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范文
时间:2023-04-03 17:1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琵琶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3、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琵琶行》的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以琵琶女的悲惨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动荡社会与炎凉世态的感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身失意的感慨以及他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抒发心中沉痛的心绪。
2、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乐是非谈不忘情。
遥望东去又曙色,
岸前枫荻残楚生。
忽闻天上琵琶语,
疑是梦里琵琶人。
浮面窃窃谈羞涩,
不见额颊红绯生。
众人众邀一曲子,
花开柳色不自明。
如辙天莺缘红绯,
突泉飞瀑如瀑停。
瀑停暴起人间静,
莫得愁言此长清。
忽闻四弦多楚鸣,
红拂飞凰堕蜷鳞。
曲罢音却丝拂音,又闻拂女堕浮声。
篇4
一、运用比喻,以声喻声
诗中琵琶女共有三次弹奏,我们来看其中直接描写音乐的经典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14句诗中运用最突出的手法是比喻,因为我们会很容易地找到标志性比喻词“如”,例如“如急雨”“如私语”“如裂帛”。诗人在这以声喻声,把琵琶声形象地比作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声、莺语声、泉流声、刀枪声、裂帛声。琵琶声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旋律起伏跌宕,百转千回,让人荡气回肠。
转轴拨弦三两声开始,琵琶女先轻轻地拨弦,琵琶悠悠发出声音,声音不多,曲调未成。可琵琶女想说的心事仿佛已经随着琵琶声欲语还休。接着弦弦掩抑,那微微颤抖的琵琶弦代替了琵琶女的嘴唇不停地动了。她的心事很多,一言难尽,只有连绵不断的琵琶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琵琶女那拨动琵琶弦的手指灵活地在弦上跳动,时快时慢,有名的《霓裳》和《六幺》曲弹成了。
琵琶大弦的声音像急促的雨声,小弦的声音像窃窃的私语。错杂弹了一阵声音又如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转而又像黄莺的叫声在春花下滑过,婉转自如。又似泉水在流,冰涩了声音又冷??。然后声音渐渐没有了,只有幽幽的愁恨在相伴,强调出无声胜有声,无声胜有声也是经典名句。
再而,琵琶又开始演奏,声音铮锵。如打碎的银瓶声和迸出的水浆声,又似骑士骑马突出刀枪碰撞的声音。等到曲近奏完,琵琶女收拨手指划过四根弦,其声音像撕裂了一缎巾帛。
声音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白居易把琵琶女演奏出的琵琶声描绘得生动无比。读完此段诗,那时快时慢,时急时促,时而婉转,时而流畅,时而吭锵,时而冷涩,时而荡气回肠的琵琶声一直回荡在人们的耳边。可见诗人的艺术才华有多高。
二、运用通感,以形绘声
读前面的14句诗,我们不仅把握到音乐富于变化的节奏、美妙的旋律,还在眼前出现了一系列的经典形象:落玉盘的珍珠、流转花间的黄莺、冷涩难流的冰泉、突然破裂的银瓶、勇猛的铁骑、锋利的金戈。诗人在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写音乐,那什么是通感呢?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通感常常与比喻复合运用。音乐本是听觉感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诗人运用通感使感觉转化迁移,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以形绘声,化无形为有形。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三、以人衬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几句有共同点,都是从弹奏者的角度来写。“转轴拨弦三两声”这是调弦试音,“低眉信手续续弹”这是弹奏时的神态、动作,“轻拢慢捻抹复挑”这是弹奏的动作、指法,“曲终收拨当心画”这是弹奏的收束动作。琵琶女的技法如此熟练、炉火纯青,那她弹奏的琵琶声也一定美妙绝伦,这是以人衬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几句也有共同点,都是从听众的角度来写。“主人忘归客不发”音乐如此动心移情,让人流连忘返。“东船西舫悄无言”琵琶声停了,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听众仍沉醉其中,如醉如痴,创设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既有对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同情,又有对自己遭遇贬谪的伤感,伤人、亦伤己,两重感伤交融在一起,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几句也是以人衬声,以听众反应来写音效,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四、以景托声
“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写景的句子,勾勒了曲终的环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中。乐声虽然停了,但让人感觉夜色中弥漫着音乐气氛,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托声。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
篇5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译文:千呼万唤她才不情愿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脸面。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译文: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3、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译文: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译文: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篇6
【关键词】琵琶行;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96-02
语文教育在不同的阶段,其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都会有所差别。高中阶段是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并通过语文的学习逐渐形成系统性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本文以《琵琶行》一课为例,探究在高中教学中,不同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了解怎样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才能使得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一、《琵琶行》教学方法探索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较为丰富。其中,教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以及情境法等。而学法包括讨论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自主探究法、发现教学法以及欣赏法等。随着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出现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兴教学方法的差别。下面以《琵琶行》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简单的分析,探索新兴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1. 传统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琵琶行》主要是通过讲授法来展开教学活动。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并解释文章的生词僻字的含义,如“荻花”“钿头银篦”“红阑干”,等等。而后再划分段落进行讲解,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最后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课程活动的流程简单,都是由教师一人主导,并且学生也能大概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劣势,如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虽然有的教师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提问,但做出回应的学生较少,而且教师的问题是否具有提问价值也是有待商榷的。此外,学生的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索学习习惯的关键,而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 新兴教学方法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缺陷,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一些近几年新兴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及“微课教学法”都是较好的选择。
(1)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即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不再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而是发挥引导作用。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抛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或者通过抽查的方式检查是否所有学生都进行了预习。教师可把每个学生的讲解时间限制在5~10分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且,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学生讲完后,对他们的“讲课”活动进行点评,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活动,给予他们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
翻转课堂教学法中,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这使得“教”和“学”融为一体,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又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微课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设备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从“粉笔+黑板”发展到了“投影仪+PPT”,教学设备的转变也使得新的教学方法出现在了教育领域中。所谓微课教学法,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播放选定的教学视频给学生观看,以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点的效果。微课教学法中的视频非常短小精悍,一般在5~10分钟左右,教学内容都是以教材的重难点为主。
在《琵琶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程正式开始之际,播放一段白居易的人物介绍之类的视频。相较于教师口头传授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视频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琵琶行》夯实基础。此外,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关于《琵琶行》一文的简单总结的视频,辅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使用微课教学法,既丰富了课堂的授课形式,又有效利用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琵琶行》教W工具探索
教学工具是维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学工具也越来越丰富多样,除了黑板、粉笔这些基本的配备之外,学校都会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和PPT,以方便教师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各种教学工具的优势与劣势,恰当把握在何时应该使用何种教学工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下面以《琵琶行》的教学活动为例,对传统的教学工具和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优势与劣势进行探析。
1. 传统教学工具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工具主要就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块黑板擦。教师一般都是在讲课的过程中一边拿着教科书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一边使用“粉笔+黑板+黑板檫”展开板书工作。师生对这些教学工具已经产生了较为强烈的信赖感,许多年龄较长的教师就是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而不喜欢使用现代教学工具。而且,这些教学工具较为简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因此,也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但传统的教学工具也存在许多缺点,如浪费教师讲课时间。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需板书的内容较多,包括生僻的字词、段落划分、段落大意以及文章主旨都是需要教师进行板书的,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无法按时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而只能通过“拖堂”来解决问题。而“拖堂”现象既耗费了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也耽误了学生大脑的缓冲时间,不利于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效率。另外,粉笔、黑板擦这样的教学工具是不利于教师身体健康的。如果教师长期呼吸粉笔所产生的粉尘,容易引发疾病。
2. 现代教学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工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使用现代教学工具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在课前就做好了授课中要使用的PPT。因此,教师不再需要一边讲课,还一边花费时间来进行板书工作。
多媒体的使用给教学活动带来了许多便利。首先就是节约了教师板书工作的时间;其次,相较于黑板,PPT有多种多样的模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PPT,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琵琶行》一文中描写音乐场景的句子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在解释形容音乐的词语如“急雨”“私语”“弦凝绝”“如裂帛”等时,教师可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插入到PPT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各种声音,以更加了解当时所弹奏的音乐。
当然,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提前做好的PPT使得教师可以根据PPT的思路展开教学活动。但是,部分教师照搬照抄课本内容,而且过度依赖PPT,导致教师在课堂“读”PPT现象的发生,降低了授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此外,一份精美的PPT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教学能力,还要有较好的PPT技术基础。
三、结语
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场所。因此,要尤其重视教育领域中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设备的发展,提升教学效率。教师不能局限于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了解新兴教学方法的优势,合理利用新兴教学方法以改善教学效果。在教学工具上,也不能仅限于粉笔和黑板的使用,而应该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工具,以提升学习效率。总而言之,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适应时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提升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出合格而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品味诗歌意境,感受人物命运悲剧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领会作者运用独特的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感受诗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设想】:《琵琶行》教学重点在于整体感悟。应将掌握字词知识放在课前预习中完成,课堂上应着重围绕领会作者运用独特的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感受诗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这一重点内容进行。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另一种语言,它通过七色乐音的有机组合,描绘多彩世界,叙说丰富人生,传达内心情感。那么无声的诗歌是如何能将音乐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的呢?千年绝唱——《琵琶行》给了我们答案。一曲绝唱《琵琶行》,司马洒泪青衫湿。那弦音有着怎样的魔力,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千年乐曲——《琵琶行》。(板书:《琵琶行》)
二、看课题,知重点:
看标题想想本诗重点可能写什么?谁写的?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表达什么情感?
三、自读诗歌,讨论梳理
1.学生自学课文,掌握疑难字词,了解诗歌意思,读通诗歌。
2.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点名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诗歌前的小序说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2)概括段意,找出小序和诗中的对应部分。
四、探究赏析诵读
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明确:琵琶女诗人。)
2.是什么把这两个素不相识、不同层次的人联系在一起的?(明确:琵琶声。)
3.研读课文,赏析音乐美,感受悲剧情调:
(1)学生读第二段,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赏析。
明确:整个曲调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前奏曲:“转轴拨弦……平生不得志。”浔阳江上,冷月风寒,琵琶女独处空船,凄凉孤单。因而出场弹奏的旋律凄清抑郁,抒发着失落与不得志的情怀。那么怎样从琵琶曲调变化中,捕捉琵琶女的情感生活变化轨迹呢?(赏析:抓住“情”‘朗读:突出凄凉抑郁失落之情)明确:生活反差勾起琵琶女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于是音乐转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落玉盘。”这时明朗欢快悦耳的琵琶声,高低错落,交织成跌宕起伏的欢乐乐章,奏出了她风光的青少年时代。(赏析:抓住比喻、叠词、韵律,突出“向往”之情,朗读:旋律轻快舒缓圆润清脆。)可是,光阴似箭,好景不长。亲人远走、离世,自己年长色衰,落得门庭冷落。由于生计所迫,她只好嫁给了商人。想到这,她心酸不已、肝肠寸断,因而旋律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凝绝”“冷涩”,乐曲之声渐停,琵琶女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之中。(赏析:比喻、韵律运用,言虽尽意无穷的体会,朗读:悲抑哽咽之情)结尾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一声如裂帛。”琵琶女沉思后的情绪突然高涨起来,以急促刚劲的节奏,诉说着自己对命运的愤懑之情。丈夫“重利轻离别”,她时常独守空船,现实使她悔恨交加,痛不欲生,因而音乐之声高亢激越。这是对丈夫重利寡情和世人重色轻才的愤怒控诉。最后,“四弦一声如裂帛”,是绝望的呼号,因而旋律急促刚劲。(赏析:突出余意无穷,朗读:绝望悲号之情)
(2)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
五、再诵读第二段,指导背诵。
1..方法指导:大弦之后四句要背得快点,语调轻快;间关以后两句速度要慢,背得要流畅;冰泉后四句是蓄势待发,要轻微小声地背;银瓶向后四句话是,要背得热烈紧张。
2.学生试背、互相点评。
六、课后作业:
1.巩固字词
2.再读课文,质疑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朗读全诗,回顾诗歌内容。再畅谈自学时遇到的疑难点。
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1.谈谈琵琶女艺术形象,她的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琵琶女才貌双全,而在当时却被侮辱、摧残。她对自己的不幸遭遇、对世态炎凉,表示了强烈的愤激之情。她的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年龄、歌妓、丈夫重利等方面,最主要的是他自己。
2.从内容上看,作者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凄凉,孤寂,伤感。从“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我闻琵琶已叹息”“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可以看出。)
3.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与主人公的心情在哪点上产生了共鸣?为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投影:作者6岁能写诗,9岁懂声韵,29岁中进士,32岁登科,35岁被授翰林学士,36岁被授予左拾遗,44岁上书遭贬为江州司马。
明确:(1)两人均沦落江州:本是京城女——辞帝京。
(2)两人均怀才不遇:名属教坊第一部,曾教善才服——才华四溢。
(3)两人均落魄失意:门前冷落鞍马稀,商人重利轻别离,梦啼妆泪红阑干——谪居卧病浔阳城。
三、总结归纳,把握主题: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用独特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形式,了解到了通过环境渲染气氛传达感情的独到之处,感受到了悲剧人物的内心情感。
四、再读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品味欣赏。
五、布置作业:
欣赏《荷塘月色》这首歌,然后写40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来描摹它。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篇8
一、琵琶应用的民族性
所谓琵琶,它本叫做"批把",是中国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在我国的音乐史上有许多的琵琶名曲,这些曲子或温婉或激昂,但是无不展示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影配乐中开始使用琵琶,使得琵琶在展现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又迈上了更高的台阶。尤其是2001年谭盾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电影最佳音乐奖,这无不展现出世界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认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肯定。
二、琵琶应用的历史性
琵琶作为中国古典乐器之一,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当今我国电影琵琶配乐中大多都是应用中国古典名曲同时又结合了现代音乐的一些特点。琵琶的来源比较久,在东汉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到魏晋南北朝时所有的抱于怀中的弹奏乐器都可以称之为琵琶。悠久的历史注定了琵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杰出贡献,在唐朝时的《霓裳羽衣》、《凉州》、《薄媚》、《六么》等,清代时华秋苹所著的《琵琶普》。琵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展现了中国博大的民族情怀以及悠久的民族乐器历史。
三、琵琶在电影配乐中的应用
作为中国古典乐器之一的琵琶,近几年来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越来越多。例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就用大量的琵琶曲来作为电影的配乐,从而提升整个电影的情节,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琵琶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力非常的强,它既能够展现沙场上铮铮铁骨的豪情,体现英雄的豪情壮志,又可以展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淡薄和温婉。所以说琵琶在电影中的配乐,能够更好的展现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提升整个电影的境界。比如在《十面埋伏》,音乐制作人就将传统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在电影中琵琶曲的出现为电影增添了不少的艺术性。该部电影的琵琶曲第一次出现在电影的影片开场,在一阵温婉抒情的琵琶声中,拉开了乐坊里男女欢爱的序幕。这样的琵琶声中无不展现出纸醉金迷的社会状态,为电影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琵琶在古代时就被乐坊的歌姬所使用,其中白居易就曾在《琵琶行》中对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它可以很好的代表乐坊女子的生活状态,所以用琵琶曲来对这样的情节画面进行配乐相当恰当。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佳人曲》的应用逐渐增多,它的应用可以说更好的刻画出电影的主题,表达电影人物中的思想情感。电影中的小妹与佳人有着共同的特征,她们都是美丽的象征,都是万千佳人中绝世独立的一个,但是佳人也有自己的苦衷,在糜烂的乐坊中希望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纯净天地。所以说在展现这样的女子时,用到琵琶曲就显得更急温婉,更加细腻,让观众在观看时更能够与主人公形成共鸣,最终达到艺术表达效果。
如果说在电影《十面埋伏》中张艺谋只是应用了该曲的名字,那么在电影《功夫》中则之间展示了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恢弘气势,让人不禁感叹琵琶名曲的魅力。同时在《功夫》中音乐制作人将电影中的场面与曲子结合的非常完美,从而增添了电影配乐艺术的魅力。正如上文所说,琵琶本身具有非常好的艺术表现性,它能够模拟不同的事物,同时也能够展现不同的场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在传统的《十面埋伏》琵琶曲中分为三部分,即大战前的准备部分、大战时的激烈场面以及战后的凄凉。在曲子开始时就用非常高的音调来展现大战的激昂,同时在演奏的过程中还不断模拟炮声、军号声以及马蹄声等,从中展现出战争的激烈。演奏的急缓轻重,也表达出士兵的思想情感。而在电影《功夫》中,周星驰饰演的小混混加班斧头帮出现在贫民窟时用的就是《十面埋伏》的前半部分,展现出两方对峙的紧张局势。但是在接下来的情节中周星驰这方第一次勒索就没有成功,后来又经常失败,与之前那种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了戏剧的效果。
而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由林海创作的主题音乐《琵琶语》,在反复的演奏中展现出电影情节,体现电影情感。在反复的琵琶弹奏中,加入钢琴元素,同时在配以女生苍凉的婉唱,更展现出曲调的倾诉的欲望,在电影结局中落幕,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所以说琵琶在电影配乐中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提升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景,为电影情节的发展做好相应的铺垫或者反衬,最终达到电影的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电影《铁道游击队》中也对琵琶有很好的应用,比如在劫票车这一情景的配乐时,游击队员随手弹着琵琶,在这样的琵琶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剧情的紧张气氛,酝酿着山雨欲来的气势,随后交响乐的响起,更增加了游击队员的昂扬斗志。而在夕阳西下时,芦苇荡中飘来悦耳的琵琶声,游击队员边弹边唱"西边的太阳就要落上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样一个民间琵琶伴奏,更是增强加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四、总结
琵琶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成为当前我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观看世界优秀电影,他们都是将电影和本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所以要想实现我国电影的发展,同样也要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上,这样才能够接触更美的果实。
参考文献:
祝晨光.传统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意义和运用初探.电影文学,2012(8):125-126.
韦玲玲.古典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艺术表现.歌海,2009(04):51-52.
洪炜.略谈琵琶演奏与名曲赏析.科技咨询导报,2007(27):175-176.
朱苏华.论琵琶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内涵艺术百家,2006(1):52-53.
篇9
一、琵琶吟揉的种类
本文提及的琵琶吟揉种类,主要根据演奏吟揉技法时的往返速度、波动幅度、以及离散比例来进行划分的。吟揉的往返速度亦是吟揉快慢;吟揉的的波动幅度亦是吟揉的大小;吟揉的离散比例亦是吟揉的缓急。
1.快与慢
每秒三次以下的“波段循环”吟揉称为慢吟揉,而将每秒进行三次以上的“波段循环”称为快吟揉。弦的大致离散距离3.3-6.6毫米为小吟揉,9.9-13.2毫米为大吟揉。即:“向左挽拉出三四分,再向右推进三四分的是大吟揉;向左挽拉出一二分,在向右推进一二分的是小吟揉。” (一尺等于十寸,一寸等于十分,一分等于3.3毫米)。
2.大与小
从音高的角度来说,小吟揉是以基准音波段循环(音波回荡)范围大致在一个半音内,而大吟揉是以基准音波段循环范围大致在一个全音左右,吟揉的快慢是指左手推拉琴弦频率的高低,是在统一以一秒为时间单位下相对应的音波循环频率的高低。
3.缓与急
吟揉的缓急,相较来说是较难定义的,不同于吟揉的快慢,本文提及表述的缓急是指听觉上、情感表现上的“刚”与“柔”。当我们进行吟揉动作时,推拉摆动过程的时间小于指尖在推拉摆动最远点停留的时间时,称之为急;反之,推拉摆动过程的时间大于或等于指尖在推拉摆动最远点停留的时间时,称之为缓。
二、琵琶吟揉的演奏形式
吟揉经过大小、快慢、组合后,多运用于乐曲的润色修饰及情绪的表达,在慢而大方面,相对来说表达最为简单,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常运用于悲凉幽怨或叹息的情绪处理中,这个表现手法与快而大相对,快而大的表现手法是最难的,虽然频率加快,但是在激动的具有张力的情绪中常常表现得张狂,不容易得到收敛的情绪。慢而小方面,则在手法上比较稳定,情绪上往往是在乐曲结束时的一种平稳的抒情表现方式,而相对于快而小则是在一种具有动感的感彩中表现出的活泼跳跃的感觉。相对于吟揉的急与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吟揉的处理是否需要“棱角”就需要在具体乐曲的情感处理上来进行取舍了。当然在一个乐曲中组合是多种多样的,同样的曲子会根据演奏者的个性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感彩,在吟揉的组合中,也会根据对音乐的理解不同选择不同的搭配,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情绪或者特殊的演出环境下,吟揉手法组合的改变,给听众带来的富有变化的感受更突出了一个演奏者演奏技巧和个人音乐表现力的体现。所谓大、小与快、慢、急、缓其实三对彼此相对应的形容词,我们永远无法对这四个字进行绝对精准的定义。本文为便于对吟揉技法进行比较,将吟揉归类于大小、快慢与缓急这与演奏者在演奏吟揉技法实际感受相吻合。
依据吟揉的速度与频率本文大致界定出了琵琶吟揉的大、小、快、慢、及其组合运用的各类吟揉种类。而此处所提及的琵琶演奏形式主要是根据左手吟揉和右手触弦的先后关系及吟揉弦与右手触音弦的异同来进行分类说明的。一般来说在日常演奏中使用吟揉较多的是直接吟揉与迟到吟揉,而同音位吟揉只作为修饰有较长时值的泛音余音的一种吟揉方法,其运用的频率相对较小。而音前吟揉,大多运用于文曲中,在乐句的连接和情绪的承接处有着自然的过渡效果。接下来本文就根据图示进行详细说明。
1.直接吟揉
直接吟揉指的是在琵琶演奏中,右手在进行“弹、挑、滚、轮、扫、摇”等运动时时,对连续流动的旋律或者“音头”及重音进行音色修饰、润色的吟揉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左右手的“同步进行”。左手的吟揉与右手触弦同时运动产生的一种“波段循环式声音”我们可以将其称作琵琶吟揉里的直接吟揉。
2.迟到吟揉(音中和音尾)
迟到吟揉指的是在琵琶演奏中,右手在进行“弹、挑、滚、轮、扫、摇”等运动时,对单音的“余音”或弱拍上的音进行音色修饰、润色的吟揉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左手吟揉相对于右手运动的“延迟进行”。左手的吟揉滞后于右手触弦运动产生的一种“波段循环式声音”我们可以将其称作琵琶吟揉里的迟到吟揉。
3.音前吟揉
篇10
[关键词]帕斯卡概率逻辑;概率解释;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
帕斯卡概率逻辑的哲学探讨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进展和突破,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性向(propensity)解释和主体交互(in-tersubjective)解释。不过,尽管帕斯卡概率解释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这并不表示它们已经发展到了顶点。相反,帕斯卡概率的各种解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或者遇到了一些困难。于是,出于长足推进我国归纳逻辑发展的需要,总结和反思帕斯卡概率逻辑哲学研究的现状,瞻望归纳逻辑发展的更高形态就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了。
一、各种概率解释的局限性
概率理论是由帕斯卡开创,并且由科尔莫哥洛夫实现公理化的经典概率演算系统。这种理论主要是作为数学概率论而发展起来的,但人们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概率概念的,对概率的解释不同,也就产生了各自有别的测定概率值的方法,由此便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概率逻辑系统。于是帕斯卡概率便出现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解释:逻辑解释、主观解释、频率解释、性向解释以及主体交互解释。这些概率解释都具有一定的恰当性和可应用性,但同时它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地说:
在逻辑解释中,凯恩斯与卡尔纳普都采用了无差别原则作为逻辑原则。但无差别原则毫无疑问会导致悖论,例如,关于书的悖论、酒—水悖论和几何学概率的悖论。虽然对一些这样的悖论有独特的解决方法,但是没有任何普遍的方法把它们都消除掉。任何使用无差别原则的人从来都不能肯定它是否和什么时候将出现矛盾。因此,唯一安全的策略就是完全地抛弃这个原则,并且这样做意味着放弃逻辑解释——至少放弃它的传统形式。
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主观解释是比较适用的,因而它极大地拓宽了概率论的应用范围,使得人们的意见、判断、评价、信念等主观的东西都可以通过信念度来测量。例如1999年春夏之际,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空中打击,狂轰乱炸,久攻不下。当时人们纷纷猜测北约会不会向南联盟派遣地面部队,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我们就可以用主观信念度来表示“北约向南联盟派遣地面部队”这一事件的概率。但是,由于主观解释允许具有同样证据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假说可以合理地赋予不同的概率,从而使得人们在确定初始概率或先验概率上具有相当大的主观任意性。拉姆齐认为,除了满足概率公理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唯一地确定先验概率或初始概率。主观标准的随意性遭受到了许多的批评,对于这一困难,德·芬内蒂提出了著名的“意见收敛定理”加以保证。但由于意见收敛定理必须满足的前提即所讨论事件的可换性也遭到了许多批评,这就使得人们用主观概率来表达客观概率的期望成为泡影。因而,主观主义者们绕了一个大弯又回到了起点,即对基本概率的确定是主观任意的,唯一的限制是满足概率公理。
由于频率解释把概率定义为事件在无穷序列中的相对频率的极限,因而这种解释在科学确证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例如,对于单个事件,如何确定它的概率;对于休谟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而性向解释(主要指长趋势性向解释)在一系列问题上明显优越于频率解释:性向解释是一种关于概念创新的非操作主义理论,这种非操作主义理论在自然科学中解释概念创新比冯·米瑟斯的操作主义更好;性向解释消除了关于无限聚合的所有问题,并且通过为概率陈述引入一种可证伪规则,这个规则对概率与十分适合标准统计实践的频率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种解释;性向解释通过把随机和独立归约为独立的排除了冯·米瑟斯对这两个不同概念的介绍;性向解释通过把概率与可重复的条件而不是聚合联结起来容许演算的更广泛应用;性向解释更符合科尔莫哥洛夫公理和对概率使用测度理论的现代数学方法,因为它容许概率作为一种未被定义的概念被引入;等等。就所有这些观点来说,我们认为性向解释已经替代了频率解释并且是当前可利用的有效的客观解释。然而,人们对性向概念的理解远不止这些,并且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异议和含糊。
主体交互解释把概率看作是关于一个群体的共同信念度。被用来介绍主体交互概率的荷兰赌论证表明,如果这个群体同意一个共同的赌商,那么这个共同的赌商就会保护他们不被狡猾的对手打输。荷兰赌论证向群体的扩展仅仅对具有共同旨趣的群体有意义。这表明了这样的群体应该在其内部建立交流和信息流,使得他们通过讨论能够形成一致意见或主体交互概率。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整个群体才能保护自己不输给狡猾的对手。但是,主体交互解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它只适用于具有共同旨趣的社会群体,而对一个缺乏共同旨趣的群体没有有效性,因为每个个体都将不关心这个群体的其他成员发生什么事情,因而每个个体将形成他或她自己的主观概率而不考虑其他人的信念;主体交互概率概念对宗教流派、政治党派等社会群体来说是合适的概念,但他们通常没有达到包含全体人类。
以上是我们对符合经典概率演算的各种解释的分析和论述。很显然,主观解释、主体交互解释以及性向解释是当前可利用的比较有效的概率解释,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恰当性和可应用性,但同时它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些学者试图从语形方面对经典概率演算系统进行修改或否定来研究概率逻辑。
二、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
在主观解释中,贝叶斯主义者支持的更新规则是条件化:Pr更新(A)=Pr初始(AIE)(只须Pr初始)。后来,刘易斯(Lewis)对条件化给出了一个“历时的”荷兰赌论证。杰弗里(Jeffrey)条件化的规则或概率运动学将按照下式把主体的更新概率函数与初始概率函数联系起来:Pr更新(A)=∑Pr初始(AIE)Pr更新(Ei)。正统贝叶斯主义可以用下列原则刻画:(1)理性主体的“先验”(初始)概率符合概率演算;(2)理性主体的概率借助(杰弗里)条件化规则来更新;(3)对理性主体没有任何进一步的约束。
但是正统贝叶斯主义遭到了他们的批评,说它的要求过分了:它对所有命题、逻辑全知者等等指派精确概率的要求一直被有些人看作是不合情理的理想化。这就导致了对上述原则(1)和(2)的各种放宽。原则(2)可以被弱化以容许除条件化之外的概率更新的其他规则——例如,Jaynes和斯基尔姆(Skyrms)认为在相关限制的条件下,对使熵极大化的概率函数加以修改。而一些贝叶斯主义者例如厄尔曼(Earman)则放弃了概率更新完全是由规则支配的要求。对原则(1)的放宽是一个大论题,它催生了一些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下面我们将简要地介绍一些这样的系统,并指出它们与各种逻辑之间的联系。
抛弃西格马域子结构科尔莫哥洛夫把Ω子集的一个非空聚合F称为Ω上的一个西格马域,当且仅当,F在取余运算和可数的组合之下闭合。法恩(Fine)在他的《概率论》(1973)论证说,概率函数的域应该是西格马域的要求是过分地限制的。例如,人们可能拥有对于种族和性别的达成共识的有穷材料,这些材料给出了关于一个随机选定的人是男人的概率Pr(M)和这个人是黑的的概率Pr(B)充分的信息,而没有给出关于这个人既是男人又是黑人的概率Pr(M∩B)的任何信息。因此他认为,应该抛弃西格马子结构,使概率函数的域不用限制于西格马域。
抛弃精确概率每一个科尔莫哥洛夫概率都是一个单独的数字。但是,假定一个主体的意见状态并不决定单独的概率函数,而是与这些函数的积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把该主体的意见表达为所有这些函数的集合;并且这个集合的每一函数都合法地对应于一种确定主体意见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与区间值概率指派相吻合,但并非一定如此。例如,杰弗里在他的《概率与判断的艺术》(1992)和莱维(Levi)在他的《知识的冒险精神》(1980)中都持这一观点。库普曼在他的《概率基础》(1980)提出了关于可能会被认为是这种区间终点的“上界”和“下界”概率的公理。沃利在《关于不精确概率的统计推理》(1991)一书中也提出了对不精确概率的扩展研究。
完全抛弃数字概率与迄今为止所假定的“定量的”概率相对照,法恩在他的《概率论》中倾向于深入探讨各种比较概率的理论,他通过形如“A至少像B那样概然(A≥B)”的陈述来举例说明这种概率。他提出了支配着“≥”的公理,并探讨了比较概率能够以科尔莫哥洛夫概率表达的条件。
否定的概率和复数值概率迪拉克(Dirac)、威格纳(Wigner)以及范曼(Feynman)等物理学家更激进地主张否定的概率。例如,范曼建议说,在一维标尺中粒子的漫射具有一个存在于给定位置和时间的概率,这个概率是由取否定值的一个量值给定的。然而,由于是取决于如何对概率作出解释,人们实际上是想说,这种函数与概率函数有某种相似性,但是当它取否定值时,这种相似性就被没有了。考克斯(Cox)在他的连续时间具有离散状态的随机过程理论中容许概率在复数中取值。缪肯汉姆(Mückenheim)在他的《对扩展概率的回顾》(1986)一书中也持同样的看法。
抛弃正规化公理科尔莫哥洛夫的概率函数可以取的最大值是1,看起来是约定俗成的。然而,它具有一些非平凡的推理。与其他公理相配套,它确保概率函数至少取两个不同的值,并且概率函数存在着一个最大值是非平凡的。实际上,雷伊(Re-nyi)在他的《概率的基础》(1967)中完全抛弃了正规化假定,允许概率取“∞”值。还有一些作者放松了经典逻辑对概率的限制,容许逻辑的或必然的真理被指派小于1的概率——也许是因为他们认为逻辑的或数学的猜想可以或多或少充分地被确证。此外,科尔莫哥洛夫公理2涉及了经典逻辑隐含地假定的“重言式”概念。相反,非经典逻辑的拥护者也许想用他们青睐的“重言式”的“异常”概念(也许需要在公理化时在别的地方作相应的调整)。因此,构造主义者主张概率论建立在直觉主义逻辑的基础之上。
无穷概率科尔莫哥洛夫概率函数取实数值。许多哲学家,例如刘易斯和斯基尔姆等取消了这个假设,容许概率从分析的一个非标准模型的实数中取值。尤其是,他们容许概率是无穷的:正数但又小于每一(标准)实数。按照标准概率论,在无穷概率空间中的各种非空命题通常都会得到0概率,而这样一来,这些命题被指派正的概率实质上就会被认为是不可能的(考虑随机地选择来自[0,1]区间的一个点)。而在不可数空间里,正则概率函数不可避免要取无穷值。
抛弃可数可加性科尔莫哥洛夫最有争议的公理无疑就是连续性公理——例如,可数可加性的“无穷部分”也就是如此。他把它看作是使数学精致的一种理想化,而没有任何经验意义。德·芬内蒂在他的《概率、归纳与统计》(1972)一书中列举了一组反驳这种观点的论证。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论证是:可数可加性要求人们对事件的不可数划分指派极端有偏的分布。实际上,对于任何δ>0,无论多么小,都将存在着有穷数量的事件,这些事件具有至少1-δ组合概率,从而使所有的概率拥有最大的份额。
抛弃有限可加性人们甚至提出了放弃有限可加性的各种概率论(所谓非可加性概率理论)。登普斯特-谢弗(Dempster-shafer)理论按照下列规则定义一个信念函数Bel(A):对于Ω的每一个子集A,Bel(A)就是A的子集的数之和。谢弗在《结构概率》(1981)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假定主体将发现Ω上的某一命题,那么Bel(A)就是主体将发现A的信念度。Bel(A)+Bel(-A)不一定等于1;实际上Bel(A)和Bel(-A)从函数角度看是相互独立的,信念函数有许多与库普曼的下界概率相同的形式性质。蒙金(Mongin)在《认知逻辑与非可加性概率理论间的一些联系》(1994)中表明,认知模态逻辑与登普斯特-谢弗理论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所谓“培根式概率”表示另一种背离概率演算的非可加性概率。一个合取式的培根式概率等于这个合取支概率的最小值。这种“概率”在形式上类似于模糊逻辑的隶属函数。科恩在《可几的与可证的》(1977)中认为它们对于测度归纳支持和评价法庭证据是恰当的。
其他学者如杰拉答托(Ghirardato)的含混背离模型、沙克尔的潜在惊奇函数、杜波依斯(Dubois)和普拉德(Prade)的弗晰(fuzzy)概率理论、施梅德勒(Schmeidler)和韦克尔(Wakker)分别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以及斯庞(Spohn)的非概率信念函数理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非可加性概率理论。而在杰拉答托的《不确定性的非可加性测度》(1993)和豪森《概率论》(1995)中有更多的讨论。
三、对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的评析
如上所述,虽然符合经典概率演算系统的概率逻辑(即帕斯卡概率逻辑)就其本身来说是正确的,但它的效力还不够大,于是人们自然期望对帕斯卡概率逻辑放松限制,这就导致了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的出现。由于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抛弃了科尔莫哥洛夫公理系统的某些部分,许多学者因而放弃了对科尔莫哥洛夫概率演算作出恰当解释的追求。根据哈克的观点,“如果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有着共同的词汇,但却有一个不同的定理/有效推理的集合,那么,这个系统就是对第一个系统的偏离;一种异常逻辑就是一个偏离了经典逻辑的系统”。陈波也认为,“变异逻辑就是由否定或修改经典逻辑的一个或多个假定而导致的系统,它们至少在某些定理上与经典逻辑不一致”。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由于对经典概率演算系统的公设或公理进行了修改或放松了限制,因而是一种异常逻辑。
具体地说,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放松了帕斯卡概率逻辑对概率赋值与概率函数的限制或者否定了经典概率演算系统的某些部分。主要表现在:第一,经典概率演算系统只允许基本概率在[0,1]区间取值,而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使概率的取值范围扩大了,例如,他们认为概率值可以取否定和复数值,或者他们允许概率是无穷的;第二,他们认为经典概率演算的某些部分是不可接受的,因而他们抛弃了科尔莫哥洛夫公理系统的某些部分,比如抛弃西格马子结构、抛弃精确概率、完全抛弃数学概率、抛弃正规化公理和抛弃可数可加性;第三,由于抛弃了科尔莫哥洛夫概率演算的有限可加性,因而经典概率演算系统中的正则性、明确性和有限可加性不再成立。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系统与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的关系类似于经典逻辑与相干逻辑或直觉主义逻辑的关系:因此可推断出,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是帕斯卡概率逻辑的变异。
我们可以通过对沙克尔的潜在惊奇理论和柯恩的归纳支持和归纳概率分级句法理论的分析来说明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是一种异常逻辑。沙克尔首先认识到:对于人文系统中的不确定试验,一般来说不可能事先构造样本空间Ω,于是他提出了第一个非帕斯卡概率理论——潜在惊奇理论来描述非分布式不确定性——即当事人不可能事先构造Ω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潜在惊奇理论是度量x关于某一假说的潜在惊奇值和潜在惊奇值运算规则的理论。因此,它是非帕斯卡概率的主观主义解释。潜在惊奇理论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帕斯卡概率的特征:(1)非分布式不确定性度量定义在不完全样本空间上;(2)在该样本空间中不存在必然事件;(3)任一属于该样本空间的事件h不发生时,~h并不必然发生,即帕斯卡概率论的互补律在此不成立。由于沙克尔的潜在惊奇理论否定了帕斯卡概率论的互补律,因而这一理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异常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