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感情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31 05:1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欺骗感情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欺骗感情的文章

篇1

2、把你,装在心里。

3、爱着你,不要欺骗话语。

4、一生缠绵,甜甜蜜蜜。

5、一吻,已是万年。

6、因为喜欢,可迎万难。

7、爱上你,我开阔了自己。

8、喜欢你,那是心灵的所系。

9、人间太吵了,住我心里吧!

篇2

2、你又没有对象,叫我一声老婆怎么了?

3、你要做一个披荆斩棘无所不能的女英雄,直到遇见能托付一生的人,再做一个瓶盖都拧不开的小公主。

4、我不水性杨花,怎么配得上你空前绝后的喜新厌旧。

5、我不想相互生厌,张口闭口全是怨,我喜欢干净利落,我只希望你死。

6、可以一杯开水烫死我,也可以一杯冰水冷死我,但不能一杯温水耗着我,我要的是黑白分明,直接利落。

篇3

所以,诗歌教学应加强朗读,同时还应注意朗读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朗读。然而,当我们走入课堂,才发现在朗读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不妨重新聆听朗读,用“低碳”的理念审视当前的课堂,返璞归真,简约高效。

一、误入藕花深处:观――当下诗歌教学的“高耗”现象

现象一:没有目标的“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一首处于困难时,在受到挫折时,自己给自己鼓劲的诗。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朗读。

(师先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后,再请一对同桌两人一起朗读)

师:读得不错。下面我们齐读一遍。

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了对诗歌的朗读,表面上看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加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一遍又一遍朗读的结果,最终只是强化了记忆,对作者的心灵却无丝毫触摸。这样天马行空的朗读方式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所含的神韵。

反思一: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为学生搭建可以快速进入文本的朗读阶梯呢?

现象二:没有感情发展的“傻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师:诗歌中“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一句应该怎样朗读?

生:应该读得缓慢、深沉、忧伤一些。

师:你尝试着读一读?

(学生试着读了一遍)

师:你读得太快了,没有突出重音,这句话中的“悲伤”和“心急”应该重读。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

(一位同学再读一遍,语速和重音都已经把握住了,但仍未读出感情。)

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培养不是一触即发的,而是像一坛芳醇的绍兴黄酒一样,需要慢慢酝酿、发酵后才可以。正如诗歌中普希金彼时复杂的感情,仅仅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反思二:课堂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情感渲染,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理解作者、读出感情?

如此多的困惑,如此多的不解,一直萦绕在笔者心头。笔者也结合听课的体会反思,尝试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笔者切实感受到了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合适的朗读推进。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学习活动一:读中悟、悟中读,走进美好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播放朗诵,低沉而铿锵有力的音乐声萦绕教室)

师: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同学们,让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请大家边听边跟着朗诵。

(教室里响起了动人的朗诵声)

师:小诗的情感在哪一句?

生:最后几句吧。

师:对,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最后一句。

(学生渐有表情,但速度较快)

师:我觉得对“亲切的怀恋”的处理不好,来,四个小组一组读一次,中间不要间断。

生:亲切的怀恋。

生:亲切的怀恋。

生:亲切的怀恋。

生:亲切的怀恋。

师:有的小组读得慢,有的小组读得快。到底该快还是该慢?

生:该慢。只有慢才能表现对未来充满信心,而现在是乐观的。

师:为什么只有慢才能表现这种乐观吗?快岂不是更能表达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吗?

生:不。读得越慢越能表现出现在的坚强和对未来的信心,是在未来回忆现在时刻的人生财富。

师:说得真好!来,让我们用朗诵把现在的乐观和对未来的信心表达出来吧!

(学生极慢极慢地朗诵最后一句)

学生活动主要是朗诵,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理解主题的基础上朗读。基于这首诗主题容易理解,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朗诵,以学生的口吻插入写作背景,学生边听边跟着朗读,整体感知文章;二是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行体验、思考,读中悟,悟中读。这节课老师抓住最后一节和重点词语“亲切的怀恋”朗读指导有重点、很自然,学生朗读也很自然,读出了诗人的坚强、乐观和对未来的信心。

有人说语文课不能缺少琅琅的读书声。笔者认为,这读,绝不是没有目的一遍又一遍的“傻读”,更不是一种形式,草草走过场,而是积极指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理解、读出感情,真正达到读者与文章、读者与作者相融的美妙境界。

二、争渡,争渡:行――优质轻负、高效的“低碳”课堂

穿越现代诗歌教学的迷雾,立足朗读,实施诗歌“低碳”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现象,这是语文教学的呼唤。如何优化“低碳”教学?笔者进行了思考,也进行了尝试,在咀嚼与回味的同时,也有如下启示。

(一)朗读的主导是教师

要让学生真正融入诗歌,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主要是吃透教材。只有从诗歌的语言文字入手,去挖掘诗歌内在的思想性,体会诗人倾注的感情,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得语言训练和情感陶冶达到完美的结合。笔者在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总共分为四个环节:1.听读,初步感知;2.朗读,体会感情;3.品读,把握感情;4.诵读,传达感情。

(教学片断)要学生品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把握诗的感情。

师:诗人用诗描绘着街市的画面,我们用诗去体会诗人情感。请同学们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中画面的内容;说出作者的情感;表达读后的感受。思考后可以交流。

生:(自由朗读约三分钟,开始思考老师提出的要求并且有的开始小声交流讨论。)

师:现在,谁想首先展示一下你的悟性才华?三个问题可以自由选择:内容、情感、感受?

(生发言)

一生:我觉得郭沫若用街灯明星等景物组合起来的一幅图画很美丽,灯光星光交相辉映,很浪漫。

师 :对,很浪漫。这是诗人的气质,也是这首诗的情调。

又一生:诗人好像不喜欢地上的人或者事,而更喜欢天上这美丽的街市和那种无拘无束自由浪漫的生活。

师:你是从哪里读到的?

生继续:因为作者把天上描绘得这么美好,我想当时地上可能不是很美好吧,心里应该有些不高兴。

师:呵呵,你的理解很有道理。那当时的作者是怎样的情况呢?请看屏幕。

(介绍背景)

师:到这里,同学们觉得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呢?

生:把握美好、恬静、自在而又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

师: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诗人的那份情绪吧!

(生齐读)

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了诗人正是为了表达那种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才将美丽的憧憬寄托于天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感情又拓展了知识,无疑又增添了文章思想的厚度。而所有这些教学步骤和框架都是教师事先预设的,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教学达到了一种拾级而上的态势,渐渐步入,从而叩击学生的心弦,达到琴瑟和鸣的妙境。

(二)朗读的主体是学生

课堂的生命力来自于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让学生承担起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笔者在指导《天上的街市》朗读时,就把对语言的赏、品、读全放给了学生。首先由学生品味语言、含英咀华,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为下一步激情朗读夯实基础;后通过背景资料来印证作者的现实境况,理解诗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朗读诗歌来表达作者的这种心情,学生最终读懂了诗歌,读懂了作者,也读出了自己。整首诗就在学生反复的诵读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同时又把一个完全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还给了学生。

朗读的结果是共鸣。学生感情的到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心灵起航,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在教学步骤的推进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至关重要。(接着上文《天上的街市》,介绍背景后的品读片断)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感悟深刻。是的,诗人正是为了表达那种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才将美丽的憧憬寄托于天上。

生3:我的感受是,诗挺美的,诗的那种情境那种诗里的世界也很美,我们也喜欢这种自由美好的生活。

师:(笑)是吗?嗯,我也喜欢。那,大家呢?

生:喜欢!

师:是啊,向往自由与美好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的追求。大家能这么想,那说明诗人在多年以前的情感与今天的我们共鸣了。让我们一起在婉转、悠扬、美妙的音乐中一边诵读,一边与诗人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和牛郎织女结伴闲游在天上富饶的街市中,共同感受那自由、美满、幸福的星夜。

三、惊起一滩鸥鹭:品――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品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诵读诗歌,品读能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用自己的喜怒哀乐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搏,产生情感的共鸣,于是学生感情的潮水会在教师的推波助澜下,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是很多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更多的侧重于去赏析,逐字逐句地讲解,自以为讲透了,学生也就能够明白了。可是笔者相信,只有学生自己好好地品读了,学生才能真正领悟了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甚至还能品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了。

(教学片段)品读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引起学生的共鸣,由诗歌进入历史之境,进入诗人之情,同样由诗歌进入自我之情,进入现实之境。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创作这首诗歌的历史背景,请同学们再次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心情,想像是作者刚刚创作完成后,自己在朗读。

生:朗读(一位女生)

师:你先说说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读的?

生:沉痛的心情。

师: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齐声)没有。

师:大家都说没有,沉痛的心情作者当然是有的,蛮遗憾的,你没有能读出来。你能告诉大家诗人为什么沉痛吗?

生:因为国土沦丧嘛!

师:那么,你能挑几句读吗,你觉得特别应该用沉痛的心情来朗读的句子?

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另请一生)这会儿,你从这位女生的朗读中听出了沉痛的心情了吧?

生:有点,似乎还是太温柔了,好像并不能表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

师:哦,看来你用词很准确嘛!一个“似乎”来批评同学,锋芒含而不露,的确过于温柔,如此温柔的语气只适合读其中的一句“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教师范读)你觉得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

生:是的,我怎么认为!

师:那先朗读,你把复杂的心情表现出来,要是同学们听出来了自然好,听不出来你再解释,如何?

生:(朗读)

生:(齐鼓掌)

师:我先说一个,我听出来了。“嘶哑的喉咙”,为什么不是嘹亮的,而是嘶哑的,因为歌唱的持久,歌唱的热烈,那是对土地炽热的爱。

师:同学们还听出什么来了?

生:还有愤怒。

师:为什么愤怒?

生:因为土地被暴风雨打击,就是被日本侵略者蹂躏。

师:说得好,那你读一下这三句!

生:(动情地读)

师:还能读出别的心情吗?

生:还有必胜的信心。

师:何以见得?

生:“黎明”一词看出来的。

师:真棒!可是凭什么就能得出必胜的结论呢?

生:(沉默)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读“――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出味道来,指导学生平静地朗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必胜的理由。大家明白了吗?

有一个学生静静地站起来:老师,我读出来了,因为诗人原因为了土地献身,而且心情无比平静,义无反顾,毫不犹豫!

师:同学爱脚下的这片土地吗?也许时代不同了,但我们对它的感情不变,前些日子总理在记者会上引用了艾青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篇4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提出:“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充分体现了重视文学的真实感情的观点。在今天作文教学中也有积极的意义,如何认识和怎样挖掘写作的情感呢?我们首先要呼唤真情实感回归作文;其次要将真情实感有机融入作文;最后要巧妙表达真情实感。就是要指导学生让其真情流淌在笔下,使学生在写作中多几分惊异感、向往感、自由感,以此让文采飞扬于文中,写出真实、活泼、新颖、有趣的作文来。

【关键词】

真情 呼唤 融入 表达 文采

《文心雕龙・情采》篇:“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在这段著名论述里,刘勰以《诗经》和《汉赋》作对比,指出诗绵作者即“诗人”的创作态度是“为情而造文”;赋颂的作者“辞人”们的创作态度是“为文而造情”。这要求创作应“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是刘勰最重要最基本的文艺思想,充分体现了刘勰重视文学的真实感情,重视文学的思想内容,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反对形式主义创作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深刻的影响。

笔者以为,好文章与差文章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一个是在用心写文章,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一个是在无病地做文章,缺乏必要的情感投入。其实整个写作过程就是情感不断显现的一个过程。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写作。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作品,没有情感就没有作家。情感是一切创作的来源。文为心声,情为心声,心有情所以为文,心为文因而有情。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只不过有的性格外向奔放,有的性格内敛文静。因此,写出的文章也会各有特色,各具千秋。那么,如何认识和怎样挖掘写作的情感呢?

一、呼唤真情实感

近日一位初三学生,请我帮他解决“没得写”的问题。我便问他近日可否有动感情的事,这事特让他高兴,或特让他悲伤。他回答“没有”。我不相信花样年华的青少年没有动感情的事。近年来,社会上曾批评青少年“情感冷漠症”,我个人觉得是枯燥、冷漠的生活使他们的情感缺乏。

其实,作文是以“表情”而“达意”的,不是一般的知识、消息的传递,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信息的流露。作文的主要效能是感动人,文章的感染力在于“情真意切”,以情动人,让读者受到情绪上的感应。也就是说,作文的人文性极强,而人性的介入,情感就起着主导作用。

所以呼唤真情实感,就是培养我们的博爱之心,爱生活、爱身边的人、爱自己的家乡、爱我们的语言。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当生活第99次欺骗了你,你也要第100次地去拥抱生活!”为美好的幸福的情境开怀大笑;为伤感的痛心的事情痛哭失声。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二、融入真情实感

在现实当中,我们怎样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之中呢?可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其一,给予情感自由。这种自由,不仅是行为的自主,也是能力上的自主。 情感受主体的经历、知识、环境的制约,每个人的感悟方式和情感反映是各不相同的。

其二,以实践启动情感。学生感悟客观世界,不论是语感或情感,主要靠直觉。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渐人佳境”的过程。

其三,用经验催化情感。经验是曾经有过的感悟而产生的情感的总结和积累。

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是“即境”式情感,主要靠感觉器官的直觉。而许多情感是离开了“现场”,发自于内心的“即兴”式情感,主要靠心理活动(回忆、联想、想象)“再现”自己的经验。 “即兴”的情感要靠经验的催化,而情感的经验是实践的积累,积累越雄厚,催化力越强。

三、表达真情实感

情感的表述要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分析引感冲动的缘由,即哪些事物刺激了哪些感觉器官而萌生了情感。第二要仔细辨析是怎样的情感,即情感的性质、程度及其变化。第三是情感的具体表现,即在行为动作、语音语气、肢体形态、外貌形象、心理活动等的表现。作文时情感的表述方式,可分为直接表述和间接表述。

情感的直接表述,其特点是在表述中直接指明是怎样的情感,不仅出现情感的词语,同时还介绍与情感对应的相关内容。

1.情感和行为,比如: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2.情感和缘由,比如: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3.情感和环境,比如: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情感的间接表述,其主要特点是表述中不直接出现情感类的词语,情感蕴含在字里行间。

1.巧妙运用词语、句型和标点。

感叹词是用来表示情感的,往往一个字就能充分地体现出某种情感。

祈使句侧重于表示盼望、要求等心情。

2.场面烘托。

3.景物衬托。

4.心境透露。

5.行为暗示。

6.语言流露。

7.外貌表露。

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说:“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情感的作用看来确实非同小可。因此,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煽情高手”,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灵感与愿望,用情感这一“杠杆”撬去压在学生心中的“石头”, 指导学生让其真情流淌在笔下,使学生在写作中多几分惊异感、向往感、自由感,并由此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悟性和灵性,以此让文采飞扬于文中,写出真实、活泼、新颖、有趣的作文来。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艺术

如今,课堂教学的传授型已逐渐被对话型所替代,如何运用课堂教学的对话艺术已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关注点。我们通过当前对话教学新课改的调查了解,或多或少会发现对话型教学方式依旧存在许多问题。近代教育理论家巴赫金曾经提出对话是指读者与文本之间发生的内心交流。而如今,对于对话艺术形式我们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目前,学生―教师―文本构成的基本对话关系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之一。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当达到哪些要求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话应该畅所欲言

现阶段大多数中学都采用“对话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授予关系,而是通过彼此的交流去分享理解课文中存在的感情,以及彼此进一步增进对文章的剖析,其对话的艺术讲究敢于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彼此对话已充分激发学生自我思考的主体意识,想必那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如《少年闰土》一文,由于学生在本年龄段对鲁迅眼中的这个“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可能会更感同身受,尤其如果学生去过闰土曾经待过的环境,我相信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交流,并以组为单位,进行不同组之间的分享,最终将总结交流后的思想汇总,与教师进行交流。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更多的是在文章感情的带领下寻到自己有趣的心灵花园。这样的对话方式教学是彼此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对话应该有针对性

基于新课改理念的课堂环境是提倡敢于去说,敢于去想,畅所欲言,但绝非是漫无目的的胡说八道,要求对话应有高度针对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谓“对话型”语文教学,首先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相比以往教师“填鸭式”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对话型”语文教学更适应新教改的要求,且更能满足社会对该时代人才选拔的需求。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夺取了学生释放思维能力的途径,忽略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久而久之,学生只是一味地听老师在那讲,课堂效率明显降低,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缺乏一语中的的涵盖性,失去了对话应有的针对性。在初中教学课堂上,其“对话”内容一般都是围绕教学课题,话题中需要包含有关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阐述自己观点时必须围绕整堂课的中心问题进行合理的剖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老师进行表述的时候,应该做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并对文章进行不同程度的剖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监督学生及时进行预习,提前让学生了解讲学文章的背景资料,以便授课顺利开展,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章。

三、对话应该有所创新

语文教学应广泛追求创新。为了实现创新,语文教学应大胆地开展“对话”的教学活动,良好的“对话”教学活动能为我们实现创新提供捷径。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文章设计的初衷只是使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简单地知道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只要表达起来能够言之有理即可。然而,一节课下来,总觉得教学环节缺少一定的新意,教学过程枯燥单一。后来,经过反思,知道此种教学方法只在很小的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但对文学作品与议论文写作的关系依旧不能有明确的界限。经过我反复思考,在教学方案改进的过程中,本着追求创新的目的,重新对本堂课制定了教学目标。在另一班进行“对话”课时,试图激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新思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彼此之间的真诚交流,得出了“文学作品的典型意义可以充当议论文的理论依据”的道理,使学生在文章中读出了作者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厚的热爱之情,获得听公开课的老师和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通过力图追求创新所采取的“对话”课为以后的议论文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并为论据的获取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四、对话应该彰显个性

在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做足准备,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广开言路,当“对话”步入正轨后,学生在“对话”活动中就会释放自己的思维,广泛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话应该彰显学生的个性,达到释放学生能力的目的。当然大家心知肚明的是,凭教师的社会阅历以及强大的文化背景,其对文本的理解及解释必然是多元化的。此时,教师一定不要嗦,更不要把自己对文本的认知强加到学生身上,这样教学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加入师生之间的“对话”中进行碰撞,使之产生思维的火花。例如,学生在阐述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教师应询问:在生活中,我们都被哪些事情欺骗过?此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滔滔不绝的阐述,只要紧扣文章,言之有理,教师应任由其表达见解。故彰显个性的课堂“对话”必定会给枯燥的语文课堂注入生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轻松愉快的“对话”中快速提高。

总之,在中学语文课堂对高级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其对话艺术形式启发学生的思想水平,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因此,要想每堂语文都能以完美的形式收尾,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对话能力,讲究其课堂对话艺术形式,熟练掌握语言教学的运用技巧。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c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篇6

关键词:委婉语 模糊 间接 交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73-01

委婉语是对可能令人不快或对人不够尊敬的事实、概念等的不直接明说,以此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修辞表达手法.它是为了在言语交际中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和个人目的而采用的一种会话策略。在交际行为中,发话方一方面为了使受话方能接受白己的话语而有意运用委婉语表达,另一方面发话方也站在受话方的立场上,从对方可能认可接受的角度采用委婉语表达。因此,委婉语在言语交际中的突出特点是以受话方为主的语言表达,具有很强的可接受性和可认知性。为了达到委婉语的言语交际目的,发话方必须注意选词用语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就在言语符号和所指事物之问拉开了一段距离,使人们在心理上较易接受。它是语言有弹性的表现,是人们社会交际的一种实际需求。以下,笔者就简略地谈一谈委婉语的模糊策略和语用功能。

一、委婉语的模糊策略

在言语交际中,有些令人不快或可能伤人感情的事情不便直说,有些不够尊敬或粗俗难耐的话语需要回避,因此,我们就得选择语义较模糊的委婉语。因不同的言语场合以及交际双方需要的不同,委婉语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

1.运用模糊修辞格

这一类包括比喻、双关、拟人、婉言、迂回说法、夸张、曲言法等。如:An ambassador is an honest man who lies abroad for the good of his country.(大使是一个为了本国的利益而住在国外说谎的诚实的人。句中的lie、是双关语(Pun),可理解为“说谎”,也可理解为“住在”,真可谓语义模糊,一语双关,风趣幽默。但是,译文却无法保留其双关意义。

2.运用模糊词语

自然语言中的大部分词汇,尤其涉及到时问、空问、范围、性质、状况、变化、情感等方面的词汇,其外延都具有不明确性。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及连词等都可体现词义的模糊性,比如,早晨、上午;爱、恨;美丽、青年;这儿、那儿;和、或等,这些概念都是模糊的,因为它们的语义外延都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都是相对而言的。然而,这些大量的模糊词语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仍能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因为它们的中心含义仍是十分明确的。

3.运用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可以对话语的真实程度、涉及范围作出修正,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所作的直接主观推测,或者提出客观根据,对话语作出问接评估,从而达到表达委婉的修辞效果。模糊限制语在日常交际中用得很频繁,恰当运用模糊限制语既可以避免把话讲得太绝,又符合礼貌原则,给发话人和受话人留有回旋余地。

4.利用数量词表达模糊含义

数词和量词在计算分析和科学定量中通常是很精确的,但精确数字进入日常生活用语中往往可以表达模糊含义,并能发挥独特的艺术魅力。

5.运用模糊句式

委婉语在句式上也有一些固定的表达格式。这些句式语气委婉,往往与模糊词语连用。

如:疑问句式。这一类句式有“陈述句+反意附加问句”和“陈述句+非反意附加问句”,陈述句后的附加问句表明发话人语气委婉或不肯定,语义较没有附加问句的疑问句模糊一些。

二、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委婉语作为一种手段有着特殊的语用交际功能。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种功能:

1.“,功能

自产生之日起,委婉语就负担着“”功能。懂得委婉语的习用性和关联性,才能真正理解说话人的意愿,而且,只有正确理解原意,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2.“储存”功能

委婉语还有“储存”功能,通过不断的积累,委婉语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仅用特有的词语来表示,也可以体现为不同的用词习惯、不同的选择频率。如外国人喜欢听和说恭维的话。听到赞扬时,西方人坦然接受,中国人则会感到不白在,这就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殊用词习惯,也反映了不同的行为习惯。

3.“避讳”功能

“避讳”功能与委婉语的产生及语言禁忌有关。语言禁忌起源于人们对神灵和大白然的敬畏心理,为了“避讳”,人们用委婉语来表述。这样,避讳、消除恐惧心理便成了委婉语的第一交际功能。委婉语的避讳功能至今仍起作用,历史上的某些禁忌观念在人的思想中是不易消除的。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美国人对数字“13”仍避之不用。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委婉语的这种功能是迷信和消极的,因为趋利避害不仅是人类基于本能的一种白我保护心理,而且这类委婉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

4.“礼貌”功能

“礼貌”功能是委婉语的另一功能,是为了在交际中避免冒昧和失礼。当迫不得已要言及令人不快的事情时,就要选择委婉的表达法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我们可以从利奇的“礼貌原则”中找到这一动机的理论基础。“礼貌原则”的否定式可以概括为“(其它情况均等)尽力缩小不礼貌的表达”,与此相应还有一条肯定式:“(其它情况均等)尽力扩大礼貌的表达”。

5.“掩饰”功能

“掩饰”功能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使用委婉语的另一原因。委婉语具有模糊色彩,有相当大的欺骗性,因此也成了政客、奸商骗人的工具。每当政治风云变幻之时,这类委婉语就会异常丰富。

总之,委婉语在话语规则、社会规范和交际需要的作用下,形成了白己的一套语义相对模糊的词汇和交际模式。事实上,交际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语言、文化和情境的制约。这充分说明,语言的应用远非仅仅是语法能力的实现,它同时还是社会文化知识的体现。要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我们就要密切注意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的语言习惯特点和各种有关语言的社会因素,并且随时注意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篇7

作为“现代中国最敏感的伤心人”,白先勇的笔下弥漫着浓重的悲剧意蕴,充斥着一种人生如梦、命运无常的末世之感,凸显了在家国命运处于末世氛围笼罩下人们的凄凉无望、落寞无奈等情感体验,以及个体生命在其中的困顿挣扎。这种末世情结投射在创作中,必然影响其主题的选择。

欧阳子曾把白先勇小说主题主要分为今昔之比、灵肉之争与生死之谜三大类,其实划分得更为明澈一些或许可以概括为:青春的消亡,生命的衰颓与感情的毁灭――青春、生命和感情是白先勇笔下永恒的主题,而其末世情结也归结于这些美好的毁灭。

(一)青春的易逝

夏志清曾指出了青春主题在白先勇早期创作中的重要性①,其实“青春”这个词眼又何尝不是贯穿着白先勇的一生。白先勇一直强调“青春不会太久,一下子就过去了。青春走得太快,只能存在于艺术之中”②,正因为青春易逝,所以白先勇想要在作品中抓住它,而迫切的挽留反而让青春走得更远。

白先勇小说中有太多的人物热爱着青春,追忆着青春带来的生命活力。然而青春本身如同生命中其它的美好一般,又是无常的,所以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青春的消亡,做着最后的挣扎,而这种挣扎无疑是无力而喑哑的:

《青春》中的老画家竭力地想要抓住烈日下岩石上的少年,其实就是想抓住少年美好的生命力,也就是青春活力。竭力强留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所以老画家耗尽了最后的生命,握着枯白的死蟹空自干毙在岩石上。《秋思》中的华夫人虽没有如此凄惨,但她对自己的皮肤、白发极为敏感,看到白菊凋落霉烂时更是觉得触目伤情不堪回首。她是在渴求抓住往日的奢华,更是想抓住自己青春的尾巴,相比老画家的凄惨,她则显得苍白空虚。

《孽子》中的盛公已是年迈之人,却仍然习惯把一批青春少年――“青春鸟”聚集在身周,即使只能用宴会和资助的方式。但是依然没有谁“留下来陪盛公宵夜,喝红枣桂圆汤,听他那些讲了又讲的古老故事”③,盛公的年迈以及“瘪嘴驼背”变成了一种笑话。过气小生阳峰也是程度稍轻的一位“盛公”,他虽未到耄耋之年却也青春不再,他心甘情愿整日追逐在“是块电影明星料”的华国宝身后,其实只是在追逐往日年轻的自己。

留不住青春是一种无奈,然而活在昨天却是一种悲剧;青春本身是美好的,却越加反衬着失去青春后人生的可悲。白先勇热爱青春,他的笔下因此更满溢着青春易逝的伤情。

(二)生命的衰颓

生命呈现的姿态有很多,在白先勇的笔下却表现为衰颓,所谓“衰颓”强调的是一种“磨损”状态。前面提过,在白先勇笔下“青春”是美好的,而青春又是易逝的,那么逝去青春后人物的生命状态又是怎样的呢?终归是颓废的,磨损的,无望的。或许是因为白先勇太爱年少,所以他总把年老的人写得那么的可悲,连外在形象都那么不堪:

以长篇小说《孽子》为例,万年青盛公是“瘪嘴驼背”的,“头上残剩的一撮稀发,一绺绺梳得妥妥帖帖地覆在头顶上……背一径痛得弯成一把弓”④;大善人傅老爷子则是“一张方阔的国字脸上,寿斑累累,宽耸的额头上三道沟纹,好像用刀刻出来似的,又深又黑,一双眼睛大概泪腺有毛病,泪水汪汪的”;李青母亲则“两只大眼睛整个陷落了下去,变成了两个大黑洞,眼塘子乌青像两块瘀伤,脸肉蜡黄,两边太阳穴贴了两片拇指大的黑膏药,一头长发睡成了一饼一饼”。

连白先勇随手勾勒的一个老太婆都是,“颈子上的皱肉像鸡皮似的,松垂了下来,她脑后挂着一小撮发髻,前额上的毛发却掉光了,一大片粉红的发瘢侵到她眉毛上,好像她前额上的头皮给揭掉了一般,露出鲜红的来”――这些垂垂老矣的人物的外表,让人看后先而觉得可厌继而感到无限可悲。

而白先勇热衷于勾勒这些生命逐渐倾颓的人物,以彰显他们生存的无力感。已经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光鲜,他们的生命就像一只失水的水果,皱缩着皮,再不堪一些又有何妨。生存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李青母亲说是“偏偏又死不去,天天在这里拖”――对的,是拖延。拖延等死,是这群失意的人对命运之神最后的抗争。白先勇笔下的生命状态总是与青春的逝去相联系着,因而显得颓废灰败,所有美好的书写似乎都只是为这场最后的衰颓作前奏作铺垫。“青春只有在艺术中才能长存”,生命也似乎只能在磨损中得到永恒。

(三)情感的毁灭

与青春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还有一个永恒的话题:情感。在白先勇末世情结的影响下,青春是易逝的,生命是颓废的,那么情感又如何能够做到永恒,因而只能逐步地走向毁灭。此处所写情感包括人生中各种美好的情愫,强调的“情感的毁灭”也并不是仅指感情的终止,而是突出人之情连同着命运人性等一起走向了万劫不复的状态。夏志清评价白先勇小说人物,“人性之中,有一种毁灭自己的趋向,这趋向是一股无可抗拒的力量,直到把人往下拖,拖向失败、堕落或灭亡”⑤。人之性尚是如此,人之情也不免走向沦落。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的金大班对年轻时的爱人月如可谓是情深意切、念念不忘。可是也只能念念不忘而已,身份地位的迥异把他们生生扯开,金大班最毫无保留的爱情被命运的不公和坎坷生生扼杀了,时间和生活更磨损着一切,金大班是最大的受害者。情感被客观阻力扼杀了,但幸而她的心中还存留着一丝温情,所以她对秦雄会有愧意、对朱凤也怀有同情。但是再如何温情,她也回不到对恋人“发狂般痴恋”的岁月,回不到那个充满了爱和希望的“金大班”。可以说《一把青》中的朱青也是此般女子,因为过去失去得撕心裂肺,所以而今也麻木得淡看风月。

《花桥荣记》中的卢先生则是此类男性形象的代表,即使已人到中年,但他心里满满的都是当年桂林的未婚妻罗家姑娘,并为了找到她而过着勤俭节省的生活。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或是诱惑,只要想到年少的爱人,卢先生就能坚持下来。如此的坚持和隐忍足以彰显卢生强大的爱,可是现实却剥夺了这份爱的土壤,亲人毫无人性的欺骗摧毁了卢生仅有的念想。所以抓不住爱情的他只能抓住眼前的,而最终却压榨着他走向了灭亡。其实可以说卢先生从知道爱情无望的那天起,就已经逐渐地变成了行尸走肉。《芝加哥之死》中的吴汉魂、《谪仙记》中的李彤也是如此,他们最美好的感情都在生活的打磨与命运的嘲弄下逐渐消亡了。

与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对世界温情的一面,是对美好和幸福的希望与坚持。当感情受挫逐渐枯竭时,人生中美好的一面也将受到挑战,甚至连人性也难免受到扭曲,譬如《玉卿嫂》中手弑爱人的玉卿嫂、《闷雷》中欲爱不能的福生嫂。

白先勇小说世界因为在末世情结的笼罩下,青春、生命与情感一步步走向了万劫不复之境,其它的美好亦是如此。张殿说,“时间是白先勇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错置的时空成就了白先勇小说最迷人的情调”⑥,可是不论时间如何错置安排,都抵挡不了白先勇笔下美好的消亡,反而成就了白先勇小说让人饮鸩止渴般的悲剧意蕴。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白先勇将亲手雕刻的美好逐渐地撕毁,最终成就了他笔下别样的末世情结。

参考文献

[1]刘俊,《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2]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赏析》,尔雅出版社,2008年版;

[3]袁良骏,《白先勇论》,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隐地,《白先勇书话》,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5]池上贞子,《失落的时机――白先勇与张爱玲》,《华文文学》2001年第2期;

[6]钱果长,《白先勇与西方人道主义》,《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7]杨匡汉,《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8]王瑞华,《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9]白先勇,《白先勇文集》,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

注解

①夏志清,《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说》,(《寂寞的十七岁》代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②苏枫,《“老沧桑”白先勇:在腐蚀中保存天真》,(《小康》2011年第12期);

③白先勇,《孽子》,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④白先勇,《孽子》,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篇8

【文章摘要】一方通过多次诉讼要求离婚,在另一方仅以身患疾病,需要扶养为由抗辩不离婚的情形下,法院可以告知其可按照法律规定主张扶养费,而对是否符合法定离婚情形进行单独认定。如此一来,既保证解决了需要扶养一方的生活、医疗等困难,也保证了另一方婚姻的自由。夫妻感情的巩固和发展,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美满,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和理解。

【关键词】

离婚 扶养义务抗辩

夫妻之间,本应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在一方身患疾病时,另一方应悉心照顾。当夫妻之间的互相扶养义务与婚姻自由相遇时,考验的是法律的适用,更考验的是人心的冷暖。

一方通过多次到法院起诉,要求离婚,充分表明离婚诉求的坚定。另一方以感情好,身患疾病需要照顾为由,抗辩不同意离婚。同样的理由,同样的情况,法院往往会给予双方充分的思考、选择、改善关系的机会,不轻易判决离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以及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据此,法律明确规定夫妻之间具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以此为理由抗辩不同意离婚同样具有一定法律依据。

同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如此以来,夫妻之间的扶养义务与离婚的自由就存在矛盾和冲突,最终需要法院来作出抉择和判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家庭的完整,均是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家庭关系中,个人的权利发生冲突时,双方的权利都不能漠视,均应当按照法律规定予以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规定1、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疾病的,或一方有生理缺陷,或其它原因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的。2、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结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难以共同生活的。3、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4、一方欺骗对方,或者在结婚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的。5、双方办理结婚登记后,未同居生活,无和好可能的。6、包办、买卖婚姻,婚后一方随即提出离婚,或者虽共同生活多年,但确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7、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满3年,确无和好可能的,或者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1年,互不履行夫妻义务的。8、一方与他人通奸、非法同居,经教育仍无悔改表现,无过错一方起诉离婚,或者过错方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离婚,经批评教育、处分,或在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过错方又起诉离婚,确无和好可能的。9、一方重婚,对方提出离婚的。10、一方好逸恶劳、有赌博等恶习,不履行家庭义务,屡教不改,夫妻难以共同生活的。11、一方被依法判处长期徒刑,或其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伤害夫妻感情的。12、一方下落不明满二年,对方起诉离婚,经公告查找确无下落的。

13、受对方的虐待、遗弃,或者受对方亲属虐待,或虐待对方亲属,经教育不改,另一方不谅解的。14、因其他原因导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上述法律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均具体规定了符合离婚条件的具体情形。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所有单位、自然人均应当遵守。上述条文罗列了各种认定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法院完全能够依据夫妻双方提交的证据及表现,依法作出夫妻感情破裂与否的认定。但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对于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夫妻感情破裂的离婚案件,拥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而需要被扶养一方的抗辩更多的是在道德层面,情感方面来影响法官的思维,审判人员往往也会更多地考虑如果判决离婚,而会给需要被抚养人带来地后果进行评估。因此,很多时候,需要被扶养一方提出患有疾病需要被照顾等理由,法院通常会不考虑判决离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条规定,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所谓“夫妻间有互相扶养的义务”,是指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在生活上互相照应,在经济上互相供养,在精神上互为支柱。扶养责任的承担,既是婚姻关系得以维持和存续的前提,也是夫妻共同生活的保障。根据该规定,需要扶养一方可在离婚诉讼中,提出相应主张和证据,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二款的规定是对第一款规定的补充完善,夫妻之间的扶养义务是患有疾病一方权利,也是另一方的义务,更是法律强制性规定,赋予了夫妻中患病一方权利的保护措施。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具有法定性。不可随意选择、抛弃。产生是基于婚姻效力,对夫妻双方都是对等的,不受感情好坏的影响。当然夫妻间的扶养是有条件的,要求给付扶养费的一方,只有在“需要扶养”时,才能行使要求对方给付扶养费的请求权。这里的“需要”通常是指要求扶养的一方年老、病残、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经济来源,生活发生困难的情况。当然如果需要另一方履行扶养义务的条件都不成立,其当然以此抗辩不同意离婚则更加站不住脚。

综上,对于一方离婚的诉讼请求以及另一方需要扶养的权利,应当分开进行认定,也应当分情况进行认定。对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且无收入来源的一方,法院在支持扶养费以及分割财产时对其适当照顾,而对需要离婚一方的请求也应当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认定。这里不是弘扬和支持遗弃家人的做法,而是更应考虑各自的感受和想法,如果另一方照顾时全是怨言,没有心甘情愿的付出,甚至于疏于照顾或不照顾,在法院判决不准离婚或者社区进行调解劝导无效的情况下,依然我行我素,这样的婚姻其实都需要大家来考虑是否维持。继续维持,对于需要扶养的人更是进一步伤害。

而对于仅仅以普通疾病需要扶养进行抗辩不离婚的,而又不主张要求扶养费的情形,法院完全可以对要求离婚一方的诉求,依法进行审查认定,符合法定离婚情形的情况下,可以判决准予离婚。其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他地方有更加人性化的规定,例如第四十二条就规定,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七条明确了“一方生活困难”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一方离婚后没有住处的,属于生活困难。离婚时,一方以个人财产中的住房对生活困难者进行帮助的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权或者房屋的所有权。因此,法律赋予了需要被照顾一方各种形式的权利,能够完全保障一方离婚以后可能遇到的困难。

婚姻案件,除了婚姻双方以外,其他人都是局外人。局外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分析当事人感情是否破裂,从而通过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甚至于挽救家庭。当然如果无法调解成功,法院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依法对需要被扶养一方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保障其生活或者治疗。而对于另一方提出的离婚诉求,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审理和判决,同样保障离婚的自由权利。

参考文献

〔1〕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案例注释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4月第4版

篇9

有人说,逃离北上广是开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其中不乏对基本生活的渴求,比如可以承载家的房子,可以承载自由的车。尽管北京的摇号比例一度超过87:1,尽管上海的牌照贵到可以再买一辆车,却丝毫没有影响人们购车的热情。如果说买房是遥不可及的梦,那么买车则是一个近在咫尺的梦。对于小汪来说,买车可以让内心更加充裕。

《家用汽车》杂志10月刊就当前的金融公司进行了介绍,截至2013年1月,先后有17家汽车金融公司出现在国内市场,其中,外商独资占41.1%,中外合资占23.5%,这些金融公司的存在,真真切切让买车一族看到了希望。有人说,现在想买车,并不是难事一桩,而是小事一件。

记者走访了几家4S店,店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年贷款买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今年基本上达到40%的比例。也就是说,面对暂时超出购买能力的汽车,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花银行的钱,办自己的事”。

低利息买车

小汪是一个比较内秀的人,数字逻辑和语言表达都不太好。有一件事情内心非常坚定,就是要买一辆属于自己家庭的车。而本分实在又重感情的他,决定就在工作单位附近的4S店买车,这样保养修车也方便。

接着,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小汪按照4S店工作人员的安排,低利息买了车。诚信的小汪买车时内心有一个小天平,如果能够每月还款不超过3000元,他就能接受。他说,“做人不仅为了钱,更要诚信。我得掂量自己的还贷能力来贷款。”

为了确定贷款利息,从店里看车回来的小汪再次打电话确认。当工作人员反复说没有问题时,小汪决定买车时贷款。此时的他内心非常高兴,因为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买了一辆车。

高还款影响诚信

小汪回忆说,一汽汽车金融曾经打电话跟他核实过个人信息,比如个人收入情况等。性格平和的他此时仍然非常相信4S店“我们和金融公司是一家”的说辞,因此没有咨询汽车金融公司的人还款利息等细节。

也恰恰是这样一个小疏忽,或者说太信任4S店,导致发生了后边的一幕。还款的时候银行账单显示每月应还7400元人民币,与之前工作人员承诺的2400元相差甚远。而7000多元的金额对他来说有点困难,这已经超出了自己可承受的还款能力范围。

维权难上加难

接听电话采访的小汪情绪一直很激动,说这件事情影响了他和家人的生活,也一直说后悔自己太轻信别人。据他回忆,自己因为这件事情找过4S店,工作人员承认当时计算错误,但是并没有承诺是2400元,计算的利息是4000多元。

不仅如此,小汪说,买车的时候合同上写的是“全额付款”。虽然自己有怀疑,想着是买车正常的手续,所以没有深追究。

自尊心很强的小汪感觉自己上当受骗很丢人,就没有跟家人说。但是脸上的晴雨表还是出卖了他,最终他在家人的陪同下一起找4S店维权。交谈中,店长的态度非常不好,而且不愿意承担赔偿责任,他认为这是汪先生一个人的责任。

经过反复几次的交涉,店长给出了一个他认为已经很圆满的解决方案,即一次性赔偿小汪1000元人民币,免费保养车辆5次。

问题出在哪里?

对于长期为买车人办理贷款业务的员工,算错利息的可能性基本上属于小概率事件。如此小概率事件,却让小汪碰到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贷款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4S店里的员工只是企业的销售或者售后,绝对不是!当更多汽车走进家庭,汽车相关行业也越发兴隆起来。而“驻扎”在4S店的人也五花八门,比如保险公司的员工。

现在有贷款业务的汽车金融公司越来越多,因此几乎每家4S店都会有一个专人负责贷款业务,只是这些员工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人业务纯熟,口齿伶俐,分分钟就能计算出贷款所需利息和月供金额,而且很少出错。有的人连最基本的业务都需要很长时间,还不能保证不出纰漏。

汪先生遇到的这个业务员,有可能是业务不熟练,计算错误。也有可能是业务熟练,工作态度不认真。当然,更有可能是故意而为,同时欺骗金融公司和消费者,赚两方的钱。一边打着与汽车金融公司同属一家企业的幌子,一边对毫不知情的消费者打出糖衣炮弹。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业务员不仅服务意识淡薄,更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

危险意识淡薄

篇10

聚餐上的七个老友是三对夫妻(一对貌合神离夫妻、一对新婚燕尔夫妻、一对吵吵闹闹夫妻)和一个离了婚的胖哥们儿。这样的聚餐对他们来说是常有的事,他们是多年好友,了解彼此的家庭、工作和婚姻状况,分享彼此的喜悦,分担彼此的烦恼。这次的聚餐像往常一样,在大家到场后的问候式碎碎念中开场了。可能是无聊,或许是想找点乐子,承办这次家宴的女主人突发奇想提议玩个小游戏―每个人要把各自的手机放到桌面上,即刻起大家分享这些手机里的每一条信息、邮件和电话内容。这个提议犹如打开了潘多拉宝盒的盖子,引诱在座诸人既不能拒绝又好奇。拒绝,说明你真的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好奇,那是人类窥探的天性。由此,许多沉寂在手机里的个人秘密一一浮现,他们之间原本和谐稳定的关系发生波动到改变。

先讲貌合神离夫妻的故事,他们是这次晚宴的承办方,因此称呼他们男主人和女主人非常合适。女主人虽然有个不省心的青春期女儿,但依旧貌美如花。她是个心理医生,能诊治别人的心理问题,却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与整形医生老公多年乏味婚姻导致的貌合神离,与青春期女儿的沟通障碍,恐惧中年危机的她背着整形医生老公去找别的医生做隆胸手术。而男主人呢,他是个一直深爱妻子却不善表达、不懂得维系感情的男人。他对日渐麻木、冰冷的婚姻感到担忧,对婚姻出现的种种问题束手无策,甚至为此产生了一些心理疾患。他明明守着一个专业心理医生老婆,却背着她接受别的心理医生的治疗。

在这个手机游戏中,女主人通过男主人的手机来电、邮件惊讶得知他问诊心理医生,试图通过换房、减少工作等措施来挽救婚姻;男主人通过妻子的手机来电错愕获悉她对他的失望多来自于岳丈,她背着他去找别的整形医生隆胸,一惯高高在上的妻子居然也有自卑、迷茫和恐惧的时刻。女主人和男主人得知彼此这些秘密之后,从惊讶到激动到不满再到反思。最后,外出约会的青春期女儿的来电一针见血指出父母之间的问题症结,老爸这么多年就是太爱老妈了,反而畏首畏尾;老妈就是太骄傲了,所以看不到老爸对她的满满爱意。

至此,这对貌合神离的夫妻似乎找到了他们的问题所在,但解决之道又在何方呢?他们的婚姻现状不是个案,而是现实中多数夫妻的婚姻状态:谈爱已老,谈死太早,谈离婚差点勇气,谈幸福差点底气。当热情和激情已成往事,当家有儿女初长成,当中年危机和感情危机来袭,有多少对貌合神离的夫妻们选择了做得过且过、混沌凑合的围城内“完美陌生人”?女主人和男主人这对夫妻通过手机秘密爆发出来的感情危机,恰如给我们当头棒喝,做好了表面文章的婚姻真得能高枕无忧么?夫妻任何一方的秘密对婚姻到底有多大杀伤力?当你发现自己的婚姻如同鸡肋时,是该携手伴侣把它回锅熬煮成一碗香浓鸡汤,还是丢之弃之?

接下来是一对吵吵闹闹夫妻的秘密被手机一一抖搂出来:这对夫妻上有老下有小,全职主妇妻子与婆婆的关系很紧张,丈夫因此与妻子的关系变得敏感而焦躁;妻子与从未见过面的男网友关系暧昧;丈夫有一段很烂俗的婚外情。丈夫生怕自己的婚外情被手机暴露出来,暗中与离异胖哥们儿相约互换手机,才躲过一劫。然而离异胖哥们儿的同性密友来电,让妻子误以为丈夫是同性恋。妻子彻底崩溃,与丈夫互揭伤疤、彼此质问。她情绪失控之下说出了自己开车肇事,丈夫考虑孩子太小需要妈妈照顾,便由他违法顶包一事,他们的婚姻犹如一辆失去制控的脱轨列车,驶向幽幽深谷……

最后一对新婚燕尔夫妻在手机的考验下也并未幸免于难,一次次响起的来电铃声如同利刃般划破了每个人的完美伪装。新婚妻子因为对前一段失败婚姻的恐惧,缺乏生个宝宝的勇气,新婚丈夫好不容易用浓情蜜意打消了她的顾虑,前任来电,倾诉对她的深深眷恋,希望能与她复合。新婚丈夫醋意大发,激动地指责妻子不忠,就在这时,他的手机来电,前妻告诉他自己怀孕了,一直渴望当爸爸的他终于梦想成真了!

当然,戏剧是真实生活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现实婚姻中不可能集中爆发如此极端的矛盾冲突和感情问题,但婆媳问题多多少少总会存在吧?外界的诱惑或多或少发生过吧?对伴侣的怨恨曾经不止一次比爱恋多、比蜜意浓吧?对婚姻的恐惧乃至失望不止一次汹涌来袭过吧?类似的问题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虽然它不似影片中来得那么猛烈那么凶狠,但更有不动声色的力量,让我们像温水中的青蛙,不是被透支得毫无自救能力,就是懒得反抗,就此蹉跎下去,混沌下去。

影片结尾处,刻意展现了一段很耐人寻味的画面,假设这一切秘密都没被揭开,假设这仍是一场一如从前的假b完美、故作幸福的友人聚会,他们像往常一样把酒言欢、谈天说地,散场后有人继续婚外情,有人继续回家看孩子、做家务,有人继续貌合神离……世界瞬间恢复美好,哪怕这美好是虚假的,是一碰就碎的。反转的结尾,稳准狠地一击,这样的结尾处理方式水到渠成地引发了每个观影者的思考,到底哪种生活才是我们想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