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主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11 11:5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后主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李后主诗词

篇1

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超市又迎来了充满希望的一年,作为重百超市###店的老员工,我也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了。我叫,现年24岁,现在担任重百超市店收银员一职,我竟聘的职位是___店营运兼后勤主管助理。

当我踌躇满志的走出学校大门,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的第一步就与重百超市###店结下了不解之缘。2000年的金秋十月、伴着重百###商场的开张锣鼓和冲天的喜气,我穿上了超市的

红背心,成为重百超市###店的一名收银员,望着身上的红背心,我既兴奋有紧张,但更多的是自豪和骄傲,同时也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收银员,但我的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眼神,都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代表了企业的形象,是我们重百超市对外服务的窗口,当我走上收银台,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做一名合

格的优秀的收银员,不辜负公司的培育和领导的信任,不后悔每一天!

在收银岗位上,我经手的现金何止千万,但没有错过一分钱;夜班要下班了,只要有一个顾客没有离店,我的收银机就不会关,上班早几分钟,下班迟几分钟,便让领导多放几分

心,当收银员没有多久,我就被评为重百超市的“优秀员工”,从经理手上接过了烫金的“荣誉证书”,这充分证明了我工作的每一天,我不留遗憾,没有后悔。

一、我的个人情况

我毕业于成都水力发电学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今年24岁,我和重百共成长,我自从2000年10月28日进入重百###商场超市部以来,通过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使我对连锁经营模式

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思想政治和业务技能水平.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竞聘___店营运兼后勤主管助理这个职位,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一是具有正直的人品、良好的修养以及完善的工作作风。始终做到胸怀坦荡,公道正派,善解人意,与人为善,不搞小动作。始终认为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和修养不是凭空与生俱来

的,而是经过不断学习,修练培养而来的,所以,平时我只要有空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努力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有修养的人。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

别人不愿做的事我做,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从不揽功诿过,假公济私,与人争名利。领导布置的工作总是尽力去做,从不无故推诿。

二是具有较全面的组织、协调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识大体,顾大局,处理问题较为周全,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团结同志,正确处理与领导和其他同志的关系的素养;做工作,办事

情,能够做到思路清晰,行止有度,头绪分明,恰到好处。

三是热爱工作,奉行做事就竭尽全力将它做好的原则。遇到问题从不退缩,努力寻求解决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以提升。有较高的业务技能水平,在超市

收银台工作的五年时间里,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熟悉了收银系统的操作和维护,了解了门店的工作流程及营运模式。在2001年、2004年被评为门店优秀员工,2004年被评为商场

优秀岗位示范员。

四是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我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比较快,爱学习、爱思考、爱出新点子,工作中非常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这有利于开拓工

作新局面,尤其适合在激烈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工作。

三、对竞聘岗位的认识

作为营运兼后勤主管助理,必须熟悉门店的工作流程,协助主管开展营运日常工作。能够组织验收各类商品,把好商品入库质量关;能够根据信息系统操作规程、组织指导录入各

类进货和退货单据,能够按照相关安全保卫制度,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组织相关赠品发放管理,处理好顾客投诉,完善售后服务;组织退货管理和发票管理;指导监督收银员严格

按照相关制度流程开展工作;对收银员进行培训指导;负责收银台的日常维护,做好收银台的安全检查工作,杜绝安全隐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文 章 超 市

四、竞聘成功后的工作设想

首先,作为主管助理,必须了解店长及主管的主要工作思路和目标,我理想概括为20个字,即“搞好服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开拓发展,自强不息”。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商场的各项决定,加强学习,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用诚挚的感情团结全体同事,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同心同德,搞好各项工作

二是建立和规范一系列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分工细化,自上而下,使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做到规范有序,有章可循。

篇2

回首江南烟雨

也许是江南太过于柔美了,在盘算的一定要去的名胜中,惊奇地发现,她们居然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了杭州、苏州、无锡,只是巧合?

最初了解的江南,是苏轼的江南,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风情漫漫,杨柳依依,踏上长长的苏堤,一种久违的已消逝的古典情怀萦绕心中。十里荷花,竹影摇曳。每一个角度都如诗如画,仿佛置身于这字里行间淡淡的墨香中,幽远,宁静……

后来,懂了一些诗词,江南是柳永的,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夕阳西下,在多仇多恨的楚天里,在雾气霭霭的暮色里,寒蝉凄切,长亭尽头,碧水烟波之上是一棹催发的兰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千种离愁,万般愁绪,似如远处悠悠的烟波绵绵不尽。

江南三月,桃花依旧,庭院空空;秋千前是否还有醉翁家的乱红飞过,流水还能否读懂李易安的心笺;花窗外的小桥上还系着木船,唉,独上西楼月如钩。

终于,在一个雨夜,明白了李煜是江南的后主,不是吗?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亡国之前他是一个政治庸驽无能的君主,被俘后他是一个造诣很深的词坛巨擘。也许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他还算幸运,亡国之痛成全了他的诗词,成全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句句悲戚的呼喊,令无数后人为之心颤。

夜深了,听一曲《广陵散》,即便嵇康已逝,姑且算是对李后主的亡国之痛而痛了,终于理解了王国维对李后主的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愁,竟可以如此的深,如此的广,如此的绵绵无期……

但终究只是将其付诸东流,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杯苦茶,一本早已泛黄的诗集伴我悠悠凭吊那寂寥的江南……

送别长亭漫沙

靠住今夜的月光,塞外的风雪漫天飞扬,含泪抬头望天地冥想,历史的断章,让昭君的情感化作雄鹰的目光,闪亮的羽翼沾着心灵的悲凉,泪珠挂在脸庞,向着故乡守望。

夕阳西下,漫沙飞舞,古人送别到十里长亭,今日在这黄沙之中,才明白挥手便是离别。既然“不破楼兰终不还”,那么就“悲茄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沙漠,草原,羊群,骏马,那纯洁如梦般的画面也不会只现身于书卷之中;蓝天,白云,雪山也不甘于只出现于梦中。于是,转过脸,擦干泪,扬起鞭,抬起头,仰望照耀四方的太阳,微笑浮上脸庞,眼底闪过光芒,走入自己的画卷,书写自己的人生。

都道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便在长亭中,与友人话别依依,折下一枝柳,赠与友人手,代表无奈与祝福,奈何友人何日再见,祝福友人笑容可见……

跟随着卫青,尾追着霍去病,在漠北来来去去,在猎猎的西风中,惨然一笑,回望军旗,缓缓倒下,耳边回响起了江南老母的嘱咐,听见了江南闺院中的夜哭,闭上了眼,只留下了湖湘稚子的哀啼。

漫步寻常巷陌

雨,一夜未休。

清晨,举着雨伞,在一个小巷子中寻着。惊恐错过那漠北的江南,错过了一道不曾回首的风景,走着,看那雨丝顺着柳丝划过,滴在水中,留下一个完美的圆圈……

评点

桑进林

篇3

那是一个月黑风轻的晚上,她手提着鞋子,只穿着袜子,采着小碎步,心跳加速,蹑手蹑脚地赶着去偷会情。

煞是风流可爱的小妇人。小周后是典型的江南美女,钱塘人士,娇柔玲珑,婀娜多姿。她和姐姐大周后先后成为南唐李后主的皇后。

小周后和李煜初遇时,只是个花季少女,而姐姐大周后已卧病在床。李煜对小周后一见倾心,情不自禁,两人瞒着重病在身的大周后,偷偷幽会。和许多花前月下的故事一样,幽会的地点就在后花园。

的刺激使李煜的诗情澎湃,为小周后写下了多首赞美诗。这些诗词充满香艳之气,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她的柔媚与多情。当大周后知道这一切后,又妒忌又气愤,竟撒手人寰。大周后去世后,小周后顺理成章地和李煜结了婚。

李煜显然是投错了胎,明明是个风流才子,却偏做了一国之君。而小周后更是不问政治,不谈国事,不讲权术,也没有像某些贤德的皇后那样,用心良苦地去劝戒夫君要励精图治。她只是一心一意地做个幸福小女人。喜欢把生活艺术化的李煜和追求小资情调的小周后还真是天生一对。夫妻俩守着幸福,甜甜蜜蜜地过着才子佳人的小日子。

作为李后主最宠爱的女人,小周后俨然是南唐的时尚教主。她偏爱绿色,常常一袭碧衣,飘若仙子。青碧色很快就成为南唐的流行色,上流社会的女人们都纷纷穿起绿色衣服。有一富人,印染了一匹绉绢,晒于苑内,夜间忘了收起,为露水所沾,第二天一看,颜色却更加鲜亮。李煜与小周后见了,一齐称美,称之为“天水碧”。于是妃嫔宫人,就纷纷收集露水来染布。

李煜一生有两大爱好,其一是文学艺术,其二是女人。他不仅诗词造诣高,对女人的服饰妆容也是颇有研究,甚至还亲自打造了一款“百花妆”。他用茶油花子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花饼。并让妃嫔宫女淡妆素服,缕金于面,用这花饼装点在额上。

小周后和现在的许多小资女有一个共同喜好,就是焚香。而且一样喜欢DIY,自己琢磨,自己动手制作。据说她DIY了把子莲、三云凤、折腰狮子、小三神字、金风口罂、王太古、云华鼎等数十余种焚香的器具。焚香之时,云烟飘渺,香气弥漫,置身其中的小周后犹如仙女下凡。

充满闲情逸致的南唐第一夫妇又潜心研究起美食,编撰了一本独具一格的皇家私房菜食谱。他们将外夷所出产的芳香食品,或烧成菜肴,或做成小点心,或熬做羹汤。据说这本私房菜食谱记录了92道佳肴,而且李后主还亲自为每道菜肴题名。试想,今日小周后要是开个美女私房菜的博客,那点击率一定排在前三甲。

作为一个没有野心的小女人,小周后的人生追求并不高,无非是和自己喜欢的男人,过幸福的生活。可惜她和李煜并不是寻常夫妻,而李煜终究还是做了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小周后的小幸福也就此被雨打风吹去。

“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宋太祖赵匡胤早已垂涎于小周后的美貌,常令她进宫陪伴。倍感屈辱的小周后开始埋怨起李煜,责怪他当初不好好做一国之君,把江山葬送于他人。但一切为时已晚。曾经的那些小浪漫、小情调、小情趣在巨大的命运转折中早已变得不堪回首。

篇4

生气的时候不要吃饭,吃饭的时候不要发怒;喝酒后不要喝冷饮,吃饱饭后不要立即睡觉。

吃饭时或者吃完饭不要发怒闹情绪,因为怒气上窜,饮食下咽,则气与痰裹胁食物,影响胃液分泌和肠胃的正常蠕动,常导致膈噎等病症。如等到怒气消了再进食,则多无此阻碍,至于刚进食后即发脾气或者大怒的,也可产生上面的状况。

进餐时除了发怒,紧张、哀伤、忧虑,都会减弱消化吸收功能。因此,吃饭的时候,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情。

喝酒后不要喝冷水、冷茶。冷茶水入肚,往往变成酒的引导,进入肾脏后则引发为停毒水肿。常见的症状是腰膝沉重,膀胱冷疼,同时还会患上水肿、消渴、挛腿等疾病,都是由酒后喝冷水,冷茶引起的。饮酒后不应朝一个方向睡卧,必须不断转变方向,否则会浸损膀胱、肠胃。不管四季天气如何变化,常常吃暖酒更好。如果遇上冬天,喝酒只是为了消除寒冷而已,不要太热,一热就会伤害心肺。大凡吃东西都不要热吃,不止于热酒而已。

刚吃了饭,胃内充满食物,消化机能正处于运动状态,这时睡觉会影响胃的消化,不利于食物的吸收。同时,饭后脑部供血不足,如果饭后立即上床,很容易因大脑局部供血不足而导致中风。另外,入睡后,人体新陈代谢率降低,易使摄入食物中所含热量转变为脂肪而使人发胖。

老年人吃饱饭后,不宜立即躺下睡觉。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大爷,有个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就是吃过午饭后倒在床上就睡。某天因为一件高兴事而兴奋,中午饭量大增,饭后困乏,就立即睡下。不料还不到半小时,老人就喉咙里呼呼作响,接着发生咳呛,呕吐出大量食物。家人立即将他送到医院,确诊为吸入性肺炎,经过几天治疗,才转危为安。

老年吸入性肺炎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常发生在睡眠中。因为老年人吞咽功能下降,反应较迟钝,刚吃过饭就睡觉,食物反流进入肺部的可能性增加。如果带有胃酸的食物反流到肺部,会对肺产生化学性损伤,还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甚至造成窒息。

因此,老年人要改变吃饱就睡的习惯,饭后最好散步或坐着轻微活动15~30分钟。睡觉时不宜采用平卧位,应采用头部稍微抬高的右侧卧位或半侧卧位,以避免分泌物倒流进入气管及支气管内。

酒之诗词――《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远,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李后主早期作品多为宫廷生活的剪影,华贵气息浓厚,看似精雕细琢的词句里,实又有一股浑然天成的笔调。

篇5

――题记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春风得意时的辉煌,也有低谷来临时的沮丧,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只有欢乐和痛苦相交织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只有在风雨中锻造出的人生才是丰富的人生。

历朝历代诗人们用笔记录着他们遭受挫折时的不同心声,也许这心声不尽相同,但其中所折射出的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可谓坎坷不平,人们往往无法理解其早期与后期诗词风格的强烈反差,无法想象在“凄凄惨惨戚戚”的悲痛之前,曾有过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无限欢愉。这位“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正是经历了宋朝繁盛时的无忧无虑和金兵南下时她的颠沛流离,使原先的欢欣愉悦都化作了愁思;也正是时代的改变与生活的磨难,使得这位女才子的作品,除了表现“闺中生活”的欢愉之外,更具有了关注国家命运的思想深度。

在挫折面前,婉约派的词人也许会像易安那样形成自己的另一创作风格,但不可避免的是,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慨叹生活的无常。南唐的李后主风流倜傥,然而当江山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他只能慨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而同为一国之君,人们却常称颂越王勾践。我们可以想象,当越王高居金銮宝殿时,是何等的踌躇满志;而当国亡家破时,他没有留恋过去,也没有发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叹,而是在跌落地狱之后,仍坦然而毫无怨言地承受人生的挫折。多年的忍辱负重之后,勾践终于领导着越国打败了吴国,再次创造了人生的辉煌,真可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一句话说得好:“大丈夫能屈能伸。”也就是说,在人生辉煌时能“伸”,在人生低谷时能“屈”,方可谓大丈夫也。其实,承受“屈”的过程也是在为将来的“伸”打基础,做准备。“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我看来,承受挫折未必是件坏事。因为人们往往在经受困难后才更能体会到生活的弥足珍贵,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

点评

篇6

——题记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尽显柔情,雨声不大,却将一向浅眠的江南国主惊醒。

九月末了,刚过完生日,李煜却心有不安,仿佛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望着朦胧的夜色,月如钩,他不禁想起了那美丽的江南,那歌舞升平的宫殿……仿佛犹在近日。

昨天来了一个唯唯诺诺的老郎中,支支吾吾的对自己说:“违命侯……气色憔悴……精心调养……只怕……”唉,本不喜时事政治的我自小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却意外的登上王位,我是有多么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呵!我已一退再退,向宋称臣,入朝献贡,取消南唐国号,改称为江南国主,却被世人所耻笑!我只想要一盏茶,一支笔,写尽天下,我并不想拥有天下呵!

宋太宗!你连我这小小的违命侯都容不下了吗?只不过在生日当日与众妃同乐,一时触及心中之痛,提笔写下一首【虞美人】,就令你无法容忍了吗?望向桌案上那白瓷瓶。

李煜缓缓拿起瓷瓶,一口吞下里面的牵机药,但愿我还能在天上过尽此生想过的生活,写尽此生想写的诗词歌赋,愿我下辈子不再出生于帝王家。李煜最后留恋的看了一眼乌黑如玉的天空,缓缓闭上了那星眸,

李煜在位总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死后,葬洛阳北祁山。

篇7

涵泳,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如果说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涵泳则是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

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涵泳品鉴,我认为要关注三个层面:一是由诗到画,由画入诗;二是由内到外,由外入内;三是深入浅出,浅入深出。下面,以李煜的《相见欢》为例,从这三个层面来谈谈如何进行古诗词的涵泳教学。

一、由诗到画,由画入诗

中华古诗词都具有画面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诗歌内容由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是古诗词品鉴的必由之路,也是古诗词品鉴的诗意之所在。

《相见欢》这首词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孤身凭栏图”。“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一幅“如钩冷月图”和一幅“桐阴深锁图”跃然纸上。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可谓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

既然每句诗里都包含着一幅画面,几幅画面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如果我们的老师在鉴赏这首词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营造的那个特定意境里,由诗入画,那么,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比如,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摹出来――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这个画面一出,诗人流露的情感可能一下子就被把握住了,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作是由诗到画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由画入诗的过程呢?由画入诗,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妙语品评画面之美,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画面?此时,老师再适时地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意诗情。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用诗人的眼看景,用诗人的心表情,从而达到与诗人情相融,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在刚才学生想象的画面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诗人眼中的景是如此凄清?此时,老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是因为心境使之然,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心境再来看诗歌画面,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再一次想象,站在诗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见所感描摹出来――

落花昨夜成冢,白露今宵为霜,从昨夜的星辰站立到今宵的风霜,西风吹皱了我微湿的衣摆,万千话语定格心头,无人语共,终究化为无言……迈动双腿,酸楚僵硬,独行踽踽,茕茕孑立,才发觉已在西楼,独自凭栏。凭栏处,一片雾蒙虚幻。云笼远岫,风起云涌的或许是那三千里故土的烟尘,还有一轮明月清辉不减……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抬眼处,却是一弯冰凉残月如钩,恍惚才知早已是换了天上人间。夜夜梦回金陵的无限江山,别时容易再见已难。谁人相伴?只有落眼处那棵形单影吊的梧桐,看尽了百年孤寂,被冷月的清光寥落成疏影斑驳。寂寞庭院,重门深锁,锁进了这一院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赏析古诗词,就要引导学生再现诗中之画,然后,带着想象的画面,融入作者的情感,以诗人之身心再走进诗词,进而理解诗情。一句话,诗的终点,就在诗的源头。

二、由内而外,由外入内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就是带学生进文本,再带他们出来的几个回合。”因此,在进行任何体裁样式的阅读教学时,都必须以文本理解为基础,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遵循这样的原则,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就要按照由内而外,由外入内的原则进行,即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再从生活回归到文本。这里的“内”既是指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是指从文本内走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外”是指文本以外的东西,比如有关的各种材料。借助外部材料,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进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我们不妨来看一则关于《相见欢》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诵读,赏评词情

师:请一个同学作为李煜的代言人,来读一读《相见欢》,请其他同学说说,他有没有读出《相见欢》词人的心情?

师: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王国维认为,李后主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真性情的李后主,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真的心情?

(这个过程教者的意图是通过初步朗读,让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这是基于学生初步对文本的理解而设计的一个思考题,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接着引用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来引导学生体味这是一个怎样的“愁绪”,这是由外而内的过程。)

(二)诵读,赏评词景

师:词人除了直接描绘愁滋味的这一句,文中还有哪里,能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愁绪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专家的评点,学习他人的赏析也许可以指引我们对诗词的理解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龙榆生先生说:“上半阙看似景语,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伤心资料”。助我伤心,助他伤心,全篇都伤心,那什么是这伤心的载体?是景,那么诗中有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又如何能够助人伤心呢?请用笔勾画出来,跟周围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这些景,如何承载了这许多的离愁?

(这是典型的由外入内的过程,引用龙榆先生对李煜词的评价,巧妙自然地过渡到对词的上阕的鉴赏,并且,让学生明白了鉴赏的方向。教者在引导学生体味词中所写景物的同时,适时链接了课外的有关这些景物描写的诗句,由外而内,引导学生体味这些景物营造的意境,内外结合,天衣无缝。)

(三)诵读,赏评词言

师:我们来看一看他人对词的评价,看看我们在理解词的情感、意象之余还可以把握哪些特点。

链接: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其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玉琴斋词序》

师:你能感觉到词中语句的如珠之感吗?先看一个例子,看看他人是怎样来赏析这首词的,然后,把你认为特别精当精妙的语词都画出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

(这个环节教者先引用他人对这首词的评价和赏析,这就给学生的赏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样式。而我们目前的古诗词教学虽然也有赏析,但更多的贴标签式的机械的赏析,是诗词练习术语的堆砌,而不是情、言、声、义的有机结合的赏析。)

这则《相见欢》的教学设计,给人的感觉是:课堂推进,由浅入深;内外勾连,天衣无缝;层次清晰,过渡巧妙;赏读结合,诗意盎然。如果我们的古诗词涵泳教学都能做到内外结合,那么,学生就一定能对古诗词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探究的欲望。

三、深入浅出,浅入深出

所谓的“深入浅出,浅入深出”,是指文本解读时,深入浅出;实际教学时,浅入深出。文本解读,要求深入,此深入,是如其所然而非故作深刻。解读不能深入,则教学无法浅出,只能肤浅。因为“深入浅出”之“浅出”,乃是分寸感的拿捏。学生听不懂,常常源于教师之不深。“浅入深出”之“浅入”是指指导要浅显易懂,“深出”是指通过浅显的引导,学生能够深入诗词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归纳出一些鉴赏规律性的东西。简言之,教师要做到能把深刻的东西说得简洁明了,要做到这点,教师需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

对任何一个作家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对其本人生平和思想的了解,因为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蕴藉着作者自身的爱憎情感和思想观念。

比如,在进行《相见欢》文本解读时,关于词人亡国被囚的创作背景任何教师都会特别关照与阐发。但理解新词,仅有知人论世显然不够,还要能够针对词中的词眼援引相关诗词进行诠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就需要教者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承载着他人生的无常之悲。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特别是写缺月梧桐,别有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有了对文本的深刻的理解,如何才能在授课时做到浅入深出呢?刚才的一则关于《相见欢》的教学设计就是最好的例证,设计中穿行于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链接”艺术,就是浅入深出的最好手段。

一首古诗往往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教学一首古诗,就是走近一位作者,解读一种生活,阐释一段历史。从这个角度上看,“链接”对古诗教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链接”不是节外生枝,更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把古诗教学比作一个圆,文本是“圆心”,“链接”应是以圆心为向心力的“圆弧”。也就是说,“链接”应当是基于文本,立足文本,贴近文本,适时、适用、适度地运用的。运用好了,古诗词鉴赏定能浅入深出。

1.链接在词意理解的“阻滞”处。古诗词用字锤炼,生动传神,匠心独具。“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锁”字给带出多少联想,联想出多少场景来。深深的院落仅仅“锁”住的是浓重的秋色吗?此时,如果链接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就会柳暗花明了。“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2.链接在句意理解的“阻滞”处。古诗经典名句,往往是作者“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这些诗句,可以联系在题材或艺术风格上具有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其他诗句,与“文句”形成“互文”,两相鉴照,丰富意象,理解诗句。

比如在讲授无言独上西楼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上西楼而不是上东楼?要解决这个难点,老师可以链接古诗词里有关“西楼”的诗句。

李清照在西楼上遥望爱人时这样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李益在登上西楼排遣忧伤时写道: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写情》)

许浑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满怀忧伤地走下来,写道: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

通过这些诗句的链接,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白了:“西楼”因使人联想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所以,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情愁绪的伤心地。

3.链接在文意理解的“阻滞”处。在教读《相见欢》这首词时,可能碰到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对诗情的体味。对于这首词来说,学生只能够感受到这种离愁,但这是一个怎样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呢?通过对背景资料的链接,学生可能知道了亡国之愁,但如果老师带领学生只理解到此层面,就太浅显了。因为如果只是亡国之痛,词人就无须说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既然是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那就说明此“离愁”包含有多重深意。到底有哪些愁呢?我们不妨链接一些作者的其它词作,来帮助理解。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楼龙阁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这是李煜降宋之际的词作。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下片写国破。在国破家亡,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所以,从这首词我们看出作者被迫投降后,有对故国的留恋之愁,有对往事(女人)的留恋之愁。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讯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别来春半》

这是怀人念远、忧思难禁之作,是作者牵记其弟李从善入宋不得归,触景生情而作,词中流露了的是对兄弟的思念。

《相见欢》的愁,是立体的愁,是难以理得清的愁。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当然了,古诗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有时呈层层剥笋势,有时呈点点入境态。不能认为链接就是饕餮大餐,一股脑地集中塞给学生,造成“消化不良”。而应以学习古诗的需要,准确选择链接点,准确把握链接时机,随“需”潜入“课”,润“教”细无声。

篇8

关键词  纳兰性德  月意象  拓展

 

意象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万千事物,由诗人词家的精心筛选而成为抒情主体的观照对象,经过作者情感与意识的加工并呈现在诗意的语境中,成为诗词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并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系统。有的以月话团圆,有的象征永恒的生命和柔美的女性,月的圆缺变化还蕴涵了盛极必衰的哲理。据统计,月意象在李煜现存的31首词中出现了13次,在纳兰性德的347首词中出现了131次。具体表现为:

 

一、对月怀人,回首往事

李煜的月寄托的是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悔恨,纳兰的月包含的却是对亡妻的悼念,虽然内容不同,但它们都包含了对往昔美好事物的追忆以及物是人非的怅恨。情感真挚,痛苦与悲寂的风格一脉相承。

纳兰在词中,习惯于通过明月来传达自己对于物是人非的哀伤。他与亡妻伉俪情深,见月伤心、对花溅泪,直接将妻子比喻为天上的明月,一片冰心。“断肠明月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苏幕遮》)词中所写明月依旧,人却不在。往事浮现,黯然惆怅。离别之人,只能空见明月,心中充满哀愁。纳兰性德的这种写法,直接师承李煜的“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虞美人》)。

二、月是美好时光与美好事物的象征,多姿多彩

月意象的这种用法在李煜和纳兰的早期词中都有体现。亡国前的后主,过的是偏安一隅、无尽享乐的极乐生活,夜夜笙歌,踏月归去,特别是与小周后的爱情更是柔情蜜意。这其中月作为美好夜晚的一部分景色也被渲染上了欢快愉悦的色彩。和李煜一样,丧妻前的容若是一个“侧帽风前花满路”的乌衣少年。那时纳兰笔下的月涂上了一层浪漫色调。这在纳兰的友情词中有很多体现,月明如水,体现了君子之交的纯洁与高贵。 

三、月是男女相思的寄托

李煜和纳兰男女相思的词,必不可少的是对月而起。这不仅是纳兰对李煜的继承,而应该是这两位词人对于传统月意象象征系统的一个继承。李煜写“樱花落尽阶前月”(《谢新恩》),纳兰写“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生查子》)都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思之苦,对月落泪。词风真挚自然,寓情景以生命,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羁旅月中最愁思

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没有羁旅生活,他有的只是沉迷过去,怀念故国的伤情。纳兰作为康熙的御前侍卫,跟随康熙出巡,边塞生活虽壮丽奢华,但对于生性追求自由的纳兰来说,个中酸楚自是无法言说。 纳兰的边塞词,多用“寒月”、“冷月”来抒发自己对侍卫生活的厌倦无奈以及对分隔两地的妻子的思念,月意象包含浓厚的思乡情谊。这是李煜的词所没有的。

五、以月自伤,悲情无限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课题《李煜和纳兰性德词之比较研究》(14SA0086)阶段性成果。

 

纳兰的词哀感顽艳,千古伤心。他以月自比,暗喻自己缺失的人生。如:“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此词的重点在“缺”,在“离”。会少离多,毕竟是人生一大憾事,因此写得悲凉凄恻。他怜月实是自伤。纳兰借月亮的盈亏表达了自己对于爱妻早亡的无奈与悲伤,他希望妻子永远健康如月亮那般。然而自己的命运和月亮一样,是一夜月圆,却夜夜月缺。这是纳兰性德对月意象的发展,由于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所以能将自身比为圆少缺多的月亮,这种用法出李煜之上。 

六、赋月以灵性,月能体味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苦痛

李煜词中的月是一种寄托情思的景物,没有生命。人只能对月怀思,月却不能体味人的心思。而纳兰笔下的月是有生命的,这一点,是纳兰性德对李煜在月意象运用方面最大的发展。纳兰说“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临江仙》),月有灵性,它能知道人类那些卑微的怀念和愁思;纳兰说“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临江仙寒柳》),月能爱人,懂得怜惜;纳兰说“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朝照别离”(《鹧鸪天》),月是镜子,空照离愁。难怪张草纫先生说他“显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纳兰词继承李煜词月意象象征意义的同时,有所拓展,融入了许多个人情感,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后主词,缠绵凄婉,愁肠百结,字字血泪,是“从心灵深处弹奏出的一支支人生悲歌”。纳兰性德则是哀感顽艳,婉转凄清直追后主。陈维菘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梁启超也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 

 

 

参考文献

 

[1]曾国全.李煜词的意象分析[J].读与写,2015,(2):18

[2]吕菲.痴情二公子风华两词人[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4)

[3]李煜著,田松青注.李煜词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纳兰性德著,钮君怡注.纳兰词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曾国全,男,生于1963年8月,四川邻水人,西昌学院汉语言文学副教授。

    李娜,女,生于1980年11月,四川会东人,西昌学院中文教师。

稿件联系人

曾国全  住址:四川省西昌市土城南路39号西昌学院二教区。电话:13698261109,邮编:615000

 

 

 

 

篇9

(一)

一方斜阳铺成诗笺,把水中那棵被柔风摇动的柳树,想象成你写诗的模样。

黄莲树下,琵琶声声。你夜夜点一盏灯,让跳动的火焰将书卷的墨香点染眉心的红痣。捧读唐诗宋词的意韵,却是你唯一的感动。

曙光浮浮沉沉,夕晖明明灭灭,岁月枯枯荣荣。

为何你的一生,是情诗情句垒积起来的一生,从多情走向薄情,从寻寻觅觅走向冷冷清清,走向沧凉沉郁,走向晓风疏雨萧萧的归来路。

空寂夜空,一对深情的眼眸满含期盼。独坐黄昏,等雁鸿飞来,任残阳湮灭希望。箫声纷纷如雨,无意中淋湿你的双眸。

罢罢罢!错错错!莫莫莫!物是人非事事休,且把浊酒黄昏后,管他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且坐在自己的影子里,读风,读月,读云。任寂寞的游思为你抒情,写下不朽的诗章。

相聚,在你心中是美的;分别,在你的诗词中更美。连同那绵绵的恨意,开出绝世的忧郁之花。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你的影已去,魂梦不堪幽怨,把人生炼成诗,化作千行泪自流。

(二)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遥想当年,你名满京华,自问天涯何处无芳草,奈何夜来幽梦忽还乡,只留下尘满面,鬓如霜,赤壁的百里乱石,千堆融雪,西湖的落雪孤雁,淡叶浓花,故乡的蓬荜荒草,明月松冈……曾经爱你、怜你的人只不过是沧海一栗。

而你,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你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你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你的真情告白,你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诗词来阐释你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你把你的人生炼成诗,以笔墨为矛,以纸砚为盾,淡对得失,笑看成败,人生豪迈。含笑嫣然,得知淡然,失之泰然,处之坦然,沧海一笑,淡薄情怀,释然开怀。

把人生炼成诗,笑看云卷云舒,低吟缘起缘灭……

教师点评

篇10

关键词:吴梅村;超脱尘世;剧作;隐居不仕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借古喻今是吴梅村三部剧作《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的总体构思,这种构思不但真实的再现了纷纭变乱的时代,传达了深广幽邈的时代情绪,而且对变乱本质做出了某种程度的形象的探究和反思。作为身处鼎革旋涡中心的历史见证人,作者运用戏曲这种独特的艺术方式见证了这种纷纭变乱的时代,以寄寓自我情感的古人古事演绎出时代的兴衰变化。

这种自我情感以自传性、主观化倾向表现出来,形成了他的剧作自叙传的特点。因而,自叙传式的抒情性也就成了梅村剧作的本质特征,构成其剧作的精神内核。可以说三部剧作分别代表了他思想感情的几个不同的方面。而《临春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通天台》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本文只以《秣陵春》和《通天台》为代表,来论述作者超脱尘世理想在剧作中的“完成”以及隐居不仕的愿望在戏曲中的“实现”的总体构思。

失国怀旧的遗民情结所引发的超脱尘世理想在其剧作中的“完成”

这种自叙传式的抒情性首先表现在传奇《秣陵春》中的主人公徐适在南唐和北宋两朝的际遇和对两朝的态度上。传奇上卷叙写五代南唐亡国、宋朝新立后,徐适漂游金陵,与李后主宠妃黄保仪的侄女黄展娘,在已登仙界的李后主、黄保仪的撮合下,始而在于阗玉杯和宜官宝镜中相见相恋,继而在天界结成伉俪,描写了已故的旧朝君主对孤臣孽子的关怀与恩眷;下卷叙写徐适返回人间后,遭受阴险小人的迫害,幸而为同窗旧友举荐,在朝廷中当场作赋,宋朝皇帝特赐状元及第,最终与黄展娘再结良缘,铺叙了故国遗民在改朝换代中的窘境与新朝天子对他们的抬举笼络。而徐适既不忘旧君又感激新朝的复杂心理,则构成这一叙事结构深潜的文化意蕴。在这里徐适身处易代之后,依旧得到旧朝君主的眷顾,也正是作者对自己故君的希冀,希望他不但不追究自己不以身殉国的罪责,而且依然眷顾自己。作者对故国、故君的追怀、眷恋则借剧中人物之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全剧第二出开场一引,尤为后来的词人所称赏。

[瑞鹤仙]燕子东风里,笑青青杨柳,欲眠还起。春光竟谁主,正空梁断影,落花无语。凭高漫倚,又是一番桃李来。春去愁来矣,欲留春住,避愁何处。

黄将军上场时所唱:“老去悲看故剑,记当年笳吹横江,伤心处,夕阳乳燕,相对说兴亡。”徐适拜谒后主庙时所唱:“藓壁画南朝,泪尽湘川遗庙。江山余恨,长空黯淡芳草。……临风悲悼,识兴亡断碣先臣表。”曹善才弹唱的琵琶曲,如《赏音》一出中隐括后主及中主的小词而成的两支曲子:

[北骂玉郎带上小楼]小殿笙歌春日闲,恰是无人处,整翠鬟。搂头吹彻玉笙寒。注沉檀,低低语,影在秋千。柳丝长易攀,柳丝长易攀。玉钩手卷珠帘,又东风乍还,又东风乍还。闲思想朱颜凋换,禁不住泪珠何限!知犹在玉砌雕栏,知犹在玉砌雕栏。正月明回首,春事阑珊。一重山,两重山,想故国依然。没乱煞许多愁,向春江怎挽!

[前腔]山远天高烟水寒,留得相思苦,枫叶丹。别时容易见时难!莫凭栏,遥望见,初雁飞还。听花边漏残,听花边漏残。梦中一晌贪欢,叹罗衾正寒,叹罗衾正寒。回想着嫔妃鱼贯,寂寞锁梧桐深院。现隔那无限江山,现隔那无限江山。叹落花流水,天上人间!开,残,双泪潸潸。几时得旧红妆,花前再看?

正如作者在《金人捧露盘・观演》词中所写:“喜新词,初填就,无限恨,断人肠。为知音仔细思量。”这种“无限恨,断人肠”的自我情感如此强烈、如此真实,是因为故国、故君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据郑方坤《本朝名家诗抄》卷一记载:崇祯四年(1631)吴梅村二十三岁时,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时犹未娶,特撤金莲宝炬,花币冠带,赐归里第完婚,于明伦堂上行合卺。盖自洪武开科,花状元给假,此为再见,士论荣之。嗣后回翔馆阁,不十年荐升至宫詹”。联系作者在前朝的特殊际遇,卷末收场诗“门前不改旧山河,惆怅兴亡寄绮罗。百岁婚姻天上合,宫槐摇落夕阳多”所说的“惆怅兴亡系绮罗”也就成了解作者创作此剧的真正用意。它是假儿女之情,感明朝兴亡,表达未能忘情于崇祯皇帝知遇之恩的感慨。

剧中徐适出场时,已是“家国飘零,市朝改迁”,而故国旧君李后主并没有忘记他,不仅撮合了他和黄展娘的爱情,还一再排解他们所遭遇的厄难。剧末,徐适夫妇谒秣陵新建摄山寺李皇祠,这时,原南唐宫中乐师曹善才愿为寺中道士,徐适将所得的黄保仪遗物烧槽琵琶赠送曹善才,李后主、黄保仪等亦相偕显圣。作者于顺治三年(1646),尝闻通州自在湄、或如弹琵琶曲,“乃先帝(按,指崇祯皇帝)十七年以来事,叙述乱离,豪嘈凄切”,因作《琵琶行》诗。传奇中曲终托琵琶叙往事,明显本于此。辞句幽怨悱恻,使人更觉凄婉哀怨。

时人冒襄观演此剧后,评论说:“字字皆鲛人之珠,先生寄托遥深。”钱谦益《读豫章仙音谱漫题八绝句》诗亦云:“谁解梅村愁绝处?《秣陵春》是隔江歌。”隔江歌是指陈后主(陈叔宝,583~589)的《玉树花》曲。《旧唐书・音乐志》引杜淹对唐太宗语云:“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滩》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钱谦益在诗中将《秣陵春》比作“隔江歌”是对“亡国之音”的引申。《秣陵春》创作于明亡以后,“隔江歌”自然不是明亡的先兆,而是咏唱亡国之恨的哀歌了。

同样,康熙年间女诗人朱中湄,在《沧浪亭观女伎漫成十绝》里,亦云:“越调吴歙可并论,梅村翻入莫愁村,兴亡瞬息成今古,谁吊荒陵人白门。”

全剧末出[集贤宾]曲:

走来到寺门前记得起初敕造,只见赭黄罗帕御床高。这壁厢摆列着官员舆造,那壁厢布列些法鼓钟铙?半空中一片祥云,簇拥着香烟缥缈。如今呵,新朝改换了旧朝,把御牌额尽除年号。只落得江声围古寺,塔影挂寒潮。

沉郁感叹,一派感伤情调,可与庾信《哀江南赋》相媲美。

如果说这种带有失国怀旧的遗民情结以及由此所引发的超脱尘世理想是梅村戏曲创作自叙传式抒情性的一个方面的话,那么作者在为自己的出仕寻找既可以说服自己也可以感化别人的“情有可谅”的情感和道德上的理由的同时,使自己隐居不仕愿望在剧作中“实现”就成了自叙传式抒情性的另一个方面。

隐居不仕的愿望在剧作中的“实现”

《秣陵春》剧后半写徐适回到阳间,就被检举偷盗前朝故 物烧槽琵琶,但赵氏宋朝并没有因此治罪,反而将这个象征旧朝恩典的乐器赐给徐适,又特擢他为状元郎,以示信赖和倚重。于是曾发誓不与新朝合作的徐适顿感“非常知遇”,从心里赞叹:“谢当今圣上宽洪量,把一个不服气的书生款款降。”⑩最终心甘情愿地为新朝效劳了。作为前朝遗民面对新朝君主威慑利诱,恩威并重,既不忘旧朝恩眷,又感戴新朝恩宠,确实出处两难。正象徐适所言:“似你赵官家催得慌,谁替我李皇前圆个谎?”这恰是明清易代之际,以作者为代表的一批遗民既敬佩忠节却又无法与功名仕途决绝的深切的焦虑和无奈。

大约在创作《秣陵春》的同一年,吴梅村撰写了《通天台》杂剧,同样“借沈初明(沈炯)流落穷边,伤今吊古,以自写其身世”,使自己隐居不仕愿望在剧中得以完成。《通天台》故事本于《梁书・沈炯传》(沈炯传并见《陈书》),炯原任职于梁朝,官至左丞,侯景乱后,梁迁荆州(今湖北省)。后西魏入侵,荆州陷落,炯被虏,西魏以礼相待。炯杜门不出,绝意仕进。一日郊游,偶过汉武帝通天台,想起汉武帝当初安居甘泉宫,坐拥万骑,何等威风,如今茂陵石马秋草,衰败荒凉,不禁咏叹:“早知道通天台斜风细雨,有多少柏梁宴浪酒闲茶。”由汉武帝自然想到自己曾经效忠过的梁朝开国君主梁武帝,心中哀痛,不禁叹道:“今日价两代铜驼,都化做一掊黄土”。他又从“天涯衰白,故国苍茫”中间,想到自己才学过人而遭际坎坷,满腔心事诉说不尽,他取过笔墨做好一道表文,在通天台上拜祷汉武帝。之后,遥向南天哭祭梁武帝。祭拜之后,酒醉睡去。梦武帝招宴,欲授以官职,他力辞,并乞归江南。汉武帝乃送之函谷关外。至此梦醒,不久果然得到放归。这些全是本传原有的情节,作者借此以沈炯自况写他留滞北京期间的羁旅悲愁。剧中沈炯说:“今者天涯衰白,故国苍茫,才士坎坷一朝至此。正是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岂不可叹”,完全是作者北上之后自我心情的表白。沈炯自称是负义苟活之人,因此恳求汉武帝早日把他放归:“臣一望家乡心如摧割,求陛下速加矜允,早就归程。”历史上的沈炯确实实现了他不仕二朝的决心,而梅村却不能免于身仕两朝。因之剧中沈炯痛哭通天台比历史上的沈炯的痛哭更见悲痛。可谓是作者的自悼,这与他的词《贺新郎》(“病中有感”)寓感身世一样,最具有悲剧意味。

第一出以景托情。极写荒台秋色的凄凉,痛悼破国亡家的梁武帝。写沈炯由通天台望见南京的情景:

(白)呀汉武是异代帝皇,难道自家主人翁到不去告诉他,你看云山万叠,我的台城宫阙不知在哪里,只得望见一拜。

[赚煞尾]则是那山绕故宫,潮向空城打,杜鹃血拣南枝直下。偏是俺立尽西风搔白发,只落得哭向天涯。伤心地,付与啼鸭,谁向江头问获花,难道我的眼呵盼不到石头车驾,我的泪呵洒不上修陵松授,只落得年年秋月听悲笳。

第二出借助梦境,用反衬手法显示出主人公对故国的眷恋之情。汉武帝对沈炯的劝说和封官,不能动摇孤臣游子的乡情、爱国之心。

乙酉变后,梅村的两首《满江红》:

松栝凌寒,挂钟阜,玉龙千尺。记那日永嘉南渡,蒋陵萧瑟。群帝翱翔骑白凤,江山缟素觚棱碧。跞麻鞋,血泪洒冰天,新亭客。云雾锁,台城戟。风雨送,昭邱柏。把梁园宋寝,烧残赤壁。破衲重游山寺冷,天边万点神鸭黑。羡渔翁,沽酒一蓑归,扁舟笛。

满目山川,那一带,石城东冶。记旧日新亭高会,人人王谢。风静旌旗瓜步垒,月明鼓吹秦淮夜。算北军,天堑隔长江,飞来也。暮雨急,寒潮打。苍鼠窜,官门瓦。看鸡鸣埭下,射雕盘马。庾信哀时惟涕泪,登高却向西风洒。问开皇,将军复何人,亡陈者。

两首诗都是写对南都的回忆。

第一首上片写南渡初期,下片则写旧地重游。

第二首写南都当北兵尚未南来时,满目山川,一片升平景象。弘光朝虽然也不乏忧国忠君之人,但权奸当国,弘光又沉溺声色,北兵南下,马士英、阮大铖以为长江天堑可待,不作防备。至于以为北军“飞来”,仓皇逃散。第一首冷落凄清,第二首充满愤懑。鸡鸣埭下,只见敌人射雕盘马、飞扬跋扈,令人沮丧。庾信当年被羁留北方,怀恋故国,惟有登高洒泪而已。可是真正使陈灭亡的是降隋的将相任忠之流。明清易代,历史重演,作者一方面痛恨降清的阮、马之流,一方面慨叹自己象当年的庾信一样,身不由己,怀恋故国,也惟有登高洒泪而已。古典今事,融会混合,内心的沉痛一吐为快。这与《通天台》杂剧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是一致的,只不过,杂剧中作者隐居不仕的愿望更为显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