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31 00:2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雪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雪的文章

篇1

一、潜移默化,使德育在润物细无声中生根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有限度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只是渗透教育而已。否则,我们可能会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可渗透于语文文字训练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其次,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即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之中。识字教学可以结合字的形、义及字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立场。

二、把握时机,使德育在无声胜有声中发芽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训练之中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必刻意安排、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要相机进行。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把握好时机,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如教学《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当学生充分理解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及美丽之后,老师问:“西沙群岛是哪国的?”学生齐声回答:“是我国的!”在这里我们没有思想品德教育痕迹,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之情被淋漓尽致地激发起来,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像这样的语文教学中的时机无不穿插、渗透在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无声胜有声”是“德育”与“内容”的有效结合,那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循序渐进,使德育在分层渗透中开花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思想品德教学一样,也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随年级段的不同,表现出层次性。如:低年级学生能在浅显易懂的童话课文中受到一些最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在生动的故事中受到团结力量大、助人为乐、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等教育,这种思想品德教育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像《小熊盖房子》这篇童话,就展示了关爱他人、保护森林的思想教育。而针对高年级同学来说,就要有一定层次内容的德育教育渗透,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陶冶情操的文章,像《桂林山水》、《草原》、《林海》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富饶;还有富有哲理的《钓鱼的启示》、《尊严》等闪耀着真、善、美光芒的中外优秀文章。这样,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有层次地进行,循序渐进地深入,使德育在分层渗透中开花。

四、感悟亮点,使德育在审美熏陶中结果

可以说,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决定了其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审美过程。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能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如《语言的魅力》、《桥之思》这些课文,能让学生感知“爱,是人类最美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另一方面,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能得到不断提高。如《将相和》一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蔺相如、廉颇二人人格之美的感知和分析,既受到了他们顾全大局这一人格美德的熏陶,也提高了学生对人格美的辨别能力。

五、拓展渠道,使德育在实践体验中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特别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推进,就是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自然、社会为大课堂,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通过勇敢地探索、亲身地体验,在发展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机遇,正确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形式繁多,方法多样。在教学中,我们应不失时机,从一点一滴做起,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像春风化雨那样润物细无声,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哺育和陶冶一代新人的爱国情操,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双重任务,才能培养出新世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语文课程教育功能研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顾黄初《语文教学导向》,王松泉 等 主编《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篇2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深刻指出:“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名言,都精辟阐述了良好习惯在各科学习中的重要性。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内容众多(如涉及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多领域的众多知识与众多范文中所承载的复杂知识)、知识点分散(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知识中如汉字、词汇等不单量多而且分散在不同篇章之中)、提高缓慢(语文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需要长期过程)、技能复杂(如听说读写各自的技能技巧)等客观特征,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极为简练地提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他看来,教语文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样,与叶圣陶先生齐名的语文教学界著名“三老”之一的张志公先生,也主要从语文课程与语文学习的特征出发,集中而全面地论述了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养成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学习、理解、领会张先生关于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科学论述,对我们重视以良好习惯养成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高乃至终身正确使用语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有效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因素,一般都活泼好动、自制力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培养学生在语文课上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对语文课程的有效学习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张志公先生看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善于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与踊跃回答的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要能抓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教师就要善于提问,这是由于:“善于问,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1]就是说,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精彩的“问题意识”或说要以有效的提问来调动学生听讲、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中。对此,张志公先生曾明确指出:“提出个问题来问一下,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问题的本身又会暗示出怎样注意法。”[2]显然,以问题或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在整节课上学生都能处于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勇于探究的良好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上课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也就能逐步形成。

自然,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教师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提问来培养学生注意听课的良好习惯,重要的是要在提问的方式方法、时机选择多方面下功夫。就是说,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问题的设计方面下功夫,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每个环节的问题,从而使每堂课的每个环节都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他们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在这方面,一些优秀语文教师以提问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课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对“遗男”与“孀妻”两词理解时就提问到: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着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3]这一“曲问”,自然要比“遗男”、“孀妻”是什么意思高明得多,也易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此看来,语文教师的提问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而影响到对学生认真听课习惯的培养。

二、有效培养学生认真朗读的良好习惯

学生只有在对经典文章的仔细阅读特别是朗读中,才能逐渐积累起发展语言能力所必需的语言材料,也才能更好地体会优秀作家锤炼词句的艰苦努力与有益借鉴。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对语文课程应重在“文”(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掌握)的培养提高而不是重在对“意”(对所表达内容的理解与领会)的理解把握这一根本任务上认识不清,致使一些教师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常常忽视引导、组织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学习借鉴,从而使学生语文能力受损。就是说,在把语文课程主要任务看成是理解、把握“文意”时,一些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要求、组织学生去认真阅读特别是准确、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实际上,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朗读习惯,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与语文习惯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朗读得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些,必然会在自己的书面语言——写作中反映出来。”[4]这就说明,要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就要从朗读抓起。正如大教育家朱熹所讲:“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要实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朗读。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张志公先生主张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严格、有序地要求:“朗读,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进一步的要求,较高的要求。基本的要求是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错不漏;进一步的要求是正确地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较高的要求是显示出文章的风格神采。”[5]这就说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制定出朗读的基本要求并使学生能够掌握朗读的这些基本要求,从而培养起认真朗读的良好习惯并以之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其它语文能力。

三、有效培养学生工整书写的良好习惯

随着电子产品特别是通讯产品的不断更新发展,手机、电脑等产品使用的全民化、生活化,现阶段人们的联系方式也由传统的纸质书写变成了“键盘输入”或“屏幕输入”,如最为常见的短信聊天、QQ聊天、电脑写作等,致使人们“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规范、工整的书写习惯也越来越差,“提笔忘字”的现象更是越来越普遍。就是说,现代科技发展在带来便捷、快速等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用手”书写的松懈,并使人们特别是学生的书写越来越不规范,逐步形成了书写潦草、字迹模糊、字形难辨等不良习惯。同时还要看到,由于汉字是汉语的“根”并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汉字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个体对汉字、汉语乃至汉文化的理解与掌握。譬如能否正确书写出“后悔”、“隐晦”、“教诲”这些词中的“hui”与“辩论”、“辫子”、“分辨”这些词中的“bian”,就常反映出个体对汉字与汉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历来我国语文课程极为重视汉字的认读与书写,并在童蒙教学的起始阶段就通过“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集中识字与从“上大人孔乙己”这些笔画简单字练起再到复杂字的书写,使识字与写字分开进行以确保书写质量。正因如此,古代读书人大多数都具有良好的写字习惯与优秀的写字能力,这与现代人们的写字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从汉字书写的现实情况与历史经验看,语文课程必须加强汉字书写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规范、工整、流利书写的习惯,并在认真、流利书写时认识汉字结构、理解汉字字意、把握汉字规律。张志公先生正是立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汉字基础性作用,明确提出要从严要求以加强写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说话、写字、造句、读书、作文,都要从严要求。比如写字,应当一笔不苟,横、直、撇、捺,该怎么写就要怎么写。东倒西歪、模糊一团那些现象不能容许。”[6]写字时“东倒西歪、模糊一团那些现象不能容许”,自然在于这是一不好的语文习惯,不仅影响到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甚至还会形成草率行事、粗枝大叶等不良生活、工作习惯。对养成认真书写习惯,郭沫若先生也曾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7]如此看来,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要让学生知道一个字“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并力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绝不允许潦草和随意书写,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

四、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积极回答的良好习惯

任何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思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对语文课程而言,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思结合从而实现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语文课程基本都是以“课文”为基本凭借物的,而教材中所选课文对今天见多识广的学生而言是不具“陌生感”的,因而也就不如物理、生物等课程由于每节课都有新知识、新内容那样吸引学生,易于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同时,由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是一个耳濡目染的漫长过程,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缓慢的过程。对此课程特征,张志公先生曾通过对不同课程的比较后明确指出:“语文课不同于别的课,学生不是从全然不知到知,从全然不会到会,而是原来就会的。不像数学课,比如,原来不知道什么叫‘开方’,当然也不会开方,上了几课,就知道了,会了。语文不是这样。拿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听话,说话,读书,作文,他原来都会的。上语文课,是个在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加工、提高的过程。”[8]正是由于语文课程是一具有“在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加工、提高的过程”之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认真领会的难度就要明显高于其它课程。这就是说,“语文课程特有的这些课程特征,也告诉教师语文课程实施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不可只重形式,要把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最主要目标与最基本任务,从而取得实效。”[9]

那么,怎样依据课程特征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的良好习惯呢?对此,张志公先生还是主张从树立“问题意识”入手来解决问题:“善于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10]就是说,语文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课文形式、内容方面的特点,才能通过精心设计彼此有着明确逻辑联系的“问题链”来引导、激发、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并进而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钻研与探究语文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因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众多的原理都表明,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才能促进其积极思考。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揭示了质疑问难在学习中的巨大价值与积极作用。因此,在语文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以新颖独特的问题和彼此相连的“问题链”来调动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对此,张志公先生也明确指出:“提问很有好处,既节省了讲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11]这就说明,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培养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概括来看,学生专心听课、认真朗读、工整书写、主动思考与积极回答是语文课程学习的一些基本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依据语文课程特征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高度重视、从严要求、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自然,由于学习习惯是一积久养成的具有一定“自动倾向”的学习方式并多表现为个体的“潜意识”。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基本学习习惯就不是一日就能见效的。这就需要教师要严格课程学习要求,不断引导、有效强化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懂得哪些行为“应当这样”、哪些行为“不应当这样”,长久坚持、不断强化才能养成语文学习的基本良好习惯。如此看来,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课程所需基本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论述,对现阶段语文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注释:

[1][10]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5.

[2][1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4.

[3]参见张奎,李维鼎.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点[J].黄冈师专学报,1982:(4).

[4][5]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227.

[6]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82.

[7]转引自孟祥军.再谈写字课教学模式问题[A].第二届国际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82.

[8]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4.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劳动合同法 就业促进法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问题

1.就业平等权得不到保障,歧视现象严重

众所周知,劳资双方地位上的不平等,使劳动者明显处于弱势。就劳动关系自身特点而言,其具有从属性。劳动关系虽然是依据平等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但一旦建立,劳动者即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双方形成隶属关系,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具有管理权。这种从属性的关系使劳动关系脱离民事关系。因此,无论在劳动力市场整体还是在微观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处于不平等的状态。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因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就更是困难重重。

导致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泛滥,使大学生就业平等权受到严重侵害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近年来高校扩招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地方政府和部门就业政策的缺失、用人单位的效益至上观念和不理性的用人理念,大学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等等,但是,从根本上讲,其主要根源是法律规制的不足。

2.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签订,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劳动合同制度的核心,事关劳动合同者权益保护。因此,《劳动法》第16条、19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但用人单位受降低用工成本的利益驱动,为逃避缴纳社会保险和解雇成本的法律责任,规避劳动合同的签订。由于缺少书面劳动合同,在争议处理时,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此外,有用人单位以就业协议签订代替劳动合同签订,规避自身责任。事实上,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性质截然不同,就业协议仅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达成的用人单位同意接收毕业生的承诺,并不涉及劳动合同的具体条款,其效力始于签订之日,终于学生到工作岗位报到之时。显然,就业协议不能取代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才是真正就业的法律体现。否则,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就容易受到侵害。

3.大学生实习期间工伤难于认定

在大学生实习期间,一旦出现工伤,如何进行事后救济,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对大学生合法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已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人身意外伤害,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我国法律对在校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专门的规定。在劳动部印发的《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严格意义上不存在劳动关系,因此不能适用《劳动法》,不能通过工伤赔偿获得救济。实习生也不具有工伤保险赔偿的主体资格,不能适用《工伤保险条例》。

二、大学生就业权利法律保障及完善

1.完善《就业促进法》,保障平等就业权

《中华人们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应该说是就业受歧视的劳动者的福音。它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劳动者平等就业,无疑是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新的权利保障书。然而,由于《就业促进法》不是专门的反就业歧视立法,故对就业歧视的一些专门性问题未作规定或规定不足。例如,未对就业歧视进行明确的界定,对就业歧视的列举,虽然之后加了“等”字,但列举范围仍未涵盖常见的就业歧视,尤其是常见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遭受歧视等问题。另外,行政执法不足,《就业促进法》出台之后,该法虽然规定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但是似乎仍未明确这种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处理就业歧视的职责,也未明确在这种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中建立处理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更未规定监督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在《就业促进法》出台之后,虽然规定了受歧视者可向法院提讼,但对用人单位实施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及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等都未作专门具体的规定。这些仍然会给处理就业歧视的司法实践带来不便。

2.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关于试用期的规定

法律,尤其是《劳动合同法》,为防止企业滥用,对企业在试用期内单方解除劳动权的行为,对其单方解除权的行使,作了种种限制性的规定:(1)限制了试用期的约定次数,即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1次试用期,不得重复约定。(2)规定了试用期的劳动报酬,即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此外,由于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因此,用人单位应该为劳动者购买相应的社会保险。(3)规定了试用期的具体期限。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4)《劳动合同法》规定了试用期内劳动合同解除条件。试用期内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定情形。

3.修订《工伤保险条例》,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安全

实习生与企业之间应该是一种劳务关系,应适用民事法律,按一般民事侵权来处理。但鉴于目前毕业生实习的情况增多,要更加有效的保护大学生利益,我国应该修订《工伤保险条例》,把实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事故纳入工伤保险体制。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权益,也为学校和实习单位分担了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利于消除企业的顾虑,调动他们接受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为深入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法律保护。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法律对大学生就业的保障作用,不仅仅体现为事后的救济,更多的是要事前预防。因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完善法律条款,尽可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高校要加大对劳动保障法律知识的宣讲力度,督促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以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及对大学生利益的损害,更加有效地保护大学生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听能力 障碍 教学策略

引言

在长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听力教学一直不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听力课时少,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在课堂上接受训练。而课后由于没有练习听力的环境,所以导致学生听英语的能力薄弱。而且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中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这一目标上就显得极为艰难且迫切。为此,有必要对地方高校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缺弱的表现做一番诊断,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制约学生听能力的障碍问题分析

(一)语言障碍

语言首先是有声的, 其本质的物质外壳是语音、语调。学习语言, 如果语音不准, 又不能正确把握语调, 就会失去一定的辨音能力, 这势必影响整体的听力理解。并且由于缺乏辨别句子中意群停顿、单词连读、失去爆破等读音规则的能力。缺乏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对听力产生的困难体现在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等方面。

(二)学习动机缺失

学生学习英语听力动机缺失、缺乏自信、兴趣低下是其英语听的能力缺弱的内在因素。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前少有成功的体验,学生难于获得听力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英语听力的兴趣低下,缺乏自信,对自己学习听的技能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从而影响其听的能力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只是给学生放录音,然后学生听,听完后对答案。这种教学模式已越来越受到批判。教师在语音实验室扮演“听力磁带播放者”和“练习答案者”的角色,而学生成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这种听力课堂教学模式很难真正实现师生互动,不能真正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也逐渐降低学生对听力课的兴趣,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二、提高学生听力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基本训练

听力基本功首先应包括基本的朗读知识, 如音节、重读、意群、连读、失去爆破等。有时, 句子的停顿正确与否, 也影响对句子的理解。要学生跟读录音, 让他们体会英语的语音、语调、重读、弱读、意群甚至韵律, 培养学生对语音中的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弱读、重读、升调、降调等一些语意语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语速的适应性。听力基本功还应包括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如速记, 即快速、扼要地记下一些关键词、数字等, 这对构建整体框架、帮助理解是很重要的。

(二)课堂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布置一些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能够完成的有意义的听力学习任务,使他们享有听力学习和使用的成功体验,满足其成就需要,从而树立学生学习英语听力的信心,激发学习听力的动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念: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让学生明白英语能力差不是自身能力差,也不是没有学习英语听力的天赋,只要努力学习,兴趣浓厚,有学习动机就能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听力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听力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通过实践发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指导帮助较多的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教师的关心、帮助使学生具有归属感。学生在听力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成绩提高较慢,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解决听力学习问题,提高听力成绩,以激发学习动机。

(三)创设有效的听力教学方法

传统的听力课上, 课堂活动不多,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 往往感觉听力课枯燥无味。而学生长时间地只接受单一的听觉刺激, 大脑容易疲倦, 注意力容易分散,听的效果不佳。在听力课堂上组织一定的活动, 可以把课堂时间分隔成以不同内容为中心的几部分, 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听力课本中有许多对话, 听力教师可以在放音一至二遍之后, 请学生扮演对话中的角色, 先练习, 然后在班上演示,有些故事, 可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 还有些题材的听力材料, 主题很适合学生开展讨论。这几种方法都能很好地检验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掌握程度, 同时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了听力课堂的气氛。

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 许多大学听力课堂上已经有了其他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比如幻灯、录像机、电脑等。这些设备为听力教学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途径。听力教师应正确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 使学生在听力课上能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幼儿文学 趣味性 想象力 美感 是非观

幼儿文学是启蒙文学,是儿童精神生命中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 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升华有着独特的价值,对孩子的精神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总是力图以最单纯明净的文学构建一个内涵最丰富的艺术世界。

首先,幼儿文学应当是趣味文学。幼儿文学的启蒙作用是在“有趣” 的前提下完成的,是幼儿在快乐中接受的。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无不充满欢乐明朗的色调, 充满幼儿情趣。幼儿文学给幼儿的“益处” 正是在不经意的“乐趣” 中自然流泻,吸引着孩子们如痴如醉。幼儿文学或以新鲜活泼的语言, 或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或以绚丽多彩的画面, 使得幼儿神采飞扬,给他们带来快乐。然而,现实世界是,中国不少地区儿童教育受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如“小大人”、“教育观”等影响,使儿童过早地步入了成人世界。在成人的眼里,乖巧、温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本性,更谈不上幽默。尤其是今天的孩子,尽管有着比父辈优越得多的物质条件,但他们也被无形的压力所包围。高科技、电子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已使孩子失去了本能中的幻想。今天的孩子都坚定不移地相信,月亮只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围绕地球旋转的巨大石块,那上面根本没有嫦娥、玉兔,面对天上的月亮,他们已经不会笑了。幼儿文学应当让孩子们像外国的小孩一样有着机智、幽默、开朗的性格。

其次,幼儿文学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缺乏, 幼儿的想象要依赖外界的刺激和影响才能产生, 而幼儿文学作品充满着想象的因素, 很容易刺激幼儿想象的产生。例如台湾诗人林焕彰的儿童诗《妹妹的红雨鞋》:妹妹的红雨鞋/是新买的,下雨天,她最喜欢穿着/到屋外去游戏, 我喜欢躲在房子里, 隔着玻璃看它们/游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金鱼。这首诗将着眼点放在妹妹的红雨鞋上, 并借此生发联想, 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巧妙的比喻准确地抓住了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为幼儿架起了想象的桥梁,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地陶醉其中。

篇6

关键词: 个体成长 语文教师 教学角色定位

我们经常在讲“以生为本”,“关注学生成长”,但往往在语文课堂上,因为赶“进度”,而忽视孩子――因为她害羞不敢开口,因为时间短暂而没来得及思考,因为说错后引起同学哄笑……语文课堂上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关怀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实现语文教师的“朴实”转身。

佐藤学先生在《课程与教师》中提出:“冲突与妥协、冲突与妥协、冲突与妥协……如此循环往复,可以说是课堂生活的特征。课堂是从事日常教学、完成某些活动,实现某种价值的场所。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遭遇重重困境,穷于应对,并且不得不作出某些妥协的场所。”“举例说,小组学习中,一个小组发生了争执,一名男生遭伙伴冷淡时,是应当优先解决争执呢,还是该优先展开分组学习?倘若争执的发端是这个男生对算术的自卑感及同学对于他这种自卑的一种轻蔑,又该怎么办?是应当优先展开分数教学呢,还是优先解决不合情理的同学之间的轻蔑的行为方式呢?进一步说,倘若他所在的小组的学习落后于别的小组,他的处境将陷入更难堪的境地,又该怎么办呢?”

佐藤学先生提出的课堂“冲突”和“妥协”,实则揭示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个体成长的忽略。我们往往照顾的是教学进度,往往关注的是那些侃侃而谈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容易被遗忘,或是对之以简单粗暴的评价。比如:一学生今天上课时,眼神悄悄地望着窗外出神;一学生悄悄地在座位上给课文配插图;一学生总是不敢举手发言,今天照例还是不吭声;一学生不太自信地举了手,但老师却没有请他发言……

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如下:

1.“应试教育”思想没有彻底克服。对学生的感知过程偏重于“智”的能力,忽视德、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在思想、意志、情绪等方面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就把学生从学习成绩方面分成“尖子生”与“落后生”,并且把这种划分与“表现好”和“表现不好”对应起来。同时,有些学校仍在热衷于追求“升学率”,这样势必导致班主任在工作中将重心都放在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从而使学习落后的学生失去关心与激励,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表现情绪化,这样既不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又给班级工作带来很大负担。

2.对学生的外在表现缺乏客观的分析和研究。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如果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把学生的表现与家庭背景及社会环境割裂开来,用统一的形式,统一的方法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规格”,学生一旦达不到就加以批评责备,否定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无端的伤害。

3.课堂规模及教学进度的限制。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就读学生的不断增加,每个班级的人数都突破了30人,在40~50人左右徘徊。这样的“大班”教学,让上课老师无暇顾及每一位学生。再加上老师们被要求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进行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节奏紧张而紧凑,以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一个孩子个体成长。

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中努力关注孩子的个体成长。教育意义的本原是人,语文课堂中要注重对个体生命的呵护、尊重。在《和教师的谈话》这本著作中,赞可夫专门谈到了课堂上的生活。他突出了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关怀孩子的个体成长呢?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树立观念

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观念。其一,要树立生命观。教师的工作直接面对生命,关系人的健康成长,教学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教学的生命观首先在于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丰富人的生命内容,改善人的生存方式,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生命活动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思想的活力,思想的活力源于精神的自由解放,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生命活动中,解放自我,释放潜能,袒露情怀,尽情地表现自己,展示智慧,从而焕发生命的激情,显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二,要树立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具有唯一性,都无法复制,所有生命都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因此,敬畏生命、关爱生命是教育的伦理学起点。部分语文教学往往失却本我,淡化本真,把主体抽象化,把主体共性化了。教学中统一的东西太多,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教学中的主体是个性化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丰富的统一,克服当前教学中过于趋同、要求划一的倾向。其三,要树立潜在观。教师要看到学生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认真研究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真正内涵。潜在可能性是相对于现实发展可能性而言的。教学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教师要创造条件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潜在的可能性提供发展平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教师的任务在于呼唤学生内心和智慧的觉醒,导引出那些最初的萌芽状态的冲动和潜能。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二、分析学情

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地分析学情,即所谓的“备学生”。“备学生”是指备课过程中“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掌握的范围和质量,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新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恰当的教学策略,以便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这就是预设。

三、舍得等待

教育名家窦桂梅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需要等待。”静下心来,仔细思量这一句话,其中不无道理。在学校教育中,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在所谓高效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中,人才的培养太过工具性和理性化。在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课堂显得麻木与机械,学生们在课堂中失去了太多自由驰骋的空间,学生非理性一面(情感、意志、价值、信仰等)的自由发展与成长在课堂中无形地被遏制。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静的沉思,静的遐想,静的品味,静的感悟显得多么重要。课堂需要等待,学生需要等待。在静静地等待中,尊重学生的生命律动,张扬学生的独特个性,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更需要这种静的等待,让学生在静的思考中寻求问题的答案,组织表达的语言,理清自己的思绪,品味文本的韵味,感悟人生的真谛,收获自己的成长。

尤其,当学生面对你的提问慌乱站起来,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时,我们需要等待。此时,我们不要投以急切的目光,更不要用失望乃至责备的眼神增强学生的恐慌和失败感,我们应该辅以鼓励的目光和亲切的话语:“别慌,孩子,慢慢思考,老师等你。”就因为你的等待,学生的紧张感会完全消除;就因为你的等待,学生的思维空间会拓宽变广;就因为你的等待,学生有了充足的思考时间,他们有可能给你一个极富个性的回答,让你百般惊喜。

四、评价慎重

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具有激励作用,更要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的、绝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老师的评价一个标准一个形式一统天下,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主体得不到落实。因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关爱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带去成功的希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快乐。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根据教学内容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要具体化、多样化并且有针对性。还要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的就要给予肯定。特别要注意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五、方式多元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元的,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场合会有不同的学习形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尊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允许学生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能过早下结论。这样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由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待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从不干涉。对待学优生,我经常鼓励他们在解答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解题思路不要照本宣科,讲求“活”,只要把答题要点讲出来即可;对待学困生,鼓励他们在合作学习时,要多发问、多与同学探讨。即使结论回答错了,我也看到积极的一面,及时给予鼓励,积极引导,让他们既掌握知识,又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

叶澜教授说:“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命,要把课堂作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要关注学生潜能的发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重建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充满灵性的生命活力,把“学习主人”该拥有的一切权利还给学生。”我们常听到语文老师要实现“华丽转身”,但我觉得,语文课堂中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成长,即是“转身”。我们都要朴实转身。

参考文献:

篇7

你们好!

你们知道吗?重庆主城每年产生的建筑物垃圾约有1000万立方米,而大量的垃圾都被随意地倒在路边、空地或河边,使我们的环境变得异常糟糕。

而车辆乱停现象更是严重,本来有停车场,但那些车主嫌贵,就停在路边或人行道上。原本就不宽的人行道上停了许多车,行人只有绕道而行。

摊点乱摆也很严重,烧烤摊发出的油烟污染走着我们的空气,而烧烤摊走后,留下的废油危害着大地,如果有果树吸收吸收到了这种废油,结出的果子也会又小又苦。

广告乱贴的建筑物乱搭建的情况也很严重。广告乱贴的情况随处可见,比如:楼道、电梯、墙壁这些地方,这的确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方便,但广告过多地贴,就会破坏我们的市容市貌。而建筑物乱搭建会影响到原建筑的外观,而且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治理五乱。

此致

敬礼

篇8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论文 质量管理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课程,也是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以及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珠江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应用、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按照保证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强化实践教学,把毕业论文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环节,努力保障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本文基于广东17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调查数据,以珠江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二、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 

1 指导教师因素。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导因素。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师资队伍数量不断上升,质量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据调查,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即主要由从公办高校退休的年龄偏大的教师和刚从大学毕业参加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组成,而中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少;教师职称结构总体呈现“高职称教师少、低职称教师多”的现状,教师的职称层次有待提高。独立学院是教学型学院,教师需承担大量教学工作,而承担的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却很少,使得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另外,由于诸多原因,致使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相对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阻碍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需要,但不少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不足,指导方法有待改进,指导质量有待提高,指导责任心也有待增强,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 

2 学生因素。学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体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使得学生必须更加主动学习,切实强化主体意识,方可保证学习质量。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学生除高考成绩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差距外,其能力、素质与母体高校学生相比却各有特点和优势,甚至有不少学生在个性和特长等方面还比母体高校学生表现突出,优于母体高校学生。独立学院的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是端正的,认为这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学习环节,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毕业论文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在时间上存在冲突,也有极个别学生受急功近利、虚假浮躁风气影响,对毕业论文课程学习认识不足,疲于应付,甚至直接从网上抄袭或请“”代劳,违反学术道德,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影响了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及育人效果。 

3 教学条件因素。教学条件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基础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以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然而,大多数独立学院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尤其是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等还不能完全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许多独立学院对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许多独立学院正处于发展战略转型期,在不断增加教学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改善实习、实验条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这必将推动独立学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也为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教学管理因素。教学管理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只有强化其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方可得到有效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充分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为打造办学特色和创建品牌的重要内容,同时制定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形成规范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指导、评阅、成绩评定、答辩、质量监控、诚信质量管理、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标准等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加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经验还不足。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 

三、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管理模式 

1 坚持分类管理。坚持分类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前提。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严格标准,统筹管理模式,以维护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分类管理,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珠江学院实行以分类管理为前提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分类管理模式。一是同绕系、专业、指导教师、教学条件等因素,在学院统筹管理模式下。规范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各系、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专业差别化管理模式。珠江学院鼓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引导和鼓励各专业师生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自行制定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标准,自行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管理,自行规范质量评价的约束机制,以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保障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三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各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就业方向开展毕业论文实践,以增强毕业论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加强规范管理。加强规范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抓手。珠江学院按照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逐步构建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细则(试行)》《本科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与奖励工作细则》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以及中期检查等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了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和质量标准,为系、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提供制度平台。二是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水平。三是加强指导教师管理。珠江学院明确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格标准与工作职责,并坚持选拔有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建立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培训制度。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开始之前,由各系分别对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以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和质量。四是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各系针对各年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实际,围绕学风和安全等主题,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强化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确保毕业论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 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关键。珠江学院针对毕业论文教学时间长的特点,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并围绕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强化全过程管理。在前期阶段,主要是做好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指导教师选拔与培训、选题与开题等工作。在中期阶段,主要是做好中期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指导教师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教学进度完成情况、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情况以及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等。在后期阶段,主要是做好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优秀论文评选、诚信评估、总结、归档等工作。珠江学院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使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教学各环节工作均得到有效落实,确保了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4 实施问责管理。实施问责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手段。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实施问责管理制度。第一,实行责任人制度。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分别由主管教学院长、教务处处长、系主任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教学管理任务,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同时,认真落实责任人制度,强调责任人必须切实承担起落实毕业论文教学的责任,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对不认真履行责任人责任,甚至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对毕业论文教学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均按学院规定给予处理。第二,实行诚信承诺制度。指导教师和学生均应当签具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指导教师应当对学生毕业论文诚信质量负责。学生必须恪守学术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凡学生毕业论文被发现为抄袭或剽窃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确认属实的,均按照《学生考试作弊及违纪处分实施细则》给予学生适当处分。第三,实行督管制度。学院教学督导员按照“严督、善导”的工作方针,以问责的形式积极参与毕业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并通过及时发现和参与解决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以及学生起到引导和约束作用。 

篇9

2、将刹车踏板上方黑色塑料挡板上的两个塑料螺丝拧开。

3、两个地方的螺丝全部拆下来后,将刹车踏板上方的黑色塑料挡板和油门踏板右侧的塑料挡板一起拿下来。

4、塑料挡板拿下来后,将里面的电线插头拔掉。

5、拆下油门踏板右侧的螺丝,将挡板拿出来,就可以看到空调滤芯了。

6、将新的空调滤芯替换上后,按照拆解塑料挡板的顺序逆向将其安装好,更换雪铁龙c5空调滤芯的步骤就全部完成了。

关于雪铁龙c5:

雪铁龙c5是东风雪铁龙生产的一款中型轿车,截止到2019年8月,市面上在售的雪铁龙c5全部为2017款,售价区间为16.99万元-21.59万元。

在动力方面,雪铁龙c5有1.6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和1.8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可选。

篇10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在此结合当前小学语文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语文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学 改善 学习方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将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点之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及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

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它反映了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思维和行为水平,直接关系着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有效性。针对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给学生更多的自,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得到启发。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的民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改善学习方式的策略

1、精心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走与生活相结合的语文之路。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学生的外延是相同的。我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概念,让学生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参加辩论会、演讲赛,去春游、看广告。比如我在课堂上学生辩论“看电视好和看电视不好”“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学生充分收集资料,在辩论中各抒己见、互不相让,那场面的激烈程度真让人难以相信是小学生所为。再比如,在下雪的天气,我让学生说带雪的成语,背描写雪的诗词,讲学生在雪中的故事,想关于雪的典故。唱关于雪字的歌,在春天下雨的天气我让学生说带有春雨的诗词、词语,讲发生中春雨中的故事。在讲“景阳冈”一文时让学生演武松打虎的细节等。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现在的学习时代是处于个性化学习的时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并鼓励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朗读、背诵、想象、思考、讨论、答问等。但这些学习方式是全班几十个同学的学习方式,是教师“钦定”的、统一的,不一定适合全班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以为,“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既要考虑到引导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完成自主学习,又要考虑到小组查阅、合作研究、全班交流等学习方式。现在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好些教师一下子很难适应这种变革。许多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反思,改“教案”为“学案”,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精神,想方设法引导学习的主角自主的学习,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3、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首先要组织好自主学习,其次要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样才能开展合作学习,三要科学组织,合理分工。合作学习成功,需要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好合作小组,合理安排好小组成员,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和职责,组员的学习程度尽可能做到好中差均衡搭配,组员的座位以前后两桌排列为佳。小组组成之后,可由组员推荐或竞争产生组长,负责组内的协调工作。其它组员也应该分别担任记录员、报告员等工作。这样,保证在合作学习是,没有一个组员游离与小组活动之外,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在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尽量肯定学生的见解,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独特的甚至有点出格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发言中出现的原则性错误,教师也要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原因,让其心悦诚服地接受。

4、渗透探究性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