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04-04 05:5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年月日练习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年月日练习题

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

日历表中,(

)排在第一位.

A

.

星期一

B

.

星期六

C

.

星期日

2.

(2分)

2008年第一季度(1~3月)共有(

)天。

A

.

90

B

.

91

C

.

92

3.

(2分)

下面的月份都是31天的是(

)。

A

.

1月和3月

B

.

4月和5月

C

.

9月和10月

4.

(2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2014的上半年有181天

B

.

2014的下半年有184天

C

.

明年是闰年

D

.

2014年是平年

5.

(2分)

小华的生日是2000年2月29日,他过下一个生日的时间是(

)。

A

.

2001年2月29日

B

.

2002年2月29日

C

.

2004年2月29日

6.

(2分)

2100年的上半年共有(

)天.

A

.

180

B

.

181

C

.

182

D

.

183

7.

(2分)

估算一下,你的年龄比较接近(

A

.

120小时

B

.

120星期

C

.

120个月

8.

(2分)

下面是小月的是(

)。

A

.

7月

B

.

5月

C

.

9月

9.

(2分)

张亮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他一共睡了(

)小时。

A

.

15

B

.

9

C

.

11

10.

(2分)

2016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

)天。

A

.

2

B

.

3

C

.

4

二、非选择题

(共15题;共54分)

11.

(1分)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1949年10月13日成立的。到今年的10月13日是________周年

12.

(4分)

(2018三上·福田期末)

一年有________个月,国庆节在________月份,这个月是________ (选填“大月”或“小月”),该月份有________天。

13.

(1分)

猜生日.

________

14.

(3分)

填空

(1)

9月份最多有________个星期日,最少有________个星期日;

(2)

平年的2月最多有________个星期日

15.

(1分)

平年第一季度有________天

16.

(3分)

小红的生日是建军节那天,她的生日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在她出生的这个季度的节日还有________.

17.

(4分)

填空

36个月=________年

6年=________个月

24日=________时

72时=________日

18.

(4分)

一年有________个大月,每月有________天;有________个小月,每月有________天。

19.

(2分)

36个月是________年

一年半有________个月

20.

(1分)

2011年的第一季度有________天。

21.

(10分)

解答题

(1)

小华今年(2006年)一月份一共能记住多少个英语单词?二月份呢?

(2)

照这样坚持下去,今年(2006年)上半年能记住多少个英语单词?全年能记住多少个英语单词?

22.

(5分)

一个木块6个面,怎么表示出星期一到星期日呢?

23.

(5分)

一秒钟数一个数,数一亿个数需要多少天?多少年?

数字

1

100

10000

1000000

100000000

时间/秒

1

24.

(5分)

图书馆上午8时开门,晚上8时关门,一天开放时间是多少时间?

25.

(5分)

把下面的公历年份填入适当的圈里。

1949年 1956年 1980年 1997年 2000年

2004年 2005年 2010年 2100年 2400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二、非选择题

(共15题;共54分)

11-1、

12-1、

13-1、

14-1、

14-2、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1-2、

22-1、

23-1、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95-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中的德育与品德课中的德育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使用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潜在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有序地予以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和品德的熏陶。

一、挖掘德育素材,增强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六个要点,其中第五个要点就是“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再加以正确的方法引导,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课本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打开数学课本,我们会看到很多关于德育素材的内容,如生动形象的图示、德育素材的数据统计分析、数学发展史等,利用这些素材,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等教育。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折线统计图》一课,书中例题呈现的主题图是某市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图,教师可以把它改编成在四川地震中我校各年级捐款数统计图,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品德教育,也为后面的德育情境创设做好铺垫。再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的例1主题图出示的是2003年的年历,教师可以以此创设一个买牛奶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购买物品时,学会首先观察日期,不买过期食品。这就达到了适时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紧扣德育素材,增强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从教材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把德育因素融汇于知识的讲授或技能训练之中,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水融,智育和德育有机统一。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播放四川地震的救灾视频,适时进行“灾害无情人有情”的品德教育。在教学绘制折线统计图环节,教师可穿插讲述一位老人受伤住院,在医院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教育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培养坚持到底的良好品质。因为病人体温记录就是教材中的一道练习题,在这里呈现出来就显得很自然、贴切,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又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教完大月、小月后,可以机动地问一问学生:“你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并及时表扬那些知道父母生日的学生,这样就可以渗透孝顺父母、懂得感恩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三、结合德育素材,增强德育渗透的针对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思想上还极端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结合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传授基本知识,又要有机地结合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把德育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出示2011-2013三年中本地1月份雾霾天数的统计表,让学生制成折线统计图,然后再追问学生从统计图中联想到什么。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又可以强化学生对环境卫生的忧患意识,对学生进行重视植树造林、环境保护的品德教育。

四、巧用德育素材,增强德育渗透的实践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利用数学学科的这一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缜密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对于学生而言,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对于教师而言,要注重课堂的教学方法,加强知识的有效引导,改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其实,数学教材使用得好,也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如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在学生理解题意之后,让学生估一估鸡、兔各有多少只。经过几次简单的猜测和数据记录,学生发现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此时他们的学习欲望就会被挑起。教师可利用这一契机提出有价值的思考问题,如“为什么猜不准?”“数量大了难猜,我们怎么办?”借助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在学习时从简单问题入手的必要性,经历从简单问题寻求解决策略的过程,从而感受由繁化简的数学思想,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篇3

本节课课本上的内容只有两句话:“收集家人的身份证,能从上面获得哪些信息?身份证与他们各自的出生年月日有什么关系?”教材上没有现成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题,这就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已有生活经验自由选择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练习题。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场所。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件逐一出现:110、119、120、122、114,学生读。

当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并表示特定的意义时就成为编码,揭题板书:数字与编码。

二、探索规律

(一)探索身份证编码规律

1.请学生汇报自己调查的亲人的身份证号码。

2.教师随机板书一个身份证号码。

3.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教师补充并板书。

4.课件出示一个身份证号码:61012519950123134X。

猜一猜验证码是哪个数字时用X表示的?为什么?

(二)体会身份证编码优越性

出示一个身份证号码:61022196901303627。

观察,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探讨,总结编码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并板书。

三、实践应用

1.活动一:猜一猜

“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猜猜分别是谁的?

课件出示:

360103197012210412、320623194506073316

320623194401010405、360102197209280161

2.活动二:试一试

小军出生于2002年3月9日,是陕西西安市雁塔区(13)的第一名小学生,请你根据这些信息试编小军的身份证号码(派出所代码和校验码用X代替)。

3.课堂小结

四、总结全课

本节课我没有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没有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精神。课堂教学的主要亮点如下:

1.教学设计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效运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中交流汇报和课后运用知识的多种学习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

2.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上网、咨询、调查等方式收集身份证号码,了解编码知识,知道了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通过进一步学习,初步了解到不同编码表示不同的含义。

3.注重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相结合。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身份证号码的编排知识之后,在实践应用中让学生试编小军的身份证,在拓展提升中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号,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4.提倡独立思考,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实践应用与拓展提升中让学生人人动脑、动手,编写身份证号码、设计学号,谁与谁不商量,使学生能真正静下心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自我提升。

5.教学别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中得到提升,用积极的情感来学习数学,体会数学课堂的乐趣。

篇4

1.为了体现新理念而创设情境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情境教学以其独特的激趣、建模等价值让原来严谨、抽象的数学课堂发生了积极而又丰富的变化。创设情境教学已引起诸多一线教师的青睐并广泛利用,然而,创设情境教学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实施当中,一些教师的情境创设只是为了能体现这一理念而创设情境,未能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来创设情境,甚至有的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与本课时要学习的内容毫不相关,相去甚远。这样的情境创设尤如“隔靴搔痒”,失去了情境教学的真实目标。

某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 年 月 日 》时,教师在上课伊始,让学生猜一猜教师写在纸上的日期是什么节日,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热情高涨地猜。上课时间已过了六七分钟,有的学生还在兴致勃勃地说出他所知道的一些节日的具体日期,但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强行停止了学生的思考和举例,将下一个教学环节(本课教学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听到这儿,我心生疑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气氛非常热烈,可课的性质似乎发生了改变。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于“年、月、日”这些知识也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课的内容。例如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提出疑问:为什么没有同学出生在13月?从此引出一年有多少个月这个内容,再从学生的具体生日日期引出大月、小月的规律及每月天数等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有效地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年月日”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要学习的《 平年 闰年 》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体现了教学环节之间的紧扣性。

2.教学素材与现实生活不吻合

如今的数学课“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越来越重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有的教师却是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凸显课程标准理念而将相互不吻合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强扭在一起。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六年级下册《 比例尺的应用 》一课,刚上课时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从明伦镇到金城江的实际距离是100千米,在地图上的距离是8厘米,请求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此题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以致用”在这节课中得以很好的体现。在课的末尾处,教师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幅比例尺为■的地图上,明伦镇到金城江的图上距离大约是8厘米,明伦镇到金城江的实际距离是多少?”此题的设计非常好,首尾呼应,可见授课教师在备课方面是花了功夫的,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生活素材成为课堂教学的载体。然而,当学生计算得出明伦镇到金城江的实际距离为68千米时,这个数据却令人费解。因为这个数据和开课时练习题的数据不吻合,前面的练习给出的数据是明伦镇到金城江的实际距离是100千米,课尾的练习得出的数据却是68千米。这样的素材,让学生感到疑惑,到底明伦镇到金城江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数学课堂需要必要的“生活味”,但是“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必须符合实际,不能脱离现实而随意编造数据。数学课堂生活化,应是让“数学味”和“生活味”在更高层次上整合。

3.形式主义的小组合作学习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我们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常常见到如下的镜头。

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学生坐成“U”字形或围成一圈,小组内有大半的学生身体朝着左或右,头却要转过去朝着黑板看,还有的是背着黑板而坐,只能耳闻教师的声音,却不能看到教师的表情,一堂课下来腰酸背痛脖子累。

“现在开始合作!”当教师的这声号令一出,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小组所有学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有些学生连合作干什么都没有明白,就在稀里糊涂中度过了合作的时间。然后又在教师的一声“停止”声中恢复原状。

“现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的话音刚落,每个学生马上就开始发言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说的更多是自己的见解,其他的学生则成了旁观者。

小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是,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学习,也不是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因此,合作与交流首先应该是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其次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数学课堂进程中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时机一般有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需要交换看法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等等。

篇5

一、感受数学价值,培养思维能力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新课题,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从形式上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具体的,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其它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提出问题。如在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出示这样的练习题:“王大爷要一面靠墙围一个长10米,宽6米的长方形菜地,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学生议论纷纷。生1:可以宽靠墙。列式:10+10+6=26(米)。生2:可以长靠墙。列式:10+6+6=22(米)。这时引导学生比较得出,选择一面长靠墙时,需要的篱笆是最少的。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选准知识点,营造思维的情境

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 计算方法的初步经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假设,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找到解决问 题的方法。教师可设计四个思考题:

1、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3、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依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评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评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

四、展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设计好问题。

篇6

一、增加问题的开放度,发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提问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问题的设置对于教学的推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充分表明:学生的思维训练总是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与发展的过程。但数学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提问得过浅、过窄,学生很容易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问题的答案,看似热闹的数学课堂并没有教给学生真正的知识,学生也没有形成一种探究的能力。频繁的一问一答,降低了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学生想要获取新知,需要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进行探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增加思维的深度。比如在教学“2、5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探究出2的倍数的特征后,我出示练习题“判断25是不是2的倍数”,学生根据特征判断完后,我又追问:“为什么不看十位,只看个位?你们想知道吗?请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面议一议。”刚开始时,学生都愣住了。有的学生说:“这个数的个位没有0、2、4、6、8,不符合2的倍数的特征,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用看十位。”我神秘地一笑,让学生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并提醒学生:可以借助笔画一画,或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有的学生开始在练习本上画小棒,20根是2小捆,5根是分散的。而有的小组组长把组员的彩笔迅速地放在一起,也开始分起来。5分钟过去了,我让一个学生到讲台前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顺了思路,理解了问题的本质:十位是无论是几,都是2的倍数,所以不用看十位;同样的道理,百位上是无论是几也都是2的倍数,也不用看百位,以此类推,千位、万位等无论是几也都是2的倍数,所以只要判断个位就行了。学生恍然大悟。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而且在这种开放的问题引领下,学生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增加探究的开放度,发展思维

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学习过程,并能主动地操作实践。在操作中总结出规律或结论。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猜想、举例、验证、结论的过程。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探究过程,开放的不仅仅是动手操作,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长方形的纸板上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形时,经历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操作过程,并弄清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一边摆一边数:一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小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有关即相等关系。然后进一步探究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也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关,一排摆了几个,长就是几厘米,摆了几排,宽就是几厘米。这样的操作能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对先前的猜想进行举例和验证,也帮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等于长乘宽。很多学生在这个开放的探究过程中,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认识,更可贵的是学生在做中思考、领悟和认识,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增加交流的开放度,发展思维

数学课堂中经常需要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交流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年历卡发现了年、月、日的许多知识,总结出了大月有“1、3、5、7、8、10、12”七个月,小月有“4、6、9、11”四个月,2月是个特殊月。这个问题如果让学生单纯地记忆也能够掌握,可是我却让学生就如何记住这些大月和小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在交流中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方法一,7前面的大月都是单数,7后面的大月都是双数。方法二,用儿歌记忆,一个学生自己编了一首儿歌:“大月小月有规律,我能把它记清楚。一三五七是大月,八十十二不服输。二月是个特殊月,四六九十一只能天天哭。”虽然有些浅显、稚嫩,三年级的学生却很喜欢。方法三就是拳头记忆法,这个方法在二年级就学过,学生的记忆完全被激活了,思维也异常活跃,很多学生当堂就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篇7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小学数学;课堂;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01-01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法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完成教学活动,问题教学法则要求学生能动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发问的目的,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问题。下面就结合

一、创设问题情境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本人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林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关键是消除自卑与紧张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我在班上采取分组的方法,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由于学生年纪小,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十分幼稚或不切主题,我就让他们在小组内先评议一下:哪些问题比较简单,就在组内解决;大家觉得需要讨论一下的,整理后再提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能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同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尤其是关心中下生,鼓励中下生质疑,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三、提供善问的机会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45÷3= 16÷3= 32÷3 = 21÷3=81÷3= 111÷3= 342÷3= 212÷3=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装沙实验,观察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间的体积关系,通过操作,学生就会产生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的疑问?从而探究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4、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用三角板画一个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篇8

关键词:创设情境;提问意识;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76-01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敢问。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下问题的答案,在他身上就会像有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而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所以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当中,在他们心理上在成一种悬念。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在复习引入时,学生已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这时学生已经存疑。然后我设置悬念,让学生任意出一个数,不管几位数,老师都能一下子判断出是否能被3整除。于是学生出数,我来答,这时学生的悬念更加深了。迫切需要解疑。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索知识规律。这样,既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又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3、创造操作式情境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知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又发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康烫伤租住学生用两根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的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而且还会提出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继续旋转会得到什么角?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指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2、质疑生活,落实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

篇9

对于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要做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并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的成绩提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一)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1、本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14

人,女生25人,插班生3人;从上学年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掌握还算牢固,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较差。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但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本班级有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

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 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

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一、时、分、秒(3课时)

秒的认识???????????????1课时

时间的计算??????????????1课时

练习一???????????????1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5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测量(6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千米的认识???????????????2课时

吨的认识???????????????2课时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6课时)

1、加法????????????????2课时

2、减法????????????????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倍的认识(3课时)

倍的认识???????????????,,,,,,,,1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

1、口算乘法?????????????,,,,,,,?1课时

2、笔算乘法?????????????,,,,,,,?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字编码??????????????,,,,,,,,,?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3课时)

四边形????????????????,,,,,,,,,?1课时

周长??????????????????,,,,,,,,,,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3、分数的简单应用???????????,,?1课时

九、数学广角—集合(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二)一、学生情况分析

两班共有学生78人,从整体上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有80%的学生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但只有20%的学生思维敏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基础知识较好,思维比较发散,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有20%学生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不是很好,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不善于学习,不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基础知识较差,口算水平,无论速度上还是正确率上,都有待提高;学习方法上,更要进一步加强,他们面对有难度的问题,只知道生搬硬套。特别有三四个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不知道怎么学习,基础知识很差,每次考试也就60——70分,经常不及格。另外还有极少部分学生学习状态不稳定,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学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五、具体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与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2017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周次 教学内容

一 一、位置与方向(5) 十 六、面积

面积(4)

二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3)笔算除法(1) 十一 面积(3)

五一休假

三 笔算除法(4) 十二 七、小数的初步练习

小数的初步练习(4)

单元练习(1)

四 笔算除法(3)

单元练习(1) 十三 八、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4)

五 三、统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2)

平均数(2) 十四 单元练习(1)

九、数学广角

数学广角(2)

单元练习(1)

、年月日

年月日(4) 十五 总复习(4)

七 年月日(1)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3) 十六 端午休假

总复习(2)

期末复习(1)

八 笔算乘法(3)

清明休假 十七 期末复习

九 笔算乘法(1)

期中复习、练习(3) 十八 期末复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三)一、基本情况

我们三年级(3)班学生一共有39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0人。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多数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在进一步培优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除法、认数、千克与克、加和减、24时记时法、长方形和 正方形、乘法、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及认识分数。

1.除法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这是学生在表内除法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2.认数是在学生认识1000以内的数并能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教学认识10000以内的数。

3.千克和克先教学千克的认识,再教学克的认识,然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最后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

4.加和减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减法。

5.24时记时法主要有两部分:认识24时记时法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6.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教学各自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及计算。

7.乘法内容主要包括: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及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8.观察物体主要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

9.统计与可能性主要让学生会画“正”字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0.认识分数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认识简单的分数,通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认识“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了解万以内数位顺序表。理解10000以内数的意义,掌握数的读、写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及整百数乘一位数。

能正确估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母不超过10),能读、写分数,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感受并认识千克和克,通过动手实践知道1千克=1000克。

了解24时记时法,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

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面图形的周长。

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统计与概率:

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搜集、整理数据,会用表格或简单的条形图表达统计的结果。

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大些或小些。会用“偶尔”、“经常”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分析数的组成探索数的读法与写法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学习万以内数的过程,以及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

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摸球、抛小正方体等活动中,经历分类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用数据描述现象以及判断可能性大小等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简单地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

4.情感与态度方面。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通过教科书里的“你知道吗”栏目以及报刊书籍、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多种资源,[莲山~课件 ]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在教科书和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四,教学措施

1、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学生自己能学懂的知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和练习。

2、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渗透一些函数、集合、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4、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5、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主动探究解题方法。

6、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改革 创新 数学课程资源

新的教学理念拒绝“圣经式”的教材观,它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的意识,认识到教材实质是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或范例,是可以选择、拓展、补充和增删的。毋宁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以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条件为基础的,是以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标精神,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完全有空间和可能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内容的一种重要载体,是由教育管理部门、学科专家、教材审议专家等人员通过对学生和社会的研究,立足学生实践,根据学科的科学体系而编著的。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对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方法、规范和要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平台。但是我们是不是就能够随心所欲地重组教材,抛弃教材,另起炉灶,另搞一套,靠自己的经验来教学,凌驾于教材之上呢?!,答案肯定是不能的。因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要整合数学课程资源,首先就要尊重教材,深层次地钻研教材。尤其是重点、难点、关键处,要钻深、钻透。要能立足于原教材的“精神”上来突出教材的趣味性与可用性,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扣教材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构筑学习数学的广阔空间;把握教材使用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多元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我们经历二年时间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 利用多媒体技术“改活”文本性资源,构筑情境型学习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尽管现行教材都竭尽全力地将数学学习生活化,但仍采用文本为叙述载体,这就使生活中的数学教材仍然蒙上了一层抽象的面纱,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找到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型。利用多媒体技术“改活”文本性资源,创设愉悦性的生活情境数学课程资源,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看到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他们的轮子都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最后画面又把轮子换成椭圆,同学们看完后都说不行。此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圆形得轮子就行,其他不行?”在教师的启发下,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认识圆的特征就变的容易多了。这种借助具体的生活原型,搭建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其实就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的过程。它不但能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构筑情境型学习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整合思路。

二、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思维性资源,构筑智慧型学习平台。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看作是一个知识的累积过程,更需要看作是一个思维探究的过程。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还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们把这些能力也看作是一种课程资源,因为“思维”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内容,也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民间有句俗语“知人知面,不知心”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思维具有极其的隐秘性,数学学习中的思维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如何才能将这种思维简洁而又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会学生思维呢?目前恐怕也只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最能胜任这个角色了。因此,我们在遇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而无法很好表达时,往往就运用这一法宝。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认识“年”、“月”、“日”的产生形成就是一个极其抽象思维过程,如果不动用多媒体演示,任凭教师伶牙俐齿也难以启迪学生思维而一筹莫展的;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如果不用多媒体演示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靠学生动手裁剪拼组或是凭空想像是很难完成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的。事实证明,借助多媒体不但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人”、老师的“面”,还能知道老师的“心”;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抽象性、逻辑性思维也就被简洁而又准确展现出来了,在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也正是多媒体技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特有的优势,它为学生构筑了智慧型的学习平台。

三、 利用即时呈现展示技术“搜集”生成性资源,构筑辩证型学习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利用生成性资源。那什么是生成性资源呢?专家学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知数学知识,进行辩证思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的,被称为“预设性生成资源”;但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许多老师在教学前没有预料到会出现的问题,这些则被称为“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无论哪种生成性资源都是学生思想的火花,也是学生劳动的成果,老师都应该珍视并迅速地作出反映,充分加以利用,使数学课程资源的现实鲜活性得到充分展现,同时也将教学活动更好地引入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然而,这种生成性资源往往稍纵即逝,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怎样才能快速地“搜集”这些现实性资源呢?为此,我们经常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即时呈现功能,用摄像机,实物展示平台来“搜集”、“重现”这些生成的课程资源。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摄像系统对3个小组度量角的过程进行重现,学生通过这些生成性的资源不但正确地掌握了度量角的方法,而且找到了造成度量误差的原因。又如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将学生在巩固练习时“生成”的一些典型错误即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辩证分析讨论,使这些处于萌芽状态下的“生成”问题立即得以解决,效果非常明显,被学生形象地称为“手术台”。长期以来,这种生成性的资源越来越引起了师生的重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即时“搜集”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构筑辩证型学习平台。

四、 利用人、机互动技术“提供”选择性资源,构筑个性型学习平台。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中,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即优秀生可以快一点,差生可以慢一点。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性。例如在四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我们将长方形面积计算推导过程制作成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使用的“学具”,为学生准备了用小方格一个一个地量,用小方格一行一行地量等多种测量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推导过程。又如,在三年级《找规律》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普通、强化、拓展等四个不同等级的练习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能力的状况,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适当地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和不同的速度来进行解答。对于解答的结果,计算机可以及时进行评判,并进行鼓励和赞扬。如果学生遇到了一些疑难问题,还可以点按帮助按扭来答疑解惑。学习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没有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甚至会有超水平的表现。这种张扬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保障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大众数学思想。这样一来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找知识中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融为了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可见这种“提供”选择性资源的整合方式,非常有利于构筑学生个性型的学习平台。采用基于网络教室的训练型软件进行操作时,

五、 利用网络互动技术“编写”交互性资源,构筑探究型学习平台。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视听合一与计算机交互功能,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依靠检测、考试、教师训导的外力,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重要性、必要性的反复强调来推动。而在信息技术指导下,学生面对的是计算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逼真的实验模拟,饶有兴趣的游戏探索,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有利于他们迸发出奇特的思维火花。如我们在设计《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将长方体、正方体制作成可以在电脑上进行拼凑、拆解的动手游戏活动,游戏活动分为“棱长”、“顶点”和“面”的认识三道关,每道关包含了相应的认知操作过程,计算机会根据操作完成情况判断是否过关。在课堂上,我们设定了小组竞赛的学习情境,以小组成员全体过关为获胜标准。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学具问题,而且让学生亲历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可见,这种教学软件既能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反馈信息,又能不断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探究与提取,使学生始终处于兴致勃勃的创造活动中。因此,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编写”交互性资源,不仅帮助我们整合数学课程资源,还可以构筑探究型的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