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范文
时间:2023-03-17 17:0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词及曲式特点来探研其演唱特点.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吟诵性;韵味;润腔
艺术歌曲是一种西方的声乐体裁。自二十世纪20年代,这种形式传入中国,结合中国的诗词及民族音乐元素,出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体裁,它所传递的是中国悠久的文化特有的魅力。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既有古诗人、词人的情感和思想,又有作曲家赋予今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者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的时代背景、意境的分析与把握,准确理解乐曲的情感内容,知晓曲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曲家所赋予的新的情感,从而全身心地融入到歌曲所要传递的情感之中,更好地表现其艺术魅力。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意境
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歌词部分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家喻户晓的名作,关于这首诗,后人持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多数人认为是表达了李白送故人远行时的惜别怅望之情,如《唐诗绝句类选》中说:“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裴斐在其《李白诗歌赏析集》里更是将“怅望”之情向上推了一层,他说:“孤帆的形象本已令人伤心,何况这影子正一点点远去,终于消失于碧天之外。眼前只剩下滔滔江水如思念之情一样,滚滚流向天边。”
(1)单从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来看,仿佛作品只是表达了李白送孟浩然依依不舍之情,但结合李白、孟浩然的生平以及作诗时两人的处境,发现这首诗的感情层次非常丰富。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春,孟浩然由武昌去广陵,李白为其送行时所作。这时的李白初居安陆,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正值年轻快意之时,在武昌与长他12岁的孟浩然相遇,而孟浩然当时已诗名天下,两人一见如故。这次的离别正处在太平繁华的开元盛世,唐代的诗人多放浪不拘,孟浩然也不不例外。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繁花似锦,且扬州在当时是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地方,当时的孟浩然对其前途正充满信心,李白又是爱好游览、情怀浪漫的人,对这次孟浩然去扬州一行煞是羡慕。由此分析,这首千古名作中开始是李白回忆送孟浩然远去的不舍场景,但其中夹杂着李白对孟浩然此行的羡慕与向往,演唱时一定不能只单一的表现不舍,而是要有层次有内容的去表现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是用了崔颢《黄鹤楼》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驾鹤飞升的典故。
(2)这句诗表层的意思是说孟浩然和李白在黄鹤楼辞别,但从当时二人的心境来分析,是李白羡慕孟浩然此去如同仙人驾鹤而去一般潇洒、快活,情感的基调实为开朗、明快。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将时间去往的地点交待清楚。在有第一句的铺垫的情况下,这一句的深层次的意思为在三月美好的春光里,孟浩然如同驾鹤的仙人一般潇洒的去往了繁花似锦、佳丽汇聚的扬州,李白煞是羡慕。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仅形容李白望着远去的船帆不舍,承接前两句,可见还有对孟浩然如仙人驾鹤般去往扬州做美好的“扬州梦”的羡慕和向往。
只有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我们才能够把握词曲的情感,在演唱词曲时更为准确的传递古人的情怀和当时的意境。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曲式特点
此曲是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于1988年完成的,此曲旋律优美、意蕴悠长,雅俗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曲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旋律运用了传统的中国五声音阶调式,旋律为D宫调式,在创作上融入了中国诗词的韵律和吟诵感,极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风貌。”由于刘文金对民乐的熟悉和喜爱,开头的钢伴部分用了自由且渐快的散板,模仿古筝的演奏及琵琶的震音效果,表现长江波浪起伏的画面,从而营造出古朴、飘逸的意境。主旋律可分为五个乐句:
第一个乐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楼”这个字结束音在A徵音上。这一乐句沿用了前奏部分的散板,以吟诵的自由式进入犹如诗人吟唱一般,奠定了整曲飘逸、洒脱的风格。
第二乐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州”字结束音落在F角音上。此乐句由第一乐句的散板进入慢板,4/4拍,并融入了戏曲的音乐元素,旋律抑扬顿挫,很是欢快、洒脱,刻画出李白对孟浩然前去扬州的羡慕、喜悦之情。
第三乐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尽”落音在B羽上,“碧空尽”三个字与前四个字形成音符上的大跳,将情绪推向更上一层,为第四乐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做了铺垫。
第四乐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流”落音在F角音上,为五个乐句中的最。
第五乐句的“唯见长江天际流”,虽词与第四乐句相同,但“流”字落在D宫音上,是续第四乐句之后的一个补充。
五个乐句内在的起承转合使乐曲犹如连绵的山峰,层次分明、洒脱悦耳,使诗作意境的表现更是非常贴切,
乐段反复有变奏的性质,既和前面的乐旋律紧密相连,又形成了发展的关系,特别是结束句重复的那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将大诗人李白的浪漫和感性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整首歌曲有很多的装饰音,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使得此曲演唱起来更有古诗词的韵味,也使演唱者可以更容易的把握这首古诗词的意境。全曲格调高雅,回味无穷,刘文金用自己内在的文学修养和对民族音乐创作的深厚功底赋予了这首古诗词新的艺术生命。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演唱特点
这首作品很多的演唱版本都是男声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的版本,他演唱此曲时的咬字、韵味把握的较为贴切。而作为女声演唱此曲时,应注重诗人形象的塑造,并避免声部不同带来的弊端。
在对作品的词、曲进行准确而透彻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歌曲演唱技巧的设计与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演唱的方式、方法也将直接影响着作品情感、意境的传递。下面从演唱气息的运用、咬字的把握、润腔及音色的控制等方面来分析一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特点:
(1)气息的运用。分析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与孟浩然的欢别之作,因此在气息上应该要流畅、连贯。歌曲中很重要的休止时,呼吸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高音部分的气息支持很重要,腰、腹部的力量一定要加强,保证歌唱的平稳性,使部分的情绪饱满、体现出诗者所当时的心境,如歌曲倒数第二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中重复的那个“天际流”,在曲调上达到了全曲的最,这时的气息一定要比其他地方更加结实、有力,以表达李白当时的情怀。
(2)咬字的把握。演唱中国声乐作品讲究“字正腔圆”,尤其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要注重其字头的咬法与元音的归韵,这也是表现古诗词艺术歌曲浓郁民族风格的重要部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咬字是演唱特点的重中之重。如“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人”字的发音“ren”,这个字有两拍,而且又在散板部分,字头“r”要咬的清晰且慢,元音“e”和尾音“n”要快速的归韵到头腔上,使歌曲的吟诵性得到很好地表达,犹如一个诗人在吟唱。“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三”字只有半拍,但在咬这个字的时候一点也不能马虎,要将字头“s”用舌尖抵到牙齿,字腹“an”要在鼻腔里迅速归韵。“州”字要咬住字头“zh”,后面再缓慢的过渡到“ou”,过渡时要自然等等。
总之,咬字要遵循“依字行腔”的原则,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使歌曲的古典气质得以体现。
(3)润腔及音色的控制。董维松在其《论润腔》中说到:“‘润腔’一词,现在人们用的很普遍,也以此写过许多论文。但这应该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学术术语。”
润腔中常用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装饰音有倚音、连音、波音、颤音、滑音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这些装饰音也均有出现,如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的“人”、“西”、“楼”都有倚音,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月”字用了波音,“州”可以用滑音去润腔,全曲的最后一个字“流”的最后一个音则可以运用颤音、渐慢收尾音来润腔,以体现全曲的结束感以及李白望着故人远去、天水一线的画面。润腔中还常用以语气助词,在本曲中,倒数第二句反复的天际流前面我们就有用到“啊”这个语气助词来润腔,以突显故人的吟诵韵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音色的控制也是演唱此曲的重要环节。本人认为在演唱时应对声音的明亮度、音的强弱变化都加以控制,既要让声音听起来厚实、自然,又要有诗人一般的潇洒韵味在里面。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是散板,在声音上可以先轻起,“故人”字模仿箫的音色,“西辞”的音色开始渐渐变明亮,体现整首诗的明快基调,“黄鹤楼”三个字在中音区,音色则要自然、流畅、厚实为宜。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整体都以明快的音色去表现,以突显春光明媚的三月孟浩然这一去让李白多么的羡慕,声音要稍稍靠前一些。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声音不能太实,可以往后靠一些,用半声去处理,来描绘望船远去的画面。第四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处在高音处,声音要和前句形成统一,不可太实,运用高音的弱处理,延续其画面感,也刻画诗人潇洒、浪漫的人物性格。后面的反复也可遵循上面的用声原则。全曲在演唱时,声音有实有虚,强弱变化有序,使歌曲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要想将此曲演唱的韵味十足、情感贴切,无论是用气、咬字还是在润腔及声音的控制上都要下足功夫,力求做到每个字的发音、归韵、重音等都要准确。
4 结语
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与关注的当下,要想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好,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国,故人留下的文化财富,今人可用现代的手法去发展它、创新它,更要很好地去继承它、发扬它。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探研其演唱特点。该曲只是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一个实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宝库,有待于我们更好的去挖掘它、探索它。
如何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更加符合其诗词的意境以及当代人的审美,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还要不断的努力,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88.
[2] 左汉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新意”[J].宁夏大学学报,2006(01).
[3] 张塘林:“浅析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J].北方音乐,2012(02).
篇2
一、要掌握诗歌类别及特点
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木兰诗》)、抒情诗(《春夜喜雨》)和哲理诗(《断章》);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从军行》)与近体诗(《春望》);按语言可分为四言(《君子于役》)、五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七言(《无题》)与杂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按题材可分为写景诗(《望庐山瀑布》)与咏物诗(《鹧》)、边塞诗(《出塞》)、咏怀诗(《游子吟》)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与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
二、要了解作者及其风格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其经历、其思想感情无不留下深刻的时代印痕,而每一个诗人又有各自独特的思想性格,因而结合作者赏析古典诗歌,有助于考生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内涵。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雅俗共赏,王维的诗画一体,李商隐的朦胧隐晦,范仲淹的苍凉悲壮,苏轼的雄健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等等,都能让品味到不同时代对诗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和文风等方面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三、提取意象,体会意境,理解主旨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赏析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会。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诗歌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等。
2.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情景交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托物言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运用典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比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烘托(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小见大、联想想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及欲扬先抑等。
3.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对比、双关、反语等。
五、要揣摩诗歌中字词的妙用
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尤其讲究炼字,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作者“推”“敲”难定,韩退之曰“敲”字为佳。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敲的应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家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响亮。”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第一,“绿”字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能在我们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所以,在赏析诗歌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作用。
六、要结合标题、注释和题干分析
诗词的标题,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基本上可以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交代了写作的目的,崔颢的《黄鹤楼》指出了吟咏的主要对象,孟浩然的《过古人庄》揭示了诗的主要内容。
在古诗词赏析题中,命题人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或交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或介绍相关人物、地名,或解释有关事物,等等,都是帮助考生分析理解诗词主旨的组成部分,应该认真阅读,对照试题,反复斟酌。
篇3
一、初读
首先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古诗中有许多现代文中不常见的字或通假字,如《望岳》中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中“曾”通“层”,应读“céng”,“眦”读“zì”。读准了字音,才能正确理解诗意。为读准字音,教师既可以范读,也可让学生听名家的朗读录音。学生在听朗读的同时感受诗歌的整体意境。
其次,帮助学生读准停顿,读出韵脚。古诗讲究音乐美、节奏美,讲究平仄押韵,声调抑扬顿挫。通常五言诗的停顿节奏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诗的停顿一般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如《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外,还要读出诗歌的韵脚。如《秋词》中的“寥”、“朝”、“霄”都是押韵的,韵脚为“o”。学生在把握诗歌朗读节奏中体会美感。
二、解读
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概意思。可先让学生对照注释或参考资料进行自学,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的“荷锄”是扛着锄头,“荷”是“扛着”的意思,抓住了这个关键词,才能顺理成章地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其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或者概述诗歌的主要内容,达到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如学习《归园田居》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读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在整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从人物、事件的角度去概述。
三、 思读
思读就是对诗歌的重点内容进行具体、详细的探讨。不同题材的诗歌,所探讨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抒情诗探讨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就要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再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就要理解陆游那种立志收复失地、报国杀敌的志向。叙事诗就应探讨所叙之事,如《木兰诗》,就要思考木兰代父从军,英勇杀敌,功成回家的事迹。哲理诗就应探讨所明之理,如《崇春江晚景》,就议论“春江水暖鸭先知”所表明的“只有勇于实践,才能未卜先知”的道理。有一些古诗纯属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诗,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由景入情,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是就是如此。如果诗中有名句,教师应把名句作为重点,让学生去思考、感悟。
四、品读
品读诗歌,就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更细微的、更深层的探究,以达到走进文本,产生思想共鸣的效果。为此,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可设置如下问题: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个字、词或诗句中可以体味出来?这些问题是从作品主旨和创作意图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进一步的评析,可以激发学生的切身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 赏读
赏读诗歌是学生从认识层面上对诗歌的鉴赏性理解,是对诗歌进行创造性的评析。一方面老师可以提供赏析的角度,如内容、情感、意境、用词、创作手法等,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赏析诗歌的思路。如从用词的角度“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和“见”字;从创作手法可以引导学生从用典、修辞、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动衬静等角度分析,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至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等。
篇4
在学习《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之前,我先推荐学生积累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在对这首诗进行了充分的诵读,了解了诗歌大体意思的基础上,再去读《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不但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而且轻而易举地找到了与诗歌相对应的白话文语句:“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此时,我告诉同学们:能把古诗的意思用白话文语句表达出来,就意味着能进行文言文阅读了,而应对接下来的挑战,就绝对没问题了。学生信心满满,接受挑战———对照着白话文语段,你能推断出“故人”“西”“尽”“唯”这些字的意思吗?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会了诗歌的翻译,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的翻译,尤其重要的是克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揭开了文言文神秘的面纱,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就会充满信心和期待。用这样的方式,我和孩子们不但轻松学完了课本上的所有古诗,还赏析了很多课外古诗,学生特别期待上古诗赏析课。
二、在积累成语时渗透,掌握文言文字词的技巧
成语的积累,我给学生讲这些成语的出处、字面意思和比喻义,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着去记忆。在对成语逐字解释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许多发现:千言万语,学生发现古时候的语言是没有量词的,都直接是数词加名词的形式;道听途说,学生发现“道”“途”都由名词变成了状语,表示“在路上”的意思;水滴石穿,学生又发现文言文中有时还省略“被”,石头被滴穿了;汗牛充栋,学生惊奇地发现“汗”竟然变成了“使……流汗”的意思……这些发现其实就是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注意的词类活用现象,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发现,远比我们老师去灌输“词类活用的几种形式”要有成效得多。每一次学生的发现,我都会给予充分地肯定与鼓励,并及时拓展一两句此类词类活用的文言文语句,如《核舟记》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正是文言文语句中没有量词的证明,相信在这样的渗透之下,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学习文言文要轻松很多。
三、在寓言故事中渗透,逆向训练文言文的翻译
比如在学完《揠苗助长》后,我将《孟子·公孙丑上》中这个故事的文言文原文课件呈现给学生。“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学生对照课文,理解了“闵”“芒芒然”“谓”“病”“驱”“槁”的意思,并能用白话文把文言原文翻译了出来。我引导学生:寓言故事都是有寓意的,就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文言文中早就将这个道理讲出来了,你能看懂吗?“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学生兴致盎然地读着,译着,很快就将这段话翻译了出来。在后来的成语故事《画龙点睛》《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学习中,我都在最后将文言文原文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去理解重点字词,翻译句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文言字词,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增加文言文阅读量
每天的“书香下午茶”时间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我每周会利用一次“下午茶”时间进行文言文课外阅读的推荐与指导。以获得较多的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为主,不进行任何词法、句法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句子的大意;不进行深度探究,但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辐射式阅读,以学会诵读、熟练背诵为目标,以指导诵读为主要教学方法,以练习诵读为教学过程,鼓励背诵。这样的目标定位,从根本上保证了培养语感、激发兴趣、减轻负担等预定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检查以口头方式进行,不进行任何书面测试,也不要求学生做特别准备。平时学习以检查朗读、学生提问为主;一学期结束,进行一次综合考查。师生共同商定必背篇目,都能流利地诵读就算合格(照顾后进生);能够背诵的、熟练背诵的分别算作良好、优秀;随意抽查,当众背诵,高标准达到要求的就是超优。五年级期末检查,所有的学生都能流利地诵读30篇文言文,绝大部分学生能流利地背诵所学的全部文言文,只有两个学生有两篇较长的文言文没有背熟。
篇5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两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预习指导:
1.自读五首诗,自己解决生字词,初步解决节奏的问题。
2.尽量能背诵,至少熟读。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黄鹤楼》
1、齐背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设情境,导入 ,简介崔颢。
2、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所写的景色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作者的心情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
7、总结:此诗写诗人赌物思人的感受。
四、默写两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五、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两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两诗各二次; 预习下三首。
2、B类:熟练默写两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2两道题。
[说课精要]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后三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对境遇的乐观理解和忧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解释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由此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要介绍刘禹锡,侧重于其独特的思想。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以上注意纠正学生的节奏和读音)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情境。
B、作者是什么方式提醒自己的?
C、谈谈你对五六两句的体会。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泊秦淮》
1、齐读,创设情境,导入 ,简介杜牧
2、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前两句的写景和后两句的叙事。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7、总结:
四、学习《夜雨寄北》
1、由学生熟悉的诗句猪八戒的“ 多情自古空余恨 ”(原句是李商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导入 ,创设情境,,简介李商隐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内容(。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老师指导)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怀人)
7、总结:
五、默写三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六、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三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三诗各二次,并准备单元测试。
篇6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4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广州市试题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回答问题。(5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黔南州试题
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中的______字统领了上阕景物。(1分)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是作者边塞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地描绘出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襄阳市试题
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富有感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2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苏州市试题
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5分)
北风卷地白草新,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容,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希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________”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1分)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怡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2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浙江台州市试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___,这从“______”一词可以看出。(2分)
2.两首诗(词)的主人公见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河南省试题有两道题,命题思路是从整体把握到局部探究。第1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总体把握情况,考生只要抓住“客”“乡书”“归雁”等词,就能正确感知诗中“思乡”的思想感情。第2题是有限制的名句赏析,从“表现自然理趣”的角度命题,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广东广州市试题的两道题,都是从词、句入手,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古诗词阅读赏析句子类试题,多围绕名句设题,而这里要求考生赏析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并非名句,这对在学习中注重名句赏析的师生来说,是一个提醒:在备考中,应全面理解作品的意思,弄懂作品的每一句话。
贵州黔南州试题考查全面,题型经典。第3题题干中的“心理”一词,对答题角度有限制,命题细腻,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句子、筛选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湖北襄阳市试题的两道题,都是品析词语题,在内容上有呼应。第1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辛酸与愤懑情绪的理解情况,第2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理解程度。设题紧扣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起伏跌宕、前后对比鲜明的特点。
江苏苏州市试题出得出入意料,考查了不常考查的长诗,试题有创新,十分灵活。
篇7
语文是小学教育中最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它不仅是小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必备技能,更是学生进行其他科目学习的主要认知工具,而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尤为重要。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仍存在许多误区,教师在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上花费过多时间,严重忽略古诗词特有的韵律美、意境美与哲理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发展。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改观传统教学方案,分析传统教学痛点,建立“让学引思”课堂,培养学生赏析词句、体会本质的技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其他小学语文教师有所启迪。
一、建立让学引思课堂
传统固化的课堂角色结构以及陈旧教学理念必然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首要改革对象。传统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上教师过于强调自身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格、肃穆的教学形象无形中增加了师生距离,单调的教学方法将原本生机盎然的小学课堂转化为一座流水生产的工厂,枯燥的课堂氛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长久以来不但遏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展,更无益于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学习习惯的形成。在此问题背景下,语文教师重构课堂环境、建立“让学引思”式古诗词教学迫在眉睫。从字面理解来看,“让学引思”中的“让学”出自德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不同于其他在传统教学理念上进行修修改改的教学方法,“让学”直接对教学核心进行突破,将课堂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以创造学生热爱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最终教学目标。“引思”即“引学”的前提,“引思”的核心在于教师使用合适的点拨、指点、启示等方法激发学生思考欲望,从而构建全新知识内容。通常让学引思理论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课前布置趣味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第二,课上丰富教学技巧,提高师生互动;第三,布置配套作业。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笔者并不会采取传统先领读、后释义、最后背诵的教学方式,而是首先向学生布置搜集关于李白与孟浩然两人身份背景以及交集的任务,课上鼓励学生分享搜集到的内容、允许其他学生补充,继而通过一则介绍写作背景的短片创建学习情境,然后展开具体教学,最后布置默写作业。
二、创建古诗词情境
为解决传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枯燥的痛点,语文教师必须摒弃传统“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方法,善用电教设备引入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具体是指在教学进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与小学生性格特征,创建含有特定情感、以实物或活动作为核心的教学景象,以激起学生学习欲望、降低理解难度为主要手段,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吕岩的《牧童》一诗时,教师可以首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曲轻快的短笛小调引起学生注意、布置教学气氛,然后使用言语引导学生:“现在同学们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听课,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在想过一千年前的唐朝,如你一般大小的孩子都在做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教师接着讲:“许多贫苦人家的孩子都是在牛背上度过自己的童年,比学习环境我们是比他们富有,可是他们也有许多乐趣是你我不能享受的。例如辽阔的原野、信口乱吹的短笛、碧绿清澈的池塘,以及那一轮清净的明月,你们是否羡慕呢?”在激发起学生学习欲望后,于此情境下展开古诗详细教学。
三、运用语言技巧赏析词句
我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不仅是古人挥洒文采的工具,更是他们内心情感的寄托。所以教师在教授诗词所运用的语言技巧与写作章法之外,更应该培养学生赏析词句、体会诗词本质的技能。例如在教学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一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首两句,来感受盛唐时期北方的战乱与战争的残酷,通过后两句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中描写的意象:“月亮落下、乌鸦啼叫、满城落霜、江边枫树、渔船小灯以及惆怅难眠的诗人”,去感受诗人科举落榜时遗憾苦闷的心情。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时,教师则主要教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哲理:学习之道是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活力。
四、联系生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篇8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20-01
自从全国中小学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又成为有关中小学教育话题的热门词语之一。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笔者也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并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下面,笔者谈几点做法与思考。
一、以古诗文诵读夯实人文底蕴――经典浸润心灵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古诗文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祖国丰厚的文化遗产精华。它既有传统文化魅力,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极高的道德价值。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升华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最佳“食粮”。
1 在心灵深处植下种子。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会为了一点点小事而争吵,他们心中缺乏真正的友情,缺乏对人的宽容与理解。有人曾经说过:“要让一块地不长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它种上植物。”
同样的道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洁净的心灵深处根植下经典古诗文的种子,让学生能体会到友情的可贵。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人心中的友情”古诗词专题诵读,让他们在诵读《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等诗篇中深人体会诗人和朋友之间淳朴而深厚的情感,感受到了友情的美好和重要。这类古诗词在教育学生坦诚相待,与人为善,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操更高尚。
2 在诵读活动中体会感情。当然,凭我们几次的诵读,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为德育之难,难在日积月累。为此,教师应让经典古诗文诵读成为学生的常规活动,让他们每天可以沉浸在诗文中,时时感受到经典诗文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
在平日里,教师可以每日利用采蜜本等形式指导督促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除了让学生读读、背背之外,也可以让他们写写心里的感想,写写生活中的困惑。除此以外,还可以在诵读经典诗文以后,在班里举行相应的一些活动,如在班级里开展经典诵读大赛,开展“我爱经典”的班队会,开展“比比谁做得更好”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真正体会经典诗文中所传达的感情进而夯实人文底蕴,提升道德情操。
二、以广阔平台拓展诵读渠道――诗文传承文明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离不开环境,同样,为了使古诗文诵读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就需要为学生拓展广阔的诵读平台。
1 让“古诗文诵读”驻足于校园每一个角落。走进我们学校的校园,你会被浓浓的“古诗文”氛围所感染。教学楼的古诗墙是著名的诗人、词人的千古佳句,激发着师生的诵读灵感;宿舍迎接你的是古代诗人的经典名句,让师生饱览文化的胜地;图书长廊是古代诗歌的“聚宝盆”,摆设着种类齐全、名目繁多的少儿古诗读物、古诗画册及古诗卡片等,学生闲暇时间可以坐在那里美美地读,细细地品。
篇9
那么,怎样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下面结合我长达六年的古诗文诵读教学,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配乐吟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文,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它高度精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古诗教学中将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欢快优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复吟颂,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体会,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满路的鲜花,飞舞的彩蝶,婉转的黄莺鸣叫声,配上民族乐曲中轻快的小调,让学生合眼吟颂、欣赏,就能让学生与诗人一起感受到春光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的无限美感。
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通过雄浑的音乐带给学生一种气势磅礴的美。通过配乐先声夺人,让学生感受到美,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涵的美,从而逐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敲词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已大相径庭,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很有必要反复推敲。
如《游园不值》中的“值”字,学生容易认为作者本来要去游园,结果连花园都没能进去,只看见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这次游园很不值得。这时,教师就应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进不得花园,确实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想像到了满园的春色,想像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得到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诗人会感到怎样?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理解为没有遇到。通过这样一番推敲,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三、借助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赏画、绘画能力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仅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搞清如此美丽的春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依次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船。再通过细读,搞清作者画此图时的观察点是及各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赏析后明白作者的观察点在草堂,首句写屋外近景,平视黄鹂绿柳。次句写远景,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写天上的景物,仰望鹭上青天。第三句远眺西岭千年积雪。末句又由远及近,写到家门外的千帆待发的船。然后深钻,明确各景物的特点,并体会图画的色彩美。接着让学生动笔画一画诗所表达的内容,将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选其中画得较好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从而将教学推入一个。学生不仅能说出诗意,而且通过析画、绘画、赏画,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
四、扩展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言微旨远的古诗历来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为佳。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时,应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咀嚼精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教学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时,为了培养学生体味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通过诱导学生寻求句外句,悟出诗人“不说出”的哲理,设计问题。如果把上句“不识”换成“要识”,即要识庐山真面目,想想下句该怎么说?学生就能立刻回答出“就得走出庐山”或“要身在庐山外”,然后问这两个句外句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想像,使他们获得诗人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
五、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小学古诗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体会古诗高度精练的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外,还有个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了解诗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地理位置或风土人情等。学生所处的时代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差很远,他们不可能理解古时的许多事。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当时的环境,介绍当时的地理位置。这样,学生易于明白诗中的方位,诗意自然易被学生理解。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先用图片介绍黄鹤楼,然后问诗中为什么用“西辞黄鹤楼”来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出示当时的地理位置,黄鹤楼在西边,孟浩然要去的扬州在东边,所以用了“西辞黄鹤楼”。
篇10
下面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一些具体的阐述:
一、开头的导入,未从作者和背景入手,而是提问学生知道的古代送别诗有哪些
一上课提起古代送别诗,学生情不自禁地背诵起来,仿佛进入了难舍难分的送别意境。然后我告诉学生:古人告别的是人,除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多有沉重之感。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现代别离诗,告别的是地方――康桥,由此简单地介绍作者和背景。这样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会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背诵古诗,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
二、舍弃多媒体教学,回归文本
由听黄磊朗诵课文,改由教师范读。其实,教师读得未必就有黄磊的好,但这就好比听磁带和看歌手现场唱歌一样,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和老师的心灵产生共鸣,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平等亲近感,更利于课堂的教学。然后让学生通过评点教师的朗诵,初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明白了这首诗的所在。接着学生自读,并互相点评,让学生陶醉在美的意境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倾听文本的声音,充分感受到了画面的美,为下面的赏析诗歌的美作好了准备。
三、赏析这首诗的美从意象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围绕“诗歌的美”,可设计具体明确的几个小问题,不必面面俱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己悟出诗歌的美,教师讲解不宜过多。
首先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美。
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2)诗人为什么没有选择康桥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是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3)这些意象都是很普通的景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很美,请每一小组选择一个意象赏析诗歌的美。这三个问题有一定的梯度,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进一步追问,第三问富有挑战性。
为了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又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有色彩的词语?有一种什么样的美?(2)诗歌用了哪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画面富有一种什么感觉?(3)这首诗读起来除了能感到画面美,形式上还有什么美感?(提示:押韵、节奏、句式等。小组讨论。)第一、二问较易回答,第三问作了提示。形式上的美较多,应重点感受画面美,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中的美感,教师根据学生悟到的仅作适当点拨,不必把“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灌输给初一的学生,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感知诗歌的美,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赏析完,让学生小组赛读,学生做评委。反反复复诵读,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意境里。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和开头呼应:这首诗无论是意象还是形式,都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作别多了一份柔美和潇洒,所以它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这节课,每一个环节都围绕“诗歌的美”设计,有铺垫,有梯度,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诠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从而使课堂走向了高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的诗意美和形式美。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知诗歌的诗意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诗歌的形式美。
【教学过程】
一、由古代送别诗导入。
提问: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古代送别诗有哪些?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别董大》;李商隐:《无题》;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诗歌的美。(学生从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起伏三方面进行点评。)
三、指导学生朗读。
(读给同桌听,互相点评。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读,全班点评。)
四、赏析诗歌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美。
提问:
(1)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诗人为什么没有选择康桥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了云彩等自然景物?
明确:这就避开人间烟火,营造出种清新美。
(3)这些意象都是很普通的景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很美,请每一小组选择一个意象赏析诗歌的美。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的美。
提问:
(1)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有色彩的词语?有一种什么样的美?
明确: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丰富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有一种画面美。
(2)诗歌用了哪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画面富有一种什么感觉?
明确:“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3)这首诗读起来除了感到画面美,形式上还有什么美感?(提示:押韵、节奏、句式等。小组讨论。)
五、小组赛读,读出美感。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