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的秋思范文

时间:2023-04-09 20:4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张籍的秋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张籍因事来到洛阳城,忽然看见大树纷纷落叶,一阵阵凉爽的秋风迎面吹来。张籍感到很失落,知道秋天来了。张藉非常想念家人,眼看中秋节快到了,不知家人怎样了。他立刻想起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

“我还是给家人写封信吧!”张籍自言自语地说。张籍拿起笔,好久都写不出字来,他的思乡怀亲之情岂是一封信能表达得了?许久,他在信上写了几句话:年迈的母亲,你还好吗?多病的父亲,好好休息,注意身体。妻儿,你也不要太劳累了,为了家计,可以另谋出路。儿啊!你要天天支学堂上课啊!不能逃课,先生说的话一定要听。后天就到中秋节了,吃团圆饭时开心一点,不要太挂念我了。

写完后,张籍正想出去找了一个送信人,他的老乡杨凯慧正好回乡,张籍赶快把信交给他,张籍把信放进这个人的麻袋里,给了杨凯慧的麻袋里。张籍对样凯慧是千叮万嘱付,告诉他,家里只有我妻子识字!杨凯慧正要出发,张籍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觉得自己写得不对。他连忙叫住杨凯慧,从杨凯慧的的麻袋里拿出那封信,把信拆开,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虽然大约有100个字,但他读了一个钟头。最后,他还是放下了,把信封好,放进杨凯慧的麻袋。张籍才让杨凯慧走了,杨凯慧以经走了一个钟头了,但张籍还在那目送着,这就是远方游子的思念故乡的心情!

篇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学习诗歌,体会张籍的思乡情

一、导入

(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以思乡为主题的古诗背诵比赛)。

师:你们背诵的古诗让人感受到那浓浓的思乡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诗: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诗题。)

师:同学们,在学诗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看这样一句话。

(课件出示:真正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歌德)

师:你们想做会读书的人吗?

(通过学生对思乡古诗的背诵,唤起他们对这一主题的回忆,营造适合本课教学的氛围,为课堂教学做好情感铺垫。借助歌德的话,目的在于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一是基本理解诗句意思:二是体味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

二、分层读诗,读通读懂

1.检查读诗,读准读通。

师:我们先来学习纸面上的文字。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两遍,要把字读准确,把诗句一读通顺。①指名读诗,集体评价。②齐读。

2.检查读诗,读出节奏。

师:大家能读得准确、通顺,真让人高兴。下面请大家再读一遍,要读出诗的节奏,注意诗里面字词间的停顿。

(课件呈现:《秋思》的节奏。)

师:请大家按照老师标出的节奏练习读诗。

(学生练习,师评价,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也是基本要求。但在朗读的时候要有梯度,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3.检查读诗,读懂大意。

师:读到这儿,哪个同学能告诉我,从诗题“秋思”中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

(这个环节意在为全诗朗读定下基调,对学生渗透朗读方法的指导。)

4.以疑激趣,品读诗句。

师:你们看,诗题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字,作者把这个“思”字藏到哪儿了呢?现在请你们默读全诗,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把它们画下来,然后与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5.组织交流,品味诗情。①品读“见秋风”“意万重”。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秋风没有形状。难道真的能看到吗?那么站在秋风中的张籍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师: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草,凋谢的百花,它们都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这叫叶落归根。而张籍的根在哪里呢?在洛阳吗?

出示课件:张籍,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人(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写这首诗时,他已离家将近十年,独自在洛阳生活。

(借助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所处之境,引入作者简介,更深一步体会作者客居之苦、思乡之切。)

师:同学们,张籍的根在洛阳吗?在这些四处飘泊的日子里,张籍能见到父母慈爱的面容吗?他能得到妻子细心的照顾吗?他能听到儿女亲热的叫声吗?

师:他离家近十年,四处漂泊,就像秋风中飘落的树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花朵。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毫无疑问,张籍想家了。但他能回家吗?想家却不能回,张籍怎么办?

生:写家书。

师:可是,离家近十年的张籍,他该有多少话要在家书中说啊!同学们,你若是张籍,你在家书中会对谁说?

(指名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这就是――意万重。

师:张籍在写下“意万重”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

师:请你读第一、二句,读出张籍的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

(诗歌教学应处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重在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感受。这一环节,借助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张籍身居他乡的万般愁苦,思乡时刻的万语千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各自体会到的张籍的心情,或悲伤,或忧愁,或痛苦,或无奈……)

②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师:原来,无论是“见秋风”还是“意万重”,词语背后藏着的都是张籍的思乡情。张籍的思乡情还藏在哪儿呢?(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张籍为什么会担心“说不尽”呢?

师:“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我就是捎信的人,可我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样做?谁能告诉我?

师:(以“行人”的口吻)张籍啊张籍,我就要走了。我也急着要回家呀!你为什么还叫我停下,要把信打开呢?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看到,张籍把信开封之后,他做了什么?

师:担心说不尽,所以又开封,这就是――

师:心中想,手中做,放不下,因思乡。这正是一

师:千言万语说不尽,字字句句都是情。这正是―一

(借助想象,让学生体会张籍所说所做,读懂张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间蕴含的思乡情。)

第二部分:体会古人的思乡情

(出示课件:古人思乡名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

①学生默读。

②教师导读。(教师注意指导读法,参照《秋思》的朗读方法)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白古人思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现象。以前面《秋思》学习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导读,背景音乐《思乡曲》的渲染。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思乡名句中融入一种思乡悲愁的诗境中。

第三部分:感受今人的思乡情

师:同学们,古人思念家乡,今天的人们远离家乡又何尝不思念?你们听――(配乐欣赏:余光中《乡愁》)

(引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配乐范读。使全课意境统一,让学生感悟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第四部分:家,永远的向往

1.(小结)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总让游子牵肠挂肚。也许今天的你们还不能完全体会这种感觉。但是同学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篇3

1、教学内容:

《秋思》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中的古诗诵读。是由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全诗围绕“家书”,因景叙事,因事而思,通过诗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3、重难点: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张籍的秋思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教学中,我运用音乐、画面将情境交融,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诵读法:

为了完成秋思的教学,我采用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诵读来展开教学。

第一次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读正确,读流利以至于熟读成诵。

第二次采用读重点词和诗句,体会诗句含义。

第三次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后我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学生很容易说出:“一轮明月嵌在蓝蓝的天空中。”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此时学生自然想到了《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接着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我让学生课下查阅关于张籍的资料。此环节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最后我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搜集的资料,我的总结、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张籍写《秋思》时的背景,为讲解古诗做好了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在 “初读质疑”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诗题──《秋思》并把诗题的意思给大家作了解释。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你能从诗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设计意图:此环节我将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词语,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再配以明晰的自读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接下来,在“再读解意”环节,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或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第一组学生站起来说,我从“洛阳城里见秋风” 感受到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看见了被风吹落的树叶,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孩子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PPT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学生回答说,他的内心是孤单、寂寞的,(板书:见秋风)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家乡的明月,有的说是亲人,有的说是作者的母亲。是呀,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红柑树、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紧扣一个“见”字。引导学生说说诗人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第二组学生说,我从“意万重”这个词感觉到诗人思绪万千,有许多话想对家里人说。恩,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有哪些话想要对家人说呢?学生回答:“张籍可能会说我很想念你们,你们想我吗?”“他可能说你们过得好不好?要保重身体。”“他可能会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已经感到很疲惫了,想和家人团聚”“他可能会问家人银子够不够用,要不要寄银子回来?”。我一听,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意境,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这一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读后第三组学生站起来说,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是呀,这封饱含着意万重,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又怎能不开封呢!

3、悟诗情,入诗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生配乐朗读。)这时学生们都沉浸在了这浓浓的思乡情里,很明显我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了。接着,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背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种从“悟”到“诵”进而从 “诵”到“悟”的方法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最后总结: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什么情?学生回答:思乡情。

4、寻诗律,悟诗律。

这一环节,我扣住“思乡”由古至今,让学生感悟千古思乡情。

首先体会古人的思乡情。

(1)教师引读: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古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2)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A、师: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难怪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B、师:四处飘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为不愿让家人担心。就像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cén shēn)

C、师:夕阳西下,鸟儿回巢,船儿归港,但诗人的故乡在何方?李觏不由得长叹——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gòu)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古人思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现象。以前面《秋思》学习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导读,背景音乐《思乡曲》的渲染,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思乡名句中融入一种思乡悲愁的诗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乡情。

(1)导语。

师:同学们,古人思念家乡,今天的人们远离家乡又何尝不思念?你们听。

(2)配乐欣赏:余光中《乡愁》。

【设计意图:引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配乐范读,使全课意境统一,让学生懂得张籍思乡,古人思乡,今人思乡。】

四、说反思

篇4

秋天来了,洛阳城里,诗人张籍像往常一样正坐在家中的书房里看书。这时,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张籍不禁打了个冷战,他站起来,慢慢走到窗前,轻轻掀开窗帘,望了望窗外,桔黄的树叶随着风纷纷落下来,院子里的那几株花早已经露出了光秃秃的枝丫,那小草正在风中瑟瑟发抖,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此时此刻,张籍的情绪似乎很低落,因为那样的情景构起了他对家乡的回忆。他低下头,一边摸着妻子给他绣的荷包,一边想:已经好多年没回去了,不知道父母的身体怎么样了,孩子有没有好好学习。。。。。。

忽然,一个想法油然而生:他想要写一封家书给自己的亲人。想罢,便铺开信纸,一边磨着墨,一边自言自语:“这里的事情那么多,要先写哪一件呢?”

张籍准备好一切,慢慢坐下,右手握着毛笔,左手提着袖子,闭起眼睛,陷入了沉思当中。许久,他睁开眼睛,快速地写了一句话,觉得不满意,就将纸揉成一团,扔向一边,然后喘了一口气,摸着额头,摇起头来。但他还是冷静地想了想,继续写起来。

不知不觉的,已经到了夜晚,信也终于写好了,张籍又不放心地看了一遍,修改了几个字,就小心翼翼地把信装进信封,然后才吹灭了油灯,开始休息。躺在床上的时候,张籍还在回忆着,想想哪里还漏写了什么。

篇5

张籍独身一人在洛阳,这年秋天,阵阵秋风吹起了他心中隐藏许久的思乡之情。此时,他身着家母为他缝制的衣裳,在大街上行走,想起了当时母亲为他一针一线缝制衣裳时的情景,心中呤起了孟浩然所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眼泪便湿润了他那干燥了许久的眼眶。于是,他准备写一封家书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

回到他那简陋的寒舍,张籍磨好墨,提起笔正要写信时,却又浮想联翩,他想起了父母怎样对自己的呵护;怎样在学堂先生面前听他斥责自己,又怎样陪笑说话,回家又怎样向自己诉苦……一幕幕仿佛都只是昨天刚经过一样,想着想着不禁泪落如珠,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泪花打湿了宣纸。张籍坐在桌前,咬着笔头,沉思良久,他写着写着,就将稿纸揉成一团,就这样写了揉,揉了又写,终于将信写好了,可他读了几遍,总觉得意犹未尽,不停地修改,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才停下笔来。桌子下面,被他揉成的纸堆成了小山。

张籍将信封好,交给送信的人,方才舒了口气。可是,当送信的人正要送走之时,却又被他拦了下来,他重新打开那封信,字斟句酌地阅读了一遍,生怕这封信不能充分表达自己那股强烈的思乡感情。

篇6

虽然巴尔扎克是小说家,不是诗人,诗词也不等同于小说,但语言艺术是有共性的,无论什么时候,丰润、真切、细致的形象,要比单薄、枯燥、模糊的形象更吸引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古典诗词的语言更纯粹、更精致、更简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绝不可能如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其他文学那么完备和细致,但它却以一个典型的动作,或一瞬间微妙的表情,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塑造出人物的形象。所谓“尺水兴波澜,下笔动天地”是也。

我们试看下面的例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张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唐・朱庆余《宫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宋・李清照《点绛唇》

乡愁与羁思是古典诗词的一大主题,在无数此类的佳篇中,张籍的《秋思》,堪称超越今古的绝唱。而这首诗胜就胜在一个细节的描写。闻秋风而思乡,托友人以家书,乃人之常情,作者却把这一普通的行为,用“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作者“复恐匆匆说不尽”的“万重心意”。乡思之深,羁愁之苦,又岂能是两张纸、数行字所表达得了的?道人所不能道,言人所不能言,正是大家圣手的功夫!与之相比,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各呈异彩,但若从化平凡为奇崛上讲,张籍要更胜一筹。

唐人写宫怨的名篇很多。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秋词》之三),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行宫》),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宫怨》),在艺术表现上都精妙卓越。朱庆余的《宫词》在同类作品中,也非常出色。一句“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已真切地表现出了连悄悄话都不敢说的宫女们在深锁宫中无尽的痛苦与哀怨。

李易安是绝代的才女,一流的词人。她的《点绛唇》也是妙在含蓄,胜在细节。词人只剪取了少女荡秋千后乍见来客一刹那间的镜头,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极其精湛的笔墨,描绘了她怕见又想见的微妙而细致的心理和欲掩难掩的娇羞之情。明人钱允治赞其笔法“曲尽情”。细想,只“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已跃然纸上。下面四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唐・李贺《美人梳头歌》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五代・孙光宪《采莲二首》其二

折将莲叶佯遮面,棹过前滩笑语多。

――元・张宪《胡姬年十五拟刘越石》

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红绒唾碧窗。

――明・杨孟载《春绣》

有些诗的细节描写虽然在整首诗中不是主要的部分,或者说一个细节并不能概括一首诗的主旨,但却使一首作品显得真实、生动、有趣、因此也拥有了无限感染力。如: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唐・王维《渭川人家》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篇7

窗外已是鹅毛般的大雪,在月光的照耀下格外清晰,一朵朵雪花落在地上渐渐地消失……早晨,看见窗外白皑皑的一片,多么迷人的雪啊!这是冬天今年送来的第一份礼物。

难忘家乡的__

在那里,前前后后几十户人家,大家各自串门,没有一家不浸在快乐当中的,因此,我有了几个好朋友,大家经常在桥边的一幢没人住的房子外会合。

真好玩

我每次给它拿好吃的骨头去,还离得好远,它就闻到了,跑过来对我摇头摆尾,“嗯,嗯……”地跟我撒娇,牌子对着装骨头的袋子猛嗅,我看了哈哈大笑。

校园美

嫩嫩的小草偷偷地织着绿绿的地毯,杨柳舞动着腰肢……那绿色如茵的草地上,几个同学正在排练刚学的舞蹈。

《秋思》改编小故事

听着马蹄踏在地面上急匆匆的声音,望着天边,张籍不禁流下了泪水。

篇8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2、回乡偶书二首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3、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篇9

多媒体课件是当今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媒介,许多抽象、陌生、难懂的知识在多媒体课件下变得直观化、形象化,应该说媒体的运用在教学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在日常教学的使用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老师在课件的美观上大下功夫,课件设计得越来越漂亮,但形式上太“眼花缭乱”,过多、过滥的媒体介入,阻碍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削弱了学生对语文文字的解读能力,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能力”背道而驰。

看来,对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简单地弄几段音乐,找一些图片、视频,将这些资料糅合在一起就进行教学。用多媒体代替教师课堂教学,不能盲目,而应该充分分析语文学科的特点,寻求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真正使其发挥优势,使它为优化课堂教学服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巧妙、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切实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呢?

一、预约“激趣”时――未成曲调先有情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对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前,教师考虑到距离现在年代较远,学生对的故事也比较陌生,他们能否体会精神,所以在课前教师做了这些“功课”:

(1)观看的影视资料,先把学生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2)出示、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图片,把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示出来。

(3)议一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前的铺垫,不仅为本文的教学奠定了情感的基调,还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学文的积极性。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荷花》一文时,在导入新课部分就把一系列莲花的图片动感地展示出来,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面,借助《渔舟唱晚》这首清新明丽的古筝乐曲,渲染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情得到升华,迅速领悟形象的崇高美。

二、预约“难点”处――千树万树梨花开

老师对于教材重难点是如何处理的,在有限的40分钟里显得尤为重要。有些问题仅仅依靠板画、动手操作也不能清楚地表现,这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多媒体与教材的有效整合,就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景语就是作者眼中的意境,但如何能让学生入境?如在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老师想让学生体悟“生紫烟”的美丽景色,体会句中的“生”用得妙,但仅凭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总感觉就差那么一点,而视频的运用就能顺利解决这一难题。它将抽象的古诗文字化为动态的画面,不仅带来美的享受,还使学生体会到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学生由此领悟到“生”不但有升起的意思,还有产生的意思,此时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预约“酿情”中――情佣辞发

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假设情节的延伸,让学生有感而发,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悟和得。一位老师在教学丑小鸭离开家的那段话时,是这样设计的:家是最温暖的,最幸福的,可丑小鸭在家里却感受不到一丝温暖和幸福,它再也受不了了。在一个伤心的夜晚,它流着泪给妈妈写了一封告别信,如果是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配乐写信)有了老师的引导,加上音乐、画面的渲染,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丑小鸭的伤心和绝望。多媒体拨动孩子们的情感线,促使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达到了训练语言文字的目的。

又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一位老师将洛杉矶地震后的图片整理起来,一张张出示,同时播放音乐《如果爱有天意》。两者结合,将学生带到那个感人至深的场面,许多学生也潸然泪下了。这样的情境极具渲染力,不仅再现了课文描写的情境,拉近了时空距离,又激起了情感的波涛,以情激情,以情动情。正如赞科夫所说:“应当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情感。”

四、预约“拓展”点――万紫千红总是春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独立判断、自我探究的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思考,从而张扬自己的个性。

教学《秋思》时,当学生对诗人的思乡之情有所体会后,教师抓住“意万重”用课件出示了张籍的简介以及写作背景,使学生明白了张籍当时困窘的遭遇以及对亲人的眷恋,深刻体会了张籍复杂的心情。我想,如果教师仅仅口头补充,其效果绝对是远远不如课件的。

篇10

改编剧本容易,可选角色却费了好长时间。在以前的课本剧表演中表现不佳的张劲再一次提出让他当主角。他苦苦地哀求着,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真犟!明知自己没实力,偏要逞能!可我转念一想,或许这次他能超常发挥呢。于是,身为“导演”的我只好让他扮演主角张籍,并劝告其他组员不要抱怨,“再让他试一试吧。”话虽这么说,可我的心里却像悬着一块石头,万

开始表演了。丽玲小组演得绘声绘色,连平时羞涩的宇泽都落落大方;皓煜小组目前是最高分,他们的剧本有好几幕,小组成员也积极配合;孙馨小组的演员们声音非常洪亮……唉,看着别的小组精彩的表现和极高的分数,我感到身上的压力好大!

轮到我们小组了,演员们陆陆续续上了场。等大家一就位,负责旁白的我就念起了开场白。念的时候,我乘机瞟了瞟张劲。一瞟就知道没戏了:张劲一直在捂着嘴偷笑!哎呀,张劲呀,求你别笑了!再笑,分数就要扣光了!我在心里暗暗地叫着。

果然不出我所料,到了张劲念台词的时候,他弯着腰,用左手捂着肚子,右手举着写满台词的小纸片,边笑边声音发颤地念着,根本听不清楚他念到了哪里。这时,台下已经有同学开始捂着嘴笑了。台上的同学在一旁干着急:张劲呀张劲,你为什么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呀?

可张劲越笑越大声。看着他前仰后合的滑稽样儿,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最后,全班同学都笑成一片了。唉,高分是得不了了,倒是活跃了班里的气氛。

表演过后,老师迅速地计算完分数,稍稍停顿了一下之后说:“你们组的总分是20分。”“啊?!”我们组的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声叹息――倒数第一呀!

(选自本刊2005年第6期)

词语加油站

落落大方

前仰后合

不约而同

叙事叙心理

身为“导演”,选角色时的纠结矛盾、看见其他小组出色表现时的惴惴不安、发觉主角要笑场时的崩溃绝望……从初期的紧张准备到最后关头的功亏一篑,都可见小作者在心理活动的描写上下足了功夫。记述一件事,如果只叙述事情的前因后果会使习作

变为流水账,只有像小作者这样写出心理活动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