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接财神范文
时间:2023-04-04 14:0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正月初五接财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何时开始接财神?
上海正月初五接财神习俗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3个阶段:从清道光年闯到(1821~1911年)是其流行扩张阶段,以后到“”(1912~1976年)是逐渐衰落乃至停顿的阶段,“”结束直到今天(1977~现在)是逐步恢复兴盛的阶段。
上海诸生张春华在道光十九年(1840年)刊刻《沪城岁时衢歌》,其中有一首写道:“三日新年息曳裾,觅闲窗下觉颜舒。忽闻吉语听来切,元宝一双金鲤鱼。”他在诗后的自注中解释道:“俗于初五子分,备宝马牲醴极丰盛,为接财神。必用鲜鲤极活泼者,为元宝鱼。”这是对上海接财神习俗的最早记载。从这首诗和诗注可知,到1840年,正月初五接财神习俗已经在上海流行了。
此后,上海竹枝词、地方志、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多次对这一习俗进行记载、报道和描述。最初主要是商家接财神,不,短短几十年间就迅速转变成一种全民性的接财神习俗。1871年本《上海县志》栽:“(正月)初五,接财神,用鲜鲤,担鱼呼卖,日送元宝鱼,至暮轰饮,日财神酒。”所谓“轰饮“,即多人聚集在一起狂饮。在接财神时,狂饮财神酒,燃放大量烟花鞭炮,可见接财神活动带有某种民间狂欢的性质。
进入民国以后,正月初耳接财神习俗不断受到文化批判乃至于政治干预,最终造成了接财神习俗在上海完全消失,正月初五听不到任何鞭炮声。
随着传统民俗生活的回归,新年接财神也开始复苏。20世纪80年代,一批著名道观(如钦赐仰殿、白云观、崇福道院等)陆续恢复开放,赵公明、关公、文昌帝君等武财神、文财神香火兴旺。1994年,上海城隍庙也恢复道教活动。这里去是接财神最集中、最热闹的地方,而今新年期间又聚集了大批烧头香的、接财神的信众。为了顺应信众的需要,从2001年起,上海城隍庙每年都举行隆重的财神开光及接财神仪式。每年新开光的财神都有名字,如2001年和2002年叫“四季财神”,2003年叫“武财神”,2004年叫“金财神”,2006年叫“聚宝财神”。其他道观也有类似的开光、接财神活动。
在哪里接财神?
上海市民接财神的地方有两个:家里和庙里。有的人先在家里接财神,然后再到庙里接财神,还参加财神出巡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文人竹枝词对~在家里”接财神的描写很多,如海上钧侣《年竹枝词》道:“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道:“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由于接财神时要烧掉财神画像,还会燃放大量烟花爆竹,如不注意安全,会引起砖木结构的住宅着火。1873年农历新年期间,《申报》于正月初六报道了一个由市民接财神引发的火灾事故,有意思的是《申报》接下来的评论:“火者,旺相。敬财神而得旺气。知令岁申地生意各行必旺相加倍矣!”发生火灾本来是坏事,经《申报》这么一评说,反倒成了接着了财神、预示发财的好事。实际上,近代上海每年都会因为正月初五子时接财神引发火灾,仅1910年引发的火灾就达十几起之多。不,这似乎丝毫没有影响上海市民接财神的热情。
“到庙里”接财神的人也很多,特别是城隍庙、白云观、红庙等几个市区中心的道观,更是人潮涌动。红庙也称“虹庙”、“司徒庙”,位于租界内最繁华的南京路上,新年期间前来烧香的人特别多,曾发生“因拥挤蹈毙人命”的惨剧,为此红庙被取缔;后来放大山门,重新开放,前来接财神的人依旧很多。因为红庙附近多青楼楚馆,所以接财神的人中间多。李默庵的《申江杂咏》道:“香烛些些费莫猜,非关祈子乃求财。鬓边黄纸签条插,知向司徒庙里来。”藤荫歌席词人的《洋场新年竹枝词》道:“烧香红庙前门因,但祝慈航渡我身。非惟缠头多博得,阿侬原不拜财神。”由于艳妆来得多,吸引一批浪荡少年流连忘返,于是红庙内外更加纷扰而热闹。
上海白云观也是市民接财神的地方,这里的财神是赵公明和关公,前来拜财神的多是贫苦人家和帮会人物。
来上海城隍庙烧香接财神的以商人和普通市民为主,人数相当可观。上海城隍庙东偏殿有财帛司,以前供奉的财神据说名叫杜学文。蒋通夫《上海城隍庙竹枝词》道:“侯封护国裕如宜,庙邑东偏财帛司。杜氏学文两字讳,出巡旧日一同驰。”诗后小注日:“城隍庙东偏财帛司,神姓杜,讳学文,敕封护国公,何时敕封未考。”诗中提到的“出巡”,在近代报刊上也有报道。1876年农历正月初七,《申报》报道了财神出巡活动:“正月初四日,上海城隍庙前财神出会。此财神白面黑鬓红袍,即财帛司也。……神高六七尺,坐显轿,执事威备。初四夜财神出会,此风他处所无。”实际上,财神出巡活动在上海周边地区并不少见。
现在上海市民接财神的地方仍有“在家里”和“到庙里”两种,不财神出巡活动早已不复存在。如何接财神?
上海接财神在时间、祭品、祭法上都有一定的讲究。首先,接财神要抢早。蔡云《昊献》中有竹枝词:“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本来是正月初五子时接财神,人们在初四的晚上就开始行动了。距离初五子时还有两三个时辰呢。清光绪年间的《松江府续志》载:“正月四日夜,市肆祀财神,通衢遍列灯火,喧阗竞夕,曰接五路。”圆为怕别人行动更旱,把财神抢先接走了,影响了自己的财运,所以家家都往前赶,于是形成了在初四前半夜甚至傍晚就开始“抢”财神的局面。
其次,接财神要悬挂财神画像,像前设一座神台,上面摆设多种祭品,其中鲜活鲤鱼不可缺少。多部文献都描写接财神要用鲜鲤鱼,如1921年的《法华乡志》栽:“(正月)初五日,鸡初鸣接财神,必用鲜鲤,曰‘元宝鱼’。”接财神用的鲤鱼又称作,“元宝鱼”。正月初四那天,有鱼贩担着鲤鱼沿街叫卖,叫‘!送元宝鱼”。袁翔甫《海上竹枝词》道:“元宝高呼送进来,财东今夜又招财。鲤鱼不跳龙门去,也运金银上供台。”听到门口有人叫“卖元宝鱼”,东家立即就叫“送进来”。东家把鲤鱼摆上神台,再摆上猪头(或羊头)、雄鸡,合称“三牲”;此外神台上还有蜜
枣、苹果、桂圆等果品。去;这些祭品要按照一定方法装饰并摆放:活鲤鱼的前胸后背及双眼均贴上红纸剪成的元宝,再用红线系住背刺,空悬在梁上,鲤鱼头朝里,取招财进宝之意;雄鸡颈上贴一红纸卷,嘴中衔青蒜苗一支;猪头(或羊头)脸朝外放在盆子里,头上也要贴上红纸;神台上还要放置一把菜刀,刀上也粘上红纸。接财神用的活鲤鱼,祭完神后大多被放生。
在家里接财神,祭品摆上神’台后,先是东家叩拜财神,祷告财神保佑自己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接着他请家人拜财神,最后请家里的伙计一起拜财神。未被邀请来拜财神的伙计,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不再续用,要卷铺盖走人了。接财神后,大家都认为财神已经接到家了,于是燃放鞭炮,畅饮狂欢。
举行接财神仪式之后,东家把财神画像放在炭盆里烧掉,这叫“送财神”。财神像烧、得正旺时,东家将少许荼或酒浇到火上,看火势的反应一,如果火势上窜,就是今年财运大发的好兆头;反之,如果茶酒浇上去,火势变衰或者熄灭;就预示这一年财运不旺。
到庙里接财神,一般来说只要上香、叩拜即可,不也有人携带丰盛的祭品,在财神殿摆供,隆重祭拜。到城隍庙接财神,先要叩拜城隍老爷,再到财帛’司摆供,叩拜祈祷。南京路上的红庙,庙内主要供奉观音和关公,关公是武财神,所以接财神的香火极盛。前来接财神的常常出手大方,雇人抬着猪、羊,摆在关公神殿,也摆在观音殿,然后烧香跪拜,祷告发财。上海接财神习俗的现状
篇2
正月初二祭财神上午还是下午2022
民间正月初二这天祭财神一般会选择在清晨或者上午的时候,最晚不能超过中午。迎接财神爷的仪式在中午12点前举行,子时(凌晨0-1点)比较好;人们一般会燃放鞭炮来迎接财神,越是讲究的放得越早。财神是财富的象征,是能给人带来财富的神。 因此,人们在大年初二祭祀财神。另外,年初五清晨人们也会接财神。
初二拜财神有什么讲究
正月初二,各家都要祭祀他们在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爷,而且当天中午吃馄饨,俗称“元宝汤”。此外,放鞭炮迎接财神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放的越早、越多越好,最迟不要在中午以上起床燃放鞭炮。鞭炮声越大,财运越旺。普通人通常会拿出几挂红鞭意思一下,图个彩头。做生意的商人不一样,他们会买几千块钱的红鞭。或许他们认为这更能体现他们对财神爷的尊重和重视。而供奉财神的供品主要分为鱼肉和羊肉。较贵供品有“五大供”的说法,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以求今年发财。若是普通家庭,没有办法准备贵重的供品也无所谓。人们可以用猪羊肉个一方,三碗馒头,每碗五个,三盅汤,一杯茶代替贡品。
供奉财神要注意什么
篇3
2、财神到好运到,升职发财双响炮。
3、今天是大年初五,接财神的好日子,把财神爷早早接到家里来,财运与你永不分离,一年到头都会财源广进,好运连连。
4、祝你生意发大财,事业很顺利,挣钱挣到不想挣。
5、财神到,财神秒,财神来了呱呱叫。五路财神齐上阵,东南西北中皆受。福禄寿喜财相伴,财神助您财富来,财神财神早进门,财神跟在您身后!财神到!
6、荷包满满腰包鼓,幸福甜蜜万年长!
7、幸福不论多少,心意满满就好,全家团圆就好,财神已到你家,开门接财就好,愿你2021,一切好上加好!
8、收下五路财神,愿你2021,财运滚滚、好运连连,发大财。
9、全体锦鲤为你护体,愿你暴富、暴瘦、暴甜!
篇4
2、跪拜财神爷,财源滚滚来,恭喜我们全家发大财,财源广进,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快乐,心想事成!万事胜意!
3、财神节这一天,众神关照你,天公青睐你,唐僧庇护你,观音保佑你,如来欣赏你,妖魔鬼怪屈从你,就连我都得祝福你!
4、牛年初五,财神日,大吉大利,诸事皆宜,祝福你:发家,神龙护法;发财,神来之笔;发达,神采奕奕;发善,福泽天下。
5、正月初五接财神,发展大契机,聪明察天机,轻松理万机,聚财获商机,晋升占先机,爱情添生机,成功遇良机。
6、财神除夕到,奖金满钱包;开春撞桃花,美女入怀抱;盛夏日炎炎,欧美任逍遥;金秋重阳节,仕途步步高!
7、财神节这一天好时机,发展大契机,聪明察天机,轻松理万机,聚财获商机,晋升占先机,爱情添生机,成功遇良机!
8、风雨送春归,飞雪迎财到,已有祝福千万言,不知从哪道,财也不争先,只等吉时到,待到破五零点时,钱随鞭炮到。
9、五路财神最爱你,争着抢着送财来,正财偏财外财、大财和小财,都来温暖你心怀,年是财富的一年,不要错过哟!
篇5
春节习俗看过来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扫尘 吃灶糖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是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赶乱岁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 贴春联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正月初五 迎财神 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迎财神,开市贸易。
迎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七 摊煎饼 吃七宝羹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用七种菜做成的羹,用来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地区、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正月十五 元宵节 走百病
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篇6
节气,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便是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个节气,连同十二个中气,总称为二十四节气。
节令,也就是节气时令。
有节令,就有节令食品,特别是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在讲究吃喝,吃得精细、合理的上海。上海节令食品,不但能应时、当令,而且和人在不同时令的身体状况有关,更是十分美味的。故自小至今,对许多节令食品记忆犹新,思之口水暗流。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吃喝最多,最好吃,最讲究的时节。除了鸡、鱼、肉、蛋等佳肴之外,还有赤豆红枣年糕汤,寓意早出头,年年高。年糕有白年糕,也有糖年糕。年糕也可炒来吃,最常见的有塌菜肉丝冬笋炒年糕。但这并不是早上起床第一件事,第一件食事是喝茶。我小时候也盼望这一天,可以欣赏一下姆妈的嫁妆――盖碗。噢,也许是外婆的嫁妆了。古色古香的彩绘薄胎瓷器,一套有十个。这一天恩准各人泡一碗(平日里冲了“茶头”后,每人倒一点后稀释),而且盖子上有两个橄榄,称之为“元宝茶”。有一次去金山山阳镇,听老伯伯讲,此地年初一早上喝糖茶,茶中放两个红枣,殷实人家放蜜枣。有吃早茶习惯的男人,年初一早上去茶馆喝早茶,老板递上一碗糖茶,盖上有俩橄榄,称“元宝茶”,茶客要给红包,是平常茶资的两倍,称为喜钱。
有时客人下午来,留吃晚饭。一坐下就敬茶,还请吃汤团(甜的为黑洋酥、豆沙,咸的是肉馅),取“团团圆圆”之意。
正月初五接财神。时下是初四晚上攀比放爆竹,而接财神时更重要的是要供“元宝鱼”。所谓“斤头蜡烛煌煌亮,斋供羊头元宝鱼”。大约羊者“阳(上海话‘阳’意即‘旺’)”也,而鲤者“利”也。有求即有应,接财神必用鲜鲤,有以红丝髻扣踵门而来者,谓送元宝。也不像现在那样几乎家家户户放爆竹,只是商家接。自忖发不了财的,何必去费那个事?旧时请财神保佑,有求还要有舍,就是要摆酒席。即“伙友要吃开张酒”。如果真发财了,当然明年酒席更丰盛,以示感谢。
正月十五是元宵,又叫“上元节”。元宵节,连同两天前的“上灯”和三天后的“落灯”,总之是个“灯节”,吃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旧时上海,白天吃馄饨,晚上吃小汤圆,也称“珍珠圆”。珍珠圆一般是实心的,用甜酒酿烧,叫酒酿圆子。有的里面有百果馅,是百果馅搓成小团,在糯米粉里一滚而成。我在城隍庙桂花厅买到过这样的圆子,拿回家下来吃。俗称“荠菜圆子肉馄饨”,为“财亨馄饨”。也有吃大元宵的。金山山阳镇,元宵吃“稻浦”圆子,以斩碎的荠菜为馅;另一种“荷包”圆子,以萝卜丝为馅。两种圆子是开口的,不封口,分别象征水稻和棉花丰收,是一种良好愿望。据说吃了这两种圆子,可以消除体内因正月里来多吃猪肉而积存的猪毛,所以又叫“打猪毛”。
农历二月初二,俗谓“龙抬头”,家家户户吃“撑腰糕”。据说这一天吃了撑腰糕,一年无腰痛之病。
公历4月5日前后,是清明。此时农历多在三月间,扫墓的人们往往借此而郊游,作为节令食品的青团自然也可充任郊游的干粮。此时天气还不太热,青团又将艾叶揉进米粉为皮子,所以青团可以吃几天而不坏。上海的青团甜者多为豆沙,咸者有荠菜豆腐干、雪菜笋丁,也有自制腊肉笋丁,以及腊肉丁的,称为“清明”。
清明也有吃蛋的习俗。除吃之外,还有画蛋和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可玩。画蛋是用茜草取汁,在蛋壳上画花卉。初则无色,继则渐显浅蓝、深蓝、紫色,一直到呈红色。剥去蛋壳,显现红色。雕蛋是在生蛋壳上画好图案后,用刀雕刻,将整只蛋镂空,蛋白、蛋黄流出,以至蛋壳成为精美的工艺品。清末,画蛋、雕蛋还比较普遍,此后就日渐稀少。
立夏在公历的5月上旬,农历就在三月下旬四月初。未雨绸缪,将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条形食物“麦蚕”,小孩吃了可防疰夏。还有煎食“草头摊粞”。立夏时的草头最为青嫩,加入米粉,油煎成饼,就叫“摊粞”,也有叫“草头塌饼”的,浦东各县及上海城区比较流行,嘉定、青浦则以枣泥为馅煎饼。《申江谚歌》云:“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粞试宝秤。”这是说“立夏称人”。立夏樱桃、蚕豆、竹笋也是时鲜,大家喜欢取而尝新,谓之“尝三鲜”。此外,(白糖)梅子、(甜)酒酿、咸蛋也是时令食品。大人还喜欢编织“蛋络”,将咸蛋装在蛋络中,套在小孩头颈里。
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于饭中加黑草,曰“吃乌饭”,名用“报娘恩”。相传活佛节乃目莲救母之节,故以吃乌饭纪念目莲救母之举。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个大节,现已定为国定假日。端午吃粽子,是那天最大的食事。粽子有甜有咸,有方形,有长形,还有三角形、四角形(并非正方、长方),也有几斤一个的“裹蒸粽”,也有一两一个的迷你粽。除了粽子之外,端午“五黄”,也很流行,即吃黄豆芽、黄瓜、黄鳝、黄鱼,饮雄黄酒。现在,因为雄黄有毒,没人再饮雄黄酒,不过,还可看到有在小孩头上抹“王”字,祝福孩子虎头虎脑的。除此之外,也有吃鲫鱼、枇杷、大蒜的。这些食品,一是当令时鲜货,二是对除秽、防病、健身有利。
农历六月初六天贶节,人们多曝晒书帙衣裘,去潮湿,放霉蛀。城隍庙晒神衣,称为“晒袍”。郊区农村这天要吃馄饨,为防“疰夏”。还有歌谣曰:“六月火热最难熬,止渴吃点大麦茶。黄酱塌饼吃到珍珠米,黄金瓜吃到大西瓜。”
篇7
这些关于过年的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提起过年,绝大多数人首先都会想到吃,而与吃相关的民俗或是说习俗,也是人们最看重与关心的。
一般来讲,春节(春节原指正月初一,即夏历[今农历]一年开始第一个月的头一天,称为“夏正”。直到1912年后采用了阳历,变1月1日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至次年正月十六结束,历时37~40天,也可以说是从喝腊八粥开始,到吃元宵结束。美食作为春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得春节更加有滋有味。
古语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农历春节的饮食风俗亦是如此。各个地域风俗不同,吃什么也就千差万别。
中国地大物博,关于过年吃喝的习俗若是细讲起来,绝对是项大工程,没个三五部《康熙字典》的量是讲不完全的,我们也只能是以点代面地粗略讲述。
其实说到底,吃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过年要有年味,“年味”是喜庆、是吉祥、是平安、是团圆……这些美好的“年”的意蕴,通过吃来贯穿始终,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愿。
老北京怎么过年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吃食。虽说今日这些都已是家常便饭,但在过去,这些都是只有过年时才能享受到的美味。
此外,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如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北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过去,北京人过年走亲访友手里拎着两三个点心匣子那是很体面的事情;随着时代变迁,点心匣子逐渐被果篮、礼盒等代替。令人欣喜的是,北京稻香村近些年推出的复古“京八件”点心匣子,不觉中让人找回失去的记忆的同时,更体现出了浓浓的年味。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要有荤有素,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也是不会少的。
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要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不可或缺的美味。
海派春节必吃汤圆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也就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还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
除夕夜各家长幼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上海人习惯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汤圆,意味新年圆圆满满,而且要有汤水,寓意有财有势。而北方人则更习惯正月十五吃汤圆,并把汤圆叫元宵,新年第一个月圆之日,也算过年的收官。可见着力点一个在开头,一个在收尾,习俗不一样。
过去上海人过年最忙的是磨水磨粉,糯米是配给的,只有过年才会有,然后拥有石磨的人家成了香饽饽,周围邻居、亲戚好友都排队登记租借。磨糯米粉也有讲究,必须水磨,这样质地柔和,口感好。磨糯米前先要用水泡上一个晚上,让米涨涨透,磨出来可以更细腻。然后就是连水带粉放在米袋里滴干。滴干也有讲究,要放在阴干处,尤其不能晒太阳,否则容易变味,水磨粉甚至泛红。
汤圆的馅料也有多种,黑洋酥、豆沙,猪肉糜,最受欢迎的是黑洋酥,其实就是黑芝麻打成粉状,然后加猪油相拌,这大概和上海人受苏州影响大、口味欢喜甜的缘故。本地农村人生活条件差,胃口好,通常都是拿山芋囊做馅,用当地话说,很实力。而且经常作为餐前菜上来,满满一大碗,足以把城里人都镇住。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因谐音“利余”,尤其受欢迎。
广东过年好彩头
自古就有“食在广东”的谚语,广东的美食丰富且美味,同时粤人是极其看重“好彩头”的,寓意吉祥的菜肴数不胜数,就连极普通的菜式亦会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当然,过年的菜肴自然就更加隆重了。
如发菜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蚝豉叫做“发财好事”,成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不一而足。
鸡在广东春节菜肴里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各类菌类、豆芽、发菜、虾米等配制。
篇8
在融融的守岁烛光之中,旧年悄悄地溜走,新年的轻步走人了人间。在报晓的鸡鸣声中,围炉守岁的人们,收拾起期待的心情,投入了新的兴奋之中。老上海的人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在心中充满了希望,想着:啊,元旦到了!(此处指的是农历元旦,即春节。本文所指月份,均系农历――编者注)
听啊,谁家已经开门,燃放起爆竹来了?接着――您再听啊!――有多少人家都燃放着爆竹了?远远近近,先先后后,爆竹声响遍了老上海了!
家家都忙了起来。人人都把衣冠穿戴得那么整齐,虔诚地燃起蜡烛,点好线香,献贡出隔年预备好的茶果和新煮的粉圆,依着长幼的辈份,拜过天地,又拜过家庙,然后小辈向尊长“拜年”。十二三岁以内的孩子们,不仅藉此博得若干口头的称赞,还有实实惠惠的“压岁钱”可拿哩!长辈们隔年用红绳穿好的这一串串“压岁钱”,每一个钱都会经过精密的选择,不仅轮廓完美,而且肉地厚,大小均匀。
正午时分起,街上渐渐热闹起来了。轿子啦,行人啦,他们已经开始向邻里“贺年”了。拱拱手,道贺几声的,或在人家闭着的门前,投进一张梅红色的名片罢了。若问何以见得,这里有诗为证:
满城裙屐此匆匆,宾主循环一例同;
卓午出门归路晚,绕阶名纸拾梅红。
张春华:沪城岁事行衢
这样的邻里交贺,要三四天才完毕。
新出嫁的女儿,到年初三才回娘家去拜年,可是不宿夜,当天便得回到夫家,因为俗语说的好,叫做“正月不空房”。
从初一到初三,家家都禁止室内扫除。孩子们都打敲鼓锣,乐个尽致。
立春上一日,摆起彩仗,到东城外去迎春,城中人都出城去“看春”。一到立春的时刻,便祭芒神啦,鞭土牛啦,热闹得不得了。设春宴啦,尝春饼啦,生菜作成的春盘啦,那口福可也不小。
初四日,街上巷里,凭空多了许多鱼担子,都是卖新鲜活泼的鲤鱼。原来老上海接起财神来,必须要用鲜鲤鱼,越活泼的越好;因为“鲤”跟“利”声音相近,称为“元宝鱼”,以元宝鱼接财神,当然再适当也没有了。于是有些人想出“花样”,用红丝扣了鱼髻,一家家的来“送”,称为“送元宝”。等到一交初五子时,接财神的仪式便开始举行起来,爆竹之声,一直要响到天明。这真是所谓:
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鲤尾羊头增价倍,那知穷汉甑生尘!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
另一方面,在亲友连日招饮的所谓“年酒”之外,人们还在接财神这一天吃“财神酒”哩。
各业相继着演起戏来,称为“年规戏”。豫园里的热闹,是到了极点。人们在新年的忙碌之中“相约破工夫,早到庙楼,日日有年规”。(张春华句)
到了正月十三日,家人在炊前,用糯米或珍珠米投入煮沸的镬水中去,占卜一下这一年的“流年”可好;如果投下去的东西开了花又碎为粉末,那便是大吉大利的先兆,称为“卜流花”,俗名“爆孛娄”。
正月十五日,元宵,是热闹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吃着作为“节食”的“珍珠圆”啦,接回隔年送上天去的灶神啦,妇女们邀请厕姑(或称紫姑)来问吉凶啦,这些虽是家家都做的事,然而真正的热闹还不在家门之内,而在街头田间。
去看一看元宵的灯市罢!家家人家的门口都挂起了灯来,有鳖山灯、走马灯、荷花灯、荠菜灯,种种灯样,争美斗亮。大街上,还有用竹柏结盖的灯棚。黄浦江边,船桅上也都点起了灯。寺院前面,扎成塔形的竹竿,作为灯架,这称为“塔燎”。城外的农人,大家在竹竿的梢头挂起灯来,这寓有特别的意思,称为“望田灯”。
还有烟火,这烟火是非常盛的。西园里格外“出色”。假山上,特别是高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那里放。
而最不该叫人忘去的,也许是“龙灯”。人们用竹扎成龙型,糊了纸,画好鳞甲,下面各接以柄,上面用布连了起来。年轻力壮的人,举龙旋舞于街头巷尾。龙前面,则有灯牌为道。灯牌上写些“五谷丰登”啦,“官清民乐”啦,这一类好听的话儿。另外的人,却编扎好非常大的球,中间也像灯一样点起了火,这叫做“滚灯”。滚灯遇到了龙灯,可就成为“狭路相逢”,非斗不可,因为“龙”需要“珠”,而“珠”当然不肯给“龙”要去。这一场恶斗称为“龙抢珠。”
十六日的深夜,有些人家,要坐在床沿上用芝麻裹馄饨,名为“包蚤虱”,想来因为芝麻形似蚤虱。说起馄饨,元宵除了以“珍珠圆”为正式节食以外,也裹肉馄饨的,不过馄饨可不能祀灶神,俗语说得好:“颠颠倒倒,馄饨献灶。”
二十左右,师塾都开馆了。新年的景象,这才逐渐成为过去。二十四日,有风,名“落灯风”;“塔灯”也卸落了。
二十七日相传是三官菩萨的生日,三官堂里是挤满了善男信女。乡下人也都赶到,买了些木器才回去。
二月
二月十二日是“花朝”,俗称“百花生日”。这也是老上海很热闹的日子。花木上都系了五色绸,这可不必细说,我们还有“花神灯”哩,俗称“凉伞灯”。“凉伞灯”大概都是六角形的,间或也有圆形的,上面镂刻着人物、花卉、珍禽、异兽,看起来细于茧丝,实际却不过用土产“谈笺”这一种纸头做的;而灯的缨络须带,也无不精妙异常,与灯相配。“出灯”时,用十番锣鼓,又有纸扎花枝花篮,击细腰鼓,后面还有“台阁”,上面坐着穿五颜六色衣服的孩子。
二月十九日相传是观音大士的生日,烧香的人又得忙一天,沈香阁同善堂是格外热闹。
三月
三月,桃花开了。老上海的人们忙着看桃花,到西城名为“大境”的城楼上,去眺望桃花如锦。有的兴致更好,索性赶到南城外三里多的俗称“望大桥”的望塔桥去,因为那里遍种桃花杂树,人称“小西湖”。
三月也是一个忙月。首先,自然是清明节。清明节须祀先扫墓。新丧的,必于清明日设祭,老坟则或有先后,但总不出前七后八,俗称“前七后八阴司放假”,过早过时都不会灵。扫墓烧化的纸箔盛在草坛之中,坛形如壅圆、方、六角、大小不一。凡扫过的坟,都以竹悬纸钱,插坟上,名为“标墓”。
三月十五日龙华寺香泛极盛。至晚多风雨,名“龙华暴”。二十三日天后生日,东门外搭灯棚,遍悬灯彩;到二十八日灯彩移进城内,因为这一天又是城隍夫人生日了。人们日夜游观,前后差不多有十天的样子。
四月
立夏日进新麦于城隍。正午悬秤,合一家老小记其轻重,说是可免暑天啾唧,即不“蛀夏”。人们吃草头摊栖、酒酿、梅子、樱桃。草头摊栖是用金花头和人米粉煎成,味甚香脆。又取麦穗磨之,黏如蚕,名“麦蚕”,给小儿吃了可不“蛀夏”。
四月八日释迦降生日,群称“大佛诞”,各寺作“浴佛会”。静安寺香市最盛,城内则推广福寺。
四月十四日吕纯阳生日,致祭。
四月是农事方面非常重要的月份,所以有许多关于天时喜忌,不妨附记于此。四日为稻熟日,喜晴。八日雨则伤小
麦。十六日夜忌阴黑,语云:“此夜鸟鹿秃,西乡村子绕田哭”,是十白多雨水的意思;又云:“四月十六亮悠悠,鲤鱼游到灶前头”。二十一喜雨忌虹,语云:“二十分龙念一雨,破车阁在弄堂里;二十分龙念一鲎,拔起黄秧便种豆”。
五月
五月五日,贴门符。亲邻以粽子、枇杷相赠。午时,缚艾人,采药物,吃粽子,饮菖蒲雄黄酒。小孩子们以雄黄抹额上,以彩丝缚大蒜,系于胸前,为辟邪之用。女人以色绸制成人形,插发髻上,名曰“健人”。黄浦江中则龙舟竞渡;上海县竹枝词云:
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
红儿绿女沿着摊看,看客多登丹凤楼。
丹凤楼是东北角上的城楼,即“万军台”。夏至,祀先。夏至至立秋,逢四祭灶。
十三日为关帝生日,致祭。俗以竹为弓矢,以纸为(韦蜀),挂于神座,说是为小儿解将军剪,易养易长。有雨,为“磨刀水”,可去疫疠,但不利农事,语云:“五月念三落了麻花雨,红粉娇娘出踏车”。
六月
六月六日天贶节,晒书帙、衣裘。城隍庙有晒袍会,由全邑衣匠为之。涤器于河。食馄饨,所以免“蛀夏”。
六月十九日,又逢观音生日,这一天是观音生日中最盛的。二十三日火神生日,至祭。二十四日雷祖生日,香火以丹凤楼下名为“小穹窿”的雷祖殿为最盛。
又关于天时,六月初一日雨,主旱。初二三日雨,主雨。小暑日雷,亦主雨,所谓“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三伏宜大热,否则“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七月
七月七日晚上,陈瓜果,作乞巧会。妇女以凤仙花汁染指甲,向月下穿针。
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放水陆莲花。家祭多以素食,说是祖先亦当去看盂兰盆会的缘故。城隍举行“三巡会”。
二十七日,三官菩萨诞日,进香。
三十日是地藏王生日,俗称大月开眼,小月不开眼,夜间街衢遍燃炬烛,插棒香,名为“地灯”。
八月
八月初一日,黎明拂花枝露水,以古墨研匀,取净笔蘸墨,点小儿太阳穴及四肢诸穴,名曰“天灸,可免百病云”。
八月十五日中秋,烧香斗;吃月饼梨藕等,亦馈送亲戚;赏月,妇女夜游谓之“踏月”。烧香斗,向以南园为最盛。
十八日俗称潮生日,浦口观潮最盛。上海县竹枝词云:
十八潮头最壮观,观潮第一浦江滩;
银涛万叠如山涌,两岸花飞卷雪湍。
明顾或亦有竹枝词云:
南跄东边水接天,鼋鼍出没蜃楼连;
柴客鱼商休早发,大泛潮头要覆船。
九月
九月九日重阳节,蒸重阳糕粽,以五色纸旗供神佛,祀先。对菊尝新酒,或遨游寺阁曰登高。丹凤楼有奎宿阁,耸立三层,远眺及数里,故登高于此者最多。
十九日,观音生日,进香。
十月
十月初一日,俗呼十月朝,祀先,祭扫新坟。开炉做饼,献于家祠,故亦称炉节。城隍出巡。
立冬起五风信,五日一风;有雨,名“湿五风”。
二十七日,三官菩萨生日,进香。
十一月
“冬至大于年”。冬至前一夜,有“冬除夕”之称。做花糕粉圆祀先。亲朋冠带相贺,名“分冬酒”,热闹仅比元旦稍差。
十二月
十二月八日,各寺和尚备豆糜杂榛菱枣栗于中,名曰“腊八粥”。尼姑先期煮糯米,风干之,倍大于米粒,名曰“兜凑”,以馈檀施,博厚赏。上海县竹枝词云:
庵寺僧徒日打齐,粥分腊八按门排;
干菱炒栗煎兜凑,更有庵尼送满街。
十五日以后,大家已经预备以“年礼”相馈赠了。二十日左右,官署封印,师塾“散学”,老上海于是接转直下的现出残年的急景来了。
二十四日“送灶”,用酒果粉圆,又恐灶神到天上去说出人们的过失,所以另用糖和茨菇糖,作元宝形,俗称“廿四糖”,为胶住灶神牙齿之用;茨菇音近“是个”(是的),意在请说好话。这真是:
柏子冬青插遍檐,
灶神酒果送朝天;
胶牙买得糖元宝,
更荐茨菇免奏愆。
上海县竹枝词
二十五日俗谓诸佛下降,扫屋尘,称为“除残”。合家吃赤豆粥,出外的家人亦必如数留出,说是可以辟瘟,无非祈祝全家人口安全的意思。
从十五日以后,一直到除夕,先后不一,有“做年”的仪节。做年时,祭祀祖先,祭祀毕,全家围坐宴乐,名为“合家欢”,也称“吃年夜饭”。
一到除夕,供祖先遗像,像前陈果品,名为“齐真”。室内用灰散地上,画出弓矢戈矛等形象,足以“辟邪”又取冬青柏枝芝梗等物插在前,取其冬夏长青,含有期望康健的意思。门上更换门神、桃符,贴春联,无非寓辟邪和除旧更新之意。锣鼓敲了起来,爆竹也放了起来。各室均点灯,名“照虚耗”,农人以长竹竿缚稻草,燃照田地,名为“照田蚕”。有词云:
锣鼓年除夜闹街,
照田蚕烛列村排,
抱儿有个贫家妇,
此夕还忙手做鞋。
俗语也说:
年三十夜敲锣鼓,
不晓得穷爷苦不苦!
有井的人家,须备神马,设酒果,置井栏上,祀井神,称为“封井”;既封之后,不再汲水,要到新正三日再开。
炒白豆分食,乡邻互擎炒豆,迎而相投,一边吃,一边祈祷,这叫做“凑投”(投去声),又名“兜凑”。
篇9
关键词:商洛 春节 传统习俗 特色
Abstract: The special mountainous area of Shangluo city makes its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parts in China. The spring Festival Custom of Shangluo city is a miniature among Shangluo city's customs. It consists of getting ready early, having family reunion dinner on the lunar New Year's Eve, observing the sky and so on. It reflects the feature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custom in Shangluo.
Key word: Shangluo city; the Spring Festival; traditional custom; features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由民间创造并在民间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会形成和流衍各具特色的民俗及民俗文化。处于秦巴山区的商洛,昔日交通不畅,山壑纵横,构成了众多相对独立的村落与民俗小单元,形成了具有秦巴山地特征的民间节日风俗及其文化,其集大成者便是春节传统习俗。
一、商洛概况
商洛是“陕西省境内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一个庞大山地,它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之间的秦岭、巴山地区”,原名商县,古称商州。《史记•殷本纪》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商,国名也。又因境内有商山洛水,故而得名。随着朝代的更替,该地称谓不一,隶属各异。后,设立陕南行署商洛分区,后改为商洛专区、商洛地区,2002年升格为地级市。全市面积19292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9.36%,辖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1区6县,总人口235.78万,非农业人口22.73万。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商州区,距省会西安110千米。
历史上,商洛受地壳构造运动影响强烈,境内山稠岭密,群峰阻隔,汉、回、满、蒙、壮、侗、土家、苗、藏、布依、朝鲜、瑶、白、哈尼等14个民族散居其间;河流密布,山川迤逦,形成大小不一的若干山间盆地和崎岖山谷,构成众多相对独立的村落和民俗小单元。商洛地处秦头楚尾,其风土民情、春节习俗,既受秦晋、关中文化之砥砺,有北国秦风之粗犷;又受巫楚文化之影响,有南国楚韵之灵秀。
二、春节习俗
所谓“节”,是对一年的气候变化而言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总结寒来暑往的规律,将一年分为“四时八节”,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为元旦,亦即正月初一。元旦作为我国最古老、最隆重的农历节日,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又因其为岁之首、季之首、月之首,俗称“三元”,是春节中至为重要的一天。春节作为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内涵博大丰富:春节前夕,人们要扫污除垢,祛病防灾;年三十要贴门神,张对联,放鞭炮,吃饺子,除夕守夜,初一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等。居于秦巴腹地的商洛民众,其春节习俗却同中有异。
1.准备。在商洛,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俗称“过年”,民众对之十分重视。一般从上年腊月初开始,家家户户就忙着置年货、迎新春。当地普遍流行着“过了五豆(腊月初五),糊里糊涂;过了腊八,见啥买啥”的俗说。二十以后,男人们歇住地里农活,聚集在一起,总结、交流一年的生产、生活经验与体会,享受丰收的喜悦,播种来年的希望。家庭主妇们则进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期,她们既要做豆腐、熬菜,又要煮肉、蒸馍,还要择日洗涤衣褥,置办过年服饰,直忙到腊月三十。过年便从这一天正式开始。
腊月三十日中午前,当地还有一种“扫尘”习俗,士庶人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庭,去尘秽、净门户,以祈新岁之安。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洁,贴好大红对联(丧服人家贴蓝色春联)、窗花、门神;客厅、卧室、灶房、大门内外、牛栏猪圈等处,均要贴上用红纸条写就的诸如“千祥云集”、“春光满院”、“粮堆如山”、“人畜平安”等祝愿、祈福的“贤条”。此一风俗反映了商洛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2.吃年饭。一切准备就绪,户主便开始点燃红烛,烧香献祭,祀祖敬神。事毕,全家大小共聚一桌,海吃山喝,谓之“过年",俗称吃“团圆饭”,取一家人团圆之意。商洛人吃年饭多在大年夜开始,往往时间较长,个别地方一直吃到天亮,以示“越吃越亮堂”、“新年财源广”之意。主食常为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一家人在吃饺子时,每人要先咬一口生萝卜,叫“咬春”。有些地方饺子里面包有硬币、糖果、花生之类东西,若吃到硬币,意味新的一年财运亨通;吃到糖果,则意味着日子越过越甜;吃到花生就会延年益寿。此顿年饭是一年中级别最高的饭食,当地民谣“宁穷一年,不穷一餐”即为佐证。
在大部分人酒足饭饱之时,商洛仍有一部分人“有家不能归”,这就是山阳的“黄州人”。在商洛,山阳县黄州人年俗独异,大年早举家外出,日暮才归,入夜才进午餐。可能是其先辈初来商时甚贫,大年三十无奈外出躲债,后沿袭成习,意在富不忘本。
3.守岁。腊月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炭红灯明,全家大小彻底不眠,俗称“守岁”。商洛民间认为,除夕晚上如果通宵不睡,“高堂摆长宴,红烛照通宵”,欢乐达旦,即可预兆来年家兴业旺,万事如意。又因习惯在正月初一不打水、不扫地、不动刀,故在守岁之时,家庭成员还要再扫一遍地,再挑一次水,切好菜肴,备足酒食。诸事就绪,最后才洗漱、沐浴,更换新衣,喜气洋洋,迎接新春。是夜11时至凌晨1时,即春节的首个时辰――子时,家家燃放炮竹,老幼穿戴齐整,神情肃穆,在长者安排下,迎喜神、接财神及上界诸仙下凡,并在庭院摆好供桌,跪点香烛,叩拜四方,先祭天地,后敬祖先,人称“出天方”,意在慎终追远,寄望后裔繁昌。敬神活动结束后,小孩们依辈次给大人们磕头拜年,长辈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钱币赏赐给孩子们,并让他们把钱压于枕头底下,是为“压岁钱”,意味年年有余钱。接下来便是吃水饺,辅以米饭,食毕,即可自行活动。
4.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一种极富人情味的和谐礼仪习俗,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差异,各地拜年习俗不尽相同。在湘、鄂、浙、赣等江南地区,盛行“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团坊”之说,即大年初一全家依次由晚辈向长辈们拜年;初二女、婿领着儿女去岳父母家探望;初三起亲友、邻居街坊交相走动,互贺新春。而商洛拜年习俗有所不同,正月初一,各家掩门闭户,人们则在自家过年,少有到别人家去。若遇天公作美,城里人则领上自家孩子到城外沐浴新春阳光,乡下人则走上山岗或来到川道,尽情游享,回家时还不忘捎带些柴薪或柏树之叶,图个“招财进宝,四季常青”之吉。初二开始,方走动亲戚,先岳父,后舅家,再姑姨。去时须带上各色礼品,一般为点心、蒸馍、挂面及酿酒,俗称“四色礼”。此即当地民俗“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访老邻”。“过了初四、五,少肉没豆腐”,拜年活动基本结束。
历史上,“湖广填陕西”,清代康、乾年间,江南人稠地少的广东、湖北、安徽、江西等地贫苦民众,受政府“招垦”政策的吸引,不远千里,辗转播迁,来到商洛,多分布于商洛的边远山区,如今之商州黑龙口、油磨河、牧护关、北宽坪。他们垦荒、落户、定居,成为商洛的“下户人”。“下户人”恐年代久远,子孙“数典忘宗”,仍世代沿用江南旧俗。逢年过节吃自产的香米,喝自酿的玉米酒。正月初一,“下户人”由德高望重者(一般为族长)执族谱率领族人轮流到族中某家吃年饭,讲家史,传礼仪,增强凝聚力,颇有南国遗风。以至移民历史数百年过去,迄今多数商洛客民仍乡音不改,风俗依旧。
5.“破五”。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取“破土动工”之意。百姓人家是日早上高悬红灯,燃放鞭炮,吃顿圆形面叶馄饨,以示年节过毕,各司其事。同日官府也开印上班,店铺次第开门,营做生意,农家也开始下地干活,各行各业又重新开始了一年的活路。
6.“观天象”。商洛偏居秦岭南隅,长期有农无工,人们靠天吃饭,天象的好坏决定一年的收成。正月初一至初十,当地人要天天观察天气的好坏以定农事。相传这十天天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年中家禽、家畜及果菜的丰欠与否。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豕,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初九观果,初十观菜。人是百灵之长,过(初七)人日时,当地要剪彩人,互赠华胜,这是一种当地妇女头饰,戴在头上象征人入新年,面目一新;还要吃七菜羹、长面条,祝愿人寿年丰。据当地一些老人讲,如果这十天天象纯正,是年则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正月二十三,多数人家会用金纸剪成的耕牛图案,粘在大红纸上,贴于大门、二门之上。“牛”旁写有“新正二十三,老君去炼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等词句。到了正月三十,人们谓之“年尽月满”,又要吃一顿美味佳肴,以示集民间百俗之大成的综合性传统节日――春节(“过年”)完全结束。
参考文献:
[1]陈桂芝:《中国传统文化教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陈良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三秦出版社,1998.2。
[3]商洛市志编委会:《商洛地区志》,方志出版社,2006.1。
篇10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春节习俗吧!
新年十日歌
年初一
一寤觉(音告)来太阳照东窗,起身忙换新衣裳;家堂君亲天香点,祖宗尊像挂中堂。九子果盘装齐整,预备客人来来往;今朝叮嘱佣人莫扫地,小儿吃饮莫淘汤。
年初二
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
年初三
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文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踏月养个小宝宝。
年初四
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斤头蜡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
年初五
伙友要吃开张酒。酒酣快猜拳;五对八马不离口。有个朋友聊下去,有个朋友要分手。来来去去各自忙。来者心欢喜,去者心悲伤。劝君莫悲伤,以后须要巴巴结结争个好面光。
年初六
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
年初七
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
年初八
麦生日,农户家家祈丰年。世间一日没了麦。将有何物柬充饥。一粒麦,种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费了气力几多许,才得摔掼稻吃新米。
年初九
天生日。世间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新华无事都念经,修得百年无毛病;交好运,退灾星,好行方便发善心。
年初十
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1.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晋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东京梦华录》:『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后将旧像焚之,谓之送灶;除夕又买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风习,故祭灶仅限男子。
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春节的序曲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祭灶日有详尽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写得真实细致饶有情趣,足见古代民风对祭灶的重视、食品的丰盈。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2.扫房、掸尘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传统习俗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其中,腊月二十三为传统小年,也称“祭灶日”,腊月二十四则为“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除旧布新、迎接新年。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由来已久。《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庾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仇诸神、亵渎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司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司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司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司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廷,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惊,隐藏旨押审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动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降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3.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4.割年肉
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各地就有了“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一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六,按老理讲“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相信这天是所有孩子们的节日,终于可以吃到“年肉”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跟大家讲讲这个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的民俗。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同时,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5.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6.贴花花
月二十八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花花是泛称,包括春联、门钱、门神、春条、斗方、窗花、墙花、吉祥画等多种。春联是一种对联,因在过年时贴用,内容便多含有辞旧迎新、驱邪避秽、祈福纳祥的意思。写春联,雅称“挥春”、“书红”、“点染年华”。春联讲究用红纸,若有人家贴蓝、绿、紫或黄等素色纸联,必是在守孝居丧。
门户是脸面,也是与外界沟通的道路,邪魔戾气、吉祥福气均由此出入,所以对它的装饰历来是重点,贴春联外,还要贴门神和门钱。门神有文武之分,一般大门贴“武”的,如神荼、郁垒或秦琼、尉迟敬德,都一身甲胄,威武勇猛;二门贴“文”的,如天官赐福、状元及第等,雍容华贵,喜气盈盈。门钱也叫“喜钱”、“福挂”,挂于门楣上,多有镂空的吉祥图案。
窗要贴窗花,墙要贴墙花,顶棚要贴顶棚花,粮囤、厕所、牲畜圈等处也都贴上写着吉祥祝语的春条,或者写有“福”字、“合体字”(也叫团结字,是将一句吉祥话合成一字,如招财进宝、日进斗金、黄金万两等)的斗方。
在萧索的冬日,那些大红的颜色,喜庆的词语,为辞旧迎新营造了一个红红火火的节日空间。
7.祭祖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再者,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8.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 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9.除夕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 等史籍。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汤圆、或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10.贴门神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所以,我国的门神永远都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怒目圆睁,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 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 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于:径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夭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径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脯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农村的院子,院门贴武门神,如神荼、郁垒,秦琼、敬德,赵匡胤、李克用,张飞、关羽等武将;有影壁的要在影壁冲街门的一面贴钟馗;堂屋的门上则贴上文门神,如加冠进禄、五子登科等文官。室内,老人的屋门上要贴寿星;新婚夫妻的屋门上要贴和合二仙,或者麒麟送子;儿童的门上要贴刘海戏蟾、连中三元等儿童题材画,也有的地方在儿童门上贴赵云在长坂坡单骑救主的画,希冀保护儿童。床头可以贴一些戏曲题材的小画。从前农村炕头有两个小壁龛,放一些针线油灯之物,这两个小壁龛上要贴一种正方形的拂尘纸,遮住龛口。窗框两边要贴长条的花瓶画,上下要贴长条的戏曲画。至于神像画,正月初一早上要在厨房东墙或南墙请灶王爷,晌午在堂屋中心请天地全神,做生意的在店里请财神。还要在谷仓请仓神,在井圈上请井神,马厩里请牛、马王爷。年画上的财神分文财神和武财神 文财神:福 禄 寿不可对门窗。武财神:关公、赵公必须对正门。重新挂是可以的。
11.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