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毕业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7:2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业毕业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1

关键词:会计专业 毕业论文 教学改革 过程监管

计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会计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后,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毕业论文要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不但文章排版格式要规范,而且论文立论要正确,观点要有创新性,论据要严密。会计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可以衡量一所高校会计办学水平高低。但近年来各高校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大的下滑,已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因此分析影响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探索提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应是当前高校强化会计教学改革和加强教学监管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毕业论文写作现状

(一)写作马虎、抄袭严重。尽管学校会就毕业论文格式、论文要求等下发文件反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但从学生交来的论文一、二和三稿来看并不令人满意,字体大小、文章排版不规范,错别字多和语句不通顺等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如此,文章抄袭现象很严重。

(二)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差。很多学生只会使用Google、Baidu网络查询工具检索文献资料,对于专业性的搜索工具,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不会运用。所以收集和查询的文献资料学术性、前沿性和权威性不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

(三)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正确选题。学生在写毕业论文前,很多人从来没有看过会计论文和论著,对于会计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概不知,因此无从谈正确选题。为了交差只能盲目从学校公布的相关论文题中选,结果题目要么偏大,论文写不出深度;要么题目偏小,无从展开,论文缺少宽度。

(四)写作能力较差。从交来的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论文初稿来看,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有的学生可能了解学术论文的格式,同时也收集了一定的材料,但由于写作能力较差,最终无法写出满意的论文。

二、影响会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各高校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会计教学改革,应该说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为什么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毕业论文每况愈下,质量不尽人意呢?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目前各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取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打分,导致教师对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校也会担心因学生拿不到毕业证而影响学生就业和前途;少数学生因不能按时毕业而闹事时有发生,造成指导教师和学校对学生有时会有所迁就。这样学生不端正写作态度,毕业论文出现错字连篇,文章东拼西凑甚至严重抄袭等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过多考证、考研等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本来课程负担就不轻,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不仅要参加4、6级英语、托福、雅思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还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理财规划师等名目繁多的考试。除了上课,学生平时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考证上,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会计专业期刊和学术专著。没有平时的专业理论的积累,只凭毕业前一小段时间怎么能写好毕业论文。此外,毕业班最后一年,学生面临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多重压力,而无法顾及毕业论文的事。

(三)少数教师指导论文不力。多数教师都能按要求对学生指导论文写作,但也有少数教师或由于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或工作责任心不强,或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疏于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加上目前会计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上,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写出好的论文。

三、提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一)改传统会计教学为研究和创新式教学。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应试教育,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差。改革为研究和创新式教学后,教师每讲完一、二章会计专业课后,应就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阅相关会计专业资料,随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形成新的观点。比方说,教师在讲授完《中级财务会计》中的投资性房地产相关内容后,就要布置学生查阅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有关理论探讨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讨论,形成新的观点,并让学生撰写。又比如,在教师讲解《审计学》中内部控制内容后,让学生大量阅读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材料,提出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撰写内部控制相关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凡的学生,该门课程考核成绩可加分。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的习惯,学生就能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科研能力。

(二)要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课并计算学分。该课程可开设在大三第二学期,主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来讲授。专题内容应包括:(1)如何使用专业性的搜索工具。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CAMAR证券财务年报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期货股票分析高频数据库、国外ASP、BSP全文数据库等的使用。(2)如何选题。(3)如何收集和整理资料。(4)如何写开题报告。(5)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格式。(6)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和专业论文。教学时要边教边练,学练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科研工作。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是仅凭一时就能提高,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较长时间的培养、训练和指导。目前大部分指导教师平时都承担了横向和不同级别的纵向课题。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科研团队里要有学生成员。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配学生不同的科研任务,每年的寒暑假要根据学生的研究领域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学校要给教师配置教师工作室,科研任务在教师工作室里由师生共同完成。在学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今后做毕业论文打牢基础。

(四)毕业论文开题时间适当提前。目前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末,收集资料、调研和实质性写作在大四第二学期,前后不到三个月就要提交论文定稿。这种安排,时间上不是很妥当的,因为很多学生要报考研究生,而研究生考试是每年的元月份。选题、开题时间正好是学生考前冲刺的关键时段,学生这时根本不会把精力放在选题和开题工作上。而到了毕业班的最后一学期,考研已上线的学生会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应付考研的面试上,其他学生有的要备考公务员,有的要去落实工作或顶岗实习,一事接一事,学生往往认为目前的考试和求职更重要,而无法顾及毕业论文的事。建议把选题、开题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末,这样不但能加长论文写作时间,而且能有效避开因就业、考研造成的时间冲突,也能与毕业论文专题课相对接。此外,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规划和教育,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但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等考试,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作用不大,学生可以不报考这类考试。有了充足的写作时间,毕业论文质量才有保证。

(五)要切实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第一,各学院(系或教研室)要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毕业生论文的论题的遴选、确定毕业生的选题、安排论文指导教师、审定开题报告和任务书、检查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的答辩等工作。第二,各学院(系)要制定具体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管理细则,并在指导委员会具体监督下对实施管理细则和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监控。要规定学生从开题报告到任务书,再到毕业论文的定稿,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至少要经过三次修改;明确规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全程记录。记录过程可作为评选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重要依据。第三,对毕业论文电子稿进行检测。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重复率不能高于20%,重复率高于20%的论文要再次修改。所有学生要求答辩,通过答辩进一步确认论文的真实性,答辩后要求学生根据答辩意见再作最后的修改。这样论文经过检测前的三次修改、检测后再次修改和答辩后最后一次修改,才能有效杜绝论文抄袭现象,确保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第四,建立评优激励机制。每年开展毕业论文的评比,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并推荐在学校的学报上发表。对获得校级、省级优秀会计毕业论文奖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从而进一步调动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因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不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国海,杨美霞.大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2.李红.高校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刍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3.厉敏萍,熊璋琳.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亟待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1).

4.林丽琼.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5.肖鹏,康红霞.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杨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0) .

6.马中,屈波.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训练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教研究版),2008,(01).

篇2

关键词 会计;实践教学;实践环节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在2007年暑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以会计专业为主线,针对已经毕业的02级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和走访工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个月,时间比以往仓促一些。参加调研的同学走访了我校157名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通过基本的问卷了解外,还同时运用了走访和平信的方式进行联络。运用第一手的真实数据分析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共四个方面的问题。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及管理工作评价中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帮助这一部分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轴上1表示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对实践操作能力非常有帮助,2表示有所帮助,3表示说不清,4表示帮助不大,5表示毫无帮助。很明显,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还是有所帮助的。在学校每学期期末进行的校内外实习,让同学们能够对整个会计环节了解并且进行操作,对整个知识系统进行梳理,能够对书本知识有所巩固。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我校的毕业生在踏上社会工作岗位之时,能够比较好地、比较容易地进入岗位。实践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会计这个专业更加注重实践的操作,单单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需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我校学生通过在校内的实践积累了经验,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可见,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学生就业后的操作能力是有帮助的,通过实践能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使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同学在个人竞争力方面有了很大优势。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组成

会计实践教学系统是由各个教学环节要素组成的,从整个教学过程分析可知,实践教学环节要素包括实验课、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一)实验课

会计实验课是在讲授会计专业主课程以后,按照会计实验课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的会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际会计工作的操作。会计实验教学是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要求,自行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根据账簿资料和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资料装订和归档等。在操作方式上。既要进行手工操作,又要进行计算机操作。

(二)校内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或学习结束后,到学校的校办企业和有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进行实地操作练习。会计实习是对会计教学的总结和检验。会计实习可分为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根据学校的条件,选择校内实习或校外实习。选择校内会计实习时,因校内实习单位对学校会计教学实习的内容与要求比较熟悉,有利于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能够较好地完成会计实习任务。应该指出,在学校进行会计实习,不是在学校的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实验,这是两种实践形式,不能混为一谈。

(三)校外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到学校外部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地操作练习。在学校有校外会计实习的条件下,一般在会计专业课(如会计原理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审计)的课堂学习结束后,按照会计实习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会计工作的实习,一方面了解和熟悉企业和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学习与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从中进一步学习会计理论与方法。

(四)社会实践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服务和社会兼职的实践活动。如:在假期,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或部门进行宣传、咨询服务,或协助工作;或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兼职工作,如兼职记账工作、收款工作,或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会如何做人,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社会调查

这是根据教学与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采用一定形式对社会进行调查的实践活动。调查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有关会计教学和会计改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是按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让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采访、蹲点、座谈、参观等形式。深入实际进行专项调查。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实地观察,了解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人员配备与素质、工作环境、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等实际情况,了解社会经济改革、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拓宽视野,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揭示本质,加深对理论与方法的再认识,写出调查报告。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增长实践知识,锻炼社交活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由于其具有社会调查内容单一、时间较短、方式简便、联系面广、耗费较少和收获较大等优点,是会计实践教学中一种较好的形式。

(六)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根据会计教学计划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为综合检查知识水平和考核科学研究初步能力。由学生按照专业选题而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要事前选好与专业相关的论题,题目要有实践性(与现实相关)、理论性(与综合认识相关)和创新性(与探讨新问题相关)。撰写毕业论文要拟定写作步骤,包括:选定论文题目、拟定论文大纲、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通过毕业论文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如何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

在以上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各个实践环节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稳定性、保证性和效果性而言,最重要的是校内实践环节;而在校内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实验课环节。在制定会计实践教学计划时,要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发挥各个实践环节应有的作用。

(一)校内会计实验与校外会计实习的关系

在已建立会计实验室,可以组织校内会计实验的条件下,校外会计学习是不是就不需要了?答案是否定的。校外会计实习仍有其重要作用。在新的环境下,为克服会计实习的困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稳定的符合条件的会计实习基地,或根据实习内容选择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制度,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组织校外会计实习。

篇3

〔关键词〕就业 导向 高职 发展后劲

《都市快报》2006年11月21日以非常醒目的标题《495万大学毕业生明年找工作》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也是历史上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11月19日,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在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此次大会有260多家用人单位招贤,但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却超过了3万人,其中包括研究生。由于现场人数太多,电梯被瞬间挤得变了形。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以使毕业生能顺利实现就业,并不断挖掘其发展后劲,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分析

1、传统观念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了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的提高

目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不仅轻视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而且对近几年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持轻视的态度。有些人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是第五批招生,生源肯定不怎么样;而且,学生在学校中也不好好学习,混个文凭而已。长期以来,认为记帐、算帐、报帐是会计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把会计工作当作一种被动工作。毕业之后,学生缺乏发展后劲。有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分配到生产一线工作,待遇不算低,但是后来他辞职了,因为他看到分配到研发部门的同学就心理不平衡。职业教育从它登陆中国的那一刻起,便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情结的左右。

另外,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部分人误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就如同一些培训学校,仅仅为了收钱,给一些下岗职工或者民工进行培训,其教学质量有待观望。目前,高职生普遍的外语水平比较差,而且尽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提倡“来之能干”,但不可忽视的是,高职生现在的社会地位仍不高,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与“应用型白领”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样,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曲折的路要摸索,高职教育培养体制还有待成熟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2、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大发展,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2004年4月2日,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2005年11月7日,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12月14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刚刚出台。在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高职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同时也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偏见。

另一方面,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相对较高的就业率,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除了学院领导重视外,主要的原因是历届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工作作风扎实。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流动性小,要求条件也低一些,比较好用,很受他们的欢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按照学院提出的“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的“三关”学生教育服务体系理念,用科学全面的人才观看待学生的成才,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有差异的学生。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社会反响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重大意义

1、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本文开头出现的“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电梯被瞬间挤得变了形”的情形足以说明了这几年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之大。面对如此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因此,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根据市场情况,建立了以订单个性化培养为载体的 “三个零”的培养模式,即“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使学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

2、内涵建设与质量管理,要求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高职教育也应打好金字塔塔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学生毕业了,但是学校教育远远没有完成。笔者认为,学校不能放手不管,学校教育要能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升和发展,并能很好地工作。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起这份社会的责任,而不是把这份责任抛给社会,由社会去承担。笔者认为,这也是现阶段提出的“和谐社会”中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发展后劲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这也是高职教育提出的“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年代,学校培养学生应把目光放至学生整个人生道路,对学生负责,这也是对我们整个国家民族负责。反过来,这也为学院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几年来,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学院示范性院校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和“培养学生发展后劲”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是前提,培养学生发展后劲是重要保障,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后劲意义重大。简单来理解,那就是,学生毕业后要有工作做,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要有所发展、有大发展,成就一翻事业,成就一片天地。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有效措施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重要创新及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强调创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现代企业会计、现代银行和农村金融所需要的业务知识,掌握会计和柜员所必要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未来提升能力。具备包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的职业意识,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等人文素质,成为适应现代企业、现代银行和农村金融等基层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进程表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向为前提,以实施订单式和个性化培养为路径而编制的。第一学年以专业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学年以各专业为基础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学期完成订单班的组建工作,学院与用人单位根据行业背景、岗位业务标准操作系统、企业文化、特殊知识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共同制定第五学期教学,进行订单式培养。对于其他学生,则充分尊重其意愿和就业意向,学生可以选择本专业方向深化模块进行个性培养,也可以选择一个非本专业的从业模块进行学习,即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意愿为基础,进行订单式和个性化培养;第二学期主要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度”。

(二)毕业设计方面突出三种能力

1、沟通表达能力。会计数据需要通过大量的书面形式进行传递,书面表达能力强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优势。一份毕业设计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答辩的口头表达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口舌表达能力。会计是“商业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沟通工具,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具有了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将会计数据组织起来并通俗易懂地报告给利益相关者,就会在经济工作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2、智力能力。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一直到答辩完成的过程中都面临不熟悉环境下如何解决非结构性问题。如果能够选择一个较好的题目,则说明该学生看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在选题上,他们反复强调题目的学术性和新颖性,强调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要求选题进行毕业设计。然后是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根据提出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尤为重要。会计实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性质上是基本相似的,能够独立自主解决毕业设计的问题,相应也就能够独立自主解决会计实务中的问题。

3、人际交往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如何协调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已成为会计人员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提升价值之所在。企业有很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计人员需要平衡和协调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必须运用较强的技巧来传递企业信息。学生在答辩的过程中也需要说服答辩委员会相信自己提出并进行过论证的观点,由此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学生活动方面体现专业特色

1、实施“三大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再塑造

高校不仅仅是教学的场所,更应当是培养人的乐园。高等学校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就必须使其培养的学生既有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心智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有厚实的专业知识。教师要成为“学生欢迎之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和健康全面发展需求两个维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创新育人新机制,在大一学生中实施“美育教育”,在大二学生中实施“心智教育”,在大三学生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并且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聚集专业教师和管理教师两支队伍的力量,全面推动专业教学。在“三大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他们开展了“生生结对工程”、“情感结对工程”、“优秀名生工程”、“温暖基金工程”等活动、设立了“美育教育基地”、开设了“职业道德素养”课程,将“三大教育“落到实处,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和谐健康发展,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举办“三个班级”,促进学生能力再提升

当前高职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是很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比较欠缺的,而就业压力之严峻,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实际,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既举办了“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动手操作能力尖子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再提升。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是银行和企业,因此他们主要针对专业要求,让技能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会计专业的传统和特色;开设了技能特色班,营造技能训练的氛围,鼓励学生加入勤练技能的队伍中来。通过参加“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长和所愿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一技之长能让学生在就业时处于优势地位。只有拥有过硬的岗位适应能力,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为自己某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也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计专业从“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中挑选一批学生成立了“动手操作能力尖子队”,努力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学生毕业时基本上具备了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其岗位适应能力也较强。考虑到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学生多为女生且性格大多内向、不善言词、缺乏交往技巧等弱点,该专业以市场对人才素质需求为出发点,为推动学生将来更好地、高质量地就业,高水平地发展,成立了“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每次训练分两个环节:主题讨论和趣味游戏。主题环节将围绕一个“会计热点或经典”话题展开讨论,自由发表意见,从发言、辨析、联想、思考、判断中提炼学生对事物、问题及现象的看法和观点。通过“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的开展,为学生增添了不少乐趣、在个人素养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会计教育,高职高专,能力评估

 

一、研究背景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占高校(包括网络本、专科)份额很大,全国高校学校数2848所,高职高专院校(包括专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占74.72%;全国高校专职教职工数近126万人,而高职高专占46.26%;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近2543万人,而高职高专占49.47%。管理类在校生近324万人,高职高专占54.76%[1]。可以看得出高职高专占高校大部分比例,高职高专学生人数过半,但是,专职教师的比例却显得偏低,说明了我国高职高专的师资人数有所欠缺;管理类学科高职高专比重也很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会计专业学生步入社会的就业竞争是异常激烈的。

我国会计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多层次、多面向、多渠道及多种方式的会计专业教育让会计基础知识真正成为一种社会性知识,以进一步发挥会计人才的社会性作用。目前为数不少的高职高专院校对会计教学目标概括如下: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法律、管理、经济、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较高的实务操作技能,熟练掌握财会知识,能够胜任经济领域各企业、行政单位工作[2],即“通才”教育。目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专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就应以满足实务界所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为主,故应当注重其会计处理、实务知识的培养,加大“专才”方面技能训练的力度[3];与此相应,专科会计毕业生的质量特征应是: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更新会计知识的能力,具有敬业精神[4],即“专才”教育。可见,对于高职高专会计教育而言,“通才”是要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财经类不同工作;“专才”是要掌握深厚和熟练的会计实务知识。因此,要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目标与毕业生质量特征相统一,就必须做到以培养“专才”能力为主,“通才”能力为辅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以实现学生未来的发展为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通过实际操作能力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并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5]。但实际情况是缺乏相应政策以及时掌握当前就业形势,没能针对学生现在和未来应掌握的相应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只懂账务处理知识,相应能力欠缺。学生就业的竞争激烈性及多样性促使教育目标应面向市场化,考虑到不同人群通过在校的学习可能对其能力的发展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且认知方面的差异亦可为中国会计教育变革提供决策依据,因此选择会计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和从业者分别进行调查。另外,会计专业学生对于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态度也是影响会计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分析这些受访者对知识和技能要素的认知见解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样是十分重要的[6]。据此我们在最后一个问题中谈到了他们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分析

我们将调查问卷分发给在校生、大三毕业生、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包括近两年)的从业人员。受访的在校生和大三毕业生主体来自于我国中部三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财会类专业学生(包括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从业人员的主体是针对从高职高专毕业的在不同类型企业工作的会计、出纳、以及与财经工作相关或会计专业毕业而从事其它工作的从业人员。我们向在校生、大三毕业生和从业人员分别发出了530份、470份、300份,共1300份问卷,剔除未回收、信息不完整以及信息不符的问卷,有效问卷量分别为435份(占82.08%)、227份(占48.30%)、57份(占19.00%)共计719份(占55.31%)。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受访者就业意向、获得的证书和能力的自我评价三个部分。对于问卷中“如果有机会再次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您是否选择会计专业”,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会计专业的人数369人(占51.32%),不会选择会计专业的人数350人(占48.68%),可见当前教育方式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将受访者分为以上两类群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我们要求受调查者对能力自我评估方面用0到5之间的分值来进行评判,例如: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您的能力提高的程度,“0”代表“完全没有”,而“5”代表“提高的很大”。

(一)学生就业选择

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多种多样,受教的学生应能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在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才能真正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7]。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努力提高就业质量,那么掌握学生所从事或打算从事的工作的信息能帮助我们引导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以适应不同择业需求,也能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起到一定的作用。

1.学生目前实习或工作的类别。其调查结果如表1显示。

表1学生实习或工作类别调查统计表

是否选

择会计

出纳

会计

财经相关

其它工作

其它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选择

17

11.81

68

47.22

32

22.22

16

11.11

18

12.50

不选

20

14.29

38

27.14

27

19.29

47

33.57

14

10.00

合计

37

13.03

106

37.32

59

20.77

63

22.18

篇5

论文摘要: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高校,和其他重点院校和有悠久历史的院校相比,客观上存在很大差距,但在培养人才方面同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在结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分析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和解决方法,探讨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原则、方式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和体现,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我校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会计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会计人才也成为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以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使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会计职业界的需求相脱离,这些都与我国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1.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关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不断进行了讨论,而且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其中代表性的有:1993年,张为国《深化会计教学改革的设想》;1995年,朱小平等《中国会计教学改革走向何处——关于我国会计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1998年,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2000年,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2005年,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他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探讨了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等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目标要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为激烈的国内乃至国际竞争,迫切需要一大批不同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只有按照各层次会计人才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意识,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过高、范围过广,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其目标,过分强调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的培养。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大部分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熟练技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并且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强调高素质的同时,已渐渐突出“应用型”,注重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定位?应该是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的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领导企业能力,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敬业精神。作为地方院校,理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周边为目标”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找准为地方服务的切入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因此,“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我校会计专业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地方院校会计专业人员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阻碍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过高,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其结果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未能达到社会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委以重任。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这无疑与其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有关。

2.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会计教学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课较少,而且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而且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比如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都存在内容交叉的现象,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就成为必要的工作。课程体系安排的不合理,无形中就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好。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陈旧。会计教学仍然采用板书为主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教师写、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会计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特别是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不相适应。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同样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4.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一支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前提保障。没有“双师型”的教师,就不会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而实际的情况是: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自己缺乏实践的锻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因此,会计专业应着力培养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三、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跳出理论教学的误区,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空洞理论的传授,才能使学生具备真正的实践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07年教育部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方面作了重要规定,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模拟实验中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2.课程设置体系应突出重点。为了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理论教学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重视学生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人员的分工合作和会计核算过程,熟悉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真正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会计岗位都能快速达到岗位要求,胜任会计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曾提到:我们在课堂学了这么多知识,到社会上能用到多少?这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在现代的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是否应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为此,我们学校也进行了探索,不仅在相关的专业课中安排了实训的课时,而且单独设置了一门课程《会计模拟实验》,学时为18学时。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反映良好。下一步需要进行的是如何把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进行很好的整合。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阐述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辅导与课外练习相结合,问题讨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科学安排讲授与学生讨论,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提高会计教学的课堂效率和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专业建设应具有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加强会计教师的后续学习和教育,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习指导,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担任社会职务。使其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双师资格,力争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四、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会计专业作为我校的传统专业,随着我国逐步实现教育大众化,如何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充分就业,其根本在于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其主要模式有:

1.走“校企联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更多单位注重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十分注重学生的经验积累。学生如果不经过产业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种经验的积累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实训来完成,而主要的可以通过走“校企联合”的路子。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观察,增强学生对会计财务工作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请合作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进行不定期的讲座,结合其自身的行业特点、业务范围、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纳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感觉到学习并不是枯燥的事情,而是与将来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校已经建立的合作单位有:丰原集团、安徽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禾泉农庄、沁雅花园、华安证券公司等。

2.走“双证或多证”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大部分行业不同,会计行业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即所有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上岗资格证,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学校开设了证书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和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为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珠算等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等相关资格证书。为此,我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培训和ERP资格证培训。鼓励一年级的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考,二年级学生参加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三年级的学生就可以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了,然后就可以参加初级会计师的考试。这种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配合,任何一个要素得不到保障,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会计研究,1998(09)

2.刘霞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03)

篇6

关键词:高校 会计专业知识 实践 模式构建

一、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实践现状分析

(一)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毫无疑问,无论哪一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都需要为其设定科学而完备的教学实行体系,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当然也没有特殊待遇。总体上来说,我国会计方面人才培养仍然没有形成一种完备的教学体系,也不能从各个高校的自身具体情况从发,更不能从学生的具体实际着手,因此,会计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都大大落后于其他先进国家。

(二)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

当前,中国高校会计方面的教师在很多情况下,都没有具体的实践经历。理论的传授需要实践的检验与校正。很多老师只知道理论的讲习,而不顾已经变化了的实际,并且实践教学少之又少。因此,培养与引进一批拥有会计方面的操作经验以及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资金缺乏,实践基地建设难度大

着眼于我国的就业形势,可以看出,很多的公司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然而,也存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因此,重重困境使得会计的人才培养方不得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克服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二、全面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分析

(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

1、不断完善和改进会计教学体系

会计教学体系的完备能够为会计的教学提供很好的保障,为学生能够更进一步掌握会计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适应企业单位需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很多的专业教学都可能会出现“理论的智者,实践的傻子”现象,所学的不能用于实践,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因此,必须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能力与素质,让他们积极投入实践,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一方面能够让教师有效地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当中,发挥自己的“树人”形象,为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到会计专业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地步。

(三)具体形式

1、简单实务练习与案例教学结合

积极倡导大学生参与到实务的训练当中,以促使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尤其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另外,加大会计案例方面的教学的安排与执行。通过模拟具体的案例情况来让学生们具体了解会计实务的相关内容,使其不断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与素质,以适应毕业后的就业需要。

2、建立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

为了解决实习机会缺乏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与某些企业签订长期的实习协议,为学生们提供稳定的实习场所。另外,也可以拥有实力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小型校企,促进与其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们的实习场所缺乏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

3、改进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报告是学生们在一段时期的实习结束后,对自己的实习情况做出总结与反思,把自己的实习完成情况与收获心得体会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为毕业论文打好基础。而毕业论文的写作则是根据实习的情况,结合理论而写作的。另外,毕业论文考核的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知识与素质,而且还考察学生能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三、保障会计专业知识实践模式实施的措施

虽然我国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应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我国会计专业知识实践模式的构建还有一定的不足。可见,采取措施应对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就针对这些实践现状中的不足,做出了如下相应的举措加以解决。

(一)转换观念

“教学相长”。教师的工作时教授学生知识,而学生则是好好学习这些知识。然而,这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密切的配合与沟通才能完成。因此,教师的教授不能流于形式,要将一些实质性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们真正学到点东西;而学生则要在老师授课过程中,积极配合,做好笔记,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与老师互动,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局面。

(二)增强教师的会计实践能力

理论的教学固然重要,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然而,只有理论方面的学习是不够的,会计专业的学生的要求则更高。因此,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教授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要把会计实务方面的知识与技巧熟悉地掌握起来,然后通过模拟教学教授给学生。

(三)制定可行性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教师的工作需要相关的激励与惩罚,不然,很多老师就会浑水摸鱼,将自己的工作当成儿戏。通过制定一些公正、可行、严格、有效地考核制度。来对那些兢兢业业、勤奋有为的老师做出奖励,而对那些无所事事、学生满意度比较低的教师给予相应的惩罚,以不断保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锐. 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成功(教育),2013,24:15-16

篇7

论文关键词:会计教育,高职高专,调查问卷,心理需求

一、引言

近年来,一股强劲的会计教育改革浪潮正席卷全国,会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执行经济活动确认、记录、计量、反映职能的会计职业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这种环境的飞速发展相比,会计教育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得落后,会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

目前,我国大专会计教育尚处于初步阶段,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本。在我国逐步取消中专教育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为企业培养更多更适用的会计人才,满足企业的日常会计工作需要[2]。由于本科和专科的入学要求、培养模式及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明显差别,而且大专生的素质、学习动机与需求也有差别。虽然目前大多学校的政策理念是“以生为本”,但教育模式基本与本科没有什么区别,且实际情况是此理念并没有得到切实体现,没能从学生立场出发进行相应改革,主要表现在缺乏相应政策没能促使教师站在学生角度上考虑问题[3]。目前的教学方式还是主要是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导致的必然后果是没有针对学生的兴趣而实施教学,也没能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S.)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尽可能使学生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学家,使其日后能独立地向前迈进[4]。学校政策及教师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应以学生的心理想法和需求出发进行改革,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针对此特点,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学生的动机出发来寻找以下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答案,以期对当前的高职高专教育提出合理的建议。主要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程度多大以及对会计专业失去兴趣的原因;学生所认可的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什么和评价以及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考虑到不同人群通过在校的学习可能对其能力的发展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且认知方面的差异亦可为中国会计教育变革提供决策依据,因此选择会计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和从业者分别进行调查。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分析

我们将调查问卷分发给在校生、大三毕业生、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包括近两年)的从业人员。受访的在校生和大三毕业生主体来自于我国中部三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财会类专业学生(包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从业人员的主体是针对从高职高专毕业的在不同类型企业工作的会计、出纳、以及与财经工作相关或会计专业毕业而从事其它工作的从业人员。我们向在校生、大三毕业生和从业人员分别发出了530份、470份、300份,共1300份问卷,剔除未回收、信息不完整以及信息不符的问卷,有效问卷量分别为435份(占82.08%)、227份(占48.30%)、57份(占19.00%)共计719份(占55.31%)。

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受调查者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需求与评价两个部分。对于问卷中“如果有机会再次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您是否选择会计专业”,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会计专业的人数369人(占51.32%),不会选择会计专业的人数350人(占48.68%),可见当前教育方式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将受访者分为以上两类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我们要求受调查者对专业兴趣和学校及教师的评价用0到5之间的分值来进行评判,例如:通过学习后,您对会计专业的兴趣程度而言,“0”代表“完全没有”,而“5”代表“兴趣很高”;考虑到对数据分析时有定类变量和顺序变量,本文借鉴Ellion、Hodge等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类型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分析[5]。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会计的认识很少,选择会计专业也主要是靠自身周边的环境,特别是家庭或亲戚的作用。进入大学选择会计专业后,随着这些影响因素的减少或不存在,其学习动机及学习状况并成为会计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会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可见,动机就是一个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而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们的作用有: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5]。此部分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主要调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通过学习后对会计感兴趣的程度。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学生对会计感兴趣程度调查统计表

是否选择会计专业

分值0~2.5

分值3~3.5

分值4~5

平均值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选择会计

4

1.08

107

29.00

258

69.92

3.9417

不选会计

133

38.00

157

44.86

60

17.14

篇8

一、研究背景、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背景 首先,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自从2002年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为了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导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逐步成为社会共识。2004年4月,教育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2005年11月,总理发表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提出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 2006年12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同时也逐步改变了社会上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偏见。其次,目前人才市场中对于高职层次的会计人才出现了供需两难的现象。最近几年来,会计人才市场上出现了奇怪的“两缺”现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岗位,而用人单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会计人员。从会计人才供给的角度来看,会计专业近几年大规模扩大招生表面上满足了社会需求,但招聘企业仍然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是因为很多企业招聘时一般都要求能直接上岗,不需要进行特别的培训或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上岗的毕业生,或者直接注明要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这个要求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下很难达到。再次,高等职业会计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等职业会计教育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但也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完善,培养目标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流于形式等问题。另外,学生脱离实践的学习相当困难,而实践工作中又没有与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因此,通过具体了解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从而培养出适合需求的会计人才,成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一,提高对高职会计教育改革必要性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同时对高职毕业生的偏见也逐步改变,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但作为一种传统的专业,会计专业在新兴的高职教育模式下,无论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育理论方法和手段都比较落后,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第二,笔者从高职会计教育的应用性着手,对指导实际的会计教育工作很有帮助。研究内容产生于多年的教学及管理实际工作,并针对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构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第三,有利于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毕业生不用培训或者接受较少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很有帮助。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笔者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形式对山东省的部分企业(中小企业为主)进行调查,通过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完善目前教学体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阅读文献及从政府网站搜集人才市场的供需资料,从总体上了解我国及山东省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目前研究者基于实地调查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很多,但鲜见对山东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笔者立足山东,从山东省的地域视角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实证研究,紧密跟踪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的现实,为确定合适的会计人才培养方向、合理定位会计人才培养层次、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优化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会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论基础

(一)高职教育发展动因 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分析:

(1)社会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是高职教育产生的基本动因。社会由不同层次的人组成,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社会正常运行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来支撑,这些不同层次的人就是社会的人才结构,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是社会正常运行的保证,这种合理性又取决于教育结构的合理性。正是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产生了高职教育。

(2)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加快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岗位的总体结构发生了变动。无论是随着第三产业兴起而产生的新岗位,还是伴随科学发展所增加的岗位,其技术含量和所需要的知识水平都比较高。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已经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必然会带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正是由于岗位要求的改变,使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不了适合的人才,从而产生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此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3)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就要使更多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这仅仅依靠普通高等院校是做不到的,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二)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有两个非常鲜明的本质特性,一是应用性,二是开放性。高职教育办学就应从这两个特性入手,这是高职教育的灵魂。

(1)应用性。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还要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和基本技能,并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不同于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的传统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突出的实践能力。在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培养方案时,要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构建具体课程和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应用性”这一特征;在教学上更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因为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服务于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办学特色的应用性是由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决定的。因此,应以适合岗位要求为目标,采用倒推的方法来确定和安排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知识也应以应用为目的,要“必需、够用”,但不苛求理论自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内容必须是从实际岗位出发,围绕岗位准备实用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成熟的技术和规范。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应用性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和教学目的两方面。专业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学校应做好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根据需求开设新专业,更新老专业,撤销过时的专业,专业设置要适合本地区以及本行业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发展,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教学目的要突出职业性。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某一岗位的要求为目标,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考核等各方面进行设计,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竞争力。

(2)开放性。开放性是指高职院校在办学职能、服务对象、培养过程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形成的,多方向、多层次,面向社会全方位开放,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的开放式的管理方法和办学理念。开放性作为高职教育办学的特点,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社会需求的特点以及培养过程中外部环境的作用决定的。高职教育的性质是指高等性和职业性,要提供符合职业岗位的人才,应相互开放。从培养目标上来看,高职学生要能够从事生产、建设和管理的第一线工作,就得借鉴第一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保证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专业设置要求必须面向市场,因此要走出学校,认真做好人才市场调查,根据目前市场以及未来市场的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设置相关的专业。作为地方性的大学,高职院校还应调查本地域的实际情况,结合地域特点与市场需求,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会计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一)调查概况 笔者于2010年6月至12月,通过问卷形式对山东省的部分企业(中小企业为主)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企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情况。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62份,回收率为90.5%,有效问卷352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7%。

(二)用人单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 用人单位认为在会计人员应掌握的知识结构中(表1),第一位的是会计业务知识(有96.6%的企业选择了此项),然后是计算机知识(81.1%)、财务管理知识(70.5%)。会计业务的专业性强、会计人员的可替代性差,因此具备相应的会计业务知识应是会计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同时,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也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有54.5%的企业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统计知识,以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 48.9%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以掌握宏观形势、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只有约1/3的企业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市场营销、保险、证券和英语等方面的知识。

(三)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 在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中(表2),企业认为最重要的几项能力依次是财务管理能力(80.7%)、会计手工核算处理能力(69.3%)、税务业务处理能力(62.5%)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55.7%);其次是审计能力、社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对于会计人员来讲,是否具有创业能力并不是很重要。

目前在岗会计人员比较欠缺的能力中(表3),企业认为比较突出的是社会协调能力和税务业务处理能力,有44.9%的企业选择了社会协调能力,28.8%的企业选择了税务业务处理能力,另外,经营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审计能力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会计人员擅长于处理会计基础业务,但缺乏创新能力。

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英语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太高(图1),48%的企业认为应达到四级水平,41%认为一般了解即可。

企业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图2),认为计算机水平应达到国家二级的占41%,认为只要会实际操作就行的占34%,需要达到国家三级水平的占17%,需要达到一级水平的占8%。目前已经有80%以上的企业采用会计软件进行核算并进行电子报税,因此,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会计人员来讲是很必要的。

(四)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对于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调查表明(表4),企业比较看重的是职业道德与忠诚度、责任心、专业知识消化吸收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四个方面,而最看重的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忠诚度及责任心。

(五)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 有58%的被调查企业表明仍然需要增加会计人员数量,说明财会人员的需求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对应聘财会人员的年龄要求(图3),有16.5%的企业希望招聘的会计人员年龄在25岁以下,在26~30岁之间的有49.6%,31~35之间的有20.7%,36~40之间的占4.1%,40岁以上的占0.8%,对年龄无所谓的占8.3%。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市场还是较青睐于35岁以下的年轻求职者,这与人才市场上的统计结果是一致的。

对应聘人员的学历方面,47.9%的企业要求财会人员具有本科学历,30.6%的企业要求具有大专学历,说明企业希望所招聘的财会人员具有系统的会计知识教育背景,对本科和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对应聘财会人员的学历要求构成见图4。

对应聘人员的学历和工作经验之间比较,企业更注重工作经验,希望会计人员有工作经验的占到89.7%。根据另外一项调查的资料,要求财会人员有一年或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占39.4%,要求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占34.7%,要求财会人员有五年以上相关经验的占8.9%。在一系列人才招聘会上,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差,为人处事不妥当,招聘进来后企业还要花相当大的精力进行培训。因此,一般更愿意招聘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四、会计教学改进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未来市场变化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记账、算账、报账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从事财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用人单位招聘高职学生并不是让他们从事学术研究或新产品开发,而是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作。因此,用人单位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看专业技术水平能否适应各种岗位的需要。从培养目标来看,高职的培养重点在于突出的实践能力,这不同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因此要求在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培养方案时要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要以“应用”为宗旨,最终目标是培养服务一线的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既然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工作,就应围绕中小企业的业务特点展开各种教学活动。

(二)完善课程设置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数学、计算机、英语和国际商务知识不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强,人文知识欠缺,企业文化意识淡薄,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缺乏,综合应对能力及操作能力差等问题。会计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太少甚至空缺,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只能拘泥于会计理解会计,不能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审视和理解会计。因此,高职院校应多开设与会计学相关的其他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课程,构筑多元化知识结构。增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律教育课程, 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对会计法律法规有较全面的认识,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摆脱会计人员被动实施法律法规的状况,同时对会计职业道德必须加以具体的引导和启发,进行持久的宣传和教育。

(三)提升会计专业教师素质,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双师型”的会计专业教师少之又少。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各院校在职会计教师实践经验普遍欠缺,知识更新的培训也比较缺乏,这些都无法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一方面,教师应是熟知专业知识的专家;另一方面,教师更应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其熟练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的能手。

(四)强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会计学科与实践联系紧密,要想在短期内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就必须经过系统的实习。实习是会计理论知识走向实践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整个会计教学安排中必须加强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为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会计专业不可能进行大面积的顶岗实习,但可以模拟企业会计岗位核算环境,通过仿真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实际工作的情景,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实际业务,全面体验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同时,改革成绩评定方式,除了理论成绩之外,应加上一定比重的实践成绩。

(五)将高职会计教育发展成终身教育 为了保持学生的会计知识与时俱进,高等职业会计教育应建立终身教育的制度。在高职教育中,要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良好的可持续竞争能力,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要使学生认识到高职教育不是接受教育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促使其产生终生学习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职业能力。为了了解学生毕业后的情况以及方便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交流,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开设相关的网站,一方面可以通过毕业生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后续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可持续竞争力。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山东省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编号:200959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静:《高职会计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篇9

论文关键词:职业素养;课程设计;措施

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又称为隐性职业素养。而职业技能(又称为显性职业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客观要求,近年来用人单位也非常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所言:“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服务于一线生产、管理部门,要求大学生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毕业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立业创业的创造能力。否则,不但就业理想不能实现,可能还会面临就业困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职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应该把教育工作融人到学生的整个学业的指导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求索精神。基于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对我们基础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穿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企业、社会接轨。因此,笔者挑选了文秘、会计两个专业进行专业调研,希望以此为契机,寻找基础课增强职业素养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高职文秘专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调查

11月5日至11月20之间,本人针对高职文秘专业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了综合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有文秘专业的老师、公司企业的负责人、已经毕业了的文秘专业学生。调查的地点分别是学校、校外一些公共场所及网络。

文秘专业教师在谈到培养学生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时强调:我们培养的文秘学生既要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职业素养,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让企业单位放心。在制定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教学目的的时候都是以这个为指导思想。

在和企业人员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企业认为高职文秘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个性特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如自信、细心、热诚、稳重、诚信、宽容、乐观、严谨,诚实守信、严谨踏实、朴实大方、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责任意识、保密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强,主动的沟通协调、处理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亲和力、能与人和睦相处、合作共事。但是,他们认为最需要培养的个性特质主要是服务意识、保密意识以及灵活性。一位医药公司老总说正准备辞掉他公司的一位文员,笔者追问其原因,他的回答是:“这个文员的工作态度太不认真了,经常迟到,工作时间如果没有太多事情做的时候,没有认真的学习了解业务,而是在上淘宝网,经常会听到她接快递的电话声音,这样的员工要尽快地炒掉。”由此可知,企业需要的人员并不是说要求有多高深的知识技能,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对已经毕业了的文秘专业的10位同学做了调查,几乎100%的学生在回答“你认为在你的工作中,什么品质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时,答案是“勤奋、认真”放第一位,可见,职业道德的第一条“爱岗敬业”的重要性,75%的毕业生认为职业道德中第二重要的是“诚实守信”。50%的毕业生认为在工作中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想在工作中升职必须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说出一定要有责任感

二、高职会计专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调查

11月5日至11月20之间,在开展文秘专业调研的同时,进行会计专业的调研工作。调查对象主要有会计专业的老师、公司企业的负责人、已经毕业了的文会计专业学生。调查的地点分别是学校、校外一些公共场所及网络。

会计专业教师谈到他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是向社会输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毕业生,能胜任基本会计工作岗位和会计电算化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作为会计工作从业人员基本的诚信和需要认真仔细的从业态度。

在和一些相关企业的人员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有:诚信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判断力、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持续学习能力等。尤其是内外协调能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对会计人员的对外协调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从一定角度讲,企业与工商、税务、银行以

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财务、会计方面与他们的关系。如果会计工作者不具备这些环节的协调能力和技巧,就会影响企业发展。一个企业的老总说他公司不招应届毕业生,问其原因,他说:“应届毕业生傻乎乎的,不会和其他部门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由此可见,我们在培养会计专业的过程中一定要走出误区,认为会计人员就是老老实实算好几个帐就可以了。

在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们的意见100%认为作为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放在了第一位,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勤奋、认真也是必须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追求继续深造学习的渴望,也就是持续学习,这是和会计本专业的特点决定的,很多的同学都想拿更高一级的证书,会有更好的工作待遇,这样提醒我们在培养会计专业职业素养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更有益于学生职业发展。

通过开展以上两个专业的调研工作,笔者对于如何更好地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也有了更深的体会,结合课程第四章的内容: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前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如文秘和会计虽然是比较接近的专业,同属于管理类,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有一些区别,搞清楚其中的异同,对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上课更受益。

(二)具体课程设计

导入:以两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的案例入手,案例可以是从正反面反应出不同的职业素养会有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职业道德,由此扩大到道德的含义。

1、结合课前的案例讲解道德的主要功能和社会作用。

2、例举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的案例,讲述从古至今在职场上都需要过硬的职业素养,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始终不能放弃,到今天对同学们修身、齐家、治天下依然非常有用,如“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篇10

论文关键词:会计,专任教师,专业化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专任教师现状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而高专院校则是在原有专业

(例如:数学专业)基础上增办会计专业。在高职高专广大的会计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双专业性的教师为不多,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单专业水平上。一方面,学校原有专业教师队伍虽然在组织教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财会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他们大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进入这个领域,理论知识现炒现卖,实践技能职能是空白一片。另一方面,学校新进教师或是重点大学毕业或是综合大学硕士毕业生,可以说他们的财会理论以达到了较高水平,然而,对于“如何教”的问题在短时期却难以解决。而且,他们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学校就业,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在指导会计实践教学中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上所述,目前的高职高专少有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双专业专任教师,综合分析和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普遍偏低,这与高职高专的实践技能课程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专业化背景下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

应该明确,教师是一个双专业性的职业,“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对于会计专任教师而言,首先必须具备会计专业课程涵盖的基础学科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其次,还必须具备作为教师所应有的教育理论和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质量的集中体现,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不少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3个方面。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

由于会计专业的时效性,作为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专任教师,除具备上述3

作者简介:夏开萍(1973—),女,云南昭通人,云南昭通师专数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统计研究。

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外,还应具备一些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素养。

1、会计科学素养

随着会计改革不断深入,财会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特别是新的会计准则的出台,会计实务中存在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会计手段不断出现,会计专任教师应顺应会计改革的潮流,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本专业的相关新知识、发展动态、相关政策的了解,从拓宽会计教育的新模式、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从而更好地为会计教育、教学服务;会计专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广泛的、广博的专业知识及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并且把握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2、会计思想方法素养

会计思想方法是隐性的知识,它以会计专业知识为载体。会计专任教师需要在实践中去总结和提炼,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会计能力素养

通过对企业需求的调查表明,目前大企业招聘会计人才都注明要有两年以上会计岗位经验或有会计师资格证的高级财务人员,而且要求应聘的会计人员,除了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各项综合素质能力,如思维敏捷、分析技巧和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要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上述这些能力,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而且还要具有规范的会计专业技能的指导能力。例如: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经济活动的分析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财务电算化软件的能力等。

三、培养提高高职高专会计教师专业化的途径

1、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会计专任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首先,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会计专任教师取得相应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证、注册会计师资格证、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注册税务师资格证等,引导教师向复合型人才前进。条件成熟后,学校可组织教师成立会计师事务所,不但教师可以进行财会管理实践,学生也会有锻炼的场所和机会。其次,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使得会计专任教师能够经常参与企业的财会管理实践活动。使之成为既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经验;既有较高学历和职称又有相关职能等级证书的“双师型”素质会计教师。

2、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任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会计专任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自学是在职教师获取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的教学动态、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求终身、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会计专任教师应经常购买有关会计方面的最新书籍、订阅相关杂志,利用电脑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形成广博的知识体系,进一步钻研会计专业知识,不断加强会计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更好地为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3