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范文
时间:2023-03-21 11:5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鞅变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2、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只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4、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管仲的变法成功原因是管仲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
篇3
关键词:商鞅;农本思想;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F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18-02
公元前361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历时二十三年的变法,改革层层推进,体系严密,改革的结果是秦国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在当时诸国中是改革最为彻底的国家,秦国也由弱变强。商鞅变法中的农本思想,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其对农业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对我国目前的农业改革仍然有借鉴意义。
一、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春秋到孔子之后,重建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变法均以强国兼并为目标,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楚国的吴起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等。秦国是个偏远的小国,秦人的始祖是游牧及狩猎的民族,被中原诸国蔑称为“秦夷”,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地贫民淳,几乎没有任何经济优势可言,为七国中最为弱小、最为贫困、最为混乱的国家。战国时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否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发达的农业和强大的军队,农业能给予战争所需的物资和人力。商鞅适时提出的“农本思想”,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魏国李悝提出的“尽地利之教”的农本思想[1],治国之要是让民众“归心于农”,用国家政治和法令手段进行彻底的改革。
二、促进农业发展的改革措施
(一)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1.井田制自商时就有文字记载,西周盛行。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则归国王所有。井田制成熟于西周,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故而称作“井田”,中间为公田,周边为私田,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公田。井田属国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领主还要交一定的贡赋。当人口较少,土地充裕,农耕技术还比较落后的时期,井田制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人们通过集体共耕以延续生活,同时,井田制下能够更好地提供水利等大型公共产品。
2.实行土地私有制。到战国中期,在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下,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人口数量和密度也显著地增长,井田制下的土地已不能满足需求,人地矛盾加剧,私田开垦大量出现。私田是瞒着公室,不纳税的私有物,领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农耕技术的发展也使私人单独耕种土地成为可能。同时,土地的开垦和耕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很多的奴隶从领主那里逃出而去租种土地,井田制度已经败坏,公地私有化成了普遍事实。道家、儒家都将其视为是“礼崩乐坏”的根源而强调恢复井田制,商鞅反其道而行之,宣布废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废除奴隶领主制度成为必然,社会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井田制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改革,从此,土地私有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土地所有制度。
(二)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
通过法令,运用国家的政治权力来推行奖励开垦的政策,秦国是战国时期唯一用国家政治和法令手段来促进改革的国家,商鞅的变法最为彻底也最为成功。允许民众开荒耕作、买卖土地,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农地面积扩大,粮食得到快速增产,使变法的“农本思想”更加得以光大。在先秦时期,粮食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商鞅的一切变法都以此为根本。
(三)出台各项配套的激励措施促进农业发展
利用财税手段奖勤罚懒,激励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对财税杠杆的作用已达到一定的认识,财税不仅维持国家正常运转,也用于调节经济发展。(1)勤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产量多了可免除徭役。徭役是国家根据需要对劳动力的无偿占用,以免除徭役为手段鼓励耕织,这对社会特别是对农民是很大的激励。(2)农民还可以多缴纳粮食,以此获得爵位,此政既能充实国家财政,又能激励农业发展。(3)农税减轻。商鞅认为,农税重,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益,进而影响到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并以粮为税,提高粮价,不从事粮食生产的人会面临税收的压力,这就迫使那些不从事粮食生产的人转而务农,同时以人口来征收赋税,地多者不增赋,有利于促进人们扩大耕地面积。(4)游手好闲、经商不务正业的贫困者,收为官奴,强制从事各种劳动。商鞅应用各种配套措施来激励农业的发展,效果显著,秦国农业迅速发展。
(四)重农抑商
要让民众“归心于农”,都去种地,就必须堵住其他的出路。商鞅说:“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就此出台了多种限制商业的法令,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如:对商业施以重税,与农业的减税形成对比;控制粮食买卖,不允许粮食交易,商人就无从得利,家家必须去种地;把矿山国有化,不愿工作、追求暴利的民众就丢了饭碗,不得不重新回到田里种地;下令推行户籍登记,限制人口流动,一方面使农业劳动力稳定,另一方面抑制商业活动,因为商业的繁荣,关键是流通;商人也不得做官,甚至建房、乘车、穿衣都有歧视性规定,商鞅将商人视为国害,认为商业发展有损于农业,重农就必须抑商[2]。
三、商鞅变法中“以农为本”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制度的变革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相适应
商鞅变法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如井田制的废除,由于铁制农具的使用及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有的土地已不能满足需求,当时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私田增长现象,商鞅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解放了生产力,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因而商鞅农本思想的实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改革最彻底的国家。当前中国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原有的制度安排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力的解放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出路。
(二)提高认识,重视农业发展
商鞅变法主旨思想是“以农为本”,强调农业是富国之本,治国必须实施专一的农业发展战略,使民众“归心于农”。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有所变化,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农业依然是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和全社会稳定的战略性产业,一旦农业出了问题,其他各个产业都会受到严重的制约与影响。所以,真正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重农意识,认清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及战略意义,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农本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强化农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促进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各项配套措施的完善
商鞅的“农本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不是靠简单的制度改革,而是有整体配套措施的配合层层推进,体系严密。为了让农民能专一于农业,商鞅制定了一系列利农政策和配套措施,并有强力的执行部门来实施,这也是商鞅的农战强国战略的成功所在,再好的政策都离不开相关执行机构的高效率执行,不然只能是一纸空文。当前农业的改革发展问题是一个整体,同样不可孤立看待,制定新的惠农政策、全面的利农体系,从整体入手,既要有宏观视角,又要有精细规划,才能提高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3]。
(四)高度重视土地的产权结构
商鞅的改革措施中,“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变革,土地制度的变革对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发挥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土地是农业发展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看重的,自古以来,“耕者有其田”是农民最大的诉求,能不能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土地的产权安排。如的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促进了农业的长足发展。当前农业的发展亦面临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问题,从政策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权和经营自是对农民及农业最有效的激励机制,并允许农民根据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地经营机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商鞅进行的“以农为本,以农而王”的改革措施,适应了当时秦国发展的需要,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封建大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百代都行秦政法”,商鞅变法对后世中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鞅变法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为促进农业发展而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对当前农业的改革发展仍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维林,赵梦涵.商鞅的农本思想与激励政策析论[J].山东大学学报,2010,(2).
篇4
关键词:商鞅变法;民族价值观;人性
一、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以及其价值观基础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他心中的理想,是希望通过王道法治对国家进行治理。这里,我们先解释一下“王道法治”的含义。王道,即君主的权力,君主依靠所颁布的法律进行国家的治理,凭借自身的强大权力,按照国家需要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法律体系可以正常实施而不受到质疑。国家的强大、王室权力的集中等层次组成了王道法治理念。商鞅推崇中央集权政策,认为君主的权力神圣不可侵犯。同时,需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将《战国策》列为治理国家的主要依据。他认为治理国家不可以太严苛,也不可以太散漫,要遵从“君国治一体同造”理念,遵从富国强兵而利民的宗旨,确保德行统一,刑赏统一,做事先难后易等。
1.君权法理
(1)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重大好处,就是确保了诸侯兼并所产生的强大权力得以压制,这种权力可以更好地实施主要是因为有军国化的背景作为支撑,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法家王治政策的施。同时应该注意,商鞅所推崇的变法政策中,建立的中央集权政策和以往的理念是有区别的,这不是一种将皇帝的权力无限放大的过程,而是遵从“国强民弱”和“百县一行”的理论。此外,商鞅变法过程中出现了迁都咸阳的情况,这对中央集权政策的实施非常有利。新都的建立主要是出于军事考虑,确保可以尽早收复失地,为后起之秀创造更多展现实力的机会,同时也除去了旧都所带来的元老派保守势力,避免约束中央政权情况的发生。
(2)农战国策。商鞅变法的基本政策,主要还是采用中央集权、法治主义和农战国策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学术界对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过深入探讨和研究,按照变法的重点进行课题的设定。对其中的压制人权、轻视道德文化的行为不予推崇。而作为学术界一直争论不断的问题的愚民主义与商鞅变法的法治实质是争论的焦点。以上述问题作为基础,下面我们对史学界的分歧进行剖析,讨论商鞅变法在治国方面的重要特点和作用。
2.价值观基础
商鞅在变法中所宣扬的价值观,自然是以其本身的价值观为根基的,而商鞅本身的价值观中,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性本恶”。
(1)他认为,人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认为人民的本性就是“饥而求食,劳而求逸,苦则求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人们总是过分追求感官的享受,而拒绝危险和出力。但是如果纵容人们的享受,国家就会变弱;推行四件难事,兵力就强。但是“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也” 。如何解决人们的本性和国家需要的农战之间的矛盾成为商鞅面临的首要问题。
(2)商鞅认识到名利的诱惑作用和赏罚的威吓作用。
(3)商鞅认识到只有“利出于一孔”,人们方能专心于农战。
总结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能够发现,商鞅变法的价值观基础是比较消极的,是建立在商鞅本身的“人性本恶”价值观基础上的,因此它使当时的人性直线发生了偏移,与民族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趋向有所出入。
二、商鞅变法对民族价值观相对于人性直线的偏移牵引
1.重刑法,弃礼义
君主为了方便统治,制定了多项条款的法律,用来约束各个阶层的人民。随着法律的健全,人们发现这种轻罪重罚的统治方式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人们惶恐度日,生怕哪天一不小心就会触犯法律,丢了性命。为了平安生活,人们已经没有心思去管其他的事,吃饱喝足成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由于法律约束过于严格,人们已经抛弃了道德和仁义,丧失了对礼数的学习,也没有了对知识追求的欲望,这段时间人们的生活是黑暗的,是没有方向的。与此同时,商鞅更加严格采取“令行禁止,法出奸息”的管理手段,不顾及人们不断降低的道德水平,而是用严格的法律约束人们的生活。人们摒弃了仅有的价值观,功名利禄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这是古代愚昧思想的悲哀,更是法律不考虑民情所带来的恶果。
2.军功爵制的影响
战国时代,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征战,力图扩大本国疆土。此时的秦孝公重用商鞅,无外乎想“复穆公之故地也” 。此时的商鞅作为一名大学士,深知战争带给国家的害处有多么巨大,他也曾说过:“民之外事,莫难与战。”虽深明大义,却无奈寄人篱下,不得不遵从君主的旨意。兵强马壮才能保卫一国疆土,所以,为了获取战争的胜利,商鞅只能采取激励机制,鼓励人们为自己的国家完整而战争。土地是农民所求,此时为人们灌输农战的思想,无疑是最好的时机。将稀有的珍贵土地资源纳为己有,是每个农民最渴望的事。而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只要有敢于战争的勇气,土地唾手可得,这种巨大的诱惑是秦国士兵无法抵抗的,每一位农民为此不惜舍命。通过战争就能让生活变得美好的思想已经在每个士兵的心里扎根,所以,秦国的士兵战斗尤为英勇。同时,军中也制定了“军功爵制”政策,这对那些平头百姓的诱惑力非常大。虽是达官贵族,如若没有战功,也会被贬为庶民。如果是百姓刁民,只要你战功显赫,就可以加官晋爵,这种以战功论成败的做法在当时非常普遍。利用军功爵政策,人们可以获得锦衣玉食的生活,这对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也正是这些好处,让人们全身心投入战斗中去,无暇顾及其他。
3.愚民政策影响
商鞅认为,不学习,思想就会愚昧,而落后的思想无法建立外交,国家就会走向灭亡。但是他又提出,如果君主任用过多有学问的人,那么人们又会更加重视教育学习而无心从事农战,这样国家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为了顾全可以看得见的眼前利益,商鞅认为不让人们学习是正确的。正是这种迂腐的思想,让当时的秦国民众思想封闭,无知的民众将生活中的实际利益作为追求目标,功利化也日益严重。《日书》中大量的民间禁忌就是此种观念的体现。
总之,就变法而言,商鞅变法本身强化了君权,强化君国一体思想,君就是国,反君叛君就是叛国,君利就是国利,君可以国之名为所欲为。从这些方面看,它不但虚化剥夺了臣民自身权益,而且对个体人格也是一种限制,掠夺个人财物也变成得合理,变法对中国人的民族价值观影响深远,尤其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更大。不只秦人,其实几千年来帝制政治都沿用了商鞅法统思想。功利主义虽然从本质上看较为积极可取,但变法也从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客观分析,即为唯利是图或者伤天害理、相互侵害等,这种忠君而断义 等非理性价值观是不可取的。这对民 族价值观的影响十分明显,是民族价 值观相对于人性直线的偏移牵引的重要方面。
三、商鞅变法中关于中央集权、人性以及专制主义的一些客观分析
从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中可以看出,商鞅比较顾全大局,虽是将国家主义作为本位,以国强视为治国之本,百姓受到严刑的压迫,可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众多群众从奴隶的命运中摆脱出来。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君主的权力,将刑赏作为基本评判标准,让人民出现对立从而产生阶级划分,进而有利于君主对国家的治理,实现资源的最大获取与利用。
商鞅将法治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政策,同时结合政府的权力来治理国家。虽然在某些方面制定规范约束君主的权力,但终究由于机构的不完善而形同虚设。同时,用统一的标准约束社会中的所有人,看似达到了统一效果,可在客观上抹杀了人性,这是商鞅变法中的弊端。商鞅认为,在不对人民造成伤害的同时帮助君主更好地治理国家,才是一个忠臣应该做的事,显然商鞅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秦国的灭亡。
首先,由于战国时代战乱不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主要代表,而同等情况下的君国治一体机构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权利,这就造成了两种权力之间有了高度的重合。在保证改革和进步的同时,本位主义要以君主的政治轴心作为基础,才能执行相应的权力,这就促使国家本位主义的权力无法更好地实施,从而在权力的执行上大打折扣。
其次,商鞅提出的“国强民弱”理念,虽然在短时间内或有所收获,但是这种“以民所恶求民所乐”的做法,让朝廷和君主的权力无法更好地实施,从而造成民众活动空间过大,君主无法全面治理局面的产生。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而民众权利的扩大势必对君王的统治造成一定的阻碍甚至威胁,所以,为了保证君王的权力可以更好地实施,商鞅提出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非常有效的。矛盾的产生势必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商鞅变法的出现也正好验证了这点。
最后,是归于理论与现实的差别问题。作为德才兼备的商鞅与秦孝公,他们能够将理想与现实良好地融合,让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际,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可是,由于君主的权力问题,理论无法完全成为现实,而后又有一些玩世不恭君主的出现,这就造成了两者之间背道而驰。可以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后世君主没有将商鞅所提出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观点更好地加以实施,这才造成君主本位权力的削弱。
四、结束语
商鞅变法的初衷,当然是为了推动秦国的发展与强大,但是由于变法本身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导致变法中很多思想对人性产生了一定的偏移牵引,使人们的价值观更加趋向权势、金钱,更加鄙视底层人民,在变法的推动下,弱肉强食的思想更加突出。但是,我们不应该否认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中最彻底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变革,它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的同时,当然也会产生很多隐性影响,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出现改变。这些改变在后来的研究中产生很多争议,这正是商鞅变法的学术r值所在。本文从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开始论述,研究了商鞅变法对价值观、人性的影响,也对中央集权、人性以及专制主义方面进行了一些客观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商鞅变法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扁蓿豆;种子;发芽率
中图分类号: S 541.0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500(2011)03-0069-04
扁蓿豆(Melilotoides ruthenica)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其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抗逆能力强,尤其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不能越冬生长的寒冷地区和相对较干旱地区,扁蓿豆都可以良好生长,是北方地区优良的多年生豆科牧草[1]。但其种子发芽率较低,给用扁蓿豆种子建立愈伤组织再生体系以及种质保护和扩繁方面带来一定困难。影响种子发芽率因素较多,如种皮厚薄、成熟度、抑制萌发物的多少和外界条件等,而直立型扁蓿豆种子发芽率低的主要因素是硬实率高,而不是种子休眠性[2]。
目前,在降低扁蓿豆种子硬实率方面一些专家学者已有所研究。乌云飞等[3]认为,栽培多年的直立型扁蓿豆在1.5 A电流强度下处理50 min,发芽率达54.5%;以砂纸打磨处理直立型扁蓿豆种子效果最好,发芽率比对照提高18.6%,发芽势高达283.9%。赵丽丽[4]等认为,98%硫酸处理打破扁蓿豆各品系种
子硬实的效果均很好,能使其发芽率提高到90%以上,但破除各品系种子硬实的最佳处理时间不同,分别为20、25、30和40 min。李玉玲等[5]研究表明,磨擦种皮结合60 ℃热水浸泡30 min处理对提高青藏扁蓿豆(Melilotoides archiducis-nicolai)种子发芽率具有明显效果,可达到74 %。诸多提高扁蓿豆发芽率研究都是在培养皿中,以滤纸为发芽床,进行室内发芽。而在用扁蓿豆种子建立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过程中,发现即使在前人最佳处理条件下处理扁蓿豆种子,其发芽率在培养基上仍然很低,较大地影响了组织培养效果。通过种子处理的扁蓿豆种子在1/2 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试验,为扁蓿豆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建立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供试扁蓿豆种子由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2008年收获的自然成熟种子,千粒质量1.52 g,常规发芽率25.7%,硬实率74.3 %。
1.2 试验方法
1.2.1 物理处理 摩擦处理(A),选择籽粒饱满的种子用100#砂纸轻轻摩擦至种皮表面有破损失去光泽,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表面有明显的划痕而不损伤种胚为止,然后用净水冲洗干净备用;划破种皮处理(B),选择籽粒饱满的种子,用单面刀片在种子正反两面划2~4道小口,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表面有明显的划痕而不损伤种胚即可;摩擦放置处理(C),将种皮摩擦好的种子置于干燥处1个月后再用于试验。对照(CK),选择籽粒饱满的种子不做任何处理,直接用于实验[6-10]。
化学处理:参照文献[5]的方法,改进为98%浓HD2SO4溶液处理10、15、20、25 min; 10% HD2SO4溶液处理30、40、50、60 min。饱和NaOH溶液处理10、15、20、25 min;10% NaOH溶液处理20、30、40、50 min。HD2SO4溶液处理时先将籽粒饱满的种子放入烧杯,然后加入相应浓度的硫酸至浸没种子,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到预定时间后迅速倒入盛大量蒸馏水的烧杯并及时搅拌,去除上清液,再加入蒸馏水冲洗种子至中性(pH=7),最后用滤纸吸干种子表面水分备用。NaOH溶液处理种子的方法同上[11-15]。
1.2.2 置床 将处理好的种子放入70%乙醇中振荡30~60 s,再用0.1% HgClD2消毒10 min,无菌水清洗4~7次,接种于不含激素的1/2 MS固体培养基上,在25 ℃,16 h光照下培养,该过程在超净工作台进行[16]。试验设3次重复,每重复50粒种子。接种后每天观察记录1次,记录发芽种子数量,第14 d统计发芽率,计算发芽指数,第5,7和9 d分别拍照。
1.2.3 指标计算 发芽率GR=(n/N)×100%[10-11]
式中:n-最终达到的正常发芽粒数;N-供试种子数
发芽指数GI=∑Gt/Dt
式中:Dt-置床之日算起的日数;Gt-相应各日的正常发芽数[10-11]。数据统计分析用SPSS 16.0软件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理处理对扁蓿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的物理处理种子均可明显促进扁蓿豆种子在1/2 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表1),与对照相比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3种物理处理方法中,划破种皮对提高扁蓿豆种子发芽率的效果最佳。其发芽率可达86%,比对照提高了61%;发芽指数15.97,比对照提高了82%;摩擦处理的效果次之。发芽率71%,发芽指数12.94。摩擦处理放置30 d后种植于1/2 MS培养基的处理,相对于其他2种方法效果较差,发芽率65%,发芽指数11.54。可见,能有效提高扁蓿豆种子在1/2 MS培养基上发芽的物理处理方法是划破种皮。
2.2 HD2SO4溶液对扁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HD2SO4溶液对降低扁蓿豆种子硬实率的效果非常明显。与对照相比,用HD2SO4溶液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2)。98% HD2SO4溶液处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基本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处理15 min效果最佳,发芽率84%,比对照提高了59%;发芽指数13.45,比对照提高了78.7%。10% HD2SO4溶液处理的种子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变化不明显,呈缓慢增大趋势,处理60 min的效果最佳,发芽率55%,比对照提高30%,发芽指数6.95,比对照提高58.7%。98%HD2SO4溶液处理效果明显优于10%HD2SO4溶液处理,前者最佳处理的发芽率比后者最佳处理高34.5%,发芽指数比后者
高48.3%。而且,98% HD2SO4溶液处理的任何时间均比10%HD2SO4溶液的处理效果好。综上所述,适宜扁蓿豆种子在1/2 MS培养基上高效发芽的HD2SO4溶液处理是,98%HD2SO4溶液处理15 min。
2.3 NaOH溶液对扁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NaOH溶液能够较明显提高扁蓿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在一定处理时间内能显著促进扁蓿豆种子的萌发(表3)。饱和NaOH溶液处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其中,处理15 min效果最佳,其发芽率77%,比对照提高52%;发芽指数12.14,比对照提高76.4%。10%NaOH溶液处理及种子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变化与饱和NaOH溶液处理相似,呈缓慢增大再减小趋势,处理30 min效果最佳,其发芽率65%,比对照提高40%,发芽指数6.8,比对照提高57.8%,该处理比饱和NaOH溶液处理10 min和25 min的效果好,但比处理15 min和20 min的效果差。因此,适宜扁蓿豆种子在1/2 MS培养基上高效发芽的NaOH溶液处理是饱和NaOH溶液处理15 min。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物理处理对扁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摩擦、划破种皮等常规且操作简便的物理方法能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降低硬实率,使难发芽的种子正常发芽。试验采取的3种物理处理方法,均提高了扁蓿豆种子发芽率,其中,划破种皮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发芽率高达86%,比对照提高了61%。但由于第8~12 d,部分发芽后的种子开始枯烂,不能正常生长成可供组培试验利用的无菌幼苗,即使种子发芽后能长出子叶,其幼苗也较弱,下胚轴较短,也不利于将其作为组培试验的可取材料。该原因还未研究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3.1.2 化学处理对扁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扁蓿豆种子的种皮上有一层较坚硬又富含蜡质的种壳,阻碍种子的吸水和进一步的发芽生长,发芽率较低[5]。用化学处理的方法,可去除扁蓿豆种壳和壳内抑制种子发芽的物质,增强种皮透性,促进种子呼吸及生理生化反应,从而提高发芽率。
要使HD2SO4溶液在促进扁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关键是控制浓度和处理时间。最佳的浓度及处理时间,才能有效去除种皮中抑制种子萌发的植物碱等物质,腐蚀种皮蜡质,从而增强种皮透性,促进种子呼吸及生理生化反应,提高发芽率。NaOH溶液能够提高种子发芽率,是由于NaOH溶液能去除种皮中抑制种子萌发的有机酸等物质,同时可腐蚀种皮,改善种皮通透性,增强种子内的呼吸作用和生理生化反应,促进生长,降低种子硬实率。但饱和NaOH溶液具有高腐蚀性,如果处理时间过长,会严重损伤种皮,使其难以正常发芽。因此,饱和NaOH溶液处理种子时应严格控制处理时间。
化学处理方法对扁蓿豆种子在1/2 MS培养基上发芽率的效果较明显,但在处理时,需要严格控制相应的浓度和处理时间。时间过短不能去除抑制种子发芽的物质,而时间过长会损伤种胚,导致发芽率降低。
3.2 结论
组培试验中,种子能否有效发芽是试验的基础,本试验简单且较客观的反映了扁蓿豆种子在1/2 MS培养基上能够高效发芽的最佳方法,经比较,用HD2SO4处理的扁蓿豆种子不仅能极显著地提高发芽率,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又得到很好的消毒,不易霉烂,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尤其以98%HD2SO4预处理15 min最佳,种子的发芽率84%,比对照提高59%,差异达极显著。饱和NaOH溶液处理15 min的效果次之,发芽率达77%,发芽指数12.14;均比对照高,且差异显著。划破种皮发芽率 86%,发芽指数15.97;摩擦处理发芽率71%,发芽指数12.94;摩擦后放置30 d发芽率65%,发芽指数11.54。
参考文献:
[1] 黄迎新,周道玮,岳秀全. 扁蓿豆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2007,24(12):34-39.
[2] 杜宝红,石凤翔. 扁蓿豆种子发育形态解剖学研究[EB]. 维普资讯,2007:7-11.
[3] 乌云飞,王建光. 低频电流对扁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J]. 内蒙古草业,1990(1):31-37.
[4] 赵丽丽,王照兰. 硫酸处理打破扁蓿豆不同品系种子硬实的效果研究[J]. 中国草地学报,2007,29(3):73-77.
[5] 李玉玲,徐成体. 不同处理方法对青藏扁蓿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7,37(3):20-21.
[6] 徐成体,德科加. 用不同方法处理后直立型扁蓿豆种子的发芽效果[EB]. 维普资讯,1996,26(6):4-6.
[7] 赵小社,毕玉芬. 不同处理方法对3钟豆科灌木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 草原与草坪,2006(2):37-40.
[8] 易观路,罗建华. 不同处理对格木种子发芽的影响[J].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68-31.
[9] 丁雪梅,李海燕. 温度对两种野生禾草种子发芽的影响[J]. 草原与草坪,2004(1):25-29.
[10] 信金娜,张旭. 用物理方法对结缕草种子进行催芽的技术研究[J]. 草原与草坪,2004(2):40-42.
[11] 颜霞,金芳. 不同种类盐胁迫对孜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草原与草坪,2010(4):71-75.
[12] 叶要妹,邹芬,王彩云. 赤霉素和硝酸钾对高羊茅四个品种发芽的影响[J]. 种子,1999,5(1):28-30.
[13] 袁学军,刘建秀. 提高假俭草种子发芽率的研究[J]. 草原与草坪,2007(5):25-28.
[14] 孟军江,刘正书. 提高百喜草种子发芽率试验[J]. 贵州农业科学,2006,34(1):13-14.
[15] 徐道英. 硫酸处理硬实种子效果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3(1):39-43.
[16] 钱谨,刘发央,谢小冬. 紫花苜蓿高频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42(1):77-81.
Effects of different seed treatments on the seed germination rate of Melilotoides ruthenica in medium of 1/2 MS
TAO Rong1,SHI Shang-li1,LI Yu-zhu1,XU WeiD2
(1. College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Ecosystem,Ministry of Education/Sino-U.S.Centers for Grazingland Ecosystem Sustainability/Pratacultur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Gansu Province,Lanzhou 730070,China;2. Bureau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in jiuquan City, Gansu,Jiu Quan 735000,China)
Abstract: As 1/2 MS medium for germination bed of Melilotoides ruthenica seeds,fou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rubbing,lacerating seeds coat, HD2SO4,and NaOH solution to be studied the effect of seeds germin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lacerating seeds coat were 86% and germination index were 15.97.The germination rate of rubbing were 71% and germination index were 12.94.The germination rate of placed seeds 30 d after rubbed were 65% and germination index were 11.54.The best treatment was treatment with 98% HD2SO4 solution for 15 min.the germination rate and germination index were 84% and 13.45 respectively,which increased 59% and 78.7% compare to control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s and the control was significant.The effect of treatment with saturated NaOH solution for 15 min was secondary,the germination rate was 77% and germination index were 12.14.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篇6
说起商鞅,大家自然就会想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并且从此以后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以上。每每说到商鞅,别人都会说他是一个成功者,但是他成功得到了什么?
他虽然变法成功了,但是自己最后却是被处车裂而死。说起他的死因还牵扯到一件事,当年他变法之时,太子犯了法。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老师给处理一顿了,百姓大悦。就是因为这件事而得罪了那些贵族们,也为后来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他在施行依法治国后,秦国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可见这就是他的成功。后来太子上位,很快就把商鞅给处理了。可见这就是他的失败。
商鞅的成功其中的一条原因就是,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那他难道不知道太子就是未来的统治者吗?他知道,但是他依然把那两个老师给处理了,为什么?我的理解是他的法制是公平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的法制是公正的,不偏袒任何一方;他的法制是公开的,不为任何人遮掩。法制不是什么什么罪,而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赏罚分明!商鞅的事业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的法制做到了公平、公正和公开。
可惜,商鞅最后未能得到好的下场。但是我们要问,如果他不处理那两个老师的话,他的变法会成功吗?他的变法会为后来秦国有贡献吗?他的变法会留名于青史吗?秦国百姓会支持他吗?至少我猜他不会成功,自然也不可能成为今天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成功却是要以性命来换取,历史上都是如此。一辈子不过三万天左右,但是在这三万天中,商鞅却成功的依法治国,使秦国强大安定,夫复何求啊。他为了自己的祖国,当然你也可以说他是为了自己的功名,而不吝啬于自己的那一条命。不知道今天还会不会有商鞅这样的人,至少我能说我自己肯定比不上他!
篇7
这个故事讲的是商鞅守信。
秦朝时期,秦国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秦孝公即位后,就用商鞅变法强国。商鞅变法前,为让百姓相信他,他想了一条妙计。一天,商鞅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棍,还说:“谁能将这根木棍扛到北门去,赏他十两黄金!”过了一会儿,没人理会。商鞅见状,就把赏金加大到五十两。一会儿,终于有一个人走出来试,他扛着木棍,迈开大步朝北门走去。那人到达北门,商鞅立即叫人拿来五十两黄金给了那人。在此后的几年中,秦国在商鞅变法中日渐强大,终于统一了中国!
由此看来,做任何事都要诚实守信,而不能失信于人!
篇8
一、精创导入,营造气氛促感知
随着学生历史知识面的不断拓展与信息交流平台的推广,学生们对大部分历史事件及人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大部分学生都有着“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困惑,这正是我们教学的突破口。由此,笔者以为要引发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自觉关注,精心的教学导入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的导入设计中,笔者就有意识地将学生们可能熟知或者一知半解的历史知识与生活中的日常实际相结合,以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话题、时尚话题、网络话题等相结合,营造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们对感知能力的发挥。
如在《商鞅变法》这课的教学导入环节设计中,笔者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于“商鞅变法”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早有耳闻,也知晓一二,但是并没有深入了解,更谈不上见解与感受。笔者以为要让学生真实地了解这个伟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应该引领学生们回到那个动荡与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去。为此,笔者以电视剧《大秦帝国》中有关商鞅变法的视频片段作为教学导入的“药引”,图文并茂,用极具视听效果的视频引发学生们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变革的关注以及对“商鞅”这个历史人物的好奇,营造出“改革风潮”浩浩荡荡的紧迫氛围,渲染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们对改革时代背景的主观感知。
二、启发讲授,穿插情境引思考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他们已经学会如何筛选知识,去伪存真,并从中引发思考。因此,笔者以为在教学讲解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们融入到教师的讲解中,并在感知与理解的过程中,有所启发,为随后的变式操练、知识探究与运用分析做好铺垫。
教学《商鞅变法》中商鞅为加强中央集权各项举措中的“燔诗书而明法令”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条改革条例的出发点与影响,笔者并不直接言之,而是以学生们更加熟悉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史实导入话题,通过穿插“焚书坑儒”这一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寻找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与相同点,让学生们明白它所存在的历史意义——加强思想统治,维护中央集权,同时也尝试去理解它所带来的不可湮灭的消极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抑制创新。从而,帮助学生们以历史的角度与观点,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为什么商鞅要主张焚毁不利于统治的诗书,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同时也引发学生们对于“文化创新”意义的理解与关注。
三、合作探究,大胆放手激创造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历史与当今时代主流相结合起来,完善探究评价机制,创设轻松愉快的实践平台,以富有时代意义的话题吸引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宽松愉快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们的实践创新,让历史课堂不再厚重而缺乏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历史课的学习。
在教学完《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后,为了教会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以辩证的观点去评价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风潮,笔者设计了一个以变法结局为出发点,尝试分析变法局限性,客观评价商鞅变法的探究性任务。在这个任务过程中,笔者首先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带领学生们就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等,夯实他们实践探究的理论基础。随后,笔者又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相关的文言材料,启发大家根据材料的只言片语以及提示性图片去寻找解开探究问题的线索。
篇9
关键词:《史记·商君列传》 轶事描写 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几乎就是一部历史人物的故事集。在《史记》中,有些人物的传记主要就是由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组成的。这些“轶事”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画龙点睛,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通过着墨不多的小故事来提示人物的思想面貌,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做法,是司马迁写人物的惯用手法。
其中,以《商君列传》为代表,整个传记内容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作者从魏相公叔座临终荐贤落笔,写得极富情趣。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司马迁明写公叔座知人识才,实际上暗述商君之德之贤,是堪委重任的“奇才”。一者为商鞅助孝公变法图强称霸作铺垫,二者为后文魏惠王悔不听公叔座之言设下伏线。在笔法上有一石二鸟之妙。
虽然这只是商鞅发迹前的一则轶事,但它通过描写魏惠王、公叔座和商鞅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示了三个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公叔座作为一国之相,先公后私,是非分明,为国家着想,他推荐商鞅接替自己担任相位,颇有识贤之能,可惜不被魏惠王接受,以致错失了一位栋梁之材;从主人与门客的感情着眼,他又非常富有人情味,劝商鞅赶紧出逃,以免招惹杀身之祸,一种关心、爱护之情溢于言表;更可贵的是,他把自己在魏王面前所说的两个主张毫不隐瞒地告诉了商鞅,并说明自己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坦坦荡荡,真不愧宰相风度。推荐不成则建议杀掉商鞅,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而且正是这种矛盾之处,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魏惠王去看望病中的公叔座,体现了君王对朝中重臣的深切关怀,出自真心真情,但是他关于公叔座万一不幸谁可接班的询问,则是有口无心,所以当公叔座一本正经地推荐商鞅时,他以“嘿然”的态度作答,并没有把这个合理的建议放在心上,其实心里是不以为然的,他的许诺杀掉商鞅,也是应付而已,目的是为了照顾公孙座的颜面,并没有真的当一回事,所以出门时,才会对身边的大臣说公叔座是老糊涂。从魏惠王的表现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的昏庸君王形象:他一不问问清楚,商鞅究竟有何德何能,以致公叔座要超常规破格提拔他来接自己班;二是当面答应,转身就失信于人,与大臣之间缺乏一种互相信任合力兴国的责任感;三是自作聪明,暗于识人既不了解自己的宰相,也不了解商鞅,糊里糊涂地埋没了一个杰出的人才,商鞅如果不出走秦国,可能就永无出头之日,更何谈建立千古功业。
这个故事真正的主角是商鞅,公叔座的推荐,补充说明商鞅的非凡才干,为商鞅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魏惠王既不用商鞅也不杀商鞅,为商鞅以后有机会远走秦国施展才华埋下了伏笔。商鞅对魏惠王态度的分析,洞察入微,有理有据,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和超常的胆魄,如此冷静,如此镇静的一个人,才是一个可以成大事的人。
而为了突出商鞅的性格特点,这个故事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也颇为讲究:
一是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文章开头交代了商鞅的姓氏、籍贯,这是《史记》传记写人的惯用方法。接下来即转入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的描写,借公叔座之口说出商鞅是个可以“举国而听之”的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比正面描写商鞅如何贤明能干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还能给读者留下十分丰富的想象余地,又为下面商鞅在秦国变法图强作好了有力的铺垫。紧接着,文章写商鞅不肯离开魏国逃命时,则又用了正面描写,这里强调的是商鞅的大胆心细,从容不迫。侧面描写的目的是突出商鞅的贤才,正面描写的目的则是表现商鞅与众不同的胆量和气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不同的侧面写出了商鞅的非凡之处。
二是对话描写。这个故事基本上是由对话组成的,每个人的对话都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能表现出各自的性格特点。公叔座摒去身边的服侍人员才敢向魏王提出“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的建议,可见他谨慎小心;但他转眼又把商鞅叫来,告之了他之前给魏王的推荐和建议。一方面可以说是他公私分明;另一方面,这也是他做人的圆滑之处。然后,商鞅在回应公叔座之言时却更为巧妙,他说:“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这样的回答实属于智者的一种推理。这样平常、浅显的道理,聪明的公叔座在情急之中却没能参悟,身处“险境”的商鞅却不慌不忙,一语道破,商鞅的镇定、机智不就比公叔座还要高出一筹么?
在司马迁的笔下,商鞅是个形象完整、个性突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他“少好刑名之学,”“年虽少,有奇才”,这是他推行变法功成业就的自身条件。他思维敏捷,善于析理,公叔座荐贤未果,劝他逃走,他说:“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真是语出惊人。他长于言辩,三说秦孝公,终见重用;舌战甘、杜,初战告胜。对变法,他面临重重险阻,迎难而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在斗争中始终采取进攻的姿态,牢牢地掌握主动权。他高瞻远瞩,刻意进取,对事业不断追求,二次变法,一步一个新台阶,收效甚著。这是一个政治家非常可贵的品质。他不仅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以战略的眼光看待秦魏关系,“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他看准了“齐败魏军于马陵”,太子被虏,庞涓被杀,魏军元气大伤,“诸候叛之”的大好时机,力劝孝公“可因此时伐魏”。他分析说:“魏不友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候,此帝王之业也。”秦魏交兵,他诱捕了魏国的统帅公子昂,致获全胜。这种欺诈手段在道义上虽非光明正大,但于军家来看,亦属“奇谋”。但是,在作者笔下,他又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天资刻薄”,刑公子虔,欺魏将昂,黯公孙贾,不听赵良之言,滥刑于百姓,畜怨积仇比于丘山,最后所逃无处隐身,所归无人容纳,导致车裂身死的可悲下场。
在太史公给我们讲述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描写的一个又一个细致的情节中,镇静机智、谋略过人但又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商君,就这样活生生地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更让我们对他有了过目难忘的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杨玲.司马迁评商鞅探微——兼论《史记》“太史公曰”的独立价值.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2]田宏虎.读《商君列传》.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2(01).
[3]赵书芬.读《史记·商君列传》之商君.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01).
[4]李家桂.公孙鞅为变法图强而献身——重读《史记·商君列传》.理论探索.1986(01).
[5]余樟华.《史记艺术论》.华文出版社.2002(01).
篇10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诚实守信是从古至今的的传统美德。做人要诚信,诚信是光诚信是让你心安的根本。做人只有问心无愧才能活的踏实。
诚信的故事从古流程至今。诚信是金是人们提倡的传统。古有曾子杀猪,为的就是诚信。一天曾子的妻子有事想要去集市上上集市上去办事,但是年幼的孩子也吵着要去。曾子的妻子不愿意 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这句话懂得人都知道是哄孩子玩的,但是过后曾子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子真的把家里的猪给杀了,妻子看见曾子把猪给杀了就说逗孩子玩的你怎么能当真呢?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的年纪还小啊,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对孩子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在信任你你看这危害多大啊。今天若是实验不杀猪家中的猪是保住了,但是孩子纯洁的心灵上不可磨灭的阴影。从这里就看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从小抓起的。
当然了诚信对于成功也是不可或缺的。秦朝的商鞅变法是历史上的最成功的一次变法吧。商鞅为了获得大家的信任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跟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敢相信天下还有如此轻而易举懂得事能得到如此高的悬赏,结果没人肯出手一实。于是商鞅将奖金提高到了50两。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从南门抬到了北门。商鞅立马就赏了他五十金就是这样商鞅在百姓中树立起威信进而商鞅的变法在秦国迅速推广。新法律是的秦国逐渐强盛最后统一了中国。与之相反的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为了搏红颜一笑就下令都城附近的二十多座烽火台上点燃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外敌入侵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各路诸侯甩饼纷纷赶到。大家都知道自己被耍了。当真的有敌人来袭的时候点燃烽火台各位诸侯不在相信。最后一个国家被灭了。这就不难看出诚信的重要性。商鞅诚信变法成功国力强盛。后者自取其辱最后把这个国家给白白葬送。
我还能记得我第一次撒谎。是一次我没有写完作业之后骗老师说自己写完了啊、那一天我都是提心吊胆的。我生怕老师查我的作业。就这样我战战兢兢的度过了一天。 上课没有好好的听课这一天都是走神的状态。这次事情之后我才意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假如我当时承认我自己没有写作业只是受一顿批评而已但是不会战战兢兢的度过一天。所以你只有诚信做人才能活的踏实你只有诚信才能成功,你周围的人才能信任你愿意和你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