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7:4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四年级上册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四年级上册作文

篇1

1.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2. 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3.学习使用酒精灯加热水,以及做弹力、摩擦力、热传导、热对流、根吸水、茎运输水分等实验,巩固对比实验方法,学习设计说明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雨的模拟实验。

4.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热的三中传递方式。

5.动手能力:学习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等。

在德育方面,主要向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 .通过讲述火箭的发明及我国现代火箭的发展,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通过指导学生认识热的三种形态及应用,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五个单元,我们的食物、水、植物、空气、热,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从知识内容分为五部分

1 .我们吃什么:从学生对食物的已有认识经验入手,带领学生遵循“整体感知---个体研究——综合整理”的认知程序,认识食物的营养成分以及饮食与人的健康。(包括1、2、3、课)

2 .水里有什么: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包括4、5、6、7课)

3 .植物身体:从学生对植物的已有认识经验入手,带领学生遵循“整体感知---个体研究——综合整理”的认知程序,认识植物的器官及作用,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包括8、9、10、11、12课)

4 .空气和水: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上升以及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包括13、14、15、16、17课)

5. 热传递:指导学生认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应用。(包括18、19、20、21、22课)

6 .探究与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积极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 本册教材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难点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五、 基本措施:

1. 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 .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实验安排

1.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2.溶解

3.加快溶解的方法

4.除去水里的杂质

5.根的吸水实验

6.分离叶绿素

7.茎疏导水分

8.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9.气球的反冲实验

10.瓶吞鸡蛋

11.水流有力量

12.热传导

13.木屑在热运动水中的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

写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充满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分段训练的教学模式,才能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小学语文采取分段训练模式的原因

(1)分段训练模式符合小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一、二年级的低段,学生体质柔嫩,易有心理起伏,其情感体验具有随意性,富于变化,这种身心特点决定其对写作的目的认识的不准确,缺乏写作的主动性,对写作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较为粗糙和单一。在三、四年级的中段,学生的体质渐长,心理起伏较前一阶段较平稳,情感体验也逐渐变得理性,能控制情感,这种身心特点决定了其在写作表达上逐渐具备条理和理性,有表达的愿望,却不会使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是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特性。在五、六年级的终段,学生的体质强,心理平稳,感情理性,情感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写作思路更清晰,表达也更加精确,不仅具备表达的欲望,而且具备表达的能力。

(2)分段训练模式符合小学学生学习写作知识的规律。随着小学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的发展,学生不断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知识,学会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写作能力的发展与学生的年龄和年级成正比,低段、中段、终段的逐步积累,由浅及深,最终完成写作知识的积累。

(3)分段训练模式符合小学学生生活阅历的积累规律。学生经过低段、中段、终段的发展,其生活阅历逐渐增多,对情感的领悟和表达能力也逐步增强,经过生活阅历的积累,学生在表达时会更流畅,能够体会写作带来的愉悦感。因此,不论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学习写作知识的规律,还是学生生活阅历积累的规律,分段训练模式都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分段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写作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在读后写,在写后读。在一、二年级的低段,教师要促进学生积累词汇,学会运用变化句式,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些内容是培养组段谋篇能力的基础。例如课文《王冕学画》就要求对经典名句进行积累。经过长期积累,学生在写作时就有足够的语言素材来表达自身的感受,从而提升写作能力。在三、四年级的中段,教师要要求学生划段纳意,适当使用修辞,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这些内容,是组织篇章的基本要素。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上册的《草原》课文进行学习时,引导学生学习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学习名家名篇在段落组织、修辞使用,达到提升写作的层次结构,使写作语言更生动的目的。在五、六年级的终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谋篇布局、主题归纳和特色提炼。例如六年级下册《小抄写员》就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文中章的主题,教师可以要求学习其主题安排,借鉴其布局的思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使用分段训练模式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深入实践,结合在阅读中学习到的写作手法、构篇思路,写出既具有自身特色,又饱含真情实感的作文。

三、运用分段训练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充分结合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是写作课程的指导依据,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强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运用分段训练模式时要注意结合教材体系的特点进行设计。其次,要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分段训练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主体,因此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和学习特点,积累写作素材,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分段训练应该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在做理论指导的同时,还应该进行参观、访问、查询阅读资料等实践活动,在写作中生活,在生活中写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也是教师写作教学的重要要求。最后,要区别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根本。结合生活实际,生动有趣地安排写作内容。同时要注意改变教学态度,避免高高在上,应和学生共同研究,变教师评改为学生修改,将修改的权利交给学生。

总之,分段式训练优点众多,但其缺点同样不可忽视,如果不处理好各阶段间的关系,那么小学生的写作训练就会出现人为断裂。因此,在安排整个小学六年的写作教学规划时,一定要科学合理,注重各阶段间的衔接自然。

参考文献:

[1]黄先政.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困境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相对落后,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够“对症下药”,致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本文将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困境进一步地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了相关的突围建议。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知识面狭小

由于农村的教学物资匮乏,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只能局限于教科书,这使学生的知识面狭小。而且农村学生的生活条件有限,生活单一,没有丰富的习作素材,又因为学习竞争力较小,往往养成了不爱看书、读报的懒惰习惯,因此,也就缺少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并逐渐导致自身的阅读写作能力下降。

2.教师对写作能力重要性的认知不足

近些年,由于国家对农村学校的监管力度不足,从而使大部分农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负责,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把课本的知识教给学生,也不对其拓展延伸,这就无法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教师的教而不启,使得学生只能一味地听从教师教学。

3.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受到各种教学条件的制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法对教师所教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在课堂中无法集中注意力,也就无法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久而久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下降[1]。

二、针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提出的策略

1.教师应利用农村广阔的天地进行教学

尽管农村的教学资源匮乏,但是农村却也有着丰富独特的教学资源,像农村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广阔的天地这是城市中所没有的,因此,农村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写作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贴近生活,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作文第一单元《写景》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教室外面观察景物,使学生能亲身感受到景色的美丽,从而产生真实的思想情感,并将自身的感悟应用到写作中。像秋天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去操场观察秋天景色的特征,以及秋天事物发生的变化,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2]。

2.教师应加强学生的阅读与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文章,积累其中优美的词汇,才能在写作时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能有效地将这些语句用到写作中,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生活中传统文化》,教师要让学生先搜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材料,然后让学生交流探讨。包含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很多,有民族艺术,如书法、国画;有民间艺术,如木偶、剪纸;还有传统节日活动,如元宵节闹花灯、端午节赛龙舟等。通过交流,学生既锻炼了口头表达的能力,也丰富了习作的素材。

3.教师应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

要想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教师可以在平时帮助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学生会将每天发生的事情用优美的语言写到日记中,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良好的写作能力。作文形成的基础就是日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和词句,以便轻松地应用到写作中。在刚开始训练学生记日记时,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记日记的作用与意义,掌握日记的格式,每周都要写观察日记,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让学生选择有意义的事情写,不要让学生每天写的日记如同流水账一样。教师也要及时地批改学生的日记,改正学生在写作时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关乎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影响着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农村教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作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受作文的作用与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也只有主动学习作文,才能够逐渐地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有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关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视朗读,读出“其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学《去年的树》,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与树、树根、大门和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当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

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