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博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1:4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博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广播电视时代,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信息化相比其他普通高校是比较先进的,电视台、闭路电视,录像机、电视机、接收电线等体现着那个时期电大教育信息化的特色。自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迅速兴起,特别是1999年开放教育试点以来,明确确立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划,使教育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各省级电大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悄悄分化,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到目前,基于网络的省级电大教育技术支持形成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服务外包型,学校只做信息化规划,具体实施和技术支持则由技术力量强的第三方(一般是企业)来做。第二种是校内承包服务型,学校技术部门就像公司一样运行,对内负责学校技术支持,对外实行社会服务,实行承包制,由于有政策和资金支持,有的学校引入相关公司加盟。第三种是单纯校内服务型,按照中央电大的技术支持要求,配备一定的人员,保障学校的技术支持,省级电大绝大部分是这种模式,山东电大就是其中之一。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环节牵涉到基础设施建设、软件环境建设、电教资源建设等。山东电大按照“三通两平台”(“三通”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是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要求来推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网络设施方面,山东电大中心机房2012年改建升级完成。占地100平方米,主存储器容量为40TB,备份存储器一台容量为20TB,服务器20台,并对物理服务器进行了虚拟化。出口带宽502M。对网络核心设备、安全产品等都进行了升级。综合来看,我校的中心机房在省级电大中居中等偏上,基本上能够满足我校现有业务的需求。为加强网上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山东电大加强资源整合和平台集成,先后搭建了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全省电大网站群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等。另外,省电大通过送服务器、电大在线平台、计算机到教学点等活动,支持电大教学点信息化建设工作,省电大下派技术人员到基层教学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市级电大及教学点领导重视、认识到位,逐步加大投入,重在应用。上述措施和工作基本上保障了网上教学等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资源建设能力方面,拥有设施完备的280平方米电视演播厅,配有满足各种电视节目制作的先进设备,拥有先进的全数字标清电视课件制作平台,中心累计制作电视教学节目3000多课时,并承担过山东电视台大型电视节目的直播。直播课堂已累计制作IP教学课件800多讲。
(二)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普通高等院校和其他省级电大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我省电大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较慢,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不能及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划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未能充分适应各级电大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现实条件。
2.应用系统相对独立,数据标准不完全统一,应用访问接口缺乏,形成众多信息孤岛式的信息系统,不能很好的实现数据共享交换,一是难以实现信息挖掘与校领导辅助决策支持等深层次的信息化应用,另一方面,不能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无法满足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3.在电大信息化建设中,由于受政策、资金、技术等多因素的影响,资金投入和实际需求不太合理。
4.存储和服务器等设备耗资较大,维护成本较高。随着应用需求的递增,学校不得不购买越来越多的硬件设备提供信息服务,而相应地需要增加更多的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和更多的维护运行成本。
5.信息管理制度建设有待完善,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管理制度应该完善以适应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需求。
6.信息化资金投入相对偏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持续大投入的过程。广播电视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均衡区域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和谐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支撑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探索和改革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电大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在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山东分部的大环境下,研究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来适应未来开放大学的发展需要,为全省电大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近期目标
信息化建设成效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着分步分层次实施的原则,现阶段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实现目标如下:
1.以新一代校园网为核心、打造融合最新信息技术的强大完整的信息基础设施,加之购买服务的方式,满足开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全面深入多层次推进综合信息服务,建设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认证平台等基础平台,加强系统集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提供直接支撑。
3.建设多类型、多层次、全面丰富的远程教育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建设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形式包括文本、视频、音频、课件等多种类型。
4.建设多通道、多种类的远程学习平台。建设支持计算机、数字电视、手持终端三种访问方式的各类远程学习平台,提供多类型课程学习、学习档案、学习交流等功能,完善各类网络通道,形成多样的资源传送模式,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
5.完善规范高效的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使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6.建设全面的山东电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标准体系。在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山东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基础上进行吸收、扩展和新建,形成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系列交换规范,为资源建设及应用平台建设提供可遵循的标准,从而便于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连通,完成资源在各系统间跨系统、跨平台的交流,实现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
三、山东电大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思路
所谓一体化建设思路,是在综合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针、策略、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全面考虑硬件环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机制建设,按照规划协同地推进学校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要素和三个层次来着手开展。
(一)从四个要素入手加强信息化建设
四要素为“信息化基础环境、信息化软件环境、信息化资源建设和信息化体制建设”。信息化基础环境是指机房、网络、存储等校园网基础硬件设施及为保证其安全、稳定、便捷的运行和使用而构建其上的基础软件,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化软件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业务信息化环境,即围绕学校办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业务所构建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环境。如学校教学、教务、办公等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指课程资源建设,包括电视节目资源制作、网络课程与课件制作、移动学习资源制作和虚拟现实课件资源制作;信息化体制建设,包括组织机构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其中,信息化基础环境是基础和前提,信息化软件环境是重点,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信息化体制建设是保障。信息化基础环境方面,当前,很多省级电大正在建设新的数据中心,改善机房配套设施,优化配置服务器数量和档次,合理应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云服务技术、建设标准化、集中化、虚拟化的高可用数据中心是高校基础环境建设的一个选择。根据山东电大的实际情况,未来几年数据学校除了继续提升运维管理水平外,数据中心是选择自我运维管理、服务外包还是购买云服务?我们的建议是:保持我校中心机房的现有规模不变,当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后,采取购买服务,最终过度到完全或绝大部分采取购买服务上来。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的96号文《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鼓励各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这是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重要举措。2014年3月浪潮云计算中心建成启用,位于济南高新区,园区占地面积242亩,规划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计可部署3.04万个机柜,容纳约100万台服务器,是亚洲目前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这为我校购买专业服务提供一种可能。信息化软件环境方面,山东电大近期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应放到业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上,这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之一。建什么样的平台?简单来说就是有什么样的业务需求就建什么样的平台,业务需求引领平台建设,平台应用推进业务发展,没有业务支撑的平台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如何来建?多种模式,自主开发、委托开发、购买等,建议采用委托开发为主,购买为辅,考虑学校技术队伍现状,自主开发作为补充。如何推进?作为学校,如何用好平台是最为关键的,首先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其次建章立制,以制度保障平台应用。如果将网络环境比喻成场地,平台比喻成舞台,资源就可以比喻成表演的节目了,最终吸引观众的不是场地有多大、舞台有多炫丽,而是节目有多少、有多精彩,精彩的节目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排练出来的,需要演员长期的磨练而成。作为广播电视大学,最应该有的,最应该做的,最能够做的,也是能够做成的就是教学资源。缺乏优秀网络教学资源是所有高校的普遍现象,为此,各高校已经开始网络资源的建设了,IT公司研发制作教学资源的软件不断推出,世界著名高校成立了MOOCS联盟,不少公司专门成立了教学资源制作部门。在这种情势下,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资源制作具有传统优势,与普通高校相比,这是我们的强项。我校的教学资源规划和制作机制与全国其他省级电大差不多,由于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现在成立专门资源制作部门的电大已经不多了,现在基本是分散的、以教师为制作主体的模式,当然就不专业了。基于现状,山东电大资源建设建议采取“整合+购买+分享+制作”的模式。推动成立数字资源研发与运营中心,建立专业的技术团队,为学校各单位数字资源建设提供服务。完善数字资源管理软硬件平台及数字资源门户,促进数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充分利用。积极探索优质资源进入市场的有效机制。在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思路中,还需要强调管理规范的建设和信息化支持机构的建设。因为信息化建设之后是运行,正常运行才是信息化真正发挥作用的保障,而只有建立好管理规范和支持机构,才能保证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山东电大2013年5月先后成立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咨询委员会,宗旨是增进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积极、快速、有效地推进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发展。
(二)通过三个层面来科学指导信息化建设
三个层面为“规划、建设、应用”,即科学总体规划,协同有序实施,加强信息化应用。科学总体规划。做好总体规划是搞好高校信息化的关键。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校的信息化现状、需求,特别是学校发展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做出科学、全面的规划。努力做到:第一,管理、技术相结合。信息化的成败,可以说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许多高校的经验证明,信息化的成功在更大的程度上不是取决于技术,而是取决于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要做好一个总体规划,需要有学校高层的管理人员参与,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符合学校的需要,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需要有我校信息化支持部门参与,这样才能保证与学校信息化现状的衔接;还需要有资深的信息化专家参与,这样才能保证规划与IT技术发展的统一。第二,实事求是、周到细致。要充分了解学校的需求,根据需求来确定规划,而不是根据技术来定规划;要了解学校信息化能够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情况,根据实际投入来定规划,而不能做成太过理想不能实施的规划;规划既要有宏观的方针、策略,也要有细致的实施计划。第三,站在整体的高度全面规划。我校信息化落实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来牵头实施,要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来做全面的规划,不能站在部门的立场来看问题。协同有序实施。在应用系统的建设中,相关部门间需要协同有序展开工作。项目的实施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部门,如教务系统和网上教学系统涉及到教务、教学处,社区教育涉及到继续教育学院,办公自动化平台则涉及到各个部门。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最好是在规划的指导下协同、有序的进行,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通用的接口与平台,这样才能形成有机集成的我校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化应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应用是落脚点,规划和建设是一个阶段性工作,使用信息化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重在应用。学校各部门和各级工作人员要增强应用信息化的意识,主动接受信息化。第一,从事远程教育的工作者,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水平应该继续加强;第二,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推动信息化的应用;第三,不断总结信息化工作的优缺点,及时进行优化升级,积极发挥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
四、结语
篇2
一、促进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我国古代的文人贤士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些文章中蕴藏着无限的瑰宝,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优秀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让学生能够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高中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能够对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所了解。这样学习就能够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在一起。通过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式,学生能够对相关的文学作品有所了解,并且在课堂之外也能够对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特意的阅读和学习。这样就能够使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得到传播,并让高中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高中课本中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片段,在课堂之外,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对其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红楼梦》,并进行认真的学习。
二、促进对名人英雄的了解
名人英雄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的众多名人英雄促进了我国社会的不断地发展,并逐渐地形成我国了传统文化。名人英雄对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他们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并最终有了我国今日的发展。无论是古代的名人英雄还是近代的名人英雄,他们的出现都是不可磨灭的,并带给我们无限的启示。古代孟子、孔子等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言论逐渐的形成了儒家文化。他们提出了德治和仁政的思想,并被人民奉为经典。后来随着朝代不断地更新,但是儒家文化依然影响着后人。另外,儒家总结提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会有所体现。如《烛之武退秦师》、《离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文章中都涉及到了爱国主义。这种情怀是值得当代学生所学习的。在学习爱国主义情怀的过程中,就不得不提到一些爱国英雄,如岳飞和屈原。他们都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热爱之情。但是他们的故事却让人感到惋惜。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高中生能够对这些名人英雄的事迹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学习到他们的精神,这样才不能够使他们的精神被磨灭,而是能够使之得到传承。
三、促进对文化典故的传承
高中语文教学对促进文化典故的传承也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语文课上,教师除了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外,也有很多的机会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文化知识。通过举办古诗词书写活动能够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更好的记忆。另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文化典故成语活动。如角色扮演等。这样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成语典故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了解更多的典故文化。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教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最基础的素材,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这些成语,并了解其背后的含义,视野得到了开阔,同时也达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的效果。文化典故也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内容,对文化典故的了解可以促使高中生了解更多的与之相关的传统高文化知识。因而,高中语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纠正现在生活中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行为习惯。达到传统文化传承的真正的目的。
四、促进对传统节日了解
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国众多传统节日都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和端午节是至今我们也一直在过的节日。这些节日都有其特有的意义。清明节是纪念先人的日子、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重阳节是爱护老人的日子、中秋节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春节是百家齐乐庆祝新年的日子。这些节日都有着相关的历史文化意义。如端午节是屈原投江逝世的日子,这位爱国主义诗人得到了众多人们的钦佩,人们为了不让鱼儿咬屈原的身体,向江里投入了很多的粽子,之后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都会吃粽子来表达对他的哀思。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相对应的文化故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般都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故事。关于重阳节,有诗人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句子。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对诗篇和人物的学习来对我国的一些传统的节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详细的了解。通过这种形式高中生对传统节日就会有一些别样的情感,在过节日的时候会多一分珍视。所怀的态度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这会让他们对传统节日更加的重视,并将传统节日的含义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对传统节日加以重视。
篇3
在这2年多的博士学习期间,为了能尽早毕业并且收获更多的成果,我每天坚持工作lO个小时以上,除了上街购物和必要的活动之外,周末大多数时间也会呆在实验室里,基本是两点(实验室和宿舍)一线。我也不失时机地跟导师探讨课题的相关问题,主动向研究室的博士后和高年级学生虚心请教,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阅读最新的学术杂志,密切关注学术界的发展动态,勤于思考科研课题的拓展与创新。我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成绩。我先后在生物和化学科学领域里著名的SCI期刊:PANS、JACS,JBC以及Photosynth,Res.,影响因子分别为10.231、7.885、5.854、2.295,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
回顾2年多的留学生活,我感到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通过与国内外导师和有经验的博士后,学长的交流沟通,我强烈地意识到必须建立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才能高效、创新地开展研究工作。从阅读参考文献,确立研究课题,到提出新的思路和观点,再到设计出科学的实验方案,最后完成相关的实验,证实新思路和观点,经历了很多失败,也走过不少弯路,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高效地完成了博士论文。同时,这段留学生活经历也锻炼了我的生活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和无数的海外学子一样,时常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动态,了解祖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在心底默默地为祖国祈祷,祈祷祖国早日走向繁荣富强。特别是2008年,祖国发生了几伴大事,牵动着我的心。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北京奥运会,我都尽自己微薄之力分担祖国的痛苦、分享祖国的荣耀。为汶川受灾群众捐款,集体收看奥运会开幕式,参加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组织的春节招待会;向身边的德国人介绍中国,让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尽量消除他们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这些经历都让我难以忘怀,让我对祖国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更爱我的祖国。通过这些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是海外学子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
篇4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方向)建设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建设与教育技术前辈们的努力,伴随着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深化与改革、学位授权审核体系的改革与调整、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等动因,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的数量与规模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的发展历程。
1993年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史上重要的分水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教育技术学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年,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简称国家教委)正式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3]13号文件)[3],将“电化教育,’专业正式更名为“教育技术学”,归属于教育学科门类,并注明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还是这一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第五批学位授权审核中,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建立我国第_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何克抗先生成为我国第_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之后的几年中,条件逐渐成熟的几所师范类高校相继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包括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除此之外,2005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博士学位授权审核体制改革,《关于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展自行审核—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大学获得自行审核增列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_级学科点的权利,同时具备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非师范类高校建立的第_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但目前为止并未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
面对社会对教育技术学博士生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学科授权体系改革的机遇,以及学科发展的前期积淀,使得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数量与规模快速发展。浙江大学于2010年被批准设立博士点[5]。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了《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_级学科名单的通知》,审核批准增列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4所院校具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点同时获得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除此之外,根据国家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的实际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8年10月《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尝试将学位授予权部分下放到省级学位委员会和省级政府,允许以立项建设方式审核批准增列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其中,浙江师范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两所高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其教育学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13年这两所高校顺利完成了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验收,获批教育学_级学科博士点,教育技术学专业随之获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迄今为止,我国共有27所高校获得了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根据各高校相应网站公布的2015年博士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信息,北京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虽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但仍未有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的计划。所以,截至2015年,共有18所高校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
生。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数量的大幅增加,这与学科发展的前期铺垫、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前辈们的努力密不可分。
三、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方向)分析
二十多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建设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以下从地域分布、高校类型与研究方向聚焦等方面分析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的总体情况。
(_)地域分布
从27所教育技术学博士点高校所属地区来看,既有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又存在地域之间的数量不均衡性、区域发展的不协调性。地域分布的广泛性体现在,这些高校广泛分布于我国七大地理分区:华东地区(7所)、华北地区(7所)(注:横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由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所在地呼和浩特地处华北地区,故此处将内蒙古师范大学划归华北地区)、华中地区(4所)、西北地区(3所)、东北地区(3所)、西南地区(2所)、华南地区(1所),涉及全国4个直辖市和16个省、自治区。地域之间的数量不均衡性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性体现在,华东地区与华北地区博士点数量较多,占总数的_半。华东地区的博士点分布在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大多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域优势使得这些地区的高校易于汇聚人才资源、科研资源及充裕办学经费,学科建设与发展较为迅速。华北地区的博士点主要分布在北京与天津,其中北京市就有5所,数量也最多,原因可能是,北京市是我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各大重点高校云集于此地,地域优势再加上国家扶持、政策倾斜等多种因素,使得教育技术学科在北京高校中的发展较为迅速。而另一方面,中西部很多省份、自治区没有教育技术学博士点。虽然说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的建设、培育与发展不能搞平均主义,但也应在注重因势利导、培育重点的同时,兼顾分布协调、均衡发展,只有在全局规划的协调性上做好文章,才能真正有利于教育技术学学科的长远、科学发展。
(二)高校类型
目前,具有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机构都是局等院校。从局校层次上看,有“985工程”局校8所,“211工程”高校1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11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1所,省部共建高校5所,说明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起点较高、实力较强,有较深厚的学科积淀。从高校类型来看,师范类高校多达19所,综合类高校7所,理工类高校1所。这说明师范类高校是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综合类高校、理工类高校也已成为培养教育技术高端人才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综合类高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科研实力强劲,研究领域宽广,更利于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交叉性与多元化发展。而师范类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转型,正在由过去培养单一人才向更为全面的综合性大学拓展,不仅担负着培养高水平师资的使命,更被赋予了一种全新意义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的标识,所以师范类高校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要注重其实践性、综合性等,将创新培养模式作为推动改革的着力点。
(三)研究方向聚焦
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的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内容,代表了学科的研究取向、特色及发展趋势。有些研究方向,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远程教育学”经过多年学术积累,凝聚了成熟的学术梯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些研究方向,如北京师范大学“知识科学与工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电视”与“教育传播”、西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内蒙古师范大学“技术史与教育技术史”等,依托博士生导师的学术专长和培养单位的条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知名度,具有鲜明的优势与研究特色。
根据各高校招生网站公布的2015年博士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信息,把相近研究方向进行归类分析,其中有8所院校设置了“计算机教育应用”方向,占总数的12.3%;其次是“现代远程教育”、“数字化学习技术与环境”方向,占10.8%;“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占9.2%;“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占7.7%;“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各占3.1%。还有一些方向,如“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策略研究”,“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技术教学法”,“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教育软件”,“信息化教学设计”,“知识媒体设计与开发”,“学习分析技术”以及“知识服务与管理”等,名称上依旧沿袭教育技术学常规研究方向。还出现了一些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而设置的研究方向,比如“新媒体阅读、知识交流”,“新媒体技术与艺术应用研究”,“新媒体与教育”,“教育云与数字校园”以及“云计算与教育公共服务”等。总体来讲,各高校研究方向设置较为分散,重合率相对较低,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近年来,有些研究方向也比较注意培育学科新的生长点与新的博士生导师,以形成新的学术梯队与研究方向,从而有效避免了稳定研究方向“飘移”现象。所谓“飘移”现象是指由于老一代学科带头人退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同时肩负繁重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后备学术梯队不稳定或未培育起来等因素,致使学科建设停滞不前而导致的学术滑坡。学术梯队建设与培育是实施研究方向的保障,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研究方向建设必须依据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坚持高水平和优势特色,形成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推动力,将教育服务模式创新作为研究和培养的新重点,以助力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
四、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
从系统论视角看,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是由诸多环节、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构系统,是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从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及运行机制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与培养考核三大部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活动使作为培养对象的博士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包含着特定的价值目的和价值判断,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博士”这一问题,是整个博士研究生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授予博士学位要求培养对象“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培养定位基本上都是学术型博士,强调了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突出了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这与美国教育技术学学术型博士层次培养定位较一致,如教育技术老牌名木父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层次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教学技术领域的研究者,通过基础研究发现新知识和通过应用研究解答特定的实际问题,博士一般在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在和教育技术相关的私人部门、公共研究部门、开发中心担任研究者气但美国有的高校,比如雪城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培养分为偏学术研究与偏职业研究两个方向,虽然这两个方向都是研究导向,但偏学术研究主要针对研究性大学或高校,偏职业研究主要针对政府、K-12教育、工商业、非营利组织、军队对教育技术博士生的需求,在课程安排上也更注重项目经验、团队工作、管理及领导能力的训练。美国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目标是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兼具理论性(或基础性)与应用性的双重性质,这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二)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是根据培养目标及要求,针对培养对象所采取的基本教育方法或教育形式。培养方式回答了“怎样培养”的问题,一般包括招生与录取、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导师指导等诸多要素。培养方式是否科学,关键在于各构成要素之间是否优化组合。招生与录取是培养工作的起点,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社会大环境的中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课程设置、科学研究是主要的培养方式;导师指导则贯穿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
1.招生与录取
在博士生培养中,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是重要的起始环节,招生质量直接影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招生有直接攻博、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和公开招考多种形式。公开招考_般实行各校自主命题、自主划线、自主录取,大多采取初试(笔试)+复试(面试)的“考试入学制”,对于有效选拔具有科研潜力的生力军进入博士队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然而“考试入学制”可能带来诸如导师自主权缺失等问题,难以有效选拔具有科研潜力的人才。为了弥补功能短板,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始试行“申请一审核”制,以对申请材料的审查代替初试,通过学校自主组织的综合考核来考查申请者的培养潜力与学术创新能力。“申请一审核制”有利于申请者和导师之间的双向了解,能够使导师更好地了解申请者的全面素质,从而遴选出最适合培养的申请者。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从2013年在公开招考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时开始试行“申请一审核制”选拔博士生制度,即申请者提交申请,然后经过初审和面试两个环节择优录取,给其他高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申请一审核制”创新了博士生招考理念,将选拔的重点落在了对申请人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批判能力与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查,赋予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招生选拔中更大的自主权。因此,提升博士生招生制度本身的科学性,渐进地将“申请一审核制”引入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招生选拔中,逐步由目前“考试入学制”和“申请一审核制”并存的双轨制走向单轨的“申请一审核制”是必然趋势。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与教学是实现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拓宽博士生的知识面,加深专业知识掌握,提高科研能力,使博士生掌握较宽广、系统、深入的理论基础知识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课程设置普遍实施学分制,大多规定博士生修读学分在20学分左右,由学位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三部分组成。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学位专业课,其中公共必修课为政治理论课与外语类课程,由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统_设置,选修课是为拓宽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加强研究方向的深度而开设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参加学术活动、作学术报告等。
但从目前各高校设置课程科目和实施方式来看,仍然存在_些问题,诸如课程设置缺乏层级性,课程名称、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考核要求等与本科、硕士研究生差别不大,未能突出学术性。从课程体系的编制来看,存在随意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仅考虑博士生指导教师研究方向,因人设课。笔者以为,由于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旨趣各异,博士生课程应当是“自助餐”式的,体现个性化,内容注重基础性与前沿性的协调统_,学习应重在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质量,围绕学位论文、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
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与中心环节。_般高校都鼓励博士生积极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国内外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博士生的科研能力。鼓励博士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与协作,提高博士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能力。英国学者E.M.Phillips认为,博士生培养过程就是使学生“在研究领域里,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研究者的过程”[12]。大多数高校对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都有的要求。除此以外,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评判与衡量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水平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依据,是对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创造性、批判性与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体现在学科研究方向上的前沿性、独创性和系统性。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过程包括选题、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标准、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评阅以及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
4.导师指导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大多数实行导师制,博士生导师作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是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培养链条中最关键的节点。博士生导师受到学科的特殊性、学生的研究与能力、学校研究条件及经费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对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方式也因人而异。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导师对博士生指导与培养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对处于学科前沿、以研讨精深学术为主的博士生培养来说,这个互动过程更为明显,意义更重大,更多表现出教学相长的特点。在美国的大学,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是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的。其_,组合式、套餐式指导制度。博士生入学以后,建立一个以导师为主,另外至少三名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按照培养方案,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专业咨询、讨论和指导,共同负责对博士生的研究工作进行监督和把关,为博士生的研究提供了_个求教、切磋学术的正式专家网络,使博士生增加了研究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空间。目前,我国一些学校开始采取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其二,导师指导培训制度。虽然“有些导师天生就具有教导的能力和兴趣,但是他们很少发展自己的教导技能以更好地促进这种能力和兴趣”P3。导师指导方法的培训得到美国许多大学的认同,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培养考核
培养考核的目的是通过评价考核的调节与反馈,促进培养模式各环节的优化组合,进而保障并提高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考核的范围涉及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评阅和学位论文答辩等。课程考核主要针对第一学年的学位课程进行考核,在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展开,大多以读书报告、论文、项目开发等方式进行。中期考核是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管理与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环节。博士研究生在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培养单位对其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业务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对不宜继续培养者终止其学业,以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博士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开始博士论文的选题;确定选题后,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开题,
需要提交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科研过程中,需要提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院学位委员会进行中期检查或根据需要组织研讨;通过学位论文评阅,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博士生,导师组织博士生论文预答辩;通过预答辩即可匿名送审(俗称盲审,是一种组织专家组评审的制度);盲审通过之后,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即培养考核的最后环节。答辩内容涉及论文存在的问题、疑点和与论文相关领域的知识,由学位委员会投票决定学位论文是否通过。总之,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在规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通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方可授予博士学位。
五、讨论与思考
笔者试图通过剖析我国目前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找到发展壮大教育技术学科、扩充学科生存空间的途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从这个角度求解“南国农之问”,结合前文的分析有以下讨论与思考。
(—)加强整体规划,做好博士研究生教育顶层设计
二十多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走过了辉煌的历程。近年来已渐进地从外延式发展进入到内涵式发展的阶段,正努力实现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从量的扩充到质的提升,这就需要按照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的总体要求,科学地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的相互关系,在学科布局和结构优化方面加强整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协调发展。可以考虑区域内教育技术学博士点联合培养,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彼此之间加强合作交流,聚合区域内高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共同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推进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设置与国际接轨的研究方向,开阔学科视野的同时,扩充学科的生存空间。
(二)完善管理机制,构建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新框架
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教育为教育技术学领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起点较低、历程较短,尤其是近年来博士点数量快速增加,发展步伐过快,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张,而相应的培养支撑条件尚未完全到位,博士研究生的质量问题随之凸显。研究生培养支撑条件是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它是指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种相关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综合。各高校应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确定博士生适度发展规模,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和指导,从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完善严格的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教育质量管理系统,构建科学的博士生培养质量监督与评估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在教育信息化事业红火的今天,亟待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同时作为培养目标,创新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其兼具理论性(或基础性)与应用性的双重性质,并将应用性作为研究和培养的新重点,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信息化事业。
(三)调整培养定位,适应教育信息化实践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需要理论研究型与实践应用型两大类人才,但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高于理论研究型人才。而在我国目前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注重学术型博士即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存在着学术型博士理论基础不深厚、创新潜力不足的问题。我们的确需要培养以知识创新、科学研究为目标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同时更需要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满足教育信息化实践需求、具有_定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及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应该在保持学术型博士规模的同时,尝试招收一些实践应用型博士,推进博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多元化。是否效仿美国雪城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培养分为偏学术研究与偏职业研究两个方向,这也是未来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充分论证的问题。
(四)鼓励产学研合作,推进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篇5
一、招生规模
(一)美国博士招收规模 与我国的情况类似,并非所有美国高校都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根据Hasselback的教职员工目录所提供的资料,全美3500多所大学中只有73所学校设有会计学博士点。另外还有少数一些学校则提供会计方向的商科博士学位(如杜克大学和佐治亚科技大学等)。在过去的15年中,获得会计学博士的人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时,大学每年有200名左右的会计学博士毕业,而到2002-2004年,每年只有不到100名左右的博士毕业,到2003年毕业生人数只有69名(如图1所示)。
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会计学教师近几年来出现了短缺。2005年,一项由美国会计学学会和Accounting ProgramsLeadership Group (APLG)主持的调查显示:2005至2008年,会计学博士毕业生只能够满足教育行业49.9%的需求,而高校急缺的审计和税务方向博士,仅仅能够满足22.8%和27.1%的需求,以至一个刚毕业的会计博士、新的助理教授的工资比一个大牌的生物、化学、或经济学教授的工资还高。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大批教授退休,另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少的会计学专业人士选择学术研究作为他们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
(二)我国博士招生规模 与美国高校近年来基本保持在百人的招生规模相比,我国的会计学博士招生规模则略显庞大。截至2008年,在我国1089所高校中,有508所开设会计学专业,其中有35所高校或研究所拥有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从1982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后设立首批会计学博士点以来,这些机构已为我国培养了上千名会计学博士。本文根据教育部网站以及各大高校、研究所的招生主页披露的信息搜集整理出的结果显示,2009年会计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将达290人左右,统计情况详见表1。
自1998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各高校已相继开设财务管理硕士点与博士点,然而人们对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认识却产生了较大的困惑与分歧。这种现象很大程度是源于国内学术界对“finance”学科内涵的不同认识,也就导致了国内的财务管理专业在系所设置、任课教师、专业名称、课程安排上产生了差异。鉴于我国财务管理学科设置的特殊性,本文还对各个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在这35所高校、研究所中,单独进行财务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学校并不是很多。另外,本文的统计数据并未包括企业管理或金融学等学科下的财务管理专业或财务投资方向的招生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公开披露的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为223人。如果按照已披露招生计划的高校平均每位博士生导师招收一至两名的平均水平,估计未公开披露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41名博导的招生计划约为60人,则每年会计学博士生招生数量应该在280人左右。这个数字约是美国招生数量的三倍。另一方面我国的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增长也比较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4年底评选出的博士生导师共计100名,而近四年间这一数据又翻了一倍。近年招生规模和师资力量的迅速扩容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发展的我国会计教育已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二、生源结构
(一)美国的生源情况 根据美国会计学会/APLG研究显示,现在就读的博士研究生中大约46%都有1至5年的工作经验,其中38%的人拥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据一项调查问卷显示,在美国90%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脱产学习,因为他们必须注册所有的博士课程,同时选择教学或研究助理的工作。有些学生会中途退出博士研究生项目,而选择在另外一个大学担任助教或讲师,但是在兼任教职员工的职位的情况下,想要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美国的高校并不推荐以兼职的方式完成学业。
(二)我国的生源情况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博士招生中在职的生源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公布了博士录取的详细类别(见图2),其他院校并未对此信息进行详细披露。在以上五所高校中,非定向类博士生的比重平均为44.8%。尽管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宣布停止招收在职博士研究生,但广泛的市场需求和会计学教师队伍整体研究素质的提升要求使得其他院校不得不在此方面做出平衡。从长期来看,就会计学博士的培养目标而言保持高的在职博士生比例仍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图2所示。
三、入学方式
(一)美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美国大学博士项目的录取标准因学校的不同而各异,但大部分的学位项目都会重点考评申请者在本科或硕士期间的成绩单,自我陈述、推荐信以及GMAT(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部分学校还会考察申请者的职业经验、职业证书,如注册会计师证(CPA),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在各项的考察指标中,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国际学生来说,GMAT成绩是评价申请者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主要侧重考查申请者的抽象逻辑思维、数理分析以及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此外再加上自我陈述材料和知名教授的推荐信,使得各个学校得以较全面了解申请者的基本素质。
(二)我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国内各高校、研究所招生考试普遍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形式。笔试科目的不同设置体现了各个学校会计学的办学思路和研究方向,其中对于两门专业课的要求以经济学和会计、财务理论最为常见,但也有不少高校选择会计学加管理学或会计学加财务管理学作为考试科目。在命题方式上,大多数学校都以学院为单位统一命题,极少数学校如厦门大学则由导师依据各自研究方向,自主命题。另外,在35所高校、研究所中,只有财政部财政科学所在英文与专业课考察之外要求申请者加试一门理论,其余学校对于政治类课程均不做要求。
四、培养模式
(一)美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在美国,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平均需要4.8年的时间,其中修学课程需要2.5年,完成论文需要2.3年。尽管有更长的学习期限和更严格的课程压力,但是大约82%的学生还是能够获得博士学位。
(二)我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由于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国际接轨,国内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培养发展至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文献回顾研讨课程,需要选修的研究领域,同时还有一些统计和计量研究的方法课。达到课程的要求之后,学生必须通过其相关领域的综合考试。然后进人了论文撰写的阶段。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研究设
想,在得到答辩委员会的同意之后,才能开题,继续论文的完成。毕业时,的质量和数量上,国内高校的要求不尽相同。另外,国内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采取美国的博士生培养体制――导师组制,即招生时不再分导师、分方向的单独招生,而是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到博士生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学生根据个人学术兴趣,选择该领域内的导师进行论文辅导,但其他高校仍然以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为主。
五、资助与补贴
(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在美国,机会成本是很多人不愿意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而且商业界的薪酬增长会更加加剧这种机会成本。AAMAPLG研究显示,每一所大学都会以某种形式为学生减免学费。平均每人每年的学费减免额为16559美元,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的金额不等。同时,学校还会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和担任教学工作与研究助理的补偿。其中奖学金额度的差距非常大,受访的大学平均每年提供13132美元的奖学金,但最少的只提供3000美元,而最多的提供28000美元。部分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健康保险。另外一个补助来源则是教授夏季课程,申请合格的博士生大致能获得3000美元,从1000美元到9000美元不等。其他的助学基金来源还有两项最著名的专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AICPA奖学金和毕马威奖学金。除去生活花费之外,学生们还需要为学生活动、教材、研究材料和统计研究软件付费。大多数的学校不会为学生提供医疗保险,所以学生们需要自己支付保险金。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大部分费用也需要学生自己支付,学校只会提供很小的一部分补助。
(二)我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其中,占研究生主体的国家计划招生的“公费生”,由国家下拨培养费,不仅学费免收,并且每月配有基本生活费。但在各高校为博士研究生所提供的补助无论是以奖助金形式还是减免学费的形式都相对较低。有的学校在经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补贴形式由减免学费转换为奖助金的形式。评选的标准则是基于学生在上一年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由于现有的生活补助对于平均在学年龄较大的博士研究生来讲依然相对较低,目前各高校内非定向的全脱产博士研究生到外实习、兼职已成为普遍现象。博士研究生资助的主要性质,应当是研究生参与劳动的工资,而不应仅仅因为研究生这一身份。研究生资助来源,应当是研究生劳动的受益方,即如果能够按照恰当的方式向博士研究生提供足额、适量的资助金,一方面可以减轻在读生的生活负担,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当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校和研究所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让一些优秀学生不会因为经济条件所迫而放弃选择本来更适合他们的发展道路。现阶段各高校博士研究生在招生和培养中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对于培养目标上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博士阶段的教育应专注于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更好的配置、促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健康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一)适当延长博士生培养年限 如将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三年学制扩展到四至五年学制,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隐性的选拔机制,一开始就保证对某领域有研究兴趣的人才进入,令很多不够坚定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学制我国当前流行的硕士生两年制培养模式相契合。200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改制,绝大部分文科专业都改为两年,理科专业介于两年和三年之间。依照国际惯例,硕士学位是高等教育中的过渡性学位,学制一至二年。尽管我国目前才刚刚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普及率与国外的一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张,我国的本科教育普及率正在逐步提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研究生改制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大趋势。许多实行硕士两年制的高校也表示,缩短学制不仅可以节省国家教育资源,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还可以改善研究生教育结构,重新定位硕、博培养功能。培养年限的延长使得博士生入学后有机会接受更为扎实的系统学术训练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完善,以适应当前国际上会计研究对基础文献、数理分析与实证研究的重视。
(二)控制招生规模与在职人数比例 在对2008年各院校招生数量的统计中,可以看到部分博士生导师一年招生人数多至四到五名。博士生的“批量式生产”使得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的不足,而终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研究水平。根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2008)的观点,现在会计理论文章发表的不少,但真正有深度、有见地、达到国际学术水平的文章却不多;会计审计著作越写越厚,越写越多,但真正能影响广泛、影响长远、影响国际的却不多。因而,国内的会计系和教授应该有意识地在博士招生和培养过程中贯彻会计博士项目以培养会计教师和开展会计学研究为目标,并为博士生创造研究的环境和生活上的保障。所以,会计博士项目应该本着小而专、少而精的标准,宁缺毋滥。
(三)采用导师组制培养模式 首先,导师组制可在学生入学时对其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减少对专业方向的要求;其次,导师组制的培养方式可以让博士生有更宽松的选择范围。现阶段本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仍然以职业导向型为主,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则以研究导向型为主,博士研究生所需要适应和掌握的思维和方法与本硕学习阶段有着显著的差异。前面一到两年的学习期间作为两种教育的转换和缓冲,无疑会加深学生对该领域范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经历一段博士阶段的深入思考之后,博士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再定研究方向,能够更好的发挥和表现自己,从而有益于最终的研究成果。而导师组制则便于提供这样的选择机会。
篇6
Abstract After sorting out the researches about external enhancement and output, the authors discover that most researches about output explore the noticing function of output. A large majority of researches reveal that output is vital to language learning. However, too many variables distract learners from language forms. For external enhancement,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types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variables. However,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not unanimou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whether external enhancement works well or not in language learning depends on the linguistic types. However, the tentative conclusion requires further researches.
关键词:输出;外部突显;注意和学得
Key words: output; external enhancement; noticing and learning
Schmidt(1990, 1995,引自宋,2011)提出:注意是语言学得的必要条件。一系列的研究证实了Schmidt的结论。注意在语言学得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可是如何促进注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促进注意手段可以笼统分为外部手段和内部手段。内部手段主要以研究输出的注意功能为主,原因是输出能促进学习者自发注意到学习目标。外部手段比较多样化,其中外部突显包含视觉凸显,口头强调等等。有些方面相关研究比较丰富。有些比较少。然而不管各个方面的研究丰富与否,均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也即,研究者们对外部手段和内部手段促进注意和学得的效果结论不一。本研究拟梳理输出和外部突显的效果,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输出
Swain(1985)提出:输出不仅促进学习者注意语言形式,而且输出也具有验证假设的功能。国内外关于输出的研究较为丰富。其中,相关研究较多关注输出的注意功能,也有研究着眼输出的其它功能,然而,数量较小。国内外大部分研究多对比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注意和习得方面的差异。研究目标多样化,有句法规则、词素、实词等。其中Izumi和Swain的研究(引自宋,2011)较有代表性。研究结果也不完全一致。Swain(1995)用实验验证了输出的注意功能、检验假设功能、元语言功能。证明了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不可或缺作用。
Izumi对输出注意功能的研究有多项且结果不一致。Izumi(1999)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验对象被要求对一目标短文进行两次重构(第二次重构之前受试者再次接触目标短文)。第二阶段要求受试者对一给定题目写两次小短文(第二次写作之前受试者被展示该题目的范文)。注意的测量方式采取标记形式进行,即,实验要求学习者标出对输出短文特别重要的语言形式。实验结果表明:两个阶段的任务对促进学习者注意和学得学习目标的效果不同。第一阶段任务较好促进了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注意;第二阶段任务较好促使学习者学得学习目标。
Izumi(2000)研究有两个实验组,任务类型是重写任务和理解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受试者再次接触实验材料和第二次重写任务有益于学习者学得学习目标。实验得出结论:输出并不一定让学习者注意到学习目标;影响输出的因素较多,比如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和语言因素;有些任务类型,比如,随意写作,容易受学习者个体差异影响;相反,重写这种任务类型就不受个体差异因素干扰。
考虑到任务类型的干_作用,Izumi (2002)摒弃了随意写作任务类型,利用输出和理解任务,四个实验组别(输出组、突显组、输出突显组、控制组),证明输出促进了学习者学得学习目标。Izumi的一系列研究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
总之,输出方面的研究多为对其注意功能的研究。虽然个别研究没能证明输出在促进学习者注意语言形式方面有明显效果,但是绝大部分相关研究认可输出在促进语言学得方面的重要作用。输出不仅促进学习者注意语言形式而且具有形成假设、操练的功能。然而,输出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力易扰。
外部突显
外部突显可以以研究结果和实验变量为依据进行分类。
首先,就研究结果而言,正如Han(2008)所言,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研究证明其对学习目标的注意有促进作用;另一类研究证明外部突显促进学得的效果不明显。前者国外以Jourdenais(1995,引自Han,2008)为代表。国内葛(2006)的研究比较典型。该类研究是纯外部突显研究。实验设计简单,仅有突显组和突显组,不同的是,有的研究设有控制组。Jourdenais的研究对象为西班牙语的句法,研究结果显示视觉突显促进了句法形式的习得。葛(2006)的研究有三个实验组,比Jourdenais的研究多了个控制组。实验对象同样为句法:英语主语或宾语从句。其研究结果表明:视觉突显不仅促进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注意,而且还不干扰学习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葛(2006)的研究充分肯定了视觉突显在语言学得中的作用。
第二类研究表明外部突显促进学得的效果很有限。该类研究国外居多。国内几乎没有。正如Han(2008)所言,J.White(1998)、Leow(1997b)等的研究均属于该类情况。与第一类研究一样,该类研究设计也比较简单,分为突显组与非突显组。比如J.White(1998)以第三人称所有格为实验对象。实验有三个突显组:非突显组、视觉突显组、视觉突显组加输入流。结果表明:视觉突显在促进注意方面的作用很有限。Leow(1997b)的实验分为突显组和非突显组。其视觉突显以下划线和大写形式呈现。其研究结果与J.White(1998)的研究结果一致:下划线和大写没有促进学习者学得实验对象。
另外,依据实验变量,外部突显研究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单纯的外部突显研究。另一类研究把外部突显与其它手段结合起来。上述谈到的研究除了J.White(1998),均属于第一类研究,该类研究国外数量较大,但是主要集中在1990至2000年的十年间,自2000年以来的研究大部分属于后者(Han, 2008)。后者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把外部突和输出结合起来,Han(2008)在其研究中也谈及这一点。Izumi(2002)的研究比较典型。其研究涉及如下四个实验组:突显组、输出组、突显输出组、非突显非输出组。结果表明:突显促进学得的作用有限。而笔者(2008)在其实验设计上进行了改动。并且增加了实验对象:实词。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突显在习得过程中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目标的类型。另外,国内关于输出和外部突显结合的研究比较典型的还有刘春燕(2006)的研究。刘春燕的实验对象为词汇。其实验包含如下四个组:输入组、理解任务组、无意注意产出任务组、有意注意产出任务组。其研究中的有意注意组中的实验对象以视觉突显的形式呈现而无意注意实验组的实验对象保持原来的形式。刘春燕的研究结果表明:就学得的生词数量而言,无意注意产出任务组和有意注意产出任务组的实验结果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刘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外部突显不能较好促进学习者学得学习目标。
还有一类研究把外部突显与其它手段结合起来。Han(2008)也谈到,有些研究比较不同类型的外部突显手段。该类研究假设:单单外部突显的学得效果或许不理想,多种外部手段结合或许起作用。于是,很多学者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比如把视觉突显和听觉突显结合;把视觉突显和口头表达结合等等。具体来说,如下的研究在该领域比较有代表性。Shook(1994,引自,Han,2008)把视觉突显和指令结合起来。Alanen(1995,引自,Han,2008)把视觉突显和规则寻找集合起来。Doughty(1991,引自,Han,2008)把外部突显和元语言规则解释结合。该类研究的结论并没有如研究者期待的那样。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比如,Alanen(1995)运用词缀和辅音变化为实验对象,证明了尽管突显(斜线)与规则寻找结合,但是突显(斜线)并没有促进学习者学得学习目标。Shook(1994)的实验对象包含句法(现在完成时)和词汇(关系代词),实验卷入三种实验手段:视觉突显外加指令(指令要求学习者注意这些突显语言形式);视觉突显,没有附加指令;非视觉突显。实验结果与Alanen(1995)的结果一样。Doughty等(1991,引自宋,2011)的研究比较了视觉突显、元语言规则解释、两者结合在学得方面的效果。其研究结果表明:当外部突显与其它多种外部手段结合时候,其较好促进了学习者学得学习目标。国内相关研究不多,比较典型的有刘珊等(2014)的研究。刘珊等(2014)的研究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习目标(英语词块)的突显度。其研究证明:突显促进实验对象成为学习者固有知识的一部分;促进学习者对实验对象深加工;促进学习者输出实验对象。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刘珊等(2014)的研究除了增强实验对象的突显度外,还提高了实验对象的频率。因此,关于多种外部突显手段结合的效果,有待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关于外部突显的研究,依据研究结果和实验变量,可分为不同类别。但是不管怎样,该方面的研究结论都不一致。因此,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探讨外部突显的注意和学得作用。
结论
本论文梳理了输出和外部突显的相关研究。输出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输出的注意功能。虽然个别研究没能证明输出在促进学习者注意语言形式方面有明显效果,但是绝大部分研究认可输出在促进语言学得方面有不可或缺作用,然而,输出过程中干扰变量很多。关于外部突显,其分类比较多样化。依据研究结果和实验变量,可分为不同类别。然而,学者们对外部突显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笔者认为:外部突显在习得过程中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目标的类型。然而,该试验性的结论有待未来更多相关研究来验证。
参考文献
Han Zhaohong, Eun Sung Park, and Charles Combs. (2008). Textual Enhancement of Input: Issues and Possibilities. Applied Linguistics.
Izumi, S., Bigelow, M., Fujiwara, M., and Fearnow, S. (1999).Testing the output hypothesis: Effects of output on notic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1, 421C452.
Izumi, S., and Bigelow, M. (2000). Does output promote notic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SOL Quarterly, 34, 239C278.
Izumi, S. (2002).Output, input enhancement and the noticing hypothesis.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4, 541-577.
葛F茹. (2006). 注意、意识与焦点式语言教学. 未出版的博士论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宋秀平. (2008). 突显、输出和注意. 上海外国语大学未出版博士论文, 2008.
刘春燕. (2006).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未出版博士学位论文.
刘珊、姚范美. (2014). 英语词块强化注意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宋秀平.(2011). 焦点式语言形式教学的注意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研究为上海市科研创新项目:语言习得注意研究:以句法规则和实词习得为例(编号B-9123-13-001027)和上海师范大学校级重点项目:语言教与学的注意研究:以虚词、实词和句法学得为例的部分成果(编号 A-3131-12-001004)。
篇7
既然本科生做研究有这么多好处,那怎样才能拥有做研究的机会,又该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提升自己呢?本文将通过两位同学的亲身经历以及我对华盛顿大学本科生研究项目中心主任的访谈,为大家揭开迷雾。
吴文璧:本科研究助她走进MIT
吴文璧同学是华盛顿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后赴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博士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从大一起,她就在华盛顿大学化学系做研究。她热爱研究,也从中获益匪浅,因此希望更多的国际学生能够了解这样的机会并参与其中。
其实,在来美国之前,文璧对于本科生做研究这件事一无所知,也从来没想过要做科学家。大一刚到美国时,她了解到本科生可以进入教授的实验室做研究,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沟通。谈到一开始时遇到的困难,她说:
“(本科生做研究)这件事听起来很酷,但我却不知道如何下手,首先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做怎样的研究。从小到大我都是偏理科,所以至少文科的研究就排除在外了,可是理科的研究范围太广了,再加上华盛顿大学研究方面的资源丰富,几乎每个教授都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所以我挑花了眼。这也算是我做研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做什么。
于是我去见了学校里这方面的专家――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 adviser (本科生研究项目顾问)。他们给我展示了专门的数据库,也告诉我可以直接找上课的教授。当时我正在上General Chemistry (通识化学)的honor series (荣誉课程),与一般的General Chemistry不同,这种课堂要小很多,当时课堂上只有四五十个人(一般课上有四五百人),这大大增加了教授可以认识我的机会。那个时候我们接触到quantum chemistry (量子化学),提到了一种叫作quantum dot (量子点)的东西。教授展示给我们看如何靠改变粒子的大小来改变它的颜色。因为很喜欢这个教授的教学风格,我登录了他实验室的网站, 发现他有一部分研究就是关于这个quantum dot的。抱着好玩儿想试一试的想法,我决定试着进入这个教授的实验室。首先,我要努力把这门课学好;其次,根据顾问给我的建议,要‘刷存在感’,要让教授认识我,于是每个星期教授的office hour我一定会去跟他交流,没问题也得想出问题来,问的问题还不能特别简单,要让教授觉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后来,文璧给教授发邮件表示对实验很感兴趣,教授在回复邮件中要了她的简历和个人陈述,又邀请她面谈,面谈时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读过他的论文。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教授很开心,因为努力读他的论文就说明这个学生是真的对他的研究感兴趣。教授带文璧参观了实验室,把她交给了一个研究生指导。于是在大一的春季学期,文璧就正式开始了以本科生身份做研究的日子。而进入实验室之后,她很快发现有新的困难需要克服:
“我遇到的一个困难是如何fit in your lab (融入你所在的实验室中)。身边的人都是你的同事,而且基本都是PhD students (博士生)和Post-docs (博士后),如何和他们相处其实也算是一门学问。作为国际学生,文化差异本身就已是一个困难,而要和不同年龄层的人相处又是另外一个难点。我从中学到的是,不懂一定要问,问得越多说明你想学得越多,没有人指望你可以自学所有的东西。另外就是要有最起码的尊重。这一点看上去很简单,做到真的很难。其实就是,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说好的见面时间你要准时。验室里人人都很忙,人家愿意教你,你应存有感恩之心。当然,这一点其实适用于所有人。”
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文璧发现做实验和自己原来想的很不一样――采集数据的时间大概只占不到20%,剩下的时间要么是在读文献,要么就是实验失败。实验失败是一个需要面对的大问题,而在实验室待的时间越长,便越能体会到实验失败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她常常一边上课一边做实验,经常做到晚上十一二点,有时花了两个星期做出来的东西,测试后发现根本不可行,就只能从头再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努力调整心态,告诉自己实验失败很平常,要冷静下来分析哪里可能出了问题,从失败的实验中学习。
说到本科生做研究的好处,文璧认为实在太多。首先,这帮助她确定了以后的发展方向――申请攻读化学博士。此外,她在实验室找到了家一般的感觉,在一个关系很融洽的课题组里,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起参加团队活动,有时还一起出去玩。另外,做研究还给她带来很多参加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的机会,在学校、区域还有全国的会议上,她可以接触到很多做类似研究的人,大家一起讨论交流,这样对自己的实验也很有帮助。最后,做研究还帮她拿到了很多奖学金,减轻了学费的负担……真的是好处多多。
Tina:独立研究让她学得更好、更快乐
Tina是我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之一,在我做论文课题的那个学期,她正在一位人类学教授的指导下做independent study (独立研究)。独立研究是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及指导老师,在得到老师的认可之后选修一定学分,制订目标计划,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接受老师的个性化指导,最后在期末交一份总报告并由指导老师给出最终成绩。这是一种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目标有计划、有指导地开展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Tina的独立研究课题是有关环境治理的,这个课题结合了她的经济学背景以及人类学课上的训练。她的指导教授曾经给她上过人类学课程,Tina很佩服这位教授的博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想从他那里学到更多,于是在课后主动找教授说出了想要独立做课题的想法。经过细致的沟通,教授在思考权衡之后同意Tina在他的指导下做这个与环境、经济和人文相关的独立研究,历时一个学期,完成之后可获得五个学分。
在那个学期里,Tina与教授每两周见一次面讨论她的课题。见面前几天,Tina会把最近新写好的文章内容发给教授,教授看完后通过邮件回复,提出建议或意见;见面时,他们会对那些需要修改、调整的地方进行讨论,并讨论文章下一步的进展;见面之后,Tina会把两人取得共识的地方进行修改,并把修改版本发给教授,然后继续写新的部分。在这样的模式下,他们两人都很有效率,课题进行得也十分顺利。
采访时,Tina回顾说自己的文章修改过三次,从原来设想的20页写到了41页。研究初期,她想写空气净化口罩的制造,比较偏环境工程方面,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她对人类学和经济学方面的内容有了更多兴趣,比如人口、死亡率、中国环境发展史、美国和英国环境发展史等。在和教授协商之后,她对研究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在最后的报告中,她引用了30多篇文献,圆满完成了这次独立研究任务。其指导教授最后给出了满分4.0的成绩和很高的评价。
谈到做独立研究的收获时,Tina说:
“首先是明白了真正的‘做学问’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研究得很深、很透。本科的教学比较广,但是这种independent study就像是研究生在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由面及点。我现在就比较着重于这个‘点’――经济和环境的联系,而且觉得我以后也会做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觉得这个研究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帮助。
第二个收获是和教授的交流。我之前]有和一位美国教授进行过这样深入的交流,但是(现在)觉得他特别关心我,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都为我出谋划策。我觉得留学生在异国他乡,交朋友是一方面,但还是应该有一个人生导师给出很深刻的意见。我的指导教授为我以后的发展方向提供建议,给予我跟他一起做研究的机会,还向他的朋友――比如西雅图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引荐了我。
第三个方面的收获是自信。最开始我觉得做独立研究这个想法很不靠谱,我英语不太好,对相关的知识也不那么了解。虽然我有兴趣,但是我能做好这个课题吗?后来经过这一个学期的磨合、历练,我把自己推到了一个没有想到的高度……我对于最后交出的研究报告还是很满意的。”
Jennifer:本科生做研究应知道的事
针对本科生做研究的话题,我采访了华盛顿大学本科生研究项目中心的主任Jennifer Harris,请她介绍本科生做研究的好处、可能存在的误区以及具体的实践方法。
Jennifer说,在普通的课堂里,学生一般是知识的接受者,但是通过做研究,学生可以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这是更为高级的学习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课堂里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从而更加清楚他们想做什么、想就读什么专业。同时,做研究也有助于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批判性思维,收获个人的成长。对本科生来说,很多课都是大课,教授分给每个学生的精力有限,而通过做研究,比如在实验室和教授、博士后、研究生、职工等一起工作,学生会更加有归属感和集体意识。这样,偌大的校园便变小了,他们会得到关注他们成长的老师们的指导,在以后申请研究生或者找工作时更容易获得好的推荐信和意见参考。
此外,Jennifer提到了本科生对于做研究存在认识误区。一个误区是认为只有理工科才有实验。其实很多专业都有实验项目,而且表现形式非常不一样:也许是在医院里观察有自闭症的孩子,也许是去小学统计学生的举手发言情况,也许是评析艺术项目……不光是发生在实验室里的才是实验,各个学科、各个专业都可以有实验,形式五花八门。第二个误区是认为要掌握很多知识才能申请做研究。虽然有些实验室的职位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更多的时候,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才是最被看重的品质。如果你对某个实验方向很感兴趣,并且勤学好问、愿意动手、为人可靠,哪怕专业知识上稍有欠缺也是有可能被选中的。
那么,本科生如果有兴趣做研究,应该怎样行动呢?
Jennifer首先推荐大家到学校的本科生研究项目中心去拜访询问。那里有专门的、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对一的咨询辅导,服务内容广泛,包括怎样搜索机会、撰写联系邮件、修改简历、准备面试等,他们能够带着学生一步一步通过申请流程,引荐学生获取正确的资源。
其次,大家可以在网站上搜索实验室职位空缺,或是搜索合适的专业、教授来询问,每次可以发出3~5个申请,然后耐心等待回复。
篇8
女性得主在诺贝尔科学奖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已属凤毛麟角,而两次获奖者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
清苦的求学生涯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1876年11月7日生于波兰华沙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她有三姐一兄,父母收入低微,全家生活相当贫困。
玛丽从小酷爱学习,深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中学毕业后,由于大姐和母亲相继去世,家境更加困难,玛丽只能辍学在家,操持家务。
为了从经济上支持二姐去法国学医,玛丽到一些偏僻的边远地区当了五六年的家庭教师。待二姐毕业当了医生后,她才于1891年辞别了父亲,去法国求学,时年24岁。
玛丽考取了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她很贫穷,生活十分清苦。到了冬天,在冷得无法入睡时,就干脆把所有的衣服全穿上。但她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坐在第一排,如饥似渴地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两年后,她就通过了物理学学士的学位考试。又过了一年,她再次通过了数学学士学位考试。27岁的玛丽于1894年到皮埃尔・居里的物理实验室工作。
志同道合的科学伴侣
皮埃尔・居里于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的家庭。玛丽来到实验室时他35岁,任巴黎市立理化学校物理实验室主任,在电磁学的实验研究方向成就卓著。他同玛丽有着献身科学的共同志愿,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并萌发了纯真的爱情。
1895年,36岁的皮埃尔以《在各种温度下物质的磁性》为题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考试,并升任理化学校教授。同年与28岁的玛丽结婚。他们便是日后科学史上著名的居里夫妇。
放射性元素钋的发现
19世纪末,有实验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铀,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居里夫人决定把铀盐和铀射线的研究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她在巴黎理化学校的储藏室里利用简陋的仪器认真地逐一检验有关化学元素的放射性。
1898年初,居里夫人发现了钍和它的化合物也能像铀一样发出射线。4月,她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论文《铀和钍的化合物之放射性》。
同时,居里夫人还发现沥青铀矿和铜铀云母这两种矿物的放射强度要比铀和钍的放射强度大得多。她大胆猜测其中一定含有新的不为人们所知的放射性元素。
她的这一发现太重要了。皮埃尔决定暂时中止他在晶体方面的研究,直接参与玛丽的工作。就这样居里夫妇开始了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幸福的合作,去共同寻找那些新的具有更大放射性的元素。这种合作一直持续了8年之久,直至皮埃尔于1906年不幸逝世为止。
他们的科研进展很快,3个月后,物理测量已经证明了这种新元素的存在,虽然还没有从化学上把它分离出来。1898年7月,居里夫妇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论沥青铀矿中的一种放射性新物质》的报告,说明发现了比铀强400倍的放射性新元素,居里夫人建议以她祖国波兰的名字命名为钋(Polonium)。这一报告也用波兰文在华沙的杂志上发表。
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
居里夫妇再按再厉,乘胜前进。仅过了半年,1898年12月,他们又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报告《论沥青铀矿中含有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新物质》,发现了比铀的放射性强200万倍的新元素镭(Radium――“放射”的意思)。
镭的发现再次轰动了科学界,但还是有人表示怀疑:没有原子量,就没有镭!镭在哪里?拿镭出来给我们看看!
为了把镭分离出来,测出它的原子量,居里夫妇开始了艰巨的实验工作。没有钱购买含镭的沥青铀矿,他们只能改用沥青铀矿矿渣,矿渣中的含量只有百万分之一!没有实验室,他们向学校申请借了一个木棚,它先前是医学系的一个尸体解剖室,下面是泥土,上面是千疮百孔的玻璃顶盖,夏天炎热难耐,冬天冷得出奇。他们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一锅一锅地、一天一天地坚持不懈地工作了4年之久,硬是从成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盐――纯氯化镭RaCl2,并初步测出镭的原子量为225(精确值为226)。由此,人们也就消除了怀疑,确信了镭的存在。但是,居里夫人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她的体重减轻了10公斤。然而,她却幸福地回忆道:“正是在这陈旧不堪的棚子里,度过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岁月。”
1903年,居里夫人以其《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论文获得索尔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居里夫妇同贝克勒尔一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妇把所获得的7万法郎奖金捐赠给了几个科学团体、公益事业和波兰来求学的贫苦青年,留给他们自己家庭开支的只有两小笔,房间的破旧帐幔换了新的,住宅中安装了洗浴设备。至于居里夫人本人,则连帽子都没有换一顶新的。
居里夫人的科学课
1906年4月19日,巴黎飘着细雨,皮埃尔在上街途中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科学问题,不幸被一辆马车撞倒,车轮碾碎了他的头颅,夺去了这位年仅47岁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生命。当时居里夫人只有39岁,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她极度悲痛。
居里夫人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她很快抑制了悲痛,谢绝了教育部门提出以居里遗孀身份领取国家抚恤金的办法,而是接替了丈夫在大学的职务,用加倍的工作来寄托对亲人的哀思。除了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外,她还要抚育年仅9岁和2岁的两个女儿,以及照料年近80岁的公公。每天清晨,她要先安排好家中的事情,然后匆匆去赶火车上班。为了省钱,她一直乘坐设备简陋、气味难闻的二等车。中午,他不能回家吃饭,在实验室吃点面包之类的干粮。晚上,他回家后不顾一天工作的疲劳,还要给火炉添煤,做晚饭,一直到伺候一家老小睡觉后,她又开始了阅读、研究和写作工作,有时要到翌晨两三点钟。
居里夫人依照居里生前的嘱托,要教育好他们的两个女儿。她通过观察大女儿伊琳娜的小学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读写训练耗时太多,二是科学课程缺少实践。于是她向朋友们倡议,咱们亲自给孩子们上课吧!
这是一场伟大的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实践!居里夫人和著名科学家朗之万、让・佩兰等人亲自对他们的孩子上小学数理化的课程。居里夫人的物理课,据当时学生的课堂笔记,一是强调实践,教孩子们做了一系列有关基本物理量及其因果关系的实验,其智慧在于使用简易常用的古典仪器探究前沿科学,如使用带有阀门的玻璃球测
量空气与水的比重;二是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不是从背诵枯燥的定义出发,而是处处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推理、定量研究,如使用水中加糖加油、置换实心空心物体,再现阿基米德浮力原理等等。
居里夫人在1907年和1908年这两年问的科学课有了结果,她那当时才10岁的女儿伊琳娜在20多年后,也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1935年,38岁的伊琳娜和她35岁的丈夫约里奥因人工放射性方面的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再次荣获诺贝尔奖
居里夫妇曾经用了4年的时间提炼出了0.1克纯氯化镭,测定了镭的原子量。皮埃尔逝世4年后,1910年,居里夫人则提炼出了纯镭元素,并测定了镭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她还受命制备了0.2克纯氯化镭,封存于小试管内,存放于巴黎国际度量衡标准局,成为镭的第一个标准国际计量单位。1910年,居里夫人还出版了他的杰作《论放射性》上下两卷,长达近千页。
1911年,居里夫人申请竞选巴黎科学院院士。皮埃乐在生前于1905年当选过巴黎科学院院士。结果,居里夫人仅以1票之差落选,这是院方歧视妇女和某些人的嫉妒所造成的不公正的结果。而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却只授予了居里夫人一人。其时从来还没有别的获奖者,无论男女,得到过两次诺贝尔科学奖的崇高荣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在一切可赞美的事物中,唯有居里夫人的名声,是永不毁灭的。”
巴黎医学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1914年,巴黎镭学研究所成立。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居里夫人把价值高昂的实验用镭1克(时值100万法郎、15万美元)封入50磅重铅罐,秘存于保险库,以免战乱失落。战争时期,她受法国红十字会委派,奔波于国内外各地,指导战地医疗队应用x射线诊疗工作。她在给郎之万的信中说:“我决定把自己的一切力量贡献出来,为我的第二祖国服务。”
1918年战争结束后,居里夫人立即恢复了她在镭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她的《放射学和战争》一书成了她在战争时期应用和发展x射线技术和镭辐射疗法的经验总结。
1922年,居里夫当选为法国巴黎医学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为科学事业奉献终生
长期同放射性物质接触严重损害了居里夫人的健康。她于1934年7月4日因恶性贫血症等病逝于法国的阿尔卑斯山疗养院,享年67岁。从战后到她去世的15年问,巴黎镭学研究所的实验室总共提出报告483份、论文34篇,居里夫人亲自参加了其中31项研究课题。她在临终前才完成的第二部分论述放射性的专著《放射性》(两卷)卷帙浩大,于1935年作为她遗著的一部分出版。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悼词中这样写到:“她性格坚强,她思想纯正,她严于律己,她处事客观和廉洁――所有这些品质很少在一个人身上兼而有之。她每时每刻都感到自己是在为社会服务,而她伟大的谦虚不曾给她留下自我欣赏的余地。”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
居里夫人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她热爱波兰,热爱法国,也热爱中国。居里夫人在1921年3月接见过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1929年9月接受过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施正元到实验室研究锕系元素钋的放射化学性质,并于1932年12月主持了施正元的论文答辩,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的郑大章也接受过居里夫人的指导。
今天,我们纪念居里夫人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应该记住她放弃申请制镭专利权时所说过的掷地有声的话:
篇9
【作者简介】刘子贤 (1982-),, 女,河北唐山人,博士。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理论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研究.
1. 引言
在人类Y染色体的男性特异区(MSY区)分布有大段的重复序列,相似性≥99.9%,共占MSY区序列的1/4。这些重复序列构成8个高度对称的巨大回文序列(P1~P8),臂长从9kb到1.45Mb不等。男性的特异性基因集中分布在P1到P8回文序列两臂上,且这8个回文所包含的基因都是特异性基因,此外这些回文至少包含了7个非编码转录单元家族,均在异性表达[1]。这说明8个巨大回文对于保护其中的男性特异性基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证实:在每一代新生男性体内,这些巨大回文序列中平均约有600个核苷发生了两臂间基因转化,而回文序列臂间高相似性提高了MSY区内部多拷贝特异性基因家族的正向选择性,从而保证了男性性别特征的稳定进化[2]。但与此同时,回文序列中的高相似性序列发生同源重组的概率较高,重组可能会导致序列缺失,导致男性生殖障碍病症。
本文选取了8个回文中的P2、P3回文加以研究。由于P2中2.4kb单元构成的重复区和P3中2.7kb单元构成的重复区(统称为B类重复)范围较大、保存较好,且单元长度相似,便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2和P3重复区发生的取代突变有着不同的频率及类型,因而其中的GC含量也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向。根据已有的碱基进化理论推测,P2和P3重复序列很可能有着不同的分子进化机制。
2. 材料与方法
2.1 获得核苷酸序列数据
研究所用核苷酸序列均从NCBI提供人类基因组数据库下载。P2和P3 回文对应的重叠群为NT_011875.11和NT_011903.12(版本 36.3)。用Dotter程序查找序列的重复结构特征。用NCBI提供的BLAST程序查找同源序列。
2.2 DNA多序列比对和突变统计
2.3 P2和P3重复区的碱基突变受到区域周围序列的影响
应用CpG island searcher分析发现,在P2中有10个CpG岛,均位于P2重复区外侧,因而P2重复区GC含量明显低于其外侧序列(图1)。相反地,在P3回文中,重复区GC含量(47%)显著高于其周围紧邻DNA序列(分别长267kb和147kb,GC含量分别是38.17%和38.26%)(图2),P3重复的同源序列GC含量也明显高于其周边序列。
由此明显看出:虽然P2和P3重复区GC含量分别表现出上升和下降的趋势,然而相同的是,它们的GC含量均越来越接近于其周围序列。因此推测P2和P3重复序列进化很可能受到了周边紧邻DNA序列的影响。
3. 讨论
重复序列易发生重组,根据基因转化偏好理论[4],高重组率能导致序列GC含量上升,据此推测,P2和P3重复区GC含量应该呈现升高趋势,这和P2重复区的情况一致,但却与P3重复区GC含量下降的现象矛盾。通过分析发现,P2和P3回文重复序列的GC含量都趋向接近于其周边序列的GC含量。这可以用突变偏好理论解释,理论指出,突变倾向于平衡基因组序列之间的GC含量差异[5]。
高重组率使串联重复区受到较强的均一化机制作用,单元彼此之间突变情况趋于一致,P3的B类重复和其多处的同源序列有着相似的突变情况,很好的证明了这个结论,这也说明回文结构对序列进化的作用力是有限的,并不能使其中序列进化均发生明显的变化。结果显示,在P2的B类重复序列的边缘,有三类重复单元与其他单元不同,其GC含量并没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可以推测,由于巨大回文两臂易形成发夹或十字形结构,位于两臂边缘的序列更易逃脱基因转化作用,因而可能与中部序列有着不同的进化状态。
需要指出,在P3重复单元中GA突变和CT突变频率相近,其它的核苷酸取代对(例如AC和TG)突变频率也相近,这反映出互补DNA的序列对称性,说明本研究中所分析的重复序列的长度是足够的。
综上所述,不只一种动力机制影响了人类Y染色体上P2和P3回文序列的进化过程,由于镶嵌的重复序列可以形成更复杂的高级结构,因此在分子的复制、修复、转录、翻译过程中存在着更多错配和突变的可能,使分子获得了更多的进化方向。完全解读巨大回文序列的进化机制还需要漫长的过程,希望本工作能为深入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和依据。
4. 参考文献
[1] H. Skaletsky et al. The male specific region of the human Y chromosome is a mosaic of discrete sequence classes [J], Nature 2003 (423): 825837.
[2] 张勇,邱文元. Y 染色体的回文结构与男性生育[J], 生命的化学, 2005, (6): 480-482.
[3] 刘子贤.人类Y染色体回文序列的进化分析[D], 兰州大学博士论文, 2009, 第四章: 46,50.
篇10
【关键词】DNA遗传算法;型遗传算子
DNA计算中的DNA是重要的遗传物质携带着生物体的所有遗传信息,而遗传算法也是采用生物的遗传信息进行操作的算法,其不同是DNA计算是实验室中进行的而遗传算法是在计算机上编程进行的,将二者混合使用可以使遗传算法在生物的遗传调控机理中更深层次的进行模拟,从而使遗传算法的计算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由于遗传算法的优越性和良好的性能,将其混合到DNA计算中可以突破其计算的局限性[1]【2】。因此学者开始对该混合的DNA遗传算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遗传算法和DNA计算的混合使用中的算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算法中改进的新型算子的提出
1.1 改进算子中的采用技术
受到DNA分子结构的启发,本文将用DNA的四种碱基对问题的潜在解进行编码,由于DNA的编码方式不能直接被计算机处理,本文将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数0123对碱基进行编码。在这种编码方式中,令0与鸟嘌呤相对应,1与腺嘌呤对应,2与胸腺嘧啶对应,3与胞嘧啶对应,并且0、1、2、3四个整数将采用二进制的形式进行表示。为了在在编码中实现简易的数学和逻辑操作,将二进制数中的第一位作为区分嘌呤和嘧啶的编码位即0代表嘌呤而1代表嘧啶。同时与互补碱基对对应的代码也呈现互补关系,如碱基对C和G互补组合由0(00)与3(11)构成,而1(01)与2(10)构成的A和T碱基对。这样的互补配对关系,有助于新操作算子的设计。
下面是以上面的编码方式为依据的一个n维的最小化问题:
示长度为的四进制数字串,单个个体的编码长度为,每个变量编码精度由求得。
DNA-GA与遗传算法用二进制进行计算编码时的解码方式相似。其均是以n维十进制向量的形式对个体进行解码,其中:
上公式中的为整数串中的第维第列的数字。因为变量取值范围的不同,所以按比例将变量进行转换,这样就可以得到对应问题的解。
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编码,就可以引入更多的基因操作到遗传算法中,这样就可以设计算法效率更高更有效的算子。
本文所采用的适应度函数和选择算子是原遗传算法中所采用的,这里就不再赘述。
1.2 改进的新型算子
1.2.1 交叉算子
交叉操作是遗传操作中的重要的生物信息遗传操作,故本文对现有的交叉算子进行了改进,在其中加入了DNA计算中的生物操作技术,形成了新的算子。
(1)移位交叉算子
移位交叉的父体为一个,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移位操作是移换个体中的碱基子序列。设父代的基因为ATCGGTACAT,在父代中随机选取一段子序列,这段子序列所包含的碱基数目和所选碱基的位置也是随机选定的。然后将该段子序列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形成一个新的个体。移位交叉算子的执行概率为。如所选子序列是CGGT将其移动到C的后面形成新的个体。
(2)对换交叉算子
对换交叉操作在两个随机配对的个体之间进行,操作过程如图2所示。首先在优质的群体中随机挑选两个个体作为对换交叉操作的父体。然后在两个父体中分别随机选取一段碱基序列,且命名这个碱基序列为转座子。如图2,在两个父体中随机选择两段个数相同的碱基序列,交换这两个父体所选中的碱基序列,形成新的个体。对换交叉操作的执行概率为。
(3)抽换交叉算子
抽换交叉操作是需要从种群中选取两个个体作为父代。而抽换交叉的目的就是改变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因此该操作中所选的父代不是随机的,而是选择两个相似的个体。首先在适应度较好的优秀种群中随机选取一个个体作为父代之一,在随机选取两个个体作为候选父代。然后通过对比候选父体与已知父体的相似度,选择与已知父体更相似的个体作为抽换交叉操作的另一个父体。操作过程如图3所示。抽换交叉算子的执行概率为。
以上三种算子,都可以对单个的DNA序列进行操作,而且各有特点。但是同时执行三种算子将大大增加计算复杂度。本文将对换算子作为基本的交叉算子,移位算子和抽换算子则依据概率执行。
1.2.2 新型变异算子
与以往的同变异算子不同,本文所提出的变异算子是以生物体内的DNA转录成RNA并且通过其配对的反密码子决定蛋白质肽链的合成过程,并且计算在反密码子中各个碱基所出现的概率,然后用低概率替换高概率或者高概率替换低概率的最大最小变异算子,最后形成新的DNA分子。生成一个新的个体。其变异概率为。其过程如图4所示。
2.新提算子的运算步骤
步骤1:在运行算法之前,先对算法中所涉及到的参数进行设置,如种群大的大小、终止阙值、最大进化代数和所改进新型算子的运行概率,普通变异概率等。
步骤2:随机产生size个个体,组成初始种群,并将当前的进化代数设置为1.
步骤3:对个体进行编码串解码,求出各个个体的适应度值。
步骤4:按照适应度值的大小将种群中的个体分为高适应度个体和低适应度个体,令交叉后产生的新个体数为Ncnew,并且从第一代交叉算起,不交叉时Ncnew为0。
步骤5:对种群中进行交叉操作,选择个体为父代个体,按其随机产生的概率数与交叉。
概率、,进行比较,所产生的随机数小于哪个交叉算子的概率就执行哪个交叉算子,最后产生新的个体,并且此时产生的新个体数为+1。
步骤6:对经过交叉操作产生的个体以概率进行变异操作。产生新个体。
步骤7:对经过交叉和变异操作产生的个体用精英保留选择机制进行选择保留,选出适应度大的个体,此时进化代数加1.
步骤8:判断是否终止运行,其判断条件是最大进化代数或者是最大进化代数的阙值。满足就结束,输出结果;否则返回步骤3继续进行。
3.实验测试
为了测试出本文所提出的DNA遗传算法的有效性和搜索性能,从以往的文献中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无约束的函数作为测试函数。本文使用改进的DNA遗传算法求解从文献中选取的测试函数,它们的局部最优点较多,欺骗性很强,一般的算法不易求解到这两个函数的全局最优点。其中,的最优解为3600,在点(0,0)处取得,而的最优解在点(0,0)处取得。
将这两个函数分别用未经过改进的遗传算法、基于进化策略的遗传算法(EGA)[3]和本文所提出的新的混合DNA遗传算法(DNA-GA)进行求解,并将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三种算法的种群大小均为60,当最大的进化代数时终止运算。
为了对三种算法都进行比较,在三种不同的算法下每个函数都运行了50次,三种算法的对比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本文所设计的遗传算子对提高DNA遗传算法的搜索性能有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和两个函数而言,新型的变异算子在算法求解问题的收敛速度等方面提高比新型的交叉算子作用更大,因此将两种新型的算子配合一起来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DNA遗传算法性能。
4.结束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前提之上,对已有的算法进行了改进与创新,通过实验函数的验证本文所设计的遗传算子对提高DNA遗传算法的搜索性能有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本文所改进提出的新型算子还是只用于实验研究,需要进一步的使用实践来证明与改进。
参考文献
[1]余文,李人厚.一种有效地双向进化算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24(3):527-530.
[2]陈霄.DNA遗传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
[3]王四春.GP算法中适应度函数的光滑拟合与调整参数方法研究[J].自动化学报,2006(3):23-30.
[4]陶吉利.基于DNA计算的遗传算法及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