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9 13:2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雨水节气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雨水节气的诗句

篇1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探茧推盘。探得千秋字字看。

铜驼故老。说著宣和似天宝。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

2、《七绝·雨水时节》

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

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

3、《七绝·雨水》

殆尽冬寒柳罩烟,熏风瑞气满山川。

篇2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77号)转发给你们,并补充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其他企业和单位的职工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暂比照国有企业职工取得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

    二、1999年我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000元。以后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数额,参照统计部门的数据,另行下文明确。

篇3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璀灿辉煌,传统节日异彩纷呈。传统节日、节气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们通过构建校本课程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并体验传统节日、节气,进而在经典诵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培养身体健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有中华文明自信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一、诗意耕种,亲近自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是流淌在历史岁月中的古老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的现代文明形态中,人们逐渐疏远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很多人都不知道七夕、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不知道谷雨、芒种、寒露、霜降这些节气,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们以普及耕种知识为起点,研究农耕活动内容,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主题式耕种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身体、人格的健康健全发展。

(一)开展种植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美好

学校开展的种植活动注重将科学课与劳技课相统筹,学生吟诵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在学校的“开心农场”里种下果树苗、点下牵牛花种、撒下青菜种……学生可自由组合分小组承包。每组由小组长分配任务,浇水、施肥、松土、间苗、灭虫等,这样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劳作技能、体验耕种的喜悦,给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的孩子多提供一些亲近自然与土地的机会。当孩子们看到播种的菜籽在自己的呵护下发芽出土,看到细如蚂蚁触角的小苗一天天长成绿油油的青菜时,他们会由衷地感叹生命的奇妙。更重要的是,种植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呵护生命、爱护花草的责任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家在耕种过程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共享自我成长的乐趣

白露过后,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梦田农场”,帮助农民收花生。当孩子们来到花生地,看到丰收的景象,充满好奇,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在收花生的过程中,学生们秩序井然,拔得起劲、摘得仔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在劳动中,孩子们却热得满脸是汗,有的还吟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来。孩子们在品尝劳动的快乐时,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寒露过后,学校又组织学生们一起去挖红薯。在主持人激情澎湃地布置任务后,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生龙活虎地奔向自己的责任区域。他们或用铲子挖掘,或互相协作拖拔红薯秧。他们在劳动中分享快乐、学会感恩、收获成长。

在丰富的农耕活动中,学生们发现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关于天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关于地利:黄土变黑土,多打两石五;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关于人事: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孩子们吟诵着、劳动着,心中油然升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建构课程,传承经典

学校开展了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为节点的主题式研究活动,课程分为《清明春雨》《夏至纵歌》《秋思绵绵》《冬日恋歌》4个单元,共24个篇目,对应24个节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不是来源于教材,而是自己围绕节日、节气进行构建与探索,挖掘民俗活动的丰富内涵。如在《清明春雨》一章中,一是要探究清明由来,认识晋国名臣介子推,了解介子推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高风亮节。二是制作家史。孩子们手工制作纸花,拟制挽联纪念祖先;制作“家族树”、续写家谱,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挖掘潜藏在自己家族血液中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由此学生初步形成尊亲敬祖、孝老敬贤的传统伦理观念。三是继承英烈遗志,践行家国梦想。“烈士陵园英雄小传”的写作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们追念先辈和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了解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种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子。比如,子剑同学的《清明》就记录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

清 明

天阴浓雾醇,

回乡扫墓尘。

夜来思先辈,

哀思悼英魂。

学校开发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通过开展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挖掘民俗活动的文化渊源,寓德育于生活。

三、诗意经典,弘扬文化

为了深入开发“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学校派教师分赴焦作、石家庄、鄂尔多斯等地参加新教育年会,购买有关教育著作,开展校内论坛,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工作。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了“听风沐雨过清明”“中秋诗会”“我们的端午节”等经典诵读活动和“青青园中葵”等系列晨诵活动。

(一)经典诵读

学生诵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经典古诗文。立春,学生读“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雨水,学生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惊蛰,学生读“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春分,学生读“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学生用节气诗闪亮每一个日子,诗意地行走于四季的轮回与更替之中。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亲近母语,亲近文学经典,不断升华爱国情感。

(二)闯关激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让孩子们爱读、乐背,老们想了很多办法。闫老师的晋级闯关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晋级闯关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摘选有关某一节日节气的诗歌。然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积累活动――“节日节气经典古诗文积累大闯关”,以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为三关,每关设固定字数的经典诗文积累为过级挑战,逐级晋升。闯关游戏吸引着孩子们热情主动地参与经典诗文的积累与感悟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仿写创编

开展“我是小诗人”活动,结合节日节气及物候特征仿写自创诗歌,逐步回望汉语魅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现撷取几颗稚嫩的“果实”,以飨读者。

小暑・农家乐

温风汩汩挟热浪,

荷塘漾漾采藕忙。

农家声声碾稻谷,

消夏口口新米香。

处暑・观小儿吃西瓜

处暑正午流火天,

空调屋内也流汗。

最妙小儿吃西瓜,

飞涎三尺湿肚圆。

篇4

在我们眼巴巴地期盼绿意时,天气却出现了异常的“倒春寒”现象,无意间,一场春雪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雪,乐坏了孩子们,也喜煞了城市里的大人。盼了整个冬季却不见雪的农民更是把串串笑声撒进了村庄、田间地头。此时,一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呈献给孩子们,诵读后,所有赞美春雪的言语都显得乏味了。

第一站――惊蛰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了24节气的来历。让孩子们对24节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了24节气歌,第一次晨诵的内容确定为24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问;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家查看日历,记录下令年24节气的具体日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选择了几条有关惊蛰的谚语及韦应物的《关田家》作为诵读内容,使孩子们朦朦胧胧地感悟着农历的踪迹。

正当我们喜度妇女节,诵读《游子吟》的时候,我班同学肖越惊喜地向大家报告:“杏花开了。”我一听,便跑到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杏花,真是“一夜春风来,杏花满园开”。回来后,我精心挑选了两首描写杏花的诗供同学们诵读:“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然后布置大家周日和家人一起边观赏杏花,边吟诵诗句。

杏花诗诵后,我们随着春的脚步步入了桃花、梨花诗词的世界,先后诵读了6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两首)《惠崇春江晚景》《千叶桃花》《杂曲歌辞

桃花行》《次韵梨花》和一首宋词《桃夭》。“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当时,我带领同学们经过反复诵读之后,问大家读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你想到了我们班的谁?学生听后齐声高喊――潘金子。潘金子担任班长兼大队委,在同学们中威信很高。同学们说完,我赶快亮出了她的照片,大家不约而同地“哇”了起来,接下来,我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最美丽的,然后,大家齐声把词朗诵给潘金子听。其实,这节晨诵已不仅仅是诵读了,孩子们还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同学们,桃花落了,她把美好的光阴留给了果实,春天也总会过去,但是明年的春天再来时,你们还记得我们此时吟诵过的诗吗?还会记得你们此刻美丽如花吗?唐朝诗人崔护已为我们写好了《题都城南庄》,让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二站――春分

我给孩子们讲了有关春分的养生、趣事,并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春分的农事、谚语,从而使孩子们了解了今年的20日是春分。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所以叫春分。春分这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在这一站,我们诵读了唐诗《早春》和宋词《丑奴儿》。

第三站――清明

4月4日是清明节,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诵读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汨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四站――谷雨送春归

篇5

仙湖的水洁净清澈

它从天籁的池塘里流出来

从蓝天的血脉里流出来

从岩石的伤口里流出来

仙湖的水洁净清澈

犹如是山野的月光

对着村姑的眼睛梳妆

不要一抹胭脂

九只鹅黄的飞雁翅膀蘸仙湖为墨

画意古朴原始的村庄

墨绿青黛是时光的底色

袅袅炊烟总被蛾眉般的石拱桥惹怨

千年的故事

披上一袭陌上风情

农谚开始在指尖上滴翠飘香

风咀嚼露水的珠光

唇印含香

山那边似乎有牧笛滑过牛背

谁的心底铺满了羽绒的柔软

就像是抒情的风追逐着云朵

云朵梳理着暖暖的阳光

让心回归自然

远离红尘远离喧嚣

去仙华山找片净土

用唐诗编织一圈柴篱

用宋词建造一座木屋

依窗闲看山路上

樵夫与和尚擦肩而过

一个走向早晨

一个走向黄昏

接着谁在他们的脚印里

种日月种风雨

长成八百亩宁静

最后一把时光的镰

被青草收获……

立春行

我以阳光的名义

把笑靥画在少女峰上

像一朵花

香香的

不会躲闪天马之蹄踏来

你以羽毛的温暖

把窝搭在玉硅峰上

里面有个待孵化的鸟蛋

蓝蓝的比天还蓝

其实这只是我

对三月的一种想象

但此刻请你――

把心扉贴近二月的枝头

让点点鹅黄

啄出

一道春天妩媚的伤痕……

二十四个节气爱情的绝唱

――写给阿莲和牧牛郎的爱情

题记:这是白石湾很久前一个美丽忧伤的传说

立春

白石湖畔,牧牛郎割好一篓枯草后,又开始悠闲地吹起牧笛来。

清脆的笛声化成了立春第一缕春风,轻叩阿莲琴韵别楼的窗棂,指尖泛起遐思的涟漪,颤动了心底久蓄的欲望,脸上两朵小桃花。

柔波偷笑,水袖翩跹,把阿莲的羞涩抛到牧牛郎掌心,轻点成初恋的诗章。

雨水

青山为琴,雨水为弦。

搁浅在阿莲窗前的牧歌,被琴韵修饰成一株翠柳,让风也染上相思的颜色。

牧牛郎终于穿过穷富差别的羁绊,与阿莲初约在白石洞里。

牵手与初吻,让一块白石的心也绿起来,轻声喊出一朵花红的乳名……

惊蛰

仙坪天池,如一个蓝底白花的水陶罐,被一声春雷倾斜,把阿莲的柔情浇灌成一地青青的牧草。

牧牛郎远远地把心情放飞成一只南归的燕子,撑起仰望的高度――

山路、鸳鸯湖、松林、牛心岩、云朵……被村庄的炊烟拎成一幅爱情的油画。

春分

今天的阿莲穿一件大红衣裳,如一枝繁花谷口里的红玉兰,等不到绿叶的和赞美,便将自己的激情燃烧。

牧牛郎手持一根牧鞭,将青草赶成一头爱情的门楣,再借一声牛哞,把阳光铺成屋顶上细碎的金子。

依依柳树下,一枚小野花编织成的戒指,是他们私订终身的爱情信物。

清明

冷水湾里的桃花,杏花,梨花,都变成了阿莲和牧牛郎抒情的语言。

那些翩翩的蝴蝶,成为连接两个心灵的情结。

九个古典的太阳,陆续从油菜花的幽香里浮上来。

山坡挽着村庄,一起向蓝天生长。

谷雨

布谷鸟,衔走了阿莲的一颗颗绿色心跳。

农谚,沿着牧牛郎的脚印,找到了撒播种子的田地。

仙坪绿草地上,老黄牛眺望对岸那匹青春的阳光,怀上了金色的秋天。

立夏

这个季节,爱情挂成了一个个青色的果子。

阿莲坐在山坡上,用纯情编织采摘的篮子。

牧牛郎用一曲笛韵,引领着一队野花,偷偷地爬上她的腰肢。

上帝不再在春天制造孤单!

小满

金色的麦芒,刺绣出一缕缕清香的风,如羽划过,扰乱了阿莲的心湖,铺开潋滟的心事。

月牙桥和倒影,像牧牛郎悬挂的一只戒指,在今生的岸口,与阿莲相约。

身旁的情人草、勿忘我、女贞子、三叶草,都成为一段段彩色的插曲。

阳光裸着十七岁的脚丫,在从这朵花上跳到那朵花上,弧线串起露珠――成虹。

芒种

山溪拐了一个弯,留下一塘幻荷露石的传说。

今天,她是一枝莲蕾,用梦幻孕育仲夏的诗句;他是栖息在上面的一只红蜻蜓,

用晶莹的翅膀,点亮五月眸子里的歌词。

时间以一把琴弦的形式,撩动山峦逶迤的曲线。

夏至

一叶兰舟,从长长的水袖里滑出来,咿呀呀,惊开第一朵红莲。

伫立岸边的阿莲,粉嘟嘟的媚腮,惹红莲三分嫉妒,七分羞涩。

牧牛郎把牧歌赶下水,游成一尾春波浴鲤,啄破人影,花影――

像啄破一件水的花衣裳……

小暑

嬉戏在小龙潭边,水中――

阿莲窈窕的身影,弯成一勾新月,如插足河流的舟楫,承载爱的祝福。

牧牛郎英俊的身影,站成了一座云头石,从云头石心里流出来的清溪,流墨一样的潇洒,在下游牧草地上写下碧绿碧绿的祝愿。

大暑

这个季节的白石湾,

“玉气亘中天,龙湫无六月”。

白石如积雪,阿莲穿一袭素袂,端座在上面,像一朵美丽的雪莲。

更像一面圣洁的镜子,照出牧牛郎心里一湾白石湫云。

立秋

第一缕秋风,泄露了爱情的秘密。

穷富差别的世俗偏见,竟成了阿莲父母手里的鞭子,在阿莲的心里抽出一道疼痛的伤痕。

泪水化成秋雨,落在牧牛郎蓑笠上,笼起淡淡的水雾,像风扯不断的忧伤。

一泓幻荷露石美丽的传说,瞬间转变成李商隐的“荷叶生时春恨成,荷叶枯时秋恨成”……

处暑

爱情与向往,从此被隔离,阿莲――西窗听晚蝉,牧牛郎――东楼箫残月。

咫尺天涯,刻骨的思念,在知音石的缝隙里长出一条弦来,弹响月牙湖十里清瘦。

风来,每一片秋叶的凋零,树就多了一个细微的伤痕……

白露

阿莲,思念的泪水,化成一串白露,骨子里的冷,凝固成一朵残莲的殇。

回眸处,月色下的牧草地,把一些牧牛郎的泪水挂在草尖。

谁埋伏在风的长发里,看那一卷长长的山峦,把满腹黛色的心事水墨到天边……

寒露

枯山寒露惊鸿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阿莲在极度悲伤之下,与山外地主家的纨绔公子订了婚。

而心底蔓延的是那声鸿雁的悲鸣,朝着花格窗外,挂出一行冰冷的寒露。

滴落,滴落成一串七泪泉,像血涌中的七个伤口,漾漾的水纹,是痛与爱的抚摸。

霜降

逼嫁的路旁,仙坪天池,成为阿莲以死抗婚和灵魂升天成仙的出口。

霜降点点,落在牧牛郎额头,如冰凉的牙齿,咬出一个冷冷的月牙,满天星星――喊痛!

四季常青的千年桧树,开始泛黄凋零……凋零……

剩下一座枯干残枝,守护着空空的鸟巢,在风雨飘摇,飘摇……

立冬

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牧牛郎,日夜站在仙坪天池边哭泣,泪水漫溢,倾泻成一道天籁瀑,而他的身子站成了一块千年的白石(为此,人们改叫他为白石郎)。

白石郎,白石郎,心倚青山的影子,手托一片白云的遐想――

将天堂阿莲的爱语,化成一场小雪的翩跹……

小雪

一场小雪铺就一张白纸,来世的爱情是一支丹青之笔,重彩阿莲和白石郎的春天。

窗棂上的纸蝴蝶,轻吐梦里幽香的韵语,打湿了知音石缝隙里的那条弦。

枯死的千年桧树边,长出一蔓缠绵的常青藤,引来灵性的青鸟,用歌喉润色,用翅膀发芽。

大雪

大雪点燃一块月牙石和一块伊人石的灵魂,以两块石头命名的两条小溪,

在下游终于拥抱成了一个月牙冰湖。

镜子里风景,一片幽静,梦幻与心灵撞击出一抹腊月的梅红――

爱情,用妩媚的花朵受孕春天的希望。

冬至

时间被冰雕,来世的爱情游离在水晶宫里,叩打窗户的是一粒粒山雀的啁啾。

像一颗颗星星碰响月亮,惊醒嫦娥的寂寞――

看她长袖一挥,片片白云变成山峦上朵朵雪莲,用一片纯情为他们祝福!

小寒

小寒高卧邯郸梦。

梦里阿莲胸前一片飘动的粉围巾,绣满白石郎的呼吸,像一树桃花粘满了春风。

花枝间声声鸟鸣,如水倒流进天空――

淡蓝的湖面上,漂出他们一只前世的兰舟……

大寒

捧雪飘空交大寒。

所有的山,被雪装扮成为睡眠的绵羊。

篇6

关键词:传统院落; 院落文化;审美意境

院落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其所拥有的影响力是广泛而深远的。在当今建筑如火如荼建设的时期,什么是适合人生活的环境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追本溯源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和自我反省的过程。在建筑专业的领域内关注的焦点很容易侧重在建筑构成的分析层面,而蕴藏在建筑中,承载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文化意境则以潜移默化的姿态影响着建筑的发展演变。本文则以中国传统的居住方式――院落为基础,进行建筑文化的思考研究。

院落精神

《辞源》对‘院’的解释为‘周垣也’,‘宫室里有墙垣者曰院’,四周围墙以内空地可称为‘院’,而‘落’则有定居的意思,如聚落、村落等,传统的院落就是指堂前门内的围合空间。”从思想根源上来看,院落的形成是私有文化的产物,是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的体现。从空间塑造上来看,院落反映了传统建筑有的空间意识,把庭院空间看做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是建筑功能空间的外在延伸。从传统文化上来看,内向的院落使得人在感情和心理上相互亲近和信任,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内向性格的体现,以及封闭和稳定的经典家庭结构模式。

院落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院落空间是由最初的居住类型发展而来的,而宫殿、宗庙、陵寝、衙署、寺观、园林等类型的院落布局,是在居住型院落“扩大之、缘饰之”的同构衍生,是放大了规模的院落。

由于院落场所具有灵活的可变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影响下,院落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形态,以北方的合院式与南方的天井式形成了典型的院落空间。可以看到,从规则方整的北京四合院、故宫,到或方形或圆形的客家土楼,从富于田园风情的西北窑洞,到渗透自然的安徽民居,中国广阔大地上的官式建筑或民居均呈院落式组合(如图1、2、3、4)。

因此院落对于传统建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样式,而且是根植于生活的深层结构,即一种建筑文化。 正如李先逵所说:“‘院落’是中国建筑的灵魂和精髓。中国建筑文化即是 ‘院落文化’。这种‘院落文化’是中国建筑人本精神群体意识的体现[ 李先逵.《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建筑学报.2001,(8): 20.]。”

天人合一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文化中,将宇宙、自然作为参照标准。院落的四个方向,象征了天之四象和四季的变化―――太阳(夏季)、太阴(冬季)、少阳(春季)、少阴(秋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界定了万物生成模式。正是彼此生生相息的特性凝聚了中国的院落精神。“一阴一阳谓之道”,院落的结构强调着内与外,闭与敞,庭院的阳与房屋的阴相互交融,形成了渗透的空间。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揭示了虚空间重要的存在。正是院落的虚,容纳了天,地,自然。院落的敞口向上,接纳阳光雨露,经历雨雪风霜,通天接地的特性房屋不但组成了一个聚气的场所使得,而且形成了院落的独特气场,沟通了天地阴阳之气,两极的连接之处亦是趣味所在。在院落的是密闭的外墙,与外界联系的仅仅为入口门,因此门洞、走道成了引导气流的渠道,一开一合造成了明暗冷暖的变化。围绕着精神的交汇庭院,通过过渡空间檐廊与内部流通,把人们的视线由暗处引向明亮的院子,将自然与人力营造结合。人们在合院里随时都处在阴阳互换的动态平衡中,宇宙的哲学就这样间接地存在于人的体验之中,将天地之灵气聚合汇集的人的居住之处。

中国传统建筑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风水学说,试图用阴阳、乾坤、八卦、五行来定位建筑。于是人们利用风水将建筑的形制、朝向、开合、主从适应了宇宙变化的规律,最终形成了有序的院落[ 赵立瀛,宁奇峰.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探源.建筑师,1997,(4):61-68.]。

崇尚自然

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象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早在远古时期,对于近山乐水的追求便深深的融入人们的生活里和思想中,享受自然一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的追求。对自然的喜爱与依恋最终使中国人选择了以院落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生活方式的场所, 院落成为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媒介。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是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自然融入的方式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条件的差异,生活氛围的区别,而呈现各自独有的特色,但是对于自然的依恋之情溢于言表。无论是新疆的阿以旺,还是安徽宏村的天井,抑或是北京的传统四合院由于融入了自然而情意盎然(如图5、图6、图7)。

院落的凝聚力与自然的吸引力在密闭的围墙空间中,有了内与外的交流与体验。院落空间的时间感与空间感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营造了一个可以选择的氛围和空间场所。从外面的喧哗,进入到了内在的随性。庭院中的一切可以通过不经意的涉足而心绪起伏,沐浴着风和日丽的温暖,体会着风雨交加的变换,欣赏着绿意盎然的生机,感受着萧萧落叶的清凉,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中触碰人们的神经,可以随意选择属于自己的自然空间。

无论是普通百姓的小庭院,还是大户人家单独的后花园,进而到拥有宫殿建筑的御花园,直至移步易景的中式园林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追求,极好地诠释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热爱。

《皇帝宅经》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楷模”。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是必不可少的道德观念。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论身处何时,身处何地总有道德的理念规范着,调和着。在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建筑以其自身的组成与氛围,在讲述着伦理的道理。

从礼仪的规范上看,院落的形成正是社交与活动层次的体现。从围墙的入口处进入了庭院建筑的第一个层次,是区分主客的地方。继续进入则踏入了第二个层次,到达作为核心的中心庭院空间,是生活的重心,是礼仪活动的发生地,是闲暇时休息的场所,大而开敞。正对着的正房则是建筑的主角,是界定前堂后寝分隔的地方。第三个层次是建筑的内院空间,为闺房,是小姐、内人等活动的场所。正是由于社会地位等关系的相异,不同的人物给予不同的地位场所安排。区分主宾,地位尊卑,男女有别等等的秩序伦理要求影响了院落的各部分特性。

从地位的尊卑上看,院落空间形体组成上分等级加以布置,主要的空间处于核心地位,形成明确的主从关系,文化思想通过建筑加以呈现。“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是院落的基本格局形式。正屋是坐北朝南的,三至五个开间,是整个建筑群体中最为重要的位置,地位最高,它是接待嘉宾的场所,也是所敬重的长辈的牌位安放处,侧室则是长辈的居所。正房的下方是是厢房,两两相对位于正房的东、西两侧,为晚辈所用。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正房的对面是倒座,佣人住所或用于堆放杂物,小姐、女儿住内院。建筑布置井然有序,规范有方,既保证了安全性,又展现了人文规范。

这种条理有序的秩序安排,各居其位的空间布置,源于家族血缘的政治观念,体现了权力意识,儒家礼制的等级规范。几何形的建筑空间秩序与伦理道德秩序形成了对应现象,空间构成都被赋予礼仪上的尊卑等意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影响到院落空间中,则呈现出一定的主从关系与规律,组合形成了有机统一的群体,包蕴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的民族精神。

文化意境

中国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种共鸣,是种体验,是自身与所看,所闻,所听汇集的感悟,是从形到神的传达,提升了生活的品质,增加了体会的内涵。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环境,点点滴滴的细节品味,营造了院落的意境之美。

院落建筑没有浓郁的色彩,没有夸张的形体,但却意味深长得耐人寻味。无论进门时的对景,高大气派的正房,抑或是在正房中的转身一望的入口垂花门,都是氛围的烘托,真实而又有味道。从庭院中雨雪风霜的来临,可以感知节气的变化,从清新的空气和洒入的阳光,可感受到人的生命与大自然活力的息息相关,是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受。

建筑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在,不可以离开既有的文脉意蕴。正是建筑与院落的结合,尊重并充分展现了自然的变化。季羡林先生曾指出,模糊性是中国式思维的主要形式。院落空间通过灰空间和材料的运用,以精致的细节将意境渗透。传统建筑以纸张作为木格子的窗户,房间外设置与自然过渡的走廊,雨水落在庭院和小天井内的淅沥之声,渐渐的渗透所拥有模糊性带来了自然和与建筑之间的交融。前低后高的建筑体量,屋顶悬出的宽阔的挑檐,形成了丰富的光影对比,随着时间的流动,留下光的足迹,不知不觉让人感慨,不知建筑在哪里结束,艺术从哪里开始。

院落是具有生命的,是一个物质的空间更是一个精神的空间。院落中拥有随着春去冬来的花开花谢,文人墨客相聚其中漫谈琴棋书画的文化氛围,人在其中可以感受冥思静坐的休闲心境,练练气功和太极的自由自在,院落是享受自然、享受生活的空间,是人气汇集的场所,是人的性情品味的传达之处。

院落更是寄托主人精神的理想之地,中国人文化与情感的积淀传承,是人的自身气质、生活态度的代言。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诗句,反映主人身居陋室但仍旧格调高雅。中国的院落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士大夫精神家园的具象,也是文人的情感载体和文化表现。人的精神和院落空间形成互动的交流和沟通,庭院与建筑便赋予了人的性情与追求。如党家村中家家户户的家训 “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殿;园林中藕香榭、紫菱洲的题名(如图11、图12、图13)。。。。。。字字句句都在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思想,影响着建筑和院落的品味。正是有了人、建筑、自然的交流,使得建筑有了情感,有了神韵。

总结

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正是对人居环境的一种最为理想的描述。如今的社会太匆忙,人居环境日新月异的改变,却很少看得到蓝天白云,很少有坐在庭前看花开花谢的场所,很少有交流的氛围,是种物质生活的过度充实,精神乐园却不断缺失。建筑空间的最基本的问题是需要思考的,如何让人们愿意逗留从而进行交流与分享的空间的营造,尽可能地提供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生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