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5:1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课堂为话题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以课堂为话题的作文

篇1

【摘 要】本文通过话题作文拟题方法介绍,教会学生根据所给的话题快速拟出新颖、别致简洁、醒目而又富有文采的标题进而展开写作训练。

【关键词】拟题方法;探索;靓丽

能否根据话题作文题目的要求拟出让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的文题,是写好话题作文很重要、很关键的一个起始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眉眼盈盈”能给人们清新脱俗之感,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而时下,在中考、高考作文中,话题做题甚为流行,它给考生留下了更多自由发挥、多角度思考、自主行文、勇于创新的空间。那么,怎样才能在考场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拟出好的标题往往是考生难以把握住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否有法可循呢?我在平常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其总结如下:

1. 修辞法 拟题时灵活巧妙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会使标题熠熠生辉,为文章添加情趣美,如此喻:《让微笑像花儿一样绽放》(以“真情”为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以“环保”为话题)。对偶:《一头白发,满山青葱》(以“环保”为话题);《草青于春,叶落于秋》(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借代:《黑白债》(以“爱”为话题);《倾听自己的心跳》(以“关注生活”为话题)。拟人:《新型电脑的自述》(以“网络”为话题);《谢谢你,小失误》(以“小和大”为话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夸张、设问、反问、对比、双关、顶真、反语、通感等多种修辞方法来拟标题,都能使文题生动鲜明、形象贴切。

2. 前后添加因素法 进行扩展,此法宜用于话题作文,即在所给的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如以“瞬间”为话题,可拟为“精彩的瞬间、触动心灵的瞬间……”,“瞬间的感悟、瞬间的震撼……”。这种方法可使所给的话题由大化小,由概括到具体,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3. 设置悬念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拟题上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表明一个异乎异常的结局,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引导读者去追求。让文题具有悬念美:(1)可以一反常态,从反差上制造悬念,如《十七岁,老朽了!》;(2)可以小题大作,运用错觉制造悬念,如《破不了的“案”》;(3)可以用设问制造悬念,如《明天我们在那里居住?》(以“环保”为话题);(4)也可以巧妙地运用留白,即留出艺术空白读者去独立思考、想象与填补,如《谁的眼泪在飞》(以“网络与生活”为话题)。

4. 引用、化用法 指引用或化用歌词、诗句、谚语、联语、俗语、座右铭、格言、书名、影视剧名等作为文题的题目,如《千年等一回》、《愁云惨淡万里凝》(以“考试”为话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年之计在于今”、《感情诚可贵,真理价更高》(化用裴多菲的诗句)、《怎一个情字了得》(化用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词句)。这些标题或文采飞扬,或贴近生活,使人喜闻乐见,让人倍感亲切。因此,引用或化用这些诗句,可以使文题新颖别致,诗意丰蕴,引人入胜,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5. 善于在标题中融入自己的生活感悟 如标题《笑对人生》、《那次,我把握住了自己》、《打开青春的天窗》、《座位的悲哀》等,都是以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感悟来命题的。文题感中有思、思中有悟,既反映了考生对生活的积累,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而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6. 妙用符号法 巧用数字、公式、标点符号拟题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金钱≠幸福”、“减负?别逗了!”、“幻想·理想·空想”、“7-1=0”(以“诚信”为话题)、“1+1>2”(以“团结”为话题)。巧用数字、公式、标点符号来设计文题,往往能准确地概括文章内容,简练精当,并且形式新颖,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7. 中外结合法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音译一些人们熟悉的外文短语或句子作为题目。如搞笑课堂One and Two (以“生活”为话题)、“Come on,给我感觉”(以“幸福为话题”)、“Internet ,my love”(以“电脑”为话题)。这种标题,具有幽默色彩,往往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篇2

1. 引导学生感知,丰富学生表象

人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有了丰富的知识和记忆表象,才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比如,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人们想象的广度和深度不一样呢?关键在于人们已有表象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各不相同。也就是说,人们头脑中表象的积累,即已有知识和经验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际,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记忆表象,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

2. 在作文立意上的创新

立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新颖的立意可使整篇文章增色添彩、意蕴隽永。因为从近年学生的考卷上看作文情况,对于话题作文能写出富有创新性文章的很少,尤其在立意上多是千人一腔,人云亦云。那么,如何在立意上创新呢?主要方法有:

(1)横向思维。横向思维指从一件事或一个问题,寻找不同的立足点,多个角度,推导出多个思维结果。如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按一般思维,得出的立意是“××的对手如何”, 但这一点谁都会想得到,缺乏新意。若寻找不同的立足点,联想到对手与成就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强对手,大成就”的立意;联想到对待对手的态度,就有“对手,感谢你!”的立意;联想到为什么要有对手,就可以得出“对手的价值”的立意。

(2)纵向思维。纵向思维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如以“牛”为话题作文,就要突破一般的现象的定势思维“面朝黄土背朝天,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新的立意就有:从反刍现象想到学习要不断复习、咀嚼;从浑身是宝想到奉献;从慢腾腾想到中国现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好斗想到敢于挑战。这些立意避免了就事论事,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深刻性、新颖性。

3. 在作文选材上的创新

学生一到作文,选择的材料无非就是雨中送伞、路上拾物、给老人让座、帮盲人过路,亦或大而空、不着边际的高调赞颂,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身边的、生活的丰富多彩,取材范围十分狭窄。要在选材上创新,有如下方法:

(1)选择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不选与中心无关的材料;

(2)选择最有意义的材料,去掉重复的材料;

(3)选择最典型的材料,减去一般的材料;

(4)选择真实的材料,删掉虚假的材料;

(5)选择时代感强的材料,删除陈旧的材料。

又如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根据以上方法从“身边事”、“课堂中”、“教材中”、“报刊中”几线索中选择材料。“身边事”这一线索的材料有:以平时一直对自己不错的同学为对手反观自己的缺点;以全班第一名为对手给自己加压;以自己行为习惯中的老毛病为对手克服惰性,战胜自我。“课堂中”教师讲的故事,这一线索的材料有:《公输》中公输盘与墨子一个攻城,一个守城的故事;《庄子》中运斤成风的故事;唐太宗与魏征一个善谏,一个善纳谏的对手,使唐繁荣安定盛世。

4. 在作文拟题上的创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章题目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题好一半文”,好题目除了要紧扣中心、简洁有力、忌大而空外,新颖独特、引人入胜的题目也极为重要。拟题方面的创新方法,归纳如下:

(1)展示观点。如《偶像不要也罢》、《广告应该健康》、《读书是一种品位》、《残缺也是美》、《时间――无价的财富》等。

(2)设置悬念。如《成功者的背后》、《遗憾是什么》、《“第一”一定好吗》、《为什么无人欣赏》、《假如于勒带着钱回来》等。

(3)巧用修辞。如《好“胃药”,由“疗效”说话》(借代)、《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对偶)、《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双关)、《那河对我说》(拟人)、《“最好”――一把双刃剑》(比喻)、《断肠人在天涯》(引用)等。

(4)借用诗词。如《一路梨花处处开》(陆游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诗句)、《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诗句)、《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语)、《数风流人物,还看我班》(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孤独,“沙扬娜拉”》(徐志摩诗句)等。

这些拟题,打破了常规,化平为奇,化静为动,不落俗套,直观醒目,读来耳目一新,韵味无穷,常常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5. 在作文谋篇布局上的创新

近年来作文考试要求往往是“文体不限”或“自选文体”,意在淡化文体,鼓励创新。于是许多学生另辟蹊径,大胆选用新体裁,产生了许多形式多样、布局巧妙的文章,使人赏心悦目。

(1)营造小标。恰当地营造小标题,不仅能使文章层次清晰,给文章增添色彩,而且呈现出匀称醒目的结构之美。可以用“一”“二”“三”“四”、或结构相同的词句、或选用诗文句拟写小标题,如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一考生以《我也有尊严》为题,然后以马致远的《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作小标题,分别抒写了当今的环境问题,反映了要善待大自然,人类和大自然才能和谐共存的主题。

(2)记录日记。采用日记体的布局形式,便于记叙人物的情感变化和事情的发展情况,使文章层次分明、过渡简便,还能跳跃式地组织写作内容。如以“变化”为话题作文,一考生以《家乡的路》为题,然后以“1992年5月3日小雨”、“2000年1月8日中雪”、“2007年10月15日晴”为小标题,分别记叙了家乡的崎岖山路、推土机推平的沙铺路、崭新的柏油马路上发生的事,并且以天气的情况暗示了家乡路的变化,从而反映了社会的大变化。

篇3

以沟通为话题的作文700字1:

在我童年记忆的宝匣中,爸爸似乎对我总是严厉的,与我想象中的好爸爸总是格格不入。

记得四岁那年,我要上保育院,可爸爸偏偏要我自己走,当我还在妈妈怀里死缠烂拽撒娇时,爸爸严厉地对我说:你要学会自立,自己去!我只好一边哭一边走出了家门

爸爸对我要求是十分严厉的,总希望我能更胜别人一筹,而我却不了解爸爸的用心良苦。直到小考前爸爸和我那一次沟通,化解了我对爸爸20xx年来的误会。

小考前的一天晚上,月色朦胧,我躺在床上,睡意全无。这时,爸爸轻轻敲敲我的房门,坐到我的身边,轻声问:儿子,你是不是觉得我对你太严了?我点了点头,爸爸意味深长地说:儿子,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故事的题目是《根柱和墨子》。根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学生,他经常受到墨子的责骂,墨子对他十分严格爸爸讲完,沉默了。这可贵的沉默让我心里不禁一颤:爸爸对我那么严格,不是为了我能成才吗?而我却忽然间,我感到有什么东西滴在了我的手背上,冰凉冰凉的,啊,那是爸爸的眼泪呀!两滴看似冰凉实际温暖无比的泪水化解了我与爸爸20xx年的隔阂,那久违的亲情因为沟通重新回到了我身边,我的泪水也夺眶而出,扑上去抱住了爸爸,两滴小小的眼泪滴在爸爸结实的背上,一切误会也在此时此刻荡然无存,这是父子心与心之间的对话,心与心之间的沟通

爸爸我爱您!谢谢沟通,它化解了我和爸爸20xx年来的误会,斩断了父子之间的隔阂,为我和爸爸架起了一座永恒的亲情之桥!

以沟通为话题的作文700字2:

如果说,爱是宽阔的海洋,沟通便是跳跃着的朵朵浪花;爱是璀璨的夜空,沟通便是闪烁着的点点星光;爱是绽放的花朵,沟通便是蔓延着的缕缕芬芳

没有半点的矜持,也不加任何的修饰,沟通是自然而纯洁且无处不在的。

它不受语言、肤色、种族亦或是国家的限制,只是单纯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有时候,沟通是一双手。当我们不慎跌倒,而别人伸出他们的援助之手时,即使没有太多的语言,也足以令我们冰凉的心充满感动;当盲人过马路,我们热情地扶持他们走过去时,虽然他们看不见我们的容貌,但双手的温暖也会使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

有时候,沟通是一个眼神。当我们考试失利时,老师那鼓励的眼神让我们满怀的惆怅顿时烟消云散;当我们因参赛而慌乱手脚时,同学信任的目光使我们的紧张感荡然无存;当我们获得成功时,家人眼里闪烁的光彩令我们欢欣鼓舞。

有时候,沟通是一个微笑。当我们不小心撞上一个人而匆忙地道歉时,对方的一个微笑会让我们豁然开朗,彼此的距离又拉近一步;当朋友之间发生矛盾,理解的微笑能让误会冰释,牢固友谊;当课堂上答错问题,老师鼓励的笑容瞬间消除尴尬,同学们也更加踊跃发言。

沟通,可以是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是心与心的碰撞。沟通,用它的魔力架起通往爱的桥梁,缩短了心灵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中把爱传播到每个人的心中。

以沟通为话题的作文700字3: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就尝试着沟通,也正是因为沟通促使人类在恶劣的环境中可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为此还产生了专门用于沟通的语言。古代尚且如此,更不必说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无疑更需要沟通,人类甚至为此创造了许多用于通信的工具。

这一切都在宣告着沟通时代的到来。

沟通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作用是巨大的。

沟通可以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两个人在图书馆里,因是否开窗问题而争论,影响他人,也影响自己。一个人认为开窗户,便于流通;另一个人认为天气冷,不能开窗户。馆长在与两人沟通后,了解两人的要求,走向远处的窗户轻轻打开它。馆长通过沟通同时满足两人要求,解决争端,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沟通可以让企业绝处逢生。工厂因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灵,面临倒闭的危险,几百工人将在无遣散费且拿不到拖欠的工资的情况下失业。群情激动的工人,打砸工厂设施。厂方出面,劝解工人,叫工人按工资分工厂股份,再努力干两个月。结果,在厂方和工人沟和解,工厂起死回生。

篇4

一、认真审题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

二、拟好题目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一定要拟好题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1.加词法。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

2.想象法。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如《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等等。指导学生用想象法拟题,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拟人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悬念法。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除此之外,还可用引申法,引用法拟题,即分析话题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或引用与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等加以变更作题目。

三、选好文体

1.扬长避短。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面对同一话题的作文,作者主体素养的高低对文章的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但主体素养千差万别,体现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性格与文体的对应选择也是相对的,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移情更性,也可以使人擅长多种文体。

篇5

语文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作为初中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正在成长,逐渐走向成熟的中学生,他们大多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随着所学知识量的增加,他们对教师的从教能力,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该怎样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学到更多的知识呢?我觉得,要学会改变自己,能做到常教常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亮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学、乐学、肯学。与此同时,还要有督促,制约学生学习的相应方法,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运用“分组联动”的教学模式,以点带面,激励学生求知,让他们爱学

所谓“分组”,就是把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的不同层次及学生个性,平均分成几个小组。在组内设置组长、副组长的职位,其他学生均有各科课代表的头衔。担任组长、副组长的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力,成绩要优秀;课下,督促同组的学生学习,增强本组的竞争意识。“联动”,主要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运用组间竞争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劲头,激发学生潜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下面我以“分组联动”教学模式中的2个板块为例如何让学生爱学。

1.让学生在前奏板崭露头角,体验表现的快乐

在每上一节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我都会布置好展示的内容:(1)如果是讲新课,就安排一个主持人,让他提问各组成员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诸如基本的文学常识,生字音、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方法等;或针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主旨,设置一个话题,根据这个话题,主持人告知各组围绕这个话题说一说名人名言;写一组排比句;讲一讲相关的名人事例;或名著的精彩内容等。在知道所要展示的内容后,各组成员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争取在主持人提问时能够流畅地表达出来。被提问的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就会为本组赢得宝贵的分数,待对所有组提问结束后,要根据各组员答题情况评出优胜组。(2)如果是习题课,安排某一主题的作文,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上课就把这篇自己写的,或从其他材料上选取的美文背诵出来。在七年级上学期,在讲《三峡》一课时,我布置学生以“景物描写”为话题完成前奏板。主持人王露自己负责写主持的串词,安排各组准备以“景物描写”为话题的成语,诗句,排比句,美文,拟写作文题目等内容。上课伊始就开始了展示活动,学生的表现真的令我眼前一亮:内容精彩,表达流畅自如。

2.让学生融入核心板比赛竞争,体验参与的快乐

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给小组加分的形式上课,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了更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竞争中来,我制定了组间竞争加分项细则:每组学生课前都准备好书和练习册、都能完成作业、都能纪律好、都能在课上回答问题一次、都能认真完成学案、哪组学生有明显的进步等都列入加分范围,这样学生逐渐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了遵规守纪的意识,端正了听讲态度,锻炼了独立自学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努力方向,在某一方面做好了都可以为小组做贡献,为小组争光,自然而然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甚至把竞争的气氛延续到课下,竞争的方式让学生你追我赶,最大限度地激活了课堂。记得在讲《日出》一课时,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课本剧表演,需要3名学生分别饰演黄兴三,李石清,潘月亭。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表演并不是强项,为了鼓励他们来个自我突破,我提议如果能表演的,将三倍加分,表演时惟妙惟肖的,五倍加分,“重分”之下,必有勇夫。学生争先恐后的表演,由于时间有限,没表演上的学生意犹未尽,课下找我说还要再下一节课表演。

二、坚持以情感人的教学理念,保驾护航,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乐学

情感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语文课教学中,我总是保持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创设出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思考,以便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语言的运用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

除了在课堂上运用有情感的语言外,还要架设一座师生情感之桥教师。“爱屋及乌”“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喜欢一位教师,就同样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这就是情感的迁移,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并由此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情感之桥的建立需要尊重、关爱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生不能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在提高学生的成绩方面功效最为明显。我曾教过一个叫汤春雨的孩子,他从小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多有自闭的倾向,这个孩子也不例外,上课不爱发言,即使是被提问了,也一言不发。成绩自然是低的可怜。我想这样的孩子在内心深处,也是很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的。于是课下我有时亲切的询问他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和他聊些家常,上课提问他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就鼓励他。逐渐的他在上我的课时,有了改观。更出人意料的是在一次前奏板背作文时,他所选的文章篇幅较长,文质兼美。他背完后,我先鼓起了掌,随之教室内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三、采用“地上与地下工程相结合”的管理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意识,让他们肯学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知识点繁多冗杂。要想让学生夯实基础,多些收获,除了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外,还需要课后布置一些“地下工程”。所谓地下工程,就是只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做好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布置完任务还要去检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由于每个教学班的人数都很多,单靠我们自己检查,难免有疏漏之处。所以我们可以责成组长、副组长、组内的语文课代表共同检查,在移交本班的语文课代表抽检,再把作业交到我们手中再检查。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浑水摸鱼、敷衍作业的情况。

篇6

适当的关爱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过分的溺爱使孩子变成负担,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以溺爱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溺爱为话题的高中作文1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长着一棵在许多大树的身旁,得不到阳光,根生长不到更远的地方去。一天,有一位农夫到这片树林中,走到小树旁边听到小树的苦决定帮助它把身边的大树都砍掉了,后来小树终于得到了阳光,也受到到风雨的,冰雹……可是,最终小树苗却在农夫的溺爱中死去。

这告诉我们不能在接受父母过分的关爱,我们只需要关心,父母给我们过分的关心对我们来说是种溺爱。所以,关爱,请不要溺爱孩子。

郑武公娶姜氏为妻,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寐生,小儿子叫段。段长得一表人才很受姜氏的疼爱,希望郑武公立段为太子,但后未能如愿。姜氏一直怀恨在心直到武公去世后,寐生继承王位,号郑庄公。姜氏提出很多无理的要求,郑庄公都满足她。但姜氏还不知足,煽动段篡位。但后被庄公识破后,段自刎姜氏被庄公赶到颖地,庄公发誓说:不到黄泉不相见。但事后他很后悔。但是后来庄公与姜氏母子团聚全靠颖考叔。

姜氏的的不是关爱段而是溺爱,最终把段送上了黄泉路,两世相隔。溺爱孩子是害了他。

女孩王芳,父母对她万般宠爱,过分的照顾。年幼时一切如愿以偿。上学后只要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受不了,回家哭丧着脸乱发脾气,父母很心痛。为此,父母总代劳一切。作业不会的父母代劳,学校受到委屈,父母出面解决……渐渐地,她不仅情感上,而缺乏毅力。女孩因为父母的溺爱情感变得脆弱,缺乏毅力。这种结局是疼爱的父母造成的。但是父母不会一辈子在我们身边,我们也需要独立。

而在国外的家庭就不一样,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会悉心照顾,但绝不娇宠溺爱他们。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不论条件如何父母都不会娇宠。他们有意识“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遭受人为的艰难,磨练他们的意志。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在这里读书的富家子弟但生活却极其艰苦,校方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缺少取暖设备,要求学生必须在恶劣的环境中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洗澡,不准盖过厚的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这样做为了消除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提高其身体的精神素质。

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现实中有太多需要忍耐,如果父母不过分的关爱孩子,孩子应该会更容易融入这个社会,现实是很残酷的,不是所有的事都会如你所愿,在社会中,你只是一棵小草,别人从你身上踩过不会有人在乎你的痛,不会有人关心你,所以我们应该更坚强,摆脱溺爱的束缚,那样我们会像雄鹰一样飞得更高,像野马一样奔驰的更远。

关爱,请不要溺爱。亲爱的父母,我们不想像小树苗一样拥有灿烂而短暂的时光。

以溺爱为话题的高中作文2我不知道光是中国这样,还是有的国家也这样,至少我知道有没有这样的国家,那当然不是中国,但我相信那国家一定是很强大的。中国不是完美的国家,我相信大大有教育的问题。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切和深情的,爷婆对孙儿的爱一定比父母的爱更浓厚。

我不喜欢中国的教育,相反我反对这样的教育,因为中国的教育会让一代一代的更加的没用。

父母爷婆的爱已远远超过的“溺爱”一词,这样的爱更可怕。可怕到让你无法接触社会;可怕到让你煮不熟米面;可怕到让你乘不来火车……

不让孩子洗衣物,怕冷坏了学习的双手;不让孩子到河坝,怕下河洗澡时发生意外;不让孩子单独到城外,怕孩儿们迷了路;不让孩子煮米面,怕煮不熟吃坏了肚子……

我真搞不懂你们为什么会这样。你们对我的爱我们心领了,我知道你们的好意,想快快让我长大,快快乐乐的发展,过上幸福的人生,童年就格外的保护我,或许我还未说完更多的好意。但这样的爱早已过时了,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残酷,想得不是那么的轻松,你们或许认为我说的很离谱,很无道理,但我从小就生活在现在这个年代里,看到的毕竟都是很现实的东西,幸好你们,我的父母爷婆们,你们多多少少看到过一些美丽的世界。

不是我拿话气你们,而你们不会永远的保护我,早晚会离开我的,之后会怎么样呢?我会面对社会,我会成立家庭,为了不碰过多的壁就只有多做事,多面对社会,多看看红尘世俗。

没有试验就没有成功,没有忍受痛苦就没有进步,没有惊讶就没有发现……

就因为周杰伦的妈妈在他小时候守着他弹钢琴才有了他辉煌的人生;就因为阿拉斯?莫杰布亚德的父亲天天逼他学法语、俄语、日语等才有了的翻译家……

每个人都有责任,但责任各有不同。父母30%的责任就是让我有一个生活的地方和关于衣食的问题,我70%的责任就是不断地了解社会,努力追求更好、更完美的明天,努力学习和尽快适应社会。

我的不是珍珠,不是黄金,不需要怎样的保护。我是人,如果父母要保护就给我一个自我发展的天空吧,现在做错了可以改正,如果当你们离我们而去了就再也没有改正的机会了。

希望你们支持,因为我们担负着70%的责任。

我们都有梦想,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

溺爱高中议论文作文五:溺爱不等于爱

爱与溺爱的区别就在于理智与盲目的分别!

以溺爱为话题的高中作文3可能由于生活在农村吧,小时候父母的关爱也还算平常,所以以前每次阅读有关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父母过分溺爱之类的批判文章,也总觉得那离我太远,而且竟也觉得没什么。

后来读高中了,寄宿在离学校不远的一处人家,那家人还算敦厚热情,其中有个约六、七岁的小女儿,全家人几乎视其为掌中宝,然而其中的苦楚也是道不尽的,至少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我是这么认为的。

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怎么说也能帮父母扫扫地,洗洗碗,偶尔还喂喂猪。而我们这个小公主呢?连盛饭这类小事也得奶奶担着,甚至还要让奶奶给一口一口地喂。有时奶奶一点不顺她的意,她便大吵大闹,而且还污言秽语,可那老人家呢?什么都依着她,偶尔的打骂也是不疼不痒。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会相信现实中还有如此滑稽的一幕。全家人都围着小公主转,要吃面包,爷爷便表现出身先士卒的大气,我去买,说着便冲出去,那身子骨还真一点也不服老!要吃苹果,奶奶立马给拨,后来又改要吃炒饭,母亲二话没说,便奔向厨房。等等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笑在心里。

但是这一幕幕情景不得不让我深思,咀嚼。小小年纪便污言秽语,而且对象还是疼爱自己的奶奶,实在令人愤怒!然而退一步想,小公主如此另类的言行难道是凭空而来的吗!家长在这方面还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公主的未来实在令人担忧,我不知道家长的溺爱最终将把她引向一条什么样的路。当然,毕竟人事无常,世事难料,我对小公主的未来也不敢妄加任何悲观的批判。但是家长的溺爱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确确实实是不容忽视的。现如今,随着计划生育的推广,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家长过分的溺爱也几乎成了中国家庭的一种通病;其显现出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

我毕竟还是个学生,所以对很多家长的心态表示不解,难道处处依着孩子,顺着孩子,实行一切包办制就是所谓的关爱吗?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过这个问题。现代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究其缘由,除了如今物质生活提高了,孩子苦难的际遇也少了外,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于父母的过分溺爱。试问,成天浸泡在蜜糖里,像躲在窝里的小鸟,经受不到半点风雨的洗礼,又怎么能练硬自己的翅膀,去迎接更大的挑战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并不意味着一味地给予,一味地放纵。我觉得作为父母都应该有一点的自省,与其庸俗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倒不如想想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丝锻炼自我的机会。

以溺爱为话题的高中作文4我曾听过一个故事,大体内容是这样的:

野鸭子每年冬天都要从北方飞到南方,可是,一些北方人因为喜欢鸭子,经常为它们提供食物。于是,一些野鸭子因贪恋这些食物便留在了北方,并渐渐被驯化成了家鸭,连飞也飞不动了。因此,人们只要停止提供食物,它们就只有死路一条。而那些每年不辞辛苦坚持飞往南方的野鸭子呢?它们活的好好地,并且越来越健壮了。

这个故事其实也反映着当今社会上的某种现象比如说,咱们中国人,尤其是女的,十个当中都不一定能找得出一个会做家务的,这种现象不正好违背了中国的传统了吗!!你们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很简单,就是因为现在的父母,都把孩子当掌上明珠,比香港的都还要珍贵,从来不让孩子扫一回地,洗一次碗,真是应了那句话了“捧在手心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就这样,造成孩子长大后什么都不会做,连最基本的做饭,洗衣服都不会,听说邮递公司接的最多的单子,就是大学生在外地向家里邮的脏衣服,让父母洗完了,,再给他们邮回去。

你们想想,你们能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辈子吗?一辈子给孩子洗衣服做饭,可能吗,你的孩子早晚有一天要学会自立。

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哪天你们离开这个世界了,而你们的孩子却什么都不会,他们怎么办,我打个比喻,就像是把一个“没手没脚”的孩子孤零零的扔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你们所谓的“爱”。

该清醒了,祖国未来的继承人都让你们惯成这样了,

如果不是喜欢鸭子的人,,那些可怜的野鸭子就不会死,

所以,有时候“爱”不是爱,而是一种残害啊!!

以溺爱为话题的高中作文5爱与溺爱的区别就在于理智与盲目的分别!

——题记

“啊!我要吃巧克力,巧克力!”我闻声望去,一个2岁的小男孩正在座位上哭着要吃巧克力。“好,好,好!等会儿下车给你买!”一个妇女抚着男孩的头说。可男孩的哭声越来越大,抚得车上人人蹙眉,可那妇人却丝毫煤油意识到这一点,脸上没有一丝尴尬之意。

这不就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真实写照吗?只要孩子想要什么,家长们就会给他们买什么!盲目,不加思考,不顾及他人。现在的儿童、少年、青年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家里的每个人都围着他们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心。就像那个小男孩,仅才2岁而已,他想要巧克力,那位阿姨就马上答应了他,就算他大哭大叫,阿姨也会容忍,并不会觉得影响他人。难道男孩今天要巧克力,你能给;明天要玩具,你也能给;以后,他要金屋,你还能给他吗?盲目的爱真的是那神圣的爱吗?不!也许,它只是爱的一种吧——溺爱。

那真正的母爱,父爱是什么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

走在雨中,眼前出现了两个身影——大身影左手撑着一把红伞,小身影站在她左边背着粉红色的书包,小女孩邹着眉,歪着小脑袋问爸爸:“爸爸,伞拿歪了!”“没有啊。”叔叔不安地随意回答。又走了一阵子,女孩发现爸爸右手臂的衣服湿了,就又提醒道:“爸爸,伞真的歪了,你是不是撑累了,我来撑吧!”“不用,不用,宝贝长大了再帮爸爸撑伞吧!”叔叔和蔼地笑着,脸上洋溢着幸福。可走在他们身后的我却分明看见,那鲜眼的红伞的确是歪向了小女孩的那边。

原来,有一种爱,叫做呵护。

6、7岁的那时候,一次我发烧了,我本希望妈妈能抽出一点时间陪我去输液,可得来的答案却是:妈妈要上晚自习。

她丝毫没有为我生病作出任何改变,我想不通,弄不明白,难道我生病还没有上晚自习重要吗?我拿着钱,一个人来到社区医院,独自躺在床上输液,看着其他病人都有家属陪伴,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后,妈妈菜告诉我:“我是想锻炼你独自生活的能力,你以为妈妈真的舍得吗?”

原来,有一种爱,叫做舍得。

篇7

对“润智作文”,我为什么要给予如此的肯定呢?因为在我看来,王丰老师的润智作文,不仅综合地继承、整合了不少作文教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作文教学上有了深入的思考和响亮的提法。

首先是作文中“智”的提法。在学校教育中,智育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列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而学校所开设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进行着智力的培养。所以,很少有人在学校某一学科中很响亮、很独立地提倡“智”,觉得没有必要。特别是在语文或作文教学中,我们一贯重视的是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等,很少单独地、响亮地提倡“智”,这是我们对语文和作文教学的忽视或失误。一种观点被提出并引起人们的重视,不是因为从来没有人提及突然有人提及,而是因为他提到了点子上,提到了该关注的关节上。写作,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这是目前已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既然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其间“智”的因素和成分,就是不容忽视的。还有,习惯上,我们把教给学生知识,就认为是一种“智”的培养,其实,学生拥有知识和拥有智慧,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二者是不能够等同视之的。在“润智作文”里,“智”的落实,通过思维的多向性与对个性的呵护来实现,思维的多元化,符合创新精神的塑造与培养;个性的呵护,有利于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样的课堂,往往具有裂变的激发性与生成性,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与启迪中,会让课堂成为一个智慧衍生的殿堂。

写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由写作者向不在场的第三方――读者,表述自己情感世界的理想状态,具有极强的虚拟性、主观性、情感性、夸张性。写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这种符号载体用情感向读者还原思想状态下的情境的线性输出过程。所以,研究作文教学,情感的因素必不可少。正因为情感具有无限的延展性,导致写作内容在时空上与客观时空上的不等同性:在现实中瞬间发生的事,在写作上可以作随意延长与放大;现实中漫长的时光,写作中可以通过一句“几年后”一带而过;在空间上的切换同样是随意的、自由的。而写作者的情感,多数情况都是通过体验来获得。体验可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成年写作者,是这两种体验的综合;儿童写作,情感的体验就更多借助于活动得来的直接体验。所以,情境性的写作研究,成为了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且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同。

话题作文,起始于十多年前的高考作文,因其写作内容的广泛性、自由度与文体的开放性,曾一度广受好评,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形式。话题作文的衰落,是因为其内容的过泛,而被一些考生投机取巧加以利用而获高分,最终遭到人们的质疑。话题作文在考场上的失落,并不等于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的无用。相反,因为话题作文本身的特性,在一个班级里,围绕话题而展开作文教学,话题确定了作文的主题,不至于让学生因作文的散、泛而没有了方向;在同一主题之下,因为写作者个性不同、关注点不同,所以既是不同层次思维的开发过程,又是对写作者主体个性的维护。对写作者个性的维护,为学生有内容可写提供了材源的保证,而学生能写、愿写又为写的兴趣作了很好的铺垫。无论谁用何种方法,只要让学生有了写的内在动力,写作教学就算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既是在文体上的创新,更是写作个体创新精神的培养与体现。

“润智作文”,正是在“智”的前提下,很好地借鉴、利用了对作文教学有用的因素:体验,让学生获取作文所需的情感;话题,引发联想、寻找内容,又给予写作内容与形式上的自由,让“润智作文”的落实有了可行的途径。在课堂操作的层面上,“润智作文”的特色又体现在未知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这又是作文教学上智趣的表现,也是学生作文兴趣之火得以不灭的奥秘所在。将过去的动脑筋写,变为了现在动脑筋玩,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其收效必然是一种高效的回馈。

篇8

【关键词】强化阅读和观察,命题贴近实际,注重课外活动,加强语言锤炼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写出鲜活的生活作文来。笔者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十几年中非常重视作文这一块,但情况并不乐观。尽管在备课时从确定中心到选择材料,从谋篇布局到怎样描写都讲得有板有眼,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或是干巴巴的,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作文教学中人文性造成的。因此,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应向生活化发展。

一、强化阅读和观察,逐步增加素材积累

积累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写作文就无从谈起。农村学生积累素材有三条渠道:课本、课外读物和农村生活。怎样积累素材呢?有三条途径:①从阅读中积累。主要指从课本和课外读物上学习积累。②从经历中积累。回忆过去,把过去农村生活中的有意义、有趣的事,通过回忆、整理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按童年、家庭、学校等归类。③从观察农村生活中积累。在农村生活中,只要有感受,就把它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厚积薄发。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积累下来,这就是写作文的最好素材。

二、命题贴近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写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须与农村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经历成为写作的源泉,才能提高写作的兴趣和效率。而在农村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命题形式单一简单化、缺少例文指导、缺少师生的情感沟通。从而导致了农村中学生作文兴趣不高、效率低下。为此,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命题生活化,作文命题只有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沉淀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诉他们的生活积蓄。”因此教师作文命题要让学生写自己、写自己的欢乐和苦恼、写自己身边的人、写自己身边的事、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在命题上,为他们创造说话的机会。我常用“我发现XX”、“给XX的一封信”、“对XX说些心里话”,以“我”为话题等命题。命题的目标要让学生能放开手脚,活跃思维。每次作文,我都要反复研究设计命题,发现单一命题总提不起一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就常采用“二选一”或“多选一”,这样,既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又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写作空间。

三、注重课外活动,结合活动练笔

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我开展了以下活动。

1.课外读书活动。“好文可医愚。”每次用一课时,让学生将自己精心挑选的好文章,互相传阅。将自己认为好的文章,抄录过来。学生们都能沉浸其中,兴致勃勃。

2.课外练笔活动。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只学理论不实践,是无法达到提高目的的。我们的课外练笔活动主要是写日记、写周记、记读书笔记、做读书卡等。这是学生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

3.校外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农村社会生活,把农村社会生活引进课堂。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带领学生接触农村社会。了解大自然,认识农村新事物、新现象,指导学生观察一切。如春游、社区活动,观看《今日说法》、走进农村、走进农民、走进打工人员等,通过接触农村社会,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升华。

四、加强语言锤炼,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是靠语言构建起来的,语言表达的好坏直接决定文章的优劣。因此,我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对文章的修改,因为修改文章的过程就是锤炼语言的过程,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

1.要求学生在单纯客观摹写的基础上,选用最恰当的词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2.要加强语言积累,要想学生强调语言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建立“词库”,让他们用摘抄、日记等形式把生动、准确的词语、句子记下来,以便写作时能顺手拈来,游刃有余。

篇9

一、课堂鼓励与课后指导相结合

许多老师在作文讲评环节往往指出存在的问题,或者是三言两语后就读范文。受表扬的学生心里美滋滋,没有得到表扬的,事不关己,这样没有多少实效。

学生写作需要鼓励和帮助,如果老师能多一些表扬和鼓励,更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写作动力。尤其是那些基础不好,缺乏自信的学生。所以,不要吝啬表扬,要在班上多朗读,大加赞扬,变“讲评”为“评赏”。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对下一次作文的欲望和期待。

如果修改是找缺点,那么评赏是找优点。多些肯定,少些批评。无论是题目,片段,还是一句话,都可以成为表扬的对象,同学的一声声赞叹,对学生心灵和精神的触动可以更加彻底。同时,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的“作文展示栏”上,或主办发行班级手抄报,或帮学生积极投稿等都可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抓住主要问题,点点突破

确定作后指导要求关键是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我们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发现,不能把批改作文当成例行公事,随便拿几个问题来评讲。学生一次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一次作后指导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的放矢”,一次一个点,点点落实。所以每次作文批改后,要把全班学生作文进行分类分析比较,归纳优缺点,确定一个点为本次作后指导的突破口。本次是标题拟写,下次是结构层次,再材料与观点的连结……一学期下来,一年下来,学生就可基本掌握作文的要求,作文质量逐步得到提高。例如写以“微笑”为话题的新材料作文,有的学生是选用事例不典型,有的是题目拟不好,有的堆砌材料,缺乏分析,还有的内容杂乱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经过分析,我把这次作后指导的主要问题放在拟写标题上。于是,我抓住这一点进行指导,用几节课的时间专门讲解、训练,其它问题只是顺带。这样的作后指导,要求明确,训练单一,效果明显,重点突出,避免了泛泛而谈。

三、选取典型文章,对照比较

作后指导的效果与选择的作文是否典型有直接关系,所以在批改作文后,应该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把同类型的作文进行比较,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作文,选取不同层次的典型,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

如命题作文――山外有山。学生分析不到位的例子较多,我就选了一个学生的文段,这段例子写得具体,但主要是记叙,没有概括,缺少分析。我又选另一个学生的文段作对比,这段作文叙述具体,分析全面到位,用这两段学生作对比,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检查落实作后指导的成效

要完成作后指导的教学目的,还应落实到一个“练”字上。进行作后指导的练习可以采用这样两种方法:

1.根据作后指导要求,设计练习内容,随堂练笔,现写面改。

2.根据作后指导要求,对照自己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常见的不足之处包括审题立意不过关;拟题随便,不会运用技巧;面面俱到,笔力分散;不会拆分观点,分层分析;缺少思辨性,肤浅幼稚化。找出了这些问题,再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这样改什么,怎么改就更明确了。

篇10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习作选材中盲目选择材料,以至影响习作速度与质量这一问题,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运用经验总结法,从“课外主动观察,积累习作素材”、“课前通过回忆,罗列材料清单”、“课堂细化题目,选择习作材料”等三方面论述了指导学生选择典型而真实的习作材料的有效途径,化盲目为自觉,为写好习作奠定基础。

习作选材;主动观察;回忆;细化题目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要想写好文章,选材是第一步。所以,我们要在指导学生选择材料方面花大功夫,避免选材时的盲目。

一、课外主动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也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本身对世界就充满好奇,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调动多种感官功能,通过看、闻、听、触、尝与感受、体验等方式,通过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以及社会现象,利用电视、电脑等现代传媒系统,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当然,观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我们特别要注重的是采用专题观察与平时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一个熟悉或陌生的人”,习作之前,在平时观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物”专题观察,并作记录,为写好人物做准备。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生的观察所得,如果不加整理,一个月后,只留下百分之二十一,如果久了,甚至会从记忆中抹去。因而,要让学生在写作时有素材可写,就得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我们引导学生在体验大自然的美丽、留意家庭日常生活、关注校园学习生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使用专门的笔记本,坚持记录当天接触的人、发生的事、参加的活动、欣赏过的美丽景色、独特的感受,每周定期收阅,发现好的素材,在班级交流,鼓励写成习作。

观察得多了,积累的素材多了,学生的选材过程就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化盲目为自觉。

二、课前通过回忆,罗列材料清单

考察人教版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习作题目,除了看图作文外,很大部分只是给定习作的范围。学生在选材过程中,既要“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写谁)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写作材料)”;又要“聚合思维――把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写作材料)。”这就涉及到思维过程中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而小学生的思维还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很难有效地调动各种思维方式,所以如果单纯在课堂习作指导时,让学生进行无准备选材,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面对这样的“广阔空间”,表现出来的是无从下手,不知要写什么,陷入被动,以致盲目选材。因此,可以把习作课中的选材提前。比如,在以“给父母说说心里话”为主题的习作指导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九册第六单元),课前安排学生回忆、采访与父母相处事例,感悟父母之爱,获得习作素材,表现浓浓亲情。

首先,从回忆中获得素材。在学生学习单元组课文时,布置他们课后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五个例子,让他们从回忆中找到正面的写作素材。其次,从访谈中获取素材。安排学生采访父母,让家长谈谈自己对孩子付出的爱,并且要求学生边采访边记录五个事例。家长所列举的事例能较客观地展示为孩子“付出的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父母之爱,扩展学生的写作素材。第三,从“反”面与反思中寻找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回忆“父母亲和自己相处过程中自己不理解或不满的事例”,并想想“他们的出发点会是什么”;另一方面,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出现了叛逆的苗头与具有一定主见的特点,引导学生记录与“你对你的父母做过什么让你后悔的事?说过什么伤害他们的话?他们面对你的伤害,是怎么处理的?”等问题相关的事例。这样做,让学生对父母之爱能有个立体式的感受,不仅在习作的选材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

课前多方面的回忆,能获得较多的素材,再从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材料,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选材的盲目性。

三、课堂细化题目,选择习作材料

一方面,教材没有明确的习作题目,加大了教师指导的难度。教师在具体指导习作的时候就没有太多的针对性,显得很盲目。另一方面,学生对局部的把握能力胜过对整体的把握,因而在学生对习作题目整体把握无所适从的时候,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细化,落实到某个点上,从细处着眼,选择材料。比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习作,可以根据要求把所要写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熟悉的人,一类是偶然见到的陌生人。对于学生来说,第一类人更容易写,于是对第一类人又进行分类:同学、老师、父母与其他亲人、邻居等。这时,还可以就“同学”这类人按品质、特点进行分类,比如可以试着给出具体的题目,如《(幽默)的(小东)》《我们班的(科学)迷》《班里有个他(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