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习俗范文

时间:2023-03-27 05:4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国人的习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国人的习俗

篇1

关键词:英国;风俗;习惯;尊重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其首都是伦敦。伦敦以雾大闻名于世,经常是连续多日浓雾不退,距离两三米以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因此伦敦被称为“雾都”。英国的地理位置处于欧洲的西部,面积约为二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六千万,其中英格兰人占绝大部分。英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始进行工业化发展的国家,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在世界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英国是世界第四贸易大国,它依靠对外贸易发展本国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原料和食品进口国之一,也是经济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

英国人重礼仪,知常理。懂得理解人、帮助人、体谅人。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想,尽自己做大的努力把事情办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对方,颇具绅士风度。英国人事业心责任感极强。有钻研的精神,只要认准了一个目标,确定了方向,就会不惜付出一切,把它做好,力求完美。在与人交往中,英国人很平易近人,容易接触,与朋友初次见面行握手礼,不随便拥抱接吻等,注重端庄得体。英国人与人相处懂得推己及人,反应机智灵敏,处理问题很灵活。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

如果你有幸被英国朋友邀请至家中做客,若仅是以愉快为目的的邀请,进行交往聚会,那么你若提前到主人家就是不礼貌的行为了,因为主人一旦没有准备充分,你提前的到来会让主人感到尴尬不快,会让他很难堪,所以大约晚到十分钟左右,不超过半小时是最好的。聚会结束后不要在主人家坐的太晚,晚餐结束以后稍作聊天,大约一小时之后,或者在晚上十点至十一点之间离开是最佳的,这样不会影响主人的休息,又显得有礼貌。

英国人的邀请招待客人的方式主要分为宴会和茶会两种。茶会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在用餐过程中,英国人不会像中国人一样热情的劝客人喝酒尽兴的,他们很尊重客人的选择,随兴趣选择就好。如果没有喝酒的意愿在主人给你斟酒时你只需用手遮住杯口就好,绝不会勉强。当然,英国人大多数是对酒情有独钟的,毕竟英国也是个拥有着丰富酒文化的大国。

英国人习惯食用烧烤、煎炸类的食物,但是却又喜欢清淡的口味。对肉类和海鲜以及蔬菜类食物都有独到的烹饪方式。英国人对牛肉很是喜爱,特别是烤牛肉再加上新鲜的蔬菜,撒上少许的芥末酱或者奶油等精选的作料,香喷喷、油腻腻,咬上一口外酥里嫩,实属英国人的最爱。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的心情状态等影响着一天的精神状态。同样,英国人也很注重清晨的美好时光。特别是早餐的准备上更是细心周到,讲究丰富的营养,他们的早餐多以熏肉、面包、果酱、果汁、鸡蛋、燕麦粥、炸蘑菇、煎肉肠、咖啡、茶等为主。早餐美味丰盛,精神百倍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英国人的午餐却很简单,大约在中午一点左右,一般都是在单位或外面简单完成的。习惯早晨在家做好三明治带到单位中午食用,十几分钟就解决,继续投入工作。下午四五点钟是下午茶时间,下午茶主要包括茶饮和各种小点心,例如蛋糕、饼干、三明治等,是多年来英国人一直保留下来的传统习惯。英国人最重视晚餐,一般称为正餐或者大餐。大餐选择的时间较晚,食物较为丰盛,主要以肉类和菜品为主,持续的时间较长。

在与英国人用餐时还须注意的是英国人在进餐的过程中不喜欢戴帽子、不喜欢用手肘支在餐桌子上、嘴里边吃东西边说话、大声的打嗝等都是极为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在英国生活了解餐桌礼仪还是很关键的。

英国人很注重外表举止形象,社会交往方面礼貌端庄。英国人总会给人一种高雅、端庄、矜持的感觉。他们不习惯主动与人接近或接触,不习惯激动的感情外露,即使心情很不好有伤心事,但是他们也不会表现出来。他们总是很谦虚谨慎,能够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

社会交往中,英国人第一次见面行握手礼,言语客气。不论身份、地位、职业、贫贱、都以礼相待;请求别人帮忙时,态度不强硬不蛮横,讲究委婉真诚,请求帮助;英国人尊重妇女,凡事女士为先,无论是在路上行走、公交站乘坐公共汽车、商场乘坐电梯等男人们都很绅士的请女士先来,漫于在街头,男人也要走在外侧女人则走在内侧,做好随时保护女人的准备,当然也很少有人在大街上散步时手拉手,因为他们很注重言谈举止;英国人习惯“以貌取人”,他们很讲究服装打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服饰,佩戴不同的首饰。对于男子来说三件套的西装,打上整齐的领带,笔直的西裤是英国的传统服饰风格。在英国,无论男女只要一外出,精心穿戴一番已经是一种习惯。

英国人在社会交往、谈生意的过程中,态度严谨认真。在商讨一件事的过程中他们不随意的点头或赞许,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者向对方表示祝贺时,才会宣布最终的决定或与对方握手。在谈生意中,他们一般不邀请对方早餐谈工作,午餐又很简单显得不雅,所以晚餐时间是职场人群谈生意最好的选择。因此重大的活动内容都集中在晚餐,也就是正餐时进行。赴宴时,随手带上一束鲜花作为礼物最好不过了。当然,和百合花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有死亡的涵义,所以不宜随便送人,其他花就都没有问题了,一定会得到主人的喜爱。

英国人崇尚简朴,摒弃铺张浪费。无论是在饮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以简单朴素为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两位朋友到家中做客,他们以茶相待,在泡茶煮水时,他们肯定只煮两份水,不会多煮一点水,因为他们讨厌浪费的行为。英国人热衷于饮茶,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茶,每天清晨以茶开始,夜晚以茶结束,特别是浓郁的红茶更是英国人的最爱,有时还在茶品中添加一些牛奶,味道香浓纯正,醇香可口。英国是一个饮茶大国,英国人每天的饮茶次数绝不低于六次,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在与英国人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忌讳:

第一、不能插队。英国人注重良好的生活习惯,讲文明懂礼貌,先来后到,有序排队是英国人的传统习惯。无论是上公交车、还是乘坐火车、点餐吃饭、购物等等他们都井然有序的排队进行。加塞是英国人极为厌恶的一种行为。

第二、不要讲价。在英国买东西人们最讨厌的就是讨价还价,觉得砍价的行为很让人难堪,没有脸面。在选购的过程中如果这件商品你认为值就买下,不值也没有必要多费言语。果断干脆为好。

第三、询问女士的年龄。每一个人都想永远年轻漂亮,害怕老去。英国的女士更是如此,他们视自己的年龄为私人秘密。询问女士的年龄是英国女士极为反感的问题,他会认为你很没有涵养没有礼貌,所以说,对于中年的妇女,如果你夸她一句:“你真年轻!”她是再开心不过的了!当然,在英国,男人的收入问题、婚丧问题、职业以及宗教问题都属于个人的私事,日常交际中都不易随便谈论。

英国人还讨厌“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一个不吉祥的数字,所以日常生活中都尽量避开它;英国的交通规则和中国也有所不同,它们是靠左行驶,经常多雾,交通行驶一定多加小心;英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很优越,一切病人都免除医疗费,即使是来英国的游客有医疗需要的话都可享受免费的待遇。

在英国每年的七月、八月、圣诞节和复活节,属于长假期,商务活动明显减少。大多数的商务人士都会休假。所以不方便开展商务活动,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士尽量不要在这两个时间段来英国从商,容易徒劳无获;英国人为了避免贿赂等敏感问题,在接收礼物时,拒绝较大较贵重的物品,从政清廉;英国人很守时,很有时间观念。在商务活动中,要提前预约,不得迟到早退;工商界人,从商严谨认真,不易受感情左右,公事公办,不轻易做出决定,看重沉着稳重的举止言谈。

如果你去英国旅游,见到英国人不要轻易的问对方:“您吃饭了吗?”“最近心情怎么样?”“你要去哪里啊?”等问题,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生活习惯,这些问题也许在中国看来很普遍很热情,但是在英国人眼中,这些问题却是很隐私很不礼貌的。所以说,要尊重对方的习惯,谈论一下天气状况“今天天气很不错啊!”是很友好和明朗的话题。

在英国旅游要时刻警惕,英国的交通规则是左侧通行,一定要遵守纪律,严于律己,排队有序,过马路行车千万不要粗心大意,安全第一。

英国人讲究消费的礼节。在餐馆用餐、宾馆入住、外出打车等,一般都要按照正常付费的百分之十,给予服务生相应的小费,有时在主人家做客,根据情况而异,都要付给家中佣人一些相应的小费。当然,有时公共场所会把小费列入到账单中,那样就不必再另付小费了。

英国的风俗礼仪讲究很是丰富多彩。通过以上我们对英国人的风俗习惯的了解来看,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深深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轨迹,一代一代传承至今。英国人的朴实简单、彬彬有礼也充分的体现了英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屈不挠的英格兰人作为英国的主体民族,其民族性格对英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英格兰人性格具有务实、重视传统、尊重个人自由的鲜明特点。这些独具的特色,推动了英国创新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英国所以能够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保持着自己的优势不受侵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国人的创新精神。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简单而高雅。其实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学习这种语言的本身,我们更是在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也可以说要想学好一门语言,首先要从这门语言的文化学起。既要学习文化中的语言,也要掌握语言中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阿建.英国一瞥[J].初中生,2005,(7).

[2]陈平润.英国见闻[J].八桂侨刊,1994,(2).

[3]路峻远.在英国办事要有耐心[J].神州学人,2004,(3).

篇2

关键词: 集团诉讼; 代表人诉讼; 美国集团诉讼

中图分类号: DF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010-02

当前,我国的群体性诉讼日益增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突出表现在证券、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群体性诉讼还将会继续增多。另一方面,我国诉讼法下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充分保护作为弱势群体一方的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应当对其进行完善。在这方面,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可资借鉴。

一、集团诉讼概述

集团诉讼是美国处理大量产生于同一事件的类似诉讼请求的一种独特诉讼程序。集团诉讼是允许一人或几人代表他们自己或那些声称受到同样侵害或者是以同样的方式被侵害的其他人或被诉的制度。美国集团诉讼以默示方式认可代表人,采取的是“申报退出”制度,法院公告后申报退出的,将来才不受判决拘束,如果没有申报退出就视为当然的当事人,要受判决的拘束。集团诉讼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大众侵权的制约,它最大的特点是代表人依据自己的判断为全体被害者的利益进行诉讼活动,而不需要授予诉讼追行权。因此集团诉讼是处理小额面广的消费者事件和公害事件必不可少的诉讼方式。也可能是惟一会使案件充分具有经济上的利益,从而诱惑能干的律师提讼的情形,这也是美国的集团诉讼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充分利用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代表人诉讼与美国集团诉讼的比较

(一)我国代表人诉讼具备的要件

我国代表人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多方人数众多,由其中一人或数人为代表进行诉讼,并接受由此产生的诉讼结果的诉讼形式。我国1991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借鉴美国集团诉讼制度和日本的选定当事人制度,确立了我国群体性诉讼制度,即代表人诉讼制度。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对该制度做了进一步具体规范。我国代表人诉讼需具备的要件如下:

1. 当事人人数众多。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一类是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这两类代表人诉讼的人数下限,一般为10人以上。因为人数众多,让所有当事人参加诉讼极为不方便,才有必要适用代表人诉讼。

2. 众多当事人一方诉讼标的相同或属于同一种类,即多数当事人之间存在共同诉讼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人数确定的,当事人一方内部关系可能是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关系,也可能是普通共同诉讼人的关系。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当事人一方多数人之间一般是普通共同诉讼关系,其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

3. 诉讼请求或抗辩的方法相同。多数人内部对诉讼请求或抗辩方法达不成一致意见的,依照司法解释,可由部分当事人推选自己的代表人进行诉讼。人民法院也可以在多数人诉讼中,要求分组选定代表人。

4. 代表人合格。合格的诉讼代表人应具有下列条件:(1)必须是他所代表的一方当事人中的一员,与其他成员具有共同利害关系;(2)必须由依法定程序登记的权利人推选或由人民法院与参加登记的权利人商定;(3)具有相应的诉讼行为能力;(4)能够正确履行代表义务,能善意地维护被代表的全体成员的合法利益。

(二)中美诉讼的差异

我国的代表人诉讼与美国的集团诉讼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属于群体诉讼,即都是由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组成一个群体,而由其中的一人或几人代表该群体提讼。这一方式的运用成功地解决了主体众多与诉讼空间有限之间的矛盾,司法解决纠纷功能得到极大地发挥。与此同时,它们也存在如下区别:(l)代表人的产生方式不同。我国的代表人诉讼是由其他当事人明确授权产生或由人民法院与多数人一方商定认可诉讼代表人的代表地位;(2)我国代表人诉讼明确了不确定人数转化为人数确定的程序,即权利登记程序,通过向法院登记,使群体成员人数确定下来、对于法院公告期未明示参加诉讼的,不作为群体成员。而集体诉讼则采用相反的做法,规定法院公告期间没有明确由请排除于集团之外的,视为参加诉讼;(3)判决扩张的方法不同。美国的集团诉讼判决是直接扩张于未明示把自己排除于集团之外的成员。而我国代表人诉讼判决则是对未作登记的权利人间接有扩张力,即在权利人独立提讼后,人民法院裁定适用对群体诉讼的判决和裁定;(4)适用范围不同。集团诉讼适用于多数人一方与对方的纠纷是基于相同的事实或法律问题,而我国的代表人诉讼适用于诉讼标的是相同的或同一种类的。

三、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

为了更好地发挥代表人诉讼制度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领域的作用,有必要吸收和借鉴美国集团诉讼的规定,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加以完善:

1. 放宽代表人诉讼的适用条件。我国代表人诉讼要求当事人具有同一或同种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实是严格限制了适用范围,而那些因同一事实问题或法律问题而引起的多数人争议就被排斥在外。笔者认为,可以借鉴集团诉讼的做法,允许具有共同法律问题或事实问题的众多当事人提起代表人诉讼。

2. 修改权利登记的程序。权利申报登记制度尽管克服了人数不确定的弊端,但是同时也有其负面的作用。如果有关权利人不来登记,并且以后也不主张权利,违法者受判决确定的赔偿额大大低于其违法所得利益,不但不能起到最大限度地救济受害者的作用,反而放纵了违法行为人。这种程序妨碍了代表人诉讼功能的发挥,借鉴美国集团诉讼的“声明”退出程序,即不适用权利登记程序,只要当事人不声明退出诉讼,就视为当然的当事人,受裁判的拘束,声明退出的人将来不受裁判拘束。

3. 赋予原告要求法院禁令的权利。在个别侵权案件中,当事人往往是仅仅要求损害赔偿,而在近年的产品责任纠纷、环境污染、虚假广告等案件中,当事人往往不仅要求金钱赔偿,而且希望法院禁令,禁止侵害者继续实施侵害行为,保护潜在的受害者,但法院一般不予支持。为改变这一状况,发挥禁令对将来纠纷的预防作用,必须明确地赋予当事人提起不作为之诉,要求禁令的权利。

4. 实行惩罚性赔偿或两、三倍赔偿的政策。强烈的法律意识虽然能驱使人们去从事这些活动,但同时也要人为地刺激他们,以促进诉讼活动的开展。如果对大量受害的救济给予大幅度的经济“奖励”,不但能促进诉讼活动,而且也会产生一批从事大量被害救济工作的专家。

5. 加强公益保护团体组织建设,引进团体诉讼制度。公益诉讼的目的旨在保护公共利益不受非法侵害。实践也证明,克服个人力量的不足,发挥一个组织在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优势对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加强公益保护团体的组织建设,笔者认为加强公益保护团体的组织建设,设立团体诉讼,赋予某些团体直接提起侵权之诉或不作为之诉的权利,必将开辟公益维护的新途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祁英香.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之构想[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3

关键字:代表人诉讼制度;缺陷;完善;美国集团诉讼

中图分类号:D925.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共同诉讼的延伸,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是为保证高效解决当事人人数众多参与的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4条和55条,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可以分为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和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特别是人数不确定的案件,它主要是用来解决当事人人数众多,使得案件的全部当事人无法全部参与庭审,而由代表人来参与案件诉讼的。当下我国群体诉讼案件频发,诸如环境污染案件、食品安全案件、反垄断侵权案件等等,往往面临同一行为导致的受害人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单独受害主体可能遭受的损失不大,但如果提讼,却要面对高昂的诉讼费用和实力强大的对方当事人。群体诉讼的设计使这些小额损害的当事人能够抱团参加诉讼,克服了以上缺点,但是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在设计上还是有一些缺陷,使该项制度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缺陷

1、诉讼请求要求同一,降低了该程序的吸纳能力。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要求具有同一法律关系的才能进行权利登记,甚至是诉讼请求也必须统一。例如,在产品质量瑕疵中,消费者与生产商之间的关系是买卖关系,但消费者一旦遭受人身损害,有的消费者要求按照侵权,有的消费者要求按照合同关系,这就造成了诉讼请求不统一,这样的就不能进行合并审理。因而法院就不能对案件进行统一处理。

2、权利登记程序设置复杂。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要求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在后进行公告,与案件相关的当事人可以到法院申请权利登记,但是我国的公告一般在人民法院报,这些公告的范围有限,使得很多当事人无法参与到案件当中来,降低了代表人诉讼的参与度。

3、对代表人的授权有限。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要求代表人在做出确认、变更、放弃诉讼,达成和解、调解协议时,必须要有被代表人的特别授权。代表人本身作为当事人参与到诉讼当中,并由被代表人推选而出,如果代表人再要做出影响被代表人实际权益的时候还要进行再次授权,会继续耗费代表人的精力财力。特别是在和解或调解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权益的部分放弃或妥协,如果需要让所有被代表人达成协议,难度可想而知。这也决定了代表人在做这部分工作的难度,结果可想而知,代表人会因为工作的难度程序选择放弃,导致代表人诉讼的整体瓦解。

二、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

1、对于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适用前提应当进行适当修正。美国集团诉讼的标准是面临同样的事实或法律问题,这样的标准也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后修改的,之前也是要求必须有同一法律关系。同一法律关系这样的限制使得参与在群体诉讼的当事人尽管是同样的事实,也不能参与到诉讼中,难以发挥这种制度广泛解决问题的作用。因而,放开诉讼请求的限制,将标准定位为面临同样的事实或法律问题可以做到一次性的解决群体问题。

2、拓宽权利登记的程序要件。一方面人民法院应当拓宽公示的途径,使得大量的当事人能够通过主流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得到权利公示的内容。第二方面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加强自身的网络平台建设,在网络上直接进行权利登记,通过后台的操作,审查甄别权利当事人的信息是否符合此次诉讼的登记要求。这样做不仅能降低当事人权利登记的成本,还从更广泛的途径维护了权利人的权益,同时使得法院在更广的方面维护了判决的统一。

3、对代表人授予更多的权利。之所以要被代表人的特殊授权还是为了保护被代表人的权益,却增加了代表人的成本。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是通过加强法院对代表人的管理,对代表人与对方当事人所签和解协议、分配方案进行审查,来实现对案件的管理,对被代表人的保护。

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在实践当中,应用很少,一方面是有制度的缺陷,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在实践中,法院对此故意回避使用。确实在当下稳定压倒一切的态势下,防止闹访、上访成为法院工作不得不考虑的大局。对此,美国的集团诉讼是这样做的,即代表人参加诉讼,其他被代表人并不参加案件的审理。这样也防止了大规模当事人的参与和可能出现的。在这样的案件当事人可以选择单独,但如果要选择代表人诉讼制度,就必须放弃参加案件庭审的权利。被代表人的利益保护一方面交由推选当事人这个程序来保障,另一方面就是要求法院加强案件管理,加强司法能动性,发挥职权主义的功能,主动去保护被代表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章武生,杨严炎.我国群体诉讼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法学研究,2007(2):112-120.

[2]詹昊.中国反垄断民事诉讼热点详解[M] .第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3]陈锐.反垄断民事诉讼中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适用与完善[J].法律适用,2010(Z1):103-107.

[4]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M] .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探讨我国研究生人数变化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建立以研究生人数与人均GDP、总人口数、失业人口数和高等院校数回归模型。最后,发现考研人数的增长存在不合理的驱动因素,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人数;高等院校数;人均GDP;线性回归;因素分析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渐提高,更多的学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同时,各方面原因都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系统地研究考研人数与其影响因素,对于更加清晰地认识考研的现状,思考其变动趋势的原因,帮助考生、家长、学校、社会从中发现规律及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变量因素的选择

鉴于数据的可获性以及影响的重要性,选取影响研究生总人数(Y)变动的四个主要因素如下:人均GDP(X1)—代表对研究生人数变化的“牵引力”;总人口数(X2)——代表研究生人数的“基数”;失业人口数(X3)——代表对研究生人数变化的“推动力”;高等院校个数(X4)——代表对研究生人数变化的“承受力”。

三、模型的建立

本文选取1986年-2012年的数据,运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

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一)模型的参数估计

首先,为分析被解释变量在校研究生总人数Y和解释变量人均国内生产

(X1)、总人口数(X2)、失业人口数(X3),高等院校数(X4)的关系,分别作出散点图和线性拟合图。然后,利用STATA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

(二)经济意义检验

由(2)式可见,X1,X2,X3,X4 的t值是显著的,这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数、失业人口数、 高等院校数都是影响在校研究生总数的主要因素。另外,模型的R2为0.996048,Adjusted R2为0.994994,都相对较大,说明模型高程度拟合,同时F值为945.1415,表明整个模型是显著的。

此外,X1和X4的系数是符合经济意义,但X2和 X3的系数不符合经济意义。因为从经济意义上看,随着总人口数(X2)和失业人数(X3)的增加,研究生总数(Y)应该是呈现增长趋势,即总人口数因变量与失业人数和总人口数这两个自变量应该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模型方程中X2和X3的系数都为负,与实际经济意义相违背。

(三)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

运用STATA,可以得出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可以得知变量X1和X2、X3以及X2和X3之间都存在高度正相关性,而高度正相关性显示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对原始模型进行修正逐步回归,得研究生总人数(Y)和高等院校数(X4)之间的线性拟合优度最高。所以,保留变量X4,再顺次加入X1,X2,X3逐步回归,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的修正R2=0.986606,有了最大的改善,并且t检验值显著。所以选择保留X1,然后将其他新变量添加进来进行以下的修正逐步回归,添加新的变量X2进行回归,得到X2的系数为-12.18901747,这表明Y和X2之间呈负相关。但实际的经济意义为研究生总人数Y随着总人口数X2增加而呈现增长趋势,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模型结果和实际的经济意义相违背。所以,X2应被剔除。同样,添加新变量X3,其参数估计仍为负。但是从经济意义出发,失业人数的增长将会导致更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所以,实际中这两个变量应该是呈正相关的。所以,应该剔除X3。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检验和校正,结果如下:

其中,Adjusted R-squared=0.921287F=106.3395DW=1.627477

上述分析说明,之前我们认为的考研人数受总人口数和失业人口数影响的想法有失偏颇,数据表明,去掉这两个变量后,模型的估计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四、模型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首先,研究生人数变动只与高等院校总数和人均GDP这两个因素显著相关。

其次,研究生人数变动与总人口数和失业人口数这两个因素无明显相关关系。

最后,人均GDP和高等院校数两个变量符合经济意义的检验的。从经济意义上讲,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高等院校总数的增加,研究生总人数呈现递增趋势。而且,高等院校的总数是影响研究生总人数的最重要因素。

篇5

关键词:语文教育 古典诗词教学 人格塑造 人文关怀

一、激昂的边塞诗歌与刚毅的人格塑造

边塞诗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述来表达对民族战争的批判,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边塞诗又从另一方面突出战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这类诗歌所展现出来的民族气概与责任意识正是当代学生所缺失的,通过师生间对边塞诗的共同解读,对培养他们刚毅的人格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王昌龄《从军歌》写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了战士戍边的气概和壮志殉国的豪情。王维《使至塞上》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辽阔的美景是多么让人震撼,浪漫中夹杂着些许惆怅,激昂点缀着崇敬。大漠的壮丽美景反衬出战争的无情,面对美景,企想和平,抒发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在诗人展现英雄气概和刚毅性格的同时,又对战争充满控诉和无奈,运用战争表现的豪情与悲壮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和平表达无限向往。

边塞诗独具的矛盾冲突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激发其勇往直前的刚毅性格,又引导其热爱祖国、崇尚和平。边塞诗是具有灵魂的,它承载了诗人的人格,其悲壮与震撼力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人格的塑造上起到引导与扶正的作用。热血沸腾的读后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从人格魅力的展现这一方面来讲,或许正是边塞诗更深一层次的鉴赏价值了。

二、怀古、咏史诗双向性与灵活的人格塑造

单从诗歌艺术的角度讲,怀古、咏史诗是站在高处,俯瞰历史,借古以喻今,感慨古人或历史事件来引发自己身世的共鸣,亦或借古以讽今。看到历史便感极而悲,欣然命笔,各抒其怀。唐太宗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诗人之怀古感今,也大抵如此吧。怀古、咏史诗是诗人站在历史面前各抒己见,不存在孰是孰非,因此怀古、咏史诗的教学可从多层次、多方位进行,取其精华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挥推动作用。

所处情境不同,身世不同,其所感所发亦不相同。面对乌江,遥望项羽的乌江自刎,杜牧《乌江亭》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立意进取,败不馁,作为七尺男儿要经得起失败的打磨方可成大器。从诗人感性的意气风发这一角度,教育学生不要轻言失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心态和敢于面对困境的良好心态。面对此景,诗人是感性的,是从精神的层面来感怀古人和历史。王安石诗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政治家王安石以政治的眼光,理性的分析当时形势,指出霸王项羽失民心,已无机会重来。从感悟来讲,杜牧与王安石不存在孰是孰非,但从历史及社会发展规律来说,王安石所表达的内容更具有史实性。王安石的诗给学生带来另一方面的感悟,引导学生的善良、诚实守信之心,从另一个角度塑造了学生的善良人格。

三、负载人生的哲理诗与复杂的人格塑造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能够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并具有不可替代的顽强生命力,是因为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借助历史和事物发展规律,凝练审美意象和丰富的感情体验,借助诗歌来表达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是诗歌的灵魂,这些人生哲理使其具备了生命,在文化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诸如此类,朗朗上口的同时又表达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哲理诗对于学生人格塑造最大的推动就是认知,不同的哲理诗指导学生不同的认知,通过诗歌的艺术美感冲击学生的心灵,培养其辩证思维、认知能力等,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王勃有诗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送别诗的内容展现朋友、知己的情感哲理,在为学生树立朋友观、人际观方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深层次的冲击力,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诸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每每读到这类诗句,总能触动学生的心怀,激起朋友间“清水之交”的感触,引起“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鸣。

哲理诗以其丰富的方向与多层次的哲理角度,从不同的方面给学生的人格塑造带来推动力,其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生认知能力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

四、咏物诗与人格教育

世间万物虽有别,其情在人心中却有相似之处。诗人将自己的情怀与人格品质融入到咏物诗,读之沁人心腑,令人击节叹赏。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皆为世间之物,其本身并无情感,咏其旨在抒发作者情感。咏物诗是诗人人格品性的投影,是诗人人生理想和抱负的写照。这类诗以具体化的实物为载体,所表达的情感最易为学生所接受,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事物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诗人在咏物诗中所融入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著的。这些咏物诗所展现的诗人崇高的人格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模范表率的作用。

咏物诗的精品多见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云:“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展现出诗人坚贞不屈的人格魅力,借助梅花御寒而放的特性,传达知难而上的进取精神,表达了诗人不畏强权与世俗,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给学生带来强憾的心灵冲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品性。

参考文献:

[1]魏建忠.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4).

[2]王宏波.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人文意识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8.

篇6

【关键词】非处方药;自主用药;社区;国家

生病吃药本来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在现代社会,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现代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性,人们在自主选择药物的时候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非处方药可以不通过医生的处方而直接获得,这一方面给病人提供了方便,给予了患者的自主权;但是另一方面也给非处方药的使用带来了混乱。由于医药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药品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患者在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用药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而只能凭借一些其他的因素对所购买的药物进行选择,难免出现不准确的理解。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合理用药的定义是:病人依照临床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其剂量与疗程满足病人的需要,对社会和个人都是最经济的。所以要有效改变非处方药市场的秩序,提高非处方药使用的合理性,就有必要对影响病人进行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寻求以上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对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般而言,对择药过程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患者自己、患者的亲朋好友、媒体、药店以及国家等。

第一,药是患者自己服用的,所以患者自身就是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的患者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而不同的物质基础会让患者关注不同的药物,由于关注点的不同,一些药物就会被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目前,在应用药物方面存在几种错误倾向:(1)用药图新、图贵、图洋、图多,用量图大;(2)盲目进补;(3)“包剿”和“撒大网”治疗。而且,不同的患者对待药物的态度也不同,重视者有之,忽视者也有之。重视者在购买之前会有详细的咨询,对所选择的药品有一定的了解;忽视者则可能随便买一种差不多的药就算了事,往往对所购之药缺乏认识。

第二,患者的亲朋好友也会参与到患者的择药过程中。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可能会向亲友征询意见,亲友也会主动为患者出谋划策,从而患者的亲朋好友也会参与其中。

第三,现代社会中,媒体无孔不入,在患者选择药品的时候,媒体也对患者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广告。患者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会难以分辨其真伪,更有甚者部分患者盲目相信媒体的宣传,对所宣传的内容深信不疑,这会严重影响患者对药物的选择。由此,患者在选择药品时如果依赖媒体,也是不可靠的。

第四,药店是人们获得非处方药的主要场所,也是个人选择药品的最后场所,药店会自然的参与到患者择药的过程中。

第五,国家这一实体也与患者对药品的选择息息相关,因为国家的政策会直接影响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只有国家允许的药品,才会在药店上柜,患者也才有可能购得。国家的影响还体现在对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的划分上,因为患者对药品的选择只局限在非处方药的范围中。从宏观上看,国家在帮助患者合理选择药品方面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患者在进行药物选择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是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为了提高患者择药的合理性,就有必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区分并将其负面作用向正面作用进行转化,而且这种区分和转化是有可能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二、负面影响因素的转化

在个人选择药品的过程中,负面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的态度、非专业人员的建议以及大量的媒体广告等。对于这些因素的转化,可以从各自的特点出发,各个突破。

首先可以从患者自身出发。这是一种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和外力的介入。个人意识的养成是社会作用的结果,所以改变患者的用药意识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舆论、医务工作者等。社会舆论是指一个社会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虽然本文讨论的是非处方药,与医生处方和其他有医务工作者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医务工作者们是许多患者就医意识的直接来源。

其次是患者的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在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完全地否定他们的建议是不可取的。

三、正面因素的维持

除了对负面因素的转化之外,还有对正面因素的维持。有的时候,维持比改造还要困难,因为改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维持只是时间上的继续。要做到长久的维持,需要有一个创新的过程。

首先要维持专业人士对相关亲友的热情。这在中国不是一件难事,“我们的大部分的行动是由文化来决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亲友之间会有经常性的互相帮助。同时社会本身还会对知识提供者以一定的回报,即社会交换。通过交换,这些专业人士用知识换得了亲友的身体健康和信任,也换得了人际交往的资源。

第二可以继续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力量。舆论是大多数人的观点,是社会的主流意识。中国人一向有从(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74页)众的心理状态,当大多数人都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小部分人也会随着做同样的事情。宣传工作还是很重要的,不能流于形式,让人觉得不诚恳,否则事倍功半,还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最后,所有的一切都回归到国家机器这个宏观调控者身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个人用药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国家对个人用药领域的关注也是让人们持续保持安全用药的动力所在。国家的关注说明问题的严重,而人们对严重的问题总是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达到国家和个人双赢的结果。

四、讨论

据统计,70%以上的患者有过自我诊断、自行购药治病的经历。由于大量自我用药的现象存在,所以合理用药问题尤显严重。从上文论述中可以发现社会的教化在这一问题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只是社会的教化需要有一个实体来执行。在社区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社区就可以承担起这一重任,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具有便于开展活动的条件,所需要的场所、人力和物力都容易调配,通过社区进行人们意识的培养是有效的。

建立并完善中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和提高药品管理水平,发展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及医疗卫生体制与药品监督管理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我国在努力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所以社区才会有今天的发展。

社区和国家不是截然分开的,社区是在国家范围内发展的,而国家也需要社区的不断进步。当社区力量和国家力量结合起来的时候,社会将在中观和宏观层次上都达到和谐,作为社会微观层次上的个人也将获得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赵晶,金进主编.社会药学[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2]徐松青,白俭瑛.科学用药知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3]弗兰茨·波亚士著,杨成志译述.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篇7

【关键词】优先认股权计划 税率 协调发展

两权分离的背景下,怎样让经理人员对股东负责,是一个长久困扰公司法的问题。优先认股权计划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美国。之后,它作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公司业绩和整合公司人力资源的薪酬激励工具,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迅速推广开来,并获得很大成功。[1]税收是公司、股东和高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它深深地影响了公司和管理人员的税收支出安排,并体现在不同种类的优先认股计划中。

一、税收:优先认股权计划的导向

在公司税制方面,美国是古典制模式的典型代表,即对公司所得在公司层面课征公司所得税,对其获得股利分配所得的自然人股东再课征一道个人所得税。[2]经理人员的薪金和奖金当然纳入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在优先认股权计划计划中,因为主要涉及公司盈利的分配,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公司所得税、经理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和资本收益税。

(一)公司涉税的三大税率

1.公司的边际收入税率。公司边际收入税率是指公司的所得税税率。在美国,公司所得税实行的是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目前美国采用的税率如下:年所得额在5万美元以下的,税率为15%;年所得额在5万美元至7.5万美元的,税率为25%;年所得额在7.5万美元以上的,税率为34%。另外,对年所得额在10万美元至33.5万美元之间的部分,再征收5%的附加税,以使实际比率接近34%。而对超过33.5万美元的,全额适用34%的公司所得税税率。[3]

2.经理人员个人赢利或日常收入的边际税率。这里所说的经理人员个人赢利或日常收入的边际税率即经理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薪酬和奖金是经理人员管理服务的对价。而经理人员的这些收入正好构成了美国《国内税收法典》个人所得税的税基。

美国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基本税率分为5档,即:15%、18%、31%、36%和39.6%,根据2001年的减税法案和2003年的减税计划,现行税率实际上按10%、15%、25%、28%、35%和36%6档执行。[4]

3.经理人员的长期资本收益税率。证券交易利得税是以证券交易所取得的价差收入为课税时象的一种税收,有的国家称之为证券利得税、资本利得税。[5]在这里我们称之为资本收益税。证券所得主要包括持有证券的所得和转让证券的所得,因而证券个人所得税税种具体有对持有证券的所得课征的证券投资所得税和对转让证券的所得课征的证券交易所得税。[6]

在优先认股权计划中,公司赋予经理人员一种股票期权,也称认股权证,事实上是一种看涨期权。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权利,激励对象可以在行权期内以事先确定的价格(行权价)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流通股票。[7]由于行权价和股票的市场价之间存在差额,差额便构成了资本收益税的税基。对于证券个人所得的征税,美国为15%、28%的二档累进税率。[8]

(二)税率组合对优先认股权计划的影响

1.优先认股权计划的本质。经理人员通过优先认股权得到的收益不同于其工资和奖金。工资和奖金在公司纳税层面作为“资金流出”被扣除,并未作为公司所得予以课税,而是作为经理人员的个人所得税税基。因此,它只是在一个层面上的征收。而经理人员行使优先认股权所得到的资本收益则来源于公司盈利。

我们看到,在经理人员行权时,公司直接发行新的股票,这些多出来的股票参与到公司的红利分配中去。由于此处的资本收益来源于公司的盈利,于是,资本收益税是第二个层次上的税收。因为其源泉——公司的盈利已经作为公司所得被课税。

2.总税收支出最小化的寻找。公司所得税税率、个人所得税税率以及资本收益税率虽然都采用比例税率,但都又兼采累进税率。公司和经理人员负担的这些税率各不相同,而且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时而异。[9]不同的分配方式面临着不同的税种,适用不同的比例税率。美元金额的变动要适用不同的累进税率,比例税率的变动造成分配结果的差异。

在优先权计划中,公司和经理人员都被课以税收,一方面对于经理人员而言,个人所得税税率和资本收益税率存在着重大差异。另一方面就对于公司来说,其税收优惠在鼓励性优先认股权和无保留的优先认股权之间存在差异,对于后者,公司可以获得对给予经理报酬成分的扣除。寻求公司和经理人员总税收支出最小化,不仅关乎着股权激励措施的成效,更是一个税法上颇具技术含量的难题。

二、四种优先认股权计划的税收安排

(一)有限优先认股权:资本收益税率的优越性

美国《国内税收法典》1950年修正案规定,如果某公司的优先认购权计划满足了某些必要条件,在以出售或其他方式处分通过行使其购买权得到的股份之前,获得购买权的经理人不必核定任何收入,并且还可以将其全部赢利当作资本收益。[10]

实现优先认股权,需要两步走。首先,行权,从公司买入股票。然后,出售,将行权得到的股票在证券市场上售出。其税率远低于薪金和直接现金奖金的税率。可以认为其认购的是税收优惠。优先认股权本身将经理的收入与公司的股票价值捆绑在一起,以激励经理。

(二)有保留的优先认股权:非税收目的的条件附加

有保留的有限认股权是享受税收优惠的优先认股权,它依照《国内税法法典》1964年修正案而得名。根据这些修正案,要想享有特殊税收优惠,优先认股权计划必须满足更严格的条件。若有保留,一个计划必须规定,计划应经股东批准;在计划被采纳或被股东批准之日(以较早的一个为准)起的10年内必须授予优先认购权;优先认购权在被授予后可行使期限不得超过5年,优先认股价格不得低于授权时股票的应有市场价值;取得该权利的管理人除非死亡不得转移优先认股权;授权后他不得拥有超过5%的公司股本;以及他至少保存有依据优先认股权购买的股票三年。[11]

但是,由于个人所得税率和长期资本收益税率的接近,使得优先权计划逐渐丧失了魅力。并最终被1976年修正案废止。

(三)无保留的优先认股权:两种税率的排列组合

所谓无保留的优先认股权,是指那些不受税收一般规则制约的优先认股权。一般来说,管理人员在接受无保留优先认股权之时,不核定任何应税收入。在管理人员行使优先认股权之时,他应把所购股票的应有市场价值和他为行使该股票权利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价总额核定为应税收入,而这种收入按他的日常个人所得税税率纳税。[12]

我们看到,无保留的优先认股权与有限优先认股权及有保留的优先认股权不同,其对“行权”和“出售”两个环节进行区分:行使优先认股权认购股票时的应税收入,是买入股票时的收益,这种收益是按照个人所得税征收。当其出售股票时,其收入是资本收益,适用长期资本收益税率。

(四)鼓励性优先认股权:恢复与宽容

美国《国内税收法典》第442A条和《1981年经济复苏税收法案》的补充创设了鼓励性优先认股权。它不仅恢复了1976年废除的有保留的优先认股权,而且对纳税人更加宽容。享受鼓励性优先认股权的待遇所具备的条件:

1.依据优先认股权购得的股份在优先认股权被授予后两年内不得出售;

2.这种股份在优先认股权被行使后一年内不得出售;

3.如果除了上述两个条件之外,本表列中的其他条件都得到了满足,那么,雇员在行使优先认股权时不必纳税,但在出售该股份时要纳税(在这个方面,它类似于税收优惠优先认股权),但是收益被视为日常收入并且公司的相应税负因此得以减免(在这些方面,它类似于无保留优先认股权);

4.从授权之日起直至权力行使之日前三个月,优先认股权的享有人必须一直被公司雇用;

5.优先认股权计划必须明确说明依据优先认股权发行的股份数额以及哪些雇员有资格获得优先认股权;

6.在采纳优先认股权计划之前或之后的12个月内,该计划需经股东批准;

7.从计划被采纳之日或经股东批准之日(以较早的一个为准)其的10年内,公司必须授予优先认股权;

8.行使优先认股权的有效期限最多为该认股权授予之日起的10年内;

9.优先认股价格不得低于优先认股权被授予时股票的应由市场价值;

10.除非雇员死亡,优先认股权不可移转;

11.在授予优先认股权时,雇员拥有的公司各类股份的表决权不得超过总表决权的10%(对此某些微妙区别和例外);

12.雇员必须按照授予的顺序依次行使其所得的各个优先认股权;

13.如前所述,每个雇员每年优先认购的股份有100,000美元的上限。

我们看到,在鼓励性优先认股权的情况下,其依然适用有保留优先认股权的优惠税收待遇。虽然其在第13项中有股份价值100,000美元的上限规定,而这一项并不适用与有保留的优先认股权,但是,在第2、8、11项中对于有保留优先权股权的变更,确实给纳税人带来了更多的实惠。

(五)优先认股权之间的博弈

上面我们讨论了四种优先认股权,在本质上其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无保留的优先认股权,将经理人员因优先认股权带来的收益根据实施环节的不同分成行权收益和出售收益,并且适用不同的税率;另一类是一脉相承的有限优先认股权、有保留的优先认股权和鼓励性优先认股权,其税收优惠都是不区分行权收益和出售收益,而是将所有收益都作为资本收益适用资本收益税率。

立法发展到今天,摆在所有公开公司面前的是一个貌似简答的难题:要采用股权激励措施,是选择鼓励性优先认股权还是无保留的优先认股权?对于所有公开公司而言,采用鼓励性优先认股权而非无保留的优先认股权似乎更加适当。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有限制的、有保留的或激励性的优先认股权计划是否具有经营明智性,关键取决于三种不同税率之间的关系:公司的边际收入税率、经理人员个人赢利或日常收入的边际税率以及经理人员的长期资本收益税率。公司和经理人员负担的这些税率各不相同,而且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时而异。[13]节税是我们选择优先认股权计划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寻求公司和经理人员总税务支出的最小化是最重要的工作。

一方面,鼓励性优先认股权使经理人员行权时的收益免遭税率更高的个人所得税课征,为经理人员节省了一部分税收。另一方面,它并没有给公司带来任何税收利益。而无保留优先认股权,虽然将雇员行权时的收益列为个人所得税的税基,但是对于这部分费用可以为公司带来可抵消的税收利益,降低其税后成本。[14]因此,优先认股权计划孰劣孰优不能简单地下定论,要根据公司的不同景况,比较三种税率的差异以及组合关系,并通过精细的计算分析,才能得到较科学和合理的结论。

三、总结与反思:公司法与税法的协调发展

两权分离的背景下,股东与公司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必然成为公司法永恒的话题。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公司已经成为市场上最重要的经济主体,也必然会成为税法上最重要的纳税主体。在如何构建合理的高管薪酬机制方面,美国公司法和税法给我们提供了思路。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以公司法和税法的协调发展来促进公司机制的正常运转。

(一)现实意义:公司治理机制合理与高效的必然要求

现代公司两权分离下的集中管理,已经将股东排除在了公司的经理管理之外,经营权由管理层独享。问题就在于如何既保持管理人员对股东的其他指令义务负责,而又仍然准许他们对适当的事项拥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就是公司法要处理的主要问题。[15]为了使经理人员更好的履行其信托忠诚义务,公司法构建了许多激励机制,本文中优先认股权就是股权激励中的一种。

公司从事经济活动必然要权衡自己的利益得失,其中税收就是公司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16]笔者主张我国公司法在激励机制的构建和操作中也应当进行税收因素的考量,寻求公司和高管税收支出的最小化。当然,这也需要税法的立法完善与技术支持,为节税和股权激励多样化提供可能性。

(二)理论研究:横向协调与纵向深入

公司法和税法研究的纵向深入,离不开横向的联系与分析。横向的协调可以可以促进纵向研究的深入。我国国有公司经过放权让利阶段,两权分离阶段和公司化改造阶段,现在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公司的核心特征。再加上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公司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公司也不再是公司法学者研究的专属领域,它正逐步地进入各个部门法的视野,更为税法所关注。

公司法如何将公司制度细化并进行可行性构建,需要进行税收因素的考量;税法研究如何在公司领域大展拳脚,也必须遵循公司法的基本原理。学术研究、理论分析不是圈地运动,更不能闭门造车。以横向联系分析来促进纵向研究深入,保持公司法和税法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科繁荣,保证科学立法。

参考文献

[1]陈少英.公司涉税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5,21.

[2]朱智跃.企业所得税课税理论的反思与重构[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3]陈少英.公司涉税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7.

[4]徐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基于中美比较分析[J].特区经济,2006(1):133.

[5]杨光海,韩治.证券交易利得税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经济学情报,2000(3):51.

[6]刘小兵.各国证券个人所得税制度比较分析[J].涉外税务,2000(3):47.

[7]王琳.现代企业股权激励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08(8):63.

[8]刘小兵.各国证券个人所得税制度比较分析[J].涉外税务,2000(3):48.

[9][10][11][12][13][14][15][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M],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171,166,167,167,171, 171-173,21.

篇8

onIts Determinants and Modes of Incorporation.International-Migration-Review,vol.23,no.3,fall,1989,pp.606-630.),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推拉理论”。本文试图运用推拉理论模型对影响中国农民工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的核心假设是,中国的推拉模型与国际上相比有巨大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差别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推和拉都发生了变形。本文将分析在中国户籍制度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的推拉模型。文章所使用的实证数据主要来源于笔者近年来所组织的一些问卷访谈(注:这些调查包括:(1)1999年8月,笔者对四川15个区县农村地区移民和外出农民工家庭进行的调查,本调查采取入户访谈方式,共完成农民家庭户有效问卷451份,其中所记录的外出农民工为278人;(2)2000年11-1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进行的调查,共完成北京市居民有效问卷752份,流动人口有效问卷493份;(3)2001年5-12月在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宁夏、山东农村等地对农民工流出地进行的调查,共完成农民家庭户访谈有效问卷547份,其中所记录的外出农民工为236人;(4)2002年3-4月在北京市朝阳区进行的调查,共完成北京市居民有效问卷504份,流动人口有效问卷307份。以上4次调查均采取调查员面对面访谈方式,访谈成功率均超过97%。此外,本文还采用了过去的一些个案调查材料,这些个案的调查地点均为北京地区。在此谨对协助笔者完成问卷调查和个案材料的学生深表谢意。)。

一、推拉理论与影响中国农民工流动的推拉因素

1.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当然,以往的研究也提出,流入地和流出地各自都有推和拉两种因素,即流入地和流出地都同时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力;此外,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还有中间障碍因素,比如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对流动产生影响。

2.农民工外出的经济驱动力

近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农民工的外出有愈演愈烈之势。2002年调查中询问:“您是哪一年第一次外出的?”结果回答1999-2002年的占50.3%(153人),1995-1998年的占29.6%(90人),1990-1994年的占13.5%(41人),1979-1989年的占6.6%(20人),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是新近几年首次外出的。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农民工高比例流出的呢?2000年和2002年的调查均详细询问了农民工外出的原因,结果见表1和表2。

对比2002年与2000年的调查结果,虽然有差异,但如果将排在前五位的回答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前五位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即属于农村推的因素有三个(农村收入水平太低、农村缺乏发展机会、农村太穷),属于城市拉的因素有两个(城市收入高、外出见世面)。2002年将“城市收入高”列为外出驱动的第一位因素,2000年将“农村收入水平太低”列为第一位驱动因素。其实,农村中推的力量与城市中拉的力量是影响农民工外出流动的两个方面;再者,所谓农村收入低是与城市收入高对比而言的,所以,这里的驱动因素实际上是一回事。笔者试将表1和表2列在第一位的因素总结为“经济收入的驱动力”,不管是农村收入低还是城市收入高,核心问题是经济收入的驱动力驱使大量农民工外出。

对比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一个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倍数,在改革开放以前,高的时候曾达到2.9倍;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农村改革充当了先锋,低的时候曾为2.2倍到2.3倍。然而,随着市场改革在城市的推进,到了90年代初期以后,城乡消费差距比例不断攀升,到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叶,已经超过3.6倍。在如此巨大的差距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推力和拉力,两者都是十分巨大的。

表1 哪些因素影响您外出?(2002年)(总人数307人)

影响外出的因素

推还是拉  排列位次  选择的百分比(%)

城市收入高

1

54.8

外出见世面

2

52.1

农村收入水平低,没有挣钱机会 推

3

48.5

农村太穷,生活太苦

4

43.9

农村缺乏更好的发展机会

5

38.7

别人都出来了,受别人影响

6

34.1

城市生活条件好

7

31.1

对在家乡从事的职业不满意

8

27.5

农村税费过重

9

27.2

呆在家里没事干

10

25.2

家乡学习条件差、受教育机会少 推

11

24.6

不愿意干农业

12

23.3

家乡封闭保守,思想不解放

13

18.4

村干部作风恶劣

14

14.8

想外出多生孩子

15

2.0

表2 哪些因素影响您外出?(2000年)(总人数493人)

影响外出的因素

推还是拉 排列位次 选择的百分比(%)

农村收入水平太低,没有挣钱机会 推

1

62.6

农村缺乏更好的发展机会

2

62.3

外出见世面

3

58.5

城市收入高

4

57.5

农村太穷,生活太苦

5

54.9

对在家乡从事的职业不满意

6

37.2

别人都出来了,受别人影响

7

35.4

家乡封闭保守,思想不解放

8

34.3

农村税费过重

9

26.6

城市生活条件好

10

25.2

家乡学习条件差、受教育机会少

11

21.3

村干部作风恶劣

12

16.1

当地人际关系复杂、难处

13

5.9

和领导关系不好

14

2.0

想外出多生孩子

15

0.4

那么,农民工进城以后,可以获得多大的经济利益?本研究对比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收入与自己在家乡时的收入(参见表3)。

笔者2002年的调查显示,进城前与进城后的年收入比较,农民工平均比进城前多收入8738.3元。表3显示,90.1%的农民工进城后,收入都比在家乡时有了明显上升。其中,约20%的人高出10000元及以上,而52.4%的人高出5000元及以上。巨大的经济差异作为一种驱动力,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入城市。

表3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收入比自己在家乡收入高出的数额(2002年)

按高出数额分组(人民币:元) 人数

各组的百分比

24000及以上

16

5.9

10000-23999

38

13.9

6500-9999

43

15.8

5000-6499

46

16.8

3000-4999

52

19.0

1000-2999

47

17.2

200-999

4

1.5

与在家乡时收入相等

16

5.9

低于在家乡时收入

11

4.0

合计

273

篇9

英国人很有幽默感,有时他们在调侃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他们善于自嘲,但绝不会对别人的不幸幸灾乐祸。

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

谈正事时,喜欢直接切入主题,表达意见也不愿拐弯抹角。英国人说“no”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并非要讨价还价。英国不同地区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口音。某些口音可能很重,让在家乡听惯了标准英语的中国学生难以听懂。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在电话上交流比当面交谈更难。达到有效交流的办法是:有疑问的时候,不要害怕打断对方并提问。必要的时候询问拼写,尤其是人名和地名。

人们在日常对话中可能会用俗语。中国学生对这些俗语不熟悉,甚至不明白。例如,"Loo"指厕所(WC),"Tube"指地铁(metro),"Tea"在某些情况下指正餐,"Pants"指内衣裤。人们说"flat"而不是"apartment"。"Tolet"的意思是"供出租"。在非正式的场合,常用"Cheers"代替"Thankyou"。当人们说"lovely"、"brilliant"、"magnificent"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yes"。

英国人很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需要等待时会自觉排队。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在拥挤的地方,人们习惯尽量保持距离,避免碰撞。

在自动扶梯上会自觉靠右站好,以便急于通行的人从左侧通过。

英国人彬彬有礼,提出请求时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服务后说“thankyou”,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

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避免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到别人家。

尽量避免在室内吸烟。如果你确实想吸烟,应该先征得其他人的许可。

到英国人家中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应准备一些小礼物送给主人,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餐后应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如果一吃完就告辞是非常不礼貌的。

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盘上表明你已经吃完了。如果你没吃完,就把刀和叉分开呈“八”字形放在餐盘上。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但要注意,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哪怕是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诀窍是: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只往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请用一只手遮挡它。

英国人不吃动物的头、足和内脏器官,所以他们形象地称,他们只吃动物的肉,而不吃动物。

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习惯用餐时吃马铃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饭。

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品脱”(goouttohavea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

篇10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 家庭因素 对策

1.案例引入

2010年12月份,乌海市公安局成功抓获一个由14名未成年人组成的入室盗窃团伙,破获2009年4月以来发生在乌海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以及山西等地的75起入室盗窃案件,涉案金额40余万元。

14名犯罪嫌疑人大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15岁。据了解,一个孩子的父母在乌海市海南区一家企业打工,很少过问他的学习情况,他从小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毛病,读完初一就辍学当起了修理工,经常10天半月不回家;另一孩子的父母在海南区拉僧庙镇某农场种菜,孩子初一辍学混迹社会,小偷小摸不断;还有一个孩子的父亲因贩毒入狱,他由母亲抚养;另有两个孩子父母离异。

2.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现状及特点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1世纪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与以前相比呈上升趋势。“十五”期间,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诚然,社会、学校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但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影响源,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它的影响更为直接、长远和深刻。因此,从家庭教育角度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探析

美国社会学家戈尔指出:“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的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中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结合内蒙古乌海市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案例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因素:

3.1家庭结构残缺

乌海市未成年盗窃案中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有的父亲因贩毒入狱,从小缺少母爱或父爱,甚至受到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常常感到孤独、自卑、忧虑、失望等,这些内心因素一旦遇到不良外因的引诱,便会产生犯罪意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2家庭教育内容缺陷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当今家庭教育内容缺陷主要表现在:忽视道德培养,导致孩子有才无德;缺乏法纪教育,致使未成年人法盲犯罪,在犯罪少年中有70%~80%的人犯法而不知法;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孩子形成缺陷人格而犯罪。

3. 3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决定着青少年成长的命运。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家庭教育方法失当类型:“溺爱骄纵型,粗暴教育型,放任自流型,管教过严型,矛盾教育型,奢望教育型”等。案例中,在海南区企业打工和在拉僧庙镇某农场种菜的父母就是典型的“放任自流型”教育,家长不管不顾,孩子从小染上坏毛病,放弃学业,为犯罪埋下隐患。

4.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对策

与未成年人犯罪有关的家庭因素有很多,而这些因素的本质都是家长没有承担起作为孩子监护者和培养者的责任。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我认为要想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有效的家庭预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4.1处理好家庭关系

家庭和睦、美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条件。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完整,营造温馨、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宽容、理解、友善的良好品格。

4.2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言传身教,做一个光明磊落、诚实信用、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榜样,有意识地陶冶孩子的情操。

4.3强化家庭教育,完善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内容的“完善”主要包括三方面:注重子女早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子女的法制教育;以及加强心理疏导,重视生理教育。避免出现如乌海市几名未成年罪犯家长不负责任的教育现象。

4.4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

很多家长坦言:“自己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缺少教育孩子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针对这个问题,国家部门要组织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家长进行教育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5.结语

英国教育学家尼尔曾说:“问题少年产生于问题家庭。”大量的司法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简单而朴素的结论。既然选择了为人父母,就应该勇于承担一份对孩子、对社会,也是对自己的责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工程,家长应该肩负起家庭教育这至关重要的一环,并主动地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一致,为子女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子女远离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陈明华.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 02

[2]公安部办公厅研究室.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关颖,鞠青. 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5

[4]关颖. 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 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4

[5]海剑.青春期的黑色记忆——中国都市少年犯罪深度调查. 北京:华艺出版社. 2010

[6]蒋小霓.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调查、分析及其教育策略.基础教育研究. 2010,20

[7]刘邦慧.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