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族大学学费范文

时间:2023-03-30 21:3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北京民族大学学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北京民族大学学费

篇1

韩庚这次是二上春晚,上一次是去年跟周冬雨、窦骁、董洁等人合作表演的歌舞《回家过年》,仅用一年,由合演到独演,韩庚的春晚之路进阶飞快。谁都知道,能上春晚已经相当不易了,整台晚会,能够单独登台的就那么几个,韩庚能够跻进其中,显示了他在年轻人中超高的人气和自身出众的表演才华。

这一切,观众们只看到了结果,韩庚走向春晚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他的星路太坎坷了。

从牡丹江到北京

韩庚的家乡在黑龙江牡丹江市,这里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被誉为塞北江南,中国雪城。这里有江南的忧伤,也有塞北的凛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里长大的韩庚,身上既有童话王子般的忧郁气质,也有一股冷到骨子里的酷。

12岁之前,韩庚一直生活在牡丹江,跟别的同龄孩子相比,韩庚的生活更加辛苦一些。因为除了上学,他还要学跳舞。跳舞的学费对于他们家来说并不便宜,也并不是父母早就准备好的计划,传统的父母认为跳舞是女孩子的专业,男孩子学学舞术什么的应该更合适。只因为老师说韩庚非常有舞蹈天赋,走这条路,也许能成大器。一心望子成龙的妈妈不愿意儿子的天赋被埋没,省吃俭用送他去学舞蹈。韩庚特别懂事,他很清楚家里的条件,理解学费来之不易,所以,他练得特别刻苦,必须每一分钱都要让它发挥价值。

韩庚跳得很好,12岁时,老师告诉妈妈,牡丹江是个小地方,艺术底蕴有限,要想成大器,最好去北京,那里有最好的学校和老师。

揣着梦想,韩庚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北京,投考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中专班,在老师的建议下,韩庚先报了一个考前冲刺班。老师的话没错,在牡丹江,韩庚算是出类拔萃的了,但在北京这个优秀人才的大本营里,韩庚的优势一下子没了。相比之下,很多北京孩子的功底都比韩庚深。为了拉近距离,韩庚学得很拼命,因为人家一两年才能达到的水平,韩庚必须要在一两个月里解决。在那个考前冲刺班里,韩庚是最努力的一个,练得过了头,经常受伤,身上布满淤血,斑斑点点的,同学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梅花鹿。

功夫不负苦心人,韩庚如愿考进了中央民族大学,开始了在北京学艺的漫长路程。

从北京 到首尔

考上心仪的大学,韩庚感到很快乐,而且小有成就感。但他很快就快乐不起来了,因为他马上要面临跟父母两地分离的生活了。12岁,还那么小,却要在陌生的城市独自生活。一开始,他很不习惯,感到孤独恐惧,有一回,他竟然从睡梦中爬起来要回家。实际上,那时候,父母也不在家里,他们为了支付韩庚的学费和生活费在离家乡千里迢迢的深圳打拼着,即使过年,为了节约路费,父母也不能双双回家,只能其中一个去北京接上韩庚一块回家过年,另一个得在千里之外遥想家人。在北京上学那六年,韩庚一家三口从未好好过个团圆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毕业,韩庚就郑重地告诉父母,以后他不会向父母伸手要一分钱了,他要自强。

承诺的代价是沉重的。19岁,还是上大学的年纪,韩庚却不得不为自己的承诺去拼命。自己除了会跳舞外,还会什么?没有去外企当白领的资质,也没有别的技术,那就老实跳舞吧,总得把这些年交的学费挣回来。

跟很多巨星一样,韩庚从跑龙套开始,但跑龙套收入不稳定,也得不到尊重,跑了一段时间,韩庚没看到希望。于是南下,去深圳跳舞。在那里,日子过得还不如龙套生活,住在几平米的房间里,过着朝不饱夕的生活,吃完这顿就开始思量,下一顿怎么办。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回北京,至少他在那里生活了六年,有一些能帮助他的朋友。

命运就在这时扭转乾坤的。韩庚回到北京没多久,韩国SM公司在中国举行新人选拔赛,如果被选中,将有机会去首尔,得到SM公司的培养包装进入娱乐圈,享受明星待遇,跟自己单枪匹马横冲直撞相比,这肯定是一条捷径。韩庚当时没有想那么长远,他当时能想到的就是如何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因此,他并不关注这场选秀活动。

恰巧,韩庚的朋友想去参加选秀,见韩庚闲着也是闲着,就拉着他一起去参赛。哪知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韩庚的朋友落选了,韩庚从几千名竞选者中脱颖而出,被SM公司相中。

与SM签约那天,韩庚带着爸爸来的,看着父亲在合约上签字,韩庚心里涌起一股悲凉,一纸合约,十三年的自由便没了,不是卖身契么?

签完合约,韩庚很快飞到首尔,接受SM公司的培训,他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青春年华。

从首尔回到北京

在首尔,韩庚过得很苦。SM公司对艺人十分严苛,韩庚每天要上很多课,唱歌、舞蹈、语言、表演等等,一个新人班里,韩庚是唯一的外国人,没有朋友,语言有障碍,也没有人帮助他,一切靠自己,韩庚练得异常辛苦,骨折了都浑然不觉,直到半个月后实在疼痛难忍才去医院检查。

在韩国这段时光,完全是在夹缝里生活。韩庚没有想到,看似新潮开明的韩国竟是如此排挤外国艺人。按照韩国法律,外国人在韩国仅允许出演三个电视台,而韩庚仅被允许出演KBS和SBS,很多时候,韩庚都只能戴着面具在舞台上演出,这让他感到极大的不公平和委屈,与此同时,公司给韩庚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公司要求韩庚百分之百服从安排,两年来,公司竟没有给韩庚一天假期,生病也要照常工作,本来身体强壮的韩庚因此落下了严重的胃病。

韩庚忍无可忍,与公司沟通无效后,只好向韩国法院上诉要求解约。等待判决那段时间非常煎熬,整整八个月,韩庚没法工作,直到胜诉为止。

成功解约后,韩庚决定回国发展。其实,在回国之前韩庚心里就作了最坏的打算,大不了就当一名舞蹈老师,也能过得不错。但韩庚运气不错,回国发展很顺利,他出众的外形和过人的才华为他赢得了大批粉丝。

篇2

做慈善让他们相遇

陈宇廷于1964年出生在美国,6岁时回到台湾,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电脑电机系,又到哈佛大学商学院读MBA,毕业后进入全球咨询业巨头企业——麦肯锡。陈宇廷一直被人称作是含着银汤匙出生的人:爷爷陈诚是的主要助手之一,曾任台湾“副总统”;父亲是台湾“前行政院院长”陈履安;他本人,上最好的大学,找最好的工作,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可以富足享乐地过一生。

后来,陈宇廷选择了做慈善事业。他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别人的苦难,是那次去尼泊尔期间。他陪同朋友走了三天四夜,最后见到朋友的母亲住在用麻布搭就的棚子里,带着七八个孩子,生活非常困窘。当这位母亲伸出她粗糙的双手为他捧上一碗水时,陈宇廷感到内心被深深地揪住了。

陈宇廷深知,单凭善良和内心的感动,是没有办法取得成功的。于是,他做出了改变他一生的决定:从事慈善事业,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陈宇廷总要掏出身上的名片看看,上写着一句经典的口号:让慈善更有力量。

当时,他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祖上留下的家产。短短几年,家产就被他“捐”完了。最后,连自己的银行账户也捐空了,捐到只剩两包衣服,捐到还不起贷款的地步。人们开始说他傻。眼看走到了穷途末路,在人生陷入低谷的时期,陈宇廷碰到了现在的太太央金拉姆。

央金拉姆,藏文的意思是“妙音天女”。遇到陈宇廷之前的央金拉姆,成长在与陈宇廷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她的祖上曾是藏族的贵族,但央金拉姆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一贫如洗,过着艰辛的牧民生活。在央金拉姆的记忆中,小时候,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每天的口粮只有一点儿糌粑和山泉水,自己连条像样的裤子都没穿过。暑假里,她不仅要去挖药材、捡松果来换学费,还要帮家里种地、赶羊。假如羊丢了,不管天有多黑,她都要上山去把它们找回来。

1993年,央金拉姆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后到西北民族大学艺术系继续学习。为了支持藏区经济发展,毕业后,她进入当时刚刚成立的奇正药业在北京设立的办事处工作,负责开拓新市场。

一个偶然的机会,央金拉姆投入自己梦寐以求的歌唱事业。央金拉姆的歌声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个性色彩,音色苍凉、宽厚、大气磅礴,受到听众的喜爱。

2001年,央金拉姆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唱了藏族民歌《三朵花》,并获优秀节目奖;2002年,她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举办的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海峡共明月,相聚在厦门”大型演唱会的演出。经过几年来的拼搏,央金拉姆在音乐领域获得了成功,音乐创作才华得到充分展现。她悄悄地在心中许下愿望,要用歌声抚慰世人的心。

2002年年初,央金拉姆去广东参观一家慈善福利学校时遇到了陈宇廷。当时的陈宇廷,看起来就像一位大龄农民工带着很多农民工子弟读书。他的善良和赤诚,给央金拉姆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他们的第二次相遇是在。当时,央金拉姆临时要赶去北京。临去机场前,她忽然接到陈宇廷的电话,说有急事要与她面谈。见面以后,陈宇廷突然问央金拉姆:“你能不能嫁给我?”这样唐突的求婚,是冒失鬼的恶作剧,还是一见钟情的浪漫?

在央金拉姆看来,这也许是天意。在陈宇廷到来的前一天,她做了一个梦,梦中的她嫁给了一个像陈宇廷这样的汉人。她看见一所大房子,走进房间,桌上有一个红色包裹,里面包着她的嫁妆。她心想:“糟糕,要嫁给汉人啦。”这时,她伸手想打开嫁妆看一下,梦却醒了。

后来,央金拉姆到台湾演唱,陈宇廷一路从广东追到台湾。有一天,陈宇廷打电话给她:“大宝法王希望我们尽快结婚,早日完成汉藏联姻。”当时,央金拉姆想:“活佛都说话了,这事情恐怕没商量的。”

做彼此事业的助手

2002年4月26日,陈宇廷和央金拉姆的婚礼在北京饭店举行。陈履安夫妇专程由台北抵达北京。为了迎接公婆,央金拉姆特意身着鲜黄色的藏族服饰,在北京饭店的电梯口等候。陈履安夫妇一走出电梯,就受到央金拉姆的热情拥抱。他们显得很高兴,连连称赞儿媳漂亮又懂事。

礼堂正中高挂“解脱”二字。原来,被很多人看作“束缚”的婚姻,在陈宇廷和央金拉姆看来则是一种“解脱”。陈宇廷坦率地说:“以前,我也曾谈过恋爱,但遇到的女孩子只是想平凡地过夫妻生活,可一起玩乐、逛街、看电影。可是,我非常忙碌,经常为了救济、援助的事情东奔西跑,甚至常出国,不能守在太太身边。而央金拉姆在这方面跟我是一样的,我认识她的时候直觉告诉我她会是我志同道合的战友。别人结婚是为了找个人来照顾自己,我们结婚却是为了去照顾更多的人。”当初,正是基于志同道合这样一种直觉,陈宇廷才千里迢迢赶到向央金拉姆求婚的。

对于恋爱和婚姻,央金拉姆则有自己的见解:“通常人们结婚,男人看中女人的美丽,女人看中男人的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会改变,美貌会失去、事业会变化,唯有内心坚持的信念不会变,这才是婚姻坚固的基础。他是个热血青年,有着赤子之心,我就是爱他这一点,喜欢他为别人做好事。在外面,我们做善事;回到家里,我们也要谈恋爱。以前,我们是专心做慈善,没时间顾及家里,把家里的很多东西都捐出去了。当帮不了别人的时候,我们就会心烦。我们生活中的快乐,是去帮助更多人。”

2003年,他们结婚的第二个年头,“非典”的暴发把两个人隔离在两个地方,近一年没见过面。陈宇廷为了慈善,把能捐献的钱、物都捐献了,可说是弹尽粮绝,想见央金拉姆一面都变得困难重重。那段时间,思念、困顿扰得陈宇廷心烦意乱,陈宇廷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非典”解除后,他们又生活在了一起。这时,他们发现双方都学会了理解对方。经历了这次考验,陈宇廷的慈善事业和央金拉姆的音乐事业都得到很大进步,他们的心贴得越来越近了。

2005年,陈宇廷重新进入麦肯锡公司。了解了公司的慈善计划后,他决定在这家公司专做这项工作,利用咨询行业的特长帮助公司做慈善。他坚信,只有用智慧去做慈善,才能让慈善事业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

2006年5月,陈宇廷开始联络相关企业,筹备公益事业伙伴基金会,并担任执行董事。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宇廷利用NPP的多媒体沟通平台协调各方赈灾信息,把来自公益机构的优秀赈灾和重建方案与活动推荐给相关部门和媒体。

2010年2月,央金拉姆发起并成立了中国海外藏族协会并出任主席。“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协会立即发动海外藏胞向地震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在美国紧急募集了50万元人民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捐助灾区。

近两年,他们妇唱夫随,央金拉姆以“妙音天女”之姿,经常出现在台湾的大型演唱会上;而台下的陈宇廷则拿着摄影机录下妻子的歌唱表演,甘心当她的最佳观众和摄影师。

有一天,央金拉姆突然说:“宇廷哥,我可以把坐禅修行与音乐融合到一起了!”说着,她就唱了起来。陈宇廷听着听着就哭了,因为那歌声如泣如诉、余音绕梁,久久不绝……

央金拉姆曾在舞台上得到了很多名利,也感受到许多快乐。她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唱出来与大家分享,就像活佛给她起的名字那样,她真正成了一位“妙音天女”。她说,她的成功,是与丈夫的倾心支持分不开的。

尊重互补使爱情长存

谈到几年的婚姻生活,陈宇廷自豪地说:“我的家庭非常欢迎央金拉姆,因为我们全家都是修行的人,大家有很多共同语言。我母亲也是个非常温婉和有慈悲心的人,他们都很喜欢自己的藏族儿媳妇。我们彼此尊重,如果有想不到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从共同的信仰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刚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涉及油盐酱醋这些琐事,我都要问央金拉姆,她总能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央金拉姆的话则更加理智:“我非常景仰他的思想和才华,但这个让我欣赏的男人突然变成了一个小孩,甚至在生活上对我还有一点儿依赖,我不知所措了。还好,我和宇廷有一种默契。当我们恋爱的时候、同居的时候,感觉都是美好的。但结婚之后,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光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还不够,还要对自己的内心有所掌握。不然,一定会有很多摩擦。很显然,光有爱情是无力维持一段长久婚姻的。”

刚结婚的时候,有些媒体炒作说央金拉姆之所以嫁给陈宇廷是因为他有雄厚的家产,了解实情的人看到这样的消息不禁失笑。陈宇廷自从学佛后便开始捐东西,婚后不到半年,存折上的钱就被他捐光了。最惨的时候,两个人外出连车票都买不起。一次,两个人一起去商店买日用品,结果掏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只掏出了一些零钱,可谓落魄到极点。回到居住地北京,央金拉姆有时连水电费都缴不起。

央金拉姆认为,她和陈宇廷是在结婚后才开始熟悉彼此的。更多时候,两人是通过短信联络维系感情的。有时,他们一天要互发几十条短信。陈宇廷的短信常常是:“今天窗外阳光明媚、鸟叫虫鸣,一早起来就想着你。”央金拉姆常这样回复:“你那儿好吗?天气好吗?”陈宇廷把央金拉姆发给他的一些短信一直保留在手机里,想妻子了,他就拿出来看看。央金拉姆一回到台湾,如果陈宇廷在大陆,她就成了陈宇廷最大的牵挂,因为央金拉姆对台湾路不熟。每次央金拉姆出门不久,陈宇廷便从大陆发来短信:“妹妹,回家了没?”央金拉姆会很开心地恶作剧回信说:“妹妹丢了,找不到回家的路。”

虽然两个人的生活经历了很多曲折和磨难,聚少离多,但他们却得到了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当被问及是修行苦还是结婚苦时,陈宇廷说:“修行和结婚都苦,但经历了、领悟了,就可以找到减少痛苦的方法。”央金拉姆却不说半句苦:“把温暖唱出来,没有苦,只有快乐。”

篇3

关键词 理念 变革 传统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正处于由传统教育模式转向素质教育的深刻变革时期,然而,由于其扎根于传统文化,很多旧规章制度仍占据主体地位。人们往往宁愿驻足在原有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和框架内,许多旧内容、老方法经简单修饰,便冠之以新名称继续沿用,使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无章可循,导致了工作局面的呆板和无序化,降低了学生工作的实际效果,阻碍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高校学生工作改革必须从深层次上突破传统文化模式对学生工作理念的束缚,建立适应新时期下高等教育与素质教育发展新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机制,确立以尊重学生个性为核心的精细化、服务指导型工作理念,多层次、全方位实施学生工作深层次变革。

1现状及原因分析

1.1过分依赖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忽略学生“个性”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主张“群体本位”思想,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独立性,而不重视学生自身个性与创造性。这种文化观念和教育模式使得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过分依赖的主从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为了“管住”学生,学校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约束、规范学生行为,督查学生学业,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成长,这使得大学生变得思想封闭、个性缺乏。

1.2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外行”、行政化现象普遍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由于经验少、意识理念水平相对较低,使得学生工作离专业化、精细化还有一定距离。且学生部门之间配合度较差。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在进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常与教务处、后勤处、保卫处、计财处等部门之间有信息脱节情况发生,导致诸如协调学生调课选课、缴纳学费及发放收据等大量常规性工作最终仍由辅导员来完成,这降低了工作效率和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人数不足,且辅导员配备与相关学院专业脱节,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认知度不够,导致学生事务工作出现“外行”现象。

1.3误解“精细化管理”,将其与“包办替代”划上等号

美国等发达国家学生事务工作“精细化管理”在我国有时被错误理解,其似乎被同“包办替代”“保姆”型学生工作模式划等号。这种包办替代型的学生工作模式虽能体现学生工作者对学生的关怀,但这种“关怀”却是无针对性的。首先,因为包办替代的操作方法“事无巨细”,这意味着该模式下的学生管理人员虽对学生的关怀看上去似乎很全面,但实质上却常常没有重点和中心,工作实效不佳。其次,这仅仅是一种事务性关心,却少了与学生精神上的深入交流,与其职责初衷有所出入。

2改进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2.1以个性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服务指导型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因此,大学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以个性发展为核心,一切教育管理活动应围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展开,实现每个学生的最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追求,将学生培养为具有主体意志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2.2提升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队伍专业素养,完善行业准入标准

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对学生工作者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此选拔辅导员时应将专业背景纳入审核范围。制定合理规范的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行业准入标准,从执行标准、资格审查、选拔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为学生工作者专业性提供法规保障。与此同时,鼓励辅导员提升专业学历,使其具备更强的管理能力与研究水平,并对岗位进行职级细分,使辅导员有上升空间,提升职业自豪感。

2.3进行机构细分,使各部门权责明确,各司其职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心应逐步转移到咨询、指导和服务上来,为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详细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成长发挥其潜能及提高其素质。建立以党团工作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招生就业指导等为主的指导体系和以心理健康教育、勤工助学等生活咨询体系等。

2.4建立健全学生事务管理法规,保障学生权益

我国高校应依据本校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教师和学生行为,而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乃至办事流程都应全面详尽、条例明确清楚,可操作性强。同时,完善法律政策服务机构、申诉和维权机构等,以保证把先进科学的法律法规执行到位,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内涵,真正实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徐莉,沈建平等.当代大学生透视[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280.

[2] 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利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3] 毕鑫鑫.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对中国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启示[D].山东:山东大学,2010:5-28.

篇4

关键词:侗族;酒宴;礼物交换;互惠

中图分类号:K8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7)01-0118-04

近年来,人类学界对“礼物”的探讨热度不减,但不论是礼物的经济价值还是其内在所包含的功能意义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更新。莫斯及马林诺夫斯基等学者都曾对“礼物”做过不同角度的论述,莫斯在《礼物》中展现了一个社会是如何通过礼物交换来维持其秩序的,他在书中“对原始社会或古式社会中的交换现象和契约现象加以描述”[1]4,并通过对夸富宴的分析提出了“总体性呈现”的概念。而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则是通过考察“库拉”这种交换形式,提出了互惠原则[2]。此外,阎云翔在《礼物的流动》一书中亦阐述了礼物交换体系中互惠原则所发挥的重要作用[3]。众多对于礼物的分析与讨论还在不断的进行着拓展与深化。

在中国,礼物的交换最常发生在酒宴当中。千百年来,旦逢大事宴请宾客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俗,在以利益至上为中心的经济活动日益繁盛的今天,传统习俗不断受到冲击,但宴客习俗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乡村地区依旧保存完好。宴客习俗在不同文化的规约下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其间所呈现的不仅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还可以展现出地方制度的有序化场景与地方文化之网编织的历程。

一、黄岗侗寨“酒宴”的个案调查

黄岗村是一个传统的侗族村寨,民族特色显著,在村民们的日常交际中,宴客虽是一项非常普遍的沟通交往方式,但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出生到死亡,村民一生之中的大事大多会以酒宴的形式来分享给亲朋好友知晓。黄岗村最传统的酒宴有七种,分别是出生宴、满月宴、生日宴、升学宴、婚宴、建房宴、以及丧宴,除了这几种酒宴外,现今随着村民与外界社会的接触交往日益增多,当有游客来到此地时,村民有时也会置办长桌宴来接待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七种传统酒宴在内容与形式上互有差异,但礼物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过去,村里以钱为礼的人很少,最开始是因为经济条件所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绝大多数村民没有多余的钱用来送礼。当时宴客的范围也不大,最多只会邀请亲戚来吃酒,而亲戚会象征性的送一些礼品,例如米和酒等。但现在情况却截然不同,不论红白喜事,来参宴的客人几乎都会送礼,虽然送礼金额没规定,但一般来说,最低是五十元。村里还有少部分人不送礼,他们则会被村民认为是小气之人。亲戚除了送礼金,还会送米送酒,而且相比其它客人,亲戚无论是礼金还是礼品都会送得多一些。客人所赠的礼物主人家都会一一记在账簿上,不仅是为了方便统计总金额,还有一个原因是当下回别家办酒宴时好根据账簿上的记录回礼,就礼金而言,回礼一般会在所记录的金额上涨十块以上(例:这次B家办酒宴,A送B礼金100元,下次A家办酒宴时,B一般会回A礼金110元甚至更多,但如果B办酒次数才一次,A办酒却有四五次甚至更多时,B回的礼金便会比之前少)。

表1七种传统酒宴详情表

酒宴类别宴客时长宴客形式客人所赠礼物礼物内涵

出生宴两天大宴,较为隆重,会邀请亲朋好友及村民,主人家一般会杀一到两头牛,如果不够的话还会杀猪,数量视情况而定。钱、糯米酒、生米熟饭(糯米)、糖、生鸡鸭蛋酒和糯米饭:都是当地特产,可以用来宴客。鸡鸭蛋:蛋白质丰富,可以给小孩及大人补充营养。

升学宴两天同上钱、生米熟饭、糯米酒同上

婚宴两天同上钱、被子、毛线鞋、糖、酒、生米熟饭同上,被子、毛线鞋:作为女方的嫁妆。

建房宴两天同上钱、生米熟饭、糯米酒同上

丧宴不固定①① 根据当地传统,下葬需挑吉时,从去世到下葬甚至会时逾半月,期间主人家会一直请亲戚吃饭,直到下葬当天会宴请所有村民以及亲朋好友。同上钱忌送食物,会带有讽刺意味。

满月宴(小孩出生满一个月)一顿晚宴小宴,形式简单,只邀请亲戚来吃饭,主人家会杀猪宴客,偶尔杀牛。亲戚几人共买一份普通礼物,关系亲近的会送钱。

生日宴(大多是年纪小的孩子)一顿晚宴小宴,形式简单,一般不会宰杀牲畜,如果办得隆重的话会杀猪。玩具、糖果、钱

除了以个人的名义送礼,有时团队也会送礼。黄岗村共有五个鼓楼,每个鼓楼都有歌队,而歌队会作为一个小团体送礼,村民办酒宴时歌队里的每位成员都要出二十块集资当做礼金,这种习俗是寨老规定的,算是一份心意。此外,村委会与鼓楼也会送礼表达心意。

当客人参宴回去之时,主人家会把剩菜或者生肉放在木桶里赠给客人以作谢礼,而对于没能来参宴的村民,主人家还会亲自带着谢礼上门。

黄岗村村民怯裣鸵患冶阋蛭儿子吴学飞考上大学而办酒宴客。吴玉贤一家共有四口人,除了夫妻二人外,膝下还有一双儿女。家里有几亩田地,收获的粮食基本上能满足一家人一年的温饱,收成好的时候还能有富余。此外还会有一些额外的经济收入,吴玉贤平时会上山采摘或向村民收购一些中草药拿到县城里去买,这些收入使他家的经济水平在村子里处于中等。儿子考上大学是一件大喜事,因为村子里考上大学的人很少,办升学宴不仅是为了与亲朋好友分享喜悦,还让一家人都非常有面子,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会得到提高。

办酒那天是提前挑选好的良辰吉日,天刚微亮,本地外地的亲朋好友便陆续赶来,更远的客人则在前一天已到达。他们都备有贺礼而来,而记账人则会把他们的住址、名字以及礼物记录在册。吴玉贤一家人也很早就起床迎接客人、准备食物。清晨,他们便请来村民帮忙杀牛杀猪用来宴客,这是村子里非常隆重的待客方式。开餐时,十位客人围坐一桌,桌上共有四道菜,主菜是牛瘪炒牛肉、血红(生猪肉拌生血),这是当地的特色食物,另外还有南瓜汤以及青椒炒肉两道配菜,此外,米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席间言语欢畅,其乐融融,推杯换盏间宾主尽欢。客人吃完饭回去之时,主人家还把剩菜打包赠给客人当做一份回礼,虽然礼轻,但里面包含的是一家人深深的谢意。

通过对礼簿的统计,礼物总共有307份,302份是以个人名义,4份是以团体名义,因为礼物的交换不仅会发生在个体之间,也会发生在集体之间。其中有226份礼物只是礼金,有71份除了礼金,还多送了一桶饭,有9份多送了一桶饭与一坛酒,还有1份多送了一桶饭、一坛酒与一条烟。本村的所有村民几乎都有赠礼,而外村赠礼的客人分别来自朝里村、乜洞村、四寨村、平天村、岑告村、小黄村、岜扒村、独洞村、高额村、N盘村、觅洞村、寨高村、根洞村、高构村、杀亚村、吕I村、贵迷村以及黎平县,基本上都是本村周边的村寨。这些礼物不仅是心意的表达,还为吴玉贤一家缓解了不同方面的压力。米饭米酒可以当场用作宴客,免去了主人家再耗费人力物力去做饭,而所收礼金则解决了经济方面的困难,儿子去上大学所需的学费、路费以及生活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即便家里能凑齐这些费用,家庭生活的秩序也会突然被打乱,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恢复到平衡状态。而办酒宴能在短短几天内聚集到一大笔资金,可以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二、酒宴中的“送礼”与“回礼”

在乡村地区,酒宴自古以来就有,但以前村子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社区经济不甚发达,虽然客人也会送礼,但是不以现金为主,而是以米、酒、肉、饭、蛋等物质为主,这也是一种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特有的资助方式,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但现在村民所遇到的难处比以前明显复杂得多,物质所能解决的只是一小部分困难,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现金,因此送礼也逐渐转变为以经济为主,物质为辅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使没存款的家庭也可以通过办酒宴暂时解决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但礼物的流动不是单向性的,它会通过其它的方式最终流转回原处,因为“交换与契约总是以礼物的形式达成的,表面上这是自愿的,但实质上,送礼和回礼都是义务性的”[1]3。酒宴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礼物交换,而在这种循环往复的交换中,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的交流以及人际关系的建构维系得以存在。但不只局限于酒宴,乡村社会中的礼物的交换是普遍性的,不会孤立的存在于一种形式中,莫斯就曾提到古式社会的礼物交换“并不仅仅限于物资和财富、动产和不动产等等在经济上有用的东西,它们首先交流的是礼节、宴会、仪式、军事、妇女、儿童、舞蹈、节日和集市”[1]7。与现代礼物交换浓厚的功利色彩不同,古式社会的礼物交换更强调个体以及群体对仪式的参与和对意义的共享[4]。这与如今乡村社会的礼物交换有着内在的相似性,经济利益不是村民之间进行礼物交换所要达到的目的,他们所追求的结果往往要简单得多。乡村酒宴中亲朋好友会互相帮忙办酒,而在南方的一些村寨中,到了农忙时节,村民要收割稻子时如果人手不够通常会请人来帮忙,而左邻右舍只要有空闲都会来帮忙收割,主人家则会准备好饭菜款待他们,待这些被邀请者家里需要收割时,其他人也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帮忙,互帮互助使各家各户的稻子都能及时又有效率的收割完。这种劳动的交换是他们世代积累下来的经验,使他们的生产生活能以一种独有的方式保持稳定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相互之间的互惠。而大部分交换关系实际上都是通过实现互惠原则来维持的,互惠原则在礼物交换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逐渐变得更加丰富。人情伦理的多样性可能造成“回”与“给”在形式、数量等方面的不平等,因此出现了互惠的多样性[5]。

互惠是交换的重要基础,而礼物交换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整个乡村社会的秩序运行,却不只是因为互惠的存在。还因为每一个村子都是一个熟人社会,这样的社会存在一种契约关系,使村民之间能相互信任并可以有预期报答。先生曾对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理论上的分析与归纳,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加强,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6]。”村民长期以来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当中,村子中的每个人都相互熟悉,这是因为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实行严格的内婚制度,规定本族禁止与外族通婚,而且由于以前经济交通皆不发达,通婚范围在一个基本固定的地域范围之内,长期以往,其地理、历史及人文等因素致使乡村社区成为了一个以血亲姻亲为主共同建构的关系社会。但不只局限于此,大多数村落都有固定性,人的流动性低,即使有外出务工的,也是成群结队的去往同一个地方,这种地缘甚至是业缘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村民在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有着相同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这些都指导和规约着他们的行为。绝大多数村民尤其是老人心中都有乡土情结,他们不会随意搬家,即使曾远离故土,最终还是会回到故乡,这便是村民之间相互信任的根源,而这种信任保证了交换的持续进行。社区中的所有人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能相互孤立与分离,只有不断地粘合与团结,不断地密切关系,他们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而在这样的社区背景下,乡村地区的酒宴才可以一直存在。

三、酒宴编织起乡村社会的文化之网

社会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在《石器时代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互惠交换使用的范围是由两个端点(慷慨互惠、消极互惠)和中点(等价互惠)决定,慷慨互惠与消极互惠所呈现的正是极端的礼物经济与商品经济,但它们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通过“亲属关系距离”实现转换“近亲之间近于分享,契合慷慨互惠,而对远人与非亲属则是对等交换或诈取[7]。”这种互惠体系对现代社会诸多现象皆可解释,例如绝大多数社会集资其实是建立在利益甚至诈骗之上的商品交换,企业以高额利息诱惑群众投资,而群众为了得到更大收益而参与其中,这种商品交换的双方都以获取利益为最终目的,企业与客户之间仅靠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然而这种经济链条却并不稳定,中间某一环节一旦出现空缺,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便会马上破裂,经济也随之崩溃。而破裂的原因是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姻缘作为基础,没有相互的认同关系,企业与客户双方达不到完全的熟悉与信任。另外,这种经济市场下的商品交换和乡村社会中的礼物交换之间的理论思辨亦可用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来阐释。在经济社会关系中,形式主义者将“实际的社会过程、经济过程或政治过程抽离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多样的历史关系”[8]。他们忽视特定的历史范畴和社会形态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而是将个体的理性选择上升到了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知识形式,他们的一切交易行为都是一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非人格化交易”。而实质主义却强调特殊性,并认为经济行为总是在文化习俗、日常生活、政治制度及法律的规约下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中,其中所呈现的社会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9]。乡村地区的酒宴正是有着血亲、姻亲、历史、地域及文化认同关系来作为支撑才可以长期延续,并维持着社会的正常运行。

总而言之,在某种意义上酒宴是乡村社会的凝聚力、相互支持力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村民处在不断地送礼――还礼、欠人情――还人情的礼物互惠过程中,这体现出的是一种人与人、集体与集体甚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动,不仅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发展,还使这种发展成为了一种常态。没有这种交换过程,社区便会缺少凝聚力而终将变得涣散。

四、结语

在侗族地区,人们不看重酒宴的铺张,但看重酒宴的人情,你来我往,我来你往,在你来我往中化解以往的`解与不愉快,在我来你往中增进友谊。也正如侗族民间有句俗语所说的那样:“亲戚是走出来的,越走越亲昵”,即使是亲戚,但如果不走动,就不是亲戚了。如果走少了,亲戚关系也就疏远了。

在侗族地区,文化之网是靠“走出来的”,相互的交往行为就是在编织乡村社会的文化之网。不论是侗族地区的“月地瓦”“吃相思”“吃新节”,还是“集体做客”“抬官人”“喊天节”等活动,都构成了一个流动的社会场景,这个流动的社会场景在不断地编织起侗族地区的文化之网,也即是在不断地对地方社会秩序进行有序化,从而建构起来具有独特个性的地方性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塞尔・莫斯.礼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4.

[2]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航海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3]阎云翔.礼物的流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4]张露.从礼物交换看马塞尔莫斯的交流传播观[J].今传媒,2015(5).

[5]王俊杰.人类学视野中的礼物世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40.

[7]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24-227.

篇5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更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归根结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信用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信用缺失问题不断向纵深发展而且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从经济社会转型下信用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社会经济的危害等方面展开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失信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信用缺失;市场体制;信用经济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更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主要按国家计划进行,政府发挥主要作用,整个社会的经济交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因此不需要也不存在专门的信用体系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及发展过程中,信用的地位日益突出,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以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为基础,交易双方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交换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风险,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然而,“信用”缺失问题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纵深、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社会经济转型下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1.企业的信用缺失企业信用缺失是当前信用缺失中占比最高的。不管是多年前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还是今年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都体现了社会信用缺失的问题。在我国,企业信用的缺失不仅在私营企业或个体企业中表现比较突出,而且在国有企业中也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恶意占用客户贷款、偷税漏税、违约、披露虚假信息、知识产权侵权、恶意欠债逃债及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回来等现象。依据相关管理条例,我国应收账款的回收天数为90~120天,是西方国家平均37天的3~4倍。近年来,经济发展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电商交易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有些电商在宣传推销时涉嫌虚构产品原价,欺诈消费者等。

2.银行信用缺失银行信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营运能力与偿债能力不足,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而不良贷款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公布,截止2014年12月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同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1.25%,创近四年新高。2015年北京商报记者统计三季度报表显示,在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为2.02%;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95%;除了宁波银行,其他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2014年末都有一定幅度的上涨,其中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兴业银行不良率的上升幅度较大。目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处于危险的水平,但不良贷款2%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二是,银行本身的信用也有些微欠缺,商业银行作为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主体,同时也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最近几年社会新闻中也暴露了一些银行信用不佳的行为,致使普通老百姓对银行的信任度降低。

3.个人信用缺失在个人信用方面,由于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也没有意识到信用与自身的利益关系,信用缺失的行为发生较多,主要表现为消费者恶意透支信用卡;大学生信用缺失也相当普遍,如做不到诚信应试,编造个人履历,取得的助学贷款难以按时足额偿还,拖欠学费等现象。

二、经济社会转型下信用缺失的原因

第一,社会交易主体经济利益至上。一方面,企业作为从事生产、流通或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从设立之初就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了追求一时的利润,企业制假售假;另一方面,过低的失信成本也会导致社会信用的缺失。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信用制度建设不健全,对失信的处罚力度不够,失信的机会成本低,有时违约或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一般能使企业获取一定的利润,如此使失信的行为屡禁不止。第二,信用主体的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有偏差。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依赖的基础就是信用,在经济转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不完善,信用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信用价值被忽视,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同时要理解市场经济还是道德经济,忽视道德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引发道德风险。第三,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社会各个行为主体征信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征信的数据得不到共享,专门进行信用监管的机构严重不足,诚信道德建设滞后。第四,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缺失行为。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市场中的交易主体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增大,随着信息技术愈发先进,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在社会经济的交易活动中,不同成员对相关信息的掌握是有差异的,一部分成员依靠自身优势获得其他成员无法获取的信息而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形成可以加剧交易主体面临的信用风险,如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使银行为企业发放的不良贷款额增加,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

三、解决经济社会转型下信用缺失的对策

1.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及应用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立新教授表示:“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架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商业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不断完善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具体地说,应该逐步构建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不断加强重点领域信用记录建设和行业信息库;加快地方信用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建立;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加快信用立法建设工作;加快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信用数据库建设工作;政府加强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但是征信机构的设立应与政府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避免政府直接介入信用管理行业。

2.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通过诚信讲堂等多种方式普及诚信教育,倡导诚信理念;不断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开展诚信问题专项治理等方式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3.加快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诚信社会提供智力支持不断加快各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把专业建设和国家经济体制建设紧密相连。不断开展信用理论研究,并以理论为基础,深化信用管理方式、方法探讨,开发信用技术,建立信用标准,制定相应的信用政策;加快信用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考评工作的开展,提高信用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为社会信用习题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4.加强对信用知识的宣传,加大对失信行为处罚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传媒加大信用知识的宣传,提高经济交易主体的信用意识。其次,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漫画宣传,进村进社宣讲信用知识等措施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最后,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失信需要承担的后果,提高不守信用的成本。

5.使市场各利益主体意识到“经济身份证”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身份证”是指个人信用报告和消费信用档案,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于2006年也正式运行。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通过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记录,为了推进信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利用完善的信用信息,使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可以诚信经营、消费者诚信消费。

参考文献

[1]朱冬林.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5(10):81-82.

[2]周瑞玲.论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现状与对策[J].生产力究,2007,(10):125-126.

[3]赵海超.浅谈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6):202-203.

[4]单钰惠.论我国金融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4):52-53.

篇6

[关键词]中西方;礼貌;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热潮,中西方交际越来越频繁。但是,如何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的“礼貌原则”作为解决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起着重要的调和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礼貌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这为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冲突,建立和谐融洽的跨文化交际关系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此文分析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从中西方礼貌文化的异同之处寻求出双方和谐相处的支点,解决这一问题不但有利于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避免由于对“礼貌原则”缺乏了解而影响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我们和外国友人的友好共处。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产生原因

中西方各民族在礼貌的特征上具有许多的共性,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礼貌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但是在现代的西方社会,人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重视个人的权利,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基础的。然而在中国社会,更加强调的是集体主义,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重视礼节性的观念,这在西方人的思想里根本是不存在的。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源于中西方从古至今历史条件、社会价值观以及主流信仰的不同。

(一)历史条件的差异

过去的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尽管在逐渐地发展,但是仍然是农耕型的社会环境,大多数人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有少数经商,但是仍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流,由此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君主的选取是由上一代君王来决定的,通常选择的都是有血亲关系的下一代。百姓没有任何的实权。古代的封建制度尤其重视君臣之分、父子之分、夫妻之分、嫡庶之分、长幼之分。早在春秋时,礼仪就从宗族制度和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荀子・富国》有言“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这从国家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意义。即便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仍然秉持着 “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贫富有度”的礼的精神。但是西方国家则与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显著的不同,在西方,尤其是开发新大陆之后的西方,人员流动性较强,随着人权的解放,西方人更加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 “议会制”为例,议会员是由百姓选择的,如果议会员不能令百姓满意,那么很可能这个议会员就要“下台了”,他们更尊重自我的发展与追求。但是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家庭观念就要淡薄很多,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以家族的形式为主,中国的传统里通常都强调“阖家团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但是这在西方来说,如果子女在成年后仍旧住在家里依靠着父母亲过活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哪怕是大学的学费,也需要依靠自己去赚取。所以西方国家的人在对待称赞与恭维的态度上就显得更为随意。

(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的语言学者认为,“礼貌”在日常的生活中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但是西方的学者则认为,礼貌是维持社会秩序减少人际交往中摩擦的一种手段,“礼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远没有中国人的观念来的重要。当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必然会影响着人类思维对于“礼貌”的断定。在中国讲究的是“以和为贵原则”、“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原则”,所有的礼貌都是以群体作为导向的,这符合中国历史社会条件下的群体期望,即以集体利益为第一位,这就造就了中国人谦逊内敛的性格。这从“不露锋芒?大智若愚、一谦自益、谦虚谨慎、满招损,谦受益?”这些成语中就可见一斑。中国人的自谦主要表现在用贬低自己的态度来抬高对方。与之相反的是,西方人主张平等,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要按照个人的需求来处理和选择事物,这哪怕是他们的至亲都无权干涉他们的行为,即他们始终把个人主义放在首位。觉得自己没有必要为了抬高别人而贬低自己的价值,比如当你和你的朋友同时完成相同的作业时,中国人通常会说:你完成的真棒,比我的强多了。但是西方人通常会实事求是的对比分析谁哪里做得更好。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也造就了中西方对于“礼貌原则”的不同差异。

(三)主流信仰的不同

西方的主流文化受“骑士精神”影响很深,它积淀着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如荣誉至上,忠诚守信,英勇无畏,勇敢尚武,代表了中世纪贵族的高尚品格。这更表现在他们对女性的尊重上,他们始终认为尊重女性是一种美德,而“女士优先”就是最常说和践行的一句话。但是这种思想也有它的弊端,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的表现,这就是他们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等级制度。相对来说,中国的主流文化受孔孟之道影响较深,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强调“仁爱”“礼义”,这始终都是与伦理道德紧密联系的,孔孟强调的“仁爱”“礼义”并不是无差别的,而是要遵守礼乐制度、尊卑秩序的社会制度。就拿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来说,女性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丈夫通常被允许娶三妻四妾,若女子有符合“七出”者,男子还可以休妻。古代的女子多作槟行缘母绞羝罚从女子为迎合男性的喜好必须进行裹脚还有在丧夫后仍要求女子从一而终,为女子立贞节牌坊等都可看出女子的地位。但是现代的中国,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男女平等这句口号也被我们喊了很多年,只是在中国的偏远地区,女性的地位仍然有待提高。

二、中西方社交活动中礼貌用语的差异性分析

礼貌用语作为一种代表个人素质与社会进步水平的文化现象,是衡量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原则,礼貌用语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相处,能够很好地消除陌生双方的敌意,促进合作与交流。但是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有差异,在礼貌用语的应用上也有所不同。

(一)社交活动中的礼貌用语

当朋友在询问你每个月的零花钱有多少时,中西方的表达态度上就不尽相同。中国人通常会直接告诉对方有多少零花钱,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的隐私观念并不太强,中国人认为在交往的过程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反而能拉近彼此双方的距离,证明双方的关系。而西方人一般会选择委婉的拒绝,如:不好意思,这是一个秘密。或者干脆直截了当的回答:我不想回答你,这是我的隐私。这是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隐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中国人在面对自己不愿意回答的问题的时候,通常也会用委婉的方式。社交中的礼貌用语也体现了西方人与中国人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在初次见面的礼仪上,中西方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中西方国家的人第一次去朋友家做客遇到朋友的母亲时,西方国家的人通常会说:很高兴见到您。但是中国人则可能会说:初次见面,请多海涵。或者很荣幸见到您。或者是总听XX说起您,今天终于见到您了。

(二)表达客观情况时的礼貌用语

当老师在上课时出现了错误时,西方学生多数选择直接指出老师的问题,如:老师,我觉得……或是老师,您刚才好像说错了,我觉得应该是……而中国学生多数都选择什么都不说或者是下课后单独找老师说。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和中西方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中国始终讲究“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思想,中国人尊敬教师,而且中国人在表达上习惯委婉与谦逊,更注重考虑他人的感受。但是西方国家的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教师的职业压力非常大,一旦让学生不满意或者教学水平有问题很有可能就被解雇了,所以西方人对于“尊师重道”这一概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他们在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者发现对方观点有错误时,不太考虑对方的感受,更直言不讳。

(三)表达理性态度时的礼貌用语

当同伴的意见与之相反时,西方人通常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如: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我认为……或者不好意思,我认为您刚说的不对。但是中国人多数会选择委婉的角度来陈述自己的看法,如请原谅我的冒昧,我觉得这个事情不是这样的。或者是您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我觉得……这样应该也不错,您觉得呢?从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在与对方的观点相左时,直白的直接指出,但是这在中国看来就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礼仪始终强调中国人应该以谦虚为荣,即便在对方的观点与我们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也要想肯定对方的观点,在尽量不伤害对方感受的前提下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表达主观情感时的礼貌用语

当收到他人送来的礼物时,西方人通常会说:真不敢相信,你居然送我这么漂亮的东西。或者是:谢谢你,这个礼物我太喜欢了。然而中国人多数会说这个礼物太贵重了,我不能收。这种中国式的回答,尽管他们对于礼物也是格外的喜欢。由此可见,在表达主观的情感上,西方人更加愿意去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这是对于对方的肯定与赞美,符合西方人这种外放直率的性格特征。然而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这种“心口不一”的表现有点虚伪,明明很喜欢却表达了不能收的意见,这仍旧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观念相连,中国人认为这种客套话或者客气方式的表达更加表现了对这样东西的赞美以及对送东西人表达的尊重与感谢。

(五)表达道德情感时的礼貌用语

在课堂学习中,当取得了好成绩,得到了他人的赞扬时,西方人通常会说:谢谢,我这段时间确实很努力学习。或者:谢谢,我会更努力。在道德情感的表达上西方人更直接的认为这是由于自己自身努力的结果,也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个人主义,这样的回答并不会引起听者的共鸣。然而中国人通常会说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够好。或者说:这都得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中国人更加以集体主义为中心,所以中国人表现得更为自谦,这是谦逊准则与贬己尊人准则的相通之处,这样的表达不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而且也使听者和说者在心理上都得到了满足,从而缩短了双方交往的实际距离。

(六)表达社交技巧时的礼貌用语

朋友建议午餐去吃火锅,然而你并不想吃火锅,这时西方人通常还是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不想吃火锅。这是因为西方人通常更以自我为中心,更注重表达自身的实际需求。然而中国人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通常会说你真的很想吃火锅吗?你还有别的想吃的吗?然而在得到同伴只想吃火锅的情况下,大多数的中国人即便不想去吃火锅,通常也会考虑到集体的想法而妥协。这也是中国人在通常情况下的中国式表达,因为中国人从古至今养成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得中国人会更加羞于说拒绝的话。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礼貌用语运用在不同的场合也有着巨大的差异,西方的文化强调个人为主体,西方人从来不掩饰个人的自信心以及自身的荣誉感,对待别人的表扬也能坦然接受。而中国人历来将“谦逊”作为一项传统美德,认为西方人对于扬的迎合、不回避态度是一种自大的表现。这也许会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只有认识到中西方在处理礼貌关系的不同表现,才能尽量避免跨文化障碍,双方和谐共处。

三、中西方国家的恭维言语行为对比分析

恭维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非常频繁的一种言语行为,恰当的恭维语是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剂”,它能使得交际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稳步前行,有助于拉近谈话双方的距离。但是中西方国家在恭维语言的表达行为上也存在着些许不同。正确恰当的恭维语一定是符合利奇的礼貌原则的六大准则,即:1.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赞誉准则。4.谦逊准则。5.一致性准则。6.同情准则。

在中国恭维语一般用于某人取得的成就或者某人所具有的能力方面,例如:周洁,你的书法真不错。这通常是处于同一级别的同伴的表达。还有下级对上级的恭维语,如:能取得如此结果,都是在您的英明领导下。或者您家的客厅真气派啊等等方面。通常应答者所采取的方略是转移话题或者是进行反问。但是这里很少有上级对于自己下级应用恭维语的情况,这也是中国历史阶段尊卑等级制度所形成的。西方国家的恭维语通常用于夸赞容貌与所有物上,而且与中国恭维语最为不同的是,这通常是上级用来夸赞下级的,如:你今天穿的裙子真漂亮。或者你新染的头发很适合你。这时应答者通常会略以接受。这也是与中国恭维语在应用上的显著差异。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是中西方礼貌原则应用差异的重要原因。尽管这些文化差异不能完全地阻止中西方人们的正常交流,但是如果能更加清楚准确的了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跨文化冲突。利奇的 “礼貌原则”只是从理论的角度上进行论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西方在交际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我们一定要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寻求中西方在礼貌原则的共同之处:尊重他人,这也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基本保障手段。但是了解文化的差异,结合不同的文化,分析不同文化的侧重点及个性特点,才能在面对这种跨文化交际时,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误会,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正确应用礼貌原则,才能不断锻炼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本文的意义在于从语言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在不同语境下的礼貌原则对比,根据实例进行分析,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和谐融洽相处。

参考文献:

[1]刑福义,吴振.语言学概论[M].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

[2]郭卫,许之所. 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武汉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M]. 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2.

[4]黄国光.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

游戏[A].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C].哈尔

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5]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1989.

[6]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

与研究,1992.

[7]骆卫星. 中西方社会礼貌原则之文化差异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