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三本大学范文
时间:2023-03-14 19:1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安的三本大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通过对中美两国四所高校――西安外事学院,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办大学之一;北京大学,中国最著名的公办大学之一;加州圣荷塞州立大学,美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之一;北衣阿华大学美国西部高校体育教学效果最好的大学之一的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借鉴公办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比对国外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希望能给中国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一、研究对象
中国西安外事学院、北京大学;美国加州圣荷塞州立大学、北衣阿华大学等四所高校本科体育教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对西安外事学院图书馆的图书杂志和电子阅览室的中国期刊网的资料查阅,收集有关文章数十篇,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
走访省内体育教学领域的专家教授,请教他们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体育成绩评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估、教学文件的制定等方面的最新最权威的看法或观点。
3、比较分析法
对两国的四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比较结果。
4、个案分析法
对有代表性的两国四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进行个案分析。结合两国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得出分析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1、课程设置
中国高校始终把体育课作为必修课,而在美国近些年已经有20%左右的高校把体育课从必修转变成了选修课,但是,把体育课作为必修课是共识与坚持。四所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有三所学校选择了“规定必修内容+必修选项+选修”这种模式,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是一个发展趋势。课程设置都能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的。
2、教学内容
(1)规定必修课程。四个学校中,有三个学校设有规定必修科目,只有一个学校没有规定的必修内容。北京大学把游泳、24式简化太极拳(男生)、全国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女生)作为上课内容,西安外事学院把24式简化太极拳、长拳、广播操作为上课内容,上课时限一个学年度,而且属同类别的项目,时间太长,学生上课练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太极拳、长拳课教学时的身体负荷不是很高,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方面来看,效果不明显,需要采取别的手段来帮助提高运动负荷,北京大学增加了十二分钟跑素质练习,西安外事学院增加了三十分钟身体素质练习,建议调整项目内容,或缩短教学时间。北衣阿华大学把体适能课作为上课内容,并要求在每学年度的上半学期开设,上课时要求学生佩戴心率手表,及时了解掌握自己的运动负荷,学会进行自我评价、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达到自定运动计划、自我运动监督的目的,这个方法可以迁移并应用到以后的体育技术学习上,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建议借鉴把体适能课作为规定必修课的设置。
(2)必修选项课程。北京大学、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北衣阿华大学等三校的项目设置远远多于西安外事学院,而且项目设置健身类占了较大的比例。建议:增加并适时项目设置;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课堂组织形式;开设初级班、提高班。
(3)选修课程。北京大学、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北衣阿华大学等三校的选修课的资源都很丰富,同样作为中国学校,北京大学把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桥牌等项目作为选修课资源这个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在体育课程设置上,西安外事学院应加大开发选修课的资源的力度。
3、提高体育课的“三自主”
北京大学、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北衣阿华大学等三校基本上做到了“三自主”中的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内容,部分自主选择教师,在这点上,西安外事学院要借鉴这个做法,第一步从现在的“一自主”自主选择上课内容,逐步过渡到“两自主” 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
4、体育课的成绩考核
体育课的课程考核,体现了各个学校体育课教学的主导思想,主要反映在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四所高校中,三所高校采用的是百分制的评价法,只有一所高校采用了五级评分制,大家趋同于百分制的评价法。
在百分制的评价法中,北衣阿华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理论的学习,在成绩评价中过程中,理论课的比重占总评分的52%。同样的做法,日本大学体育理论课计划占总计划的25%;俄罗斯大学体育理论课计划占总计划的50%以上;同时,北衣阿华大学在课程考核中淡化了技能考核,只占总评分的12%。这样一种做法在国外比较多见,如日本,体育课只要学生保证出勤,并上好每一堂课,对身体素质并不做具体要求。
北衣阿华大学把课外体育活动考核为5分,而西安外事学院在成绩评定过程中没有涉及对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考核,这一点上完全可以借鉴其做法。
北京大学把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外体育锻炼次数和学生的体育课程成绩挂靠在一起,具体规定为:体质健康测试未测(0分),体育课程成绩最多为59分,须重修。课外体育锻炼未达到规定次数,体育课程成绩最多为59分,须重修。体质健康测试不合格,要在完成该学期原有的课外体育锻炼次数的基础上再增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具体次数根据每学期情况而定)。如课外体育锻炼达到了规定次数,则该学期体育课程成绩按照体育教学课的成绩予以记载。
同为中国高校的北京大学和西安外事学院,都有一年一度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每一年也都有数量不等因为各种原因缺席测试的学生,针对这些学生,西安外事学院体育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一点上完全可以借鉴北京大学的做法。把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外体育锻炼次数和学生的体育课程成绩挂靠在一起。
四、结论
1、坚持和完善“规定必修内容+必修选项+选修”课程设置模式。
2、不断增加课程项目的设置,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
3、创造条件让学生具有“三自主”的选择自由。
4、积极改进体育课程成绩的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刘艳庭,王强.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3]侯玉鹭.美国北衣阿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0(6).
[4]张锐,郝忠慧.融合•;发展―从两校比较看高校体育教学的国际化趋势[J].北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
篇2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人口;老年人;老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05-03
西安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的城市,根据西安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8467837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716362人,占8.46%。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老龄人口社会服务的滞后已成为西安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国际上很多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发展老年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深入了解和掌握西安老龄人口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为老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我们课题组组织了对西安老年人群的调研活动。由于我国男性退休年龄为55~60岁,女性为50~55岁,因此本调查将老龄人口界定为55岁以上的老人。调查选在各大社区老年人口聚集晨练、休闲的广场,采取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来进行。
一、调查问卷样本的基本情况
1.问卷回收情况: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3份,收回问卷433份,无效问卷28份,有效问卷405份,有效回收率为89.4%。
2.问卷样本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被调查者男性多于女性,占被调查人群的51.4%,55~59岁年龄较轻者占16.8%;60~64岁老年人占30.6%;65~69岁老人占25.2%;70岁以上老人111人,占27.4%。
3.样本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夫妻原配婚姻者占75%;离异再婚者占8.1%;离异未婚者占3.5%;未婚者有2.7%;丧偶者占12.1%。其中无子女者11人,占2.7%;有1个子女的占24.4%,2个子女的占40%;3个以上子女的占32.8%。
4.承担抚养未成年人的责任情况: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卸下了养育、教育子女的重任,不再承担教育未成年人任务的267人,占65.9%;尚在承担教育未成年人任务的138人,占34.1%。
5.样本文化程度、健康情况:被调查人群文化层次差异较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46.9%;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占26.7%;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4%;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3%。表示退休后还能参加学习和正常工作者占75%;而身体不太好,不能正常工作和学习的占20.2%;身体不好,生活需要人照顾的占6.4%。
6.主要经济来源情况及月收入情况:样本经济来源依靠退休金或养老金的占55.8%;来源于配偶收入的占10.9%;依靠以前积蓄的占5.9%;依赖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资助的占11.6%;依靠政府发放的低保金的占4.9%;依靠政府发放的高龄补贴的占2.5%;依赖其他收入的占8.4%。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超过了一半,占57.5%;2000~2999元的占22%;高收入人群为20%,3000~3999元的占11.8%,4000元以上的占8.6%。
7.样本退休前从事职业的情况:企、事业单位职工占38.3%;国家机关干部占12.1%;教师占13.8%;个体经营人员占5.2%;服务人员占4.0%;农民占20.5%;无业者占3.5%;其他占2.7%。
二、西安老龄人口接受老年教育基本现状分析
本次我们对老龄人口接受老年教育的意愿、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发现当前西安老龄人口接受老年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家庭网络条件相对较好,具备在家学习的条件,但不懂网络使用者甚多。通过统计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很多家庭都拥有了电脑。被调查群体中54.5%的家庭有电脑,具备在家学习的条件。但不会使用电脑者的比例达到68.6%,仅会使用一项感兴趣的操作(如打游戏、炒股、视频聊天等)的老年人比例占14.6%。
2.度过闲暇时间的生活方式趋同,参与群体活动较少。在被调查人群中,他们度过闲暇时间的生活方式主要为:阅读、听广播、看电视、体育锻炼、游园散步和做家务、看孩子等。选择做家务、看孩子的占到了35.6%,听广播、看电视者占到了70.6%。从中可以看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相对比较单一,闲暇时间多以静态方式、个体形式度过,参与群体活动较少。
3.老年人自身接受老年教育的意愿比较强烈,子女对父母接受老年教育表示支持。在所有被调查者中,50.4%的老年人认为非常有必要接受老年教育,不愿意者占29.6%,认为无所谓接受或不接受者占17.5%;坚决表示不愿意参加的仅占2.4%。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现今西安的老年人有接受教育的愿望。子女对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非常支持的占35.8%;比较支持的占29.1%;无所谓的占29.6%;不太支持的占5.2%;反对者仅占0.2%。超过66%的年轻人能够理解并支持老年人自我选择度过老年生活的方式。
4.接受老年教育的目的比较明确。在对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的目的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八个选项,限选三项。统计显示,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丰富老年生活、增加生活情趣(占72.1%)、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拓展知识(占54.1%)、增长营养/保健知识(占45.93%)、打发时间、排遣寂寞(占35.8%)等选项上,几乎没有人接受老年教育是为了再就业或是弥补过去学历教育不足的遗憾。
5.对老年教育的内容呈现多样化需求,学习内容相对比较集中。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呈现出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的态势。他们最愿意学习的内容为“医疗、营养、保健类”,占77.53%;综合应用类占45.68%;适应退休生活类占43.95%;音乐戏曲类占42.22%;舞蹈体育类占30.61%;书画摄影类、时事政治类、文史语言类分别占22.96%、23.21%、和9.4%;而职业训练类仅占3.2%。
6.专题知识讲座是最受欢迎的学习方式。我们把统计结果进行排序发现,列第一位的是“专题知识讲座”,占78%;列第二位的是“有组织地收听(看)广播电视”,占42.2%;第三位是“老年大学”占30.6%;第四位是“参加娱乐活动小组如舞蹈队、合唱队等”,接着依次是学习班、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协会、远程教育。
7.老年人认为现有老年教育需要改进。在被调查的老年人群中,老年人对现有老年教育对非常满意的仅占14.3%,比较满意的占33.6%,满意率不到50%。不了解、不知道老年教育者占被调查人群的41%;不满意的占8.9%;很不满意的占2.2%。其中,认为老年教育的教育形式需要改进的占21.5%;教育内容、教育设施、师资水平需要改进的比例分别为12.8%、、15.3%和3.7%;9.9%的人认为老年教育资金需要改进;选择其他的占36.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西安老年人对现有老年教育不甚满意,对老年教育不了解者所占比例也较大,以致对改进老年教育无从谈起。
8.活动地点离家太远是影响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的最主要原因。在影响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的原因中,我们列出了九类选项,限选三项。统计结果显示,影响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的最主要原因是活动地点离家太远,占65.18%,没有时间占50.6%,学习费用太高占40.25%,身体不好占36.54%,参加教育活动的机会太少占33.8%,教育形式限制占28.64%。其中20.98%的人认为课程不合适,影响了他们参加老年大学的教育;16.05%的人认为教育硬件设施不完备,5.4%的人认为教师水平不行。
三、西安发展老年教育的对策建议
1.利用西安高校比较集中的优势,拓展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开展老年教育。西安是高校的集中地,高校拥有优美的校园、优良的教学设施、具备老年大学成立的各项条件。高校应树立办学新理念,开拓办学新思维,拓展高校服务功能,积极发展老年教育,通过开放大学、开办老年大学向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物质精神文化产品,为解决老龄化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2.老年学校应该走向社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各级老年学校,加大覆盖面,方便老年人就近入学。老年人退休或离休后,逐渐从劳动职业生活中退出。家庭成为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发展老年教育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恋家、不愿离开家人的实际情况,根据西安高校多的优势,使老年教育社区化,让老年人在社区中就能接受老年教育,使他们扩大交往,通过参加社区教育活动发挥自己的余热和作用。
3.老年大学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注重多样化、分层次。老年人退休后个人闲暇时间增多,老年人接受教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增强社会交往。根据西安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开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使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类别不同的老年人在这里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专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他们产生愉悦感和幸福感。
4.老年大学要加强舆论宣传,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扩大对外影响。尽管我市的老年大学已经成立了十几年,现有不少分校,但由于老年人的交际面较窄,知道和了解老年教育及老年大学的人数还不够多。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和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大学应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加强对外宣传,使公众进一步了解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愿意接受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的影响力。
5.加强对农村老年教育的研究,积极扩大农村基层老年教育的普及面。西安下辖九区四县,老龄化人群中农村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发展老年教育中,要考虑加强农村老年教育工作,尤其要开展农村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教育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以适应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加快城郊老年教育发展的步伐,结合城区改造、旧村改造与村文化中心,建设一批条件比较好的老年学校,推动老年教育向城郊和农村延伸。
总之,政府应该加大老年教育投资,改善老年大学的教育设施和条件,提高教师水平,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发展广播、电视、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扩大老年教育受众面,努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西安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
[2]周春明,杜宁,常运琼.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形式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86-88.
[3]王英,谭琳.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J].人口学刊,2011,(1):39.
[4]谢广生,王永福.关于地市级老年大学与地方高校共建研究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75-79.
[5]孙正成,郑卫荣,石彤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2):91.
篇3
关键词: 大学学区;城市改造;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胡静(1983-),女,助教,主要从事园林景观和城市规划的教学和研究。
]
高校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模式是随城市的发展变迁而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我国的高校从早期的城市郊区,到近现代的内城化,其空间布局模式无不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下中国正处于城市空间功能整合时期,随着城市扩张进入蔓延时期,内城土地资源的稀缺与高校空间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各高校纷纷在城市郊区征建新区,城市郊区大学城、高教产业园等以教育为核心产业的高教园区成为国内高校空间布局的一种主要形式[1]。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关注高校新的空间布局模式,即大学城的布局问题,缺乏对城市中老校区的关注和探讨。本文针对老城区高校校园环境及周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校园传统文脉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2],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城市建设中学区区域改造与提升的方法与思路。
1城市背景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拥有众多古迹,各类历史风貌区特色鲜明,城市文化深厚。
西安还是全国第三大科技教育优势城市,仅次于北京上海。西安高校累累密布,灿若明珠: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的……。这些高校镶嵌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以独特的人文气息和校园特色装点着古城西安的文化脉络。西安还有个特点,就是多校区与新旧校区并存,这也是跟各个时期的西安市总体规划发展相关的[3]。
2碑林区概况
2.1区位特点
区位:因驰名中外的“西安碑林”而得名的碑林区,位于西安市中心东南部,辖区跨越明代城墙,形成城内城外两部分。东与新城区接壤;西和莲湖区相连;南和雁塔区相接;北与新城、莲湖毗邻(图1),总面积23.0平方公里,有8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15个行政村,总人口71万,是一个文化教育发达、文物名胜荟萃、科技力量雄厚、市场经济繁荣的城区。
特点:碑林区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根基,成为西安最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区域内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十七所大专院校,中科院光机研究所、西安热工研究院等一百一十多家科研单位,拥有八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三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区拥有各类专业科技人才八万五千余人,是名副其实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大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一碑林科技工业园区,更以其雄厚的科技实力、高效的管理服务、优惠的投资政策、现代化的科研、生产、生活设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商在这里生产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2规划背景
2008年我市提出了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的目标。碑林区应将“绘精品城区,书时代文化,奏都市舞曲,彰显古都风情”作为碑林区的近、中期城市建设发展目标。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全面提升碑林区城市功能,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形象提升的要求,碑林区委区政府在深化区情认识、适应新发展要求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建设“五宜”城区的奋斗目标, 并下发了碑发2008【4】号 “关于建设五宜城区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积极探索一条富有碑林特色的路子。
根据要求最终设计框架为:“四横三纵、三大商业中心区、三大文教片区、四大旅游胜地、两大产业基地”(图2)。其中三大文教片区为西部文教区、中部文教区、东部文教区。
本规划自2008年开始实施,于2011年基本完成。
2.3宜学片区建设
2.3.1 总体思路
调研现状:目前碑林区拥有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名校在内的17所大学;110多个科研单位;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万5千多专业科技人才。
分区布局:碑林区各大高校为依托的教育文化产业基地,主要分为三大片区,分别为以西工大、西北大、中科院光机研究所为支柱的西部文教区;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为支柱的中部文教区;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大学等为支柱的东部文教区。
改造原则:⑴创建人文校园,突出校园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改造重点为校园内的标识、路牌、雕塑、小品等;⑵教育资源社会化,及教育资源社会共享,包括共享教育培训类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类资源,如体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等;⑶教育与企业结合,紧抓产学研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带动特色产业发展;⑷校区所在街区景观环境提升,建筑立面、城市家具、街头绿地、广告等的景观处理,创建特色“大学街”。
2.3.2 西部文教区
以西北工业大学为支柱,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带动西部文教区的发展。主要打造太白北路、朱雀大街、友谊西路、丰庆路、陵园路、劳动南路、南二环三横四纵的街道格局。劳动南路与南二环的盘道,已经形成绿化节点(图3)。
2.3.3 中部文教区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支柱,以发展土木、建筑类及相关学科为特色,兼有文学、法学、经济、管理、艺术、教育等学科的多科性发展,带动中部文教区的发展。主要打造雁塔路、友谊东路、南二环形成的两横一纵的街道格局(图4)。
现状依托高校科技产业,已形成雁塔路电脑电子科技一条街,并以此为基础,继续突出科技产业街的特色。建筑风格与色彩应以醒目、明快、简洁的建筑风格与色调为主,突出电子科技为人们带来的高效、高速、高品质的现代生活(图5)。
2.3.4 东部文教区
以西安交通大学为支柱,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发展战略,带动东部文教区的发展。努力实现项目、人才和平台良性互动,在基地建设、科研成果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在创新合作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相继成立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大―东汽研究院等合作机构,发挥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因此,在区域建设中,强调发挥高校分辐射作用,学校应该成为社区的学校,社区也应该是学校的社区,只有建立好相互的关系才能使双方得到共同的发展[4]。
3 结论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老牌名校,均为“自然生成”模式,即大学在与地区经济的碰撞交融中自然而缓慢的生成,如剑桥大学经八百余年的历练,逐渐在迅速发展和繁荣的地区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城市中心,它与城市间巨大的凝吸力,加速了其自身和城市的崛起[5]。靠近城市中心区域的高校校区区域发展,应加强教育资源的提升与利用,加大吸纳城市特色元素的景观建设,抓住学区特色规划和改造,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城市内在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李晓晓. 城市功能整合期高校发展问题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10.
Li X X.The Study on the Problems Fa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ampus and the Strategies for Spatial Planning Under the City Functional Space Integration Period, 2010.
[2] 涂慧君, 任君炜. 大学功能、社会期许与个性发展――西方大学校园规划模式的类型演变[J]. 新建筑, 2009,(05): 24-31.Tu H J, Ren J W. Function of University,Expectation of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of Identity――Types Change of Western Campus Planning[J]. New Architecture, 2009,(05): 24-31.
[3] 朴浩. 西安高校新校区规划的回顾与思考[J]. 陕西建筑, 2007,141(03): 7-11.
[4] 吴青林.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对社区的文化辐射[J]. 中国集体经济,2009,(22): 193-194.
[5] 彭韬,刘倩. 浅析大学的职能中心化与区位边缘化现象[J]. 华中建筑, 2007,(06): 83-84,88.
篇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4.19
2012年2月28日下午,由西北政法大学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和西安市法学会联合举办的“禁毒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沙龙在西安市举行。来自陕西省、西安市公安、法院、综治、禁毒、强制医疗、精神卫生、劳教、律师等实务部门的同志、西北政法大学的学者以及部分媒体记者约30人参加了本次沙龙。
本次沙龙聚焦我国(特别是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戒毒、禁毒工作,就“戒毒制度的改革完善和成瘾者权利保障”,“《禁毒法》与《戒毒条例》实施中的法律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西安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夏、西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冯卫国教授参加沙龙并致辞,西北政法大学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法学博士褚宸舸副教授主持沙龙。褚宸舸副教授为沙龙提交了两篇有份量的调研报告。
褚宸舸首先介绍了《社区戒毒(康复)社会工作的实证研究——基于西安市和珠三角的调研》,该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和陕西省教育厅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也被评为西安市法学会2011年课题优秀成果。报告通过对比已初步建立起职业化、专业化的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珠三角地区和西安市的情况,提出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基本理念是人权保障和充权。成瘾者的人权保障在我国曾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法律问题,对其进行标签化、污名化不利于戒毒和禁毒。充权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之一,提倡通过外部帮助,激发受助者个体的潜能,从而提高、改善弱势群体的地位和生活状况,这符合社会管理创新的精神。陕西省、西安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开展的现实困难和挑战是财政投入不足;实践中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缺乏操作性和有效性,社工人才缺乏且面临就业瓶颈。报告建议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加强社区戒毒、社会康复中相关政策制度规范的建设,尽快建立西安社区戒毒(康复)的社会工作体系与模式,重视戒毒人员与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与民生保障,大力培养本地化的社工人才队伍,呼吁国家对西部社区戒毒(康复)社会工作予以特别支持,政府应加强对国内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调研。
西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冯卫国教授肯定两篇调研报告选题(社区戒毒和成瘾者的权利保障问题)前沿、新颖,都触及到了禁毒领域研究的薄弱地带。课题组采用实证方法,贯穿法社会学的特点。课题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地域,视野非常开阔,体现了中央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加强协同创新的理念。
与会人员就调研报告涉及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一、《禁毒法》、《戒毒条例》中戒毒制度的落实状况
沙龙与会人员深入讨论《禁毒法》、《戒毒条例》中戒毒制度的改革落实状况,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和建议。
(一)美沙酮维持治疗和强制隔离戒毒基本得到肯定,应该继续完善
2005年,美沙酮维持治疗在陕西省和西安市开始实施。目前,陕西全省有30余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西安市目前达到11家,全省在院人数11871人,日常服药人数7978人。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贾伟主任医师认为,吸毒成瘾是一种慢性脑病,需要比较长的治疗时间甚至终身服药,因此我国借鉴了国际上使用的美沙酮维持治疗。但是,对目前陕西、西安美沙酮门诊也应做出客观评价:一方面,美沙酮门诊给管制吸毒、禁毒工作以及公共卫生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如对吸毒者的跟踪、传染性疾病的检测与防控等都极为有利;另一方面,美沙酮维持治疗只是一种降低危害的无奈之举,病人长期坚持美沙酮维持治疗需要较强的意志力。
西北政法大学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公安学院副院长、医学博士冯雪教授认为,美沙酮维持治疗仅为非自然戒断所采取的一种阿片替代递减疗法。吸毒成瘾形成的精神障碍在精神病的诊断与分类标准里被称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是公认的一种易反复发作的长期脑病,不能完全对它采用法律的方法,可以借鉴最新的《精神卫生法草案》里面规定的司法程序,进行强制医疗。
西安市禁毒办副主任、市公安局缉毒支队副队长田选龙通过对吸毒成本的计算,说明毒资的转嫁增加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美沙酮维持治疗制度既能缓解吸毒者的痛苦,还可缓解社会压力、减少社会矛盾,因此应该作为禁毒的一个重要方法加以推广。他还对褚宸舸报告中关于开展“针具交换”的建议产生极大兴趣,认为这项措施将对整个传染病、艾滋病的控制大有裨益。
西安市公安局强制医疗管理处朱建彪副处长认为,尽管也可能存在一边喝药还一边吸毒的情况,但只要戒毒人员能到门诊机构来服药,还是能减轻一定的危害。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徐文星副教授指出,在戒断有困难的情况下,根据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所要做的就是把吸毒对社会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与会人员还就陕西省、西安市的强制隔离戒毒的情况进行了交流。
朱建彪介绍了西安市公安局强制医疗管理处开展的“春雷行动”,即把一些不需要强制隔离但有躯体疾病或吞食异物企图逃离打击的吸毒人员进行收治。该做法的意义在于将吸毒人员集中在一起管理,一方面能对其进行救治,另一方面对有需要的吸毒者做完外科手术待病情稳定后,送到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强制戒毒。
西安市公安局强制医疗管理处戒毒科科长洪魁对西安市医疗管理处工作中关于戒毒的强制医疗情况进行了说明,他指出由于公安机关严打的威慑,自戒、包括强戒都是人满为患。由于西安市医疗管理处去年才重新恢复戒毒业务,所以发展的速度慢,但是目前的戒毒工作正向纵深发展。
篇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西安地区高校参与课余运动训练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非高水平运动员,高考无加分政策普通大学生)通过分类随机抽取,对西安地区15所高校的学生运动员进行调查分析。(其中,211院校4所,省属院校5所,三本院校3所,民办院校3所)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著作、书籍,检索了近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相关文献资料,从而了解了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言动态。(2)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运动员问卷》,问卷发放时间为2013年3月到5月。运动员问卷发放650份,回收605份,回收率93.1%,有效问卷595份,有效率91.5%。(3)数理统计法。对研究中出现的数据运用SPSS12.0软件、EXCEL2003进行求和、分类汇总、计算平均数、百分比等统计处理,为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安地区高校课余运动训练场地设施器材状况
通过西安地区高校课余运动训练场馆和器材满意度调查,教练员认为课余运动训练场馆和器材非常充足和比较充足的占到53.8%,达到了半数以上,在对学生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达72.94%的高校学生运动员认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课外活动的需要,但仅有28.3%的学生运动员认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课余运动训练需求,证明西安地区高校场地设施器材不足,但针对课余运动训练基本是可以保证的。
2.2 西安地区高校学生运动员参加课余运动训练的动机
西安地区高校学生运动员参加课余运动训练动机排在第一位的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第二位的是“为了参加高校比赛、展现才华”,西安地区高校课余运动训练对运动员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运动员的主观意愿中态度积极,喜欢训练的占到68.8%,有利于西安地区高校学生运动员积极投入到课余运动训练之中。他们大部分是希望通过课余运动训练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或使自己热爱的运动项目成绩得到提高。
2.3 西安地区高校课余训练类型
西安地区高校课余运动训练长期训练占到48.9%,赛前集中训练占到37.3%,随机组队训练13.8%。其中211院校长期训练比例达到了72.3%以上,省属院校也达到了半数以上,可以说211院校及省属院校的课余运动训练长期开展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民办院校和三本院校长期开展课余运动训练的队伍较少。
2.4 西安地区高校学生运动员参加课余运动训练的感受及自身训练效果评价
西安地区高校学生运动员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心理感受中“心情愉快,有自我满足感”的占到67.8%,绝大多数的运动员对课余运动训练是比较满意的,西安地区高校学生运动员参加课余运动训练的运动强度感受中“强度适中”的占51.0%,西安地区高校有46.6%参加课余训练的运动员认为自身运动成绩提高,40.2%的运动员认为自己的运动成绩保持在原有水平,只有13.2%的运动员认为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所下降或大幅度下降。充分说明西安地区高校课余运动训练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运动员通过训练,对自身运动评价较高,课余运动训练效果显著。也反映了西安地区高校教练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在西安地区高校教练员的带领下,课余运动训练开展情况良好。
2.5 西安地区高校学生运动员参加训练与文化课学习
由于从事课余运动训练的运动员在训练时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训练完之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休息和恢复。他们既要完成训练任务取得优异成绩,又要完成必要的学业,因此,运动训练对文化知识学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否认的事实。开展课余运动训练的学校应在尽量减少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影响的前提下,开展各项课余运动训练,解决好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西安地区高校参训运动员中只有8.5%的学生认为课余运动训练对自己的文化课没有影响;影响不太大的和影响一般的分别占到26.8%和40.5%;而有17.6%和6.3%的运动员认为课余运动训练对自己的文化课影响大和影响非常大。这项调查反映出,西安地区高校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大部分运动员能够较好的克服学训矛盾。
2.6 西安地区高校教练员指导课余运动训练中运动伤病
通过调查问卷,西安地区高校49.7%的运动员在课余运动训练中出现过一定的运动损伤。课余运动训练当中出现的伤病类型轻度扭伤、外伤、拉伤出现的概率达到68.8%,中度扭伤、外伤、拉伤出现的概率达到28.4%,重度扭伤、外伤、拉伤出现的概率达到28.4%,骨裂或骨折出现的概率有3.8%。
篇6
1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在拉丁舞教学中,不局限于基本技术教学,增加更多拉美系舞蹈元素的教学,编排不同主题的舞蹈作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拉丁舞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走访了解到这已是体育教师们的共识。目前,西安市各高校的拉丁舞教师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代课经验、选项班的分类、教学时数的长短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拉丁舞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情况下会依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恰恰舞、牛仔舞、伦巴舞、桑巴舞、斗牛舞的教学顺序,先进行单项基本技术的教学,再进行单人套路的教学,最后进行双人套路的教学。双人套路是拉丁舞教学中最难的部分,首先接触的是基本步的影带训练,随着舞蹈技术学习的不断深入和舞者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的提高会逐步引入变换节奏、变换路线的技术动作。而具体到每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在普及班中,第一学期会安排恰恰舞和牛仔舞的铜牌套路或自编套路,第二学期会安排伦巴舞铜牌或自编套路以及健身交谊舞。提高班的教学开始于第二学期,安排伦巴舞的银牌或与之相对应的高级自编套路,同时也会安排恰恰舞和牛仔舞的高级自编套路,第三学期会安排桑巴舞的金牌套路和斗牛舞的银牌套路。第四学期除了巩固以前所学的基本技术和套路,还会引入更多花步,包括更多的路线变化、节奏变化和旋转。区别于普及班的教学,提高班更关注舞蹈中舞伴间影带关系的处理,以及对各个舞蹈文化和风格特点的理解。
2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教法情况目前,西安市普通高校开展拉丁舞教学的情况一般以自选课组织实施。而这种自选课程又分为两种情况,即普及班和提高班,人数上以不超过40人的大班或者25-30人的小班进行教学。通过走访了解,目前西安高校的拉丁舞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以传统的讲授示范法、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法相结合的方法为主。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把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串讲,同时允许学生通过手机进行录制,或者教师自己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录制下来,放到网上,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3学生的学习需要情况分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以及问卷调查发现,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选项拉丁舞学习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好奇心;(2)减肥塑身;(3)认可授课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4)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人际交往;(5)培养良好的气质风度、促进身心健康;(6)缓解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消遣无聊时光。1.5师资情况西安市共有各类高校68所,专职体育教师近2000人,而拉丁舞课教师只有23人,占总人数的1.15%,师资严重缺乏是目前西安市只有10所高校开展拉丁舞教学的根本原因。现有的拉丁舞教师资源根本无法满足拉丁舞教学发展的需要。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负责拉丁舞教学的教师共4人,并被平均分配在两个年级,每年级选项拉丁舞的人数达到了700人左右,每班25-30人,合计28个选项班,每位教师的基本工作量为每周6次课,还有16个选项班缺少拉丁舞教师,因此,相当一部分人数的学生被迫选择其他项目。再有,就是高水平的拉丁舞专业教师非常缺乏。目前的拉丁舞教师中只有30%参加过省内的拉丁舞比赛并取得过前三名的成绩,剩下的70%未参加过任何与拉丁舞相关的比赛,这对于普及和提高拉丁舞的教学与训练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4教学硬件设施情况通过走访了解到,西安高校拉丁舞教学环境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学院、西安财经学院、长安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这6所高校的拉丁舞已经是在室内教学,5所高校的舞蹈教室都具有木地板、墙镜和形体练习把杆,但缺少电视机、录像机、VCD等电化教学设备。西北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西安培华学院3所高校的拉丁舞教学还在室外进行,且无固定上课场所。
5课外锻炼与训练比赛情况拉丁舞属于技能类项目,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受组织形式、活动场地、锻炼时间的限制,加上缺乏老师的指导,所以在西安市普通高校中很少有同学能以拉丁舞作为课余活动项目来锻炼身体。大多数同学在学习结束前才会因为考试的原因而进行训练。即使个别学校有一些课后的辅导班和学生社团学习和练习拉丁舞,但也表现出参与人员太少和开展时间很短的情况,西安高校拉丁舞课余锻炼氛围还远远不足。2007年至2012年间,西安已连续举办了5届包含拉丁舞项目的高校体育舞蹈大赛,参赛学校和参赛人数已由最初的2个高校50对选手发展到今年的22所高校520多对选手,比赛项目已由最初15项发展到今年的2大类、110个小项。虽然参赛学校、参赛人数和比赛项目在逐年增加,但从参赛学校个数和参赛人数来看,拉丁舞的赛事规模还是相对较小。
6考核与评价部分高校拉丁舞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参照大纲的要求,包含了平时考核、理论考核、技术考核三个部分,也有高校以平时考核和技术考核两个方面来评价拉丁舞学习。平时考核是根据学生出勤、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的评定。拉丁舞理论考核一般会采用开卷课后完成的方式。技术考核则是以所学的舞蹈套路完成情况按统一标准进行评分。在西安各高校,授课教师会根据本校的情况调整各部分考核的比重。目前,虽然拉丁舞教学已经在西安市普通高校开展起来,但其发展还不成熟,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开展拉丁舞教学的学校数量仍然很少;缺少教材,教学计划科学性不高,教学时数有限;教学内容选择缺乏深入研究和创新,教学场地器材投入局限,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能够从事拉丁舞教学的体育教师严重不足,高水平的拉丁舞教师缺乏;课余锻炼氛围与组织不足,课余锻炼缺乏。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拉丁舞教学研究为了提高拉丁舞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课程与教学设置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发创新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研究、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等方面对拉丁舞教学建立起系统全面的研究,也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性研究,只有让拉丁舞教学得到更多的科学研究支持,实现拉丁舞教学的有效价值,拉丁舞教学才能走得更远。同时,加强拉丁舞教学师资的科研能力,使其关注拉丁舞教学研究,也有利于推动拉丁舞教学的科学化发展。
2推动拉丁舞教学师资力量发展针对西安高校拉丁舞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这一情况,必须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业务培训与再学习的机会。建立起长期培训机制,可以让有志从事拉丁舞教学的师资经常性的得到专业的培训学习和系统的提高。同时可以采用引进机制,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与学校条件,引进高水平的拉丁舞师资进行教学与交流,这对高校体育教师拉丁舞教学能力的提高很有效果。
3规范教学内容与考核评价建议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和协调各高校编着质量较高的材,规范拉丁舞的教学内容。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适当减少学生体育舞蹈课程评价中的技术内容,应当就综合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研究出一套相对科学的评价标准。
4保障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支持高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重视和加大投入,完善舞蹈教室建设,完善教学设施,增加教学设备,逐步改善教学条件,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篇7
关键词:高校校报;西安建大报;旗帜;特点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071-02
我在大学呆了十八年,后在新闻媒体工作了二十年,大学时每期必读以至编辑过校报,在媒体工作时还经常收到母校和一些大学寄来的校报,省上新闻评奖时也接触到更大范围的大学校报,但当我接触到《西安建大报》时,我的眼前还是一亮:原来高校校报竟可以办得如此精彩,难怪在2010年全国高校新闻评奖中它竟然于全国五百多所高校校报中脱颖而出位居全国第二,其获奖等级和数量仅次于北京大学。
我集中翻了一下近一两年的《西安建大报》,发现它的确是高校校报的一面旗帜,它的出色主要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一、规范性
规范性表现在它的新闻素质、学术理念、高端品位和服务意识。校报既然是报,当然就首先必须具备报纸性质、媒体特征,就是说必须表现出它的新闻性,必须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是新闻化的,而绝不是工作性、总结性、通知性、简报性、回顾性的,这本来应该是校报的基本规范,但有些校报却恰好缺乏这种新闻性,而建大报就突出地表现了它的新闻素质,从选题到标题到内容到设计到图片到文字,绝不异于甚至不逊于社会公开发行的报纸媒体。
学术理念是高校校报必须具备的另一基本规范。社会上的党报必然是政治特色、党派特色、导向特色、舆论特色极强才称为党报,民生报必然是民生性、民意性、民本性、民俗性极强才算得上民生报,高校校报呢?它既然诞生成长在高校这个知识储存宝库、知识分子云集、知识不断积累和更新的地方,它当然必须具备学术理念,而不可混同于社会上的其它报纸。不仅不能混同,而且要更趋于高端,就是说,办报人必须站在各种学科之上,至少是本校的各种学科之上,高屋建瓴地规划规范自己的报纸趋向和基本模式,使它成为读者尊重珍重而绝然不敢亵渎的良师益友。至于服务意识,这也应是报纸媒体的题内之义,既然是给读者看的,是给教工和大学生读的,就一定要有服务意识,对其胃口,投其所好,否则南辕北辙对牛弹琴,又有何益?
《西安建大报》是具有很高的新闻素质和很强的服务意识的,也是处处体现着学术理念并显现出其高端品位的,这应该是这张报纸的最成功之处。我其所以把这几点归纳为规范性,我认为这应是高校校报的基本规矩,是高校校报办报人员首当重视的基础工程。
二、思想性
高校校报既是国家民族教育事业的宣传阵地,更是围绕高效莘莘学子高层教化的舆论高地,这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离,不能减弱淡化前者的宣传功能,更不可不强调后者的教化水准。《西安建大报》在这里十分出彩。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校党委召开科学发展观部署大会和党代会、领导班子换届大会等,这些都是学校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新闻,不报道是不可思议的,报道不充分也是失职渎职的,因为这是校报的份内之事应做之事,但是如何弱化其工作性和常规性,强化其新闻性和思想性,特别是在新闻性中突出其思想性,则是办报人的水平所在了。如果说社论评论是一张报纸的旗帜的话,建大报的社论评论短论言论还有报纸时而一整版的评论和热点时评,不时地让报纸闪现着思想的火花,体现着报纸的导向和魅力。这当然是一目了然的。又比如建大报在报道新生开学典礼时,大标题突出的是徐德龙校长讲话中的一句《将来的成就始于清晨朗朗的读书声》,毕业典礼的报道,大标题又突出的是校长的激励词《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又比如报道一位著名教授教书育人的题目《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编排一版《读书》的文章,笼以通栏大字《我们需要怎样的励志》,我们仅从这些闪耀着思想火花、蕴蓄着思想哲理、耐得咀嚼让人过目不忘的标题中就可以看出办报人的思想水平和教化责任。
思想性的理念还体现在每一张校报的选题、内容和编排上,体现在编报的主题和意图上。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校报适时推出《走在改革春风里》;校党委换届,校报推出醒目多彩的十个专版;艳阳新学期,报纸发出“感恩春天”征文启事;暑假前夕,校报又发出“我的暑期生活”征稿;祖国六十华诞,报纸推出整版教工散文作品选
登和彩照集萃,这些动作的意义都远远超出了事情的本体而闪现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和深远影响。
三、典型性是《西安建大报》又一个显著特色
何为典型?出类拔萃也。新闻的本质意义其实就是抓典型,除了最新的重大信息外,更多的新闻就是生活中那些最优秀最精彩和最丑陋最罪恶的东西。如果说城市的社会类民生类媒体总以抓取生活中最可恶最可笑的事情为得意的话,那高校校报在优秀人群中自然应以最先进最光辉最模范最优良的事和人、集体的展示为题中之义,这就适应了教育事业的要求,适应了以人为本的高端教化的需求。《西安建大报》每学年每学期都要整版整版的推出标兵班级、标兵宿舍和优秀学生标兵的报道,报道中又总能采抓出先进者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闪亮之处,这是恰如其分而又十分了不起的。即使在一般的人物和事件的报道中,报纸也十分注重在抓典型中吸引读者眼球升华报纸品位,例如报道一位副校长教授的事迹,一般很易于被读者误解为事例堆砌的奉命之作,但报纸却题为《以水为魂》,从社会和人生的高度作为视角,可谓别具匠心。又例如报纸从建筑学角度大篇幅推出《风水,让专家费思量》,《为陕西古村落把脉》,《城市化不等于西化》,《向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表达敬意》等等文章和报道,既让典型绽放出精彩,又让报纸得以升华。
篇8
[关键词] 旅游人力资源旅游教育纵横分析优劣势
一、西安旅游从业人员分析
1.从业人员的纵向分析
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西安市国际旅游从业人员总数达22691人,比1988年增长了近乎一倍,年平均增长4.9%1)。其中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分别占总从业人员的58.2%、20.8%和2.5%,合计占行业人员总数81.5%,为旅游行业人员流向最集中的部分。西安旅游人才主要来源于基层、院校毕业生或外系统进入。从总体上看,西安旅游人力资源已有一定的规模,从纵向分析, 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见图)。
1978年~1988年,西安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增长迅速,其中1986年~1988年年增长率竟达41%。从业人员总体规模快速扩张与改革开放后西安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是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西安旅游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崛起时期相呼应。
1989年~1998年,西安国际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处于波动性缓慢增长期,年增长率仅有1%。受1989年国内影响,西安入境旅游业该年跌入低谷,从业人员也相应缩减。到1990年,旅游经济有所恢复,从业人员也相应增长,但直到1992年还保持着低水平的增长态势。1992年~1998年之间,从业人员数量波动大,总数下降趋势明显,年均下降8.4%,这与这一时期西安旅游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素质提高有关。由于1995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国内水灾的影响,入境旅游业有所回落,这两年从业人员总量也分别下降到1992年后历史最低水平。
1998年~2002年,从业人数由12868人增长到22691人,年平均增长15.2%,增长速度较快,这与西安入境旅游高速发展时期基本一致.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自然导致从业人员的迅速扩张。这一段旅行社、星级饭店从业人员发展趋势也与总人数变化态势相吻合,规模扩张快。
2.从业人员的横向比较
西安国际旅游从业人员1988年~2002年年增长率4.9%,而北京、广州和昆明分别为6.4%、14.5%和15.6%,在四个城市中,西安增长率最低。相应地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年增长率为5.2%,入境旅游收入年递增13%,在四个城市中,西安增长率也最低。而且从2002年从业人员总量比较来看,北京为西安的7.5倍、广州更为18.6倍;就是国际旅游业略逊于西安的昆明,其从业人员总数也是西安的1.1倍多。这说明西安入境旅游业从业人员总量不足,已经影响到西安入境旅游业持续发展。从2002年从业人员行业结构来看,西安星级饭店从业人员在其总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高于广州,而低于其它两个城市;西安旅行社从业人员所占比例高于北京、广州,而低于昆明;景点(区)管理人员所占比重高于广州,低于其他两个城市;车船公司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低于北京、广州,仅高于昆明。若从与行业规模成比例要求,西安国际旅游从业人员中星级饭店从业人员、景点(区)管理人员和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明显偏少,需要补充。
3.旅游人才供给存在的问题
从西安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来看,旅游人力资源存在以下问题:
(1)层次不合理。现有旅游从业人员中不少是近年从院校毕业的学生,整个旅游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轻、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业人员总体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职称低、中高级人才严重不足。对西安主要旅游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平均不足20%,高中(含中专)及以下学历占到80%以上。要赶上发达地区旅游行业人才学历结构目标,专科学历以上者为30%,其中大学本科学历者15%、研究生学历者5%,显然还有很大差距。
(2)专业结构不理想。从专业构成看,多数从业人员非旅游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没有受到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据抽样调查显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总经理级管理人员分别仅有30%和20%的人所学专业为“旅游类”或“外语类”专业。行业大多数管理人员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他们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长期实践的积累,较少来自学校的系统培养。这就使管理上不可避免带有一定从经验出发的痕迹,制约了行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旅游人才需求分析
据国际经验,人均产值达到1000美元,该国旅游业将会旺盛发展,2003年我国已跨入这一行列。且国内居民收入的前景进一步看好,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意识的变化,西安国内旅游发展前景将难以限量。其在今后5年内的发展速度,将会超过渐近成熟期的西安入境旅游业,其在整个旅游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也将出现越来越数倍于入境旅游业的局面。因此,尽管人员需求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但可以肯定,从业人员增长主要出现在国内旅游业领域,入境旅游和处于起步阶段的出境旅游因对外开放,从业人员会有一定量的涨幅,但主要表现为原有从业人员的流动。
从行业结构看,旅行社人员数量相对饱和,主要是素质的提高,缺的是中高层次人才。饭店由于员工流失率高,加之基数大,所以仍是旅游行业的增员大户,尤其是本科层次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特种技术人才,高素质服务人员也有相当数量的需求。新兴旅游业态专业人才,如旅游信息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管理服务人才,休闲度假项目策划服务人才等则十分缺乏。
从地区需求结构看,西安市区的中、低档旅游人才及一般的服务人员相对饱和,高级管理、特种人才还有一定市场缺口。郊区尤其是郊县科班出身的旅游人才缺口很大,旅游人才缺乏在空间上主要表现在基层单位和条件较差地区紧缺。
二、西安旅游教育发展与人才供给
1.纵向过程分析
西安旅游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纵观发展历程呈现如下特征:
(1)西安旅游教育的整体规模日趋稳定,单体规模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旅游职业学校成立,国家旅游局投资与西安两所大学共建旅游专业,揭开了西安旅游院校教育规范化发展的序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从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高职)、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四个层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据统计,到2002年底,共有旅游院校17所,其中高校7所,增长较快;中等职业学校10所,与1989年持平,趋于稳定。2002年每校平均在校生比1989年增长了370%,远远高于旅游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21.4%,可见,总体规模扩张趋慢,单个旅游院校的规模发展较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旅游院校综合实力的增强。
(2)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变化趋势与在校职专生、大学生总数变化态势高度一致,尤其是前两者,均随年代呈波浪形增长。原因是在大部分时间内,在校的职专生在总数中所占比例大于50%,有时甚至接近80%,所以二者发展的共性更大一点。高校扩招之后,职专生源数量下降,加之旅游服务业吸引力越来越弱,学校虽多方努力,但随着高校扩招的继续,抑制不了下降趋势,在2002年职专在校生大幅回落,高校在校生大幅上升,二者持平。三者前期发展趋势的统一是我国计划体制下教育政策高度一致的产物。
(3)旅游专业学生总数、大学生和职专生数变化明显带有阶段性,基本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吻合,尤其与客流量的变化相吻合,仅涨落略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①缓慢发展时期(1989年~1994年)。1988年西安旅游教育已初步形成体系,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系承担全省旅游行业高层次的教育培训和国家旅游局及西北地区的旅游培训任务。旅游院校由14个减为6个,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缩减了8个,总体规模缩小。虽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数有所增长,但年增长率只有5.1%。因西安旅游业这一段处于非常规发展时期,处于低级开发阶段,需要从业人员少。
②波动性增长时期(1995年~1999年)。西安旅游院校总数由6个增长为9个,高校因合并数目减少了3个,职专校数增长了6个。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年增长率为15.5%。这一段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扩展较快,而高校在这一段无论总体还是单体规模均处于停滞不前的地步。高校在校学生数下降,但由于其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小,总量仍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因为总体上这一段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需求量增长,职专生主要就业于此领域,所以发展快;国际旅游处于调整提高阶段,业内竞争激烈,对人员素质要求提高,数量需求稳定。高校生主要就业于国际旅游业,因其发展趋缓,在校大学生数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③快速发展时期(1999年~2002年)。旅游院校总体趋于稳定,而在校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为26.3%,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高校在校生增长较快。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因高校扩招生源锐减反而在2001年大幅下降。从1999年开始高校生连续3年猛增,到2002年在校学生数量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与职专生平分秋色。主要是这一段国际国内旅游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要求提高,加之国家重视旅游教育、高校扩招等因素,使得其飞速发展。
(4)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由于西安旅游院校中不少是转轨而来,对旅游行业了解有限,对行业人才需求把握不准,专业教育难免会出现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使得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不符合行业用人要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内部结构比例不协调,存在着重理论知识培训,轻实际操作培训;重业务培训,轻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现象。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西安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从层次结构看, 随着大学扩招,职专学校生源萎缩,西安旅游教育结构在2002年略显不协调,处于塔尖的研究生比例过低,处于塔底的职中、高职生比例也有缩小趋势,不符合旅游业人才需求“金字塔”型的合理结构。能招收旅游博士生的高校仅有一所, 每年仅招几名学生;招硕士生的虽有4所,但每年招生总数也只有近30人,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远不能满足旅游大发展对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由于高校扩招,旅游本科生的供给相对宽裕,加之本科旅游教育高度集中在旅游管理、导游专业,特别是民办院校均以旅游自学考试专业为方向,专业同质现象严重,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而开设旅游规划、饭店工程、会展专业的院校很少,电子商务更是空白,人才缺乏。高职、旅游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相对多元化,但因生源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高职毕业生相对紧缺,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可以说西安旅游教育供给是两头不足,中间饱和,甚至在一定时间内还存在结构性过剩。
2.旅游教育横向比较
(1)整体规模比较。从旅游院校总量来比较,截至2002年底,西安市共有旅游院校17所,而北京市拥有旅游院校多达105所、广州50所。西安旅游院校总数与昆明市持平,在四大城市中最少。从最能反映整体规模水平的在校学生总量来看,2002年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1.1万人,而北京市在校学生总量最多,是西安5.5倍;广州近乎西安的2倍;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仅高于昆明。可见,西安旅游教育整体规模适中,与西安入境旅游业在四城市中所处地位相当。
(2)发展速度比较。从旅游院校总量增长来看,12年间西安旅游院校总数增加了11所,约每年增加一所;而北京院校总数约每年增加4所,广州约每年递增两所,就是昆明市旅游院校总量发展速度也高于西安,西安旅游院校总数的增长速度是四个城市中最慢的,但西安高校数量增长超过了北京,职校数量发展速度也高于昆明市。
从学生数量增长来看,12年间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增长了8.6倍,其中高校生增长了13.1倍,是职校生增长倍数2倍多;而北京市在校学生总数增长了3.6倍;广州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增长3.4倍;昆明市在校学生总量增长了7倍。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量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三个城市;西安旅游专业高校生总数增长率仅次于昆明,而远远高于北京和广州。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发展方面,西安也是高于其他三个城市,其中昆明增长最慢,这表明西安旅游教育发展速度较快。
篇9
在社会提倡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环境中,社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该文作者基于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结合艺术类专业的训练方法,分析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从传统的平面艺术思维转向立体的空间思维,开发具有发散性与联想性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高校艺术专业通过平面转向空间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可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创新;平面;空间;思维;训练
在社会需求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各高校都积极创新教学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将来的教学方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新兴的艺术设计类行业不断出现,社会对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相应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中,各高校都开设了各类艺术设计应用型的专业课程。从20世纪60、70年代起,在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各高校逐渐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如今艺术设计理念日新月异、专业范围已有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高校艺术类绘画专业教学课程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培养具有深厚美术功底和较高艺术应用能力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一、现代大学创新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代美术不仅是美术技艺教育的学科,也是一门以创新为生命的应用型学科。创新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创新思维作为现代艺术的灵魂,在艺术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从业人员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加强开放性思维训练,并注意打破思维定式,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1.创新思维的性质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表现为思维的跳跃,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思维中不断地加入异质成分。创新思维方法是用超越性的智慧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创新思维方法总是表现为对一般性思维方法的应用。创新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智慧的、策略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独特性的构想。
2.艺术创新思维中的思维方式
其一,发散性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展开,通过对思维对象的属性、关系、结构等进行重新组合,获得新观念和新知识,或者寻找新的可能属性、关系、结构的创新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方法的分类:过程发散和结果发散;理论发散和操作发散;个体发散和群体发散;理性发散和灵感发散;线性发散和立体发散。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精细敏感性、独创性的基本特点。其二,联想是诗词艺术中常用的思维方式。联想的功用包括拓宽思路、充实内容、表达感情、深化主题。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由此可以看出,优美的诗词作品大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联想的思维方式。联想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绘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观念绘画,创新思维、创新的意念是观念绘画作品成功的先导。美术学院培养学生速写、素描写生的能力,还培养学生画记忆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画想象画的能力。因为画想象画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是创作能力。试想一个无法想象出一个水杯在空中划过的形象,无法把想象的形象画出来的人,如何成为优秀的艺术家?通过以上对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了解,笔者认为高校对传统绘画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应实施从平面到立体的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上文对创新思维的本质和具体的思维方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绘画专业应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就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换言之,绘画专业应以锻炼学生平面思维与立面思维结合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
二、部分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陕西部分高校艺术类绘画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设置现状
其一,西安美术学院的本科专业设置①,见表1。其二,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国画系、油画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理论系、动画系②。从专业设置上看,没有绘画专业。其三,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课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油画、雕塑、书法③。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绘画专业。其四,西京学院艺术类专业设置: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④。从以上四所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只有西安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有绘画专业。绘画的课程设置数量远大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的绘画课程数量,并且课程设置体系完整,有良好的延展性。
2.结合部分高校绘画专业设置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现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与艺术系绘画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绘画专业,掌握美术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一定艺术理论素养和系统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绘画表现能力与创作能力,能够在艺术创作单位、文化产业单位、大专院校、报刊、媒体网络部门从事艺术创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中外建筑史、艺术概论、色彩水粉、素描静物、速写、素描人像、构图学、色彩水粉静物、色彩水彩风景、素描人体、国画花鸟、国画人物、国画山水、书法、综合绘画、壁画、油画人物、油画风景、油画静物。绘画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的美术专业领域非常广泛,从西方绘画的素描、水粉与油画到中国传统的书法和国画艺术。作为绘画专业的美术功底训练课程,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都是应涉猎的范围,都是绘画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美术专业课程。笔者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美术学习经验,认为西方美术与中国的书法和国画,都需要进行长时间、多阶段、系统的学习,所要付出的努力不亚于高考艺术生在专业考试阶段所下的功夫。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西方美术和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功底,但要取得优良的成绩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与国画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后,打下的美术功底可以说是非常牢固的。那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的学生与他们进行竞争,则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以上是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与艺术系绘画专业的现有课程进行的具体分析,其结果是一目了然的。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针,绘画专业应该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
三、传统绘画专业如何与创新思维训练方法相结合进行改革
1.通过概念解析绘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
绘画是指以色彩和线条在平面上描绘形象的美术种类。它是运用笔、刷、刀、手指等工具,将颜料、墨汁、油墨等有色物质,用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手段转移描绘在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平面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图像。中西方绘画发展至今,由于彼此的借鉴、交流,均可根据材料工具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等。许多画种还可细分,如版画有木刻、铜版、石版、胶版、丝网版等;中国画有写意、工笔、兼工带写等样式;油画可分为无光和有光;壁画除传统湿壁画、镶嵌画外,更发展了众多材料和技术各异的新型壁画,如壁画可以是雕塑的形式;等等。随着现代美学观念的发展和多样化材料的出现,现代绘画逐渐打破固定的定义范围,不局限于在特定的某一平面上进行创作,而是向空间的方向发展。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再受固有观念的束缚,有了更多的新方向。
2.绘画专业的课程创新思维训练方向
从西安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课程设置看,其中有对学生平面与立体的空间多方位的思维训练,这方面的训练课程有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应用、电脑美术,实现了从现实到空间再到虚幻的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训练。通过2015年12月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的“中英国际素描交流展”来看国外美术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成果,展览分为中方与英方两部分学生的素描作品展示,并在展览期间举办了三场学术讲座。中方讲座内容为“激进年代的努力——华东分院与浙江美院的素描(1949—1976)”和“从规矩到自由——说说素描”,而英方的讲座内容为“从基督教到存在主义——英国绘画与素描简史”。讲座基本上讲述了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绘画素描的发展状况。笔者在观看画展时对一部分英国的素描作品感到震惊,如詹姆斯•布鲁克斯的作品《大脑交流空间》,乔•斯托克汉姆的《计时器移动》,乔伊•杰拉德的《人群新奥尔良》。展览中的一些作品颠覆了中方观众的绘画观念。如,对于上述三幅素描作品是否算得上是素描绘画,存在一定的争议。上述三幅作品以平面设计图的样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的素描作品中完全找不到类似的痕迹。从这些绘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英国的美术教育带给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成果。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绘画专业应以培养具有开放性、发散性创新思维、美术专业功底与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美术功底在空间维度属于平面维度,在应用性美术领域,除了需要平面维度的创新思维,平面向空间转换的立体创新思维也是必需的。而现阶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注重平面空间绘画的训练,缺乏发散性思维训练。因此,绘画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平面创新思维向立体空间创新思维转换的训练。
3.结合创新思维训练的绘画专业课程内容改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在应用型设计课程方面虽然开设了室内设计和景观装饰艺术设计两门应用型课程,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递进的延展性基础课程作基础,没有在创新思维训练上进行完整的平面与空间的创新思维训练。设计课程之间应具有逐步递进、相互延展、相互联系的关系,这样才能进行发散性的平面与空间创新思维训练。三大构成设计课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设计的启蒙课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都没有开设。三大构成由德国的几位著名设计师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格罗皮乌斯创立,并于他们执教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内开设。三大构成课程是设计基础入门课程,世界各地的设计学院都相继开设了。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现代从事艺术设计创作的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更好地促进艺术创作者的意念转变为现实的作品。书法与中国传统技法(山水、白描)两门课程是绘画专业必须开设的,大一学年开设应用艺术的入门课程——三大构成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大二到大三学年开设书法和中国传统技法课程。综合绘画课程是不限制绘画材料,使用任意材料进行绘画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四个学年。但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四年的综合绘画课程没有系统的应用性训练和延展性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单一,范围过于广泛。这门课程教学可以借鉴建筑学专业、环艺专业开设的设计初步课程的授课方式。设计初步课程共分为设计初步一、二、三。而综合绘画的课程设置可以借鉴设计初步的课程设置,也可分为综合绘画一、二、三、四。一到四的综合绘画教学内容按软质材料到硬质材料再到软硬综合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步骤进行安排,逐渐使学生认知与应用材料,并运用联想与发散性创新思维,解放学生的固化平面思维,指导学生完成立体思维的综合绘画作品创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样使学生可以通过几次课程学习,逐渐认识构成艺术与材料的性能,并学会运用不同性能的材料完成完整的、有品位的综合绘画作品创作。几次课程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从平面绘画形式逐渐转向立体的绘画形式,使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空间的开放性发散思维训练。壁画课程的内容也可以从传统平面绘画转向立体空间壁画的设计、绘画,如装饰壁画、建筑立面装饰壁画等当下应用面比较广泛的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能够充分促进学生在开放性与发散性的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并且可以将壁画的平面构成形式运用到综合绘画中,使学生与不同材料对话,完成发散性创新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平面思维与空间思维结合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
结语
以上是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绘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对于美术设计类院校和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有一些地方分析得不够深入,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教学问题,还需要相关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改革。
作者:朱陆洋 赵静 侯建伟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注释:
①西安美术学院招生信息网.
②陕西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网.
③西安交通大学美术学院招生信息网.
④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可持续性发展;西安外国语大学
一、“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三下乡” 的提出
1、关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后来,可持续发展观被运用到,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2]
2、关于“大学生三下乡”
三下乡,是指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正式开始实施。
二、“大学生三下乡”“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三下乡”与“可持续发展观”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大学生三下乡从提出,到今年已经被不断实践和深化长达近20年。在这近20年的时间内,大学生三下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强化。大学生三下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例证。
大学生三下乡,能够把先进的文化、卫生和科技带到乡村偏远地区。先进的文化能够改变落后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观念,先进的科技有助于落后地区生产力的提升、甚至是质的飞跃,先进的卫生服务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的医学常识和就医观念。从根本上而言,大学生三下乡能够不断平衡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发达与落后地区的差距,对于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三下乡的主力军,首先从自身而言,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卫生知识、能够获得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能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学生带着文化、卫生、科技下乡,不但有利于作为接受对象的乡下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传递者大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总体而言,大学生三下乡是一个双向共赢、有着积极意义的活动,大学生向工农群众学习丰富的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经验,有利于大学生自我的提升。工农群众向大学生学习文化理论、经济发展信息和先进科学技术,利于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理论知识的提升,促进和带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大学生三下乡”的“可持续性发展”
从实践角度讲,大学生三下乡支教做为三下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比较曲折、困难的实践过程。大学生三下乡支教要想获得实质有效的效果,必须做到支教对象的可持续性、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团队成员组成的可持续性、团队文化的可持续性。此外,还应发挥媒体宣传报道,及时向社会传达支教信息。只有实现这些基本的要素,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生三下乡支教的可持续性发展,真正落实三下乡到实处。
1、支教对象的可持续性
支教的对象相当于是受众,受众必须是固定的、可续性的,这里所谓的“支教对象”,从宏观上讲,指的是支教的大区域必须是固定的,一方有一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从微观上讲,支教的具体对象必须是确定的,例如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三个群体的文化水平是不一样的,服务方式也必定存在差异。支教的具体对象应该是小学,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内在的持续和发展。只有支教区域具有固定性、支教对象具有可持续性,才能建立完整的支教服务体系和机制。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律动阳光”志愿者队2011年第一次支教到三原县,由于先前没有进行实地调研支教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终没能持续支教。在借鉴经验基础上,到乾县丈八完小进行调研和协商,最终签订支教协议,于2012年第一次支教,并在2014年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最终实现了支教对象的可持续性。
2、团队成员组成的可持续性
大学生三下乡的团队相当于是“传播者”,在受众固定和可持续的情况下,传播者也应该保持可持续性和固定性,因为固定可持续的传播者,能够最全面和最深层次的掌握受众的特点,能够最实效可行的实现三下乡的效果,使三下乡得到最大力度和最深层次的实践。从事实角度而言,团队内的大学生会不断面临毕业,意味着老队员的离开,团队需要重新建构。这就需要团队不断做到“老人”带“新人”,做到薪火相续。团队每年都会进行总结会、分享会、表彰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总结工作,为三下乡团队的传、帮、接、带提供了保障,在分享交流中,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三下乡、加入三下乡、传递三下乡。实现团队组成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会中断。
“律动阳光”志愿者队做到了团队成员组成的可持续性,积极动员有经验的队员进行二次支教或到队进行指导。在乾县丈八完小连续支教三年,再次支教人数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见表二)
3、团队文化的可持续性
在“传播者”和“受众”固定的情况下,作为团队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时间服务团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团队,建构完善可行的团队运作机制。一个团队的发展,最核心的是建立属于自己团队的文化。西安外国语大学“心希望”支教队主要团队文化就是:“关注留守儿童”,针对这个团队文化进行不断的细化和深化。
“律动阳光”经调研,村里小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安全教育问题没有得到重视,有些小学生甚至已经出现心理和卫生安全问题。通过表三,可以看出在乾县支教的三年中,在保留原来特色课程文化的基础上,2014年突破性的增加了四门课程。根据受众年龄小的特点,增加了互动性特别强的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励志公开课、创意美术等课程。做为艺术学院的支教队伍,逐渐建设完善了团队的支教文化,并根据实地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见表三)
以2014年为例,团队所开设的特色课程中,书法课老师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书画协会的会长;剪纸课老师的个人剪纸作品展已在西安展出三场,也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首个学生个人展;舞蹈老师、音乐老师都是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学生,舞蹈老师作品曾获陕西省舞蹈荷花奖;创意美术课老师是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创意美术课为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三下乡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特色及专业水平,做到其专业。
总之,一支可持续的三下乡团队应打造“三建一新”的团队文化体系,即:学科建设、品牌建设、团队建设,活动创新。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将品牌项目细化、深化、持续化,如:心希望的关注留守儿童,律动阳光的文化艺术节。加强团队建设,尤其是“家”文化的创建是使团队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支撑。活动创新是指不应在寻求可持续的同时,应防止出现死循环,要根据每一期活动的开展情况来调整下一期活动的开展,不断创新,这是团队充满生命力的源泉。
4、时间的可持续性
通过对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的近20支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的调研表明,三年以内的社会实践服务团很难在一个地方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也很难被当地的“受众”认可。观念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暑期三下乡支教需要在时间上做到可持续性。针对一个固定的区域,固定的服务对象,进行不间断长时间的实践服务。
非暑期阶段的可持续关注,大学生三下乡一般的实施开展阶段是在暑期,而可持续性的三下乡在时间上不应该禁锢在暑期,支教团队和实践地应该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与联系,以律动阳光社会实践服务团为例,在结束2014年暑期支教后,又相应的开展了回访,延续性的开展了暑期的某些特色活动,2015年3月,又与实践地小学少队部开展了学雷锋活动,拟于5月份联合开展体育比赛等活动。时间上的可持续从根本上改变了一年一次,往往过于形式的支教活动,也为团队成员的可持续提供了保障。
5、做到媒体宣传的可持续性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应该建立良好的媒体宣传渠道,及时把支教信息传达和反馈给社会,运用社会的力量强化支教的力度和深度。
通过表四可以看出,2014年的新闻报道数量是过去四年的近两倍。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西安外国语大学 “律动阳光”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使支教活动得到广泛宣传,利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通过自身的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做宣传报道,加强与社会主流媒体的持续性合作。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新老队员交流活动,老队员即使毕业也能将经验分享,保证团队传承的同时,注重历届队员联系录的整合,保证隔界联系交流无障碍。充分利用自媒体手段,加强个体对整体的宣传,鼓励队员通过自己的自媒体方式来宣传团队。通过每一个个体的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来搭建宣传团队的网络式平台。在2014年有西安市文明网、新浪陕西咸阳网、陕西网、咸阳共青团、陕西论坛、西安论坛等23篇省市和地方媒体、网络对“西安外国语大学‘律动阳光’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进行了报道和关注。
“律动阳光”志愿者队正是充分利用了媒体宣传的作用,才使得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关镇丈八完小的危险校舍危房得到社会关注,最终得到社会支持进行重建。同样是媒体宣传报道学校教学基本的课桌和凳子破烂,得到社会的捐助,实现了教学硬件的配置。
6、理论联系实践,主动联系群众以点带面
加强立项工作,使其项目化,促进可持续各级团组织应积极组织立项,使其暑期支教项目化,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二十多支队伍为例,专门独立单独运行的支教队只有两支,大多支教队依托于志愿者队,显然,单独运行的两支各方面做的相对都比较好,项目化的团队更容易达到团队文化、时间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加强党团组织领导,在暑期支教团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可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务学分系统,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三下乡的活动中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但社会实践经验匮乏。在暑期三下乡支教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充分抓住机会,在教学等服务的实践中不断检验自身具备的理论知识。同时,要积极深入到当地群众中,进行实实地研究、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当地的丰富习惯和文化环境,能够以点带面,在支教服务的同时,努力促进传播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宣传普及卫生知识、教授先进的科学技术。
四、结语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要想落实到实处,必须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在固定的支教区域,确定固定的支教对象,组成固定薪火相续的支教团队,形成团队的自我文化标示,坚持长时间不间断的支教服务。同时,要及时利用媒体宣传报道团队的支教信息,分享支教经验和不足,在学习和被学习提升团队的整体支教水平。最根本的,在暑期支教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到群众中去,以点带面,实现支教的最优化效果。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支教;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被实践证实的真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是一个曲折、困难的过程,应加强各部门的组织引导,坚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婧.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