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山中访友范文
时间:2023-04-09 04:4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仿写山中访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一个人走在一条清幽的小路上,这是通往花园的路。我要往那里造访我的老朋友们。
那一棵树是我要造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树,你挺拔的站着是在迎接我的到来吗?你开出美丽的花儿,是给来看你的朋友预备的一份见面礼吗?你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多少人在你身下乘凉。你直着腰,挺着胸。守卫着我们美丽的花园。
走进这片花园,花儿跳着舞欢迎我,蝴蝶急着为我领路。我们来到桃树下,树叶和我说着静静话。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香气,
这花园中的一切,那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美丽的花朵,你左右摇摆,是要给我跳一段优美的舞蹈吗?你好,顽强的小草,你穿着一身绿衣服,是要和我比谁的衣服更漂亮吗?你好,可爱的蜗牛,你背着小屋子慢悠悠地爬动,是在观赏风景吧!你好,高大的柳树,你长发飘飘,多么像一位漂亮的小姑娘。喂!勤劳的小蜜蜂,你们嗡嗡地在讨论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又找到了一块采蜜的好地方。
捡起一颗新种子,捧在手中,我听到了大自然的欢悦歌曲;拾起随风飘扬蒲公英种子,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他们开始新生活的途中,我加进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捡起一朵还没有开放的花苞,我闻声了它无声的哭泣,看到人们无情的将它从枝干摘下来。
篇2
【关键词】群文阅读;读写结合
一、精选群文内容,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
群文教学的选文不外乎有这样几种来源:课内整合群文阅读、课外群文阅读、课内外结合群文阅读。在我任教的农村小学,我们选文来源最多的是:课内整合群文阅读、课内外结合群文阅读。群文教学要求选文要关注内容与主题的组文,关注语文表达的组文。其中,关注语文表达的组文(如:同样题材不同写法的组文、同样篇章结构的作品组文)是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很好组文。
如:在教学“写景中联想寄情”这个议题时,我选择了相同写法的文章――《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的读写训结合练点:运用比喻、拟人,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感情。
又如:在教学“学写法,写小诗”这个议题时,我选择了相同写法的儿童诗――《我想》《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的读写结合训练点:运用拟人、假设、夸张、重复、对话、想象的手法。
再如:在教学“习特点,巧习作”这个议题时,我选择了相同写法的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铁甲战士》的读写结合训练点:运用了“倒叙”和“首尾呼应”写法。
老师精心找准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能为后面的读写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析群文特点,尝试进行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对群文组文的阅读后达成了表达上、写法上的共识,这只是完成了“吸收”这一步。接下来,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写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倾吐”。叶圣陶语:“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群文阅读中,如何让学生在“吸收”的基础上,更好地“倾吐”呢?我认为,仿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如:让学生在阅读《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这一组群文的过程中,找出作者分别把什么景物联想成什么,并体会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从而达成了共识:作者运用了写景中联想寄情的写法。再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尝试着写写你所访问的大自然的“朋友”。如:校园访友、田野访友……学生由于深入阅读了群文后达成了写法上的共识,从而习得了写法,写出的习作语言优美,引人入胜。学生们写了这样一段段富有诗意、生动形象的话:
山坡上,一切都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双宿双飞的蝴蝶!你在我周围翩翩起舞,是邀我做你的舞伴吗?你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跳舞的蜻蜓!你是要带我一起飞翔吗?你好,高大魁梧的香樟树!你张开宽广的胸怀,是要和我拥抱吗?你好,碧绿的小草!你用流动的绿色迎接我,是让我保护你,和你永远做朋友吗?
走到池塘里,我兴奋地给池塘里的朋友打招呼:你好,优雅的荷花!你沉睡的样子真动人。你好,可爱的小青蛙!你动听的歌声,使宁静的池塘里充满了音乐。你好,飞舞的蜻蜓!你是在为青蛙伴舞吗?你好,蛐蛐伯伯!你严肃地弹着琴,使池塘里的气氛变得不一样了。你好,游动的鱼儿!你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定很快乐吧!你好……这如仙境的池塘,使我流连忘返。
我来到田野,看到了数不胜数的小伙伴。我热情地给他们打起了招呼:你好,金黄的玉米!你身上挂着的一串串珍珠,是为了显示你的高贵吗?你好,火红的辣椒!你穿着一身火红的晚礼服,是想和我比美吗?你好,害羞的花朵!你迟迟没有开放,是因为要和我捉迷藏吗?你好,娇小的狗尾草!你翩翩起舞,是想邀我一起跳舞吗?喂,绿油油的小草!你为什么低着头呢?我猜你是因为看到我害羞而躲起来了吧。
我和果园里的朋友打着招呼:你好,黄澄澄的大橘子!你那果肉外穿着一件棉袄,是因为你怕冷吗?你好,樱桃妹妹!你露出红彤彤的笑脸,是要我品尝你吗?你好,香蕉弟弟!你是因为上课时坐姿不对,才变成弯弯的吗?你好,爱美的石榴姐姐!你也太爱美了吧,头上还有几片花瓣。
我和大自然的朋友打着招呼:你好,美丽的花朵!你张开粉红的小脸,是在对我微笑吗?你好,自由自在的河水!你一路奔向远方,是要去哪里呢?你好,强壮的大树!你那俊俏的树枝,茂密的头发,真威武。你好,淘气的小鸟!你在天空中歌唱,是要我做你的听众吗?
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我正在跟他们打招呼:你好,高高的大树!你撑着一把绿油油的大伞,是想为我遮住太阳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那么多泉水,是想让我解渴吗?你好,美丽的野花!你把你的笑脸张得那么大,是想让自己变得更美吗?
如:让学生在阅读群文《我想》《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的过程中,找出作者运用了拟人、假设、夸张、重复、对话、想象的诗句,并体会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从而达成了共识:小作者运用了拟人、假设、夸张、重复、对话、想象的写法。再让学生学习这样的表达方法,写一首小诗。学生在阅读群文的基础上“吸收”了儿童诗的写法,“倾吐”时可谓是一气呵成,写出的小诗富有童趣,让人拍手叫绝。有一个学生写了名为《如果》的诗:如果/我是一阵微风/我会给运动员/带去时钟//如果/我是一滴雨水/我会给花草树木/增添生命的美//如果/我是一个果子/我会给路人/频频敬礼//如果/我是一棵大树/我会给小花小草/快快让路。还有一个学生写了名为《天气》的诗:天气 天气/真淘气/一会儿下雨/给大地洗洗/一会儿刮风/给树叶梳理/一会儿下雪/给大地穿衣。
这样富有情趣的小诗枚不胜举,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可见,让学生在深入阅读群文,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能让学生很好地“倾吐”,写出高质量的习作。
三、对照群文特点,及时反馈评价
教育心理学证明:学习必须获得信息的反馈,没有反馈的学习收效甚微,甚至无效;反馈愈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愈浓,学习效率就愈高。可见反馈的重要性。教育家库贝认为: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改进反馈的策略很重要。通过反馈,可以使有用成果的学习得到强化,而且也可以使错误的学习立即中止,避免有所延误。反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时间等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信息依据,使教师与学生都能有目的,脚踏实地朝着教学目标迈进。
在群文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阅读,仿写,而不进行及时的反馈,对于学生读写结合的学习效果,老师就会全然不知。因此,必须进行及时的反馈。那么,如何进行反馈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对照群文特点,师生共同制定评价的标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对照群文特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制定评价的标准,参照此标准加以评价,能使评价方向不偏移。
(二)同桌互查反馈评价
同桌当小老师互查,把仿写的习作互相读给同桌听,参照评价标准,指出伙伴值得学习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老师抽查反馈评价
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检查、评改每个学生的习作,因此,可以采用抽查部分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后进学生的作品在全班展示,表扬优点,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小组内反馈评价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选出本组的优秀习作,共同阅读评价,找出优点。还共同阅读急需改进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共同修改。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自主
“明明上课讲过了,为什么学生不会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课时最多的阅读教学,其低效现象的确实让我们担忧。
笔者以为,阅读教学中常常是“以问代讲”,且问题随意性大,缺乏深度和梯度,以及“教过当作学过”“个别表现看成整体学情”等惯性思维和习以为常的课堂现象,是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根本原因。
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顾全六大能力,学习任务有“梯度”
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节课中设计出适当并呈现梯度的学习任务。
1.任务设置指向“能力培养”
香港理工大学祝新华博士提出“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概念,将认知能力分为“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六层次。设置阅读教学任务,应努力体现“能力指向”。以《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为例,可安排如下任务:
任务设计 能力指向
一、整体感知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秋天的雨把哪些颜色给了谁? 复述:根据要求找出有关内容并连起来表述。
重整:从语段中找出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是什么颜色,根据学习任务提取相应信息。
二、品味语言
课文不仅写了这么多颜色,还写的很美呢!读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特别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1:我喜欢“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把秋天写得很美,好像真的是银杏叶把夏天的炎热扇走的。
学生2:“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句话可看出果子丰收了。
师追问哪儿看出来,生回答:橙红色说明成熟了,“你挤我碰”,说明果子长得很大。
学生3:“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我喜欢这句话,因为仙子颜色很美丽。
师追问:还会有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后,看图片,进一步感受的颜色美丽,并积累表示颜色美丽的词语。
…… 解释:说说自己喜欢语句的原因,其实就是促使学生解释语句的优美之处。
伸展:通过“你挤我碰”读懂果子丰收了;通过“金色的海洋”,读懂稻子也丰收了。
品析“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时,补充理解“霜叶红于二月花”;品析时,补充图片,进一步感受的美丽,学会中合适的语言形容。
评鉴:这一环节设计基于“评鉴”这一能力目标,通过“你喜欢哪句话?说说为什么喜欢”来具体落实。学生找到优美的语句,说出喜欢的原因,懂得课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来写出秋天的颜色之美丽,写得生动活泼,很有味道。
这个学习任务很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自主感受,在这样具有操作性的学习任务中,学生深入文本,深入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三、总结梳理
1.用上合适的形容词,形容一下这些秋天的美丽景物。
( )的银杏树 ( )的枫树
( )的田野 ( )的橘子
( )的柿子 ( )的
2.有感情朗读。划出这一段都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复述:通过“选择合适的词填空”这一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取重要信息,对“颜色美丽”留下深刻印象。
重整:梳理秋天的景物及颜色特点,明晰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安排,找出总起句,有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段落结构特点。
四、拓展练习
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句或几句话。
(辅助:图片打开视野,教师示范说话。) 创意:
运用课文的表达句式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秋天的景物颜色,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转化为能力。
以上教学任务设计突出“能力指向”。整个设计涉及六大能力,每种能力都有针对性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指向不同的能力培养。学习任务安排操作性强,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悦,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提高。
2.任务序列体现“纵向推进”
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一节课,总是由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这些任务就是一个个“知识点”,需要设置成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推进。学习进程中,教师通过这些“点”形成“知识链”“能力链”,在此点与彼点之间筑起阶梯或架上跳板。
例如前一案例《秋天的雨》中的设计,笔者努力根据学生特点,纵向深入编织了学习任务“链条”:
先从整体感知引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雨把哪些颜色给了谁?”这是低层次的“检索”任务;转而引导学生进入“品析语言”环节,给足充分时间,引导学生对优美的语句进行重点赏析,感受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之处,也为仿写做好铺垫。最后的拓展练习,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图片展示、示范仿写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挑战新的任务。这样的安排环节环环紧扣,前后联系,纵向深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二、遵循学的路径,学习过程有“进度”
1.明晰主线,提纲挈领的学习
围绕主线设置一个个学习环节,能架构起明晰的学习思路。这样的学习,能充分展开学习过程,领悟文本内容,体会蕴含情感,学习活动清晰、简洁、高效。
例如《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主要写了普罗米修斯为救痛苦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拿火种,却遭受宙斯严厉惩罚,在高加索山上被锁了整整三万年,赞扬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不屈不挠、无私无畏、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甘愿为人类受苦”这一精神品质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初读课文,了解“甘愿为人类受苦”的表现。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把故事前因后果梳理清楚,初步了解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受惩罚却不屈服的英勇表现。
第二,细读课文,解读“甘愿为人类受苦”的行动。
细读课文,抓住“受苦”,走进字里行间,去感受普罗米修斯到底受了哪些苦?通过“锁之痛”“啄之痛”两个板块,感受普罗米修斯忍受的巨大磨难。
第三,精读课文,感悟“甘愿为人类受苦”的精神。
精读课文,通过“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个中心句的反复品读,通过没有火种前人们生活的痛苦,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精神和忍受磨难的精神力量。
以上设计,自始至终围绕“为人类造福”这一主题进行,学生站在这一主线下学习,从初读感知,到细读理解,再到精读感悟,认识逐步走向深入,真正学懂了课文。
2.遵循学路,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讲得太多,一直是阅读教学低效之痛。那种着眼于课文内容的、以检索为主的问答式教学,可能产生的效果令人怀疑。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学习是无法由别人代替的,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实践。尽管教师的教也很重要,但教只是外因,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内因。外因是条件,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把“教”的方法转换成“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形成相应的方法与能力。
例如《从现在开始》第3自然段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2个星期,小动物们的日子有没有好过点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一问,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仔仔细细地读着课文,一处一处地寻找,然后与同学们交流学习收获:“直摇头”,是不停地摇头,说明小动物们很不满意;“只好”“不得不”,说明小动物们不想跳着走路,可是又不能不听新大王的命令;“苦练”,看出他们为了练跳着走路,练得很辛苦……
3.言意兼得,深入有效地学习
“关注语言表达形式,追求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这早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课堂上,我们要牢牢树立这个意识,不仅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形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
例如教学《山中访友》一课,理解了作者去访问了哪些朋友之后,笔者就把目光聚焦到语言表达形式上:为什么读了课文,能深深感受到作者把山里的一切都当成了朋友?作者有哪些好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于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有的说:课文用了拟人的方法,显得很亲切;有的说:课文有许多排比句,比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这一段,感觉跟很多朋友在热切聊天;有的说:作者都把自己想象成树了,说明他跟山林融为一体了……这么多表达特色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领悟。课堂上,我还引导学生去深入研究他们自己没有领悟到的内容:第5自然段排比句中最后一句为什么不用“你好”,而用“喂,淘气的云雀”?访问了这么多好朋友,作者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深入地品味表达特色,学生更能体会作者那种热爱大自然的情绪。后来我发现,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经常能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山中访友》的表达技巧。
三、留下动笔机会,学习结果有“效度”
只有“读”“说”和“听”的课堂很难保证学习效果。课堂上,我们要多给学生留下“动笔”机会,通过“动笔”来外显思维过程,留下思考痕迹,展示学习结果,检测学习收获,促使每个学生深入学习,避免“只听不思考”的现象发生。
1. 圈圈划划
阅读中,引导学生把需要的信息检索出来,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圈圈划划中,学生经历独立的阅读过程,为后续的学习交流提供前提,也为师生阅读对话,更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情,教师在巡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有没有划对,划对的比例是多少,哪些学生有困难等。
2. 重点标注
古人说:“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详注不可已也。”可见,标注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阅读时,在文本恰当的地方,写下对字、词、句等重要内容的理解、感悟和体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习、记忆。
做好标注,需牢记“解、懂、疑”三字诀:
“解”即解释生字词、重点词的意思。如“欣然怒放”一词,“怒”字的意思与一般的理解不同,可通过查字典,在“怒”字下加上着重号,写上:气势盛。理解了关键字,词义便迎刃而解。
“懂”即写出读懂了哪些地方。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对深层含义的解读,可以是对表达形式的领悟等。如《山中访友》第二自然段,有学生读后在旁边写上:“老桥的特点:古老、坚固”,有同学写:“作者把老桥当作德高望重的老人,看出他对老桥的敬重”,也有同学这样写:“用了拟人的方法,读起来亲切、感人”。
“疑”就是标出疑惑。不懂之处,是学习时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中:“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在谈些什么呢?”有学生圈出“喂”字,写道:“为什么不用你好,改用‘喂’?” 标出疑惑,展现初读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获得提升。
3.动笔巩固
根据文本理解和学生自主阅读的需要,让学生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完成相关配套练习,或是教师精心设计阅读题,引领学生“动笔答问”,反馈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如教学《山中访友》第5自然段,在初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划出来,并圈出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
完成配套练习:
( )的山泉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白云 ( )的云雀
在学生深入阅读、品析语言与表达形式之后,引导学生仿写:作者还会跟哪些朋友打招呼?
例句: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仿句:你好!( )的 ,你 。
这样“动笔答问”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理解——整理——归纳——表达”的过程。通过“动笔”,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个性留痕
个性留痕,是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自己认为重要的、不懂的、易错的信息。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阅读能力也各不相同。同一个知识,有的学生或许早已弄懂,有些学生却需要不断复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留下自己觉得重要的信息,而不是仅仅根据老师的要求留下笔记。
四、留足自主时间,学习机会有“广度”
1.留足充分的阅读时间
学习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事,个别学生的发言不能代替多数学生的学习。每一项学习任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独立接触文本,在自主阅读基础上,去字里行间感受语言所表露的信息,去解读文字背后的密码。如果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那么很多学生就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因此,课堂上,每一项学习任务布置之后,先要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容地读读有关内容,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学习任务,紧紧把握“文本”这个凭借,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用语文的方式,去学习语文的知识。
2.留足独立的思考机会
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问题下去,马上有几只小手举起来了,于是老师就请这些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听了发言,也会陆陆续续地举起手来。
笔者以为,这种做法欠妥。马上能回答的学生,往往是阅读能力比较强的,或许不需要教师课堂指导,他们也已经学懂了。而那些坐在下面默默无语的学生,正是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才能学会的。如果这个时候直接让优生回答,实际上是剥夺了其他学生思考的权利与机会,他们从别人的口中听到答案,哪怕会重复,也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
阅读需要期待,期待每个学生都静下心来思考,期待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去领悟其中的知识方法。因此,每个学习任务下去后,要给学生留足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让大部分学生都能经历思考的过程。基于全员思考的交流,才是有差异资源的、有价值的交流。
3.创设更多的表现平台
篇4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随文练笔就是一种将读与写完美融合的简易的写作训练。教师可在现实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找出适合小学生的,能提高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途径,让学生动动笔,以写促读,以写深化理解。
一、利用仿写练笔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时,可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如《山中访友》一课中,“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让学生接下去仿写“你好……,是……”的句式。这样的句式仿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提高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依样画葫芦中,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髓,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利用想象练笔
在古诗的教学中,适时的练笔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大胆想像,理解诗歌,感受诗的意境。《七律》一课,只有深入地理解了“远征”之难才能凸显战士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课堂教学中如果插入小练笔,通过想像,把“远征难”化为学生笔下有形的文字和具体的画面,激发学生对的由衷敬意,文本内涵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水融。想象性小练笔,使诗歌教学充满了人文情趣,同时又不乏语言的训练,这正是诗词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三、利用空白练笔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们从中明显地感受到身处逆境中的儿子阿曼达也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和他的父亲一样了不起。教师可利用这段文字以《逆境中的儿子》为题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弥补课文空白,以照应课文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里的练笔设计,“读”“品”“写”有机结合、融于一体。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美好的情操,实现高质量的言语表达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谐同构。
四、利用插图练笔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由此看来,要达到课标中的写作目标,单靠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是不够的。为了实现学生读与写的统一,达到"课标"的要求,笔者在课堂随文练笔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尝试。
1.借助课文插图,再现情节,培养练笔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我们现用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它们或引领学生感受自然美、人性美;或引领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感悟字词的语言美。这些插图将课文内容形象化,不仅帮助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为语文课堂进行随文练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如我教学第十册《桥》,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位老党员在山洪暴发的紧要关头,果断地指挥全村人跨越了死亡的生命桥。这位老支书让党员排到后面制止了混乱,并亲手拖出了试图插队的小伙子--自己的儿子。最后时刻,他想把小伙子推上岸,但一个浪头吞没了他。学生学完文章最后一段:"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情感后,我不失时机问:"孩子们,你能想象老汉这时想喊什么?又会喊些什么呢?"正当学生面面相觑时,我又说:"让我们再回到课文插图上,看看老汉是如何对待村民和自己的儿子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把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吧!"接着,我让学生把目光定格在人物的形象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对老汉描写,从图上人物的神态、动作上再一次感受到老汉的在危急时刻舍小家顾大家的品质,感悟到课题上的"桥"所包含的真正意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有条理的理清图画内容,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练笔的兴趣。
2.发挥课文示范,提供范例,打开练笔思路
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许多课文在表达方法、表现形式上都各有特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分析、仿照和运用。还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教学《假如》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再写一段或几段;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就可这样设计"你还知道植物妈妈还有什么办法送出自己的孩子吗?再按书中样子说一说;在学习了《泉水》一文时,让学生想想丁冬的泉水还会流到哪里?一路上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出示句式仿说:泉水流到 ,它看见了 。泉水说:" 。"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充分进行了语言训练。
3.填补文本空白,设计练笔,训练练笔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往往在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且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也是作者留下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发挥。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这些"空白",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描写,会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从而更好地理会作者表达的意图。如我教学第九册《桂花雨》,第五自然段在描写摇桂花时是这样写的:"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这句话的"帮、抱、摇、落"几个动词写出了作者欢乐的心情。然而当时摇桂花时,母亲和孩子们的神情、动作以及场景并没写具体。于是我借机拓展学生的思路:"孩子们,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员,能想象到当时的情景吗吗?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快乐及母亲的摇桂花的神情动作写具体吧!"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留下了一些"空白"。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巧挖课文的空白点,给学生无限的表现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既引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又训练了学生的动笔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呀!
4.模仿文本写法,技能迁移,达成读写统一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课文是最好的写作模板。很多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段落描写,都向学生传递着最精彩、最准确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因此,学习完课文后,有机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句段进行练笔,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宽,更是培养学生的随文练笔的能力。
如我教学第十一册《山中访友》。作者用充满灵动的文字,叙述了自己"山中访友"的经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课文运用奇妙的想象,把读者带入新奇的世界。其中,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了"我"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的情境:"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这组句子内容一致,结构相似,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作者与大自然之间的这一份不同寻常的独特情感,我创设了这样的练笔作业: "模仿文中的句子写一写。你好,五彩缤纷的鲜花!你
:你好,美丽的蝴蝶!你
; 你好,翠绿的树叶!你
。你好,
!
。"因为,有模可仿,学生写得丰富多彩。有的写:"你好,五彩缤纷的鲜花!你把大地点缀得多么美丽。"有的写:"你好,美丽的蝴蝶!你挥舞着翅膀,是想跟我跳舞吗?"有的写:"你好,翠绿的树叶!你让大自然变得生机勃勃。"有的写:"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邀我重新梳妆吗?"……
篇6
练笔阅读教学语文素养朱熹曰:“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教材无非只是一个可以效仿的例子而已,我们在细细品味、咀嚼文本中语言精妙的同时,还应该抓住一些言语的“练点”――句、段、篇章,引导学生多多操练、把玩,进行仿写,提高语言训练的实效。
一、寻言语灼亮点,进行练笔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而在教学《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山中还有哪些朋友呢?作者还会怎样和它们打招呼呢?请你仿照“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镜子,是要我重新梳妆吗?”的句式来写一段话。有的学生这样访写:你好,调皮的蝴蝶!你在空中翩翩起舞,是邀我与你舞蹈吗?你好,平滑的山石!你静静地躺着,是要我停下来歇一歇吗?你好,青青的细竹!你弯着腰,晃着身子,是在欢迎我吗?……
二、找情境空白点,进行练笔
中国人讲究含蓄美,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取得“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审美效果。我们的教材也体现着这个特性。文本的空白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空白背后的“烟波浩渺”,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点,化空白为练笔点,拓展文本内涵。
如《草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很多人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乍一看这个句子,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仔细体会一下,似乎就能看到蒙族人民从四面八方的蒙古包里走出来,聚集到作者所在的蒙古包之中的场景。这多么令人感动,“几十里外”啊,蒙古人民的情谊是多么的深厚啊。平淡的背后承载着深情与厚意。于是我就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自选角度,描写蒙古人齐聚一堂的场景。
学生练笔一:
汉族朋友来到草原的消息传遍了整个草原,爸爸一大早就把马车整理出来了。今天他要带我们全家一齐去接待汉族朋友。妈妈带上了奶茶,我背上奶豆腐,爸爸昨天刚烤好了一只羊腿,这些都是为汉族朋友准备的。
学生练笔二:
我们刚到蒙古包,就被一群热情的蒙古人拥抱住了。远处碧绿的草原上,有五颜六色的身影在飘动,那是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看望我们的蒙古人。他们的认清真让我们感动啊。我终于知道什么叫亲如一家了!
不同的角度,学生描绘了不同的场景,但是表达的情谊却是一样的。这样的随文练笔能够将文本的空白涂上温暖的色彩,感动之余,更能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阅读的目的就是透彻地理解文本所蕴涵的内涵,借助随文练笔,我们就可以轻易达到了。
而在古诗的意境空白处练笔,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深刻理解,又可以具象古诗意境,更能润化学生对诗中人物和情感的体验。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有着显露痕迹的意境空白,即“远影尽”和“唯见流”。可以设计如下练笔:李白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有学生写: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我的心也会随流与你同行。还有一位学生写: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走了,可是你留下了我们之间的情谊,这比任何东西都珍贵。……教师利用诗歌的意境空白,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感受诗句深远的意境和诗人深深的别情。
三、创情感宣泄点进行练笔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时,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
如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当所有的学生都在为宙斯的残忍而感到义愤填膺,为宙斯的大无畏感到五体投地的时候,我巧妙地设计了随文练笔:这个时候,你的心里肯定涌动着一种情感,能不能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写得很精彩,有写给宙斯的,有写给普罗米修斯的,个个深情满怀,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独特的感受。有个学生这样写到:
宙斯,你太残忍了!你的身体里根本没有心,最严厉的惩罚应该用到你的身上,因为你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就算不长回来也没关系。而普罗米修斯,我们需要他,尽管他的地位没你高,魔力没你强,但他永远是我们心目中最完美的神。
这是发自学生最心底的声音,这个声音只有通过深刻的理解才能发出,而此时的随文练笔却给了学生一个宣泄的窗口,让他的情感得以升华。
篇7
一、拟制趣味文题,点燃习作激情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好题目能先声夺人,点燃学生写作灵感的火花。但小学作文题多与语文教材相匹配,教师要做到文题出新,激趣不易。为此,我采取“旧瓶装新酒”的变通方法,将同类题目变换成孩子们感兴趣的说法。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六年级通常要求学生写人物、写物品、写景物、写动物、写想象。如,用《一个我最要感谢的人》写人物,我将文题变换成另外的表述形式,如《妈妈,这个冬天不再冷》《爸爸带回家的快乐》《好有趣的一家人》等,孩子们就能怀着感恩之心想到自己成长经历中的点点滴滴,写出心中的感动,写出生活的乐趣。
二、借助阅读体验,引发习作激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真挚感人、栩栩如生的作文。
本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今天的学生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家门。往来不是坐在爸妈的汽车里,就是搭在父母的摩托车后,沿途看看风景的机会都不多。春游秋游等活动,又因为学生安全被一减再减,有限的双休日和寒暑假也被补课占得差不多了。写作要求的接触社会、观察生活,对现在的学生而言,简直成为一种奢望。写作观察生活的两条渠道(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前一条渠道基本上被堵塞。唯有借助语文教材或相关课外读物,采取体验探究的方式,间接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1.将阅读课作为学生间接感受生活的主渠道
学生无话可说,我就结合阅读课引导孩子们感受课文丰富的内容。在认真品悟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等信息手段,适当结合课文需要,补充延伸与拓展课外教学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也就是说,扩大学生间接感受生活的层面,让学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有更多的了解,间接经历多一些。我在教课没有简单地照搬原题,而是从语文教材入手,用《心里的秘密告诉你》《我是一个傻女(男)孩》《老师,您能原谅我吗》等为题,启发学生回顾在沙市新世纪学校的学习生活,从幼稚的记忆中追寻小学成长道路上那些兴奋的、伤心的、激动的、后悔的事儿,写出记忆宝库中的一段(件)往事。学生感到这样的习作不难,孩子们纷纷挥笔疾书,述说心里话,表现出师生间或同学间的一份真情。
2.把课文当做习作的例文,借鉴写作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习作的例子。我将作文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学好课本,结合课文读书读报,发挥教材示范功能,丰富词汇,学习表达方法。开始时,我借鉴练习书法“描红”的笨方法,引导那些“下笔无话可说”的学生,按照课文的题目与行文方式,仿写熟悉的人物、事物、景物与动物。比如,仿照用事件做题目的《山中访友》《争吵》《养花》等课文来学写事件,仿照用人名做题目的《詹天佑》《刷子李》《小英雄雨来》等课文来学写人物,仿照用地名做题目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来学写景物。这些具体可感的课文,既是丰富孩子们生活阅历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习作的过程。
三、运用群激评价,促进习作激情
作文评价是激趣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体谅学生习作苦衷,想到学生写作难度,站在学生角度评说学生作文,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环节。我在素养课堂探索过程中,注意将“群激评价”引入习作教学,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1.教师细评
教师放下身价,和颜悦色地看待所有孩子的习作。常言道:孩子是自己的好。家长一般都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一朵花,学生也往往认为自己的作文很优秀。如果教师对学生作文百般挑剔,那就会增加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怵于动笔,甚至产生焦虑抵触情绪。
2.班级互评
在作文评价中,要适时将竞争手段引入作文评价,多方面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单纯依靠教师评改,还不能大面积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学生之间互评,特别是学习小组之间的“比评”,加上全班交流评比,其激励作用就更大了。
3.展示选评
为学生搭建更高的展示平台,就激发全班学生习作热情持续不断。每次老师批改发现的优秀习作,或者小组之间打擂台时评选出优秀作文,我一般都自己或请家长及时打印出来,有的用多媒体展示,有的张贴在教室宣传栏里,让全班学生一起欣赏自己辛劳的成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趣”犹如一把灵巧的金钥匙,它帮助我打开了学生习作激情的闸门,让学生对习作兴趣倍增,写作的情思犹如清泉般喷涌着。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小学教学最难的莫过于作文教学。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兴趣,习作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使之充分暴露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指导,亦即在需要教的地方施教,使存在的问题得以真正解决,从而提高习作质量,是为“先写后教”。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谈谈对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用好教材,让孩子们爱上作文
写好作文,一方面要有大量的素材积累,另一方面要有自己本身的语言积累。“文由心生”。自己没有写的欲望,怎能写出好文章呢?如读到的《种太阳》:“奶奶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天我种下妈妈的照片,希望能得到我亲爱的妈妈。”这是一个小朋友写的,多生动,多感人。如果作文是告诉孩子们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心情,那我们不仅能让孩子爱上写作,同样也会看到出乎意料的动人心弦的好文章。
另外,如果老师细心的话,就会发现,练习中的口语交际在为本次的习作做进一步的准备。像习作四的口语交际:讨论班级公约。为习作四记下讨论会的主要内容和精彩、有效的发言,做了一个实践,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写作,这样会有内容可写。相应的还有:练习一中的“推荐和自我推荐”是让学生建议班级中哪些学生担任班委,同时为习作二的推荐提前做准备。所以上好口语交际,对学生写好作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贴近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开拓素材来源。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让学生开阔视野捕捉素材,寻找活水。我激励学生参加一切可以参加的活动,向学生推荐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电视广告,“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等栏目,鼓励学生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一些新闻片、专题片。我和学生一起说所见所闻,谈所感所想,在学生兴致勃勃的时候,我问他们:“大家都看了,听了,也谈了,能不能写下来?”学生一个个欣然提笔。写得好的,我就及时给予鼓励。另外,我还经常和学生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又如学习了《凡卡》,让学生想一想写出凡卡梦醒后的故事。另外《20年后的……》编写童话等学生也很乐意写。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话可写,我经常读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文章,引导他们说出心中所想,引导他们逆向思维,敢于出头。经过这些训练,学生在写作时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我手写我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尤其是小学生仍处于模仿阶段,特别需要汲取优秀作品的养分。比如:在教完《草原》这课后,我就为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然后模仿作者原文的结构进行习作。平时可根据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情况进行练笔,比如《乡下人家》和《山中访友》这两篇课文学生都特别喜欢,感触很深,我就顺势让学生进行仿写和练笔,效果都不错。
平时可以通过写周记积累。周记的时间相隔较长,内容也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所以它是积累材料和练笔的绝佳途径。这样就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我平时教学中想了各种办法激励他们,每一次评语我都非常用心写,常常跟学生真诚地交流,发现一点优点立即给予大大的鼓励。有的孩子成绩不怎么样,但看到老师非常认真地听他“说话”,就开始乐于与我在纸上交流,我喜欢给予回复,有时候评语洋洋洒洒都要写去大半篇。慢慢地,学生兴趣越来越高,竟真有一些可看的语句。虽然每次改周记都需要很长时间,但学生都写得很用心,我读着也很快乐,透过纸背能看到孩子们水晶般清澈的心灵,写周记和批改周记成为我和孩子们最幸福的事。
四、指导修改,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什么”的内容问题得到了解决,接下来就要思考“怎么教”,其核心是引导孩子发现习作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购物的启示》写道:“我”和一个同学去新华都购物。“我”买了自己最喜欢吃的牛奶巧克力,并对自己说不能多买,不能太贪心。突然发现脚下有一张10元的钞票,于是把钱交给失物招领处的阿姨。阿姨帮忙播放了失物招领的启示,很快就有一个失主把钱认领了回去。“我”感到很高兴,并得到这样的启示:“做人不能太贪心,要适量,不要把肚皮都快撑破了,你还要把那个东西使劲往自己那里硬塞。”
文章明明讲述的是拾金不昧的故事,启示应该是“我们要做一个拾金不昧的人”之类的,怎么就变成“做人不要贪心”呢?显然,“事情”和“启示”不吻合,不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那么,“事情”和“启示”如何做到吻合呢?只要对比一些恰当的文章例子,便一目了然。如有个学生写“煎蛋”,得出启示:“学一样本领要有耐心,不能太急躁。”一个学生写“钓鱼”,得出启示:“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有一个孩子写“弹琴”,得出启示:“做事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才能取得成功。”……这些文章都做到“事情”和“启示”的吻合,也就是通过前面的“事情”,能得出后面的“启示”,让读者信服,否则“启示”就是空洞的,就是不可信的。经过修改实践,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事情与启示不吻合”,更重要的是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他们热爱写作。当写作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倒苦水,而一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享受时,那貌似“老大难”的作文不就都成“小儿科”了吗?
参考文献:
[1]王贺玲.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0.
篇9
[关键词]语言积累;记忆巩固;拓展延伸;品析推敲;读写结合
语言积累是听说读写的基础。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储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从“夯实、丰富、锤炼、内化”四个层面,探索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语言积累的策略。
一、记忆巩固,夯实语言积累
语言需要长时间积累、不断巩固,通过“厚积”而“薄发”,所以适当记忆是必须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要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手中要有丰厚的语言储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材料,不仅要多读,而且要熟读以致背诵,“烂熟”于心才能真正为其所用,驾驭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语文教材选文语言优美,教学这些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多背诵,同时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精彩文段。
指导学生背诵文本得讲求技巧。一要让学生想背。如师生赛背或老师范背,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二要让学生会背。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背诵技巧,如在理解基础上先化整为零背诵,然后串起来整体背诵;或者根据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如课文《荷花》,按照“看荷花――想荷花”的思路边读边想,就能较快地把课文内容背诵出来;或者抓住课文重点词句,顺着课文内容让学生串线背诵。三要让学生乐背。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要及时进行检查、评比,也可以利用早读等时间开展背书竞赛活动。
二、拓展延伸,丰富语言积累
1.阅读背景资料
学生对一些文章所写年代的文化背景比较生疏,对内容的领悟和体验也难以深入,在学习时容易产生障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推介背景资料,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背景资料可以采用课前展示、课中渗透、课尾加载等呈现方式。如教学课文《一个苹果》,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上甘岭战役的资料,也可以上课伊始教师出示资料让学生了解。
2.阅读共性内容
教学某一精美课文的片断时,可以补充内容或补充形式相似的语段,如相似的描写、相似的主题、相似的写法,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开阔眼界,加深理解,提升认识,感悟用词之妙、语言之美、结构之奇。如《翠鸟》一课,在品读翠鸟外形描写时可以补充其他动物外形描写的语句,让学生在反复对比阅读中,学会抓住最能体现动物特点的部位、采用一定的次序详细描述的方法。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也丰富了语言积累。
3.阅读同家作品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文作者切入,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学习感知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后,让学生延伸阅读季羡林先生的《再返哥廷根》,感受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后,让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感受作者质朴单纯的笔调和梦境般的语言;学习《珍珠泉》后,让学生阅读吴然的《歌溪》《灵泉》,感受作品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以孩子的语言写世界的特点。
4.阅读整篇著作
教材中有些课文节选自文学名著,学完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在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并交流评价三国人物,在扩展阅读的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阅读教学要关注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使学生乐于阅读、自主阅读,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教师在推荐精彩的、贴合教学内容的课外读物时,还应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如向学生介绍摘录、 归类、整理的方法。只有广泛阅读、方法得当,才能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品析推敲,锤炼语言积累
积累语言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运用能力能够反映其语言积累的状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准确感知和鉴赏语言的能力。
1.读中训练语感
古人云:“耳醉于音,心同其情。”学习语言,要认认真真地读、反反复复地读,通过读感悟语言、积累语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呢?
首先,读要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读准确通顺,细读要理解内容,精读要品析重点句段,熟读则要积累语言。其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读书实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读、品读和评议,不要用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个人的阅读实践。再次,读的形式要多样,引导方法要得当。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和课文特点,合理选用范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读前要有明确要求,读中要有细致指点,读后要有精当评议。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如诗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图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桂林山水深深的喜爱和陶醉之情。教学时我们可借助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之后采用个人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之情。
2.品中锤炼语言
阅读教学应抓住课文中的精彩内容和精妙语言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细心体会标点、词语、句子,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如《凡卡》一文中,“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中的“捞”字能否换成“拿”字?通过换词品读,体会“捞”字运用的精当,感受老板的残暴和凡卡命运的悲惨。学生通过品读赏析文本不但能体会到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当,而且能更好地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四、读写结合,内化语言积累
1.模仿借鉴
语文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都是读写结合的精美范例。教师要抓住课文里精彩的部分,如课文中的内容、句子、段落等,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可以从句式、段落、篇章入手进行模仿借鉴,抓住课文中某一个细节进行模仿,学习语言表达、构段成文、过渡照应、描写议论、联想抒情的好处,也可以参照课文内容学习借鉴谋篇布局的方法。例如,《山中访友》一文有一个自然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好,飞流的瀑布!……”文中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不妨让学生模仿描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写法很有特点,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描写了不同季节的小兴安岭,学完之后可以让学生仿写《家乡的田野》或《我们的校园》。不论哪种形式的模仿,都要避免生搬硬套,要在模仿中求创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想象补白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句,引导学生在读文、嚼句、悟境中反复品味,深思感悟,用自己个性而灵动的想象来补充叙述。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运用。比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讲授嘎羧在江滩“凭吊战场”部分,可以抓住 “久久凝望江面”一句想象嘎羧看见了什么?抓住“龟形的礁石上亲了又亲”一句想象嘎羧又想到了什么?透过嘎羧的神态深入感悟其内心。又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 “我”刚进四合院看到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以及当时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在路上的空白,设计补白练习:如果你是肖复兴同学,一位普普通通的初中生,居然受到大作家叶圣陶先生的邀请,你的心情会怎样?请大家通过描述“我”走在路上的天气、心理活动、神情动作等,体会作者高兴、激动、紧张的心情。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参与体验、大胆想象,学生在说话、写话中积累了语言。
语言积累不是一时半刻之功,需长期循序渐进。阅读教学要有语言积累的意识,采用有效策略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禹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