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范文
时间:2023-04-12 06:0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谏太宗十思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疏做为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三种解释:
1、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2、对古书经典类的注解和对书籍注解的进一步注释。
篇2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治理国家形成太平盛世的典范。除了唐太宗李世民纵横天下、“兼听则明”、励精图治之外,有一个官至太子太师、时任谏议大夫魏徵的扛鼎之力不可小觑。漫议之前,仅举一例便可佐证。魏徵去世,唐太宗对大臣们哽咽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君王对臣子的一往情深罕见古爪。
据《贞观纪要》记载,有一次朝上廷议,唐太宗询问众臣:“草创与守成孰难?”魏徵胸有成竹地回答:创业难,守成比创业更难。那是因为“即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魏徵伴随唐太宗多年,犯颜直谏屡屡,时时提醒、劝诫唐太宗要谦虚谨慎,善始敬终。
凡人难逃奢靡浸,君王也是人啊!“贞观之治”之后,在政绩显赫和太平盛世中沉醉的唐太宗李世民,不知不觉骄横奢靡起来。不惜民力修建豪华宫殿,不惜民生频繁对外用兵……这时,具有深厚民本思想的魏徵,没有忘记隋朝因此而亡的历史教训,头脑清醒,百折不挠地多次上疏,主张“静之则安,动之则甜”,强调“善为水者引之使平,善化人者抚之使静。水平则无损于堤防,人静则不犯于”,谆谆劝诫唐太宗坚持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以维护大唐王朝的长远利益。平心而论,这种倡导,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繁荣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
亚圣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民本思想的源头,最经典的表述。虽经岁月风雨淘洗,却像珍贵的沉淀版本,已经深深镌刻在芸芸众生的心灵之中。在魏徵看来,如果不敬畏民心,皇朝就会不保,甚至可能被。而如果不对民众施以仁义,只靠权势和严刑峻法,就不可能让民众心悦诚服。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耶。”此言铮铮日月可鉴,此言昭昭大义凌然。清人评价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入木三分:“款款而陈情词肫挚,忠爱之忱溢于言表。”作为谏议大夫出于职责本分,魏徵在“十思”中还强调了“用入”和“纳谏”:用人应当“简能而任之”,纳谏就是“择善而从之”。
篇3
这令我想到了几位古人。
一个是战国时的齐威王。他听了宰相邹忌谈自身被众人称美的感受后曾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以至“期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其闻过改过的诚心着实让人钦佩。
另一个则是唐太宗李世民。据《新唐书》载:太宗时,谏议大夫魏征以直谏闻名。他曾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理想的君臣。魏征晚年,看到太宗对于朝政渐渐懈怠疏懒,于是上奏《谏太宗十思疏》,劝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竭诚待下,善始善终地治理好国家。奏疏情辞恳切,字字深中肯綮,句句催人泪下。太宗读后如梦初醒,愧恨难当。后来,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遣使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他叹息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今魏征已死,朕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唐太宗的这段肺腑之言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还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古人――明代权奸阉臣魏忠贤。他自诩为“九千岁”,谁要是说了他半个“不”字,他杀你连眼睛也不会眨一下,但最终他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
当今,有些人明明自己错了,他自己可能也意识到了,可就是不愿意听从别人善意的批评,他们往往容不得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只一味地爱听称颂谀美之词。殊不知,“道吾短者是吾师,道吾长者是吾贼”。这种对己之错讳莫如深的人,必定会犯更大的错误,甚至会给我们的事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古人尚知错误难免,过不可掩,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竟做出类如“掩耳盗铃”的蠢事吗?看来,我们要好好学学齐威王和唐太宗那种“闻过则喜” 的宽阔胸襟,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我们的事业才有取得成功的保证!
点 评:
篇4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的策略构建呢?
一、研读文本是进行有效的对话的前提
研读文本既包括师本对话,又包括生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刻程度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也影响着课堂上对学生对话的引导,并直接决定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教材好比一个需要你诊断的人,当然不一定是病人。对教材准确的把握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于永正也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由此可见,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对话和引导,首先自己要有效的与文本“对话”。我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做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教师应当当好文本的第一阅读者,忠实阅读者。就是静下心来,不看任何教参,不借助任何手段实实在在地读教材。
教师研读文本重要,学生亲近研读文本更加重要,于永正说自己的课堂的第一课时通常要花很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读书。有的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去深入文本,或者干脆忽视了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熟读精思、潜思体会,使阅读教学被架空了,离开了对文本读的“亲历”,没有了“潜心会本文,读出原汁原味”(陈日亮语)这一落脚点,其结果就使学生无话可说,或者讲得比较肤浅。因此,为了让对话更加精彩、更加有效,教师必须充分给足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在课堂中,只有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细致阅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走向深入,才能深刻感悟到课文内涵;在课堂中,也才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精彩纷呈,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
“如果说阅读课教学中学生是对话的主体,那文本应该是对话的主体。对话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学生意识,也同样要尊重文本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文本意识。”
二、关注语文的本体性,是进行有效的对话的关键
语文学科要培养的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并促进这种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基本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以语言为核心,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语文学习的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本体要素。作为语文教学的课堂,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游离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可现在的课堂恰恰充斥着很多不属于语文的东西。语文课堂中的很对无效对话都是打着语文的名义,做了教学内容的偷梁换柱。有的教师将《六国论》上成了战国风云录,将《指南录后序》上成了文天祥个人传记,将《病梅馆记》上成了梅花鉴赏课,将《胡同文化》上成了胡同文化史,而真正的属于语文范畴的语文素养却并没有被充分的研究和解读。
不是说语文不能进行拓展,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但是不能因为拓展语文课堂,就将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教学任务——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给忽视了。语文教学很多时候就是对字、词、句的琢磨,通过汉字这种载体去揣摩背后的文化,去开发语言的潜能。去提高语文的素养。余应源教授曾指出,“其他所有课程都立足于言语内容……唯有语文课程立足于言语形式……唯有语文课程,言语形式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决定课程的本质属性”。说的就是语文课程要依靠言语形式,虚词的运用,语法修辞的解读,标点的使用,语气的停顿跌宕等等来引导学生体悟其中的情感。
三、精心设计问题是有效对话的手段
王荣生教授说过,语文教学的多项教学任务应巧妙统一在一个环节里,而不是几个方面各行其是,把语文课堂弄成一个个碎片。阅读教学内容要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对话应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环节最终促使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得到有效解答。教学环节集中、有效了,教学内容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夏云陶老师也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一个核心问题,把很多小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课堂才会显得紧凑。”如果问题过于琐碎,那么学生就会像在荒山野地打游击一样:如果问题过于分散,学生就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抓住主要问题:而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只能起到暂时的娱乐作用。
肖培东老师在上《谏太宗十思疏》时就通过题目入手,将课文的重难点问题明确,环环相扣的进入文本,现将课堂问题简单摘录在下:
①“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十思则是本次劝谏的内容,那么文中具体写“十思”内容的又是哪一段呢?
⑦再请一位同学示读注意语气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骈偶句式。
③这“十思”两两对举,合并成哪“五戒”?然后请你择其一条做为你的座佑铭,再与同学交换,要求会背,会译,说出理由。
④那么有几条大家都没选择,这和你目前身份有关系。再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常识,把它送给不同职业的人。例如:送给法官,教师……
⑤请同学把“十思”概括一下,化为“一思”,从文中找出这一句。
⑥魏征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是为什么呢?
⑦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政治理想”(找读)
⑧伴君伴虎,唯魏征得赞。为什么?注重说话艺术,不但敢谏,而且善谏,在第三段里已经可窥一斑,再自读1、2两节,找找劝谏艺术。讨论。
⑨一个怎样的魏征?
篇5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戮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篇6
下面我们分项举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比喻
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若译为:“有像用席子卷东西一样夺取天下,像用包装东西一样攻取天下,像用口袋装东西一样占领天下的意愿,吞并八方的雄心。”虽然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性,但很不精练。因此,不如译为:“有夺取天下、占据土地、控制四海的大志,兼并侵吞各国的雄心。”
再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过秦论》)前句应当将比喻手法译出,而后句要译出比喻方法就比较困难。
(二)引用
直接引用不可译成间接引用。例如:项王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不可译为:项王下令第二天犒劳士兵,替他打败沛公的军队。
用典可以使文章含蓄隽永,但翻译却很困难,在准确明了和含蓄隽永两方面难以兼顾。如果所用的典故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则不必翻译,如班门弄斧、夜郎自大、塞翁失马等成语,再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等句子。而相对生僻的典故,可以加上补充说明,使句意明确。
例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滕王阁序》 )
可译为:(今日的宴会)好比当年梁孝王聚贤饮酒赋诗的睢园竹林;在座的诗人文士,豪爽善饮的气概或许可以超过当年好酒的彭泽县令陶渊明……
还可以意译。例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滕王阁序》)
《庄子·外物》中有鲋鱼在干涸的车辙中求活的寓言,应译为: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开朗乐观。
(三)借代
借代手法有局部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形象代抽象等类型,翻译时要译出本体意义。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应将“低眉”译为“低头”;“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宜将“缙绅”译为“位居高位之人”或“士大夫们”。
但是有些以形象代抽象或以抽象代具体的借代,由于借体比较常见或为了保留原句强烈的修辞效果,可以保留借体,如“春秋”“岁月”(代指时间)。再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顾以为身残处秽”中的“秽”。
(四)互文
互文手法使句子形式整齐、节奏鲜明,一般说来,译文要注意意思完整但不应损害句式特点,当然这主要是针对整句而言的。
例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应该翻译成“东西南北栽着松柏,左右前后种上了梧桐”。
(五)摹状、反问、夸张等
摹状在翻译时要力争译出原文中所摹的形、声或色,以保留其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例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诗经》),宜将“坎坎”翻译为“笃笃”之类的拟声词。
反问是一种表达强烈感情的修辞方法,有时为了增强语气,可以将反问语气翻译为感叹语气,但不可翻译为疑问或陈述语气。如“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等句子。
篇7
2. 信誉是不可以金钱估量的,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李嘉诚
3. 如何真正理解生存含义,还需阅读以下励志名言,细细品味……
4.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5.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
6.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8.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9.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北宋文学家张载
10.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1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12. 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
13.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14. 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15.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16.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17.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18. 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
19. 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时的山和水,又回复了是山是水,而人生已然走过,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秋天。
20. 生命象一粒种籽,藏在生活的深处,在黑土层和人类胶泥的混合物中,在那里,多少世代都留下他们的残骸。一个伟大的人生,任务就在于把生命从泥土中分离开。这样的生育需要整整一辈子。
21.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22. 动则生,静则乐。
篇8
1、请珍惜每一滴水。
2、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3、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宋·苏洵《辩奸论》
4、尘羽之积,沈舟折轴。 ——晋·葛洪《抱朴子·嘉遁》
5、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6、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8、山无静树,川无停流。 ——《世说新语·文学》
9、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荀子·君道》
10、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 ——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
11、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12、远水不救近火。 ——《韩非子·说林上》
13、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14、滴水即生命,请珍惜水资源。
15、请动一下手,关好水龙头。
16、龙头打开水哗哗,转身莫忘关掉它。
17、流水不腐亦不复。
18、水房:别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
19、水池边:不要让流失的水成为后人的泪。
20、节约用水,浪费可耻。
21、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汉·刘向《新序·节士》
22、当你让水白白流掉时,我们离干旱又近了一步。
23、请珍惜宝贵的生命之源 水!
24、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吕氏春秋·慎热》
25、丘山积卑以不高,江河合水而为大。 ——《庄子·则阳》
26、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7、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 ——《礼记·乐记》
28、金以刚折,水以柔成。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29、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西游记》第七十五回
30、以下是关于水的名言名句
31、水是生命之源,请珍惜每一滴水。
32、请用您的手,拭去我的泪。
33、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 ——汉·桓宽《盐铁论·复古》
34、行远道者假于车,济江海者因于舟。 ——汉·桓宽《盐铁论·贫富》
35、如果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36、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3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39、珍惜点滴,珍惜生命之源。
4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42、水是万物之首(布来基)
43、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史记·外戚世家》
44、循流而下易以至,顺风而驰易以远。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45、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史记·滑稽列传》
46、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4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48、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方觉可惜。——请珍惜每一滴水。
49、过载者沈其舟,欲胜者杀其身。 ——晋·葛洪《抱朴子·微旨》
50、水激则悍,夭激则远。 ——宋·李昉《太平御览》
51、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
52、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则日以滋。 ——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53、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你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
54、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55、今天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5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7、别再让它伤心流泪 请自觉关好水龙头。
58、善游者溺,善骑者附。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59、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后汉书·董卓传》
60、高炉热水煤炭耗,珍惜热水莫乱倒。
61、反水不收,后悔何及。 ——《后汉书· 光武帝纪》
6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63、流得多,留得少!
64、水是生命之源()
65、一周无水,人则虚;一年无水,则国损;百年无水,将如何?
篇9
1.丰富学生的知识
想象来源于现实,以感性知识做基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在论述如何使人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时强调:“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要达到神思飞扬的境界,关键是要有知识和生活。知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神思”的翅膀就能飞得高远。要想获得丰富知识,就要使学生树立坚强刻苦的精神,博览群书,逐渐进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境。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条件,推荐学生多读好书,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检查,使学生的阅读落到实处,从而养成勤奋读书的好习惯,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切再造想象是伴随着创造性思维活动同时进行的,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发展其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主体部分,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
(1)培养学生怀疑精神,敢于大胆质疑。古圣人曾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怀疑,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的精神,培养自己思维的敏锐性和分辨性。这就要求:①教师应在恰当的时机启发学生生疑。例如,在教学作文时,我引用《变色龙》一文,请学生提出疑问,根据学生提问,再启发学生相互回答。这样,学生很快就体会了作者在行文中把握住了人物个性,并且是通过典型细节描写侧面反映出赫留金的“变”,从而为作文教学提供很好的例子。②启发学生向宽处想。例如,首先联系到“宽容”这个词语,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并且对词语的意思加以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向宽处想。 有学生答: “宽容是对朋友不小气。”对此我启发:“除了对朋友不小气,还应该对什么不小气呢?”学生争相回答:“对父母,对爷爷奶奶……”“那对于我们每个人头脑中不同的观点呢?我们能遏制别人提出的观点吗?”这时学生就会知道“宽容”还包括对异己观点的包容。
(2)课堂民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训练发散思维的外界环境。教师应有民主作风,允许学生各持己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
3.利用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文是例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领略作家是如何驰骋想象,构思行文的,并向其学习借鉴。充分展开联想,是散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如刘白羽《长江三峡》,联想丰富,说古论今。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想象方法,形散而神不散,紧紧围绕中心,还可让学生顺着作者思路,想象列举自己读到和见到的有关山的人和事。以上所举,在课本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增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学会想象。
4.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文教学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以便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思想活跃,养成写作前想象的习惯。
(1)进行适当综合和艺术加工的记叙文,如写“一个**的人”,教师可允许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生活原型进行适当的想象综合和艺术加工。
(2)布置一些想象成分较多的记叙文,如“**年后的相聚”或“**年后故乡”等。
(3)改写。如将《劝学》改写为一个小故事。
(4)扩写。如将《谏太宗十思疏》扩写成一个遍布悬念的故事。
(5)续写。选用一个故事的开头或结尾,让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补充、发展原文的情节。如《鸿门宴》的结尾,当沛公逃回军营杀了曹无伤后,请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推断沛公作何打算,项羽又是如何应付,对原文进行续写补充,要求情节合理,有新意。
总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当今语文教学以及各课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想象是阅读和写作的翅膀,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不断开发学生的想象潜力,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屠荣生,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10
由于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能够使学生与古代大师进行直接对话,深入了解古代历史,发扬和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高中文言文就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而书本中的注释又对学生的理解,甚至教师的教学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教材中的注释问题。
一、孤立解释,有注释但不够确切
如必修四《琵琶行》中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课文注释中将“去来”解释为:“去了以后。来,语气助词,无义。”这样的解释有误。该词与“兄弟”“妻子”等词一样,属于偏义复词,侧重于“去”字。
再如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课文中没有注释“必”,而许多学生易将其误认为“实在,一定”,但是结合文章内容,该词应解释为“假使,倘若”,可以在《辞海》中找到例证。
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要强化版本选择意识。对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而言,其选择的文言文在对勘、注释和版本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版本选择意识,对教材版本进行详细校对,择善本而选,恰当选择版本注释。这样能够对原文进行经常性查对,培养师生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当注不注
如必修一《赤壁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课文中没有对“慕”字加以注释,因而许多教材将其解释为“倾慕、爱慕”,但是结合文章上下文可以将该词解释为“悲伤”,这样更加符合文章的感彩。
再如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文章中没有解释“喻”字,而一般参考资料中将其理解为“打比方、比喻”,这种解释存在明显的错误,这是因为该字在先秦时期没有比喻的意思,与“谕”字一样,是指把事情说明白。所以教师要强化科学研究,做到“咀嚼、深究”。
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恢复原生态”的教学态度,做到“咀嚼、深究”,准确把握历史文化背景、古人思想系统和语文系统,尽量对文言文中词与字的原生态加以还原。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语文教育行家、文学专家和古汉语专家等在古汉语方面的成果加以积极借鉴,以保证文言文选文质量。如蒋传和王力等学者以不同文言语料为依据,采用多样化的技术方法来系统研究与精密统计文言文常用词,其对古汉语文化现象的认识可以帮助师生准确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训诂学的方法,对训诂、音韵和文字这三个层次的价值加以考订,创通词义的不同研究方法,创新发展汉语训诂学的内容。
三、注释没有与语境结合
如《谏太宗十思疏》文中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一句,注释为:“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民众。”就注释本身来说,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由于没有结合语境,使多数学生感觉云里雾里而不知其意。在具体的注释中,应该引入上一句的“貌恭而不心服”,将注释完整的表达为:“招致臣民怨恨的大小事情,都是不能做的。”
由此可知,在直接翻译注释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之时,有必要结合语境进行意译的补充,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对单个句子和字词的理解也会更为丰富。教师还要强化阅读与训练,加强师生交流。
文言文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有争议的字词的意义分析及文本蕴含的文化内涵讲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的发展。注重版本的选择和教案的研究,教师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无法对所有的文言文问题加以概括和教学,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之外加强自学,并通过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和训练发现与课文的共通之处,通过对比强化自身的文言文学习。鼓励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领悟文言文本身的阅读美感和文化内涵,而非仅仅依赖教材注释、参考资料和教师讲解。特别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若经自学仍无法理解,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