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8 05:2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1

国内社会学界对人的社会化的研究产生了诸多理论。笔者比较赞同的理解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需要与社会延伸自身、有序运行的需要二者在个体身上的统一及程度”。[1]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延伸自身、有序运行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的两个动因。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一个“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就是大学生通过社会生活的锤炼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独立而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良性的社会化过程应该是实现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利益有机结合的过程。

一美术(设计)类大学生社会化特点和原因分析

(一)美术(设计)类大学生社会化特点

1社会化失败

美术(设计)类专业应用性强,尤其是动画和艺术设计这些与市场联系尤为紧密的专业。部分学生受艺术类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尤为深刻,社会不良习气较浓,超越了大学生年龄阶段的行为标准,在心理上表现得异常“成熟”,热衷交际,乐于享受;还有的大学生自我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出现盲从心理,注重经济价值,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甚至唯利是图。这对人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不利,可谓是失败的社会化。

2社会化障碍

绘画等传统的纯艺术类专业的部分学生整天沉迷在自己的艺术世界,过着“画室―宿舍―饭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就业意识淡薄,就业政策意识模糊。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就业政策、就业手续办理及相关制度的清楚程度不高,很了解的不到10%,这也使得学生对于就业没有清晰的概念。大四了还懵懵懂懂,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制作简历,对各类招聘信息和求职途径不闻不问,也不会有意识地学习应聘技巧,不知如何参加面试;尤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临近毕业却对于自己的专业出路是什么都不完全清楚,这对学生的社会化造成了很大障碍。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与普通专业学生相比,美术(设计)类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和展览的机会较多,参与家教、打工等有偿服务的学生比例也较高,与社会有更为广泛的接触,因而也更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美术(设计)类大学生更多地受到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利己思想、个人主义的冲击,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

2个人因素

其一,美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大多个人意识较强,集体荣誉感较弱,团结协作精神不够。一般来说,个体自我意识越强,其社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就越困难,不会轻易认同社会,容易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排斥与抵触情绪。其二,人文科学素养和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许多美术(设计)类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水平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只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文化理论课程,对大学英语、语文、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法律基础等文化理论课和学校规定选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不重视,未认识到这些课程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三,偏重技能操作的学习,忽视理论指导升华。美术(设计)类大学生对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专业理论课的兴趣也不高,存在为考试而学习的心理,以至不及格现象屡见不鲜。由于专业理论素养较低,学生很难将技能训练中积累的经验提升为理论。

3学校教育的因素

目前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类似于旧式作坊中的“师徒式”,这使得专业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言行更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很多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衡量的尺度是专业技能水平,认为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素养等都是不重要的。专业教师评价标准的偏颇会诱导学生形成只要专业好、其它无所谓的观念,放弃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上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美术(设计)类学生不成功的社会化。

二以就业教育促进美术(设计)类大学生成功社会化的对策

就业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帮助人们选择并从事一项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通过采用科学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培养和发展生理和心理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了解五花八门的职业世界和获得职业信息,学会做出职业决策,即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和改进职业”。[2]由此可见,就业教育不仅仅是狭义的求职技巧指导,要发挥就业教育有效促进美术(设计)类大学生成功社会化的功能,需要朝以下三个方向努力:

(一)进行美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和教学改革是根本

大多数美术(设计)类专业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即使是绘画之类的纯艺术类专业也不再仅仅以传统的工具创作,它们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影视媒体等新技术相结合而应用性不断增强。因此,就业不能再单靠一只画笔,还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否适合工作岗位的要求。这就要求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必须关注社会的发展,针对社会的新要求和毕业生中灵活就业多、自主创业意愿强等新情况,在专业培养中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通过增开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演讲与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课程作为公共课或者选修课,让学生认识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是步入社会后非常需要的能力。从对毕业生供职单位的调研结果来看,多家用人单位表示:人格魅力往往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二)实现就业教育全程化系统化是关键

就业教育应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中。“全程就业教育”是指“将大学生顺利就业并立业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理念与能力形成全面、系统的一门学科,以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主就业的意识,以及不断发展的立业能力的专门教育”。[3]就业观念的形成、对自我职业和社会的认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因此,就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结合美术(设计)类专业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分年级、分阶段开展系统性的就业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事业观和幸福观,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发展和艺术行业前景,学会寻找二者最好的结合点,以达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三)实施个性化就业教育是重点

美术(设计)类专业现行的教学模式通常是采用小班制,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也应充分考虑美术(设计)类专业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小班教学,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同时,针对学生更愿意听取专业教师意见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职业选择等内容的教育时,可邀请学生信服、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一起参与,因材施教,提供学生乐于接受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

就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担负着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功能。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者、专业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者等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探索适合美术(设计)类专业特点、毕业生就业特点和美术(设计)类职业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完善就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陈平,林仲烈.关于人的社会化及大学生社会化研究的四点理论偏失与纠正[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8-30.

篇2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通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体验某个角色,体验实践探索过程和体验某种社会情感等,都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主体自主参与. 比如在教学“我是理财小能手”中,我提出:哪一种存款方式最适合你?为什么?能计算出到期能拿回多少利息吗?学生议论纷纷,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存国债,支持国家建设,拿回的利息较高,合算;有的说存整整一年,因为一年后要买电脑;有的说存活期,这样手头较灵活,能随时用钱;……我利用生活中的素材——银行存款,巧妙设疑,改变传统课的严肃沉闷、枯燥乏味,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让数学贴近生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话费中的数学问题”中,我在课前利用一组图片来创设情景,图一:一名阿姨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 图二:老板向阿姨收取10元的话费. 我组织学生观看图片,并让学生表述:你从图片上知道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学生除了说出图上的信息外,在对图意的理解时有了不同的意见:学生看过图片的内容后纷纷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 生1认为10元太贵了!老板坑人!一个电话只要几角钱!生2说不一定,如果是打到外地就不只几角钱了. 生3说有可能是打国际长途!……这样的情境能直接切入主题,既是学习数学的铺垫,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 ”而解决问题教学的革新,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与机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例如前面提到的“话费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我们并非单纯地利用数学多种解法去培养学生,而是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动眼观察(文本信息).我向学生提供了中国电信资费简表,在课件展示简表后,我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认真阅读,通过这张表你读懂了什么?动脑思考解决方案(策略问题):在独立阅读资费表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同时在组内进行质疑问难. 动口阐述,质疑问难(数学语言发展):学生除了获取一般性的信息外,更多的同学对于“不满一分钟按一分钟计”、“不满6秒钟按6秒计”、“下同”、“区内”与“区间”等信息提出质疑. 让学生在对身边熟悉的话费问题的解决中展开积极的数学思维,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得到初步的培养,使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发挥教学中的“民主”与“集中”原则

发扬学生民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所在,让每名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爱学,会学,直至学会. 在学生“民主”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下,教师的“集中”至关重要. 学生所给出的答案或结论,不管是针对问题的回答,还是思维的发散,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猜测性,甚至存在盲目性. 学生对于众说纷纭的回答,也许有的能达成共识,但相信更多的还是各持己见,总认为自己的才是最佳答案.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教师指点迷津,加以解惑,加上在这其中还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学生很难自主形成定论,而未形成观点的同学更是不知该如何取舍,因而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了. “生活中的大数”一课就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教师把学生数好的100粒黄豆倒入瓶中,感知数的大小,进而让学生大胆地猜一猜:如果把1000粒黄豆倒入,会装到瓶子的哪儿?学生马上会有思维的迁移,有的说到瓶子的一半,有的说超过一半,有的说快要装满了,有的说瓶子不够装……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集中”了,及时对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点评,让学生冷静下来,用实验让学生接受正确的结论,这种状况,集中的重要性就更好地体现出来了.

四、准确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随时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即使产生了不成功感,也会使学生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操作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对学生课堂活动的评价是教学手段的具体内容,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

在“话费中的数学问题”一课中,做到开放学生的思维,在课上尽快联想,尽快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个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了开放性. 如开放题:学生想出10分钟区内电话的话费分别是0.9元、0.8元、0.7元.生1: 10分钟就是0.2+0.7=0.9(元).生2:有可能打两次电话,一次3分钟0.2元,第二次7分钟0.2 + 0.4 = 0.6(元),那么一共是0.8元. 生3:最便宜的是0.7元可以打三次,3分钟打两次0.4元,第三次4分钟0.3元,一共0.7元. 我适度地进行总结和评价,从数学的角度,可以利用不同的计费方法来考虑怎样便宜,但生活中往往要考虑实际情况,具体打电话,如长途电话分几次打不方便,需要一次打完. 这样结论性的评价很有说服力,也恰到好处.

篇3

【案例1】

师:(出示课件)大家一起到米奇的“妙妙厨房”看一看。(动画精美)播放声音:今天米奇我请客,你们愿意来吗?生齐声愿意。

师:猜一猜,米奇拿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生:糖果、蛋糕、冰激凌……

师:还有呢?生乱猜一通,终于有人猜是巧克力。

师:对了,巧克力。

(出示课件)

师:你想要哪种形状,需要几块?

生:(炸开了锅)三块圆形的、两块三角形的、一块长方形的……

师:是啊,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应各准备多少块呢?米奇决定打电话问问客人,咱们一起来听听米奇打电话,看能不能帮助米奇统计出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需多少块。(点击课件,播放电话录音。)

米奇:你好,米米,我是米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巧克力,你喜欢哪种?

米米:我喜欢圆形的。

米奇:米妮你呢?米菲你呢……

米妮:三角形的。

米菲:正方形的……

师:其他的小动物呢?

继续播放电话录音: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电话打完了,你们有没有帮助米奇记住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需多少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记住?

生:报得太快了。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帮助米奇记住?

生1:慢点报。

生2:用笔记下来

师:你打算怎样记呢?

生1:打一个电话就画一个图形。

生2:按形状来记,报一种图形就画在一起记。

生3:用数字记。

生4:写字记。

……

(始终没有人用打“√”的方法来记,其用时38分钟)

【案例2】

师:同学们,这盒子里放着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老师想请同学们帮我一个忙,可以吗?

生:好(声音响亮)

师:很简单,就是请同学们帮老师记录一下,我一共拿出了多少个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看谁记得又快又准确,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

生:老师,不会写的字可不可以用拼音代替?

师:他想用写字的方法来记录,(我话还没说完就有一个学生抢着说)

生:不好,老师要是拿得快点会来不及的,写字太浪费时间啦。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那你们想到更快的办法了吗?

生:想到了。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拿的速度渐快)

一阵忙碌之后

师:你愿意把你的记录展示给大家看吗?

生1:

师:跟这位同学一样依次画下来记录的人请举手。(35人)

生2:

师:跟这位同学一样按规律排记录的人请举手。(10人)

生3:

师:跟这位同学一样用打“√”方式记录的请举手。(1人)

师:还有几个人没举手,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一开始记的,后来没看清老师你就拿下一个了,所以没记完。

师:没记完的有6人。

师:大多数同学都用画的方式把老师摸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要比写字来得快是吧,但是生2也是用画的,她和生1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他分开画了,把正方形排一排,圆形排一排,三角形也排一排。

师:真棒,这几个同学先分类了,上学期我们就学习了,分类数的时候快,一看就知道是多少个了。那生3用的是什么方法呀?

生:打√。

师:你认为打√什么优点呀?

生:记的时候快。

师:是这样的吗?那我们用打√的方法来记录一次,好吗?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说得这么快。老师不摸了,用报的。

师:(语速较快)

停,记录好了吗?你觉得这方法怎样?

生:打√快多了,我一边打√一边等老师报下一个。

师:是吗?那老师报的再快些你能记录下来吗?

生:(自信地说):能!

师:

谁来报一下各有几个?

生:三角形8个,正方形9个,圆形8个。

师:真棒!

生:耶(胜利的手势)

师:刚才你们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生:用打√的方法来记录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个数,真快呀!

师:是的,打√的方法可以记录很多的东西,比如抛硬币的次数呀,同学们玩游戏的次数呀等等,整理的时候既快又方便。

【反思与评价】

作为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大领域之一,统计在新课程中得到很大的加强和改变,该课时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统计知识需要借助形象生动的例子,内容要与学生生活联系,注重体验。但作为初学《统计》低年级学生课时目标如何准确定位?到底需要接触到什么程度?目标多元是否意味着每节课的目标都求全、求多、求到位?重视联系实际、重视有趣、重视生活化,是不是可以不计时间和成本?很明显,案例1中教师可谓煞费苦心,设计的目标多而全,创造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来展开教学,粗粗一看应该说课堂40分钟学生会热闹,也会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也注意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体会,教师教得辛苦,也很累。但细细一推敲,本节课的课时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体会且掌握用画“√”的方法来收集数据既清楚又方便,渗透统计意识。案例1显然未能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所创设的复杂情景,不仅没有把学生带入“统计”的情境中,反而干扰了真正的教学内容。而案例2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通过老师精准、有效的引导,学生能自觉自愿地想到用“√”的方法来整理数据,从一开始学生自己记不下来,到学生的头都抬不起来,再到边记边等这就说明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统计的方法,不仅让学生经历了过程,而且是个质的飞跃。是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发现用打“√”的方法整理数据要比画一画、分一分来得都要快,从而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课时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不同导向,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制定低年级课时目标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课时目标应简约、有效

不难看出,案例1设计的教学目标似乎想囊括所有目标,但往往事与愿违,目标求全求新,难点集中,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精力有限,对于课堂来说,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过分超负荷,非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课时目标应适当集中,就像案例2直奔用打“√”来整理数据这一统计的好方法,舍得放弃一些所谓的精彩,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验。思考为什么用打“√”的方法整理数据在多种情况下的价值所在,这才是真正引导学生体验真正的精彩。

篇4

一、把住细节,延伸思维

“细节决定成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都应是学生表现和言语的敏锐的观察者,且是主导者,对学生有意无意的反映,都必须快速作出判断并执行,即使是细微的表现,或是无意的一句话,教师都应就其现象做出判断,领悟其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关系到哪个知识点的理解?并巧妙组织教学,启发思维,有时还要“小题大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索发现真正的数学本质。

如教学“小数除以小数”时,学生已经有了小数除以整数的知识基础。而“小数除以小数”知识的增长点是:把除数化成整数。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总结出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说: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有的的说: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有的说:把除数是小数的化成整数;还有的小声说: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也可以。最后这个学生的话,虽然声音不大,但很有价值,是个好问题。教师揪住这句声音不大的话不放,把问题推给学生,反问:“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行吗?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忙于举例,一片积极景象。不一会儿,他们争先恐后回答:“我举的是‘被除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多’,我认为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计算是可以的。”“我举的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同样多’,我认为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计算是可以的。”“我举的是‘被除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后,除数还是小数,还得在转化,数字越变越大,会使计算更复杂,还是要把除数化成整数计算更快。”此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却激起一阵热烈的争辩,换回热烈的掌声。笔者不得不感叹:细小的声音,威力强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至于把知识越辩越深,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二、把准问题,有效思维

课堂上激发学生积极、真正思考,不是为了一些表面的愉悦,而是源于对数学问题本身产生的思考热情,是一种“欲求不得”,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状态,又“欲罢不能”的感觉。此时,教师若能把准问题的设置,并利用能引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把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数学认知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有效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内容,把准问题的关键,设计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有效思维尤为重要。善问如撞钟,叩之小则小鸣,叩之大则大鸣。怎样的问题,才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有针对性地触及到数学知识本质?才能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才能使不同学生获得思维空间?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打电话”的教学。当学生汇报完:分3组需7分钟,分5组也是7分钟。教师提问:分组确实比逐个打省时间,这是为什么?学生陷入思考。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动手操作引向理性思考,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最后发现:分组后有同学帮着打电话。教师又追问:是不是组分得越多时间越少?学生:不是。教师:还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小组再次合作探索。教师请用时最少的小组到台上展示成果,然后问:“这个方案和前面的方案相比,少了3分钟,是从哪里省的呢?”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省时”“优化”,为学生的思维点火、铺路、导航。此时,学生瞪大眼睛,想从黑板上的图示寻求打电话的方案。他们通过讨论、汇报、补充、矫正、完善,得出结论:得到通知后的人,不空闲,一起打。通过问题引导,数形结合,诱发学生深入地探究: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优化思想,对学生的思考具有指向性。后面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建模,就水到渠成。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的核心内容,转化成能引发学生认知矛盾、适合学生探索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问题引导下,课堂讨论交流才有心灵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学生的学习才会明确具体,数学思维才能深入。

三、把住支点,深化思维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要阵地。当学生遇到一个新的学习内容时,其思维有时是简单肤浅的,有时是天马行空的。在学生思维无方向时,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和提示,如雪中送炭,又如干涸思维中的“及时雨”。或适时提供探索素材,或提示一些思路,为学生的思维架起一个支点,帮学生架设一个思维的梯子,使学生的思维有“架”可依,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刻。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例5: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动手画,再小组讨论,充分交流、补充、矫正,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画的图,(学生所画的图,有6个点是在同一条线上,也有6个点是分散的)并有序地表达出:从第一个点向其他点可以连6-1=5条,从第二个点起可以连6-2=4条,依次类推,六个点一共可以连5+4+3+2+1=15条。教师借图延伸问:如果12个点、20个点可以连多少条?学生对答如流。教师:N个点呢?学生:(N-1)+(N-2)+(N-3)+……+1。教师提出:有没有更简单的公式?此时,学生积极搜索,苦思冕想。教师:从6个点的5+4+3+2+1=15条,找找看。有个学生念到:5×3=15。教师:你能说说想法吗?学生:我是根据得数猜的。另位学生:我知道,5是6-1,3是6的一半,就是(6-1)×(6÷2),N个点可以连的总条数就是:(N-1)×(N÷2)。教室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另一学生补充:也可以写成[12]N(N-1)。教师:同学们太厉害了,能自己发现计算公式,你们简直就是数学家。如果在上方点一个点,能连几个三角形?生:也是5+4+3+2+1=15。另一学生:理由?生:可以连15条线段,和上面那个点就可以连15个三角形,即。“太棒了!”老师赞叹。“如果我再加一横呢?学生:15×2=30个。教师有随手在黑板上就学生画的图添画成问:有几个长方形?此时,学生瞪着大眼睛,盯着图想啊、数啊,完全沉浸在解决问题的状态中。不一会儿,学生:(3+2+1)×(2+1)=18个。

思维从指尖开始。教师借用具体的线段和图形为学习材料,作为思维的支点,思维之“梯”越架越高,学生思维也随之层层深入,不断提升,体验到数学建模思想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材料是数学学习的基石,直接影响学习思维能力的深度、高度。教师若能善于提炼、精选、设计有意义、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并在课堂中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智慧运用材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在直观和思维之间架起“梯”来,学生的思维才能伸得更高、更远。

四、把准教材,拓宽思维

现行的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充满时代气息,给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思维空间。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比较高的层面上,审视处理教材,才能合理、科学地借助教材向学生传递完整的数学思想,才能引导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使学生思维向着更广、更宽、更深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的,而所采用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思维度,也是各有不同的。如《比例的意义》在同课异构中,三位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教材的方法:

A教师:课堂上用2分钟时间,学生自己看书,然后指名回答,什么叫比例?接着完成做一做题目及一些练习。

B教师:嫌教材罗嗦,自己改编教(下转第8页)(上接第4页)材。直接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速度,从填写过程中观察发现速度相等,引出比例的意义,接着做练习。

C教师:①利用多媒体逐一呈现课本中的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②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四面国旗,思考为什么长和宽的尺寸不一,形状却相同?里面是否隐藏什么秘密?学生回答不够准确后,教师再次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两面国旗的长和宽,进行小组合作。③各小组汇报:2.4:1.6=[32],60:40=[32],2.4:1.6=60:40。“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经过交流、补充、纠正,学生自己完善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④回答教材中“小精灵”的问题。即“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可以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此处,教师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再次思考、讨论。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的说:2.4:1.6=60:40,比的前后项位置调换,即1.6:2.4=40:60;四个项有序变换,还可以得出:2.4:60=1.6:40,60:2.4=40:1.6。还有的说: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通过位置变换,能写4个不同的比例;如果等号左右两个比,再进行左右交换,又可以写出4个比,也就是说组成比例的4个数一共可以写出8个不同的比例。又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说:课本里四面国旗的长和宽,每两面就可以写8个比,一共就有8×3=24个比例。

篇5

    问学生“:过生日你们能够想到什么?”学生就说“: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生日蜡烛、生日面……”笔者看同学们说得差不多了,就把话题接过来让同学到黑板上说一下、写一下,顺势复习了“cake、present、candle、noodle”这些单词,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于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开始了。由于笔者引导适当,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这节课虽说还是那个“45分钟”,但是笔者和学生(过后和学生聊起来)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这节课,虽然是一个即兴的教学设计,但笔者感觉这是一堂高效的优质课。因为这节课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真实情感的交流和思维活动的有效碰撞,也是师生之间语言交流上的自然流露,所以说“水到渠成”的有效课堂就成了。有了那次“共同过生日”的体验后,笔者以后的课堂教学就经常出现诸如创设模拟打电话、市场购物等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扮演其中角色,让学生更真实自然地在情景交际活动中学习英语,进而掌握英语的用语和语言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小学英语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小学英语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教学。新时期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都有自己独特个性,加上学习的基础、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外,还要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过易,学生都能够接受,但是教学的效果会不理想,达不到教学训练之目的;过难,一部分学优生能够过关,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很容易打击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为此,教师设计的任务时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有所收获”,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领会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

    二、小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分层次教学

    我们知道,当前的素质教育不是培育“精英”的教育,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的教育。为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对学生的理解,运用当前较为成熟的“分层次”教学法,让学生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首先把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然后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进行“对号入座“”量身定做”教学内容。笔者在英语对话的教学中,对优等生要求能够结合教材,根据当堂教学的内容,让他们现场对话表演改编和拓展教材上的“对话”内容,增强学优生的“现场实战”演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困生,要求学生对教材上的“对话”进行课堂背诵表演就可以了;对于中等学生,要求他们对教材上的“对话”内容稍加改编并进行课堂现场表演,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学生表演有所差错,作为教师也不应该“消极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更不要“恶语中伤”,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是采取激励性评价机制。即使错了,教师也要在表扬中对学生进行纠错,而不是“一竿子打到底”,让学生自我感觉一无是处。总之,素质教育下的英语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强调以“应用”为核心。这种教学,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篇6

良好的动机、浓厚的兴趣是学习英语的最佳动力。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提倡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认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那么如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实现课堂的高效性,我们就需要去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当前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笔者认为,把任务和游戏结合,采用“任务驱动,游戏伴随”的方法无疑是新时期英语课堂的双重动力。

一、游戏教学的重要意义

1.游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培养学生的表演力和创造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从无意注意开始的,要从无意识关注成为有目的地探究学习,需要受兴趣的支持。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物或某种现象真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涌动出一种探知的强烈欲望。中学生好奇心强、活泼爱动贪玩、渴望成功,但意志力不强,学习欠缺目的性。英语学习动机以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为主,这种动机主要来自对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游戏的趣味性特点恰好能促进学生近景性学习动机的形成,并使之不断得到巩同和支持。

2.游戏教学能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打破沉闷的学习气氛。初中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还具有儿童的乐于玩游戏的特点,对课堂的投入以个人的兴趣为主。游戏竞赛法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游戏使学生精神亢奋,强烈刺激学生的大脑,在玩、练、听、看的过程中,学生能最决地接受外部信息,提高记忆效果,角色表演,如模仿打电话的情景,“act and say”(用表演的方式猜单词)等小游戏,能使所学的语言材料更加真实,使扮演者和观看者身临其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在七、八年级英语的基础教学用游戏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采用任务和游戏结合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即给学生在学习中设置一个障碍物和难题,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总之,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且愿意去做。古人云:“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教师的一切任务设计都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不再是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任务,合理使用游戏

教学游戏不同于生活游戏,任何一种课堂游戏的设计都是直接为一定的教学内容服务的,要寓知识于游戏之中,游戏可以用于教学的许多环节,但选择游戏的时机非常重要,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或任务都可以或需要转化为游戏教学。何时开展游戏要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视教学任务,使学生单纯为玩而玩,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进行游戏教学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游戏教学设计的实效性。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和游戏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贴近他们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使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们要让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学生只有经过磨炼、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时,才会感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任务,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也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8A Unit 4 Wild Animals的Reading后,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他们只要能根据课文的内容作“Yes/No”的回答即可;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复述课文内容;对于基础特别好又性格外向的,可以让他们把课文内容改编为对话或小课本剧进行表演。这样给出不同程度的任务,可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2.游戏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学生是游戏的主体,任何组织方式都要有利于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空间因素,尽可能利用现有空间条件开展游戏活动。此外,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的英语口语来组织游戏活动,以求体现英语教学的特色。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青少年是天生的喜新厌旧者,一种任务、一种游戏进行得过久,他们便会渐渐失去兴趣。因此,在进行游戏与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时,要充分考虑游戏的合理性及实用性。

篇7

【关键词】分数 分物 测量 序 数学史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提出了一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里的经验既包括直接经验也包括间接经验,两种经验并驾齐驱,互为羽翼。对于年轻教师和准教师而言,“听课、评课、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学习过程是获得经验并能快速内化成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特级教师是优秀教师的标签,是一线教师学习的楷模。然而教师们存在着这样的误区:特级教师的课一定是高效的、完美无缺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带着一种敬仰的心态欣赏着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忽视了教学是一门艺术。所以,“如何围绕数学或者数学教学的本质来评析一节课的优缺点”,是数学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快速成长。笔者选取小学数学教材的经典课“分数”为研究对象,抛砖引玉,以期年轻教师和准教师学会思考和反思。

“分数”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都把分数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五年级“分数的意义”(见表1,人教版),那么这两个阶段的侧重点和核心内容是什么?《人民教育》在2011年第6期就《分数的初步认识》刊发了华应龙老师的《分数: 先分后数――“分数的意义” 教学新路径》引发了广大读者的热议,教师们给了很高的评价。如刘加霞老师在《教学内容的价值分析与判断决定教学行为――兼评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文中指出:从测量引入分数凸显分数的计数单位与分数的构成,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是个“数”。 [1] 但是从分数的发展史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视角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导入环节在时间和精力的花费上都比较少,表面上看无足轻重,但是导入的设计指向性和目标性很强,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对整个教学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因此,笔者撷取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导入片段,从数学史的视角对其进行重新认识。

二、导入环节教学片段

(PPT出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图片)

师:认识吗?现在大头儿子碰到这样一个难题,什么难题呢?你听听,看看能不能帮他解决。

多媒体播放:天热了,小头爸爸到商店里去买凉席。到了卖凉席的柜台,他遇到了麻烦,于是给他的大头儿子打电话。

“儿子,我忘了量床的长了。你找尺子量一量床有多长。”

大头儿子在家里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一把尺子,怎么办呢?突然,大头儿子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爸爸,你今天打领带了吗?”

“打领带?哦,真是个聪明的大头!快量吧。”

大头儿子拿了一根爸爸的领带,他用领带一量,嘿,巧了!

“爸爸,床是两个领带长。”

“儿子真有办法!我知道了。儿子,再量一下沙发的长吧!”

大头儿子再用这根领带去量沙发,“哎,沙发没有一个领带长,怎么办呢?”(暂停播放)

生:只要把多余的领带剪掉就可以了。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现在沙发不到一个领带长。

生:可以不用剪,可以折一下

师:哦,折一下,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只要把多余的那部分不算,然后再计算那一段正好的领带。

师:看来你们两个英雄所见略同。怎么说?继续听。

大头儿子把领带对折来量,哎,沙发又比对折后的领带长了一些。大头儿子再想办法,他将领带再对折,这样一量,巧了,沙发正好有三个这么长!大头儿子真高兴啊!可是,他却遇到了难题。

“床是两个领带长,现在我怎么和爸爸说,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师:难题知道了吧。他刚才怎么量的?把领带对折再对折,对折了两次,然后再去量,正好量了几个?对三个。那现在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师:他把领带对折再对折,那就把这个领带的长平均分成几份呢?来,不清楚,把红领巾解开。(同时解下领带)好,你对折一下,对折一次,你就把红领巾的长,平均分成几份?

生:两份。

师:再对折一次呢?

生:三份,四份。

师:有几份啦?

生:四份。

师:用这个长度去量,量了几次?

生:三次。

师:哦,这么看的话,是不是就相当于把这个领带的长平均分成四份,然后,去量沙发,是这样的几份啊,三份。那怎么表示这四份中的三份呢?

生:我可以这样表示,是四分之三。

师:来,你过来写一下。有跟他想的不一样的,你觉得应该怎么表示?

生:我可以用画图表示。

师:怎么画?还有不同的吗?(四名同学分别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画图)

师:怎么样?三位同学都画了图,表示多少个领带长?

生:四分之三。(指着第二幅图)

师:那这一个呢?这是一个,有四分之三吗?

生:因为他把其中的一个涂了,表示这个不算,其他的三个算。

师:这个呢?这表示1、2、3、4,四份中间有三份。不过你想,大头儿子是打电话给老爸的,他能不能用画图来表示?

生:不能。

师:嗯,看不见。那你想,刚才有个同学说用这个告诉他,多少?

生:四分之三。

师:就这么写?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可以在电话里面跟爸爸说,沙发的长度是,你领带里面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三份的长度。

师:可以不可以?也可以。这么来说是完全可以的,不过你比较一下,用这样一个(指着),这是什么?

生:四分之三。

师:都认识吗?认识的举手。(几乎都举手)真厉害,你们学过啦?

生:没有。

师:这叫什么数?

生:这个数叫分母。(用手指着整个数画圈)

师:这叫什么数?

生:这叫四分之三。

师:这叫四分之三也没错吧。她刚才说,这个叫?

生:分母。

师:整个这个数叫?

生:分数。(师板书)

……

三、案例评析:从数学史的角度评析

从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华老师的课堂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这里就不再叙述了,仅从数学史的视角对导入进行分析。

华老师在导入环节没有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分物”进行教学,而是通过大头儿子测量沙发的长度引入分数,这种导入对于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而言并不妥当。按照弗赖登塔尔的观点,个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人类知识的发展过程是相似的: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知识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相似的问题,并用类似的办法进行解决。这种观念在教育界已经达成了共识,既然如此,就有必要追溯分数的发展,从其发展轨迹来说明这种导入的瑕疵和不足。为此,我们必须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分物”和“测量”的产生顺序孰“前”孰“后”

分数产生的途径之一是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即分物和度量。

1.物的现实背景

远古时期的集体劳动中平均分配猎物及果实,当所分配的物品少于需要分配的对象时,就无法得到整数,于是便产生了用分数表示分配结果的需要,也就是说当整数不再能完全满足生活实践需求的前提下,分数就产生了。

2.测量的现实背景

随着数学的发展,度量的需求也促进了分数的产生。土地计算、水利工程等测量过程中,当用一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去度量另一个量,总有多出一部分或者少了一部分的情况。若是把度量的标准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其中的一份去度量,恰好量尽。这就需要一个新的数来表示这一度量结果,即分数。

那么,分数概念的这两种现实背景出现的先后顺序究竟“谁”在前“谁”在后呢?上溯其源,即可下探其究,我们从不同国家对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来探究其先后顺序。《说文解字》将“分”解释为“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在英文中,分数是“fraction”,其意为部分或打碎,表示整数的一部分;法文的分数表示“折断的数”;俄文的分数意为“被分割的数”[2]。可见,分数在世界各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起源是相同的,都是指一种事物不能够均分为几份了,那么一个整体就要被“打破了”来分[3]。由此可知 “分物”先于“测量”,这也符合按照人类的发展史和脉络。分数知识的发展是沿不同脉络演进的,这些线索在教材中已经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二)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数学科学的逻辑顺序与儿童发展的顺序

分数几乎和自然数一样古老,但它的产生轨迹不像自然数那么单一,经历了分物、测量以及数学本身发展的背景,具有多层意义,这决定了分数的教学相比自然数而言具有阶段性。数学史反映了数学的发展轨迹,描绘了人类对数学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也往往是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在教学中虽然应遵循数学科学的逻辑顺序与儿童发展的顺序并不完全一致的规律,但是,当这两种序正好一致时就不应该打破。庞加莱也曾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的思维经历先之所经历,迅速通过某些阶段而不跳过任何阶段。”[4]从这一意义来看,“分数的初步认识”应该从“分物”开始导入,这正好与分数的发展轨迹相吻合。

(三)分数意义的多层性对教学有何影响

分数产生的不同路径,必然导致分数的意义具有多层性,由于产生的目的不同,差异也必然存在。刘加霞在《通过“分”与“数(shǔ)”,分数是个“数(shù)”》一文中提出,在度量过程中,通过数(shǔ)分数单位的个数得到分数,体现出分数是个度量数;而在分物过程中体现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率关系,即分数以比率数的含义存在。[5]王永则认为,在分物中,分数体现出两种意义:表示量和量数即两个量(部分与整体)的倍比关系;在测量活动中,分数由量与分数单位的倍比关系产生。[6]

厘清了上述关系,分数的教学就一目了然了。分数意义的多重性意味着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和教学的阶段性,“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分数教学的起点,核心内容一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以及几分之一的意义;二是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来看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分数和自然数一样,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沿承数学史的轨迹“分物”引入分数,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能实现上述目标,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何乐而不为?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下列“分物”的问题串引入分数是最恰当的。

问题1: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到几个?用几表示?

问题2: 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到几个?用几表示?

问题3: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到几个?用几表示?

3个问题环环相扣,问题1、2看似很简单,但作用不容忽视。一是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实际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旧知,二是为问题3做了铺垫,使学生认识到分数和自然数2,1一样是个数;三是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物”的过程,理解分数产生的价值、必要性并加深对平均分的印象。这种教学方式不正是分数产生的最早起源吗?不就是数学教学的“返璞归真”吗?还原分数产生的历史轨迹不就是“再创造”吗?常规的教学也可以成榫典。

而对于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不同版本的教材处理略有不同,但教学侧重点是相同的:(1)“什么是分数单位?”(2) “单位1”的认识:单位1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量也不同。教材虽然并没有将分数单位作为重点,但是从“理解教学”“理解数学”的角度看,让学生明确分数单位产生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真正认识分数单位,才能真正明白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加”,又为后续理解分数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加减运算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即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为什么只需要“分子相加减而分母不变”,而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先通分,从而认识到不论是自然数、分数还是后期学习的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本质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最终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所以,本节内容从测量出发引入分数单位遵循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也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可谓别具一格,独出心裁。

总之,教学作为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间接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与人类总体认识过程基本一致的特点,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内容,捕捉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把握好数学的逻辑顺序与儿童的发展规律相对统一,也应当考虑数学历史的发展脉络,使学生有序地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刘加霞.教学内容的价值分析与判断决定教学行为――兼评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J].小学数学教师,2014,(01):34-38.

[2]徐章韬.分数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视角的变迁及其教学意蕴[J].湖南教育(下),2010,(04):29-31.

[3]张翠.数与代数――部分概念和符号的历史探源[D].首都师范大学,2009:23.

[4]刘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整合的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9.

[5]刘加霞.通过“分”与“数(shǔ)”,分数是个“数(shù)”――兼评华应龙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J].人民教育,2011,(06):39-42.

篇8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K-12;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

美国既是经济发达国家,又是教育技术起步较早的国家。截至2004年秋季,美国已有42个州拥有详细的学生信息技术标准,其中18个州公布了独立的学生信息技术标准,8个州同时拥有独立标准和综合标准,很多州设立了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最低标准,5个州对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熟练程度的评估[1]。当前,中国正处于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结合国内基础教育的改革需求和教育技术的发展需求,分析借鉴美国方面的经验,对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应用主体

美国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主体由学校或教育机构的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组成。2009年,2005名美国全职教师参与了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其中97%的教师在教室中配备一台以上电脑,40%的教师表示经常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2]。2014年,3100多名美国公立中小学的教师参与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态度的调查,其中93%的教师经常使用数码产品辅助教学[3]。管理者常常借助办公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处理软件,对在校师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为确定接下来的教学策略提供思路。Dr.ElmerS.Bagnall小学为每个教室配备了智能白板,LittleSprout教育机构则为每个教室配备iPad。教师不仅使用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而且使用电话、邮件、在线社交平台和家长保持联系。LittleSprout教育机构的教师会利用iPad为学生播放短视频辅助教学,Dr.ElmerS.Bagnall小学的班主任会在放学时段将学生当天的独特表现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家长。家长需要阅读学校的邮件或通知,了解学校的安排和学生的情况,为学生准备学习材料或营造特定的学习环境。基础教育中的学生主要作为教学环境中的接受者,享受学校和家庭使用教育技术创设的学习情境。

(二)应用目的

美国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是节省教育经费,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由于美国地广人稀,人与人的交流不可能总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美国公民需要借助大量远程设备保持联系,因而美国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由于美国出版商的垄断,美国的教材教辅类书籍的价格很高,所以每次更新课本都会为师生增添一笔不小的开销。学校和教师利用教育技术将基础教育中的知识点和教学素材录入数据库,构建可以反复使用的电子化教材,可以节省大量教育经费。美国基础教育还期望利用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发现参加4年音乐和艺术学习的学生在美国学术能力评估考试(SATs)中的数学部分得分比其他学生要高出98分[4]。

(三)应用情境

教育技术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境主要分学校情境和家庭情境。在学校里,教育技术主要用于辅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Dr.ElmerS.Bagnall小学为学生提供STEAM教学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多学科背景的小组学习活动,并且将学生的活动成果收集起来编写成BagnallSTEAM电子报,分享在学校网站的专栏里[5]。LittleSprout教育机构禁止所有学生携带任何数码产品进入教室,要求教师每天只能最多分配15分钟时间使用iPad或电视辅助教学,也不允许教师在学生面前使用手机接打电话。在家里,教育技术主要用于辅助学生自学。美国的主流搜索引擎都已实现语音搜索,不会拼写的学生也可以在家中独立地使用搜索引擎和学校平台获取免费的开放信息。为了防止学生接触到网络上的错误或不良信息,LittleSprout早期教育机构要求家长确保学生房间的电脑不能联网,而且要确保学生是在监护下浏览网页。为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Dr.ElmerS.Bagnall小学要求家长确保学生在使用搜索引擎辅助完成作业时没有照抄网页内容,并且不允许低年级的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上课。

(四)应用特点

美国教育技术的硬件条件较好,主要教学区和居民区实现了网络全覆盖,数码产品的普及程度较高。据近三年的地平线报告,美国基础教育中较常见的教育技术元素为自带设备、STEAM学习、混合式学习等[6]。其中,自带设备指学习或工作环境中的私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设备,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Mathematics)教育为学生提供多学科或跨学科的均衡学习背景,混合式学习模式结合了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两种方式,均可促进学生更加自由地完成学习任务[7]。美国地域广,人口分布不均匀,区域贫富差距很大,导致美国不同区域的基础教育的质量差异很大。在经济条件较好的Dr.ElmerS.Bagnall小学,教师和家长、学生可以分享较好的教育资源,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LittleSprout的Haverhill分校设在经济一般的乡镇,学生贫富差异较大,有些学生接触数码产品的经验少,信息素养也相对较差,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水平也比较初级。

二、中国教育信息化现状

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1320项,其中101项教学成果可以直观地根据名称归类为教育信息化教学成果,并有中学物理学科的数字化试验系统获得一等奖。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教育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为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规范依据[8]。硬件设施建设完成后,教育技术水平发展到建立并运行体系完整、功能成熟的教育云,可以提供多种学科的教研教学网站、教师使用的教学博客、家校之间的即时通讯等服务[9]。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风生水起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例如,没有明确的文件界定政府、企业、学生等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组织或个体的地位和作用,无法使社会和企业对教育信息化的促进作用最大化。又如,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教务管理模式尚未成熟,没有精炼出完整、独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缺乏跨区域、跨学校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10]。

三、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处处以人为本,逐步实现覆盖全民的教育信息化

美国为了促进课标改革了“下一代科学标准”(Thenextgenerationsciencestandards),强调科学教育的三个维度:实践、跨领域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STEAM教育项目,在教室内开设科学角或在学校内专门开设科学实验室,促进学生提高实践和动手能力,强调科学、技术、设计、艺术、数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美国基础教育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重要依据,目的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教育技术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经验是教育技术的应用要以明确的政策和课标为统领,一切技术的运用都要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虽然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强调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各地区中小学及学前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对家长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够重视。在我国的很多偏远地区甚至二三线城市,老年家长使用高新技术相关的数码设备还需要子女的指导。由于家庭条件和家长知识水平的限制,我国很难大规模地组织家长接受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但是可以参考人口普查的经验,借助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逐步实现提高家长信息技术能力的目标。

(二)明晰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标范围,加大课程的弹性和扩展性

美国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和家长都会在课余时间为学生示范正确使用因特网和搜索引擎的方法,并且为学生提供练习信息技术的机会和环境。但是,为了低年龄学生不沉迷数码产品并保护学生的视力,美国的基础教育机构常常强调家长限制幼儿园和低年级小学生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为了学生将来可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美国基础教育机构在逐步教会学生正确和安全地使用数码产品之后,会建议家长为学生配备私人数码产品,并鼓励学生练习使用信息工具创造价值。为了便于教师使用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需要把每一节课的范围界定清楚,同时要设计有弹性的课程内容。为了不干扰教师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课标内容要不提倡任何一种技术、不禁止任何一种技术,给教师较大的教学设计空间。新课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合理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

(三)家长和教师配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确保学生适应教育信息化

篇9

日前,由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师培中心组织的广东省计算机、财经类专业带头人培训班一行24人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学习,进行了为期2周的南洋理工学院(NYP)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研修课程。此次学习的目的是学习借鉴NYP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相关教育教学经验,提高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建设水平。十多天里,通过实地研习我们参观了工程系、信息科技系、工商管理系、各系的教学设施与教学企业中心、新加坡零售管理学院,通过经验分享听取了蔡锦平主任的学术管理系统与专业教学开发、学生心智培育与管理,林俊元老师的南洋理工学院人力开发经验与NYP++、南洋理工学院质量框架,陈翼平老师的项目教学、学习积极性教学设计教与学之有效途径等课程,与各系的老师进行了专业交流。同时,了解了新加坡分流与转轨并存的教育体系,NYP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思路、教学模式、办学策略、管理等,尤其是NYP的教学工厂理念、无界化校园理念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借鉴经验。

一、新加坡完善、灵活、多元化的教育体制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教育,近几年教育在政府开支分配中排第二位。新加坡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富强,与其完善、灵活、多元化的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在新加坡,小学六年,中学四年或五年,毕业生根据自身条件及成绩选择学校,每年大约25%~30%的拔尖学生会选择初级学院(2年)就读,相当于中国的高中,然后就读于理工学院(相当于中国的高职)或本科大学,约有40%~45%成绩较好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就读3年的理工学院,毕业后通过考试可以继续升本科大学,约有20%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中学毕业后就读于2年的工艺教育学院,相当于中国的中职学校。新加坡教育制度能提供各种渠道,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有不同前进道路,也可以中途转换轨道,在失败后重新起步,争取最好的表现。

二、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是NYP的一大特色,也是我们这次学习的主要目标。它的理念是由模拟到模仿到融合的模式,是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紧密融合,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了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而设立的,以达到确保有关培训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NYP的教学工厂是一个教学模式,它不具固定模式,会随着学院的成长和发展与时并进。

(一)金融资讯中心

模拟金融资讯中心,10台电视提供24小时的财经新闻,8个时钟监督货币的开市与闭市,崭新的电脑,速度更快的互联网,彭博以及路透社。学生在这里模拟炒股票、外汇,买卖债劵、期货,选择一家公司进行股票分析报告。

(二)客户关系管理电话中心

这是一个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的“教学工厂”,设备先进,有真实的企业项目,主要是做客服调查。客户有:教育中心,它是新加坡培训机构,让学生打电话做问卷调查,看本培训机构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对学员有帮助。新加坡邮局,让学生假扮顾客做秘密调查,测试邮局服务员的态度。这些客户每年都会续约,老师与学生按照合同要求共同完成项目,1周培训,3周打电话,1周做实习报告。通过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掌握了沟通技巧及作为呼叫中心工作人员应具备的服务态度。

·域外教育·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对中职教育的启示

(三)体育与保健中心

这是一个模仿健身中心的“教学工厂”,实习的学生在这里充当的角色是行政管理人员及教练,实习学生要懂得健身知识,要懂得健身器械的使用方法。每个学生的实习任务是要教2位客户健身的方法和器材的正确使用,对象自己找,实习结束后要写报告。实习学生服务的对象是学院的学生,负责带学生实习的教师是一名退役的运动员。

(四)零售商店

这种模式的“教学工厂”在国内一些中职学校也有,叫“学生超市”。它是从进货到销售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负责。首先,学生要进行市场调查,看哪些商品流行及好卖,然后递交报告,由学校审核批准,得到学校的同意后才能与供应商联系洽谈供货,最后签约。供货的方式是寄卖,商品价格不能高于外面商品的价格,凭学生证,部分商品还有9折的折扣。在这里寄卖的商品玲琅满目,有SASA、阿迪达斯、骠马等名牌。实习结束,学生对于整个销售流程基本能掌握,同时也懂得了接待顾客的技巧。

三、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对我国中职教育的启示

(一)政府引导与扶持,促进校企合作

新加坡职业教育是以政府主导、企业界教育届参与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进

行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如与经济发展局、劳发局、资信局等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开发项目。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因此,政府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工作,积极促进中职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与沟通,让企业走进校园,学校了解企业用人岗位需求与人才目标,合理调整,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并加以分类指导,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良好情商的培养,使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中项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引入到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有关的项目。因此,要求学生紧密合作和相互配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性、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我国,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优越和父母、祖父辈的溺爱导致性格自我,不敢面对困难,缺乏探究精神,在班级中表现出自私、随心所欲、缺少合作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品质,不懂得互相帮助,缺乏集体荣誉感。 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好的自信、合作、创新和较强团队精神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因此,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得到全面科学的培养,成为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

(三)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南洋理工学院对教师的引进要求极其严格,除了有本科学历之外,还要求必须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聘请的实习指导老师都在企业工作过,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在做项目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很快就能知道学生适合的工作岗位。

在我国,很多教师毕业后就直接到学校进行任教,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指标体系》“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60%,‘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以上”的要求,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以满足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术素质;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在实践中学习企业里的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结语

新加坡的国情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借鉴新加坡教育的一些可行的做法,取长补短,向他们学习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和改革,从而有效地推动我们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社会急需的职业技能人才。

篇10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原则;任务;任务链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提倡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同时,吸取各种教学方法中的有效形式,以形成适合我国高中学生的外语学习策略。《标准》如此重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是因为这一教学途径能够达到“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的教育目标。

那么,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呢?笔者认为,正确理解什么是任务型的语言学习,如何设计任务是实现“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关键。

一、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任务”的定义

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谈到任务型教学时,“任务”这一概念通常是指以真实世界为参照、以形成语言意义为主旨的活动。《标准》中指出,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种种语言实践活动。英国教育家Jane?Willis对任务下的定义是:“任务”就是学生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使用目的语来进行产出的活动,如:比较、解决难题、交流个人经历和完成创造性任务。Breen则认为,任务是任何促进语言学习的工作计划,小到简短的练习,大至复杂的、冗长的活动,如小组解决问题或模仿、作决定等。它具有特定的目标、恰当的内容、规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的结果等基本特点。David?Nunan在综合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把任务的定义概括为:交际任务是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的是意义,而非语言形式。

尽管各家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任务都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意义上,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笔者认同把任务作为课堂的一种语言学习活动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1)以意义为中心;(2)以解决某一交际问题为焦点;(3)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

(二)任务的结构组成

Nunan认为,?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任务(task)具有结构性,并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和环境五部分组成。

1.教学目标(goals):任务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不仅是指语法正确的说和写的能力,还包括社会语言能(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

2.输入(input):输入是指设计任务的资料。输入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课本、报刊杂志、学生作品、影视作品、歌曲等。

3.活动(activity):活动是指任务,而不是指练习。

4.师生角色(teacher?/?student?role):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传送与接收)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为了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促进者(facilitator)、组织者(organizer)?和监控者?(monitor),有时也加入到活动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partner)。

5.环境(setting):环境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任务完成的方式(个人操练还是两人或小组合作)和任务时间的分配,也包括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等。

二、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标准》为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提供了六点指南:(1)任务应有明确的目的;(2)任务应具有真实意义,即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3)任务应涉及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等过程;(4)学生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5)学生应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6)完成任务后一般应有一个具体的成果。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行为作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言语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要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基于上述理论,笔者认同以下设计原则:

(一)语言、情景真实

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实际功能和语言规律,要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

(二)形式与功能相结合

设计任务时要注意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相结合。要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学会自我培养掌握语言功能的能力;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应具有一定的导入性,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任务的训练来理解语言形式的功能,并能运用在交际活动中。

(三)阶梯型任务链

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当先输入后输出,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

(四)在做中学

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原则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操作中要注意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三、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的步骤

Willis在她的专著A?Framework?for?Task-based?Learning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focus)。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向学生介绍主题和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

的指令和做好准备。

2.任务环(task-cycle):在此阶段,学生为完成交际任务而尽其所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任务环由三个部分组成:

A、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老师监督。

B、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情况,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C、汇报(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老师充当主席的角色,评价各组任务的完成情况。

3.语言聚焦(language?focus)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语言的某些特征。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项教学目标演变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

四、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例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要使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仅是现成的语言知识点。这样,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Book2 Unit1 Cultural Relics最后一课时的教学实践为例来说明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旨在通过学生的Project Presentation,检测和反馈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否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知识和课文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的写作风格,介绍某一文化遗产。

(2)能否展示出不同人对待国家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并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知识征求看法(Asking for opinions)和发表自己的观点(Giving opinions)。

(3)是否增强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Preparations for the Presentation)

把这一单元中Student’s Book P8 Learning Tip和Workbook P46-47 Speaking Task ﹑Writing Task 和 Project这四个部分进行有机整合,并为学生提供一条可以贯穿整个Project Presentation的主线。然后把学生按照其能力和兴趣分成几个小组,给不同小组不同任务。要求学生们利用课后时间上网搜索资料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Task 1 CCTV 的一位Talk Show的节目主持人收到观众来信,提出了Should China save all of its cultural relics?的话题,主持人决定借此机会游览北京,了解北京的一些文化遗产的情况。

Task 2 主持人打电话邀其好友同游北京。

Task 3 各景点导游向游客介绍该处的文化遗产(胡同与四和院﹑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天坛﹑圆明园﹑钟鼓楼和长城)

Task 4 主持人游北京之后在星期六晚上主持Talk Show节目,邀请故宫博物馆的专家到演播现场与观众讨论话题Should China save all of its cultural relics?讨论过程可以举实例。

Task 5 我们学校的两名学生恰好观看了星期六晚的Talk Show这一电视节目,使他们联想到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他们决定请同学们讨论这一话题,并把他们的保护计划写信寄给当地政府。

要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尽量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课标要求掌握的词汇,功能和语法等语言知识。

词汇:cultural survive remain state rare dynasty belong design fancy style wonder(n.) doubt consider prove treasure besides

功能:1.征求看法(Asking for opinions)

Are you sure …?

How can you be sure…?

How do you like…?/ What do you think of…?

How do you know that?

Why?/ Why not?

2.发表看法(Giving opinions)

That can’t be true.

I (don’t) agree with you./ I (don’t) agree that…

It’s a fact that…

I think they have said useful things.

In my opinion,…

There’s no doubt that…

语法:定语从句

(二)展示阶段(Presentation)

各个小组派代表按照各个任务的顺序,充分展示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

(三)评价阶段(Comments on the Presentation)

老师对学生的Presentation进行点评,尽量挖掘展示过程的亮点,让学生们感受英语学习的魅力。

(四)作业布置(Assignment)

作文:根据Task 5中同学们的讨论结果,给当地政府写一封信,阐明我们对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

要求:注意英文书信的基本结构。

教学效果:

所有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出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每位学生都参与了Presentation的准备工作,整个Presentation的过程,学生们都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和展示热情。首先是他们选派出来的主持人以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征服了大家。接下来各位景点导游在介绍时,为同学们提供了漂亮的照片和充分的资料,能够把搜索到的资料重新组织,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知识进行展示,如用到:cultural survive remain state rare dynasty belong design fancy style wonder(n.) consider prove treasure besides等单词,还有:(1)As everyone knows,…(2)…have seen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3)Cultural relics symbolize China in a way.(4)It was said that… (5)It used to be…(6)…covers an area of…(7)According to a legend,…等已学句型,并且模仿了课文的写作风格,介绍了各景点的历史﹑建筑结构﹑传说等。故宫博物馆的专家谈及了是否该保护所有的文化遗产﹑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困难和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表现出一副学者风范。在谈话过程中,他也能按要求用到变化多样的词组表达自己的观点,如:(1)I think… (2)In general, I insist…(3)I quite agree with you.(4)There’s no doubt that…(5)Besides,… (6)What’s more,…(7)On the other hand,…等。负责讨论家乡文化遗产保护计划的小组也表现得很出色。他们由观看了Talk Show节目后的感想引入话题,然后展示家乡一些文化遗产的照片,接着小组的同学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保护计划,如:组织学生参观以了解家乡文化遗产的现状﹑开发旅游业﹑发稿给地方报纸介绍家乡文化遗产的情况﹑向社会集资用以修复受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写信给当地政府等等。整节课从学生的Presentation到老师的Comments都用英语进行,随着任务一环接一环的展开,学生们在仿真的情景中进行了一次英语口语与听力的大练兵,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

课后,笔者就学生们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由上表中自评结果可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任务型教学模式,并能真正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掌握语言。

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强调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展示;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设计;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克服;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利用;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