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寂寞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4-03 08:2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寂寞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子印章;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管理模式
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行政管理相关文件通过校内OA办公系统(Office Automation)和校园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和处理,这种无纸化办公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目前,高校档案部门处于档案“后管理模式”,电子文件仍需通过纸质输出,文件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加盖实体印章和手写签名来证实,纸质档案归档后,通过扫描、上传等手段捕获电子文件,这种滞后的工作模式极大地影响了电子文件归档的工作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使电子印章的应用在法律上得到承认,电子印章技术将改变档案信息化断代的现状,使电子文件管理得以接续。因此,如何在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双轨制管理”的模式下,建立起合理规范的电子文件管理模型不仅在理论层面是一个创新研究课题,在实践层面也给档案管理部门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暨南大学相继在学校OA办公系统中引入电子印章技术,完成档案管理系统与OA系统应用集成。本文以暨南大学电子文件管理实践论证基于电子印章技术的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应用集成和集成后的电子文件管理模式。
1 电子印章概念及其研究趋势
电子印章分为电子公章和电子签名,是以先进的数字技术模拟传统实物印章,与实物印章加盖的纸质文件具有相同的外观、有效性和相似的使用方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电子公文传输管理办法》中提到电子印章已经在我国政府内部开始使用,并在机关内部一定范围内具有有效性。暨南大学使用的电子印章,由制章单位授权制作并进行有效性的认证,属于内部认证电子印章。内部认证的电子印章同样是数据加密技术加密,能够证明文件是否被修改过,保证文件真实完整性。
笔者使用CNKI中指数查询对比,以“电子文件管理”与“电子印章技术”为关键词调查其学术关注度,发现2004年后对电子印章技术研究的关注增长显著;电子文件管理则为当下学者普遍关注的学术问题。具体而言,西方国家政务工作模式与我国存在国情差异,大多数西方学者的研究集中于数字签名认证系统功能模块方面,一般以限制非法登录和用户权限的非法冒用,确保一个通信过程的合法性和保证合法通信过程中通信内容的可信性为主体,以及用数字签名来保障公文合法安全性和完整性为重点的研究模式。而中国的研究者大多集中于电子印章技术实现和电子印章系统开发实践方面,也有集中于数字技术安全完整保障方面和各行业系统中的应用探索。这些研究以倚重技术为主要特点,倾向于技术层面研究;还有一些研究从理论角度,通过探讨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现状提出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实践层面难点和途径;或是基于电子签名法探讨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影响和策略。
综而述之,这些研究忽视了关键性管理机制和模式,技术和管理脱钩,不能很好地切合实践,从源头上保障电子文件及时归档,发挥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优势,切实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2 电子印章技术下的电子文件管理模式
2.1 电子印章技术使用前的电子文件管理模式及其局限。在暨南大学档案管理系统与学校OA系统集成前,学校电子文件管理通常采用磁盘导入的方式。首先根据档案管理系统著录项导入电子目录;再对OA系统流转打印生成的文件加盖实体印章,并进行扫描;最后通过档号或者文件号上传到档案管理系统所在的服务器,挂接到档案管理系统中。调阅和查询到的电子文件属于纸质文件的数字化副本。这样的档案管理方式繁琐复杂,而且造成不必要的信息冗余,即在OA系统中存在着大量不被档案管理系统调取的电子文件和元数据信息,同时又通过大量的数字化工作扫描内容相同的纸质信息。
此模式的局限性:①无法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扫描进入档案管理系统的电子文件与OA系统中生成的原生性电子文件在内容和格式上存在不一致和缺页的问题,都会导致电子文件在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上存在不确定性。②无法确保档案录入条目与数字化电子文件准确对应。纸质文件的扫描工作繁琐容易出现疏漏,难以避免挂接时电子条目与数字化电子文件不对应的情况。③无法控制电子文件及时归档。机关各部门整理归档纸质文件和档案馆人员扫描和上传的及时性没有明确的保障机制,滞后的归档管理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
2.2 电子印章技术下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的电子文件管理模式。暨南大学OA系统采用B/S模式,系统由表示层、功能层、数据层组成。电子印章系统通过印章服务器向学校OA系统的用户提供基于web的签名盖章服务,让用户实现对电子文件的电子签章、文档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等行为,为OA办公提供技术保证。档案管理系统在与异构的OA系统集成时,采用EAI系统集成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中间件”实现的,结构如同星形结构,如图1所示。EAI系统集成方法起到系统程序间协调点的作用,能帮助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实现执行集成系统相互间的消息交互、聚离、分散、转换等的复杂操作能力。
2.3 电子印章技术运用后的新电子文件管理模式。按照电子文件的形成、流转和归档流程,暨南大学在电子印章技术应用后的新电子文件管理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电子文件生成阶段、电子文件归档阶段和档案馆接收阶段。
①电子文件生成阶段。文件在一个或多个机关单位部门内流转处理完毕之后才能进行归档,OA系统内流转的属于现行文件,在此阶段各单位审批完毕时需要对电子文件进行加盖电子印章处理,跨单位加盖电子印章时,采用网络方式传输,无需打印实体文件到各个部门加盖实体印章,大大提高办公效率。一般电子印章的印章图片、印章证书等存放在一个可靠的介质(通常为带智能的USB KEY)内,当介质连接客户机进行数字签章时,需要输入密码,充分保护信息的安全。盖章人的相关信息与操作事由、操作时间将会一同归入档案管理系统中,电子文件签章后,电子文件在OA系统内的流转基本结束。
②电子文件归档阶段。电子文件流程在OA系统内流转完毕后,将由校打印室统一打印,并由OA系统控制打印份数,控制有法律效力电子文件的出口。各单位主办人根据档案管理规范进行整理和归档工作,同时需要对电子文件进行“组卷”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归档的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需要进行内容和顺序的比照,确定两者完整无误和逻辑对应。归档后的电子文件便转化成不可编辑的PDF版式文件,同时生成包含电子文件内容的描述信息与封装信息,保障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
③档案馆接收阶段。档案管理系统通过应口,自动接收由OA系统产生和归档的电子文件,这些由各单位预整理的电子文件将存放在档案管理系统的临时库中。同时,整理好的纸质档案由各单位主办人送到档案馆,档案部门人员进行审核和接收,确认接收档案进馆的档案数量后,对存放在临时库内的电子文件信息进行内容信息、保存描述信息的再组织。档案馆授权相关工作人员对文件信息进行封装,其过程即是系统自动对文件信息进行数字签名固化电子文件信息的过程,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和完整并同纸质档案一一对应,最后将这些电子文件归入档案管理系统的永久库中,并标注纸质档案的库房位置方便查找利用。
至此,整个电子文件从生成到归档、移交至档案馆的全过程完毕。在整个过程中,电子文件归档与移交需要与实体文件同步进行。
3 电子文件管理新模式的效益与优势
3.1 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在新的电子文件管理模式中,电子文件归档后,系统将可编辑的Word文档转化为内容和格式都不可再更改的版式文件,并加盖具有法律效力和符合单位规章要求的电子印章,带有电子印章的电子文件将自动归档入档案管理系统中;纸质文件在归档后直接打印出来并整理归档。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3.2 扩展档案管理的著录条目。档案管理系统中的著录条目不仅包括检索信息,还包括电子文件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要素,保证了电子文件的凭证性。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著录条目对接,著录条目保存了相关的文件流转信息和元数据项。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多级多项著录信息,提高检索效率。
篇2
李煜,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即使整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也抵不过夜深人静的时候无人倾诉衷肠的寂寞。尤其是自己国家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用绝世的才华以自己的真织着血与泪,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作一江春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他的不幸遭遇让人同情,让人欷歔不已。
【问题诊断】
从议论性散文特点来分析,病文片段的毛病主要有两处:
1.从文题来看,本文中心论点就是“寂寞也是一种美丽”,片段没有紧扣中心论点。可以设置一个分论点置于段首:李煜,寂寞中成就一代词帝。在论述的最后部分,“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他的不幸遭遇让人同情,让人欷歔不已”,只谈及“寂寞”,忽视了“美丽”。可以修改为:“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成就了一代词帝。他的作品成为我国词坛一朵奇葩,璀璨夺目,美丽无比,令后人捧读。”
2.在表述上,文化底蕴略显不足,显得不够厚重。需要改动的地方有三处:(1)“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改为“过着纸醉金迷,花月春风的”。(2)“自己国家灭亡”改为“仓皇辞庙之际,垂泪对宫娥之时”。(3)“将其化作一江春水”略显单薄,且不能和上文“一片片”照应,可改为“将其化作锦帘外潺潺细雨,冰一江春水,清秋时节的深院梧桐”。
【技法点拨】
在议论文中,化用诗词能够显示出作者的写作才华和文学修养以及较好的驾驭语言的功力,使文章富有文采和内涵,具有文化底蕴,彰显文章的厚度。议论文的题目、题记、小标题、正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间隔法。就是将诗词句巧妙分开使用。如:我喜欢“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
2.组合法。就是截取两句诗词的部分组合成一句。如: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3.演绎法。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如:“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4.“名人”“化用”结合法。就是将名人和化用诗词结合起来。如:“思念使李易安瘦比黄花,思念使坡幽梦还乡泪垂千行。”
5.化境法。就是化用诗词意境法。如优秀作文《小重山后的选择》,以岳飞的第一人称视角,紧扣“小重山”的意境,写出了岳飞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是进兵还是退兵的时候所作出的选择,表现了岳飞的爱国情感。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在写作时,完全可以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化诗化词入文,巧借他山之石,丰富我们作文的文化底蕴。
【小试牛刀】
下面文字是关于“个性与价值”的。请同学们从化用诗词有意蕴出发,大胆修改吧。
篇3
高原冬日的清晨往往有很浓的雾,天空不再那么透亮而高远,而是一片灰蒙蒙,有点压抑,干燥而寒冷的空气令人时时感到有一种憋闷――尤其在玛曲,这荒凉而硕大的草原之上。
多年以前,我想象着玛曲,翻阅朋友们关于玛曲的所有的文章――《青青阿万仓》、《风雪齐哈玛》、《遥远的木西合》,我心里暗暗就和它们有了约定,所以,我要逐一去拜访,逐一去感受,那种无法言传的神秘和自己幼小心灵对青藏高原的认识。阿万仓―― 一个姓氏,我不敢遥想它千年以前的寂寞,亦不敢展望它千年以后的盛大。凡此种种,感受是自己的,就像现在,我于碎石铺就的通向阿万仓的路上颠簸着,我不说什么。
第一次进阿万仓,第一次目睹冬日笼罩下的草原,第一次翻越海拔4500多米的高山,突然之间深感人生的仓促和不可预料。缭绕于山间的是绵密奔跑的大雾,它们似乎要吞噬尘世的一切,把所有的秘密隐藏起来,让仇恨看不见冰冷的刀子、让狼群看不见温柔的小羊、让我看不见生命的色彩。枯黄的草尖上悬挂着肥胖的晨霜,在没有阳光的照耀下,它们让枯草低下往昔骄傲的头颅。远处的山显得很平坦,奔跑的雾和它一样高,隐隐移动的羊群和它一样高。没有比它们更高的生命出现,或者,所有生命都不会达到它们的高度。在寂寞空旷的玛曲草原上游牧,我多希望自己是一枚叶片,找到深秋的慈爱,也希望是一只孤独的蜜蜂,遇见成片灿烂的花朵。因为我知道,当柴火爱上火苗,那注定不是消亡,而是无怨无悔地皈依……
听人说,越过红旗村就到阿万仓了,可我已越过了红旗村,而阿万仓依旧缥缈不见踪影。窗外刮起了呼呼的寒风,隔着窗,我似乎感觉到了它的强劲,草原深处的风夹杂着沉积在凹坑里的雪粒,斜射而来,车窗上很快就形成了薄薄一层冰花。路上不见人迹,寒风追赶着羊群,直到冻得僵硬的一条小溪旁边。那些羊抬起头,深情凝望着苍茫草色,长长的胡须在风中不停地飘荡,它们在这广漠的天宇之下,像是高原上最为年老的长者,或是一群土著在咀嚼着最原始的幸福,而我空白的思想怎能托起如此沉重的爱恋。
阿万仓最近下了场雪,但不太厚。太阳出来了,四周的矮山和草原立刻被涂上了一层昏黄的色彩,露出地面的枯草直直地挺立着。望着那山、那水,还有发尖上带有草屑和靴筒上沾有泥巴的牧人,我仿佛步入另一个世界的开端。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而不乏温暖。娘玛寺位于阿万仓扎西贡色滩中心,缕缕悠蓝的桑烟缓缓向苍穹而去。我绕寺院转了一圈,四周没有人,却在无意于转身期间,撞见了一个身着红色僧氅的阿克(和尚),他的身后是薄薄的雪和茫茫草原,我几欲探问他生活的方式,终究没能开口,只和他对视了一下,他的目光中饱含着质疑。很快,那个阿克不见了,留给我的只是一片空旷和寂寞。四周除了这座建于藏历年第十四胜生水蛇年(1834)的寺院,其他所有的一切在我看来都成了虚无的存在。
草原深处的风又来了。我不能长久地驻足,内心的空荡和虚无一如草原深处的风发出的空洞声响。突然感到,我的内心被自己沿途目睹的苍茫和阿万仓四处的寂寞深深地刺伤了。活着就这样,想象和现实的距离往往会给人带来过多的伤害。我拨不开停歇在上空的阴翳和心灵上的寒意,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当那一天想起玛曲,想起寂寞深处的阿万仓时,我要在灵魂的日记上写下这样的诗句:
今夜无风。
草原寂寞的雪夜里,谁来敲门?
寂寞呀――
爱的足迹凌乱而沉重。
在空旷的阿万仓,
篇4
课题
海滨小城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介绍了家乡海滨小城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阅读,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海滨小城的美。
学前准备
1.收集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师生)
2.学生自读课文、认准生字。(学生)
3.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熟读课文,质疑。
3.理清课文的段落。
学习重点
质疑,理清课文的段落。
学前准备
收集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师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问题导入(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播放海浪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听出是什么声音吗?对,是海浪翻滚的声音,你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展示你们收集的图片、资料。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交流大海的印象。
2.和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海滨图片。
3.理解课题。
海滨:靠近大海的地方。
1.交流收集到的海滨风光图片。
二、读文识字(用时:16分钟)
1.自读课文,把生字圈起来,给自然段标序号。
2.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导识字、读词语。
1.识字,指出哪些字是形声字:滨、胳、睬、渔、遍、靠、摆。
2.理解词语:喧闹、寂寞。
3.读课文。
2.给带点的字注音。
海滨(
)
棕色(
)
石凳(
)
渔业(
)
3.辨字组词。
棕(
)
滨(
)
宗(
)
缤(
)
摆(
)
洁(
)
罢(
)
结(
)
三、熟读感知(用时:11分钟)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成一个自然段。
第一段(1~3):写海面和海滩的美景。
第二段(4):写小城的树多。
第三段(5):写小城的公园美。
第四段(6):写小城的街道干净。
第五段(7):总结全文。
4.在文中画出每个地方描写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文质疑(用时:5分钟)
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画出来。
1.交流质疑问题。
2.归纳问题。
5.回答问题。
(1)“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为什么用“寂寞”这个词?
(2)为什么说凤凰树开花是“热闹”的?
五、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1.引导回顾本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熟记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6.找近义词。
寂寞(
)
浩瀚(
)
喧闹(
)
整洁(
)
教学反思
同学们通过认真读课文,对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掌握较好,在读文中学会了思考,提出了很多不懂的问题,希望在下节课让学生的疑问得到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逐段理解课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
2.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前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用时:5分钟)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物。
4.体会“寂寞、喧闹”的意思。
1.写海面:天、海、机帆船、军舰、云、渔民、战士、海鸥。
2.写海滩:贝壳、孩子、鱼、虾、蟹、海螺。
3.作者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先写海面,再写海滩。
4.“寂寞”说明沙滩上贝壳太多了,“喧闹”是因为船队满载而归,人们高兴得大声呼喊,异常活跃。
7.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大海
(
)的军舰
(
)的云朵
(
)的海鸥
(
)的贝壳
(
)的鱼
8.用“喧闹”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读第四至六段(用时:30分钟)
1.自读第4~6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分别画出这三个地方描写的景物。
3.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
1.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2.庭院:树的种类、数量多(形象美);桉树叶味道香、浓(味道美);凤凰花多、红(颜色美);“热闹”“一片红云”写出了凤凰花开得多、颜色红。
3.花园:榕树多、美。
4.街道:体会街道的独特和洁净。
5.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9.抄写各处具有特色的景色的句子。
小城庭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城公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城街道: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用时:5分钟)
1.齐读最后一段,回顾前文,概括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总结写法,学习写法。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课文前三自然段分别写海面、海滩的景色,后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庭院、公园、街道,都是描写小城,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就是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
10.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我做到了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在学习第1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景物特点来体会海面、海滩的景物,后来让学生自读、研读、自学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得轻松,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滨小城》教学片段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老师,课文中说“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贝壳怎么会寂寞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理解,请帮帮忙吧。
生1:寂寞就是孤单、孤独、冷清的意思。
生2:课文中说贝壳寂寞,并不指它孤单,沙滩上有很多贝壳。
生3:贝壳很多,但孩子们见得多了,都不理睬它,贝壳就显得寂寞了。
师:贝壳仅仅是多吗?还有谁有不同的见解,说一说。
生1:贝壳不仅多,而且美,课文中说“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都有”写出了贝壳的色彩美。
生2:这个与下文中写“船队一靠岸,海滩就喧闹起来”形成对比,作者写贝壳寂寞,实际上写出了沙滩的静态美。
师:对,同学们,从对这个词的理解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知道了理解词语不能只看它的字面意思。
生2:我体会到了理解词语要联系上下文内容。
篇5
我们可以推想:在某一个特定时空范围和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文本作者以特定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语文素养应用于写作实践中,造就了文本个性化的语言环境,而作者的语文素养随之也融入了这个语言环境。从这以后,他的语文素养就不能再单独从文本中分离出来,因为它们一旦离开了文本这个典型语境,在意韵、情感和效果等方面,都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变化,失去了它们原来的情趣。正因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以整体文本为依托,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而不能走向割裂。
尽管时间不可倒流,但语文学习如下棋,不可重来,却可“复盘”。我们可以依靠学生的生活体验,借助各种媒体,想象文本原来的情景,把培养语文素养的目标放在这个特殊的语境中,循着作者语用的轨迹来教来学,从而实现文本价值的再生,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我们不妨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教学文本《寂寞》为例,结合一些课堂情景回放,谈谈具体的实施步骤。
一、 “还阳”――恢复生机
离开了读者,再好的文本也了无生气。如何让它栩栩如生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把教学文本还原到原生态,在感性认知中,让文本这个“躯体”死而复活,恢复生机。
《寂寞》节选自梭罗的散文随笔《瓦尔登湖》。它细腻地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真实记录了梭罗的生活与思想,充满了睿智脱俗的哲理性思辨。但高一学生(特别是城市学生)由于生活视野所限,对于作品深沉敏感、恬静智慧、细腻优美等特点,理解上大多浮光掠影,较难领会。
为了还原文本的生机,教师做了以下的尝试:
1. 舒缓导入,还原生活背景。教学伊始,教师的导入语是:160年前,美国一位青年做出了一番举动。他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建了自己的14平米的小木屋。两年又两个多月,他独自一人生活,捕鱼、打猎、耕作、沉思、写作,经历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他远离亲人朋友,远离现代化的生活条件,远离社会生活,甚至周围也没有什么邻居。
2. 解读作者,还原思想轨迹。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瓦尔登湖》的创作背景,知人论世,了解梭罗的为人:梭罗,美国作家、诗人、哲学家。他生活的19世纪中叶,美国因商业和技术的发展而走向大工业化国家。大机器生产代替了田园牧歌时期的工场手工业。这样的社会变革让梭罗很不安,所以他选择远离城市,回归自然。梭罗曾做过自然主义者爱默生的助手,梭罗在瓦尔登湖的两年多时间是对自然生活的亲验和实证。
3. 配乐诵读,还原现场氛围。选取文中典型的环境描写即第三至第五段,让学生闭上眼睛,放松心情聆听。在由淡淡的虫鸣鸟叫声和潺潺流水声做背景,吉他做伴奏,排萧、提琴为主旋律的优美舒缓又不失快乐的《水径》一曲中,教师朗读了这三段。读完后,没有马上关上音乐,等大多数学生自己睁开眼睛,音乐才关闭,教室里所有的人都在安静的氛围中回味文字的意境。
经过以上的努力,看似僵卧的、木然的文字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成为立体的、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画面,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也为后面的教学蓄势。
二、 “松绑”――注入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用“绑架法”。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及时捕捉课堂契机,变硬性塞给为巧妙引导,让学生发现教学文本的活力与魅力,把语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在《寂寞》教学的中心环节,有学生在陈述完文中第三至第五段描述的一系列事物后,这样表达:“我觉得作者是说它们(指景物)更寂寞,没有人去欣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大自然太寂寞了。”而此前,大多数学生对文题《寂寞》的理解还停留在人的情感方面。为了深入激活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及时抓住这一良机,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中“寂寞”的含义,进而理解作者。教师提问:“我们怎么形容梭罗笔下‘寂寞’的自然?”学生在思考后达成共识:大自然的寂寞指一种宁静和谐、淳朴甜蜜的状态。
教师进一步发问:“作者寂寞吗?为什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争执,并在教师提示下在文本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后,学生有了以下陈述:
生1:梭罗说:“这是一个愉快的夜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的一部分。”大自然让梭罗觉得自由,梭罗是快乐的。
生2:梭罗也有过寂寞,后来他在温和的雨丝中感觉到了大自然的和谐,他与自然交朋友,就不觉得寂寞了。
生3:梭罗对自然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他觉得雨只要对万物有好处,哪怕他种的豆子烂掉也没关系。
生4:梭罗说“我的最愉快的若干时光在于春秋两季的长时间暴风雨当中”,他愿意在雨中思考、发展自己。
生5:梭罗写道:“难道我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的泥土吗?”他认为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就是自然之子,在自然母亲的怀抱里,他当然不觉得寂寞。
教师总结说:“同学们说得真好,梭罗不仅把自然当作母亲,还把自然当作了曾祖母。(学生会意地笑了,并找到第八段的第一句“我们的大自然曾祖母”)梭罗笔下的寂寞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内心孤独,而是在宁静和谐的大自然中,身虽寂寞,心却充实。当与自然相通时,独处也是快乐的。”
当学生概括梭罗是一个孤独的隐居者的形象时,教师也没有放过这个直击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联系前面掌握的作品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生活在人为物质所累的1817至1862年,梭罗对自然的爱就是对物欲的远离。学生也很快在文本中找到了可以传达作者这一心理轨迹的语句,也更理性地理解了文题《寂寞》和作者梭罗。
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恰当的机会把握、激烈的思想交锋,让我们深深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教学文本本身与涵义及其文化底蕴三者在学生脑海里契合的过程。成功的施教者能让教学文本焕发勃勃生机,也能让教学过程变得灵动和富有活力。
三、 “涅”――融会贯通
历经感性的洗礼和理性的碰撞,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浴火重生”般的质的飞跃一触即发,只要方法得当,他们就能在阅读中实现融会贯通、发现新我、提升素养、充盈人生的目的。
在《寂寞》教学的关键阶段,教师分成两步实施教学:
第一,引导学生在品味文本美感、挖掘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采用比较法,体会其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学价值。课堂中,学生经过一番准备和讨论,分别举出了漂流荒岛、独立生存的鲁滨逊;回归田园、种豆南山的陶渊明;甘心淡泊、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来和梭罗比较,发现他们的异同,详细论证了梭罗选择在瓦尔登湖畔定居的与众不同的意义。这种俯视的视角、纵横的方法,一方面让学生产生阅读的,体会阅读的乐趣,拓展了对课外人物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深化了对课内文本的解读,提高了鉴赏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二,引领学生探究自己生活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当教师让学生管中窥豹,多角度探讨《瓦尔登湖》对今天的意义,思考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学生的发言无疑迸发出了情感和思想的火花:“城市生活让我们忽略了大自然的美。其实我们要有一颗体会自然的心,有时我就很喜欢在雨中漫步,雨也给我温柔的感觉”;“有资料说梭罗以二十八元一角二分来建立一个家,用二角七分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六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一年的生活费用,四十六个星期去做他喜欢的事。所以他是超脱物欲的,自由的。我很羡慕他”;“现代社会在创造舒适的同时,也给自己埋下了生态的陷阱,地下水在不断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160年前的梭罗以他的离群索居、素面朝天的方式诠释了他的人生目的和他要到达目的的途径。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这大概也是我们学习他的意义”。这样,文本的“节制物欲、理性淡泊、热爱自然、享受自由”的价值观在此得以深植于学生心灵并升华为他们自身的人格追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阅读和鉴赏目标中有这样的阐述:“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对《寂寞》的“涅”式的解读过程唤醒和滋养了学生心灵中的经典情怀和自然之思,驰骋于万里之外,纵横于千年之间,大概可看作是以上阅读和鉴赏根本性要求的一种具化。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语文课堂教学文本的“飞跃三部曲”,既不是“嚼饭哺人”,也不是“以筌为鱼”,而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语文素养渗透于整体感知中,以最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完成课程任务,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以展望,当我们成功地完成了课堂教学文本的“飞跃三部曲”后,在课堂以外,学生将续写语文学习的第四部曲“实践”,即放飞想象,融入自然;回归理性,走进社会;净化心灵,触摸文化;激扬情怀,拥抱世界……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曾祥芹著《现代文章学引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③[德]马丁・布伯著《我与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篇6
1、凤栖梧桐、秋雨梧桐、诺桐不糯、棕桐树、里予的桐、片桐优姬、梧桐不栖
2、关于顾柠桐、寂寞梧桐锁清秋、桐花、月上清桐、拆桐花烂漫、桐花万里路
3、疏桐夫人、梧桐影、桐夏、夏沫涵桐、梧桐林的猫女巫、桐言无忌、梧桐深院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阁夜》;创作背景;“人事”;“音书”;“寂寥”
一.《阁夜》尾联内涵之争
诗圣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欢的著名七律诗篇。全诗如下:
《阁夜》/[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尾联的注解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有些解释存在严重的错误。
人教版高中教材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另外,我查阅了《新华字典》,“交游”为“结交朋友”的意思。
在阅读上述解释文字时,我感到特别困惑,因此开始查阅相关文献,也由此激发了我对科研探索的兴趣。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1673—1769)在《唐诗别裁》中给出的解释是:“[阁夜]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沈德潜1998]。
我国著名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被誉为“汉学伟人”的萧涤非(1907~1991)等人在《唐诗鉴赏词典》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萧涤非等1983]。
《唐诗三百首》中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003年,岳泽和在《语文月刊》一文中认为:“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是说,诸葛亮(卧龙)和西汉末年“跃马而称帝”的公孙述(跃马)这些在历史上曾煊赫一时的人物,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是化为黄土了吗?我们这些人又何必为自己的得失而挂怀呢?至于人事和音书,就任其寂静无声吧!”[岳泽和2003]。
2004年,仇桢在《语文教学之友》发表文章,对“漫寂寥”的两种解释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仇桢2004]。他分析后认为,“漫”即“满”,引申为“全、都”,因此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为“如今人事‘岑’寂,‘音书’杳然,一片虚无”。
2011年寒假期间,我通过网络版《全唐诗》查阅杜甫所有诗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杜甫的用词规律,并且根据这些规律对《阁夜》尾联进行了初步的解析。于2011年2月在《文学教育》上撰文,对“人事音书漫寂寥”作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人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音书”),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寂寥”)[曹天璞2011]。这一解释与其他作者的解释截然不同!
本文是在上述论文基础上,结合最近我的新的思考而写成。在本论文中,我进一步从《阁夜》写作的社会背景分析、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杜甫全诗用词统计分析等角度,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解析《阁夜》尾联的深刻内涵。
二.《阁夜》创作的社会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杜甫担任左拾遗。晚年曾入蜀,在友人的推荐下,杜甫担任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杜甫一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诗,被后世尊称为“诗圣”。韩愈高度赞美杜甫和李白诗词的艺术光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元稹赞誉杜甫至极点:“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由此可知杜甫对当时诗坛地位,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杜甫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56岁的杜甫在古时已经属于老年人,已经是穷困潦倒,体弱多病。这年是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的春末,他来到四川夔州。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766年冬天西阁之夜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超然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四川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仿佛听到悲壮的鼓角声;诗歌诉说了兵乱之中黎民百姓的悲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战乱的悲伤,表达了由武侯庙、白帝庙而产生的对历史变迁、贤愚同尽的感慨。
全诗虽有感时悲壮之情,也藏历史超然之愫。
三.从多重角度分析“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内涵
我首先分析“人事”一词。基本方法是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在线版《唐诗三百首》(网址省略/)搜索含有上述词语的诗词,然后从中总结出《阁夜》中“人事”的内涵。
3.1 杜甫关于“人事”的基本内涵
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我发现,杜甫还有以下12首诗中使用了“人事”一词,参见表1。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根据上述表中的诗句,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除了第8行外,可以确定的是,杜甫在诗词创作使用“人事”一词时,其内涵基本一致,大致为“人世间的事情”!
作为补充,我查阅了在线版《唐诗三百首》,收集的含有“人事”的诗有王维《桃源行》诗中的“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中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上述两处“人事”都是“人世间的事情”的意思。
那么,能否由此确定《阁夜》中的“人事”也可以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而不是如人教版教材给出的含义“交游”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2 杜甫关于“音书”的基本内涵
下文来分析“音书”一词。除了《阁夜》之外,杜甫还四首诗使用了“音书”一词,参见表2。
从上表可以发现,杜甫和其他诗人在使用“音书”一词时有以下规律:除了《阁夜》外,杜甫的“人事”用法和其他诗人基本一致,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静不来”、“稀”、“滞”、“断”等,形成“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并且,“音书”的含义比较明确——基本含义为“音讯、书信”之意。
那么,能否就采用上述基本内涵来解释《阁夜》尾联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3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为了便于把握杜甫关于“寂寥”的基本内涵,我们先来探讨“寂寥”一词的起源及其基本内涵。
3.3.1“寂寥”的起源
“寂寥”一词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的《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名论著,是我国历史上首部最为系统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来源。传说中,《道德经》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写,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共计81章。后人将前37章归为《道经》,后43章归为《德经》。
在《道经》第25章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上述断言的大意是:有一物混然而成,它存于天地形成之前;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阔,它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歇;它为万物的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取字为“道”,勉强给取名为“大”。…
从上述解解中不难看出,“寂寥”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涵:“寂”,无声;“寥”,无形,空阔。但是,“寂寥”在此毫无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
“寂寥”一词也出现于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编辑的《楚辞》中。刘向在《楚辞》中收录了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以及刘向本人的作品《九叹》,计十六篇。刘向编写的《楚辞》现已遗失。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对《楚辞》进行了增补、注解,形成了《楚辞章句》。
刘向的《九叹》中又包括《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
在《惜贤》篇中,刘向有诗句“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其中按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的注解:“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据此,“声嗷嗷以寂寥兮”可以理解为“[屈原]向这一世界大声呐喊,表述自己的高洁与忠贞,但是没有任何人回应——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回应,一律都沒有,就象在他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人一样。”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用现代汉语解释,“寂寥”的最基本内涵有两点:(1)“寂静而空阔无形”,(2)“空无人民”。
另外,《四角号码词典》对“寂寥”也有“寂静而空阔”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寂寥”有“寂静;空旷”的解释。这些解释类似于(1)的含义。
在此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寂寥”的基本内涵中没有现代人们所说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而这一点恰恰是导致现代人对《阁夜》尾联解释有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3.3.2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除了《阁夜》之外,杜甫在其它诗词中也使用了“寂寥”一词。通过对在线《全唐诗》的检索,我搜到了含有“寂寥”的诗,共计15首,最后整理成表3。
表3关于“寂寥”的含义是我查阅资料所得到,第10行《阁夜》中“寂寥”的内涵是本节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所以用问号标记。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阁夜》外,在杜甫诗词中,“寂寥”内涵共有四种:
1) 寂静无声;2)孤单空落;3)冷落萧条;4)死亡。
同时也可以看出,“寂寥”在杜甫诗歌中的演变十分复杂。这很可能就是导致众多学者对《阁夜》尾联下句给出不同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因!
3.3.3 从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以及诗友中寻找“寂寥”内涵
我们能否根据3.3.2节的分析认为,《阁夜》中的“寂寥”一定是表3中四个解释之一呢?或者说“寂寥”在杜甫的认知世界里还有其它可能解释吗?
直接回答上述问题是困难!本节试图通过“人物影响关系分析”的思想,从影响杜甫的前辈诗人和诗友的诗歌中获得线索。从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先前时代诗人的传世不朽诗歌对后世诗人具有重要影响,同一时代的诗友之间也有相互赠诗的“传统”。根据这一认识,我查阅了杜甫大量的诗词文献,从杜甫自身诗词中,我整理了可能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和同代诗友的列表。然后,再从这些诗人的诗词中找到出现“寂寥”的诗词,并且分析它们的涵义,以此来回答本节开始所提出的问题。
图1总结了杜甫诗词中或赞美或讴歌的10位著名诗人的姓名,也给出了杜甫的相关诗词名(其实还有其它诗词,图1仅列出一首,其它部分相关诗词在下文中略有提及)。下面对这些诗词一一分析,并且分析诗词所提及的诗人的作品中出现的“寂寥”一词。
3.3.3.1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七
杜甫在叙述自己的作诗经验时,写下一首诗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其中,“二谢”指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大诗人谢灵运和谢朓,“阴何”是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著名阴铿、何逊。该诗反应了“[杜甫]欲以大小谢之性灵而兼学阴、何之苦诣也”(《石洲诗话》云)。由此可以看出,杜甫的创作受到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的极大影响。
事实上,我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获知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在当时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地位。
谢灵运(385—433年)为南朝宋代著名诗人。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从谢灵运开始,山水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脁(464—499年)为南朝萧齐文学家。出身世族,母亲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唐代诗人李白对谢脁最为倾心;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
阴铿(约511-约563年)为南北朝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写景见长,尤善描写江上景色。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指李白)有长句,往往似阴铿。”足可见阴铿对后世的影响。
何逊(约477—518年)为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他诗情婉转,意境隽美,深为后世诗人杜甫等赏识。梁代天监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佳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何逊一身寂寞苦闷,寄情于梅花,杜甫有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以上四位诗人含有“寂寥”的诗句在表4中给出(参见第3.3.4节)。
3.3.3.2杜甫《戏为六绝句》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首联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足见庾信对杜甫的影响。
庾信 (513—581年)为南北朝诗人。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人。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诗人,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直接影响着唐代的诗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唐诗的先驱。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表达了对庾信的赞美。
庾信对后人的影响也是至深。例如,宋祁的“庾信真愁否,仍能用斛量”(《秋日四首之一》),张耒的“已老冯唐犹不遇,思归庾信正多愁”(《归马二首之一》),黄庭坚的“庾郎三九常安乐。使有万钱无处著”。
庾信共有三首诗中含有“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3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讲述了与高适的友情:“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高适(约702—765)为唐代著名诗人。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甚密。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他曾游梁宋,躬耕自给,因此其诗歌反映的层面较广阔。
高适有两首诗出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4杜甫《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
杜甫在《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一诗中有诗句:“不见故人十年馀,不道故人无素书”,其中因岑参曾任嘉州刺史,因此他被世人称为“岑嘉州”。
岑参(约715—770)是唐代著名诗人。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渐困。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岑参写了不少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思乡之情的诗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隐逸思想在诗中多有体现。
岑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5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与李白的友情极深,744年(玄宗天宝三年),杜甫三十三岁。在东都。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曾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745年(宗天宝四年),杜甫三十四岁。再游齐﹑鲁。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杜甫与同游,感情甚密。
杜甫写了许多反应与李白友情的诗篇。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写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情真意切。除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包括《寄李白二十韵》、《赠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冬日有怀李白》等。
李白(701—762年)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
李白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6杜甫《陈拾遗宅》
杜甫对陈子昂的复古革新主张和诗歌成就赞赏有加,在《陈拾遗宅》写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杜甫本人的五言咏怀诗深受陈子昂《感遇》诗的影响。
陈子昂(约661—702年)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陈子昂历任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现存诗共100多首,其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继承学习《诗经》和魏晋时中原诗人阮籍《咏怀》诗的兴寄传统和汉魏风骨。陈子昂还有《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等100多首传世佳作。
陈子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7杜审言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 (约645—708)为初唐杰出诗人。唐高宗咸亨进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查遍杜审言诗集,未见含有“寂寥”。
3.3.4 杜甫诗中“寂寥”可能内涵的总结
根据3.3.2和3.3.3的分析,我总结了一张表格,给出了影响杜甫的诗人以及他们诗歌中出现的“寂寥”诗句。
根据表4,我推断在杜甫诗歌中,“寂寥”一词除了四种可能的内涵外,可能还会有“寂静空阔”、“寂静空阔无形”的内涵。因此,结合3.3.2节的分析,我认为,杜甫在使用“寂寥”一词时,其可能的基本内涵有六种:
1)寂静无声;
2)孤单空落;
3)冷落萧条;
4)死亡;
5)寂静空阔;
6)寂静空阔无形。
这一结论为解释《阁夜》中的“寂寥”一词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阁夜》中的“寂寥”的内涵应该为上述六种内涵之一。下一节将详细分析“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深刻内涵。
四.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慢寂寥”新解
前面,我给出了杜甫以及其他诗人使用“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可能内涵。结合对《阁夜》全诗的人事,我对“人事音书漫寂寥”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我从关涉角度分析《阁夜》的整体描述特点。
在诗人的整首诗中,首联、额联、颈联写诗人所见、所闻,都是关于从感官出发,反映现实世界,属于“关于现实的”内容,并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尾联的上句写所忆,是写历史的,也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如果尾联下句“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内容,显得与整首诗不协调。因此,将该句理解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不够贴切,因为这种理解使得“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了。
第二,虽然“终”为副词,解释为“终归”,但是在“卧龙跃马终黄土”中的“终”具有“终成”的意思,因此“终”在功能上实为动词。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漫”字应该具有动词功能。因此,“漫”作为“任凭”、“随它去”似乎不当,也与全诗完美的对仗性——“催-霁”、“声-影”、“闻-起”、“终-漫”——也不相称。
第三,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使用“音书”一词的上下文来看,使用“音书”的诗句前后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音书”不是“音书杳然”的意思,也不是如“远地音书”的意识。
第四,根据从多重角度对“寂寥”分析的结果,“寂寥”在《阁夜》中没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点与大多数学者的注解完全不同。结合“卧龙跃马”一句,将它解释为“寂静无声”、“寂静空阔”或“寂静空阔无形”更加贴切。
综合上述四个要点,我得出以下结论:
(1)教材把“人事”理解为“交游”,似乎欠妥。“交游”意指“结交朋友”,内涵太窄,与“卧龙句”不相称。我认为,应该按照诗人杜甫的习惯用法,将“人事”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或者理解为“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愁和失意之事”。
(2)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的习惯用法,“音书”不具有“音书断绝”、“音书杳然”的意思,这与教材中的解释、《唐诗三百首》的解释、仇桢的解释、清代诗人沈德潜得解释等截然不同。我认为,应该将“音书”理解为“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情感”。这一理解更加准确。
(3)诗人在写出追忆历史的“卧龙句”后,似乎意犹未尽,需要由下一句的“人事音书漫寂寥”来对照、应答。而这种应答应该是一种宿命论式的断言。因此,紧扣上句的意思(即“贤人枭雄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人物同归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反映现实与未来。
(4)借助“卧龙句”可以看出,作者在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因此“人事句”应该对这种感慨进行回荡,从《阁夜》全诗可以看出,前三联的上句反应了现实的“阳”、“悲壮”和历史的“强人”等力量的一面,下句则回荡着现实的“阴”、“柔”、“弱”的一面。因此,我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理解应该尊重这一对仗的规律。
终上所述,《阁夜》尾联中的“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理解为“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本文从社会背景、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等角度,运用归纳分析、类比分析、相关分析和诗词对仗分析等思想,对诗圣杜甫名篇《阁夜》中的“人事”、“音书”和“寂寥”进行了详细剖析。我认为,“人事”指“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而不是“交游”的意思,也不完全指“人迁”),“音书”指“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指“音书断绝”,也不完全等同于“朋友之间的慰藉”),“寂寥”指“无声无形”(而不是指“寂寞”)。
通过上述分析,我得出了“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即“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最后,通览《阁夜》全诗,结合“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我除了体会到诗人在那个不眠之夜,对现实的感慨,对百姓的忧伤,也体会到诗人对人、事、物无情历史规律的超然。
参考文献:
[1]沈德潜(清):《唐诗别裁》。岳麓书社出版年,1998年。
[2]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4]仇桢:“漫寂寥”别解。《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10期,第33页。
[5]岳泽和:《杜甫律诗五首》注释辨误,《语文月刊》,2003年12期,第40-41页。
[6]曹天璞: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文学教育》, 2011年3月,第84-86页。
[7]《汉语大词典》 见 cd.省略。
[8]《全唐诗》 见省略/。
篇8
感受苦药的香甜 广西一考生
我眼睛有点小毛病,常被母亲勒令吃中药。药吃多了,不仅没有了埋怨,还领略到了不少美好的滋味呢!
端着碗猛地吹几下,汤药的蒸气柔柔地拂过我的脸,我竟闻到一丝淡淡的香味。再慢慢地品几口,这香味便会顺着喉嗓浸入心田。
我不由得想起了《红楼梦》中晴雯生病的那一段,宝玉为她熬药,当药味弥散开来时,宝玉说:“我房里什么香都有,唯独少了药香。现在才好,什么香都有了。这药香比其他香好得上百倍呢……”当初看《红楼梦》时,对这段活没太在意。不知怎地,现在想起来,这宝玉与别人果真不一样。
细品这话,细闻这香,不觉颇有同感。刚闻时,会觉得是一种苦香,只属于中药香味。不过,苦中又带甘甜。当然,这要靠自己的心去细细品尝。记得小时候也吃过中药,不过那时总要在喝完药后猛吃糖,似乎中药是世界上最苦、最难吃的东西。
曲曲折折地走过了16个春秋,心境已变,对许多事或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但也多了几许困惑、忧虑。当我再一次端起药碗时,已不是在喝,而是品尝。品尝那苦中的甘甜,如同品尝佳肴一般。怀着如此心境,感觉药已不再苦。
有人说,人生如茶;而我认为,人生如药。生活便如品药,你无法逃避,也不能逃避。药虽苦,但你只有吃下去才能治病。生活的道路即使坎坷难行,你也只有,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最终无悔而去。因为这样,你才能从苦中找出深藏的甘甜。也因为它的内涵,才让人觉得它有可以去追寻的美丽。不管怎样苦?怎样艰辛,只要你用心去品味,你一定能品出其中的甘甜!
朋友,人生如药,细晶常香啊!
简评既然是苦药,又何来香甜呢?只要看看题目,你就无法不继续读下去,这就是写作的魅力。作者从苦入手,以甜作结,将生活的经历与生命的哲理融为一体,写出了自己对苦药、对生活的全新感受。尤其是文中引用的《红楼梦》故事,更给文章平添了几分文采,注入了几分厚重。作为初中生,能有如此感悟,实在难得!
佳作展示二:
感受智慧的美丽 广西一考生
书里的世界是最美妙的,书中的智慧是最无穷的,就像希尔伯特旅馆,它很平常,却因智慧而显得璀璨夺目。“智慧的美丽”这句话很早就听说过,但一直找不到好的事例,所以对它的理解并不深刻。直到有一天,我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而潸然泪下时,才恍然大悟。
这是一个煽情的节目。它的魅力,就在于能用书中的智慧点燃人的思想之光。那天上场的是一个男选手,他的个人爱好栏里只有简单的两个字:读书。他很普通,不过,那自信的眼神和敏锐的言语,让我感到他应该不是泛泛之辈。
王小丫看了看他的家庭梦想问:“你为什么想要一台打字机?”“我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她有电脑但没有打字机,”“那你怎么给她送去”?“所以,找还要两张往返加拿:大的机票,让我父母送去,他们想女儿了!”“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电脑送给我爸妈,好让他们及时把思念寄给妹妹。”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便牵住了我的目光。我也许是被他的自信所吸引,也许是被他对亲情的付出所感动。是啊,面对各种各样的奖品,他没有为自己选择一样,哪怕是小小的物品,他的心里装的全是自己的家人。
节目在进行,我的心弦在绷紧。不过,我的担心似乎有点多余,他一帆风顺地应对了主持人的问题。经过这一番谈话。我更断定了看书的好处――让人变得智慧。透过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感到现场的观众也和我一样,在期盼着奇迹出现,在等待着亲情愿望的实现。
最后一题,是个关于水资源的题,六选一,他像遇到了困难。我的心“咚咚”地猛跳起来,目光不敢正视屏幕。这时,他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求助在加拿大的妹妹。电话接通了,他沉默不语,妹妹在另一头焦急地说:“哥,快点!”他终于开口了:“你想咱爸妈吗?”“嗯,当然想!”“那让他们去看你吧!”时间到了,电话挂断了。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他早就成竹在胸了。他只是想将这一美好的感受与妹妹、―起分享。当他轻松地说出答案时,掌声像开闸后的洪水一样涌来,我的泪水也不由自主地流淌着。智慧,让我慢慢麻木的心灵在那个美丽的晚上轻舞飞扬了。
简评作者将自己的感受与“开心词典”紧紧系在一起,故事讲述得并不算完美,但几个细节却刻划逼真,小作者透过自己的期盼、紧张、感动心理,将智慧与情感的魅力迷写得淋漓尽致。 (萧 珞)
佳作展示三:
感受寂莫 广西一考生
我是个不懂享受的坏孩子。
我总是在最快乐的时候想起最悲伤的事,在拥有时想着如何失去,在失去后却开始苦苦挽留。我拆坏了最心爱的钢笔,肢解了最心爱的布娃娃,伤害过最在乎的
我永远都是个寂寞的孩子,我总是用一种寂寞的姿势抬头仰望着天空,然后我开始想,什么时候我才能轻飘飘地升上天堂同蓝天白云做伴,其实,在我的周围总是有许多人,他们绕着我,成为我亮眼的光环,而我总是在他们之中笑着,笑得一脸落寞。
也许是我太过于寂寞,所以注定了我的忧郁。我会站在天台,用尽力量撑大眼睛,望着最遥远的地方。想象着,某一天,我能一个人了无牵挂地去流浪。我向往流浪,那种一个人的感觉让我心怡神往!我会穿上我最心爱的黑色风衣一脸漠然地穿过一个又―个陌生的城市。走过一条又一条拥挤的街道,仰望一片又一片不同的天空,用一种旁观者的姿态见证一场又一场的生离死别。
其实连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喜欢沉默,可人群里往往我的话最多,我想哭,可面对镜子发现自己笑得依旧灿烂。他们说,那是因为我太过坚强。其实,我只想告诉他们我也很脆弱,我只是女娲在无聊之时捏出来的一个泥人而已。我历经了世间太多的风吹和雨打,否则我将变成一堆泥巴。
太多时间,我喜欢平静的夜晚,我会在半夜起床,坐在地上,背靠着冰冷的墙,抱膝俯首去缅怀那一段无法回首的过往,我以为这是一种浪漫,可最终才发现,它其实只是一种单纯的孤单。
我执着于遗憾,那种淡淡的忧伤,即使被我遗忘它也会在我的指尖悄悄萦绕挥之不散。我也希望像小王子一样,一天看47次夕阳,可我不是夸父,无论我怎样努力始终追不上太阳的步伐。我喜欢看大雁朝着夕阳飞行的样子,宛若一群追赶黎明的孩子,在天黑之前,和太阳一起飞到地球的另一边,那个黎明即将来临的地方。突然之间,我就这么热泪盈眶。
篇9
这是幸福。有着至美好的姿态,绯红的色彩,具有温暖孤单灵魂的力量。正好比一朵美艳的花,绝色倾城,无人对其不向往。或是端坐着思虑的士大夫,或是深宫里幽怨着痛苦的弱女子,或是街市中穿行或叫卖的小市民,抑或是穿着白棉布衬衫在深夜光着脚在木地板上行走的小资,都有着这份不可分割的情结,都渴求拥抱这一朵惊艳的花,在香甜的梦中欢笑,所有沉坠的记忆,在欢笑中消逝。
不同之花却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吸引力。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而莲到如今也成为众知识分子的挚爱。或清冽的颜色,或亭亭净植之态,或雍容华贵的笑容,皆是有心人心中的天使之笑。
关于幸福,谁说得清是什么呢?不过一种感觉,但有时却是可以确凿触摸的,如一本挚爱的书,抚摸它,难道感觉不到书中流淌的心跳?这是不是幸福的凝固?又或者,暗恋已久的他她,一日向你借东西,而那物不也渗透着至美的爱意?可是这种感觉却似乎是专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激动之爱。官员看着自己批准建立的大厦在大地上像一把利剑长起,心中沸腾的热血,是幸福;而工人看着自己砌的砖瓦已然融为大地的一角,心中升起的自豪,是幸福。小资坐在星巴克中,看着安妮宝贝张爱玲村上春树,寂寞地感到满足,是幸福;而同样于此的作家,书写着寂寞的姿态,看着慢慢的方块字,咖啡一般苦涩而香甜的感觉是幸福。学生领着遍是红勾的试卷,欣愉的笑容那是幸福;而老师看着孩子们前进心中的欣慰何尝不是幸福?甚至我坐在电脑前,听着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以及屏幕上突兀地出现方正的中文,心中曾浮起淡淡的微笑。如同对待花一般,世人自有不同之爱。也正因有着各异的幸福,我们的世界才有了幸福的不单调的美丽。
爱花之人自有爱花之举。他们或者日日护理花朵,或者让它们自由吮吸大自然之菁华。甚至有人甘愿化作花泥。
热爱幸福正是热爱生活。这是每个人的天性。所以追寻幸福也成了每个人伟大的事业。方式自然各异:要幸福,父母推着婴儿车,轻轻交谈,走在公园大道中,感受爱情的浓郁;要幸福,热爱文字之人在云淡风轻之日,细品深爱之文字所精妙之处;要幸福,白领们热情高涨地劳动,仰望着领工资单的日子并且细想着某件衣服自己穿上的样子;要幸福,他们在篮球场上奔跑,头发扬起来并且偷偷看着心仪的她的一颦一蹙;要幸福,你们不计较这篇文章的优劣,留下了自己的感触,同时赢得小小的积分……就像很多故事告诉我们的,热爱所热爱的事物,付出自己的努力,最终拥抱幸福的美妙。
花绽放一夏。然终要在寒冬之际凋零,花枯瘦的灵魂飘逸在寒冬中固然让人孤独。但翌年春风到来,阳光普照,它们就微笑着,涌出了大地,重生。
篇10
季羡林有着十分扎实的中国文学功底,本科读的是西洋文学,擅长德文、英文,要想在两年内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的话,他的首选科目应该是中国文学,其次则是德国文学或英国文学。可季羡林思来想去,打算将无人问津的梵文作为攻读科目。
一位同去的朋友在与季羡林交流时得知他要选梵文作为攻读博士的科目,大吃一惊,就语重心长地劝他回心转意:“要知道,梵文非常难学,并且没什么用处,大家都唯恐避之而不及,可你为何偏偏选它呢?”季羡林微微一笑:“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哪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梵文表面上看似无用,实则很值得研究――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太大了,要想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就要精通印度文化,这就要求我必须具备过硬的梵文功底。”
这位朋友听了季羡林的解释,认为他独具慧眼,但还是劝他慎重。在这位朋友看来,研究梵文一来耽误时间,二来难有建树,这将影响到季羡林的前途。但季羡林还是坚持己见:“若都去选容易的热门的领域,那艰难的冷门的却有着巨大研究价值的未知领域由谁去探索呢?”季羡林的这位朋友被问得哑口无言。
除了季羡林之外,其他和他同期攻读博士学位的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没有一人选择梵文,所以,季羡林是“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唯一的听课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十分欣赏季羡林,尽管教室里只有一位学生,但是他讲得十分卖力,毫无保留地传授毕生研究成果,季羡林也学得十分认真。
梵文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在古代曾经有过无上的光荣,可光荣是一回事,难度又是另外一回事。季羡林接触了才晓得梵文的晦涩难懂,感觉它就像是鬼造的一般:文法变化极其复杂,最要命的是,左看右看,就是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断开一个字,很多时候,即便自己断开了,字典上也查不到。
选择了梵文,就意味着要比他人付出多得多的心血。季羡林被弄得头昏脑涨,精疲力竭,他的心里燃起熊熊怒火,他恨不能把书撕成粉碎。换作别人很可能会知难而退,但季羡林一心要把梵文拿下,硬着头皮往前冲,俨然一副山东汉子的做派。课余,季羡林经常研习着研习着就睡着了,但一觉醒来,他马上抖擞精神,重新投入到研习中去。
1941年2月,季羡林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虽说耗费的时间超出预期3年多,但季羡林关于梵文的研究取得杰出成就,为他之后进行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或许,一个真正的学者,就应该像季羡林一样,面对未知世界,不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去攫取,而是胸怀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迎难而上,勇敢拓荒。
(摘自《经典阅读》2014年第2期)
【素材迁移】
1.甘于寂寞,潜心钻研。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如果想要有一点成就的话,我们就要有勇于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那些凑热闹的事情我们不能去做。”因此,我们要甘于寂寞,潜心钻研。
2.杜绝急功近利,坚持脚踏实地。
当前,社会上有股急躁、焦虑情绪。反映在教育中,反映在学术界,就是急于发文章、急于拿学位、急于出著作、急于评职称、急于拿奖项,甚至假实验报告、假学位论文、假毕业证书也纷纷出笼……这些现象恰恰说明了学风问题的严重。
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务虚名,不慕官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就应立志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成绩,脚踏实地工作,不为窗外的荣华富贵所诱惑。季羡林先生关于梵文的研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