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发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25 17:1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剪发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筏板基础 配筋 冲切
筏板基础若应用弹性理论分析,实际上既麻烦也不符合实际受力。为了更好的符合工程实际,本文运用弹塑性理论进行简化分析。筏板基础的简化计算方法一般分为倒楼盖法和静定分析法两种。一般地基比较好,上部结构刚度均匀的情况下,若梁式筏板基础的高跨比不小于1/6,且相邻柱荷载及柱距的变化不超过20%时,筏板基础可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按照倒楼盖法计算。对于梁式筏板基础,底板按连续双向板计算,地基梁按照连续梁分析,并宜将边跨跨中弯矩以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放大1.2倍来平衡端部传来的弯矩。
1、梁板式筏形基础梁的简化计算
梁式筏板基础的基础。梁布置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柱网布置的形式。另一类是在柱网单元中还加设一些基础次梁。
基础梁截面的确定:一般做法都是先按1/8-1/4估算梁的高度,一般取1/6,宽度取高度的1/2,也可取柱宽两边分别外扩50mm,进行试算,试算通过后调整截面直至合理为止。往往这样估算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很经济。地梁截面尺寸的经验高跨比只是经验近似的方法,截面的确定不仅取决于跨度,还同地基梁上的线荷载,混凝土标号有关。经过反复论证,我们可以采用梁的剪压比来控制截面较为精准。
V≤0.25fcbh0 ;V=qL2/2;式中q---基底净反力(扣除基础及基础上土重)产生的线荷载设计值;L---梁的计算跨度;V---简支梁梁端的支座剪力。
基础梁配筋简化计算:筏板基础的计算一般不考虑抗震作用,基础梁主要承受地基土的净反力作用,故可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或调幅进行计算。
对于两端铰接:M=ql2/8;一端固接,一端铰接:M=ql2/12;两端固接:M=ql2/16;q---基底净反力在基础梁产生的线荷载;l---基础梁的计算跨度。
一般基础梁在中间支座取固接计算,两端取铰接计算,根据配筋简化公式:As=M/0.875fyh0即得到基础梁的配筋面积。式中M—弯矩设计值;fy---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h0---基础梁的有效高度(一般取50mm)。
2、梁板式筏形基础板的简化计算
梁式筏形基础每块板属于双向受力构件,除验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外,其厚度尚应满足受冲切,受剪切的要求。而由于每个板块并非单向受力构件,抗剪切一般起控制作用,往往计算出的板厚较大,估算截面时没必要验算抗剪切。
3、筏板板厚尺寸的经验估算
梁板式筏板基础为倒置的楼盖,地基反力先传给筏板,再由筏板传递给地梁。筏板基础自身刚度较大,与周围土结合紧密,地震作用几乎没影响。因此我们计算时可以不考虑地震作用。按照规范规定对于12层以上建筑的板厚不应小于400mm,且板厚与最大双向板格的短边净跨之比不应小于1/14。
规范上只是对板厚进行估算,工程经验证明往往比较保守,不经济。下面我们运用板抗冲切承载力来确定板厚:Fl≤0.7βhpftUmh0;Fl=pjA;Fl---作用在下图阴影部分面积上的地基土最大净反力设计值;Um---距基础梁边h0/2处冲切临界截面周长。
4、筏板配筋简化计算
筏板配筋的简化计算方法同楼板大致相似,不过还是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筏板上铁弯矩为跨中正弯矩,筏板下铁弯矩为支座弯矩。普通楼板荷载竖向向下,筏板竖向荷载向上,正好相反。筏板配筋计算要用地基净反力。
我们按照普通楼板的简化方法按照塑性内力重分布或弯矩调幅方法简化计算:单向板,两端铰接:M=pl2/8;一端固定,一端简支:M=pl2/14;两端固定:M=pl2/16;P—基底净反力设计值;l—板的计算跨度。
我们一般把板的两端看成是铰接连接,中部都看成是刚接。根据其锚固与抵抗弯矩的不同能力确定其支座的形式。
通过以上的简化计算方法,我们很快就可以判断结构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以及结果的正确与否,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字:硬件;故障;处理方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肯定会遇到电脑硬件引起的一些故障,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懂如何处理硬件故障,则会对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不便。为此,必须了解日常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一般硬件故障,掌握相关处理办法,对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一些帮助。
1 常见硬件故障表现
电脑硬件故障是由硬件引起的故障,涉及各种板卡、存储器、显示器、电源等。常见的有以下6种:①电源故障,导致系统和部件没有供电或只有部分供电。②部件工作故障,计算机中的主要部件如显示器、键盘、磁盘驱动器、鼠标等硬件产生的故障,造成系统工作不正常。③元器件或芯片松动、接触不良、脱落,或者因温度过热而不能正常运行。④计算机外部和内部的各部件间的连接电缆或连接插头(座)松动,甚至松脱或者错误连接。⑤系统与各个部件上及印制电路的跳线连接脱落、连接错误,或开关设置错误,而构成非正常的系统配置。⑥系统硬件搭配故障,各种电脑芯片不能相互配合,在工作速度、频率方面不具有一致性等。
2 五种硬件故障的处理方法
1.内存故障
内存故障大部分都是假性故障或软故障,在使用交换法排除了内存自身问题后,应将诊断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接触不良故障。内存与主板插槽接触不良、内存控制器出现故障。这种故障表现为:打开主机电源后屏幕显示“Error:Unable to ControlA20 Line”等出错信息后死机。解决的方法是:仔细检查内存是否与插槽保持良好的接触,如果怀疑内存接触不良,关机后将内存取下,重新装好即可。内存接触不良会导致启动时发出警示声。
②内存出错。Windows系统中运行的应用程序非法访问内存、内存中驻留了太多的应用程序、活动窗口打开太多、应用程序相关配置文件不合理等原因均能导致屏幕出现许多有关内存出错的信息。解决的方法是:清除内存驻留程序、减少活动窗口、调整配置文件、重装系统等。
③病毒影响。病毒程序驻留内存、BIOS参数中内存值的大小被病毒修改,将导致内存值与实际内存大小不符、内存工作异常等现象。解决的办法是:采用杀毒软件杀除病毒;如果BIOS 中参数被病毒修改,先将CMOS短接放电,重新启动机器,进入CMOS后仔细检查各项硬件参数,正确设置有关内存的参数值。
2.CPU故障
CPU的故障类型不多,常的有如下几种。
①CPU与主板没有连接好。这类故障很常见,其现象是无法开机、无显示,处理办法是重新插拔。
②CPU工作参数设置错误。此类故障通常表现为无法开机或主频不正确,其原因一般是CPU的工作电压、外频、倍频设置错误所致。应该先清除CMOS,再让BIOS来检测CPU的工作参数。
③其他设备与CPU工作参数不匹配。最常见的是内存的工作频率达不到CPU的外频,导致CPU主频异常,处理办法是更换内存。
④温度过高。CPU温度过高也会导致电脑出现许多异常现象,例如自动关机等。可能的原因包括:硅胶过多或过少,风扇损坏或老化,散热片需要清洁,散热片安装过松或过紧,导致受力不均匀等。
3.主板故障
主板常见的故障有如下几种。
①元器件接触不良。主要包括芯片接触不良、内存接触不良、板卡接触不良几个方面。
②开机无显示。一般可能主板损坏或被病毒破坏 BIOS所致。BIOS被病毒破坏后硬盘里的数据将部分或全部丢失,可以通过检测硬盘数据是否完好来判断BIOS是否被破坏。
③主板IDE接口或SATA接口损坏。出现此类故障一般是由于用户带电插拔相关硬件造成的,为了保证计算机性能,建议更换主板予以彻底解决。
4.硬盘故障
计算机系统中40%以上的故障都是因为硬盘故障而引起的。硬盘损坏不像其他硬件那样有可替换性,因为硬盘上一般都存储着用户的重要资料,一旦发生严重的不可修复的故障,损失将无法估计。常见的硬盘故障有如下几种。
①Windows初始化时死机。这种情况比较复杂,首先应该排除其他部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如系统过热或病毒破坏等,如果最后确定是硬盘故障,应赶快备份数据。
②运行程序出错。进入Windows后,运行程序出错,同时运行磁盘扫描程序时缓慢停滞甚至死机。如果排除了软件方面的设置问题,就可以肯定是硬盘有物理故障了,只能通过更换硬盘或隐藏硬盘扇区来解决。
③磁盘扫描程序发现错误甚至坏道。硬盘坏道分为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两种:前者为逻辑性故障,通常为软件操作不当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可利用软件修复;后者为物理性故障,表明硬盘磁道产生了物理损伤,只能通过更换硬盘或隐藏硬盘扇区来解决。
④零磁道损坏。表现为开机自检时,屏幕显示“HDD Controller Error”,而后死机。一般很难修复,只能更换硬盘。
⑤BIOS无法识别硬盘。这是最严重的故障。应该先检查硬盘的数据线及电源线是否正确安装;其次检查跳线设置是否正确,如果一个IDE数据线上接了双硬盘,是否将两个都设置为主盘或两个都设置为从盘;最后检查IDE接口或SATA接口是否发生故障。如果问题仍未解决,可断定硬盘出现物理故障,需更换硬盘。
5.显卡故障
显卡故障比较难于诊断,因为显卡出现故障后,往往不能从屏幕上获得必要的诊断信息。常见的显卡故障有如下几种:
①开机无显示。一般是因为显卡与主板接触不良或主板插槽有问题造成的,只需进行清洁即可。
②显示颜色不正常。一般是因为显卡与显示器信号线接触不良或显卡物理损坏。应该重新插拔信号线或更换显卡。此外,也可能是显示器的原因。
篇3
网络和计算机要正常运行就必须要依赖于软件,但人们对计算机的应用归根结底还是对软件的应用,而判断一个计算机软件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软件的安全性了。若想要确保软件的安全性,我们可以从安全检测技术的运用入手。本文针对安全检测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 安全 检测技术
1 软件安全状况简介
计算机的软件安全测试主要由功能测试、渗透测试以及验证过程三方面构成。与其他种类的软件相比,软件安全测查所注重的不是其能做什么,反而是测试其不能做什么。一般而言,安全检测主要是安全漏洞方面的检测及安全功能方面的检测构成的。软件安全功能检测所要求的范围十分宽泛,包括访问控制和授权、机密性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检测软件安全功能能否达到其安全要求的过程即其安全功能检测。
2 安全检查应注意的问题
2.1 要制定科学的检测方案
要在充分的了解,把握待检测软件的特性的基础上,来对其开始进行安全性能测试,并根据安全测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确定有实用性的检测方法对其进行编制,使方案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此外也对具体执行检测的人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安全检测过程中,必须由熟练掌握检测知识的人员与熟悉被检测软件的人员进行通力合作。只有两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合,才能真正保障安全检测的效果。
2.2 做到系统且全面的分析
计算机软件有程序复杂、规模庞大等特点,故而在进行安全测试时需要分别对代码级、系统级以及需求级进行有针对性的详尽检测。如果遇到特大规模的软件,还需从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详细分析的过程选择其所需要的相关分析技术。
软件的安全检测是系统化的一个过程,要解决整个系统内全部的安全问题,普通的方法是十分困难的,故进行具体的安全检测时,如何选择有效的、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是软件检测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 软件安全检测的具体方法
3.1 科学的规范化流程
在较大规模的软件系统中,大多数都会有若干个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
模块测试、组装系统、系统结构的安全检测、性能检测、系统检测是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必不可少的五个环节。模块检测我们又可以称为单元测试,所检测的对象是软件设计中最小的功能单位。为准确发现每个系统功能中可能存在的漏洞,需要进行模板测试,以达到细节化、全面化的检测。在具体的模板检测完成后,需要进行的是系统的组装过程,要根据其自身的设计理念来进行。在实际的组装操作过程中应该对相关的每个体系结构进行相应的安全检测。在模板测试及系统结构的测试都完成后,为使软件可以达到用户的使用要求,还需对其进行功能有效性进行测试。直至所有步骤完成之后,再结合计算机的硬件、数据库等进行一个系统的测试。
3.2 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软件安全检测包括动态的检测及静态的检测两种手段。动态检测主要指内存的分析,环境变量等的修改,结合其运行环境已进行测试的,想增强程序保密性实行软件的安全运行,就可以通过动态检测的方法来完成。静态检测是通过程序分析、程序源代码的解析以而找到程序中导致异常的原因。静态分析技术的两个重要的指标就是错误率和误报率,这两个指标的出现是成反比的。静态分析的主要问题在于其结果常常只是真正结果的近似值,不能够真正反应出实际情况。但是其同时也具有不需软件真正运行就可以检测,实行相对方便。两者比较而言,静态检测因为其技术有较高的自动化,检测速度较快且过程方便,故更受操作人员的欢迎。
3.2.1安全检测方式实行形式化
安全检测方式的形式化,是指通过在需检测软件之上建立科学模型来检测的。其在确立相应模型后,在规范的形式语言支持下做出形式性规格说明。当前主要运用的形式规则语言主要有行为语言和模型语言以及有效状态语言等。手段也主要分为模型检测及定理证明等方式。
3.2.2实行以模型为基础的检测方式
使用结构建模方式及软件行为构建测试模型,以达到预期的理想检测效果。以模型为基础的检测过程并不苛求软件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一致性,其主要通过一些生成的试用例来测评的,并通过测查被测软件系统与理想模型结果是否相同来进行安全检测的,
3.2.3 运用语言测试技术
在静态检测技术中最早出现的检测方法就是语言检测技术,它所检测的对象是软件程序的源代码及可能产生威胁的C语言函数库调用,语言检测常用的方式是进行对反应的研究,其过程通常是进行软件接口的语言识别,再进行语法的定义,直至生成试用例来实际进行安全检测。
3.2.4以故障注入技术为基础
如果想要检测的比较全面,则可以用基于故障自如的安全测试。这种方式运用故障分析树以产生用于检测的试用实例来进行检测。故障分析树指的是把系统中出现可能最低的事件作为顶事件,再通过仔细检测来找出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中间事件及底事件。以逻辑门符号,将项事件和中间事件以及底事件连成完整的一棵故障树的方式。
3.2.5 践行模糊测试法
建立在白盒检测的基础之上的检测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模糊测试法,它有效的将动态检测技术和传统检测技术合二为一,相对于传统的检测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具体方式是通过对被检测系统提供大量无价值的、非预期的、随机的输入,以发现软件的异常状况。其具有成本低,运用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等许多优点。
3.2.6利用根据属性的检测方式
要实行这种检测方式,先要明确被测软件的具体编程规则,并将其作为安全属性,以检测目标软件的程序代码是不是符合相关规则,通过这样来确定其安全性。和其他检测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可以全面的、系统的分析软件存在的安全漏洞交互性及扩展性。
4 结语
在当代,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工作在软件实际应用体系中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不间断的积累、创新,并在具体实践中践行,才能促进相关技术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还应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安全保障意识及防测技术,以真正保障软件安全应用,维护软件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从而促进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软件测试用例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4).
[2]杨洪路.宫云战.高文龄.白哥乐.软件安全静态检测技术与工具[J].信息化纵横,2009(9).
篇4
中图分类号:TD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83-01
摘要:减速机是机械传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其稳定安全运转十分重要。本文在介绍减速机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减速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故障及故障发生的原因,对各种故障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对指出了减少减速机故障的预防措施,对降低减速机在运行中发生的故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减速机;故障;处理方法;预防措施
一、引言
减速机是一种利用齿轮的速度转换器将电机的回转数减速到所要的回转数的动力传达机构,用来降低转速并相应地增大转矩。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减速机作为独立的产品迅速发展壮大,其在工业设备中的应用渗透于冶金、物流、石化、化工、环保、国防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作为生产中的关键生产设备,减速机在传递动力与运动的机构中已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大到机械工业中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汽车、机车及建筑等用的重型机具,小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电,钟表等,都可以见到减速器的踪迹。因此开展减速机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研究对保障减速机械的可靠性运行变得尤为重要。
二、减速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
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绝大部分的生产机械是采用电动机来拖动。机械传动系统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它是由原动机、传动机构和生产机械三部分组成[1]。减速机一般用于低转速大扭矩的传动设备,是原动机与工作机之间独立的闭式传动装置。从图1可以看出,减速机是装在原动机与工作机之间,用来降低转速和相应地改变其扭矩。减速机通常分单级传动和多级传动两类,不论是何种传动方式的减速机,构成其内部结构的零部件都是由轴、轴承、齿轮、联轴器、机壳等组成
图1 机械传动系统基本结构
三、减速机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分析
作为生产中的关键生产设备,保障减速机的安全运转十分重要。当减速机出现异常情况时,一般由轴、轴承、齿轮、联轴器、机壳等零部件出现故障所引起的,因此,减速机的故障原因的查询也就是针对这几种零件的故障诊断,如果能对这些零部件出现故障引发减速机故障做出准确的判断,则可以对减速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判断和处理,保证机组运行的安全。目前减速机常见的主要故障类型有四类:1.轴不平衡;2.轴不对中;3.滚动轴承故障;4.齿轮故障[2]。
不平衡是减速机最常见的故障。引起转子不平衡的原因有:结构设计不合理,制造和安装误差,材质不均匀,运行中转子的腐蚀、磨损、结垢、零部件的松动和脱落等。轴不对中通常是指相邻两转子的轴心线与轴承中心线的倾斜或偏移程度。轴不对中可分为联轴器不对中和轴承不对中,联轴器不对中又可分为平行不对中、偏角不对中和平行偏角不对中三种情况。滚动轴承损伤或损坏将导致减速机故障,滚动轴承主要故障形式有:疲劳剥落、磨损、塑性变形、断裂、保持架损坏等。由于齿轮制造,操作,维护以及齿轮材料、热处理、运行状态等因素的不同,产生异常的形式也不同,常见的齿轮异常有齿面磨损、面胶合和擦伤、面接触疲劳及弯曲疲劳与断齿四种形式。
由于减速机运行环境恶劣,常会出现磨损、渗漏等故障,运行中的减速机很容易出现故障,故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1.减速机轴承室磨损,其中又包括壳体轴承箱、箱体内孔轴承室、变速箱轴承室的磨损;2.减速机齿轮轴轴径磨损,主要磨损部位在轴头、键槽等;3.减速机传动轴轴承位磨损;4.减速机结合面渗漏。针对减速机磨损问题,传统解决办法是补焊或刷镀后机加工修复,但两者均存在一定弊端:补焊高温产生的热应力无法完全消除,易造成材质损伤,导致部件出现弯曲或断裂;而电刷镀受涂层厚度限制,容易剥落,以上两种方法都是用金属修复金属,无法改变“硬对硬”的配合关系。
运行中的减速机除了磨损、渗透故障外,还有渗透油、温升过高、运转声响异常及油流不循环等故障形式,其产生原因和处理方向分析详见表1。
表1 减速机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故障现象 产生原因 处理方法
渗漏油 减速机轴同被驱动装置轴安装时对中精度低,加快了油封及轴承的磨损,形成渗漏油 重新找正及调整联轴节,保证对中精度;更换新的骨架式橡胶油封
结合面的密封垫或O型密封环损坏 按要求更换
输出轴端油封损坏或紧固环外圆表面磨损 更换新油封,或将原紧固环去掉,更换
结合面螺栓松动 将螺栓配合弹簧垫圈紧固
油中不洁物及杂物太多,使油封磨损加快 将陈油放尽,冲洗机内后,更换新油及油封
油过多,运转中形成或过高的搅拌热,导致油从油封处渗漏。 按油标的规定油面加油,切勿过多
温升过高 油或脂性能不佳 按说明书推荐的油或脂牌号,予以加足,切勿降低牌号
转臂轴承不良 按规定油面加足油;保证油泵正常工作及油路畅通
转臂轴承损坏 更换转臂轴承
运转声响异常 安装误差大,使减速机轴同被驱动装置轴对中精度太低,致使轮齿啮合及轴承运转声音异常 重新找正,调整联轴器
使用链条传动时,链条太紧 调整链条松紧度
零件损坏(如针齿套、针齿销、柱销套等) 拆机检查,修复或更换
油流不循环 油路堵塞 将油路疏通后,放尽机内陈油,冲洗机内油垢及杂物,再加入新油
油泵损坏 检查油泵,若发现零件(如泵体、凸轮、弹簧等)损坏,者应修复或更换
四、减少减速机故障的预防措施分析
对于机械传动系统生产设备,一旦减速机发生故障,会造成设备停机,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所以对减速机采取预防措施对防止和减少故障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减速机故障常见的预防措施有及保养,减速机通常装备有注油孔和放油塞,因此在减速机投入运转之前,工作人员应在减速机中装入建议的型号和数值的脂。其次减速机在非常规工作条件的运行时,应征询制造厂的意见。正常运行条件下减速机工作油温不能超过80℃。如果传输功率超过减速机的热容量,必须提供外置冷却装置。
五、结束语
生产实践证明,对减速机运行中的常见故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发现了的问题及时安排停机检修,做到预知维修,避免了故障状态的进一步扩大。这些措施的实施能顺应企业生产,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5
能源审计工作流程笔者参考相关的材料[8-11],并结合实际工作汇总了民用建筑能源审计的流程,可为高效、完整地完成民用建筑能源审计工作提供参考。能源审计工作的人员及设备配置对于民用建筑能源审计项目,建议一般设立1名项目负责人、1名技术负责人、1名质量安全负责人、1个内部专家组(2~3名专家)和数个能源审计工作组(具体数量可根据所审计建筑情况而确定),其中每个工作组均应设立1名小组长,另有组员3~4名。建议现场审计分为2个小队,一队负责文件审查,另一队负责现场调查和测试。民用建筑能源审计工作建议配置如下基本测试仪器:红外热像仪、超声波流量计、CO2浓度计、数字式钳型表、照度计、风速仪、空气温湿度计、通讯设备及笔记本电脑等。民用建筑能源审计进度控制根据笔者对民用建筑能源审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建议可以参考表1所示步骤与业主进行沟通,商议安排审计工作进度。一般可以初步考虑以45个工作日为基准,具体项目可以根据建筑自身的复杂程度以及对能源审计双方约定的其它要求,对时间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8-11]。
能源审计工作实施步骤
基本信息收集通过召开能源审计会议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建筑所有权人或物业人员收集被审计建筑的基本信息表,包括建筑概况、建筑能耗账单、用能系统和用能设备情况等,并通知建筑能源管理人员准备以下资料,供现场文件审查时进行查阅:1)被审计建筑的文字介绍,包括建筑基本信息;建筑功能划分及布局;建筑的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插座用电系统、动力系统等的基本情况;有无进行过节能改造,若实施过节能改造工作,需要说明改造内容;有无分项计量,若有,需要说明分项计量情况。2)被审计建筑的相关图纸,包括建筑图纸、结构图纸,以及水、暖、电、动力图纸。3)能源管理文件。4)能源账目文件。5)用能设备清单、维修管理记录、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记录。获得建筑的基本信息后,审计方判断建筑是否具备开展能源审计的条件,确定审计目标。若不满足最低审计条件,应及时提出(这一点对于政府委托的项目尤为重要)。现场调查和测试现场调查和测试包括建筑巡视和建筑室内环境测试2部分。1)建筑巡视对大楼进行整体巡视,结合文件审查结果及建筑基本信息表,确定建筑能耗和管理的总体情况。对大楼内的制冷机房、锅炉房等设备机房进行巡视,以便确定空调系统、通风系统、供暖系统、生活热水系统和电梯等用能系统是否存在管理不善、运行不当、能源浪费、无法调节等问题。根据建筑内各房间的不同用途进行随机抽检,对各用途房间至少选取1个房间。对所抽检的房间,巡视室内基本状况,对室内环境参数(温度、相对湿度等)的设定情况及控制和调节方式进行现场调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设定不合理、能源浪费、无法控制或调节等现象。2)建筑室内环境测试根据建筑内不同类型使用功能的房间进行抽样检测,每种类型至少选取1个房间样本。对所抽检的房间样本,采取以下调研和检测措施:巡视室内环境状况,调查遮阳情况以及办公电器等用能设备的运行和配置情况;对房间室内环境参数(温湿度、CO2浓度、照度等)进行检测;对室内环境参数的设定情况及控制和调节方式进行调查。通过以上检测,可以基本确定是否存在空气温度设定不合理、电器配置浪费以及控制方式不合理等现象。3)机房设备检查结合建筑基本信息表和建筑巡视情况对制冷机房、锅炉房及设备间内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调节和控制方式等进行评价,需要时可进行必要的设备能效测试。4)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测试根据实际需要,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保温性能测试,主要是采用红外热成像法检测围护结构保温缺陷、采用热流计法检测传热系数、采用压差法检测建筑物气密性等,从而确定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需要进行节能改造。
建筑能耗数据的处理分析及能源审计报告
建筑能耗数据的处理分析1)能耗数据评判依据通过分析能源费用账单和现场测试数据,计算出常规能耗和水耗、特殊能耗以及第3类能耗。建议可以采用每年每m2的能耗量和每年人均的能耗量等指标来客观评价能源利用效率。2)能耗数据计算对收集到的建筑能耗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各项能耗指标,包括建筑能耗总量指标、常规能耗总量指标、特殊区域能耗总量指标、暖通空调系统能耗指标、照明系统能耗指标、室内设备能耗指标、综合服务系统能耗指标、建筑水耗总量指标等,并对相同功能的统计指标进行横向比较,以评价该建筑的用能水平。3)能耗数据分析对建筑的能耗数据、设备及系统运行记录、节能潜力等进行分析。按不同季节或时段绘制主要用能设备的日负荷性能曲线,分析和判断各用能设备和系统能耗现状的合理性,提出单栋建筑的节能建议及相应的可行性分析,并综合分析其节能管理体系、规章制度、节能规划和节能技术改造等情况。能源审计报告单栋建筑的能源审计报告相对明确,对于民用建筑群的能源审计报告一般是建议按整体报告附分报告的方式编写。民用建筑能源审计报告(以单栋建筑为例)的内容一般包括:1)能源审计概况:包括能源审计的目的、审计依据、审计内容、审计团队;2)建筑及用能系统概况:包括建筑物基本信息综述、建筑物围护结构概况、建筑物用能系统及设备概况;3)建筑物能源管理:包括建筑物能源管理机构及职责、建筑物能源管理现状及评价、已有节能管理措施;4)建筑能耗分析:包括全年建筑总能耗分析、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分析、典型年逐月能耗分析、能耗拆分;5)节能潜力分析及建议:指出通过改善管理和改进技术可以明显实现节能的项目、总结对加强建筑能源管理的建议、提出改进建筑能源计量系统的技术措施;6)审计结论:得出建筑的能耗指标、分项指标及评价等级、节能建议等;7)附录:包括建筑基本信息表、建筑能耗账单、室内环境测试表、建筑用能现场观察表等。
民用建筑能源审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1)基础资料的完整性问题能源审计项目确定后要及早向业主提出所需的基本资料清单,并向业主详细阐述每种资料包括的内容,给其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整理,审计机构要逐一核查其准确性,以确保能源审计工作顺利、完整地开展。2)能源审计现场测试前的准备工作确定测试位置、合适的检测日期以及需要的检测设备。要及时与业主沟通,保证在其配合下、在适合的检测日前准备就绪。3)核实工作报告初步完成后需与甲方核实项目基本情况的准确性,核对实测情况及数据。4)沟通协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应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若遇到确实不易解决的困难,如果是政府采购项目(能源审计),审计机构需要及时向政府相关的管理部门反馈,在其帮助下确保能源审计工作能够顺利、高效地完成。
结语
篇6
关键词:技术 特征 趋势
一、引言
建国初期我国在建筑施工技术上走的是砖混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路子,其主要目标是基体的建造,技术、方法比较简单,建筑形式缺乏多样性和艺术性。改革开放后,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筑施工技术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二、建筑技术的特征
1.建筑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建筑造型变得多样化,使得建筑在设计方法和创作观念上紧跟时代。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能够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满足人们在建筑发展和变化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并形成新的建筑风貌,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使其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2.建筑技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建筑构筑物是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的科学结合,建筑构筑物的主要作用是给人类提供舒适的环境,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合理的空间。而建筑艺术则是通过建筑物、建筑群体等对建筑的比例、构图、色彩以及建筑的装饰、庭园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处理的艺术。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建筑艺术存在的前提是建筑技术,缺乏艺术的建筑也就丧失了生命力,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人们必然会对建筑的艺术性有更高的追求。
3.建筑技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涉及多种工艺制作,因此它必然会集多种技术于一身,形成一体化。只有对多种形式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将建筑构筑物进行完美落成。此外因为建筑构筑物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因此也是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有机结合的门类。建筑技术是历代文明进步、科技发展的结果。对建筑活动进行综合应用主要是指技能和知识的多样化,并且实现技术、科学、艺术的最终结合。
4.建筑技术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建筑技术是在施工工艺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吸收、继承、创新。首先,建筑技术能够实现纵向化的深化,向轻、短、薄、高精确度等方向进行设计和施工。其次,能够实现相互独立专业技术的发展,实现这些系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发展。建筑技术在横向的分化就会使得纵向上出现加深的情况,同时,其纵向上的深度也能实现横向上的拓展,实现各部门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实现建筑工程项目之间的密切合作,扬长避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技术也将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正是建筑施工技的动态性特征所在。
三、建筑技术的主要发展的趋势
1、关于化学合成技术材抖的发展
目前,在建筑业中合成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首先,采用塑料制品来满足特殊性的要求。比如,在管件的使用方面,用塑料管来制作排水管,就是非常好的耐高压、耐高温管。其次,在结构中也需要应用相关化学合成材料,这是发展的崭新领域,在建筑业中合成材料的发展有远大的前景。
2、关于多种材料组合的发展
将两种或多种材料进行组合,以此来生产出具有高性能的建筑制品。当前正在进行研究开发的建筑组合制品主要包括线材、有型材、层压材料等几类。其中线材和型材主要分为三类:第一为相应的门窗制品。比如钢和聚氯乙烯的增强所加以组合的材料。其表面为聚氯乙烯材、铝、聚抓乙烯。低辐射性的玻璃,进行双层隔音隔热的玻璃,由树脂胶条进行组合而形成的铝材料等。第二是由几种材料进行组合的管材,比如隔热性的管材,增强纤维合成材料而生产出现的管材等等。第三为轻性结构的制品,比如木、钢组合形成的架和粱等。充分使用层压技术来对传统材料进行组合,使其具有力学、建筑学、声学、热工、防火等多个方面的性能。这些组合材料的发展应用,必将为建筑构筑物带了更加严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3、关于建筑材料工程的发展
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使用的都是传统方法,使用天然制品和材料来对房屋进行建设。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有能力依照新的使用要求来对建筑材料进行设计和生产,这就是所谓的材料工程。材料工程不仅在混凝土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能对建筑材料性能加以改善,使人们对材料工程的信心大大提高。
4、关于建造技术水平的发展
第一,当前城市的服务和基础设施现代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发展给水、通信、排水设施、改善公共交通、修建道路等公共设施放在首要的位置,并对这方面技术进行努力开发,来对居民需求加以满足。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首先,城市在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不断实现现代化。其主要表现为:(1)通信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为对各类数据进行装备和适应(如数据处理、可见数据等)相关的通信网络。(2)使得供水系统质量得到提高,主要是将水厂建成网络,实现水源分散,达到配水的优化,利用计算机对网络加以管理。(3)使得排水网络质量得到提高,其主要是对管理雨水,控制污水,使得网络水密性得到提高。其次,对现有房屋加以改造,以满足社会经济需求。最后,对现有文化遗产和房屋进行维护的技术。
第二,在室内居住环境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建设房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室内环境。以便对居住条件进行改善,满足人们在生活和生产方面的新需求。对居住条件加以改善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健康和安全的环境。建筑不仅应耐久、安全、美观,还应进行保温隔热和隔音防火等,同时还应对各种条件的变化加以考虑。如生态建筑、智能建筑,无障碍建筑、节能建筑、老龄建筑等就是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出现的。
5.在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应广泛使用信息技术
在建筑制品和材料的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研究过程中,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是实现现代化的标志,即可以省时省力,又可以高效节能,增加行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增加专业知识的互融性,实现知识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作为一个建筑施工人员,必须牢固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四、结语
总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技术正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机遇。所以,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来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不但要保证施工的质量,还要争取施工的速度,既要考虑建筑构筑物的安全性,又要兼顾人们的审美要求。同时,我们还应对国外先进技术加以认真研究和学习,尤其是西方的建筑,历史悠久,风格多样,艺术性强,现代化的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也远远高于我国,要对它进行科学的引进,科学的学习,借此来促进我国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敏,黄越南.生态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
[2]谢浩,杨明理.先进的设计理念,尖端的建筑技术[J].低温建筑技术,2003.
[3]祝莹.对城市设计几个问题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
[4]高介华.建筑文化学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
[5] 陈玉伟.对我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建筑科学,2008,(6).
篇7
关键词:抗震设计承载力 桩筏 共同作用
中图分类号:U4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高层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层数多、高度高、重量大,这样不仅造成了竖向荷载的大而集中,而且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引起的倾覆力矩也成倍增长,因此要求基础和地基提供更高的竖直与水平承载力,同时使沉降和倾斜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并保证建筑物在风荷载与地震荷载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桩是深入土层的柱型构件,桩与连接桩顶的承台组成深基础,将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较弱的地层传到深部较坚硬的,压缩性小的土层或岩层,它是通过作用于桩端的地层阻力和桩侧土层的摩阻力来支承轴向荷载,依靠桩侧土层的侧向阻力支承水平荷载,因此,对于土质软弱层较厚的地基,桩基是一种成熟,安全可靠的基础形式。在很多软土地基情况下,建筑只采用单一的桩基础无法解决其承载力较低,成本较大的问题。为充分发挥上层土的承载力,从而采用了筏板与桩共同受力的桩筏基础,并且在工程实际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2 桩筏基础
2.1、承载力分析
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承受,以剪力形式传递给桩周土体的荷载最终也将扩散分布于桩端持力层。持力层受桩端荷载和桩侧荷载而压缩(含部分剪切变形),桩基因此产生沉降。而由多桩构成的群桩,由于承台与桩顶同步沉降,承台底面的土必然受到压缩从而产生土反力,该土反力也分担一部分的荷载,因此,由群桩构成的承载力实际上由三部分组成:各基桩的桩侧力,桩端阻力和承台竖向阻力。但群桩的承台一桩群一土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群桩的承载力并不等干各单桩的侧阻力、端阻力、承台下地基土承载力之和,群桩的工作性状的破坏特征也与单桩承载力之不同,所以,在进行设计时,不仅要清楚单桩的性状和承载力的变化规律、还需考虑群桩基础的群桩效应。
2.2、桩筏基础的主要性状
通过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理论分析和实测结果表晨,高层建筑有如下主要性状:
1)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工作性状,对于常见规设计(s/d=3-4情况)是基本上接近于在弹性地基上刚性基础的工作性状。
2)桩的存在,对减少箱基或筏基的沉降有明显的效果,并使高层建筑的整体横向倾斜大为改观,建筑物均匀下沉。即使是短桩基础,对建筑物沉降和整体横向倾斜的减小作用依然存在,当然对高层建筑短桩基础的桩尖下的软弱下卧层的存在以及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必须引起充分的注意。
3)对于一般的高层住宅或宾馆,标准层与筏底板平面面积相仿,这样,上部荷载是满布的常规设计桩顶反力分布通常总是角桩反力最大,边桩次之,内部桩最小。
4)在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满足建筑物荷载条件下,增减10%的桩数对基础的沉降影响甚微。
5)高层建筑桩基础在常规设计条件下,桩间土仍分担上部荷载,桩间土地基反力略呈马鞍形。在建筑物建筑竣工时,筏底板可分担小于26%的上部总荷载。为了充分发挥筏底桩间土的承载力,适当增加桩的间距是合适的。如果基底桩间土为饱和软黏土时,设计时不能考虑基底桩间土的分担作用,全部荷载由桩基承担。
6)不管是满堂桩还是轴线桩布置,筏底板钢筋应力均很小,说明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修改桩基础的设计计算理论。桩的刚度对筏基础的刚度是有贡献的。
7)桩沿剪力墙轴线或桩柱相对布置,较之桩满堂布置可大大减薄底板的厚度。
8)其他条件相同,但施工条件不同,分担上部荷载的比例不同的,灌注桩情况的筏底板比预制桩可分担更多的建筑荷载。
2.3、桩筏基础的工作机理
根据土力学原理,可以分下列几个受力阶段来阐述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机理。在建筑物施工期间和使用早期内,基底与桩间土保持接触,桩与箱或桩与筏共同承担建筑物荷载。,随着时间的进展,打桩时引起的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到某一时间内,由于孔隙水压力消散引起基底土的固结沉降,使得桩间土承受的荷载减小,此刻,桩承受的荷载增大。若此时桩间土的固结沉降大于桩基沉降,则基底与桩间土脱离。由于桩承担的建筑物荷载的增大,建筑物的沉降将不断增加,此时桩沉降速率要比孔隙水压力消散速率大些,基底可能又与桩间土再度接触。筏基分担上部结构荷载又增加。
如此循环,直至建筑物沉降隐定为止。至于基底与桩间土是否保持接触,这是与打入桩的数量、打桩引起地面的隆起量的大小、打桩速率以及桩间土和桩的承载力等因素有关。如果基底与桩间土脱离,而桩已有足够的承载力单独地承担建筑物的荷载,则桩间土与基底浆永远脱离。当然,当打入桩减少到一定数量时,桩和桩间土总是一起承担上部荷载的。
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超孔隙水压力的产生,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桩和桩间土区同承担上部荷载,且在建筑物整个使用阶段中,桩和桩间土分担上部荷载的比例保持不变。
2.4、设计中采用的方法
1、加大桩间距,减少桩数,充分发挥筏(或箱)底的地基承载力是可行的。具体设计时,地基承载力采用P1/4,桩基础的承载力安全系数采用K=1.2~1.5。目前出现的减少沉降桩或疏桩均是共同作用实践的例子。
2、若仍采用常规设计,桩承担的荷载可适当减小为:
Pp=p-pwA-(5-10)%p
=(95-90)%P-pw・A
式中:P―上部总荷载(包括筏基);
Pp―桩承担的荷载;
Pw―浮力;
A―筏基础平面面积。
3、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容许沉降可适当加大,可采用[S]=20~30cm。
4、一般的高层住宅或宾馆,当标准层的平面面积与筏平面相同时,内桩可排得稀疏些。
5、高层建筑桩箱基础尽可能采用轴线桩,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尽可能采用柱对桩的排列方法。
6、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沉降分别计算建筑物竣工时的沉降和最终沉降。
7、软土地基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筏板厚度的确定方法考虑相对刚度
8、带裙房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整体设计可采用主楼桩数多,裙房桩数少的布桩形式;或采用主楼桩长些,裙房桩短些的布桩形式。主楼底板厚,裙房底板薄可有效地减少基础整体设计的差异沉降。裙房基础不布桩,作为主楼基础的悬臂部分可有效减少整体基础的差异沉降。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当采用桩筏基础时,对筏板厚度的选用有不同意见:即较厚的筏板与较薄的筏板,这也说明在这一问题上人们对桩筏基础刚度的研究不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根据上部结构-筏-桩-同作用分析的研究,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在外荷载作用下,通常会产生两端上翘,中间下陷的碟形差异沉降,这一差异沉降,会受到上部结构的约束,从而对上部结构产生弯矩,以致上部结构中产生边柱的轴力增大,中柱轴力卸荷,即形成的拱作用,以及向外作用的剪力和柱下的弯矩增加,这就是筏板厚度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如果考虑上部结构的作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筏板的内力。因此,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筏板的厚度的方法,使桩承受的荷载差异变小,也使筏板在桩筏体系中承担的土反力比重增加。当然,这是以增加上部结构次生内力为代价的,如果筏板过柔,则上部结构次生内力会增加很多,有可能带来不利后果。
当筏板刚度增加时,可以减小筏板的挠曲,即可以减少沉降差,同时可降低因沉降差引起的上部结构次生内力,减小柱轴力的外移。然而筏板刚度过大时,则会引起筏板内力的加大,桩承受荷载差异加大,不利于桩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使筏板在桩筏体系中承担的土反力比重减少,不利于充分发挥筏板的荷载分担作用。
因此,筏板厚度(即桩筏基础刚度)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在设计中应注意其不利因素。
小结
高层建筑在用地紧张,需要设置下车库、人防工程和设备用房等地下室时选用桩筏基础可以解决软土地区,或持力层较深土质地基的基础问题。桩筏基础可以有效降低不均匀沉降,解决由此带来的结构不安全因素;同时桩基础可以承载高层建筑较大的竖向荷载,并满足地震,风等水平力产生的大的倾覆弯矩。运用桩筏基础时,应考虑上部结构的刚度影响,及下部桩-筏板-土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减小筏板厚度,减少桩数。桩筏基础作为复合型基础,其受力及工作性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不断探讨使桩筏受力及工作机理接近实际的工作性状,从而更好的指导设计。
参考文献:
[1]宰金珉,宰金璋.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钟闻华,张克恭等. 天然地基上的筏板基础受力及变形分析.中山大学学报, 2002(3):93-95
[3]刘继光. 筏板基础选型和设计分析.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2(3):79-83
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筏板基础;设计
Abstract: The raft foundation for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integrity, high bearing capacity, structure layout flexibility, widely used as a foundation in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is paper, it discusses several aspects from the raft foundation, design, calcul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unterparts.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raft found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7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迅猛,高层建筑的发展对地基基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工程对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和寿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造价和工期分别占建筑物土建总造价和总工期的1/3左右,所以必须选用和高层建筑要求相适应的基础形式,如果基础存在隐患,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研究已成为业界特别重视的问题。
筏板基础选型及设计
筏板基础是高层建筑常用的基础形式之一,是由这种基础形式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决定的,如能够充分发挥地基承载力,基础沉降量比较小,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施工方便且在一定条件下较经济等等。
筏板基础选型
筏板基础刚度大,整体性好,根据上部结构形式分为板式和梁式。在大型商业建筑中,因柱网较大,上部建筑荷载较大,常常采用梁式筏板;而小型高层公建或者低层住宅可以采用板式。不同形式有不同的设计计算方法,规范也有相应的规定与构造。包括等厚度或变厚度底板和纵横向肋梁。一般情况下宜将基础肋梁置于底板上面,如果地基不均匀或有使用要求时,可将肋梁置于板下,框架柱位于肋梁交点处。
筏板基础设计
在筏基设计时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1)使上部结构的荷载合力中心与筏基形心相重合,从而确定底板的形状和尺寸。当需要将底板设计成悬挑板时,需综合考虑上述多方因素以减小基础端部基底反力。(2)底板厚度由抗冲切和抗剪强度验算两方面来确定。决定板厚的关键因素是冲切,应对筏基进行详细的冲切验算。(3)无肋梁筏板基础配筋可近似按无梁楼盖按倒楼盖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对肋梁式筏基,当肋梁高度比板厚大的多时,可分别计算底板和肋梁的配筋,即底板以肋梁为固定支座按双向板计算跨中和支座弯矩,并适当调整板跨中和支座的配筋。(4)在比较均匀的地基上,当上部结构刚度较好时,可不考虑整体弯曲,但在端部一、二开间内应将地基反力增大10%一20%,按上下均匀配筋。(5)构造配筋要求:筏板受力筋应满足规范中0.15%的配筋率要求,悬挑板角处应设置放射状附加钢筋等。
二、筏板基础的基础埋深及承载力的确定
高层建筑为节约用地,常设车库、人防工程等地下室用房,并根据使用功能决定地下室的层高和层数,来确定基础底板的埋置深度。根据该深度结合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特点进行基础选型,研究选择天然筏板基础的可能性。由于天然筏板基础属于补偿性基础,地基承载力的确定除了按照有关规范通过深度和宽度的修正得到承载力设计值外,则是按照补偿性基础分析地基承载力确定。
筏板基础的沉降计算
在研究建筑物荷载的水平分布规律时发现:对于筏板基础,可将筏板划分为许多小单元,单位面积承受的荷载重量与基础的纵向挠曲曲线的形状相吻合,这说明建筑物四周各点沉降量受到其它各点荷载的影响较小,中部各点沉降量受到其它各点荷载的影响较大,若将基础设计成整片筏板基础,势必造成在相同的地基承载力下,中部沉降量大,而四周沉降量较小,基底土变形不相协调。
如果遇到地基地层分布不均匀而导致上部结构荷载在筏板基础上分布不均时,则会引起差异沉降较大,可考虑以下措施解决不均匀沉降问题。若出露土层属地质特性较差的情况,则可将其挖出一部分,换填低强度等级的素混凝土,以改变和调整地基的不均匀变形;重新调整上部结构荷载,以减小基底压力差;调整筏板基础形状和面积,考虑适当设置悬臂板,均衡和降低基底压力;大力加强底板的刚度和强度,在大跨度柱间设置加强板带或暗梁等。
工程实例分析
新疆某29层商住楼,总建筑面积约4万m2,本工程设有一层地下室,属一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主楼由2座塔楼组成,裙楼3层为商业用途,4~29层为住宅,地基从上到下为人工填土层(2m之内)、粉质粘土层(平均1.8m)、强风化岩埋深基本在5~6 m左右,承载力标准值kPa≥500kPa。
基础选型
本工程场地内基岩埋深较浅,其中强风化岩埋深基本在5~6m左右,承载力标准值,kPa≥500kPa,地下室底板面相对标高为4.5m,因此如采用厚板片筏基础,底板将基本落在强风化岩上,可以利用强风化岩作为筏板持力层,小部分落在残积土层的可用C10混凝土换填。筏板基础的整体刚度好,可以调整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施工简便,能有效缩短工期,且本工程柱荷载相差不太大,也有利于减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并且降低工程造价。事实证明,本工程采用筏板基础是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
2、基础设计
本工程的筏板基础设计包括基础持力层的承载力及地基变形计算、筏板板厚及配筋的计算、有关的构造措施等。
(1)地基承载力计算
经过计算,建筑物的总重量为9.99×105kN。本工程裙楼边线、地下室边线与塔楼边线基本一致,为了使筏板形心与上部结构重心尽量靠近,筏板基础边比地下室边线悬挑1m,筏板面积为2180m2,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应力p=458kPa。本工程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岩,其地基承载力即使不考虑基础深宽修正也大于基底压力,基础持力层的强度满足要求。
(2)地基变形计算
地基的变形计算主要是要确定在压缩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变形模量。在本工程中,在持力层深度处选取了4个点进行现场压板试验。根据压板试验,本工程场地强风化岩层的变形模量E0=110MPa。
在本工程中,由于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岩,其下卧中、微风化岩变形模量很大,可视为不可压缩层,因此沉降计算深度Zn取强风化岩平均厚度为10m;基础宽度b=30.2m;基础长宽比L/b=2.33;长期效应组合下基底压力pk=370kPa;通过查表可知,δi一δi—1=O.3,η=O.95;将以上数值代入沉降公式,S=pkbηΣ(δi-δi-1)/E0,可以求得基础的沉降S=32mm。该值小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的最大沉降限值200mm,因此本工程基础沉降满足要求。
(3)筏板设计计算
板厚:在本工程中,柱子的最大轴力为2.72×104kN,经冲切验算,同时考虑基础整体刚度,筏板厚度取1.8m。
强度计算及构造:筏基内力采用PKPM系列的JCCAD软件进行有限元计算。本工程筏板宽与板厚之比b/h>10,最大挠度较小,满足小于b/50的要求,基本可以按薄板小挠度理论来计算。计算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模型,划分单元尺寸为2m×2m,各单元下地基土的基床系数由程序根据各土层的压缩模量计算并参考地区经验值确定。根据计算结果,本工程筏板配筋为上下C25@100双向拉通,局部内力大的地方放置二排筋,二排加筋为C18@100、C25@100等。考虑到筏板混凝土量较大,在两塔楼之间设了一道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的干缩应力,并在两排钢筋网之间设梅花形排列的连系筋系筋ф16@1200×1200,以防止混凝土内出现收缩裂缝。
(4)沉降观测
本工程已完工,沉降约12mm,且比较均匀。说明上述的基础沉降计算是比较准确的。
总结
基础的选型对建筑物的设计及造价都有较大的影响,应根据地基实际情况作出合理选择,并在基础设计时选用合适的公式与参数。对于高层建筑采用天然筏板基础,本工程为今后同类型的建筑物提供了设计参考数据。
篇9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讲授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高校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实践教学的引入既能充分活跃“基础”课的教学气氛,也能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反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开设将能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强实际教学效果,真正体现“基础”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从“人”的角度来说,首先,部分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不重视,认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已经足够了,虽然绝大部分高校按照教育部的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使得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其次,教师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基础”课是全校各专业都要开设的一门公共政治课,只由“基础”课老师组织协调远远不够,还需要其他专业老师共同参与配合,可是很多老师都采取应付的态度,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最后,学生对实践教学不重视。由于高校与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学生也很难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只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
2、实践教学从“财”的角度来说,学校经费保障不足。大部分学校没有“基础”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筹资渠道不畅通、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当前各高校遇到的主要问题。要开展好实践教学,教师的学习、培训、实践基地的建设、社会考察和调研、志愿者服务等都需要学校的资金作为支持,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实践教学寸步难行,甚至部分高校连最基本的路费、食宿费等相关经费都无法保障。
3、实践教学从“物”的角度来说,教学基地有限。实践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重要桥梁,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教育形式,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另外实践基地实用性和应用性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远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4、实践教学从评价角度来说,评价体系不健全。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强化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许多高校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教师在评价时主观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不能给予公平公正的结果,无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基本途径
1、加大学校的重视程度。要求与大学生实践相关的各部门都要积极配合,最好由校领导牵头组建一个专门的实践教学单位,明确职能及管理细则,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另外学校还要提供经费支持,这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将实践教学经费纳入到每年教学经费预算中,同时要注意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于其他用途,加强监督,使得实践资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一方面,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又要了解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样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最后,充实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基础”课教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要协调校内各部门的力量,整合好实践教学人力资源,分工协作、共同努力。
3、创建实践教学基地。首先,实践教学基地是“基础”课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平台,实践基地的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内容,最终能够达到学以致用。其次,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基地,短期实践基地不仅耗费组织者的精力还浪费学校的财力,只有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才有利于实践教学长远发展。最后,确保实践基地的安全性。实践基地可以是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类团体,场地安全才能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事前做好检查工作,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篇10
从经济法的视域证成其价值目标为社会整体利益,更多是借鉴“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的二分法来完成的。因此,当论述促成利益均衡发展的机制时,现有的市民社会组织形态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政府公权力面前,个人显得太渺小、太单薄。若没有代表自己利益和反映自己意愿的社会中介组织的存在,个体的力量无法与以国家为后盾的政府权力来抗衡,对政府权力的侵害也就无能为力,自身利益的诉求就可能无法实现,就可能会导致政府权力的滥用。[1]本文认为,社会中间层的兴起不但有对抗政府权力干预的作用,而且在经济法价值目标——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中还是重要的实施主体与利益承担主体。现时社会中间层的发展与经济法学对其关注并不成为正比。经济法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兴起以来国家干预说”一直占据主流,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始终处于漠视状态。[2]实际上是有很多学者关注社会中间层的发展,但其研究多集中于社会中间层是一种“市民社会”的表达与实现形式而已。这种研究其实质不过是把“黑格尔——哈贝马斯”的理论框架转至中国现实下的一种延伸,而具体的社会中间层在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上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详细的论述。这种应然层面的讨论并不能代替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间层的实然状态。本部分将从社会中间层存在的缺位与越位问题着手来讨论社会中间层在应然角度应当处于怎样的结构与框架之中以及社会中间层是如何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
二、社会中间层的概念、特征及类型化
在现时的研究中,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以及萨拉蒙的第三部门理论相对应的名词包括了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社会中间层,民间组织等几个概念。而这几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并非一致。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多见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论述中。[3社会中间层主要在杨紫煊教授主编的经济法教材里面使用。其实王全兴教授撰写《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一书也对社会中间层作了深入的考究。从广义上讲,社会中间层是指政府和营利的企业之外的一切社会民间组织,它在外延上包括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其它组织(含单位内部的、以企业形式登记的、未登记的社团等)。在探讨社会中间层的内涵及外延时,清华大学社会中间层研究用图形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
单纯给出定义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关键是明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通过归纳其特征来区分相关概念。社会中间层的特征,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一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萨拉蒙教授(Salomon,1999)提出定为社会中间层:(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结合目前学界的观点,笔者总结了社会中间层的以下几方面特征:
(1)非政府性。这是社会中间层的根本属性之一。它强调民间组织在社会功能上有着与政府类是的公共管理职能,是与政府组织体系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含义:第一,社会中间层的产生是以社会需求而不是以国家职能为基础;第二,社会中间层在体制和组织上独立于政府之外,并不隶属于国家的政治和行政体系;第三,社会中间层是按照组织宗旨提供公共服务,而政府是在国家的制度范围内提供公共服务的。[6]社会中间层设立时就应当与政府机关或者是权力边缘机关相区别,并非通过政府编制或法律专门规定而设立,仅由相关主体按照社会中间层的相关登记管理法规发起、设立的。因此在中国,参与的若干人民团体就不属于此次调研的社会中间层范围,比如工会、妇联等。
(2)公益性。社会中间层的设立目的、组织宗旨、活动开展、提供公共产品都应当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其实施的既非企业的营利行为,也不是政府机关在法律的授权范围内,以职权或相对人的请求开展的行政行为,而是一种自愿的利他行为。另外,社会中间层不是以会员制为主的互益性组织,其受益者应当是社会上不特定的公众,在符合社会中间层的相关规定时,成为社会中间层活动的相对人。即使以会员共同利益为结社与活动主要目的相关社团在章程中有明文规定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但其主要性质仍然以互益性为主,因此不能算作社会中间层。而一般的民非(主要是一些培训机构与以会员共同兴趣为基础结合而成的俱乐部)虽然在法律上要求及自身在章程中,明确自身为公益性组织,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其更类似于企业,实施的行为更类似于营利性行为,因此仅有部分的以保护社会弱者、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民非在此次调研的社会中间层的范围之内。
(3)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是指组织的存在目的不是积累财富或创造利润,而是提供某种公共服务,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这并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不可以盈利,但其盈利所得必须继续用于组织的使命,而不是在其成员(原文是组织缔造者)中进行分配。[7]非营利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含义:第一,组织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二,组织的利润不能用于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第三,组织的资产不能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每一个社会中间层都是以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为自己的意i只形态和指导思想。不以营利为目的,这是社会中间层的本质特征。
(4)自治性。指的是社会中间层在人事、财务、决策等方面不依附于任何其他的社会组织,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动,具有独立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是公民实现自组织的社会机制。
(5)组织性。主要是指社会中间层应具有一定的正式的组织形式,包括较为固定的办公场所、较为固定的人员、经常性的活动、一定的组织章程和制度规范。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比如,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出现大量的网上社团,这就不能拘泥于上述规定。从本质上来说一定的正式组织形式”指的是具有一定的组织边界、持续性和组织认同。
(6)职能的互补性。社会中间层的产生是对“二分法”的超越,在市场与政府失灵的情况下产生,其基本职能就应当是补充政府与市场所无法满足的、民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这些要求主要是指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与一般人对收入安全的需求。具体而言,社会中间层具有组织公民社会参与,进行社会动员,促进可持续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功能。
事实上,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中国,社会中间层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但这一概念总体上强调的是类似的属性,即指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从这个意义上社会中间层被称之为区别于政府与企业的“第三部门”。中国国内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社会中间层几乎不存在,但又确实存在一些从行为和运作机制上既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企业的社会组织;因而中国学者大多更倾向于从推动和促进非营利部门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将定义限制得过于严格。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社会中间层”这一概念与目前学术界所使用的一些包括“民间组织”、“第三部门”、“社会团体”等概念的基本语境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操作中笔者又根据上图1-1适当调整了概念的范围,具体的社会中间层类型。(一)社会中层在我国的发展样态社会中间层这一词汇及其所强调的各种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体制转型之间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证实,且与过去30多年来中国社会所经历的过程相吻合。中国的“小政府、大社会”目标模式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为中国社会中间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的机遇。从改革开放之初就涌现出来的大量社会组织,在推动个人参与、实现社会价值、拓展公共领域等方面形成日益丰富的社会舞台,成为中国社会转型不容置疑的事实。
第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社会中间层的发展总体上呈现为在曲折中不断增长、突飞猛进的过程。从每年新增的数量来看,以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基数为1〇〇,则1979年以来社会中间层在曲折中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一度出现了停滞,但每年新增的社会中间层组织数量均高于1978年的水平,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最近10年先后出现了两次增长,在1985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1978年水平的5.8倍和9.7倍。另外,从实际年底登记注册的社会中间层组织数量变化看,自1988年实施统一登记制度以来,两类社会中间层组织登记年末数在经历了最初5年的非常规增长后,在1992—2000年一度徘徊在15万家,从2001年突破20万家之后一路攀升,至2008年底突破40万家。2012年底突破50万家。
第二,从结构上看,在过去30多年来主要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各种协会商会的比重呈显著增大趋势,而各种学会研究会的比重则相对缩小。具体来看,每年新增的各种学会研究会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顶点,约相当于同期各种协会商会的3倍,但随后其增量不断减少,相对比重也显著下降。至2000年,新增各种学会研究会只相当于同期各种协会商会的四成,到2007年度更下降到不足同期各种协会商会的四分之一。与之相对,每年新增的各种协会商会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度形成一个,后来在整体停滞的背景下陷人低谷,但从2000年转人新的增长,并迅速持续扩大,2002年超过上一个,到2007年,年度新增社会中间层组织数量已相当于2000年的5.3倍。
(二)社会中间层缺位与越位的原因述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中间层组织的发展经历了快速增长期,其中虽经历停滞或曲折,不同时期的增长态势不同,结构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但发展的总体趋势无疑是非常显著的,不仅以两次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且呈现出持续增长和不断扩展的趋势。其结果是,我国社会中间层组织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成为遍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能够承担一定的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功能。在经济法领域,学者认为,社会中间层有四个特征:中介性、公共性、民间性、专业性。其具有三项职能:一是辅助职能,辅助政府干预市场服务,辅助市场交易与竞争服务;二是干预与制约职能,体现对市场的干预与对政府的制约;三是协调职能。协调单个市场主体之间、市场主体利益集团之间、市场主体与政府主体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社会中间层理应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实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际情况是如何的呢?通过对事实的归纳,至少发现存在两种情况值得研究:
1.社会中间层错位,成为“二政府”。1996年正式提出的社会中间层双重管理体制,在当时可以说是中国政府加强对民间组织宏观登记和微观业务管理相结合的较为成熟的制度形式。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组织的登记审批,指导检查监督组织的各项活动,依法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业务管理机关承担组织的申请登记、对外交往以及活动开展等。双重管理体制将组织的成立、管理、运行以及最后的解体都纳人了政府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制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合法登记的社会中间层往往不是半官半民组织就是已经落人政府严密的掌控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中间层不能通过合法通道进行登记注册而选择其他的生存方式。比如到工商部门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身份登记注册。由于制度上的限制,许多的民间组织游离于体制之外,其组织上、人事上、活动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都较强。但是,因为缺乏“合法”身份,在现实中时常遇到“合法性困境”的难题。种种限制使“结社自由”这一原是公民所拥有的宪法所保护的权利变成了由政府批准的“特权”,通过政府规定的方式来取得合法身份的民间组织已被抹上了浓重的“政府选择”的色彩。因此,在中国,由于双重管理体制的存在,真正的中间层常常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主管单位而被排斥于合法的体制之外。这种做法使我国的第三部门在法律的初始权利设定上就丧失了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独立性,使第三部门成了第一部门的法律附属物。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性行业协会全都是基于行政手段而组建的。原国家经贸委直管的15家行业协会有9家是由其直管的国家工业局直接转制而来。青岛有53.5%的社团仍由党政领导干部兼任其领导职务。[9]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工会。工会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应当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积极发挥《劳动法》赋予的职能,在“劳、资、政”三方构成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处于积极作用,扮演三者之间的桥梁。但在我国现阶段,工会的应有地位没有得到落实,仅作为企业福利机构而存在,领导成员事实上受企业行政的控制和委派。更为重要的是,在劳动法的框架下,集体合同的签订是需要工会参与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大多工会缺位,无法成为谈判一方当事人,承担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并向企业积极争取改善劳动待遇的角色。
2社会中间层越位,走向垄断的极端。苏永钦教授早就指出,由于社会中间层毕竟只代表和维护某些特殊群体的共同利益,它的行为也天然接近于联合行为,内在地蕴含着不正当竞争、垄断风险,对社会具有无意或有意的破坏性。[1°]社会中间层成为行业垄断的主导者已经在中国出现。从应然层面,行业协会的价格自律行为必须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价格法》、《关于制止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其
明确表示反对低价倾销行为,并要求企业的市场定价不应低于本企业成本。并且不能构成暴利和低价倾销。而在现实中,行业协会组织的“价格自律”,往往超出了行业自律职能的法定限度,形成价格同盟或价格“卡特尔”行为。例如,2004年,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日前出台了全国首个金饰品行业的自律办法,不仅规定会员单位的饰金价要以协会制定的中间价为基准,上下浮动不超过3%,而且要求非会员单位也须遵守,违反者将受到处罚。再如,2007年7月,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召开价格协调会议,参会企业的方便面产品的全国市场覆盖率达95%,分会负责人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布了涨价消息。但是,要明确这种价格“卡特尔”无论是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属于本身违法的严重垄断行为。《反垄断法》第13条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的垄断协议。而美国《谢尔曼法》同样严禁这种垄断协议。
为什么在应然理论层面发展良好的社会中间层在现实中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呢?首先,当然与政府的过度干预有关,政府的过度干预使得市民社会的状态一直未能得以完善,进而直接影响社会中间层在现有的条件下发挥作用的余地。正如之前所述,国家借助双重管理体制对社会中间层进行强力控制,造成经过登记的社会中间层几乎不存在独立性可言。朱健刚教授将之称为“前公民社会状态”。本文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在现时社会条件下,社会中间层虽然可以发挥着面对其成员的组织作用,然而这种作用却逆向形成了反抗社会整体利益的效果。这实质上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端倪,这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利害主体建构才可以得以解决的。
四、社会中间层主体存在的依据
尽管之前已经论述,社会中间层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种种尴尬与窘境。但是,从应然层面上来看,社会中间层具有毋庸置疑的正当性。
1.经济学依据。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有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或者说“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产品,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好处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12]准公共物品则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在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类公共物品。而社会中间层就是提供这种准公共产品的,其功能具有双向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未能完全弥补的“市场缺陷”和市场未能弥补的“政府缺陷”。正如有学者所言,社会中间层具有关注社会问题、表达和综合特殊群体的利益、沟通政府和社会关系的功能。社会部分群体提供准公共产品就是其存在的经济学依据。
2政治学依据。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下,不同的历史时期,原来处于国家范畴之内的实体与关系可能转移到国家的界限之外,而进入社会的范畴。[14]政府与社会中间层的关系实质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有学者指出,政府和社会中间层合作治理社会问题是第三域(ThirdRealm)的“去国家化”,它预示了一种政治创新一新型的协商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它可能影响未来第三部门和整体社会变迁的方向。®社会中间层起到了沟通市场与政府的桥梁作用,以便政府在尊重市场主体独立性、经济性的前提下,集中力量、有的放矢、科学决策。
3法学依据。“公共领域”是指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民自主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按照哈贝马斯的定义,公共领域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一部分,是存在公共需求、公共媒介和公共价值的社会空间,是其中拥有自主的独立人格和主权意识的公民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和影响,是一个社会公共领域得以拓展的基石,而各种形式的民间组织则被认为是“公共领域载体的机制化”,其核心在于拥有自主的独立人格和主权意识的公民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换言之,自由和独立的人格并具有主权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的公民,是民间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正如有学者所说,社会中间层主体就是这样一个位于法律之外的子系统,它的自我规制正好可以避免国家的过分介入,借助其本身专业知识、信息、经验和判断,能有效地执行国家政策,降低规制成本。
从以上传统论述可以看出,社会中间层利益主体地位是在于促成独立于政府——市场之外的利益主体群,使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能够在一个可以互通勾连的机制之下进行对话与利益博弈。社会中间层的出现,就是为了保障个人利益得以最大化,也是社会整体利益得到实现的最优选择。[17]并充当政府和大众之间、企业和公民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中介。[18]根植于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两大基石之上的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以克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为导向,以社会中间层主体为路径,最具构建政府与市场的和谐关系的合理性。[2]以上即为社会中间层在经济法框架内存在的正当性。
五、社会中间层与政府及市场的利益博弈
1.社会中间层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定位。[19]社会中间层主体与政府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是公共资源在该两者之间的配置关系。这种关系有学者形象地将其描述为“挤入”与“挤出”。挤入是指社会中间层可以提供为政府提供一定的竞争激励,使得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竞争,从而促使政府能够改进公共产品的服务质量,提升对公民需求的满足度。而挤出则是指两者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包括资源配置领域、影响力及财力方面构成排斥与竞争。
2.社会中间层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博弈。经济法学界将两种的关系归纳为一般民事关系、市场规制关系、宏观控制关系。但是,笔者认为,对此关系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分析:
首先,社会中间层对市场主体起到上传信息的作用。社会中间层可以作为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向政府传递市场主体的信息,反映市场主体的需求,为政府吸纳市场主体的需求提供一套可供实现的机制。一种典型例子就是,社会中间层通过制定企业行业规章制度,扮演行业利益的代言人和政府政策信息的传递者的双重角色,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其次,社会中间层对市场主体起到内部自律的作用。从现时的运作中可以看到,社会中间层开始承接了部分微观管理职能,以管理主体的角色对市场主体的运行提供鉴证、评估、监督等服务,从而净化了市场,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例如,注册会计师就对企业的账目有审核职能,对其提供的账目报表具有诚信义务,不做假账。还有的社会中间层采取破除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将其自身发展成为信息中介机构,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如美国就有著名的盈利性信息服务机构邓白氏信用服务社、信用卡公司、标准普尔等信用评估机构。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论述可以看出,在应然状态下,社会中间层理应发挥着即独立于政府,也独立于市场主体的作用,其目标具体而明确的指向社会整体利益。而社会中间层除了具有协调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特别功效外,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其通过大量的组成成员的利益表达让个人利益在一种公共视野上形成部分群体现实的社会需求,以此实现社会整体利益,这也体现了社会中间层在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的具有政府和市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将在后文进行详细论述。
六、促进社会中间层发展的制度构建
应然层面的理论探讨不能代替实证层面的制度建构。现时的实然状况是社会中间层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以及社会中间层成为其成员实现个人利益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的手段两种不利情况。如何排除这两种不利的情况呢?本文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排除政府的不正当干预,放松对社会中间层的管制。正如之前所述,政府的不正当干预现时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构建较大的影响。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社会中间层的发展领域。由此,排除政府的不正当干预,放松对社会中间层的管制就成为了必要。
2.突出社会中间层的共利维护性。通过具体经济法机制促进社会中间层能够发挥其共利维护性的作用,明确社会中间层上传信息的功能,促进其能够向政府争取利益的机制。
- 上一篇:温庭筠的杨柳枝
- 下一篇:元旦主持词开场白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