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9 19:0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豁然开朗的诗句

篇1

1、自我鼓励法,用某些哲理或某些名言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逆境作斗争。自娱自乐,会使情绪好转。

2、语言调节法,语言是影响情绪的强有力工具。如悲伤时,朗诵滑稽、幽默的诗句,可以消除悲伤。用制怒、忍、冷静等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也能调节情绪。

3、环境制约法,环境对情绪有重要的调节和制约作用。情绪压抑的时候,去外边走走,能起调节作用。心情不快时,到娱乐场做做游戏,会消愁解闷。情绪忧虑时,可以看滑稽电影。

4、注意力转移法,把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来,心情会豁然开朗。例如当遇到苦恼时,可以将其抛到脑后,想一些之前开心的事情。

篇2

台灯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它虽只是个小小的台灯,但在它身上凝聚着巨大的力量。它无声无闻,当你遇到难题时,它会陪你一起思考;当你感到黑暗时,它会给你带来光明;当你疲倦时,它会给你带来动力。

每当夜晚来临,我就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小台灯闪着光芒,站在桌边静静地陪着我。有时,我会在台灯旁边放一束春天的野花,在灯光的照耀下,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格言”;有时,我会在灯座上放几片秋天的落叶,吟诵着“少年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诗句。一年又一年,小台灯陪伴着我渡过了四个春夏秋冬,我们已经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小台灯的光芒经常鼓励我战胜困难。一次,我学习时,遇到一道非常难的奥数题,我做在椅子上,眉头紧锁着,脑袋靠在手上,目不转睛地盯着题目,脑子飞快地转动着。,我默默地想着,拿起笔,列起了草稿,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方法都搬了出来,使出浑身解数与难题做着斗争,我时而低着头,静静思考,时而又拿起笔,列着草稿,时而又目不转睛地盯着题目看。可这奥数题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烦躁极了,“啪”地一声把灯关上了,顿时屋里一片漆黑。小台灯的光芒消失了,我的心里霎时感到空落落的。黑暗中,我似乎感到小台灯在批评我:“小主人,遇到难题你怎么能轻易放弃呢?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成功的。”我冷静下来,重新打开台灯,柔和的灯光又洒在了书本上,我改变了解题思路,终于解出了那道题,我顿时感到豁然开朗。当时,我想对小台灯说:“谢谢你,我的好伙伴。”

小台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它的光芒,那光像白雪一样明亮,照亮我的书本,照亮我的书桌,也照亮了我学习的路。它是我的好朋友,我会一如既往地珍惜它,愿这盏小台灯能够永远闪烁着它那美丽的光芒!

德化实验小学六年级:苏思婷

篇3

所谓“拆分组合法”,就是首先把所给诗句中的主要意象拆分、提取出来,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及其所融入的作者情感,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推知这些意象最可能、最合理、最合情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分别加以扩展;最后把根据这些意象扩展的语句,巧妙地加以串联、组合的方法。

如: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扩展成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字。

【解析】首先我们可以从诗句中拆分出“山”“水”“柳”“花”“村”这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分别是:山――重,即“层峦叠嶂”;水――复,即“曲折”;柳――暗,即“绿阴正浓”;村――朴素、原始。当然诗句中“村”的特点并不明显,但由“山”“水”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猜测、推断出其特点。接着我们可以根据诗句中“重”“复”“疑”“明”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由“迷惘”到“惊喜”。据此,我们可以对“山”“水”“柳”“花”“村”这些意象分别展开联想、想象,进行扩展,最后把这些孤立的珍珠――散句中间巧妙地加上一些过渡性词语,使之上勾下联,组合成一段连贯通顺的文字。

【参考答案】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清澈碧绿的山泉在诗人身边迤逦而行,蜿蜒的山径依稀难辨。正当诗人倍感迷惘之时,绕过一道山崖,前面鲜花点缀、绿树浓阴掩映下的几间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即学即练:

1.把下面一首宋词中画线的语句扩展成一段话。(扩展后的文字不少于60字)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解析】要扩展画线语句,应抓住诗的意境,对主要意象进行重点扩展。如该句中的“塞”“秋”“雁”“声”,对这些主要要素进行重点描写,即可完成该题。

【参考答案】枯草萧瑟的秋日傍晚,人烟稀少的边塞更加荒凉,大雁成群结队地飞回南方,似乎没有一点儿留恋的意思。此刻,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回荡在四野,像是有意撩拨征人的情怀一般。

2.把杜甫的《漫成一首》的首句扩展成一段文字。(不少于100字)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篇4

怪不得秀才可以“自得其乐”了。无债一身轻,至乐是读书,这是典型的封建士大夫清贫自守、安贫乐道的情状。

自得其乐。是一种善待自我的方式,是一种理智的选择,是一种智慧的享受,是一种心灵的成熟。自得其乐,是喧嚣浮华尘世中开启愉悦心境的一把钥匙,它使你的生命得到慰藉,使你的生活添香增色。

自得其乐是一种超然。当你感到头昏脑胀,身心疲惫之时,读一下读你心仪的诗句和书籍,听一听经典的戏文和歌曲,练一练书法、绘画……你就会像在沙漠苦旅中见到水源,在茫茫大海中临近岛屿和港湾,顿时觉得心中豁然开朗,感到快意和轻松。智者说:“自得其乐,是关爱自己的一个创意,是一块收获自由、耕种快乐的自留地,也是疏散失意、释放郁闷的通风窗,是没有阳光时自身发出的光,是看不到春光时自身合成的绿。”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的“养生十乐”是:扫地之乐、静坐之乐、读书之乐、饮酒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清朝画家高桐轩的“养生十乐”是:耕耘之乐、把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曝背之乐。无疑,现代社会的生活远比两位先生的年代紧张激烈,而令人不快的际遇必然更多。我们没有福气去享受乡间的恬淡安适,我们只能学会自己寻找欢乐。

篇5

然而大部分平凡如我辈者,天性中总难免有自私、狭隘、小气的成分作祟,这就需要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刻意做一些胸怀的训练与培养。要懂得善良慈悲、宽仁体谅、潇洒豁达,心性的磨炼使我们圆融,能忍能让;要学会洞察世事、通晓事理、练达人情,智慧的修行使我们通透,能看得开,放得下。

对于一个人而言,胸怀的训练,比起智力、体能、技艺这些关乎生存实际的训练往往容易遭人忽视,但却尤为重要,不可或缺。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未来生命的高度、广度与质量,决定他能站多高,走多远,让人受益无穷。

在刻意的训练之中,随着年龄、阅历、学识、经验的不断增长,我们发现:自己的胸怀,由青涩懵懂少年的不谙世事、敏感偏执、锋芒毕露,渐渐变得柔软,开阔,坦然,坚实;由最初的心门紧锁,透不进一丝亮光,到清浅的小溪,游些小鱼小虾,直到波平浪缓,撑得下一条船。这样的训练,使我们的生命无论降临到哪个原点与层次,都能向上迈进,居高望远,感受天高云淡,惠风和畅,活得敞亮,宽松,自由自在。

事实上,与事计较、与人争锋,很难分出个是非长短、胜负对错。生活本来就是一团乱麻,一潭泥淖,别指望有谁随时站出来为你主持公道,更何况,也没有谁有资格、有能力做生活的裁判。就算你偶尔赢了,占了上风,也别得意,因为这充其量只能说明你与这人、这事不过棋逢对手,属于同等级的选手,谁比谁也高明、光彩不到哪儿去。

篇6

2009年放暑假的时候,我们全家人去张家界旅游。在计划安排的第三天,我们去攀爬天门洞。

天门洞有九百九十九格台阶,海拔1300米,门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拔地倚天,宛若一道通天的门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穿山溶洞。

外公外婆看到天门洞这么高,当时就决定放弃了。剩下的五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好像随时准备比一场大赛。我、表哥、爸爸一路上遥遥领先,妈妈和姨妈紧跟其后。在攀爬的过程中,我还不时地朝后看,只见妈妈和姨妈越走越慢,越来越拖后,爬到三分之一的路程时,我看见她们已经一个劲地在喘气了。我对她们大喊:“你们快点上来呀,否则就要掉队咯!”可她们只是有气无力地摆摆手,呆在原地再也不肯爬了。我见妈妈她们放弃了,就紧跟表哥和爸爸,继续往上爬去。

山势越高,身边一起攀登的游人就越来越少,台阶也越来越陡。终于走到了半山腰的时候,我一屁股就坐在了台阶上,说:“累……累死了……。累死了!我……。我要休息了!”爸爸笑呵呵地说:“我教你一个小窍门啊,调整好呼吸,鼻子吸气、嘴巴快速吐气,保持均匀的速度。如果你觉得腿软了,可以扶着栏杆往上爬,但绝对不要停下来,否则会越休息越累的。”我有气无力地嗯了一声,爬起来继续奋力向上。同时一个劲地给自己打气:“加油!王若伊,你一定行的!”

可是,在离顶峰只差十几米时,我再一次累得精疲力竭、两腿打颤了。抬头看看近在咫尺却又仿佛遥不可攀的天门洞,“难道真的要在这里放弃么?”我一边大口大口地喘气,一边心想:“我年纪最小,也是三个人当中唯一一个小姑娘,如果我能坚持到最后,那我就比他们还厉害啊!”再看看旁边的爸爸和冲在最前面的表哥也都是满脸通红、汗流浃背的样子,我咬咬牙,继续艰难地向上爬去。

终于,经过了九百九十九级石阶的攀登,天门洞豁然开朗。天门洞的最后一道是门坎,两头各把守着一个独角麒麟,气势万钧。踏过这最后一格门坎,只见远处的山景在云雾中忽隐忽现,好像天上的宫阙一般。正如旁边的石碑上刻着的诗句“天门洞开云气通,江东峨眉皆下风”。

看着眼前的景色,我不由得想到一句话“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都遇难而退、半途而废,又怎么可能像现在这样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呢。

篇7

一、课文重点处切入,从主干问题切入

文章都有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处提问,不仅让学生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对课文的重点处加深了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那么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课文的关节点,往往是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语文课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语句。弄清这些语句,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认识有所提高,一些具有难的课文往往有明显的关节点。而某些浅显易懂、篇幅较小的诗文也同样存在关节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既包括新出现的知识难点,也包括虽已学过却又似懂非懂的知识点。这些难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出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要从改变提问过细、过滥、过于零碎的现象着手,以主干问题切入,使问题能统领全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什么是主干问题呢?主干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文本,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把握后,提炼出来的统摄整个教学过程,至少是统摄一个教学板块的问题。它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章主旨,作者思路,写作风格,艺术特色等,能形成较长时间的师生对话、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深层次的课堂活动。从主干问题切入,课堂就会以充满思考为主要特征、情意盎然,显得生动活泼。如教学阅读课《岳阳楼记》,在疏通文字后,可以设计一个主干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里的“异”包含了什么,表现在哪里?。

二、从文章的关键点切入

所谓的关键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所谓课文的关节点,往往是那些若隐若现地牵扯到语文课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语句。弄清这些语句,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认识有所提高,一些具有难度的课文往往有明显的关节点。而某些浅近易懂、篇幅较小的诗文也同样存在关节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既包括新出现的知识难点,也包括虽忆学过却又似懂非懂的知识点。这些难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出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

我在听一位特级教师讲授《孔乙己》时,问学生:“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为什么那些人对孔乙已这样一个不幸者嘲笑、取乐呢?”作者说“大约”只不过是没有亲眼所见孔乙已的死亡悲剧罢了。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课文中的矛盾处,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或是教师自己设置矛盾冲突,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学生在课堂中一定会变得充满激情,思维的火花也会发出它别样的亮度。

三、注重教学内容间的比较

要想对教学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就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内部比较,还可在课文和课文之间比较,甚至单元和单元之间比较。在比较处提问,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又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获得较大进步。“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也是有不少启示的。在教授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问:“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谁最冷酷?”有的说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当她发现卖牡蛎的小贩是于勒时,她用尽各种难听的词骂于勒,并且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还有的学生说是菲利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位哥哥,在他的弟弟变为流浪汉时,却采取了落井下石的态度。在讨论和比较中,学生洞察了人心的自私、冷漠、贪婪。我又趁机说:“这种人心的冷漠,在别的文学作品中你见识了吗?”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学生纷纷表达了对别的的文学作品的理解,潜能得到发挥。

四、从课文细节处切入

篇8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目标 创新

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如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德育即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幼儿诵读古诗词,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是幼儿园语言领域的目标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然而,幼儿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接触不多,要想让他们喜欢古诗词、热爱古诗词,需要教师花一番功夫。我们从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以下几种古诗词诵读教学方式。

一、诗中掘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孩子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孩子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教师常常向孩子激疑。如教《春晓》时,教师问“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在这看似无疑处设疑,能引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的孩子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说,“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各种理解拓宽了孩子的思路,丰寓了诗的意境,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诗词比读

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让孩子对诗词进行思路、中心、语言、意境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优劣。我们把《别董大》《赠汪伦》这二首诗教给孩子后,并让他们比较二首都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幼儿通过品味、理解和体会,师生一起找出《别董大》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体,“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体会“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孩子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思维也得以发散。

三、实景赏诗

观察是思维的知觉。结合古典诗词教学恰当地开展一些走进大自然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体会李白是怎样与山融为一体,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寻找知音与伴侣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同时缺少伴侣和朋友的孤独。学习“西江月”时,我提议家长在夏夜的晚上带孩子去看月亮,听鸟惊、蝉鸣、蛙噪这些校外夏夜特有的音响,以及夏天天气变化的突然和夜行乡间的轻松和有趣。分享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孩子的心畅游在浩瀚的苍穹,古人与我们竟是如此地接近!家乡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源泉,四季更替,山水日月更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天然道具。熟悉的画面,暗合的诗意,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描摩诗境

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有幼儿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幼儿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公园里享受春天的色彩。回到教室引导幼儿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孩子动手绘图以后,我们再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让画面在幼儿面前立体化、活起来;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的而生活中有声动态的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教师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把学过的《江南好》,学一学、画一画,在似曾相识的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五、活用古诗

在孩子背诵积累了相当量的古诗词以后,教师鼓励孩子学以致用,把古诗词名句与口语结合在一起。当让孩子描述春天的时候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描述夏天或观赏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而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称赞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有一次,一位家长告诉我他们一家秋游,在山下停车在民族园吃饭,他三岁多的儿子,眼看大山,顺口说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时不但家长很是吃惊,就连周围的旅客也很惊奇。家长一直在夸奖我们经典诵读教学开展得好。虽然孩子在运用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不是很恰当,但至少说明诗句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激活了他们的情趣,达到了积累与生命体验相结合,为以后丰富自己的气质和品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品味审美

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心理引导和情感陶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不只是引导幼儿感知美、感悟美,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幼儿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孩子认真体会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同时要注重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诗歌描写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为何美?美在何处。对美形成一定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如在教学《墨梅》这首题画诗时,孩子通过朗读,观看梅花视频和国画,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说出这首诗为什么美?美在那里?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幼儿的创新学习。古典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孩子的创新能力与之一起高高飞翔,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是我们幼儿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

篇9

时间刚好是立冬之后,几场暖阳,竟乎感觉回到了阳春三月的气息。想找个空闲绕着华家池沐浴时光慢慢徜徉过的质感和一片柔软包裹的烟柳画桥。

去过西湖的心情也早已经被断桥上纷沓而至的脚步掩埋,匆忙也好,闲散也罢,想要嫁娶西湖的一瓢水,撷下西湖畔上的柳簪子,恐怕也是一件美好的难事,因为西湖的魂早就托付给了白居易、苏轼。

钟情于柳树,偏偏又在诗词中几度邂逅,像是一场忐忑的暗恋,独独喜欢她,又总是无意间听到别人口中吐出她动人的名字,在拨动心弦的刹那,也撩起了喃喃的相见恨晚之意。

好在于这样的韶华间,不用哀伤时光的飞逝和沧桑,也保的了岁月静好的姿态,消受这走路也能走出江南骨子里柔美的华家池柳岸。

席慕容说,无缘的人不是来得太早,就是来得太迟。

而我恰恰在这太早和太迟间,占得了一席可以让身体和灵魂任意流淌的安然。

然而初次见面,却遇见了雨天。

从店家买的一把伞,因为不赶时间,就索性选了一条陌生的路,在冬风轻打细雨的声中绕过落满叶子的羊肠小道,豁然开朗。一镜偌大的湖面平铺开去,不带任何的妆容,在淅淅沥沥的雨里,撞碎我的冒然。

多少次在字里行间生起的烟雨,朦胧指尖趟过书页的缱绻,轻声慢念,只恨不得相见,在湖上散起的一纱一纱薄烟。

从湖面上往上描,原本瞧不见的雨丝儿,全都滑落在了湖上,使得湖面像是被密密的绸丝飞速地编织着,看得人眼花缭乱,找不到丝线头儿,原以为是会缠绵一起,但仔细端详彼此却没有交叉,倒更像是数不尽的音符跌落在琴弦上,滑出一段轻快溶着风雅的乐章。

尽眼望去,湖边的雾虽不及三月的多情,但也为冬天的寂凉平添了几分柔和。远处的柳条儿遮遮掩掩的,忽而露出半身婀娜的身姿,忽而给自己披上白色的薄纱,定然是偷得了白居易那半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再加上慢条斯理的雨,我不觉停下脚步,却更想要揭开这斜风细雨里湖畔的前世今生。就在这脚步的踟蹰里,烟雨给了我莫大的面子,容留了我的冒然和“居心叵测”。

第二天下午,天终于放晴了。刚好得了个空,连午饭也是匆忙地潦草解决了。我就怕那个在心中只能用来感受的杨柳依依会稍事即纵。再次来到湖边,已经换了一幅光景。

沿着石板铺展的湖畔,一直缓慢地走,这个时候觉得眨眼都是浪费时间,一边拖着脚步,一边把看过的景色在心里狠狠地泼上墨水,想要画上一番,脑里又尽力搜刮着有关美的诗句,末了,一路上只能自言自语三个字,太美了。

湖水是墨绿的腻,却没有一点儿矫揉造作。边上浓密的柳条儿从高处毫无顾虑地垂下来,四五棵、五六棵柳树连成一排,从远处看去像是满月不久的猫,满是的蓬松绒绒的球儿。投下的影子,将湖水的厚和碧分得清清的,一边是淡,一边是浓,任是技艺多高的画家,也绝对把不好这个度。

几阵风吹过,柳条婆娑起舞,几条更细的约好了似的,这边弹几下,又到那边挥几下,曼妙极了。连带着湖面,也是成了长长又宽宽的锦缎,从这边的岸到那边的岸,水面一个角一个角掀过去,掀过去,,在太阳下波光粼粼的,要像发出风铃的声音似的。

湖边的人影也次第多了起来,三三两两,都是闲淡的,在柳影憧憧里呢喃着。

钓鱼的人儿,也是钓一份心情,鱼钩放进去湖里,绝不盯眼,翘首企盼,更不会将鱼饵投撒,只是静静地坐在长椅上,闭目养神或者翻一会儿书,就这样睡意爬上了遮眼的帽子。

篇10

路畅同学,我以前对他并不熟悉,他是上学期随小唐小学的师生一起合到我校的插班生。在开学后的几个星期里,路畅在班里的表现着实让我伤透了脑筋:课前课后,书本摊满一桌子;课上听讲不专心,和同学交头接耳说话,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要命的是他爱接老师的话茬,打断老师正常的授课,弄的课堂上学生不时一阵大笑。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个不分场合爱说话的“小青蛙”,我不相信封不住你的嘴。我要求路畅的同桌不要在课堂上闲谈,叮嘱路畅要管住自己的嘴,再乱说话,课堂上就不叫他回答问题,不安排他到黑板上听写词语。

一个星期过去了,路畅在课堂上还是积极地举手,但是爱说话的老毛病没有改变多少。有时当别的同学对问题回答不上来,他就很随意地站起身来,手舞足蹈、不屑一顾地讲出正确的答案。接连几次,路畅在课堂上的“抢台词”使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他虽然在上课时爱讲话,但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认识;他在课堂上虽有点我行我素,但思维积极,反应快。对呀,对这样爱讲话的“小青蛙”封嘴可不是一个好办法。思维活跃,是路畅呈现给我的闪光点啊,我应当积极地思考一种有效的方法去引导他,让他扬长避短,健康成长才行。应该为他创造条件,在锻炼的过程中成长,他肯定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豁然开朗。

有一次,当我给学生讲塞外天地空旷、幽静时,脱口而出“大漠孤烟直,长河……”我习惯在讲解古诗词时,不一口气完全讲出答案,给学生留有补充的空间。有学生马上心领神会:“长河落日圆”。我向学生们竖起大拇指,报以赞许的微笑。突然,路畅的一句话让我刚刚绽放的微笑冰冻了。他突然在口袋里拿出一个鲜红的冬枣在脸前一晃说:“冬枣吃一个,我来尝尝鲜”,说着就放在嘴里,嘎吱嘎吱地吃起来,同学们大笑。看到路畅那得意、洒脱的样子,有一股气立刻涌上我的心头,这是在上课呀,你这个“池塘里的小青蛙”!我正想训斥他,可转念一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冬枣吃一个,我来尝尝鲜”不错呀,还挺押韵。我问路畅:“你作的这是一首诗吗”?“可能是吧”。他害羞地点着头。我又问:“你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唐朝王维的呀”!同学们被这直截了当的回答凝冻了笑容,随之投去吃惊、羡慕的表情。我简单地表扬了路畅古诗词积累深厚,讲课继续进行。

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能吃东西,对问题有疑问课后可以和老师进行交流。我还了解到他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不知什么时候,这个曾和我作对的孩子,我有些喜欢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