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21:2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话题”就是作文“题目”
例如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作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教版)以“爱”为话题作文。学生多直接拟定题目《成长的烦恼》《爱》或《XX的爱》,这样千人一面的作文题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有广泛选材自由的话题作文变成了狭窄的命题作文,于是出现了”新鞋走老路”,千人一面的局面。
二、“改头换面”迎合“话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套快速应对话题作文的技巧,他们牢记一个典型事例,可以套进任何一个话题作文中,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的学生牢记这样一个题材:“我”考试没取得好成绩,很悲观失望,天空也为我阴沉、哭泣,后来听到爸爸或妈妈的一番鼓励,于是重新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在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歌颂妈妈对“我”的爱;在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感谢妈妈帮我解除了“成长中的烦恼”;在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同样写这件事,感激妈妈让自己从此“改变”;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仍然会写到这件事,只不过在文章结尾来段写景抒情“啊,这时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妈妈半夜冒着大雨送我上医院”“老师给我补课,累得满头大汗”这样的事例,更是许多学生用来开启“话题作文”的万能钥匙。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篇2
我有一次在我班布置了一道话题作文“责任”,有一位同学先以“太阳的责任是哺育万物,园丁的责任是照料花草,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儿女”开头,引出自己文章表现的中心父母的责任,然后列举一些生活细节表现父母对儿女的关心爱护,最后议论抒情:“父母的爱,像太阳的光辉博大深厚,儿女之心如寸草,健康成长,茁壮向上,才是最好的报答。”大家不难看出,这位同学的作文头开得不错,以类比形式提出:“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儿女”,紧扣话题,但是接下去的描写和议论却偏离了“责任”,转到“父爱母爱”上去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也变成了歌颂父爱母爱的伟大,偏离了话题,最后只能判为四类卷。
话题作文如何拓展思路呢?话题作文提供了空间是广阔的、自由的,这就反而使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感到茫然无措,兴棋难定了,这就要从话题的特点出发去选择思路,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下面以“初三”话题为例,探求几种全新的思路。
1.一词经纬思路。全文以一个“忙”字立骨,通过“早晨慌慌忙忙”,“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三组画面写初三生活的忙忙碌碌。
2.剪辑式思路。全文分四大块,第一块:摘自琴的谈话;第二块:摘自芳的牢骚;第三块:摘自雪的作文;第四块:摘自泓的日记,四个板块经过剪辑,巧妙地拼合在一起。
3.剧本式思路。全文将镜头对准一天午休,用剧本式思路通过四科老师“切割”学生午休时间的故事来表达主题。
4.幅射式思路,全文以若干“初三就是……”的句子展开,一小段锁定一个“点”,铺展出初三生活的喜怒哀乐。
5.作息表思路。全文就是一张自己设置的“初三作息时间表”,以此来透视初三生活的一个窗口。
6.仿拟式思路。仿拟出若干首诗词,从各个方面来表现初三学生的刻苦努力与不懈追求。这样,只要思路一拓宽,我们就能文思泉涌,佳篇迭出。
新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许多教师认为“话题作文”就应该让学生挥洒个性,只要不跑题就行,教师不必作过多指导,指导过多反而会束缚学生作文能力的自由发展。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面对话题,不知如何选材,拿起笔来只是胡乱应付,写完后读一读,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紧扣话题了。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篇3
第一、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区别是什么?
话题作文讲究海阔天空任意驰骋。命题作文重在分析综合,化虚为实化大为小。以“诚信”为话题,就可以尽情地谈古今中外社会历史文学艺术中的诚信问题。以“回到诚信的原点”为题目,就要抓住“诚信”中包含的“言必信,行必果”这个原点讲它的意义和价值。可见这两种作文有相通性,但范围有宽有窄。而材料作文所写的范围则更窄,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备不胜备。以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题为例,一个工人困于冷库之内五个小时,情况万分危急,一个保安奇迹般地为他打开了门。因为这个工人每天都和保安打招呼,上班说“早上好”,下班说“明天见”,而今天这个保安只听到“早上好”,没有听到“明天见”,他估计这个工人可能出事了,于是他开始全厂寻找这个工人。依据这个材料写作文,最切题的立意是“关爱能救人于危难”。这里的“关爱”可以改成“友爱、礼让、平等、尊重、使别人感动”等有限的词语。“危难”可改成“困局、困境、危险”等词语。这里边有一种临时建立起来的理论关系。也许学生见过有关“关爱”或“礼让”等等相关主题的作文,也许学生见过有关“困境”“生活”等等主题的作文,但把二者硬拉到一起的文章应该很少见过,甚至从来没见进。这样看来,材料作文所写内容和范围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因而比其他种类作文要窄得多。
第二、材料作文的材料可分成几类?
“材料作文”是从既定材料出发,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的来源一般是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或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也有用诗歌、漫画、名言等作为材料的;材料形式有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为方便审题我们暂且把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可分为三类:一为事件类,凡列举某个事情事件的,不论古今中外均属此类。二为道理类,只列出观点或至理名言的,均属此类。三为现象类,此类材料既无道理也无事件,只讲一些现象供考生思考,而材料本身又有确切的指向性。
第三、材料作文的本质是什么?
材料作文本质上就是“问题作文”。不管哪类材料,归根结底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比如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它讲了一个事件,而事件本身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陷入绝境的工人为什么得救了?或者说:是什么救了这个陷入绝境的工人?扩而大之就是:是什么救人于绝境?答案不能表面化,要深入保安所讲内容的核心,即精神本质。“关爱能救人于危难”即可以做题目,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出题才真正考查出考生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真水平。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观察材料发现问题”的意识,而且要按照材料给出的答案方向确定中心论点。
第四、材料作文如何拟题?
材料作文最老实最贴切的拟题方法是把中心论点当题目。从拟题形式上看有论点型、范围型、感想型、联想型、关系型、问题型等。例如:时代的召唤、我的时代生活3.0(范围型);我愿意生活在现实中、要正确面对生活环境(论点型);被穿越的现实(感想型);我与李白的会面(联想型);过去、现实与未来(关系型);如此“穿越”恰当吗(问题型)
拟题原则――总的原则是紧扣中心论点及材料的特点来拟定。从应考的实际来说,最好拟成论点型题目,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中心论点确定的情况下,只需把论点句照搬或缩简短一点即可。如果这样做有困难,那就拟成感想型,既简便又稳妥。
第五、材料作文基本框架是什么?
材料作文的问题和观点都来自材料,因而必须注重作文与材料的密切关系。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写作在确定了立意和题目后基本相同,但材料作文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在开始引题方面一定要结合材料,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
因此,材料作文基本的结构框架包括:点材料、提观点、联生活、深挖掘、结全篇等五部分。简称为:点、提、联、深、结。
点材料就是对材料进行选择裁剪。选裁就是不能将材料原文照搬,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一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二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提观点就是树核心,然后纲举目张。就是对材料进行适当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联生活就是放开手脚结合生活实际对问题展开论述。材料作文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而要联想联系,论证论点。“点”“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考生可以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深挖掘就是进一步开掘材料的本质,力求入木三分地分析问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学生真实的认识水平的体现。
结全篇就是重申材料,深化论点。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可以用名言警句,可以联想想象,也可以使用手法和修辞,忌胡乱应付,麻痹大意。
第六、材料作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作文的核心是“联生活”的部分。这是体现学生文采的关键内容。根据材料作文立论比较窄的特点,可以在平面化方面做点文章。可以在“正、反、类、广”四个字上下功夫。“正”就是从正面立论。以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题为例,“关爱能助人走出困境”这个中心论点可以正面立论为:我给予别人关爱,别人也会关注我甚至关爱我。“反”就是从反面立论。“我给予别人关爱,别人不一定领情,甚至恩将仇报”或“我不给予别人关爱,别人也无视我的痛苦和困境”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会关爱我”。只要是相反的角度对展开论述都有好处。“类”就是类比自然现象,如果社会问题从正反两方面都议论全面了,那就可以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阐释或描写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拓展写作范围,增添文采。“广”就是广泛联系相关的国际社会家庭等现象,宕开笔墨大胆去写。
篇4
河南省每年高考都是采用全国命题第一套卷,而这几年的第一套卷的作文都有一定难度,每年阅卷都发现考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2004年,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作文;当年考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立意雷同文章较多,比如,出现了成批的“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这些作文的得分当然不高。
2005年是“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话题作文;当年考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写作素材,多数考生明知道需要写出“意料之外”的现象,再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必然性――在情理之中,但是,偏偏就是写不出“意料之外”的事例,只好胡编乱造个意外事件,再分析其中蕴涵的必然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结果都严重影响了得分。
2006年是“乌鸦学鹰”的寓言材料作文;当年考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材料的概括提炼出现偏颇,对于被讥笑的愚蠢、蛮干的乌鸦,不少考生都大赞乌鸦的勇敢,这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自然影响了得分。
2007年是“出事了吧”的漫画材料作文,漫画中各元素内容的交集可以理解为:孩子的成长环境存在问题――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态度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对孩子的成长过分关注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关注“无微不至”,使学生没有了独立自主锻炼成长的空间。
应该说,准确把握漫画的寓意需要综合漫画元素内涵的交集,有一定难度。与2006年第一套卷“乌鸦学鹰”的寓言材料相比,相关因素增多了,提炼的角度更多了,模糊性或者引起歧义的可能增加了,综合概括、提炼内容和寓意的难度也就更大了。
题干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可以理解为,在漫画讽刺的寓意基础上,只要抓住孩子成长与教育环境的关系,无论是顺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无论是从孩子的角度,还是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构思作文都可以。
2007年的命题却让一部分考生在高考考场上踩到了“西瓜皮”,摔了跟头。有部分考生不善于综合概括理解题意,而是肢解题干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要求,将漫画中的某个局部分离出来演绎命题,难免走板。
如有谈关爱的:《不同教育,同一种爱》《不同的歌声唱出同一份爱》《世界需要爱》《爱无处不在》《人人献出一点爱》《听妈妈的话》;
有谈责任的:《责任,担子》《学会承担责任》《责任在谁》《责任无处不在》《如此教育》;
有谈公德习惯、环保的:《养成良好的习惯》《社会公德大家做》《道德》《环境的影响》《当心脚下的西瓜皮》;
有谈和谐的:《共创和谐》《和谐,才可以站得更稳》《援助之手撑起和谐社会》《和谐之花处处开》《畅想和谐》《牵手文明,构建和谐》;
有谈安全的:《生命的轨迹安全第一》《文明行为有利于安全健康》;
还有就画面上人物的表情神态阐发议论的:《只有态度还不够》《是关心还是责备》《丢弃抱怨嘲讽》等等,这些作文得分当然都很低。
篇5
有一次,他带来了一个小小的纸杯,我急不可待地往杯里看,以为里面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唉,除了泥土以外什么都没有。我失望地告诉爷爷,妈妈不准我玩土。他慈祥地笑着,从我的玩具茶具中拿出个小茶壶,牵着我走进厨房,盛了满满一壶水。回到我房间,他把纸杯放在窗台上,又把茶壶递给我,“如果你保证每天往杯里倒一点水,就会有特别的事情发生。”他告诉我。
当时我只有4岁,我的房间位于城市的6楼,爷爷的举动在我看来似乎毫无意义。我怀疑地看着他,他鼓励地点点头说:“记住每天浇水,孩子。”于是我答应了。
起初我充满好奇,急于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所以浇水并不算什么负担。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什么都没有改变,我慢慢懈怠起来,越来越难以记起倒水这回事。一星期后,我问爷爷是不是可以停止了,他摇摇头说:“一天都不能停,孩子。”第二个星期变得更困难了,我开始后悔答应爷爷往杯子里倒水。他下次来的时候,我想把杯子还给他,但他不肯拿,只是重复道:“一天都不能停,孩子。”第三个星期,我开始忘记浇水,经常是上床后才记起来,只得爬下床在黑暗中浇水。但是我信守了诺言,一天都没有落下。一天早晨,原本只有泥土的杯子里,出现了两片小小的绿叶。
我吃惊极了,叶子一天天变大。我迫不急待地告诉爷爷,相信他会和我一样惊奇。当然他一点没有吃惊。他仔细地向我解释生命无所不在,甚至藏身于最平凡最不易发现的角落。我非常高兴:“爷爷,它需要的只是水,对吗?”他轻轻拍着我的头顶,“不,孩子”,他说,“它需要的只是你的信念。”
这是我第一次懂得奉献的力量。爷爷告诉我,要为我们周围的生命祝福,更要为我们内心的生命祝福。当我们记住祝福生命,我们就能够修复这个世界。
主题点评
生命,可以说是一个无比繁杂庞大的系统,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也包括人本身。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疲于生计的奔波,在追名逐利中,常常漠视生命的存在,甚至为了某种眼前利益,自觉和不自觉地戕害着生命。致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缺乏关爱与和谐。
本文小作者通过对童年往事的一段回忆,叙述爷爷用他的礼物给了“我”一次培育生命的机会,很好地指引了“我”学会发现和关注生命,理解奉献精神的可贵。其实也是本文作者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唤醒冷漠的人心,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奉献意识,因为只有用奉献的精神来祝福生命,才能完善和修复这个世界。
布局点评
这篇文章是典型的记叙文体,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布局谋篇,叙述故事有发生,有发展,有,有主旨升华。层次清晰,结构严整,中心突出。
全文以爷爷的小礼物为主线,开头部分总的交待爷爷的礼物总是与众不同,是什么呢?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中间叙述部分,写“我”收到了礼物,并按照爷爷的指示,给它浇水,在爷爷不断地鼓励下,“我”不断地克服心理矛盾,坚持浇水,终于得到了特别的收获。
结尾部分,借爷爷的话揭示了奉献的意义。
语言点评
文章语言干净利落,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具有清新流畅之感。文中运用了诸多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人物语言描写:如文中的爷爷总是被安排在适当的时候出现,适时地说出鼓励“我”的话,“一天都不能停,孩子。”一个只有几岁大的孩子,没人鼓励是很难做成一件完整的事情的,文章这样安排,使叙述显得真实,合情合理。
人物心理变化描写:如“我”坚持给泥土浇水,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变化,充满好奇――懈怠――后悔――无奈――惊喜,既增强了过程的曲折性、艺术性,又把一个孩子天真可爱的形象真切地展现给了读者。
选材点评
看到这篇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可能大家都会觉得一头雾水,无处落笔。是呀,题材涉及得实在太广了,同学们很容易写虚,而使文章变得空洞。本文作者没有拘泥于习惯性思维,独辟蹊径,以实写虚,以小见大,着眼于实际,选取了童年的一段往事为素材,把笔墨集中在爷爷的礼物上,借助这一线索,巧妙地把生命浓缩在一个小小纸杯里。一个装着泥土的小小的纸杯里,竟然也蕴藏着生命的力量,对于一个只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兴奋的事情。就是这一次培养生命的经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信念的种子,随着“我”的成长,种子在“我”的心中也逐渐发芽、成熟,“我”对此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当我们记住祝福生命,就能够修复世界”一句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也升华了主题思想。
篇6
我还看了以韩寒现象为话题的作文,都写的挺不错的。有的说韩寒的精神可嘉,可不赞成他退学这事,有的称韩寒乃英雄是也,也有的说韩寒就是韩寒,没有人可以模仿他……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嘛,所以也不能说哪个哪个我恨你,因为你这样说了韩寒,我觉得谁能这样说,那个人就是白痴一个。
其实我赞扬韩寒精神,并且也不说韩寒退学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先说说韩寒精神吧。我觉得韩寒他的头脑比一般人都还要清楚,清楚自己的地位,清楚自己的道路,更加清楚的是他本身。骂中国教育是正确的,因为中国教育政府办事效率很慢,很低,所以使很多学生长时间在水深火热地学习,可悲,可悲,如果没有韩寒这类人,那真是悲上加倍!
韩寒退学也蛮合理啊。他只不过在选择他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已嘛,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主流,韩寒没有选择中国教育,那是他自己的路,他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无法生存,所以就退学了。潇潇洒洒地过生活,激烈地去比赛,这是他的路,无人能阻挡。
我也是个很喜欢关注社会,关注新闻的人。我时常都会看见某某中学,某某学生因为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同学,什么样的人民教师而做了什么样的傻事。嗯,这样才叫社会嘛。其实我也为那些做傻事的同学们感到奇怪,你自己明明知道你受不了这样的生活,非要自尽不可吗?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嘛,有什么压力跟父母讲那不就得啦。
其实如果那个人的幽魂在我的旁边,他百分之百地会对我说:“讲?我父母会给我放松吗?学校会给我们减压吗?我也想走另一条路啊,可校方老师父母不允许啊,等到我准备跳楼时,他们才喊‘有什么事情想不通可以跟我们说啊!’”
肯定是这样的,现代的中国啊,就是这个样子,等到玩命的时候才理解孩子,等到孩子自尽的时候才哭天喊地说自己错了。那以前他们干什么去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吧。
为什么大多数家长都那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全面发展,人生不要一败涂地,失败后才后悔莫及啊,也许是这个被这个社会逼的吧。
其实找工作实在束缚于己,找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都很不错了。某科学家说,人类大脑的潜力和创意后90%没有开发出来。哇,90%啊,只要我在努力想,我疯狂些,我神经点,只要不是有害的,我搞什么创新都得钱,如果失败,那就是那些人都是“狗眼看宝”了,一件事情,一件东西,只要是正确的,只要是有有益,它肯定是成功的,就算现在失败,但终有一日会成功的。
创新这个东西,真得很吸引人眼球的。我本身是小学生,所以我比较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我们大多都喜欢看那些很潮,很新颖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给某位强悍的“彪哥”一个作文题,好像叫什么作业抄袭有关的。他的那篇作文,放到小学生创新白云飘飘网,我敢肯定那篇作文的点击率超过了那些呆板的叙述问和讨论问,甚至是想象,为什么呢?因为整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考试作弊,天经地义。这篇看似有点像白话文,成语运用恰当,自己编的“名言”也很合理(在正常成人眼中是不合理的),并且写出了抄袭的N大好处,开头中心明确,没有病句,有些句子表达较为美妙婉转,有些句子而勇敢直叙,毫无拐弯抹角,真是佳作+美文+议论文+分析论+白话文-牛文。真是好不精彩啊。
诶,我也挺想写那样的作文,可我没有他感悟那么深,作文也不比他的好,也不比他的真情实感,在写“爆笑文”这方面,他比我略胜一筹啊。
其实我们现在小学生无法突破的是害怕吧。其实叫写什么记叙文之类的,我就特别烦,我讨厌写记叙文,因为我是个非常健忘的人,所以到脑中有很多记忆都已“魂飞魄散”了,如果叫我写什么关于感恩、珍惜、温暖、关爱的作文,能得个26分(满分30分)我就阿弥陀佛了。
篇7
教具: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①正确认识和理解快乐。②学习“用心观察”的方法,化抽象的情感感受为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再现,进行真情作文表达。③能够口齿流利地表达,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思想素养。④丰富习作素材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心灵。
教学重点:体验快乐,深层性多角度理解认识快乐。
教学难点:学习“用心观察”的方法,化抽象的情感感受为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再现,进行真情作文表达。
学法指导:①在融入情感中体验感受快乐。②在拓展阅读中,理性思考,正确理解快乐的深层含义。③在师生交流中,不断丰富对快乐的情感体验。④在自主创新中,合作探究,选取更适合自己的作文设计。
教学环节如下:
一、调动情感,体验快乐
(1)导语。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快乐”这个话题,“快乐是什么?”人们常常会想要问这个问题。“快乐是无忧无虑,没有负担!”总有人会这样回答。真的吗?这真的就是快乐吗?你们心中的快乐是什么?生:爸爸妈妈疼爱、关心我。生:同学们关心我。生:老师少布置作业就是快乐,能有一个轻松的双休日更是快乐……
(2)教师及时总结并进行深层性思考。同学们理解的快乐,就是有爸妈的疼爱,老师和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爱;就是自己的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你们是不是仅仅伸出了自己的索取的双手,而你们周围的人,都是向你奉献的人,那他们的快乐呢?如果他们对快乐的理解跟你是一样的,那么我们的快乐又怎能得到满足呢?
(3)放映配乐哲理美文朗读课件(计算机辅助),师生一起跟读。《关于快乐》:我们总是抱怨生活的烦恼太多,父母的唠叨、成长的困惑、学习的压力……本来该是生活的快乐所在,却变成了背上的枷锁。习惯面无表情的生活,习惯让自己的心很冷很冷,甚至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快乐。其实,快乐很简单,就在你完成工作后的小憩里。如果你不那么匆匆,就在你付出辛勤之后的回报里;如果你用爱的目光,就在你朋友真挚的问候里。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就在父母的唠叨里。快乐真的离我们很近,真的,快乐无时无刻不在。欢乐是酿出来的蜜。欢乐是抵消愁苦阴云的阳光。欢乐是严寒中的温暖。欢乐是早春绽在暖雪里的一丛梅枝。欢乐是跋涉在戈壁的远行者跟前的梅果。欢乐是抚慰心灵创口的药剂。欢乐是人们最易携带的财富。欢乐是送人的最好礼物。 欢乐能使人变得无所畏惧。欢乐给人生路途撒下花的芬芳。欢乐有时求之不得,有时又唾手而得。
(4)继续让学生结合这段哲理美文,再谈自己对快乐的理解。师:“你对快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体验呢?能不能推陈出新?”生:我们能够健康平安,就是快乐。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取得进步,自己开心,家人高兴,就是快乐。 ……
(5)教师小结。是啊,欢乐需要我们去体验体会体味。快乐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品格,它不仅是满足,更是付出,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二、融入情感,理性思考
让学生在动情体验的基础上,看两篇短文,多点理性思考。
短文《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观察与发现。因为一双磨炼得很俗的眼睛,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悦。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想想:多看看吧!在那不顺心的背后,一定会有令人惊讶的、美好的事物。观察吧!从观察中发现快乐。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满足与感激。因为一个贪婪的灵魂,也就失去了满足的喜悦。当我们又度过了平凡的一天,想想:多好啊!生命又延续了一天,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满足吧!感激上苍给予我们幸福快乐。
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亲人与朋友。因为一个封闭的心灵,也就失去了被爱的感动。当我们失意和软弱的时候,当亲人和朋友伸出温暖之手祝愿我们的时候,想想:我们已整个沐浴在爱结成的温馨之中。亲人与朋友,给予了我们一只闪亮的快乐之杯。
我们过着尘埃喧嚣的生活,我们过着世态炎凉的生活。心灵有太多的负累。渴望温柔的和风拂过脸颊,渴望温暖的灯光照在手心,让我们沉醉在快乐之中。
看完短文,学生显然已经完全融入到快乐的洪流中去了,他们已经显得跃跃欲试,急欲提笔写作了。
三、生活再现,激发真情
师:快乐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存在。大家对快乐有了自己的体验了,你能不能说说生活中具体的快乐情景呢?用一句话的形式说出来。老师先说一个,以抛砖引玉。如:快乐是忧伤失意时,贴心好友的一句安慰话。
学生口头表述:快乐是心有灵犀时,那相对而视的会心的微笑;快乐是住宿想家心切时,手机那头响起的家人的声音;快乐是忽然之间懂得了,原来自己有着那么多学下去的理由。
师:同学们有了如此多真切的快乐感受,那么你觉得如何写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又充实感人呢?大家说出来相互交流交流。
有学生表示:生活平淡枯燥,感受不到什么感动人的东西。
师:其实不是生活平淡枯燥,而是我们缺少积极观察生活的态度。我们要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任何平淡无奇的生活琐碎的细节中“多想一步”。如《藤野先生》中,鲁迅也写到老师的批改作业,应该说批改作业对老师来说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工作了,但是鲁迅却在平凡的批改作业一事中,用心观察。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批改,而且还把学生漏掉的讲义都补充上了。
篇8
问题一:“时尚”语文,值得反思
新课改尽管实施了多年,但有些教师仅停留在新理念浅层的认识上,让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变得时尚起来。学生活动,过多过滥;多媒体“包装”,喧宾夺主;花里胡哨,有名无实。究其原因,美其名曰:新理念,新课改,新课堂。这些“新”的“时尚”语文课堂行为,不得不引起我们更多、更深刻的反思。
1.学生活动,过多过滥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一些教师只热衷于课堂讨论,不管问题值不值得讨论,值不值得交流。再看学生讨论时吵吵闹闹,有的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有的以参考资料为依据,压服对方,而并非自己的新见解;有的装模作样,转移话题,看似讨论激烈,实则收效甚微,使课堂讨论成为“课改”名义掩盖下的时尚表演。笔者观摩了一节语文示范课,该教师编了一个小故事让三位学生表演,同一个故事找了十二位学生表演了四次。掌声、笑声、助威呐喊声震荡整个教室,教室简直成了演播厅。表演完毕,学生对所学的本课知识掌握得并不多,收获不大。
对于语文课来说,教材承载的知识,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体验获得。过分追求活动形式的热闹、多样,必然淡化对文本中字词的理解和感悟,淡化语言训练,是对文本的忽略,而阅读教学需要更多的安静环境下的思考与体会。过多的活动实则只是让少数优生或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发挥了作用,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学无所获,这样的活动还是慎用为好。
2.多媒体“包装”,喧宾夺主
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生动、高效等特点,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平添了无穷魅力,知识密度增大,课堂容量增大。合理地应用它,能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逼真地展现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若过分依赖滥用它,不但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而且会扼杀学生的思维。曾听一位语文教师的公开课,黑板上不着一字,只靠鼠标点点,学生恍若观看电视节目。这样的课堂有效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激发学生情感波澜的动因,而现今不少多媒体课堂,教师忙着操作媒体,师生情感交流单向、枯燥。学生一切都按教师的思路预设的课件牵着鼻子走。这样的话,真乃喧了多媒体的“宾”,夺了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多媒体从而成了时尚的“包装品”。
3.花里胡哨,有名无实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堂教学不断有新的面貌出现,但有的面貌,完全是一种理念实施形式化倾向。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必须用于每堂课,三者缺一不可。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看作是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标志,于是课堂上分组、交流、讨论,甚至打乱座位顺序等花里胡哨的形式。这样做虽有观赏性,却忽视了实效性,还是适可而止为好。
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时尚”课堂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真正实施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这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问题二:“层次”教学,参差之美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知识视野、能力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为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新课程目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此,必须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加强校本教研,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法,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策略,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1.注重目标的层次性
学生的智力、基础是各有不同的,如果教学目标统一,目标定得过高,中下层生接受不了,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成绩下降,学生就无心学习,如此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加剧两极分化的矛盾,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就难如登天了。相反,目标定得低了,又会使上层生失去兴趣和前进的动力,不利于上层生的发展与提高。为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讲《小石潭记》时,讲完课文,我让上层学生写优美的导游词,中层学生解读历史上的失意文人,下层学生巩固、质疑字词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注重方法的针对性
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即教学方法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采取“上(层生)‘严’、中(层生)‘导’、下(层生)‘鼓’”的教学思路。上层生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严格要求,鼓励他们不断地超越自我,精益求精。中层生的成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容易满足于现状,缺乏进取之心。课前课后要引导他们赶超先进。下层生的成绩偏低,他们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严厉呵斥、粗暴对待,更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对待下层生一定要体现出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去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鼓励,让他们也有成功感。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的背诵教学中,我让上层生采用“自控型”,自己监督自己,且开展有感情背诵比赛;让中层生采用“监督型”,互相监督;对下层生采用“引导型”,亲自指导他们背诵,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走向成功。
3.注重评价的灵活性
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只凭考试成绩下结论是不科学的。教学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然学生的基础不同。那么,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时也应把握好分寸。例如,以“风景”为话题的写作教学,对于部分下层生在自己的作文里引用了很多写景的优美词句,我给他们打了比较高的分数,因为这些同学已经意识到什么是好作文;而对于部分上中层学生也引用了很多类似词句,我给他们打的分数却不高,因为这些同学不能只满足于词句,更应该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上下功夫。
篇9
首先要会“读”。
语文教师在拥有本专业学识的基础上还必须结合现任年级的教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研读。
读教材。现编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美文或益智、励志、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名篇佳作,语文教师先要读懂、读透教材。读透教材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读透教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利用教材就是调整教材、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或单元中课文的先后顺序,只要不引起学校管理的混乱就行。
如人教版语文课本(七下)第一单兀有关生命成长的几篇文章,或|己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成长中的少年以有益的启迪,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给学生健康向上的成长观,正确认识成长中烦恼与成长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认识烦恼,学会清理烦恼、清除烦恼,带着多彩的梦走向成熟。
读与教材相关联的书籍文章等材料。还以人教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还要读与几篇课文的作者相关的材料,如鲁迅的生命成长历程及其所达到的生命高度,安徒生的童年及其成长的艰辛历程,王安石“炼”字改诗及其进行的系列改革等。还必需读与第一单元“成长”主题相关的书文,如高尔基的《童年》、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以及《跨越苦难》 《破碎的美丽》等。
这样,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那么,这样的教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读学生。教师“读”与教的水平再高,电无法脱离学生“学”的实际,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灵活操控,否则会陷入曲高和寡、对牛弹琴的尴尬之境。 学生的读书水平、认知水平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必须读懂、读透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巾做到因生施教,才能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与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慧眼识珠,找到激活班级群体学习好语文的中介点,即优等生,并要不断的由点到面的点拨与耐心细致的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这样,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不断加强、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园地就会百花齐放、满园争春。师生学习共同体基本形成,学生学习的这架战车从此才驶上快车道。
读懂学生,因生施教,才使教学渐入佳境,才是教学成功的基本途径。
其次是“读”后怎么做。
在教师读透教材、读出与教材有关的书籍、读透学生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适时、适量、适当的进行遴选,即对教材进行“补充”或“更新”,即对教材进行“加”或“减”。
先说“加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能发现教材的单薄,或者发现课本之外还有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教师就可以将相关的教材引人课堂或进行拓展作比较阅读。
还以人教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对成长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就必须加进相关作家成长的艰辛经历,必须引荐古今中外成功人生非凡历程的经典故事,必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苦难对于生命成长的钙质作用,必须引导学生对《跨越苦难》《破碎的美丽》等美文进行深刻解读,才能引领学生悟透生命的本质、领会成长的真正内涵。
再说“减法”。如果教师发现现有教材有些过时、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教师就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当然,在传统的教材制度背景中,更新更换教材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当市场上出现多种版本的教材之后,这更新、更换教材已经不再是新闻。教师可以弱化部分教材,同时提供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材料。
以人教版语文(七下)第六单元的教学为例。重点讲授《猫》《斑羚飞渡》 ㈣三篇课文,另两篇《华南虎》 《马》让学生略读、做做练习即可。可以换成另外有关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环境与人类发展等材料,以加深学生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从而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相一致。
第三要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要会写。
青年教师要想尽快成长就要正确对待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以上说的是读,不再赘述。关键要明确写什么、怎么写。
先说写什么。在明确写什么之前,先要树立一种课程资源意识,即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基于此,教师先要“写”教材,即上文所说的“读”与搜集,为上课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
再说怎么写。也就是怎么处理教材、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提升教育教学的品位。
这就需要教师潜下心来写自我、写读书心得、写教学心得、写教后反思。
写自我。即写自我生命成长中的经历、体验与感悟。可以是诗歌、小说,也可以写下水作文。一个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示范和引领永远起着推波助澜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写作该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懂得写作、长于写作该是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比如我曾写过以“成长”为话题的下水作文《化蝶》的片段如下――“一个脑筋急转弯,………,否则,他不会有如此诗意而悲壮的创意。,种类繁多的蝴蝶带给人类翩翩起舞的欲望与遐思,美妙着每一个成长者的梦境。一只小虫作茧自缚、破茧成蝶的艰辛,诠释了成长的深层内涵,昭示出成长历程中必备的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恰是这种自我超越的精神,演绎出梁祝爱情结局的凄婉和美丽。/说到成长,不禁想起……现在想来,‘成长’要比‘成功’的内涵丰富得多。‘成长’则是一个有着丰富具象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集体,还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都意味着不断走向成熟。‘祝您成长’是对人的最衷心的至高祈愿。……芸芸众生,各有所成。平凡世界里的每一个平凡的人作着各自的茧,其中不乏一些人类的渣滓真正的作茧自缚而留下骂名。而真正的劳动者淌完最后一滴汗,消尽最后一滴血,灵魂得以轻松走进坟墓,升人梦中天堂,他们为了他人的幸福实现了自己生命的超越,人类文明就在这无数个超越的基础上进步了。,一位诗人那颗激越跳荡的心脏滴完最后一滴血的时候,突然想到,一只小青虫如何跨越生命中遇到的小河,那就是化蝶而飞。/一位音乐家受到诗人和那位文学家的启发,把自己一生的感悟融入一支曲子,这支曲子就叫《化蝶》。”
写读书心得。这是青年教师丰富自我生命内涵、快速成长的必要途径。无论是读教材,还是读与教材相关的材料,甚或是读学生,都必须用心去思考、感悟,去发掘那些最能展现生命智慧的文字材料的内涵与神韵,去努力发现学生的心智成长之需,进而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找到开启心智的最佳契合点,即把握了教育教学主题的关键词或是制高点。方向明确与目标准确定位的教学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
写教学心得。这是一个青年教师,一个健康向上的生命个体努力在自我生命进程中找到生命科学定位的有效途径,无论从自我“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每一堂课都有所思、有所得,这种日积月累、天天向上的过程,就是为自己的教师生命奠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