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1 07:4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指导训练

具有工具性、基础性的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任。针对农村中学具体的教学实际,寻找语文教学工作的突破点,是我们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阅读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础,抓住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切入点。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对书面语言材料基本信息的感知和筛选能力呢?下面我联系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明确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习中重要性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给予学生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弥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又开阔视野,也要了解一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均有所了解。这样就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选择切合实际的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欣赏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形式活动。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三、适时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与测试

要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农村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相对贫乏和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方面,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或者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阅读鉴赏能力与写作训练适度结合

篇2

1、少数民族中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然而,中学的素质教育测评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考试分数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大部分语文老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即使安排了一定的阅读形式,也是走过场,根本不求实效。

1.2 忽视课外阅读指导。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课外书藉的认识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弄懂书本知识,完成相关练习即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靠课内的篇目和时间是永远不够的。

1.3 忽视指导方法。许多语文教师分析起课文来条理清楚,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对指导学生阅读缺少方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就知识来说,却不提出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深入体会。特别是文章的抑扬顿挫、节奏、表情和韵律等都不提出,有些教师只是授人以鱼,根本不授人的渔。

1.4 忽视阅读主体(学生)。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接受情况,缺乏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

2、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2.1 享受阅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语文教材选择篇目,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些文化中的精品、瑰宝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这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这些篇目,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情感的体悟和对流,美感的激发与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2.2 重视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扩大知识视野,提高能力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语文成绩一般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很高,有的还发表了作品。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强,其它学科成绩也不错。可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3 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指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扩展。它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技能、智力等各方面都需要配合。因此,这种补充、扩展和多样化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诗歌朗诵、讲故事、演讲、作文竞赛、手抄报和读书卡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望。

2.4 关注新大纲、新课改、新教材和新教法。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新课改,了解各年级阅读训练的内容、重点、难点、特点和要求。结合当地学生实际,研究新教材、新课改和新教法。重点指导学生去学会泛读和精读。因为泛读是知识的横向积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精读是对知识的纵向钻研,使学生去认真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样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2.5 既重视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培养,又重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人生而读书的信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既重视形式的多样性,又讲求实效。

2.6 重视阅读技能和方法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阅读教学任务,按照新大纲的规定,结合当前中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实际,重点加强阅读技能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阅读方法有:朗读、精读、默读、速读。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指导。

2.7 重视诵读。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很早就有“读万卷书,行万理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真义自见”的古训。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归功于诵读的结果。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好,趁早把信息“输入”学生大脑,逐步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内涵,将来大有用处。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古诗,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8 重视课外作品的阅读。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学生每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着2―3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读课外作品。有一定量的积累;才有语言的感受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对问题的分析,对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都是从阅读作品开始的。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近年来新课程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改革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阅读教学的力度。本文通过研究中学语文阅读,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进行创新。

一、阅读教学在语文中的作用

中学的语文教学,教师利用阅读,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三观。这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精神的食量,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全身心投入,教师要对阅读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做到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利用阅读中的精华知识和道理丰富学生心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经验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一些经验较少的年轻教师,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教师在课堂上以个人教学为中心,忽略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开始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授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教师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种教学使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其天赋也被逐渐抹杀。第二,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个人讲授代替学生阅读的情况。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在课堂上只注重个人讲授,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第三,部分教师认为,阅读课重要的任务是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教师认为通过个人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能够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的能力。但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对文章本身的阅读,同时也忽略了学生阅读的积累,成为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的,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阅读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占有着很大的比重。阅读教学是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反映。教师要做好阅读教学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受到知识的熏陶。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因材施教

教师要根据自己任课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便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要以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个人能力,还有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出发点,通过阅读

教学,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思维和

视野。

2.结合现实教学的需要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还要结合教学大V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教师的点拨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进行目的性阅读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实行目的性教学。教师可以总结出系统的解题的方法,明确解题思路,使学生的答题方法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明确的阅读目的。

4.建立合作平台

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沟通想法。在这个平台,教师负责组织,并进行适时的引导,构建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平台要以学生为主体,发言的权利留给学生,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提出意见,表明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再进行评价。教师从主体变成客体,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着很主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重视起来。我们要不断地发现更好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提高教学能力。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一、确保充足的阅读时间,以读激趣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每个语文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章。这好比我们认识一个人,初看识人的相貌,细看辨人的特征,这样才能全方位认识这个人。阅读文章也大抵一致,要想全面把握文章的知识要点,需要充足的时间保障。例如在讲解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一课时,若老师仅仅只给学生三五分钟去快速阅读文章后,就提出“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学生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即使是老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启发,学生仍然会不知所以然,最后学生只能盲目地跟着老师走,老师讲解越来越费力,学生越来越没有学习的兴趣,阅读毫无效果。由此可见,只能让学生反复阅读、揣测、体会文章,才能全方位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知识重难点,再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心领神会,阅读积极性才能大大提高。

二、转变角色,深化阅读意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占重要地位。由于中学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不高,老师很难让学生独立阅读,造成了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吃力,甚至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转变角色,深化阅读意义,始终坚持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大家可以互相讨论,共同学习。

例如在进行《项链》一文的阅读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人物形象站在不同方面(借项链行为尖锐讽刺了爱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丢失项链后的行为展示了她诚实守信之美)进行分析,并以此来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其次是从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入手,逐步培养学生从文中细微处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些语句描写出了一位勤劳慈爱的母亲形象,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留意文章中的这些细节描写或者人物的某个动作、心理的用词,从而深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文章思想情感的表达。

三、敢于放手,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将探究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被解放,自主学习。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学习到的东西要不断使用才能熟能生巧。中学的语文阅读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把这个例子作为依据,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老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正确引导学生独立自我探寻。另外在自主性的学习模式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老师可以根据阅读的内容和知识重点的联系,精心设定问题,要求学生对照自学。例如在学习《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阅读,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要安分守己”的理解,提出问题:“你觉得怎样才算安分守己呢?”学生就会发挥大胆想象力,认真思考,反复阅读文章,解答疑问,理解到在积累文化知识和习得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必须做好面对社会的心理准备,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而且也能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四、关注学生,尊重学生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先阅读后讲解这一模式进行教学,需要老师留心观察学生,给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允许学生具有选取课外阅读课本的权利,为学生创造更加宽广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老师在每一堂课都要为学生留住消化知识以及巩固知识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阅读成果,比如作业的结果、思考的结果、考试的结果以及对阅读效果的自我评价等等。那些个性鲜明的学生,甚至十分调皮的学生,都必须给与充足的尊重,老师不能我行我素,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老师需要让学生懂得:学好语文阅读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

篇5

下面就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陈述一些浅见。

第一,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它们的联系,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不能把美育看成只是音乐、美术教师的事。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已如前所述,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将美育渗透于其中。在阅读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理解文段的内容,又要能领悟其文字中蕴涵的深意。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他形象更多的意蕴。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

第二,反复阅读,在诵读中体情会意。前苏联一位著名教育家指出:从小学到中学,有声语言的阅读训练要求达到4000小时。诵读,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阅读方式,比其他阅读方式更具强烈的感染力。从美学角度出发,只有通过欣赏,作品才能最后完成,欣赏本身就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再评价。诵读者通过欣赏“进入”作品,产生心理感受、体验、认识和评价,不断地补充、丰富作品的形象。

第三,借助表演艺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艺术对人类而言是通向天堂的唯一钥匙。”教学实践表明,表演艺术是服务于阅读教学的艺术手段中最具有可行性、便捷性和有效性的一种手段。通过表演艺术的运用,可以极大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进入到作品中,与作者身同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并受到了教育。

第四,借助影视艺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电影、电视的普及,影视艺术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语文教学应正视和充分利用优点和长处,使其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并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的文学作品已改编成了电视、电影,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电视电影,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进而领悟其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第五,借助绘画艺术。中国文学有着诗画同源的历史渊源,图文并茂也一直为课文编写者重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绘画艺术,有助于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在动手动脑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1、抓住重点,攻克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

第六,借助音乐艺术。音乐手段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1、用音乐导入课文。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作为导入课文的一种方法,有利于渲染一种嫉恶如仇、匡扶正义的气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2、用音乐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高妙。如教《听潮》时,播放有音乐伴奏的海潮声音的磁带,领略海潮的温柔美和雄壮美,然后让学生根据录音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再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从而体会到用词之准确、生动、形象。继而让学生在录音中品读课文,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学生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83-01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但是如今的现状却是阅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阅读教学也没能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

1.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师生的有效互动。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利用这个时间。或个人学习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玩玩文字游戏;学生可以针对文本,确立1~2项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质疑,学生还可预设1-2个题目,通过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点拨。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都能设题、解答了,那么本堂阅读教学的目标的达成自然变得轻而易举。重点、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2.加强教师指导

要学生自主阅读,并不是放手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及早发觉学生走入的一些误区,及时加以纠正和指导,同时发现学生找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方法,及时给以鼓励和支持,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或加深这些方法。教师在训练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2.1 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要敢于留给学生较为充裕的自读时间。训练自主阅读、,教师首先要解决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问题。

2.2 让学生跳着摘下桃子。由于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和课文难异程度的不同,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总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训练每一个学生都跳着摘下桃子,一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尽量自己弄通弄懂,二是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三是不要急于给出现成答案,要善于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提示,善于引发学生的思维,要想办法让学生"跳"起来,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3 要注重学法指导。自主阅读强调以自学为主,这样,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的有关知识和实现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2.4 要善于暴露学生的学习思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并及时暴露学生的学习思路。在检查阅读效果时,教师可通过一步步追问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其他同学从发言者的解答中得到启示,获得方法,使更多学生"豁然开朗",从而学到阅读分析的正确思维方法。

3.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切实让学生自己有激情和兴趣去主动阅读,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当认识到的是,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要知道文章被七零八落地肢解后,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让人失去学习的兴趣。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所以,激发学生阅读激情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让学生去理解文章而不是去分解文本,比如可以从文章背景等方面着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阅读文本背后的故事。另外,通过辩论赛或者课堂短剧的形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阅读激情。

4.提出阅读问题

根据教育部于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其中已明确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学生在阅读教学时应占主导地位,教师则主要是负责从旁辅导的作用。在日常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开放性提问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尽最大程度的扩充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的思考范围,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提出以下此类问题:文章中作者主要想要表达的情感为什么?关于"背影"的主要描述语句有哪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带着问题来思考,这样可最大程度上的帮助学生提高其理解性阅读能力。

5.重视课外阅读

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都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素材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看那些积极向上的、有着良好评价的作品,学生会在这些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遨游,去探索、去发现未知的美好。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不能只看热闹,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去阅读,在阅读时做好摘录,坚持写读后感。许多学生读过的课外书籍很多,但读完之后如过眼浮云,不久就忘了,这与他们阅读时只动眼不动手、不做抄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做好读书笔记,在不明白的地方或者精彩的章节要反复地看,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断摘录下来,集众家之长消化吸收为自己所用。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使学生养成勤看勤写的习惯,日积月累,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关于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创新教学,其是一条漫长而又势在必行的道路。因此必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给学生带来新气象,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及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现状和思考--浅谈研究性学习的常见问题及实施建议[J],考试周刊,2007

篇7

一、中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适当分配学生的阅读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即在有限的课内时间里解决方法问题,要让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语文。但问题的关键是,在应试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多数中学生根本就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学生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十点,课程排得满满的,连吃饭走路都是匆匆忙忙的,那里有“闲情逸致”去阅读呢?课外阅读长期得不到重视,还源于它姓“课外”,学生以它为“消遣书”,家长称它为“闲书”,甚至有的领导和科任教师认为它是“不务正业”的书。这些不公正的待遇使它遭到冷遇。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光靠有限的课内阅读既不能满足学生的考试需要,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鉴于此,教师要改变观念,激发学生兴趣,保证课外阅读的正常进行,将阅读从课内引申到课外,用课外的营养滋润课内的的内容。阅读的途径比较多,例如:

1、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大量的信息、新颖的手法,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把握课文内容与经典作品的思想真谛与语言内在意蕴,在感悟中提高自己的品位和境界。培养学生灵活性、多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对同一问题作多角度思考,进行丰富的想象,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和综合思维的能力,并不断加以深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

2、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新书,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阅读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假如我们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使学生们能随时地、方便地读到他们喜爱的文学、科技以及一切有益的读物。

同时,还要大胆地利用有限的课时来进行课外阅读。每周坚持用一至二节课来专门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学生感觉非常好,学生在读书交流时说“我们期待阅读课的到来,因为我通过阅读体验到从没尝试的感觉”。一个同学说:“课外阅读还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把我们从游戏室,网吧等场所救出来,它使我们 活得滋润。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不但不影响课内,而且使课外、课内二者相得益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积极组织阅读材料

有了充足的阅读时间,就必须准备充足的阅读材料,不能让阅读成为“无米之炊”。材料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如笔者所带的班级,每人订一份《语文周报》,不少学生还自己订了《读写天地》、《青年文摘》等等,报刊杂志交换进行阅读,有时还可以借助学校图书室的资料,这些资料这些资料极大的充实了学生的阅读仓库,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为自主阅读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的进入阅读之门,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励学生乐读。学生如果乐于读书,积极主动的探求思考,阅读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吸取知识的阳光雨露。

2、引导学生善读。学生不仅要乐于读书,而且要会读书。特别是在开始的一段时间,教师要告诉学生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有的文章要精读,要一字一词地细读,反复地读,仔细品味;有的文章要略读,一目了十行,了解大意即可。要善于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去体会文章的精妙。只有这样,才能读有所达,读有所获。

3、提醒学生记读。“记读”就是要让学生阅读的时候手到、脑到。对于精彩的词句和语段,要用摘抄本把它抄下来,要用一定的时间笔记本别好的内容进行背诵,为今后的写模仿、创新的原料,对于感受很深的文章还可以写读后感。教师要每隔一定的时间进行检查,鼓励学生做好笔记。时间一长,学生的语言仓库里就会有充足的“货物”,到那时写作将成为一种自觉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得到全面提高。

四、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积累

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l、教会学生认真投入,和作者对话。读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积极的心智活动。读书是一种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一种综合性效应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篇8

一、陶冶学生的阅读情趣

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往往教师的“牵引”多,学生的发现思辩少;教师的分析提问多,学生的理解感悟少,教学形式不够丰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些都导致学生丧失了语文阅读兴趣,影响了良好语感的形成。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的发展步伐,根据时代的信息观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情趣。

1.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

将学生的阅读面从书本中、教材中引导到生活中、实践中,以主题阅读的模式从生活中搜集阅读素材,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尝试自我发现、探究、品析、鉴赏,再进行相关专题的交流,从而陶冶学生的阅读情趣,广泛拓展学生的阅读范畴。

2.拓展阅读,淡化任务,搭建阅读兴趣的桥梁

如今的阅读很多都停留在快餐式阅读的层面,各种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学生的阅读情趣起到了不良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搭建阅读兴趣的桥梁。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实现以所学带未学,以已知带未知,切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兴趣所在。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淡化阅读教学的功利性,适当地抛开作文、考试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情感底蕴,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使阅读变成一种享受,使阅读成为真正的悦读。

3.了解名家事迹,培养阅读兴趣

知其人方能爱其文。对于很多作家作品,学生往往因为不够了解而与好的作品失之交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适时地与学生交流一些作家的奇闻轶事,介绍一定的文学典故,探讨相应的历史故事,学生越是了解作家的经历事迹,往往就会越容易产生渴望拜读相关作品的愿望,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畅游书海,贴近作者的情感体验,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感受人间的悲欢离合。

4.创设阅读氛围,提升阅读兴趣

阅读氛围离不开阅读环境的创设,书香校园、文化教室的氛围会引领学生从被动阅读走向主动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身心的享受,安静、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活动有序进行,也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获得情感共鸣。教师的示范朗读、同学的竞赛比读、合理的情境阅读等都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兴趣。

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生能够自觉地走进阅读,热爱阅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仅仅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也不要将优美的阅读文段肢解成独立的字词句,而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质,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好的文章,如何品析好的语段,如何领会文章内在的情感,从而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乐读书。

阅读动机是爱读书的前提。学生在没有教学任务、学习压力下的情况下,出于自身的情感需要产生的阅读兴趣是强大的,这种来自于理想的追求、审美的需要或者是对知识的渴望所产生的阅读动力会成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甚至终身的依赖。

学为所用是会读书的表现。如果说爱读书只是学生的一种兴趣选择,那么会读书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和阅读价值的体现。学生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积累,进而改变着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对真善美的评判,这种从最初的捕捉信息,单纯记忆到通汇贯通,迁移整合的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好的作品,如何去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去运用所学处理问题,这种由量到质的变化,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方法,掌握规律,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从爱读到会读。

情感共鸣是乐读书的需求。我们一直强调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的生命价值,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情感,不断在阅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运用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引读、范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创造阅读乐趣,达到学生“乐读书,读书乐”的最佳境界。

三、提高阅读的鉴赏水平

1.鉴赏文章,离不开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这是鉴赏作品的前提。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内涵的文学作品,同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内涵也会因作者的经历有所不同。知人论世,知人论文,是鉴赏文章的必做功课。

2.鉴赏文章,离不开作品的思想感情,这是鉴赏阅读的立脚点。任何语句的分析,结构的安排,字词的斟酌都服务于中心的需要。因此,明确文学作品的中心情感,是鉴赏阅读的关键。那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比如,抓住文眼和关键句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理清文章的内在线索,揣摩文章中心;提炼主要事件的情感倾向,品味作品情感……只有明确了作品的中心情感,才能使阅读鉴赏有的放矢。

3.鉴赏文章,离不开规范表达。我们的学生常常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了文意题意,但却得不到满分,这很大原因在于缺乏规范的表达。教会学生一定的答题术语,传授一定的答题步骤,领会文法的不同答题重点相当于传授给学生一把鉴赏文章的金钥匙。

篇9

一、审美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就是所谓的美育。它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而进行多项教育的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整个精神面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就明确地肯定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殊的社会作用,它是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的有机统一。《课标》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明确指出,语文课同时肩负着审美教育的使命。

既然语文课肩负着审美教育的使命,那么文学作品阅读就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活动实施过程中,既要落实知识点,帮助学生读懂弄通课文,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挖掘其思想教育因素,使其受到教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点意见

1.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寻教材的美,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前提。

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为我们对学生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第二段、第三段与第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济南城外的远山,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清新淡雅的水墨山水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审美,宜采用默读、朗读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感知美。还可以结合课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把雪后济南的山景在头脑中具体化,形成一幅“水墨山水画”,再通过朗读、背诵,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一个审美感知的引导就圆满实现了。

再如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上阕描写了北国雪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纵横千里的银色世界;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诵读为主,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正置身于广阔无垠,白雪纷飞的北国大地,想象自己正站在雪峰之巅,极目远眺阳光照耀下的红装素裹,去领略祖国壮丽河山的美景,从而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壮志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鉴赏是指对文章的欣赏和鉴别,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欣赏,指审美情趣、感受和体验;一是鉴别,指审美能力和判断、评价能力。具体来说,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的内容,了解它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其中,通过想象、联想,去再现文章所表现的情景,理解其思想意义,领会其精神实质,接受其情感的熏陶。

教育家叶圣陶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有四个人同时阅读《孔乙己》,其一是“匆匆读过的”,觉得本文仅写了一个“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得没什么意思;其二,“有耐心去鉴赏的人”,认为文中有关“回”字的四种写法没写出来,恰是文章的成功之处,如果写出来,反倒“索然无味”;其三,和上面一种人一样,能够耐心去鉴赏,他认为文章写出了一个“绝不同于一般瘪三的孔乙己”;其四,是一个“深深体味了世味的人”,他最欣赏的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一句,认为它传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寂寞之感”。鉴赏能力不同的四个人有四种不同的鉴赏感受,可见鉴赏能力高下也将直接影响对文章理解的深度。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读者的想象和体验,是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以小见大、寓实于虚、借形传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需要鉴赏者进行积极的想象,并有必要的生活体验,否则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而想象可以将现实生活积累的表象加以综合、改造,创造出比生活更丰富、更完美的形象。

3.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由感悟美到创造美,是美感教育的升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最终是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审美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即从感受美、鉴别美,到创造美。感受和鉴别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感受和鉴别理性的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先要引导学生感受美、鉴别美,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去创造美。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内动力。如何实现由感受美、鉴别美到创造美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性鉴赏需要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在学生想象力上做足文章,积极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内容,加速他们由“再创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感教育应贯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当然,审美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探索积累,我们相信春风化雨,集腋成裘,只要沿着正确方向不懈努力,就能在阅读教学中收获审美教育的累累硕果。

参考资料: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 语文 兴趣

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有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视觉来接收书面材料,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获取营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章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什么,就完全领会他什么。”

多年来,阅读教学一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学生中能掌握读的方法,技巧,会精读,略读的人只占少数。有的读不明白文中的意思,有的则理解有误。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所以,在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培养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第二要做到保持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阅读学习动机。第三要做到常开展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综合阅读学习。

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变换方式,充分挖掘教材,搞好阅读训练

语文教材是专家们多年实践的结果,其中内容丰富多彩,它应该成为我们加强阅读训练的重要途径。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有了许多独到之处。如:在讲《一件珍贵的衬衫》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你是一名记者,只知道这件事发生在天安门附近,不知道当事人是谁,你认为应当首先找什么人了解情况?问题一出,学生人人都在动脑筋,边讨论,边回忆课文。当问题解决之后,课文熟悉了,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就具备了。接着再继续提问,这样引入课文分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又如:我在讲说明文《死海不死》时,准备了这样一个实验:一杯淡水,一杯盐水,一个生鸡蛋。我利用鸡蛋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启发学生:“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么大呢?”观察后,学生很快结合课文内容找到了答案。

教学中利用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可使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的特征或原理。 总之,只要教师能够恰当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那么,阅读教学便会取得好的成效,既让学生学到各种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阅读的方法,为多读作准备。

三、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