电影不是抱着猎奇的心态,就是持有不屑一顾的思想。我们翻开历届奥斯卡最优秀影片的获奖记录,除了少数最佳影片为英国所获(《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烈火战车》1981,《甘地》1982,《角斗士》2000),其余影片均为美国导演。美国电影文化的偏执与保护主义可见一斑。

行笔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电影要想在国际影坛有所表现,在奥斯卡电影奖项中实现其重大的突破,还要寻求社会诸多的力量支持,争取学术界更多的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中国文化曾经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当下,有13亿之众的中国人,与获得奥斯卡奖项的比例数,极不协调,这种尴尬有点类似我国在世界科学诺贝尔奖上获得的奖项一样,寥若晨星。中国电影立足国际舞台,赢得与华夏辉煌历史相匹配的名誉,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突破传统,寻找未知。

注释:

① [美]穆塞尔・亨廷顿:著有《文明的冲突》,认为世界上固然存在多种文明形态,但最主要的是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与儒学的三种文明为其特征,三种文明存在着既容忍又冲突的事态。

② [美]迈克尔・桑德尔:《该如何做好公正》,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264页。

③ 邱华栋、杨少波:《电影作者101位世界杰出导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7页。

④ 巩宝荣(网名:三错):《戏梦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