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23:3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化工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多种先进教学手段与检索实践相结合
我院采用现有的CAD电脑室进行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在CAD电脑室中,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在线演示、检索过程录像演示、电脑室上网实习与在线考核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同时,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联网查阅,更有利于PBL教学法的实施。
1.2推行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模式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来组织学生学习的,它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工具。因此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中,教师针对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研究问题,将学生按5~7人一组进行分组,共同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检索工具、检索方式、检索路径及检索策略,根据检索系统和实际要求选择多种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的方式,共同处理问题并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为更好地解决问题,常常先进行任务分配,并依照各自的任务查找信息资料。通过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出现分歧,学生可及时向教师请教,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注意课堂的掌控,及时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进展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以备后续讲课时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引导问题时要多鼓励鞭策,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给予学生自信,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1.3分组报告、答辩,教师总结
分组讨论后进入学生和教师互动阶段。学生不仅要上交报告,而且各组必须准备一个时间不少于10分钟的PPT报告,推选代表就本组的检索思路、运用的检索方法及得到的检索结果向教师和同学们汇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现场演示。每个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必须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这个过程中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帮助回答问题。在学生的答辩过程中,教师不是观众,而要在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或者回答错误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并补充讲得不太清楚的知识点和漏讲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学生自己也会看到小组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他们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评估的能力,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程度。在此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多多鼓励学生,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有不同的观点,让同学们在互相辩论中加强学习效果,共同进步。最后,教师对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对结果中的特殊问题进行点评,并因势利导,总结归纳出该组问题所涉及的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各自的优缺点、规律及策略。
1.4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形成教学反馈。在引入PBL教学法的同时,笔者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部分改革,学生本课程总评成绩(100%)=期末笔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40%)+实习结果及讨论表现(占40%)。其中,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大大减少。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实践操作的完成质量,考查学生对每个知识板块的掌握程度。实习结果及讨论表现能够反映学生课后收集整理资料的详尽程度、综合信息检索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1.5与先行课、并行课密切配合
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此时,学生已具备四大化学课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知识,并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及笔译外文专业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文献检索课对巩固、运用理论知识和提高外语水平也有重要作用。设置“问题”时,要有意识地结合先行和并行课的内容,并密切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调研。
2PBL教学法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应用成效
PBL教学法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笔者将其应用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中获得了较好的成效。PBL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分组讨论过程。在这过程中,小组成员自发分工、协作,汇总答案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文献检索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交流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PBL教学法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学习者和合作者等。尽管问题的解决由学生自主进行,但问题能否成功解决与教师的努力密不可分。要促使教学的成功,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要探究问题的学科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选择和设计那些既能充分与课堂教学内容融合,又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讨论兴趣的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更要多提学生容易犯错、容易忽略、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提高了,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使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灵活。
3PBL教学法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教学中应用的不足
PBL教学法具备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性。首先,PBL教学法无法全面推行。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现有的经费投入、教学资源、课程学时数及师资力量难以满足PBL教学要求,如电脑的数目及配制不足、数据库的购买不足等。其次,教师的教学思维易与PBL教学脱节、无统一规范的PBL教材、图书设备资源缺乏、学生的学习习惯尚需改善等因素,使检索课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最后,课程设计不合理或超出学生的研究能力、课堂讨论学生积极性不够、PBL教学耗时较多等原因也阻碍了检索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积极配合,群策群力才能够圆满解决。
4结语
篇2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高校的教育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兼顾了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在基础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上的培养要求,并已在专业硕士培养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企合作形式与内容
校企合作形式是影响联合培养的最重要因素。重点大学及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其品牌和行业影响力而在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该校立足于石油石化行业和领域,面向东营胜利油田和青岛近海油气田及两地相关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是国内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校企合作效果最好的高校之一。然而,国内大部分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仍较为初级,特别是地方高校受到学校科研实力、学校办学层次和软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校企之间的相互联系多建立在项目合作和个人感情联系的基础上,未形成长效机制。如果企业负责人离职或合作项目中断,则联合培养将大受影响甚至停滞。此外,部分地方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或过分追求“短平快”的项目,都将影响人才持续培养机制,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从人才需求角度来看,地方经济状况的优劣也会明显影响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而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基础。
(二)导师
很多高校的校内导师过度倚重发表学术论文,或者一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应用研究项目和研究经验。该类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往往延续过去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此外,很多校外导师是企业的高管或主要负责人,日常事务繁忙,对自己负责的学生疏于管理和指导。学生在企业或沦为廉价劳动力,或实践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
国内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主要管理和培养政策已经基本齐备,但仍有部分政策还在修改和制订过程中。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考核方式、实践内容等方面没有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加以区别,未能体现出专业学位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开设不足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生源
对于重点高校,无论是学术型硕士或专业学位硕士均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学校可以从容择优录取。而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认可度普遍较低,直接导致部分优秀生源流失,毕业生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五)其他问题
部分地方高校在导师激励政策、学生奖励机制等方面不够完善,由此产生了导师因专业学位学生花费多、产出少而不愿意接受专业学位学生的情况;学生也因在奖学金等方面无法与学术型研究生竞争而影响了科研积极性。
二、方针与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以山西大学与三维集团合作构建的“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平台,通过深入探索山西煤化工转型对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从合作模式、导师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力图构建一种符合山西省化工行业需求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是稳定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根本措施。2002年,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就因项目需要而在三维集团进行数月至一年的工业侧线实验。随着双方项目合作的深入,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而企业的技术人员也积极参加山西大学的博士或在职工程硕士考试,双方实现了人才培养上的互动。在此基础上,2004年双方共建了“精细化工催化与反应工艺共建实验室”,实现了校企层面的科研平台构建。2007年底,经山西省经委、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批准,校企双方通过政府层面建立了“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随着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该中心不但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平台,也逐渐成为高校和企业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平台,并为企业技术带头人的知识更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支撑。近年来,山西大学积极开展“煤基资源高值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拓展多方合作关系。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企业平台已包括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河南煤业集团等大型煤化工企业,未来还将探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过程所等研究所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山西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的校企合作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校企合作项目牵引建立校企层面的科研合作平台建立政府层面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立多方参与的校企科研教育合作平台。其中,多方平台的建立不但解决了科研项目延续性、科学性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性和持续性。
(二)管理体制创新
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我们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方面开展了改革创新。研究生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负责与专业学位相关的政策制订、学科建设、品牌建设,以及对各培养单位进行管理、督导和服务等工作。学院成立了相关的“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负责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化学化工学院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基础,吸纳了相关学科负责人和校外导师,共同承担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的职责。上述举措有利于各培养单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符合各自专业实践特点的培养模式。
(三)导师遴选及评聘制度改革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根据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了详细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评聘制度。特别是对企业导师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聘”的管理办法。在学院教育中心层次上,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化学工程硕士指导小组,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核心,吸纳其他理科或相关学科导师,实现导师之间的理工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科环境中开展应用实践的问题。此外,学院教育中心强化了企业导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让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及研究生选课、确定科研课题、开设学术讲座和专业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进一步让企业导师融入学生培养过程。
(四)课程体系构建
2013年,山西大学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结合各专业具体情况,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修订。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应用课、选修课4类,各类课程均采用了教授授课、双语教学等模式,特别突出工程应用类型的课程。由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导师的知识存在多学科、多研究方向的交叉,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丰富选修课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为了避免重复设课或课程内容重叠,各专业领域均可选择化学学科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方面,由于山西大学工科师资力量不足,我们采用“外校聘请+本校培养”的模式逐步提高师资水平。此外,学校还通过请企业导师或行业知名专家开设学术讲座、特色专业选修课等方式,使学生获悉国内外化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五)奖学金制度
现阶段山西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主要为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原有奖学金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考量。化学化工学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分开评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专利、负责项目、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特别强调学术论文、专利、项目等必须具有应用背景。此外,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结果无法量化的问题,我们采用“预审+集中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委员会评出获奖等级。上述评审制度的实施明显调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发展与方向
尽管我们在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进
行了许多改革,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进一步协调改进。我们将目前改革探索的方向归纳如下,这既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也希望能够给予其他高校一些启发。
(一)提高学科认可度,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优质的生源是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大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源,校企联合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山西大学通过增加推免生名额比例,明显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素质;与此同时,山西大学通过鼓励校企合作科研,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学科的业内影响力。未来,山西大学将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为发展核心,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动力,通过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二)深化校企人才技术交流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校企双方只有真正实现技术流、人才流的双向流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涉及项目合作、利益分配、人才交流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研究生实践中心的构建,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引领、扩大平台的影响力,提升平台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引导校企合作由“项目带动”发展到“人才+技术混合带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改革奖励制度,激励学科发展
篇3
化工实训教学实施5S管理的意义[5-7]
1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
目前,由于很多化工专业高职毕业生不一定工作在一些传统化工企业第一线,而是工作在一些类化工的企业,如日化行业,电子行业,橡胶行业等。而职业教育的理想目标就是毕业生能零距离上岗,因而在校期间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职业习惯,使之能快速适应不同企业的工作现场的管理。“5S”管理中第5个“S”是“素养”,也即通过“5S”管理,人人养成好习惯,按规定行事,培养具有良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学员(员工)。校内实训基地推行“5S”管理模式,使实训过程工厂情景化,能通过规范的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职业习惯。
2有利于高职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形成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还包含其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校内实训基地推行“5S”管理模式,将安全教育有机融入技能训练之中,营造工作现场管理氛围,消除工作隐患,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或实习实训环境。因而,在实训过程中能让学生潜生良好的职业岗位意识和职业道德。
实施5S现场管理的措施
1成立领导机构,积极推行
项目的实施是需要机构领导,要想5S现场管理能很好的嵌入化工实训教学过程,首先应成立一个推行委员会之类的性质的机构,该机构应由学校教务牵头,系部配合,最好有企业的现场管理的专家成员。机构负责收集相关资料,借鉴其他企业特别优秀化工或者类化工外企的5S现场管理原则和经验,制定明确的推进进程表,按阶段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5S现场管理能强有力的推行下去。
2结合岗位责任,制定细则
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发展趋势是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来整合教学内容。为了使“5S”活动有据可依,增强其权威性,可以结合一些著名化工企业生产岗位要求,同时根据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整,将“5S”现场管理嵌入岗位责任制,使每一部门、每一个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和工作标准。3.3定期培训宣传,提升认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老师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对5S现场管理认识有限,因此要有效推行“5S”现场管理,必须组织宣传和培训。一方面在实训室的宣传栏中布置有关“5S”管理的常识和图片,使师生能够随时看见“5S”。一方面定期、不定期组织邀请企业现场管理工程师对师生进行培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定制不同的培训内容。通过培训和宣传,师生了解“5S”的具体含义、内容。
篇4
所谓多场分布,就是指发酵生物反应器中受到的多种物理因素影响,导致反应器内基质、产物等在浓度和温度上发生改变,从而对反应速率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物理因素即为温度分布、速度分布和浓度分布。以发酵液中的反应为例,其反应的最终结果都与这些多场分布因素有关,如氧的传质速率、菌丝团以及菌体的内反应组分传质,还有固定化酶等等,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影响因素在影响反应过程的同时,还会起到主导反应的作用,即为发酵罐内反应的控制环节。所以,在发酵罐中的各项反应中,传递特性的作用十分关键,它的研究对于发酵罐内化学工程的研究来说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并且为以后的发酵过程控制理论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2乙醇提纯工艺中所涉及的化学工程问题
乙醇提纯的主要工艺方法在进行乙醇的发酵工艺时,水是反应中必须要产生的物质之一,于是乙醇的提纯工艺就落到了水与乙醇的分离工艺上。基于化学原理上分析,这种提纯工艺可以采用精馏法,可以采用吸附法、共沸精馏、萃取精馏,也可以采用渗透气化膜分离法等等。一般来说,乙醇在发酵液中的质量分数在5%到12%之间,但是工业用乙醇的质量分数却在90%以上,那么这就给乙醇的提纯工艺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采用传统的精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工业的要求。由此,可以将发酵液中的乙醇混合物分两步进行提纯,首先,利用普通的精馏提纯方法得到质量分数为92.4%的乙醇,然后再利用萃取、共沸、吸附等精馏方法得到高纯度的工业乙醇。精馏这种乙醇提纯方法已经发展多年,其工艺与流程也比较成熟,然而在这种精馏过程中由于产生很高的热量,造成的能耗很高,并且在此过程中对于回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大增加了精馏成本。综上,在传统的乙醇提纯工艺上还具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空间,可以从设备配置、生产效率以及工程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得出更适合现代工业发展的有效方法。目前,这种工艺方法已经有所突破,如分类与反应过程耦合的方法,就是创新的代表。在燃料乙醇方面,乙醇的纯化可以采用的方法为多塔精馏,同时结合向乙醇混合液中增加原有体系分离因子的萃取精馏等,也可以利用膜蒸发分离的办法,其优点是降低能耗,避免污染环境。此外,吸附的办法在燃料乙醇纯化工艺中还没有很成熟的使用,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现阶段,燃料乙醇生产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操作过程,如吸附脱水共沸物、渗透蒸发、萃取精馏等,将这些单一过程组合研究的文章不多。实际的燃料乙醇纯化研究中,计算机仿真的应用开始不断增多,它在进行不同单元组合的反应规律研究上十分有利。此外人工智能方面在乙醇纯化工程模拟中也有很多的应用,对于条件限定后的每个单元操作以及分离流程耦合的筛选等都是工程模拟中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流程组合的研究已经上升到计算机时代,不再需要传统的凭经验进行流程与工艺的确定了。
3生物发酵反应与分离耦合反应
就目前的燃料乙醇工艺研究而言,主要为基础研究工作,如过程放大、生物反应与分析过程耦合、流程创新、工艺流程创新等。生物发酵反应与分离耦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结合,而是一种流程耦合,属于一种创新的技术和理论。如果化学反应结束后就可以直接得到产品,那么反应过程就是相应的过程,而在工程上所说的反应过程则是综合性的过程,包括方法、设备以及问题处理的过程。这其中形成了分离工程,利用能量与物质的传递、化学反应以及流体力学等相关知识,由此说明耦合问题可以进行,并且能够完成相关问题的解决,并且可以将生物发酵看作是耦合过程,用于提高发酵与分离效率,这种方法大大促进了燃料乙醇工艺的发展。它利用了工艺改善,采用了创新的方法,实现了工艺过程最优化,这是化学工程发展的最新契机,多场耦合的研究意义重大,为未来的发展与进步指明了方向。
4结语
篇5
本文作者:王罗强童孟良张果龙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春风育万物,润物细无声———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的巨大作用
20世纪初,哈佛大学首创了案例教学法(CTM)。从普遍意义上讲,CTM的运用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动力,开发学生思维,改善学习质量和效果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化工计算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比较枯燥乏味的化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策划不当,教学双方的主体性均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效果不言自喻。“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通过案例的引入,开展研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显然能提高兴趣和动机水平。例如,在化工基础数据单元教学中,笔者引入某公司三水平四参数与产品品质、产量的关系模型案例,学生便迅速理解了工艺参数的重要性及其与产品质量、产量、消耗水平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原则性的操作步骤与方法,初步获得了对化工装置工艺控制的认知能力。在讲授简单过程物料衡算中,我们通过某公司出口产品BJQ业务决策案例的引入,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在企业模拟决策中的参与意识,活跃了讲堂气氛,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此外,从教学过程来看,企业鲜活现实再现于课堂,企业生产经营中现实的策划、规划、设计、作业管理决策的再现,能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掌握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成因、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方法技能,持之以恒,逐步养成创造思维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习惯,这无疑在方法论上获得了一种帕累托改进,最终由量变到质变,提高了分析、综合能力和创造性,从根本上内化理论知识,巩固学习效果。
篱笆三个桩,好汉三个帮———在教学组织上注重搞好配合,讲究团队合作
化工计算课程一般在毕业班级开设,必须处理好它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时序关系,否则可能影响到几门课程的学习效果。首先,要搞好化工计算课程教学与化工设计课程教学的有机配合。从课程设计逻辑上讲,化工计算是化工设计的基础。最好是化工计算课程比化工设计课程提前一个学期,但受高职学制限制往往做不到,必须依靠团队合作。要么化工计算课程教学进程至少比化工设计教学进程提前三周以上,要么整合两门课程的教学,由一名教师主讲。当然,也可以考虑由两门课程的主讲老师进行合作教学,但这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会提出较大的挑战,需要摸索经验。诚然,如果教师能做到多专多能,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其次,要搞好化工计算课程教学与化工仿真培训的有机配合。化工计算课程的理论色彩比较浓厚,如果仿真教学过程能与化工计算课程有机配合,则完全可能解决仿真教学过程中的定量教学问题,实现两门课程的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再者,要处理好化工计算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关系。毕业设计是化工工艺类学生综合检验和运用化工专业知识、技能的极好机会。毕业设计课程中一般要有比较精确的化工设计计算过程,担任化工计算课程教学的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相关环节,但这种指导方式通过一种怎样的课程组织与协调机制来实现,需要改革,有待探索。
篇6
1.1教学模块的选择
环境化学本身内容非常丰富、复杂,涉及污染物在各圈层环境介质中的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现有的经典《环境化学》教材多分为七章或七章以上,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不可能讲完全部的教材内容,所以必须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仍以“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化学”和“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四大块内容为主体,但把后面的“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穿插入“水环境化学”部分,把“有害污染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整合入“土壤环境化学部分”。这样的整合既以基本原理为主,又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还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形成同时兼顾系统性和前沿性,基础性及创新性。
1.2引入“经典案例”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将一些全球性、公害性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引入教学模块。大气环境化学部分放入“洛杉机烟雾”、“伦敦烟雾”和“多诺拉烟雾”等事件,水环境化学部分融入“水俣病”、“痛痛病”和“剧毒物污染莱茵河”等案例,土壤环境化学部分引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件”,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纳入“米糠油事件”。这些著名“污染案例”的引入,使枯燥、难记的化学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案例,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营造出了生动而活跃的课堂气氛。
1.3增加“热点案例”
环境问题总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有其特殊的热点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比如近30年来一直是全球环境热点问题的“南北极臭氧空洞”,“温室效”,近20年来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冬季在我国大多数城市都会出现的“雾霾天气”等。在学习重金属污染时,结合2010年12月发生的安徽怀宁100多名儿童血铅超标。学习有机物污染时,联系2010年4月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在讲授水体富营养化时,介绍2007年6月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这些在我们的时代、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1.4领略发展新动向
环境化学仍然是一门处在迅速发展之中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深入到环境的各个领域,如土壤、大气、水体和生物圈,许多环境污染事件的深入研究和解决都依赖于环境化学的发展。由于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现有的教材内容会相应的滞后。为使学生了解环境化学的最新发展动向,必须将国内外该学科领域出现的前沿知识和方法技术通过课堂介绍、讨论等形式纳入教学内容。
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2.1采取互动式教学
课堂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场所,不应该由教师“满堂灌”。在引入“经典案例”和“环境热点案例”时,我们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比如在讲述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污染事故”时,我们让学生分析污染发生的原因、主要污染物是什么,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形态、行为和环境效应如何,最后让学生思考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要动用大量的知识点,比如水体有机污染的分布和形态、污染物在水体中是如何迁移和转化的,各种形态污染物对水体、土壤生态效应如何,对水生生物及人体的毒性效应如何。哪些措施可以控制污染物扩散,哪些措施可以促进污染物的较快去除。这种方式的实施明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衔接的纽带。我们与地方环保部门、污水处理企业、垃圾填埋厂、固体废弃物公司、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多个组织签订了长期的教学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基地的建立为环境化学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地方与学校的通力合作、共同发展,以达到高校产业化目的的关键环节。将课堂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我们身边的实际环境问题紧紧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学生毕业后很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2.3以科研带动教学
将科研融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际情况学生的确更愿意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近几年我校实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在项目中我们实施了优秀学生的导师制,学生可以从低年级就直接参加到科研工作来。另外,我们还将老师新的科研成果改编成具体实验,使学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以科研带动教学的实施,使学生毕业时已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初步具备了科研能力。
3考核机制的结构化
篇7
1.1传热理论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由于滴状冷凝的实现与增长冷凝表面寿命等相关问题的影响,研究人员至今未将滴状冷凝应用到实际的化学工业生产当中。现在的机械、石油化工以及航空航天技术仍然在使用沸腾传热方式,利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工业生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液体发生核态沸腾原因的探索,因为沸腾的形式多变又复杂,所以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尤其是在计算方面,更是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使得计算的准确率极低,而且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做基础。除此之外,水沸腾时会产生一些气泡,这些气泡会影响到加热器的表面,使得计算的难度再次加大。这都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现在研究的重点。
1.2微细尺度传热学研究进展
微细尺度作为现代热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热学的一些规律以及微细的探讨,研究前景非常广阔。在研究微细尺度传热学的过程中,如果所研究的物体尺寸远远比承载粒子的平均尺寸大,我们所假定的观点依旧成立。但是由于我们研究的尺度比较微细,所以原来假定的那些影响因素会发生一些改变,导致液体流动的规律发生变化。随着近几年来纳米技术不断进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生产中的诸多领域都在引用尺度微细传热学,如高度集成的电子设备、微型热管等。
1.3强化传热过程的研究进展
要想优化传热过程,就必须从换热设备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优化设备,从而提高传热效率。换热设备主要就是进行热量的传递,热量传递有逆流、顺流、交差流、混合流等四种方式,其中逆流过程中产生的温差是最大的,顺流产生的温差是最小的。我们应该想办法改进换热设备,使其能够持续对外放热,以此达到本次研究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发明一些新的换热设备,采用新的传热材料应用到设备当中;改进原有的传热设备生产工艺;参照原有的设计方案,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对方案进行优化等。
2化学工程未来发展动态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大量的科技产品及技术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并且被广泛的应用,这就给化学工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那就是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如何给新技术的引用提供一些良好的服务及体系,并且将新形成的理论完善,使化学工程不断进步,朝着新的目标发展。其次,现在主张全面发展,我们应该研究一下信息、生物、能源、环境等方面的技术,将这些与化学向结合,为化学工程的发展做出良好的铺垫。
3结语
篇8
【关键词】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发展现状
一、新形势下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一)图书馆教育职能日益增强
现如今,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亟待提高。因此说,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在发挥教育职能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培养职工专业技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这其中帮助职工有针对性的充实知识,提供专业信息是文化宫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调查表明,许多文化宫图书馆配合总工会工作,设立了职工图书角和专题书架,为职工免费提供定期的职业培训,并进行跟踪回访服务。所提供的书籍均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喜爱。
(二)图书馆藏书观念不断转变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处于重要的位置,经济建设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藏书制度已经难以满足知识经济下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改革。工人文化宫图书馆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努力转变藏书观念,充分利用有限的馆藏经费。由以前的文艺、小说类为主向科技理论类转变;由一般性藏书向重点性与一般性相结合藏书转变;由单一信息载体向多元化信息载体转变。逐渐克服了以消遣娱乐为办馆目的的思想,将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科技知识水平,加强科技信息传播做为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指导方针。
(三)图书馆现代技术不断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在图书馆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断增强。以前以人工为主的工作方式逐渐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广大读者不但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借阅信息,同时还逐步实现了网络自助借阅,并且通过开展电子阅读推广,让读书变得更加方便。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在联机编目和图书借阅工作中,也均实现了计算机专业系统软件管理。一支由图书情报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组成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正在逐渐形成,作为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的主要技术骨干,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保障文化宫图书馆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现代化信息服务,同时也努力带动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
二、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的科学化发展
变的知识经济时代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早已不再只是专家、学者和学生的专修,对于新时代的广大工人阶级,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不断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工人文化宫图书馆作为工人学习的“加油站”,日益凸显出了它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工人文化宫的工作人员,笔者经常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需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只有对图书馆进行科学的资源优化配置,才能物尽其用更好的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对于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的科学发展,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人性化的发展理念
要实现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的科学化发展,首要任务就是以人文本,以满足人的根本需求和价值取向为核心。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需求,图书馆的建设要始终以人性化的管理为发展理念,坚持把人的管理视为一切管理的核心内容。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广大职工群众,因此,一切的发展办法、措施以及理念都应围绕职工群众的需求进行。
(二)加强科学化的馆员培养
图书馆馆员是管理整个图书馆的中坚力量,加强馆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对实现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的科学化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图书馆的功能逐渐由单一的藏书和借还书向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转变,图书馆馆员在现代图书馆服务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对馆员的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工人文化宫图书馆要实现科学化的发展,就应该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开发馆员的潜能、提高馆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为馆员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学术研究环境。
(三)开展多样化的服务
工人文化宫图书馆是本着为解决广大职工的各种文化需求而存在的,一些职工是为了借书阅览、拓展视野,一些职工是为了查阅专业信息资料,获得技术能量,还有一些职工是为了娱乐消遣、获取谈资。根据广大职工群众的种种需求,工人文化宫除了应提供基本的借阅书刊服务,还应该完善图书馆网站系统的建设,与市图书馆、省图书馆及其他公共图书馆联网,为读者提供更广阔借阅平台。图书馆还应该根据当地职工的特点,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使图书馆的服务更适合信息时代职工的兴趣与需求。例如,引进移动阅读机,通过微信扫码下载书目,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实现随时随地的阅读。同时,工人文化宫图书馆作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更应该积极响应号召,针对每年的“世界读书日”,以阅读为主题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形象深入人心,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社会化。
总之,在新形势的影响下,只有切实加强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的自身建设,坚持发挥服务职工、促进改革的作用,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科学化发展,完成新形势下赋予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长子中.当前我国产业工人群体思想状况分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05).
篇9
实验开放性是指将实验室为实验教学,相关设备可以向实验对象进行开放。在无机化学实验中,采用开放式实验方法,不仅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将对开放性无机化学实验的优势进行系统的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到实践中来,实验教学能改进学生的思维方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开放性教学能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实验的操作方法,在实践中理解化学知识。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实验室开放不但能提升实验室的利用率,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验室,熟悉仪器操作规范,规划实验的操作,提升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无机化学实验室开放的基本设置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学生自主实验及独立学习的要求比较高,在实践中需要结合教材知识,重新审视自己学过的知识,在实践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以下将对实验室开放的基本设置进行系统的分析。
1.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为了满足教学机制的需要,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拟定教学计划。必要时可以和化工类企业负责人共同商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接轨,让学生系统掌握化工专业实验的基本知识。在离心泵性能测试的学习中,可以将其和管道流体阻力及传热系数结合在一起,将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将3套装置串联起来,作为一个工艺流程进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到泵的启动、流量调节、管道阻塞及温度控制等方面,需要操作者掌握操作系数的调控方式,对仪表、阀门及管件的应用原理进行分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制定实际操作步骤确定下一步计划,加深单元操作在实际学习中地位作用的认识,进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和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改革。各项教学体系的制定,都需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基本,构建以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在实验中学到《气体的制备、净化、干燥和收集》需要提前制定综合性方案。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明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映条件,在固体和固体反应时,需要及时进行加热。当固体和液体发生反应时,需要在常温情况下。收集装置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让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和环节,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理解实验教学的目的,自主进行设计,通过创新性训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和水平。
3.建立客观公正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实验操作结束后,老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总结。结合实验结果和学生操作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估。在《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实验教学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胶塞塞住干燥的雏形瓶的瓶口,在胶塞上做记号,称取重量后做好标记。将启普发生器导出的CO2装入锥形瓶的瓶底。待满后,缓慢的取出导气管。用胶塞做好标记,进行称量。此时体积公式为G2=容器质量+mco2,其次往锥形瓶中加满水,塞好瓶塞,记下温度T和大气压力值p。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适当的表扬。实验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环节,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获得所学的实验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证明每个实验项目都要达到整体教学的目的。实验课很难通过课程结束后的一次考试得出结果,需要多进行实验探究,建立科学、客观、公正合理的指标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指标管理体系进行操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内容的了解度进行充分的概括。
三、结束语
篇10
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被动,缺乏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实施。此外,《食品化学》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第1学期开设,学生基本没有接触专业课,对专业知识并不了解,况且多数学生还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词汇量较少,更不要说专业词汇,此时开展双语教学,难度相当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述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强调应用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阐明外向型企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同时邀请毕业学生以切身体会讲述双语课程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双语教学的循序渐进过程,开始主要用中文讲授,通过简单渗透的方式向学生讲解重要的专业词汇和概念,主动找出构词规律,帮助学生记忆专业词汇,消除学生对双语课程的畏惧,等大部分学生适应后,再过渡到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整合层次。同时,教师应随时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既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逐渐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加强师资力量
《食品化学》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兼具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尽管目前从事《食品化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均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或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大多数教师不具备国外研修经历,况且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及环境下,口语训练较少,很难顺利开展《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解决双语教学困难的根本途径。然而,双语师资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支持,有步骤地推进双语教学、持证上岗。首先要遴选一批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通过请学校的英语教师对其讲授一些常用课堂用语,或组织双语教师听观摩课向英语教师学习,或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对其进行听、说训练,参加校外双语教学课程培训班或到国外优秀高校进行教学研修,全面提高双语教师的口语水平。
3选用切实可行的教材
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能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国内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多使用近几年出版的、在国际上使用广泛的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可以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和专业知识,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拓宽国际视野。然而,国外原版教材价格较高,一般学生很难承担,而且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国内高校安排的课时一般无法完成。考虑到实际情况,只对任课教师购买Fenne-ma'sFoodChemistry第4版原版教材,并从中选取授课内容所需的章节,供学生复印,既保证了教材的原版性,又降低了成本。同时,学生还可以将Fennema主编的王璋等人翻译的《食品化学》(第3版)的中文版作为参考书,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
4创新教学模式
基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保证《食品化学》双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建立一种“预习、听课、复习、讨论”的4阶段学习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学生应对《食品化学》课程中的专业词汇和教学难点进行课前预习;认真听取教师的课上讲解是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英语讲授应清晰,便于学生接受并掌握新知识;课下复习是非常重要的过程,能保证学生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讨论是学生就一个专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完整地实现教学目标。食品化学涉及食品的组成、营养及加工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及相应防护措施等,内容繁多,单纯理论讲授,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食品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密切,如烹饪过程中蔬菜颜色的变化与叶绿素变化条件以及护绿技术相关;面包、烤鸭等食品的诱人色泽及风味与美拉德反应相关联;水果颜色的变化与酶促褐变紧密结合等。因此,在《食品化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