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平庸满分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1:0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拒绝平庸满分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现炒现卖
新近发生的事情或新生事物能给大脑以新的刺激更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吸引其眼球,同时也能显示考生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热血青年。选用这方面的论据有下列两种途径:
1.关注现实,从生活中选材
当今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鲜事例层出不穷。比如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故事生动感人,细心体察,深入挖掘,就能采摘到真情的花朵,提炼动人的论据。又如家庭生活中,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温馨无比的爱意,酸甜苦辣的悲欢,只要用心发现,就会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不由想起早上过来赶考的路上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曰“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杂乱,而自有一种粗犷邈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只是一种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失去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木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能是蝼蚁。
“不由想起”两段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于鲜明对比中突出作者的鲜明立场:拒绝平庸脱颖而出,甘于平庸成为蝼蚁。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对接热点,从时事中选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材要有时代气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着时代的节拍。为此,考生要多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栏目;多读《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等报刊,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开阔视野,开拓选材空间。比如“网络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保护”“绿色工程”“捐助”等题材,都是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关注的,可以从中搜集论据的。
二、旧瓶装新酒
有些老材料虽然广为人知,但人们未必深入探究,全知其意义,因此只要能巧妙找出新角度,证明新用途,给人新启迪等等,则同样能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能显示考生高人一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1.把老材料写深刻,让人读出新思想
同一个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看可能体现不同的内涵,难得的是,当大家都熟悉的材料,我们却能论证一个想不到的观点时,就能使材料显得深刻起来,能让人读出新滋味。例如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片段:
人本裸地来,但有人却不肯裸地去,非得在世间留下点什么,争点什么回去。也因此,他们再也回不到他们的原点,他们原本的纯真已被功名利禄吞噬掉。这时,需要我们大胆放手。学一学陶潜,把功名利禄当做浮云一般。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回到原点,回到深山,去过一下那早出晚归、悠然自得的生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回到原点,守好你的本真。
这个片段巧妙地演绎了大家熟悉的陶渊明的故事,并且联系现实,以哲学思辨的眼光,指出“悠然”生活的“本真”意义——回到原点。达到了旧例出新意的目的。
2.把老材料写具体,让人读出新信息
人们不喜欢老材料,主要是因为其内容本来就知道。如果把老材料写具体,呈现给读者不熟悉的细节,对读者而言,那些自己不知道的细节,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例如2011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低姿态的高贵》片段:
你可知中国画史上最著名的画、书、印“三绝”的齐白石也是一位低姿态的谦谦君子。文人相轻是同行的通病,而他却永怀谦卑之心,以低姿态视之。张大千办画展时,他第一个去捧场,他崇拜同行的三位画家,以诗明志:“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如此低姿态,令人佩服,更令人肃然起敬。大师的风范并不在于他强势的外表与斐然的成绩,而在于他成熟的外表下,有一颗饱满充盈的种子,圆润晶莹,能够在人间深处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发芽,开出饱满的花来,骄傲地绽放着人生全部的光荣与信仰、繁荣与梦想。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88-01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教师一直要求学生多阅读,特别是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但是高中学生课业重、时间紧,难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所以,在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来构思高考作文。
一、教材中人物及其事迹的应用
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都可以当做高考作文素材。语文教材里所选的文章都是文学的精华,因此在构思高考作文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引申和挖掘这些文章中的精华。
在高中课文中出现很多人物,如司马迁、陶渊明、鲁迅、史铁生等,他们都是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高度是我们所敬仰的,他们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我们要学生掌握他们的生平事迹,概括他们的人生思想,然后把他们的人生事迹和思想融入到我们的高考作文当中。例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期待成长》,我们可以引用勾践期待成长为一代帝王而卧薪尝胆的努力,可以引用鲁迅期待国家成长而产生的“彷徨”“呐喊”进入作文。2011年高考广东卷作文《回到原点》,可以引用司马迁、陶渊明、鲁迅、史铁生等人都是为了回到人生“真、善、美”的原点而孜孜不倦地奋斗。2011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拒绝平庸》,平时授课时,就可以告知学生,几乎所有的历史名人都是拒绝平庸的典范。历史名人对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材料亦可用于2011年高考重庆卷作文《情有独钟》。在平时作文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作者和文中出现的名人事迹进行归纳总结,关注名家对名人的评价。
二、教材中诗歌的运用
在教材中出现的诗歌,是语言思想的精髓。恰如其分地把它们运用到作文当中可以有妙笔生花的效果。诗歌在作文中的运用可以分为两种,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所谓直接引用就是将诗歌直接引用到作文当中。例如2010年高考辽宁卷《取舍》话题,就可以直接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人生一世,舍,要“舍”得干净、洒脱,决不拖泥带水。所谓间接引用就是将诗歌间接灵活地引用到作文当中。例如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全文以《琵琶行》作为行文结构转换的标志,同时将考生的成长过程有机地结合于其中,文章散得开,收得拢,是诗歌间接引用的典范。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要尽量背诵课文诗歌名篇名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教材中现代文的应用
教材中现代文篇目众多,特别是散文具有优美的语句、严谨的逻辑、深邃的哲理、闪光的思想。这些现代文,不管是文章的结构还是内容都是高考作文良好的素材。例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谈谈你对常识的经历与认识。可以直接引用《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也有美,残缺也是美,维纳斯正是缺少了双臂,才显得如此秀丽迷人。不要为自己的某些缺陷难过,也许你的缺陷,会促使你奋进,促使你成功。”还可引用《项链》的材料,例如:“我们常常嘲笑和指责路瓦栽夫人贪慕虚荣,为了一夜风光而吃了十年的苦,但是,路瓦栽夫人有的优点我们不一定具备,你看,她知道事情不可能挽回时,毅然勇敢面对困难,辛苦十年还清债务,我们中的一些人,还不一定做得到呢,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和赞扬吗?”
四、教材中典故及注释的应用
学生学习课文时容易忽视课文中的典故和注释,教师应该提醒学生,这两者都可以拿来作为作文的素材。例如《滕王阁序》的典故和注释就是极好的作文素材。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其已九十高龄,不能再为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此典故可用于2011年高考安徽卷作文《时间在流逝》,亦可用于江苏卷《拒绝平庸》。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个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因此,告诉学生,在运用典故时一定要熟悉教材典故的来龙去脉及其本质,找出与作文的切入点,达到综合灵活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篇3
【关键词】阅读积累;占有素材;底蕴;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54-0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意思为“水是虚柔的,因而有了波纹;木质坚实,因而能在枝上开花结果:文采是依附于实体的。”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曾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义·文理》)刘勰的“木体实而花萼振”,说的是文章好要言之有物。章学诚把“言之有物”看作写文章(立言)的首要问题,是对材料在文章写作活动中的地位的正确定位,可见,他们都强调了积聚、占有材料地位的重要性。聚材是写作的第一步。有“物”方能使文章内容充实。
松鼠能安全过冬,是因为它储备了丰富的食物;蜂蜜能够酿出甜蜜,是因为它采集了大量的花朵。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松鼠和蜜蜂一样,在占有一定数量的素材的基础上,善于选择,巧妙运用,从而写出立意深刻、内容充实的文章来。
一、广泛阅读拓视野,灵活引用增底蕴
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获得考场高分作文的重要手段,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必然首先要大量占有材料。而阅读是学生获取材料的最主要途径。博览群书,能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积淀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欣赏文人雅士的诗词,我们会为他们巧妙的构思、华丽的词章而感慨;回想帝王将相的业绩,我们会为他们勃勃的雄心所折服;聆听英雄侠士的故事,我们会为他们舍生取义的行为而倾倒。如果我们在高考写作中很好地运用这种阅读积累,将这些内容加以打磨,纳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就一定能充实文章的内容,让自己的文章底蕴深厚,文采斐然。
占有材料之后,写作中要学会使用。比较容易上手的就是引用。
第一、古代诗词巧引用。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如果考生能巧妙的使用,将会让考场作文活色生香,蕴味绵长。
第二、古人名言巧引用。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丰富文章文化底蕴,使文章熠熠生辉。
第三、名家典故巧化用。“援引典故,诗家所尚”,从古至今,用典都是诗文创作的重要方式。由于用典是“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就是因为它能使文章厚重起来,历来为众多阅卷老师所赏识。
第四、伟人事迹巧引用。考场作文恰当地引用天才与伟人的事迹,展现他们宝贵的精神品质,不仅可以使论述有理有据,论点鲜明有力,而且可以让文章在“星光闪烁”中拥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品位,从而让文章出类拔萃。就拿2011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来说,考生就可以引入天才与伟人这方面的素材。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都能“拒绝平庸”走向伟大。没有拒绝,他们就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可能去刻苦地钻研某个东西;没有拒绝,他们就不会从很平凡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不会取得伟大成就。把这些典型的素材植入文章中,文章就会在真实、充实的同时更因为名人的光环而引人、感人。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精析细思挖得深
契柯夫说过:“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要观察一切,思考一切”。满园的鲜花,在牛群的眼里只是饲料,因为它们只有本能,没有思考。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果考生能从平常的一枝一叶中看到蕴含其中的本质,精确分析,细心思索,发掘出动人的美来,就会让文章充实而深刻。因此写作需要具备从枝叶中感悟生命,从沙砾中打磨金子的能力。要让材料在本质上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这就要学会分析和运用材料,善于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平凡中寻找不平凡,这样文章才能做到具体而充实。
2008天津市高考作文题《人之常情》,从内容上说,这个题目略嫌廓大空泛,可能会让很多把握宏大题目缺少经验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只从通常的亲情、友情、恋情、师生情等方面立意难以脱颖而出拿到高分。相反,对“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进步的做法进行剖析批判,从表象中挖出本质,从常情中挖出不寻常,都能构思出不错的主题来。而且本题目重点不是考察学生文史的积累、学识的素养,而是考察考生体味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的能力,这在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之后,也对考生的深层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拿高分就要挖得比别人多比别人深。
三、情以物迁抒性灵,言为心声贵写真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春花夏木秋风冬雪,总能让学生在一种特定的环境里引起特定的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个人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书,其中的悲欢离合酿成了人生的精彩。人是有感情的,这就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我们平时一定会有许多的快乐和忧愁,有许多让我们看到就能“心旷神怡”或“感极而悲”的事情或景物,在与父母、同学、老师以及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刺激我们敏感的神经末梢。如果我们在高考写作中,在素材的运用中融入这种个人的情感体验,抒写自己的性灵,我们的作文就能做到内容充实,情感动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写物,要忠实而不造作;抒情,要真挚而不虚假。抒写真挚的情感,才能更文章有信度从而赋予文章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甚至冲击力。考场作文要想博得老师青睐,就应该写自己的心灵体验,抒发真挚的情感,反映生活的真实底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文章方能称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