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7 11:1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七夕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七夕节的词语牛郎织女 [niú láng zhī nǚ]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强。 陶牧《七夕和儆庐仍用征字韵》:“道高魔重文驱疟,海涸桑枯路未...
调良稳泛
马匹调良,行船稳泛。指路途平安。 清·朱之瑜《与锅岛直能书》之二:“七夕前,盛使遥临,捧读翰教...
人间天上
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指景物极美好的处... 唐·崔颢《七夕词》:“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索垢吹瘢
犹言吹毛求疵。 清·心青《二十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拒约》:“指望双星圆七夕,...
云阶月地
以云为阶,以月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 唐·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关于七夕节的诗词大全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3、风雨七夕计已久,炎凉人事亦非鲜。
4、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5、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唐•李中•《七夕》
7、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唐•李郢•《七夕寄张氏兄弟》
8、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9、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唐•崔涂•《七夕》
10、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唐•杨璞•《七夕》
11、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唐•杜甫•《七夕》
12、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唐•卢纶•《七夕诗》
13、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唐•李贺•《七夕》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节日
从当今世界的教育趋势来看,各国都很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我国,语文教育回归传统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近年来,一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尤其是在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大中学校园内。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身上肩负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重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本人发现,从俗语、楹联、诗词曲赋、四书五经、传统美德、民风民俗及语法等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入手,与语文教学结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时间一长,师生均感“中华文化,妙不可言。”下面我谈点粗浅的体会:
1 传统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可近年来一些人为了赶时髦,过起了洋节日,传统的节日却忽略了。圣诞节各大商场张灯结彩,圣诞老人站在门口迎接各位顾客,门口的圣诞树光彩夺目,商场里到处都是头戴圣诞帽的售货员……气氛煞是热烈。情人节大街上处处是大幅的标语,玫瑰卖的特别火爆……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却显得冷落了。
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说:“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有什么风俗吗?”学生说:“家家户户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们互相庆贺,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
我又引导学生说关于春节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了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我又告诉他们,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相关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人们在这天的风俗是吃粽子、塞龙舟、插艾叶辟邪等。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来象征美好的爱情。中秋节人们观月祭拜,寄托情怀,留下了许多思乡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在上语文课时,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去讲,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所以他们上的兴趣盎然。既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传统节日的同时,又穿插相应的古诗词,加强了学生对传统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这样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 俗语,古典文学知识在课堂上的渗透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对托尔斯泰独特的形貌特征的描写。学完此课,我在做课堂总结时这样说:“同学们,在如此平庸,甚至丑陋的容貌下,掩藏的是一颗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崇高心灵。这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大家知道是什么吗?一秒钟后学生齐声高答‘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还设置了一个题目:“从书中的彩图和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大胡子’是他脸部特征中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可以说他是个美髯公,其实我国的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大名鼎鼎的美髯公,你们知道是谁吗?因为是初中生,很多同学的阅读量有限,大部分同学不知道这些古典文学知识,这时我再告诉他们有《三国演义》里的关羽,还有《水浒传》里的朱仝。
3 古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3.1 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是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例如: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悲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爱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兼集天下苍生的远大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书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气势,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篇3
[关键词]识解操作 词汇学 概念化
[中图分类号] H31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98-03
一、引言
词汇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已在我国英语专业教育中存在多年,该科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科学系统的角度认识和了解英语词汇的来源、构造和发展等问题。作为语言学中有趣而难度适中的一门课程,词汇学一直受到高校英语专业教师的重视,也成为学生了解语言学的基础和敲门砖。在教授和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一套固定的模式已形成并被广泛使用,这套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多年的教学中发挥着有效而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某些抽象概念的介绍过程中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而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不能灵活应用概念来解释一些语言现象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成为教授过程中的障碍,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并深入探讨,争取找到解决方案。
二、我校英语词汇学教学现状
我校英语系大三学生采用的词汇学教材为《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张韵斐,2004)[1],该书全英文编写,由十二个章节构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对词汇学进行了介绍和展示。授课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该教材进行讲授:概念介绍,举例说明,学生参与练习。在概念介绍环节,教师主要采取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引入相应的例子,分别从抽象和具体两个层面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在每一个小节知识讲解结束之后,教师都会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其中包括问答题、名词解释题、匹配题等多种题型,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新吸收的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最终达到运用的能力。以上三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于学生课前对将学知识进行预习的基础之上,否则,讲授和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笔者采用随堂听课的形式深入实际课堂,对词汇学教学在我校英语系大三学生当中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真实记录和调查,在此期间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保持了可以让学生直观、快速吸收新知识的优势,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的当堂讲授以及随堂练习都让学习效果明显体现。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例如当教师讲授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时,学生常常半知半解,或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该概念,却不知道该概念形成的原因,这样就出现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讨论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障碍?如何使教师从解释原因的角度来对词汇学中的概念进行讲授?如何让学生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并联系自身思考?词汇学的讲授和学习与人类大脑接收信息的方式是否有关系?笔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操作当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识解操作及其相关应用
识解操作(construal operation)是一切语言表达含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语言为不同种类的识解操作提供了系统的表现方式,一个相同的情况通过不同的识解操作方式可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这隐藏在说话者不同的选择之中。例如同样是夜空的繁星,说话者则可以选择不同角度进行语言表达:可以从星座的角度描述,也可以直接描述成一组星体,还可以说是夜空中的亮光,等等。这些表达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上看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它们体现的是说话者大脑中对于夜空繁星的不同的识解操作方式,同时又与当时的客观情况相符合。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 和Talmy(1988)[3]各自对不同识解操作方式设定了分类框架,使人们能够更系统、直观地认识和了解这一理论体系,总结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注意力 / 突显,判断 / 比较,视角 / 位置以及构成 / 完型。识解操作可透过现象层面对语言表达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因此语言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例如高波(2009)[4]从识解操作视角化的角度解读语法隐喻,首先论证了隐喻式表达和一致式表达意义并不相同的观点,进而提出了整合的认知功能方法;余渭深、马永田(2009)[5]也是从识解操作的角度探讨了同词反义现象,他们主要是从概念化过程中的优越视点、指向和关系成分突显程度去论证和解释同词反义的产生。近年来识解操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文旭(2012)[6]在思考如何使外语教学有理有据、生动有趣的问题上指出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同时提出从认知识解的四个维度(具体性、焦点化、突显和视角)出发阐释该理论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本文将从识解操作的角度对我校教师和英语专业学生在词汇学课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展开详细分析、阐释和说明,这样就可以解决之前提到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症结了。
四、识解操作角度解释下的词义关系
词与词之间由于词义的不同而被划分在不同的范畴,而常见的词义关系主要有近义关系、反义关系和上下义关系。上文提到识解操作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注意力 / 突显,判断 / 比较,视角 / 位置以及构成 / 完型,而在这四个方面中又各自包含不同的特征,本文将着重从注意力 / 突显这个方面下的细致程度(granularity)和视角 / 位置下的协调性(coordination of perspectives)[comment1]这两个特征对词汇学中的词义关系进行解释。
(一)细致程度解释下的上下义关系
细致程度属于识解操作中注意力 / 突显这个方面,主要解释了大脑在对于客观事物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梯度调整(scalar adjustment),简单地说,梯度调整就是大脑中对注意力范畴的一个调整过程,Talmy[7]曾用一个视觉的例子对这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1)a. She ran across the field.
b. She ran through the field.
例子中的两个句子描述的是相同的场景,不同之处在于句子(1b)中使用的词汇through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三维的立体场景,该词汇体现的就是地里庄稼的厚度和密度,把说话者对于这个客观情景在自身大脑中接收的过程表达了出来,实现这个过程所运用到的识解操作就是细致程度;而句子(1a)中就没有细致程度的运用,因为词汇across的使用仅仅描述的是一个平面的场景,体现不出地里庄稼的密度这一特征。因此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细致程度就是人类大脑对客观物体和情况的接收以后的概念化过程,与之相关的语言表达就体现在词汇的分类上:基于不同水平的细致程度,不同词汇范畴可独立形成不同的分类等级,也就是说,不同水平的词汇等级取决于大脑对于客观事物接收的细致程度,这也潜在地赋予了语言使用者可自行选择不同水平的细致程度对客观事物和情况进行描述的能力。
我校词汇学教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第七章节第三部分介绍了词汇关系中的上下义关系,教材主要采用了概念介绍和举例的方式对这一概念进行呈现。上下义关系中主要包括表示个别概念的词,即受支配的词(下义词)和表示一般概念的词,即支配词(上义词)两种范畴,而如果从识解操作的细致程度来看是可以解释这两种范畴划分的缘由的。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接收的细致程度各有不同,这就导致人在选择语言对该客观事物进行描述的时候就会有所不同,例如教材中所举的例子:food(食物),fruit(水果),vegetable(蔬菜),meat(肉), beef(牛肉),pork(猪肉),mutton(羊肉)。在这一组词汇中,food(食物)分别与fruit(水果)、vegetable(蔬菜)和meat(肉)构成上下义关系,而大脑在选择词汇的时候就会有上下义的有意识的区分,这样区分的原因就在于大脑对于客体事物和情况接收的概念化细致程度的不同:若是使用了food(食物)这个上义词来进行描述,说明说话者想体现的是一个概括的范畴,不需要细化到食物的种类,那么这个概念化过程的细致程度就没有得到体现;如果说话者需要描述到具体的食物,大脑就会选择fruit (水果)、vegetable(蔬菜)或meat(肉)这些下义词,此时的概念化过程就完全体现了识解操作的细致程度。在这组词汇中,meat(肉)又分别与beef(牛肉)、pork(猪肉) 和mutton(羊肉)这三个词构成上下义关系,下义词beef(牛肉)、pork(猪肉)和mutton(羊肉)所体现的细致程度较高,这三个词已经具体到肉的品种,给听话者或读者所呈现的是一种细化生动的描述,与上义词meat(肉)的使用所呈现的效果完全不同。
动词的上下义关系也可以从识解操作的细致程度进行解释说明,识解操作使得人类大脑中存在一个抽象的框架结构,而动词在此框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为框架的概念化过程提供细节描述的支持。教材中有用到动词go(走),ride(骑行),run(跑),walk(走路),fly(飞行),sail(航行),其中go(走)与后面五个动词分别构成上下义关系。试比较以下三个例句:
(2) I went to my uncle’s house this afternoon.
(3) I walked to my uncle’s house this afternoon.
(4) I ran to my uncle’s house to get my birthday gift.
例句(2)中动词go属于上义词,它的使用体现了大脑中一个框架图像的形成,该框架呈现的仅仅只是主体去往某地这个动作,属于没有体现细致程度的识解过程;而例句(3)和(4)中动词walk和run属于下义词,它们的使用则赋予了主体去往某地这个动作更多的细节描述,让动作更具体,walk表现的是走路去往目的地的动作,run则呈现出跑步到达目的地的行为,这两个词都体现了识解过程较强的细致程度;也就是说,下义词具有修饰作用,使人类大脑中较强细致程度的实现成为可能。大脑细致程度识解的不同,体现在说话者最终选择的描述词汇上,也就是直接表现在说话者到底是选择上义词还是下义词的区别之上。
(二)视角的协调性与近、反义关系
教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第七章节中分别介绍了近义和反义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理解这两种词义关系的概念和分类,不过对于这两种词义关系为何会存在的问题,学生就会忽略其根源,而如果要寻找这个根源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可以从识解操作中视角的协调性这个方面去进行解释和说明。
协调关系是视角识解中的一个特征,它体现的是大脑中概念物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最终投射到语言中所呈现的就是相关表达。以下两个例句就可以说明协调关系存在的作用:
(5) Mary is not happy.[8]
(6) Mary is unhappy.
句子(5)和(6)描述的都是一个人的悲伤情感,从意思上看是相同的,不过在句子的语言表达上面却存在着差异,这样的差异就是由视角识解的协调关系所决定的。两个句子中概念物之间的协调关系的勾勒方式不同,两个句子都隐藏着一个预设,那就是Mary is happy,但是句子(5)表现出大脑对于这个预设所勾勒出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思维空间;否定词not的存在表现的就是从认识的角度看完全对立的两个思维空间,也可以说是两个相反的概念物,而句子(6)中的反义前缀un-就没有唤起第二个思维空间,也就是相反概念物的作用。这就是为何句子意思相同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原因,因此从协调关系的层面上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近义词和反义词存在的原因。
statesman和politician是一组近义词,两个词都同时唤醒了一个概念:涉足政治界的人。在这个层面上,两词的识解过程是没有差异的;导致两词词义细微差别的识解过程体现在协调关系上,statesman和politician分别表示大脑中的两个不同概念物,也可以说是大脑概念化过程中的两个思维空间,前者所表现的思维空间是与政治的积极面相关的,后者则表现了与政治消极面所联系的思维空间,因此这两词大致意义相同,但在语言表达上却各自属于不同的思维空间,因此使用的语言环境有细微差异。
另一方面,识解的协调关系也可以分析和解释反义词现象:old / young,heavy / light,wide / narrow,big / small,这四组反义词中每两词之间都各自映射出两个相反的思维空间,而这样的思维空间依靠识解的协调关系实现转换,而转换的关键就是隐藏的否定词not(不)。例如old一词所对应的大脑概念物在相反条件下可以被young对应的概念物所替换:
(7) He is not old.On the contrary,he is young.
否定词not(不)的使用唤起了第二个思维空间:该空间勾勒出与 “he is old”这一命题相反的存在,正因为第二思维空间的唤醒,使得标记语on the contrary发挥了作用,he is young与he is old所表达的意思相反。该否定词的隐藏使用使得概念化过程变得具体而有意义,而not的存在直观体现了大脑在对客体反应时的框架,具体的表达就是反义词。
五、结语
本文从认知识解中注意力 / 突显这个方面下的细致程度(granularity)和视角 / 位置下的协调性(coordination of perspectives)[comment2]这两个特征对词汇学中的个别词义关系进行了解释和论述,认知识解是对人类大脑在发挥语言能力的时候的一个直观阐释,它所呈现出的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化框架,从而让语言学习者认识到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认知原则。在词汇学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仅知道一切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现象,而且了解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原则,这是对将来该课程教学开展的推进和深入。
[ 注 释 ]
[1] 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Langacker,Ronald W. 1990.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Berlin:Mouton de Gruyter.
[3] Talmy, Leonard.1988. The relation of grammar to cognition.Topic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ed.Brygida Rudzka-Ostyn,165-205.Amsterdam:John Benjamins.
[4] 高波.语法隐喻的认知识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2):8-13.
[5] 余渭深,马永田.同词反义的认知识解[J].外语教学,2009(4):32-36.
篇4
众所周知,诗歌鉴赏是历届高考的必考题。而2005年高考命题人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从此,诗歌鉴赏题的命题形式走向多样化。比较阅读意在考查考生的阅读、分析、比较、综合和评判能力,因此,与传统试题相比,解题难度也随之增加。自比较阅读首次亮相高考试卷以来,此类试题出现的频率逐年增高,考查的内容也日趋广泛,在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能力考查的今天,比较阅读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2017年高考考纲的修订,更加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诗歌鉴赏评价能力等,比较阅读自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现仅以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为例,归纳总结这一命题的考查类型,预测发展趋势,为备战、决胜2017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从近三年来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的考查情况来看,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比较阅读题考察的数量急剧增多。2014年高考共18套试题,比较阅读共5道,约占28%;2015年高考共17套试题,比较阅读共4道,约占24%;2016年高考共9套试题,比较阅读共5道,所占比例猛增至约56%。可以预见,比较阅读的高频态势在最近若干年内仍会基本保持不变。其二,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比较,同时逐步延伸到诗歌内容、炼词炼字等各个考点。可以预见,随着比较阅读的持续升温、考试大纲的修订变化和命题角度的不断创新,考查的内容一定会继续横向扩展,诸如形象分析、意境鉴赏、情感变化过程等都可能现身高考试题,以增添试题内容的丰富性和考查的全面性。其三,选用的诗歌题料由单纯的课外比较有意识地引向课内外综合比较。如2015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所选的题料是苏轼的《醉翁操》,第19题的设题是:“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2015高考湖南卷诗歌鉴赏所选的两首诗分别出自《全唐诗》中张说的《都引》和高中语文教材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2015高考课标Ⅰ卷所选诗歌是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第8题的设题是:“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2016高考北京卷所选诗歌是陆游的《西村》,考题要求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陆游的另一首诗《游山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016高考全国课标Ⅲ卷所选诗歌是曹翰的《内宴奉诏作》,试题第9题是这样设题的:“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课内外综合比较鉴赏,试题导向有意识回归教材,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符合新形势下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种“内外”结合的试题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必将成为高考的重头戏。其四,所选用以鉴赏的诗歌一般都是唐宋两位不同诗词作家的作品,鉴赏的角度绝大多数是辨析二者的“不同点”,如2014年至2016年共14道比较阅读试题中,要求鉴赏“不同点”的就有13道题,所占比例高达93%。
【应对策略】
做好古诗词鉴赏比较阅读题,从宏观上讲,首要问题是弄清诗意。可以按“四步法”进行:一看标题。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由标题入手,明事,晓理,知人,不失为一条捷径。二看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情趣,行事风格,从而知人论世,是解读人物的重要手段。三看注释。如果诗歌后面有注释,特别是关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变故、宦海浮沉、荣辱得失的介绍,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已知条件,是了解人物的一把金钥匙,务必用足用好。四看内容。准确解读每句诗甚至每个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思想内容,是比较阅读鉴赏的根本途径。从微观上讲,要把握以下方法和步骤:
一、基础知识储备
解题之前,应具备有关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一,了解诗歌鉴赏比阅读的选材特点。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作者所写的题材相同或相似的诗词,有时也选用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词,这些作品或思想感情不同,或表达技巧不同,或语言风格不同。第二,了解命题角度。从往届高考试题来看,命题角度主要包括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比较等。第三,了解题型设置。从近年来高考题型设计上看,既有单一比较,也有综合比较,而尤以后者居多。从大的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其中较多的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从小的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题材、语言、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设题。
二、具体解题思路与方法
1.内容、情感比较。内容和情感水融,很难截然分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读懂诗歌的题目。标题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对题目中的时间、地点、节令、事件等都要细心揣摩。其二,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其三,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诗人一般都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就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其四,注意诗歌的结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例:(2014高考全国课标2卷)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1]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2]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1]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2]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第9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技法解析】比较二者不同的情感,《含山店梦觉作》主要应抓住注释中韦庄“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的背景介绍,结合神态描写及意象“月斜”,就可以概括出“孤独”“无奈”等关键词。《宿渔家》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及意象“芦花”“明月”描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2.意象、意境比较。一般来说,意象(景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古代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不同的意象交织融合成不同的意境。比较阅读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进而领会诗词的意蕴。
例:(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1],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第14(1)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技法解析】辨析景色特点,要紧紧围绕诗歌所描写的意象,不同的意象融汇成不同的意境,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由第一首中的“园花”“细雨”及花的颜色“红”等,可以轻松概括出“清新”“艳丽”的特点。第二首中的“乔木”“明月”表现出“清幽”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3.语言赏析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要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在了解不同诗人性格爱好、表达习惯等基础上,分门别类理清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或豪放洒脱等。答题时要使用专业术语,不可随心所欲。
例:(2016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第14(1)题:“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技法解析】本题辨析用词技巧,比较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用于比较的是动词“望”和形容词“空”。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运用这两个词所显示的不同表达效果及其蕴含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用“望”字更好。“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用“空”字好。“空”字营造了一种空旷的意境,同时流露出超然的心态。
4.手法、技巧比较。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渲染、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铺垫、过渡、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例:(2015高考课标1卷)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1] 岑 参
闻说轮台路[2],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1]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2]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技法解析】本题属于表现手法的辨析,兼顾课内课外。首先要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速默诵一遍,准确找出两首诗写景的诗句分别是哪些,然后对比分析两首诗写景时使用的不同手法。辨析时要全面,把不同点都挖掘出来,不能有遗漏。最后用术语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通过春风不到、汉使稀少描写了边塞的恶劣环境。《白》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属于实写;而本诗所写塞外景物则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5.形象赏析比较。诗歌形象的比较,从大处着眼,要结合人物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从小处着眼,要兼顾人物的人生经历、外貌特点、衣着服饰、语言风格、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兴趣爱好、细节描写等,通过全方位深入细致地“求异”比较,人物的不同形象也就非常清晰明了了。
例:(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1]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1]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第10(2)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技法解析】《木芙蓉》从木芙蓉所处的环境“小池南畔”、外形“着意红”及其品性“任东风”等诸方面,可以感受到木芙蓉逍遥、豪迈、倔强的性格;《窗前木芙蓉》从形态“孤花”、神态“破小寒”、心理“心酸”“未作愁红怨绿”刻画了一个孤苦、心酸却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前者塑造的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形象。
【典题撷英】
1.(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第10(3)题: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2.(2014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1]。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1]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第22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3.(2014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第14(3)题: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2015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2]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4]外三两弦。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第19题: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5.(2015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1]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F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1]虚:废墟。
第10(2)题: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6.(2016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题。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1]耿:微明的样子。
第17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7.(2016高考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1]
三十年前学六韬[2],英名常得预时髦[3]。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4]。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1]曹翰(923~992),宋初名将。[2]六韬:古代兵书。[3]时髦:指当代俊杰。[4]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第8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8.(2016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1]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2]。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1]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2]宣和:宋徽宗年号。
第22题: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金题精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朱淑真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苏轼
缑山[1]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I[2]女。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3]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1]缑gōu山:指修道成仙之处。[2]I:ái,痴,呆。[3]槎:chá,竹筏。
对于七夕鹊桥会,秦观认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朱淑真和苏轼的见解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卢炳
莎[1]杉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
绿水千畦。惭愧[2]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
@[3]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4]图。
【注】[1]莎:蓑,草衣。[2]惭愧:幸亏,难得。[3]@(yè)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4]稔岁:丰年。
与杜甫《春夜喜雨》相比,本词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霁夜 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这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它们各自抒写了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戏赠知命[1] 黄庭坚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2]。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3]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4]。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1]本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贬所黔州。知命是其弟,自芜湖登舟至黔州看望黄庭坚。[2]吴头楚尾:即豫章,今江西,春秋时为吴国之西界,楚国之东界。[3]《虞美人》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贬所宜州。[4]典出《太平御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两首词作中的词人形象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琴调相思引・送范殿监赴黄岗 贺铸
终日怀归翻送客,春风祖席南城陌。便莫惜离觞频卷白。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词中“动管色,催行色”和“何处投鞍风雨夕”句,在内容和写法上与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哪些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6.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注]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刻画的词人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典题撷英】
1.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难以排遣。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4.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5.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绝望,而是抒发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6.相同点:①两首诗都描写了村庄清幽、寂静、山清水秀、柳暗花明的美好自然环境,表达了作者对村庄自然环境的喜爱和赞美。②两首诗都写到了村中居民的生活画面,从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情态。不同点:《西村》除了描写了村庄清幽寂静、山清水秀的特点以外,还表达了对往昔“叩门求浆”这一美好经历的回忆,表现出对过往经历的无限回味;《游山西村》在描写村庄柳暗花明的自然环境以外,还着重描述了农家淳朴自然、热情好客的人文特点,表达了对农家朴素热情的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7.第8题: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第9题: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8.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金题精练】
1.①秦词强调爱情只需感情坚贞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②朱淑真强调爱情需要厮守:既然是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什么不每一天都厮守,每一天都幸福?③苏轼则强调友情超尘拔俗:聚散皆是缘,不必为柔情羁縻,要淡定旷放。
2.本词描写细腻,语言自然简练,风格朴实清新,感情含蓄曲致,所写景致,如一幅幅水墨图画,清新宁静,富有生活气息。而杜甫的《春夜喜雨》则将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拟人修辞和想象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雨的可爱形象。
3.范诗抒写凄婉、忧虑之情。写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暗指南宋小朝廷歌舞西湖,沉醉临安,忘却国耻;再写柳絮飘零,棠梨满地,透过一派暮春景象传达作者的情感。孔诗表现了清爽、畅快的心境。全诗写秋夜雨霁的清净景色,一个“清”字统摄全诗,写秋月、秋声和秋萤,写出了雨霁的清寂和静谧。
4.《谒金门・戏赠知命》中的词人是一个重天伦情谊的贬官形象。自己身在贬所,弟弟前来看望,连夜挑灯话家常,恍如梦中,欣喜不已;又是以“成蹊桃李”称赞弟弟,又是引弟弟“入堂松桂”。兄弟之情,质朴浑厚。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中的词人是一个难忘少年心的贬官形象。身在天涯,见梅犹喜,夜间闻香,早起观赏,浮想联翩。全词在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的对比中,刻画了一个喜爱梅花、人已老而少年心犹在的贬官形象。
5.“动管色,催行色”和“何处投鞍风雨夕”与《雨霖铃》中的“留恋处,兰舟催发”和“今宵酒醒何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动管色,催行色”描写管弦的声音催促着行人,表现了此时此刻作者心头茫然若失、伤感惆怅、不忍分别的情感。“何处”句是作者为范殿监设身处地地思虑,体现了作者对朋友何处安歇的深深担忧。而“留恋”句写船儿开启,声声催促,欲留不得,欲饮无绪,表达了诗人与恋人难分难舍的心情。“今宵”句流露出词人不知何处安身的无比惆怅。
- 上一篇:祝六一儿童节快乐的话
- 下一篇:再一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