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半命题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22:1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想起了半命题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想起了半命题作文

篇1

其实用好语言并(取得发展分)不难,这里我仅提出两招与同学们探讨。

例文一天凉好个秋

秋雨淅淅沥沥地洒着,把心情淋得湿透。我走在路上,又想起了伫立在卷首的刺眼的分数,一滴一滴的水珠在脸颊上流淌出痛感。

进门。吃饭。出门。赶回家吃晚饭的程序简单而机械。我开始平静地报出了自己的成绩,而后,夺门而逃。可身后传来母亲“天冷了,加件衣服吧”的话语。不知怎么的,此时,异常冷静的我却头也不回地低吐了“不要”二字,然后顺手抓起墙上的雨披冲入雨中。不回头,不想回头,也不敢回头。我怕看到母亲失望的神情,也怕她洞察出我的伪装的坚强。

刺痛感的液体,积蓄在视线之上。路上的风很大,吹破了我弹指可破的镇静,也吹乱了满卷的红叉。她一定很失望吧?西风紧,雨下得大了起来,我单薄的身体逆着风险些跌倒――深秋,真的来了。

不知在哪条路上落寞地走了多久,手心冰冷地丧失了温度。原来有时候多件衣服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远处,教学楼里灯火通明,我却一人咀嚼着悲伤――我有点胆怯了。

“你终于来了,就穿这么点衣服,怎么会不冷?”很吃惊,抬起头,见是母亲。她在校门口撑着伞,一见我,就抓起我的手急切地捂了起来。“你这孩子,叫你加件衣服死命不肯,幸亏我刚才搭了马自达把衣服拿来了,不然你怎么办啊……”看着我遍身湿透的样子,母亲皱了皱眉,心疼了。突然间,她想起了什么,从包里取出衣服给我披上,并认真地帮我打理领结。我听见皮肤间细小的摩擦声,有细小的静电在静静地产生。“还有,不要太在意了,下次努力就好……”母亲用轻柔的声音抚慰着我的心灵。

一句话,触碰到了最敏感的神经,我以为我能继续冰冷地看着母亲,就像刚才冰冷地拒绝她的衣服那样;我以为我还能假装平静,就像吃晚饭时那样。可我终究不能。

天地间贯穿着的风没有停息,只有我们母女所在的地方一点一点荡漾出暖意,好像有热气从中一阵一阵地升腾出来。

母亲用她那已不再细腻的双手一滴滴拂去我满脸的泪痕。然后拍拍我的肩膀,叫我早些去上自习。

转身的瞬间,再次泪流满面,真的好想告诉你,母亲:有你陪伴,秋天也是美丽的,也可以温暖如春。

例文二信号

①……用信号充实生活,去发现信号,寻找真正意义的信号,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更丰富多彩!

②……信号,是一种现象。我们不仅仅要看到信号表面所反映出的现象,更要深层次地关注信号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要让信号的表象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③……突然觉得孤独,掩卷却不敢深思,当远离了那些自然的声音,当淡忘了那些四季的信号,我还能从何处感受到自己和时间的真实,或许一觉醒来,对着机械走动的钟表,只能叹一句“流光容易把人

抛!”

简评命题作文限制较严,但也不必搜肠刮肚,只要多锤炼,深思考,照样能写出活泼的语言。

例文一这是篇优秀命题作文。文章只叙一件生活小事,虽然简单,却很耐读。我们撇开其他特点,单就语言而说,全文没有浓墨重彩,没有繁多辞格,没有响亮名句,却朴实而不失生动、平淡而不失厚重,自然而不失意蕴。奥妙是活用(重组)“平凡”语言,让语词超常搭配(特定场合),一经运用,语词就特有光泽,语意就特有韵味,语句就特有表现力。如开头的“淅淅沥沥”的“秋雨”“把心情淋得湿透”这句,“淋湿”的应是一个具象,如衣服之类,而心情是个抽象名词,不能被“淋湿”,何况“透”呢?但这两个普普通通的语词结合后,起到了特殊的表达效果,说明这次考试考得太差了,打击太重了,语简而意丰。又如“咀嚼着悲伤”,“咀嚼”有两义,一是“用牙齿磨碎食物”;二是“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一般不同名物化的形容词搭配;但一经组合,含义就深广起来了,这种“悲伤”只能由我“细细”“独享”,这种“悲伤”紧紧缠绕,“剪不断,理还乱”,始终挥之不去……这样的运用,文中还有多处(见着重号)。语词搭配的超常(本文语言运用还有其他特点,不细赘述),使含义更丰富起来,形象更丰满起来,表达更生动起来。

例文二这是三篇佳作(亦为命题作文)的结尾。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收尾不是简单小结,更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在收文的基础上,跳出原有论述“圈子”(当然不能脱离原文),注意深化,上升,钻出新意,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有指导性),使文章更有了高度,结尾也就更坚实有力了,我称之为“跳脱”(这是笔者借用来的)。

归纳

命题作文归纳的语言可注意两点――其实这两招人人都可学。

第一,语词要用活。文章有文采固然好,但未必就要华丽句子、名言警句、多种修辞。现在有些同学作文的语言看上去光鲜、响亮,“掷地有声”(口号式),似很讨巧,细一看,抽象,浮躁,做作,堆砌,老气横秋(与实际年龄不符),空谈哲理(脱开原文),经不起推敲,没有“味道”。我主张好好修炼内功,注意锤炼(特别注意用好有“形”的动词等),用准了,用妥了,用实了,真正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平常的语言同样能够光鲜起来。

第二,文词要跳脱。命题作文的语言,同学们在文中论述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就事论事,围绕命题作文的题目死兜圈子,通篇却没有告诉给人家道理(只是阐释题意,甚或一味指责);二是收束时重复上文所讲内容,或呼几句口号,或表一下决心。我主张同学们在文章关键处(如收文时)多下功夫,好好思索,讲求语言的“跳脱”:力求上升(甚至“宕开一笔”),谈出韵味,谈出哲思,不是文章就更有高度、深度了吗?

请同学们牢牢记住,语言用活了,跳脱了,就是简单的文词照样能写出有“味道”的文章来,这样,“发展分”也就来了,这样的文章谁还肯说“不”呢?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语段,从“有味”的角度,指出语言(语词)运用特点。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绿的碧绿,青的靛青,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看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作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选自《老残游记》)

【参考答案】

篇2

【关键词】习作要求 选材 题目 内容 情思

在学生动笔之前,教者常常会说明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常见的习作要求,往往比较循规蹈矩,往往缺乏时代活力,因此,学生常常见要求而生畏,往往不知所措。其实,只要习作要求得当新颖,不仅能让学生有话可写,而且还能让学生爱上作文。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编写习作要求呢?在实践的摸索与尝试中,笔者以为,编写习作要求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有利于”:

一、习作要求应有利于学生做到选材独我

习作要求的编写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事件中寻找命题素材,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习作素材。习作要求的写作范围切不可单一、呆板,要多元、宽松。习作要求越窄,学生写作的自由也就越少,写作的框框越多,学生写作时就越发战战兢兢,无从下手。

四上苏教版教材习作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春节、植树节、护士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

假如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你会设立一个什么节日呢?赶快拿起笔,写出你心中的这个美好节日吧。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你想要设立这个节日的,也可以写想象中自己或别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写完后可以读给大家听一听,让别人也能分享你心中的美梦和习作的快乐。

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这样的习作要求反而让学生想到的是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节日,不利于学生思路的打开。

改编后的习作要求:

你想设置一个什么节日吗?比如颠倒节、谎话节、方便面节、野营节、巧克力节……哈哈,多有意思的创想呀,来吧,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这里你可开设一个自己最想要的节日,那会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期待你赶快写下来与人分享。一定要写清楚为什么要开设这个节日,这个节日的特色是什么。

改变后的习作要求,让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挖掘自己的素材。

别样的要求,别样的选材。

二、习作要求应有利于学生做到题目独我

习作要求应该贴合当代小学生的实际,不守旧、不老套,洋溢着浓浓的时代特色,这样学生才会觉得作文素材就在他身边。

(五上苏教版习作一要求)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一定也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吧,请以《我的老师》为题,选择其中一位老师写一写。可以写他在某些方面,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

这样的习作要求,固定的题目,固定的模仿形式,这样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开放思维,不利于写出形式多样的作文。

改编后习作要求:

在小学六年的生活里,不少老师教过你吧,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各具特色的老师,不信你看,有同学写了以下作文:《“糊涂”老师》、《“麻烦”老师》、《“啰嗦”老师》、《“诸葛”老师》、《幽默老师》、《“抠门”老师》、《“大姐大”老师》、《“天使”老师》……看着这些题目,你是否想起了自己的老师,其中哪一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请仔细回忆他某方面的特点将他细致刻画出来。注意做到有中心,主次分明,人物形象突出,不写错别字。题目自拟。

学生与老师天天相处,故事肯定不少,但具体写来又是另一回事,孩子往往凸显不出人物形象。若进行《师恩难忘》的仿写,学生习作完全找不到灵性,找不到个性。因此,在习作要求中,用一些特殊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题目,唤醒学生头脑中一个个鲜明的老师形象,果不失为一个美妙的举措。

别样的要求,别样的题目。

三、习作要求应有利于学生做到情思独我

老师们常常苦恼批阅作文时,发现学生千人一面,奇怪的是,有时就连情感也是相同的。那么怎样让孩子“披情以入文”呢?我觉得习作要求就应有利于孩子情感的激发,习作要求应能使学生动情,写作时学生才能融情、传情。如我们常写命题作文:《一件让我后悔的事》。从题目看,学生就已经厌倦了,厌倦的东西一定不能激起他情感的冲动。那么,什么样的题目才拨动孩子情感的弦呢?后悔,不是跟自己做错事有关吗?不是跟自己闯祸有关吗?以《都是**惹的祸》为半命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果然,学生思维顿开:《都是粗心惹的祸》、《都是马虎惹的祸》、《都是浮躁惹的祸》、《都是冲动惹的祸》、《都是嫉妒惹的祸》、《都是猜疑惹的祸》、《都是逞能惹的祸》、《都是耍性子惹的祸》、《都是唠叨惹的祸》、《都是谎言惹的祸》……学生果然百花齐放。看来,一个贴近孩子表达方式的题目,往往能唤醒孩子内心的激情。

其实,即便经历的是同样的事情,每个孩子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应让学生努力表达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