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29 15:4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

篇1

1、江天一色:形容江面宽阔,水天相接。

2、气壮山河:气:气概;壮:使壮丽;山河:高山和大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3、千山万水: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4、万里河山:河山:祖国领土。形容国家领土幅员广阔。

5、气壮山河:气:气概;壮:使壮丽;山河:高山和大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6、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7、祥风时雨:形容风调雨顺。多比喻恩德。

8、涂歌里咏: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同“涂歌邑诵”。

9、大好河山: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

10、壮丽河山:指祖国的山山水水宏壮美丽。

11、物阜民丰: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12、风调雨顺: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13、光复旧物:光复:恢复;旧物:旧有的东西。指收复曾被敌人侵占的祖国山河。

14、故宫禾黍:比喻怀念祖国的情思。

15、山光水色: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16、千仓万箱:形容因年成好,储存的粮食非常多。

17、江山如画: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18、雨顺风调: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19、锦绣河山: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20、地大物博:博:丰富。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21、民安国泰: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22、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23、麦穗两歧:一根麦长两个穗。比喻年成好,粮食丰收。

24、五谷丰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同“五谷丰登”。

25、绿水青山:泛称美好山河。

26、民安物阜:阜:多。人民平安,物产丰富。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

27、名山大川: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

28、江河行地:江河永远在陆地上奔流。比喻事情明显,无庸置疑,颠扑不破。

29、湖光山色: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30、麦秀两歧:①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②唐教坊曲名。

31、十雨五风:十天下一场雨,五天刮一次风。谓风调雨顺。

32、故土难离: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33、涂歌邑诵: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34、穰穰满家: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

35、气壮河山: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同“气壮山河”。

36、巴山蜀水: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37、国泰民安: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38、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39、麦秀两岐:岐,同“歧”。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同“麦秀两歧”。

40、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41、时和岁稔: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

42、时和年丰:和:和平;年:年成;丰:盛,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3、十风五雨:十天一刮风,五天一下雨。形容风调雨顺,气候适宜。

篇2

【摘要】余光中的散文,清新雅致、诗意盎然,又多元综合,在艺术特色上独具美质。

【关键词】余光中 散文 魅力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作家,以现代诗享誉文坛,迄今已出版了十余部诗集,得到海内外一致推崇。余光中自称“右手为诗,左手著文”,意谓散文造诣不如诗。不过笔者认为,余光中散文的价值实应在其诗之上。在散文写作理论方面,余光中主张文章应感性、理性并重――即作家论述人情世理时固应明白透彻,而在景物描绘、情节叙述方面亦应鲜活生动,不能一味以成语敷衍了事,也不能干巴巴一味说理,只有在感性方面拥有深厚功力,才算得上当行本色的作家。构成散文美质的因素是多样的。而语言之美则不容忽略。余光中的散文给人以清新,舒适,自然之感。我个人最喜欢他对景物的描写,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对景物精心的描摹,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充满了淡淡的乡愁。

《沙田山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描绘“千亩蓝田”的海,“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山,“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的晚霞,“弥漫”的云烟雾气,“咆哮翻腾”的风,以及火车的轰鸣。作者充满激情地道来,最后以诗句结尾,与开头相照应。可谓风景与人相看不厌。在作者深情款款的笔触下。山水似人、山水更亲人。拟人化的语言风致达到了禅宗“去留无踪”的化境,因而。“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还可以是高僧,山亦可以是村女,在山的厚重里潜伏着欲望的躁动和不安。而当云烟飘渺时。山又成了可与作者联袂的神仙!在此,人山坐忘,融为一体。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风景”为线索,将不同美景尽揽胸中,谋篇布局,浑然一体,这也为文中细致的描写和充分的表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功地表达出作品主题和作者那份乡愁。

文章的情和景融为一体,一切景语皆情语。除了直接的抒情外,那景物描写中更包含了作者的深情,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秀美,但更深沉的是文中浓浓的乡愁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本文发表于1987年,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作者站在他那似家非家的阳台上,望着“大陆的莽莽苍苍”,必然会心潮澎湃,特别是结尾处的语句,“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那里面是什么呢?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颗跳动着的心,那种爱乡,思乡,想回到祖国怀抱中的急切心情,由此带给读者的也是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如果我们再看看他的那首《乡愁》,就更能感受到他那一以贯之的思乡情怀。全文不着一字乡愁,却处处是乡愁。

二、叠字叠句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

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光中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则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话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句,“譬如凭空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另外,《沙田山居》大量的叠词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灿灿、姗姗、碧湛湛、阴森森、莽莽苍苍、零零落落、远远近近、朝朝暮暮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 “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个万伞”一句,“山”、“伞”湘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证和发展。

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人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

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一下子扫过万千山水,大陆风情,如数家珍。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天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三、语言的细腻准确,多种表现手法杂糅其间。

余光中是一位诗人,他的文章可以说是诗化了的散文。作者犹如拿着马良的神笔在绘着祖国的壮丽山河,看那“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山影黑沉沉睡去”,“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掀翻海水,吐着白浪”等等,无不如诗如画。

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让景物都有了灵性,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与美感。“海被风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批,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等等,从全文看,作者完全把笔下的景物当作有情感的人来写,表现它的喜、怒、哀、乐,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份人与自然对话的真诚,那份喜悦,那份欣赏,那份赞美,那份依恋,所有景物都脉脉含情,充满了诱惑,难怪作者深入其中,尽情享受。

余光中把散文与诗比作自己的左右手,称自己的散文是“左手的缪斯”,然而这左手的写作丝毫不逊色于诗歌,我们从他的散文之中就感受到了诗的韵味,同时我们又深深地感受到那诗一般的眷恋故土,情牵祖国的民族感情。

参考文献:[1]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

篇3

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在展开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文本,教学的侧重点不一样,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也会有所差异。教师应具体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注重拓宽教学维度,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积极的教学作用。

关键词:

儿童文学;课程视野;教学策略;教学维度

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一、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众多,而且类型、题材等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体验。对那些和自然环境有关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现来加强学生的感受,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那些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很有趣的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故事表演出来,引导学生走进故事。只有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文本教学的整体效率。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比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时,由于文中描写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师就应向学生展示一些山河风光的图片。当学到“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时,可以展示蜀南竹海以及黄山迎客松,引导学生理解翠竹松柏的那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当学到“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时,就可以展示丰硕的果林、一望无际的稻田,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成语故事类文本的教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则要改变。例如,在学习《成语故事》时,三则成语故事都利用夸张的动作、语言表现出来。比如,“自相矛盾”,教师可以一手拿“矛”,一手拿“盾”,然后双手碰撞,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凸显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认知,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

二、拓宽文本内容的维度

教学儿童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拓宽与延伸,这一点很有必要。有的儿童文学选文,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尤其是那些包含着相应的历史、社会背景的文章。对这一类文本,教师要引入相应的教学辅助资料,以拓宽文本教学内容的维度,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文章。教师只有有意识地拓宽文本教学内容的范畴与维度,才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如,《郑和远航》一文,对未曾接触过这个故事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理解文章描述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外,也要稍微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强调郑和的精神品质,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层面上。在学完故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些都会很好地增强学生对文章的学习体验。只有不断地丰富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维度,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作品中有着很多趣味性强的童话故事。对这些故事教学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非常重要。对趣味性强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文本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儿童文学作品对发展、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有着很好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让语文的教学整体质量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因为这篇寓言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局,教师在介绍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故事续写。教师应稍作引导。如,原文表现了狐狸的虚荣和虚伪,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在思考后就会知道,还表现了老虎的霸道愚蠢和其他动物的胆小怕事。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就可以将故事续写下去。这是一个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与启发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思维的海洋中自由翱翔。这不仅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应当实现的一个基本教学目标,也是所有课堂教学努力实现的目标。

四、结语

篇4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规定,在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热爱祖国,具有民族团结意识。而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展视野、开阔思维,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它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反映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和交融。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受磨难而更强,豪迈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感受成语的寓意之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言简意赅,读上去朗朗上口;而成语故事则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是少年儿童必读的神话故事;又如,“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负荆请罪”、“惊弓之鸟”、“三顾茅庐”等又是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再例如,“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韦编三绝”、“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等又是刻苦读书的典范,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 感受歇后语的诙谐之美。现行汉语教材在每个单元最后都要安排一次汉语园地,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如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一般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句是比喻或隐语,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解释或说明,而且许多歇后语不但诙谐幽默,还富含一定的寓意,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猜谜语、搜集资料,课后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和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例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类似这样的歇后语是以汉字的谐音为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使学生明白友情的珍贵,不亚于雪中送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使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猫哭耗子――假慈悲”,使学生明白善恶、美丑的标准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

3. 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在每次汉语园地中,都无一例外的安排了一首古诗,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承传,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是写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旧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不但把送别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了出来,更将自己坚持高贵洁白品德的决心表现得清晰透明。又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更是将西湖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更将西湖美景比作西施,无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漂亮,使人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完美人生

1.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三字经》中“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而《弟子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材之一,在教学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新来的王老师》一课时,当罗林面对同学们的嘲笑时我可以给学生讲“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的道理,同时罗林也不能灰心,要以“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来要求自己;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西游记》中的故事,在学习中既要学习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的精神,又要学会善于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这时便可以将“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穿来;在学习《说勤奋》时,课文讲到司马光“圆木警枕”的故事,正是这种珍惜时间、勤奋苦读的精神使他历经19年时间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不就是“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的完美再现吗!此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用《弟子规》来要求学生,例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教育学生团结友爱;“方读此、勿幕彼、此未终、彼勿起”“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是教育学生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 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塑造完美性格。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使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全、大度宽容的人。例如《完璧归赵》讲的是蔺相如不畏强权,巧妙机智的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的故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利用课前、课后以搜集、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荆请罪》《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又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晏子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他都能给以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再向学生讲解晏子的其他故事。诸如此类的课文还有很多,如《西门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等。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思想感情。

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语言素材

篇5

关键词:教学研究;古诗文诵读;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43-01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古诗文经典的关键是动之以趣、晓之以情、践之以行。

一、课堂上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1、自主式。有些古诗词的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和明白古诗词意思,我就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练习读、独立思考、小组或同桌互相交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之初,先带领学生朗读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而且大部分都是孩子幼儿时期读过的。如:《咏鹅》、《悯农》、《静夜思》等,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并不很难,以免产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

2、诵读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一些新接触的小诗文,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理解诗句,先让学生自由而大声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把诗句的字音读准,读到琅琅上口,例如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我采用“三读”的阅读方法,一是读通。读通就是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畅;二是读懂。读懂就是通过自学讨论了解大意;三是读好。读好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感情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诵读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一方面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另一方面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内在的情感产生共鸣。

3、直观式。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直观的事物学生既容易理解也容易记住。所以在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时,可以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古诗词由于时空跨度大,意蕴深沉,语言又精炼含蓄,这些都能给学生读懂诗文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古诗词教学我较重视创造直观。直观的手段有:形象的板书、挂图、实物、录音、录像及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李白的《夜宿山寺》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种幽深、神秘的情境――和学生一起乘坐时间飞船,穿过时空隧道,似乎我们进入到久远的唐朝,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我一边绘声绘色地描述,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很快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引发了他们学的内驱力。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我创设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飘逸的风格,陶醉于清新明快的意境中。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一)开展诗文游戏。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学习积累古诗文融入游戏活动中,不仅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积累了古诗文。经常进行的有:①古诗文接龙。即先出示要求,例如,背诵唐代诗人写的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文,或是背诵送别诗,或是出示诗人的名字,要求学生背诵他的诗等等,学生按要求接背。②对诗。一个学生背诵一首诗中的一句,指名另一人接着背诵出这首诗,背出者胜一步,可接着自己出一句,让其他学生继续背。③古诗、成语配对。很多古诗诗句涵义与成语涵义一致,让学生将诗句与成语配对,看谁配得多。

(二)“古诗文创新活动”初步尝试。我班开展了“据诗作画”的动手做创新体验活动。如:古诗文中有很多像《暮江吟》、《江畔独步寻花》、《望天门山》、《山居秋暝》等写景名篇,我和美术老师就组织“为古诗文配画”的活动,并举办了“庆六一古诗文配画”特色画展。另外,还举行手抄报比赛。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在孩子们的精心设计下诞生。

(三)举办“古诗文诵读夏令营”。暑假时间较长,孩子们的闲暇时间相对集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举办“古诗文夏令营”,以参观家乡名胜古迹,游览祖国壮丽河山,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背诵复习古诗文。面对飞奔直泻,气势磅礴的石人山珍珠潭瀑布时,孩子们脱口而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面对水域辽阔,波光粼粼,供家乡平顶山市几十万人口用水的平西湖时,学生们满怀激情地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离开妈妈几天后,学生们想家了,有些学生就情不自禁、深情地背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样的活动,学生既诵读了古诗文,还陶冶了情操,一举多得。

三、创设古诗文诵读氛围,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31-01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利用学科教育渗透德育是一种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保障。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德育渗透的思想意识,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德育思想,使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1.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优美的诗歌,有趣的童话,寓意深刻的寓言,还有感人肺腑的故事,美妙景色的描写等。而且涉及古今中外、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等各个方面。例如,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一课时,其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位国王为了挑选一个最诚实的人继承他的王位,于是让人把煮熟的种子发给大家,让他们在家里种出美丽的花朵,当所有孩子都端着盛开的鲜花走在街上时,只有"雄日"的花盆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结果只有"雄日"继承了国王的王位。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借助"雄日"诚实坦诚的优秀品德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做一名诚实可信的小学生,不被现实中的名利所引诱。此外,教师还要借助教材中所蕴含的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通过教学《五彩池》、《桂林山水》、《火烧云》、《观潮》等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又如,通过教学《七颗钻石》、《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富有爱心和情感的文章,让学生充分感受真、善、美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方法:

2.1通过讲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统一,德育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单独进行,更不能让语文训练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属品。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内容正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深刻领悟文章本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加强语言文字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每一个字、词、句的内在含义,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解析中,实现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赵州桥》、《爬天都峰》等课文时,一定要注意解析语言文字,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主朗读,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2通过榜样引导树立学生坚强的毅力。要想建立学生扎实的品德基础,并不仅仅依靠简单的理论说教,还应该用榜样的砖块逐层铺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榜样因素,借助榜样的力量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构建坚强的毅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例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时,可以用文中人物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教学《爬天都峰》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教育。

2.3通过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比较分析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利用这一方式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正确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例如,在教学《一定要争气》时,这篇课文对于童第周学生时生的两件事情的描述,采用了对比的方法,用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的表现了童第周刻苦钻研、努力奋斗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为"国人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感。实际上,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可供比较的素材,利用这些素材,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分析法,将情感因素渗透其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顽强的精神品质对于成功的重要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他们为实现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

3.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堂时间毕竟有限,需要广泛开展多样化语文课外教学活动,不但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诗歌朗诵、成语故事大赛、办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好思想品德的熏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坚持"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找准"文道"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思想渗透,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张丽.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0期

篇7

语文课堂多媒体技术兴趣培养思维能力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很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教育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再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学习需要,电化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能巧妙地运用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往往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课堂的容量。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能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比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恐龙》一课时,可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远古时期的地球,茫茫的森林,葱绿的草原,蔚蓝的大海(配上优美的音乐);恐龙出现,陆地、空中、海里(恐龙的生活情况和活动范围);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出现一个个不同种类的恐龙,雷龙、霸王龙、翼龙……如此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到恐龙的生活习性,有了解了恐龙的种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再如,《庐山云雾》这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层次分明,是篇很好的朗读教材。教学中,不能枯燥的讲解朗读技巧,而要借助“庐山云雾”用实景刺激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观看《庐山云雾》录像,让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和千姿百态。接着可让学生当小导游,给《庐山云雾》配上解说词,是学生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由于有了感性认识,又有生动、形象的画面作提示,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就比较准确,就能读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

二、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电教媒体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更是为了在学生学习时遇到困难再现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纵深发展。

比如,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描写秋景的古诗。前两句学生容易读懂,但对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就缺乏感性认知。教学时,可演示课件:首先显示一副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和谐优美的山村秋色图。让学生体会石径的曲折、山势的高峻。接着呈现一幅鲜艳如火的枫叶图。让学生观察并描绘此时的枫叶。这样,学生借助两幅图像信息,在抽象的词语和鲜明的图像之间就建立起了联系,感受到这满山红叶的美不仅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的气氛,给人一种“不是春光胜是春光”的感受。

又如,在讲《长城和运河》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让学生思考“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就会脱口而出。而且,“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学生就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

三、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

例如,《槐乡五月》一课对于城里孩子来说,“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这几句比较难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先观察“瑞雪初降”的样子,再观察“满树槐花”的情景,学生在比较中自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又如,《争论的故事》一文明确“做事应抓住时机”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可通过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兄弟争吵”“煮”“烤”“大雁飞走”,让学生明白“贻误时机”的原因。电化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全面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电化教学过程中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比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由于大多数学生从未见过瀑布,无法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意境。教师利用朗读加配乐,和瀑布视频的精彩画面,使学生感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派,在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反复吟咏这优美的诗文。既体会到了诗文的语言美,又感到了瀑布的景色美,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油然而生,促进了学生与作者、教师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能有效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从传统语文教学走出来,更使学生从“苦学”走进了“乐学”,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参考文献:

\[1\]康玉梅.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0).

\[2\]吕家荣.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

\[3\]庞春松.诱趣、导趣、激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中学教学参考,2011,(28).

篇8

【关键词】物理学科;学科之间渗透;联系发展;科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发展规律的自然科学。为了不断增加新知识,并加强学科间的渗透,这要求不仅要学懂学活知识,而且要有综合运用知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在物理新课程学习中,不能忽略了各个学科之间渗透。

任何把知识分割开来进行传授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物理教育不应仅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巧,而应特别重视物理思想的渗透,注意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必须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教育事业。

教学中各环节的协同,对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学生物理素养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整个初中各个学科视为整体,在教学中揭示各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相应联系渗透,做到文理渗透,情理交融。通过渗透达到协同,从而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建立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真正全面地发展。

1 物理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我们的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从古到今积淀了许多文化财富。在文学知识中不断深化物理知识,活化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起到了很好推动作用。

1.1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

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客吟诗作赋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或直抒胸臆或豪情满怀或忧国忧民或描写山村田园的美景。诗作里蕴涵着声音的玄机、光与影的结合、动与静的转化、时空的变化、冰消雪化等各种物理现象。分析和探讨诗词里蕴涵的各种物理现象,就可以做到寓教于乐,让我们更易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深层次的了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物理。

例如: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第一句是液化现象;第二句船速度大;第三句物体振动发声,声音由介质传播;第四句船和山是相对运动的。

1.2 谚语中的物理现象:

谚语是日常生活中所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某种经验和道理,谚语的语言简单通俗易懂,隐藏着所学物理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墙内开花,墙外香”。物体分子都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即墙内花分子不停地运动到墙外。

例2:“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刀的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例3:“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前者人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后者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1.3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成语中隐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理解其物理意义,使人深入思考拓宽思路,对所学物理知识融会贯通。

例1.“无风不起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2.“海市蜃楼”。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而折射成像。

例3.“石沉大海”。石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浸没在水中的石头的重力大于受到的水的浮力而下沉。

2 物理学与数学的联系

“数理不分家”,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都离不开数学工具。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物理问题,需要根据所研究对象的特点,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描述、计算和推导,从而对物理的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

在实际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描述解决物理问题时,应体现数学思想与方法和物理内容的统一。

2.1 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表述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物理中有大量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其中有很多概念的引入,就是通过数学语言来描述的。

例:金属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其流过的电流成正比。为了描述它们的比例系数,引入了电阻R的概念。同类的概念还有,物体运动的速度v、加速度a等。不过,物理知识毕竟与数学知识不同,所以教师在教授这类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特别强调它们的物理含义和成立条件,不能进行简单的数学类推。对于电阻的定义式R=U/I,我们就不能说成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

2.2 恰当选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

几何画板为突破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例:如图所示电路中,滑动触片p由a向b滑动时,MN间的总电阻如何变化?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等式的知识证明触片在ab中间时电阻最大,从而推出:“总电阻先变大后变小。”推理当然没有错,但有的学生还存在疑问。所以,如果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拖动触片时,ap部分的电阻值、bp部分的电阻值以及两部分的电阻并联值会跟踪显示,当学生产生问题时,演示课件,会让学生心服口服。

3 物理学与化学的联系

物理和化学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了,因为他们都是从自然哲学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如果用通俗的语言说的话,就是物理学是母亲,化学是孩子,并且化学这个孩子已经自己独立成家。

例1.一只玻璃容器中盛有一定的石灰水,石灰水中漂浮有一小木块。现向石灰水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当反应完全后,(此过程中溶液体积认为不变),过一段时间,木块所处的状态如何变化?

解: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碳酸,而碳酸又与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式为Ca(OH)2+H2CO3=CaCO3+2H2O。由题意得,石灰水完全反应,过一段时间后,容器中上部分是水,下部分是沉淀物。由于ρ水

例2.容器底面积为100cm2,内装足量盐酸溶液。现往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它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容器低部所受到的压强增加了55.88Pa。求:投入的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解:本题考查了化学中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后溶液质量的变化及物理学的有关压强的知识,对于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要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必须先求出溶液质量的变化量;而要求溶液质量的变化量必须先求出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力变化量。故题目的解答我们可以分为两步,首先利用F=pS求出容器底部的压力变化量,即ΔG=ΔF=ΔpS;然后利用重力的计算公式的变形式Δm=ΔG/g求出溶液质量的变化量。

4 物理学与生物学的联系

世界上的东西无非是有生命和无生命两种,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所以生命物质和生命现象必定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物理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样,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相关的生物知识,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能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物理知识。

例1.人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肌肉、骨骼和关节共同协作完成的。肌肉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动力,骨骼是杠杆中的硬棒,关节是支点。关节表面有一层软骨,关节腔内有滑液,这样的结构可以减少摩擦和冲击。

例2.人在吸气时,肋骨向外面和上面提起,隔膜向下运动,胸腔的体积增大,使胸腔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空气压入胸腔。呼气时,肋骨向下面运动,隔膜向上运动,胸腔的体积缩小,气压增大,将废气排出体外。

例3.声带是人的发生器官,当气体冲出时引起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男女声带的结构略有不同,所以音调也不同。年纪逐渐变大后,声带略有松弛,所以老年人的音调都比较低。

其实不仅仅是语文、数学、化学、生物四门学科与物理的关系密切。天文学、地理、历史、体育等众多学科与物理学科都存在密切的关系。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认知结构合理、知识视野开阔、思考方式可靠性强、思维品质创新含量高。从综合教育角度来看,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从总体观点出发、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某一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知识在初中物理学教学中的渗透,以提高他们运用综合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从小树立学科间联系发展的观点。为他们将来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跨学科学习和和跨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邬卫芬.《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理化知识》.(2009.9)

[2] 刘大利.《物理与文学知识的渗透》.(2009.7)

[3] 张晓爽.《几何画板与物理教学整合的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