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验的作文三年级范文

时间:2023-03-27 00:2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做实验的作文三年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做实验的作文三年级

篇1

【一】

In ancient times, many people believed the earth was a flat disc. Well over 2,000 years ago;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were able to put forward two good arguments proving that it was not. Direct observa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were the basis of both these arguments. First, the Greeks knew that during eclipses of the moon the earth was between the sun and the moon, and they saw that during these eclipses, the earth's shadow on the moon was always round, they realized that this could be true only if the earth was spherical, If the earth was a flat disc, then its shadow during eclipses would not be a perfect circle; it would be stretched out into a long ellipse. The second argument was based on what the Greeks saw during their travels. They noticed that the North Star, or Polaris, appeared lower in the sky when they traveled south, in the more northerly regions, the North Star appeared to them to be much higher in the sky. By the way, it was also from this difference in the apparent position of the North Star that the Greeks first calculated the approximate distance around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earth, a figure recorded in ancient documents says 400.000 stadium, that's the plural of the world stadium. Today, it's not known exactly what length one stadium represents, but let's say it was about 200 meters, the length of many athletic stadiums. This would make the Greeks estimate about twice the figure accepted today, a very good estimate for those writing so long before even the first telescope was invented.

【二】

上科学课之前,老师让我们带熟鸡蛋、太空泥。我一直在纳闷,这些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今天谜底终于解开了。

上课了,老师让我们两人一组,每组准备一盆水,然后老师说:‘咱们要把浮在水上的东西沉下去,那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我首先把鸡蛋放入水中,发现鸡蛋是沉下去的,怎么样才能把鸡蛋浮上来呢?我的问题又来了,不一会,我把鸡蛋用手浮到水面上,一松手,鸡蛋就沉下去了。我不放弃,又想把太空泥裹在鸡蛋上会怎么样呢?我二话不说,立刻把太空泥裹在鸡蛋上,放入水中,鸡蛋就浮上来了,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心里想吃了蜜一样甜。接着,我又把太空泥放入水中,太空泥是浮起来的,我想把一点重物加在太空泥里,会怎么样呢?我开始跃跃欲试,我一边做,一边嘴里说:”先加一点重物,再放入水中。“不一会儿,太空泥就沉下去了,我的实验又获得了成功。我高兴极了,科学实验真的太有趣了。

篇2

关键词:观察 写作 素材 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84-01

鲁迅先生说:“为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什么是观察?“观”是“观看”的意思,“察”除了“仔细看”的意思外,还有“调查”的意思。凡是对客观事物做出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都可称之为观察。

【案例】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中的发现”。习作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为了保证观察的真实,在课上,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打算观察的事物,同学们踊跃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的同学打算观察家里的宠物,有的大学打算观察家里养的花草……。最后,我叮嘱同学们:“大家回家后一定要对所写事物认真观察,明天我们将开展小组讨论,和大家交流你观察到的情况”。看着同学们都信心十足的样子,我放心了。但是,在第二天的交流讨论中,我发现,同学们的观察力没有我想象的深入。他们对于事物的观察,多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如,蚂蚁团结一心;北斗星像勺子;鱼睁着眼睛睡觉;含羞草一碰叶子就会合拢……这些经验性的印象,没有深入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而且,有些事物根本不是学生观察的结果。针对这一情况,我决定进行一次小实验《摩擦起电》,实际观察。

实验共做3次。每一次实验前提醒孩子注意一些关键的地方,如纸屑的大小,摩擦的力度以及现象的变化;实验后和学生一起回顾刚才的观察过程,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在黑板上,并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相机指导一些表达方法,比如:用“……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描述实验过程;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写同学们议论的情景;用“目不转睛、聚精会神、专注、一动不动、盯着”等词语描绘同学观察时的状况;用“只见、发现、看到”等词语表达自己的观察情况;用“猜想、果然、不出所料、原来”等词语写出实验的结果;用比喻句、拟人句写纸屑的情形。

因为有了细致的观察,加上表达方法的指导,学生说得兴趣昂然。说完之后,马上作文。教室里静得只有书写的沙沙声,第一次没有学生拿起笔就“举头望明月”,第一次40分钟内全班作文课堂完成。我对这次作文的完成情况作了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最快的25分钟完成320字,最慢的40分钟写了180字,90%的同学在40分钟完成了250字以上……

【思考】

曾经读过这样的故事: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的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认识,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这个故事无疑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首先,观察是作文素材的来源。学生怕作文,一拿起笔起来就“老鼠拉龟—— 无从下手”,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或者不知道该从何写起。究其原因,是没有观察的体验。通过这次习作指导,我相信,只要学生实实在在观察了,发现作文原来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形状、颜色,听到的声音或介绍,闻到的气味,尝到的味道,摸到的感觉……写下来而已,学生不再会觉得作文难了。

其次,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以表面的印象代替细致深刻的观察,是习作教学容易犯的毛病。这样的“观察”,即使学生写出了作文,也是空洞无物,甚至脱离实际,只有用心地观察,才能在获得总体概念之余发现更为有趣的东西。当明白作文就是把这些观察到的有趣的事情正确地记录下来,学生自然觉得轻松多了。

【结论】

(1)深刻细致的观察,是解决作文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认为,在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就是要从对同一个事物的观察入手,进行方法的指导,抓住以下几点。

①观察内容(动物—— 头颈、身体、四肢、尾巴;植物—— 根、茎、叶、花、果;其他事物等)。

②观察顺序(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等)。

③观察角度(形状、颜色、大小、气味、声音、变化等)。

④观察手段(看、听、闻、尝、触、对比等)。

(2)教师统一指导与学生自主作文,是一种“扶”与“放”的关系。

以前,思想上总是有一种束缚,觉得写同一个事物会压抑了学生习作的自主性,现在看来,这是自己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课标》鼓励学生写感兴趣的事物,并不是排斥教师的统一指导。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不仅从一开始就要把观察、说话和写作结合起来,而且在引导学生观察之后,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以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的能力。有意识地带领他们进入自己的天地,启发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天地里寻找写作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强的写作高手,没有足够的原材料,也无法构筑宏伟精巧的艺术宫殿。而原材料的获得,重要的途径是需要写作者习惯于观察、善于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写出既生动活泼,又有吸引力的作文。

参考文献

篇3

三、落实训练,才能获得活动教学提升能力的效果

活动作文教学能否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习作能力提高发挥最优的教育教学作用,既取决于活动的选择设计,更取决于对活动地位清醒的认识与训练操作的落实。

1.摆正位置,让活动成为教学的凭借

知识的学习是通过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四个阶段而实现的。感知是前提,应用是目的。应加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活动与习作有机结合。中高段学生的心理开始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过渡,生动有趣的活动符合他们感性认识的要求,活动作文教学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当他们对“活动”发生兴趣时,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习作是学生认识成熟、精神发展、人格成长的高级思维活动的结果。“活动”是这种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凭借。

活动作文教学的活动不是游戏,不只是追求学生浅层次的愉悦快乐,也不只是给习作提供表达的素材。活动作文教学的“活动”促进的是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不仅建立表象,推动表达意象的完成,为学生个性的情感倾吐与语言表达提供支持;同时促进学生认识成熟,情感丰盈,人格成长;还让学生逐步学会观察与思考的方法,初步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张扬健康的表达个性。

“活动”是活动作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活动”不仅仅是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兴趣的导入,也不只是一个教学环节。它是精密设计重新组织的习作课堂的一条主线,犹如主干,以此萌生枝繁叶茂的教学课堂;犹如达成教学的阶梯,贯穿教学的始终,引领学生把观察的形象变成表象,再把被“活动”激活的那份感悟情愫连接记忆中相关联的其他表象,形成一种意象,变成个性鲜明的习作。它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提高思辨能力的教学重心所在。

2.抓住重点,关注方法和习惯

活动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选择儿童喜欢的活动,并不是学生观察、思考与表达的问题会自然而然地解决。拿观察来说,学生有兴趣,观察便会主动,但仍需教会他们在实践中如何观察。

(1)无意观察与有意观察相结合。

兴趣和好奇是打开无意观察的钥匙。但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活动。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动的感性认识形式。不同的学生观察同样的对象,结果会不一样,主要原因不在于他们“看”到了没有,而是伴随着“看”而进行的心理活动的深浅上。说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比较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起码是说:观察是感知活动,但是这种感知活动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它是为了发现问题或认识事物的目的去收集事实,而不只是被动地随意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因此活动作文教学要提高观察的质量,一定要将无意观察与有意观察相结合。

《吃西瓜》的无意观察呈现得充分而积极。但在学生下笔前,要重新播放抢瓜、吃瓜、品瓜的录像,让学生有意观察,强化印象,建构表象。让学生仔细看看别人是怎样吃西瓜的,注意仔细观察别人的神情,写好自己的心情。学生在观看录像时情绪愉悦,不时指指点点,发出爽朗的笑声。这“指指点点”,正是有意观察后的言语实践,实现了课堂观察的无意与有意的自然相融。

(2)动态观察与定格观察相结合。

“活动”的观察是全程的动态的。尽管每个学生可以截取活动中的一两个情节,进行有价值的具体表达。然而只有对活动进行了全程的动态观察,才有可能从个性习作的角度去思考把过程中的哪个点放大,哪个细节彰显。只有在全程动态观察的基础上,才可能准确捕捉活动过程中的动情点。

如何将动态观察与定格观察相结合呢?《吹鸡毛》一课这样做:按照顺序观察全程。让学生从选择同学组队上台,到比赛前双方的准备,再到两次紧张的吹鸡毛比赛,最后结束产生比赛的胜利者。对整个动态过程都专注地观察。但光让三年级学生进行动态的观察,多数孩子难以看清比赛中有意思的动作,比赛的关键部分很难写清楚,更不可能写具体。因此,还要抓住重点进行定格观察。抓住“发球、过网、落地”三个精彩紧张的瞬间定格观察。定格观察要及时中断比赛,让学生复原当下的位置、动作、情形,引导学生观察、言说。动态观察与定格观察相融,不仅提高了观察的质量,也可以为写作提供印象深刻的素材。有学生的习作这样写:“前两局的比赛,猛虎队都输了,如若再这样下去,猛虎队脸上也无光了。这次又是明星队发球,陈佳鼓足了气,把鸡毛吹到了猛虎队上空,段鑫赶忙去救球,把鸡毛吹过了中线,只听见台下阵阵鼓励声,‘猛虎队加油……’鸡毛又被吹了起来,飞向猛虎队后方,猛虎队员心里急得很,赶忙救球,但鸡毛马上要着地了。猛虎队员措手不及,情不自禁地一齐趴在地上,吹那像被石头压住的鸡毛。”

(3)全觉观察与比较联想相结合。

“活动”观察要避免只停留在过程上,抓不住动情点、冲突点进行多维深入的观察。只用眼睛,只站一个角度,只用一个远距离,好像没有调对焦距的相机,看到的只是朦朦胧胧、迷迷糊糊的一片,甚至是杂乱叠加的碎片。

有价值的观察是人与“活动”之间的生命对话,是充盈着个人丰富情感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活动过程中除了运用一般的观察方法技巧之外,常常伴随着动机、体验、感受、喜好、联想乃至想象。

“活动”观察,特别是进入高年级后,需要引导学生开动所有观察器官,进行全觉观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看和听,而是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从不同的维度去获取知识的过程。不仅把握活动中事物之间的不同外在特征,了解它们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认识活动的意义,为表达提供正确的观察结果。从简单的具象观察方式,逐步过渡到复杂的需要联想思考的抽象体验;从生物层面的“看见”,提升到生命意义的“感知”。

四年级开始要努力引导学生一要学习全觉观察《第三只眼》在学生区别雪碧与白醋的活动中,让学生注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二要会多角度观察,既需要观察台上蒙眼寻找第三只眼的同学,也要观察台下聚精会神观看的同伴及站在一边的老师;既要观察人们的外貌、动作变化,也需要注意他们的神情和语言,还需要关注自己心理活动的变化。三要会比较观察。比较上台的同学前后的变化,两次上台寻找第三只眼体验活动的不同。四要会由观察生发联想,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三只眼每个人都有,只要开动所有的感觉器官,认真观察与思考.就能写出佳作。

3.重视运用,提升综合能力

活动作文的教学不只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不是以习作誊抄批改为终点。活动作文高度重视在习作实际运用中激活和唤醒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倾吐情感,个性化表达,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多方面能力,获得综合实效,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

执教六年级《摔鸡蛋的学问》时安排的“鸡蛋从四楼窗口掉下来,保证鸡蛋不破”的实践活动,除了追求有趣,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不仅极大地激活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意识,还激活了学生的实验的成本意识和实验的热情。温州的学生提出,用妈妈彩色的头巾做降落伞,尽管可以成功,但是成本高,不如用多个塑料垃圾袋做降落伞,或把鸡蛋放在废弃的泡沫塑料中央更经济。有的学生则利用汉语同音替代的方法,直接把鸡蛋用线扎紧,在家长的配合下,把鸡蛋安全地吊下去。

六上习作四“请从下面的建议中任选一个进行习作生活中还存在不少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我们可以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不只是进行建议书的格式操练,也不只是一项闭路电视式的只供老师批改的作业。而是应当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学校、社区、城市进行调查,然后向相关部门发出真实的建议书。杭州市崇文实验小学的王老师在“学写建议信”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在校园各处走走看看,从衣食住行、生活、学习、活动各个方面想想,准备要提的建议。教师把学生给母校的建议信交给校长,在学校办公会议上讨论,并把整个过程刊登在校报上。毕业学生教师节回校看望老师,发现操场边废弃的洗手间,于是提出建议,根据同学的建议,该废弃洗手间经过整改又重新使用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收获的不只是写建议书的本领,而是明白习作的意义以及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在查找错别字的活动中,学生发现杭州市延安路新华书店宣传橱窗中拼音的差错,热情地发出了催促书店整改的信。不久,学生收到书店真心诚意接受批评的回信和赠送的六本彩色连环画。在激动兴奋中看到回信中“……我们也向嘉陵同学指出在来信中的几个错别字:意建的‘建’应为‘见’——意见:勿必的‘勿’应为‘务’——务必。祝你们进步!”这样的习作实际运用和互动碰撞,既让学生相信老师说的学生是国家的小主人,获得成功的快乐,得到大人的欣赏,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不足,懂得文责自负、增强沟通的责任意识。

实践证明,学生习作技巧的掌握,不是依赖于写作知识的传输,它主要是作文主体——学生在活动作文中的语言顿悟、同伴碰撞,以及操练后的比较反思与及时评价跟进中获得的。

4.突破难点,扶持个性表达

活动作文教学,特别是课堂上进行的活动,稍不留神就容易造成习作要求的一刀切,学生表达的同质化。应当说,活动作文教学的个性化表达是教学的难点,但并不是无法解决的死穴。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开放个性的表达空间。

习作要求与活动内容是一致的。但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观察的兴趣点,观察的位置、方法、能力,记忆的表象,语言的功底,以及被活动激活的动情点、表达的具体喷发点,等等,又完全是个性的。我们要努力开放学生个性表达的空间。习作的要求、方式和完成时间都可以增加层次性和弹性。

笔者执教的高年级活动作文教学课《办法总比困难多》,首先,开放学生表达的不同路径,可以写人,《幽默的张老师》;可以记事,《大象穿针眼》:可以抒情说理,《办法总比困难多》《其实快乐可以很简单》。其次,学生的习作体裁和上交时间可以宽松些,纪实作文可以以书信方式写,以日记方式写也行。作文时间也可不同,第二天交欢迎,过几天修改后交也可以。空间大了,相信对学生的习作个性的形成会有帮助。

(2)扶持习作的个性语言。

习作的审美标准是童真稚美。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规则,吸收适合儿童的成人语言,尽全力促进儿童语言的个性化发展。习作是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受世界,用童言去表达儿童的生活。不强求语言技巧,而是强调用儿童语言表达学生生活和真实心声,无论是活泼灵巧的,还是纯朴稚拙的,都是自然美好的。应反对脱离学生的语言实际和可能,以孩子说老人话为美,把“早熟”误以为“成熟”。把照抄成人语言当作习作的语言任务,以语言的老练、成语和固定四字词组运用的多寡、是否采用修辞手法,作为好作文的评价标准。其实儿童的语言具有特有的“自然美”。每当听到孩子问“大树一直站着,腿不酸吗?”“冬天鱼儿没穿衣服,不觉得冷吗?”“太阳和月亮是不是星星的爸爸和妈妈?”“天上的云有家吗?在哪里?”谁都会为孩子的童言稚语啧啧称赞。

对于学生习作中调侃我的文字,我常常会为他们的语言灵动、童言无忌而惊喜。他们会取《周伯通PK张老师》《老顽童》《谢顶的“怪”老头》的习作题:他们会把我比作“真像床头天天陪伴我的那只大熊猫”;会对我的教学作出调侃:“鸡蛋从四楼窗口掉下不破?那又不是铁蛋。除非鸡蛋落到一半,遇到热气球变成一只小鸟飞走了!……”

(3)实施习作的个性评价。

个性的评价是现实的。只要学生形成独立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将一般的活动变成自己的情感记忆与生活认识,那么,分不清主次、写不出观察、没有个性认识和情感的乏味表达就会离学生远去。尽管他们还会存在提笔忘字、错别字病句尚存、找不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得不够生动畅达等情况。但学生表达的是真切的个体情绪与表象,习作语言不会抄袭,情感是真诚的,具有“当下”实时的感觉。可以让我们触摸到儿童心灵的纯真、语言的天真和表达的灵动。

个性的评价,就要对个性表达学会鼓励和宽容,对几乎相同的习作表达,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个性化评价。绝不要吝啬分数和笑脸。只要不是统一考核,评价和分数应当是促进学生自信和个性形成的动力,而不是一把锋利的刀子。

篇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梯度明显: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提出要“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观察要求的逐步提高,不仅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而且也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养成观察力与观察习惯。

“失败”的实验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到,观察情境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无论是在激发习作兴趣,还是在习作题材以及内容上都要优越。那么优势到底在哪里?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我们进行了一次作文对比实验。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对比研究命题作文与观察情境作文的差异。

作文课上,我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不做任何指导、提示,让学生当堂完成。习作的完成情况出乎我的意料:全班54位学生,描写了银杏树、梧桐树、枫树、柳树、广玉兰、松柏等十几种常见的树叶,其中15人描写了一种树叶,39人描写了两种以上的树叶;孩子们抓住了秋天树叶的特点,写出了秋天各种树叶的不同色彩、形状,甚至是秋风中飞舞的情态;其中4人描写了用各种树叶制作书签或树叶拼贴画等,11人想象树叶飘飞的故事。再仔细阅读孩子们的习作,一段段鲜活的文字更让我惊叹不已。

按我原先的估计,学生完成这次命题作文会比较困难,但实验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是为什么?难道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学生一样能写出出色的“命题作文”?百思不得其解,我便到学生中寻找答案。

课后,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这次作文大家写得都特别出色,能说说是怎么写的吗?”“你怎么认识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树叶,又怎么描写出秋叶飘落的情景呢?”学生兴致勃勃地回答着我的问题:“我一边回想着树叶飘落的情景一边写作文,就觉得特别容易写。”“老师,你忘了吗,一年级时,你带我们开展了‘秋天,飘飞的精灵’的主题情境活动,我们去了人民公园观察各种树叶,捡落叶,还制作了落叶拼贴画呢。”“我连续观察了树叶的变化,发现树叶不是一下子枯黄的……”“我还发现树叶飘下来大多背面朝上,就查了资料弄清了这个问题……”

学生们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这次“命题作文”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这些观察活动教师可能已经淡忘了,但却深深地积淀在孩子们的心里。观察活动激发了孩子们认识秋叶的热情,这种热情一直延续到平时的生活中,孩子们不断观察身边树叶的变化,阅读有关描写树叶的短文诗句,查阅有关落叶的知识……这一切都成为这次习作成功的基础。

“失败”后的追问

从这次看似失败的实验中,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观察对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重要性,带有情感的观察活动会长久地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观察活动呢?我进一步追问:

首先。怎样的观察活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获取信息的途径是身体的五种感官,所获的不同信息由大脑的不同部位来储存。当学习者回忆某一经验时,一种联系组织(树突)可以将相关部位联系起来,这时相关的储存系统和路径都被激活而形成一个图像,学习过的知识得以再现出来,人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激活中也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只有当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发展思维能力。

回忆两年前的观察活动,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公园观察落叶,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倾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不仅看落叶在空中飘飞的情景,还捡起各种各样的落叶,辨识它们的名称,比较它们的大小、颜色;不仅在公园里进行观察,回到学校后,我们还制作落叶拼贴画,编落叶的童话故事……

每一次观察活动,我都会尽量让学生观看、倾听、嗅闻、触摸、品尝。在“捧回一个大西瓜”的观察活动中,我带着孩子们来到瓜棚,看西瓜、挑西瓜、摘西瓜、抱西瓜、尝西瓜;在“小草青青,亲亲小草”的观察活动中,我和孩子们来到草地上,观察刚刚探出脑袋的草芽,趴在草地上和小草说悄悄话,赤脚在草地上走一走……

这样的眼、耳、鼻、手、口协同的观察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它对学生的各种器官都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很容易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场景长久地印刻在学生的记忆中,一旦遇到相应的作文题,这些观察经验就能被调动起来,成为源源不断的素材。

其次,何种观察活动能促进语言的发展?

学生掌握丰富的词语和句式是写好作文的基本条件。学生在课文学习和日常阅读时会接触到许多精彩的语句,但是为什么在习作中难见它们的踪影呢?因为学生所学的语言并没有走进他们的心中。维果茨基说:“语词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活动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那么,何种观察才能真正成为丰富儿童词汇、发展儿童语言的途径呢?

我对《秋天的树叶》这篇习作进行了统计,学生描写树叶色彩的词和短语有:火红、红彤彤、红艳艳、金黄、金灿灿、黄灿灿、枯黄、葱绿、郁郁葱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像铺了一地碎金……对树叶形状的描写也非常形象:枫叶像鸡爪、银杏叶像小扇子、梧桐叶像大手掌、柳叶像一把小刀、小叶黄杨像瓜子……对树叶状态的描写各不相同:垂挂在枝头、在空中打着旋儿、上下翻飞、飘向远方、依偎在大树妈妈的脚边……这些词语和句子是如何通过观察进入学生记忆中的呢?

我认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注意让观察的客体和词句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从而发生“视觉经验词语化”。第一,观察时有意识地将词语归类提供给学生。比如观察秋叶,提供一组描写秋叶颜色、形状的词语;观察桂花,就会让学生将眼前的桂花与“一朵朵、一串串、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片”这类表示数量的词语相联系;聆听小鸟时,不仅出示一组描写鸟叫的词语:“唧唧、啾啾、咕咕、布谷布谷”等,而且出示一组形容叫声动听的词语:“清脆、悦耳、婉转、嘹亮、悠扬”……第二,观察时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对词语的感悟和理解,儿童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直觉,观察时的直观感受最能刺激儿童的语言直觉,激发儿童语言的敏锐性,将对语言的感悟引向深刻。在观察树叶飘落的情景时,我提供了“飘”“飞”“落”“掉”等词语,让学生比较,选择其一描述眼前的情景,并说说选择这个词语的原因,通过辨别体会用词的精确。第三,观察时要鼓励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比如在描述事物时,可以用不同的句式。

观察中,当学生切身感受到语言的温度,领略到语言的画面,体会到语言的意蕴时,语词就再也不是书本中抽象的符号,而是带着形象活生生地进入学生的意识,也更容易在运用时被提取。

再次。如何在观察中激发想象,让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为儿童思维积累了表象,表象又为想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使他们有可能组合创造新的形象,并伴随着形象,带着情感去想象。在观察活动中,丰富观察客体,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才能将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在观察、倾听、触摸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美感,激发创造的思维。

在带领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前,我总要优选富有美感的观察客体。因为富有美感的客体会带着鲜明的形象和画面进入儿童的意识,为他们展开想象积累多姿多彩的感性经验。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以美激情,以情激智,正是因为情感既可形成表达欲望,又可启迪智慧,并引着孩子由此想象开去。”

秋天一到,校园里、马路边、花坛中到处都会飘飞落叶,经过实地考察与筛选,我确定去人民公园观察落叶,因为公园里的树木集中,种类也比较多,特别是那里的林荫道旁栽种着两排枫树,公园的一角还有一片小型的银杏树林,这里有着丰富的观察客体。但想象的激发,仅有丰富的表象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拓宽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我们来到了那片银杏林,一阵秋风吹来,秋叶随风飞舞,如金色的蝴蝶在空中打着转儿,是那么富有诗意。根据学龄初期的孩子喜欢让事物人格化的特点,我启发说:“秋叶娃娃也是有生命的,你听,‘沙沙沙’——树叶娃娃在和大树妈妈说什么呢?”

我进一步打开孩子们的思路,问:“如果你就是一个树叶娃娃,当你离开了大树妈妈,会飞到哪儿去?做什么呢?”多姿多彩的树叶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变换角色又拓宽了想象的空间,想象把他们带到一个神奇而广阔的世界:小树叶与大树妈妈的话别;大树妈妈对孩子亲切地嘱咐;小树叶随着秋风旅行,遇到了好些朋友……

在观察时,把儿童带入有情有趣的宽阔空间里,让儿童获得“直接的印象”,再利用情境拓展广远的意境,给予想象需要的推动”。这样联想、想象尽情展开,正所谓“神思飞扬,视通万里”。

最后,如何让观察的直观感受得到理性提升?

观察也是一种理性活动,它既有直观的一面,也有概念的一面;既有感性的特质,也有理性的意蕴。我认为,观察活动要从感受形象出发,从“形”着手,“以美激情”,通过情感的体验得到理性的提升。

每次观察时,我都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摘西瓜时,通过与瓜农的谈话,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观察小草时,通过现场阅读提问,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观察丰收的田野时,通过计算对比,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的贡献……

孩子们看到纷纷扬扬飘落的树叶,他们情不自禁地问我:“为什么夏天树叶绿油油的,可到了秋天就变黄了呢?”“秋天到了,树叶为什么要离开大树妈妈?”“为什么树叶离开大树,还会落到大树妈妈的脚边?”于是,我站在树下给孩子们讲光合作用的原理,讲树叶变黄、掉落的原理。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还一起阅读了金波的散文《做一片美的叶子》……

有了这些思考的铺垫,我在对习作的统计中欣喜地发现,有十分之一的孩子写出了对落叶即将飘零、失去生命的惋惜,五分之二的孩子写到了小树叶与大树妈妈的依依惜别之情,小树叶为大树输送营养、回归树根的奉献精神以及春天还会变绿的顽强生命力……

篇5

如果一个学生不做作业,还编造各种理由来撒谎,你可能会感到非常生气。那么,如果一个学生不交作业,也不说理由,只懒懒地回答“没做”,连一个字也不愿多说,你的感觉会怎样呢?是不是火冒三丈,恨不能揍他一顿?小龙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二、三年级时不做作业还编些不同的理由,比如昨晚肚子痛,忘在家里了,等等。升入四年级后,连谎也懒得说了,该交作业的时候,老老实实朝老师面前一站,低头不语,问了就答:“没做。”任课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为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运用关爱、鼓励、单独补课等方法,甚至哄骗、“威胁”等软硬兼施的手段,但好不了三天,小龙仍然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尤其是语文作业。终于有一天,倍感失望的老师将小龙赶出了教室,被我“收留”到心理辅导室。

我对小龙早有耳闻,以前也有过少量接触,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我先让他说说被老师赶出来的感受,然后心平气和地与他聊聊昨天放学回家后的情况,以此为切入点,收集具体信息,了解他的家庭环境、学习态度、学习状况等,从而寻找他不做作业的症结。

原来,小龙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经常下班很晚,小龙放学后就是一个人在家,早期没有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边做边玩,看看电视,时间就过去了,父母回家也不太问他作业完成情况。每天往往只做一点作业,多数是数学,比较费工夫的语文等就不做了。我问他,睡觉时会不会想到第二天交作业时怎么面对老师,他说想过,知道会被批评,所以觉也睡不太好,但也没有办法,自己也改不了。他还告诉我,当老师找家长时,“爸爸就狠狠打我,认为我就是懒,改不了,打过就忘了,教育也没用。”

小龙在学校的课堂作业是能完成的,根据他自己的说法,多数的家庭作业也会做,就是不想做。不交作业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也无所谓,总之习惯了。老师让他自习课、午间等补作业,他就乖乖补作业,总之慢慢地做,这堂课拖到那堂课,能做多少是多少,没有一点玩的时间。

我给他做了《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测试,结果提示自我意识水平低,可能存在情绪问题或行为障碍。当受到外界对他的不适当评价时,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低于实际情况。

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分析,我觉得小龙的情况是一种典型的习得性无助。所谓“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研究狗的逃脱实验时提出的,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它的特征是个体的成就动机低,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超过对成功的希望,遇到困难时容易自暴自弃。小龙从一、二年级起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少做、漏做作业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和家长打骂,周围的消极评价,使他逐渐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并以消极的方式来对待学习。从情绪上看,小龙从低年级的烦躁、害怕(表现为说谎),逐渐变得冷淡、被动,陷入情绪抑郁状态(表现为麻木、无所谓)。

找到了他的症结,我制订了针对性的辅导方案。

一、帮助他认清自己的问题

小龙对老师的批评已经麻木,但有一定的自尊、有改变的愿望,但觉得自己无力改变,所以陷入迷茫。我用民间马戏团大象的故事,向他解释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说有一只被抓到马戏团的小象,想逃回自由的森林,可是难以挣脱粗粗的铁链。后来渐渐长大,马戏团也放松了对它的看管,有时铁链只是象征性地拴在一根细木桩上,但它因为经历了小时候无望的挣扎,所以不再尝试逃走,一辈子不再向往自由。我没有用塞里格曼对狗实验的例子,怕他有被贬低的感觉。我让他对照一下自己,像不像那只被铁链拴在木桩上的小象,几经挣扎,几经失败,便放弃了对自由的追求,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已长成一头大象,只要还有追求自由的心,轻轻一挣,便会拔起木桩。这些话他第一次听说,触动很大,在当天家庭作业(小作文)中,记录了我和他的谈话,写下了对习得性无助的理解,说自己几年来就是一头没有信心、没有追求的小象。

二、改变对做作业的认知

针对他做作业动力不足的情况,与他谈谈“为什么要做作业”,这是老师、家长老生常谈的话题,套老师的话说“讲了一百遍”,我必须另辟蹊径。根据他的年龄特点,我首先就他们刚刚学到的某个知识点,问他学习到新知识是否有乐趣,引申到学习过程也是获得快乐的过程。指出他目前心情很不快乐,是因为消极地应付学习,所以没有乐趣只有痛苦。其次,我讲解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学习内容是会被遗忘的,复习和应用就是巩固和内化的过程,所以做作业不是老师管理学生的手段,而是遵循科学规律。

10岁的孩子不宜过多说教,接着我直接给了他三条必须做作业的理由,如果他能反驳,那么就维持现状,可以不做;如果反驳不了,那么就必须做。我先问他:“你是天才吗?”“你是蠢才吗?”“你放弃自己了吗?”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我给出三条理由:1.不是“天才”,需要做作业;2.不是“蠢才”,会做作业;3.没有放弃自己,必须做作业。

他接受了我的三条理由。

三、训练自我管理

小龙除了自我意识低下外,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差,缺少自律,必须让他建立自动化的管理程序。我与他协商后制订回家后的“程序”:放下书包,可以喝水和吃点东西,时间不超过10分钟,马上坐到书桌前(人面对墙壁),桌上不放任何杂物,做完一门功课,可以休息10分钟,接着做另一门,保证在晚饭前做完两门功课,饭后做剩余的作业,全部完成可以干其他事情。我还根据当天的作业情况,让他复述了一遍回家后的具体“程序”。同时说明,开始时可能比较困难,坚持下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鼓励他,当每一天的行动养成了习惯,回家做作业成了自动化的程序,一切就变得自然、顺畅、没有痛苦。我举了另一个同学自我管理成功的事例,作为他前进的榜样。因为我们以探讨的形式协商这个问题,小龙很乐意接受,表示今天回家就这样实施。

四、用积极暗示替代消极暗示

小龙的习得性无助是在周围环境和自己的长期暗示中形成的,必须也用暗示来消除。一个10岁的孩子,对暗示是比较敏感的,可以运用周围一切积极的暗示。

1.权威暗示:心理老师的身份有点神秘,小龙还有些崇拜,加上真诚的态度和理性的话语,有较强的权威暗示作用。我让他做了一个“瑞文推理测验”,智力为正常中等,我告诉他:“你的智力很正常,还高于一般的同龄人,所以学习完全没有问题,现在赶上去还不迟。”我看出他眼中掠过一丝惊喜。

2.关键人物暗示:任课老师和家长是与小龙密切接触的人,他们是小龙身边的关键人物。我与他们沟通,发现小龙有一点进步就要肯定他,发自内心地表扬他,适当运用表示关爱的身体语言,要抛弃以前的负性言语。

3.同伴暗示:同学们和小龙在一起四年,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认为他是一名学业不良的同学,平常也很少关注他。在老师们的带动下,同学们也看到了他的优点,看到了他的变化,在班会上一致推举他获得阶段进步奖。

五、强化自信与学习的乐趣

在辅导后的第二天,我就接到老师的信息,说小龙竟然三科作业都做了,老师在惊喜中表扬了他。中午,我专门走过他班级的走廊,发现他正站在阳台上和同学说笑,而没有和往常一样到老师办公室补作业。我轻轻走到他的身边:“今天的感觉是不是很好?”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告诉他,这就是自己努力带来的乐趣,相信他会坚持下去,相信他和同学们一样有快乐的校园生活。同时,任课老师也是趁热打铁,鼓励他,帮助他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六、遇有反复立即矫正

在连续一个星期完成作业后,小龙又出现不做作业的现象,他主动承认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认为自己仍然是懒。我首先表扬他能坚持一个星期是多么不容易,是从来没有的,要看到自己已经打破了长期的积习,已经显示了大象的力量。另外,我分析了他说的“懒”,说明承认自己有能力做作业,是意志力不够,那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做到。在偶尔的反复中,小龙很自责,我们看到了这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一起陪伴他、帮助他度过最初的艰难时期。

经过一系列的辅导,小龙的变化是明显的,他的笑容多了,玩耍的时间多了,一个月后的期末考试首次全部在70分以上,老师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给小龙的反馈信息自然也是积极的。

通过对小龙的辅导,我感到找到症结是辅导成功的关键,习得性无助就是小龙的病症所在,为此打开了他心中关住的那扇门;摈弃前嫌,真诚、平等地对待他、尊重他,是辅导成功的保证;老师同学家长周围环境的积极暗示是他成功的基础。

面对一个四年没有完整交过家庭作业的学生,不要说一贯如此,不要轻言放弃,孩子是等待塑造的泥胚,一切都有可能。

通过小龙,我们也要从中看到老师的习得性无助,长期的付出得不到积极的反馈,也易疲惫不堪,校领导和心理老师也应该帮助他们从无助感中站立起来。

升入五年级,小龙偶有一些小问题,经过及时辅导,都顺利解决了。现在他已经比较快乐地度过小学的最后时光,以良好的成绩升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