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学校范文

时间:2023-03-13 22:2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想中的学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理想中的学校

篇1

1、我理想中的学校是个美丽的大花园,那里有许许多多的花坛,花坛里盛开着杜鹃、铃兰、玫瑰和茉莉,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当然还有一棵百年的老榕树校里没有教室,而是用树围成的个花房,我们就在那里上课学习。

2、我理想中的学校是快乐的,可以和许多可爱的同学一起开开心心地学习、痛痛快快地玩儿。我理想中的学校里没有骂人的话、没有学习好坏之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技工学生;思想教育管理;重要性

技工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也需要对技校生的思想进行有效管理。大多数技校生的思想存在着普遍问题,求知欲强;求实精神差;上进心强;吃苦精神差;思想活跃;自律能力差。面对这些问题,有关的教育部门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地思想管理体制。在思想管理教育中下工夫是做好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体现学校的校风与教育能力。

一、技工学校学生思想管理的重要性

思想管理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进行更正,并且灌输正面的、积极的思想。技校生对普通高中学生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技校生的思想较为活跃,但是思想稳定性不足、自律能力较差、刻苦学习与吃苦精神较差,这些不良思想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将来带来影响,因此技校生的思想管理工作好做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保留原本良好的思想精神,在学习与管理的过程中改正过去不良的思想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管理体制是否完善体现一个学校的教育体系是否完整,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应当引起学校的重视。

第一、思想管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技校生主要学习的是技能知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强,技术类的知识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才能够真正地掌握,技校生的求知欲强,但自律性差,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但是有可能会由于课堂纪律差而影响课堂进度。在学习过程中也许实训任务会较多,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那么学习一定会受到影响。

第二、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到他将来踏入社会后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对学生的将来有着重大影响,工作当中积极负责、工作态度端正,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应当具备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良好的思想道德对他们以后的工作都会有影响,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再创辉煌。

第三、思想管理体现技工学校的校风,体现学校的教育体制是否完善。完善技工学校的教育体制,无论是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还是思想道德培养方面都应当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学校里的学生组织纪律差、学校效率低、拈轻怕重,这些因素都会对学校带来不良的影响。

第四、要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思想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首先要做好对学生的思想管理,培养他们自我提升、自我管理的良好思想情操,进一步地增进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对技工学校学生进行思想管理的有效途径

技工学校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高自我价值的地方,但是校方要懂得“两手抓”,在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科学技术知识以外,还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面对当代技校生的思想管理现状,教育部门应当积极应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管理,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关的工作者制定出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

第一、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远大的理想,以某些名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我国古往今来有不少的历史名人,传统的优良思想值得学生认真去学习及研究,如我国的孔繁森,引导学生认真刻苦学习,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当迎刃而上,大胆创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积极学习传承优良的精神思想,提高自身的文化思想素养。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到学习主体的转变,学习是为自己而学,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而这样做。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解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奋发图强。注重实际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响应思想教育的培养。

第三、以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加强思想管理。技校生的思想稳定性较差,但可塑性强,学校可以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注重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向学生灌输“马克思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授课的同时要注重实际运用,在班级课堂中进行宣传。

第四、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课余时间的文艺活动,让专业技能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使教育渗透在知识性、娱乐性、艺术性当中。

第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通过二者结合,更好地进行思想管理。将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期望,学校跟家庭联系起来可以营造正确的思想道德氛围,教师跟家长沟通,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教养。

三、总论

技工学校的学生思想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任务,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这是中国历代相传下来的良好传统思想,是祖国赋予教育者的历史重任,需要学生积极响应并且认真对待。技工学校的学生思想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思想管理教育针对性不强,教育内容滞后,与现实生活脱节,使学生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面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相当做出积极的响应,结合学校与家庭、理论与实际,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方针,在进行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渗透有关的思想教育,把思想管理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光霆.技工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2]董淑红.关于技校生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的教育[J].职业,2011(5).

[3]栗莉.如何做好技工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J].职业教育研究,2008(05)

篇3

一、讲述故事,展开想象

讲故事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方法。故事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震撼,这对学生想象力的形成和提高十分有效。例如,教学《咏华山》,当教师把文中的故事娓娓道来时,学生通过聆听故事,头脑中一直积累的与故事有关的表象,会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教师讲到“他们沿着山路艰难的爬上山顶”时,启发想象:“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寇准,站在山顶上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讲到:诗的第一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或是谈到第二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内容:“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学生想象出了古诗表现的意境,不仅锻炼了想象力,还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教师接着讲故事,同学们闭着眼睛静静地聆听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有的情不自禁地说:“啊,华山太高了!真美呀!” “我真想在华山上唱一首歌!”……这样逐步地引导学生想象,不仅使学生想象出了诗歌表现的意境,丰富了想象能力,对小寇准所咏诗中的情感也感受得更真切。

二、观察插图,丰富想象

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课都有这样紧扣课文内容的插图,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低年级学生非常得感兴趣。通过观察插图,栩栩如生的人或物映入了学生的眼帘,此时启发学生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者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能使学生的想象得以诱发。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十课《青松》一文中,画面上是漫天飞雪,一眼望去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只有青松站立在雪地里,厚厚的积雪压在它的身上,但它还是傲然挺立着。让学生看着画面,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并进行想象,教师启发道:“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棵小松树,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的发言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那仿佛变成了一个动画给我们展示着松树的内心。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作品创作中讲究“留白”,看似无却蕴含着更多,古诗也是如此,往往不是面面俱到的叙述,而是有意识地在文中留下一些空白。诗句之间的内容有较大的跳跃性,在教学中抓住“空白”,创造出一种更多层次更丰富的境界,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这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添姿彩。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中的《锄禾》一诗时,通过学习古诗,学生知道了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是作者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前后两句在内容上跳跃性比较大,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农民从播种到收获,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从而体会“盘中餐”中,每一粒米饭都是农民用辛苦劳动换来的。通过想象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建立了诗句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完整地领会诗的意思,受到感染,体悟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四、依文画图,拓展想象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中有画境,画中有诗意。老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想象画面,然后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落到了实处,不再是乱想,而是有条理有意境的了。如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了与鹳雀楼的相关内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逐句理解。特别是讲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这两句诗不仅倾注着诗人满怀的豪情,且富哲理意味,给学生提供了广阔想象空间。在学习了这首诗后,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脑海里出现了许多壮观的景象。这时,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绘成图,边把想象的景物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出来,使画面与诗文相吻合,颜色与情感相结合,这样的训练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更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古诗的真正内涵和意境。

五、诵读吟唱,激发想象

音乐是世界上的语言,是最富感染力的。教学中运用音乐来激发出学生无穷无尽、多姿多彩的想象,使之声情并茂。古诗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若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把不同的诗词配上合适的乐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反复吟诵古诗,边读边想象那将会是一件乐事。在教学古诗《悯农》《登鹳雀楼》和《春晓》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为这几首诗编写的乐曲,当悠扬的音乐响起时,学生跟着音乐诵唱起来,很快被带入了情境之中。简单又好听的旋律使学生浮想联翩,在头脑中形成了画面,融入了诗的意境,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篇4

一、理想化的等效思想,抓住问题的本质

物理学所分析、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有众多的因素,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往往采用一种“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化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体(过程)或假想结构,此种理想化的物体(过程)或假想结构就称之为物理模型。因此,物理模型是人们通过科学思维对物理世界中的原物的抽象描述;是按照物理学研究的特定目的,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对原型客体本质关系的再现。人们通过对物理模型的认识与研究,去获得关于原型客体的知识及其在自然界中的运动变化规律,是一种物理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一种等效思想在研究对象上的体现,具体实例有:

物理中“质点”是一个只有一定质量而没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实际中不存在没有大小和形状的东西,但是我们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跟我们研究的问题没有关系,或者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这个时候就可以把物体看作是一个“有质量的点”。教学中,首先可给学生设置一个简单的问题:长300米的火车经过900米的铁路桥所需时间2分钟,求平均速度。引导分析时,要突出火车的形状、长度在研究问题中的影响。然后类比设疑:(1)长300m的火车从江山开往上海,两地400Km,用时9h,求平均速度。此处火车形状对研究问题有无影响?(2)在研究地球绕太阳作公转时,地球比火车大得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运动有无影响?又怎样处理呢?理想化的方法是物理中的一种常用的处理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探讨,利用各种手段使学生理解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可以用理想化的模型等效替换原有物体的思想,结合生活建立理想化的模型。

二、“殊途同归”,不同形式之间的等效

在力学里面经常涉及到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换。有时候我们研究力学问题分析出物体受力较多的时候,为了简化问题,常常会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其中几个力进行合成,从而得到它们的合力,用这一个力去替换这几个力,从而达到减少力的个数的目的,使问题得到简化。反之也可以用几个分力来等效替换其合力,几个分力的性质可以是不一样的,但它们的合力和这几个分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是等同的,不会影响物体原有的运动过程。类似的还有很多,如矢量的和与分量之间有着等效替代的关系。

三、用“简单”等效替换“复杂”,简化问题

篇5

>> 美术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分析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论小学美术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浅谈美术课堂中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浅述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对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黑格尔曾说过:“想象是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艺术领域”。所以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之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探索与综合来用于美术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想象力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让他们能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美术教学取得实效。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和引导学生想象。而通过美术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作以下探讨。

一、用教学语言激活学生想象

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是自然产生的,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可以产生。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充分肯定了情感的作用。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情感具有感染性与迁移的功能,它具有扩散与泛化的规律。作为教师要学会以情育人,以情动人,从而以情感创设活泼、和谐的良好教学环境。要学会运用优美动听的语言,自然流畅,富有感情的语调向学生描绘图画中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联想翅膀、感受美、感受情、进入情境;同时也要学会和利用优美的动作、神态、形态、手势等无声语言调动学生情绪,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上《小蝌蚪找妈妈》这一内容时,开始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学生从教师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动作表情中体会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艰难辛苦及决心。当学生听得投入时,我把故事讲到:“乌龟阿姨笑着摇摇头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小蝌蚪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又向远方游去”。处就嘎然而止。在创设好这一情境后,马上设问:“同们,小蝌蚪到现在为止仍旧没有找到妈妈,在以后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碰见哪些小动物呢”?这样一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有的说:“他们遇见了一群在水草从中游玩嬉戏的草鱼姐姐,小蝌蚪也把草鱼姐姐当成是自己的妈妈,都游了过去,亲热地呼唤妈妈……”有的说:“小蝌蚪在乌龟阿姨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这时乌龟阿姨对他们的妈妈说以后要好好看着他们,不要再弄丢了。”等等。学生们的这些创新想象闪耀着智慧和情感的火花。教师要抓住机遇要求学生们把所想到的内容画出来,这样学生的作品就推陈出新与众不同,避免了千人一面的现象。情感能激发学生灵感的产生,它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

二、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想象总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从而想象出自己从未感知过的实际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构成这些形象的感知材料归根结底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在美术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在写生中要细致观察,并通过体验生活等方式来丰富他们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写实方面的知识,获取清晰和富有记忆的表象,以增加想象的储备。

如教学《彩色的圆形》这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认识各种颜色的圆形,并用各种绘画形式来表现接近圆形的物体。如公路边的松柏树,纸风车,金鱼。为了使学生理解并记准各种接近圆形的图案,我利用金鱼进行导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还可组织学生到学校工友那里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有好多种金鱼的身子、尾的外形是由大小不同的圆形或近似的圆形组成的。儿童认识了圆形之后,如再进一步仔细观察金鱼身上的花纹,这样更进一步加深了儿童的观察记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肯定学生作品,勉励想象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从“图式期”向“写实期”转变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初步的逻辑思维开始形成,观察能力增强,视觉感受力逐渐明确,理性占上风,写实倾向开始萌芽,对空间概念略有领会,对以前稚拙天真的表现手法开始不满。希望自己能画得更加真切,而此时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要高于他们的实践绘画能力,因此绘画中形的问题成了孩子们的一个难点。他们经常是想得好,画不出,再用象征期表现手法表现(用圆形、方形和三角形表现对象)。他们有不愿意,为自己画不像而烦恼。恒久这样就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变得没信心、胆小,不敢画自己想出来的,怕画得不像。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老子哲学;运用

随着社会教育的日益普及,无论是当前高校的招生数量,还是高校本身的数量、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其实这也在无形之中给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一般来说,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会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诸多方面。如果高校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行政方法,就很有可能会造成高校学生自杀、校园暴力等诸多问题[1]。因此,改善旧有的高校管理制度刻不容缓,我们通过将传统的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融入到高校的具体管理过程中,以此希望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核心观点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凡是之,皆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尚在贵柔,以人为本,即是非常之治[2]。这便是传统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最为核心部分。

(一)无为而治与顺其自然

什么是道?什么是无为而治?这其实都是道家哲学中非常重要的管理思想。道,是世间万物原本就存在的东西,它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你的认知而发生任何改变,这是高校管理者必须明白的重要一点,即一切管理的问题和实际解决的方法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并不能忽视它的存在,而应该积极将它找出来。无为而治,讲究的是管理顺其自然,无为之道即遵从客观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管理,并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同时,无为也并不需要有专人作为管理者对凡事都事必躬亲,反而他们需要的是利用自身的管理者角色,促进其他被管理的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的。顺其自然,即尊崇道法自然,道是“天下之母”,万物之根。“道可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尽管多数时候道法是看不见的,但它客观存在,顺其自然,无论是管理还是对待学生的个人问题方面,高校管理者们一定要明确世间万物都有其自己的道,如果一味强加自己的道在学生的身上,那就破坏了学生们的个人发展之道。所以,万事万物都要顺其自然,让它们自然发展而不加以干涉。

(二)尚在贵柔和以人为本

柔,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不要小看自然道法中的柔,它有时候可以战胜一切问题,成就非凡之道。尚在贵柔,重视道法中的柔性一面。正所谓祸福相依,事物的两面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学生在接受学校的管理时,这两种态度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转化的过程中,如何将不好的一面转化为好的一面,即将刚性叛逆的一面变为柔性的一面,这还需要高校管理者从多方面改善自己的管理方法。此外还应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考虑到高校学生们的内心需求,使管理的方法能够被他们接受。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以人为本,包括人的尊重和人的本性,老子曾提过,道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可以这么说,人其实也是天地万物道之中的一员,“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用道来培养人,以德来涵养人。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本性,用道德激励的方法促进他们对自身不良行为的改善。所以,高校管理者一定要在学生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尊重和重视学生,这样我们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现阶段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目标、内容单一,管理制度缺乏合理的规范

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过于注重一些实际事务的管理,且管理工作多数时候只停留在“管好学生”、“管住学生”的目标层次上,并没有实际将管理重点向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方面进行转移,只重视分数,忽略了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在管理的内容上,多数高校都过多地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学风作风建设,缺乏与实际的联系性,各种管理工作内容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这其实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重学生们的抵触和厌烦情绪,甚至到后期会出现学生越来越难管的问题;在管理制度上,还必须通过相应的规范制度进行约束[4]。但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居然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在没有任何法律法规依据的情况下对大学生们的宿舍内部进行摄像头的安装,并扣留拖欠学费学生的毕业证、扣发受处分学生的学位证等。这些行为其实都严重损害了大学生们的利益和自身权益,这是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上的一个非常大的疏忽和漏洞。

(二)管理者自身水平不高,管理的方式缺乏激励性、过于硬性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者的水平普遍不高,虽然数量上基本可以满足要求,但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升。尤为甚者,高校管理团队的构建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高校都将主要的人员力量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上,但在整体的管理方面投入不大。从管理的方式上看,不少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还缺乏科学、合理、激励性的规范和系统的激励考核机制。在很多时候,管理工作过于强调统一性、规范化,这些管理方式就会太过硬性,不但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机会,还会促使学生在接受管理时,主观因素过强,反对管理。人天生都是喜欢被激励的,且物质激烈的效果远远小于精神道德激励,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硬性制度的管理下,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空间就会变得很小,所以硬性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难以培养出人格健全并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的。

三、高校管理中运用老子哲学思想的若干建议

(一)丰富管理内容,制定正确的目标

观念都是行动的先导,高校管理中在融入老子哲学的过程中,可以从顺其自然的方面完善管理目标和内容,毕竟道法自然讲究的是顺应天理,所以高校管理者一定要遵守客观事实和相关规律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至于在管理目标的具体确定方面,高校管理者应从整体出发,树立起长远的战略观,跳出狭小的管理圈内,高屋建瓶地从战略上预测、谋划和统筹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制定出正确的目标。内容的明确完善,要立足于完整的系统观,只有摒弃单一的、片面孤立的、封闭的旧观念,才能树立起综合全面的、联系开放的新观念,管理工作的具体管理范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样管理工作才会具有针对性。

(二)合理的制度进行约束管理

制度规范的合理性必须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互匹配,在落实教学第一性原则的同时,也要紧紧围绕着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核心内容制定好相关的制度规范,保证每个管理岗位的权利与职责得到有效落实,从而进一步实现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可控制性。高校内部的管理问题,大都集中在权利范围内的“内部轨道”上。这些轨道就像渠道一样,教职员工的才干、能力就像水,水通过渠道流向终点,去灌溉高校发展的最终目的,产出高质量的人才产品。因此,合理的规范进行约束,明确好权利和管理的实际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光靠制度还不行,还需要情感性的、思想性的一些管理手段才行,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管理者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1.管理者要具备知足、无求、不争的精神修养,并明确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无为是顺应道法自然,按照世间万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去进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学会知足,不争名、位、权等外在虚浮的东西,并学会集思广益,用众人之力,政通人和。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修养,那么管理工作也必定会多祸多咎;

2.管理者还必须保证自己在管理时,拥有足够的胸襟,毕竟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所谓祸福相依,管理的结果谁都无法准确预料;最后,应具有宽广的胸襟,开明豁达。与此同时,善用他人长处,包容他人短处。当然,提升高校管理者工作水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方法就是要改变他们不务实的工作态度,因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份管理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采用柔性、激励的管理方式

高校管理者应该选择具有柔性、充满道德激励的管理方式开展管理工作。所谓柔性,其实应该是在“不争”上面多下功夫,不过多地去注重学校发展的硬性要求,从软实力方面出发为学生多做考虑,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衡量和检验标准,不竞争、盲目地去开展管理工作。同时,学校也应该针对社会的多元需求、学生的多元要求去认清自己的位置,采用符合自己特色的管理方式[5]。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柔性的管理要素,这样就会使得非常硬性化的管理方式变得让人接受,弱胜过强,柔胜过刚。任何事物,如果能激励得当,那么无论是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还是对于被管理的人来说,好处都是远远大于坏处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现阶段的高校管理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我们除了将一些核心的老子哲学思想要素融入进去,还应该结合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采用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来保障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当然,这并不是容易的,反而它在实际的管理运用探索道路上困难重重,所以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者,不妨大胆地汲取老子管理思想的积极因素与合理成分,完善与弥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曹群英.老子“贵柔”思想对高校管理的现代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1).

[2]李玮.老子哲学与高校管理现代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8(4).

[3]陈晓翔.高校管理中的“无为而治”[J].管理学家,2013(17).

[4]施红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老子哲学思想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5).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 想象力

想象有什么魅力?爱因斯坦对我们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的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学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生学习语文,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

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我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教室里孩子们的神态、心理活动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抓住佳词妙句,诱发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学生都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绘,在头脑中唤起与词句相关联的表象,并进行组合,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生动形象的描述,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

例如,《我的战友》一课有这么一段话“……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这段话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像千斤巨石”、“叭”、“挪动”、“”等词语,让学生想象出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壮烈牺牲的高大形象。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结尾这样写道:“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教师在教学生时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声有色的语言描述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位学生这样想象:汽笛一声长鸣,列车启动了,车轮缓缓滚动,伸出窗外握紧的手松开了,送别的人群渐渐向后退去。车上的志愿军战士半个身子探出窗外,挥动鲜花向群众致意,呼喊着:“再见了,亲人!”学生的想象竟是如此丰富,说明通过有感情朗读,学生对文章的语句有了正确的理解。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对学生头脑中产生相应的一幅幅画面起着催化作用。

三、根据特定情节,合理想象

创造想象与创造思维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进行创造想象。可能学生有时会“山穷水尽疑无路”,可不久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产生灵感。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构想,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等,这些都是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好办法。例如,《凡卡》一课,结尾写在城里受苦的小凡卡将一封没有写清收信人地址的信寄给了爷爷,随后用一个省略号,留下了艺术的空白,给读者以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使省略的情节明朗化,以收到知识上融会贯通、感情上交流共鸣的效果。我在教学此处时设计了“信寄出后“的创造性练习,要求学生合理想象,为课文补续尾声。学生很快活跃起来了。有的描述爷爷根本没收到信,小凡卡后来被折磨死了;有的描述好心的邮差把信送到爷爷手中,爷爷把小凡卡接回去了,小凡卡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乡村过上了苦中有乐的生活……如古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学生对古诗描绘的并不陌生,他们都见过春天:芳草生长、杨柳摇曳等。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下,插上想象的翅膀,描绘一幅极富有生活气息的图画。

四、指导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我在教《荷花》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学生有的说:我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他们说:“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以后还可以结成莲子!”有的说:我听到风姑娘说:“哇!多么美丽的荷花呀!让我再让她们跳上一支欢快的舞蹈吧!”于是荷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还有的说:我听到池中水的说话声:“看!长在我上面的荷花多么美丽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

五、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没有直接表达,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自己去吧》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小鸭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文中没有描述,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六、结合习作教学,培养想象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培养;学生;想象力

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人们欣赏的可以教导他们的很好的无形的工具。通过艺术对人们进行教育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可点燃智慧的火花,能创造出很好的社会价值,通过通俗的简单易懂的形象对人们进行教育更能吸引人,可达到用死板的方式对人们进行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郭沫若曾说过:"任何一种艺术是人类情感的交合,对振奋人们、丰富他们生活有很大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忽视作品的教育性。马克思曾也说过:"人们应根据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如现在能调动学生对艺术的兴趣那将来他们就可能会创造出很多艺术价值高的作品。

也许现在的许多家长让孩子学画是为了培养他的爱好,并没想让他将来就一定成为画家,可这种硬性地教法会使孩子越学越没兴趣。要明白学好美术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过程,从开始入门到熟练掌握做画要领,没有一定的时间是学不好的,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和盲目地攀比只会给孩子增加负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对任何一名学生不管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都应鼓励他们勇敢创作,调动他们对艺术的兴趣,通过艺术性教育,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绘画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形式,在中小学美术中占教学量的一半,其任务是传授绘画基本知识,培养各种绘画技能,发展观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创造和审美等多种能力。但是绘画门类众多,它们都离不开造型艺术的初级阶段――素描。素描是通往各个造型艺术专业的基础,素描是通往创作的桥梁。素描是学习各门类的起始,学习素描的观察方法、比例透视关系,这些都很关键。

美术教师想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只靠让他们欣赏画是远远不够的。美术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在根据所观察到得事物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作,不管创作的东西如何,教师应不断的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在创作过程中选择素材是很重要的,例如可以用废纸、箱子、瓜子皮、西瓜籽、棉花、瓜皮、线、铁丝等废品可创造出很多艺术价值高的、成本较低的、不污染环境的艺术品。观察和感受客观事物不同的特征,大小、形状、方向、位置、色彩、肌理等的能力,发展形象记忆、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学素描,最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领悟、推理和最后来到的感觉。素描是视觉的语言,我们是通过绘画形式而进行视觉交流的。素描的基本要领在于学会记录你在生活中看到及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纯粹的手头上的技巧。老师应深刻认识到德拉克罗瓦的名句:作为老师不能只教学生技巧,而是教会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思维,因为艺术不是靠技法,而是靠自己的思想去感悟,去创造。通过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在合理利用各种素材的颜色、形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剪、贴、刻、织等方式可创作出有个性的、创新的艺术品。从而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只限于一种创作思路。

在美术课堂上,可让学生随意画几组线,然后选择视觉冲击力强的线条进行介绍说明,培养学生对线的紧张、松弛、刚劲、柔软等不同形式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的认识。要让学生明白对称、均衡是线在画面上的质量关系,它包括线的粗细,线面的分布,线的方向性、力度感之间造成的视觉重量关系等。要让学生明白线的表现及线的品性是实践中多方面构成的,只有在过程中创造才会凝聚成无尽的力量,线的运用当然也是如此。再让他们把各种形式的线应用在不同种类的作品上,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更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创作欲和好奇心。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小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小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小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涂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人们从穿的整洁得体有个性逐步转变为对讲究家庭装饰、摆设的艺术性。建筑物从以前的单一性转变为复杂的艺术性。

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深入学生的生活来引导学生想象。任何想象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不存在与生活无关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当然,想象是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的,并非是现实的简单机械的翻版。所以,美术教师万不可以"像不像"来简单评价学生的画作,那样会使学生都向"像"靠拢而让作品失去想象力。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力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让学生改变思路,同时肯定其想象力,以防止其形成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想象力 培养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为想象是思维能力构成的重要因素,想象力的发展需要以思维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想象力就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语文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充分利用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传统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讲解。先讲古诗的字词,然后讲解整句的意思,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整首诗的意思。最后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记忆,最终枯燥的模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古诗《游子吟》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古诗内容编成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游子即将出远门,他的母亲拿着他的衣衫进行缝补。母亲一针一针地缝补,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的破洞会更大。游子不禁感慨,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心就能够报答母亲的恩情?通过以这样故事的形式把故事讲解出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很好地保证语文教学效率。

二、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诗歌,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体验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方法,从而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于诗歌特点进行分析。比如这首诗歌上片把“一程”二字重复使用,下片把“一更”重复使用,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认真研究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仿写诗歌,按照自己心中的想法仿写新的诗歌。这样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之前学习诗歌知识的帮助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想象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三、在文章续写练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结尾交代得很清楚,内容比较详细,但是有的文章结尾交代得很模糊,内容比较简单。针对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续写,把文章的结尾交代得更清楚,使学生在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的时候,学完如果教师没有进行细致的讲解,那么学生可能对于文章主要讲解的内容没有清晰的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改写:青蛙跳出井口来,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瞬间感觉到自己的意识非常浅薄。可以通过学生的想象,适当地加一些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寓言故事改写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故事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有的故事却有悲惨的结尾。人人都向往美好,所以教师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改写,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改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结尾是小女孩死了,永远地离开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结尾改写:在寒冷的夜晚,有一个善良的女人路过小女孩,询问小女孩怎么不回家。在得知小女孩的遭遇之后,这个女人把小女孩带回家了,从此小女孩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改写,使学生充分开发想象力。改写文章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和拓展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提升,语文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五、引导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展示学生的想象力

读后感是建立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于文章读得越深,理解得就越深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书写读后感,让学生把自己对于书的感悟写出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阐述主要观点,通过恰当的文字把内容展现出来。这样在书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六、结语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该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缺少想象力的学习,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思路闭塞,缺少创新意识。同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得不到有效的激发,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会出现停滞的情况。所以,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展现更多的创意,使其思维得到充分的拓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取得更迅速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琦,殷玉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5:102-105.

篇10

一、以制度文化创新建设为保障,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

要创新“尊重生命、享受教育”理念引领下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更趋合理和人性化的激励机制、服务机制,提升学校的管理制度文化。

1.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式梳理学校原有制度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对值得发扬的继续继承,对不足之处进行修订与完善。

2.通过原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修订,形成一整套推进学校发展、文化进步的观念、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等,并汇编成学校管理手册。

3.积极寻求规章制度内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的各种服务机制、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并把这些制度内化为师生的日常行为。

二、以物质文化优化建设为载体,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化氛围。

学校的物质文化折射出一所学校的精神特征。因此,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尊重生命、享受教育”的精神文化内隐价值为指导,以有效承载和彰显这些精神价值。从三方面着手:

1.环境改造,对学校物态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并分步实施。如:校园电视台建设、校门改造、学校围墙的改扩建、塑胶跑道建设等,为全校师生营造更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

2.文化营造,以景观、园区、餐厅、操场、各室(教室、办公室、专用教室、校史陈列室、图书馆、科学楼——娃娃科学宫)为基点,营造“单元板块文化”,多层次、立体化地构建优美高雅的学校环境文化。

3.内涵打造,雕刻博爱、笃行的校训石,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形成特色鲜明的“百色长廊”,让学生在这里有展示的舞台,获得自我提升的成就感。围绕学校的“科技和关爱”两个主题,将刻有“创新、求真、探索、勤学、睿智”和“宽容、感恩、诚信、和谐、至善”十个小石块隐匿于绿树红花中,更加丰厚了“科技创特色、人文增内涵”的学校内涵。将学校的亭子命名为览远亭,赋予寓意深远的对联,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加强墙壁文化的建设,在教学楼墙面上,围绕“尊重生命、享受教育”这一内涵,依次形成“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守护—生命的升华”这一系列生命主题文化,力求信息具有激励性、导向性、时代性,使人文气息更加浓厚。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将“尊重生命、享受教育”的内隐价值更好地体现在学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墙一角、一门一窗、一景一物上,形成具有较强教育力的物质文化氛围,营造具有独有性、连续性、有归属感的百小精神家园。

三、以提升行为文化为主体,彰显“尊重享受”的课程文化。

1.积极推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尊重、开放、互动、享受的生命课堂。

以课堂为阵地,把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和体验,努力构建“尊重、开放、互动、享受”的充满生命活力和气息的课堂教学。

(1)立足现状,展开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方式探寻师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对我校课堂教学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归纳,并形成书面报告。

(2)理性思考,明晰课堂内涵。理论知识学习:选择相关的教育刊物和教育专著等文字资料进行学习;主题沙龙研讨:围绕“尊重、开放、互动、享受”等一系列主题关键词进行沙龙研讨;参观考察学习:创设条件联系一些知名学校向他们借鉴学习,如到丹阳学习活力课堂的经验。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进一步明晰在“尊重生命、享受教育”理念下课堂的概念、内涵、特征和价值,逐步构建“尊重、开放、互动、享受”的课堂理论框架。

(3)实践研究,构建生命课堂。根据学科特点,各学科组从教学设计的改革、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组织、有效练习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实践,努力使每个教学环节彰显师生生命价值内涵,让课堂成为师生享受快乐的场所,从而构建“尊重、开放、互动、享受”的课堂文化。

在过程实施中,制定生命课堂的“课堂教学观察表、评价表”,观测教师执行度,为界定和评价老师们的生命课堂教学提供依据,从而推动生命课堂的发展性评价。

2.积极开设系列化的校本课程,凸显学校的课程特色文化。

(1)深入打造以“科技、关爱、数棋、航模”为主旋律的必修课程,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整合修订《生活与科技》的校本课程,探索和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系列化校本课程体系。

(2)积极开设“生命课堂”的课程超市,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等自愿报名,以走班制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满足个性需求的课程中,体验实践的乐趣、探索的新奇、合作的愉快、成功的幸福,充分享受到课程的滋养。

四、以精神文化渗透建设为根本,谋划“尊重享受”的共同愿景。

通过制度文化的创新建设、环境文化的优化建设、行为文化的提升建设,逐步渗透“尊重生命、享受教育”的精神文化。

1.进一步解读学校的外显形态的精神文化,不断挖掘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总结和提炼办学理念,规划学校办学愿景、制定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教风”。班级层面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徽、班歌、班花,不断丰富和充实学校的文化内蕴。

2.通过创办专刊、主题板报、师生征文、愿景学习等活动方式使学校精神文化内化为师生的自主行为,并落实到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