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节的小诗范文

时间:2023-03-29 16:5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教师节的小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教师节的小诗

篇1

关键词:体育课改;学校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55-01

长期以来,如何在学校教育目标中摆正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技术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迫切需要从时代的高度对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的相互关系作一个教育哲学层次的深入研究。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制订学校体育方针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确定课程改革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此,如何理解与处理好体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着社会、学校对体育工作的具体态度,而且还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改革。本文运用哲学的方法论,谈谈应该如何理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与关系问题。

1.教育的构成

这里的教育构成通常是指教育目标中所包含的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现代,随着社会生活和人生需求复杂化及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领域日趋拓宽,过去的那种过分倾斜一育或二育的现象早已不合时宜了,现代的教育即使涵盖德、智、体、美、劳仍然不意味着把应实施的教育包容在内。此外还有各育交叉衍生的,如心理卫生、青春期咨询与指导,以及作为各育共同基础的劳动教育等。因此,当前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标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改革学校体育、加强学生生存教育的几点设想

2.1 学校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7 年5 月《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因此,学校体育工作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2.2 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6 个方面,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人的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对人的生存能力、生存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许多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游戏的性质,能够激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如果想达到任何一种运动项目的较高水平,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设定运动目标,通过艰苦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通过运动中的合作、对抗与竞争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对竞赛规则的遵守,增强自我控制力,并在比赛中体验成功与挫折。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够促进学生生存技能的学习,建立正确的生存价值观。

3.体育教育之问题

当前,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成为社会有用之材、“以人为本”的教育。学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行政应扮演体育教学舞台的导演角色,然而,慎重地敲开现实学校的大门,空气中迎面扑来的是充满“应试教育”的浓欲味道,诡异变质的体育教育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3.1 为了应负每年升学考试,学校不得不忍痛割爱,违心地将体育(包括艺术教育)无情地从课程表中删除了一部分,或是被一些主科课“借用”和取代,或是有其名无其物,甚至许多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别出心裁地制订了两张或多张的课程表。在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的缺乏现象十分严重。在中学个别体育教师被挪为他用,在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学校领导大多随意任用某位年青教师兼教体育,甚至是班主任兼上本班体育课。因之教学专业不对口,其教学质量显然是非常低劣的。

3.2 学校体育设施贫乏,这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学校经费不足引起的。“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的思维定势,无疑使广大农村学校在体育器材的更新和添置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各种体育器材的不足,常常导致教学内容的单调和呆板,造成本来就营养不足的体育教学,处于半瘫痪或自由放任的状态。由于学校资金的有限使用,体育教师极少有机会外出参观学习,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使教学环境封闭,教学方法陈旧,造成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严重下降,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枯燥、呆板、毫无生气的体育课堂教学,丝毫满足不了现代孩子活泼好动、乐于接触新生事物的口味。

篇2

【关键词】小学 班级管理 惩戒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23-01

一、惩戒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目前,在教育界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过分强调了正向教育方式在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尊重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放弃对学生进行以放弃反向教育方式为主旨的所谓“无批评教育”。在这种氛围下,学校和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时,只能采取消极的管理方式,对学生必要的批评教育没有了,教育和管理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也使得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教育标准,无法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甚至被遮蔽和搁置起来,更谈不上及时纠正了。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学生的缺点不断放大,最后可能会促使其犯下严重的错误。尤其是小学生还处于建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极易在未来的人生中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重视实施鼓励等爱的教育的同时,还应进行科学合理的惩罚教育,从而实现对小学生更有效的教育。

二、正确认识惩戒教育

惩戒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戒,与奖励相反,它是通过对违纪者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愉快的刺激,强制性的进行约束,减少甚至遏止违纪者不良行为的发生。由于在以往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不少教育工作者滥用惩戒教育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因此形成了现今人们对惩戒教育的反感,无法对惩戒教育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与体罚相比,惩罚教育有本质上的不同:

(一)出发点不同

惩戒教育是根据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及班规班纪,通过常规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强制性的纠正,是基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其进行的教育措施,主要起到的是对学生的教育和警示作用。而代表体罚,则是有悖于伦理道德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错误手段,对学生会产生身心方面的严重伤害。惩罚教育是在学生、教师、学校三方的共同约定下进行的,而体罚则只是教育者的个人情绪体现。

(二)表现不同

惩戒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具有教育意义的包括精神和行为上的处罚,其教育行为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而体罚则涉及到了对学生身心的侮辱和恶意侵犯,是违法的行为。

(三)性质不同

惩戒教育是基于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的合理合法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法治”手段。而体罚则是从国家法律到教育体制都严令禁止的有悖于文明的违规教育方式。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关心学生,对于有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教师有义务进行制止,同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并造成对学生的侮辱和恶劣影响,学校或相关行政部门应对其进行行政处分或解聘处理。由此可见,惩戒教育是基于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的合理合法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法治”手段。而体罚则是与体罚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三、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恰当地运用惩戒教育

在日常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惩戒教育是必要的,但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正确、恰当地运用惩戒教育,却是一个大学问,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一)惩戒要有章可循

在日常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惩罚教育,首先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国家进行有效管理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班级管理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班规”。需要注意的是,“班规”的制定必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应该组织全班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在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后方可确定并执行,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规则是集体意志的概念,尽可能的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且帮助教对违反班级的正常管理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惩戒教育并不是“铁腕”手段,而是教师和学生集体意愿的表现。

(二)惩戒的方法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惩戒权 ;惩罚

在现实教育生活中,教师惩戒权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一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惩戒无度或惩戒缺失两种失范行为。惩戒无度是指惩戒不当,没有掌握好度;惩戒缺失是指有的中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行使教师惩戒权,导致教育惩戒的实际缺乏。[1]因教师惩罚行为而导致的学生人身权受损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引起的各种教育或法律纠纷越来越多。许多人甚至认为教师对学生实施惩戒就是对学生的体罚,到底何为教师惩戒权?教师行使惩戒权的注意事项?如何保障惩戒权?是目前需要研究的紧迫问题,也是本文力图想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惩戒权的界定

近年来,媒体曝光的恶性体罚事件,使公众出现了“惩罚”“惩戒”不分的局面。那么这两者间有何本质性的区别呢?

体罚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惩:处罚;戒:防备,警惕,就是说通过处罚来警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依法享有的专业自包括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和自身的进修培训等方面。其中教师的指导评价权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一项特定权利。其基本内容包括:有权对学生采取包括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等教育措施,并依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学生的品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等内容。惩戒权具有双重性质:一是具有公权力的性质,二是具有职业性权利的性质。因此,作为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施加某种影响和控制,做出职责范围内的专业行为,是教师的职业性权力之一,也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必要的权力之一。[2]

本人认为惩戒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达到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改掉错误并不再犯错误的目的。而教师惩戒权即是教师依法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利,这一权力是随着教师专业身份的获得而取得的。可见教师惩戒权是教师教育性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权力主体是教师,相对方是学生,所针对的是学生的不合范行为,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二、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行使

(一)中小学教师行使惩戒权之前

1.应事先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学生的越轨行为必须是违反了符合正当价值要求和合理社会规范取向的校纪班规,且其越轨行为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影响了其他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对其实施惩戒。

2.要分析学生违规行为产生的后果、造成的影响及其程度,再决定惩处的方式和程度。因为学生的违规行为可分为故意违规和无意违规两种,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惩处时,必须考虑其实有意还是无意。

(二)中小学教师行使惩戒权之中

1.教师要向学生明示必要惩戒的理由且惩戒必须要有教育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及其危害,知道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弥补过失,从而甘愿接受教师的惩戒教育,需要谨记的是教师不能情绪性或恶意性的直接行使惩戒权。

2.应秉承客观,平和的态度处理问题。身为教师首先自己是有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高素质人才,不得因学生的性别、成绩或家庭背景等,不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其造成心理创伤。

(三)中小学教师行使惩戒权之后。教师应当努力做好教育惩戒后的开导和鼓励工作。帮助受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注意学生的后续发展,给予及时的指导关怀。不能因为学生受到过惩戒就人为的歧视对待,个别学生实施惩戒后,教师不得对外公开;与此同时,作为父母的一方也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这样既达到惩戒目的,又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保障

中小学老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这时学生的独立思考体系还没有完全成熟,承受能力弱,世界观、人生观容易发生扭曲,这就赋予中小学教师更大的责任,需要其树立自己的形象,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但是仅靠教师的力量去维持惩戒的环境是不现实也是不公平的,惩戒氛围的维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一)规范惩戒权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治教。教师惩戒权在我国法律中依旧是空缺,只有关注并完善惩戒权立法,对惩戒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明确规定教师惩戒的事由、惩戒的边界、具体的惩戒措施以及惩戒权滥用的后果和所取的救济途径等,才能使中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个事先的判断,从而保障教师有法可依,使惩戒环境有效发展。

(二)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地位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要落实《纲要》指出的,中小学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这才能使义务教育教师的地位和福利待遇得到重视、提升。

(三)在中小学师生间设专门的中介。中小学生的叛逆厌学心理,以及教师的期望效应,使两者很容易起正面直接的冲突,造成紧张的局面。这需要我们专门的中介教师来约束学生,从而避免教师与学生的正面冲突。比如在英国,设有惩戒室,学生犯错误,教师就请你到惩戒室去,由专门的教师依照不同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这种方法也值得我们效仿。

(四)让家长参与教育惩戒中来。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家庭和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关键场所,对其成长的影响也是最大。所以家长如果能适时和教师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并与教师达成培养学生的共识,参与到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惩戒中。这对惩戒环境的有效维持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篇4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什么是媒介素养,为什么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媒介素养教育的结果。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谈“媒介素养教育”,但对“媒介素养”概念的认识尚未完全一致。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1993年,美国媒介素养全国领导会议将媒介素养界定为“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2]我国学者张开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所需的知识、技巧和能力”[3]。复旦大学张志安博士则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对媒介素养的定义为“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

透过关于媒介素养的不同表述,我们可以得出:媒介素养表现出的“是人们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4],要求人们应不仅能够批判地接收、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并能够使用计算机、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工具来制作、传播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阅读、理解、积极合理地运用大众传媒,制作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发展自我。

二、我国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从中国期刊网上登录的文章情况来看,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1997年,2002年以前主要为国外经验与理论的引入,2003年以后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快速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开始进入实践环节。如复旦大学开通了媒介素养专业网站,卜卫在中青网开设了“媒介课堂”专栏,上海交大、山东师大开始面向非专业学生设置传媒素养课程,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还增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硕士专业。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大中小学都没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呢?

1. 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多重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下,升学率往往成为评价中小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提高考试成绩上,教学课时也多向语、数、外、理、化等主科倾斜,地理、历史等传统副科以及新增的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大多流于形式。在当前教育评价指向不变的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难以获得足够的重视,哪个学校还会“傻”到费时耗力地搞媒介素养教育呢?

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对媒介信息没有给予合理的定位。许多教师和学生虽然承认媒介信息良莠不齐,但常常认为自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会受到媒介左右,所以没有接受媒介教育的必要。而且,很多教师认为媒介是“恶之首”,要求学生远离网络、电视、电影等,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在于运用媒介的是有思想意识的人,应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青少年运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因噎废食。

2.缺乏有关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的规范

当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只是在部分大学以专门课程形式展开,关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等研究相对较为匮乏,而这已成为影响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3.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和条件的欠缺

媒介素养属于一种文化素养,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或接触媒介时间的累积而自动成长,相反,在媒介素养缺乏的情况下长期接触媒介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媒介的影响作用,形成一种无意识的“媒介主流观”,盲目、被动地为媒介所左右。现有的中小学教师基本都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甚至一些教师已经被媒介所左右,缺乏高质量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是中小学普遍面临的现实。另外,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各种媒介应用实践,如通过实践办报纸、制作电视新闻、网络信息管理等,通过媒体实践了解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选择媒介信息,运用媒介为生活服务,而这些又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普遍缺乏的。

三、对我国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1.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

第一,媒介素养已成为传媒时代每个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与素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提高个体选择、认识、解释、应用媒介,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更是规范社会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第二,媒介素养属于一种文化素养,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才能提高,因此应将媒介素养教育整合到素质教育的框架中,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给予切实落实。第三,青少年心智发育尚不完善,最易为媒介所左右,同时也是最易接受教育的时期,因此中小学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师应该摆脱“媒介为恶”的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提高选择、分析和应用媒介的能力。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所建议的,要树立适合孩子的计算机教育观念,不要怕孩子利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要帮助孩子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网上安全规则,指导孩子采用过滤软件,鼓励孩子使用做出安全承诺的网站,对孩子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判断信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5]

2.规范、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关于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组成,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各有差异。高等教育阶段所开设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以及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只能作为我国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参考,绝不可照搬。要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确定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一方面,透过不同学者对媒介素养概念的表述我们可以从中把握媒介素养的核心内涵,从而寻求组织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覆盖的领域,总结提炼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积极参考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先进经验,例如英国媒介素养课程内容涉及报纸、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杂志、漫画、手机等;加拿大安大略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对低年级学生,重点帮助他们理解媒体内容不等于显示内容,如动画任务是想象出来的,魔术是某种特殊效果的产物,广告和电视节目是有区别的;对中年级的学生,重点帮助他们直接辨识、评价媒体中关于他们的内容,帮助他们抵制和驱除媒体带来的恐惧,使他们健康成长;对高年级的学生,重点帮助他们关心时事以及把握机遇。[6]

其实,规范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前提是清晰准确地把握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只有明确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意义,才能够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安排。

3.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

尽管我国还没有在中小学全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但在引进国外理论和经验的同时,人们已经开始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讨论。例如,媒介素养教育不能仅仅教授学生进行媒介解读与分析的技巧,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当学生们能够自己拍照、自己摄像、自己制作网页、自己报道新闻时,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批判能力的消费者”。[7]另外,接受媒介教育的学生对于媒介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对于某些方面的了解还超过了自己的教师,因而媒介教育活动应该采取互动式教学。还有学者具体提出了“启发诱导式”“自主性的学习”“体验式学习”“省思认知”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媒介素养不仅包括个体选择、解释、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利用媒介生产、传播信息的能力,因此实践应用是媒介素养培养的必要途径。这要求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要开展丰富的媒体实践活动,包括办刊办台、设计各类宣传海报、开展读书活动、学习网络知识、邀请媒体资深业者授课或做讲座等,让学生广泛接触媒介知识和参与校内外主流媒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以获得关于媒介的切身体会。需要注意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追求统一的解读标准,教师要掌握多元咨询评估观点的方法。

4.提高教师媒介素养的措施

首先,教师应加强媒介素养理论学习与媒体实践。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应掌握媒介知识,了解各种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与规律;要积极投入媒体信息传播实践,如利用互联网接收、评价、创造、传播信息等,这有利于帮助教师深刻体会媒介再现现实、重构现实的功能,认清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判断媒介信息的多重意义,与媒介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以及在工作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成长。传媒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与外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如今的青少年在使用大众传播媒介获取信息、传播新闻或观点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父母亲以及老师”[8]。1983年英国教育部在报告《大众电视与学童》中提出,“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检查电视并与年轻人一起讨论电视”。[9]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也是优化校园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手段。

再次,在全面提高现有教师队伍媒介素养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如果师范生不重视媒介素养、不具备良好的媒介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很难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对青少年实施媒介素养教育。高师院校应该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保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还应加强与大众媒介的联系,为师范生媒体实践创造机会,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台、校报、校园网等校园媒介,打造师范生媒体实践校园平台,使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媒体实践中,了解掌握媒介信息的传播过程和规律,提高科学解读和利用各种媒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4]王倩.媒介素养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2]Aufderheide,P.National Leadship Conference on Media Literacy:Conference Report[R].Aspen Institute,1993.

[3]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99。

[5]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DB/OL].(2010-10-02).省略.

[6]张志安.解读媒体素养教育[J].传媒观察,2005,(4).

[7]蔡骐.论媒介认知能力的建构与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1,(5).

[8]张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误区与实践平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6).

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量出现的高校学生诉高校的诉讼纠纷案件,其实质是高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的权利之间的争议,如何更好地用法律来规范和协调学校的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关系已被提上日程。高校管理权和学生权利之间冲突产生的根源主要为传统学校教育管理的绝对权威,学生权利意识与法律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教育法制与教育体制存在缺陷。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学校管理权与学生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冲突。我们应多管齐下,化解学校管理权与大学权利之间的矛盾冲突。

近年来大量出现的高校学生因学位、学籍、学费、纪律处分等原因诉高校的诉讼纠纷案件,其实质是高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的权利之间的争议。如:1998年,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田永状告母校管理不当,滥用职权,不颁发其毕业证、不授予学士学位,侵犯了他的受教育权和名誉权。1999年7月,北京大学96届博士毕业生刘燕文经过近三年的奔走终于将母校北京大学诉上法庭,理由是北大滥用行政管理权,不颁发毕业证书、拒绝授予博士学位,侵犯了他的权利。1999年10月,湖南外语外贸学院六名学生将母校诉上法庭,理由是学校公开了对他们的处分,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分析以上这些学生诉高校的案例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一方面反映了一直处于被管教地位的学生其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觉醒和提高;另一方面暴露了学校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观念、体制和实践方面的滞后和弊端,也反映了学校管理关系和教育秩序的欠规范以及现行教育法制的缺陷。传统的理念中,学校拥有绝对的管教权威,致使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矛盾与冲突在这种权威下被掩盖了起来。法治理念的进人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使得高校管理的实践进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旧观念的碰撞和权利冲突。学校的教育管理权与学生的权益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如何更好的用法律来规范和协调学校的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关系已被提上了日程。

一、冲突产生的根源

(一)传统学校教育管理的绝对权威

传统的学校的教育管理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权利,这是基于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管理与服从的不对等的教育法律关系而言的。这种关系的存在深受“特别权利关系”理论的影响。特别权利关系理论起源于19世纪君主立宪时代的德国公法学,是指国家或公共团体等行政主体,基于特别的法律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对相对人有概括的命令强制的权利,而另一方面相对人却负有服从的义务,例如国家对公务员,国立大学对学生等。特别权利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特别权利关系中,无论该关系是强制形成的,还是当事人自由选择的,当事人均不享受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实行法律保留原则。当事人不得利用普通的法律救济渠道寻求法律救济。行政机关可以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直接根据自己管理的需要,规章或指示命令,安排和规范这种关系,不受法律约束。在我国大陆的法学理论中,并无明确的特别权利关系的概念,但是具有特别权利关系特征的管理关系却实际的存在着。例如: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关于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提起的诉讼。再如,根据我国的《教育法》,学生除依据其第42条第4项的规定,当“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时,可“依法提起诉讼”外,在具有特别权利关系特征的学校管理关系中,亦缺少明确的司法救济途径。长期以来,高校基本上处在一种无讼的状态下。人们一般习惯性的认为,高校对学生的奖惩是高校当然的权利。很多学者认为这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特别权利关系理论的影响。再加上中国的传统,自古以来,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师生关系都是一种不对等的管教关系。基于此,学校天然拥有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权力,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应服从和遵守。这是传统上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基本点。特别是在教育国家化后,管教权从父母手中的一种私权转化为国家掌握的一种公权,学校作为国家教育权的实施者获取了管教学生的绝对权威。

(二)学生的权利意识与法律意识的觉醒与提高

随着中国的整体的法制建设的发展,中国的法制已经进人对人的权利进行确认的时代,整个社会法律意识都在不断的提高。人性的尊严正在从一种潜在的需要迅速成为显性的需求,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更是越来越追求教育领域中的人的权利的平等,越来越看重人的选择的自由,也越来越重视教育活动中对人的尊严的确认与维护。近几年,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地一些高校中,学生纷纷自发组织成立了以维护学生权益为宗旨的学生权益维护机构。浙江大学学生权益服务中心在2000年11月对5000余名在校学生进行了学生权益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没有了解学校各方面政策的权利,应提高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学生应有参与协商、制订“综合记实考评”的方法的权利;学生应有投诉、申诉的权利;学生应有自由选择学习科目和任课教师的权利等等。这些均表明学生的权利要求逐步提高,权利范围也将逐步扩大。

另外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在向大学生教育收费的过程中同时形成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契约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已不再是以前的纯粹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同时也具有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变更使大学生向有着绝对权威的学校争取自己权利的时候更是理直气壮。

(三)教育法制与教育体制的缺陷

近几年来,以《高等教育法》为标志,高等教育从无法可依到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使高等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和高校管理的重要方面有了法律的依据和保障。但是,目前这些法律还均属于宣言性立法,条文过于原则,实体性和程序性的规范较少,学校、老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确,三者各自的权利、责任尤其是学生的责任和权利不明确。而呼唤已久的《学生法》、《校园法》等等配套法律迟迟未能出台,一套完备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远未建立。这些年满十八周岁的又不同于普通社会公民的在校大学生有多方面无相应的法律来规范、约束其行为,调整其各种关系,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时不时地陷人被动和无奈境地。由于高校权利不明确,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和学校具体管理实际需要制订的相应管理制度,无明确的法律依据。一旦学校与学生对簿公堂之时,学校难免面临败诉的难堪局面。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规定是依据1990年原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订的,十多年来从未修订,其中有的规章制度与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相脱节。高校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对高校办学自主权存在错误的理解,对学生管理的随意性较大,不注意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仍存在权大于法的观念,依法治教的意识不强。有的高校对于推荐保送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荣誉称号的授予,助学金发放等方面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对于受处分的学生,拒绝听取学生的辩解,随意加重对学生的处分,限制学生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同时国家的教育法规和学校规章也存在冲突与矛盾,具体表现为:一是下位法与上位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作为规章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与作为法律的《婚姻法》之间的关系,是下位法与上位法的关系,下位法的规定不能突破上位法的规定。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不准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内容违背了《婚姻法》规定“婚姻自由”原则,必然造成对学生婚姻自由权的侵害。加4年“五一”前后,全国首位公开举办婚礼的在校大学生新娘—天津师范大学某女生,引起社会的颇多关注。尽管在校大学生结婚被新婚姻法允许,但却与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规定有冲突。对此,学校言语谨慎而表情尴尬。网二是学校内部的自治性规范性文件中的有关规定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如前的田某案,学校根据其制定的《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的规定,给予田某退学处理,并据此不发给田某“两证”。但学校的规定与原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有关内容相抵触。三是一些教育管理法规规章中的一些规定不符合法治精神。如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规定,有各种恶性肿瘤、血液病的高考生,不能被普通高校录取。这一缺乏道义性和公正性的规定势必侵害对这类考生平等享有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权利。

二、冲突的表现形式

学生享有的权利可分为两类: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前者如受教育权、隐私权等,后者如申诉权、被告知权等。在我国高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实体性权利还是程序性权利,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与保障。这就造成了学校的管理与学生权益之间的冲突。

(一)高校管理权与学生的实体性权利的冲突

1、高校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

所谓的受教育权,是指受教育主体公平、公正地普遍享有各种类型和各种形式教育的权利。团在实体法上,我国《教育法》第42条明确规定了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其中前四种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可称之为法定的受教育权利内容。即:(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而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对学生的受教育权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目前,高校已经普遍实行收费制度,学校仍然对交费上学的学生实行“家长式”的管理,学生专业的选择,课程的设置,奖学金的发放及宿舍的安排,都由学校统一裁决。学生的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对学校的监督评价权都被学校不同程度的忽略。更为严重的是,高校在行使自主管理权时,对于如开除学籍、退学以及拒绝颁发学位证学历证等使受教育者丧失受教育权利及有关学生重大切身利益事项的处理中,不受任何法律法规约束。在一些高校一次考试作弊就可以开除一个学生的学籍。高校这种无约束的自主管理权,以绝对的权威压制了学生的权利的实施。

2、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

以湖南外语外贸学院学生诉学校侵犯隐私权为例,该院3男3女6名大学生几次被发现酒后在宿舍同寝,学校按校规对6人分别做出了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的处分,并对他们的行为在全院的男生大会上提出批评,以达到教育其他学生的目的。随后6名学生以院领导在无任何实际依据的情况下,公开他们从谈情说爱发展到越轨,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名誉权。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有权制定一定的规章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有义务遵守,若违反则应按照规定受到学校的处分,这是无可质疑的。值得质疑的是学校应不应该为了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将被处理学生的隐私公开宣扬出去。在我们高校的管理过程中经常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学生作弊或违犯学校其他的纪律被学校在公告栏上公布,在大会上点名批评,或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学校的各个单位,学校的这些作为是否构成了侵犯学生隐私权和名誉权呢?

(二)高校管理权与学生的程序性权利的冲突

高校依法行使自主管理权对违纪学生作出处理时,缺乏符合法治精神的正当程序是高校诉讼案反映出来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学生诉高校案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在于校方的处理程序过于简单,操作也缺乏透明度。高等学校作为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教育单位,它对学生做出的处罚也应当受到《行政处罚法》的约束。依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听证程序的规定,“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要求:一是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要在程序上平等对待当事人各方……二是重大的行政行为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公开;三是涉及到相对人权利有重大影响时,应启动听证程序,保障相对人有发表意见、进行申诉和辩解的权利。重实体轻程序是我国法律的一大传统,这一弊端在高校学生管理法规中明显的体现出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对刘燕文案的判词说明了这一问题:“因学位委员会做出不予授予学位的决定,涉及到学位申请者能否获得学位的权利,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在做出否定决议前应当告知学位申请者,听取学位申请者申辩意见;在做出不批准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后,从充分保障学位申请者的合法权益原则出发,校学位委员会应将此决定向本人送达或宣布,本案被告校学位委员会在做出不批准授予刘燕文学位前,未听取刘燕文的申辩意见;在做出决定之后,也未将决定向刘燕文实际送达,影响了刘燕文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或提起诉讼的行使,该决定应予撤销。”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在处理程序过程中的不严密现象。大多数处理程序是:学生违犯某项校规,学校要求本人做出检查,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依据某项管理规定,提出处理意见报主管领导审批,然后张榜公布。至于处理过程中依法应当履行的法律程序,如调查取证、告知和听取申辩等程序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三、冲突的解决策略

(一)坚持依法治校,树立法制精神和维权意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法治精神和维权意识,体现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创造体现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让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现代法律意识、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依法保护自身权利、参与学校和社会事务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受教育的权利,鼓励学生积极维护自身的权利,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与受教育权相关的各种正当权益。

(二)加强和完善高等教育立法,建立尊重学生权益的学校管理制度

为了尽可能使所有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及相互间的权利义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和运作规范,必须对现有法规进行清理和修订,尽快出台保障学生权益的《学位法》、《高校学生条例》等法规,强化程序立法,及时进行有效的立、改、废的工作,建立完备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

篇6

关键词:教学管理信息系统;B/S三层模式;对象关系映射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0-0000-02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MIS Based on B/S Model

Nie Jienan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School of Humanities&Information Management,Chengdu610083,China)

Abstract:EMIS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an ensure to keep the consistence of the data generated in proces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realize the grading share of the information instead of papers,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dur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students’administration can be standardized through computer and network 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universities’ education,this thesis is an introduction of how to develop the B/S three-tier architecture model of EMIS by Object Relational ORM.

Keywords:EMIS;B/S;ORM

教学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它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按照总体设计、分布实施的原则,建立基于Internet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一、技术基础

(一)B/S三层模型

三层B/S(Browse/Server)模型从逻辑上划分为表示层、实体层和数据存储层三个不同的处理层次,如图1所示。处于第一层的表示层,B/S结构的客户层只保留一个Web浏览器,主要负责人机交互。处于第二层的是实体层,它可以根据其处理的具体业务逻辑不同而分为多个应用服务器,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Web服务器也位于这一层,主要负责对客户端应用程序的集中管理。处于第三层的是数据存储层,由数据库系统和遗留系统组成,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组织、数据库的分布式管理、数据库的备份。

(二)对象关系映射(ORM)

对象关系映射(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简称ORM)是一种为了解决面向对象与关系数据库存在的互不匹配的现象的技术。系统建立基于ORM技术的中间件层来实现与数据库之间的交互。建立中间件层的好处是与关系数据库的相关操作是通过ORM来完成的,交互的只是类和对象,所以系统可跨数据库运行,而在更新表结构的时只需更新数据库表本身所映射的对象,应用系统与数据库之间无必然联系,使得应用系统在不同的关系数据库平台时间移植更简单。

二、系统实现

系统主要分为10个子模块,分别是:系统用户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模块,教学计划模块,学籍管理模块,排课管理模块,成绩管理模块,考试事务管理模块,选课管理模块,教师管理以及办公管理。

以下具体说明如何利用ORM技术进行系统与数据库之间的交互,实现教学资源管理模块中教室的查询功能。

(一)中间件层中的EntityObject、RetrieveCriteria类

1.EntityObject。

EntityObject类是一个抽象类。属性IsPersistent确定一个对象它已经存在于持久机制中还是新创建的,决定在保存对象时生成insert还是update语句。

EntityObject实现了三个方法―Save()、Delete()和Retrieve(),通过它们应用程序开发者不需要知道任何关于持久策略的知识就可以将对象持久化,只需要向对象发送这些消息,而对象自己完成其它的事情。

2.RetrieveCriteria。

该类封装了一次获取一个或多个EntityObject对象的行为。它的主要构造函数有:RetrieveCriteria(Type classType),classType是EntityObject派生类的Type对象,需要获取多个User对象时,classType就为typeof(User);AsCursor()返回一个ObjectCursor对象;AsDataTable()返回一个DataTable,DataTable的列分别与User对象的属性一一对应。

(二)具体实现

首先在界面上获取教室查询条件数据(如容量、校区、类型等),再将这些数据按照格式校验以后传到实体层,由实体层中的QueryClassRoom()函数来处理,并返回一张DataTable的表格,并将表格按默认的视图绑定在web层的DataGrid上面,实现数据的展现。用户通过浏览器可以查询到默认视图下的教室数据。

QueryClassRoom()函数如下:

public static DataTable QueryClassRoom (string name,int capacity,int area,int type,bool enable)

{

RetrieveCriteria r=new RetrieveCriteria (typeof(ClassRoom));//获取一个或多个classroom对象

//Select*from k_classroom Condition c=r.GetNewCondition();

//用于限定选择对象范围的条件

if(name!="")

{

c.AddMatch(ClassRoom.NAME,name);//模糊匹配

}

If查找条件合法

c.AddGreaterThanOrEqualTo(ClassRoom.CAPACITY,capacity);

c.AddEqualTo(ClassRoom.AREAID,area);

c.AddEqualTo(ClassRoom.TYPEID,type);

c.AddEqualTo(ClassRoom.ISENABLED,"是");

return r.AsDataTable();

QueryClassRoom()函数用来返回一个数据表里的按条件查询的数据,即通过用户的条件来查询满足条件的教室列表集合。首先返回一个ClassRoom的对象集合,并且通过Condition的方法来将查询条件载入,最后返回满足条件的一个数据库表r.AsDataTable(),返回后的数据表绑定在Web层的DataGrid中。展示给提出请求的用户。其中数据库的相关操作都通过RetrieveCriteria类的构造函数RetrieveCriteria(typeof(ClassRoom))通过中间件来完成。

三、结论

(1)将多层软件架构的理念运用于系统开发设计中,有助于系统整体分类处理;(2)采用模块共用技术,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便于开发;(3)系统分层处理,将便于以后系统扩展和变化;(4)采用ORM的中间件系统,提供了可以跨数据库平台的一种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迪克松高级编程:编程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30

[2]Robison w.c#开发人员手册.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戴伟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陈育德数据访问技术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

[5]王茜.B/S三层架构模式的使用分析.企业技术开发,2009,6

篇7

一、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

沟通是人类行为的基础,是承接人与人心灵的桥梁,有了良好的沟通,教学就会畅行无阻。与学生谈心沟通是教师的必修课,如果方法适当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即使花更多的精力却收效甚微甚至会走向事情的反面。因此,如何在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找到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那把钥匙,是提高教学效果成功的秘诀之一。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学生的基础家庭状况,这样在学习中根据不同的状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让学生喜欢你,信任你,最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二、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设置

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就像是前进路上的指路明灯,有它的闪烁与指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教师手中的方向盘也就有了“准星”。怎样才算是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呢?新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只有注意到这三个层次目标的有机结合,才算是确立了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那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才算是一堂完整、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师用这堂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但是我们应该在教学目标设置过程中注重目标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且不可追求高、大、全,目标过高,学生有可能根本无法达到,失去了目标的实践性;目标过大,则显得空洞,无内容缺少具体的东西;目标过全,则在教学过程疲于应付 ,最终显得得不偿失。

三、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过程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知识的传授以教材为中心,对教材的处理,应注意既不能脱离教材,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发挥,使其更加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切不可为了实现过多的教学活动而简单地处理教材。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不妨带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入课题,进一步学习要解决该问题的基础知识,可能效果更佳。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要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

课堂学生活动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从而构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课堂,创造适宜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

学生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多样化和实效性,要让所设计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

五、要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在新课改中,倡导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倡导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体现如何让学生去探究,如何才能走到探究的最佳效果。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要加以点评,切不可只探究而不点评,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也就逐渐失去了探究的动力,且在探究活动中滥竽充数,因为,探究结果的好坏显得无关紧要。因此在课堂上要提高活动效益,开发多种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发展、个体潜能得到释放,从而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六、要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还指内心体验与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而且还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改的一个核心内容,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中设置了情感价值观目标 ,而在教学法中却又忽略了,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法中只是提到了情感价值观目标 ,却不将其进行突破和发挥,从而失了我们“教书育人”中“育人”的核心目标 。

七、要注重课件的制作

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加强,多媒体已经更多的运用于课堂之中。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而不能把教学活动的中心放在多媒体设备上。在课件的制作过程要突出高效和简洁的原则,不要让每一个幻灯片上都是满满的,好像显得内容充实,却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余地。同时,课件制作过程中不要加以过多的与教学无关的声音和动画,这样虽显得画面丰富多彩,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八、要注重教师个人素质的体现

篇8

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初中招生进行了改革,生源划片,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1.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生理、心理变化较大,管理难度增大;2.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学习困难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大;3.“两极分化”提前,流失学生增加。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小学生进入初中和初中教师接任初一后,“师与生、教与学”双向适应较差,其原因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从教师角度看:初中教师相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大,学历较高,有居高临下之势;但由于他们对初一新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和管理方式,以及农村的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多,对学生往往估计过高,教育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以致下力不少、收获不大。从学生角度看: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后,心理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幼稚性等错综交织的状态。他们从小学进入初中,眼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门数多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天天跟班盯班,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差异趋大,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学习规范等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落伍,出现滑坡;特别是少数学生由于接受的信息量少,知识面较窄,基础不扎实,顺利完成初中学习生活的跨跃难度就更大。

解决这些矛盾的钥匙是搞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

初中一年级的起始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一、建立真诚的沟通渠道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和心理都有发展,从生理上来说进入了青春期,从心理上来说他(她)们已认为自己是大孩子,有了一定的主见。从空间上来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化了,他们寻求新的集体并且要在新的集体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老师们应充分重视这一系列情况,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爱护他们,同他们建立真挚的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而达到心理上的沟通。在升入初中学习以后,要给孩子们上好至少一堂有关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辅导课,消除孩子来自发育阶段由于身体的变化而造成的莫名的恐惧或自卑心理。 转贴于

二、提前进行小学与初中的对接工作

利用学生对新知识新环境的好奇心理,在小学毕业前夕,可邀请初中的老师到学校来从正面给毕业生介绍介绍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给孩子们讲讲升入初中后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把小学毕业生的家长集合起来,请初中的老师给家长们讲讲孩子读初中后,作为家长该怎样合理引导孩子顺利迈入新一级学校的学习;小学毕业班的老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初中学习的有关内容的介绍,或者带领小学毕业班学生到初中实地参观参观,提前对初中生活有所感受。参观的内容可以是听听课、听初中生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跟初中的学生座谈座谈等。暑假中,还可安排小学毕业生就近参加一些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教师间要加强交流、讨论

初中、小学的任课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互相听听课、评评课,让双方都能了解一些教学上的情况,吸取一些教学上的长处,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方法的调整。其次,学校每学年可以邀请有关专家为老师、学生、家长上上课。对老师上课的内容可以是解决初小衔接问题的一些实质性的方法和理论指导;对学生的上课内容可以偏重于心理辅导和有效性学习方法这一类的;对家长的上课内容可以是如何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的。另外,小学的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做好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初中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不急于求成而破坏学生在小学里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性的逻辑思维,然后对小学的教学方法采取逐步扬弃的方式。

四、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

篇9

【关键词】高职师资存在问题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37-01

一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重要意义

明天的竞争决定于今天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而教育的成败首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结构及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教育的新跨越,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人们最关注的是在这种快速发展下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而教师素质结构是教师教育研究的着力点,教师素质结构是否合理,对于教师能否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把握教师素质结构的组成,深入研究教师素质的合理结构,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确立教师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美国学者归纳出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所具有的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亲童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考虑学生的需要,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进步。二是安全感。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自信和随和以及由此形成的教师威信。三是个人组织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学组织、班级管理、课业规定等方面具有使学生可以接受的能力。综合能力更多体现在魄力和态度上。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知识面广、文理兼容的通才教师越来越少,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自然科学知识有余而人文社科知识不足,虽然有着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但诸如语言表达、文学欣赏等文科技能则相对较弱。

我国学者叶澜提出未来教师的理想风格应是:“对人类的热爱的博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

三 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

教师的教养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正确引导、激励、优化、塑造上,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培养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严格磨炼自己,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做到要能教人以道;教人以知识,教人以智慧,教人以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年龄尚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书育人。

2.学科知识及拓展的素质

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才能培养造就出一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完整的行为能力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较高道德水平的高素质学生。

因此,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本专业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全面了解本专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应拥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主题鲜明、简明扼要、富有条理、生动有趣地把学习知识和经验方法尽可能有效地教给学生;同时,要对知识进行组织处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应站在科学文化的前沿,避免思想陈旧、知识老化,在教学内容中有效地融入学科新成果和新信息,扩大学生眼界,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

3.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的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于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对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了解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了解现代的教育理念、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使之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便于互相交流和借鉴,而且可以极大地开阔教师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师要成为既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有一定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科研人员。

4.信息技术能力素质

篇10

【关键词】 全程式健康教育; 逍遥丸; 产后抑郁症; 临床观察

Full Program of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Xiaoyaowan to 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Efficacy/ZHANG Xin-rong, ZHU Gui-zhong, HU Wei-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5):115-11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 control method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Method:180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were given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 in conjunction with full Xiaoyaowan the 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compared with 90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with conventional maternal education.Result:The whole program of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maternal depressive tendencies Xiaoyaowan th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ventional maternal education group, the former EPDS average score was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latter(P

【Key words】 Full program of health education; Xiaoyaowan; Postpartum depression; Clinical observ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Yunche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Yunfu,Yufu 527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5.040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一般在女性产后6周内发生,以抑郁、悲伤、沮丧、易激惹、烦躁为主要临床表现,重者会出现幻觉或自杀等症状。国外报道PPD发生率为10%~30%,根据流行病学资料,PPD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0%~17%,居高不下的发病率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1-2]。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健康教育、孕期及产后心理干预、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等,各种疗法都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3]。笔者近年来一直在观察运用全程式健康教育结合中成药逍遥丸的方法预防和治疗PPD,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云城区人民医院、郁南县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孕期系统检查并分娩的产妇18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年龄21~36岁,平均(24.15±5.17)岁,有妊娠并发症的53例。选取非系统产检的孕产妇9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1~34岁,平均(25.10±5.15)岁,有妊娠期并发症的26例。两组孕妇的年龄、孕次、高危因素、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对象在第12周前建产检卡,孕妇无智力障碍,无精神病史,意识清醒,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备正常的知识学习和接受能力,无家族遗传性精神病。

1.2 干预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全程式健康教育结合逍遥丸进行防治。

1.2.1.1 全程式健康教育方法 (1)个性对待妊娠并发症孕妇:把有妊娠并发症和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列为重点教育对象,强化产前检查,根据不同病种采用集中授课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孕妇的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健康指导[4-5]。(2)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对生男孩有强烈的愿望的孕妇和家属,宣传正确的生育观念,重点做好丈夫和长辈的思想工作,教育亲属摒弃旧观念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减轻孕妇的心理压力。(3)分娩前教育:孕妇入院待产后,医护人员深入了解其心理,系统收集资料进行评估,针对孕妇的思想顾虑,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介绍待产相关知识并教会产妇学会放松的技巧。(4)分娩过程中的教育:对产妇及丈夫进行宣教,强调和谐的夫妻关系对分娩和产妇、婴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由有分娩经验和临床经验的助产士、产妇的丈夫一起陪伴,为产妇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和生活护理,并给产妇按摩、讲解分娩过程,传授分娩过程中呼吸的配合和躯体放松技巧,指导产妇进行放松训练以缓解产妇的阵痛。(5)产后教育:产后进入爱婴区后,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或护士给产妇作产后健康指导,传授母乳喂养及育婴知识,根据产妇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干预,解决产妇的合理要求,尽量减轻剖腹产产妇的伤口疼痛。(6)家属教育:向产妇的亲属说明产褥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需要家人从生活上给予细心的照料、关心,以保证其充分休息。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充足、类型多样。重点指导其丈夫及时转换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尽量多陪伴产妇。

1.2.1.2 逍遥丸的服用对象与方法 (1)服用对象:出现下列5条或5条以上的症状(必须具备①②)的孕妇或者产妇及时服用逍遥丸。①情绪抑郁;②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③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④失眠或睡眠过度;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⑥疲劳或乏力;⑦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⑧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⑨反复出现死亡想法[6]。(2)服用方法:逍遥丸(国药准字Z41021831)按照说明书服用,8丸/次,3次/d。

1.2.2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方法进行干预 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健康教育,从产检建卡时进行健康教育,每次孕期检查时及产后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要求最少进行1次孕期健康教育,产时1次,产后1次。

1.3 评价方法 (1)在孕妇怀孕的第12周,产妇分娩后的第6周,让研究对象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自我评价[7]。按全国常模结果(以1~5的5级评分)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筛选为阳性。SCL-90的评判标准:3分>因子分≥2分,为轻度症状;4分>因子分≥3分,为中度症状;因子分≥4分,为重度症状。(2)产妇分娩后的第6周运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两组进行评价[8]。根据EPDS量表评价标准:≤5分,无或极轻微产后抑郁;6~8分,轻度产后抑郁;≥9分,中重度产后抑郁。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观察 观察组的孕(产)妇的整体精神状态要优于对照组,其中有8例孕妇在产前出现符合用药标准的抑郁症状,服用逍遥丸,平均服用时间为(15.00±4.50)d,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后停止服药;5例产妇在产后出现符合用药标准的抑郁症状,服用逍遥丸,平均服用时间为(16.50±5.30)d,症状全部得到有效缓解,3例产妇抑郁症状痊愈。

2.2 两组产后SCL-90各因子阳性症状例数比较 两组孕妇在怀孕第12周运用SCL-90进行评价,发现两组的因子分均小于2,即未检出阳性抑郁症状的孕妇。分娩后6周,两组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症状患者检出,其中总均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其他阳性症状两组的产妇均有检出,但是观察组的均分均低于对照组;此外,对照组患者还检出有敌对、恐怖、精神病性阳性症状。见表1、表2。

2.3 两组EPDS评分结果 运用EPDS量表进行评价,观察组平均分为(5.10±1.42)分,对照组为(6.85±2.7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抑郁情绪是孕妇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主要产生原因如下:女性孕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心理应激期,其体内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孕妇的情绪,还会因激素的变化导致各种妊娠反应而影响情绪;此外,孕妇对胎儿的担心、家庭尤其是配偶的关心、对怀孕的态度和心理准备等因素也会导致孕妇的强烈心理应激反映,而产生不良情绪,伴有怀孕并发症的孕妇这种影响更加明显[9-10]。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相差较为悬殊,根据国内外研究统计,3个月内发病率为10%~20%。研究表明,产前焦虑症状会明显影响产后情绪,具有产前焦虑的孕妇患产后抑郁症的几率会增加3倍,产前抑郁是发生产后抑郁的最强预测因子之一[11]。因此,产后抑郁症的预防需要从产前教育、早期识别和护理干预等多方面进行。产前对孕产期知识的宣传教育及产时优质、周到的服务能够有效增强孕妇自然分娩的自信心,有利于消除孕妇分娩过程中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很大程度上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12]。

因此,笔者在临床一直非常重视预防孕妇发生产后抑郁症,一旦发现孕妇在怀孕期间有抑郁倾向立即给予有效地干预,减少其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研究表明,全程式健康教育从孕期初次建卡时能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得产妇得到更多的孕期保健知识,帮助孕妇减轻怀孕期间的压力和紧张、恐惧情绪。产后是产妇抑郁发生率最为关键时刻,产妇此时更加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全程健康教育通过定时电话随访及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宣教,能更有效的观察到产妇有无抑郁倾向,如存在抑郁情绪即在早期进行有效地疏导和中成药的干预治疗,避免抑郁进一步发展。进行母乳喂养、产后饮食、运动等方面知识的指导,有利于帮助产妇尽快顺利进入母亲角色,使产妇得到更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从而减轻心理压力,预防或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而一旦发现有抑郁倾向立即给予有效的中成药干预,防治病情进一步恶化。

逍遥丸是逍遥散由煮散剂演变为丸剂而成,由当归、白芍、柴胡、白术、甘草、茯苓、煨姜、薄荷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养血调经之功效。张华东等[13]认为逍遥丸治疗抑郁症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等优势,而且不良反应少而轻,治疗依从性高,复发率低。临床研究表明[14],孕妇和产妇服用逍遥丸并无不良反应,是治疗孕期和产后妇女抑郁症状的较好选择。

因此,全程式健康教育能为产妇提供科学有效的孕产健康知识支持和指导,有利于预防和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还有利于改善产妇的产后负性情绪[15]。当发现孕妇有抑郁症状时,除了心理干预意外,运用逍遥丸等不良反应少的中成药进行辅助治疗,不仅能迅速改善其抑郁情绪,而且能有效防止抑郁症状的进一步加重,有利于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芝文,李秀娟,王小燕,等.产后抑郁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767-3769.

[2]韩思敏,许波,何文静.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59-60.

[3]梁宏峰,张浩,马秀岩.综合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作用之初步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9):190-191.

[4]陈建英.全程式健康教育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4):457-458

[5]黎艳,李莉,汪晓红,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率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10.

[6]孙丽萍.氟西汀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32例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41-42.

[7]黄艳苹,李玲.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5):366-371.

[8]郑少雄,黄恬,邹晓琴.产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的评定及结果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6,6(4):236-237.

[9]饶朝霞.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28-29.

[10]王英芳,杨勇超.全程式的健康教育在产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852-4854.

[11]陈娜.产后抑郁症病因分析与评价量表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8(4):915-916.

[12]吴文清,忻剑云,刘利华,等.产后抑郁症、焦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3,4(6):421-424.

[13]张华东,苏慧.帕罗西汀加逍遥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3):4060-4063.

[14]裴艳霞.论逍遥丸加减临床应用的新功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