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04-04 20:1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

篇1

大自然的智慧(节选)

严春友

①人们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肌体上的一部分而已。

②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甲的苍蝇蚊子,还是乙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丙的星空,还是丁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多亿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像。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创造出这样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③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式,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人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人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人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人的思维即是宇宙的思维,人的痛苦即是宇宙的痛苦,人在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④这样看来,人类就只是宇宙肌体上的一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的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的身体一样吧。

1.按照文意,将下列4个词语分别填入第2段甲、乙、丙、丁四处。(只填序号)

A.美丽可人 B.不值一提 C.高深莫测 D.令人厌恶

2.第2段画线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3.第3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应怎样理解?

4.第4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5.上文阐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请从中选择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选自2003年安徽省中招语文试题)

[答题分析]

第1题考查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结合语境,领会并灵活运用词语是阅读的一项基本能力。此题只要把握住了"中心语"的特征,再选填其修饰语便轻而易举了。参考答案:甲D、乙A、丙C、丁B。

第2题要求为"中心句"找"支撑句",考查学生对"支撑句"的要点概括能力。从第2段来看,文章用了三句话从三个方面阐释"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表述时概括要全面,抓要点要准确。参考答案:①大自然使人体众多细胞分工合理并且相互协调;②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有感情会思维的大脑;③大自然创造了人体难以形容的美。

第3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词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辨析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特指义等等。参考答案:宇宙是通过人类来认识"欣赏"自己、表达自己的。(或:宇宙借人的眼睛来"欣赏"她自己,借人的嘴来"表达"她自己。)

篇2

一、高中语文阅读课堂需要智慧追问

现在提倡的课堂是教师组织与引导下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学习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升的生本课堂。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中就要思考哪些问题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会出现哪些偏差。如在《雷雨》中鲁侍萍的性格分析中,我们就教材上的一处鲁侍萍的表现提出这样的问题:周朴园把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给鲁侍萍,鲁侍萍为什么却慢慢撕碎支票呢?分析人物性格要通过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果学生没有从鲁侍萍的遭遇和前文的情节等方面思考,就可能得出鲁侍萍意气用事的结论。不管学生的理解出现什么样的偏差,都是他们的个性解读,我们老师首先要予以肯定。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分析,就需要追问――周朴园为什么给鲁侍萍五千元的支票?这样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大致理解出:是封口费,是收买的钱,是周朴园用商人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鲁侍萍的性格特点,学生多会得出“撕支票”表现侍萍的自尊,对周朴园的失望、憎恨,乃至与命运不公的抗争等结论。

可见,我们语文阅读课堂需要高质量的、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更要环环相扣、逐步加深,通过追问推进学生跨过浅层阅读,进入深层阅读思考与探究中;训练思维,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获得有效的文本阅读与分析能力。

二、高中语文课堂智慧追问的生成

追问是将有难度的问题降级,调整学生思维的方向,更是学生互动深入开展的手段。那么,怎么有效地实施智慧追问呢?

(一)精心预设思考生成,重视智慧引导

我们听名师上课总会感觉到课堂学习氛围浓厚,重难点解决是水到渠成的。其实,上好一节优质课的关键在于以生为本,要以学生学习状况为基础。如在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教学中,通过文中三处景物描写特点及作用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人生观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重难点解决要课前谋划,预设如何生成。一位年轻教师开设《我与地坛》公开课,他在第二处,即文中第五段的景物描写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快速阅读本处景物描写,分析一下分别描写了哪些对象,是怎样描写的?前一个问题难度不大,一般学生都能概括出来;后一个问题是描写方法的分析,难度较大,回答的学生只能从文中找一些重点词,答的不够精准。该老师可能课前没有意识到学生会不知道如何分析描法,结果课堂出现了冷场现象。这就表明教学预设不足,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缺少景物描写的分析技巧,这个知识点是需要老师进行补充的。可将景物描写方法和技巧讲解之后,追问如“停”这个字用的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这段描写中用了哪些手法让小动物形象生动的呢?如此,学生还能找到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知道分析描写及效果,获得描写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二)倾听反馈追问引领,凸显智慧剖析

篇3

一、 “点击”理性思维,擦出智慧火花

智慧,就是“异想天开”,就是与众不同,就是捕捉时机,就是高人一筹,就是深邃的洞察与思考,就是独特的建树与灵性。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做到既能让学生各抒己见,产生思想碰撞,擦出灵感火花,又能让语文课堂饱含真情实感,给人以精神寄托,成为启迪智慧的美妙家园,最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理性思维能力质的飞跃。

如在教学《鸟语》这一课时,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与鸟儿动听的交谈感染着他们,由动听到动心,他们也想尝试着做鸟儿的知音。于是,教师再次播放百鸟争鸣的音响请学生欣赏,并创设让他们表现的空间:听后把自己的收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种“有我之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放进曾经经历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以他们独特的心态聆听鸟语,并将他们的独特的感受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有的学生谈到“‘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这一句时说:“有一次,我考试满分,喜鹊枝头叫,仿佛在说:‘恭喜你呀,恭喜你呀!’所以我认为喜鹊真能给我们带来喜讯。”说完,他动情地朗读了第10自然段。

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寻找恰当的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表述:鸽子“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分明是催促我“多读点书,多读点书”。

有的学生说:上次过生日,同学们为我唱了这样一首歌“小斑鸠对我说:‘咕咕’,幸福,‘咕咕咕咕’,真幸福!你可真幸福!”这次听鸟语,我仿佛又听到这首歌……

孩子们尽情地渲染着,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理性思维端倪初现。

在上述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已默默地渗透到他们的心中,鸟能给人启迪、带来智慧和乐趣,还有哪些可爱之处?联系旧知,学生知道鸟儿是森林的护卫天使,是人类的朋友。爱鸟之情化为实际行动,孩子们有的写诗赞鸟,有的写护鸟标语,有的提出要为鸟儿护窝搭巢……声声鸟语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体现着孩子们心中的爱鸟情。

教学中,通过以情感为支点,让学生领悟文本,体会深意,让师生共性互动的思维火花随着不断行进的思考迸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 “点击”理性思维,激起“头脑风暴”

思维着的精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我们语文课堂应该而且也可以充满理性之光――思维。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理解,去拓展,真正体验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例如教《蚁国英雄》一课时,教师在充分渲染紧张气氛后,紧紧抓住“万万没有想到”,结合文中词句理解蚂蚁临危不惧的英勇行为,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入情入境了,他们都被蚁国英雄的献身精神和团结精神所感动,课文读得很动情,教学任务也基本完成了。可就在课结束之前,一个孩子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还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蚂蚁被烧死,却不去救它们呢?”

读过这一课的教师都曾思考过:作者及其周围的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观看蚁国英雄的壮举?为什么周围有那么多的冷眼旁观者,却没有一个人出来救火?作者能如此清晰地看到小小蚂蚁的突围过程,可见火势并不大,为什么不出手相救?却还在那里惋惜地想“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即便不是为了救蚂蚁,也不能见火不救、任其肆虐蔓延呀!

然而老师不想把自己的这些想法传达给孩子们。也许是出于对幼小心灵的保护,只要理解文中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让那些太黑太冷的东西离孩子们远一些吧。

但没有想到,学生竟提出了这个问题,更让教师没有想到,他的话音刚落,班上已是小手如林,看来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和思考。下面是他们争论的过程:

“老师,我来回答。因为作者和蚂蚁之间隔着熊熊大火,所以他不能去救蚂蚁。如果去救的话,他自己肯定也要被烧了。”

“我不同意。即使中间隔着大火,作者也可以先救火呀。只要把火扑灭,蚂蚁不就得救了吗?”

“是呀,旁边就是一条河,作者只要拿个脸盆或者提一桶水,就可以把火扑灭,救火不是很容易的吗?”(这孩子读书多认真呀,抓住了“临河”一词)

“我不同意,文中说‘由于游客的不慎’,还有‘巴西向导’,可见作者他们是出来旅游的。谁出来旅游会带着脸盆或水桶呢?如果要回到住的地方去拿,那又太远了,这就像人们说的‘远水救不了近火’呀。”

“是‘近水救不了近火’。因为水就在旁边。”

“即使他们没有脸盆或水桶,但出来旅游的人总带喝的水吧,大家都把自己喝的水倒下去救火,然而再用瓶子来装河里的水,不是也一样可以救火吗?”

“是呀。再说,火也不是一下子就烧得那么大的,如果一发现起火就救火的话,也不需要太多的水。”

“可是刚开始,他们并不知道有一群蚂蚁被大火包围了呀。”

“就算没有蚂蚁,也应该要救火呀。那些小草被烧死了,不是也一样很可惜吗?小草也有生命呀。”(这孩子把校园里的宣传标语都用上了)

“是呀,如果让火一直烧下去,火就会越烧越大,到时候被损害的东西就更多,说不定还会烧到树木、房屋。”

……

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牵动了全体学生,引发了他们的连锁反应,或是相互补充回答,或是充满爱心的见解,或是进行理性思考后的独特想法,思维在碰撞中被激活了,真正刮起了一场全体学生积极投入的“头脑风暴”。

这是一场没有结论的争论。不过,这又有什么要紧呢?结论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过程,这不是孩子们真实的生命独白与心灵的对话吗?这也是率真个性的凸显,更是生活的展示。孩子们的争论闪烁着思辨的火花,他们小小的脑袋瓜充满着这么多的智慧,这是多么可贵啊!学生的理性思维在不断延伸,认识事物、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同时,学生已经从情感探究的角度带着思考走向了理性的思辨,在这种情形下,思维触类旁通,表达顺畅通达,教学效果自然体现。

三、 “点击”理性思维,引发多元答案

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准确把握理性思维的脉搏是基础。对于文章作者而言,作者必须找到思维与情感的结合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引起共鸣。对教师来说,要把学生的理性思维与作者创作源泉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情感体验,而答案的确定性和一元性,往往会束缚视界的宽度和思考的强度。因此,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配合,在课堂中,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氛围,加深对文本已有情感、知识的调动,逐步产生认知,形成共识。

例如教《天鹅的故事》一课,教师抓住天鹅的叫声,在熟练阅读、读懂文章内涵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三次叫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这个练笔能帮助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促使他们更深入地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文本的深刻内涵,与文中的天鹅同呼吸,共命运。

第一次练笔是在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的情况下的叫声,这里的叫声,是在说什么,让学生展开联想,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比较活跃的。

第二次练笔是老天鹅把身体当成石头砸冰,其它的天鹅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后来,看到冰面塌陷,其它天鹅都加入其中参加破冰,这时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叫声,这里的叫声,它们又在呼唤着什么?

第三次练笔是它们结束了工作,昂着头,挺着胸,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这里的叫声又预示着什么?

以上这三次叫声的设计,能让学生对天鹅群的团结协作精神,对老天鹅顽强的毅力,以及甘于献身的精神进一步深入地体会。

请看学生练笔情况:

学生一:

第一次:唉,我们好不容易飞到这儿,可是没有吃的,我们一定要饿死了,这可怎么办呀?唉,唉……

第二次:天鹅们兴奋极了,喊道:“加油啊,我们要克服困难,加油啊,团结就是力量!”

第三次:天鹅们说:“哦,我们胜利了!瞧,只要我们齐心,就一定有回报。”

学生二:

第一次是绝望的叫声。它们好像在说:“怎么办,怎么办呀?难道贝加尔湖就是我们的葬身之地吗?”

第二次是希望的叫声。它们好像在说:“胜利就在眼前,我们闯一闯吧,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第三次是胜利的欢呼声:我们战胜冰面喽,有鱼吃喽。这可是老天鹅的功劳呀。看来,以后不管遇到多大的灾难,都要闯一闯,绝不能屈服在困难的脚下,受命运摆布。

……

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真正进入作品当中去,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解读,使他们与作品之间产生心灵的交流与碰撞,让孩子们通过读书穿越时空,叩问这些伟大的心灵和智慧。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机会,指导学生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从一定的高度提升思维的深度,追求表达上的完善,最终实现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与课文情境的完全融合。

篇4

一、探究性阅读中要找准探究问题

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首先得定好探究点,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所以探究点的设计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条件,一个好的探究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通过研究,笔者小结出了设计探究问题的几种途径:

1.抓住课文题目设计探究问题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可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纷纷提问:“这是谁与谁道别?”“文中的亲人指的谁?”“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再见的情景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情景的?”……这些问题或着眼于课题,或着眼于课文内容,或着眼于作者的写作方法,都是十分值得探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因此接下来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文本的阅读,到文中寻找、探究,然后汇报所得。

2.围绕课文主题设计探究问题

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就紧紧围绕“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主题进行问题创设:“论智慧和谋略,要给文中四个人物排一排顺序,你会怎样排?”“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投入阅读中,自读自悟,小组探究,加上老师适时、适度的巧问妙点,最后感悟到了隐藏于课文文字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对诸葛亮等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了。

3.巧用课文“留白”设计探究问题

教材因为受到篇幅和字数的限制,篇章内容往往从简,造成了文章“留白”的现象。利用这样的“留白”设计探究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写话训练。王崧舟老师在《草船借箭》一课中也运用了这种设计探究问题的方法。王老师在学生潜心探究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和诸葛亮那神秘的一“笑”的基础上,抓住此处的一个“留白”设定了一个探究问题:“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二、探究性阅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探究性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可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指导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学生的探究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的指导以学生的探究为目标。

因此,在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是全体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哪儿需要帮助,就应该出现在哪儿,不论是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中,还是在交流反馈中,教师的指导、帮助都应该无处不在。这些指导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更是引导学生很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1.探究性阅读能大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草船借箭》一文,在“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参考。王老师一开始引入课文后,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学生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兴趣,迫不及待地投入阅读中,从中寻找答案。经过一番交流后,学生们达成了一个共识――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四人中排第一。紧接着王老师又提出:“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诸葛亮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到底想到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环扣一环,下一个问题产生于学生对上一个问题的解决当中,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充满了探究的兴趣,驱动了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

2.探究性阅读营造了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

探究式阅读是在“研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陶冶情操、培养创新意识、优化整体素质的目的。探究性阅读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再一味依赖教师的传授和灌输。因此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施与者”,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引领者”。

3.探究性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一个个探究问题进行探究的历程,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提问、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如以下教学片断:

学生(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篇5

关键词:阅读课程;合作;开放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具体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何促成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和谐生成! 笔者认为:

一、引导孩子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阅读问题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教学《落花生》,教师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同学说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它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回答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二、肯定孩子课堂自主交流的阅读体会

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近年来,生本思想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可与重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发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用赏识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长期的发展,我们的语文就不会缺乏精彩,我们的学生就会充满灵动。我们的主体-----学生,需要教师不断地给予支持和鼓励,他们就会感受到学习的喜悦,母语的魅力的才会得以张扬。一位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老师让孩子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有的孩子说有一种悲伤的之情,因为这样的雄伟的建筑被破坏了……但有一个的学生说是一种高兴的心情,好多的学生都投来异样的目光,心想看老师怎么收拾你!而老师稍顿了一下,转而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从容的说出圆明园的建筑是祖国灿烂文化与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高兴!但到了近代由于清政府的无能才导致那样的结局,说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们必需记着前人的教训努力学习。课堂中一悲一喜的两种心情正是生本意识的课堂生成。

三、激励孩子参与阅读课堂有效互动

儿童心理学研究说明:小学生对事物、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与生俱来,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他们渴望轻松快乐地学习语文的故事情节,希望教师的课堂充满督智和幽默。因此,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去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带领他们去体验、发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博大内涵!特级教师孙双金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小眼放光,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口常开。这和孙老师课堂的督智幽默是分不开的。我们经常在他的课堂上听有这样的话“猜对了要表扬,猜错了也要表扬,表扬你的勇气”“展示你的不同,展示你的风采?”“你有一双慧眼,一双火眼金睛哟!”在创造轻松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学生的问题价值取向得到了培养。他在教学《三顾茅庐》时,一学生在解释茅庐时,把茅庐理解成了“茅房”,此时,孙老师面带微笑的指出不能丢掉一个重要的字“草”,应该是毛草房而不是“茅房”,孙老师和蔼的态度,机智的语言让大家在笑声中领会了课题的意思。

四、教会学生参与阅读课堂的有效合作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成员通过合作从对方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促成语文阅读教学的和谐生成!但部分教师仍有戴着脚镣跳舞的现象,有些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因害怕学生完成不了或不是固定生成的那样(或调控不当),当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讨论的问题刚刚深入,教师便中止了大家的学习,过早或有意提供以有的答案!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孙双金老师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重点强调了两个问题1、文中哪些地方写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2、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孙老师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组织了三个层次的合作学习:首先同位交流,其次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五、倡导语文阅读课堂更具个性化

(一)注重学生阅读积累具有个性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改的方向。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但是,现在的课内外衔接,要么放任自流、不作启蒙,要么横加干涉、强行填充,这着实是对学生个性的伤害。

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对科普类课文感兴趣,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就向他介绍一些科普类读物;一些学生对故事特别喜爱,就可以向他介绍一些童话名著;一些学生写作水平较佳,在鼓励的同时,可以向他推荐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使他有个比较、学习的机会。这样尊重个性、选择性的阅读,会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二)鼓励学生课堂表达更具个性化

篇6

一、思维能力的含义及内容

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和整个智慧的核心,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

思维能力构成了智慧的核心,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智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便无法形成智慧。因此,无论是获得“活的知识”,还是将知识进一步发展为智慧,一个人都必须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从2016年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看思维能力的考查

本文主要从全国Ⅲ卷语文阅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题来分析高考语文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一)考查思维能力的题型

1.阅读题中论述类文章继续加大对考生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阅读能力在《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主要分为“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考查考生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时应具备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剖能力、归纳整理能力、综合推断能力。从考查内容来看,今年的试题没有明确标识答题的信息区域,也没有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简单比对,而是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准确理解文意,侧重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

2.语言文字运用题注重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语言文字运用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2015年相比,今年的第13―15题是选择题,考查内容稳中有变,如成语题由考查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到单个成语的运用,语句衔接题由辨析不同句式到虚词的辨析运用。第16、17题颇有新意,删除了连续多年不变的仿写语句题和句式变换题,保留了补写语句的句子衔接题,新增了图文转换题。句子衔接题要求“逻辑严密”,较过去“语意连贯”的指向更加明确,要求更高,侧重考查考生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准确表达的能力,设题综合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3.注重比较阅读,加大了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第11(4)题:“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题目要求考生对两种态度做出选择并根据具体的事件进行探究性分析,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和对社会的洞察力。而2015年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第11(4)题“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同样是考查考生综合探究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由此可见,今年的试题在考查考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延续性。

古代诗歌阅读的两道小题皆为比较鉴赏题。一是比较分析两句诗的表达效果,如“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二是比较鉴赏诗歌的情感基调,如“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前者难度较小,可以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分析;后者是课内外诗歌比较鉴赏,难度较大。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考题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加了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二)考生答题实况分析及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

1.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力求“读懂”,培养系统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提炼观点,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注意文章前后、上下的联系,兼顾各方又不忽视细节,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结合,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这是系统思维的重要体现。

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6小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①。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生活也会②。因此,③,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题的考点为表达准确、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级。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整体阅读文本,从大处着眼,读懂语段的大意,把握核心话题。只有话题统一,表述才会合乎事理、合乎语境。其次,考生要注意题目中“逻辑严密”的要求,它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够衔接得上,并且句意连贯、脉络清晰,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解答时,考生要依据上下文的提示语和相关信息,分析得出其内在逻辑关系,这样就不难找到合适的补写语句了。

实际上,这段文字说的是太空垃圾问题,中心话题是“太空垃圾”,文段共有5句话:第一句讲的是太空垃圾的形成;第二、三句举例说明太空垃圾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第四句说的是太空垃圾威胁人类生活;第五句说明如何清理太空垃圾,按照“形成―危害―怎么办”的思路安排语段层次。考生依据语段结构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不难得出答案:①都变成了太空垃圾;②受到太空垃圾的影响;③如何清理太空垃圾。

考生在做这道题时丢分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抓不到语段的中心话题,如有的考生在①处填写的是“就会坠入地球内”“使太空遭受迫害”“严重污染太空环境”等。二是没有弄清楚句子间的语义关系、逻辑关系,如有的考生在②处填写的是“出现在周边的环境里”“遇到火箭残骸相撞的危害”“因车祸导致汽车报废”等,上下文语意不衔接。三是话题不统一,以③处为例,有的考生节外生枝,在③处填写的是“太空垃圾的清洁卫生及保护意识”“解决太空垃圾与生产垃圾”,有的考生则转移话题,在③处填写的是“报废物品回收保护环境”“如何清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回收太空的卫星”等。

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5小题,考查的是语句衔接的连贯性,也是考查考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题目不再是常见的多个句子排序的形式,更与2015年全国Ⅱ卷中出现的从语意相同但句式结构各异的四个句子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这种题型不同,而是要求选择恰当的虚词(关联词)填空。较之排序题,此题难度加大,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考查力度较过去有所加强。

关于语言连贯题的考查,无论是论述性文章还是说明性语段,考生在做题时都要先把握语段的主旨与中心,再厘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句子前后语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运用逻辑意义解析法,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行文结构之前后是否照应,这是解答句子衔接题的一个“杀手锏”。因此,教师在做备考指导时应进行适当的补充,加大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2.注重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培养综合分析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简言之,综合法就是“由因导果”,由已知条件推导出结果的方法;分析法正好相反,即“由果溯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少不了分析和综合,二者相互依存:没有分析,认识便无法深入,而没有综合,认识便无法提高。

下面,笔者以现代文阅读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3题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1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原题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是选项C。

题干表述为:“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文中与此相关的信息在第2段。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在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原文“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表明王国维并非讲不该疑古,而是讲过分疑古;后句也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为“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且前后句子不构成“如果……就……”的假设关系。可见,C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属于曲解原意、不符合逻辑。本题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句意,注意句子间语义及逻辑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3题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及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原题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是选项B。

题干表述如下:“‘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之所以……是因为……”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推断。题干讲的是“五四”之前未被广泛使用,原文却说“五四”之后解开死结而被广泛使用,这里需要进行反推。整体理解第三段的大意,得出“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的原因是:一,没有分而治之;二,没有将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成分用来证史或补史,而题干却归结为“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这在原文中无从推断,是一个障眼法,属于因果不当。考生误选最多的是选项C,“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的艺术表现手法差异并不重要”在原文中没有相应的表述,需要综合理解原文特别是第四段,才能推导出结果。本题难度较大,考生必须整体理解原文并进行适当地推断,方能排除干扰因素。

此外,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第12(1)题的选项A表述为:“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思想。”解题时运用“由果溯因”分析法,与原文进行对照,便能很快得出答案。

3.注重“图表―思维―文字”信息转换能力的考查,培养聚合抽象思维。聚合抽象思维是指先对感知材料有个总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一个理性成果。将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笔者以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7题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是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晚会的构思框架(见图1),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查考生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题目要求就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晚会的构思框架做一个阐释,实际上是将思维导图转换成文字,是对语言文字实用功能的考查。思维导图在2014年高考中就出现过,考生只要把握解题规律,难度并不大。

首先,考生需要整体观察图形,厘清图中各单元的层级(图示为两大层级),看清楚图形由哪些要素构成,明确各层级内各单元哪些是程序单元(通知动员、演出、评奖是程序单元)、哪些是内容单元(演出包含3项要求),厘清各层级单元之间的顺序。其次,考生要将这些信息按照内在逻辑关系(事理、时间、空间等),依次进行说明,简明连贯地进行表述,形成文字。参考答案示例:本次迎新生晚会由高二、高三同学排练演出节目,节目内容以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为主,形式不限。要提前通知各年级并动员相关同学积极参加,演出后进行评奖。

错误举隅:例1.迎新晚会的参演人员有高二、高三学生,演出内容以学习生活为主,形式不限,请大家相互通知动员到现场观看演出,最终晚会还会有评奖活动。例2.我们即将升入高二高三,请为新生举办迎新晚会,我们可以将你想要的内容表演出来,形式不限,选好参演人员,还有评奖老师,尽量做到学习和生活一起综合,迎新晚会要通知动员演出。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陈述对象(中心话题)不清,如例1中的表述对象为“参演人员”,游离了“迎新生晚会”这个中心话题;二是对中心话题理解不当,如将整个活动理解为是某一个晚上演出的3个环节“通知动员―演出―评奖”,或是例1中的“请大家相互通知动员到现场观看演出”,这都是错误的理解;三是各环节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规范的表述形式。考生采用总分关系、事理关系、时间顺序、多种结合(如参考答案是事理与时间顺序结合)等形式来表述,均可体现出条理性,但有的考生没能将构图要素的内在联系发掘出来,表述时较为混乱。

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广西)的图文转换题是:“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这也属于图(表)文转换题,体现了课标卷与大纲卷在思维能力考查方面的承接性。

综上所述,考生在做图(表)文转换题时,关键在于学会整体解读图表的构成,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它们所表示的含义,借助对应的图像(印迹)、结果(表值)的变化来推断其意向,揣摩图表的意义,揭示图表的实质,给图表下结论。这种题型侧重考查考生正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的能力,对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语文教学与高三备考建议

(一)加强有效阅读,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阅读能力是一种竞争力,信息获取能力也是一种竞争力,在碎片化信息时代,加强有效阅读是时展的要求。这两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中论述类文章的选文偏向社会科学类文章,倾向于介绍文化艺术类相关热点知识,目的是考查考生“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考生阅读这类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具有将信息与文字相互转化的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信息素养。

(二)注重整体阅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高中课改衔接

篇7

关键词:阅读;智慧;人生;社会

阅读,它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大门,让读者以自己的步调在里面自由遨游、丰富知识、广博见闻。走近阅读,阅读改变我们行走于生命长河中的方式。阅读,人人会读,但要读出境界与水平,就必须认清三个基本问题,即:阅读的本质是什么?阅读的功能是什么以及阅读有什么诀窍?

一、阅读的本质在于丰富人生,关注社会

优秀的书籍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通过阅读,读者与作者之间可以有着某种密切的默契和共识,也可以产生自己的人生感悟、见识和见解,从而达到精神的自我提升和生命价值的重新实现。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让我们视野开阔,思想深刻,让我们获取人生智慧,让我们丰富人生。

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有限人生,还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不断阅读、学习、思考和创新。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还可以了解世界、思考世界和指导人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阅读(认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和他人创造幸福,这就是阅读的本质意义。

二、阅读的功能

丰富的文化知识能使人自信、坚强、理智,而文化知识的贫乏能导致人自卑、粗鲁、怯懦。人们常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大家知道:知识大部分是通过阅读而获取的,性格基本上是由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来塑造的。我们可以归结出这样一种连接关系:阅读积累知识——知识造就文化——文化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清晰反映了阅读与人生的辅成关系。这就是阅读的功能与作用。

1.阅读是一个人求取知识、造就学识、增长见识的方法

阅读让我们与作者通过文字交流,将别人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激发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见识,增长我们的智慧和才干。一个人的知识要渊博、学识要系统、见识要精湛,这三个“识”都离不开阅读。一个人的知识面可能会非常“粗”,但是经过大学或自学某专业学科的系统学习,知识容易“细”,再加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个人的见识就会不断增长,也会愈加精湛。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由此看来,阅读是我们立足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行为,是我们提升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还往往能决定我们事业上的成败。在文明社会,无论中外,人类作为地球上高等级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其“身份名片”中的知识含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学识状态,往往标志着他的生命价格乃至生命价值,决定着其个体生存环境的优劣,发展空间的大小,乃至社会寿命的长短。

2.阅读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读书是一个修炼气质的根本途径。静心阅读和修身养性是相互关联的,阅读的过程是一种自我修炼和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的过程,以此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所以西汉文学家刘向有“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之说;宋代文学家坡更在《和董传留别》一诗中留下了“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经典名句。

文学作品的美绚丽多彩,让人心动神驰,引发和激励读者喜悦、热爱、欢乐和崇高情操,唤起读者美好的想象和向往,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并且,美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每一流程都凝聚着时代的印记,从《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到《济南的冬天》,从《洛神赋》到《雨巷》,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人们依旧会被其中所描述的美深深打动。

3.通过阅读获取人生智慧,提升探索、思考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奉献于社会

在当今时代里,阅读对于知识和信息的掌握是必要的手段,但对深刻的智慧之美的探寻更为重要。博览群书正是一个人汲取文化知识,丰富人生经验,获取人生智慧的重要手段。读书多,就意味着眼界更加的开阔,更加会思考问题,更具有创新精神。每当在阅读中明白一个道理,获得一种知识,就前进了一步。如果在阅读中受到启示,经过思考,产生了新的思想,就是有了智慧。一个人的知识王国和精神宫殿是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建立起来的,到了一定的时候,精神就可以上升到一个境界,做事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总理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能为他人为社会者必须有怀和大抱负。我们最大的见识就是要明白改变命运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做一个对时代有所贡献、对社会有用的人,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天职。

三、阅读有诀窍

当今信息社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的海量储存,既要读书又要读网,提供了人们阅读上无限的空间。但是,在如此浩淼的知识海洋中如何阅读、如何获取有用的知识,却是阅读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的如下观念也许能给阅读者一些小小的启示。

1.精读与博览相结合,有效地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

读书要讲精博。精博指精读与博览的关系,也是专与通的关系。在现代学者看来,一个人要有大学问必须“精博双修”,只精不博会一叶障目,而只博不精则好似“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古人常说的“学富五车”只是量的特征,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让阅读价值最大化,但必须进行理性选择,有所读有所不读。阅读不能不加甄别,不能逢书必读,而是要仔细甄选出各个类别的经典书目,巧妙阅读。在当今这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分清“精读”与“博览”的主次显得更为重要。那么,怎样做到“精博双修”呢?首先,阅读要讲究深度,要阅读和自己职业有关的书,要读深、读透、读熟、读精,而且要经常读,以便了解本专业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要重视经典名著和杰出人物传记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可以提升自我,让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很快得到提升;其次,阅读要讲究精度,应学会在书海中选择精品;再次,阅读还要保持密度,就是说真正的读书人读书是不分时间,不分黑夜白天,不分节假日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自己想读的书,做到手不释卷,博览群书。

2.知行合一,将阅读(认知)转化为真正的内在力量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读了很多书,有了很多知识,但人却变得迂腐、穷酸、软弱,看不到其智慧和力量,究其因就是没有掌握阅读的技能。新东方流传一句话叫做“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底蕴的厚度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第一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你的知识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就会产生智慧;第二就是多社会实践,多人生经历。把人生经历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结合起来就会变成真正的大智慧,就会变成你未来创造事业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和工具。现实生活中只有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即知即行,并把理念化为血肉,才能够使知识成为指导人生的内在力量。

3.批判性地阅读,谋求知识的应用价值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强调思考、评析的阅读法。阅读者,如果没有批判的勇气与智慧,就不会深化阅读、有所创新或突破。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应该是积极进取的,这就需要阅读者独立思考,需要通过批判与扬弃,逐步获得真知,而不是人云亦云,全盘接受。当今世界,面临浩如烟海读物的挑战,最重要的对策之一,是养成一种批判性阅读能力和选择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博士提醒人们,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所给予的现成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要注意培养批判文献、批判演讲、批判前辈的能力。所谓天才,他们无非是比一般人更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罢了。譬如大家熟知的科学家伽利略,他就是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学习前人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理论的,并在比萨斜塔做了著名的实验,让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同时落地。他就是依靠对自己知识与能力的自信,敢于挑战权威,求证真理。

4.创造性地阅读,担当创新知识的实践者

“创造性阅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一般阅读的注意中心是获取作者文本中的信息,创造性阅读则是要以一般阅读为基础,要在别人的信息基础上创造新信息或新构想的阅读。即阅读者能够在阅读之后,发现新思想,提出新见解,创造性地解决某个实际问题。阅读是发展创造能力的肥沃土壤,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人们从阅读到应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吸收到再创造的过程。新知识的创造者,往往就是科学的发明者、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因此,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5.充分利用图书馆,提高阅读效率,高效猎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主动成为信息和知识的主人,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谈到阅读效率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利用好图书馆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首先,图书馆具备丰富的文献资源及现代化的信息检索设备。读者在那里可博览群书,也可读到经典或学术价值较高的读本。还可利用其现代化技术与网络快捷的检索手段,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与知识;其次,图书馆的馆员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信息方面的专门人才,读者在这里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一旦掌握了情报检索的方式和途径,就可以更直接地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和信息,避免走弯路;第三,图书馆馆舍建筑、内部装饰等物理环境与一群群的求知者,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求知欲与探索精神浓郁的氛围里,读者会不知不觉融入其中,激发思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直接向别人学习经验也是有限的,但是通过阅读间接向别人学习则是趋于无穷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山一海绘出了知识的浩瀚,一勤一苦道出了读书的艰辛。我们必须将勤奋刻苦的态度以及知识改变人生命运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信条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让我们人生的见解和见识随年龄与学识的增长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篇8

[案例]《孔乙己》对话教学片断

师:我们的小说到这里马上就要结束了,但鲁迅先生在小说收尾处这样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有一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必死无疑。

师:噢?这么肯定?

学生纷纷说:种种迹象表明他必死无疑。

师:听听你们的高见。

(学生回归文本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踊跃,合作交流后积极反馈。)

生1:通过前后两次孔乙己外貌的对比描写,可知他已经死了,长衫是孔乙己灵魂的标签,是他赖以维持其虚荣心的标志,但最后一次出场时他竟然失去了长衫,这意味着他只能走向死亡。

生2:通过当时的天气状态与孔乙己的穿着可知他必死无疑。将近初冬,“我”整天靠着火,也穿上了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他难以捱过这一个寒冷的冬天。

生3:“哀莫大于心死”,前几次出场孔乙己已全力的争辩,拼尽老命也要维护他读书人的体面和尊严,但是在最后他连争辩的欲望也没有了,他的生命力已完全消失殆尽,只能带着无尽的悲哀走向世人为他挖掘的坟墓。我认为是社会的冷漠,周围人的漠不关心导致了他的死。

生4:从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也可知他已走向人生的末路,一个死要面子的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尽管被众人嗤笑,但还是趾高气扬地“排”出九文大钱,而最后一次只能抖抖索索的“摸”出钱,他如何生存得下去。

生5:一个品行比别人都好,不欠酒钱,不出一个月,定然将酒钱还清的孔乙己,而“十九文钱却一直未还”,后来连掌柜都懒得再提其欠钱一事,看来他一定已经死了。

生6:喝酒是孔乙己人生的一大乐事,但这样一个嗜酒如命,甚至甘受众人嘲笑的孔乙己居然不再来喝酒了,想来他已不在人世了。

(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反 思]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文素养;合作创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然而,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以知识的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必须充分重视阅读教学。

一、重视阅读意义,领悟书中智慧

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其初步的审美价值观。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章中包含着世间万物的形成变化之理、蕴含着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小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人生的丰富多彩和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为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

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和探索精神。鲁巴金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细细体味书中的智慧,于其中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来解决问题,由此锻炼了思维能力,学生的探索能力也有所增强,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设计合理策略,展现阅读魅力

阅读对于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学生不放心,常常以讲代读,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些教师则留给学生过多的阅读时间,对学生的阅读也缺乏管理,造成课堂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所以,语文教师要设计合理的阅读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感悟到阅读的乐趣,不断完善自我。

(一)营造融洽自然的情境

融洽自然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热情。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爱动、爱玩、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年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恰当而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

(二)注重情感经验的交流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与交流相结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举行阅读交流会,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感悟同大家分享。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展开阅读交流有利于学生彼此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

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途径。小学生的阅读教学还应该与实践相结合,来检验阅读取得的实际成果,感悟知识的魅力。教师可以开展朗诵比赛、作文竞赛和表演竞赛等,使学生于活动中加深对所阅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对语文的喜爱。

三、遵循教学原则,提高阅读效率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以上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还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增加阅读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遵循阅读趣味性原则,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如,进行《迷人的秋色》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大自然,切实感悟秋天的魅力,并让学生自己描写亲眼所见的秋色,再和课文进行对比,找出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进行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会增强学生的探索兴趣,课文的阅读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尊重个性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个人兴趣爱好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师应放弃以往固定答案的评价标准,采取多元评价体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学习《这条小鱼在乎》时,不同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看到了小男孩的热心、爱心和同情心,得出“我们要常助人为乐”的道理;一些学生看到了那个大人的无情,懂得了不要做那样的人;而另一些学生则看到了鱼儿的可怜,得出了“人类应该关爱生命,人要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而每个学生的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教师要予以充分的尊重,对言之成理的阅读感受都给予鼓励,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创新性思维。

(三)鼓励合作学习

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个人的思想和见解难免有片面之处,在与人合作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形成重组和再构建,使思想得到质的飞跃。同时,锻炼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完成某单元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以手抄报的形式完成关于本单元的阅读总结报告。每个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一份精美的手抄报,这样不但得到了阅读成果的交流,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增加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赵俊宏.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

篇10

想象在语文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有重要作用。阅读文学作品,只有借助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对文章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只有通过朗读与想象才能理解与感悟。同时对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想象也极为重要,因为在信念、理想的形成上,想象都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这样说,有想象参与的思维活动,才是真正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的核心。人因为具有思维能力,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改造世界;人因为具有思维能力,才能在社会中把握正确方向;人因为思维能力,才能创造出人类特有的灿烂文化和高度文明。自古以来,人们都很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应同步进行。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要让学生养成思考习惯、多问为什么、敢于大胆质疑。这三者是学习中思维活动的基本要求。学问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爱迪生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巴尔扎克也说过类似的话:“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在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一方面要敢问,一方面又要大胆质疑。如果没有质疑精神,学习就不能提高,科学就不能进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人类就不可能进步。“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这里着重谈谈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学习中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思维的发展。知识之间存在着“渗透”和“迁移”,每种旧知识都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每种新知识又是在旧知识基础上获得发展。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因此,也称“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语文课堂中的词语联想、作文题联想、修改文章、设计标题、语意发挥、寓言解释等,都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创造是智慧之最。创造性是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也是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才是高度发展的智力。创造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乃至有独到见解;二是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三是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具备好奇、探究、质疑和标新立异的精神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