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4 13:4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

篇1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的知识1、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

望岳产生登岳想法的句子;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6、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望岳》读后感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篇2

1 [整体解读]

本诗首联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颈联用“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尾联点明酬赠题意,以自勉自励结束。

2 [关键字词]

(1)酬:以诗相答;(2)乐天:指白居易;(3)长:振作。

3 [情感基调]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全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4 [典故运用]

(1)“闻笛赋”表现诗人对友人去世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2)“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5 [中考链接]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七、《过零丁洋》

1 [关键字词]

(1)一经:儒家经典;(2)寥落:荒凉冷落;(3)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4)汗青:特指史册。

2 [意境描述]

颔联: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 [名句品析]

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及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4 [疑难阐释]

颈联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5 [中考链接]

结合我同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八、《渔家傲・秋思》

1 [整体解凑]

本词上阕侧重描写边塞秋色,下阕侧重抒发思乡之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 [疑难阐释]

(1)霜满地:借边塞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既有守边辛苦、思念家乡之情,也有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3 [风格特色]

本词笔力雄健,感情沉郁;意境开阔,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4 [词眼点释]

词的上阕写景,以一“异”字统领,其“异”的表现有三:雁去将士留;秋风边声起;落日孤城闭。

5 [典故运用]

燕然未勒归无计:此处用典,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6 [名句品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战士思家与报国的矛盾展示得淋漓尽致。“家万里”与“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将士戍边的无奈和对家乡思念的情感。

7 [中考链接]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九、《江城子・密州出猎》

1 [整体解读]

本词上阙描写了出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杀敌卫国、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 [语言风格]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最能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卷、挽、射。

3 [典故运用]

(1)看孙郎: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2)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而为国杀敌。

(3)射天狼: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 [词眼点释]

(1)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字,突出词人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3)“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坚信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

5 [意境描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随从守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6 [疑难阐释]

(1)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2)“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看孙郎,亲射虎”。词人以孙权比喻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抱负不凡。

7 [中考链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 [整体解读]

本词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写出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等雄壮场面;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结语“可怜白发生”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全词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 [语言风格]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从词句及气氛可看出本词的语言风格是:豪放、悲壮。

3 [关键字词]

(1)八百里:指牛;(2)麾下:指军营里;(3)翻:奏;(4)沙场:战场;(5)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6)天下事: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

4 [意境描述]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兵士们欢凰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5 [名句品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6 [疑难阐释]

(1)本词在内容上打破上下片传统写法,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后九句为第二部分,全词的点睛之笔是“可怜白发生”一句。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挑灯看剑”和“梦回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7 [中考链接]

(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中考链接参考答案]

六、示例:(1)思想感情: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2)哲理: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七、示例: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八、示例:此句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篇3

英雄人物,谁与争锋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险滩激流,奇峰怪石常常会横亘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为了成功,我们只能去面对,去挑战困难。而纵览当代少年,承担起建设祖国大人的新一代希望,面对困难时,却只能表现出胆怯和懦弱,却只能未战先退,自暴自弃,最终一败涂地。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们惶恐,迷茫之际,也需要有个英雄来激励我们,带我们走出迷茫。

写到这里,我的心灵震颤,思绪也定格到了那放浪不羁的李白身上,回到了他在挫折中能够创造成功的奇迹,回到了他在唐诗上创造的不朽传奇!李白的一言一行,时时激励着我战胜挫折!四年级接近尾声的时候,老师在班里举行了“星级少年"评选会。我自信地昂头,说,我敢肯定,我拿奖是十拿九稳的。我胸有成竹地一个报名参加评选,且洋洋得意地在同学们面前夸口。一片啧啧声中,我飘飘然了,大选也开始了。老师让同学们采取不记名方式投票,不管舍么方法,还不是我胜出!我一阵窃喜。开始唱票了。"xxx","xxx"我心虚了,手心不断冒汗,“xxx!”终于到我了!我了一口气。此后,我的得票直线上升,就快要到半数之际,忽然停滞了。我急了,暗自祈祷:到我吧!到我吧“XXX”,唱票结束。“xxx21票!”我傻了眼,大脑里一片空白。只觉得一定是我听错了。强忍着泪水把票重新了一遍,盼望有奇迹出现。没有错,的确是21票!“XX同学当选!”老师的话语给了我当头棒喝。泪水像决堤的洪水涌出,一滴一滴,含着的都是我不可名状的后悔与心痛。“欲渡黄河冰塞川,欲登太行雪满川。”此时我唯一能想到的,只有我所敬慕的英雄李白写的这句表达坎坷的诗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昂扬自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积极乐观;“具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情壮志······这许许多多霎时间占据了我的大脑,让我不由自主地对当选者报以热烈的掌声,心,也释然了许多······

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向英雄学习。像英雄一样挑战困难,战胜困难。,“挫折是强者的熔炉,弱者的坟墓。”就让我们像英雄一样在挫折中焕发出金子般的光芒,谱写一曲新时代的英雄壮歌!指导老师:冀仙俐

篇4

中考古诗词鉴赏应试对策,应先高屋建瓴从总体上把握,再有针对性地做好应试技巧训练。

一、站在一个高度俯瞰诗词

(1)诗词的题目是了解诗歌的窗户,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词。诗词的题目往往告诉人们诗歌的内容,如,2012年红河州卷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说明内容是射猎,描写的是打猎时的壮阔场景。昆明市2012年中考卷的《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经过零丁洋时,自己的百感交集。确定了诗的内容,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诗词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如,2012年西双版纳卷,陆游的《游山西村》,抓住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涵的哲理,可以起到提纲挈领、迁移发动全身的作用。

(3)抓词语的隐含信息,诗词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2012年大理等8州卷的《闻雁》,“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表面写的是淮南下着秋雨的夜晚,听到大雁的声音,实质是漫漫长夜、绵绵秋雨、由远而近的雁鸣声,诗人的思乡愁绪更浓了。

(4)典故有特定的内涵,对整体把握全诗是大有裨益的。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传达出的新的含义。如,2012年红河州中考卷第9题,“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抒发了苏轼怎样的情怀?“射天狼”指抗击入侵的西夏军队,词人借助典故,抒发了自己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5)风格,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是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许多诗人都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李煜、刘禹锡的隽永,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维的恬淡优美,李贺的雄浑奇特,王昌龄的雄壮豪迈,等等。不同类型的诗也有不同的风格,能准确把握不同的诗歌风格,更能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6)灵活运用古诗词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鉴赏术语一般有:评价主旨方面的,有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等;表现手法方面的,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侧面描写等;语言特点方面的,有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等;语言风格方面的,有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舒缓、雄健、深厚等。恰当运用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能提高答题的质量。

二、做好答题技巧训练

(1)词语赏析类。

红河州卷第8题,“统摄全篇的一个字是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名句赏析类。

昭通市卷第9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西双版纳州卷第9题1小题,《游山西村》“颔联蕴涵了怎样的哲理?”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迪和思考。

(3)主旨情感类。

昭通市卷第9题,画线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玉溪市卷第9题,《客晓》第2小题 “请分析三四句写景的作用?”红河州卷第9题,“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抒发了苏轼怎样的情怀?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等)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4)想象描述类。

曲靖市卷《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第10题,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篇5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地讲解与分析,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哪些内容是鉴赏的重点……这种以教师讲解诗句含义和写作技巧为主的教学,只能是培养出能回答各种诗歌练习的解答机器。许多学生在经过了三年的初中学习后,朗读诗歌如初学绕口令,一字一顿,既不顺畅,又无法读出诗歌的意境和韵味,更不用说真正体会到诗歌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这样的诗歌教学,不仅削弱了诗歌的美感,而且扼杀了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其实,诗情、诗意、诗心、诗兴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因诗兴大发而“朗咏长川”,古代的私塾学堂也常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古人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是读出来的。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应该归其本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爱上诗歌。

一、创设情境,在“境”中读

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用“心”去聆听诗歌呢?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一个富有情趣的谜语,一幅优美的图画,一首动听的曲子,一段诗化的开场白,都能营造美好的氛围,从而让学生兴奋起来,产生强烈的学习新诗的欲望,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快快乐乐地诵读诗歌。

在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借助课件给学生展示这样一幅鲜活的画面:湖面波光粼粼,岸边的柳树枝繁叶茂,绿荫阴翳,微风过处,柳枝婆娑起舞,婀娜多姿,满目陶醉的诗人兴而作诗,再配上《咏柳》的音乐,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受到了美的熏陶,对诗歌学习充满了兴趣,学生和诗人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和诗人同吟同诵,读出了柳树之美,春风之美,春天之美,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二、发挥想象,在“画”中读

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学生要能穿透短短的几行诗,甚至几个字,去读出“画面美”“内涵美”,就得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吴世昌先生说,“诗词需有想象”,运用想象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审美享受。每一首古诗都像是一幅或浓墨重彩,或清新淡雅的山水画,在这样的山水画中,常会有留白之处,引人无限遐想。在诗歌教学时,如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去读诗,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挖掘情感,在“情”中读

诗是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所以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古人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所以读诗一定要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才能读出诗情,读出诗味。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就会索然寡味。因而在诗歌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诗歌情感,让学生与诗人形成感情共鸣,带着浓浓的深情才能读出诗情进而读懂诗人心中喷薄的情感。

篇6

关键词 文学鉴赏 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 Solving

――Talking about Literary Appreciation Skills

LI Yanhui

(Zhengzhou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Poetry Appreciation problem is that the ordinary tricks up their sleeves and Adult Entrance annual compulsory subject, in material aspects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he textbook, ancient poetry in the language are highly condensed and image, and exam candidates in poetry appreciation title relative losshigher fraction for this phenomenon, the small increase from the subject of analysis, to find out some of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e effect is quite good.

Key words literary appreciation; skills approach

古典诗词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奇花异葩,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古典诗词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决定了文学鉴赏在高考中的地位。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主张广采博收的阅读和积累,有的主张题海战术的实际操练,有的主张举一反三的触类旁通……但所有这一切对于时间紧张,课时有限的学生而言,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并非易事。如想在此方面全取三分,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 利用选项,建立逆向思维,把握诗词中心

古典诗词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使我们在把握该诗词时必须以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为基准。准确把握中心,和一个人的人生阅历修养、文化知识修养、艺术修养和哲学境界修养密不可分。而这一切又是我们所缺乏的,特别是由于知识容量的限制,会使许多同学对诗词不理解。所以,在做题时,应先把诗词读两遍后,就快速的切入选项中,利用选项的提示,把握诗词的梗概。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考虑到文学鉴赏的难度,命题人会让考生找出对诗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就是说四个选项中有75%是正确的,25%是错误的。我们就要利用出题人给我们的便利条件,利用选项,建立逆向思维,让选项成为我们利用的工具,让选项为我们正确把握诗词的中心做出保障。如:

对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的诗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A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首诗。“问”是邀请的委婉说法,其内容是请人喝酒,反映了朋友之间亲切真挚的情意。

B首句写新酿米酒,细如绿蚁的浮渣尚未滤去,味美醉人,接着描写温酒和取暖的火炉,渲染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气氛。来表达主人邀请朋友的诚意。

C第三句写时间和气候:冬季雪夜,对环境进行刻画,四句则写主客二人坐在一起,举杯对饮,互相劝酒的情景:能再喝一杯吗?

D这首诗语言清新平易,却包含着醇浓的诗意,丰富的感情,可以看作是一张便笺式的请帖,表现诗人诗艺纯熟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如只看诗文,大意不好理解。但只要参照选项,所有的不解就会随之烟消云散。而文中提到的“绿蚁”也能很明确的知道其中的含义。再加上对其他选项的把握,不难看出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所以,要利用选项达到把握中心的目的。

2 用“文以载道”的标准来衡量选项是否正确

把握中心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用“文以载道”的思想去考核选项。所谓“载”即“装载、记载”或者可以说“符合”。“道”及道理、儒家思想,说的再广一些是要符合历史,符合作为诗歌能广泛流传的意境美。文章能流传千古,就是在于它对美好事物的讴歌,是作家喜、怒、哀、乐情感流露的佳句。总而言之,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阐明道理的,所以要用此观点看一看选项在诗词中的解释有无违背这个原则。如:

对苏轼《春宵》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声细,秋千院落叶沉沉。

A末句开篇就概括了春宵的珍贵――“一刻值千金”。

B二、三句花香、月阴和远处楼台飘来的歌声、笙箫声渲染出春宵美景。

C末句由眼前空荡荡的秋千架想到良宵沉睡的人们,进一步衬托出春宵美景。

D全诗简炼,以“花有清香月有阴”提醒人们应及时行乐。

显然在答案中D项的解释明显违背了诗歌美的原则,没有遵循“文以载道”的思想。而且在运用此方法时,不妨换一个观点,再把“文以载道”的“道”在理解的“偏激”一点,除了道理、儒家思想外,把修辞、表达方式以及诗词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道”的内涵,这样在做题时,就进一步拓展了空间,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如:

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从题中可以看出C答案在叙述上和文意有明显偏差,“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句诗文表现的是作者喜爱的原因,而并非在渲染的高洁气质。

3 在选项中寻找矛盾项,结合其他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所谓“矛盾”就是对同一诗句有两种不同释意,或就其中心而言,有两项或多项叙述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如能在选项中找出矛盾项,在做题时就能得心应手。矛盾项一旦找出,根据辩证法唯一性的原则,答案肯定从矛盾项中产生,也就意味着除去矛盾项以外的其他两项都是对该诗文正确的解释。那么我们就要从这两项选项中整体把握该诗文的意境,看矛盾项中哪一项与这两项所述意境相似。或据诗文原句仔细推敲其中含义,答案就不难选出。如:

对下列这首唐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A前两句是与“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的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一样的。

B后两句借助更渡桑乾这件小事,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无端”及“没来由”,其实应该是有来由的,只是诗人没有说出来,这样表达显得更加含蓄。

D这首诗以“更渡桑乾”为纽带,突出表现了诗人既思念咸阳又留恋并州的矛盾心理。

参看选项,可以看出B、D两项都是叙述同一事件“更渡桑乾”,但释意不同,便知B和D是矛盾项,然后再利用A、C项和原文,显然B项的解释不够确切。再如阅读下面一首词《水调歌头》回答问题。

血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出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对上阙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血洗虏尘”描述了击退金兵的胜利。

B三、四两句写听到胜利消息后的振奋、悲壮的心情。

C“关塞”句渲染了战争形势十分紧张的气氛。

D“吴钩”句抒发了收复神州、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篇7

关键词:意象;诗歌意境;鉴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67-1

一、首先要分析意象,掌握诗人寄托于“象”之上的“意”

毛翰在《诗美创造学》中用一公式来阐明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意象+氛围。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入手,由形式入手,进而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渗透诗歌的意境。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意”是作为主体的人所体验的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对自热、社会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领悟以及审美感受;“象”是作品描述的物和事,准确地说是事物的形象。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深秋晚景图,烘托出漂泊异乡的游子思念故土的暗淡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构成了萧瑟悲凉的深秋的意境,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又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二、其次要把握和积累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掌握诗歌的意境。首先要熟悉意象固定的意义,如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同时还必须注意意象多义性的特点,才能准确把握其在具体诗歌中的含义。如“燕子”的意象,就有“惜春伤秋”“感伤时事”“寄情相思”“渲染离愁”等含义,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同是写梅花,宋人陈言的“一花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借梅花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笔下的梅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中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鉴赏评价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再次要在鉴赏诗歌意象时,要充分展开想象,寻找意象与所叙事物的相似点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云:“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其中“月”这一意象特点很多:其形,有满月残月之分;其光,有清纯惨淡之分。细读后,我们会发现“月”与“思妇”的相似点,即满月渐亏与思妇因怀念丈夫而日渐消瘦相似,也就很容易把握诗的意境了。又如“寒砧”、“捣表砧”,抒发的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古时妇女为远行的人赶制寒衣时,把衣服、布匹放在石头上用木杵棰打,叫捣表(捣练),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表(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帐情绪。这样的诗句很多,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表声”(李白《子夜昊歌》),“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李煜《捣练子夸》),“杜鹃声不袁,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鲍”(孟郊《闻砧》)等。

篇8

关键词:俞大猷;诗歌;爱国主义;情怀

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211-03

俞大猷不仅是我国明代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著有《正气堂集》。长达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的作品大都以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诗风沉雄质朴,大气磅礴,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一定的成就。

一、从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来看,他创作的爱国主义诗歌主要有三类

(一)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表明积极济世报国的人生理想。

诗人生活在一个朝纲紊乱的时代,他目睹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痛切地感到需要尽快结束这种黑暗的现状,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从儒家思想里继承了济世精神和报国热情,希望官吏们恪守仁道,减轻剥削,励精图治,建立一个政治清明,百姓和乐的理想社会。而面对倭寇的侵扰,战乱频仍的现实,诗人则以身许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在创作中,诗人将其生活和内心的感受与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交织在一起,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因此,他的爱国诗歌在抒发个人思想感情的同时,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如他的一些作品通过抒写旅途的所见所感来寄托诗人欲济苍生的抱负:

溪涨巨鱼出,山幽好鸟鸣。

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

――《秋日山行》

这首诗以秋日山行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起兴,从自己鞍马劳顿的军旅生活推及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隐约透露出诗人希望早日平息倭患,拯救苍生,济渡人世的政治理想。当然,理想与现实有时是不一致的,诗人时常感叹自己年华早逝,报国无门,流露出苦闷的心绪。不过,从总的基调上看,诗人更多的是以催花早发,勉励自己应当珍惜时间,辨明是非,为国立功。在《步天卿席上催杏韵》中,诗人道出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发出“我来无限丹心事,何日顺风一大呼”的由衷之言。不难看出,多年来埋藏在诗人心底的“无限丹心事”就是诗人一生中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和对经受着战乱、饥饿和寒冷的黎民百姓的悲悯与关怀,是诗人渴望横戈跃马、抗敌御侮的雄心壮志。诗人作为一名战士,一个爱国者,对国家是一片丹心,却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因此,他不能不时感压抑,尤其是当他的爱国热情愈是向上升腾的时候,这种急切等待的心情便愈加强烈。例如:

笑将龙种骋中庭,捷巧何施缓步行。

待看流沙遥万里,须臾踏破古丰城。

――《双千里马于甬道试行》

这首诗充满了热血青年的豪情壮志。诗人认为,是良马就应当到沙场上去发挥它们的才能。以骏马自比,表达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愿望。正因为有着强烈的报国愿望,因此,当倭寇频频人侵,国内却因却朝败,镇守边关的将领隍恐不安、苦无良策的时候,诗人强忍着病痛的折磨,横刀立马,执弓御敌:

……

九月二十至威远,长城已改秦人面。

天暮道遥远思喂,引马长城窟下饮。

忽然四面起寒色,冰合十凝饮不得。

吁嗟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主恩重似山,有身谁复恤?

十月征骑出长城。烟火冲天燎草榛。

胡虏北遁数千里,露报明主虏患宁。

……

――《饮马长城窟》

这是一首叙事长诗。抒写的是天寒地冻,冷风飒飒,虏患猖獗。主人公满怀壮志,奔赴沙场,消灭敌人,保卫边疆的安宁,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乐观豪迈的战斗精神。全诗袭用乐府古题,写的虽然是汉代北击匈奴的事件,但从字里行间透出的却是诗人誓死抗倭,保国安民的决心和信心。

(二)描绘沙场征战的动人场面,歌颂战士的丰功伟绩

诗人善于把个人杀敌报国的情感和战场上的特殊经历,融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描绘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沙场征战图。

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静,天外旌旗上下翻。

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官。

夕阳万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

――《舟师》

匣内青萍磨砺久,连舟航海斩妖魑。

笑看风浪迷天地,静拨盘针定夏夷。

渊急虬龙惊腾跃,汉飞牛斗避锋移。

捷书驰报承明主,沧海而今断不澌。

――《与展推府》

这两首诗刻画了海上作战、扫除倭寇的战斗场面,塑造了抗倭战士的英雄形象。前一首诗写在茫茫的东海海岛上,云雾刚刚消散,但见旌旗飘展,火光冲天,一阵激烈的战斗过后,战士们在夕阳的余晖中凯旋而归,雄壮的歌声响彻云霄。后一首诗,表现了英勇的将士们在惊涛骇浪之中,指挥若定,谈笑自如,一举歼灭敌人的动人情景。两首诗均以硝烟弥漫的战场为背景,但不单纯写沙场上的刀光剑影。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充分运用烘托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战士们崇高的精神世界跃然纸上,写出了战士的性格和气质。这类诗大多写得波澜壮阔,气势雄伟。

(三)通过抒写真挚的友情,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

与一般的缠绵悱恻的赠友怀人诗不同,在诗人笔下,友情与爱国是一致的,友情与忠君报国没有矛盾,特别是在为国家建立功勋的共同事业中形成的友谊更为深沉、更有魅力。诗人在诗中对友情的理解,突破了历来一些赠友怀人诗的传统写法,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有贡献的。如《勉李季春》一诗中,真挚诚恳地勉励朋友:

夜读阴符晓未休,壮心欲系单于头。

腰间带血雌雄剑,谈笑觅封万里侯。

在诗中对朋友寄托了深切的希望,希望朋友杀敌报国,为国立功,写得激昂慷慨。在另一首诗中,诗人以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带血迹的战袍赠送给朋友:

我看此袍经百战,半襟犹带血淋纹。

天阶今日朝衣换,忠孝连袍付与君。

―一《杨西洲南征赠以战袍》

诗中渗透着爱国忠君的思想,从内容上看,显然比传统的朋友酬唱诗更深刻、更典型。有人要向他学习剑术,他不但向朋友传授技术,而且在思想上以爱国的语言勉励朋友:“剑诀有经当熟玩,遇蚊龙处斩较龙。”(《少林寺僧宗擎学成予剑法告归》)在一些诗里,诗人还对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表示深切的追悼:

昔日山齐接短檠,多君奇节一青萍。

欲携同志共勋业,每对明公道姓名。

泣出都门人独剑,哭之云外马单行。

白云飞处频回首,惆怅于今负友生。

――《哭陈高峰》

俞大猷的诗,闪烁着爱国主义的理想光辉,表现了诗人的崇高品质。但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爱国与忠君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些诗篇还流露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所谓“一担纲常千古重,两肩忠孝百年忙。”(《送武进士》)说明作者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不过,这只是白壁微瑕,我们不能苛求,也不必苛求。

俞大猷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摆脱了我国传统诗教所主张的“温柔敦厚”的宗旨,体现着极其鲜明极其强烈的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形式和风格上也不拘一格,一扫当时台阁体诗派雍容典雅、不痛不痒的风格。敢于面对现实,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尽管用纯艺术的眼光看,他的有些作品在写法上还嫌粗糙,但在明代一蹶不振的诗坛上,他的诗毕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二、俞大猷的诗歌在风格和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一)感情豪迈,气势雄伟

诗人经历了“十年双剑在,百战一身存”的戎马生涯,对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沙场上的浩荡场面,都有极其深刻的体验。他善于摄取典型的动人事件加以铺写,并始终贯穿着乐观昂扬的精神。他的诗基调明朗、恢弘,表现出瑰丽的想象、飞动的气势和狂放的个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诗人满怀着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运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雪耻报仇、保国安民的政治理想,抒发胜利的欢乐。如《舟师》的“岛头云雾须臾静,天外旌旗上下翻。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官。”再如《与展推府》的“笑看风浪迷天地,静拨盘针定夏夷。”诗人昂奋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这类诗由于具有了扎实的内容、豪迈的感情和雄伟的气势,所以诗人也就无须专意于字句的雕琢,而往往是直抒胸臆,写出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战友的铭心挚爱,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抒情与议论相结合

这也是俞大猷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在《饮马长城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诗中,诗人不但抒写了他艰辛的军旅生活,还表明了自己的襟怀:

……

踯躅上马辛复苦,东路将军欲为马革裹,西路将军欲为铁锄埋。

臣笑将军未见大,战死腐肉鸟食哉。

臣生系国安危身,臣功未成身未殆,

生身不为世轻重,生不如死死何埋?

这是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一个战士,应该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决心,这种行为应当是世人学习的榜样。诗人表明了自己要把一生献给国家和民族的决心。在有的诗中,诗人还提出了他对军事问题的见解:

师凯相公问如何,明年防秋求更佳。

非干虏强我兵弱,责实练兵应破他。

有勇知方出征伐,自是干戈中礼乐。

黄石此语流人间,虽道神兵不留诀。

由今之兵无变法。故事袭沿靡日月。

在这里诗人明确指出,敌人的一再人侵,并不是因为“虏强我兵弱”,而是因为国家平时没有积极练兵,没有边防的准备。并且指出,用兵者要有勇知方,还要善于变法。诗人写了许多军事题材的诗文,发表了自己的军事主张,提出积极的建议。

(三)学习民歌,反复吟咏

明代的民歌很盛行,民歌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对文坛的影响也很大,许多士大夫都极为喜爱,并且模拟、创作,写出了较为清新活泼的作品。俞大猷的诗歌创作也深受民歌影响,他善于吸取民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来抒写自己的理解,表现个人的情志。如《饮马长城窟》写出征前的准备:

东市买甲三千叶,叶叶光明照体寒。

西市买马高缠鬃,宛娩系铁锻鞍。

这首诗显然是学习了《木兰辞》的格调,运用排比句进行铺叙,句句浸润着人物的情感,同民歌中常用的复叠、比喻、夸张和顶真等修辞手法错杂配合使用,极富韵致。又如《辰州晚曲》中的“泛泛长江水,飞飞万斛奔”,运用字的重迭,给人以清新和谐的感受,造成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乐感,诗句显得活泼明快。

(四)质朴浑厚的语言风格

篇9

[论文内容摘要] 集潇洒风度和妩媚之态于一身的竹子历来为士人所赞许咏叹。李贺独特的“竹笋”意象群似乎与唐代的普遍认识和而不同,它们突破了传统的竹子意象性格,与诗人本身经历具有密切的关系,显示出了诗人自我价值追求和艺术意志。

作为生于修林之中,长于幽泉之畔,集潇洒风度和妩媚之态于一身的竹子,它的经寒不凋,坚韧挺拔令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在自我意识很强,喜自然山水的唐代,竹子更是作为一种体现士大夫人格理想、精神追求和某种心理寄托的意象在数百首诗歌中为人们所歌咏。就是素以虚幻荒诞,喜以瘦蛟、枯兰、鬼雨、碎蚁、秃襟等诡异意象入诗的李贺也写下了数首咏竹之作。同是咏竹,在传统的竹子意象之外,李贺独特的“竹笋”意象群与唐代的普遍认识和而不同,显示出了诗人自我价值追求。尤其是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反映出诗人在性格特征、人格操守、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上既有传统竹意象之理又有与众不同之处的特点。

一、自诩龙材质,笑揽凤来仪

关于竹子的传说最引人遐想,“化龙招凤”的传说久已有之。传说竹茎可以化龙,竹实可以招凤①。孤竹待凤生发自《庄子·秋水》中的“非练不食”一典②。这是中国古典诗人潜意识中浪漫思想的强烈投射,给竹子建立了一个无穷瑰丽的世界,用龙之吟声显示作者高贵鸿志,以凤之屈驾光临寓意诗人追求人生理想,希望“凤”的举荐和提携。这种求得自我满足和外人认可的相互作用,使竹子在唐代人心中兼有了认可自我价值和求得权贵赏识的表意特征。

李贺的《北园四首》亦有涉及到“化龙招凤”的典故,不过却是化龙相同而招凤心异。

《新唐书·李贺传》写道:“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③李贺对这一王室宗人的出身颇以为荣,他在诗中写道“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其一),表明自己的出身高贵,以龙材自诩,因此可以傲壮豪气到“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以一夜千尺之气势,可见作者志向高远,而别却一句干净利落,给人以瞬间变化之感,以新生之势,成升天之业,可见龙之英姿豪气。同时以千尺与数寸作对比,两个数量词的比较代表了理想与现实状况的比较,可见作者自诩不凡。纵观全诗,作者夜抽千尺,直上云霄的信心并非凭借外物,而是自信自己有龙吟之质,因此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自信心。

而在另外的诗句中我们却可以看出作者对外人的眼光有何见地。在第四首诗中,作者先以司马相如自比:“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由此可见此时作者想说他贫病无聊,家无长物。可是后两句“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回锋急转,不但化了前两句的黯淡景象,还把整个诗引入了一层新的境界,更给招凤传说添了一种新的心理期待。孤竹待凤本是一种追求孜孜功名的孤苦期待,孤竹就是怀才不遇的意象,以仰视的态度观凤待凤,希望自己可以引来凤的提携和举荐,因此更多的人表现为一种执着的痴情和希望幸运降临一夜拔千尺的侥幸幻想。

作为已经自诩为龙材傲视千尺披靡寸泥的李贺来说,他虽然热衷功名,也迫切希望加官晋爵,但是却多了一种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自信和乐观。诗人自诩为龙材,凭着强大的自信心,在千亩竹林迎雨而啸中怡然自得,因为他有把握那栖息着凤的一枝竹定会映入自己的酒樽,因此反而举重若轻,把苦等变为信心满怀的笑纳,李贺的龙章凤姿赢便赢在这种自我意识的突出和强大的自信心上。

二、硬羽偏折翅,怨节化恨啼

李贺虽自视出身高贵,但他引以为豪的出身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由于父亲名字的避讳,他看得等若生命的进士前程却还未开始就画上了句号,这无疑相当于雄鹰折断了翅膀,再也无法翱翔于天宇。作为一个“士不遇”悲剧的主角,此时的李贺心中的悲愤之气和原本对自己的完美评价恰也促成了一种士人多有的霜骨傲节,但是他既没有王维的淡泊,也没有李白的旷达,更没有杜甫的悲悯,他的无奈在于内心完美的自我认定和跻身于士大夫阶层的愿望不可放弃任何一个,但是却要眼睁睁地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因此在对自我的挣扎与否定中,他没有选择去做一个以竹砥砺自己的高风亮节的寒士,也没有以竹为友成为移情大自然的隐士,而是完全沉迷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中,咏竹的诗作也呈现出一种凄冷幽邃的独有之病态色彩。

李贺这种抑郁后的不正常心态成为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迷雾,他消极怪僻的性格反映到他的诗中去便有了诡异的意象和跳跃的思路,为他赢得了鬼才之称。看起来满怀凄怨的第二首《北园新笋》也历来为批评家看好。诗的前两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题诗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含蕴深厚。“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作者自己创作的诗歌。诗人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借“楚辞”含蓄地表达了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首句短短七个字,既有动作,又有情思,蕴意十分丰富。次句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发出浓烈的芳香,竹节上下布满白色粉末,写竹之柔美婵娟;题诗的地方青皮剥落,墨汁淋漓,写“楚辞”之触目惊心。这里,诗人巧妙地以“腻香春粉”“黑离离”这一对矛盾的形象,表现内心的幽愤。

后两句着重表达怨恨的感情。“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本身题诗竹上,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可是无情也好,有恨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无情有恨何人见?”这里用疑问句,而不用陈述句,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极力刻画竹的愁惨容颜:烟雾缭绕,面目难辨,恰似伤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积露,不时地向下滴落,则与哀痛者的垂泪无异。

这首诗表面看起来,是在写竹的愁苦,实则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这种哀怜、凄婉又怀有强烈激愤,格调阴冷的诗句舍弃了一般咏竹诗的意象规范而赋予竹子情恨;舍弃竹子高风亮节傲骨坚贞的品质而用楚辞蒙上一丝怨毒;舍弃那竹节挺拔秀美的谦谦君子形象而取其哀婉凄惨的女性情怀。同样是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气节,但是这首诗表达的方式却因李贺独特的审美而有了差别。

三、咏笋我化物,师心神领情

同样都是咏物诗,李贺的《北园新笋》较那些借写竹子风貌引申出意象特征的诗,则不以毕肖事物形貌为终极目的,而是在诗中把主体感受摆在了第一位,万物皆师我心,非以我观物,而是以我化物,以神取景,使整个诗篇好像有精灵鬼魅穿梭其间,使竹子有了与其他人所咏之竹不同的神韵,可以与人进行最直接最彻底的情感交流。同时,由情领物的艺术意志使他的咏竹在笔法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修饰的突出和感情的概念化。李贺本满怀着一腔热血和胸中成竹,但却最终只能是饮恨而逝,他不断地被希望和绝望所折磨着,只有靠诗歌来实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他用一种可怕的激情去创作。诗人愤懑满怀的情绪主要表现为艺术上的精雕细琢,修饰上的叠床架屋。《北园新笋》其三:“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作者字斟句酌,用“家”“石”“阴”“紫”“春”“新”等等修饰各种意象组合,纵观全句,几乎无一物无修饰,无一事有闲字。他把相关的意象加以古人不常联用的字联用,加以修饰再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了通感、移情的写作手法,由家泉到石眼再到竹茎,仿佛用诗句串联起装扮一番的意象群,不是因感而倾泻,而是字字雕刻而来。此时作者诗中的竹子不再是单纯的清雅之士,而仿佛是穿上了绮丽诡异又有异域风情的楚服的起舞人。同时,把石眼、阴根等不为竹所常用的意象与竹子相连缀,更见作者的匠心独用,研磨之工。

李贺在造语奇险的同时把竹子意象感情进行概念化处理。虽然中唐以后更多的赋予意象审美价值,但作者更多的是以我情度物情,反而架空了竹子意象本来所代表的审美理念,再加上对修辞造句的过度重视,使竹子所代表的感情变为一种墨守陈规的概念。竹子的形象从诗中淡化,整个诗歌流露出的是作者的感情线索。如他描写竹笋清雅高洁、坚韧不拔和萧瑟凄苦,都不过是点到为止,借题发挥。作者只是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借用竹子倾泻而出,而非以竹为已,崇尚竹子的风骨气韵;李贺的鬼才鬼在修辞设色,而非竹子的意象;他是在师心,而非师造化。

2.个人感情的过度介入。李贺一生难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生平经历又不甚丰富,在书斋中经历了大半个人生,可以说书斋的事物对他来说无物不含情。对于书斋中的竹子,李贺难免所歌咏的多是自己的感情。德国著名学者立普斯曾经说过:“在我们自己的心灵里,在我们内心的自我活动中,有一种如骄傲、忧郁或期望之类的感情,把这种感情外射到一种表现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对象中去,在这种对象中,精神生活正确无误地找到了它安顿的地方。”④我们观李贺之竹,更多的看到的是李贺的化身,而非竹子本身。

第一,是强烈的生命意识。《新唐书·李贺传》载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⑤这种纤瘦的长相和他的短寿正好印证了他孱弱多病的健康情况。面对初生的竹笋,诗人一面感到自己寿期不久,一面又渴望能够有像竹笋一般可以“一夜拔千尺”的生命能力。在他的笔下,竹笋可以青云直上,拔地而起迅速成长;可以春粉敷面,香汗淋漓虽纤纤细枝却别有一段青春少女的风韵;可以生长于嫩青的新篁中拥有春光大好的新鲜世界;可以在雨啸中千亩簌簌而动,在莺啼燕语中轻盈起舞翩翩如画。他把各种美好的生命活力和意象赋予了笔下的竹笋,透露出作者自己本身对于生命的强烈向往和对于生命有力向上的歌颂。

第二,倔强的生存形态。竹子一直是人们心中雅节君子的形象,但在李贺的诗篇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对于竹子倔强顽强生存形态的铺张描述。在作者手下,温文尔雅的竹子多了一丝壁立千仞的刚强,多了一分隐忍独立的风骨。就生存环境来看,“家泉石眼两三茎”,李贺笔下的竹子生存在“石眼”之中,但是仍然可以晓看紫陌,复有出者。在“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中,竹子新发就被刮去竹皮,流露着嫩香春粉,给人一种病态的美感,后文又用黑色的墨汁与春、粉相对比照,加强了色彩对比感,用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视觉刺激,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残缺疼痛的美,也写出了竹笋虽嫩却顽强的形象。作者身体心志敏感脆弱,却在世上饱受打击,在种种困境中,他对于自己的困境反而形成了一种欣赏的心理,以写痛苦诡异为情趣,因此,才特意描写在生存形态上有缺陷的竹子。

李贺士不遇的遭遇和他的短寿铸成了他的悲剧生命,他有着诗歌创作的冲动和对诗歌几乎狂热的追求,这种宣泄自己和切磋琢磨的创作行为,使李贺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成就了艺术表现力最瑰玮奇异的诗歌风格。《北园新竹》这四首诗集中的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赋予普通的意象奇特之处,迥然于传统借竹抒怀的咏竹诗,而是以我为中心,使竹子成了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令这谦谦君子变成了峻刻讥峭又新生柔弱的新的性格形象。

注释:

①韩秀琪、刘艳丽:《历代花鸟诗》第273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②《庄子新释》外篇《秋水第十七》第401页,原句:“夫宛刍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练实:竹笋。

③⑤《新唐书·李贺》卷203,第5787、578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刘银光:“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咏物诗漫议),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出版社1984年版。

2.傅璇崇、蒋 寅:《中国古代文学史通论》(隋唐五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王 琦注释:《李贺全集》,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5.廖明君:《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篇10

一、创设氛围,培养学习的心境美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进入了诗的“境”,就等于与圣贤晤面,开始进行对话。诗词中的文字在反复对话中活了起来,学生眼前隐约浮现出诗人的音容笑貌,进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思想情感,并渐渐与诗人的心灵相通相融。于是,“我”诵读,便是“我”自己情感的倾诉,“我”自己心灵的歌唱。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例如《牧童》这首诗,通过描写乡村儿童那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的向往。新课伊始,笔者伴随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描绘道:“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晚风轻轻地吹拂着野草,可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听见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这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接着,笔者又用优美的语言过渡:“今天,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跟随牧童那悠扬的笛声,来到这美丽的小村庄,去领略迷人的乡村生活。”

二、品味词句,体验语言美

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读一首诗词,仅在读中浮现整体的画面是不够的,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得紧扣诗的词句,去审美、去体验,进入诗词的境中之“境”――即品“诗眼”。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诗句中的“诗眼”,认真推敲,咀嚼欣赏,充分体验语言的精练与准确。

例如在教学《游子吟》这首诗时,笔者抓住“密密缝”,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如果你就是诗中的游子,想想这位慈母在你的“衣”中会缝进去些什么呢?学生沉思了一会儿,说:“慈母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给我缝补棉衣,缝进去的是对我无限的关爱和温暖。”有的说道:“缝进去的是担忧与思念。”还有的说:“缝进去的是对我殷切的希望与鼓励。”学生入了诗境,动了真情,联想到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想到母亲的辛苦与操劳,有的学生在发言时还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三、激发想象,再创图画的动态美

《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金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展风云之色。”诗词的意境能给读者一个广阔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者进入了就会浮想联翩,就会感动不已,就会酒不醉人人自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作者所描绘的图景,通过想象体验美的情趣,创造美的意境,置身于美好的境界之中。

四、借助音乐,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如李煜的《虞美人》,通过凄凉的音乐,伴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唱词,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愁绪。又如,在教完《游子吟》这首诗后,笔者教学生唱这首歌,那浓浓的慈母深情不仅流淌在优美的旋律中,更萦绕在学生的心间。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借助音乐,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也感悟了诗歌的内涵,领悟了诗人的情感。

五、感情美读,表达自己的情意美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中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的,而建设、转化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在获得了深层的感悟后,师生共同高歌浅唱,密咏恬吟,就是与作者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学生和作者的心理距离,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上升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美好境界。

《》这首革命题材的诗歌,由于诗中所描绘的爬雪山、过草地等事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无法感受到战士们是如何不顾自己的生命来战斗的,因此教学时很难引导学生理解这段沉重而深远的历史,感受战士们勇于牺牲的精神,体验诗歌的情感,读出诗歌的情意韵味。因此,在教“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时,笔者播放了巧渡金沙江的录像,并让一个同学配合声像讲这个故事(课前已让所有的学生都查阅过资料)。扣人心弦的画面,学生生动的讲述,将所有的人都带入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正当孩子们的心跟随战士的渡江行动而紧张时,笔者描绘道:“金沙江两岸,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有的说:“险!”

有的说:“毛骨悚然!”

还有的说:“心惊胆战!”……

笔者紧追不舍地问:“既然如此,为何还感到‘暖’呢?”

“因为没有费一枪一弹就取得了胜利,心情十分高兴。”

“因为他们的战友一个也没有牺牲!”……

在学生们体会到们心里“暖”时,笔者用三个不同层次的导语渲染,引导学生朗读:

“是啊!中,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真是心里乐开了花呀!女生读――”

“巧渡金沙江,战胜了愚蠢的敌人,并缴获了敌人的枪炮与渡船,这是巧夺的胜利。男声读――”

“这是挑战大自然,战胜自然环境的喜悦,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大家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