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暑假作业答案范文

时间:2023-04-06 10:5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暑假作业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年级暑假作业答案

篇1

时间慢慢过去,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暑假。相信很多同学都在期待暑假放假的时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出的2021年云南中小学暑假放假时间_学生暑假假期学习计划,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2021年云南中小学暑假放假时间云南省小学和初中学生暑假不迟于7月10日开始,而高一学生是7月24日放假,高二学生7月17日放假。

预习新学期课程的步骤是怎样的1.整体预览

预习新课程首先要大体浏览一下,看一下课本上面的目录,主要涉及哪些知识点,做到心里有数。

2.对问题提出质疑

在浏览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问题,先不急于寻找答案,将问题记下来,然后有目的性的进行仔细阅读。

3.进行仔细认真的阅读

由于有了此前的粗读,对课本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细读的过程中就要对知识点进行了解,分出重点。

4.对于重点知识要进行标注

对于重点知识进行标注,自己能够弄懂的知识可以自己去思考,实在弄不懂的,可以留到新学期开学,向老师请教。

学生暑假假期学习计划一、时间安排

1、每天的四个“1小时保障”

每天保障做一小时的语文或数学寒假作业;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无负担课外阅读;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英语自学;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

2、计划与非计划

如无特殊情况,每天必须完成以上计划;

每天的计划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灵活自由安排;

如果因外出旅游、回乡下度假等意外安排,可临时不予执行;

可以偶尔睡懒觉,但不要影响当日计划的实施。

二、学习计划

1、不参加语文、数学的培优,不请家教,相关课程自己独立完成。

2、语文课程计划

7月份完成暑假作业,8月中旬前检查、改正,查漏补缺;

把自己的藏书系统再读一遍,重点读历史、百科知识大全、漫画、中外名著导读等丛书;

假期可以自己买三本自己喜欢的任何书籍;

把以前稍显薄弱的阅读题的规范回答、错别字系统复习。

3、数学课程计划

7月份完成暑假作业,8月中旬前检查、改正,查漏补缺;

假期完成五年级《奥数提高班》的自学,基本掌握其要领,有选择性挑选典型题目做。

自己注意计算细心化的纠正。

4、英语课程计划

英语学习能力和成绩一般,要重点加强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校课本系统复习一遍,每天坚持听剑桥英语的磁带,时间不限;

假期把以前记得的英语单词都记在小本子上,分类汇总;

若有兴趣、有机会,可以把语音和音标接触、巩固一下,尽量保证发音标准。

三、活动安排

1、随父母至少省内出去旅游一次,争取省外旅游去一次;

2、至少去乡下亲戚家2次,体验生活,其中爷爷家族亲戚去一次,外公家族亲戚去一次;

3、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散步、溜冰、找小朋友玩等,要注意安全;

4、每两天至少帮家里做一件家务事(10分钟以上),洗衣服、择菜、简单做饭等;

5、一个人尝试独立在家呆1-2天;邀请同学或者小朋友在家玩若干次,并独立招待;

6、每周玩电脑2小时左右,重点加强打字能力的提高;

7、尝试掌管家里经济和家务安排1-2天,当1-2天家长;

8、其他: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篇2

关键词 前测;构建;长度观念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129-2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有了一定的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进率,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单位的互化。《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为此,在教学前我对学生进行了教学前测,以便了解他们的学习起点,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教学前测

本次前测采用了两种方法:问卷、访谈;被测人数43人。

(一)问卷题

1.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写出测量结果。

(1)量5厘米的线段:

测量结果 人数 百分比

对 41 95%

错 2 5%

(2)量6厘米4毫米的线段

测量结果 人数 百分比

对 31 83%

错 10 17%

访谈量错的10位学生,了解错误原因。 让他们用尺重新量了一次。写7厘米的学生:一位说“一个端点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点对准的刻度不知道是几了。”另一位说:“应该是6厘米。”写约7厘米的学生:“6厘米多,7厘米不到,所以写了约7厘米。”写7厘米半的学生:“快到7厘米了,可还没到,所以觉得应该是7厘米半。写66毫米和6.6厘米的两位学生:数的都是毫米刻度线。写6厘米的学生:“比6厘米多,所以写了6厘米。”(大约两字原来是写着,后来擦掉了。)

2.(1)不用尺画一条1毫米的线段。(用尺)

画线段情况 人数 百分比

正确 30 70%

错误 13 30%。

(2)你知道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请举例。

举例情况 人数 百分比

正确或接近(1) 9 21%

错误(2) 18 42%

举不出例子 16 37%

举例时,有5人提到1分硬币、有2人说到纸的厚度、还有就是铅笔芯的厚度、铁丝等。还有一些答案表达不完善,比如有4人说到纸、有7人说到蚂蚁、有6人认为一粒米的长度是1毫米、还有学生说到一竖、铅笔屑、身体的毛、布的厚度等。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1毫米的长度观念是较模糊的。

3.1厘米=( )毫米

举例情况 人数 百分比

正确 37 86%

错误 6 14%

4.估自动笔芯盒子的长度。

估计情况 人数 百分比

正确 9 20%

错误 34 80%

这个结果告诉我学生对长度的估计能力比较弱,说明在测量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非常重要。

(二)访谈

请你回忆厘米和米是怎么学的?想一想,毫米可以怎么学?(访谈成班中成绩上、中、下各5位学生)

访谈了15位学生,只有9位学生能答上几句。分别说到了比一比、用尺子、用手比划、在尺上数、量;对于后半个问题,有一位学生说“数线段、数1厘米里面有几毫米”;还有学生说“用硬币学”、用手量”,“在厘米的基础上学”、“巩固厘米、再学毫米”,还有学生提到“多看看生活中关于毫米的东西。”

(三)确定学习起点

根据前测结果的分析,得到该班学生的学习起点如下:

经验起点: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掌握,有一定的直尺测量能力。

知识起点:有70%的学生已经能够不用尺画出1毫米的长度,不过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看着尺画的,说明学生心目中没有真正构建1毫米的表象。有86%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不过很可能大部分同学只知道结果而不知其所以然。

认知起点:从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根据米和厘米学习的经验,知道我们是用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的方法学习掌握米和厘米的知识的。他们认为可以用这些方法去学习毫米。有几位学生想到了“数1厘米里面有几毫米”、“在厘米的基础上学”、“巩固厘米、再学毫米”。

综合前测可以看出,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掌握,有一定的直尺测量能力。对毫米没有正式接触,但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暑假作业中出现了“走进新知”的内容,出现了毫米与厘米的进率换算的题目,学生从家长那边已经知道了“1厘米=10毫米”这个结论。但学生对毫米的准确长度没有真正理解。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1厘米=10毫米”的过程,并且要着重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的表象。

二、教学对策思考

1.重视操作活动。基于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引导学生动手测量。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引入新课;通过测量,出现不是整厘米的长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研究欲望,引出新知。为建立1毫米的表象,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比划”、“找一找”、“量一量”等操作活动。

2.指导读长度。从前测中可以发现,学生在测量时准确数出“几毫米”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细心指导,使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的同时巩固对“毫米”的认识。

3.强调估测。为了有效巩固学生对厘米和毫米的认识,建立“1厘米”和”1毫米”的表象,继续强调“估”和“测”结合,做到先估后测。

三、教学实践(课堂实录片段)

1.认识毫米的必要性

师:这是我们的数学书,你能估一估数学书的宽边是多少吗?

生:宽约15厘米

师:怎样才能知道精确的长度?

生:用尺量一量。

师: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数学书的宽边究竟有多长?(量后反馈)

生1:数学书的宽约15厘米

师:15厘米不到还是比15厘米多?

生2:数学书的宽比14厘米长,比15厘米短。

师:比14厘米长了多少?比15厘米短了多少呢?

生:数学书的宽14厘米6毫米。

师:当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我们就要用到新的长度单位――毫米了。(板书:毫米 )

2.认识1毫米

师:1毫米有多长呀,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吗?指给同桌看,并说说怎么找的?(同桌交流后反馈)

生(指着投影上的尺):从刻度0开始到0刻度线旁边的这条短刻度线之间是1毫米。

师:还有吗?

生1:这两条刻度线之间也是1毫米,这两条也是……(学生在尺上指出了两三个1毫米)

生2:只要是相邻两条刻度线间的长度都是1毫米。

3.认识1厘米=10毫米

师演示画1毫米(实物投影放大),接着这个1毫米再画1毫米。(然后放手让学生画)

师:请同学们像我这样接着画,画10个1毫米。

(学生画的时候,教师个别指导。)

师:刚才你们画了10个1毫米,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同桌交流后反馈)

生:我发现我画的10个1毫米就是1厘米。(投影展示反馈学生画的图)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演示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4.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有水平,能够自己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我记得二年级学习米和厘米的时候,我们练成了一项真功夫,会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那你们能不能用手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呢?

生试着比划。

师:怎样验证比划得对不对呢?

生:用尺子量。(尝试后发现很不方便。)

师:我给你们推荐一样东西。(出示1分硬币,在实物投影上测量)它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抽一生上前,师生合作用食指和大拇指表示1毫米的长度,并用1分硬币验证。然后同桌合作,比划1毫米,互相验证。

师:同学们能够用手比划出1毫米了,现在请你牢牢地盯住这1毫米的长度,把它放到你聪明的大脑里去。然后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能想起来的小朋友请举手。(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师:请睁开眼睛,不用尺子,把1毫米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接近1毫米吗?接近的小朋友都是成功的哦。(巡视发现多数学生画准确了。)

师:跟1米和1厘米相比,你们感觉1毫米的长度怎么样?

生:1毫米很短。

师: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银行卡的厚度约1毫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拿出硬卡,然后用尺量一量卡的厚度。

生1:我量的是超市会员卡,厚度是1毫米。

生2:医院就诊卡的厚度也接近1毫米。

生(纷纷回答)我的卡厚也是1毫米。……

5.估、测纸的厚度

师:请小朋友从学具袋里拿出两叠漂亮的彩纸。先拿起这一叠(2毫米厚的),你能用眼睛看出这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吗?

生1:这叠纸厚1厘米不到。

生2:我估计纸的厚度是4毫米。

(学生纷纷发表不同的估计结果,呼声最强烈的是“2毫米”)

师:你是怎么估的?

生1:我是用眼睛看的。

生3:我是用2分硬币的厚度比较的,看看大约有2个硬币这么厚,所以是2毫米。

生4:我是用卡去摆的,有两张卡这么厚。

生5:我是用手比划出1毫米的方法估的,估计大约是2毫米。

师:同学们借用2分硬币和卡的厚度、用手比划得方法估纸的厚度,这个方法非常好。我们检验一下自己估测的水平好不好?

生:(学生测量后回答)这叠纸的厚度是2毫米。

师:(拿起另一叠纸)这叠纸的厚度是2毫米,那么这叠纸的厚度是几毫米呢?

生1:大约是4毫米。

生2:大约是5毫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用刚才这叠纸比较的,大约有两叠纸这么厚,所以是4毫米。

生2:我也是用这个方法,不过我看是刚才那叠纸的两叠还要多一点,所以我估的是5毫米。

用同样的方法估、测5毫米的纸。

测量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然后反馈。

……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测、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整节课的设计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了解的方法是教学前的“前测 ”。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对毫米知识的认知情况。在前测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对毫米是不陌生的,知道毫米是一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大多数学生不用尺就能较准确地画出1毫米,这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基础。而且学生也积累了较丰富的有关于毫米的生活经验,不过他们的有些认识是正确的,有些认识是不正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为主线,贯穿始终。

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数学书的宽,通过测量学生发现宽度不是整厘米的长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出长度单位毫米,让学生认识到掌握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接下来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在尺子上找1毫米。因为在二年级的数学课中学生已经有过“找尺子上1厘米”的学习经验,他们已经知道“每相邻两条厘米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找1毫米,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多学生感悟到了“每相邻两条刻度线间的长度是1毫米”。

从前测中知道,大部分学生能画出1毫米长的线段,但是让他们例举实际生活中的1毫米困难很大。说明学生头脑中没有真正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用手比划、验证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建构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比划的过程中借助了厚度接近“1毫米”的1分硬币,这个学习活动把学生对毫米的认识从测量工具“尺”拉向了生活用品,对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起了进一步的作用。当然,学生能用手比划出1毫米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建立了1毫米的表象。其实,这样的表象还是不稳定的,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把学生在前测中举到的几样典型的实物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

前测中还反映出一个问题,学生的动手实测能力比较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把毫米的教学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这节课中我不仅准备了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的实物(如1分硬币、卡),还为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果签、两叠纸、螺丝等。这些材料有1厘米不到的、1厘米多的、9厘米多的(接近1分米)。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了对毫米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对厘米的认识,并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