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调查表初一范文

时间:2023-03-24 20:1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调查表初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调查表初一

篇1

论文中如何添加目录页码

1、打开需要编辑的论文,点击“显示/隐藏编辑标记”,为了显示下边的分页符标志。

2、将摘要、前言、大标题设置成标题1,小标题依照次序设置成标题2、标题3以此类推。

3、在首页和摘要中间,目录和正文中间插入分页符。

4、双击摘要的底端,插入页码,设置格式,注意首页、摘要目录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别单独设置页码(在设置时取消“链接到前一条页眉”)。

5、回到目录页,插入目录。

6、设置完成后,目录页码就设置好了。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

寝室文化――视觉文化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型课型,它符合我们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综合性美术活动课程开发与规划的课题是以体现“荷塘悦色”为主题的“寝室文化”。主题中的“悦”字,是以快乐的体会为主,来突显我校在学校教学中的新理念,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色”字则可以在色彩上加以理解。它将成为我们学校课程开发的特色。

[关键词] 寝室文化 感悟 创新 美育 综合实践 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课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加强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综合•探索”方面的要求,就是希望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自主活动和自主探索为主要特征的课程。

学校在今年的招生中,扩大了两个班的招生规模,学生一下了多了起来。这里的学生不像城里的学生天天放学之后是回家的,他们一般都是住校的,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的学生是平均16人住一个寝室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住校条件,练就了我们荷叶塘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寝室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生活的重要场所、人格完善的重要舞台,但同时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盲区。我想通过开展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活动来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提高寝室文化的品位,陶冶学生情操,打造一个温馨、和谐、个性的育人环境,让学生能感受到寝室生活的快乐!

寝室文化建设整体方案分三年完成,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寝室美化为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目前困难的寝室居住条件下美化自己的寝室。学会在苦中发现快乐!第二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美化寝室的同时,发现目前寝室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自己的想法以及提出更改方案,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会做一些具体的方案。第三阶段,因学校现在开始要新建学生寝室,让学生来参与设计新的学生寝室,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为学校的寝室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学会绘制寝室设计效果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下面,笔者主要谈谈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及成果。

第一阶段的方案已经实施成功,而且是效果明显的。开学初,我让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对寝室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的问卷调查表也是初一学生学习了美术第三课《图表设计》后,学生自己设计的,学生设计了很多的表,我们就采用了其中比较好的来进行调查,那几位设计成功的学生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们感受到了学以致用、学习成功的感受。而我的教学也做到了“以教促学”。在调查中,有的学生认为对现在的寝室不满意,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有电风扇,有的学生提出了要对寝室进行美化。

调查统计结果:

(1)50%的同学认为现在的寝室居住条件是还可以的, 50%的同学认为是凑合的;

(2)75%的同学希望寝室里有电风扇;

(3)67%的同学希望有热水器;

(4)75%的同学希望寝室有管理员;

(5)25%的同学希望寝室里有可以锁的柜子;

(6)80%的同学要求寝室要美化,最好有植物;

(7)还有一些同学希望有空主调、电脑等。

当我看到我们学生这样写到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写出要求并不是太高,而是我们疏忽了他们的要求。与是,一整套方案在我脑子里形成,我要利用我的美术课堂为他们做点什么,那就是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寝室生活的快乐。让我们的美术课程得以实践、应用,让学生能通过调查、观察身边的事物,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增加了能力;同时感受到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寝室文化――视觉文化的第一阶段成果:

1.前期调查

2.寝室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利用初一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第三课《图表设计》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寝室问卷调查表”,以提高学生对图表学习知识的理解及设计、动手能力。

3.我校目前学生寝室现状

学生感言:我们的寝室是很单调的,白白的墙、白白的天花板,除了柜子和床外,寝室就没有其它的任何色彩。上铺的同学,每天睁开眼睛都是白白的天花板,整个寝室看上去没有活力。

4.寝室美化方案设计:由初一的同学金俊红带动学校各年段的学生来参与设计。方案主题为:寝室文化――视觉文化,具体内容包括:(1)寝室标志;(2)寝室小海报;(3)寝室美化室内设计图;(4)寝室自制植物;(5)寝室自制寝室盆景;(6)寝室美化评比活动。

5.寝室文化――视觉文化方案的具体开展与记录

(1)寝室标志设计

2009年开学初,初一年级的美术课中,第一课上的就是“标志设计”,我就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做自己的寝室标志设计,学生都很来劲,很认真地参与进来了,其中很多作品,都做的很优秀。我让学生将自己做的作品贴在自己的寝室门口,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

学生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寝室设计了标志,学以致用,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美术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学会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

(2)寝室小报设计、制作

结合美术教材七年级第四课,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教促学,使我们的美术课便得更生动,让学生明白,美无时不刻地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看到了吧!紧张的体育测试,让我的两只脚丫

很痛,但我还是坚持了,我成功了。

(5)自制寝室盆景

哦!这里有可爱的小植物哦,这是什么植物呢?学生们讨论起来,老师也说不出它的名字来,“对了,去问班主任,他是生物老师啊!”有一个学生喊到。“我们把它种起来吧,等它长大点也许我们就认到它了。”在学校的学生寝室后面的荒地上,学生发现了小植物,其实那里有些垃圾的,但是学生一点都不怕脏,用手把植物移植到自制的花盆里。没有挖的工具,他们就用老的、断的小树枝来挖,可谓是就地取材。

(6)寝室美化评比活动

结合学校寝室美化评比活动,让学校教师和行政领导也参与进来评比,对活动进行宣传与拓展。学生对自己的寝室有了新的理解与感受,学生这样写到:寝室,再过一年多,我们就要离开你了。到那时,依恋不舍便会在心中弥漫。寝室,虽然和你在一起有苦有乐,有泪有笑,但在我眼里,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看了“论文中如何添加目录页码”的人还看:

1.论文中如何插入目录页码

2.论文中怎么插入目录页码

3.论文怎么设置目录和页码

篇2

一、实施过程

1.动员启发

长期以来,生物教学的方法都是老师讲,学生记,学生缺乏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向学生讲清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以及实施的过程.

首先组织学生听科研室老师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讲座,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对他们目前学习有什么帮助,对未来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有理性的认识.

其次利用课堂上每一个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学生使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讲述爱迪生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甚至突发奇想学母鸡孵鸡蛋,巴甫洛夫训练狗的过程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等.并结合书本有关知识,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准备,如在讲述细胞吸水原理时,老师提供材料,让学生照着书上的实验步骤自己动手操作,从而验证结论.学生通过尝试,在感性上对探究性学习有了进一步认识,为以后深入探究性学习做好铺垫.

2.具体实施

(1)提出问题.事先组织学生阅读书本的有关内容,并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将问题总结归纳.例如:学习“动物体内的物质运输”一节时,组织学生先阅读后提问,最后总结归纳出四个代表性的问题:①蝗虫、鱼类和家兔的心脏结构为什么不一样?②动物的血管有三种类型,如何区分?血液性质为什么会变?③蝗虫、鱼类和家兔的血液循环为什么会不一样?④蝗虫、鱼类和家兔的血液循环的功能为什么会不一样?

(2)分组.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自选一课题,老师将剩余学生按个性差别、性别、学习能力等分成若干小组,可选择老师提供的课题,也可经组员商议自定课题.每一课题,都有两个以上的小组,这样可促使小组之间产生竞争,有利于产生动力,改善小组内成员的合作.

(3)学习方法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查询一些参考资料,介绍一些相关书籍,如《生物学教学》、《家庭医生》、《生物百科全书》等.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取得家长密切配合,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向相关专业人士请教.本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展;鼓励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到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并聘请专家教授作为校外辅导员等.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报纸、电视、英特网等都有生物信息介绍、.如“Disc.very”、“东芝动物乐园”、“人与自然”等节目.互联网上的信息则更多,更全面.

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搞一些实验,通过观察来解决问题.如利用校园内的植物观察根系的形态,通过观察对比了解的同时掌握了直根系、须根系的有关知识.

3.评价方法

(1)中期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学习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如学习“动物体内物质运输”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介绍自己组的探究方法、过程以及结果,并重点解释探究的问题以及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中张淼焱同学在介绍家免的血液循环时完全不看书本,仅用一张挂图就头头是道地解答了问题,语言简洁明了,问题讲解透彻,获得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2)结题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写一份小结,谈一下自己在探究课题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通过小结交流,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树立信心,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吸取别人的长处.例如有一位同学在小结中写道“因为自己没有坚持下去,而使实验失败”,“从而认识到要循序渐进,要锲而不舍”;同时通过小结交流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3)作业评价.作业以练习册习题为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批改纠错,加深学生印象.

二、结果与分析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由于所选的课题是自己感兴趣的,小组成员又是自愿结合,因此通过多次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学生明显提高了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能够主动做好预习,并能积极提问,提高了自学能力.

而对照班,除个别同学曾经信手翻过书本,对某些内容感兴趣外,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预习生物的习惯,更不要说提出问题了,基本上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不能发现错误,作业正确率差,优秀率少.而实验班则不同,他们精心准备,上课提问积极,思维活跃,善于发现老师的错误(口误、笔误),能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作业能独立完成,且成绩优异.女生的进步特别明显,由原来怕脏、怕累等讨厌心理逐步转变为喜欢、盼望上生物课,并能积极参与讨论,参与实验准备.

2.改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方式,由单一的从老师处获取知识转向多渠道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对照班基本上都是从老师处获取知识,也有个别同学借助其他方式,但有偶然性,不能坚持,无目的性.而实验班则不同,他们学习途径多,碰到问题总想解决,主动出击,目标明确;采用的方法首先是自己查阅解决,其次是向老师请教、向家长询问、上网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了粗心急躁、急于求成的毛病,养成了仔细观察、详细记载的习惯.

3.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或道具,设计调查表等,因此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思维,制造了许多“杰作”,例如:手工编制的蝗虫、蟋蟀、虾、蟹等模型,自己设计的挂图,用积木拼搭的心脏等等.并针对书中的一些结论,自己制作小试验去检验.例如书本中讲到“根地下部分的深度与广度远远超过地上部分”的结论,学生用一些种子培育观察,为了看得更清楚,在老师的指导下改用营养液培育,验证了该结论.

篇3

         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笔者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在开展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将其梳理成文供同行学习交流。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透析

虽然教育已经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但在现实教学中部分生物教师不愿意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1.部分生物教师仍旧持应试教育思维,没有真正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旧把学生的升学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没有真正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观念极度功利化。这样的教师肯定不愿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让给“综合实践活动课”,即便学校安排课时让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他也可能简单应付。

1.2.“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全新的课程形态,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课程实施者,而需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结合当地实际,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因时、因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活动课程内容。这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1.3.部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仅仅是教师的自发行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凭个人兴趣爱好,随意性极大。极大削弱了综合实践活动应有的作用。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初中生物教学的关系

       生物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现有的知识体系来源于前人的实践总结。传统的生物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过多地倚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长期地处于授受性的教学环境中,往往习惯了被动学习而缺乏问题意识、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巨大、联系紧密,综合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新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还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其科学课程的属性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生物学视野宽广,整个生命世界和生态环境都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素材内容,如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可成为生物活动课关注的对象。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来源于学生对某一生活现象、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在尝试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背景解释某种现象时遇到了困难或产生了矛盾冲突,就会产生问题。教师绝不能忙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应帮助学生通过筛选形成真问题,再指导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背景采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效的行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开展活动前,必须制定严密的活动计划,并论证其可行性。再按照活动计划扎实有序的开展研究活动,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最终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科学的结论。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活动所应具有的基本程序。

本人结合所指导的初一学生开展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谈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步骤。

3.1课题的提出

        课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单独提出,也可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出。初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一个新事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和当地实际,提出一个活动课题,要注意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我校位于省会城市成都市郊区双流县,区域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发达,但环境矛盾突出。七年级上册学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我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我们家乡的环境好不好?有没有受到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呢?受到这一问题的启发,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有关环境污染的研究问题。本着便于学生开展研究的原则,通过讨论筛选和可行性论证,同学们最终决定调查县城周边河水污染及治理情况,从而提出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双流县白河水体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查”。这一课题确定后,立即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2确定研究方向

初中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提出研究课题后,学生往往无法正确把握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但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否则实践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上网查阅造成水体污染主要原因以及水体净化的主要方法,为开展研究活动做知识准备。再将学生带到双流白河河道上初步考察,丰富感性认识。学生走完整条白河后,发现不同河段水质状况相差很大;沿途水生动植物的分布也存在很大差异;看到了政府聘请的治理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河水治理作业,见到了河面上的生物浮床和治污船。同时也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河水较浅、污染较重的上游河道出现了成片的“铁锈”般的东西,走近后才发现是些会动的小生物;下游河道长满了水草,水质状况明显比上游、中游好。初步考察使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后,立即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各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从而将“白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查”这一大课题最终细化为六个小问题: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现状调查、白河的污染源调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质状况调查、白河水生动植物分布状况及成因调查、白河上游底栖动物调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调查。

3.3研究准备

        在确定课题和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而且要指导他们针对自己的课题选择恰当研究的方法,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在全班开展讨论,论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在讨论中小组间可以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互相指正,取长补短,教师也参与其中,恰当指导,适当点拨。各个小组最终就能形成相对完善的活动方案。

各小组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确定如下:

全班共分6个小组,每组6~8人,根据男女比例、能力高低均衡搭配。

第一组,调查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主要通过走访双流县城市规划局,参观双流新城规划展览馆,以及实地深入考察等途径了解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和布局情况,为破解白河污染的根源做准备。

第二组,调查白河的污染源。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当地居民等途径,进一步深入了解白河上游、中游、下游不同河段具体的排污情况,如排污量,污染物的具体来源等。

第三组,调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质状况,寻找影响水质状况的主要原因。学生主要通过从当地环保局借用的PH检测仪和自制的黑白盘等简易检测工具实地检测,以及自己的视觉、嗅觉等感观,定性判断各河段水质差异。

第四组,调查白河水生动植物分布状况及成因。主要通过进一步实地观察、统计、记录白河不同河段水生动植物的数量、种类,尝试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如是否与水体污染有关?并用实验方法证明,如取不同水样做植物生长实验和金鱼毒性实验等。

第五组,调查白河上游底栖动物。主要采用取样显微镜观察法、对比研究法等实验研究方法,弄清上游这一特殊底栖动物的种类名称、来源及生态作用,弄清其分布与水体污染的关系。

第六组,调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主要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白河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了解生物浮床、污染治理船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具体作用及治理原理,评价其治理效果。

        各小组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完善的研究方案后,就应着手具体的准备工作。充分的准备是有效开展研究活动的前提。具体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及其艰辛的过程,学生需要准备用于开展研究活动的工具、器材;需要设计用于访问调查所需的问题清单和问卷调查表;需要设计数据记录表等等。

3.4活动实施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集中行动与分头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实施过程中尤其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坚决杜绝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主义。初一学生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对研究活动往往容易产生兴趣和热情,但缺乏耐心。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学会调查、学会研究。每一次重要的学生研讨活动和调查,教师都一起参加,并给予指导。教师多鼓励学生对每一个活动环节和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展讨论,同学与同学之间要加强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完成调查任务。

每一次集中外出调查回校后,都及时组织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汇报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各小组都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所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

3.5成果展示与交流

        活动结束后,要求各小组同学将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制作成PPT,面向全班乃至全校同学展示交流。一方面是对学生辛勤付出的肯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汇报促总结,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在汇报课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虽然他们的成果从客观上来说还比较幼稚和不完善,但从研究的过程看,学生们的收获远远大于研究的成果,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

4.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4.1 教师要学会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选题过程、研究过程、结题过程,都十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学习在先,研究在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才能对学生的课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的指导工作。因此,生物学教师要做一个研究性的教师。

4.2教师要学会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的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涉及面广、学科之间相互知识渗透等特点,对此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只有教师亲自参与其中,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才能得到学生的承认和尊敬;只有教师敢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地与学生合作,才能从中积累经验,获得方法,完善自己。

4.3教师要学会评价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导入 悬念 学习动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217-01

英语课怎样开好头,才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角色,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善于运用富于创造性、形式多样的方法来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欢快的情绪背景中进入学习状态。

1 打破“温故知新”的传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

悬念,指的是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往往给人一种急于探索的心理冲动。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巧设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学生产生疑问,关注疑问,到破解疑问的学习过程。

例如,学习方位介词”in、 on和 under”时,笔者采用悬念导入法,将一个玩具狗放在盒子里、课桌上、桌子下的不同场景做成幻灯片。上课时,就问学生“Where''s the dog?”,按照幻灯片的顺序,强化训练in the box, on the desk, under the table。通过玩具狗所处位置,将in、on、under三个介词在笔者的一步一步地引导下,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笔者又重点提出,in、on两个介词在in the tree和on the tree与其他使用场合的不同。

2 预留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目的练习

新《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喜欢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倡导英语教学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方式来完成任务,感受成功。任务型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边做边学,边用边学”,任务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新授知识前,就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表达喜好时,可明确地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调查大家对运动项目的喜好。”同时,展示一张调查表,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Do you like…?/what would you like?

Sports

Basketball Volleyball Badminton Football

Table tennis ……

3 直观导入,提高效率

中小学生基本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形象鲜明生动有趣,感受深刻。即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模型、简笔画、教学图片、卡片、幻灯片、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出现,将学习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例如,牛津版初一教材7B Unit 4 Amazing things,学习“令人惊诧的事物”,当我们带着一些奇怪的古生物图片和现代高科技小模型走进教室时,学生们都惊喜瞪大了眼,发出惊叹声,有些学生还大声叫起来“神州六号”。在随后的摸一摸猜一猜游戏中,真实的触感调动学生的感官经验,为他们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真实、直观、生动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鲜活的印象。

4 歌曲导入,活跃课堂气氛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上课前有目的地播放英文歌曲,或者组织学生唱一、两支英语歌曲,有时还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活跃课前气氛,营造英语氛围,使学生在歌声中步入英语课堂,走进英语世界。唱歌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愉悦学生的情绪,从而为接踵而至的45分钟课堂教学提供精神与情感的保障。

简单的歌曲如“Hello! How are you?”早上可以唱“Good morning to you. Good morning to you. Good morning dear children. Good morning to you.”遇上节日还可以换成《Happy new year》等。小学教材中安排有许多短小精悍、旋律优美、琅琅上口的英语歌曲。这些英语歌曲轻松活泼、简单易学,初中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如笔者在上课之前先教唱了一首《Color Song》,大家都很快就学会了这一些颜色的单词,然后再因势利导,根据同学的衣服等教学其它表示颜色的单词,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致勃勃,教学就在歌声中开始,歌声中进行,快乐而且有效。有的英语歌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老的异国风情习俗,激发他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向往和兴趣,如《London Bridge》、《Edelweiss》、《Jingle bells》等;还有的英语歌曲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喜悦快乐幸福等等种种情感,如《If you are happy》、《My father and my mother》等。歌唱导入法可说是一道可口的“甜点”,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前不止开展游戏竞赛,或者创设情境,使教学融于生活,让学生非常开心地投入学习,感到英语课真是趣味无穷。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皮亚杰强调儿童运用游戏形式“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他认为,游戏、竞赛活动最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的游戏、情境活动正是在这一理论下实践的。

爱玩、好胜是儿童的天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或者情境,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寓教于乐,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新课,兴致盎然地学习新知识,同时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比如在进行主题为Spring的学习时,带领学生来到公园或者乡间的田野,进行春天的寻找,将树、草、花、蓝天、白云、绿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进行主题为Supermarket的学习时,带领大家来到超市,分别进行物品询问、比较、采购的学习,将英语学习生活化;在进行主题为Newspaper的学习时,可以就近期报上的新闻向大家介绍,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在进行主题为History的学习时,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借参观之际,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学习形式的多样性,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自然的导入新课,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欣赏力,同时使得大家将学习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只有每个学生能够将英语活学活用,我们的英语教学才算是走向真正的成功,才符合学习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大五人格

中图分类号:B844.2,R7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2)005-0357-06

以往对应激和创伤的研究多关注灾难所带来的负性影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等。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灾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fic growth,PTG)。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指遭遇挫折后人的身心机能不但能有效地应对和恢复,而且还能有所提升。最近的一项文献综述表明创伤后成长与个体对创伤事件的应对过程有关,而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可以影响个体发展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影响个体的创伤后成长。中国也已经开始有研究者初步探索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有研究表明,个体韧性水平与创伤后成长相关。创伤后成长的研究对临床心理干预、心理健康促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生理和心理迅速变化的儿童青少年更为重要。因此,本研究将针对直接经历2008年汶川地震的初中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创伤后成长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5.12地震极重灾区北川县的两所初中学校(擂鼓八一中学和永昌中学),于2011年6月中旬对研究对象实施问卷调查。共调查1665人,年龄1l~17岁,平均(14±1)岁。其中初一年级729人,初二年级936人;男生807人,女生858人;汉族696人,少数民族(主要是羌族)969人;住校生1346人,非住校生316人;父母婚姻关系:原配1398人,离异129人,再婚114人;父亲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641人,初中707人,高中及以上222人,不清楚95人;母亲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822人,初中573人,高中及以上144人,不清楚126人。

1.2工具

1.2.1创伤后成长问卷(posttraumafic growth In-ventory,PTGI)

原量表共21个条目,采用0(完全没有)~5(非常大)点计分,包含5个维度:①新可能性(New possibilities),开始认识到自己生活中新的可能和机会;②他人关系(Relating to Others),更加珍视与他人的关系,感到自己与他人变得更加亲密了;③个人力量(Personal Strength),发现了个人的一些性格优点和内在力量,如自己能够坚强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④欣赏生活(Apprecia-tion of Life),更加感激和珍惜自己当前的生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⑤灵性改变(Spiritual Change),个体在生活观念、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本研究删除灵性改变的2个条目,共19个条目,得分范围为0~95分。得分越高,表明创伤后成长越多。在本研究中,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6、0.78、0.68、0.69,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

1.2.2 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

共25个条目,采用从1(很不符合)~5(很符合)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韧性越好,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

1.2.3儿童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问卷(CSPSSQ)

共20个条目,包括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陪伴、肯定价值和亲密感五个维度,选取重要他人母亲、父亲、同学和教师作为社会支持的来源,采用从1(从不)~5(几乎总是)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越多。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969。

1.2.4简明大五人格量表(Mini-IPIP Scales)

共20个条目,采用从1(很不符合)~5(很符合)点计分,其中,8个项目采用反向计分。分别计算外向性(E)、宜人性(A)、谨慎性(c)、神经质(N)、开放性(0)五个维度的得分,得分越高,表明在此人格维度的特质越明显,英文版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65~0.82。本研究中,量表由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心理学研究人员进行翻译,再由另一位研究人员进行回译,以确保问卷翻译的准确性,有差异之处经讨论达成一致。本研究中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外向性0.62、宜人性0.67、谨慎性0.61、神经质0.71、开放性0.71。

1.2.5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编背景资料调查。所有被试都填写一份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具体包括人口学变量和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年级、性别、民族、是否住校、地震中是否丧亲,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

1.3调查方法

调查于2011年6月中旬进行,主试为经过统一培训的研究生和当地志愿者。进行正式调查前,随机抽取50名学生进行了预调查和访谈,考察学生对题项的理解程度,对理解上可能存在偏差的题项进行标记,正式测试时进行特别的讲解和说明。北川羌族学生较多,但他们从小与汉族学生共同接受教学,从小使用汉语,在预测试中羌族学生对问卷的理解与汉族学生没有差异,不存在理解困难和偏差。通过与学校协商,利用一节课(50min左右)的时间进行统一测试。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l6.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了解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对PTGI及其各因子得分做多层回归分析,分别以PIG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做因变量,以年龄、是否女性、是否少数民族、是否住校、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分别转换为2个虚拟变量)等人口学特征变量为第一层回归变量,以CD-RISC、儿童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问卷、简明大五人格量表得分作为第二层回归变量,采用enter法建立线性回归方程。p

2结果

2.1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的PTGI得分比较

女生的PTGI他人关系因子得分高于男生;少数民族学生PTGI总分和他人关系因子得分高于汉族学生;住校生的PTGI总分和各子维度得分均高于非住校生;初二学生新可能性、个人力量因子得分高于初一学生;父亲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的学生PIGI得分高于父亲受教育程度初中、小学及以下者;母亲受教育程度初中、高中及以上的学生PIGI得分高于母亲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者;不同父母婚姻状况学生的PTGI总分和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PTGI得分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大五人格各维度得分的关系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心理韧性总分、社会支持总分、简明大五人格量表的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得分均与PTG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正相关,神经质得分与PTG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负相关(表2)。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PTGI总分和他人关系、个人力量因子得分正相关;心理韧性总分与PTG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社会支持总分与PTGI总分和他人关系、新可能性、欣赏生活因子得分正相关;大五人格的外向性、宜人性与PTGI总分、他人关系、新可能性得分正相关;谨慎性与PTGI总分和新可能性、个人力量得分正相关;神经质与PTG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不相关;开放性与PTGI总分和他人关系、新可能性、个人力量因子得分正相关(表3)。

3讨论

本研究中少数民族(主要是羌族)相比汉族学生具有更高的PTG,有研究指出少数民族身份是唯一可以预测成长中新的可能性的因素。有文献表明文化对PTG的产生有影响。北川是羌族自治县,有着独特的羌族文化,讲求隐忍、坚韧、内敛。这种文化从小培养羌族学生坚韧不拔的人格素质,因此遭遇创伤事件之后,会相比汉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PTG。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学生PTG没有影响,但是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学生PTG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PTG越明显,可能是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能够对孩子关于创伤事件的认知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

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水平高可以带来更多的PTG,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社会支持能够帮助儿童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创伤事件,寻求积极意义。一项对6岁儿童的研究报道,在创伤事件之后,孩子环境中提供的支持越多,儿童体验到的成长越多。以往很多研究已经证实社会支持是创伤后应激症状(如PTSD、抑郁、焦虑等)发生的保护因素,本研究进一步说明社会支持对创伤事件产生积极效应也有促进作用。学校和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值得一提的是,住校生的PTG显著高于走读生,可能是学校的集体生活环境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同伴支持,从而更好地处理创伤后情绪体验,有助于PTG的产生。

本研究中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体验到的PTG不同。人格各维度对PTG的影响,以往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有研究认为乐观性会带来更多的PTG,自我效能感在PTG的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Tedeschi和Calhoun在提出PTG概念的时候就强调,经历同样的创伤事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成长,个体的人格特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指出影响PTG产生的6个重要人格特质因素包括意志力、一致感、韧性、乐观、内外控倾向、自我效能感。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神经质特质得分与PTGI得分不相关,但其他人格特质得分均表现出与PTGI得分的相关性,提示除了神经质人格特质外,其他人格特质均有助于PTG的产生。

本研究中,心理韧性得分与PTGI得分有较强的正相关。前面已提到心理韧性是影响PTG产生的重要特质因素,Nishi等人对遭遇车祸的幸存者的研究得出,心理韧性与PTG的部分内容(主要是成功应对)高度相关,表现为心理韧性高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创伤事件。从概念上看,心理韧性是指面对应激事件能够重新恢复平衡的能力,这种自我适应能力对儿童青少年的PTG产生重要影响。实际上,生物体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够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具有动态调控和即时适应的基本反应能力。但心理韧性并非固定不变,一些学者主张将心理韧性视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即能否达到心理韧性状态取决于危险与保护性因素之间的抗衡。如果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个体能够形成正常的适应系统,那么当挫折或危难来临时,人们就会表现出韧而不折,就能够成功地抵抗逆境、促进成长。心理韧性现今已成为研究儿童发展的新理念,并逐渐扩展到特殊教育、学校培训、心理咨询、疾病护理、家庭治疗、社区建设甚至是公共卫生等领域中。

灾后心理援助可分为心理救援一心理援助一心理重建三个阶段。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三年,目前正是心理重建重要时期,我们更加关注灾难对幸存者的积极意义。本研究对儿童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PTG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儿童青少年的PTG情况及相关因素,有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复原和提升。研究结果启示,儿童青少年自身的韧性对PTG起重要作用,同时来自父母、同伴、教师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看到创伤事件的积极意义,不同人格特质学生体验到的PTG不同。父母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培养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学校尽量提供更多的集体生活环境和活动项目,增加学生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对韧性和PTG的研究契合积极心理学的思潮,可以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和治疗中,有元分析表明,PTG与更低的抑郁和更高的幸福水平相关。因此,临床上鼓励和并激发成长,将有利于创伤经历者身心机能的恢复和发展。

4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中对变量的测量均采用问卷调查,自我报告的PTG可能并非真正产生的PTG,而是一种积极错觉,一种自我暗示。未来研究可采用自我报告与访谈、他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本研究中使用的某些问卷并非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编制,尽管研究中已确保学生对题项的正确理解,未来可采用适合特定年龄段的量表进行测量,更为准确。以往对儿童青少年PTG研究较少,其原因在于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尚未成熟且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本研究只是从横断面说明了儿童青少年PTG状况及相关因素,由于儿童处于心理发展阶段,未来可涉及追踪研究进一步揭示韧性、社会支持、人格特质与PTG的关系以及PTG的动态变化过程。

[1]涂阳军,郭永玉.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4-122.

[2]杨凡,林沐雨,钱铭怡.地震后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614-617.

[3]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4]高隽,王觅,钱铭怡,等.创伤后成长量表在经历汶川地震初中生中的修订与初步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2):126-130.

篇6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渔峡口镇第一、第二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