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下的爱情范文
时间:2023-03-24 10:3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苹果树下的爱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们在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毒”。其中有的是天然或人工的化学物质,有的是“病毒”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化解毒素、维护健康。但是,大部分人还不知道,我们的心灵受到“毒素”的侵扰已经愈来愈严重。
心灵有了毒素,就应该立刻排除,否则,只能越积越多,让人郁郁寡欢。真正的宁静,是在我们学会放下的时候――
做一棵舍己树
一位男孩很小的时候,天天都会收集苹果树的叶子,把叶子编成皇冠,扮起森林里的国王;爬上树干,抓着树枝荡起秋千;口渴了就吃吃苹果。他和伙伴会一起玩捉迷藏,玩累了,男孩就在苹果树的树荫下睡觉……那真是一段快乐无忧的日子,树也很喜欢那些时光。
可是随着日子的一天天地过去,小男孩逐渐长大了,他跟树在一起的时间愈来愈少了。苹果树感到很孤单,有一天男孩来到苹果树下,苹果树说:“来啊,孩子,来,爬上我的树干,抓着我的树枝荡秋千,吃吃苹果,在我的树荫下玩耍,快快乐乐的。”
“我不是小孩子了,我不要爬树和玩耍。”男孩说,“我要买东西来玩,我要钱。你可以给我一些钱吗?”
“真抱歉……”苹果树说,“我没有钱。我只有树叶和苹果。孩子,拿我的苹果到城里去卖。这样,你就会有钱,你就会变快乐了。”
于是男孩爬到苹果树上,摘下她的苹果,把苹果通通带走了。苹果树很快乐。
可是,在那之后,男孩好久都没有再来。有一天,男孩回来了,苹果树高兴地说:“来啊,孩子,爬上我的树干,抓着我的树枝荡秋千,快快乐乐的。”
“我太忙了,没时间爬树。”男孩说。
“我想要一间房子……”他说,“我要结婚了,所以我需要房子,你能给我一间房子吗?”
“我没有房子,”苹果树说,“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不过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去盖房子,这样你会快乐的。”
于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树枝,把树枝带走去盖房子。苹果树很快乐。
可是,在那之后,男孩又好久都没有再来。当男孩再回来时,苹果树好快乐,快乐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来啊,孩子,”她轻轻地说,“过来,来玩啊!”
“我又郁闷又伤心,玩不动了,”男孩说,“我想要一条船,可以带我离开这里,你可以给我一艘船吗?”
“砍下我的树干去造船吧!这样你就可以远航,你就会快乐。”苹果树说。
于是,男孩砍下她的树干造了一条船,坐船走了。苹果树很快乐,但也感到一丝伤感。
许多季节过去了――冬去春来,多风的日子和孤寂的晚上,树在等待。最后男孩终于回来了,年老和疲惫使他不能再渴望玩耍、追逐财富或出海航行。
“我真抱歉,孩子。”苹果树说,“我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你了。”
“我的苹果没了。”“我的牙齿也咬不动苹果了。”
“我的树枝没了,你不能在上面荡秋千了。”“我太老了,没有办法在树枝上荡秋千。”
“我的树干没了,你不能爬树了。”“我太累了,爬不动的。”
“我真希望我能再给你些什么,可是我什么也没有,我只是一个老树墩,我真的很抱歉……”
“我现在需要的不多,”男孩说,“只需要一个安静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好累好累。”
“好吧。”苹果树一边说,一边努力挺直身子,“正好啊,一个老树墩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吧孩子,坐下来,坐下来休息。”男孩坐了下来。苹果树很快乐。
心灵丝语
在我们一生中,曾拥有多少这样可爱的苹果树呢?除了感恩我们更应想到:一个让人尊敬的人应该不是总想着自己得到了多少,而要问问自己这一生中施予了多少。
金钱不是婚姻的主人
有一个亿万富翁上台演讲,问听众:“爱情能用金钱买到吗?”台底下有很多人大声答道:“不能!”有的人还高呼:“爱情是无价的!”
富翁微笑不语,随后让五对恋人上台做次试验。听众很多,五对恋人并不难找。
富翁对男人们说:“我用1000元买你们的爱情,你们卖不卖?”
五个男人毫不犹豫地说:“不卖,爱情是无价的,多少钱都不卖!”
富翁又说:“5000元,卖不卖?”
五个男人纷纷表示不会出卖自己的爱情。富翁接着问:“10万元,卖不卖你们的爱情?”
这次五个男人迟疑了一下,然后还是坚决地表示不会出卖爱情。
富翁又问:“如果我出50万元,你们卖不卖自己的爱情?”
有两个人选择了“卖”,其他三位依然选择不出卖自己的爱情。
富翁问那两个人:“你们为什么出卖自己的爱情?”
一个人说道:“有了50万,我可以去投资,到时赚更多的钱,有了钱,以后还怕没有女朋友吗?”另一个人的回答则简单得多:“有了50万,可以找个更漂亮的女朋友。”
富翁对剩下的三位说:“我出500万,请你们出让自己的爱情,怎么样?”
其他两个男人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只有最后一位还是拒绝了。
正在这时,最后一位男人的女朋友,突然站起来对富翁说:“面对500万不为所动的男人,固然让我很感动,但是花500万来爱我的男人,我也不会因为他有钱就轻薄和厌弃他的真心。”
全场无语。
心灵丝语
金钱能带来食物,却带不来胃口;能带来婚姻,却带不来真情……最后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爱情不应仇视金钱。
学会成人之美
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其实共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还有一位是奥尔德林。当时阿姆斯特朗说过一句话:“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这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言。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招待会中,一位记者突然问了奥尔德林一个很特别的问题:“阿姆斯特朗先走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
在全场有点尴尬的注目下,奥尔德林很有风度地回答:“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笑声中都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
心灵丝语
成人之美的确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需要宽广的心胸、助人为乐的精神。能够成人之美,是一种气度,一种胸襟。
懂得换算幸福
三个人在谈话。一个是软件工程师,一个是小区的保安,另一个是一位牵着小狗的老人。
软件工程师说:“现在我每月收入6000多元,除去各种开销还可剩余4000多元。”他话音刚落,便引来保安的赞叹。保安说:“我每个月才挣1000多元,你剩余的钱就相当我四个月的工资呀,你真是太幸福了。”
对此,老人对保安说:“假如钱可以买来幸福的话,你应该学会换算幸福的方法。比如说这位搞软件的年轻人吧,每月可有4000多元的存款,一年可存5万元左右,而你一年大概只能存下1万多元。在和你相比,他的确是赚得很多了。可是有了钱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首先是居者有其屋呀。你以后肯定是要回老家的吧?在你们那里,商品房每平方米多少钱?”保安说:“一千多一点。”
老人接着说:“这就对了,在北京却要近万元。如此算来,假如你要买一幢上百平方米的房子10年就够了,而这位搞软件的年轻人则要20年。这样算来,你的幸福应该是这位软件工程师的两倍啊。”
心灵丝语
幸福原来也可以这样换算,只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情,就会发现,自己原来就很幸福,幸福就在自己身边。所以说,有什么样的幸福定义,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感受。
淡漠身后的闲话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的名相,以断案著称。在他任宰相前,只是个豫州刺史,虽然官位不高,可是他公正廉明、热爱百姓,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一致称赞。
后来,武则天考察了狄仁杰的政绩后把他调回京城,并授予宰相的重任。武则天素闻狄仁杰为人宽厚,常听众臣谈起,以为不免有些夸张。一次,她与狄仁杰闲谈时,有意测试他,便说起了旧事:“狄爱卿,你现在为国家忠臣,处事更要谨慎。你在汝南时,就曾有人到朝廷讲了你不少闲话。你想知道这人是谁吗?”
狄仁杰答道:“陛下如果认为臣有过错,臣便改正;如果陛下已经弄清楚不是臣的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这样大家都可以相处得更好一些。”
武则天听狄仁杰这么回答,感到他气量大、胸襟宽,自此以后更加赏识他、敬重他,授予他“国老”的称号。后来,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朝堂里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
这就是狄仁杰的为人之道。古代也好,现代也罢,只要人们遵守这一原则,以忠厚宽大的心怀面对背后的闲话,总会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谅解的。
有人说,假如我们知道别人在背后怎样谈论我们的话,恐怕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了。这并不是一句否定人与人之间友谊的话。正相反,它告诉我们,对于背后的闲话可以不必认真打听和计较。
要知道,人们背后一时之兴所至,谈到了你的过错或缺点,说了对你不顺的话,这是人之常情。即使他是你的朋友,偶尔一两次顺口说来的话,也并不证明他不够朋友。假如你不知道,这件事就会和没有发生一样。可是,假如你经常担心别人背后对你的谈论,而要千方百计地去打听的话,传话的人可以把事情夸张或歪曲。这样,本来是有意无意的闲谈,就会成了相当严重的有意中伤,就会影响到朋友之间的友谊。
心灵丝语
篇2
有一棵树,静静地躺在那片白色澄净的苍冥中,或许,是因为没有风吧!那浓妆修饰下的蓝,久久不曾散。
有一棵树呀,有时候真的无法判断……
我,用浅浅的文字不知写过多少次树,又不厌其烦。每每靠近,沉静思考,就能在它的生命中,汲取不一样的体悟,或多或少!
关乎爱情,关乎生命,关乎教育。
一
我喜欢与树相连的诗歌,它们往往与爱情相关。
是谁想来生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而谁又是一棵开花的树,在佛前苦求五百年,只为结上一段尘缘?
爱情里,我们或许更该平等相处,像橡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两年前看过一场《爱有来生》的电影,记忆深刻的是在那千年银杏树下袅袅升起的茶香。微风拂过,吹走的岁月是等待的人心中深深的伤。
泪多长,直把沉寂半个世纪的心呼唤。即便你是复仇的女子,冷若冰霜,高高举起的头,在阳光下多样的变幻。或许,当初相见时满身的红,就注定了血样的拼杀。你能去爱我吗?就像你手中绣出的杜鹃花,长长久久,密密麻麻,一如你的笛声,悠长、缕缕却牵绊。
我等着你,眼角,含着,无法抹去的思念。
而今见你,这一袭白衣裳,面庞安宁得像块明镜,幸福和快乐都洋溢在脸上,我们之前的相约,在千年银杏树下,你已淡忘。
爱情终究还是要埋在心上,就像树扎根在泥土里。我想见你,给你幸福和快乐,而今,你却已经拥有。即使不是我给的,我也快乐。
爱情,像银杏树,千回百转。
二
一朋友挑剔成性,年近四十却依旧独身,谈及条件,他答:我想找一女子,有树一般的气质。
听得我很无语,树这般的谁不爱?凡事沉稳,欢快生长,却又恭谦得厉害。更为难得的是不吵不闹,在你身边还默默撒下芳香,绝不邀功。
我想这等女子必是有大德,要么就有大智慧。我等凡夫俗子难以达成此类境界。唯求生活安稳,能看淡,看透,不徒添烦恼即可。
此时,突然想到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关于人生三大境界的说法。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生有时需要的是一种求孤独、求寂寞的心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生有时需要执着、永不放弃的精神。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生有时需要一种顿悟、猛然省悟的机缘。
仔细审视这三境界,树里却早已满含,树的孤独感、执着感,还有那时时的反省早就成了一种常态。
如树一般的生长,天底下的女子并不是为了长成天下男人欢喜的模样。
三
一个孩子画了一棵树送给我,这像是惠特曼笔下“缀满花朵的苹果树”吗?还是斯蒂文森“点亮了许多盏,又点亮一盏在我家门口”的街灯?
师:你这是画的一棵树吗?
生:是的。
师:这是棵什么树呢?
生:反正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它是棵会结果子的树。
师:结不结果子其实并不重要,你觉得呢?
……
篇3
今天,受世人崇拜的画家凡高从墓里走了出来。他的思想一会儿停留在国立美术院里,一会儿又飘到市中心的自己的雕像上。这位沉睡了多年的画家,面对着世人对其突如其来的称颂、赞美——这些他本该早就得到的东西——他本想自己会感到喜悦,可谁知一点喜悦的感觉也找不到,脸部已经麻木得动不起来,永远只留下当年自杀时的绞痛表情。
在阿姆斯特丹的大街上走着,转眼到了国立凡高博物馆,转了一圈,他吃惊的发现自己当年涂鸦画下用以发泄的东西居然也被镶在了漂亮的画框里。还有那些当年来不及上框的,放在床底下怕是早就霉烂的作品,居然被他们翻出来,也一一裱好,还被刷上了光油,那颜色显得比刚画好的时候还要鲜艳。瞧,这上面还有些评论:“凡高先生的这幅画,笔触刚劲有力,色彩以黄、绿为主,根据透视原理,作者以这三个重叠的三角构图,力求给人一种震撼力和肉眼的错觉……”凡高看了后,暗暗发笑:“我画这画的时候可没想这么多。”
一会儿,凡高托着手肘,在另一个玻璃橱窗前停下了。这里展出的是当年凡高和弟弟提奥的通信。他又吃惊的发现,人们居然把这几百封书信按着时间一一排好,展出时还附上注解以及对上一封信的提示。有时,两封信的内容明明联接不上,凡高的研究者们却加以猜测,硬是要说些信的人对前面的问题是避而不谈,故意隐瞒。还有一些平淡无奇的词被圈了出来,注解上标着:“这词影射了……”凡高本来满高兴的发现了世人对他是如此的关心,但一会儿,他就恼了!这写给弟弟的家信居然给他们分析得支离破碎,每个词藻都被猜测得失去了原味。
凡高离开了,他接着来到了在阿尔的故居“黄房子”。他又一次吃惊的发现那个小阁楼里的摆设居然没有改动过,但奇怪的是原来斑驳的墙壁被粉饰一新,也不见满布的蛛网,这里已成展览凡高生平的地方。一群游客踩着碎步,小心翼翼的走了进来。他们轻手轻脚的,害怕碰乱东西,甚至是琐碎无用的东西,但却对着凡高的那张铺着软垫,放着烟斗的黄椅子大呼小叫:“这就是我在他的画中看到的那一把!”也不怕把这屋子的主人吓跑!凡高跑到浴室,发现自己的那个发黄的浴缸不见了,后来才发现它被搬到了屋外,并且盛上了土,栽满了漂亮的郁金香以纪念它的主人。凡高瞅着这个成了花坛的瓷器,只想作呕。
接着,他又去了文森特纪念馆,海牙博物馆,印象派美术馆,看到了自己的作品,书信,生活用品甚至还有儿时的玩具都无保留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他顿时觉得乏味极了:“我活着的时候,从未有人如此关心过我,现在我死了,人们却又像发了疯似的!他们说我是疯子,却又一个劲的赞美我,还想洞悉我的一切,也不知道谁是疯子。”
凡高走了,脚步比以前更加惆怅,他回到了那个被鲜花装饰得发腻的坟墓,再一次躺下,并再也不打算起来。
发现_650字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苹果打中了他的头,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我坐在苹果树下,苹果打中了我的头,而我却只发现了一个苹果。我多么想有自己的发现啊!“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快我便有了自己的“发现”。
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家看书,可肚子在跟我“唱反调”了,一看钟,才知道,不知不觉已经中午。我突然想起妈妈教我的《饿肚十八菜》,决定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煮鸡蛋。好不容易煮熟了两个鸡蛋,本想大吃一顿,可一着急乱了手脚,手碰到两鸡蛋烫了个小泡。我连忙用冷水冲洗,匆忙中将那两熟鸡蛋和生鸡蛋“混为一篮”。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一共几十个鸡蛋,我怎么分辨谁生谁熟呢?难不成要我个个打开?我气得拿那些鸡蛋出气——把它们放在桌子上打转,还自言自语道:“什么破鸡蛋,明明是两笨蛋,气死我了。”无意中我发现第一个转得很快,我来了兴趣,又拿起一个,只转了几圈就停了。因为好奇我转完了全部的,没想到只有两笨蛋”“鹤立鸡群”。我想:会不会是它们呢?万一不是呢?我按捺住内心的激动与紧张,小心翼翼地剥开其中的一个一看,哇!那就是我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笨蛋”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来得全不费工夫啊!
这难道仅仅是巧合,还是另有蹊跷?我赶紧上网寻找答案,原来鸡蛋煮熟后,蛋白和蛋黄都凝结成为一个整体,旋转的时候,整个鸡蛋就一起转起来了;而生鸡蛋里蛋白和蛋黄是液体,蛋壳是固体,蛋壳旋转时,由于惯性蛋黄和蛋白不能一起跟着转,因此就阻碍了蛋壳的运动。通过这种方法,生与熟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我的发现虽不像牛顿那样轰动世界,但我心却比吃了蜜还甜,因为我在其中找到了科学的乐趣。
发现_500字
发现=成功
人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题记
留心的观察,留心那些细小的发现,你会发现许许多多有益于我们的微小细节,是谁说细节决定成败,而决定细节的难道不是一双懂得发现的眼睛,一种懂得发现的眼光吗?
曾阅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中外合资企业招聘管理人员,面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三个人外出打猎,一个人发现了这只野兔,另外一个人打死了这只野兔,第三个人拾回了这只野兔,问谁该得到这只野兔?结果绝大都数应聘者都选择了后两者,而忽视了发现者的功劳。我想这就犹如一部影片,也许有的人会为它的激动不已,也许也会有人为他的结尾留恋惆怅,但却极少会有人为影片的开头而喝彩鼓掌。
篇4
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今天你已经十四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是爱情?”
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时,你才是幸福的。
是的,十四岁的少女都怀着一颗跳动的心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爱情?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希望成长为男子汉的小伙子也在思考这一问题。亲爱的小女儿,现在我给你写的信不再是过去那样的信了。我内心的愿望是:告诉你要学会明智地生活,也就是要善于生活。我希望做父亲的每一句话都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促使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萌发出来。
爱情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在童年和少年的时代我最亲近的人是我的祖母玛丽娅,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渗透到我内心的一切美好、明智和和真诚的品质都是受恩于她,她死于战争前夕。她在我面前打开了童话、本族语言和人性美的世界。有一天,在一个早秋的夜晚,我和她坐在一颗枝叶茂密的苹果树下,望着空中正飞往温暖的边远地区的仙鹤,我问祖母:“奶奶,什么叫爱情呀?”
她能用童话讲最复杂的事情。此刻她的一双眼睛呈现出沉思而惊异的神情。她以一种特别的、与往日不同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说“什么叫爱情?……当上帝创造了人类时,她在地球上播下了一切有生命的种子,并教会我们延续自己的后代,生出和自己同样的人。他把土地分给一个男人和女人。告诉他们怎样打窝棚,给男人一把铲子,给女人一捧种子,然后对他们说:‘一起过日子吧!延续后代,我要办事去了,一年之后我再来,看看你们怎么样。’”
“整整一年之后,有一天一大早,他和大天使加弗利尔来了,他看见这对男女坐在小棚子旁边,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他们身旁放着一个摇篮,摇篮里睡着一个婴儿。这一对男女时而望望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就在这一瞬间,他俩的眼神相碰在一起,上帝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远远超过蓝天和太阳、土地和长满小麦的田野。总之比上帝制作和创造的一切都美,这种美使上帝颤抖、惊异以至惊呆了。”
“他向大天使加弗利尔问道:‘这是什么?’
“‘这是爱情。’‘什么是爱情?’大天使耸耸双肩,上帝走向这对男女,问他们什么是爱情,但是他们无法向他解释。于是上帝恼火了,他说:‘那么,好吧!我要处罚你们,从即刻开始,你们要变老,你们生命的每一小时,都要消耗你们的一点青春和精力!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眼神里表现出什么人……’”
“上帝为什么还能生气呢?”我问奶奶。
“是的,要知道,一个人不能创造连他自己本人也没见过的东西。但是,你往下听啊!五十年后他和大天使加弗利尔又来了。他看见了一座非常好的小木屋代替了原来的小棚子,草地上修起了花园,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儿子们正在耕种,女儿们正在收麦,孙子们正在绿草地上玩耍。在小木屋门前坐着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婆,他们时而看着红色的朝霞,时而又彼此望望。上帝从他俩的眼神里看见了更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力量,而且又增加了新的东西。”
“‘这是什么?’上帝问大天使”
“‘忠诚!’大天使回答说,但是他还是不能解释。这次上帝更加恼火了。他说:‘人!你们为什么没有老多少?那好吧,你们的日子不长了,以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爱情将变成什么。’”
“三年后他与大天使又来了。他看见男人坐在小山坡上,一双眼睛呈现出非常忧虑的神色,但是却仍然表现出那种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而且蕴藏着一种新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心灵的追念’。上帝手握着自己的胡须,离开了坐在小山坡上的老头,面向着麦田和红色的朝霞,他看见,在金色麦穗的旁边站着一些青年男女,他们时而看看布满红色朝霞的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上帝站了好久,看着他们,然后沉思着走了。”
“这就是爱情,我的小孙子!爱情比上帝权威大,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一代一代的相传。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要变成一把骨灰,但是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我的小女儿,这就是爱情!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殖,成千上万的延续自己的有生命的后代。但是,只有人懂得爱。而且说实在的,只有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高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能是一个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篇5
在画家郭燕的人生中,有三个片段是她很难忘记的――
片段一:四岁那年,她用彩色铅笔画了幅画,画中,高大的苹果树下站着一个人,那人大张着嘴,刚好接住了掉下来的一个苹果。这幅画被宠爱自己的妈妈拿到左邻右舍中四处炫耀,表扬她的绘画天赋,小郭燕从那时起,便得到了对绘画最初的热爱和信心。后来的执著,也许都是由这株四岁的苹果树开始。
片段二:2005年,郭燕卖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件作品――《紫色印象系列3号》。3万元的售价对于现代艺术品收藏领域来说,实在是不怎样起眼,但创作得到市场认可这件事本身,却远远超出了金钱的意义。这件事对郭燕来说,也是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从此,她走上了职业画家之路。
片段三:国家美术馆作为中国艺术品最高殿堂,收藏的一定都是中国最顶尖的艺术品,自己的作品能够进入这个殿堂,是所有艺术家朝思暮想的事情。郭燕很幸运,她得到了。在接到电话说中国美术馆决定收藏自己的两幅画作时,郭燕沉浸在了巨大的喜悦中,四岁那年的成就感和自信又回来了。自此,绘画终于成为与她人生相伴的另一个伴侣,无论多久,都不会再离弃。
得到幸福,和得到成功没什么不一样
郭燕爱穿黑色,衣服90%都是从头到脚一身黑,然后用鲜艳一点的围巾或饰品来点缀。见她的那天,在她位于成都蓝顶的工作室,她一直向我道歉,说因为筹备11月1日在北京的画展,自己忙得跟本没时间收拾自己。其实,在我眼里看来,她根本就不需要怎样去刻意打扮。那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具备的。
在她小有名气之后,很多人质疑,觉得她是因为自己比常人优越很多的物质条件才能比别人更快地走向成功。当然,这种质疑不是没有道理。郭燕的丈夫是成都最大餐饮集团董事长,大她8岁,对她疼爱有加。这样的生活环境,还有几个人愿意每天在干燥简陋的画室里一呆7、8小时呢?偏偏郭燕就愿意。说到家庭,郭燕的表情里满是骄傲。她把自己5岁女儿的一幅画拿给我看:“她也会画画呢!不过我很矛盾到底要不要她走这条路,因为这条路实在是太苦了。”
是的,绘画这条路太苦了,但你自己怎么又能一直这样走下去呢?我没有把这样的傻问题问出口,从她的表情我就知道,她根本就没有想过答案,一切的苦,都觉得是自己理所应当承受的,也就不觉得不公平。
说到自己事业的过程中,她一直会提起她的老公,这个功成名就却愿意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她的男人。如果没有他,今天的郭燕也许还在哪家广告公司,兢兢业业却一生不甘。他鼓励她坚定走上职业画家的道路,他也不停地肯定她,安慰她,给她不需要顾及任何经济负担的物质条件。毫无疑问,郭燕是幸福的女人,一个女人想要拥有的一切,她都有了。
这样让人羡慕的幸福,是上天过份眷顾这个女人?不。她说,幸福和事业成功没什么不一样,都是付出多少,就换来多少。所以,幸福也要自己去努力得到,坐在那儿等,什么也等不来。在老公需要的场合,郭燕会打扮得光鲜亮丽地出现,虽然私底下,他们俩都是生活近乎节俭的人;从未干涉彼此的事业,甚至尽量不过问对方的任何具体事务,但如果对方有需要,一定会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对于这个创造条件让自己能走到今天的男人,永远心存感恩和爱,绝不认为他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这些道理每个婚姻中的女人都能说出一大箩筐,但真正地去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全部?
感谢得到的,并更加珍惜
郭燕说,她和老公的生活几乎是“节俭”的,两个人都不喜欢挂一身名牌,生活消费也很低。我问这种“低”是什么程度,她想了想,回答:“不会比普通人多。”
在现代艺术品收藏领域,很多人一夕获得巨大的利润,也有很多人因此而倾家荡产。我问郭燕,做为一个真正的行内人,对投资艺术品收藏,有什么建议。她皱起眉头,很认真地思考了大约两分钟:“投资艺术品行业和投资其他任何行业没有不一样,关键是,你要懂。不懂,就不能正确地判断价值,不能判断价值的投资,难道不是盲目投资吗?”她也表示,自己身边有很朋友都希望她能够帮助他们投资这个行业,都被她拒绝了。拒绝的原因是,她觉得画作经受市场的检验,希望被市场认可,这是正常的事情,但如果自己在画画之外,也跨入这个行业最世俗的一边,那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画画了。她说,能够选择自己挚爱的行业工作,那么一定会有最好的工作状态,自己就是这种幸运的人,应该珍惜。
在采访过程中,“幸运”这个词被郭燕反复提过很多次,我能够感受到她对自己目前状态的满意。哪怕每天7、8个小时呆在工作室里,没有寻常美女应有的花枝招展的社交活动,也不会觉得枯燥。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既然自己得到了,哪儿敢浪费?
郭燕的女儿5岁多了,女儿的保姆在家已经呆了整整六年。她说,你看我是不是幸运,当妈的都知道,要给孩子找一个好阿姨有多难,我的阿姨在我家一呆就是六年,这六年里,她帮我省下了很多照顾孩子,处理麻烦家务的时间。郭燕也表示,慢慢开始发现自己有把事业和生活分不开的倾向,但沉迷在自己的事业中这种快乐,确实是别的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她也不想改变什么,有太多机会,需要她努力去把握。
“理性”才更高级
在我们的心目中,艺术家应该都是至情至性,潇洒善感的,郭燕美丽的外貌也会给人这种错觉。但当你走近她以后,就会发现,她是个做事情逻辑性强,一点都称不上“感性”的人。
她热爱画画,但也用生意人的思维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什么时候开个展,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她的生活,一直都在自己的控制下,井井有条地往前走。在采访的几个小时里,她一直不停地接到印刷厂的电话,关于自己个展海报和宣传册的印制等琐事。很难想象,这样一位随时可以请4个助理的画家需要亲自过问这些小事,她倒认为是理所当然:“任何事情我都要自己过问才放心,这并不会影响我画画,因为,我是个理性的人,情绪都在画里。我相信‘理性’才更高级,包括爱也是。”
她的理性在很多地方表现出来:对女儿的教育是要做个善良、正直的人,老公为自己夹菜也要说声谢谢,从不回避艺术品都是商品这一事实,在画作通过市场的考验同时要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她不市侩,但很真实。毫不掩藏自己在画画这个领域的野心,自信自己可以做到最好。郭燕绝不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她很坚定地认为,每个女人的生活都要有目标才行。
我们就“梦想”和“现实”的问题讨论了半天,她承认,自己能够选择梦想成为自己事业的人,确实很幸运。而因为生活所迫,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的话,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人生来就有责任,我们都逃不开的,如果完不成这个责任,就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女人要活得有自尊,就得接受这种游戏规则。”她说得很温柔,语气里却有无法忽视的力量。
女人,就该有女人的世界
尽管把事业当生活,但她也有属于自己的,外人不能轻易走进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生意,也没有太多纷繁的事务,它是郭燕的私人世界,只分给她挚爱的人们。
第一个世界,当然是她与老公和女儿的家庭生活。在采访中,说到自己的老公,郭燕无数次用“老夫老妻”这个词来形容。但她也骄傲地告诉我,两人结婚已经有十几年了,从来没有吵过架。两人习惯于“相敬如宾”的相处方式。如果说很多女性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家庭的压力,那郭燕无疑不属于这其中之一。
第二个世界,是她自己画笔下的世界。当她拿起笔,开始画画,她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她说,自己笔下的每一幅画,都是自画像,那些画作中展现出来的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亲密而又疏离的关系,正是她内心对周围,对整个世界的洞察和反思。这种创作的过程,只有独自一人时,才能完成。
第三个世界,是她与朋友的世界。郭燕很认真地对我说:“我的朋友,他可以笨,但一定不能不真诚。”她强烈的自尊心令她从不愿意为自己的事情去麻烦别人,更不愿意开口求人帮忙。但在大大小小的个展筹备过程中,却得到了来自很多朋友的帮助。在这点上,她一直心怀感激。
对话――
你总说女性要自尊,自尊的含义是?
女人要有自尊太重要了,因为自尊包含了很多方面的意义,比如有梦想有目标,比如勇敢坚定,比如不依赖他人……我一直教育我的女儿,希望她将来能成为一个善良、正直、坚强的人,这就是我在培养她的自尊。
30岁以后,很多女性变得更现实,更缺少梦想,你对年龄是怎么看的?
其实我对年龄的概念非常模糊,也没有遭遇过所谓的“30岁分水岭”。现在偶尔回想一下自己这几年走过的路,就觉得并不需要重来一次,未来总是越来越好,那我何必留恋背后的时光呢?让时间慢慢地走吧,不必回去了。
篇6
历史在剑桥凝固
初到剑桥,笔者就被剑桥大学的历史古韵和康河的美丽宁静深深感动,难怪当年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会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当一条水草”的不朽诗句。浸在康河诗情画意的柔波里,相信每个国人都会如徐志摩般甘愿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于是,我们这些访学们就戏称自己为“水草”了。
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建立在沼泽地之上,充满了阴柔诡魅的神秘,这个风景秀丽的小镇有一条河流M贯其间,这就是“康河”(River Cam)。早在公元前43年,罗马士兵就驻扎在河边,后来还在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这样,河名Cam和桥bridge加在一起,就构成了Cambridge(“剑桥”)这一地名。 不过徐志摩将之译作“康桥”,笔者也更喜爱“康桥”这个相对柔和的译名,一则与发音更接近,二则不像“剑”那么剑拔弩张得咄咄逼人。
同许多国人一样,在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优美诗句陪伴下,初到剑桥的笔者也开始了在剑桥的六个月但足以享受一生的寻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古色古香的建筑、曲径通幽的街巷,那小桥下波澜不惊的流水,无一不令人惊叹时间在康河里的停留,历史似乎在剑桥凝固了。
剑桥对悠久历史的传承直接地反映在其充满历史古韵和田园风光的美丽校园:剑桥大学既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31个学院就是一座座小型大学;每所学院的校园都是郁郁葱葱、风景如画,草坪上绿草鲜花,美轮美奂,让人心醉。田园诗画般的康河,遍地开放的雏菊、风信子、水仙花、郁金香,康河中优雅的天鹅,成群的大雁、野鸭等水鸟,不知已在此经历了几代的轮回?甚至在最著名的国王学院的草坪里,常见怡然自得的白牛或白马一家三口尽情享受着阳光下的天伦之乐,一派田园的浪漫。《傲世的学术重镇:剑桥大学》一文介绍道:“若说剑河是剑大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因着它,更凸显出剑大那份学术的灵秀韵味,尤其是在游客较少‘入侵’的后园(The Backs),那份学院的宁谧肃静才是剑大的精髓所在。春天时,小野花肆意地绽放,招摇得很,连老树也不得不为春天忙着绿上枝桠,那是个结合了春天心情与恋爱陶醉的季节。有趣的是,后门外还能见到三三两两的牛马悠闲徜徉的一幕,一份田园的风韵于是就悄然荡漾开来。到了新学年的秋天,席地红炎炎的小径那份浓郁的秋色,更是美且浪漫得让人整颗心酥碎而落泪。”
仿佛几百年不变、岁月无痕的美丽是剑桥人的骄傲:几百年的幽巷曲径、几百年的教堂钟乐、几百年的男童合唱、几百年的庭院门房…… 美丽的校园处处写满了历史,弥漫着传统的古韵:手拿椅子腿的国王在三一学院的门头静静站立,牛顿的苹果树年年岁岁春花秋果,叹息桥、数学桥、克莱尔桥几百年来淡定地任古老的康河在身下不疾不徐地缓缓流淌……
最爱的还是4月的剑桥,林徽音的一首《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将剑桥的四月天幻化成了永恒的经典。徐志摩和林徽音这一对才子佳人的“康桥遗梦”成就了不朽的《再别康桥》,那诗意的优美潇洒,衬托着沼泽地上的阴柔诡魅,古老的剑桥充满了神秘的魅力和诱惑。4月的康河是punting的世界――“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游康河是一定要体验在方头平底船(punt)上撑篙punting的惬意的,而且最好能体验一回夜游康河,因为《再别康桥》中“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定是夜色下的浪漫。感谢我的剑桥朋友们,让我领略了日光和星辉下的康河之美,而没有留下遗憾。
在剑桥寻梦除了撑篙游康河外,是一定要去朝拜一下这些剑桥明信片景点的:基督学院里的弥尔顿的桑树(Milton’s mulberry tree),学院的教职员花园里有棵繁茂的桑树,大约是在詹姆斯一世时期栽种的,当时提倡发展丝绸业,据说弥尔顿当年时常坐在这棵桑树下写诗,所以这棵树被命名为弥尔顿桑树;圣约翰学院的华兹华斯房间(Wordsworth Room),1787年,17岁的华兹华斯成为该院的学生,住在F单间,他曾在诗中以“‘神仙的魔杖’突然改变了我的生活”来表达他初到剑桥的感受,学院的餐厅至今还挂着他的肖像;三一学院里的拜伦雕塑(Byron' s Statue);当然别忘了一定要去格兰骞斯德(Grantchester),看看附近的“拜伦湖”(Byron' sPool),曾横渡达达尼尔海峡的拜伦就是在那片池塘里练就了自己的游泳功夫,拜伦曾在日记中回忆当初在康河游泳的情景,称“那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
当然康桥寻梦之人是一定会去鹰酒吧(Eagle Pub)喝上一杯啤酒,再品尝一下英国最著名的“鱼(和)薯条”(fish & chips)的,倒不是因为这里的吃食如何美味特别,享受的是它的环境。至今在剑桥还流传着一个让剑桥人无比骄傲的玩笑说法:DNA是在pub(酒吧)而不是在lab(实验室)里发现的,就是说的在鹰酒吧这个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们喜欢聚集的酒吧里,而不是在他们工作的实验室里,1953年2月28 日DNA的发现者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他和詹姆斯•沃森发现了DNA,已经“找到生命的秘密”。
笔者的名誉导师巫宁坤先生在《剑桥的灵性》一文中这样回忆他对剑桥的印象:“每个学院,中世纪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无不有一个芳草如茵的庭院、一座英国国教的教堂、一座挂满了英国历代国王和杰出校友画像的大餐厅,还有一座满藏古籍和手写本的图书馆。一切活动仿佛都遵循着古老的规矩和古老的洪钟的节奏在运行。那钟声里仿佛还回荡着多少个世纪的回音。每一件事物都是一片活的化石,一个至今绵延不绝的过去的见证。”
诗情在康河驻足
希腊神话里有座赫利孔山,是专司文艺和智慧的九女神缪斯居住的地方,传说山上有两眼泉水,这就是诗歌的灵感之源泉。希腊盲诗人荷马在他史诗的开篇就向缪斯女神求助,请女神赐予他创作灵感,因此写下了不朽的《荷马史诗》。多年后,在英国,剑桥才子弥尔顿在为克伦威尔政府鞠躬尽瘁并遭遇坐牢失明之重创后,也在诗歌的开篇向缪斯女神求助,写出了不朽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剑桥大学800年校庆时国王学院外墙上的代表剑大精髓的四幅画作之一就是失明的弥尔顿和他的《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被天使长逐出伊甸园的情景,由此可见弥尔顿在剑桥校友中的杰出地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柯勒律治都在剑桥大学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康河的灵性滋润下,将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推向了鼎盛。
想像一下春天的剑大“后园”吧!那里连绵不断的金灿灿的黄水仙绝不逊色于华兹华斯家乡湖区的黄水仙;吟诵一遍《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吧!华兹华斯的这首代表诗中那浪漫唯美的湖畔春色令人心醉,徜徉在康河两岸黄水仙的金色花海里,你就知道这位剑大圣约翰学院校友的湖畔诗人之所以长寿的秘诀了。一想到跛着足的英俊拜伦在剑大三一学院的庭院中牵着熊漫步的可爱情景,就不禁莞尔;这位毕业于哈罗公学、出身于苏格兰贵族的花花公子有着桀骜不驯的个性,在中学时代就有“激情公子”的称号;他的那种放浪个性在19世纪初的剑桥大学似乎更容易形成爆发力;当时学校不是规定不准养狗嘛,他就别出心裁在自己的宿舍里养了一头熊,反正学校也没规定不许养熊;在剑桥,他初次显露了卓越的诗歌才华和讽刺的锋芒,也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他的诗作《唐•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带来的声誉使他受到剑桥师生的狂烈欢迎,剑桥人似乎忘记了这个三一学院昔日的浪荡公子在校时的种种不检点。
与剑桥渊源最深的英国诗人当属年轻有为,极富个人魅力的鲁珀特•布鲁克(Rupert Brooke,1887―1915)。这位吸引了众多文人趋之若鹜的年轻诗人当年迷恋上了格兰骞斯德田园式的生活,他从学院搬出,租住在果园旁边的一间农舍里写论文,每天除了学习,还常常跑步,到河里游泳,赤脚在村庄上散步,划独木舟往返于剑桥,以水果和蜂蜜为食,尽情享受着英国乡村生活的甜美。事实上,他躲到这个安静的地方来也没能好好看书,不断有朋友造访,都是今日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有哲学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小说家福斯特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画家奥古斯塔斯•约翰,最终以布鲁克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朋友圈“格兰骞斯德群”。他们谈古论今,品茶聊天,享受着苹果树下的悠闲与惬意。
在某些月色撩人的夜晚,布鲁克和伍尔芙会到离果园不远的拜伦潭去裸泳。布鲁克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他说:“我不假装能理解自然,不过我和她相处愉快。我看我的书,她料理母鸡和风雨,我们都很有耐心。一位老妇人为我准备蜂蜜、鸡蛋和牛奶,她整天坐在玫瑰花园里干活。”在一次前往柏林的旅途中,布鲁克满怀思乡之情,写下了那首关于剑桥的最著名的诗作《牧师古宅,格兰骞斯德》,正是这首名诗的最后两行使得格兰骞斯德果园里的下午茶百世流芳。
与剑桥有缘的诗人,除了那些鼎鼎大名的英国诗人,不得不提到中国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还有剑大国王学院桥边那令每位路经的国人驻足的刻有《再别康桥》不朽诗句的白色大理石诗碑。国人初识剑桥,多是缘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有着诗之灵性的康河成为了徐志摩的“赫利孔山”,徐志摩、林徽音才子佳人的“康桥遗梦”成就了诗人徐志摩和不朽的《再别康桥》。徐志摩与诗本无缘的,是剑桥的美丽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在《吸烟与文化》中他曾经这样写道:“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是他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肉体的眷恋之乡”,“精神的永恋之乡”。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并邂逅了美貌才女林徽音,形成了关于爱、美与自由的纯真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剑桥所表现的英国式文化,构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的兴趣也转向文学,喜欢写诗。在剑桥的日子里,徐志摩整天幻想着和林徽音的美丽生活。他在国王学院的康桥上对林说:“你我融化在了这康河里,所以这康桥才是美的。”1922年春天,徐志摩和林徽音结伴同游剑桥。据当年徐志摩的同学、后来在国王学院担任院士的英国人罗伯逊爵士回忆说,林徽音特别喜欢剑河上的一座桥,至于哪座桥,老人记不得了,但老人却记得徐志摩每天都陪林徽音在桥上或散步或伫立。
第二次是1925年4月的重游,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归国后写下散文 《本人所晓得的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 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Grantchester),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徐志摩重游英国。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挥笔吟成了那首曾经启蒙了无数中国人对剑桥的认知的传世之作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篇7
一、 时空交错的三条叙事线索
影片《模仿游戏》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主角艾伦・图灵被誉为“现代人工智能之父”,他性情怪癖,情感激烈,与世俗格格不入,作为电影中的首要人物,对这一角色的刻画有着很大难度。因此,影片安排了三条叙事线索,场景分别对应为谢伯恩学校、布莱切利园的解码室和曼彻斯特的家中,这三个代表性地点可以用来概括图灵的一生。导演将三条时间线索反复穿插,力求不浪费一个镜头,让观众直观全面的了解这位天才的一生。
为了达到尽可能还原真实的效果,本片中少年时期的镜头选择在图灵本人就读的谢伯恩学校进行实景拍摄。一方面,中学时的图灵显露出了非比寻常的数学天才,他的数学成绩令同学们羡慕又嫉妒;另一方面,他同样也是个反叛的少年,对于感兴趣的科目非常努力,对于希腊语等没兴趣的科目直接放弃。同时,少年图灵不太擅长人际关系的处理,他总是形单影只地出入校园,受尽了同学们的捉弄。此时,克里斯托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位少年天才,可以说,克里斯托弗是图灵性格形成和事业选择中影响很大的人物。他不仅带来了朋友的陪伴,还向图灵赠送了许多密码学书籍,二人在兴趣上十分投合,互相钦佩对方的智慧,随着知识的累积,图灵对数学、逻辑学等领域更加感兴趣,同时也越来越离不开这位朋友的陪伴。但是,当满怀希望的他等待着开学重返校园时,却从校长口中得知了克里斯托弗的死讯。这里出现了本片中的一个经典镜头,偌大的办公室中,图灵与校长对坐,面对校长带来的噩耗,少年表情十分坚定,只有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悲痛,努力克制让自己不要流泪。克里斯托弗的离去打碎了少年天真的幻想,却让他更加坚定以数学作为自己的事业,这个形象一直烙印在图灵心中,以至于他将自己毕生心血创造的计算机命名为“克里斯托弗”。
布莱切利园的工作室是影片的最主要场景,密码小组的几人专注于破译德军的重要密码“英格玛”,面对霸道的上司,自大的同伴,图灵顶住压力默默进行他的计算机制作。这时的他不但要面对强大的事业压力,也需要一个温暖他心灵的人,琼的出现给了图灵莫大的慰藉。这个美丽而多才的女人,在男权社会表现出了无限的强势,在男女比例为1:8的部门,女性总被支配做繁重而低层次的文书工作,琼凭借自身的天才打破了这个规则,却仍然处处受到同事的质疑。同病相怜的两人迅速从同事升级为知己,这种惺惺相惜一度被图灵误认为爱情。但在向琼求婚6个月后,图灵坦诚的面对了内心的同性倾向,二人又重新做回了好友,共同为盟军的战争胜利而努力。最终,图灵耗费数月时间制造出一台名为“克里斯托弗”的计算机,成功破译德军的迷式密码,为二战中扭转战局作出重要贡献。
事业上的功成名就,生活中的孤单落寞深深折磨着图灵,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选择在曼彻斯特的家中度过。但生活并不平静,为了保住计算机,图灵选择了荷尔蒙疗法,并最终在药物副作用和心灵痛苦的双重打击下自杀,这位天才选择的自杀方式也颇具浪漫色彩,他服用了注射氰化物的苹果,孤独的死在家中。影片的最后镜头便记录了这一场景,导演没有可以展现他的死亡过程,而是着重表现了图灵的孤独。他消瘦的背影缓缓走向“克里斯托弗”,注视着毕生的研究成果和那段铭记一生的爱情,随后镜头转到窄小的床头柜,上面放着一个缺了一口的苹果。对图灵生平有所了解的观众,对这个苹果绝不会陌生,因此无需直白的描写图灵的死亡,反而可以通过更为艺术的方式表现他最后的选择。
三条时间线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艾伦・图灵这个血肉丰满的角色,无论是人物视角、心理活动和生活经历,还是他对英国历史的贡献和社会的影响力,《模仿游戏》都成功地塑造了正面的形象。
二、 影视化改编过程中的突破与不足
作为一部改编自历史人物传记的作品,《模仿游戏》在历史人物的把握方面非常优秀,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与精髓,同时,为了增强电影的艺术性和剧情性,编剧在人物生平、细节处理等多处做了改编,可谓是毁誉参半,但不失为大胆的尝试。
首先,在最为重要的人物性格方面,《模仿游戏》中的图灵是一位悲剧天才,他破解了纳粹的顶级密码,研制出最早的人工智能机器,识破了苏德双重间谍,却仍然逃不脱命运的捉弄。图灵激情、智慧,同时又寂寞、失落,在机器将要被砸碎时,在被性颠倒罪名时,他内心脆弱的一面暴露无遗。相比之下,图灵的同事休则截然不同,同样是从事密码工作,休十分A滑世故,打压反对力量,笼络新人,而图灵习惯于埋头苦干,一门心思开拓技术,缺乏基本的社交技巧。这个设定让人联想起题材相似的影片《美丽心灵》,该片中的经济学家纳什便是一个心灵极度纯真,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天才。但历史上的图灵并非如此,他更倾向于一个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乐于用简明的比喻、故事或游戏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逻辑学理论。在他的著名论文《计算机与智能》中有数处英式调侃,幽默诙谐流动在字里行间,同时,他也是长跑健将,曾经获奖无数,在文学领域也有所斩获,这样的全才与影片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狂形象有较大差距。
其次,编剧对图灵个人生活中两次重要的恋情都有所改编,加重了感情生活在电影中的分量,这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观众需要,另一方面,过于写实的人物描写确实会令电影略显寡淡。在图灵的少年时期,好友克里斯托弗的死亡是一场重头戏,在传记中,克里斯托弗的死讯并非校长传达给图灵的,而是图灵梦中的预感,在得知好友的死讯后,图灵曾信誓旦旦向母亲表示自己与克里斯托弗总有一天会重逢,他们之间的爱,除了惺惺相惜外,还有对彼此才华的倾慕。至于琼与图灵之间的感情,影片给了较大的篇幅进行铺垫,详细展现了琼从普通的秘书和记录员一步步成为机密小组的一员的全过程。作为女主角的她,性格中有着图灵所喜爱的强势和不服输,两人在工作中增进感情,最终图灵向琼求婚。而在传记中,二人的感情更显得平凡而温馨,图灵在求婚当天就对琼坦白了自己的同性倾向,但琼选择了默默接受,最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二人分开,在战后再无联系,10年后琼另嫁他人。琼与图灵之间的爱,不过是最普通的男女之爱,其间的错失与分开令人叹惋。电影对这两段感情的改编都恰到好处,既没有一味地煽情,让感情戏掩盖了图灵的科学天才,也没有歪曲或逃避,为观众展现了这位天才较为真实的感情生活。
此外,影片在细节处理上还需加强,例如,在图灵临死前的报纸上,公然写着“剑桥大学教授被判流氓罪”,而此时的图灵,既不是教授,也不在剑桥大学任教,而是在曼彻斯特大学继续钻研他的人工智能。电影中将图灵被指控的时间提前了一年,由实际上的1952年变成了1951年。除以上两处之外,传记中明确表示图灵在接受荷尔蒙疗法一年后便停药恢复,而电影中暗示图灵自1951年起,一直在接受化学治疗。这些细节上的失误,虽不影响剧情的发展,但让影片的严谨性大打折扣。重视原著中的细节,在严谨的态度下进行改变,是传记文学改编电影所需要注意的。
三、 恰如游戏般的科学观和道德观
近年来,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工智能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热词和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学科。早在1922年,被吉普赛人认为是天才的图灵走进了他们的帐篷,吉普赛人给他算命后送了他一本书,名为《儿童必读的自然奇迹》,10岁的图灵第一次了解到科学,从此,他开始了追寻一生的科学生涯,作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对这个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片名《模仿游戏》正是出自图灵的著名论文《计算机与智能》,在文章中假设了一个名为“图灵测试”的概念:在提问者面前放置两个黑箱子,其中一个箱子中有人,另一个是计算机,让提问者通过递纸条的方式与其沟通,从而判断究竟哪个箱子中是人,哪个是计算机,假如提问者最终无法判断或判读失误,则证明机器拥有人工智能。这样浅显易懂的解释,让普通人了解到了人工智能的魅力和趣味性,影片中虽未直接提及这个模式,但导演从头至尾都希望观众来亲身玩一场模仿游戏,将自己想象成图灵,让生活中的种种事务变为黑箱子里的问答,最终拨云见日,找到图灵所要表达的科学观念。
影片中的图灵非常善于联想,他可以将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准确无误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在那个刻板守旧的年代,两个少年之间朦胧的恋情为社会所不容。图灵和克里斯托弗坐在苹果树下享受着独处的时光,这时图灵伤感地说:“人和人交流时,从来不直说自己的本意,嘴上说的是一回事,却假设对方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我学不会这一套,所以密码学和说话有什么区别呢?”这句话从密码学入手,说出了图灵对普世恋情观的悲观态度。在传统道德观的有色眼镜下,图灵一生的情感都是与世相悖的。尽管他明知要隐藏自己的性倾向,但对心爱的人他仍是执着、坦白到了天真的地步,以至于最后同的偷盗行为暴露出了自己,在当时保守的英国社会,民众无法忍受鼎鼎大名的教授是一位同性恋者。仅仅是由于c社会价值观的背离,就足以让一个对社会发展乃至人类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数学家被贬低得一文不值,在当时,图灵的个人问题掩盖了他所有的贡献。直到21世纪的今天,英国女王才向图灵颁布了“皇家赦免”,肯定了图灵在科学领域所做出的成就,并直面其受到的不公平、反人道待遇。
在这位天才的眼中,无论是科学、道德还是整个人类社会,都不过是一场场解密游戏,影片用深刻的人物对白表达了图灵眼中的科学观与道德观,既靠近了主流审美,也没有矫枉过正,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与思考。
篇8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上海市政厅工部局管弦乐团就已经仿照欧美的做法,将常年音乐会分为夏季露天音乐会和冬季音乐会两个演出季。夏季露天音乐会每年6到9月举行,地点设在外滩公园、兆丰公园和虹口公园等处。交响音乐会的票价很便宜,一般为2角至1元,而管乐音乐会是免票的。当时的观众很踊跃,根据1922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资料记载,那年夏季,外滩公园为音乐会设置了一千两百个座椅,但前往的观众却有两千八百人之多。由此可见,上海的夏季音乐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如今不但恢复了这个传统,而且已经类似英国的逍遥音乐节,在国际性、时代性、层次和内容的多样性等方面与世界上的音乐大都市接轨。
2013年的夏季音乐会,7月10日的管弦乐与协奏曲专场“琴迷七月夜——迪图瓦、卡普松与中国爱乐”可以说是特意为上海市民准备的仲夏夜之宴,三首管弦乐曲、一首大提琴协奏曲都是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的经典名曲,无疑会受到乐迷们的喜欢。
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作品96),1954年11月6日首演于莫斯科大剧院。这是音乐会上演奏得最多的肖氏乐队作品之一,全曲明快而充满朝气,三管大乐队编制和复杂的配器使音乐显得华丽大气,充满节庆的热烈气氛。
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原是为芭蕾舞剧而写的,舞剧成功上演后,作曲家又将主要段落改编为组曲的形式。1909年,俄罗斯芭蕾舞团的领导者佳吉列夫邀请斯特拉文斯基根据俄罗斯传统故事创作舞剧《火鸟》。1910年6月25日,《火鸟》在巴黎歌剧院首演大获成功,观看演出的德彪西当面赞扬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从此一举成名。
该剧的剧情为:王子捕捉到一只美丽的火鸟,火鸟以一支金羽毛求得王子的放行。王子发现有十三位少女在金苹果树下游戏,并爱上了其中一位。她们其实都是被魔王囚禁的公主。王子在火鸟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魔王,众人恢复自由之身,王子与公主成婚。舞剧《火鸟》的总谱含十九个部分。1911年,斯特拉文斯基将其改编为由五段音乐组成的管弦乐组曲,1919年作了一些修改,1945年作曲家又将组曲扩展为十段乐曲。
这次上海演出用的是1919年版,现在常用的即此版本。全曲分为六段:
1. 引子——以低音乐器的阴暗旋律开始,描绘出苍白的天空下荒野远处中隐约可见的城堡景象。
2. 火鸟之舞——快速的舞曲节奏奇特而又激烈,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给听众带来一种十分兴奋的情绪。
3. 公主之舞——极为优美的音乐。以俄罗斯民谣为基础的第一、第二主题分别由双簧管、大管、长笛等乐曲奏出,呈现出公主翩翩起舞的美好情景。由于音乐的进行多在木管与木管、木管与弦乐、圆号与木管之间的穿插轮奏等方式中展开,所以乐器的音准需要演奏者掌握好。
4. 魔王卡斯采的凶恶之舞——音乐表现的是城堡中的魔王凶恶、蛮横、愚昧的形象,其中亦不乏讽刺、诙谐的刻画,为此作曲家还用到了木琴。铜管乐器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
5. 摇篮曲——魔王困乏了,火鸟唱起了优美动人的摇篮曲。由大管奏出的主题来自俄罗斯民谣。
6. 终曲——四小节的主题由各组乐器反复奏出,全曲最后壮丽地结束。
这部作品,除了音乐的无比精彩奇妙,还是检验乐队水平的试金石,这对于已经“名声在外”的中国爱乐,应该不在话下。
与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火鸟》不同的是,拉威尔的《波莱罗》是他的晚年之作。这是为独幕芭蕾舞创作的一首西班牙风格舞曲,1928年应旅居巴黎的俄国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夫人之邀而作,同年11月上演于巴黎歌剧院。这部舞曲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全曲的音乐为一个主题的不断反复,没有发展和变奏,几乎都在C大调上,而且节奏不变,只有一个渐强。曲名“波莱罗”其实只是作曲家借用的一个名称,作品的速度和节奏比传统的波莱罗舞曲都放慢了许多,这与拉威尔自己的偏爱有关。他曾说过:“我写这首乐曲并非全是描绘性,而是试图以节奏的反复为主。”此曲问世后即受到广泛欢迎,给拉威尔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也有人在听这首曲子时,会对那无休止的反复感到单调和枯燥。其实在全曲的九次反复中,音乐还是有许多变化的(也不可能是简单的重复),如乐器的不同组合造成的音色变化、和声和配器色彩的变化等,作曲家精心设置的这些奥妙可以在总谱上一览无遗。
拉威尔的《波莱罗》在全世界影响巨大,许多舞蹈家曾以此曲编舞。其主旋律成为百老汇音乐剧的主题音乐,曲名还成为电影的片名。在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的闭幕式上,数百名世界级模特在《波莱罗》音乐伴奏下款款而行,展示了法国的特色。
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是迪图瓦指挥的这台音乐会的另一亮点。担当独奏的卡普松是当前具有世界声誉的大提琴家。我本人对德沃夏克的协奏曲特别喜爱,记得最早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从唱片上听到这首曲子,捷克爱乐演奏,那张唱片上还有两只狮子的商标。七十年代末我又从中图公司购到了一批原装进口的大提琴协奏曲盒带,包括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协奏,真可谓是精品。
如今,上海的音乐会舞台丰富了,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在沪已有多次演出,大提琴家有来自国外的大师,也有本土的,如2012年11月我曾应上音著名大提琴教授曹敏之邀在上海音乐厅欣赏了他的学生青年大提琴家蔡菁婧与华东师大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此曲。也许有人会想:这首曲子是不是演出得太多了?说实话,大提琴协奏曲本来就少,能够称得上“伟大”的更是凤毛麟角。德沃夏克的这部作品是世上最伟大的协奏曲之一,也是他最享盛名的力作之一。指挥家和大提琴家们喜欢选择这部协奏曲,正是证明了它的价值;更何况演奏者不同,诠释的方法也不可能相同,这便是音乐的生命力和魅力。
这部作品是德沃夏克在纽约担任国家音乐学院院长期间,继《自新大陆》之后写的。1894年11月8日动笔,1895年2月9日完成全部总谱,作品题献给他的好友、捷克大提琴家、“波西米亚弦乐四重奏组”创建人哈努斯·(Hanu? Wihan)。
1896年3月19日在伦敦,协奏曲由德沃夏克指挥伦敦爱乐乐团首演,大提琴独奏者是英国人利奥·斯特恩(Leo Stern, 1862-1904)。为了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将其艺术价值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语言的运用——捷克的民间音乐如舞曲的节奏和风格、美国的本土音乐如印第安音乐和黑人灵歌,这些音乐元素在全曲中都可以找到。
独奏大提琴表现手法的创新——德沃夏克从十八岁到三十二岁一直在乐队中拉中提琴,尤其是后七年在斯美塔那任指挥的布拉格国家歌剧院管弦乐队拉琴,所以显然德沃夏克对大提琴这件乐器是了如指掌的。在这首乐曲中,独奏大提琴的演奏技法之丰富实为之前少有,如低把位和高把位上双音的运用、在两根或三根弦上的快速连续跳音、泛音旋律等等,而且这种技巧的发挥是符合情感表现的。另外,独奏大提琴与木管、独奏小提琴等其他乐器间的重奏、对话和衔接也是现场聆听的一个要点。
协奏曲交响化的成功范例——听过该曲的人都会领略到乐曲所具有的浩大气势,乐队编制之庞大为浪漫派弦乐协奏曲中所罕见,而且面对的是大提琴这样一件中音乐器。这种由独奏乐器所引出的全乐队的澎湃气势和震撼效果,只有在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才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