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范文

时间:2023-04-06 22:3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郭沫若诗两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

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篇2

【关键词】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 鉴赏水平 语文素养

当下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现代诗歌有限,高考语文试题对现代诗歌也鲜有涉及,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普及,现代诗歌的作品与日俱增,作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对现代诗歌鉴赏的知识既陌生又迫切,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以获得鉴赏的依据和方法,期望他们以此提高现代诗歌鉴赏的水平。

一、现代诗歌的音乐美

我给学生的第一首诗是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这一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给学生朗诵,我问:这首诗该怎么读?学生有节奏地朗诵了一遍,顺势请他把节奏划了出来:

在/九曲/黄河的/上游/

在/西去/列车的/窗口/

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

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

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

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我请学生观察,这几节诗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有两个特点:一是整齐匀称(每节两行均由对偶句构成,两行之间字数、音节数均相等),二是音节数量逐节递增(如第一节为四个音节,第二节为五个音节,第三节为六个音节)。我接着提问:诗歌的节奏和诗歌的内容有联系吗?学生回答:自己仿佛置身于奔驰的列车之上,似乎可以感受到车轮在有规律地飞快转动,车箱在有节奏地轻轻摇晃,甚至还感觉到,列车正在不断地加速。接着我补充道,郭沫若曾经说过:“节奏之于诗,是她的生命,没有节奏便不是诗。”

我给学生的第二首诗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诗一投影出来,学生雀跃,因为他们初中学过。我说,我还要请同学们听一首广东歌谣:

凼凼转,圆,炒米饼,糯呀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啊,阿妈叫我去睇龙船,我唔去睇,我要睇鸡仔,鸡仔大我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几多只呀,我有只风车仔,转得好好睇,睇凼凼转呀,圆,睇凼凼转呀,凼凼转又转……

听完以后我提问:这首诗和这首歌有没有共同点?不少同学很快发现,《天上的街市》有着像《凼凼转》这样儿歌式的独特旋律。郭沫若正是抓住了童谣的特点来经营诗的音乐美,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童真的境界。我们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正一面指指点点天上的星星,一面聆听奶奶或妈妈讲着天空中美妙迷人的故事。

通过这两首诗的品读,学生了解到: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

二、现代诗歌的含蓄美

1.品味意象。说到诗歌的含蓄美,学生很熟悉,因为以某种景物的描绘作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象征、通过意象传达情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悠久传统。我告诉学生这在新诗的创作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如闻一多的《死水》和冯至的《蛇》: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死水》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语言/……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蛇》

闻一多先生的《死水》,用一沟死水象征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黑暗的中国现实。冯至的《蛇》则把“我”的寂寞比作“一条长蛇”,冰冷无言,令人悚惧。

不过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在“意象”上有一些区别:现代诗歌追求一种只属于个人的“私人意象”和意象的多义性,如“蛇”等。古典诗歌的意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传统性,由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积淀而成,如“月”就是思乡的代名词。

2.发挥想象。诗歌的含蓄不仅体现在通过意象传达情感,诗歌留下空白,使读者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去填补、增加美的体验也是诗歌含蓄美的重要体现。学生刚学完的《沁园春・长沙》,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假设自己就是电影导演,现在要拍一部《沁园春・长沙》,剧本就是这首词,请用语言展现拍摄出来的画面。一说到请他们做导演,学生顿时激动兴奋起来,大家跃跃试试。其中一个学生根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给我们描述了她想象的画面:(空中拍摄)湘江如一条玉带般横过屏幕,向东奔流。江中的橘子洲,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随着镜头的推进,树上的果实和树下金色的落叶映入眼帘。在这树林边,江渚上一个黑点越来越大,逐渐清晰,最后定格为一个高大的背景,他披着长衣,双手叉腰,脚下是静静流淌的湘江。

诗人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我们只有充分展开想象,才能通过有限的字句去体会诗歌阔大深远的意境,领会诗歌的感情。

三、现代诗歌的语言美

1.高度凝练的语言。诗歌的语言特别讲究凝练,它以尽可能经济的语句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甚至要求每一个词都有极强的表现力,我给学生选了两句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

推开窗户/满园的欲望是多么美丽。――穆旦《春》

当学生朗诵后,我提出哪些词最有表现力时,学生几乎脱口而出:“嘶哑”、“欲望”。我进而和他们一起品读:“嘶哑”一词,充分表现了对苦难大地的哀伤、对祖国的挚爱。“欲望”一词凝结了春天里林林总总的生命活力,带给读者一种奇异的美感。通过品读,学生体会到这些高度凝练传神的词语,的确达到了言简意丰的效果。

2.创新的语言。诗歌语言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具有突出的创新特点。在诗歌语言中,词语的词性发生变化,如名词变成动词等,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词被活用后,含义增加了,给人新奇的刺激,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如: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余光中《碧潭》

“玻璃”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使之在特定的语境里软化了硬度,放大了透明度,明澈如镜,而它的透明的冷又与忧伤的情感色彩一致,使人新鲜可感。

诗歌语言除了打破固有的语言秩序外,还常常借助于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反复、排比等等,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徐志摩《再别康桥》

康桥旁边的柳树很美,但究竟美到什么样子?诗人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柳树的秀美。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创设情境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信息时代的学习型、创新型社会。未来的社会知识更新更快、社会协作分工更细,这就要求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一些充满求知欲的、会自主学习的、充满合作精神的人。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我们批判了以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否定了满堂问的牵牛式教学,而对时下放任自由、满堂喝彩的放羊式教学也同样不满,那么该如何开展对话式的教学呢?

一、自主学习是语文学习基础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爱学,学有所得。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展现,都要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创造空间,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学习问题,然后大家讨论共同解决。起初,学生不知学习什么,也提不出问题,教师得先给学生设计一些学习提纲,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如果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基础,就会有探究性学习问题的提出,就会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

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传统教育方式中的某些不利因素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施展,同时还伤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自发展规律,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我曾经尝试让学生自己讲课文《花未眠》,他们课下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从自己的欣赏点出发选择了很好的学习入口点,同学们配合也默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和高效的学习,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探究的:古今中外的作家都是善于锤炼语言的大师,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上,即形容词、动词、副词,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词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同学们举几个例子看看。同学就举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隔叶黄鹏空好音”的“空”字,“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二字等等。我接着问:一这些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有的同学回答:“都是一字尽得风流”。我这样订正道:“回答得很好,但更具体地说,是一字而境界全出。”紧接着我提出现代文学作品里也是如此,下面请同学们看《背影》中:“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一段,哪个词锤炼得好?同桌讨论后回答“拣定。”“为什么?”“父亲在为儿子安排座位时.是精心斟酌了一番,最后才选择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的’。”“为什么要选这张椅子呢?”“因为儿子带的行李多,又是一个人。父亲的细心、父爱的深厚通过‘拣定’一词表现了出来。”这样步步推进,层层深究,就能促进学生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迫切弄清未知事物的心理,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心态,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学习的“自我需要”。记得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让学生初步学习课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的插图,那位光着身子的人就是皇帝。皇帝为何光着身子?因为他很穷买不起衣服,还是他正在进行泳装表演呢?”刚说完,同学们就哄堂大笑。很多同学举手回答问题,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且理解得相当准确。创设这个问题,虽简单,却犹如一粒“开心糖”,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篇4

关键词:李白、碎叶、西域、考证

一、关于碎叶

碎叶是安西四镇之一,历史上唐代政府就在碎叶设镇,推行政令到伊赛克湖以西,怛逻斯地区。它也有过繁荣历史,同时也是东亚与西亚间相互往来的交通要冲,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着巨大作用。碎叶也与唐代大诗人李白及其家世有关,极有可能是李白的出生地和其先祖活动的场所。

(一)两个碎叶的疑问

关于唐代碎叶的地理位置,长期以来存在着两个疑问。首先是在唐代设置的安西四镇中,碎叶时有时无,存在着碎叶与焉耆互相交替的情况。唐人苏冕在编纂《唐会要》时就提出:

"咸亨元年(607)四月罢四镇是龟兹、于阗、焉耆、疏勒;至长寿二年(693)十一月,四镇敕,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两四镇不同,未知何故"[1]。

与这个问题相因而生了另一个疑问:碎叶究竟是位于热海以西,抑或在焉耆另有一个碎叶。著名学者郭沫若赞成存在两个碎叶的观点。关于这个问题,不妨先分析一下文献考证。

(二)文献考证

在所有提到碎叶的历史文献中,就今所知,以唐代玄奘留下的记述为最早。他指出

"自热海西行五百里至碎叶(水)城。碎叶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西行四百五十里至怛逻斯城[2]。

玄奘这里指的是热海碎叶。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杜还著《经行纪》,被杜佑采入《通典》若干条,其中述及碎叶情况,也指出:

勃达岭北行赢千里得碎叶川,其川东头有热海,西头有城名怛逻斯,碎叶川有碎叶城。[3]

唐代地理学家德宗贞元间宰相贾耽(730-805)的记载保存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贾耽所记自安西西行路程:

"又三十里至碎叶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逻将军城,城北有碎叶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4]

显然以上关于碎叶的记述是一致的。所指的碎叶均是"热海碎叶"。

除了汉文献外,"穆斯林"地理文献也有关于碎叶的记载。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德贝赫撰《道理与诸国志》,[5]库达玛・伊本・贾法尔撰《税册》[6];波斯佚名作家撰《世界境域志》[7];波斯作家加尔迪撰《记述的装饰》[8]都记述了从怛逻斯到碎叶的城镇道路。我国新疆喀什噶尔人马合木・喀什噶里撰《突厥语词汇》[9]中的有关条目,上述穆斯林文献可与玄奘、杜环、贾耽记载的自碎叶西行的道路互相印证。

(三)遗址的考证

发掘的废墟遗址做为碎叶城,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首先其故址应求之于十一世纪前存在的诸大废墟中。其次唐代碎叶水流域的交通要道在近代大道的南侧,碎叶城故址亦不能偏离唐代中西交通古道甚远。根据上述情况,从前苏联发表近十年这一地区考古资料中查找,合乎上述条件的中古大型废墟有两座,一为"阿克贝西姆"废墟城,一为"布拉纳"废墟城。究竟哪一坐是碎叶城呢?针对这个疑问,一九六一年英国突厥语言学家克劳森发表了《阿克・贝西姆即碎叶》一文,他所根据的是科兹拉索夫一九五八年发表的发掘报告。[10]法国蒙古学家韩百诗也推断阿克・贝西姆相当于文献中著名的碎叶。[11]可惜两位考古学家都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的结论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我们不妨先假设"不拉纳"为碎叶。苏联"吉尔吉斯考古队"先后发掘出的三座陵墓、及出土文物,分析得出结论:遗址布拉纳属于十二至十三世纪。尤其是出土了回历四二四-四四七年(公元1032-1055)虎思翰尔朵铸币。[12]"虎思翰尔朵"在突厥语词汇中即"八剌沙衮"。可以得出"布拉纳"不是碎叶,而是另一座城市-八剌沙衮。八剌沙衮也是一座历史名城。十世纪末由葛逻禄等部建立黑汉王朝,以八剌沙衮为都城之一。契丹建立西王朝,以八剌沙衮为都城。八剌沙衮兴起,碎叶渐渐湮没了。

既然布拉纳不是碎叶,不妨假定阿克・贝西姆是碎叶城。阿克・贝西姆除了符合上述两条件外,《唐会要》卷七十三关于碎叶有这样一段记载:

"调露元年九月,安西都护王方翼筑城碎叶,四面十二门,作屈曲隐伏之状,五旬而毕。"

再来分析一下阿克・贝西姆城垣的特点。阿克・贝西姆中央废墟由东西两城组成。其西城建立在丘岗之上,是全城的要害部位,它北临楚河的陡峭南岸。东侧是一条直抵楚河的堑壕,堑壕深达五米,构成城外防卫设施之一。北墙,南墙均抵堑壕与之相接而止。城垣的形制完全符合王方翼的"屈曲隐伏"之状。

除了阿克・贝西姆的城垣外,碎叶城内的大寺的位置在碎叶宫堡之旁一百米处。大寺既本于武则天的政治意图而建立,其显著特征就是奉祀弥勒。这些情况与杜环留下的"昔交河公主所居之处建大寺犹存"的记述相合。

(四)"杜怀保造像题铭基座"的发现

1982年,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八公里的阿克・别(贝)西姆古城遗址附近当地农民发现一件镌刻有汉文题铭的造像碑基座,红色花岗岩质,呈八角形,厚约11厘米,宽约32.6厘米,高约13.5厘米,下有础柱头。题铭全文补为

"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 十姓使 上柱国杜怀宝,上为天子下为考妣见使法界众生,普愿平安,获其瞑福,敬造一佛二菩萨。"

杜怀保造像题铭基座出土,使碎叶问题变得更加清晰。"杜怀保造像题铭基座"出土于阿克・别(贝)西姆附近,且题铭中明记"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驻守碎叶。此乃阿克・贝西姆古城就是唐代碎叶的铁证。从而使所有推测得到最有力的证据,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

其次"基座"的出土还可以告诉我们:调露元年碎叶列为安西四镇之一后,唐朝曾暂时设置"碎叶镇压十姓使"一职,由安西副都护兼任,驻守碎叶。碎叶曾为安西都护府治所的结论,因杜怀保造像题铭发现而成立。

综上所述,碎叶城即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阿克・贝西姆城。其位置大约为东经75度,北纬42度处。

二、李白出生地的文献记载及研究成果

李白出生于碎叶,其文献出处见于范传正撰写的碑文和李阳冰的李白《草堂集序》。范传正撰此碑文时,时局李白之死已五十五年,范传正得到的是李白孙女搜于箱箧中,由李白亡子李伯禽遗下的手疏。"该手疏十数,纸坏字缺,不能详备,只能约而计之"。"手疏"的内容也很模糊。我们不妨将两处文献出处作以比较:

"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埋名。"("范正传碑文")

"中叶非罪,谪居条之,易姓于名。("李阳冰的李白《草堂集序》")

比较这两个碑文,都讲李白的先祖被迫流窜于西域。时间上自凉武昭王李至李白为九世,中叶应指第五世左右,具体时间也相当于隋末。"隋末"与"中叶"相对应。再分析一下"条支"与"碎叶",据考证碎叶,热海一带与被称为条支的大食地是紧密相接的。"条支"即是"碎叶"及其西之地而言,碎叶也是指之东及相邻之地;二者相同,只是说法有别。两条碑文反映的内容其本质上是一致的。

早在1926年5月10日李宜琛先生在《晨报副刊》上撰文,首先提出了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或条支)的说法。1935年1月,陈寅恪先生在《清华月报》上发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他认为李太白"生于西域","其本人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13]

之后,又有冯承钧先生的《唐代华北蕃胡考》。冯氏认为,"条支即大食",并以此断定李太白"其人不生于蜀,实生于大食也"。[14]稍后,1936年3月,又有胡怀琛先生撰文《李太白的国籍问题》。该文认为"李白是生于怛逻斯城,在他五岁时,由他的父亲带他回巴西来的"。[15]俞平伯先生的《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的问题》。一文发表。俞先生认为"他(李白)久住西域,大概在碎叶附近,若确切指出恐亦难信。"[16]

1971年郭沫若先生出版了新著《李白与杜甫》。该书认为"李白出生于中央亚细亚的碎叶城"。[17]

三、李白诗歌考证

纵观李白诗歌,虽然没有明显出现"碎叶","热海"一类的词语。但是他的诗中也出现与西域有关的词语,对这些信息做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其中与"碎叶"的内在联系。其中《战城南》算是间接提到"热海"这个地名。

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鸟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为之。

这首诗中"去年"应系于天宝元年或天宝二年。因为在桑干河处平定怒皆的战争天宝元年爆发,持续了两年。到底是哪一年要参照"今年"。"今年"要与"去年"相接,应该在"葱河道"打过仗。与之相应的是"天宝三载,盖嘉运功碎叶城,擒吐火仙的事。"天宝三载五月和八月的战事,先后发生在热海,夷播海之间一带。而这一带的夏天和秋天,天气炎热,干燥、少雨,因此洗兵只能用"海上波"。这里的海到底是"热海"还是"夷播海",要对战事进行具体分析。盖嘉运攻碎叶城,其战役进攻的路线是正面攻击,其军必走北岸入碎叶城道路,也只有走此路,才能从南面攻击怛逻斯城。"海上坡"的海应指热海。

《寄远十二首》一诗是对自己思乡之情的描述,诗中一些词语流露出的信息,直接反应出李白与西域的密切联系。

寄远十二首

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支书。

寄书白鹦鹉,西海慰离居。

行数虽不多,字字有委曲。

天未如见之,开缄泪相续。

泪尽恨转深,千里同此心。

相思千万里,一书直千斤。

诗第一句中提到"雪白的鲁缟"说明李白写此诗时,应该住在鲁东。"笔题月支书"可以看出李白懂得"月支语",并熟练地运用"月支文字"来书写书信。而使用"月支语"的人很可能生活在新疆阿克苏柯坪县一带。那里保留着最古老的月支语言。而柯坪县的位置位于经温宿奔勃达岭,并且越该岭可去热海。这很可能是李白先祖去热海的途经地。另外还有一事例与"月支语"相对应。据郭沫若《李白杜甫年表》确定为天宝二年至天宝三载(743~744)。就在这段时间内,渤海国国王的弟弟大蕃作为使者曾到唐都长安朝拜过。渤海国使臣上书用的是"蕃文",而李白恰好知晓"月支语",将渤海国君主的政治军事讹诈,用外交辞令给予无情的回击,从而避免了一场遍地战争。李白因为懂得"月支语",为粉碎这一阴谋立下了不朽功勋。诗人并没有用"鸿雁""青鸟"等常用鸟意象,而选择"白鹦鹉"替自己传书。而"白鹦鹉"是西域的特产,因"精识辩慧""善于应答"常作为贡品进献。纵观全诗,这是一封诗人写给自己散落在西域的亲人或有人的书信,用白鹦鹉稍书带给西海的朋友,表现出诗人缅怀故乡的情意。

《江西送友人罗浮》中最直接提到了自己的故乡是在西域。

江西送友人罗浮

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

乡关眇安西,流浪将何之。

素色愁明湖,秋渚晦寒姿。

畴昔紫芳意,已过黄发期。

尔去志罗浮,我还憩峨眉。

"乡关眇安西"可以看出安西是他的故乡,这个故乡非常遥远。而安西都护管辖地包括碎叶。李白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他对蜀地非常眷恋。而"峨眉"仅是一个休憩地,不是他的故乡。

李白诗中还提到与西域有关的事物,可以间接告诉我们他与西域的密切联系。如《赠崔咨议》中"绿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长嘶向清风,攸忽凌九区,何言西北至,却走东南隅。与此诗相应的还有《天马歌》中"天马自出月支窟,背为虎文尤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天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鸡鸣刷燕秣越,神行电迈蹑恍惚。

以上两首诗都提到了天马,将二者联系来看,诗人以出自西域的天马自况。而《天马歌》中指出了李白自比的"天马"来自"月支窟"。所谓"月支窟",即月支国的故地月窟。是指月亮在西边降落的地方,泛指遥远的西部。另外《史记・大宛列传》中"神马当从西北来"的句子,也说明了李白的相关,应在大宛或大宛附近。碎叶在怛逻斯之东,而大宛都督府则在怛逻斯西南。李白以出自大宛的天马自比,更隐喻出自己出生于西域碎叶或条支等地。

此外李白的一些诗中也出现了一些与西域有关的名词。比如《幽州胡马客歌》"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塞下曲六首》"愿将要下剑,直为斩楼兰。"中都提到了西域的名城"楼兰"。

因为李白对自己的出生地诉说一直处于一种举起不定的矛盾心理。我们也很难找到李白本人关于自己出生地的详细说明,以及诗歌中对出生地的直接告白。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证和对与西域有关的诗歌深层探究,我们可以验证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结论:李白的先祖隋末流窜到了碎叶,李白在碎叶出生,长到五岁时又举家迁到了蜀地。李白的出生地位于西域的碎叶。

注释:

【1】王溥《唐会要》卷七三,中华书局1998年版。

【2】玄英《大唐西域记》卷一"碎叶水城"条。

【3】杜佑《通典》卷一九三。

【4】《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5】伊本・胡尔达得贝赫,约生于回历205/公元820年或回历211年/公元825年,卒于回历300年公元911年。

【6】库达玛,全名库达玛・本・贾法尔。所撰《税册》,成书当在回历316/公元928年以后。

【7】波斯佚名作家的《世界境域志》是写于回历372年/公元982年-983年的一部波斯文地理著作。

【8】加尔迪齐的波斯文著作《记述的装饰》写成于1050年。

【9】马合木・喀什葛里生当十一世纪。所编《突厥语词汇》成书于十一世纪七十年代。

【10】克劳森《阿克・贝西姆即碎叶》(《英国王家亚洲学会杂志》,一九六一年四月号,第四页)。

【11】别列尼茨基、本托维奇、勃里沙可夫上引著作,第一二页。

【12】《在布拉纳的第六个工作季度》(苏联考古研究所编《一九七四年的考古发现》,莫斯科,一九七五年,第五七八页)。

【13】陈寅恪 《李白氏族之疑问》,载《清华学报》1935年十卷一期,第153页~155页。

【14】冯承钧 《唐代华北蕃胡考》,载1930年9月号《东方杂志》。

【15】胡怀琛 《李太白的国籍问题》, 载1936年《逸经》第一期,第3页。

【16】俞平伯《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问题》,载《文学研究》1957年第二期,第40~46页。

【17】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1~20页.

[2]钱伯泉.李白的诞生地与家史辩证.西域史论丛(第二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57~72页.

[3]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6.

[4]刘建新,汪龙麟.李白诗歌全集[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5]张广达.张广达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1~29页.

[6]周伟洲.吉尔吉斯斯坦阿克别西姆遗址出土唐杜怀宝造像题铭考.唐研究第六卷[M].2000.383~394页.

[7]范震威.李白的身世、婚姻、与家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50页.

[8]薛天纬.李太白论[M].北京:太白文艺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对联 积极性 表达效果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璀璨辉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雅俗共赏,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就要求学生学习《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被誉为“诗中之诗”的对联仍应该进入现代校园,更应该走进语文课堂,成为中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上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对联,对于活跃气氛和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许多妙用对联的经验,妙用对联能够使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一、用对联介绍作品作者

纯粹地介绍作者比较乏味,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如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对联来介绍,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必然先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经历、成就风格等,若用为他题写的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来导入,显然更简明,也更有感染力,学生通过背诵此联便能深刻地记住徐志摩的诗化人生和他的英年早逝,也能激发了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学习热情。再如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也要先了解辛弃疾其人,若用郭沫若为他撰写的名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来导入,学生便能轻松地领悟辛弃疾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辛弃疾词两首的积极性。这无疑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用对联设计新课导入

语文教学中,导入语是很关键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节课的喜爱程度及学习效果。一个新巧的导入往往能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能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授课中若选用一个合适的对联来导入,便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可用对联“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来导入新课,通过质疑和探究,学生能从此联学习到荆轲的气冲霄汉舍己为国的英雄精神。再如,学习杜甫的《蜀相》时,可用武侯祠对联“躬耕南阳名成八阵,西蜀技压群雄”来导入,学生借此能初步领略到诸葛亮的辉煌成就,继而便能轻松读懂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三、用对联概括课文内容

概括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也是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的能力。各类文章都可以借用对联来概括层意,既有助于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又新颖别致。例如,在学习《雨巷》和《再别康桥》后,我让学生用对联来归纳两首诗,有一学生写出“雨巷凄清生愁怨,康河斑斓动离情”的对联,做到了仄起平收,对仗工整,又符合课文内容,令人佩服。学习《鸿门宴》,在梳理文意后,我让学生用对联概括课文中的项羽和刘邦,有学生写出“项羽因胸无城府不辨亲疏功亏一篑,刘邦能随机应变从善如流虎口脱险”的对联,简洁准确有力。这不仅消除了文言文课堂常见的沉闷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每层含义,还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谓是一石三鸟。

四、用对联提炼课文主旨

在语文教学中,理清文章思路后,常常要学生归纳主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平淡无奇,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若采用对联便可以出奇制胜。如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学生做了一副对联“美貌昭君独留青冢于朔漠,失意子美空叹才华葬流年”,它揭示出诗人歌颂王昭君意在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五、用对联来提高表达效果

语文试卷上经常会有一些语言实际运用的题目,若用对联来表达就好得多。例如,针对近来严查酒后驾车的情况,请你对司机说一句话。可以用对联“司机一杯酒,家人两行泪”来表达。激励学生奋发有为,可以用师生问答式的对联“三年磨剑,问你可能再进一步?六月高考,看我如何一试锋芒”来表达。附近公园的水塘有一些漂浮物,我让学生写一则劝阻游人乱抛杂物的宣传语,有几则是用对联形式写的,便脱颖而出。如:“不求绚丽多彩,但求清澈见底”,“文明你的举止,清澈我的水塘”,“清澈水塘需要您的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您的支持”。这些生活中运用对联的例子,很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用对联表达更言简意赅,也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还弘扬了传统文化。

六、用对联陶冶情操

学生在课余积累一些优秀的对联能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作为作文素材的积累。如蒲松龄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借用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斗志。明人洪应明的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和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能带给人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峨嵋山灵岩寺的名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能引导学生学习弥勒佛的大度看人生的情怀。

篇6

羊皮第一卷

(一)新同学

一场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迎来了2010年的元旦,也给2009年的圣诞节献上了一份银白色的礼物。=^_^=

我上初一已经三个月了,面临的是咄咄逼人的第三次月考,我早已投入紧张的复习中。(?-?)/

“叮……”晚自习的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纷纷站起声来,蹦着跳着出门回家。我也叫上我的好朋友慕容璇茈,高高兴兴地出了门。=^_^=

“菀琪,我这几天右眼皮直跳,对了,那句左眼跳什么来着?”璇茈眨巴眨巴大眼睛问我。>_^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我笑着说,“难道你有福?昨晚没睡好吧! -_-|||

“昨晚?我睡得挺好呀!唉,算了,先应付完月考再说啦!(?^?)” 璇茈像被 “月考”这根针扎了一下的气球似的,一下子松懈下来。

“看样子你好像没有复习好哦!〈_<”

“谁说滴?!我雄心勃勃准备进考场哩!<u< 赫连菀琪,我这次一定要再次超过你!”

“我看是狗熊的那个‘熊’吧!”我哈哈大笑。“我一定不会输给你!”

“那就‘比试比试’!”璇茈冲我神秘地笑笑,“你输了,你请客,我输了嘛……还是你请客!”^_^

“靠!你出的什么馊主意哪!反正,谁输了谁请客!”

“ok!一言为定!”

“恩!谁也不许反悔!”

我们开心地打闹了一会儿,骑上各自的自行车,一起回到了家。璇茈跟我是邻居,离学校也很近,但我们还是要骑自行车,因为这样才像个中学生嘛!=^_^=

“同学们,这是从星语二中转来的同学,她叫凌思语,大家欢迎!”

“啪啪啪啪……”一阵热烈的掌声。^o^/

这是早上的第一节课,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合老师带着一位女同学进来了。

“大家好,我叫凌思语,今年13岁了。我初来乍到,不太熟悉,请大家多多关照!”我注视着那位叫凌思语的女同学自我介绍。她的额头上留着淡淡的刘海,一头披肩短发,眼睛又大又亮,脸红扑扑的,着一袭天蓝色小棉袄,黑色长裤,两只雪色小绒球调皮地在她胸前晃来晃去。

“恩……思语同学,你就坐那位莞琪同学的后面吧!莞琪同学,很快就要月考了,你要多帮帮思语同学哦!”合老师亲切地对我说。=^_^=

“好的。”我连忙点点头。

“你好,莞琪同学,请多多关照!~^o^~”思语微笑着伸出一只手来。

“请多多指教!”我握住了她的手。

“思语同学,你要努力哦!”合老师拍拍思语的肩,走上了讲台,“好,现在翻开课本142页,看到新课,《郭沫若诗两首》。”对了,我的语文书还没有

拿出呢!我赶紧翻书包寻找。在哪呢?怎么找不到啊!对了,昨天带回家忘了带回学校了。这可怎么办哪!X?X课本都没带,不知道老师会作出什么反应呢!我急得焦头烂额。

“菀琪!”就在这时,我听见后面有人小声地叫我,我转过头去,是思语同学。

“菀琪,这是我在星语二中用过的书,借给你,”思语同学递来一本有些旧的语文书。

“那你呢?”

“老师给我发了一本新书。快拿去吧!不然就要被老师发现了!”思语同学催促着。

“谢谢!麻烦你了!^_^|||”我感激地接过书,转回了头。

“叮……”下课铃响了。

“好了,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课!”

“起立!”

“老师再见!”

“同学们再见!”合老师收起书,走出了教室。

“思语同学,谢谢你哦!=^_^=”我微笑着把书还给了思语同学。

“不用谢,这是应该的嘛!”思语同学脸上堆着明朗的微笑。

“菀琪!”璇茈不知什么时候蹦到了我的身边,用力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疼死偶了!>_<#”我笑着埋怨道,“恩,这是我的好朋友慕容璇茈。”

“璇茈同学,你好啊!”思语同学首先打起了招呼。

“思语同学,你也好!”璇茈热情似火,“咱仨出去玩吧!”

“呦,还‘咱仨’哪!走吧!”我吐了吐舌头:-P,拉起思语和璇茈的手,来到教室外的草坪玩耍。大家玩得热火朝天,但奇怪的是,当我们问起关于她的爸爸妈妈的事和电话号码是,思语要么支支吾吾,要么转移话题。我和璇茈很疑惑,为什么思语这么躲避关于她的事呢?(?_?)?

时间过得很快,一会儿就放学了。今天是星期五,不用上晚自习。我建议去思语家参观参观,却遭到了她的强烈反对。

“为什么要去我家呢?去你们家不行吗?”思语同学的话坚定有声。

“这……”我和璇茈都卡在那儿了。。_.

“拜拜!我先走了!“思语同学把我和璇茈晾在这儿,冷冷地扔下一句话,头也不回地走了。

“思语同学,你的电话是多少?”璇茈冲着思语的背影喊道。

“我说了我家没电话!”思语同学转回头喊了一句。

“什么跟什么嘛!不就是问她家住哪儿嘛!至于这么生气吗?!”璇茈有些生气地说。?_?

“跟上她吧!?”我低声说。

“跟踪?”璇茈愣了一下,既而变得欢天喜地,“我最喜欢玩跟踪了!咱们上!”^o^/

于是,我们猫着腰,跟在了思语同学的背后。她出了学校的后门,走进了学校后山的小竹林。

“她来这儿干嘛?”璇茈有些不耐烦地说。

“嘘,这里很安静,小声一点。”我把食指放在唇边。

“谁在说话?”思语同学猛地转过身来。

我和璇茈吓得打了一个哆嗦,与思语四目相对。我和璇茈愣在了那里。。_.

“怎么是你们?”思语同学惊异地说,既而变得满脸怒容,“你们为什么跟踪我?”

“我们……我们只是……路过这里。”璇茈手忙乱脚地解释道。(^_^|||好尴尬……)

“路过这里?我看不像哦!”思语同学怀疑地扬了扬眉毛,“说,为什么跟踪我?”

“我们……我们……”我和璇茈一时语无伦次。

“你们真是太讨厌了!我们——绝交!”思语同学狠狠地做了个劈的手势。

篇7

【关键词】师德 氛围的熏陶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48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媒介,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但是语文是中国专有的学科,它承载了华夏五千年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全球化,语文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会认字说话,重要的是培养每个孩子的沟通交往能力,情商和提升素质与个人修养,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

一、师德

(一)教师的自我修养,和老师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又离不开教师,如果说学生是知识海洋中的一艘船,那么教师便是那阵阵清风。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教师自身的修养也特别重要,首先老师应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至少是对自己所教课程中的知识有大面积的涉猎,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点可以信手拈来。例如在讲《看云识天气》时,老师可以提前识记住课本中和课外天气有关的云以便侃侃而谈,让学生流露佩服神情,而不是看着书说,书中有几点就只知道几点。只有老师的知识像大海一样宽广,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博闻强识。其次,便是老师自身气质对学生的熏陶。都说一个人的气质包含了她所读的书与所走过的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气质与谈吐有着很好的锤炼,语文老师更应该提升自身气质。由于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因此,老师本身的书生气也会影响学生更热爱语文。最后便是老师为人处事的能力,既是情商。情商的高低不仅影响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影响学生今后接事待物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学生热爱这门学科,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而,学生不必恐惧老师,老师也不能只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独立的人格个性与特点,有的学生腼腆内向、有的学生活波开朗;有些学生擅长文化课、还有些学生擅长艺术类。只有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可以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得到不同的发展,造福于人类。老师的责任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懂他那门学科,重要的是使学生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发现他人优点的眼光,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贡献的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是我高中化学老师开学讲的第一句话,使我刻骨铭心,以便让我高中化学成绩一直很优秀,所以这也会成为我今后教师生涯鞭策自己的话语。

二、氛围的熏陶

(一)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好的开端可以事半功倍。因此,教学重要的不是孩子会做多少题,考多高的分,重要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郭沫若诗两首》时,首先在讲课前要先介绍作者的生平、诗体,其次他是近现代新诗的第一人,还有就是他的诗都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具体分析浪漫在哪里,诗的创作灵感,初中生大多处于情感萌芽状态,可以利用这个特点以便浅略讲解诗人的感情,满足他们的八卦心理,使课堂达到活跃,因为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所以请相信拥有@两个必要条件,结果一定不会差。就像爱笑的女生运气一定不会太差一样,你见过哪个运气不好的还笑得出来?

(二)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一样。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可以使学生与老师身心放松,就像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一般快乐,而不是像被水淹一样窒息。因此在平时的课堂中可以采用代替法,语言鼓励法与引发课堂悬念。例如在教学《口技》时老师可以放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小视频,或者自己提前可以学一下ruapu,再者可以让学生表演类似口技一样的技术以此来调节课堂氛围。或者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再开始讲课,也可以先让学生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件与解决方法和最后的体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这个课程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带入课堂中,以便让课堂氛围达到。但是老师也要注意氛围的收放自如,不然效果适得其反。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的使用和教具的开发,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法,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但是角色的选取不能每次都是那几位,还要鼓励其他内向的孩子也参与其中,这样才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一)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就是自我学习,在学习中最重要的便是课堂和自主学习,学生的付出与成绩往往成正比例。自我学习不仅可以知道考试的重点,还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老师讲课时不仅要能跟上老师的思维,而且还要知道一些老师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豪感,老师也可以适当鼓励学生,这样可以激发其他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驱动力,以此达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二)合作交流

篇8

[关键词]《兰亭集序》;拓片;书法艺术

一、的历史溯源

《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它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一件极具传奇色彩的书法作品。后世对“兰亭真迹”的考伪更是扑朔迷离,令众多学者与大书家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不管是其书法艺术的价值,还是其文采和内容,都堪称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曲水流觞”延用了古代修禊的习俗,临水宴饮是其中之一。既然是临水宴饮,又索性变着花样让酒杯顺着溪流漂浮,漂至谁面前,谁就拿起来一饮而尽。这就是“曲水流觞”的来历。《兰亭序》中一觞一咏和“曲水流觞”,对后世文人的灵感又有了更深刻的触发。

《兰亭序》诸本无非两种:一为摹本,一为刻本。历史上的真实情况谁也不知,后人也只能根据已有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推测而已。但《兰亭序》对后世书家的影响显而易见。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都有临本传世姑且不论,唐书法家陆柬之的字体酷似王书。至宋代,坡以苦练兰亭为基本功。元代,赵孟\临写兰亭就有许多种。明代,董其昌更是追捧王书。可以说,我国历史上以学《兰亭序》而成名的大家不胜枚举。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我们学习书法的良好范本。同时,它所演绎的“曲水流觞”也一直延续到民国后期。当时北平还有虚应故事的文人雅集,参加者临水相聚以诗歌应和。在各地有许多建筑以兰亭的“曲水流觞”作象征,用来点缀景色,烘托气氛。

二、拓片的影响及考古r值

《兰亭序》序文,共28行,324字。序中记叙兰亭山水之美和聚会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之感慨。目前“唐石宋拓”的说法为不少学者所接受。《兰亭考》中出现有多种唐拓本名称,如唐古本、唐刻板本、唐刻本、唐勒石本、唐拓赐本等。刻本系统中最为著名的是定武兰亭,据传是据欧阳询临本所刻。与神龙本相比较,定武《兰亭》体现了不少欧阳询的笔法。从整体上看,定武本减弱了笔划粗细的对比,神龙本中纤细灵巧之笔在定武本中被改变为圆劲厚实;神龙本中大小参差的字之安排在定武中又被摆布得更加“规矩”一些。而这些恰恰体现了欧书质朴的特点。至于从细微的点画上看,神龙本多露锋,定武多敛锋,若一钩、一撇、一横、一捺,神龙本多以尖笔挑剔出之,起笔顿按明显,定武则多以藏锋钝笔而成,顿按则含蓄其内,这与欧阳询质实的书风正好吻合。若将神龙本与定武本相比较,一潇洒,一凝重;一活泼,一庄重,趣味是不相同的。但欧阳询毕竟又是“临书”,而不是自己创作,所以,王字的清朗秀逸之气依然是其主导风貌,这样,欧阳询“掺以己法”临出的《兰亭序》便增添了一种柔中见刚的独特风味。

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所藏《兰亭序流觞曲水图》拓本是明永乐年间选辑、万历二十年初拓本成卷的,系国家二级品。全卷纵15.7米,横0.36米。内容由卷首、跋文、流觞曲水图及题识跋文四部分组成。

卷首为《兰亭序》唐欧阳询定武本、唐褚遂良本和唐摹赐本,均为公认的最好的临拓本。作为书法艺术,其笔法便转、藻丽多姿,尽露唐人书法风韵。《兰亭序》后为明永乐十五年瀚选此三贴之跋文,阐述了选此三贴的缘由及意义。此卷的第三部分为宋代李公麟绘制的《流觞曲水图》,纵5.76米,横0.36米。此图生动地再现了王羲之等人雅集场景,画幅旁有的附诗一首,有的附诗两首,画幅中的人物或低头沉思,或举头畅饮,或醉态毕露,引人入胜。画幅以阴刻阳雕的技法双色拓印而成。这在历代名拓本中极为罕见。图后是孙绰为《兰亭序》所作跋文,也以双色拓印而成。孙绰后序之后为柳公权、米芾、宋高宗等大家的题识跋文,文中各家们各抒己见,尽显对《兰亭序》的喜爱之情。卷末为本拓片的制作者明朝益宣王的跋文,大意为:王右军《兰亭序》,自从智永禅师收藏《兰亭序》后,被唐太宗所欣赏,于是《兰亭序》就成了临摹的帖子中的第一。相传虽然王羲之后来也临了好几本,然而始终以原本为最上乘,后来唐朝临摹的本子加起来不止千本,而最终唯独以定武本殉葬于昭陵,尤其令人感到奇怪。我朝周定王分藩于古都开封,喜欢舞文弄墨,用定武肥瘦三本,褚遂良本,唐模本和李龙眠大小二图刻在了乐石上(李龙眠即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藏于内殿之中,世上少有人传阅把玩,然而时间久了,石头依其纹理而裂开了,这样难免失真。我在国事(工作)闲暇之余颇喜欢此帖,于是拿出前朝收藏的帖子及赵孟\十八跋,采用双廓填的方法。远聘吴中精巧的工匠再临摹于石上。前后共花费十年时间才完工,想不到工匠也慨叹其工程之艰啊。《兰亭序》在宋理宗朝有一百一十七本,今记录在《辍耕录》中,是可以考究的。至于它的真真假假的各种版本,则桑世昌都是具备的(桑世昌:陆游甥,宋末学者,极喜王羲之《兰亭序》,庋藏数百本),虽多但亦不觉多余。但我此刻自觉不敢自称藏书远胜兰轩,世上有挨着砚池刻苦练习书法者或许应当识的真伪吧。”万历二十年壬辰春季益王_南道人题于逊学书院。

张掖大佛寺所藏此卷,一经发现,即受到业界推崇称绝,其碑刻书法遒劲古朴,画面人物精细柔美,实属罕见之兰亭拓片精品。

三、拓片的收藏与保护

《兰亭序流觞曲水图文》拓片是用纸和墨从铸或刻的器物上捶印出其文字或图案的印刷品。拓片是记录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如何保护、收藏拓片,下面结合拓片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 拓片的传拓

拓片的传拓,就是用纸和墨从铸刻的器物上捶印出其文字或图案,它的成品叫作拓本或拓片。 从传拓术可以看到,传拓所需的三个条件,即相当数量刻石的出现、纸张及墨的广泛使用,这是发明传拓技术的必备条件。历代所刻丛帖达数百种,所收名人墨迹上迄晋代王羲之,下至清代的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有上千人之多,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书法精品。可以说,有了碑刻,才可能产生传拓术,有了传拓术,才会出现刻帖。

伴随着拓片的产生,拓片的保护也就随之出现了。拓片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其装潢上。装潢又称装裱、装池、装治、装被、裱背、装褫、潢治,它是我国裱褙和装饰书画和碑帖的特殊技艺。碑帖经装裱后不但增加了其艺术效果,而且便于观赏和收藏。拓片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整幅的形式,一是割裱的形式。整幅的又有以折迭方式和卷轴方式存放。整幅拓片的长处在其能如实地反映碑刻的原貌,缺点是不便携带和收藏。整幅拓片对于临摹的人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于是,人们便将拓片剪割装裱成册。割裱本的长处是便于携带和收藏。

(二) 拓片的研究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字资料。它们所载录的内容包罗万象,有传记类的墓碑、墓志、塔铭,建筑类的祠庙,文学艺术类的题名、题字、诗词、法帖、榜书、楹联,雕刻类的画像、造像等。从中找到有裨益的材料。众所周知,由此派生的拓片或具有资料价值,或具有艺术价值,或两者兼而有之,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因其年代久远还具有文物价值。

除少数画像外,拓片中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书法上。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种艺术,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两汉时期是汉字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阶段,不仅大篆、小篆时有所见,隶书成为这一时期字体的代表,章草、今草成了当时通行手书,而且还出现了行书、楷书的萌芽,真、草、隶、篆、行等汉字书法艺术的五大书体已备具。

《兰亭序流觞曲水图》是神来之笔,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兰亭序流觞曲水图》集绘画珍品、书法佳作、收藏品为一身,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千百年来,兰亭美景和宴游的雅士,早已成过眼云烟,惟有这篇书法史上的千古绝唱,仍引人思索、让人陶醉。即便是临摹本,依然能让人感觉它周身散发出的亦真亦幻、如天假人手的神奇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2.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4]邓福舜.东晋兰亭诗艺术经验论[J].求是学刊,2001,(3).

[5]胡大雷.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