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原文及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30 07:3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琵琶行原文及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篇1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裂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衫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叫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首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声,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唱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同属的姐妹嫁给了军人,老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

篇2

?荨?荨?荨 一忌:重点词语落实不到位 ?荩?荩?荩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其中“信”是“准确”的意思,即译文要忠于原文,准确无误,但在答题中常有不译、漏译或多译的现象。阅卷时通常是按点给分,重点词语落实不到位,必然会失分。

(一) 重点实词落实不到位

不能分辨实词的古今词义,不能明了词类活用的规律,不能正确选择多义词的义项,不能熟悉词的通假现象,都会导致实词落实不到位。

例1 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2009年高考江苏卷)

【误译】急切寻找田仰的妻子儿女,找人的踪迹已经到了沈通明家。

该句的重点词语有“购”“妻子”“踪迹”,同时也是三个得分点,其中的“购”和“踪迹”未能准确翻译。“购”在课文《指南录后序》中曾出现过:“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为“悬赏捉拿”之意。“踪迹”译为名词与文意不合,应理解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追寻踪迹”或“追踪觅迹”。另外,译句中的“已经”属于随便添加之词,应删去;另外,句前最好依据上文添加主语“清军”。本句的正确翻译是:(清军)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二)重点虚词落实不到位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由于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翻译的过程中更易出错,有时一个虚词误译就会影响到对整句的理解。复习中还要特别重视那些古今形同而义不同的双音节虚词,如“所以”“于是”“虽然”“从而”等,不能以今律古。

例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

【误译】馆陶的老百姓,全都悲伤哭泣,所以跟随他居住的有几百家。

该句前文写贵乡和馆陶两县百姓都争着要魏德深做他们的县令,但最终上级将他判给贵乡,于是有“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之句。该句中“因”是重点词语之一,译为“所以”有误,强加因果。依据上文,应是说馆陶百姓在争不到魏德深的情况下,便退而求其次,跟着他到贵乡居住,所以“因”译为“于是”语意才顺当。另外,句中的“从而”也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连词“从而”,“从”是动词,“跟从”义,“而”是连词,表顺承。全句应译为: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他(到贵乡)居住的有几百家。

【对策】1.“字字落实”是原则。不能保留不译,不能遗漏不译,也不能添加翻译;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一一对应,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

2. 熟悉课文是根本。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不直接考课文,但重点词语一般都在课文中出现过。若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掌握得好,就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从而准确翻译。

?荨?荨?荨 二忌:文言特殊句法不明确 ?荩?荩?荩

“信、达、雅”中的“达”指译文通顺畅达,即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做到语句通顺,没有语病。但翻译时常常会因为文言特殊句式不明确、固定结构不清楚、修辞方法处理不当等原因造成误译。

(一) 文言特殊句式不明确

文言文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别是倒装句中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进行翻译时,不能生硬对译,而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例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2009年高考江苏卷)

【误译】1.但是最终不能挽救明朝灭亡,为什么?2.但是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无济于事,为什么呢?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意思是要立足原句,一一对应,实在无法直译时,才采用意译的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例句中的“无”是“没有”,“补”是名词,意为“补益”“补救的作用”,都可采用直译,而第1句翻译采用了意译,但状语后置未能予以体现。第2句翻译中“对明朝的灭亡无济于事”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且“对明朝的灭亡”和“于事”语意重复。该句正确的翻译是: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二)固定结构不清楚

文言特殊句法中,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奈何……”“奈……何”“孰与……”“无乃……乎”“得无……乎”等。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们对句意与文意的理解,有时还在翻译中直接考查。

例4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2009年高考福建卷)

【误译】况且鸿宁用衣食使我的母亲担忧吗?

此句中含有一个固定结构“宁……耶”,表示反问,意思是“哪里(怎么)……呢”,课文《祭妹文》中有“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误译者不清楚有此固定结构,且未注意到“鸿”是张自新的“初名”,造成错译。全句应译为: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三)修辞方法处理不当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互文等,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恰当地意译,不可照字面直译从而造成错误。如课文《过秦论》中的两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其中的“藩篱”和“敲扑”本意为“篱笆墙”和“短杖长棍”,分别运用了比喻和借代修辞,指“边防屏障”和“刑具”,若不以意译便会造成误译。再如课文《琵琶行》中有“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若不明此句运用了互文修辞,便会影响对下一句“举酒欲饮无管弦”的理解。

例5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误译】 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蒙受了灰尘,答应赶紧到天子所在的地方。

句中“蒙尘”和“承诺”都用了比喻的修辞,而不能照字面意思直译,“蒙尘”比喻“落难”,由下文“驰诣行在所”引申为“(天子)流落在外”;“承诺”可由上文“征绍”理解为“接受诏令”。因此该句正确的翻译为: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对策】1.对文言文的句法特点要有清楚的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熟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加强对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结构及某些特殊修辞的了解,从而在翻译时妥善处理。2.要掌握好现代汉语的语法,比较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从而准确畅达地翻译文言语句。

?荨?荨?荨 三忌:割断文意不顺畅 ?荩?荩?荩

从文言文翻译题考生的回答情况来看,翻译出的句子文理不通、句意不明、生涩僵硬的现象比比皆是,最主要的问题有:省略成分未补充,代词未明确,或因为难译而简单了事,割断文意,造成译文不顺畅。

(一)成分未补断文意

省略句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若不能很好地联系上下文,补充出省略的成分,理解和翻译就很容易出错。

例6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2009年高考江苏卷)

【误译】 1.刚放下巡抚的家居安排,就听到通明的事迹,认为他奇怪。2.正被免除巡抚在家居住,只是听说这件事就把他当作怪人。3.刚刚被罢免巡抚在家闲居,唯独听说通明而感到奇怪。

这三句译文的共同点是缺少主语,文意不顺畅。第1句对“罢”“家居”“独”等重点词语没有落实到位,并且想当然地添加了“安排”一词,最终使译文不知所云。第2句生硬翻译“方”“独”;第3句对各重点词语的解释都很准确,但因缺少主语而语意不畅。根据原文“(通明)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可知:邓州市人都认为沈通明是疯子,唯独他(彭子)不这样认为。该句正确的翻译为: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二)代词不明断文意

代词的准确理解也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若理解不清也会割裂文意。

例7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2009年高考浙江卷)

【误译】然而到了他留意书画而不能放弃的时候,那么他的祸害就有说不尽的了。

篇3

关键词: 意境 诗词 修辞学 翻译

1.引言

《辞海》解释:“意境即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境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情趣”(temperament and interest)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对诗歌来说,意境即诗人创作时的意志、气质、情趣,是诗人性灵所钟而形诸笔端者,一般是言内意外的东西。它通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来,因此要求译者有很高的审美能力。

诗歌是浓缩的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意义。诗的灵魂是意(意境、意象)美。因此,译诗不仅要表达原诗的思想内容,还要传达出它的形式、音韵和意境。译文只有在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风格(style)、意象(image)、情趣(temperament and interest)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与原作基本相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美,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升华,它融合想象和联想,并唤起审美主体对美的更深层次,即文化属性的感受。

古诗英译,许渊冲先生提出了“音美”、“意美”、“形美”三原则,可谓经典之至。意境的含蓄美、情感的蕴藉美、韵味的隽永美都构成了诗歌美的主要特征。本文将从意象的喻意美、朦胧美及音韵美三个层次简要探讨一下诗歌意境美的表达。

2.意象的喻意美

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意象。所谓意象,表现在诗歌中即是语词,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诗人通过语言对感知对象的再现,它着眼于修辞和炼句。意象的叠加产生了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意境等于诗中意象的总和,即全诗所创造的艺术形象。

比喻型意象是诗人的独创,是诗人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以及对语言的独特运用,体现了诗人的创造力和艺术魅力,它包括比喻、拟人和借代等。比喻往往使描写更加生动,语言更富有诗意美。如下例:

例一:

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写道: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作者用泉水、珠玉比喻琴声,再现了完美的意境。L.Cranmer-Byng的译文如下:

Now loudly with the crash of falling rain,

Now soft as the leaf whispering of words,

Now loud and soft together as the long,

Patter of pearls and seed-pearls on a dish.

译文虽打破了原文的格律,但使用排比,读起来十分流畅。“now soft as the leaf whispering of words”句中用落叶的翻转令人联想到秋日的私语,原文的音乐美跃然纸上。“crash”和“whispering”两词以拟物的方式,与原文也异曲同工。“patter”形容雨声,比“drop”更胜一筹,表示自然状态的飘落。“seed-pearls”比“small pearls”表达更为准确。许渊冲译文中的“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同样以比喻的形式形象传达出了原文的意境。

例二:

王观的《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该词并无特别之处,没有新颖奇特的想象,也没有雕琢华美的辞藻,然而却表达了一种很美的意境,意味深长,令人神往。

译文如下:

A stretch of rippling water is a beaming eye;the arched brows around are mountains high.If you ask where the wayfarer is bound,just see where beaming eyes and arched brows are found.

“水是眼波横”(“A stretch of rippling water is a beaming eye”),“山是眉峰聚”(“the arched brows around are mountains high”)化实为虚,以“rippling water”喻泪,以“mountains high”喻紧锁的眉头,表达了词人不愿与朋友分别的情形,但又不同于一般具象性的比喻,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思考,别有一番情采。

3.意象的朦胧美

司空图说“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说的就是朦胧美。朦胧美能创造一种特定的意境,诱发人的好奇心,引起人们的想象,使人在似明白又模糊中获得一种特别的审美感受。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运用模糊修辞手段把审美对象的这种烟雾迷茫、似梦似幻的意象渲染出来,给读者提供审美再创造的广阔空间,使其在蕴涵丰富的艺术境界中获得模糊性的审美效果,从而创造出更具魅力的朦胧美。

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月明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其译文如下:

In spring the river swells level with the sea,the bright moon rises mounting the tide.Waters flash with infinite light,where on the spring river is there no bright moon?

在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夜色下,潋滟生波的一望无际的大海在潮起潮落,而淡淡的、似有若无的清霜在蒙蒙的夜空中氤氲流淌。这种朦朦胧胧的美感比在明朗的阳光下看大海其意境不知要美多少倍。正是这扑朔迷离的模糊朦胧美,创造了特别动人的意境。

“海上月明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渲染了那种飘渺空灵的意境,给读者一种神妙朦胧的美感享受,使人如置身其中。译文中的“the bright moon rises mounting the tide”和“waters flash with infinite light”展现了月涌浪潮、浩瀚无垠的气势,潮起潮落,景色变换,具有强烈的模糊美。“moon”与“mounting tide”、“water”与“infinite light”相搭配,产生的意象令人费解:月亮怎能涌起浪潮,水中怎会有无尽的光芒?但结合原文,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与“spring river”、“bright moon”一起营造出海天一色、宁静祥和的气氛,而“mounting”一词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这一美感。

4.意象中的音韵美

音韵美对诗歌来说也至关重要。就音美而言,韵律是诗歌所特有的形式,是诗歌的情感形式。美国文艺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提出:“诗中的韵律和节奏是由诗句的声音构成的,它们是构成诗这种艺术的传流要素。”据《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这也说明诗歌是靠声韵的魅力抓住读者的。因此,在诗歌的翻译中,许渊冲认为:“译诗如不传达原诗的意美,就不可能产生和原诗相似的效果;恰恰相反,用韵的音美有时反而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美。”

请看下例:

温庭筠的《更漏子》下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其译文如下:

The lonely withered trees,

And midnight rain and breeze.

Don’t care about her bitter parting sorrow.

Leaf on leaf without grief,

Drop by drop without stop,

They fall on vacant steps until the morrow.(许渊冲译)

词写离愁,大意是梧桐夜语,不理会人的离愁,在漫长的夜里,不停地滴打着梧叶,陪伴着一颗悲怆的心灵直到天明。用浅显的形象化语言,表现了极深的隐痛。“一叶叶,一声声”只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却被作者植入诗境,折射出诗人的心迹。译文与原文句子意义接近,长短相间,富有节奏美。“without grief,without stop”,虽是原文没有的,却被译者巧妙地加进去,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情怀;而“leaf on leaf without grief,drop by drop without stop”一行中的顿词韵脚一致,都以辅音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sorrow”和“morrow”两处韵脚也使译文具备一种起伏有序的旋律感。

再如唐婉的《钗头凤》是一首音韵极美的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译文如下:

The world unfair,

The manhood rare,

Dusk melts away in rain and blooming trees turn bare.

Morning wind high,

Tear traces dry,

I’ll write to him what’s in my heart.

Learning on rails,speaking apart.

Hard,hard,hard!

Go each our ways!

Gone are our days.

Like long,long ropes of swing my sick soul groans always.

The horn blows cold,

Night has grown old.

Afraid my grief may be described,

I try to hide my tears undried.

Hide,hide,hide!

这首词句式错落有效,既有对仗,又有词的重复,使读者感到抑扬顿挫,仿佛体会到词人悲伤哀苦的心情。译文的韵脚排列也与原词相同,都是aaabbccdd,给人造成悠然不尽的效果,也体现了原文的精神。“Hard,hard,hard!”(难,难,难!)、“Hide,hide,hide!”(瞒,瞒,瞒!)表现了原诗的艺术特点,保留了形式中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整体上传达出了原诗的语言风貌和丰富内涵。声音消失了,余音似乎还在缭绕,那悲怆的意味依然萦绕在心头。

“The world unfair,the manhood rare”(世情薄、人情恶),“Morning wind high,tear traces dry”(晓风干、泪痕残),两句译文与原诗的三字格形式对应,表达了作者对形式美的追求;汉英诗句各行对应,工整而美观,原文的形美在译者的笔下化作了译文的形美。而下文的“Go each our ways!Gone are our days”(人成各,今非昨),“The horn blows cold,Night has grown old.”(角声寒,夜阑珊,)却没有拘泥于原文的三字格,而统一采取四字格,避免了形式的单调重复,又表达了音韵美。这也应了奈达博士的一句话,“More meanings are to be conveyed,more forms are to be changed.”文中的韵脚采用了双声韵,如unfair,rare; high,dry;heart,apart;ways,days;cold,old等,读来朗朗上口、节奏跌宕起伏,加强了美学效果。

5.结语

从以上的粗浅分析来看,一首诗是否有诗味,主要在于它是否有诗意。诗歌是意象、是现实的独特反映,它的成败要格外注意意象的妥帖。对诗歌来讲,意境是不可或缺的,意境是重于韵和形的因素。所以,在诗歌的翻译中,我们要译出诗魂。译诗,不但理解要透彻,而且表达要完美。为了译出原诗的神韵,译者应置身于诗境之中,临境生情,以情译诗。正确理解原文,通过现象抓住本质,揣摩出诗的精神、情调和风格。正如David Faulkner所讲:“译者要进入作品,译出其字里行间的寓意(between the lines)、文字背后的精神(behind the lines)与言外之意(beyond the lines),惟此,始能臻于意境美。”

埃文(Eveing)在其《翻译与情操》中所说,“翻译所需要的不是一支素描的笔,而是一颗燃烧的心;不仅要译出眼泪,而且要译出悲哀;不仅要译出笑声,而且要译出欢乐”。总之,我们如能做到“为其不幸而掬同情之眼泪,为其幸福而感由衷之喜悦”,才能译出诗歌最美的意境和味道。

参考文献:

[1]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许渊冲英译.宋词三百首[M].湖南出版社,1996.

[3]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5]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朱光潜.诗论[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84.

[7]王天明.模糊美与诗歌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2).

篇4

关键词:诗词意境;特征;转译法;克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84-02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1]。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夺目之处皆因其所创造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可见,古典诗词的意境已成为其灵之所思,魂之所往,深在无穷,美在宽泛。

一、古典诗词的意境特征

意境属美学范畴,究其本质,意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寄生性

意境本身是抽象的,游离于诗词形式之外,但其呈现需要载体。从文本的角度看,诗词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的想象艺术。任何意境皆非凭空捏造,而是寄生于意象之上。刘熙载言:“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2]可见,意境由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营造而成,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为读者呈现出视觉、听觉、知觉的华筵,意象的缺失必然致使意境无安身之地。

(二)模糊性

作为一种感性艺术,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常常萦绕着一种仿若雾里看花的模糊感。而正是这种模糊激发了阅读主体觅隐索微的好奇,使其更缠绵于诗歌的丰腴意象、唯美情感、雄壮之志。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称“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雾变幻,难于名状;及登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3]该描述即是对意境这种模糊性最好的诠释。

(三)延展性

诗词描绘着世间千变万化之状、千姿万象之态,为乐于寻根究底的阅读主体呈现无穷的艺术魅力,犹如溪流迂回不尽,意境具有延展性,开拓并丰富了鉴赏主体精神世界独特的美感享受。仅以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例,诗人想要营造何种意境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由线到面意境无限的延展导致这两句诗可能有多解:有对朋友的怀念、担忧,又或许是诗人内心的孤寂如流水蔓延天际,亦或诗人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向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诗词意境的延展性造就多元情感,虽为读者留下大片思维空白,却丰富了人们的想象与心境。这种延展性犹如水晶一般,每一束光照射所至,都闪烁着一种别样风采,以营造出“文章不厌百回读”的深厚韵味。

(四)不可计量性

无限的参数和变数影响着诗词创作客体、创作主体及其创作心境,从而任何思维敏捷、思路清晰的文人对诗词意境做定量分析都如同蜀道难,这便是意境的不可计量性。意境的艺术容量究竟有多大?意蕴到底有多深厚?莫说读者,恐怕作者本身也无法言明道清。例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这种“瘦”无法被量化,而读者却能从中意会到其神韵风格。

二、意境表现手法极其转译“克隆”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较之西诗的直率,中国古典诗词更重含蓄隽永。鉴于两者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不同,如何使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达到理想的效果,带给西方读者同等美好空灵的感受,译者对意境的把握极为关键。

(一)主客互化

意境是情景交融而成的一种美好艺术境界,以意蕴、情趣吸引并感染读者。意是情,境是景,意境是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景物)相熔铸的产物。见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英译文。

A full moon is my heart,

Which wanes from night to night. [4]

该句主语本是一位对月思君的妇人,但译者在英译中并未将主体呈现,而将该妇人思念的情绪具体化,转译为思念的心,将原文比喻的主体和客体互换,以客体满月为主语,不仅和下句“夜夜减清辉”的主语统一,并且借助中西方共同理解的意象月亮明志,烘托思念之意,成功刻画了诗歌意蕴。可见,英译中主客互化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手法。

(二)动静互衬

古典诗词中动静结合的手法,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使文章更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以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句写皎洁的月光从松树的缝隙里洒落到林间,非常寂静;后句写清澈的泉水从山石上流过,声音清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兼具,月光下才能看到流动的泉水,流水的声音更反衬出山之幽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营造出山中清幽寂静的意境。该句英译如下。

Among pine-trees bright moonbeams peer;

Over crystal stones flows water clear. [5]

译文转换了句序,将地点状语前置,倒装句的使用重组了空间,令读者更易领会月光袭来,泉水畅流的清幽意境。因此,转换原文句序,采用倒装的转化译法能更好地“克隆”意境。

(三)虚实互生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空故纳万境”,虚写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法。意境讲究由特定的“实”指向不定的“虚”,又由“虚”转化为更单纯更丰富的“实”。这种虚实互生的手法在意境创造中应用极其广泛。以苏轼的《江城子》上阕为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其译文为:

For ten long years the living of the dead knows nought. Though to my mind not brought, could the dead be forgot? Her lonely grave is far, a thousand miles away. To whom can I my grief convey? Revived even if she be, oh, could she still know me? My face is worn with care, And frosted is my hair. [6]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写实,表现了作者的哀伤和对亡妻绵绵不尽的思念;“纵使相逢应不识”是作者的想象,属于虚写,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尘如面,鬓如霜”更是加深了哀伤的基调,这种虚实互生使该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译文的独具匠心之处表现在疑问句的使用。陈述句略显呆板,而疑问句更显灵动。该诗英译中将陈述句转译为疑问句能更清晰地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与压抑,展现出凄凉之境。合理地运用语气转化无疑更好地“克隆”了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本呈现的意境。

(四)色彩互映

古典诗词中的颜色词随处可见,形色相依相伴,赋形态以色彩才使诗句盎然,因为汉语色彩词具有理性意义和衍生意义,这些意义为诗词增添了厚实的内涵意蕴。见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其英译为:

God chrysanthemums litter

The ground, pile up, faded, dead. [7]

原词中的“黄花”被转译为“God chrysan the mums”,我们知道汉语中黄花指,而此处“黄”不仅表明了的颜色,更呈现出凋零之景和女词人悲凉的心境。译作中将“黄”译为“gold”而非“yellow”,更能呈现出金色年华已逝,作者悲伤感慨之情,可谓在很大程度上营造出原词的意境。鉴于汉语和英语颜色词不同的内涵,对应颜色词的转译对意境的呈现意味深远。

(五)灵音互应

作为语符的文字本身即可塑造诗歌的内涵美。对于译者来说,如何用目标语将中国诗词中的声音内涵美展现出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国古典诗词即是一座大花园,其中不乏善于绘声的朵朵奇葩,仅以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为例,许渊冲教授译本如下:

The thick strings heavi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thin strings softly whispered in murmuring strain.

When mingling heavy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layed,

You heard large and small pearls cascade on plate of jade.

成串新鲜生动的比喻用以衬托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和精美绝伦的音乐效果。大弦的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的轻柔幽细、缠绵悱恻,大弦小弦齐奏时的清脆悦耳、圆润动听,使意境的呈现达到了丰富的艺术效果。该译文中,“heavily thrummed”与“softly whis pered”形成动作对比,“pattering rain”与“murmuring strain”形成声音对比,更易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cascade”一词用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比喻意象翻译可谓绝妙,不仅给读者带来听觉意境的享受,而且为读者创造出“大珠小珠如瀑布落下”的视觉盛宴。这种转译比喻意象的方法巧具匠心,形神兼具地再现诗词意境。

三、结语

“从具体步入抽象,从有限趋向无限,从人生跃入宇宙,从现实返归历史,从实有遥接虚空”[8],这便是意境赋予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妙感,也将古典诗词塑造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丰碑。意境是理解古典诗词乃至整个中国艺术美学的枢纽。转译法犹如一叶小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由原语此岸渡到目标语彼岸,纵使两岸风景不同,甚至形态迥异,但同样能呈现出别样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7.

[2]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2.

[3]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84.

[4]张智中.唐人白话绝句百首英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23.

[5]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82.

[6]许渊冲.精选宋词与宋画[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