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范文
时间:2023-03-19 05:0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朱自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朱自清的散文,共25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又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等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2、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致的评价。此书是含概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包括了《憎》、《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中的文明》、《正义》、《春晖的一月》、《说梦》、《绿》、《春》、《背影。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歌声
文/朱自清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在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暗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消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赏析】
1.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赏析:作者想象一个暮春的早晨,微风吹拂像是爱人吻手时的鼻腔呼出的气息,和着爱人的脚步,漫步在甬道上,细雨也好像成了润湿肌肤的乳油了,如临其境。)
2.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在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暗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消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赏析:把音乐会当作百花园,迈步园中,所见所感无不写出作者在尽情享受着暮春的美。)
3.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赏析:音乐会的歌声中,仿佛又显现着一片红肥绿瘦的田园,作者嗅到田园的气息,尽情享受着生活之美。)
【思考练习】
1.简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虽是“歌声”,可文中大段的文字却写了细雨、微风、群花、花香及各种气味,这样写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试从写作手法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和朱自清写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4.文中写“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让我们联想到《春》中的相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列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至少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借鉴】
象征手法:作者不注重摩写乐声的真切,而着力写自己的主观印象。把自己各感官的感觉用听觉激发出来,统一于“暮春微雨润花园”这一境界。
巧用通感:在作者笔下,耳朵听到的个个音符都好像长了翅膀飞翔,飞到了听者所经验过的那种恬静幽然的境遇之中。
诗情画意:对音乐意境的描写,文字细腻简洁,富于诗情画意。朱自清认为“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其笔下的音乐也是一幅画,是他独有的“缜密漂亮”的“白话美术文”。
【美文二】
匆 匆
文/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地回去吧?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赏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赏析:作者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淡淡的画面。开篇落笔,通过映衬,用一连串的疑问句,透露出“我”怅然若失的情绪。)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赏析: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如此的想象,形象中蕴含着哲理,构成了一种诗意之美。)
3.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赏析:作者抓住吃饭、洗手、默思等细节,时间“跨过”“飞去”“溜走”“闪过”等动作,作者正是扣住这“脚”,感到时间稍纵即逝,把这个空灵的对象写得新鲜活泼,寓情于物,形成虚实相生的深邃意境。)
【写作借鉴】
巧用修辞,靓丽语言:短文巧妙运用一系列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使得文章格外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融情入景,主题突出:他笔下的太阳,已非通常的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将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融合而成的主客观统一体,形神兼备,情韵独特。本文抓住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寄情抒怀,生发议论,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亟须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格调清新,境界全出:朱自清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在朴素平淡中散发出浓郁的抒情气息,达到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学境界。全文以格调、词藻、情意的美,深深打动着众多读者。
【思考练习】
1.试分析这段话主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文中两个“裸”的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
歌声
文/朱自清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在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暗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消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赏析】
1.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赏析:作者想象一个暮春的早晨,微风吹拂像是爱人吻手时的鼻腔呼出的气息,和着爱人的脚步,漫步在甬道上,细雨也好像成了润湿肌肤的乳油了,如临其境。)
2.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在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暗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消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赏析:把音乐会当作百花园,迈步园中,所见所感无不写出作者在尽情享受着暮春的美。)
3.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赏析:音乐会的歌声中,仿佛又显现着一片红肥绿瘦的田园,作者嗅到田园的气息,尽情享受着生活之美。)
【思考练习】
1.简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虽是“歌声”,可文中大段的文字却写了细雨、微风、群花、花香及各种气味,这样写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试从写作手法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和朱自清写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4.文中写“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让我们联想到《春》中的相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列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至少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借鉴】
象征手法:作者不注重摩写乐声的真切,而着力写自己的主观印象。把自己各感官的感觉用听觉激发出来,统一于“暮春微雨润花园”这一境界。
巧用通感:在作者笔下,耳朵听到的个个音符都好像长了翅膀飞翔,飞到了听者所经验过的那种恬静幽然的境遇之中。
诗情画意:对音乐意境的描写,文字细腻简洁,富于诗情画意。朱自清认为“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其笔下的音乐也是一幅画,是他独有的“缜密漂亮”的“白话美术文”。
【美文二】
匆 匆
文/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地回去吧?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赏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赏析:作者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淡淡的画面。开篇落笔,通过映衬,用一连串的疑问句,透露出“我”怅然若失的情绪。)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赏析: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如此的想象,形象中蕴含着哲理,构成了一种诗意之美。)
3.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赏析:作者抓住吃饭、洗手、默思等细节,时间“跨过”“飞去”“溜走”“闪过”等动作,作者正是扣住这“脚”,感到时间稍纵即逝,把这个空灵的对象写得新鲜活泼,寓情于物,形成虚实相生的深邃意境。)
【写作借鉴】
巧用修辞,靓丽语言:短文巧妙运用一系列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使得文章格外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融情入景,主题突出:他笔下的太阳,已非通常的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将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融合而成的主客观统一体,形神兼备,情韵独特。本文抓住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寄情抒怀,生发议论,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亟须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格调清新,境界全出:朱自清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在朴素平淡中散发出浓郁的抒情气息,达到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学境界。全文以格调、词藻、情意的美,深深打动着众多读者。
【思考练习】
1.试分析这段话主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文中两个“裸”的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篇5
关键词:朱自清 “三此” 时间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面对东去不止的流水感到了人在时间面前的孤独与无奈。海德格尔认为人在时间里可以拿到通往自由之路的通行证,可以让无情的时间变得宽容,但你首先要“向最本己的能在筹划自身的存在”。“最本己的能在”在海德格尔的解释中并非不可触摸的抽象物,它指向人的良知,指向存在者的当下。在海德格尔的解释中,良知属于一种存在方式。朱自清的好友丰子恺先生称那些为美好的愿望不懈努力着的人为“大人格”、“大人生”者,他认为他们的了不起在于:“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朱自清在感叹时间“匆匆”不可逗留之时,曾想是不是别人偷了他的时间。两年之后,在《刹那》一文中他自嘲了自己的幼稚,他发现偷走自己时间的正是那个对时间特性一无所知的自己。认识到时间的特性并可以掌控支配自己的时间了,他便满怀喜悦地告诫自己、告诫读者:“你们正在做什么,就尽力做什么吧;你们要努力满足此时此地此我!这叫做‘三此’,又叫做刹那。”
那么,朱自清“三此”时间观的内涵是什么?他的“三此”时间观对我们现代人的人生会有哪些启示?笔者针对这两个问题予以分析论证。
“此我”相伴“他我”
时间,这个承载万事万物、可大可小、可长可短的东西,之所以难以认知、解读和把握,在于它无所不在、什么都是,好像唯独没有自己。它到底有无自己?它真的是空洞的存在吗?朱自清看到了它和其他认知客体的相同点,即概念化的存在,是认知主体对其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反映。时间存在的多样性不仅依赖于承载物的多样性,还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最本己的能在――一种可能性的生存活动”正是“此在”(时间)的意义和价值。在《“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一文中,朱自清构建了认知主体“此在”中的“此我”应有的存在方式――拥抱“自我”。他认为只有如此,“此我”才能成为“此我”。他说:“我有两方面,深的和广的。‘自己中心’可说是深的一面。”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想怎样让自己身体健康、头脑聪明,怎样得到自己所追求的,怎样使自己成为对他人有用的人。此类思考问题的角度皆在说明“深的我”。但“再自个儿内省一番”,就会发现这“深深的‘我’并非独自个儿待着”,他似乎怕孤单,非要找个“难分难解”的“伴儿”,“永远”捆在一起的“伴儿”,“这‘伴儿’是谁呢?这就是那广的我”。他认为,要想认识自己,先要知道世界之大:“自知必先要知他。”叫也说,自知者如不了解自己所在的世界,与那世界“老死不相往来”,那就成了庄子寓言中的井底之蛙与夏虫。这种人生不仅像“磨坊里的驴子”日复一日在原地重复自己,一旦他生存的世界让他跟着倒了运,他也绝不会想到这其中的原因,他只会迁怒于抽象的天。朱自清把“他我”看做“深深的我”必须进入的生活世界,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两者不可分离的关系:“‘我’在世界中,世界是一张‘无大不大’的大网,‘我’只是一个极微极微的结子;一发尚且会牵动全身,全网难道倒不能牵动一个细小的结子吗?”他非常坚定地认为,“深深的我”若对他生存的世界麻木不仁,缺少认知热情,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只做他的井底之蛙,只要“深深的我”,那么“此我”也就面目模糊,无所谓“此我”(指深和广的我)了。那么“此我”(深和广的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所知愈多,所接愈广,将‘自己’散在天下,渗人事事物物之中看‘它的’大小方圆,看‘它的’轻重疏密,这才可以剖析毫芒地渐渐渐渐地认出自己的真面目”?笔者认为,朱自清强调的“广大的我”就是指“深深的我”能动的社会行为构成的社会属性,没有用他的能动性构筑他社会属性的人,不能称其为“我”(深和广的我)而是虫,他用“散”、“渗入”标明了“深深的我”对“他我”的主动选择。必须了解“他我”作用“他我”,在“他我”之中才能成就自身,这就是“深深的我在广的我中”的道理。笔者认为,朱自清反复阐述的“广的我”或“他我”即朱自清“三此”中的“此我”的真正含义,也是“此我”超越自身局限走向永恒存在的唯一途径。
世界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此我”在他的世界中汲取哪些养料滋养自身,才可能拥有美好的未来?朱光潜在《淡美》一书中道:“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H{来这漆黑的天空,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朱自清读到朱光潜这段话激动地评价说:“这不是大而无当,远不可及的例话:他散布希望在每一个读者心里,让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要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朱自清认为每个人只要你愿意,你尽力去做,都可以成为那“散布星光”照亮自己与他人照亮过去与未来的人。“散布星光”是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成为“散布星光”者是朱自清的精神追求,也是他认同的人生价值观和“此我”生存的动力。他在《低级趣味》一文中谈到做人,提醒读者不要做“轻飘飘的,所谓骨头没有四两重”的人:谈到作品,他劝告作者“不要只是迎合一般人的低级趣味来骗钱花”。他认为人生“灵与肉冲突”的问题是每个人须认真严肃考虑的课题,真正有价值有分量的人生与心灵相关。心灵生活即关注“此我”幸福问题的生活,“不是一种无关心的态度”。在《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里,朱自清分析知识分子阶层,他认为“知识分子是可上可下的,所以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阶级”。在他的理解中,“上”者,即追求真善美,立志做“散布星光”照亮黑暗的人;“下”者,可谓“帮闲帮凶”为一己私利活得没有公平正义原则,没有“四两骨头”的人。从朱自清对人生价值的评价看,“此我”的生存不是盲目走向生活,投人世界,他必须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拒绝。当他的选择符合了人类进步事业的选择,符合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原则,他的人生才可能被光辉照耀,他才有可能点亮自己,温暖他人从而装扮世界,“此我”才有可能融入无限的光明之中。这是朱自清对“此我”的内涵所做的进一步补充。
“此时”连着“彼时”
“此时”在朱自清的理解中,即属于当下眼前“极短的现在”,也关系到无限的过去和未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对“我们”度过的日子所做的深刻反思。邓晓芒认为:“海德格尔把不朽的哲学基础的时间个人化当下化了,使之成为一种‘内在时间意识’。”朱白清在思考时间的性质及如何驾驭时间方面,深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他把反思虚无生活的重点放在了认知和把握时间的主体上。他认为:“我们”的日子之所以去了就永远去了,人生如梦幻般空虚,原因在于主体认识时间把握时间时出了问题。在《刹那》一文中,他不仅为“我们”度过的令人畏惧梦幻般的人生找到了失败的依据,同时也为“我们”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案。他明确指出,“我们”的日子原不是流水般存在的时间,日子可以去了再来,只要认知把握时间的主体能够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置人每一时间段,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意义和价值与点滴积累的关系,明白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能用“总解决”的办法,“须随时随地的去体会”,明白“大人格”、“大人生”也“须零碎去解决”的道理,时间对于“我们”就会露出温和可亲的一面,就会伸出友好的手牵着“我们”伴随它经历所有的日子。在朱自清的认识中,“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生活态度之所以不可取,在于“我们没有将时间转化为历史”。我们荒废了今日,就意味着失去了过去,所以过去的永远过去了。这看上去像时间在给“我们”过不去,实则是我们轻视了时间。人要想拥有过去,回想过去时,过去就能以实在的物的形式出现在眼前,办法只有立足于今目。立足于今日即将“全人生的意义”、将“好好的生”的理念贯彻于每个当下,让“全人生的意义”及“好好的生”的幸福感常在“此时”呈现。朱自清认为抓住“此时”、努力于“此时”的人,才可能渐渐融入人类的历史和未来。他说:“这种历程的满足,便是我所谓我生相当的意义与价值,便是我们所能体会的刹那间的人生。无论您对于全人生有如何的见解,这刹那间的意义与价值总是不可埋没的。”丰子恺在《渐》一文中,引用英国诗人布莱克诗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朱自清说:“倘若说人生是不朽的,刹那的生当然也是不朽的。”在朱自清的时间话语中,不朽和永生的关键在于主体要在刹那里有所作为,即努力成为“一粒沙”或“一朵花”。当然,“一粒沙”、“一朵花”皆象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成就一番事业就像绽放一朵花,非一日也非一人善恶之功德。谁都知道花的成长、绽放需要多种元素――水、空气、阳光、土壤等。人成就有意义的事业,也需要与人合作。与人合作即认识前人对我们的意义及我们对后人的意义,即做攀登巨人肩膀及在巨人肩膀向上攀登的工作。在《论自己》一文中,朱自清耐心地阐述了这个道理,他说:你想“顶天立地”,想“与万物并生”皆没有错,这都是永生的通途,皆可谓“看得远,想得开”。但怎样实现这些美好的想法呢?怎样“把得稳”自己走好这条通途呢?这需要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生活的时代,在了解世界和时代的同时,也就了解了自己,了解了自己也就明白了自己能做什么。一旦看到了世界之大之无限,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及有限,但又不放弃自己的位置,甘于做默默无闻的小事做“刹那”的努力,自己永恒的生便有了希望,因为“自己是世界的时代的一环”,没有“脱了节”的一环。在《文人宅》一文中,朱自清从我们对已故名人屈原宅的态度看到了我们生活的仓促与浮躁,看到了我们抛向未来的一丝令人忧虑的前景。从莎士比亚、济慈、迭更斯等名人故宅皆由私人出资保护这一细节,看到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留给世人留给未来的希望之光。在《淡美》序言里,他对朱光潜有关读者阅读价值的评价大加赞赏。朱光潜认为“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人所能维持的”,读者的“情感和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首诗的生命。”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所以一首诗是做不尽的。”朱自清从朱光潜“欣赏即创造”的评价中,认识到“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无隔阂”,也即诗的生命与诗人的生命与欣赏诗的读者的生命异体同生。朱自清总是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用整体全局的眼光观照个体的生存,所以他的“此时”说蕴涵着过去与未来的“彼时”。这就是他“此时”的内在含义。
“此地”通往“他地”
钱钟书在《休谟的哲学》一文中说:“休谟只注意到时间的succession(连续),而没有注意到时间上最重要的两个现象――simultaneitv(相同点)与‘绵延’。”从朱自清对“刹那”与“永恒”时间关系的理解看,他已认识到时间的每个点都可以联系无穷的线。那么与时间不可分割的空间,当然也可以由空间上任何一点通往无穷的面。人的生存能否拥有无穷的时空,关键看能否在“绵延”的时空中找到并做实做好属于自己的“点”(“三此”)。在《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一文中,朱自清说,许多人想见识广大的世界,想具有世界眼光,从而扩大自己的人生,于是,他们计划去看“珠江的繁华”、“蒙古的风沙”、“南京六朝的烟水气”、“俄国列宁的墓”、“南美洲莽莽的大平原”、“北极的冰天雪地”等。热情地设计之后,遂不幸地想到自己的“穷措”,终于只能“过‘屠门而大嚼’而已”。在朱自清的叙述中,这类人的人生显然可悲。可悲之处不在钱,而在他们心灵的问题。他说:“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这些人在朱自清看来,太呆板缺乏灵性,他们不懂“足不出户,心尽会日行千里”的道理。谈到心的旅行,他向我们指点古今中外,“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保存宇宙内的思辨玄想之兴趣,……总是哲学事业的一部。”“……哲学的生活是幽静的,自由的。”“哲学的潜思就是逃脱的一种法门。”朱自清认为“神思”、“玄想”、“潜思”对我们扩大自己生存的世界作用非常大,这三方面的思维能力一旦融入我们的心灵,我们就可以从有限的一点旅行至无限的时空,不仅可以游遍地球,还可以“到火星去”,到“太阳系”以至“太阳系外”,到“和我们隔着三十万光年的星上去”。“心的旅行也不以存在的世界为限!”蛳‘上帝的乐园”、“神活的世界”,还有吴稚晖先生描述的“大同世界”皆可造访。朱自清认为,心灵中的“神思”、“玄想”、“潜思”可以让人找到飞翔的感觉,让人生从有限中超越出来获得自南,但自由不是胡思乱想,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自由为了摆脱个体经验的局限进入无限时不能失去理性的约束,他告诫我们,在放飞心灵时不要忽视了“向导”,要带上它,依靠它。朱自清不愧是位理性的人,在海阔天空、古今中外的畅想中,他也没有丢失宝贵的理性,因为他深爱自由,“自由正是理性的本性”。朱自消所谓心的旅行的“向导”即书籍(他人的经验和思考)。他说自己爱喝茶,但“喝
茶”和“读新书”比起来,“读新书”让他更高兴,“读新书有如幼时看西洋景,一页一页都有活鲜鲜的意思;又如到一个新地方,见一个新朋友”。除此,各种笔记、尺牍、日记、野史和逸事,在他看,也都是让人感到“可亲”、“招人人内”的东西,“在它们里”,可以“见着活泼泼真实的人”。“旧有的《世说新语》,新出的《欧美逸话》”,也使他获得满足感。心的旅行他尤其推崇《游记》,他说《游记》对那些“穷措”者,可以作为代替“旅行之一法”,这种办法,“从前的雅人叫做‘卧游’”。从《游记》里心游,“可以知道异域的风土人情:好一些还可以培养异域的情调”,他说自己读这类书时,为了舒服痛快,“常复仇似的读完”。
总之,朱自清认为人有了心灵的追求,及“神思”、“玄想”、“潜思”的能力,凭借书籍的引导,他就可以从有限走向无限,做一个超越时空的自由人了。这就是朱自清“此地”的内涵所在。
篇6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诗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578-01
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他创作的"美文"奠定了散文大师的地位,其行文如诗,辞藻平实而饱含真情,描写清淡而韵味悠长,叙述随意而其文意却丝丝入扣,行文流畅且极具内涵。清丽隽永的诗意美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之一。
1.慎密精巧的构思
慎密精巧的构思是作品散发诗意的一个特征。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他的散文,结构精巧,布局合理,善于从叙述中将读者缓缓带入作者设计好的意境,行文慎密而严谨,精炼而流畅,活泼而巧妙。
散文《背影》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作者善于捕捉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背影"为线索,选取的材料均汇于"背影"这一焦点上。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身潦倒的印记,浓缩了父子之间难以言喻的感情,是慈父爱子的象征。
父亲的背影是儿子经常见到的,但作者选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车站送别儿子时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留下的那个背影。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既是父亲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精神的写照,还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父亲肥胖而吃力的"形",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老境颓唐。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怜惜、怀念,全都凝聚在这个背影里了。文章四次写"背影":开头设疑--点出背影,造成悬念,使浓重的感情气愤笼罩全文;中间叙事--望父买橘,刻画背影,令人感动;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结尾思念一一读父来信,浮现背影,照应开头。这样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组织,表达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标题,使文章一气呵成。
朱自清高超的艺术构思还体现在"设眼有致"。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语句,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可以确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
散文《春》就有这样的特色:朱自清将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巧妙地安排花草、树木与人们的行为来显示春天的气息。首先,他以生物从睡醒之后来描写活泼可爱的情景,依次由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变成嫩嫩的、绿绿的,田野里、园子里可以看到人们在活跃的踢球、赛跑、捉迷藏的景象;接着,由各季树木的开花,看到成千成百的蜜蜂在喧闹着;又从轻风里看到小鸟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和流水、短笛之声相应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再接着,由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眼,而烘托出安静和平的夜;最后,他以天上的风筝多,地上的人们渐渐活跃而领悟到"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文眼的实际内涵。作者用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及健壮的青年,除了给大地活泼的印象之外,还带来了振奋和希望,因为春天充满了希望。
结构的严谨和布局的精妙以及设眼,有致成为作品引人入境时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技巧,而正是有了这些手段和技巧,才使得读者于平实的语言中走进作者的心灵空间,让人深思,回味无穷。
2.画面美
朱自清的散文具有一种可堪入画的艺术特色,意境刻画情景交融。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无论是一处胜迹,还是一幅景色,都描写得逼真如画,朱自清的散文常常兼有诗情与画意,文笔细腻,但不是浓妆艳抹;构图简洁,但朴素中显出典雅。
在《春》里,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以盼春、迎春、颂春的欢快激情作为内在线索,描写春天的画面。如对花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用画家的眼睛,既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描绘盛开的野花。在《匆匆》里,为了描画时间飞逝的流,把太阳的移动拟人化。"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几笔便勾勒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淡淡的画面。在《绿》中,他笔下的景色都在跃跃飞动,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梅雨瀑从岩石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扯"和"镶"描绘瀑布流处山涧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仿佛是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那"厚积着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托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对"绿"的刻画形象逼真,把那奇异的绿色写得可以追寻,可以拥抱,可以醉人,甚至可以馈赠,写出"绿"的生动画面。在《荷塘月色》中,写"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的裙",荷叶中"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花叶上, "杨柳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树缝里漏出的一两点灯光,"是渴睡人的眼"。通过这些生动形象地描述,画出了一幅清幽静谧的荷塘夜景,把"荷塘"和"月光"描画得出神入化。在《南京》、《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中类似的描画比比皆是,将缤纷艳丽的色彩和栩栩如生的形态融为一体,真称得上是妙手丹青。
3.灵活多变的技巧运用
朱自清的散文技巧老练,灵活多样。他既注意"形与神、虚与实、张与弛、动与静、详与略"等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又注意"对照、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上,更注重"白描"手法的应用。
篇7
关键词:春;画面感;情感
朱自清先生是文学大家,这是无可置疑的。其散文具备很深的文化内涵,有中国传统的生命观和审美观。他那些众人皆知的文学作品没有复杂的语言,没有繁琐的文字,没有花哨的结构,描绘的通常是人们身边熟悉的事物,都是用他对生活的感悟点点滴滴的自然流露,这样的文章当然会被大家所喜爱。
在朱自清的散文当中,强烈的画面感是其主要特点,简单的描述,如一张张鲜活的图画出现在读者的眼前。在文章《春》当中,所有的景象描绘都有强烈的画面感。这些画面,一点一滴构成了完整、独特、精美的空间,让读者的心能够在这样的空间当中静静体验,去体察作者的心境、状态及心中所想。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这段文章当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简单的春来的感觉,春天到了,一切醒来,这样的描绘没有具体的所指,自然而丰富,在这个画面当中出现的东西可以很多,却不嗦繁琐,极其自然,就好似自然界当中的一切轮回循环,周而复始,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以这样的描绘作为文章场景描绘的开始,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接着,作者去描绘山、描绘水、描绘太阳,这样的描绘一笔带过,就像画画起形的阶段一样,三笔两笔,把画面想要表达什么初步体现出来。这样的安排,非常符合中国人在面对画面时大到小的审美逻辑,和作画的过程也极为相似,先有一个大的框架,在框架当中再去填充其它的东西来丰富画面,这样,作者的自由度就很大,如果一开始就着眼与对局部的描绘,那最后形成的画面就很难整合,松松散散,难以形成一个有艺术美感的整体。两句话就形成了一个段落,看似简单,其中却有很大的自由空间。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第一句话描绘了草的形态,这可以理解为对个体的草的描绘,勾勒出草的形状、颜色、质感,第二句话,草的描绘从个体转向了群体,从一棵、几棵、一堆变成了“一大片”,在这个描绘当中,我们似乎体会到了作者作画的过程。第三句话,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想象,有了一个简单的画面以后,作者也是希望身临其间,去静坐、去游戏、去运功,这于画面的景象形上没有直接的关联,却是作者对画面景象的一个主观情感抒发,融情于景,这在绘画当中也是必要的。第四句对风和草的描绘,两个词,表达出风和草给人的体感,柔和、清丽。这样,画面便在前一段描绘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形成了一个基本形态。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全部是对花的描述,是对场景的进一步丰富。春天的花,千变万化,精彩纷呈。在对花的选择上,作者充分考虑了色彩的因素,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这三种颜色与绿色的小草配在一起,丰富而雅致,非常协调。花的味道,闭上眼的想象,使画面“动”起来,画面当中的物体在动,时间也在动,这种生动的时空感是别的作者很难自如地表现出来的。对绘画而言,画种的生命是画的灵魂,有生命的绘画才会有情感,有情感的画面才会动人,无疑,通过作者这样的处理可以发现他的情感是饱满的,他用他的情感去塑造画面,用画面中的生命去感染读者。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一段总有四句,全面两句是对风的描写,着重体现作者的主观感觉,后两句描写鸟和牛,把动物融入到画面当中,使画面进一步丰富。鸟和牛,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两个主要题材,花鸟画当中穿梭于百花丛中的鸟儿,写意画中行走于山间小道的牛儿随处可见,这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形态已经形成了两个定式的符号,作者这样的运用,也体现出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深度,使画面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更为厚重,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国学文化功力和艺术修养。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在密如毛丝的细雨当中,夹杂着薄薄的烟雾,小草的绿并不因此而羞涩,昏暗的灯、安静的夜,小路、石桥、房屋,一切都在他们刚在的地方,这样的画面是多么的祥和自然,这样这样的场景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很少去注重这样生活化的美丽场景,这样的场景,既是生活化的现实,也是极具意境的艺术。艺术源于生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从生活当中去提炼出艺术。而朱自清先生作为文学大师,这样的提炼对他而言宛如信手拈来,自然而言。一切,就在这样的平静当中产生了。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这一段都是对人的描绘,从自然景物到动物再到人,画面就完善起来了,这是一个大的场景,看到这样,读者也会产生进入画面当中“神游”一番的感受,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个人,在这样的场景当中流连忘返,在这样的场景当中去感受自然,体味生活。
篇8
1、注意使自己的语言有口语的节调。朱自清的散文,行文的舒缓、急促、跳跃、停顿,都与内容的张驰和感情的起伏紧密配合,形成与口语表达一致的自然的节调。如:
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莱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朱自清《儿女》)
这段话写家里开饭的时候,孩子们那种闹腾情形,句子与句子衔接得很紧密,语气连贯,有口语那样一气呵成的节调。但随着所陈述的内容的变化,前后语句的节调也不是一样的。一开头,是写孩子们希望早点开饭; 节调还比较舒缓;随着孩子们急着做开饭的种种准备,节调也逐渐加快;到后来孩子们在饭桌上争吵起来,节调便更加快了,用的全是短句,处则用了“你要?他要?你说?他说?这个要? 那个要?要?要?要?要?”这样急促的一口气说下来的句式,把孩子们吃一顿饭真象来了一次“潮水”的情景渲染了出来;吃饭结束了,又用停顿较长的“?呀?呀? 呀?呀”的句式,使节调舒缓下来。
朱自清善于运用口语的节奏和口语的调子娓媚动听地表现他的生活感受,读他的散文,就象面对面跟他进行谈话一样,亲切自然。
2、平淡的言语风格还体现在选词用词上朱自清散文在用词上十分讲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二是自然。为了使文章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他大量地使用口语的词汇,力求“ 用笔如舌”。如:
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要认呢?可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没吃饭要吃饭是人情,人情不是法律和官儿压得下的。没饭吃会饿死,严刑惩罚大不了也只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害怕的倒是那些有饭吃的人们,他们没奈何只得认点儿。(朱自清《论吃饭》)
这一段话,是作者针对苏北饥民群到江南就食,江南的有钱人无奈何只得给他们饭吃而发的议论。作者尽量使用口语词汇,虽是议论,但明白晓畅,例如,不说“约束”,而说“ 管”;不说“ 统治者”,而说“ 官儿”;不说“为什么”,而说“ 干吗”;不说“ 顶多”,而说“ 大不了”;不说“表示同意吃点亏”,而说“认点儿”。
3、注意使用口语的句式:
例如: 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朱自清《威尼斯》)
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由他罢,懒得去管了。(朱自清《松堂游记》)
这两段话里的“有的是”,“真有点儿”,“由他罢”,“懒得去管了”都是口语常用的句式,用在这里,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使文章更加有生气。
4、和华丽的言语风格恰恰相反,平淡的言语风格注重消极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如: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着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朱自清《背影》)
这里没有任何华美的词藻,全用白描的手法叙述了父亲穿过月台买橘子送子的经过,却把父子之间的骨肉深情,真实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篇9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
3、本文中作者的写作特色,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是怎样表现的;
4、文章中父亲都有哪些动作,分别表现出了什么。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