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结局范文
时间:2023-04-09 12:1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版红楼梦结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雅致的文学语言、宏大复杂的逻辑结构、深刻的社会内涵,确立了在世界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自诞生以来,许多艺术家纷纷以音乐、戏剧、影视、舞蹈、绘画等形式对其予以诠释。在电视剧领域,早在1987年《红楼梦》便被搬上屏幕,其中由王立平所作的音乐堪称经典,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童叟皆知的艺术精品。同一文学剧本、同样的人物构成,不同的人去理解与诠释,其表现风格大不一样。时隔二十余年的今天,导演李少红再次将《红楼梦》①搬上银屏,并予以鲜明的个性化诠释,其中,新版《红楼梦》配乐的风格与创新是展现其风格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细细品来,“幽怨”与“梦幻”是新版《红楼梦》音乐的主要特征。
一、幽怨
以“悲”为核心,用“幽怨”的音响基调做背景,是新版《红楼梦》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
《红楼梦》反映的是一悲剧性内容。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之悲,贾宁二府由盛转衰之悲……其中,林黛玉、贾母、王熙凤等人物之死,贾宝玉、惜春出家等是其悲剧性内容的组成部分。甚至贾母与府中子嗣在剧本前半部分的和美生活也是可视为为悲剧产生埋下的伏笔、作出的对照。剧中形形、性格各异的人物既是悲剧产生的合力,也是悲剧发生的牺牲品。新版《红楼梦》的音乐以阴柔晦涩、婉转悲切的格调为特点,希望通过幽怨、悲叹的音乐来深化《红楼梦》悲剧之悲,悲其之悲,伤其之悲。
从片头曲的引子开始,那种“忧怨”、“惨烈”的戏曲韵白,就给整个电视剧的音乐定下了一个悲剧的基调。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常会有沉重的弦乐低音,尖厉的极不协和音响穿过耳际,闹人心弦,那如怨似诉、如梦似幻的昆曲声腔,不时如影随形凄然而入,又立即飘然而去,紧张之处则常以打击乐的噪音乐器加以渲染,并配以不协和的音调,此等音乐令人心神难宁,甚至毛骨悚然。这些音响都对描绘作品的悲剧性色彩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如贾府被抄家一段的悲凉笛乐,黛玉葬花以及听闻宝玉定亲时哀怨昆曲。特别是到了宝玉在黛玉死后重临潇湘馆时的音乐,与前面各段预示林黛玉形象的各幽怨音调相互关联、前后呼应,其内在的联系也将黛玉命运串联起来。这个音乐形象共包含四层,低音以反复的“嗡鸣”的紧张音响造成一种不安的气氛;人声则叹唱:“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伴奏乐器或伴和人声或以同音反复的流动音型渲染气氛,悲切、凄凉弥漫整个画面,把《红楼梦》剧情之悲推到极致;最后,合唱的雄浑、高亢之声陡然响起,漂浮于高音声部,好像是扮演着一局外人的角色,高高在上,表达着对悲剧的愤懑和同情。四个声部各表其意,既相互统一,又各自独立,或悲、或哀、或怜、或惜、或惊、或怒。
为了抓住“悲”的核心,作曲家还借助了西方“主导动机”的写法。这一手法为德国乐剧大师瓦格纳首创,其运用意在于通过某种象征性的音调来表现剧中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发展脉络,暗示剧情的发展变化。新版《红楼梦》配乐时,常把各种“幽怨”、“悲叹”、“紧张”的音调以“主导动机”的形式与各场景镜头拼贴结合,构成背景,来塑造剧中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并产生强烈、深刻的戏剧效果。即使在剧本反映贾、宁、薛、王四府和美生活的前半部分,那种“幽怨”的音调线条也不离不弃,除了引子中那种“幽怨”戏曲韵白不时地断续出现以外,背景音乐还把一些尖锐、不安的音响穿插其中,如乐器极限音区、半音化音型、无调性音调、哀怨的昆曲音调以及极不协和和弦等等,意在用这些尖锐、紧张、不祥的音乐,来暗示整个戏剧的悲惨结局。
如林黛玉的配乐。作曲家把那柔媚婉转、满腹愁怨的昆腔曲调来预示林黛玉的形象。也许因为昆曲盛行清代,合乎《红楼梦》剧情的年代背景,还有昆曲唱腔的高贵典雅、柔媚婉转符合林黛玉的形象。所以李少红也表示选择昆腔是因为“最接近红楼梦感觉”。每每林黛玉出现时,那如嗔似唤的喃喃昆曲之声如影随形,远在天际,又不离不弃。用昆曲的配乐可能有以下几层寓意,一象征林黛玉柔弱多病的身子,二喻林黛玉那曲折坎坷的人生,三则暗示林黛玉的悲惨结局。其哀婉悲凄之情似命中注定又无力回天。
有关贾府的场景作曲家常选择笛乐来作背景,用竹笛音色的“悲凉”曲调来暗示贾府的悲剧结局。在第一回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贾府的一段戏中,背景音乐一直持续着竹笛音色的曲调,竹笛在极高音区用尖锐的音色,以及拖沓、幽怨的半音下行曲调,带给观众一种紧张、不祥的心理暗示,从开始就为贾府的悲剧结局打下了埋伏。到大观园刚刚建成之时,背景音乐用笛声来描绘景色,在笛声悠扬中,一时风轻云淡,楼台亭榭,花红柳绿,碧水蓝天,一袭佳人荡漾于美轮美奂的大观园之景中,极尽秀丽、旖旎,在暗喻贾宁二府繁荣盛况的同时,也与前后幽怨的笛乐音调相互照应。到了贾母携众人赏月一段戏中,贾府已露衰败之象,经济开始入不敷出,人丁凋零,矛盾丛生,各人心事不一。这时的笛声悠悠扬扬、呜呜咽咽,平添几多悲凉落寞之意。实也预示着欢颜笑语、荣华富贵渐去,悲剧将生。最后,贾府忽遭抄家,整个府邸一片凌乱,一夜之间,繁华褪尽,凋敝丛生。笛声从天际而降,隐隐约约、恍恍惚惚,似叹似诉。正如曹雪芹书中所述:“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梦,万物归空”。②
二、梦幻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明确指出:“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③也可能受这段文字的启示,新版《红楼梦》在整个的剪接、配乐过程中,就“梦幻”二字做足了文章,很多场面都给观众以如梦如幻的直接感受。除了视频的快进、慢进,以及频繁地切换镜头,给人带来梦幻般感受以外,不同寻常的背景配乐也正是新版《红楼梦》给人以梦幻感受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配器上,色彩斑斓的音色变化给观众带来梦幻般的感受。在新版的《红楼梦》音乐中,横向的音乐进行,作曲家喜欢用一些常常表达不同意境的音色相互转接,这种音色的跳动变化,不但让音乐显得十分的现代、时尚,不落俗套,同时也给人一种变幻不定,如梦似幻的直接感受。如第一回的片头歌,短短30多秒的前奏就换了十几种音色。前奏由大筛锣引出后,接下来是“古琴”、“大鼓”、“昆曲韵白”、“钹”、“管乐队”、“大筛锣”、“琵琶” 频繁的音色转换,这些色彩斑斓的变化,给人一种时空环境不停转换的联想――古琴的音色让人联想到几千年前那古朴、悠远的意境,昆曲的韵白让人联想到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文化,管乐队、电声音响又让人联想到现实的现代生活等。也正是这种联想带来的时空变幻,忽远忽近,时虚时实,给人一种与现实不一,疑似梦境的感受。这种梦幻般的变化贯穿在整个的配乐之中。即使是单一乐器持续的音乐片段,作曲家也追求乐器音区、演奏技法变化带来的各种音色变幻。除了音色,音乐语汇也常常不断转换,时而半音化的进行,时而尖锐不协和的和声音响,将各种暗示剧情的动机,借助节奏、力度、音色的转换,在背景音乐中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出来,也是《红楼梦》背景音乐材料发展的主要手法。这种由特性因素构建的音乐,除了对整个背景音乐的材料具有全方位的控制作用外,那些暗示剧情的动机音调同样会带给人一种时空变化的暗示,同样带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受。
另外,时空切换带来的梦幻效应,也体现在新版《红楼梦》的背景音乐与视频、旁白等纵向的结构织体之中。从背景音乐与画面、旁白等纵向的结构关系来看,影视作品的背景音乐大致可分为音画对应与音画对位两大类型。一般的影视作品多选用前者,即背景音乐与剧情的发展同步,音乐与画面吻合,情绪、节奏一致,强调音乐与画面的统一性,让画面和音乐相互解释,互相加强。这对渲染场景气氛,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补充和深化对影片艺术感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有的影视作品为了表达复杂的剧情结构,造成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而选择音画对位的形式,即把背景音乐与画面形成类似音乐中两个声部的对位关系。这种配乐的音画时而同步,时而不同步,甚至音乐与画面在情绪、气氛、格调、节奏、内容上造成对立、对比。此举意在从另一个侧面来丰富画面的涵义,产生一种潜台词,形成新的寓意,希望观众能从中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享受。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都有着重要的艺术功效。
小说《红楼梦》是由多个主题交织而成。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接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红楼梦》众多的人物与事件都组织在这个宏大的结构中,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筋络连接,纵横交错,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它像用千万条彩线织起来的一幅五光十色的巨锦,天衣无缝,浑然天成,既像生活本生那样丰繁复杂,真实自然,又笼罩着一层真真假假、实实幻幻的神秘的面纱。”④为了能全面、细致地诠释《红楼梦》这庞杂、宏大的结构内容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许多场景主要采用了“视听对位”的配乐方式。这种方式,除了与画面内容造成对立、对比的戏剧冲突外,其纵向线条之间的时空错位,也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直接感受。如英莲丢失一段戏的配乐,在霍启抱英莲看社火花灯的镜头中,本应该热闹喜庆的场合,背景音乐却一直有一紧张、不祥的笛乐音调伴随着,这种音调到了霍启小解时越加突出。用这种符合英莲丢失后剧情配乐的音调提前出现,暗示剧情的手法,在新版《红楼梦》的配乐中比比皆是,甚至许多本应是描绘鲜花着锦、荣华富贵的生活场面,也用其最后悲剧结局那幽怨、悲叹、不祥的音调进行配乐。这种暗示剧情“音画对位”的配乐手法,总给人一种与现实不一,让人感到《红楼梦》的整个剧情真的就像是在梦中展开一般。
三、结语
“幽怨”与“梦幻”是新版《红楼梦》音乐的主要特点,其音乐气质符合《红楼梦》的剧情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但是,从播放后反馈的信息来看,观众们对此似乎并不认可,有的观众甚至直接感叹“简直就是鬼版红楼梦,尤其是背景音乐,太阴森恐怖了,看的我起鸡皮疙瘩”。究其原因,实乃用现代技法创作的电视音乐虽然可以很好地表现“幽怨”与“梦幻”,但是用到极致,就可能流于阴森恐怖,给全剧造成紧张恐惧的气氛。这个极致,表现在背景音乐创作时过于专注上述特点的塑造,却较少辅以其他。“幽怨”与“梦幻”虽是《红楼梦》的主旨,但是书中的具体场景更大篇幅的却是在展现闲趣柔情、荣华富贵,需知如果不尽情展现曾经的繁荣美好,最后的家破人亡怎会如此震撼人心?如果没有充分刻画出现实的悲欢离合,人生的变幻无常又怎会在最后如此令人感慨?配乐也是如此,如果频繁地使用主导动机的写法来阐释“幽怨”,采取音画对位的方式表现“梦幻”,虽然帮人省却了观看电视之余琢磨和感慨其“幽怨”与“梦幻”的麻烦,但是却给人压抑和脱离现实之感,使人产生阴森恐怖的错觉,进而完全忘了“幽怨”与“梦幻”主旨的真正内涵。并且,该剧配乐不像其他电影电视,只适时而起,而是几乎铺满所有画面,没有停歇,虽然这种做法反映了以音乐表现剧情的最大努力追求,但是无处不在的“幽怨”与“梦幻”却给观众造成了持续的紧张压迫感,使人透不过气来,抵制情绪由此产生。
也有观众说,“新版《红楼梦》编剧全是80后,这就是一个创举!保证了写作的‘去意识形态化’,摆脱了很多原有的创作思维,这是值得鼓励的”, “每一代人都有对《红楼梦》不同的理解,每一代人也应该有阐述古典名著的权利”⑤。
那么,新版《红楼梦》配乐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是否真正反映了作品的内在涵义?那种幽怨的音调、梦幻的配乐手法是否体现了剧情的真正需求?是否超出了普遍的审美承受力?我们究竟该如何对新版《红楼梦》的音乐做出评价?看来只有等待时间来对它作出正确的评价。
(照片来源:《红楼梦》官方网站)
①本文简称新版《红楼梦》。
②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北京第三版,3页。
③同上,2页。
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372页。
篇2
林黛玉
小说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87版黛玉:毫无疑问是所有人心目中的黛玉,娇柔细嫩,精致的五官,孤独轻傲,完全符合了“静如娇花照水,动若弱柳扶风”。人物造型也很是成功,完美体现出黛玉的纤瘦、羸弱和小家碧玉般的清纯。惹人怜惜,又不得不为她的命运心碎。
李叶版黛玉:尽管小黛玉还有几分楚楚可怜的精致,但白色蕾丝加宽袍大袖,酷似张曼玉版“青蛇”,显得过于厚重与妖艳。饱受诟病的额装更让黛玉老了不止一两岁。
惊雷指数:
探春
小说中的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三姑娘诨名玫瑰花,又香又艳……”
87版探春:总是喜欢火红色衣服,突出了火辣、果断的个性。东方闻樱的大眼睛,出色地演绎出了探春的果断,有心计。但是偶尔的凄恻的神情,又照应了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的命运。
李叶版探春:从暗淡的服装上来看,造型师似乎想表现出探春的精明能干,但不免显得老气横秋。况且在大观园里,探春还是众人公认的玫瑰花,“又香又艳”,又怎么会“不爱红装,爱武装”呢?
惊雷指数:
袭人
小说中的袭人:“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
87版袭人:面容和善,声音悦耳,脸若桃花,衣着虽然相对于其他丫头略显华贵,但是仍然是清新可人,惹人怜爱。
李叶版袭人:太喜庆了,就算是宝玉身边的首席丫头,也不能天天穿得比主子还艳丽吧!难道宝玉看着这个天天“红彤彤”的大丫头,不会眼晕吗?这个造型让人脑海里浮现出另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有网友不禁疑问,头上戴那么多东西,还能干活吗?
惊雷指数:
薛宝钗
小说中的宝钗:“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87版宝钗:宛若牡丹花般的脸孔,白皙的皮肤,配上恰到好处地显示出清水出芙蓉的红色簪子,杏色的服饰,堪称经典,更加透出宝钗的与众不同。
篇3
从小学习越剧
姚笛来自浙江嘉兴,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艺术。“我在幼儿园就开始学跳舞了,各种舞种都会跳,但都不精,十多岁的时候,我就去杭州学越剧了。”讲述起自己儿时的学艺经历,姚笛一脸俏皮,并笑称自己之所以会去学习越剧是因为父母管得太严了,“我那时候学习挺好的,所以我父母觉得我应该上清华或北大,当时艺校来招生把我招走去学越剧,他们就很反对。不过,我想着能提早离开家,就特别想去。”一心想挣脱父母束缚的姚笛,就这样懵懂地开始了自己的戏剧生涯。
随着年龄的增长,姚笛越来越感受到学历和知识的重要,便决定上学继续深造。于是,在艺校毕业那年,看似柔弱的姚笛收拾好行囊,一个人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我不甘于只有个中专文凭,就想继续上学。刚来北京那阵挺苦的,住过地下室,吃过很多苦头。当然也想过自己可能考不上大学,但就是想试一试,想大不了回去继续唱越剧。”
最终,姚笛如愿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并开始在复杂纷扰的娱乐圈中独自打拼。虽然是一名刚出道不久的新人,但姚笛出演的每一部作品却总是备受关注,不管是《南京!南京!》、新版《红楼梦》,还是《三笑之才子佳人》。
《红楼梦》拍4年
李少红执导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几番易帅到两年选角,一直风波不断,无论是“宝黛钗”的人选,还是“铜钱头”的争议,《红楼梦》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在《红楼梦》引发的这场“换角”风波中,从薛宝钗变为林黛玉,再变为王熙凤的姚笛是最大的话题人物。
于2006年启动的“红楼梦中人”是北京电视台推出的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组织的演员选秀活动。曾在越剧中饰演过林黛玉一角的姚笛,参加了此次评选竞选“宝钗”,并从此进入了观众视野。“从选秀到拍完,我在《红楼梦》里待了4年,《红楼梦》几乎是我生活的全部。”姚笛如此形容自己的那段经历,“培训那阵的生活尤为枯燥,每天干的事情都一样,那期间我都没看过电视。早上六七时起来跑步,然后上早课、背诗、下午上课、晚上上自习,回到房间还要背诗。很累,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东西,开机之前两年多都是这样。”
面对如此沉重的压力,很难想象姚笛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因为不知道最后要演什么角色,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出局,所以对我们来说,坚持下来很难。但是已经坚持很长时间了,一旦退出就是对自己之前的否定。”抱着这样的信念,姚笛最终咬牙坚持了下来,而“学会坚持”也成了姚笛在经历那段生活后的最大收获。
“换角”承受压力
从选秀时的薛宝钗,到培训中的林黛玉,再到定角后的王熙凤,姚笛除了要面对外界对自己有背景的质疑,更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饰演宝钗,我之前做了一年多的功课,我觉得宝钗很健康、很阳光,跟现在的女孩儿差不多。但是黛玉就太特殊了,稍微一点儿眼神的不纯粹就觉得脏。”当李少红导演让姚笛改演林黛玉后,姚笛在经历了短暂的恍惚后,马上回过神来,开始重新寻找黛玉的感觉。“导演觉得我眼神太犀利了,就让我收眼神。还说我走路太快了,所以就在我的腰上绑了七八瓶矿泉水,冬天装热水,夏天换成凉的,这样就能让整个人底盘很重,上身很轻。当然这都是外在的,内在的自己也在不断地揣摩。”
然而,就在姚笛重新调整好状态,逐渐熟悉林黛玉时,却遭遇了再一次的“晴天霹雳”――改演王熙凤,那时距离开机已经没多久了。“最诧异的还是换我演王熙凤,虽然李少红导演最开始提过,但我一直没在意。她当时一跟我说完,我就‘疯’了,之前的所有准备全废掉了。”
“王熙凤有大段词,一句话、一个字都不许错,错一个就从头再来,不光要熟练,还要结合动作、眼神,变成语言。”如此严格的要求让当时的姚笛接近崩溃。“导演就给我3天时间找状态,我实在没办法,就去看身边的女强人怎么跟人讲话,怎么处理事情。”
见过姚笛的人都知道私底下的她非常安静,要演出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气势来,私下里的姚笛暗自做了很多功课。只“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场,不仅要演出王熙凤的精明能干、事事张罗,更要会察颜观色,看着贾母掉泪立刻也“拿着手帕不停地拭泪”。这一连串的表演下来,姚笛从大喜到悲泣都表现得恰到好处。看得出姚笛为了这场戏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尤其是一登场的先声夺人,从不大声说话的姚笛就不知道练了多少回。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姚笛说话的声音都比往日高出一大截。难怪大家后来再看到姚笛的时候,说姚笛你又变回去了,不像拍戏时候那样说话了。
对于这部自己倾注了太多心血的作品,姚笛显得格外低调:“这部作品的起点太高了,而我们本身的文学底蕴还没达到,所以肯定会有很大差距。不过我们大家都很努力,从导演到演员。而我也从中成长很多,我想这就足够了。”
与郭德纲合作喜剧
结束了4年《红楼梦》的生活后,姚笛接的第一部戏就是与郭德纲合作的喜剧《三笑之才子佳人》。
《三笑之才子佳人》在一片争议声中上映,郭德纲的肥版唐伯虎、于谦的反串老夫人都是影片的看点所在。而以新人之姿挤掉大美女范冰冰的姚笛更是一反传统,将文静、秀气的秋香变成了一个活泼侠气的安保大队长,并大胆倒追起唐伯虎来,承担起另一半的搞笑戏份。
谈到自己此次的全新尝试,姚笛笑称连自己都没想到,是郭德纲开拓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从没想过自己会演喜剧,觉得跟我没关系,我也就当个普通观众跟着乐就行。”之所以接演这部戏,姚笛自称是“钢丝”,并觉得演喜剧应该挺好玩儿。
可是拍了《三笑之才子佳人》姚笛才知道,拍喜剧一点儿都不好玩儿,“我每天工作至少20个小时,基本是连轴转。每天凌晨三四时拍完,回去洗个澡,就又回去接着拍了。”除了辛苦,节奏感的把握更让姚笛伤透了脑筋,“拍喜剧特别讲究节奏感,同样一句话,郭老师说着就好笑,我说就不行。这需要很多经验,很多技巧,在这方面郭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
有了这次拍摄经历,姚笛笑称现在有好多喜剧找她演,但她目前并没有转型做喜剧演员的打算,“我接戏的标准,就是以普通观众的心态去看剧本,看它能不能吸引我。”
不怕被拿来比较
老版《红楼梦》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回忆,不只是“宝黛”的爱情,那个凤眼轻挑的管家二奶奶王熙凤更是创造了一个坐标。姚笛说自己从来没有完整地看过老版《红楼梦》,因为刚播出的时候自己年纪小,也看不懂;后来自己被选为王熙凤后,为了怕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已经买来碟片准备学习的她还是放弃了。因为老版的《红楼梦》太过经典,一旦看了肯定会受影响,那就成了单纯的模仿。
新版《红楼梦》对王熙凤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也因为严格按照120个章回本拍摄,将王熙凤的结局进行了更为全新及完整的交代。姚笛版王熙凤更注重的是内心变化,不动声色间计上心来,用这种更深的挖掘来表现王熙凤内心的东西。姚笛说自己不怕被拿来比较,因为塑造同一个戏剧角色这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老版的珠玉在前,大家的印象还很深,当然会做以比较。其实这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认可,希望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能够看到自己的付出与努力。
戏路越走越宽
最近,姚笛出演的恐怖电影《午夜心跳》将要上映,这是旅日导演张加贝的力作,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医院的故事,两男两女的感情纠葛加上阴深的布景,凭添了几许寒意。姚笛在片中饰演一个神经质的护士吴心瑶,因为爱人吴镇宇的背叛让她不能释怀,最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个角色与《红楼梦》中的凤姐反差非常大,姚笛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个角色,尤其是剧本写得非常细腻,在拿到剧本的那天晚上自己看完就不敢动,坐着等到天亮。这种日式恐怖电影对于心理的触动是最大的,就是那种从内心产生的恐惧非常可怕。所以姚笛毫不犹豫地就接下了这个角色。
就在《午夜心跳》即将登上大银幕的时候,姚笛正在军旅青春剧《葵花怒放的声响》拍摄现场马不停蹄地忙碌着。《葵花怒放的声响》由曾经创作过《激情燃烧的岁月》、《青衣》等剧的编剧陈枰亲自操刀,剧中塑造了一大批生动活泼的士兵形象。全剧通过妹妹袁小米(姚笛饰)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兄妹三人及其战友身上的“绿色青春”故事。这一角色对姚笛来说挑战更大,因为剧中人物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心戏,对演员的要求自然也会很高。但姚笛说到这个角色时却信心满满,她认为自己不能靠“王熙凤”火一辈子,想要在人才济济的表演圈占稳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拓宽戏路。
(本刊综合)
个人小档案
姓名:姚笛
出生地:浙江嘉兴
出生日期:1982年3月17日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
篇4
“红”一号姚笛
去年这个时候,新版《红楼梦》剧组正忙着密集造势,面对外界的不断质疑,连老江湖李少红和李小婉都偶有失态的时候,更别说一帮年轻主演们会出现对答不够好的情形。记者那时在好几个场合遇到过姚笛,她总是耐心回应着有关“王熙凤”的问题,只是一直微笑的她有时也会流露出无奈的神情。
可以这么说,新版《红楼梦》让姚笛关注度大增,但是离走红却还有那么一点距离。事因2007年“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开始,到2010年剧集开始播出,姚笛大部分见诸报章的消息都跟她的表演无关。首先是“换角风波”:原本是“宝钗”组冠军的她,中间被片方宣布将出演“成年林黛玉”一角,临开拍时,姚笛又摇身一变成了“凤姐”。如此折腾任谁都会有些抱怨,只是“八卦”顾不上当事人的心情,网友开玩笑喊她做“姚身三变”,除了传“有背景”,还说她和某投资老板关系好云云。对一位新演员来说,这些是非无疑是个包袱。《红楼梦》之后,姚笛也接了不少影视作品,包括和郭德纲合作的电影《三笑之才子佳人》,可惜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直到《裸婚时代》的播出。
这部由《蜗居》导演滕华涛执导的电视剧,以贴近80后年轻人婚恋问题成功吸引关注,不仅卫视收视率飘红,在视频网站的点击率也急速破亿,网友除了津津乐道剧中人物关系走向,也认真留意起两位主角的表演,对姚笛来说,此时谓之“红”。相比“王熙凤”这个角色,“童佳倩”这个80后女生很是普通,姚笛却因“她”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同。记者问她有没有预想过这种情况的发生,她说:“我看剧本的时候就被‘童佳倩’所吸引,因为她的真实,跟我也很像。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会产生共鸣吧。至于‘王熙凤’,这是一个文学经典人物,她的高度已经摆在那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王熙凤。这两者我没想过会用来比较。”
为新版《红楼梦》做宣传的姚笛很少谈及自己的压力,直到现在,享受“童佳倩”带来的欢乐之余,她终于能淡定地回顾4年的“古人”经历。原来当时精神压力几乎大到无法承受的姚笛,试过跟经纪公司的老板说不如别演了,身为赵宝刚公司签约艺人,靠着大树的她也按捺不住问自己:“我这是何苦呢?当时上赵宝刚的戏,不比现在强?”冷静下来,姚笛又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虽然整个拍摄过程我都很压抑自己,其实挺痛苦的,但我记得那天5000平方米的大棚,大铁门哗啦一开,我在门口站了有半个小时。当时我觉得天特别蓝,空气特别新鲜,担子忽然就卸掉了。《红楼梦》对我来说,让一些人知道有姚笛这么个人,让大家去见证我的努力,我的成长,这可能是对于我最大的收获。”
“裸婚时代”代言人
或许是迫切想摆脱“王熙凤”的压力,迫切想回归到现实生活,于是接到《裸婚时代》剧组的邀请时,姚笛很快答应出演,只是进组前两天,在跟滕华涛和文章见面的时候,她突然紧张起来。她说:“导演(滕华涛)对这类戏驾轻就熟,刘易阳这个角色也是文章的强项。我呢?4年里一直端着去演一个古人,我习惯了一抬手就是兰花指,坐下来就要仪态万方。那4年不是你想忘就能忘,想改变就能轻易改变的,我甚至对姚笛这个人都感到陌生。当时,我顾虑非常大,生怕掉链子,让观众看了不舒服。导演和文章就一直鼓励我,我就尽量告诉自己扔掉“王熙凤”,把自己还原成姚笛,再在姚笛的基础上往童佳倩身上靠。这的确很难,但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裸婚时代》里,“童佳倩”有很多80后女生的影子:爱漂亮,花钱狠,小任性,也不会做家务,不过她们很善良,也很勇敢,面对感情问题时会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姚笛觉得这些特点通通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我就是一个简单的80后女孩,很多80后女孩会有的小脾气小任性我也有,但是我们同时也有着善良的一面,正是这些特质拼凑出了真实的80后女生。”
戏里“童佳倩”从小被宠到大,在家有父母包办一切,嫁人后又有老公百般呵护,这一点就和戏外的姚笛大为不同。十几岁因为父母管得严,姚笛决定离家去杭州读艺校,20岁左右开始“北漂”生活,一度要在地下室居住。其实家境不错的她大可不必如此。问她为何这样选择时,姚笛说:“我从小就愿意做自己的主,我的每一步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虽然过程有艰难有很多苦,但是我比较乐观,过去的就不想,永远期待着未来的美好。”据说当年瞒着家人到北京考电影学院的姚笛,租住的是北影大院27号楼地下一层,刚上大一就到处跑剧组,从照片被当做垃圾扔了一床,到一步步有戏演涨片酬,从租房到买小房换大房,回头看,那些所谓的“苦”都是最幸福的经历。
荧屏上,“裸婚”后的刘易阳与童佳倩终因锅碗瓢勺、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孩子奶粉等等风波,最终走上离婚之路。这样的结局,连男主角文章都说不赞成“裸婚”,反倒是姚笛一直不讳言自己是爱情至上,即便物质跟不上,“裸婚”也无所谓,“大家很容易关注到的点是裸婚,都在讨论裸婚你是不是能接受之类,其实我觉得婚姻的重点并不在于你是不是可以抛弃物质,而是你是不是在意爱情。如果是单纯的爱情,就可以忽略物质的东西,这并不是说就完全不要物质了,而是说物质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不会成为可以挤走爱情的东西。”
双鱼座的姚笛笑说自己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认为只要爱情来了就应该大胆去尝试,不要让爱情被物质拘束,两人心往一处想,有问题多沟通,这样才能长久。“在对爱情的态度这一点上,我跟童佳倩是比较一致的,爱情至上,当爱来了,就要牢牢抓住,爱情是不讲条件的!我们都是那种对爱情热情度很高的女生,当爱情来的时候,不会去在乎其他的太多东西,不希望自己的爱情被物质束缚了。至于裸婚,我觉得还是心态的问题吧,两个人在一起到底是不是幸福不取决于是否有房有车有存款。只要能满足温饱,好好生活就是幸福。”问她会不会为了爱情放弃事业时,姚笛笑说得等这个人出现才知道。
篇5
关键词:中国古装影视剧;服饰设计;艺术研究
服装在影视作品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对人物以及剧情的刻画与引导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服装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人们可以通过服装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感受人物的心理,还能够在视觉得到享受。不管对人物的权利塑造还是对场景气氛的营造,服装设计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一、我国古装影视剧服装的特殊性
1.古装影视剧服装与一般服装的区别
古装影视剧服装与一般服装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服装。人们依靠衣服来防寒避暑,服装不但满足了人们生活、天气变化的需求,还满足了人们的身材、年龄、不同场合等实际需要。(2)服装的审美作用。服装是人类追求美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人们依靠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造型。此外,人们的审美习惯以及审美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社会性,离不开社会背景的影响。比如,唐代的女子流行穿着坦胸、大袖的衣裙,这时候的服装审美标准和当时的经济环境、文化背景都有着直接的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穿着的服装的与古装影视剧服装是有本质区别的。古装影视剧服装的作用是塑造有关人物造型,其作用与特征都应当服从于古装影视剧的特性,从而展现给广大人民群众观看。
2.古装影视剧服装的特殊性
古装影视剧服装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古装影视剧服装应当有效地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古装影视剧服装的根本任务就是打造出人物形象,它是塑造剧中人物特征的基本方法。在剧中人物服装的款式、颜色等都是充分按照剧本的需求,相关设计人员通过服装将演员塑造成为剧本中的人物,从而使人们感受到银幕上的人就是剧中的人。很多演员都十分注重服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带来的促进作用,通常优秀的服装会帮助演员感受到角色的特点,从而使得演员更好的演绎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张铁林所扮演的乾隆皇帝,他身穿官府龙袍,塑造了一个自然真实的乾隆皇帝形象,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2)古装影视剧服装造型的要求。古装影视剧应当给予广大观众真实的感觉,因此对衣服的质感、装饰物、银幕效果等都有着要求。第一,应当按照历史事实,在真实的历史条件下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所用的服装、装饰物等都应当符合时代的特征。第二,服装应当与人物、周围的环境、光线、氛围灯相协调,从而打造出真实、自然的氛围。
二、我国古装影视剧服装的设计
1.古装影视剧服装的类别
对古装影视剧服装进行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点:(1)依据古装影视人物的属性可以分为:男装、女装、儿童装、老年装等。(2)依据人物身份地位主要可以分为:皇上、妃子、大臣、奴婢、太监、百姓服装等。(3)依据人物在影片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关键人物服装、次要人物服装、群众演员服装等。(4)依据神话传说可以分为仙界、妖界、人间等。
2.设计对象
我国古装影视剧服装的设计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剧本是影视艺术的一次创作,是实现电影作品的依据。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工作者应当对剧本中情节发生的年代、政治情况、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主人翁的结局等等展开全面、详细的了解。并且合理的总结出当时的历史特点,从而为创作提供充分的依据。(2)对古装影视剧中的人物造型展开研究。每一部古装影视剧都有其时代特征,尤其是古装历史剧。它总体上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作为主要内容,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剧中的剧情、关键人物都是有史可依的。因此,剧中人物的造型也应当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并体现着当时的时代特点。设计工作人员在展开造型创作过程中,为了实现更好的视觉效果,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创新。在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不能有所遗漏,应当展开关联性分析,通过比较与概括,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特点。(3)收集与运用相关素材。在掌握了剧本中的人物特点后,服装设计工作者的首要工作就是收集剧本所提供的当时的服装情况。运用各种渠道进行收集,从而充分地掌握当时各种人物的服装形象资料。并且,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工作者在处理大量的资源过程中,应当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剧本风格和剧情展开构思,从而充分发挥出设计师对资料运用的主观能动性。
3.设计理念
对于设计理念来说,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工作者在展开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剧本中时代的特点,注重对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刻画,运用一些强调的方式,展现剧本中的理念。剧中服装应当符合历史,并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艺术创作,这样才可以体现影视作品的真实性,才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工作者在展开设计工作之前应当仔细阅读剧本,详细掌握剧本中的历史特征,思量剧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深入分析这个时期人们的穿衣特点。例如,相关工作人员在给新版《红楼梦》中的人物设计过程中,体现出了一些昆曲中的美感。他们推敲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文学家都会受到昆曲的影响。并且在那个时期不管是文学家还是别的领域的艺术家都会沉迷与小说和戏曲的世界中。他们认为当代人喜爱我国传统的精髓,因此希望人们不仅可以欣赏京剧、昆曲,还能够在古装戏中感受到我国传统的精髓。相关设计人员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有着科学的框架,在充分体现历史特征的同时,融入了一些虚拟性,并且结合了一部分现代元素,使得厚重的清朝历史背景多了一份活泼与叛逆。新版《红楼梦》与旧版《红楼梦》相比,在服装造型上更加有难度,因为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因此想要找到一个使广大人民群众都接受的风格,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4.具有特色的设计表现
在设计表达方面,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工作者在展开设计时应当深入了解古代制作衣服的方法,以及服饰搭配的技巧,可以经常采用一些特定的颜色与图案花样的面料来进行模仿。并且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工作者应当融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力来进行服装设计,为实现良好的视觉效果,在选材方面应当选择特殊材质的面料。
三、中国古装影视剧中服饰设计的艺术
1.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中的意境美
长期以来,我国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理念体现着一种朦胧的意境美,这也是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服装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着,体现着当时的文化存在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着关于历史、政治、艺术等方面的信息,在传递这些信息过程中流露着真实感情。服装设计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有有形与无形的区别,意境属于一种无形的艺术,它是情与景的产物。意境不管是从审美的角度还是艺术技巧方面都能够给予人们美的感受。例如,在《红楼梦》中,剧中人物服装与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审美意境,主人翁贾宝玉的服装十分鲜明的展示了剧中情与景的结合,从特定时间段的服饰到服装材质的变化都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了有关的时代背景。贾宝玉穿着华丽服装也充分的体现了此人物的女性化特征,以及人们温柔、甜美的感觉。从另一方面来说,对贾宝玉服装的设计也体现着一定的风格意境,其服装具有浓厚的生活依据,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人们美的视觉感受。从审美角度与服装文化来说,我国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不仅在设计技巧与色彩运用上给予人们美的感受,还能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陶冶人们的情操。《母仪天下》《倩女幽魂》等影视作品都展示出影视服装的华丽,使得人物与服装完美结合,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例如《红楼梦》中,王宝钗戏碟的场景,服装在此处有着调节的意义。由于此时的王宝钗与之前的形象截然不同,朴素的服装使得人物的外表与当时的意境以及人物的心理更加贴切。此处短暂的愉悦也是为了衬托出林黛玉葬花的凄凉之情,这样相比的手法更加突显了悲的情感。在我国古装影视剧中,服装设计所展现出来的优良传统文化使得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中的性格美
如今,人们的审美观念与思考问题的方法都有所不同,运用以往的服装设计理念以及服装原料对古装影视剧服装展开设计已经束缚了设计工作者的灵感以及古装戏的良好发展。许多影片在以往的基础上对这些部分展开重新设计,使得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服装本身的改良能够使得古装影视剧的服装与其他服装区别更加明显,对古装影视剧服装的设计更注重夸张与创新。在此类服装增添一些富有光泽的事物,能够使得服装更加高贵华丽,更体现出当时的意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当时的人物特点。例如,《武则天》一剧中,在服装设计方面参考唐代的款式,把金色的奢华运用到服装上,体现着唐代皇宫的高贵与奢华。另外,服装上图案的设计与位置的摆放可以对塑造人物形象起着一定的作用。我国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图案通常以各种形式配放在服装的任何一个部位,有的甚至整件衣服都布满了图案,图案运用于服装的不同部位能够强调视觉的中心,体现服装线条轮廓。我国古代文人喜爱用温文儒雅的动植物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充分展开其端庄典雅的气质。
四、结语
古装影视剧的服装设计不仅是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充分体现了审美意义以及社会价值。通过古装影视剧的服装设计能够更好的展开出剧中的人物性格,促进意境的形成,体现剧中所隐含的时代特点。相关设计人员在展开服装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当时的历史背景,适当地展开创新与改革,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古装影视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剑平,孙玉琦.写意与写实——以影视剧中黛玉的服饰设计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01).
[2]宋丙玲.历史与艺术重现:电影《花木兰》服饰设计简评[J].齐鲁艺苑,2010(03).
[3]石娜娜.浅析影视剧服饰造型设计的艺术特质[J].设计,2012(02).
篇6
目前,已拍摄完成的《新天龙八部》,正等待着首播平台湖南卫视排出最合适的档期,《新京华烟云》《新鹿鼎记》《新红高粱》也拉开了翻拍帷幕。更有意思的市场现象出现在一个经典神话题材上——今年将有三部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题材的电视剧开拍,分别是央视的40集《封神》、上海新文化传媒的50集《新封神榜》以及华策影视的60集《封神英雄榜》。
新一波翻拍经典浪潮正在袭来,且距离上一轮次2000年同题材翻拍潮,时间并不太远。
两次翻拍浪潮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陆绍阳认为,当学者们把文化研究成果与电视载体进一步结合,且电视制作技术不断发展进行新的探索,影视行业对经典名著的重拍就走到了成熟期。于是,四大名著新版和张纪中翻拍的金庸系列相继出炉,这些剧作皆被视为上一轮经典翻拍浪潮的代表。
与旧版相比,2010年高希希版《三国演义》更为“电视化”,避免了旧版的“活动的连环画”风格;2011年鞠觉亮版《水浒传》更“时尚”,加入了创作者的新阐释;2011年张纪中版《西游记》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视听体验,避免了旧版的“舞台感”;2010年李少红版《红楼梦》在影像风格上力图探索新的表达。这一时期的翻拍者们,依然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带着共同的情感体验和时代印迹。他们在翻拍经典上的表述,更为强调 “弥补遗憾”,即用更优良的制作实现过去因条件缺失而留下的空白。
对于翻拍经典,导演高希希这样强调:“态度一定要端正,不能胡乱改编,拍摄角度可以新,但对观众熟知的历史应该遵照原著,只在细节上进行虚构和艺术加工。”业内人士认为,相比早期版本,这一时期对经典的重拍并无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是在人物刻画、造型以及技术手段上有所突破。
随着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翻拍热潮再度袭来。由于一些经典作品在短期内已有过多次呈现,2013版《天龙八部》导演赖水清表示,创作团队在接到项目时的本能反应是“怎么才能拍得不一样”。
强调大投资、主打明星阵容、玩弄技术革新,这些手段在上一波经典翻拍潮中已被运用得淋漓尽致。要怎么创新才够“噱头”?主创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掘出新时期观众喜好,经过一些剧作的试验,新的经典翻拍剧在操作上渐有规律可循。
迎合年轻观众需求
善于讨好80、90后观众,是近期翻拍剧与以往阶段翻拍作品的不同之处。注重视觉,强调吐槽效应,擅用互联网传播渠道,是新翻拍剧易于与目标受众产生共鸣之处。 最基础的做法是造型出新意。赖水清表示,为了突出与其他版本的区别,新《天龙八部》走的是清新风,大批年轻演员担纲主角。外形“正太”的钟汉良令大侠乔峰不再粗犷豪迈,翩翩公子段誉干脆直接迈出国门,由韩国组合Super Junior成员金基范饰演。突出角色的青春气息,刻画“花样美男”,是新翻拍剧特别强调的部分。赖水清表示,为了与过去观众心目中的固定形象拉开距离,制片方还邀请到奚仲文挎刀人物造型。奚仲文是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服装设计师,这次制片方要求他取得“令人震撼的突破”。
而此前,新《天龙八部》在网络上流出的被网友疯狂吐槽的“奇葩”剧照,据传也是制片方刻意为之——以“槽点”换取关注几乎成为翻拍剧的必杀技。市场证明,此类剧开播之后,即使恶评如潮,但其普遍收视率反有越骂越好之势。“注意力经济”成为影视行业把玩“经典”的商业法则。
其次,增加感情戏也是新翻拍剧惯用的操作方式之一。虽是“戏不够情来凑”,但制作方也喊出了“展现人性的需要”“以情动人”的口号。
于正表示,“《笑傲江湖》是经典,开头和结局大家都已经知道,怎么才能让观众依然爱看,这很关键。”因此,他在新版剧中设计了比原著更为纠结的感情戏,令孤冲对小师妹的感情从有到无有了过渡,并着力刻画任盈盈对令狐冲的一往情深。除此,擅长话题制造的于正还进行了颠覆性改编,干脆让东方不败直接成了女儿身,并与令狐冲产生感情
三部“封神”新剧在创新上也各显神通,据悉央视版会加入爱情元素,二郎神和妲己有感情戏;上海版则号称采用“3D技术”,力图呈现魔幻大片风格;华策版加入了动漫元素,演员走偶像路线,过去老态龙钟的姜子牙摇身变为帅气男子,也拥有一段感情戏。、
“假如完全按原著拍,观众除了画面还能期待什么呢?”于正说。
对此,中国社科院传媒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并不认同,“很多人以为颠覆就是创新,其实不是。”在时统宇看来,翻拍经典有三个基本原则:忠实原著、注重审美、适度创新,“只有具备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底蕴,作品才可称为经典。”
不过,年轻观众们用手中的遥控器和网络飞涨的搜索量,表达出对新翻拍剧的高度期待与“接纳”。对此某卫视购片部门负责人表示,如今要让观众静下心来看电视很难,因此新的经典翻拍作品倾向于制作得浅显、“时尚”一些,这也符合大众对快餐文化的需求。“按照现在的收视取向,翻拍剧对经典的彻底颠覆,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新趋势。”
市场环境
已稳坐“翻拍霸主”地位的张纪中,曾多次说起筹拍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时,一连5次被不同投资者拒绝的经历,因为当年作者石钟山和导演康洪雷尚无名气。作品虽好,但若团队里拿不出叫得响亮的名号,受到认可的过程会很艰难。相比之下,张的翻拍剧虽争议不断,却很少为找投资操心。
“经典翻拍,无论从品牌炒作,还是后续的市场运作都有原创剧无法比拟的优势。”某剧宣传负责人表示,在经典旗帜下,因剧集故事已获得市场认可,所以投资方大可不必依靠明星艺人打市场,大幅节约了高昂的演员成本。如《新鹿鼎记》的主演韩栋,《新京华烟云》的李晟、李曼、阚清子、高梓淇等,都是新生代演员挑大梁。
同时,制片方也看重经典作品为企业品牌带来的价值提升。慈文传媒当家人、新版《西游记》出品人马中骏翻拍过《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等多部金庸经典剧。他曾表示,希望经典改编电视剧能助其开拓海外市场,而若新版也能如老版一样反复播出,“这种价值是无法计算的。”曾经,张纪中带着他加盟华谊之后出手的《倚天屠龙记》,成为了华谊上市的王牌之一。现在,上市公司华策更是明确提出将翻拍经典武侠剧作为内容生产的重要部分。有时,经典翻拍无关故事,而在于资本。
篇7
【关键词】接受修辞;互动修辞;修辞幻象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科研项目[编号:125]
一、影视作品 “接受修辞”与“表达修辞”的信息差
修辞是“追求语言交际有效性的行为。”而语言交际由表达者、文本(语言)和接受者构成,任何一环的缺失或失误都会导致语言交际的失败。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编码与解码之间存在效果差,既“表达效果和接受效果之间的差,或者说是表达和接受的信息差。”表达修辞追求效果差无限趋近于零的最佳话语效果,而接受修辞则在效果差中体现出其创造性与重要性。
1992年,谭学纯教授在《接受修辞学》一书中,一改以修辞表达研究为主的模式,将接受者放在与表达者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研究,通过对修辞编码与修辞解码的双向研究,更全面的认识修辞学。
尧斯从受众的角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指出文学作品,即使出版发行成书,在没有读者阅读前,也只是半成品。影视作品更是如此,创作者通过各种修辞工具对观众传情达意,观众以接受修辞对影视作品的表达修辞进行审美解读,没有经过观众接受修辞检验的表达修辞是不完整的。因此,对影视修辞活动的解读必须建立在对表达与接受的双向研究之中。
在影视作品的修辞活动中,“人们交流的不是句子,正如同不是单词(在严格的语言学含义上),不是词组一样;人们交流的是思想,亦既表述”影视作品创作者的表述是一个具体的符号化的过程,凭借修辞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把间接、抽象的文字语言转换为直接、具体的视听语言,将文字作品中的不可见的虚拟世界,用图像(能指)与语言(所指)联系起来,构建成影视作品中与人类认知无限相似的“真实世界”。例如:以树木春夏秋冬的发芽、碧绿、金黄、光秃,按季节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影视作品中春去秋来,时间流逝的效果。这正是利用了树木本身的物质特性和人们对此的认识而达到的。而在电影《敢死队3》中,利用定时炸弹倒计时的画面,就可以让受众感受到命在旦夕的紧张感。这正是利用了人们对倒计时结束,炸弹就会爆炸的逻辑认识而达到。可见,影视作品表达者的修辞工具是“人们创造并使用的用来传情表意的各种传播符号的总和”。即,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
“根据心理学家阿尔伯・马若宾的公式:信息传播总体效果=7%用词+38%的口头表述+55%的面部表情”,可知,影视作品的接受修辞是一个复合的理解过程,接受者在接受表达修辞信息时,会受到各种修辞工具的影响,且影响不同,这也是导致表达修辞与接受修辞,完全不同、部分相同和完全背离的原因;同时影视作品意义的空隙也是导致表达修辞与接受修辞具有区别之处。仁美・彼得斯指出“并非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心理感受都具有外部的空间造型,都具有外在的表现形态,人类的某些情绪、感受、思想和精神状态是无形的,抽象的,无法诉诸视觉的,它们不具空间的存在”。所以,影视作品的表达修辞在语言文字、形象画面和意义思想的衔接中会出现空隙,而这种缝隙正是表达修辞和接受修辞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些影视作品表达者善用这些空隙,有意识的利用“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就使得影视作品的表达具有让各类观众在接受中对作品表达修辞不断延伸,又不产生背离、互相矛盾;而有的影视作品表达者则没有意识到这些空隙,导致表达修辞和接受修辞背离,造成表达修辞的效果不明显。
二、观众“接受修辞”的多样性
在接受影视作品的修辞表达时,表达者与接受者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接受者类型复杂多变,不同接受者对同一修辞表达不同的接受角度,会形成多样化的接受修辞特征,使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出现协调统一、部分相同或误差明显等情况,主要表现为两种状态。
第一,理想状态:接受与表达协调统一。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的协调统一属于理想交际状态,建立在接受者与表达者语言经验、审美经验、文化经验、社会经验重合的基础之上。例如,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母亲在营救被同一块板子的两头压住的一双儿女,只能撬开一边救出一个时,选择救儿子而放弃女儿。接受者能够理解表达者让母亲选择儿子所表达的“重男轻女”社会现象意图,正是建立在接受者与表达者对“男尊女卑”现象共同的经验基础之上,属于不违背修辞表达者意图的正向接受,就这点上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疏离的接受状态:接受与表达部分相同或误差明显。“没有两个人对语言拥有同样的经验。”这导致接受修辞和修辞表达往往有所区别的,而这种区别又分为几种:一种是接受与表达之间信息差别微弱,不违背表达者的意图,对影视语言的理解不产生影响;一种是接受与表达之间有部分信息差,对部分影视语言的理解产生影响;还有一种是接受与表达之间区别较大,不但违背了表达者的意图,还影响了对影视语言的理解。
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不尽相同的状态是较常见的。例如,在电影《良家妇女》的字幕中,以双腿跪地的象形字代替现代汉字中的女字时。不同受众在影评中对电影使用象形女字有不同的见解,有的接受者的理解是表示古代妇女地位的低下;有的接受者的理解是表示古代汉字故事中的“抢婚”风俗;有的接受者的理解是为封建社会对良家妇女的定义就是女人必须要屈服于各种礼教;有的接受者的理解是妇女犯了错,违背了良家妇女的行为规范等等。这正是接受者从同样的修辞表达中接受到了表达者的部分意图,或延展了表达者的修辞。
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误差明显的现象,会导致整个修辞与的失败。例如:近年来网络上有受众从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表达中得出大头儿子不是小头爸爸亲生儿子的结论。接受者从表达者的言语选择中推论――大头儿子叫的是“小头爸爸”“围裙妈妈”,而不是“爸爸”“妈妈”,得出是区分亲生父母的结论;还有接受者从画面选择中推论――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头”的巨大差异,得出两人的遗传基因不同而非亲生。这样的接受与表达者的修辞意图完全背离,使两者误差明显。这是接受者忽视了表达者的修辞对象主要是儿童,修辞表达以体验性情感展现为主,接受者用概念性的逻辑递推来理解表达者意图,必然导致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的错位。
三、观众“接受修辞”的成因
1、社会传播语境影响
受众作为社会人其接受修辞,除了受修辞表达影响之外,还不可避免的受社会传播语境的影响,社会传播语境包括社会语境和传播语境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语境。就影视作品的表达者而言,完成修辞表达的社会语境是固定的,然而就接受者而言,他们接受影视作品的修辞表达时,受到社会文化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影响。例如,当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录片《火车进站》第一次在电影院播出时,受众看到荧幕上的火车向自己驶来时感到无比的惊恐,有人甚至跑出影院;而21世纪受众看到火车向自己驶来时,没有丝毫的恐惧之感。这正是由于接受者对影视作品接受修辞的历时性的社会语境变化引起的。影视作品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受社会通用符号的影响,面对各国不同的受众时,影视作品表达者使用的语言文字需要转换为接受者所使用,比如中英文字幕电影,在转换的过程中修辞表达就会融入了翻译者的接受修辞色彩。
第二,传播语境。在电影院传播时,受众在有组织的环境中接受修辞表达,修辞表达不受外界干扰,注意力相对集中,影视作品按创作主体表达的快慢、顺序不中断的传播,接受修辞以延续性的瞬间体悟为主;在电视上传播时,受众在松散的环境中接受修辞表达,注意力相对分散,修辞表达常常受到广告、家庭活动等影响,影视作品创作主体表达的快慢、顺序间断性的传播,接受修辞以片段性的延时效应为主;在网络传播时,受众可以在各种环境中接受修辞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外界干扰,随意性强注意力分散,但影视作品的快慢、顺序按照接受者的喜好调整式播放,接受修辞以开放性的自我选择为主。
2、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
影视作品中同样的修辞表达,在受众中呈现多样的接受修辞特征,是源于观众产生的修辞幻象,是“欣赏者通过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作品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这种再评价来源于受众接受影视作品不同的心理活动,不同的受众具有复杂的个体差异,其接受心理会依据自身的需求、动机以及倾向来调整表达修辞。
2.1投射心理
在影视作品的接受活动中,当修辞表达者提供理解作品的参考信息不充分时,受众的判断和理解会杂糅自身特质与思路。例如:电视剧《大宅门》的台词:“我不要这些蒙古大夫给我看病……”引发了导演郭宝昌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89名蒙医的官司。蒙医工作者在书中表示:“作者通过情节设置,采用对比手法,把蒙古大夫贬得一钱不值……”然而,导演郭宝昌则在法庭上表示影视作品中“蒙古大夫”来源于老北京俗语,表达“医术低劣专下猛药的医生”的意思。但“蒙古大夫”语意的不确定性,使受众在投射心理下将自身民族和职业特质带入,从而导致了与影视作品表达者表达修辞的差异。
2.2逆反心理
受众的主人意识,会使其在接受影视作品时产生某种预存立场、思维定势与控制欲望,导致与影视作品中的修辞表达原本意图相抵触的情绪或心理。例如,网络自制剧《报告老板之小四代》将《小时代》的表达修辞“我喜欢你,又不是因为你从小就有奔驰车接送而喜欢你。”改为“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从小就能坐有空调的公交。”以“有空调的公交”替代“奔驰车”,这种不等价的修辞替换,改变了修辞的逻辑关系,是接受者对影视作品表达修辞“炫富”的抵触与反讽。
2.3从众心理
大多数影视作品受众本身具有大众性接受心理,在审美判断上,从众心理非常突出。例如,四大名著改编的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和《三国》,在对比新旧版本的电视剧时,受众对新版剧中人物语言几乎是一面倒的批评,使用原著文言的新版《红楼梦》被批评“比老版使用白话翻译晦涩”,使用现代白话的新版《三国》被批评不如使用文言的老版有古代感等等。归其原因,一是受众先入为主的观念之外,二是跟风批评的从众心理。
2.4晕轮心理
受众在接受活动中会将对认知对象的印象扩展到其他方面去接受,从而得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整体印象,就像月亮的晕轮一样,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多的圆圈。例如:电视剧《爱情公寓》中,饰演从一而终好男人的演员陈赫,在社会生活中的婚外恋情爆出时,该人物在真实修辞域和虚拟修辞域的形象产生矛盾。影视作品中人物表现深情的种种演绎,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被全盘否认。在电影《夜宴》中,饰演厉帝的演员葛优一直以冷幽默形象被受众喜爱,受众形成了看到葛优就联想到冷幽默的思维定式。因此,悲剧色彩浓重《夜宴》首映时,无论剧情和演员如何正经、凝重,观众在葛优出场时都屡屡笑场。
四、结语
在影视作品修辞活动中,接受修辞受表达修辞的影响,表达修辞受接受修辞的检验。影视作品中同样的表达修辞,在不同观众的审美解读中会呈现多样化的接受修辞效果,这与社会传播语境和观众的接受心理息息相关。因此,创作者在表达修辞时要对目标观众的接受修辞进行预设,尽可能避免在传情达意时出现表达与接受相背离的情况。影视作品表达修辞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之处,正是观众参与度最高,接受修辞最多样之处。如何让观众的接受修辞能充分的参与到修辞活动之中,使得影视作品修辞既能得到发展和延伸,又不与表达修辞相矛盾,是影视作品表达修辞最重要的功课所在。
参考文献:
[1]胡范铸.《修辞是什么?修辞学是什么?》[J].《修辞学习》,2002,(2):2
[2]王希杰.《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J].《辞学新视野》,2010,10,社会文献出版社,张学立主编:113
[3]巴赫金(俄)著.白春仁等译.《巴赫金全集》[M].第四卷,河北人们出版社,1998:158
[4]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
[5]谭学纯,唐跃,朱玲著.《接受修辞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87
[6]仁美・彼得斯,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华夏出版社,2003 :25
[7]沃尔夫冈・伊瑟尔(德)著,金元浦,周宁译.《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05
篇8
为此,华视专程邀请导演郑晓龙及主演陈建斌、孙俪赴台宣传。而本刊记者独家专访和拍摄陈建斌之日,即是他从台湾返京的第二天。
《甄嬛传》的火爆除了收视,还引发了许多热议话题及大家津津乐道的“甄嬛体”。
见到陈建斌时,记者亦“甄嬛体”了一把:今儿天气甚好,私下想着出外赏花游玩是极好的。不过能跟“皇帝”说说话聊聊天,倒也不负恩泽。
陈建斌留了胡子,他说是为下一个皇帝“赵匡胤”留的。如此,让他的文人气质又多了几分酷帅。难怪,台湾媒体评价他是时装型男,高帅有型。现在陈建斌在台湾人气很高,《甄嬛传》之前,刚刚播出过他的《乔家大院》。而他主演的新版《三国》亦即将播出。
说到这次台湾行最深的感触,他直说为大家的热情所感怀。
“我们去六合夜市时,导游说有一个去过的奶茶店做得很好,让我们一定尝尝。到那儿之后,老板娘跑出来要跟我合影,还叫我皇上。”
“在华视举行的观众见面会上,现场有位 91岁的老伯伯从早上就开始排队,只为见演员一面,把签名海报带回家给亲友看。我们那天是下午两点开会,听说他早上九点钟就去了。据说他是老师,很有文化,签名的时候他跟我谈了很多。”
除此,琼瑶和平鑫涛夫妇还专程请陈建斌来家做客。因为蒋勤勤出演过琼瑶剧。起初,他们是因为蒋勤勤的关系关注到陈建斌,后来他们看了他主演的许多作品,渐渐地成了陈建斌的忠实粉丝。
“我一进他们家的客厅,发现茶几上放的全都是我的碟,《甄嬛传》、《三国》、《乔家大院》甚至还有一部现代戏《你是我爱人》……我都没想到!(笑)两位老人很真挚,我们聊得非常开心。我觉得琼瑶老师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很有见地,她虽然七十多岁了,但是她的心态一点都不老,依然有创作力,还说最近一直在写一部新作品,马上要拍,并希望能跟我合作。 ”
陈建斌称聊天中他感觉琼瑶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断然不可能写出那些唯美而浪漫的作品,她不是写了一本,而是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小宇宙、小世界,这需要非常强大、足够完美的心理空间才行。”
话题回到《甄嬛传》热播的现象,陈建斌称虽然时代不同,但人性是相通的。“几千年以来,人类在不断进步,进步的是外在的东西,比如衣食住行,但是没有变的是人性。因为以前困扰着我们先人的很多东西至今仍然在困扰着我们,其实衣服是技术层面的东西,那都是可以解决的,最难把握的是将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比古人的心,拿普通的心去比帝王的心。帝王受到了伤害也会疼,有了爱情也会高兴,生病了也会难受,天气好了也会开心,这都是一样的。”
关于热议中的一些负面观点,比如说该剧少了些光明的向往,内容皆是 “勾心斗角、冷硬与荒寒”。对此陈建斌称这要归结于封建制度的本质,他很认同导演郑晓龙对《甄嬛传》批判主旨的确立:我希望观众能够通过 《甄嬛传》中悲惨的人物命运感受到强烈的批判精神,不再把阴暗吃人的宫廷当作向往的地方,不再被某些宫廷戏误导想穿越回到古代。
而这些亦是通过剧中每个人物悲惨的结局所反映出来的。“如此,才让人懂得古代社会对人性的禁锢,也提醒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陈建斌如是说。
跟剧中的“雍正”一样,生活中的陈建斌也以“冷面”著称,被视为“气场”很强大,但此次对话,捕捉到他许多真性情,让“皇上”多了许多亲和力。如孙俪所言“真正接触了陈建斌,会觉得他是一个内心很纯真的人。”正所谓侠骨柔肠陈建斌。
BQ=《北京青年》周刊 CH=陈建斌
改变自己也能达到想要的东西
BQ:关于《甄嬛传》中你扮演的雍正,有一点争议,就是觉得年龄偏大,有些老态,你怎么看?
CH:因为我没有看过小说,流潋紫在我拍完戏之后才给了我一套书,非常厚。一开始我接到剧本时,并不知道流潋紫,也不知道这本书,我就把它当作一个剧本看的。我查了一下雍正的资料,雍正 45岁登基,剧本一开始他就已经是皇上了。所以,后来到电视剧播的时候,一些书迷觉得我跟书里很年轻的形象不符。但我能够理解,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哈姆雷特》不断地上演,不同的人扮哈姆雷特时,他演的肯定是不同的哈姆雷特,比如非洲人演的时候他是一个黑人王子。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的心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他总是有不满足的地方,即便是劳伦斯·奥利佛本人演的哈姆雷特,也还有很多人不喜欢。其实只是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而已。
BQ:如此看来也给观众更多的选择空间,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CH:不同的演员去演同一个人物是好事,一是说明这个人物有魅力,就像《三国》中的曹操,在我之前和之后有很多非常好的演员在演这个角色,他们之所以肯演是因为被这个角色身上的魅力所吸引;其二,不同的观众会欣赏不同演员的表演,也许我们每个演员都是挂一漏万,表现的可能是这个人物的某一方面,但是你把这些人物结合起来的时候,发现这个人物非常光彩夺目,他有很多个侧面,这多有意思!
BQ:后宫戏通常是以女人为主,当初最吸引你上这个戏的因素是什么?
CH:郑晓龙导演是我一直都特别喜欢的导演,我喜欢他以前拍的《北京人在纽约》等,也很想和他合作,所以他来找我,我很高兴。但是把剧本拿来一看是女人戏,我心里也犹豫了一下,决定先看看剧本,结果被剧本吸引了,不由自主地想往下看。我觉得这是一部好作品,下面要做的是克服我身上的“虚荣心”,因为这部戏不是以我为主。以往我拍的戏都是以我演的人物为主,但是我觉得这个作品非常好,斗争了一下,还是说服自己接了这部戏。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有一句话叫:“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不管什么样的角色,只要是演好了,都是一个很好的艺术作品。况且,这个人物分量也不轻。
BQ:你决定演这个戏时,甄嬛和其他妃嫔们的人选都定了吗?
CH:孙俪已经定了,其他人我不知道,其他人可能是后来定的。
BQ:通常你接戏对手也是一个考量因素吧?
CH:是,我以前特别看重对手,但是现在已经变了,我都可以接受。实际上,生活中的境遇是千变万化的,你不能老用自己脑子里的一套东西去套生活,觉得生活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走。我只能说生活教育了我。生活是这样,演戏也是如此。如果我天天能够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一起演戏,我很高兴,但她不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是别的演员也很好!你得发现别的演员身上的优点,而且没准他身上呈现出来的东西会更有意思。
况且,我现在可以跟任何一个演员演我想演的戏。如果我想达到的话,我不用非得改变对方,我改变自己也能达到想要的东西。由此可见,对手不是绝对的,自己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BQ:虽然你自己的心态调整得很好,但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大多数跟你合作的演员都会觉得你气场强大,本能的会有些威慑力……
CH:对,他们老说这种话题,但我自己没感觉到。也许是这样的,举一个例子,在拍《甄嬛传》的过程中,你问我跟孙俪熟吗?我可以明白地告诉你,我和孙俪没有我跟甄嬛熟,因为我见到她 99.9%的时候都是已经化好妆,穿上了古代的衣服。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对词,生活中我们在开拍之前郑导把我们约在一起吃过一次饭,到今天为止也就是仅此而已。我跟其他的演员也都是如此,到了现场大家已经都扮好了,然后开始对戏。我跟导演聊得比较多,她们女孩有些话题我根本都听不懂。比如我在皇上的位子,她们都在旁边坐着或者跪着,本来挺安静的,一个镜头拍完了,她们就同时在屋子里说话,你什么也听不见!那时候我就选择离开屋子到门口抽根烟。
BQ:所以,前不久在《甄嬛传》的庆功会上,看到现场穿着现代装的“妃嫔”,你竟一时对不上号,恍如隔世。
CH:我真的不是开玩笑,因为我没怎么见过她们在生活中的样子。那天在庆功会上,她们穿着现代的衣服,要不说名字很多人我都对不上号。因为戏里的样子需要很多造型,每个人一个样子,一弄成现代妆,差别特别大。
BQ:回到气场的问题,我觉得你属于不怒自威的,呵呵,长成这样没办法了!
CH:可能是我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希望能够特别直接、特别真实地进入到情境里,去更好地完成。我会特别集中注意力,不希望有别人打扰,或者不希望有什么别的分心。我能理解他们这么说的原因,也就仅此而已。
BQ:记得最初你跟蒋勤勤在《乔家大院》是不打不相识,当时她投诉你经常改剧本,让她措手不及。这次拍《甄嬛传》时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CH:拍《甄嬛传》的时候,我一个字儿都没有改过!(笑)真的。因为这个剧本是一个特别成熟的剧本,没有必要改。其实改和不改都是可以的,改是为了更好。如果你看到这些东西有问题,而且你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但你因为怕得罪人就不说出来,想混个好人缘,落个好口碑,那我觉得你太坏了。什么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些必须要说出来,为了这个事情更好没有什么规则不能打破。反过来说剧本已经非常好了,我没有找到比它更好的方式。如果我找到比它更好的方式,我也一定会说。
BQ:这也是《甄嬛传》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有一个好的剧本基础,再加上选到很对的演员,让人觉得整体都很好……
CH:要做到这一点真的是有一个前提,文学基础要好。我只是举个例子,就像《红楼梦》中几笔描述一个人物形象就出现了。然后到拍的时候,导演选择演员特别重要,郑导不是按照选美来的,前两天我们在旅途中开玩笑说,也不知道是她们变成了戏里的人,还是戏里的人变成了她们,她们越来越像戏里的人。这说明导演把演员选得非常准确。
被角色潜移默化的影响
BQ:雍正以“冷面”著称,这个戏中他对手足和妃嫔不乏狠毒的一面。演了雍正,你如何评价他?
CH:其实我觉得雍正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工作狂”。他在位的时间不长,更多的时间是在等待,等到了 45岁。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九王夺嫡”肯定特别复杂,一定很难熬,把他从年轻人熬成了一个45岁的大叔,然后才当上皇帝。我觉得比起他当皇帝的这部分,更重要的是琢磨他当皇帝之前的过程。因为我到 28岁才研究生毕业,29岁主演了我的第一部戏,起步非常晚。
那天到台湾时他们又问吴奇隆的事。1987年小虎队在中央台播了,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出道、出名,我还在上中学,虽然他跟我同龄。然后他继续演艺事业,我开始上中戏,上完中戏又上研究生,1998年才毕业,1999年才主演了第一部戏。比起雍正 45岁的等待,我还差 16年,而且我即便没当演员,没出名,还是过正常的日子。这样想来,会理解为什么雍正当皇帝那么勤政,什么叫要把失去的光阴都夺回来?他觉得每一秒、每一分钟对他都很重要。他特别渴望把自己的每一分钟都用在工作上,用在江山社稷上。我非常理解,因为在我们学校,包括我自己,都有过这种漫长的等待,还有些 40多岁仍在读书的博士后,她们中还有许多是女性。
一旦她有一天得到了工作的机会,真是时间不够用!我们经常觉得他们在吹牛,怎么会时间不够用呢?累了就要休息!有些人真不是这样的,因为他被剥夺工作的时间太长了。
BQ:如此他的“狠”也可以理解,因为得到不易。
CH:太不容易了。有些时候人越成熟,越是会为了某些重要的事去牺牲一些不重要的东西,曹操也是一样,“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大家都说这个人坏透了,其实我觉得不然,如果你在那样一个时代里,用曹操的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来说,一百个人中才能活下一个人,白骨都在原野上,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有特别清醒的人来做这些事。
曹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人,他和雍正最大的区别在于,曹操是开创者,雍正是守业者。他们俩都是胸怀天下的人,这是相同之处。如果把人分成大写的我和小写的我,他们在某个时间都可以称得上大写的我,因为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是你觉得望尘莫及的。
BQ:演员和角色有时会互相作用,你觉得如今心态的改变有这些角色的影响吗?
CH: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有可能。有些东西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跟他们在一块的时间很长,可能会影响到我,把那个小小的我变得稍微大一点。
BQ:近几年穿越戏、后宫戏比较热,比如《宫》、《步步惊心》及《甄嬛传》等,你怎么看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这种热度吗?
CH:我记得拍戏之前郑晓龙导演说了一句话,特别出乎我意料。他说,我们要批判这个东西,这个封建制度是有问题的。在封建制度中所有的人,最终会沦为它的牺牲品,包括皇帝也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等我拍完了这部戏,回过头来想这件事情,在我们十几岁的时候看过很多影视作品,甚至前不久都在不断地看。当你心灵处于萌芽状态、渴望了解这个世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的时候,你看到了某几部东西,对你的人生、对你的一辈子都是有影响的,可能就建立了你生命中某个很棒的东西,它能够支撑你一辈子。
我们现在已经是从业者了,已经从看电视的人变成了演电视、拍电视的人。我们拍出来的东西如果有收视率,说明有很多人看,小孩看了以后会受影响,你希望他能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影响?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当你把小孩换成你的家人,你当然希望他受到一个正直的、很好的影响。这就回到了郑导说的话题,必须得有眼光,以这种角度去看待问题,传达出来的信息才是正面、积极的。否则就像以前很多类似的戏那样,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我觉得这类问题是要考虑的。
BQ:当时拍这个戏的时候会想到这么火吗?
CH:我拍戏从来不想这些。因为你没法想,不可能这么去想问题。只是像我刚才跟你说的,这个剧本既然能够吸引我,也一定能够吸引很多像我一样的观众。吸引越深,就说明爱看的人越多,你能想到的也就这么多,其他剩下的也不是我考虑的事,我也从来不考虑。
此时此刻最幸福
BQ:雍正是一个严父,感觉上你在家里亦是严父吧?
CH: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父亲。我跟儿子非常好,能和他感同身受,有些事不用他说,我们有心灵感应。但是在原则问题上,我是不会迁就的。
BQ:你经常在外拍戏,其间与儿子的沟通多是打电话吧?
CH:是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好事,分别的时间长了,你会更加珍惜这种感觉。从《荷马史诗》开始就有一个很重要的母题,就是回家。这个母题经常被我碰到,我去拍戏时会觉得回家的路途特别遥远。昨天也是,我们早晨四点多在台北起床。七点的飞机到香港,在香港误机,晚上十点半才到。这一天充分地感觉到回家真是太难了!但是人又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不断地被某个目标或者某个梦想吸引,不断地离开家,然后又回家。
BQ:勤于思考的人,感怀也颇多。
CH:我二十岁上大学,二十八岁研究生毕业,确立我人生观最重要的年头,我都在学校里读书。如果当时孟京辉没有拉我当演员,我可能会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做一个教师。但是即便我现在做了演员,我的生活习惯已经无法改变了,还是按照那个生活规律在走。不管是男人、女人,上了一定的年纪以后,他的穿着都有自己的套路,不是什么衣服都愿意穿。这是多年的习惯、修养、性格历练成的,说话也是如此。就好像你打开电脑,电脑里有那么多的信息,可能你感兴趣的并不多。你要敢于拒绝不喜欢的东西,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BQ:拒绝诱惑最考验心智。
CH:《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口爽的意思就是说各种味道都来了,你就会丧失味觉。后面还有一句话,它形容最奢侈的游戏,比如打猎等会使人心发狂,跟很多的现实生活很相像。因为现在的物质很容易满足各个感官,虽然信息足够,但是我们的人体进化得很慢,我们的心灵、脑袋和五官进化得特别慢,它还没准备好。我想那一定是会出问题的,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得忧郁症?可能就跟这个有关系吧。
BQ:听说拍戏之余你很喜欢玩植物大战僵尸,这似乎跟刚才善于理性思考的你不搭……
CH:拍这个戏时正流行植物大战僵尸,现在这个风儿过去了,我也不玩了。我也在想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它?里面讲的其实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不正确的生活方式,植物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依靠阳光,但是生长需要时间,它不能马上生长出来,而且它在成长阶段很脆弱。而僵尸代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举一个例子,里面有一个读报纸的僵尸,戴着眼镜,穿得非常邋遢,他本来走得很慢,你把它的报纸打掉后,他很生气就跑得飞快。特别像生活中很多人的性格,为什么呢?按照我的想法,不正常的生活方式,比如报纸代表信息等,如果你信息接受得不对,你就会发狂。
一个东西在全世界能受到那么多人的欢迎,也许创作者都没有想到,但它一定是迎合了我们心里的某种价值观。你把这个东西反过来不行,我们会本能地排斥它。就像我们说的电视剧一样,里面一定有对的东西。
BQ:现在蒋勤勤拍戏的数量不多,更多的时间给了家庭和孩子,关于这点你们平衡得很好吗?
CH: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规划,真正的生活应该是顺其自然。就像一艘在河流里的船,顺着河流缓缓地向前走,会遇到风浪,也会有开阔的地方让你看到很好的风景。我觉得该感受的东西一定要感受,该受的痛苦也不要回避。
其实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不管你心里怎么想,生活一定会告诉你一些事情。但是你得有这颗心,迎接生活给你的感悟也好、打击也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版教育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