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景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1 05:3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意境氛围对比――凸显地域特色
鲁迅先生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两幅雪景图均以明丽的色彩、张扬的个性,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在文中,两幅雪景图所营造出来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
江南之雪――优美的意境鲁迅先生曾说过,他对江南的风景“并无敏感”,并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他批评杭州的风景“显得小家子气,气派不大”。但鲁迅笔下“滋润美艳”的江南雪景,富有婉约诗般的意境之美。在我们的眼前,冬花在雪野上盛开,血红、白中隐青、深黄与冷绿交织成春的色彩,蜜蜂们似乎也在花间嗡嗡地闹着,小手通红的孩子们在门前的雪地里忙碌地塑着雪罗汉,父亲也踱过来帮忙。他们用果核嵌雪罗汉的眼,用胭脂涂唇,雪罗汉目光炯炯,嘴唇通红,这就是鲁迅心中富足的故乡、温暖的故乡、让人感到安逸的故乡。即便在冰雪袭来之时,也掩不住处子―样明媚的笑容。这样的土地和气候,能够融化一切坚冰,让人情意缱绻,让人感受到鲁迅先生也是充满温情、富有童真的。南国的雪景是那么的美丽,那样的富有生机,为人们捎来了春的消息。这是作者在当时严酷的现实斗争中愉悦、开朗、奋进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向往美好未来、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寄托。
朔方之雪――壮美的意境鲁迅先生认为“北方风景,是伟大的,倘不至于日见其荒凉,实较适于居住”。他说过:“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朔方的雪花“蓬勃地奋飞”,具有边塞诗一般的雄浑意境。在这种意境中,我们能感受到先生独立不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觉得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鼓舞着自己。我们读着这些文字,感到自己好像也要顶风冒雪“升腾”起来,同作者一同去战胜那“凛冽的天宇”,去倾听暖国的“青春的消息”。
景物特点对比――营造遐想空间
暖国的雨单调不幸鲁迅先生写雪,别开生面,起笔有意发问,并且由此贯通全篇: 一是把“雨”和“雪”作对比,借以引出下文“江南的雪”;二是将之和具有冰冷、坚硬、灿烂雪花的“朔方的雪”联系起来,为结尾用“雨”收束全文埋下伏笔。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作者对江南的雪满怀深情,用浓墨重彩绘出一幅散发出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意境清新,内涵丰富。一开始用“滋润美艳”四个字概括出江南雪的特点。接下来,为了让人感受到江南雪“滋润”的韵味,鲁迅连用两个比喻,以“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作比,一虚一实,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为了让人领略到江南的雪“美艳”的精彩,作者又如同手执画笔,用丰富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一幅绝妙的图画:雪野中,洁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作者又以“仿佛看见”“听得”蜜蜂们忙碌地飞着、闹着,为江南雪的“美艳”平添了许多生机。作者把这幅江南雪景图描绘得有声有色,声色和谐;有动有静,动静相衬。但这还不够,还须用工笔画上美好纯真的童年生活的一幕――孩子们是多么的天真烂漫,是何等的聪颖伶俐!这才是江南雪野上绽放的真正的春花啊!这欢乐、这情趣都一齐融进了“滋润美艳”的江南雪景图里,怎不让人魂牵梦萦?
朔方的雪自由奋飞随着雪罗汉的消融,作者的思绪从记忆之中飞回到现实生活中。作者犹如从梦中醒来一般,用一个“但是”转笔,一改描写江南雪景图时舒缓、平和的语气,而以急促、昂扬的笔调,描画出朔方雪景图。北国风光,雄伟壮丽,那冰冷的坚硬的“朔方的雪”与“江南的雪”截然不同,它“如粉,如沙”,“决不粘连”,难以融化。因此,它能以旋风为动力“蓬勃地奋飞”,能在阳光中“灿烂地生光”。面对由漫天飞舞的朔雪造就的“无边的旷野”和“凛冽的天宇”,作者着力从三维的空间进行立体描绘,以突出飞舞的雪花的那种撼天动地、锐不可挡的气势。作者置身于这雪花飞舞的壮丽景色中,禁不住感情的潮水汹涌澎湃,思绪万千。他凝视着“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雪花,联想到它就是“雨的精魂”,凸显出朔方的雪独立不羁、昂扬奋发、不屈不挠的个性特征。
感情倾向对比――传达追求向往
从鲁迅先生叙写两种雪时所用的句式可见其感彩的不同:在描写江南的雪时,多用长句和修饰语,给人以平缓、温馨的感觉;在描写朔方的雪时,所用的语言简洁有力,让人感觉急促、粗犷。从描绘的雪景上也可见其感彩的不同:江南的雪滋润艳丽,晶莹娟秀;朔方的雪枯燥单调,孤独苍凉。更有动静上的对比:江南的雪宁静雅致,宛如一幅精美的工笔画;朔方的雪则“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好似玉龙腾空,有一股擎天撼地的力量。
作者写“暖国的雨”仅用了一个问句,是略写;而对“江南的雪”的叙写则占了全文的大半部分篇幅,是详写。但从全篇来看,这依然是一种衬托,是以江南雪的柔美来衬托北国雪的壮美。从对南北两处雪景的描写来看,鲁迅先生更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先生的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先生更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这种个性也正是鲁迅先生前行的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而是“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个性最为形象的体现。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作文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07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也得到了空前发展。让多媒体技术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可有效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庸,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根据其作文教学经验,小结几点教学策略。
一、应用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
由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零乱的,对生活情景是一种模糊的印象。因此,面对写景的作文难以下笔。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对学生再现生活场景。例如写雪景的作文时,在课前拍摄好照片,当然拍摄的照片要有代表性、目的性。要拍摄雪前、雪中和雪后:山坡、马路、行人、校园等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情景。当教师把照片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惊呆了,说“原来雪景中的县城别样的美”,这样就在不轻易间把学生头脑中的雪景与现实的雪景联系起来。课堂上先让学生欣赏照片,再看照片说话,你一句,我一言,为学生搜集写作素材、积累语言、拓展思路。有了形象可感的写作材料,加上学生的想象,写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写作难度,将写景作文转化成看图作文,提高作文质量,达到理想的写作效果。
二、应用多媒体,拓展写作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多媒体设计的情景正好能够把静止不动的物体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能看到事物变化的全过程,发散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家乡的桥》时,如果不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还是以老套的口头引导学生加以想象,那就只能局限于凭空想象,少了形象上的直观引导,学生的想象得不到有效地开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进入意境中去。看到家乡桥的样子一次次变化与改进,再与学过的单元主题中的九曲桥、石拱桥、天桥作对比。想象自己置身于桥上看到来来往往的行人,桥下滚滚的隆畅河水与河边穿梭的车水马龙的情景后,写作思路被课件拓展和激活,写作内容更为丰富,情感得到升华,写作过程也就水到渠成。
三、应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各种手段,强化学生内心感受,对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在作文教学中,若能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最大限度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在指导学生描写人物外貌时,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描写呈现在屏幕上,先让学生说说当看到这个人物外貌时会怎样描写,再出示作者笔下的人物是怎样描写的:“那双眼如寒风,如秋水,如宝石,如白水银里养了两丸黑水银,熠熠生辉,脉脉含情,光芒四射,黑白分明。”读到这里,学生感受到自己和作者语言之间的差距,学生既被人物形象所吸引,又被语言文字的魅力所折服。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应用多媒体,优化作文评改
篇3
磬口( )灼灼( )
褪尽( )朔方( )
凛冽( )闪烁( )
眷念( )荷( )戟
脂粉奁( )
2.结合语境解释句中的黑体词语。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②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③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①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②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4.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5.品读江南的雪这一部分,请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6.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有什么作用?
7.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有着怎样的感情?
8.你怎样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
《课文精练》
1.qìng、zhuó、tuì、shuò、
篇4
《江雪》和《夜雪》写的都是冬天的雪景。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泰戈尔的《雪》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对雪景进行了精彩的描绘,富有诗意的刻画使文章顿然生辉。开篇用比拟的手法:“一切都染白了”“屋顶敞开胸怀欢迎着漫天大雪”“雪河荡涤了路尘”“化为无数支流,向四面八方迤逦流去”。美丽的诗句好似把我们带入到梦幻般的仙境中。而后作者又以奇特的想象来描绘雪景:仿佛“在树梢播布晶莹的祝福” “舒展白翼,轻轻垂落,动作那么轻盈,姿态那么婀娜,不撞击任何人,不与任何人发生冲突”“整个世界莹莹地透闪着柔光,罩着恬静、湿润、柔光的面具”。优美、静谧的雪景图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诗意葱茏的雪的世界。
《雪》里的雪景是美丽的,把我们带入了无穷美好的想象天地。但它深深吸引人的还是浓郁的文理诗韵――一片洁白圣洁中的感悟。
泰戈尔在托出雪景后把笔锋一转,转入了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灵魂的审视,“我顶礼的白雪的洁净进入我的灵府”“在未被污染的皎洁中,唤醒我崭新的黎明,不留任何污点;把天国光华的永恒圣洁注入我生活的天地”,将客观的现实雪景与主观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在洁白中传美妙,沉静里显凸起,写得静穆而又超脱。借助雪景的描写,彰显一种摆脱尘世的牵缠,忏悔式的追求心灵的纯洁和“出世”的道德完善。荡漾着一种淡泊、超脱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追求,让读者有回味不尽的感觉。“容银洁的恬静一层层包裹你,把你坚韧的求索置于沉隐的奥妙之中,请‘纯净’之神的使者从人生的起点到终点,清除全部垃圾”“充溢新的觉醒,新的生命,新的团圆的庆祝”。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文字背后的境界却是那样的廓大、深远。在有限的文字里蕴含着无限的意蕴。我们咀嚼这些睿智而又优美的文字,好像触碰的是圣洁的灵魂,是心灵的呼唤,自然也让我们的心灵涤荡灰尘,接受圣洁的崇高的洗礼,使人的心灵受到感化,并启迪我们对人生作出积极的思考。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城区教研室)
附原文:
雪
(印度)泰戈尔/文白天元/译
今天是星期日,一早听见教堂里传来清凛的钟声。起床推开窗户,呵,一切都染白了。楼房倾斜的屋顶敞开胸怀欢迎着漫天大雪:来吧,用素纱遮盖我!凝结的雪河荡涤了路尘的王国,化为无数支流,向四面八方迤逦流去。
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湿婆①仿佛端坐在树梢播布晶莹的祝福。路边的枯草似青春的残痕,尚未遮严,但已慢慢地垂首认输了。鸟儿停止鸣啭,天空阒然无声,纷纷扬扬飘着雪花,可是听不见它的足音。
在异国他乡酣睡时,天庭的重门悄然开启。可是天使未来报告消息,唤醒入睡的人。“宁静”离别天界幽寂的道院,未乘辚辚飞车;御手不曾挥舞闪电之鞭,怒吼抽打发狂的天马。她舒展白翼,轻轻垂落,动作那么轻盈,姿态那么婀娜。不撞击任何人,不与任何人发生冲突。
太阳被挡在雪幕后面。天光一点不刺目。整个世界莹莹地透闪着柔光,罩着恬静、湿润、柔光的面具。
清静的冬晨,我迎迓、我顶礼的白雪的洁净进入我的灵府。我真诚地祈求:你缓缓遮复我的一切忧思、想象和工作吧!你跨越了夜阑的无边黑暗,无声地永驻于我的生活吧!呵,在未被污染的皎洁中,唤醒我崭新的黎明,不留任何污点;把天国光华的永恒圣洁注入我生活的天地!
今晨,我将我的灵魂沉入深广的洁白之中。这种沐浴异常冷凛,异常艰苦。我像婴儿一样着,下垂着。垂至深处,前后、上下、左右,一片纯洁,我的全身心在纯洁中膜拜湿婆。
此刻,我看到,暮年之光多么庄重,多么安详,多么美好,繁丽静静地慢慢地隐遁了。缜密的“一体”的皎洁把万象拽到它的身后歌声,精灵全被盖住,多彩的游戏在白色中消隐。然而,这不是死亡的阴影。我知道,常言的死亡是黧黑的,空虚不像光照那样透明,而像朔月之夜那么暗黑。光束隐藏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并未吞噬它们,而是整个的占有。今有沉寂中潜藏的乐音,将喜悦注满我的心胸。
今日树木卸去盛装,光秃秃的,生命的财富贮存在幽深的心底。袅娜的枝条倾吐了渴望,此时在心中默诵梵咒,犹如修道的迦里②,舍弃花饰,身着素服,默想湿婆威严的仪容。她抑制点燃,培植缱绻的爱恋,让的灰烬飘逝。纵目远望,四野银装素裹,与湿婆团圆的障碍业已排除。北斗星的慈辉在天幕上书写了喜悦:吉日在即,修行的专注开辟了道路,谱写了节日的乐章,看不见的地方盛开的鲜花,可以编织佳偶交换的花环。
呵,我的心,进行同样的苦修吧!稽首冥思,容银洁的恬静一层层包裹你,把你坚韧的求索置于沉隐的奥妙之中,请“纯净”之神的使者从人生的起点到终点,清除全部垃圾。尔后苦修的静慕升起,杯状如地平线的允乐之杯里,充溢新的觉醒,新的生命,新的团圆的庆祝。
注释:
篇6
【关键词】审美能力;感受美;鉴赏美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教育,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个人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极普通的生活场景,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平凡中的美。以课文《小站》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用简要的文字勾画《小站》的整体画面,月台正面一红榜,小黑板;出站口,卫生宣传画;月台中间喷水池,假山、小树、小宝塔;月台两头一杏树,蜜蜂在学生勾画出_幅月台的图画,正要进行审美评价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这小站的地理位置如何?学生会发现小站地处“北方山区”,四周“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小站的形象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一联系,.学生就会发现小站的美,并明白这种美来自本站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来自他们热情为旅客服务的心灵课文中喷泉这杏花,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就是对这美的心灵的赞颂。至此,学生会欣然领悟,课文以小见大,揭示了生活中的美。学生在感受课文蕴含美的因素的同时,也懂得了“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从而更主动地去观察生活。
二、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有许多培养学生爱美情趣的有利条件。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挖掘美的因素,用以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唤起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要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美,必须使其对课文产生一种强烈的持续不断的求知欲,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美的情趣,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时引到教师运用生动形象有语言所创造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设置这样的语言情境导入新课:“1976年1月8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黑色的日子。在这一天,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个为国为民操劳了一辈子的伟大身躯倒下了。群山群立。为之默哀;大海怒吼,为之悲痛;日月无光,为之洒泪。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世界五洲四海,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他,就是我们无比敬爱的。虽然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永远在亿万人民的心中。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十里长街送总理》再现了当年人们在十里长街上送别的感人情景”。并伴随着“哀乐”学生先创设出一个特定的悲伤气氛,让孩子们在这个气氛中去学习这篇课文。
三、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实践,以提高鉴别和欣赏美的能力。如《第一场雪》一课写放晴雪景一段,作者推门一看,不由发出一声感叹“嗬”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课文先总写了柳树和柏树上的积雪,写了孩子们欢乐的叫喊声震落树枝上的雪,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万里江山一片白皑皑的雪景,欣赏那洁净无瑕的环境美再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说说,明白因为雪下得大,雪花不规则地重叠,细看就给人一种毛茸茸的感觉,亮晶晶是因为阳光放射出光芒。教师可指出:雪球儿既是“蓬松松”,应该轻,为什么说是“沉甸甸呢?”有的学生马上就想到因为松树是四季常绿的,它们的叶子一簇一簇,雪花落在一簇一簇叶子上,就变成蓬松松的雪球儿,又因为雪下得大,积在叶子上的雪多了,又变成沉甸甸的了。作者通过“毛茸茸”与“亮晶晶”、“蓬松松”与“沉甸甸”这两对初看是不协调的反义词,细读却是观察入微的自然写照的对比,描绘了雪后世界的形态美,再加上随风飘扬的雪末儿映着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以及孩子们欢乐的叫喊声,这一切,组成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的美丽雪景。我就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启发想象,进行联想对比,让学生陶醉于课文描写的雪景之中,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美的熏陶有机在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四、培养创造性理解能力
篇7
从教十几年,我越来越重视课堂上提问的技巧。下面结合具体的做法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一、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简单明了,少设障碍
问题提出来,一定让学生听了后心里清楚明白,做到有问就能答。但简单并不代表随意,问题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有明确的目的性。我在讲茨威格的《托尔斯泰》时,第一目标是让学生提炼文章的基本内容。于是,我让他们在课上快速浏览文章(早读早已经通读过),并设置了一个问题:请找出每一段的中心词或关键句。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但要答准了并不容易。读完后,我让大家三四个人一组进行讨论。之后,我们一起逐段地汇总,很快得到了一致的答案。各段内容提炼完毕,文章的脉络也就一目了然,接下来的教学任务也进行得非常顺利。在讲《我的母亲》这课时,我提问了一个非常简单而又目的性很强的问题:“哪些段落以写‘我’为主,哪些段落以写母亲为主?”只要稍微用心,学生就能回答出来,我接连问了两个学生,答案完全一致。这为概括母亲的事迹、分析母亲的形象开了个好头。
二、课堂提问,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应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
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在教课时会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让学生的视野开阔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我讲《桃花源记》时,大家认识到:作者对社会现实不满,他通过文章表达了远离战争,远离压迫,追求一种自由、幸福、安定的生活的愿望。我就此发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有不少学生都说不愿意。我让他们说说理由,这样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多数学生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不应该回避存在的问题。在讲《托尔斯泰》的第二节课时,我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来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都应该写哪些内容,按什么样的顺序编排,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很激烈。停止讨论后,我让一些学生回答,虽然有的能说到点上,有的说不到点上,但他们的思维都打开了。经过大家的评判,我们归纳了人物外貌描写要注意的几个要点。下课时,我布置了人物外貌片段描写的作业。作业收上来后,我发现学生写得非常好,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三、提问时,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
在讲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我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去过苏州园林呢?”有三四位学生举起了手。我分别让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来谈谈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女孩子语言表达稍好些,能笼统地说出一些印象。可男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只是觉得好。我并不着急,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他。我问他“苏州园林面积大不大”?他说“不大”;我又问他“园林中是不是都有假山和水”?他回答说“都有”;我接着问他,“园林中是不是植物很多,常能看到盛开的花”?他说“是”;最后我问他,“你对苏州园林的门和窗有什么印象”?他说“有很多不同的形状,圆的、菱形的、方的等等”。引导完后,我说:“好,那你把我们刚才说的内容概括一下吧。”这位男同学终于说出了对苏州园林的具体印象。
四、提出的问题要注意连续性,一环扣一环,逐步地加深
如我在讲的《我的母亲》时,先提出了“哪些段落以写‘我’为主,哪些段落以写母亲为主?”这个问题。问题解决后,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从写“我”的段落中概括我童年的生活经历,从写母亲的段落中概括发生在母亲身上的事。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之后,随即又抛出第三个问题:文章为什么先写我,再写母亲?这三个问题一步一步加深。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也越来越透彻。
五、在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
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都能充分展现自己。讲《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时,我对基础差的学生提的问题是: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什么样的奇遇?对于中等生,我的问题是: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找出生动形象的描写句进行赏析。对能力高的学生,我就问: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采用这样的提问方式,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当然,提问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如果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使教学的效果下降。
六、将提问当做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
篇8
关键词: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Abstract: the dual background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o carry out effective classroom activities,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inspiring students to active thinking, taking the question as the main line to organize and control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problems start, deepen the inquiry, reflection and inquiry inquiry. Combine the problem solving and the learning of new knowledge,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and summarize th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ge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 a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efficient classroom. We know, effective classroom questioning can enhan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inspire students thinking,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and education func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build efficient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skills and effectiveness largely depends on the teachers' questioning.
Keywords: effective; classroom questioning;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有效的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笔者认为教师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控制“度”,化难为易
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可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浅问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量”,循序渐进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要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消化,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过去不少课堂是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误人误己。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问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当然不能解决问题,提得过多过繁又会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陋室铭》一课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从文题看,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趣的?”在这样的诱导下,一般学生都会认真阅读,积极思维,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并清楚地表达出来。抓住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课题这一线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方法,收到预期效果。《湖心亭看雪》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谁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什么样的雪景?看雪中有着怎样的奇遇?为什么要在看雪中写奇遇?”只是这样几个问题,便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又不让学生有茫然的感觉,因为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结构——赏雪、奇遇,同时去深入思考作者所表达的“痴”的深层含义。避免了繁琐而简单的提问,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实教师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力争做到少而精,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讲究“法”,面向全体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要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我就因人而异,为差一点的学生提问:“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样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对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做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则思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遗世独立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激发更高的欲望,当他们的表达欲望,表现欲望都被激发,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提问要得法,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问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四、动以以“情”,因势利导
篇9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有效的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
一、控制“度”,量变引起质变
语文的知识是浩瀚的海洋,课堂也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遵循利用i+1输入理论,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量”,循序渐进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而且初中生的注意力大概只能维持10-15分钟时间,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所以课堂应该重“质”而“适量”。过去不少课堂是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误人误己。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问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当然不能解决问题,提得过多过繁又会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陋室铭》一课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从文题看,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趣的?”在这样的诱导下,一般学生都会认真阅读,积极思维,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并清楚地表达出来。抓住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课题这一线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方法,收到预期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力争做到少而精,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讲究“法”,全面统筹,量体裁衣。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要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我就因人而异,为差一点的学生提问:“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样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对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做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则思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遗世独立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激发更高的欲望,当他们的表达欲望,表现欲望都被激发,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提问要得法,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问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四、激发兴趣,开放创新
篇10
情景交融类散文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由情引出景,即借景抒情。先有某种情感,想到某种景中去排遣,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荷塘月色》),自然引出月下荷塘与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一类是先身遇目接景物,勾起早有的情感,即触景生情。如“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听听那冷雨》),自然引出余光中对冷雨的景物描写。无论是哪一类,都是移情于景。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我们在阅读情景类散文的过程就是在景色中寻找作者感情的过程。那么如何在景物描写中寻找作者的感情呢?
一、抓住景物的特点
景物不同,作者融入的感情也是不同的。如《荷塘月色》中描绘的景物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亭亭的裙”的荷叶,袅娜地开着或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粒粒的明珠、碧天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的荷花,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荷香,脉脉的流水,闪电般的凝碧的荷波,和谐的旋律,等等,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喜悦;另一类是曲折幽僻阴森的小路,蓊蓊郁郁的树,苍茫的月色,淡淡的月光,阴阴的树色,隐约的远山,没精打采的路灯,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哀愁。即使是同一景物,作者着笔的角度不同,所写景物的特点也不一样,融入的情感也完全不同。同是雨,余光中着眼于凄清――“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听听那冷雨》),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凄凉冷清的乡愁之情;而郁达夫则着眼于悠闲――“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对微雨寒村的江南冬景的热爱。一凄清一悠闲,相去何止万里?因此,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中剖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还是恨,是乐还是忧,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美还是批判。
二、把握关键语句
写景状物散文除了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外,往往还通过议论、抒情直接传达作者的感情或思想,显示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态度。这些句子是精当的、要言不烦的、画龙点睛的,有的是对所描写景物的见解或判断,有的是意义的挖掘揭示,有的是作者情感的爆发。这样的句子,要边阅读边划出来,阅读完语段后再加以筛选和整理,使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然后归纳提炼,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如《荷塘月色》中有这些关键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以夜游荷塘来排遣心中的烦闷,想摆脱却摆脱不了,想超脱又超脱不成,所以文章洋溢着淡淡的喜悦,又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听听那冷雨》中有这样的关键句:“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屋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抓住了这些,就能很快把握这篇文章的抒情脉络。这样的句子,要边阅读边划出来,阅读完语段后再加以筛选和整理,使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然后归纳提炼,用自己的话对内容、情感与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三、注意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