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
时间:2023-03-18 23:3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史上最感人的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你的肌肤是五线谱,我的唇印是爱的音符;我要谱写一首难忘的歌,让你永远快乐。
2、希望能有那么一天,我能敞开心扉向全世界宣读雪碧版的爱情宣言,我坚信那也会是感动千古的动人故事!
3、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4、亲爱的小变态狂:我好爱你哟!我也要学会变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吻你!
5、深夜没有你的时候,我把你想成枕头;白天没有你的时候,我把你想成日头;有一天真的没有你的时候,我,只剩骷髅。
6、我不可能超越生命去爱你,因为你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7、我愿做一棵树,屹立在你必经的路上。我愿做一片云,替你抵挡烈日。我愿做一把伞,经受暴风骤雨。这就是爱情!
8、如果不是那个雨天,不是那不轻易的一眸,你怎会看见我似雨的心。
9、衣襟还残留着昨日的花香,身边飘过还是那朵似曾相识的流云,伸手截住那片被秋风吹拂自惭自秽冉冉而下的淡黄的枯叶,一丝苦涩入我心。
10、现在阻止我吻你的唯一障碍就是你手机上的这块玻璃。
11、我将把你紧紧地搂在怀中,吻你亿万次,像在赤道上面那样炽烈的吻。
12、为什么要那么痛苦地忘记一个人,时间自然会使你忘记。如果时间不可以让你忘记不应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甚么意义?
13、你若是流泪,湿的总是我的脸;你若是悲哀,哭的总是我。
14、万家灯火明又亮,出门在外想家乡,好久没见爱人的面,想起了爱人更悲伤。
15、如果有一天你老了,老的连牙齿也没了,我仍然会吻你没有牙的牙床。
16、世间本无沙漠,我每想你一次,上帝就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
17、左手刻着我,右手写着你,心中充满爱,当我们掌心相对,心心相印时,所有的人都会看到我爱你。
18、我想我们的爱虽然不是一篷熊熊燃着的火,光焰万道,热力四射;可它是一壶正在烧开的水,一点一点,最高会是沸腾!
19、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不知道我爱你!
20、一分钟就能让一个人心碎,一小时就能喜欢上一个人,一天就能爱上一个人,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去忘掉一个人。
21、没有你,我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你,我的天空没有白云;没有你,我的躯体没有灵魂;没有你;我的生命只有悲剧!
22、与你相遇在夏日黄昏的午后,想你在秋季漫漫的风霜里,吻你在青草已绿的春天,只想轻轻的问你---让我爱你一生,好吗?
23、因为苦涩,才去品尝,因为感动,才去深爱。
24、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
25、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26、真正的情侣就是: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一小时是一秒钟;而当他们分开的时候,一秒钟是一小时。这正是我和你在一起的感觉。爱你直到永远。
27、与你相遇在夏日黄昏的午后,想你在秋季漫漫的风霜里,吻你在青草已绿的春天,只想轻轻的问你——让我爱你一生,好吗?
28、曾经相遇,总胜过从未碰头。
29、如果爱你是上天交给我的任务,我愿意这个任务是永久,它不应有期限。因为上天知道我会好好的珍惜你的。
30、鱼说:你永远看不见我的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的心里。
31、如果我是玫瑰我将给你芬芳,如果我是太阳我将给你阳光;如果我是钻石我将给你永恒;如果我是你的爱我将给你我的全部。
32、我愿意一生守在你的身边,冬天做你的棉被,夏天做你的电风扇。
33、如果你需要我爱你亿万年,我会陪你到天荒地老!对不起,我爱你!
34、亲爱的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不能一天没有你。
35、亲爱的,你好吗?在我这一生中我感觉最重要的是我要和你生活在一起,而最浪漫的便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36、我在忧愁时想你,就像在冬天想太阳;我在快乐时想你,就像在骄阳下想树荫。
37、你是一个好女孩,一个好女孩就像一副淡淡的风景画,能够淡化人的心境,我愿意淡泊自己,更愿意,在风景中流浪自己!
38、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
39、轻轻地,不惊你梦;只愿你,梦中有我。
40、你的肌肤是五线谱,我的唇印是爱的音符;我要谱写一首难忘的歌,让你永远快乐!
41、宝贝宝贝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你是天上的凤凰飞啊飞,我是地上的乌鸦追啊追,我不打你不骂你,我用感情折磨你。
42、追求和渴望,才有快乐,也有沮丧和失望。经过了沮丧和失望,我们才学会珍惜。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
43、爱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爱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甜蜜。爱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也会觉得美丽。
44、每一天都为你心跳,每一刻都被你感动,每一秒都为你担心。有你的感觉真好。
45、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46、如果一切重新来过,如果结局还是这样,你还是那么动人,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我还是会选择爱你,不会后悔。
47、也许是缘,但更多是怨,无所谓是缘是怨,今生相逢已让我珍惜拥有。
48、不爱你实在太过分,不爱你实在太对不起自己,不爱你我朋友会打我,我的目标只有一个——爱你。
49、你知道我现在最想成为什么吗?我最想成为一只大鸟,好大好大的鸟,一飞就飞到你的身边。
50、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是沉重的,我愿和你一起将她捧稳!爱。
51、人们说:“爱一个人是不求回报的。”但是我却要你给我回报——让我在有生之年把我的爱全部送给你!
52、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53、我的爱人,你是我赖以生存的氧气,虽然你不在我身边,但你仍然充斥我周围的每一寸空间,爱你永不变!
54、我们能发展到今天真是几经波折,可能还有更多的考验等待着我们,()但我只知道一件事,我爱你,我只想和你永远在一起。
55、与你相识是一种缘,与你相恋是一种美,与你相伴是一种福,我愿和你相伴到永远。
56、别怪我,我们坠入爱河,别怪地球的引力,因为没有它,我们的爱会处在真空。爱不需要理由!
57、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群,变化的空间,变化的容颜,变化的语言,不变的是我对你的思念之情!
58、你是我心目中百分之一百的女孩,你是动人的女孩!如果真的可以,我愿意和你一生相伴!但是…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痛苦所以我难受,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对你的感情,我只想与你一同走过。
59、我用一万句谎言扎成一束的媚眼向你扫射过去,你倒在血泊中,千疮百孔的身子嵌满丘比特的子弹。
60、睁开我的眼睛,我的眼里只有你。闭上我的眼睛我的眼里只有你。带上眼镜我的四个眼里只有你。
61、夜有多长,泪有多长,泪长爱更长,风雨无阻追随你跨过了一个世纪!我们在缘份的海洋中前进。
62、一见钟情爱上你,二话不说抱住你,三天两头来找你,四下无人亲亲你,五天之内娶到你,六十年内不分离!
63、你是我生命的力量,你是我身体的盾锁,你是我肌肤的清泉,你是我肢体的命脉,你是我五官的光彩,总之你就是我的全部,离开你我就支离破碎。
64、如今我已经记不清,曾经多少次和你一起走在海滩上了,你是多么的动人。我相信,那亘古不变的海风海浪会记得我俩的每一个絮语晨昏。
65、无论如何我都会感谢上苍让我遇见你。因为在我们心里:没有聚散分离,只有爱。
66、我是用真心喜欢你。请相信我。让爱的潮水一点一点相我们靠近,不管风吹浪打,我都会守在你的身旁为你挡风遮雨。
67、哥哥是灰狼,妹妹是绵羊;哥家不缺粮,想你做新娘;“砰”的一声响,哥哥把命丧;“猎人”举枪笑,看看是你娘!
68、如果你冷,我将你拥入怀中;如果你忧,我替你擦去泪痕;如果你爱我,我要向全世界广播……我只想给你我真实的爱。
69、我们也许可以同时爱两个人,又被两个人所爱。遗憾的是,我们只能跟其中一个厮守到老。
70、当我的笑容在等待中慢慢变成泪水,我想我该离开你了。然而,你是那么的动人使我还在爱里停留。
71、亲爱的,已经深夜了,我在这遥远的地方伸臂拥抱你,热烈亲吻你,就像在家中那样……
72、思念是一种说不出的痛,我的心要为你而范病。常常的想,现在的你,何时能在我身边露出笑脸。今天我们见面吧。
73、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7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篇2
有一次,我与儿子一起逛街时遇到老友,于是我就“弃”了儿子,跑到老友跟前,一把抱住老友,互诉想念之情,与老友离别时,我送老友过一个路口,再过一个路口,然后目送至远。
这是我与友人交际的一个生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子一直站在我身后观察学习我待人接物的“风范”。儿子并没有出现在我与老友的交际情景里,只是我身后的一个观察者。在大人的交际情景里,我站在儿子前面,让儿子退归幕后,这是想让儿子成为交际的学习者――先学后用。
交际能力不是天生的,而要依靠后天的学习。既然需要学习,就需要让孩子先坐在观众席上看交际。大人站在孩子的前面时,就是先将孩子置于交际观众席上。在交际情景中,有家长往往会错排孩子的位置――带着孩子与朋友会面,第一要务似乎总是急着将孩子推到众人面前,让孩子叫这位“叔叔”,叫那位“阿姨”,让客人不停地问孩子学习状况、成绩如何等等,似乎在急于利用这个锻炼孩子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其实,对于很多还没有学会交际的孩子来说,这样做不但无法调动孩子参与交际的积极性,反而会将孩子搞得相当紧张,让孩子惧怕起交际来。
站在孩子身后 让孩子选择
我与儿子一起去爬山时,我会让儿子走在前面。遇到山路的岔口时,儿子便回头问我:“爸爸,向哪边走?”我要么不言语,要么提点儿简单的参考意见,但最后我会说:“向哪里走,你自己选择。”后来,儿子问得越来越少了。在儿子前行的路上,我会站在儿子的身后。
我站在儿子的身后,是想让儿子学会“走自己的路”,学会自己探索和选择。登山如同行人生之路,如果孩子一味地依靠家长的引导,自己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善把握,就只能走上家长为他选择的那条路,而永远走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现在,有许多父母非常喜欢“包办”孩子的人生路,他们不是让孩子走自己的路,而是走父母设计好的路。家长亲手为孩子规划的那条路可能平坦稳当,但会让孩子失去把握自己前行方向的能力。当孩子前行,我们不需要在前面引导,只要适时地给出一些建议,站在孩子身后默默地支持着他,而曲折的磨砺只会让孩子更加睿智,更加坚定,走的路更远。
站在孩子旁边 和孩子共享
儿子从幼儿园里带来―个好消息:他获得了“小朋友迎奥运绘画”二等奖,明天学校要开颁奖大会,要请家长陪孩子一起上台领奖。儿子问我:“爸爸,你去不去呀?”我不假思索地说:“去,当然去了。”儿子高兴得一蹦老高。
第二天我请了假,陪儿子一起去幼儿园领奖。在会议现场,我发现全幼儿园只来了我一位家长。或许其他家长觉得孩子这点儿“芝麻小事”不值得前来参加吧。我可不这么想,我总认为陪儿子收获幸福是任何事也比不了的大事。
篇3
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交代结局,但这也足够了。这群秦淮河的女人如此美丽,令人仰视。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请您阅读。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最近《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正在上演,看《金陵十三钗》,泪纷纷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训,这只是南京城里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战争中的教堂在铁蹄和下风雨飘摇。唱诗班的女学生,从墙头爬进来的们,还有死里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国伤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夫陈乔治,这些人物暂时被迫呆在一起,这十三个,以出卖肉体为生,说话、做事、举手投足都表现出了她们那个圈子里的习气,英格曼神父反感她们,怕她们影响那些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但又无法拒绝无路可逃的她们,勉强收留她们暂住教堂,豆蔻的凄惨遭遇,让这些风尘女子开始正视现实,,身边的姐妹惨遭--,救过来后已疯疯癫癫,而那几个中国伤兵,下场更惨,连做了截肢手术的王蒲生也身首异处,们冷静的埋葬他们,这些人没有前途和将来,死亡,是迟早要面对的事情。
玉墨随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该是一段预示,与其遭蹂躏惨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妈书娟幼小的心灵对玉墨充满仇恨,这个破坏自己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毁了她的脸。然而,为了救唱诗班的这些女孩子,这些,她们化装成女学生的样子,去替她们,日本兵带走了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们义无返顾的带着剪刀,牛排刀、发钗,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苟且偷安,何如轰轰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给这些孩子们,,这些最最下层的人身上,闪现着傲人的光辉。书娟忏悔了,玉墨再也回不来了,或许,她该早一些原谅她?
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原谅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谅了,去恨谁呢?军国主义?还是自己软弱的祖国?血淋淋的历史铭记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个善良有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亲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的小小一段。
严歌苓女士笔触清新,细致感人,一口气读完,泣不成声,这就是我的祖国曾亲历的灾难,中国人是不会忘却这段历史的,十三钗也将和历史一样永存。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一部电影,一段时光,就是一段人生经历。战争,爱情,亲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都是里面的重要元素,但这里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爱。观看过《金陵十三钗》后,我得出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先说电影里面的父亲,被女儿冤枉是汉奸,但是血浓于水的爱,就是这样,即使牺牲自己,也要让子女能活的更好,父爱、母爱,永远是最无私的。
关于弹钢琴的日本军官,从他的眼神和音乐里面可以看到他有多么的厌倦战争,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到童年的那种幸福快乐。但是自己却又身不由己,因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了很多个角色,他是一个军人,只能服从,即使是错误的,除非他能为了真理抛弃尊严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有多少人被生活绑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关于陈乔治,我认为他是演的最好的,从他身上,我们能学习到的最多,可以说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没有逃离教堂,他一直在保护女学生,他一直在尽忠职守,他一直很听神父的话,他是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can!you,can!”的期待,让一个贪财贪酒贪色的人,变成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我们的亲人,朋友,都是这样的期待,这样的无私,我想世界一定会变的更美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关于李教官,我觉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护自己的下属,保护女学生,他选择了后者,因为可能觉得后者更弱小,后者更有希望。战争的残酷在他身上也体现出来了,死也要一起死。
关于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从小经历波折,职业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这部分人在关键时候最能挺身而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而价值只有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体现。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妩媚、温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边的每个人,即使他的职业你感觉很卑微,但是也许有一天,是他用牺牲来换取了你的性命。
关于约翰,忘了是哪个学哲学的领导说过,不是好人先装好人,装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装成功,装久了你就成功了。
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在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有爱的人,他们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更加努力地去爱这个世界。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抓紧现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从其中发现美,发现人性的优点,发现生命的意义。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3一部非常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对比”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对比;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责任有担当的对比;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对比;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对比;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后来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人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责任,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后来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对比,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对比,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对比……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今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特别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但是特别有男子汉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进来,后来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因为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女儿。影片的这些细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后来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感动。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起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一个个小细节,为影片最后荡气回肠的情节打好了基础,让人觉得十三钗们的决定自然,不会太突兀,不做作。
在横尸遍野的南京,这些社会下层的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们,以人性的光辉带来观众们的温暖和希望。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也许奥斯卡因为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固有的偏见,不会给我们颁奖。但是,在我心中,这是足以胜过任何奥斯卡电影的好作品。当然,如果音乐方面能更精致一点就更好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被震撼到了。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我感觉自己就生活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南京。我为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为日本军卑鄙、下流的行为而愤怒;我为放弃离开已沦陷的南京的勇敢战士们而感动。我为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质而流泪。现在,电影里的画面还在我脑海里轮回。
故事发生在1937的南京。那时的南京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噩梦,那里被日本军害的满目苍夷,已经是一片黑暗,统统笼罩在战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尸体纵横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声、枪声随处可闻。在这战火之中有十二个女学生和一个孤儿陈乔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们的脸上有着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痛苦,有着难以倾诉的苦楚。她们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失去了最亲最亲的家人。与此同时,一群秦淮河的也到教堂去避难。那些日本军到处搜捕女学生,对女学生如牲畜般的蹂躏。更可恶的是,日本人竟然还要这些女学生在他们的庆功大典上唱歌,为他们助兴。就在这火烧眉毛之时。那些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个女学生。在南京的教堂,那个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为了肩上的一份责任,为了保护那些教堂的女孩子们,能安全离开那个可怕的南京,不惜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修好了卡车,把她们带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后没有交代那些女人最后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们如何,只有死。
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说他们无情,但她们做的的事情却有情有义。可又有几个人有这种情义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正是这种身份卑微的人,献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时,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泪,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么的沉重,脆弱。一个个场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军残害中国人的场面,想起那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尸体,我就想哭。我真为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直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还为中国的腐败而哭,如果那时的中国强大,日本人敢来欺负我们吗?只要强大了,我们谁也不怕。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决于自己的国家,看你坚不坚强,强不强大。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的屈辱。
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勇敢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流过鲜血的革命烈士们……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纪伯伦的《先知》里面有段话:“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会为一体。”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钗》,收获很大,我也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一部电影,一段时光,就是一段人生经历,里面有很多元素,战争,爱情,亲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但这里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爱。
先说电影里面的父亲,被女儿冤枉是汉奸,但是血缘关系的爱,就是这样,即使牺牲自己,也要让子女能活的更好,父爱,母爱,永远是最无私的。
关于弹钢琴的日本军官,从他的眼神和音乐里面可以看到他有多么的厌倦战争,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到童年的那种幸福快乐。但是自己却又身不由己,因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了很多个角色,他是一个军人,只能服从,即使是错误的,除非他能为了真理抛弃尊严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有多少人被生活绑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关于陈乔治,我认为他是演的最好的,从他身上,我们能学习到的最多,可以说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没有逃离教堂,他一直在保护女学生,他一直在尽忠职守,他一直很听神父的话,他是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can!youcan!”的期待,让一个贪财贪酒贪色的人,变成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我们的亲人,朋友,都是这样的期待,这样的无私,我想世界一定会变的更美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关于李教官,我觉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护自己的下属,保护女学生,他选择了后者,因为可能觉得后者更弱小,后者更有希望。战争的残酷在他身上也体现出来了,死也要一起死。
关于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从小经历波折,职业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这部分人在关键时候最能挺身而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而价值只有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体现。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妩媚、温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边的每个人,即使他的职业你感觉很卑微,但是也许有一天,是他用牺牲来换取了你的性命。
篇4
在看完《巴黎圣母院》后,最多的就是对卡西莫多的同情,他的正直与单纯却深深地打动着我。他自小因为畸形而被抛弃,由副教主收养,长大后也不曾离开教堂。他从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一点关爱,但是他的心灵却和他的外表大相径庭。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1最近,我看了一本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故事书说:弃儿卡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罗德收养为义子,长大后让他在巴黎圣母院当敲钟人。他虽然十分丑陋有多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
长年流浪街头的波西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美貌而且心地善良。青年贫困使人甘果瓦偶然与他相遇,并意外成为她名义上的丈夫。
很有名望的副主教被爱斯梅拉达所吸引,并想把她占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迫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卡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眼看无论如何不能实现自己的罪恶企图时,竟然亲手把少女送上了绞刑架。最后卡西莫多还是把副主教从高耸的钟塔上推了下去。
在看完《巴黎圣母院》后,最多的就是对卡西莫多的同情,他的正直与单纯深深地打动着我。他自小因为畸形而被抛弃,由副教主收养,长大后也不曾离开教堂。他从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一点关爱,但是他的心灵却和他的外表大相径庭。他向往着美和爱情,然而爱斯梅拉达太优秀了,对他来说,爱斯梅拉达是一位女神,是高高在上的,也绝不容一点污点。他开始自卑、痛苦,他的爱情给他带来了痛苦。但是他们的爱超越了生与死,上帝终究给了他们一个爱的世界。
全书中最让我受感触的场景还是隐修女迪居尔死死护住爱斯梅拉达的时候,这是一个母亲在最后时刻拼死也要保护女儿所做的一切,这个时候她只记得她是一个母亲,抛下其它所有的身份,她的任务就是她仅有的一个女儿。
每读一本书,便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以后,当我在遇到一个“卡西莫多”的时候,相信我不再和以前一样,心里涌起不住的厌恶了吧,因为,一个人的外表并不能说明什么,关键是他拥有的,是不是一个善良的心灵。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2寒假,我几乎日日夜夜都沐浴在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书香之中,被熏陶得如痴如醉。其中,最令我感触的是法国著名作家、诗人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它使我体会到世间的人情冷暖、善良忠厚。
自从读了《巴黎圣母院》后,我的心灵就被它深深地震撼了!它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一时期的历史真实,让我们看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曾几何时,我也对“正直善良”这个词语感到迷茫,难道人生存在世上善良诚挚真的那么重要?可是自从读了它这刻起,我明白了:正直善良并不是个人特有的,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的一种美、一种本能!只是在这个弱肉强食、兵不厌诈的社会里渐渐被金钱、权力这些过眼云烟般的利欲淹没了而已。有谁不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受到别人的喜欢、爱戴,但由于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原因而被迫将自己善良的一面隐藏起来,令自己蒙上凶恶、残忍面具。幸好的是,这个社会仍然拥有许多善良、诚恳待人的心,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培养一颗善良的心,学会怎样去对待别人。尽管,你的面孔并不漂亮,但你真诚依然能感动别人。因为,外表并不重要,就如加西莫多,虽然他的样子令人厌恶、害怕,但是他凭着正直善良受到了众多人的爱戴,这是不容分辩的!我们待人处世都要本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这样肯定能“朋友满五湖,知己遍四海”。虽然, 许多人都认为在如今这个复杂的社会里,如果太老实,肯定会受骗,但我们要知道,这个“老实”不同于前者,它是代表机智、小心,而前者则是出自内心的温柔、善良、对人的好,这是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的!
书籍,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巴黎圣母院》,令我体会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真诚与善良而已!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3迎着瑟瑟秋风,窗边飘落片片槐树叶,迎着光芒中逐渐消逝的希望,一盏台灯伫立在书桌上。大雨过后,一切依旧不变的凄惨结局,桌上的《巴黎圣母院》依然停留在那一页的凄惨,只不过多了些树的悲哀、天的眼泪。涉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当那位身穿白色衣裙的“天使”被绞死在台上香消玉损时,我的心碎了。埃斯梅拉达,一位美丽纯真的女孩。
是美丽毁了她,还是她的善良天真夺走了她的一切。但她拥有爱,令她幸福的爱,令她惋惜的爱,这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爱之伟大。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巴格特——埃斯梅拉达的母亲,她在《巴黎圣母院》中书写了一部爱的诗篇。当巴格特生下那个可爱的女儿后,她全身心的爱她。当吉普赛人将女儿抢走后,她悲痛欲绝,走进了巴黎圣母院当了修女。以后的每一天,她无时无刻不为女儿祈祷,她希望女儿能够平安、幸福。
巴格特对女儿的爱,是母爱的真谛,是奋不顾身地想为女儿做一切的情感的涌动。
爱之无私。他是一位奇丑无比的敲钟人。从他刚出生就被父母抛弃,被世人唾弃,是教主收留了他,让他做了敲钟人。每天,他都勤勤恳恳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埃斯梅拉达,看到她与一只活泼的小绵羊在一起玩耍时的快乐情景,被其美丽与善良深深吸引住了。每一次,埃斯梅拉达遇到危险时,是他,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但是他不被埃斯梅拉达所喜欢,他听从她的一切指挥,包括帮她寻找她的情人,他的情敌。
他对她的爱情,可使玫瑰失色,但却不能博得女孩的欢心。
爱之可恨。福比斯,一位英俊的军官。他的潇洒吸引了埃斯梅拉达,同时他也爱上了她的美貌,他的花心可是人人皆知,所谓他对埃斯梅拉达的爱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后他还是辜负了对她一片痴心的埃斯梅拉达,从而回到了他的未婚妻,也就是一位富家小姐身旁。
树滴下了雨后的第一滴眼泪,是为了伟大的巴格特。
花拥有雨后的清香,只为了敲钟人卡西莫多的一片痴心。
至今为止,我才真正的深刻的认识到了美与丑。书中卡西莫多的那种内心美,才应该是我们追求、向往的美;而外表上的美,只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罢了。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4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我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被它的音乐与剧情所感动。这部音乐剧被称为当代罕见的旷世巨作,它是根据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成。它讲述了道貌岸然内心阴暗的主教孚罗洛、丑陋无比却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年轻英俊但心灵丑恶的卫队长腓比斯与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之间的故事。
这部音乐剧气势宏大,场面开阔。它的舞蹈可以说是精妙绝伦。演员们跳的是高强度的现代舞,许多动作不经过艰苦训练根本不可能做成。比如《愚人庆典》那一段舞蹈,他们两人一组,分别站在滑栏两侧飞快地转着圈,然后一个人跑过来,滑栏快撞到他时,他侧身一倒,从滑栏底下穿过。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训练有素,没把握好时机,头或身子撞在上面,估计能有个二级伤残,被碾到的话,那更非同小可。还有双手倒立行走,两脚腾空甩的动作常人也难以做出。在腓比斯主唱的《心痛欲裂》那一段中,身后的伴舞动作有力、难度极高,原地后空翻的动作,简直能和体操运动员媲美。他们表现出腓比斯内心的极度焦躁和痛苦挣扎。
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演唱的人和跳舞的人是分开的。演唱的人没有过多动作,而跳舞的人则用舞蹈帮助演唱的人表达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烘托气氛。比如上面提到的卫队长腓比斯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时唱着《心痛欲裂》,身后有四位男舞蹈演员疯狂舞蹈,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挣扎和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至于歌唱演员的演唱,不论是卫队长腓比斯和未婚妻百合互相的对唱,或是腓比斯、孚罗洛与伽西莫多的三人合唱,还是爱斯美拉达与百合的合唱,都相当动听。而伽西莫多更是用他那种低沉、嘶哑、浑厚的独特嗓音唱出了对爱斯梅拉达真挚纯洁的感情,特别是最后一首曲子,感人极了。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唱的《钟》。他唱出三只钟敲响时的不同含义,充满了爱怜,最后却孤独而悲哀地说:“这些永远是在为别人而敲”。总之,剧中每个演员唱的每一句歌词都仿佛是从内心发出,格外打动人心。
通过这次音乐课的欣赏活动,使我们从小就知道如何观赏音乐剧,从而提高了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真是太有意义了。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5美与丑,本是一对意义毫不相干的反义词,可在这部电影中却让我深切体会到美与丑的和谐统一,同时,影片中塑造的人物也将美与丑表现的淋漓尽致。
埃斯梅拉达,不但有着惊人的美丽,而且有着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美与善在她身上结合得那麽完美,使她拥有了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因为她的纯洁天真,使她陷入了灾难的爱情悲剧。她应该是上帝的宠儿,却被处以绞刑,这让我感觉到当权者的无比残酷。
加西莫多,一个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教堂敲钟人。他独眼,驼背 ,罗圈腿 ,而且还是个聋子,可说是奇丑无比,一无是处。但他却有着纯洁的心灵,因幅主教对他的养育之恩,他甘心成为幅主教的奴仆:为报答
埃斯梅拉达的滴水之恩,他宁愿肝脑涂地。尽管他对埃斯梅拉达怀有极为强烈的爱慕之情,却只是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她,不去亵渎她。当目睹心中的爱人被无情地处以绞刑,他无助而又绝望,最终到墓去与她同葬一穴。他的丑达到人类的极限,而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深切的人性美,却使他成为电影史上最独特又最感人至深的一个艺术形象。他的心灵美已完完全全地掩盖了他外表的缺陷,成了人们心目中善良的楷模。
克洛德。富洛娄,身为神甫的他必须压抑自己的欲望,正是这种压抑扭曲了他的人性,和嫉妒最终导致了他的理智失控,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由神甫变成了魔鬼。
篇5
时间是与人类共生的哲学存在,时间意识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重要观念。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由于主体与时间意识之间构建的紧张对立,从而表现出动人的情感力量。这种抒情模式,在怀才不遇、送别、思念及追忆等几种文学母题中已经形成传统。这些母题下的很多古代文学经典,其艺术魅力皆得力于其对时间意识的运用和强调。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
时间意识;文学经典;母题
时间意识和古代文学经典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课题。时间,是人类在漫长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它的存在帮助人们界定了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的各种变化过程。对于时间的感受和意识是人类共有的行动内驱力。它督促人们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创造人生价值,所以,时间又是悬在每个人头上的一把利剑。文学是人类艺术加工过的、并用于审美欣赏的精神产品。那什么样的作品能成为经典呢?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并在人们的记忆中历久长存的作品,往往是最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并形成情感共鸣的东西,这样的作品也很容易在流传的过程中成为经典。童庆炳先生曾在论说文学经典的问题时谈到,构建文学经典的文本内部要素是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作品艺术价值上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属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1]。纵观中国文学史,古代大量经典作品意义的生成,都与时间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时间意识正是上述童先生所说的一种“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2]693陆机在《文赋》中也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3]1两位大文艺思想家的理论总结都谈到了时间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文学作品艺术效果的达成,更是在人与时间的矛盾模式构建中实现的。总体来看,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至少有怀才不遇、送别、思念及追忆等几种母题都与时间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分别加以分析。
一、怀才不遇
人作为主体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只有在对世界的作用中才能体认自身的存在价值。就像谢林所说:“时间原本是内在智能的直观形式”,“它只是存在于我们之内”[4]173,而不是像实体的同时并存性(即空间)那样能在我们之外加以直观。是的,时间的有限性带来的压力是人自身给予的。同时,人又希望超越这种有限性从而以外在的事功实现自身价值的无限。由此,千百年来的有志之士皆为能够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努力奋斗。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许多文人在现实的世界中只能遭遇残酷的冰冷,而怀才不遇自然成了他们热衷的主题。这类母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经典。先来看一下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短22字的古诗之所以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名篇,其艺术魅力正来自时空与人形成的紧张关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所凸显的不仅仅是作者被权贵排挤后的失落感,更重要的是身处盛唐,满怀雄心壮志的知识分子在时间催促之下的内心恐慌。中国古代自《左传》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谓三不朽的理念,而这种意识在陈子昂内心激起了情感波澜。时光易逝的忧虑,让置身于无限辽远的时间概念中的作者变得无比渺小。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老实说,人是什么?试将地球置于无限黑暗的太空中,相形之下,它只不过是空中的一颗小沙,在它与另一小沙之间存在着一英里以上的空无。……在这万万年的时间之中,人的生命、其时间的延伸又算什么呢?只不过是秒针的一个小小的移动。”[5]3—4可见,人类是渺小的,而这种渺小感反过来又刺激作者,他必须努力在当世的短暂时间内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不朽。如此,主观的有限性与客观无限性之间的对立造就了这首诗歌的主题。然而,这首诗歌表达的不是置身历史时空某一具体方位的个体的困境,而是千代、百代之下,一直到无限的未来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难题。由此,这首诗歌就必然会变成经典。因为每当人们在仔细体味它时,虽然看到的是作品中的陈子昂,但联系到的是现实中的“我”,“我”的情感体验不自觉地已经参与了对作品的理解,这就产生了共鸣。陈子昂的这种由时间意识激发的对个体存在的思考,变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文人志向的集中表达。我们可以就此话题在中国文学史上追溯一番,早在《庄子•盗跖》就曰: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6]1000这里只不过是庄子借盗跖之口对儒家立德以求不朽的思想进行嘲讽,表现出深沉的悲观。诚然,人类在将自身生命的有限性与外在时间引发的宇宙无限性的对比中,内心产生了深深的自卑,这足以将自身的灵魂抛向绝望的深渊。然而,人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绝望时,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努力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而这,正是中国古代立德立言以成名后世的传统之由来。面对这种与生俱来的“悲惨”命运,中国的文人一次次用文学发出了感天动地的呼号。这种情感,我们至少从屈原的《离骚》就能看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7]24屈原含冤被贬,他所焦虑的,正是因为自己远离朝政,功业难就。楚国君王受到奸邪蒙蔽,人民身陷重重危局。他敏锐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之速,抒发了自己的满腔忠愤,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屈原这种由时间意识而产生的宇宙无穷感,使得个体的存在过于渺小。正是在这种大与小的对比中,人类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失落之中。其后,在《古诗十九首》等大量作品中都有这种时序意识的表达。而到建安文学时期,这种时间意识在诗歌中的体现基本定型和成熟。建安文学以其慷慨悲凉的风格表现了一批身处历史风云际会中的文人所共有的英雄情怀。他们希望在历史的中乘风破浪,建立不世之功。这样,时间自然就成为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曹操在其《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8]20这样一种情绪不仅在曹操周围的曹丕、曹植诗歌中,即使在当时的建安七子诗歌中都成为一个永恒的母题。降及魏晋南北朝,诗人们在经历中国最动荡也是最混乱的一段历史的同时,皆在不断传唱这一主题,而时间意识也成为文人在慨叹自己功业难就时势必会提到的一个最大的敌人。在唐诗中,更有大量的诗歌经典是借助于时间意识的描写从而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慨叹,便是对人类在时间问题上所面临的普遍困惑的又一次重申。类似母题的的文学经典不胜枚举。萧驰先生曾言:“时间忧患本身正是社会现实忧患富于哲理意味的表达,是现实忧患向人生和宇宙意识的升华。”[9]241诚然,怀才不遇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普遍苦闷,而加剧和凸显这种苦闷的,正是光阴有限的时间意识。对时间的敏感和思考,不仅玉成了这类文学作品的情感表现力,而且增强了其思维的深刻性。
二、送别
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深层根源,由此决定的是中国人普遍的安土重迁观念。正如古人所言,“多情自古伤离别”,自然地,送别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重要母题。每当亲朋由于种种原因要与我们分别的时候,总会有强烈的情感被激发,因此就产生了大量的抒情性作品。这些作品中,时间意识对抒情效果的达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江淹在《别赋》中言:“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10]238这两句看似写景的话,其实正好提示了时间。临近离别,无论是送人者还是远行者都会在主观的情绪上产生一种紧张。而日月这种极具时间意义的意象的出现,凸显了时间的存在,送者和行者的情感正因时间意识的驱使而被逼迫出来。说到送别,柳永的《雨霖铃》不可不提,它也典型地反映了时间意识对送别情感表达的巨大影响。其词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1]88柳永这首描写离别的词作,历来为人称赏。作家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抒发都让人为之动容。整个作品意境的达成,皆有赖于对时间意识的强调。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突出了离别时主人公的恋恋不舍。正因心怀留恋,所以送别的酒实难下咽,因此才有下文的“都门帐饮无绪”。但是“帐饮”本身所体现的也是一种时间意识。这种中国人离别时经常会有的宴饮活动,本是用来表达对远行者的深情,但在这首词作中却成了提示时间的重要表征。“帐饮”提醒了离别的临近,加剧了时间在主人公内心所造成的紧张情绪。然而,这一切还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的“兰舟催发”无疑是在这种人与时间的紧张对立之上加上的又一重魔咒。就是说,如果“帐饮”还只是抒情主人公对时间的一种敏感意识的话,那“兰舟催发”就变成了外在因素对这种紧张感的确认和追加。由此,整个作品的紧张情绪达到了极致。这时,作者再写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诗句就非常自然而且易于打动人心。柳永的《雨霖铃》对时间意识的强调成就了送别文学的经典,它的写作模式和技法也被此后深受其影响的《西厢记》故事所继承。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里,同样最精彩也是最感人的是张生与莺莺离别的一段描写。在这一说唱文学经典中,对崔、张长亭送别的表现,几乎就是对《雨霖铃》送别意境的再次演绎。作者在描写崔张依依不舍、难解难分的同时,不断强调“仆人”的存在。而这位仆人每一次出现,皆是为了打破两人缠绵的意境,提示时间的存在。很明显,董解元在故意制造时间与主人公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整个作品中,外在环境(太阳的西落等)对时间进行了足够的暗示,仆人的出现又一次次加剧了这种紧张的情绪,最后又专门安排老夫人来促成了离别。所有这些,都是在努力建构主人公与时间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在这种紧张关系的一步步强调中,人物的情感也随之一步步加深,即离别在即,由离别的宴席到莺莺的嘱咐,再到最后狠心的红娘将莺莺扶上车。可以说,不如此,不足以体现崔张的情感之深,不足以也不能够真正地打动读者。其后王实甫的《西厢记》,同样沿用了这一经典的抒情模式。郑传寅先生在论及古代戏曲的时空观时,曾认为中国传统时间意识存在明显的对未来指向的忽略。他说:“以我为中心来把握时空的我国古人对未来似乎缺乏兴趣,这与西方人的时间意识是不太一样的。”[12]然而我们认为,在离人的眼中,时间的存在是最大的威胁。这一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人的愁怨而有些许停留。所以,中国古代文学在处理送别母题时,经常就要凸显时间存在的紧张感。而这种紧张感,正是由时间的未来指向所引发的忧虑。所以在作品中或者会以太阳的西落作为提示,在戏剧或小说中则会安排旁观的第三者强调时间的存在,这样又构成了旁观者的漠然与主人公的深情之间的一重对比,从而达到了非常强烈的情绪感染力。相似的抒情模式,我们尚可在《古诗十九首》等文学经典中找到大量例证。这一经典抒情方式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送别文学的一大传统。
三、相思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由于种种原因,相爱的人却要相隔异地。由此,相思之情就必然成为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重要母题。相思之作所以能打动读者,从而构筑整个作品流传千百年而不衰的感召力,时间意识的存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看,相思母题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描写游子思妇的一类作品中。或者说,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的闺怨诗抒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时间意识来完成的。先来看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闺怨》,诗曰: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3]1446这首历来脍炙人口的闺怨诗正是利用了时间意识在女主人公内心的变化来巧妙抒情的。诗歌先明言“不知愁”,由此才会在初春时节精心打扮一番登楼赏春。然后,杨柳之色的变化并没有让她得到欣赏美景的精神愉悦,反而受到年华易逝的内心刺激。“杨柳色”所激荡起的正是女主人公的时间意识。它提示随着时间的迁逝,再美的景色都会凋残,这种时间的不可逆性和流逝之速令人不安。正是诗歌这种巧妙的构思使它成为历代称赏的名篇。同理,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红楼梦》中为人熟知、也是最能打动人的《葬花吟》,其感人效果的实现,主要也是得益于对时间意识的敏感把握。无论是黛玉“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的感叹,还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4]323—324的神伤,无不来自于时间意识在主人公内心造成的恐惧。以上两例都是因感受到时间之“快”而让人不安,从而使作品表现出动人的情感。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艺术绝不限于此,其他同类作品还有更加深刻而细腻的描写。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而思念中的人对时间的体验更是敏感而纠结。通过这一角度的分析和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抒情主体复杂精微的情感波澜。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古诗十九首》。在这组诗歌中,我们经常看到抒情主人公对时间的感受出现了既“快”又“慢”的现象,这可以说是时间意识与相思母题结合模式的升级版。其《行行重行行》言: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无复道,努力加餐饭。[15]105思念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游子身处远方,给家中的思妇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时间的流逝造成的紧张时序感,是主人公不能忍受的。首先,思念本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古诗词中经常看到主人公说日月难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主体所感受到的时间应该是“慢”的。所以她说“思君令人老”。然而,与此同时,奇怪的情感也出现了。在“岁月忽已晚”一句中,分明又发现有一种心中一惊的感觉,所以他说“忽”。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时间于她而言似乎又过得太快了。那主人公到底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呢?还是难以忍受的慢慢煎熬呢?其实,无论快慢,时间的存在,于她而言,都是一种痛苦。说时间过得慢,当然是因为苦苦期盼远人回归而不得的一种真切感受;而说时间过得快,则是因为担心时间的流逝带走了青春的容颜。在漫长的等待中,女主人公的容颜渐失光华,她实在难以抵挡时间的侵袭,难以为远人留住她最好最美的容颜。而这,恐怕又增添了她的愁绪,也更足以见她对远人的深情。前者在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一种心理时间,突出的是抒情主人公对时间的感受;后者则更加侧重于实际的物理时间。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是共存于女主人公的内心的。在这样的一首作品中,女主人公思念的情感正是依靠内心想法与时间之间构成的这种看似矛盾的交互模式,使得简单朴实的语言之中饱含深情。作品深层意蕴的最终达成,正是借助于对时间意识的集中描写。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十九首》何以会被评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16]45了。无独有偶,相似的例证,我们可以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描写送别后莺莺思念张生的一节中看到。其描写莺莺内心曰:“年年的光景如梭,急煎煎的心绪如火。”[17]67此处,“年年的光景如梭”分明是莺莺意识到了时光易逝,岁月如梭。但是,“急煎煎的心绪如火”,正说明思念本是一种对人情感上巨大的煎熬。所以莺莺又觉得时间过得是很慢的。这样,莺莺同样是在这种对时间感受的快与慢的紧张对立中煎熬。而这,正是秉承了自《行行重行行》以来中国古典文学借时间意识而抒发相思之情的情感建构模式,从而使得作品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然而要是这种事物在我们看来不是永久的,而是要毁灭的,那么我们就会产生这个念头:时间,这是无穷的奔流,这是吞噬一切的无底洞———这正是时间方面消极崇高的形式。”[18]53时间意识的存在让美好事物的存在总是过于短暂。而在这些抒情主人公那里,这种意识主要还在于对明天的明确意识,同时因这种意识而产生了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作家们通过作品将这种焦虑传达给读者,从而引发在文学接受层面的再次焦虑。读者在焦虑和恐惧过后,所产生的就是一种崇高的审美享受。正是这样一个原理,许多作品通过时间意识的强调和重现获得了感染千古的共鸣,也使相思变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母题。
四、追忆
人与动物的重要差别在于,人是一种有情感、有记忆能力的动物。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19]然而,对于有情人来说,记忆的存在是残酷的,因为它如悬在抒情主体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掉下来斫伤其灵魂。更有甚者,这种伤害不是一刀毙命的斩首,而是千刀万剐的凌迟。回忆与现实构建的对照关系,会将主体置于难以自拔的痛苦场中,让其灵魂经受长久的煎熬和挣扎。于是,这就产生了中国古典文学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母题———追忆,亦即“回忆”。于此,我们可先就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略作分析。诗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0]2060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唐人诗歌,但是其诗意到底何在呢?我们发现,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江南逢李龟年”,这不难理解。作者为何在仅有四句的诗歌中,却有两句谈了自己曾经与李龟年的交往呢?他似乎只是一再强调,我和你(李龟年)曾经在岐王府上见过面,也在崔九那里见过你几次。但一首描写他乡遇故知的诗歌何以会成为文学经典呢?看来,要在这首看似平淡无奇的作品中读出味道,首先要搞清楚李龟年到底是个什么人。据《明皇杂录》载:天宝中,上命宫中女子数百人为梨园弟子,皆居宜春院北,上素晓音律,时有马仙期、李龟年、贺怀智,皆洞知律度。安禄山亦献白玉箫管数百事,皆陈于梨园。自是音响殆不类人间,而龟年特承恩遇。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常为人歌数阕,座上闻之,莫不掩泣罢酒。[21]27原来,李龟年是盛唐时非常著名的艺人,是最受唐玄宗宠信的乐工。而现在,在这个落花时节的江南,当他再一次见到李龟年的时候,时过境迁,李已经是风烛残年,流落在江南,靠在宴会上给人演唱为生。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作者实际上在这里回忆的并不只是李龟年其人,而是从李龟年的身上看到了当年唐王朝的繁华。更有,从李龟年的身上还看到了杜甫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后颠沛流离的改变。所以才会有最后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感叹。如此来看,整个诗歌意境的达成和情感的表达,主要依靠的正是由追忆而造成的今昔对比。可以说,对过去时间的强调,很好地完成了整个诗歌情感的表达。对此,宇文所安先生曾有过非常精到的分析:这四行诗的诗意究竟在哪里?在说出的东西同这两个人正在感受和思考的东西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诗意不单在于唤起昔日的繁华,引起伤感,而且在于这种距离。让我把这一点阐述得更清楚一些:诗意不在于记忆的场景,不在于记忆它们的事实,甚至也不在于昔日同今日的对比。诗意在于这样一条途径,通过这条途径,语词把想象力的运动引导向前,也是在这条途径上,语词由于无力跟随想象力完成它们的运动,因而败退下来。这些特定的语词使失落的痛苦凝聚成形,可是又作出想要遮盖它们的模样。这些词句犹如一层轻纱而徒有遮盖的形式,实际上,它们反而更增强了在它们掩盖之下的东西的诱惑力。[22]5—6这首追忆式的诗歌,本身也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搜寻诗歌的建构材料。杜甫此处的回忆,亦即时光回放即是借李龟年这一特定人物开启的,而这种记忆的存在,让整首诗歌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蕴得以展开,而不仅是一首干巴巴的久别重逢之作。对往昔的怀念与今日的痛苦之间架构起时间的通道,由于两种时空场景的叠加,使得抒情主人公在对比中更强化了悲剧意识,以此来实现诗歌强烈情感的表达。这里所蕴含的深层意蕴,正好体现出中国人在时间意识方面的“非线性”结构。也就是说,古人的时间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空间认知的,正如赵奎英先生的研究所说:“中国古代时间观的总体倾向,由于它在四个空间方位上铺展开来,而不是在一条直线上永恒地延伸下去,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去不复返的“时间之箭”,而是不断地返回原点的、具有可逆性的、追求对称和稳定的封闭圆环。”[23]我们部分同意赵先生的观点,然而,正是这种对时间周而复始的认识,才让中国人在文学中表现出自身命运与历史经验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将历史的阴影笼罩于当下的处境,从而形成对比。这便使得诗歌中的抒情脱离了一时一地的个人抒情,从而染上了历史的沧桑。诗歌也进而更具有感人力量,进而穿越时空隧道,打动不同时代的读者。这种范例,在我们的古代文学经典中很常见。如大量的咏史怀古及弃妇诗的描写。当然,这一方面的时间意识显得就有些宽泛了。然而,究其根本,这种与历史经验的有意识对比,还是来源于对自身命运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却来源于对时间的“线性”结构的认知和意识。
五、余论
时间是人类在世界上生存无法逃避的监视者,它无情、无欲,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快、变慢,正如海德格尔所言:“随着其世界的实际展开状态,自然也一道对此在揭示开来。在被抛境况中,此在委身于日夜交替。日以其光明给予可能的视;夜剥夺这视。此在寻视操劳着期备视的可能性,此在从其白日的工作领会自己;如此期备着领会着,此在借‘而后天将明之时’给予自己时间。什么在最迫近的周围世界中与天明有着因缘联系呢?———日出;操劳所及的‘而后’就从这日出来定期。而后日出之时,便到作……之时了。”[5]466从古到今,时间在人类心灵上留下的痕迹是相同的,人类的感情和情志也在时间的磨砺中不断成长。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共同的对于时间的感悟,才导致了我们在读古人的文学经典时能够切身体会其中包含的时间意识,而在这种阅读的情感参与中,才真正成就了这些文学经典的永恒价值。我们此处所说的经典,不仅有阅读古人优秀作品并对其精神价值的把握,从而推崇和传承其文化精神,同时也包括当下及将来的阅读者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和阐释。正是由于具有了相似的对时间的感悟,才有了这些古代文学经典的备受推崇和不朽价值。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中,以上所举的几类作品往往并不是单一情感的流露,很可能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母题和情感的结合体。也就是说,如一首诗,诗人们往往是借怀古而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上引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即是这样。然而,明显的是,这些情感的凸显都和时间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因为有了主体对时间的自觉意识及由此而来的情绪紧张,才构成了作品独特的情感魅力,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最终达到了感人的效果。
总之,时间意识的存在,参与了中国古代大量的经典作品抒情的达成。这种意识,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对时间线性认知的强调,同时又表现出对时间“非线性”认知的感受。时间意识的问题,当然也不是成就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唯一因素,但它却应该能够成为现代人解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一个视角。
作者:李晓敏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晋)陆机.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宋)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余冠英选注.三曹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9]肖驰.中国诗歌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0](梁)萧统.昭明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宋)柳永.柳永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2]郑传寅.古典戏曲时空意识论[J].文艺研究,1998,(6).
[13](清)彭定求.全唐诗: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4](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5]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6](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7]董解元撰,侯岱麟校订.西厢记诸宫调[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18](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论崇高与滑稽(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9]杨治良.漫谈人类记忆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1,(1).
[20](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1](唐)郑处诲著,田廷柱校.明皇杂录[M].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4.
篇6
1976年9月14日,王晶、王晴、王昀三胞胎姐妹出生在江苏南京。出生时,王昀体重最轻,身体最弱,只有她是吃着母乳长大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工作很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三姐妹相互照顾。
从小到大,不管走到哪儿,三姐妹总能吸引住别人的目光,不仅因为她们长得一样,更是因为她们大大的眼睛,甜甜的笑容,就像店里摆放的布娃娃。
因为是三胞胎,王晶、王晴和王昀之间总会有一些奇妙的心灵感应,有时这种感应非常准,连父母都感到很惊讶。
10岁那年过春节,爸爸提出让三姐妹给长辈敬酒。原本是让三姐妹一个一个来的,谁知,爸爸的话刚说完,三姐妹一起站了起来,端着酒杯,说出了同样的祝词。当时,父母都愣住了,以为她们三姐妹早就串通好了。可只有王晶她们姐妹仨知道,这种巧合完全是无意识的。
吃过年饭,彼此要送新年礼物。王昀拿出一个扎着蝴蝶结的笔记本送给了大姐,一支漂亮的钢笔送给了二姐。收到礼物,王晶高兴极了:“你怎么知道我想要一个这样的笔记本?我惦记它很久了,可爸妈不给我买。”“谁让我是你妹妹,你想要什么我心里都清楚。”拿着礼物,三姐妹在床上笑成了一团。
从小学到初中,三姐妹一直在一个学校,但因为越长越像,老师也常常分辨不出她们谁是谁。高二期中考试,王晴语文没考好,她知道回去后免不了会被骂,一直不敢回家,天都黑了,她还在外面徘徊。直到很晚,王晴还没回来,父母急了,王晶和王昀也都急了,大家分头出去找。就是一种直觉,王晶和王昀似乎知道王晴会在哪儿。果然,在她们经常聊天的那个小角落,王晴正蹲在地上抱着书包抹眼泪。见到姐姐和妹妹,王晴失声痛哭。回到家,三姐妹一起向父母保证,会相互督促把学习搞好,父母这才消了气。
高中毕业后,三姐妹都参加了工作,王晶当了一名导游,王晴在一家金店上班,而王昀则在江苏饭店工作。虽然比以前忙了,但只要三姐妹聚在一起,总会有说不完的话。渐渐地,她们的话题从工作转向了爱情。
三姐妹长得一模一样,谈恋爱的时候,惹出了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彼此的男朋友总也弄不清楚谁是谁。
三人中最先有恋爱苗头的是姐妹仨中最小的王昀。
那时,王昀还在江苏饭店工作,一次她去南京白下疾控中心办理健康证明。她的清纯秀美顿时吸引住了一位男孩的目光,他叫马路,疾控中心放射科的工作人员。见王昀要走,马路想也没想地拦上前去:“你好,我叫马路,你是在江苏饭店工作吗?”面前突然冲出来一位男孩,王昀有些发愣,但很快回过神来:“你有事吗?”第一次见面,王昀只觉得马路有些冒失。
马路没气馁,他找尽一切机会出现在王昀面前,他会给王昀写信、送花,会给她买女孩子喜欢的小玩意儿。时间长了,王昀觉得,这个傻傻的男孩有时挺逗,一想起他做的那些事,嘴角便忍不住上扬。
妹妹的异样引起了王晶和王晴的注意,好不容易逮着机会,她们把妹妹按倒在床上,要她坦白。一开始,王昀死不承认,后来禁不住姐姐们的软磨硬泡,终于说了马路的事。王晶听后直乐:“咱们的乖乖女长大了,知道谈恋爱了。”
最终,马路的痴情和诚恳打动了王昀,两人恋爱了。
马路第一次来王家,就闹了笑话。那天,马路刚走到女友家楼下,就碰见了王晴,他虽然早知道女友有两个同胞姐姐,但没想到会长得那么像,第一次见面,他理所当然地把王晴当成了王昀,兴奋地走上前去打招呼:“三儿,你是下来接我的吗?你看我这身打扮和这些东西,能给你父母留下好印象吗?”马路一说话,王晴就立马猜到他是妹妹的男友,存心逗他,就冒充妹妹的语气说:“穿着还过得去,可东西太少,我两个姐姐爱吃巧克力,你买了吗?”听“女友”这么说,马路顿时变得很紧张:“你没告诉我啊,我现在就去买。”王晴一下子笑了:“别去了,我说着玩的,我不是王昀,我是她姐姐王晴。”马路这才知道,自己闹了个大乌龙。
马路进屋后,又把王晶当成了女友,把东西递给她后低声问:“你大姐呢?”王晶故作很严肃地回答:“我就是。”马路一下子弹开了。吃过饭,马路不敢多留,生怕又把姐姐误认为女友,在女友家人面前丢脸。
很快,王晶和王晴都有了男朋友,王昀找到了报仇的机会。有时,姐夫打电话过来,她会以姐姐的口气跟姐夫聊天,临挂电话时才会点明自己的身份。然后会把姐夫说给姐姐听的甜言蜜语在家里大肆宣扬。在嬉嬉闹闹中,日子过得很快,转眼三姐妹都要结婚了。
2005年5月,王昀决定趁结婚前去云南转一转,纪念她即将告别的单身生活。在云南,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和酸酸甜甜的青梅酒。回到南京后,她辞去了工作,准备开一家云南风味的小酒馆。家人都支持她。
那段时间,王昀忙得天翻地覆,吃住都在店里,因为太累,王昀病倒了,怕家人担心,她只告诉了男友马路,在医院里也只有男友在身边照顾。父母让她回家吃饭,她总推托着说没时间。王晶心里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她实在不放心,到了妹妹店里一打听,才知道妹妹病了。她带着自己煮的小米粥和咸菜来到医院。见到姐姐,王昀一再跟姐姐说好话。王晶哪舍得生气,拿出小米粥给妹妹吃。见到小米粥,王昀很兴奋:“你怎么知道我想吃这个,老姐,你真不愧是我肚子里的蛔虫。”
王晶也没法解释这种心灵感应,她只知道从小到大,妹妹们如果有什么不舒服,她总能感觉得到,妹妹头疼,她也头疼。父母常常为此头疼不已。正是因为这样,有时候有些话,三姐妹不用多说,彼此心里就都明白。
2005年10月16日,王昀和马路结婚了,小酒馆也顺利开张。这一年,姐妹仨都先后步入了婚姻。第二年又先后有了孩子。
结了婚有了家庭,三姐妹的感情依然和以前一样。如果没人劝,她们几天几夜也聊不完。各自的孩子也常常因为同时出现三个妈妈犯糊涂。
2010年3月14日,王昀开始莫名其妙发烧,肚子隐隐作痛。马路不放心,带着她来到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为宫颈癌,已是晚期。得知这个消息,王晶和王晴第一时间赶到了医院,她们在病房外大哭了一场,然后抹干眼泪去安慰妹妹。她们清楚,遇到这事,一向安静的妹妹只会把苦往肚子里咽,她们能做的,就是让她明白,不管什么时候,她们三个人都是一体的。
为了治好妻子的病,马路带着妻子辗转于北京、上海的大医院。2011年5月,接连做了两次手术后,王昀的身体开始好转,精神状态也跟正常人无异。就在家人以为王昀已经渡过难关时,病魔再次袭来,她体内的癌细胞复发并转移了。
在王昀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最不放心的就是儿子和丈夫,儿子太小,而丈夫又喜欢把心事往肚子里藏,她怕自己走后丈夫会想不开。王晶答应妹妹,即使她不在了,她的家依然不会倒。
2011年7月,王昀住进了总医院。从医生严肃的表情中她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常常不让家人来看她,因为她怕自己被病痛折磨的样子,会让他们更加难过。有时,王晶过来看妹妹,只是远远地站在病房外,偷偷地瞧上一眼。
2011年8月中旬的一天,正睡着,王晶突然被噩梦惊醒,她看了看手机,凌晨三点。这个时候妹妹睡了吗?白天从妹夫马路那里得知,这些天妹妹总在发烧,身上也肿了。正在王晶翻来覆去的时候,来了短信,是王昀发来的:“姐,睡不着,醒了之后突然很想你,心里烧得难受,可是却不能对马路说,这些日子他太累了。”收到短信,王晶忍不住直掉眼泪,她能感觉得到妹妹的害怕和无助,却不能代替她。
渐渐地,王昀越来越虚弱。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她剩下的日子不多了。马路曾问妻子,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王昀说:“如果有机会我想再去一次云南,或者和家人一起去看看海。”马路听后,眼圈泛红。丈夫出去后,王昀给姐姐发了条短信:“姐,如果我不在了,马路该怎么办?孩子还那么小,他一个人能承担得了吗?我只怕他想不开。”王晶答应妹妹,即使有一天她不在了,她们也一定会照顾好涵涵(王昀的儿子)和马路,绝不让那个家倒了。姐姐的承诺给了王昀一丝安慰。
2011年12月24日,王昀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旅程。王晶忍着眼泪办完了妹妹的后事。直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她才放声痛哭。
果然,如王昀担心的那样,妻子走后,马路几乎变了个人,整天搂着妻子的照片不言不语,即使是儿子央求他吃饭,他也不做声。而失去妈妈的涵涵,更是整夜哭闹。
王晶把涵涵带回了家。每天,她都会搂着涵涵睡觉。有时半夜惊醒,看见大姨,涵涵还以为是妈妈回来了,他会钻进大姨怀里,迷迷糊糊地说:“妈妈,你以后别走了。”孩子稚嫩的话语总让王晶忍不住掉眼泪。
她开始写三姐妹的回忆录。每天,她都会花上一些时间跟涵涵说妹妹小时候的事,她不想让孩子遗忘自己的妈妈多么善良可爱。听着妈妈小时候的“糗事”,涵涵会露出甜甜的笑容。在大姨的授意下,涵涵开始试着去接近爸爸,他会奶声奶气地安慰爸爸:“要是想妈妈了,就抱抱我,大姨说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
为了让马路走出那间房,不再整天守着妹妹的照片,王晶开始跟他商量写回忆录的事,并且会和马路聊他们以前恋爱的故事,让马路亲自参与回忆录的写作过程。王晶知道,回忆这些往事心会很疼,但只有疼过伤口才会愈合。有时,见马路说着说着泣不成声,王晶都不忍心。可因为有了说话的人,有了发泄的途径,马路的精神状态也一天比一天好。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带着儿子去看妻子,会坐在妻子墓前陪她说话。
2012年龙年伊始,《三姐妹回忆录》分篇在王晶的QQ日志和博客上同步发出。
“记得小时候,为了能多吃一口肉,盯着妹妹的碗看好半天,看得她都不好意思,于是会把自己碗里的肉放进我的碗里;为了明天能穿到漂亮的衣服去学校,半夜起来,左挑右挑,会把最干净的那件悄悄放到自己枕头边。”
“在我的印象里,只要谁有心仪的对象,就会召集三人在场,然后七嘴八舌地讨论,看看那个人是不是适合自己。你想想,三个女人一台戏,虽然那时候我们还不是女人,是女生,但也是别具风格的一出戏啊!当时朋友们都很羡慕我,有这么好的倾诉对象,而且还是一拖二的。有问题出现,姐妹军团就帮忙解决;谁心情不好,争着嘘寒问暖、鼓励打气。真的,有姐妹的人生真是美好。”
看到这些文字,无数网友给王晶留言,鼓励她坚强,祝愿王昀一路走好,而且还打听王昀那家酒馆的地址,说要去看一看涵涵和马路。
王晶和马路商量,将酒馆改名为“昀酒馆”重新开张。开张那天,来了很多老顾客,知道王昀的事后,大家都自发地在意见簿上写下了祝福的话。马路决定在一进门的地方挂上妻子的一张放大照片,然后留下空白的地方给顾客留言,让妻子能时时看见“昀酒馆”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