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全诗意思范文

时间:2023-03-17 07:4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登鹳雀楼全诗意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意思是: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着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与探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文学博大精深,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而且语言凝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传承着祖国文化的命脉。如何让小学生学习古诗、热爱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古诗中所描写人物、景物、事物及诗人的思想意识都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时间和距离上的差距,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然而,古诗在语文教学中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下面谈一些自己对古诗教学浅显的认识。

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正如《老子》中所说的这句话,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们打开古诗宝库的钥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①析诗题与知诗人:分析诗歌题目,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创作背景。这对掌握所学古诗基调,了解所学古诗内容,体悟所学古诗情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学好一首古诗的基石。②读诗文与晓诗意:通过学生预习,能够读通诗文,在此基础上,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通过结合注释、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相互交融的,读诗文是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晓诗意能促发学生更好地读诗文,不能将这两点割裂开来。③入诗境与诵诗情:在理解了古诗意思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年级班级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情境。

二、把握好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②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③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三、读懂诗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了解大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开启古诗大门的金钥匙。对于音韵和谐、形神兼美的古诗来说,要想把握它们的节奏、韵律、意境、内涵之美,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读诗训练,通过读顺句子、读准字音、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真谛。①定好基调,体会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读。一般来说,情感明快的,读起来语调轻松,语速较快,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愤的,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示儿》。②把握节奏,体会韵律。古诗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诗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和语调、音长等,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古诗的韵律美。③注意变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一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要指导学生按古音去读,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古诗的声律。例如“斜”这个字,古音读“xi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还有“见”这个字,有时读“xiàn”,这是一个通假字,表示“出现”的意思,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抓住关键,细细揣摩。从古至今诗人都十分注重锤炼语言,古诗中“吟安一个字,捻断三茎须”之类的炼字佳话屡见不鲜。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诗人独具匠心的关键字句细细品味。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等等,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领略诗意境界,产生情感共鸣

篇3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中古诗所选配的插图,每幅都是诗情浓郁,气质浪漫的,几乎每件作品都可以撩拨起学生对于质朴生活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眷恋情感。无论是《早发白帝城》的雄浑豪放,还是《小儿垂钓》的质朴清纯;无论是《登鹳雀楼》的深邃磅礴,还是《舟夜书所见》的清新典雅……每一首诗都会有一幅诗意的导游图,真可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插图来增添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时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心情愉快。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看书中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学生回答问题后,我满含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学生们都想去,有的还会问:“怎么去?”我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跟着诗人一起去采莲,好吗?”通过插图展示的实实在在的画面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运用插图,体味古诗意境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来初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让他们从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整体感知,从而体味古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文中所配的插图:画面上红日高照,苍山对峙,一挂瀑布飞流直下,诗人伫立岸边。整个画面以紫色为基调,强调了“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氛围。那红中带紫的山峰,白中带紫的瀑布,使整个画面中的人、山、水浑然一体,在晶莹却又凝重的紫色世界里展示出了一股超凡脱俗的力量,给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美感。由画入诗,更会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欣赏了这幅图画之后,再反复朗读、体味诗歌,就会抓住“瀑布”壮观的精彩描写,进行创造想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挂在山壁上的瀑布好似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美景,学生一定会深受感染,而对诗中化动为静的“挂”字、极为生动的“飞”字,以及“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特比喻也就心领神会了。而杜牧的《山行》的插图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那山路、人家、白云和苍劲的树木,停车观赏枫林的诗人,都辉映着晚秋枫叶的红色,连画中央的落日也被经霜的红叶染成了红色。整个画面以红色为主调,虽有些夸张,但作者所要表现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主题却尽在不言中。这时,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感情,就会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位学生的心田。

三、运用插图,突破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字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显得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含”的本义是包含,但理解至此,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古诗所配的插图,再想一想诗人看景的位置。这样,学生一下便明白了:诗人凭窗远眺,岷山的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颇为壮观。如此,学生对“含”的认识就有了升华。

2.读懂句子

在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望洞庭》一诗时,学生对诗中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句很难理解。我适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边观察边读诗句,并稍加点拨诗人这时的位置,学生很快便理解了。原来,诗人把君山比作了青螺,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银盘,远远望去,这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就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通过这样适时地运用插图,教学的难点便化解了。

3.体会深意

学习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学生从字面上去体会石灰的高贵品质并不难,但这并非诗人的意指,诗人还有更深的含义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教师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煅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学生也就不难体会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了。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教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四、运用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在诗歌教学中,插图不仅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诗歌内容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的直观手段。

比如在学习《峨眉山月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出示插图,让学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是怎样的?这样以画讲诗,学生在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的同时,更进行了有效的想象说话训练。

再如大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时的作品《绝句》,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回故里的喜悦心情。全诗一句一景,如一套四扇屏一样,连在一起则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色彩鲜明的画卷。教材中就根据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绘制了四个镜头的插图:翠柳藏鹂、碧天横鹭、雪岭起伏、船儿待发。在学习这首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了诗文的意思,然后安排了根据诗意改写古诗的训练。要求学生结合诗意,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的意思写出来。学生通过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再借助课文插图生动的画面,写话就容易多了。

运用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学生深化了理解,发展了想象,训练了表达,可谓一举三得。

五、运用插图,形象记忆古诗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和研究,小学生擅长直观、形象的东西,尤其是视觉影像,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将简洁难懂的古诗配上相符合的图画,如同把“语言文学翻译成生动的图像”,画诗一致,让人印象深刻,就能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比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把诗中的插图在头脑中重新再造:稀疏的篱笆(篱落疏疏一径深),树木花落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树头花落未成阴),一位扎着两只小辫,身着古装的儿童在追逐一只正飞向黄色油菜花的蝴蝶(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然后,将图与诗句对号入座。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朗读、背诵诗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