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歌声范文
时间:2023-04-09 23:5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永远的歌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题记
5·12大地震过去整整一年,想起那几幅震人的画面,心,不由得抖动了几下。趴在窗前,耳畔传来了那熟悉的歌声。
展翅的雄鹰
——大爱无声铸师魂
摄人心魄的5月12日14点28分,地动山摇,四川的上空出现一道耀眼的光芒,那是爱,笼罩着四川,他弓着宝塔般的脊梁,身旁伴着如雷鸣般的巨响,无情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被埋在了瓦砾之下,却死命得撑着,如同一只守护孩子的母鸡,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他叫谭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被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哦!那是永远的歌声,歌颂的是无私的师魂。
光辉的心灯
——母爱无私显神圣
那个瞬间,就是那么一瞬间,拨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她的怀里,是一个大概才3、4个月大的婴儿。因为那位母亲的庇护,这个幸运的孩子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的神情还那分安详,安静得谁着,他那熟睡的脸,让在场所有救援人员感到了无限的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看到了上面一条已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本小节摘自腾讯网)哦!那是永远的歌声,歌颂的是光辉的母爱。
不朽的丰碑
——平凡教师成雄鹰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他是一名平凡的山乡教师,当灾难降临时,却变成了一只令世界仰慕的雄鹰。 这一幕必将长久印在人们心中: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救援者挖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看到一名已经气绝的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孩子活了下来,而雄鹰的“双翼”已然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其锯掉,才把孩子救出。哦!那是永远的歌声,歌颂的是永恒的灵魂!
篇2
天城中学 215班 江 丹 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总在有梦的地方朦胧,歌声总在有梦舞台响起……——题记
大山那头的风徐徐而袭,荡涤往昔的雾迹如云般跃动。漫步在黄昏的沙岸,仰望天宇,思绪在飞扬。思绪时面临憩息在亘古的长城上,回望古老的烽火台上历史擦过的痕迹,沧桑的烙印,我仿佛听到了历史长喉里沙哑的纷扰和兵戈交战的声音;思绪尔后又飞落在浑浊的痕尖上——黄河,一条金色的长龙昂首横卧在祖国宽广的胸前。这位黄河母亲一直面黄肌瘦,一直不厌不倦的咆哮,从未止息。晚风习习,借着朦胧的夜色,我不禁打量着这位孕育了华夏民族的母亲,历经沧桑,仍是如此坚定有力,如此年轻靓丽。注目着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黄河边缘景象,心中有种激情蓦地漫燃,心血澎湃。禁不住想叩问黄河母亲,何处是古老的半坡村祖辈耕创的遗土?
回眸往昔,曾经沧海为田,像一首歌,一首唱破历史静谧的凯歌,从历史中慢慢走来。
千手·牵手
当乌云笼罩在我们的上空时,当苦难不幸地降临到我们的身上时,我们一齐坚持,一齐牵手,战斗到底。
忘不了那灰色的一天——5月12日。当人们还在工厂里,一手改创自己的生命蓝图时,当学生们还在聆听老师授课时,还在思考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汶川一切的生活规律,改变了汶川的梦。顷刻间,山崩地裂,建筑物纷纷倒塌,一切都被埋没,只留下一片悲痛的废墟,一阵嘶心裂肺的哭喊声。狂风暴雨肆意张狂,天昏地暗,汶川还在颤抖,还在哭泣。尽管,我们并没有被吓倒。当天就有离汶川不远的地方,当地农民、工人自立成援助队,穿山越岭,冒着暴风骤雨,穿过余震未歇的坎坷山路。他们一步步地前进,在黑夜里摸索,在风雨中挺进。伴着轰隆隆的余震声,一支坚强不屈的脚步声如一首我们华夏民族最底层的歌声,穿刺着地震的咽喉。
我们众志成城,我们万众一心,我们一齐牵手,让黑色的苦难奏出唯美的怦然心动,如温总理感人肺腑的话语一般荡漾在我们胸间。拼命地挖掘废墟,深情地呼喊鼓励,不分昼夜地抢救治疗,耐心地排队,耐心地链接一条长龙去等待献血、捐款、捐物。不为什么,只为他们是我们的同胞。最终,乌云还是散了,苦难还是被我们征服了……
苦难,磨就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坚毅,使我们更加坚强;苦难,熔炼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凝聚力,使我们的心贴得更紧;苦难后,雨过天晴,我们的笑容依旧灿烂。天堂的路不黑,那里有我们美丽的祝福和动人的慨言如歌声在飘荡;人间的路不崎岖,这里有我们华夏民族,我们齐心协力,重建家园,共创未来。
当5·12的伤痛还在祖国的身上未愈合时,她便又绽开璨若花开的笑容迎来了08奥运,几世等待,千年圆梦。祥云的圣火终于点燃了北京,点燃了世界,火炬手奔跑着传达我们的爱,我们和平愿望。“五福娃”蹦蹦跳跳地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奥运健儿和各国宾客。难忘啊,运动场上一次又一次唱响永不变韵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们激动,我们牵手,我们歌唱祖国明天的太阳。
梦想天堂
静夜,我们凝望湛蓝的苍穹;月下,我们哼响嫦娥奔月的歌谣。我们梦想飞天,千年的飞天,仍在瞻仰……
篇3
[关键词] 新升格 本科院校 本科生导师制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全面发展、创新发展的育人模式与机制。其具体内容就是通过指定或双向选择的方式,让每一名学有所长的专业教师指导较少数量的学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个别指导、因材施教的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在中国很多知名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已做为一项人才培养制度固定下来,强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但对于很多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一些由专科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而言,鲜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者。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主要原因有:
1.本科生导师制还没有成为我国的一项高等教育制度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和较大的实用性,教育部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但目前在我国尚未提升到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教育部也并没有强制要求所有本科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因此,新升格本科院校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也并不违反教育行政规定。再加上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新升格院校也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而无意实行。
2.新升格本科院校办学传统和办学实力的限制
大多数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原来在办专科的时候,主要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教师的任务也主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这些学校,很多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学校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也不高,因而在长期的应用型教学里,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意识,也缺乏加强自身科研的意识。学术研究传统的缺乏,科研实力的薄弱导致这些学校升格后,教师一时也难以接受和适应本科生导师制的做法。
3.新升格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限制
大多数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由于底子薄,基础较差,在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时,很难摆脱过去办学传统的影响,一般将学校定位于教学型、或教学应用型大学;同时这样的大学,往往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培养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非自己所长,因而偏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些高校看来,能力的培养更多的依赖于实践,实施导师制并没有太多意义。
应当说,新升格本科院校一般没有践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情有可原的。但这项制度对于新升格本科院校而言,却是一种促使其实现质的飞跃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育人模式和培养机制,对于新升格本科院校而言,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
1.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求新升格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培养目标的差异。专科院校一般定位于低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本科院校则一般定位于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复合型管理型人才为主。而这一差别的最大体现就在于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不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前新升格本科院校教育的一个重点。而这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教师只承担了教书育人的任务,并没有承担学业指导、科研引导的责任(除指导毕业论文外)。教师和学生权责的简单化及师生关系的疏远,让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因为缺乏引路人而对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对职业生涯缺乏明晰的规划,对科研更是无从下手。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给每一个学生从入校起就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对专业和职业有更清醒的认识,做到更有目的性地学习;同时,通过导师制,将导师的研究方向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结合起来,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的撰写、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等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起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队伍的转型要求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当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由中低层次向中高层次转型,这势必要求教师队伍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如何挖掘原有教师的潜力,如何实现教师队伍的转型,提升教师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是这些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毕竟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专科层次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升本成功后也缺乏一种内在动力来提升自己。要扭转这种惯性,没有一番大的动作,没有外力的推动与刺激,而单靠教师自己的觉悟是很难实现的。
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制度力量来实现这种转型。按照导师制的实施方案,每个教师需指导5~10名本科生,每个教师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种制度,要求老师必须熟悉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熟悉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同时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准和较开阔的学术视野,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一切,将对教师形成极大的压力,将迫使教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从而加强对科研的重视。
3.打造学校特色有必要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本科院校大量增加,尤其是近十年来,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出现了一个井喷的态势。这些院校大部分名气不大,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大同小异。这种相似性和趋同性,让各新升格本科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呈现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各校在招生和就业两个环节上面临激烈的竞争。因此,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成为新升格高校亟待解决的紧要问题。
篇4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美人鱼的歌声永远飘荡吧”。
地球母亲教导我们:珍惜生存的家园,学会爱和奋斗,不要贪婪的索取,不要奢靡的享受。但我们人类却做过多少令自己惭愧的事情啊!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了一张图片,照片上有一个满身血污的婴儿坐在一条断裂了的火车轨道上,他张着嘴在哭泣,周围全是人们的尸体,那只是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呀!他的眼神里满是恐惧和不安,他仿佛在看着我,向我哭诉:“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妈妈啊!你在哪?我害怕!”我的心头为之一震,心里充满了恐惧、不安和愤怒。亲爱的读者啊,如果你是那婴儿的亲人,你会作何感想?都是战争,人类自相残杀的战争啊!可恨的战争不仅多夺去了婴儿的亲人,也多去了地球大家园的和平!
还有那惨无人道的;沦陷的东北黑土地;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能忘却的耻辱,残暴的日本鬼子把初生的婴儿挑在枪尖下炫耀;还有细菌实验;甲布海战;……
渴望和平的中国人,因为好战的日本狂人而身陷战争的火坑……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哪里有反抗,哪里就会有战争。伟大的中国人,经过历时八年的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大地,为我们今天的和平而幸福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共有一个家园的人类,已到了醒悟的时候。痛苦的回首,闪烁着人类良知的光芒,焦灼的展望,敞开了呼唤未来的窗口……
让拥抱陆地的海洋永远不是蓝色的梦幻吧!就像清纯的童话充满善良的追求,美人鱼的歌声在季风中飘荡,岸边的橄榄树向过往的船只招手,隔海向望的人们都伸出友谊之手,相视一笑,泯灭旧日的冤仇。
人人都珍惜: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声小鸟的啾啾,每一把泥土,每一条江河溪流。所有的草原和牧场,飘荡着欢快的歌声,徜徉着羊群、骏马和奶牛。所有洒过汗水的田野,庄稼结出丰硕的谷物,葡萄滴下甘醇的美酒……
为了着美好的一切,让我们共同呼吁:地球万岁,和平万岁!
篇5
“文化人类学是关于文化的起源和演进的科学”,它“不仅研究原始文化、部落文化,也研究现代文化和城市文化”。随着现代社会学术研究向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文化人类学这一学科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各个研究领域,音乐研究也不例外。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因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文化变迁对原生态民歌这一音乐形态的影响,管窥文化人类学对中国民间艺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文化的改变”。它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而且,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变迁通常指社会各方面现象的变化,更确切的说是指社会制度的结构或功能发生的改变”。文化变迁总是与之相随的,所以文化变迁也常常称作“社会文化变迁”。它可能由社会内部的变化引起,也可能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基础”,它所包括的进化、发现和发明、传播或借用、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主要途径。原生态民歌作为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音乐形态,必然也会因文化变迁而引起生存及发展状况的变化。
三、原生态民歌的现状
原生态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是以口头创作、口头传唱的方式存在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筛选、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日趋完美的声乐形式。是一种以原生性为主、衍生性为辅的,以古朴的风格向人们呈现各式各样源于乡土的鲜活艺术形态。中国原生态民歌的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朝鲜族的抒情谣,陕北和山西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妹歌、矛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界地区的客家山歌,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以及其他民族的山歌等。[1]
原生态民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内容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了解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原生态民歌也是中国民族声乐创作的源泉;同时,它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在“青歌赛”上的倍受瞩目就是有力的证明。然而,从目前的音乐现象来看,原生态民歌的现状并不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碾米的石磙、笨重的水车、手划的渔船等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引退,与此相随的是劳动号子的逐渐弱化并消失;现代的恋人们已不再爬上山头、用对歌的方式来谈情说爱了,手机、电脑等现代化的工具使人们的联系更为便捷;日常生活中自娱自乐的小调也受到了流行歌曲的冲击,并渐渐被人们所冷落;节庆、歌会、及各种仪式中原生态的歌唱也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化的音乐手段所代替,等等。从这些现象中,不难看出我国的原生态民歌处于没落的边缘,且有失传的危机。
四、文化变迁对原生态民歌生存的影响
原生态民歌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学院派”演唱标准对原生态民歌生存的压制,使得它难以得到专家的认同、社会的支持;原生态民歌本身与现代社会不协调的内容及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流传和生存发展。除此之外,文化变迁对原生态民歌生存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促使其没落、消亡的本质的、主要的原因。
我国原生态民歌主要是华夏农业文明的文化结晶,过去的农业社会的各种民俗生活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以农业结构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受到了改革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全球化的力量的猛烈撞击,由自给性组织向商品性组织转化。与此相随的是文化的变迁。
首先,民俗文化的变迁导致原生态民歌逐渐失去生存的根基。在经济改革、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生产民俗文化首当其冲地发生变化。由于现代化生产秩序的建立,旧有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摒弃,与之相依的原生态民歌所特有的组织和鼓舞劳动的功能随之消退,原生态民歌本身作为农业文明时期的文化产物也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如:公路的修通、机动船的使用使曾经气吞山河的船夫号子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生活民俗文化发生巨变也是不可避免的。电视、电话、网络等现代化的产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与此同时,同落后、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民俗文化模式。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年轻恋人不再通过唱情歌来互诉衷肠使对歌的形式悄然消失;用流行音乐为节庆、婚礼助兴又使得传统的民俗仪式及与之相随的原生态民歌渐渐退出主流。正是民俗文化的变迁使原生态民歌的实用功能渐渐消退,并最终失去生存的根基。
其次,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原生态民歌的传承者趋于萎缩。原生态民歌作为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其特有的生态“土壤”中形成了自然传播的方式。这是一种没有技术媒介的介入,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的一种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方式。通常是年轻人向自己的长辈或当地的歌师、民间艺人学习,由这些人把他们知道的民歌传播给年轻人。在现代文化意识的支配下,农村的年轻一代——原生态民歌的传承者被五彩斑斓的消费文化所吸引,审美取向发生了转移。他们不再像上一辈的老人一样,将演唱原生态民歌视为传承祖辈荣誉的历史责任,而是沉醉在流行音乐之中,充分享受其带来的与单调、乏味的原生态民歌完全不同的新奇。我们不能责备年轻一代“败家”,是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变迁构筑了一个新的、不适于原生态民歌的文化语境,农村年轻一代新的选择是对历史发展的一种适应。
此外,文化变迁使现存的原生态民歌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近年来,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大潮中,原生态民歌因其所独有的文化韵味正在悄然复兴。但因文化氛围的不同,此民歌已非彼民歌。一方面,原生态民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实用性文化产物,更多的具有表演性、消费性,在日渐兴旺的旅游、商业演出中成为一种谋利的商品。
另一方面,由民间转向舞台,原生态民歌离开了与其唇齿相依的生态环境,其行为不再是自然的民俗事象,而是供人娱乐消费的谋生手段。这样,它便失去了特有的真实质朴与原汁原味。当然,这样的转型使濒临灭绝的原生态民歌有了一线生机,使祖先的这份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但是,它毕竟是“流”而不是“源”,文化变迁对原生态民歌性质的改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新升格本科院校 共青团工作 作用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项教育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一批办学历史悠久、教育成果显著、综合实力雄厚的高职高专院校相继升格为本科院校,正式步入高等教育的前端行列,给我国本科教育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共青团组织,也能够在新升格本科院校发展过程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也一直以来都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工作当中,我党始终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而高等教育事业同样也是如此。由此可见,新升格本科院校的重要教育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共青团组织作为我党的得力助手与后备力量,有着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所涉及的内容方面比较广阔,而且工作方式也较为灵活,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当中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新升格本科院校共青团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新升格本科院校的一个永恒教育主题,就是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一个具体体现。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好人的工作。
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师生在心理上会有一个适应的过渡过程,而适应本科教育教学离不开共青团组织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教师认真执教,学生积极学习,两者互相配合,才能够适应本科教育工作,而只有共青团组织开展扎实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定学习信念,使他们能够成功抵御外界的各种现实诱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安心于教学和学习,教师用昂扬的精神风貌去教书育人,学生用积极的探索精神去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新升格本科院校共青团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新升格本科院校只有做好共青团工作,才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新升格本科院校共青团工作是凝聚师生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的催化剂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的草创阶段会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现实困难,特别是那些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升格本科院校,更是会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育场所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面对各种形式的严峻挑战,这不仅需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还需要依靠共青团组织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鼓足精神,统一思想,艰苦奋斗,形成凝聚力与向心力,将广大师生密切团结到一起,同舟共济,排除万难,如此方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和挫折。
三、新升格本科院校共青团工作是塑造高校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
这里所谓的形象,指的就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思想或者是感情共鸣的外在表现以及姿态。而所谓的高校形象,指的就是社会针对某个高校所秉持的认知与看法,其中主要包括了客观环境形象、人才教育形象、基础设备形象以及教育质量形象多个方面的内容。高校形象能够直接决定其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如果想要塑造起来一个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在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的行列当中立稳脚跟,就必须在对内苦练“内功”的同时,还要对外做好宣传工作,树立起来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换句话来说就是,新升格本科院校的良好形象主要是由自身过硬的条件以及积极的宣传效果所决定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新升格本科院校的自身条件是内在素质,可以作为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基础,不具备过硬的“内功”,就算宣传得再好,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积极的对外宣传则是新升格本科院校塑造良好自身形象的一个有效手段,正所谓“酒好也怕巷子深”,面对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招生环境与发展建设环境,假如不做好宣传工作,哪怕自身条件再好,也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开展好了宣传工作,就能够及时的向社会各界展示自身的办学质量与教育水平,这样就比较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不论是内练“内功”还是对外宣传,都离不开共青团工作。对内,共青团组织可以联系各个部门,做好师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共同为自身发展添砖加瓦。对外宣传,共青团可以开展各项组织活动,比如联谊会、各种大学生比赛、社会各界座谈会以及其他社会活动,向全社会展示自身的风采。所以说,新升格本科院校共青团工作是塑造高校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
总之,做好共青团工作能够在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发展壮大过程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共青团组织在崭新的发展环境当中攻坚克难、再立新功,使得升格本科院校之后的共青团组织能够继续协助我党做好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以及培养青年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是研究景观构成要素在生态环境中的变化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集中研究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学过程在相关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对景观生态格局的构成进行分析是研究景观功能性和动态性的前提条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直接目的在于深入分析景观结构的构成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并用于指导人们进行生态景观的营造。“传统意义上,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基底(ma-trix)、缀块(patche)和廊道(corridor)”。在风景园林生态系统中基底(matrix)在整个园林的生态环境中起支配作用。在缀块相关方面人们常常着重研究缀块面积、缀块数量和缀块周长。廊道通常相互交错,交织成网络,同时廊道的类型具有多样性,其结构和功能类型也呈现多样化,与周围缀块或基底的相互作用发生更复杂的演化。景观结构单元的划分以观察尺度为参考线。基于不同的尺度,缀块、廊道和基底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一条河流在城市整体尺度上是缀块,但是在整个生态景观单元中又算做基底,还有可能是某个较大尺度上廊道的一部分。在某一空间位置和时间上景观异质性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同的复杂度。具体来说是指缀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具有不均等和不同的复杂程度,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景观构成单体的多样性。同样这种变化也明显依赖空间位置的改变,受景观的主要驱动力影响明显。通常在研究这些异质性指数时需要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并需要实地调研获取相关信息。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上表现出不同的指数特征,在地理位置上越靠近的景观构成要素就越相似,景观特征的变化与空间地理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这种规律与线性统计学方法要求取样的独立性和随机性完全不相符,单纯的线性统计学方法不适用于表述景观格局的特征指数。我们需要运用更适合于景观格局分析的空间统计学方法(如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来进行指数化分析统计。
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特点
基于“缀块、廊道、基质”这一生态景观学理论,可以将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细分为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形态的分析与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关系及其空间构型的分析。概括地说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具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在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运用多维度的方法去研究景观格局主体,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景观格局的整体特征。伴随着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进步,采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同时异地及同地异时等大量的相关景观数据,并使用计算机处理这些客观的地理信息数据。将景观格局伴随时的变化情况与影响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相联系起来,然后探究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机制,从而获取对景观格局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包含一系列景观格局指数来分析某一地区(如青藏高原杜兰县),某一时间段(如1991~2001年)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一般来说,人工景观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这一因素的驱动,同时适宜的气候及地理条件会促进这种格局的变化。而对于草地、湿地和林地等自然景观,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自然条件。对于不同的生态景观格局系统,我们需要对其相关的驱动力因子作具体剖析,研究不同景观的时空变异特点。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准确地描述景观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联系。同时还可以对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做定量分析,挖掘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间的动态量化关系。在景观规划的实际应用中,通过影响驱动力来实现对景观格局布局的优化或预测某一驱动力影响下的景观格局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变化。对能体现出景观的主体特征的重要局部地区(或样带)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主体生态格局的分析和解释变得更加容易。“城市景观生态学中常采用对主要局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分析城市主要梯度上的景观特征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阐述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仅仅只用于城市景观的分析,它同时也适用于研究河流、湖泊、道路等景观格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时同样具有应用价值。这种方法在风景园林的景观格局分析中也极具应用价值。但在实际研究中必须尊重一个前提条件:被选取的局部景观能够充分反映被研究的景观格局的显著特征。
三风景园林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动态化研究
各种生态过程在一定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对于风景园林生态格局进行分析的根本目的是研究在一定的尺度上格局与过程间的相关联系和作用关系。收集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与景观格局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来表述其时空的变化规律,联系相关的生态过程,分析和阐述生态格局与过程在该尺度上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进而全面科学地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在生态学过程中,每种类型的过程受到的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这要求我们不能选一个广泛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指数和一个特异的生态过程相关联在一起。对于特定的生态过程需要针对其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影响该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运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方法,计算其在某一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生态过程也是如此。”在分析园林景观生态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某一段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时候,除了开展的水平和时间纬度的分析外,还需要考虑其它影响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这种垂直方向上的分析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中也非常重要,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也需要考虑垂直方向上的景观信息。多维度的分析生态格局,并研究垂直层面上相关要素的空间组合对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能更科学全面地反映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主体特征。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故居分析时需要重点关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作用关系,这种格局和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格局和过程明显不同。一般意义上景观格局是静态的,是某一时刻的包含具体内容的信息集合。恰如具体的某一时刻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类型图或依据遥感影像解析绘制的景观类型图,其特点是直观反映某一瞬间的信息特征,由此计算出来的各种景观格局指数只是反映了这一瞬间的格局信息。现实中生态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延续性的,其在一段时间(30天、一个季度、几年或一个时间段)内发生显著变化。生硬地将计算得来的一个静态格局指数同一个呈动态变化的过程捆绑在一起,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是不科学的。应将动态变化的属性赋予静态的景观生态格局单体,使之与生态过程科学的有机关联。
四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篇8
二、《活法贰:超级企业人的活法》,原本是稻盛和夫向西方读者介绍自己的人生和经营哲学的书,是先有英文版的;为了照顾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书中的字面上没有东方文化的痕迹;所以本书非常精炼,对于企业和职场读者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这本书也是一道超难考题,意味着稻盛和夫在几乎不能使用东方文化的名词、故事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这其实是对稻盛哲学的另一种表述,非常有趣;
三、《活法叁:寻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原本是稻盛和夫为日本著名的报纸日经BP的专栏连载,主题是解读稻盛最佩服的人——他的同乡西乡隆盛及其《南洲翁遗训》;这本书的“哲学”味儿更重一些,在《活法(修订版)》中讲到但没有讲透的观点。
四、《活法肆:开始你的明心之路》,稻盛和夫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非常善于讲故事,他的哲学在他的故事中得到了生动、形象而又直入人心地阐释,其实这些故事之所以这么生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些是经营之圣的亲身经历;如果说《活法》系列的前三本还集中于稻盛哲学的话,《活法肆》较多的篇幅就集中在稻盛本人了,或者说《活法肆》是稻盛和夫本人的心灵史;在《活法肆》中,稻盛和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解说了稻盛哲学形成的每一个关键点,其中对家庭的影响和受佛门召唤的细节,在以前的书中没有批露过;从某种程度说,学稻盛的哲学既要学哲学的内容,更要学稻盛哲学是如何形成的,在《活法肆》中,经营之圣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坦陈了他的心灵之路,跟随他的心灵,读者也能收获感动,从而让稻盛哲学深入己心。
作者简介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1955年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之列。在日本四大“经营之圣”(另三位分别是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事业成功之余,稻盛和夫在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同年创设“京都赏”,以表彰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卓越贡献的人士。
其主要著作有《活法贰——超级[企业人]的活法》、《活法叁——寻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你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人为什么活着》、《创造高收益叁:实践经营问答》、《稻盛和夫的实学:经营与会计》、《人生经营》、《成功与失败的法则》等。
内容简介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中,作者想告诉我们,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里生活,个体性的痛楚可想而知,除非你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装睡。可是即使是在外部环境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篇9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护理学科;岗位需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23-02
医疗卫生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医疗工作培养高质量的工作者,这就要求教育质量必须满足时代特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以岗位需求为指导的课程体系建设,显得至关重要[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一学科主要研究诱发疾病的生物及免疫因素,可以让学生对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对护理工作中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的课程而言,存在学时不衔接、专业特色缺乏等问题,推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在护理岗位需求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教学改革措施,以期能够推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进步,提高人才质量。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护理岗位需求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责任意识
在医疗和护理服务中体现出人文关怀与人文素养,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核心。因此,护理教育在重视学生专科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渗透人文素养[2]。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作为一门阐述与基础疾病相关知识的学科,在学习期间,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疾病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使其更加了解疾病和患者的感受,在今后的工作中体现出人文关怀。此外,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不仅会让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可以了解到护理工作对于疾病治疗产生的积极意义,在增强护理使命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配合医生了解致病因素,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效果,对促进病人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二)树立疾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
现有的预防为主的传染病防治方针以及“三级预防”,均提示疾病重在防而非治。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着重阐述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的病因及免疫学在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通过学习,可帮助学生树立疾病预防为主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群预防疾病。也可运用所学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保障人民健康。
(三)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在护理工作中,无菌观念应贯彻始终。只有落实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才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分布和致病性等,强调微生物无处不在。同时,补充医院感染知识,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利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中的相关原理、知识和技能等,学生可在学校初步建立起无菌操作观念。
(四)提高对药物过敏的预防意识
药物过敏,在于药物进入过敏体质人体之后出现异常增高的免疫反应,这一反应可大可小,小的可能表现为皮疹、流涕等不适,重者可造成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中,有专门的超敏反应知识,向学生详细介绍了过敏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与方法,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接触临床主干课程之前树立起药物过敏的预防意识。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改革
(一)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现状
分析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在院校中的开设情况,可发现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学时比例不合理。总体上看,理论知识占据绝大多数的学时,而实际操作课程占有的比例非常小,最少的仅占到6个课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本身是一项操作性稍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了解相关理论的重要性和技能,课时比例的设置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大的阻碍作用。其次,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一直以来,护理专业都依附于其他医学基础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学科本身的创新和发展非常少[3]。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偏向临床医学基础专业方法,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护理专业特色。并且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没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护理专业思想的培养所起到的实质作用较少。最后,护理综合技能的衔接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对课程的创新,实用性知识的讲解也不多,导致学生了解到的知识大多是死板、独立的,没有灵活地和与其他专业相连接,使得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的学科桥梁作用没有被体现出来。
(二)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改革措施
1.教材的改革。实现教学内容改革,提高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当前的配套教材进行改革,非常必要。当前,大多数学校护理专业应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书《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考虑到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水平,结合当前实践较少的问题,可适当增加实验模块。根据总论、各论的课程进度、难度等,循序渐进。例如,基本实验模块这一模块对临床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主要内容是对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基本实验的目标在于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实验奠定基础。综合实验模块与开放性实验模块主要针对临床专业及检验专业学生,护理专业学生如有兴趣,也可以开展相关试验[4]。
2.课程内容的改革。结合学校的实际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类院校应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教学内容应尽量实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不单单是独立的教学内容,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也起到桥梁的作用,其研究的感染性、免疫性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传染等多个课程。因此,针对教学内容现状,对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非常重要。针对护理专业的特性,制定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讲授微生物学总论、免疫学概述及寄生虫概述等内容,将讲授的重点放在正常菌群的特点、消毒和灭菌操作的关键、条件致病菌的转换、怎样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等。各论部分的重点在于具有强传染性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化脓性球菌、破伤风杆菌及流感病毒、HIV病毒、乙肝病毒的讲解。此外,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构成、抗原与抗体、超敏反应以及免疫学防治,都是学生应当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机制与致病机制、关联性较弱的内容及发病率较低的寄生虫病等,可作为自学内容进行学习,不需要重点讲解。结合临床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例如,病原生物学部分的培养基制备试验、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细菌人工培养实验、细菌的生长现象观察实验、革兰染色法及药物敏感试验。免疫学部分应用设置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牢牢地树立无菌观念,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3.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是传统讲授法,该方法与教师为主导,能够较为完整、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后,继续应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会让学生感受到枯燥、被控制,无法发挥出个人的应用水平。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在应用传统讲授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后,可以引进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方法、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以及以方案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为今后的就职道路打下基础。以某一课程内容为例,课前,主讲教师为学生提供临床病例,提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运用学到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设计的方案开展实验,通过小组讨论与分析得到统一的结论,最终汇报结果后老师点评。这种结合了传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成果。
4.教学考核的改革。物理课程考核的改革通过很多年的探索,各个学校都做出了加多的尝试,最终,在加强试题库建设的基础上应用阶段性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结合的考核方式,并对考试形式与内容两方面予以改革。针对考试形式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如开卷、闭卷、平时测验和随堂考核等;笔试而言,减少了客观题目的比例,提高了主观思考题、综合运用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让考试内容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讨论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具有知识面广、内容抽象、机制复杂等特点,学生难以理解及掌握。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者的特点,教学当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是培养护理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首要途径。因此针对传统护理学科中《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弊端,在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应当广泛的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改革经验,建立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霞.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5):79-80.
[2]石搏.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3):102-105.
篇10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技术;机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霞(1977-),女,四川射洪人,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丁军(1978-),男,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理工大学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YB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79-01
工科学生特别是机械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核心,为培养出能快速适应企业产品研发设计和加工制造等生产实际环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在四年大学本科教育过程中塑造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等国家和教育部文件都明确强调高等工科院校要十分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1,2]在当今世界产业结构重新调整,世界重要工业发达国家重新回归高新技术制造业时代,先进设计、分析和制造技术在我国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有限元分析技术是一种数值分析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在现代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汽车、国防和军工等行业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经成为现代产品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技术已经不再是制约数值分析的主要技术瓶颈,有限元的发展十分迅猛,其已经成为机械专业方向研究生以上层次人才的必备工具。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为了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企业的生产实际活动,以及满足毕业读研的同学在高层次学习活动中快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需要,有必要在大学四年本科学习中通过专业认知教育、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改革教会学生熟练掌握有限元分析技术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3,4]
一、面向产业需求,开展专业认知教育
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该专业是机械工程学院重点发展的优势和核心专业。按照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新生开学时都需要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为了培养新生的有限元分析技术意识,面向装备产业发展需求,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较强有限元分析技术水平的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参观重庆市内在有限元分析方面使用较多、较为成功的行业领头企业,如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长安汽车研究院、力帆集团和建设摩托等骨干企业。通过行业企业资深CAE分析工程师的案例讲解和虚拟仿真演示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为后续四年大学学习奠定专业基础。
二、学习有限元分析软件,贯穿课程设计过程
机械专业学生初次课程设计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学习中,以这两次课程设计为契机,充分培养学生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能力,达到熟练操作有限元分析软件的目的。目前市面上流行多种有限元分析软件,以国外的MSC Patran& Nastran,ABAQUS和ANSYS等主流软件为主,间或有些二次开发的国产CAE分析软件,另外部分CAD软件也带有部分CAE分析功能,如CATIA等。为了培养学生毕业后在大型行业企业从事设计分析的能力,应为学生指定学习的主流CAE分析软件,这对导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每一种主流软件都有一个主要面向的领域,如机械结构静力分析、接触分析等领域ABAQUS较为擅长;机械运动特性如速度、加速度、振动特性等Nastran较为偏向;机构运动学仿真等ADAMS较为专业。结合学生在课程设计主要依靠的三维CAD软件,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初步思路,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见图1)。
三、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实验教学活动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一个真实直观、可以动手操作的平台,CAE仿真分析技术在装备产品设计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提高产品设计的准确度和精度,并大幅提高产品的开发效率,缩短产品的研发生产周期。CAE仿真分析平台主要包含装备零部件力学性能仿真、零部件运动学仿真以及装备零部件动力学仿真等。如依托CATIA等三维设计软件,利用精密三坐标测量机、激光扫描测量臂、机器视觉测量系统等,对零部件实物模型进行计算机逆向工程,获取数学模型,完成装备零部件工业造型的前期创意、详细设计与方案评审、三维效果图展示、工业模型制作等。如在力学性能测试实验系列课程方面,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在计算机上利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拉伸实验、扭转实验、贴应变片等实验做一个前期的CAE有限元分析,然后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实验与数值分析之间的差距,改进CAE分析模型或调整实验方案,加深学生对力学基本性能参数和基础力学测试技术的掌握,同时夯实学生的力学基础,提升其力学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四、熟练使用有限元分析技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机械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全面专业训练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机械基础理论、机械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步骤;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经过专业认知教育,学生可以获得有限元分析技术意识;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学习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仿真教学平台,直观体会有限元分析等虚拟仿真技术的使用等系列化的实践和训练,具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简单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因此,为了熟练使用和强化所学的有限元分析知识,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课题选题的实际情况,建议教师在学生的毕业实习实践过程中融入有限元分析等虚拟仿真分析技术,形成系列而又系统的分析设计流程。
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建立一个粗略的FEM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设计结果和成型产品进行预估分析,形成初步设计方案。基于此,通过力学计算如强度、刚度的计算等,借助如ABAQUS等CAE分析软件来完成或者对其理论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获得设计的二次方案,对设计过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核算,然后建立一个较之前更准确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ABAQUS、ADAMS等软件对方案进行静强度和刚度的静力学分析、机构运动的运动学分析以及运动干涉性分析和接触分析等。并基于分析结果再次优化设计参数,确定最终方案,并采用三维CAD软件成图,最后采用CAM技术进行虚拟加工制造等。通过这样一个设计分析过程,较为真实的模拟了工业生产实际活动中的设计、分析和制造等过程,严格按照该过程执行毕业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毕业设计质量(见图2)。
五、结束语
有限元分析技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让学生将有限元分析技术通过专业认知教育、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验教学等系列连续的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好机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熟练使用CAE软件进行工程实际分析,并注重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重点训练和使用,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大海.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辽宁学院学报,2007,(1):147-148.
[2]杜静,何玉林.机械CAD/CAE应用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