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作文开头范文

时间:2023-03-17 20:0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游作文开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春游作文开头

篇1

2、春节的街头不仅仅是这些,最显眼的是吉祥物-——鸡;花灯发着五彩的光芒;水果挺着大肚子,更不少的人们,也忙碌地买这买那:有的人嘴上乐开了花;有的人因买的太多,累得喘不过气来;有的人拎着大包小包,坐车回家。可热闹了!

3、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4、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各家各户就不约而同地放起了鞭炮,那声音震耳欲聋,我也就起床了。一出门,就看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庭若市。大街小巷孩子们有的在放鞭炮,有的在玩耍,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各家商店也准备开门营业。

5、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次过春节,人们总要贴春联、贴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户户都一派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

6、吃完年饭,一家人聚在一起,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大年三十的晚上更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家家灯火通明,处处礼花朵朵,鞭炮声声。大家一起守岁,告别如水似已逝去的岁月,憧憬对新一年的希望。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还要放一挂鞭,叫做“出行”,代表踏上一年的脚步。

7、“呯”,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最后的“压轴炮”——小叔的烟花。烟花首先喷出一团金色的火焰,把它射向天空,最后那团火焰在空中爆炸,形成了一朵怒放的“花朵”那一瞬间,似乎它把整个夜空都给照亮了。

8、“当当当……”十二点钟声敲响了,瞧,外面成了烟花的世界。窗外简直是火树银花,格外绚丽。看那千姿百态的烟花多美呀!有的像“仙女散花”,有的像“大红花”,有的像“满天繁星”,有的像“龙飞凤舞”……多么像一个“空中花园”!这些烟花使人看得目不暇接,把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

9、新年伊始,到处弥漫着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息,许久不见得家人如今也是齐聚一堂,快乐,是如今的主题。竹炮,对联,欢闹,其乐融融,这个年,我快乐。

篇2

写作是作者与他人进行生活经验和情感交流的一项活动。学生写作文,实际上是学生通过文章与老师、与同学、与世人进行对话,交流生活经验和情感认识。而现在的学生除了从课文、从电视上间接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外,很少到学校以外的环境里生活,多是在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中活动。缺乏生活经历,缺少生活底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写来写去都是那些东西,这势必造成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苍白。

一、学会观察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也就写不出好文章,不少中学生常常觉得生活枯燥,没啥好积累的。实际上只要细心观察,到处都是生动的写作素材,这正如常言说的“处处留心皆学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里对写作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也说:“观察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思维源泉。”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写作教学,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社会、关心人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在观察事物中寻求创作灵感。这样学生写作文时不仅有内容可写,而且会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独特感受,写出的文章才有新意。

为此,要鼓励学生多接触自然,到社会中去,去观察和思考周围世界,这是一种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手段。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如:上学放学途中、春游秋游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极观察。毕竟只有积极行动起来才能积累起广泛的素材,才不会为写作文时无材料而发愁。古人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这个道理。

二、在观察中发现美

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抓住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身边演绎着。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如何去认识、评价、应对、选择,这就需要他们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比如:清晨的一缕阳光,傍晚的一抹晚霞,春天的一场细雨,秋天的一片枫林,这些无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引起他们的愉悦,从而获得审美,产生一种急欲表达的冲动,正是所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不过,中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这时候老师的指导就尤为重要了。老师应引导学生朝着“进步、健康、高尚”的路子上走,以“真、善、美”的教学审美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体悟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世界。

为了让学生获取审美愉悦,笔者注意利用春游秋游的机会,让学生感受自然,体味人文;诵读美文,品味文意;介绍名家写作故事,引导他们获取快乐,得到熏陶。只有感受到新的,感受到真的,感受到美的,才能产生创作的冲动,获取创作成功的喜悦。

三、丰富阅读,充实积累

除了多观察多感受,要写出好文章,还需要多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知识积累除了课本的学习外,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对古今中外的重要名著要广泛涉猎。读书是语言积淀、思想积淀、情感积淀的必由之路。“读书破万卷”、“厚积而薄发”,所强调的都是写作文要博览群书。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在许多名著中都有具体生动的印证,许多写作知识更能在名著的阅读中找到根据。写作的大厦需要丰富的知识来支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文学、政治、历史等等无不与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除了着眼于引导学生积累课本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艺术精品”的营养,品味优秀文艺作品潜在的美感。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不但能够“下笔如有神”,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产生创造美的渴望,从而写出优美的习作。

篇3

老师们一度为学生的作文写不长,费尽心思。一旦看到学生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文章,便啧啧赞叹。从这一片唏嘘声,也道出了老师们作文判断的标准。那么“长篇大论”的文章,一定是精彩的吗?笔者持否定态度,拖沓冗长的文章,让读者味同嚼蜡,干涩难咽,又怎能算得上“精彩”呢?当然,言之有物,字字珠玑,娓娓道来的文章,自然让人读了还想读,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这个“长”就另当别论了。

内容丰富的文章,一定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的,与字数的多少,没有半毛钱关系。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才28个字,朱自清的《匆匆》,也只有612个字,郦思哲的《妈妈回来了》仅107个字,还获得了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这些文章的精彩,来自于丰富的内容作支撑。它们的字数或许还不及我们很多小学生,由此可见,拖沓冗长与内容丰富之间不能划等号。

二、成因分析:凑字数的恶果

写作初期,老师一味要求字数的达标,导致学生拼命凑字数。一个字能表达的,非用一个词,一个词能表达的,非用一句话,字数是上去了,嗦的毛病却种下了。就好比一开始就没有养成正确刷牙的习惯,最后一口蛀牙。学生的作文就好像这口蛀牙,拔了不忍,留着无用。

1.“开头”病。《课标》提出,不说空话、套话、假话。这不是无病,的确,学生作文中,笔笔皆是,就一个小小的开头,学生总喜欢绕弯弯。比如写《我的老师》,“教过我的老师数不胜数,有和蔼可亲的张老师,有满腹经纶的李老师,有能说会道的茅老师,还有温柔美丽的朱老师……但是最令我难以忘记的就是口才、文笔都很好的周老师。”转了半天,主角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场,让人看了很不爽快。

2.“堆砌”病。作文内容要丰富,绝对不是指内容越多越好,不少同学就走进了这个误区。比如《记一次春游》,同学从老师宣布消息写到回家作准备,从上车写到下车,从玩第一个项目写到最后一个项目,事无巨细,一一罗列,真应了那句话――“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事情的简单叠加成了学生把文章写长的法宝,而忽视了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更忽视了重点的突出,中心的明确。

这就好比一道营养丰富的菜肴,难道是把篮子里的菜一股脑儿都煮在一个锅里吗?料是多了,但是还能吃吗?更谈不是什么营养价值了。同学们堆砌出来的作文,就如同这猪食一样,量大难吃,得不偿失。

3.“废话”病。写作初期,学生的作文写不长,多数原因是文中的人物“哑巴”了。老师鼓励学生把人物的对话写下来,解决了学生字数难达标的问题。仅做到这一步就刹车是不够的,学生把“谢谢”、“好的”、“哦”这样的对话,不分主次,全部装进作文中。更有甚者,全文就是人物的絮絮叨叨,中间毫无穿插,便不成为文了。

三、解决策略:有舍才有得

1.巧构思,抓重点。同学们为什么会写到东算东,写到西算西,文章长度是有了,却被鉴定为“流水账”呢?那是因为缺少了动笔之前的重要一步;构思。这就好比造房子之前的画图纸,没有图纸的施工,是不能想象的。写作文前,学生如果没有思考周全,在脑子里设计好“图纸”,就会毫无重点地叙述一通,甚至会在无意中自相矛盾。比如有的同学写我的同桌很善良,写了三件事:①我病后,主动为我补课;②我忘带钱,他借我;③上课爱插嘴。虽然举了三件跟同桌有关的事例,可仔细一看,不难发现第三件事与主题无关。这就是没有构思带来的后来。

写作前花一点时间,想一想,这次作文的主题是什么,我选择什么材料来表现,这样思考后的作文,重点突出,中心明确。以《我们班的小病号》为例,表现同桌缺点多,举例:爱吹牛皮、爱捣浆糊、爱开小差。在心里罗列好小标题,再依次展开,文章自然脉络清晰,中心明确。

由此可见,内容的选择不是抓到篮子里就是菜,要根据文章的主题进行筛选,与表现中心紧密的留下,与中心无关的,要勇于割舍。内容的丰富是建立选材正确的基础上,一旦偏离中心,就是画蛇添足了。

篇4

初中学生进入中学时代,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语文课堂成为他们人生鲜活的舞台,这就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所在。

一、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如果课堂上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那课堂上肯定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不起来,课堂更谈不上活,那么,课堂的教学目的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想办法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统一的良性互动,尽量多想办法如何在保证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形成一个高效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这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

1.以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其本质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因而,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特点和需要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材施教。

依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本人每次上新课,就仔细备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音乐和图片,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通过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过程,主要表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所以教师无论在听、说、读、写的哪个过程中,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使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使学生的知、情、意、行获得和谐发展。

2.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学习活动,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在过去甚至现在的很多课堂中,教师都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现在,从学习主题的确定、学习途径的选择到学习成果的展示乃至学习评价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参考与指导甚至参与学习过程,但绝不可包办代替。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最新的教学思想提出教师要重新确定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当前的课堂上,教师在更多的时候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或组织者的角色,而不应以一个决策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中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可以将教师形象比喻成导演,而学生则是演员,并不是过去的旁观者,这也就是在说教学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一个良性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探索,最后得出相关的规律和方法。例如在自主组织文学活动中,在阅读、作文以及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索、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提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从而能用文字、图示、照片等展示学生成果,既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3.强化练习,创造学习自我空间

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让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目的是要加强或强化学生的练习,创造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和自我学习空间。当然,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引导,但要更多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置,突出学生的能动性和有效性。老子说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话,意思是说道是自我而来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佐助。这种过于自我的状态是不适合教学的,但是这其中“无为”的思想对于我们尊重和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确实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对学生的一些外在干涉,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这对于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果无疑也有巨大作用的。

二、加强直观教学,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综合性极强,要求综合素质的因素也极强。但是语文要求具备综合教学素质的同时,其直观教学也必不可少。学生通过直观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具体地感知语文魅力,就是让学生通过耳听、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是其学习新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的主要手段。

1.课前活动的准备

有经验的任课教师,通常都认真备课,胸有成竹。一是让学生课外准备资料,每节课请一位或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发言,也就是让学生演讲,将他们的收获讲给同学们听,或者也可以找一些优美的诗句进行朗诵,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学习气氛;二是加强课前预习,在预习中解决疑惑,积累新知识。

2.突出重点,把握课堂节奏

要想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只有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学生才会认真去学、用心去理解。兴趣是培养出来的,那么对于语文课的兴趣又该如何去培养呢?本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名著故事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于每节课抽三至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一些有关的文学故事,偶尔找一些优美的句子或段落念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自己朗诵。同时,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写一些句子来进行比较,进行适当的文字或词语句子游戏,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这里需要把握住两点:一是突出重点营造氛围。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反复地推敲课堂语言的运用,尽量做到短小精炼,极富文学色彩,突出重点的同时紧扣主题,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陶冶情操。二是把握课堂节奏,让教学达到最高效。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除要做到有效地提问外,还有就是要学会倾听。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发言。如课堂上教师要考虑好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这样才会让课堂有理节、生动而活泼。

3.课后的探索

语文课的特点是,课前的预习需要,课中的教学必要,课后加强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后要加强:一是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手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对于学生的预习,教师可以适当做出要求,对每一节课文的预习都应涉及阅读、联想、设问、理解,让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二是课外阅读与检测。关于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文学类型,但教师必须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把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引领,同时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文学作品给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知识的检测,只能检测到一些表面上的东西,但也只有通过这些东西才能使语文知识不断地积累与巩固。

三、利用媒体课件,动态生成知识,突出语文教学时代感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利用课间动态生成知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揭示知识的形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语文教学时代感,获得预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因此,一节课中,往往需要用到多种方法与手段,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用,并科学地恰到好处地使用各种媒体,就一定能显示它的优越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学生的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点。

1.借助画面再现情境

现代的语文教学应是提供阅读与现代手段互为运用,互为共享。画面再现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图片、视频等。通过画面有助于把学生再次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能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材料,有助于克服学生训练中的单调枯燥与弊端。如本人在组织学生春游的时候,把春游的情境一一拍摄下来,在作文课的时候再播放视频,这样当学生再次看到春游的场景时,就唤起了他们的再造想象,一些被遗忘的情节又一一出现在他们眼前,使他们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对春游的过程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为他们把活动的经过写得具体、生动打下了基础,对写作文的兴趣更浓。

2.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表演作文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神态,栩栩如生地重演事情的经过,使表演者能体验到事情的详细经过和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旁观者也能看到事情详细的经过,从而使大家都能在作文中体现所见所闻所想,使文字真实、亲切感人。本人认为“角色扮演法”比较适用于看图作文。看图作文比较难以写具体,它必须结合图的内容,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才能把图画的内容及蕴含的寓意表达出来。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心情看同一画面,感受都会不一样。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加上自己丰富、合理的想象,把图画的意思表现出来,使他们看了不同的表演,对图画的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写作时便能把图意表达得更具体、生动,表达的寓意也就更加深刻。

3.运用语言描绘情景

篇5

一、创造条件多读书

要写好作文,必须具有一定量的信息储备,而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要在读好一本书的基础上,开放语文教学空间,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博览群书。

1. 解决书源。一是建立班级“图书角”;二是鼓励、动员学生到市图书馆及各类正规书社办理借书证;三是号召学生每年末订阅一本自己特别爱看的书;四是班级读书漂流。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学生读书范围,达到少花钱、多读书、读好书的目的。

2. 保证读书时间。一是每天20分钟晨读;二是每周30分钟午读;三是每月一节读书课。同时,在课外把读书作为一项常规性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20页书,每月至少读一本书。有了读书时间的保证,扩大阅读不是一句空话,阅读任务真正落到了实处。

3. 激发读书兴趣。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每学期初我都要上一节读书动员课,并向全班学生发起“走进名著,相约好书”的读书活动,定期开展美文诵读品赏会、读书知识竞赛、说书悟道交流会、精美读书佳作展等系列活动。

4. 建立阅读记录簿。每月1日,每名同学都要把自己一个月来所看的书的主要内容及感受整理出来交给老师,老师还要用课余时间和同学交谈,保证读书质量。教师认真做好记录,期末对读书出色的同学,要给予物质奖励,使其尝到读书的甜头。

二、广辟途径厚积累

“无米下锅”是许多学生作文的通病。学生作文为什么无话可说,原因就是学生头脑没有素材,而素材的来源是积累。积累应是多方面的。一是经典语言的积累。鼓励学生搜集语文课本、现代阅读、文言文阅读及作文书、报纸上的精彩素材。另外电视、网络甚至是交流中的口口相传,都可以获取大量的妙词佳句,精心分类摘记下来,构建起语文素材库。二是布局谋篇的积累。此法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让学生通过课堂和课外书去感悟作者布局谋篇的精妙,如详略得当、前后照应、倒叙、精彩的开头结尾等。这样,又构建起了布局谋篇的素材库。三是生活积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积累的素材也少。而要提高作文水平,就必须丰富他们的生活,学生只有平时通过见闻实践获取大量的信息。积蓄众多的素材,作文时才会感到有素材可选,有话可说。如组织春游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深入到社会生活实际观察生活细节,感悟生活情趣。平时班级、学校发生的新鲜事情也不放过,并且引导学生把每次活动和感受写下来,这就形成了宝贵的写作素材。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积累,作文时就会薄发。四是古诗文的积累。古诗文不仅语言精美,而且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我十分重视古诗、宋词的积累,要求学生每周背诵3首古诗词,这样三年坚持下来,学生就能多背300多首古诗词,最终达到了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这样,学生就有了宝贵的写作素材,也就解决了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三、强化实践多运用

篇6

关键词: 观察能力;要领;习作个性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的起步阶段,对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乃至初中、高中的作文教学都有着奠定基础的作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怎样上好低年级学生的起步作文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起步作文教学的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把观察的方法交给学生,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就注意了指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或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或从左到右,或由表及里,或先景后人,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和思考,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抓住事物的重点、特点进行细致的深入的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从而去深刻认识事物。比如 “说话题”,让学生观察一个小物件,说一段话,我就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首先观察文具盒像什么体,整个是什么颜色,再观察表面、背面,揭开盒盖观察里面,之后,我就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观察了文具盒的形状、颜色,文具盒这到底有什么用途,能讲给老师听吗?”由于这样一观察,学生便有很多话要说了,其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如写一次参观活动,可带学生参观校园的落叶,玩耍的小朋友等。还可开展接鼓传花,接力赛等游戏活动,也可观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如“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先让学生回去观察,也可自己边做边观察,再回到教室把自己观察家务劳动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重点地写下来,这样写作文便有话可说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导学生掌握起步作文的要领

在作文教学中,鉴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差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切忌过于着急,起步作文教学时要做到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让学生先说后写。我以前教三年级时,第一次的作文教学我都要花很多时间。每一次我都不慌着让学生动笔,而是让他们先说后写。记得在骑龙小学教那个三年级时,第一次作文是写一次活动,我想了很久觉得学生平时的活动虽然很多,但是他们都只顾去玩耍,没有留心观察,没有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积累下来,所以我专门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分组,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回到教室将刚才的活动说一说。这时,教师就要当好学生说话的军师,教会学生该说些什么。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儿得开心吗?请你把刚才的活动说一说,注意说出你们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和哪些同学玩的什么游戏?你们是怎样玩儿这个游戏的?玩游戏时你的心情怎样?结果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不亦乐乎。有些学生没有说到的,我让其他同学马上补充。对说得好的学生我及时给予表扬,这使他们感到异常兴奋。接下来,我问学生:“孩子们,你们想过一把作家的瘾吗?”孩子们都欣喜若狂的说:“想,当然想!”我说:“只要把你们刚才说的写下来,你们就是一名小作家了!”就这样我完成了第一次作文的指导。后来我发现效果还不错,以后的作文中我也常常利用这种方法来指导学生的作文。

三、丰富写作材料,激发学生习作个性

篇7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1、指导学生搜集文章,变为自己的“作文集”。

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学生写作文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从电脑网络中下载过来,从自己的作文中挑选出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作文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兴趣的过程。

2.让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基于此,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写了那么多作文,总有几篇相对而言是写得较好的,就对他们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因为世界上几乎没有不为传播而写的文章。同学们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这也是一种传播,只是传播的面窄一点儿。因此,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这对启发写作兴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唤起学生写“故事文”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对讲故事、听故事如痴如醉,用写“故事文”引学生作文入门,可促进写作的积极性。首先是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那么,作为故事的叙述人──学生,必然会感到欣慰,这种快乐又成了写作的直接动机,然后把所讲的故事、听到的故事写下来。实践证明,从故事入手,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作文内容的机会,因而学生常能满怀信地心地写出生动活泼、语言流畅的故事。

二、训练学生学会观察

1.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而,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

2.就地摄取素材观察。

经常接触的,不一定就是熟悉的。比如学生写“我家的住房”,学生天天生活其中,时时举目可见,但不一定都能写好,原因是没有留心观察。因此,要指导学生善于就地观察熟悉的环境。如校园。教室、院内……使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事物,才能写好作文。

3.带着感情去观察。

小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美丽的景物,欣赏悦耳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刺耳的声音,一般会感到厌恶憎恨。也有的学生在观察中漫不经心,对观察的对象冷冷冰冰,写起文章来平平淡淡,没有半点生气,缺乏真情实感。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三、引导学生多积累

常言道:“厚积而薄发”,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积累。

一个人的发展,大致上有三种积累,都与提高作文质量密切相关:

1、活经验的积累(包括知识、经验的积累)。

教师在课内外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繁花似锦”的诱人世界,传授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指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热爱生活,“拥抱”生活。

2.情感的积累。

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发挥心理学上所说的“移情”作用,处处以童心、童趣、童志来对待学生,引导学生,对他们不能要求太高、太死板。这样学生才能有所表达,愿意表达,自由表达。

3.词语的积累。

中小学要提倡多读名著,多写读书心得笔记(包括摘抄型、感想型、评价型、补充型和提纲型等各种类型),才能从中汲取基础知识、积累词语、开拓视野、孕育灵感,利于作文,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成为新世纪强有力的竞争者。

四、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1.睹物想象。

小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可经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如带学生去春游,使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激起了浓厚的写作情趣。

2.续写想象。

许多课文的结尾有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3.假设想象

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实践证明,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开发出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引导学生抒发真情

现在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假话、空话、套话,内容千人一面,写作材料雷同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缺少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丰富的写作素材来源于多彩的生活,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扩大视野,观察体验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实感,才能使作文教学在求真中出新。学生拥有生活,并不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问题是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有的甚至是熟视无睹。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

1.着眼生活

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调动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以及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对环境事物、时令变化、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思考,及时地记录其颜色、气味、冷暖、态势等。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观察,全面认识和了解事物。

篇8

一、基础知识(35%)

1、 书写端正,卷面整洁。(3分)

2、 看拼音写词语。(8分)

méng lóng yuān wǎng dǒu sǒu jiē zhǒng mó jiān

( ) ( ) ( ) ( )

sì nüè yùn niàng diào yàn bǎi zhé bù náo

( ) ( ) ( ) ( )

3、 读一读,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 shǔ shù )得( dé de )清颗数( shǔ shù ),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 fēn fèn )量。

4、 查字典填空。(4分)

如果你在阅读报纸时遇到“苑”字不认识,可以用( )查字法,先查( )。如果你在写作文时要用到“造诣”的“诣”字,但一时忘了该怎么写,可以用( )查字法,先查( )。

5、 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流不息()烛夜游 香味四( )再接再()

()经风霜()荡然无存三年五( )盛气()人

6、 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一个恰当的词语。(3分)

(1)以前,我读书时很粗心,常常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的身上。()

(2)明天要去春游,小军兴奋极了,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3)看到小李汗水已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大家劝他休息一会儿再干。()

7、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一段话(其中有三个错别字、两个用错的标点和一个病句)。(5分)

6月1日早上,我穿着漂亮的衣服和喜悦地心情,来到学校大礼堂欢度自己的节日,我想;这样幸福的

童年难到不该真惜吗。

8、 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 改成把字句:

我用旧毛衣包好刺猬,送回当初发现它的地方。

(2) 改成转述的形式: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我才交出来。”

(3) 改成陈述句: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二、阅读(32%)

(一) 课内阅读(共12分)

1、 按课文内容和要求答题。(4分)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张开了眼。山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了。

(2)每棵树都在微风中 着自己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 着自己的喜悦。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

2、 根据提示的三个词语,写出相对应的诗句。(3分)

(1)李白 潭水 情谊 , 。

(2)讽刺 汴州 暖风 , 。

3、 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詹天佑经常勉(历 励 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 蜜 秘),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话不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在峭(壁 碧 璧)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1) 在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打“√”。(2分)

(2) 用“//”把这段话划分成两层。(1分)

(3) 詹天佑说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2分)

4、 阅读文章,按要求答题。(共20分)

我似乎长大了

——读《养花》有感

灯光下,我打开语文书,一个醒目的题目映入我的眼帘:《养花》。我再一看作者,竟是我国作家老舍。我读过老舍的许多文章 在老舍写的文章里 总含有深刻的道理 那么 养花 这篇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我 (pò bù jí dài)地看下去

初读课文,难免对一些句子不理解,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 ”老舍写这句话,仅仅是说“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吗?我又将课文读了几遍,细细 (zuó mo)了好久,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不劳动,连养花这点儿小事都干不了,何况做其他事情呢?想到这儿,我的脸不由得热了,这句话好像是指着我说的。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但我是空有大志,却不愿动手练习写文章。现在想来,直觉得 (cán kuì)万分,不动脑又不动手,不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这能当作家吗?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只空想,手和脑不劳动,就可能真的当一名“坐家”了!我觉得老舍文中说的“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句话确实是真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再如“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这一段,我开始也不明白。老舍写《养花》这篇文章为什么还写伤心事呢?经过反复思索,我才明白:连养花都有伤心的时候,那么生活中该有多少伤心事呀?由此,我想到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不能因为有一两次打击,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这一点,我是有亲身感受的。一至四年级时,我是班里的中队干部,一直被评为“三好学生”,经常受老师表扬,可称得上是事事顺心,处处如意。那时,天真的我成天无忧无虑,十分高兴。可是到了五年级,有一次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紧接着考试成绩又不太理想,于是就悲观、失望了。读了这篇课文,我全身不禁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心情格外舒畅。

读了这篇文章,我似乎长大了,懂得了许多许多……的确,这篇课文对我的教育太大了。

1、 给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3分)

2、 在文中的空格里,根据拼音写出所缺的词语。(3分)

3、 在第二自然段的横线上,按课文内容填写句子。(2分)

4、 这篇短文的开头主要写 以引起下文;结尾主要写

以总结全文。(2分)

5、提示:读后感的主要特点是先写所读文章的有关语句,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并举自己的例子说明。(10分)

(1)第二自然段先写有关语句是“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

举的事例是:

(2)第三自然段先写的有关语句是什么?从这一点出发写出了自己怎样的感想?举了什么事例说明?

三、作文(33%)

(一) 写通知(3分)

新风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准备6月26日下午第二课后召开中队长会议,讨论假期活动计划,地点在六(2)班教室。请你以少先队大队部的名义写一个通知。

(二) 作文。(30%)

题目:想起这件事,我就

提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使自己感到高兴、伤心、委屈、气愤或惭愧的事情,请你从中任选一件写下来。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篇9

[关键词]语文素养;实践教学;社会

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过去语文教学偏重知识传授,把语文教材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形成自认为很严密的知识体系。这种做法,导致语法术语、文学概念、文章作法等充塞课堂,导致阅读教学中的烦琐分析。作文教学则大讲“开头几法”“过渡几法”“结尾几法”等所谓布局谋篇的知识,使语文教学耗时多而成效少。对于语文知识,一要有序,二要有度,三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

二、情感与态度整合统一

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语文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对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被排除在教学关注之外,既无针对性地培养,又无科学性的检测,更无实效性的成果。态度是内在的心理需求,是学生对语文发生了兴趣、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之后自然形成的,而非单纯的外在表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都可以进行综合性学习,他重在学生的自助实践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情感,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感,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有情感驱动、引感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反过来也可以深化认识。这既是一种认知的把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的把握方式。当然,这种情感共鸣、物我两忘的境界,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出现,也不是整堂课自始至终都会保持。但是,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学习文学性课文时容易发生。此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意愿都化为生命的激情,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的美的境界。

三、过程和方法的整合统一

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要过早的去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应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的同时存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认识上的参差不齐是正常的。任何认识都离不开个体的知识和经验,离不开个体的思维方法和习惯,离不开个体的心理能力。那种认为统一的材料必然产生统一的认识的观点是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冲淡了学生的认识过程。

现在小组合作研讨的样式在许多学校盛行。学生同桌两人或前后桌四人一起讨论,作为一种“合作学习”的雏形,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口语交际能力、探究能力是有益的。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讨论的问题从何而来,是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硬塞给学生的,还是来自学生、是学生急于释疑求解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常常会从不同角度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果老师善于梳理,提出一个或两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否则,由于学生思路突然分岔,加之时间太短,来不及组织内部语言,更谈不上去听取别人的发言,讨论就会流于形式。

由于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因此,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到“要沟通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配合”学校活动开展班级活动,可我认为更应该是“利用”。学校活动给我们的班级活动提供了一个舞台,一个契机,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提倡综合性学习,是这一次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的可以写入教学计划、教案中去,有的却需要抓住天、地、事的契机,临时组织安排。有的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有的可以在专门的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是需要师生利用课外时间,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还有的可能在野外,在春游秋游活动过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可以是课外的独立自主活动,可以是小组的合作活动,可以是节目表演,可以是辩论赛,可以是调查研究活动,可以是带领着游玩过程中的说说写写,可以是收集整理资料后的汇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